《初中语文教学内容的处理与设计》案例分析

2024-05-14

《初中语文教学内容的处理与设计》案例分析(精选10篇)

篇1:《初中语文教学内容的处理与设计》案例分析

初中语文教学案例分析

白河二中 马青华

通过学习《初中语文教学内容的处理与设计》后,我的感悟非常深刻,受益匪浅,能够很好的指导我日后在教学中如何备课、如何设计合理的教学目标,使我在今后的教学中有了借鉴的依据和努力的方向,同时也让我发现了自身的很多不足。通过学习,提高自己的认识,升华自己的理论水平。对自己在今后工作中发现自己,完善自我有着深刻的意义。

《初中语文教学内容的处理与设计》从语文课程标准的解析入手,给出教学设计案例的详细分析,旨在为初中语文教师提供参考。新的课程的实施给学校和教师提出新的要求,带来新的变化。课程改革的成功与否,新课程实施能否达到预期的效果,起关键作用的是教师。只有教师真正理解新课程的理念和方法,了解具体的设计与操作,并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创造性地运用,才能使新课程得以落实。我有以下体会:

正如孩子成长具有阶段性特征一样,我们整体教学工作也应该具备该特性。三年一周期,要有总目标,每个学期要有阶段性目标,无论是哪一个版本,每册书大约有三十篇课文,这三十篇的编排大有讲究,古今并存,中外混杂,各类文体也都粉墨登场。因此,就王老师提出的“语文教学活动具有阶段性”的观点,我持赞同的观点。现在,以写作为例来阐述本观点。

初一年级的孩子刚刚从走出小学的大门,大多数学生掌握的知识相对于整个初中阶段来说比较浅显,知识还未系统化。因此,我们在初一上半学期的教学工作重点应该放在引导学生适应初中的语文学习上面,使孩子明确初中的语文学习和小学是不一样的,并逐渐引导孩子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养成正确的学习习惯和思考习惯。这一阶段,在写作教学上不能着急,应该领着孩子们多读、多看、多背诵、多积累。使孩子明白,语文不只是课本上的一个个生字、一篇篇课文,在课本以外语文还有更加广阔的天地。这个阶段的学生就像是呀呀学语的孩子,为了能够通顺地说出一句话,他(她)必须用几个月的时间去听别人说,去积累和实践开口说话的方法。初二下半学期,学生们已经充分适应了初中的学习生活,并为此做好了充分的思想准备。这个学期,就可以试着让孩子们摘抄、背诵名家语段,可以给孩子布置常规的写作作业,例如:生活日记、仿写片段等。这时我们需要做好的工作就是帮助孩子克服写作的厌烦情绪甚至是恐惧心理,我们要引导孩子体会语文写作就是把心里想说的话用另外一种形式表达出来,那就是文字的形式。为了使孩子们品尝到写作的乐趣,我往往会为孩子们提供交流日记的机会。这时候的孩子们在心理上仍然保留小学生的好奇,同时也渴望别人能够关注自己。通过这种交流形式,孩子们慢慢喜欢上写日记、说日记,为了在课上说得更好,课下他们会想办法写得更好。

初二学生已经摆脱小学生的稚嫩,他们已经为中学的学习打下一定的基础。这时候,有的孩子已经拥有了明确的人生目标和人生规划。我们需要做的是引领他们站到更高的平台上感受语文的魅力不仅仅是在内容上、人物上,还在于文章的语言上、结构上。这一阶段,我们可以带着学生读一些名著经典,品味语言,分析结构。之后,学生可以写读书笔记和感悟。在写作上,我们可以尝试着让学生写命题日记和仿写文章写作思路和文章结构。

初一初二阶段是学生充分积累的阶段,在信息上属于高速输入阶段,这一阶段为初三的快速输出阶段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学生们写作能力的提高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一定也会有一个水到渠成的结果。

基于上述观点,我得出以下结论:

一、教师内涵的转变:教书匠→教育家。

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说过:“教学,就是教学生学,主要不是把现成的知识教给学生,而是把学习的方法教给学生。”新形势下的教师,应成为科研型、专家型的教师。

二、注重提高学生的能力。

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设计切实做到了以人为本,把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理解能力、分析能力、辨别能力、写作能力等放在了首位,而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这一特点在教学设计中首先体现在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的设计上,落实在教学过程中,最后在作业设计时再加以巩固。总之,新课程理念下的备课从头至尾都把切实提高学生的能力作为重中之重。三、教给学生方法。教给学生方法是新课程理念下教学设计的又一大亮点,在学一些典型文体的文章时,教给学生学习方法远远重于教给学生文本知识。

四、教学方法灵活多样。

《初中语文教学内容的处理与设计》在课堂设计环节根据不同的课文内容采用了多种多样的、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真正融入了课堂,做了课堂的主人。

五、学生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的体现

语文的动态特征使学生的参与、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尤显重要。教师要充分创设条件,刺激学生动眼看、动脑读、动笔写的能力。强化学生的读写过程、听说过程、读与写、听与说的训练可以相互结合。从学生的阶段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出发,精心设计、选择导学方法与课堂结构,创设有利于学生主动求知的最佳教学情境,使所有学生都能参与教学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我们应该坚决摒弃那种“老师讲课照本宣科洋洋洒洒口干舌燥,学生听课埋头笔录手忙脚乱头昏脑胀”的局面。还学生一个真正的自我,还学生一片洁净的天空。

六、如何进行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是以获得优化的教学过程为目的,以学习理论、教学理论和传播理论为理论基础,运用系统方法分析教学问题、确定教学目标、建立解决教学问题的策略方案、试行解决方案、评价试行结果和修改方案的过程。

教学设计一般包含有下列5个基本要素:教学任务及对象;教学目标;教学策略;教学过程;教学评价。对象、目标、策略、过程和评价五个基本要素相互联系、相互

篇2:《初中语文教学内容的处理与设计》案例分析

正如孩子成长具有阶段性特征一样,我们整体教学工作也应该具备该特性。三年一周期,要有总目标,每个学期要有阶段性目标,无论是哪一个版本,每册书大约有三十篇课文,这三十篇的编排大有讲究,古今并存,中外混杂,各类文体也都粉墨登场。因此,就王老师提出的“语文教学活动具有阶段性”的观点,我持赞同的观点。现在,以写作为例来阐述本观点。初一年级的孩子刚刚从走出小学的大门,大多数学生掌握的知识相对于整个初中阶段来说比较浅显,知识还未系统化。因此,我们在初一上半学期的教学工作重点应该放在引导学生适应初中的语文学习上面,使孩子明确初中的语文学习和小学是不一样的,并逐渐引导孩子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养成正确的学习习惯和思考习惯。这一阶段,在写作教学上不能着急,应该领着孩子们多读、多看、多背诵、多积累。使孩子明白,语文不只是课本上的一个个生字、一篇篇课文,在课本以外语文还有更加广阔的天地。这个阶段的学生就像是呀呀学语的孩子,为了能够通顺地说出一句话,他(她)必须用几个月的时间去听别人说,去积累和实践开口说话的方法。初二下半学期,学生们已经充分适应了初中的学习生活,并为此做好了充分的思想准备。这个学期,就可以试着让孩子们摘抄、背诵名家语段,可以给孩子布置常规的写作作业,例如:生活日记、仿写片段等。这时我们需要做好的工作就是帮助孩子克服写作的厌烦情绪甚至是恐惧心理,我们要引导孩子体会语文写作就是把心里想说的话用另外一种形式表达出来,那就是文字的形式。为了使孩子们品尝到写作的乐趣,我往往会为孩子们提供交流日记的机会。这时候的孩子们在心理上仍然保留小学生的好奇,同时也渴望别人能够关注自己。通过这种交流形式,孩子们慢慢喜欢上写日记、说日记,为了在课上说得更好,课下他们会想办法写得更好。

初二学生已经摆脱小学生的稚嫩,他们已经为中学的学习打下一定的基础。这时候,有的孩子已经拥有了明确的人生目标和人生规划。我们需要做的是引领他们站到更高的平台上感受语文的魅力不仅仅是在内容上、人物上,还在于文章的语言上、结构上。这一阶段,我们可以带着学生读一些名著经典,品味语言,分析结构。之后,学生可以写读书笔记和感悟。在写作上,我们可以尝试着让学生写命题日记和仿写文章写作思路和文章结构。

篇3:《初中语文教学内容的处理与设计》案例分析

教学内容的选择, 看似不成问题, 每节课的教学内容对老师来说是再熟悉不过的话题, 一节课上什么, 主要让学生掌握什么知识, 锻炼什么能力, 培养什么情感, 是备课时老师必须要考虑的内容。但要实现课堂内容的有效选取, 大多数情况下, 我认为应该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了解学情, 选择适合学生的教学内容首先, 考虑学生的可接受性

可接受性是指立足于目标, 把高难度和量力性有机结合起来, 使内容的难度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如果难度太高, 学生认为他们的能力不足以达到目标, 那么对成功的期望值就会降低, 他们也就不会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此外, 虽然丰富的教学内容可能对学生很有吸引力, 但并不是所有的知识都适合教给学生。所以, 教师在选择课堂教学内容时应该考虑知识与学生本身的认知发展水平的关系, 课堂教学内容是否符合学生的心理年龄特征。比如新课程的设计思路就是从公民教育的需要和学生的认知特点出发, 基于人类活动的地理环境, 以人类文明的演进特别是中华文明的发展为主线, 以当代社会的发展为主题, 整合“历史”与“地理”两个相互关联的学科领域, 由近及远, 由浅入深地整体规划内容目标的设置与实施。七年级第一单元第一课“我的家在哪里”就是从学生生活的环境入手, 从学生最熟悉的社区入手, 让学生在介绍杜鹃和王朋家位置的同时, 让学生初步掌握地图的三要素和表示方位的八个词语。

其次, 考虑学生的发展性

发展性是指课堂教学内容蕴涵了培养学生能力的显著成分与价值, 通过课堂教学活动能明显地促进学生各方面的发展。教学内容的发展性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在教学内容选择上的一种趋势。知识是课堂教学的显性内容, 但传授知识并不是课堂教学的唯一目的。通过知识的教学能够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 能够促进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的发展也是三维教学目标的要求之一, 而且这个能力目标对学生的一生都是有益的。尤其是在当今科技发展和竞争日趋激烈的时代, 能力的培养显得更为重要。比如七年级第二单元第一课中关于七大洲和四大洋, 不仅要让学生知道它们的名字, 更重要的是在地图中找到它们, 并且要会描述大洲和大洋的相对位置。通过在世界地图中寻找和描述, 来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和语言表述能力。

二、学会换位思考, 站在学生的角度选取教学内容或鼓励学生组织教学内容

陶行知先生多次告诫教育者:“我们必须会变成小孩子才配做小孩子的先生。”教师要使自己具备用“学生的心灵”去接受, 用“学生的大脑”去思考, 用“学生的眼光”去看待, 用“学生的情感”去体验, 用“学生的兴趣”去爱好。只有深入了解学生, 找准教学的起点, 联系学生实际, 学会用换位思考的原则去选取、充实教学内容, 才能一定程度上实现教学内容的有效性。比如在乡村与城市这一课内容的学习中, 我所选取的内容就是余姚四明山山区学生比较熟悉的一个案例———大岚的丹山赤水, 以丹山赤水的村落的分布及形态, 当地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及房屋的建筑风格为线索来学习乡村聚落。由于所选取的内容学生比较熟悉, 贴近学生的实际, 所以上课的效果非常显著, 学生的积极性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在换位思考这一思想的指引下, 我也积极地创造条件, 给予学生参与组织、选择教学内容的机会。在往来于区域之间这框内容的学习中, 我让学生从自己身边的案例出发, 引导学生自主地选择教学内容, 比如有的学生就选取了余姚杨梅、榨菜的外销, 有的学生就选取了余姚每年召开的塑料博览会等等一些内容, 这些都是区域交流在当地的表现。学生自己选取教学内容, 不仅能锻炼学生搜集资料信息的能力, 同时也能让学生更好地关注自己的家乡。在教学内容的选取上, 只有关注学生的视野, 做到眼中有人;关注学生的“现有视野——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关注学生的“盲点视野”———学生不知道的是什么;关注学生的“期待视野”———学生最想知道的是什么, 才能真正实现高效的课堂教学。

三、教学内容的选取要有一个底线———《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关系着一个国家的教育均衡发展, 是我们教师在教学之前必须要认真学习的。课程标准的理念和性质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做了明确的规定:一、明确规定了教师与学生在教与学中建立良好的关系, 而且注重素质教育;二、体现学习对于学生发展的价值;三、体现以学生为主的思想, 面向全体学生,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构建知识, 发展技能, 拓展视野, 活跃思维, 展现个性;四、体现实践第一的思想, 注重学习的实践性和应用性, 通过体验、实践、参与、探究和合作等的方式, 发现学习规律, 逐步掌握知识和技能, 不断地调整情感态度, 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 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本次课程改革中制定的课程标准, 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阐述各门课程的目标。强调这门课程对学生终身学习与发展的价值, 注重学生经验、学科知识和社会发展三方面内容的整合, 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 突出课程为学生发展服务的理念。目前《历史与社会》中一些教研活动的开展采用的都是以标上课的形式, 课标对于老师来说非常重要, 同样课标对于教学内容的选取也非常重要。新课标的理念让教学内容的选取有很大的伸缩性, 教师可以选用教材中选取的内容, 也可以自己组织选取教学内容, 但也要求教师有过硬的知识素养、聪慧的识别能力。课程标准就是自己组织选取教学内容的底线和框架, 所选取的内容一定要依据课标, 而不能偏离或脱离课标。比如七年级第三单元总的课标的要求是:描述世界一些地区和国家不同的自然环境条件, 比较人们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情等方面的主要特点。在上到《现代化的大牧场》这一框内容时, 我对教材内容进行了适当的填充, 不仅让学生了解到澳大利亚是个“骑在羊背上的国家”, 凸显出其牧场的现代化, 而且通过展示澳大利亚的野生动物图片, 让学生认识到澳大利亚还是“世界古生物博物馆”, 同时出示澳大利亚丰富的矿产资源图片, 让学生认识到澳大利亚还是“躲在矿车里的国家”。让学生从各个角度, 各个方面了解澳大利亚。我之所以敢放开来讲, 主要就是课标的要求1-2-8明确指出:描述世界一些地区和国家不同的自然环境条件, 比较人们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情等方面的主要特点。对于澳大利亚有关内容的扩展完全符合课标的要求, 能让学生从各个方面了解澳大利亚, 同时学生也非常感兴趣, 教学效果较好。

四、教学内容的选取既要纵向上与时俱进又要横向上由近及远

首先, 在时间上要选择具有时代特征的内容。历史与社会是一门综合性学科, 不仅有历史的内容还有地理和社会的内容, 特别是社会方面的内容, 需要不断地更新, 做到与时俱进。同时根据学生学习心理特征, 他们总是较易对新的事物发生兴趣, 因此选择近期出现或发生的现象和问题能较明显吸引学生的关注, 从而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好奇心。再加上, 与不断出现、变化的现象和问题相比, 教材内容的更新速度往往较为迟缓。故此, 教师应该把教学内容的选择作为课程资源建设的一部分工作来进行, 及时更新、补充更富时代性和说服力的教学内容。对于那些以事物发展过程为研究对象的内容, 将现在和过去呈现的现象进行对比, 使学生对事物的发展、变化过程有个较为完整的认识。

其次, 在空间上既要关注自己的家乡又要放眼世界。先从学生身边的、具有地方特色内容选起。学生对出现或发生在身边的现象和问题的关注程度明显要比其他地方高, 所以教师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应遵循由近及远的原则。比如在学习文明的中心———城市, 这一单元内容时, 就可以自编教材关于余姚这个城市的教材。从余姚的自然环境、历史沿革、生产方式、生活方式, 文化特色, 生活习俗等角度组织教学内容。这种教学内容的选取对于课堂教学来说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也更能体现新课程中贴近学生生活, 促进自主发展的理念。在关注家乡的同时也要学生学会立足家乡放眼中国和世界。在《往来在区域之间》这框内容的教学中, 我首先让学生关注本地与外地之间交流与合作的事例, 在这个基础上, 又补充了我们国家内部不同地区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像南北方之间的南水北调工程, 北煤南运工程, 还有东西部之间的西气东输, 西电东送工程。然后立足中国放眼世界, 放眼全球, 让学生又了解在全球范围内国与国之间有合作交流的案例。比如区域性的交流与合作, 像亚太经合组织 (APEC) , 欧洲联盟 (EU) , 金砖五国 (BRICS) 等, 还有全球性的交流与合作, 比如像世界贸易组织 (WTO) , 联合国 (UN) 等在国与国的交流过程中都起着重要作用。通过这种由近及远空间上的展开, 一定程度上拓宽了学生视野, 有利于培养学生全面认识事物的能力。

教学内容的有效选取是一个常提常新的话题, 是教师备每一节课时必须要解决的问题。能否处理好教学内容的有效选取除了要遵循一些必备的因素外, 还需要教师综合能力与素养的提升, 只有这样, 才能在教学内容的选取上游刃有余, 才能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才能使常态课出高效。

【参考资料】

摘要:对于教师来说, 每节课教什么, 怎么教是备课必须解决的两大问题。教什么比怎么教更为重要, 如果说怎么教是形式的话, 那么教什么就是实质, 是关键, 是核心, 千万不要舍本逐末, 一味追求教的形式而忽略了教的内容。能否选取有效的教学内容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一堂课是否是高效的课堂。

关键词: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有效选取,高效课堂

参考文献

[1]刘英《浅析教学中的换位思考》2011年04期《教学研究》

[2]高慎英、刘良华《有效教学论》2004年5月广东教育出版社

篇4:《初中语文教学内容的处理与设计》案例分析

关键词: 初中语文 学案设计 内容与方法 《我的叔叔于勒》

一、学案实例:《我的叔叔于勒》

【学习目标】

1.通过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揭示人物心理;通过间接心理描写,刻画人物性格特征或人物形象。

2.感受通过环境描写衬托人物的思想感情。

3.领会对比、插叙的写法。

4.认识与感受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或资本主义社会下层人物灰色人生的辛酸;但少年往往具有纯洁善良的同情心。

【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学习小说中各种描写的主要作用。

难点:认识与感受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或资本主义社会下层人物灰色人生的辛酸。

【学习过程】

学习任务一:初读课文、走进文本

1.了解作者莫泊桑。

2.掌握以下重点字词:

(1)把粗体字注音:

正音:手帕?摇?摇别墅?摇?摇拖累?摇?摇栈桥?摇?摇变更

(2)注意以下四组词的写法:

正形:糟蹋?摇?摇拟定?摇?摇煞白?摇?摇赔偿

(3)掌握以下词语与成语的写法与含义:

词语:拮据?摇?摇计较?摇?摇恐怖?摇?摇褴褛?摇?摇文雅?摇?摇恭维?摇?摇阔绰?摇?摇狼狈

成语:一干二净?摇?摇为期不远?摇?摇与日俱增?摇?摇十拿九稳?摇?摇郑重其事?摇?摇莫名其妙?摇?摇吞吞吐吐?摇?摇胡说八道?摇?摇狼狈不堪

学习任务二:再读课文、理解文本

1.根据小说的标题——《我的叔叔于勒》理清故事情节:

(?摇 ?摇)于勒?摇?摇(?摇 ?摇)于勒?摇?摇(?摇 ?摇)于勒?摇?摇(?摇 ?摇)于勒

2.在熟读课文的前提下,学习讨论以下问题:

(1)标出该小说两处自然环境描写,并简析其作用。

(2)你认为菲利普是个怎样的人?你是通过哪些描写读出来的?

(3)你认为克拉丽丝是个怎样的人?你是通过哪些描写读出来的?

(间接心理描写往往最能揭示人物的性格特征,注意理解)

(4)于勒叔叔是不是本篇小说中的主要人物?说明理由。

(5)“我”又是一个怎样的人?请说明理由。

以上五个问题,如果有困难就可以进行小组讨论,小组之间解决不了的,再由全体师生共同讨论。

学习任务三:研读课文、探究主题

问题探究:从这篇小说中,你认为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是什么样的关系?

(提示:不同的民族文化是有差异的,在读西方文学作品是要了解西方社会文化,在西方私有制是社会的基础。)

【成果检测】

拓写训练:菲利普夫妇在船上发现一位百万富翁像于勒,他们会怎样?请展开想象试写一个200字以内的片断。

【课后反思】(略)

二、初中语文学案设计的内容与方法

1.初中语文学案设计的内容

初中语文学案应该包括以下内容:学习的目标、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学习的过程、成果的检测和学生课后反思。其中学习的目标、重点和难点就是告诉学生本节我们要理解和掌握的知识;在学习过程中一般有三到四个学习任务,这些学习任务由易到难层层递进,学生能自己解决的自己解决,不能自己完成的就可以进行小组讨论;成果检测主要是布置一个与课文相关的作业;课后反思则是学生自己对本课学习的总结和反思。

2.初中语文学案设计的方法

首先,明确教学目标,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框架。

在设计学案时要有明确的学习目标、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价值观目标。知识目标与能力目标在学案中应有相应的学习内容辅助实现。在《我的叔叔于勒》的学案中,学生通过学习任务一和学习任务二就能将其落实。情感价值观目标是在教学与实践中循序渐进地培养出来的。在教学目标的指导下建立知识结构框架,才能使学生对将要学习的知识有整体的宏观认识。这样学生才能有明确的学习方向,知识才能系统化和结构化。

其次,把握知识的重与难点,找到文本的最佳切入点。

学案中的重点与难点也是学生学习的困难点、疑惑点,学生通过对重点和难点的学习不仅能开发思维,还能在学习课文找到文本的最佳切入点。在《我的叔叔于勒》的学案中,尤其是学习任务二中有这样两个问题:你认为菲利普是一个怎样的人?你是通过哪些描写读出来的?你认为克拉丽丝是个怎样的人?你是通过哪些描写读出来的?设计这个问题主要是为了锻炼学生分析与感悟简介描写的作用。所以,在设计学案时,我们要设计出有价值的重点与难点问题,让学生在探究与质疑的过程中解决重点和难点,从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的能力。

再次,设计有效的学习问题,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学案本身就是一份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知识的学习纲要。在设计问题时教师应该更关注问题的启发性、探究性和科学性。在设计教学问题时,我们不仅要精心研读教材还要根据学生的学习状况、教学目标等内容设计问题,问题的设计应有一定的逻辑层次,这样学生才能通过分析讨论得到不同的答案,这样的教学问题才更有探究的价值。在《我的叔叔于勒》的学案设计中,笔者设计的问题都是层层推进的,先是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再是对文本的基本理解,最后是对问题的探究与思考。这样的问题才符合学生的学习规律,这样才能提高教学效益。

最后,做好反馈工作,加强师生间的沟通与交流。

在学案教学过程中,前三十分钟是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后十五分钟则是学生与教师讨论的时间,在这个时间段,我们要掌握好学生的学习反馈。由于学习能力的差异,不同水平的学生有不同的问题和质疑。教师要及时与学生沟通,找到共性的问题共同探讨和解决,面对个性的问题,我们要做好有针对性的解答,做到有的放矢,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参考文献:

[1]叶丽岗.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设计模式初探[J].内蒙古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6).

[2]陈树元.感悟·联想·质疑——《孤独之旅》的师生对话[J].中学语文教学,2003(2).

篇5:《初中语文教学内容的处理与设计》案例分析

【摘要】教学内容的确定与处理是教学设计的重要环节。教学内容依据教学目标而设定,教学内容的处理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教学手段的运用。作为一名准教师,必须具备正确处理教学内容的素养。从三个部分探讨语文教学设计中教学内容处理的几点看法。第一部分:教学内容的处理是教学设计中的重要环节,从教学内容的依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处理的关键――教学重、难点的确定以及教学内容量的问题三个方面结合具体案例来浅谈教学内容处理中应注意的问题。第二部分:从语文课程标准、所教学文章文体、所教学生学情三方面出发,结合具?w实例来阐释教学内容处理的依据。第三部分:总结以及对教学内容处理的看法,并阐释教学内容处理合理的重要性。

【关键词】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语文课堂教学

语文教学设计是语文教学的先期准备,是语文教师以一定的教学理论为基础,从教学的总体目标和学生学习的实际水平出发,选择恰当的教学内容、设计合理的教学过程、采用适宜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对一个单元或一篇课文甚至一个课时的教学进行的设计,以达到语文教学过程的最优化。

王荣生老师说过“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教学内容的处理是教学设计的本质与核心,是确定教师教什么和学生学什么,是真正在学生一节课结束后实际所掌握的东西,而不是通过一系列华而不实的活动所做的展示。

一、教学内容要依据教学目标而定

教学内容的选择与教学过程的设计,要围绕有效落实教学目标进行,它们“作用力”的方向应该是一致的。与目标无关或关系不大的内容必须删除;教学内容不能脱离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的处理要以教学目标为依据,应避免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的错位。

二、处理教学内容的关键是确定教学重难点

精选教学内容,明确教学重点和难点。确立教学内容的重难点时,教师应关注教学内容难度和学生可接受能力之间的有效平衡。备课包括备教材与备学生,教师确定教学重难点要充分考虑到学生认知水平与接受能力。据此,在教学的过程中学习重点,攻克难点。应做到重点突出、难点分散、疑点明确。

三、教学内容量的问题

不同老师所设定的教学内容量是不同的,于漪老师的教学内容量就比较大,而魏书生老师教学内容量则单一。教学内容量的设定要着重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

教学内容的处理需要考虑的因素有很多,在我看来大致有以下三种可以说是教学内容处理的依据:

(一)依据《语文课程标准》确定教学内容

《课标》是一门课程教学的纲领。在教学设计时,我们对教学内容的处理要考虑课标的渗透,不能脱离课标。王君老师在文学作品《老王》的教学案例中,通过文本细读的方法让学生反复体验文中复杂的情感,让学生形成自己的独特体会,以文章主旨、思想情感为主线,教学内容的处理中不脱离散文的“神”。这就充分考虑了课标对文学作品的要求。

(二)依据所教学文章文体处理教学内容

中学阶段语文课本中的文体大致有五种,分别是小说、诗歌、说明文、散文、文言文。不同文体有各自的教学内容,例如相关文学作品--小说,就要抓住小说的六要素讲解;诗歌,就要引导学生抓住诗歌的特点,领悟诗歌蕴含的情感;说明文,要以文章的说明对象为主、以说明顺序为逻辑、结合说明方法学习文章;散文,则抓住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引导学生体会散文所蕴含的情感;文言文,则是强调“言”和“文”的一致和统一。

(三)依据学生学情处理教学内容

教学是教师教、学生学的过程,“教学内容是在教学过程中创造的”。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而教师则是主导。教学内容的处理应依据学生的学情而定,而不是教师教学设计的凭空预设。教师要根据学生实际情况,了解学生已掌握得知识,明确学生的学习诉求,明白学生真正需要的是什么,从而合理处理教学内容。

四、结语

教学内容是指学校传授给学生的知识、技能、技巧、思想、观点、信念、言语、行为、习惯的总和。语文作为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学科,教学内容包罗甚广,异常复杂。语文教学内容的处理,对于即将走上教师岗位的我们和每一位老师来说,都必须慎重处理,精心揣摩,多次、反复探究,必须根据具体情况而用心钻研。

王荣生老师为“语文教学内容”下了这样一个定义“语文教学内容既包括教师在教学中对现成教材内容的沿用,也包括教师对教材内容的‘重构’――处理、加工、改编乃至增删、更换。”因此,我们准教师要以教材为载体,结合学生学情、课程标准、文体样式,多角度、多层次的处理教学内容,从而做到对教学内容的精准化设计。参考文献:

篇6:对教学内容处理和设计的几点看法

我认为,改革语文课堂教学,首先应切实改变观念,把学习的主动权真正地交给学生。其次,要研究学习的全过程。备课,不是只想自己教什么,而是研究学生应学什么;授课,不是把学生限制在自己既定的框框内,而是应在紧扣教学目标的前提下,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作业,不是只布置了事,而是要分出层次,定好标高,注意坡度,让学生明确要求且指导方法;及时反馈。具体地说,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第一,明确学习目标。明确目标而不仅仅是出示目标,是因为目标是一堂课 的统帅,是灵魂,是整个语文学习系统中的一个“点”,必须向学生交代清楚,让每个学生懂得这节课学什么,怎么学,应达到什么要求,以利于学生对当堂所学进行巩固和落实。为此,确定目标就不能太笼统,太抽象,太繁杂,而应该具体、简明、得当,做到一个“实”字。

第二、注重提高学生的能力。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设计切实做到了以人为本,把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理解能 力、分析能力、辨别能力、写作能力等放在了首位,而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这一特点 在教学设计中首先体现在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的设计上,要有据可寻落实在教学过程中,最后 在作业设计时再加以巩固。总之,新课程理念下的备课从头至尾都把切实提高学生 的能力作为重中之重。

第三、教给学生方法。教给学生方法是新课程理念下教学设计的又一大亮点,在学一些典型文体的文章 时,教给学生学习方法远远重于教给学生文本知识。教学方法要灵活多样。《初中语文教学内容的处理与设计》在课堂设计环节根据不同的课文内容采用了多 种多样的、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真正融入了课堂,做了课堂的主人。

篇7:《初中语文教学内容的处理与设计》案例分析

(兰州市第五中学,2011年7月2日)

一、初中数学教学设计的基本内容

在新的教育理念下,进行教学设计,要关注如下几个基本环节: 首先,要正确把握新的教育理念,其核心部分是,数学教学是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活动的教学;教师的职责在于向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在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引导学生积极从事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与实践创新活动等。

其次,在真正理解新理念的基础上,必须依据学生的实际,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发生发展过程以及应用过程;对于教材中需要学生完成的任务(如归纳法则(方法)、描述概念(定义)、总结所学内容结构等),首选鼓励和激励策略,即鼓励学生通过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去给出答案;而后,教师在学生充分活动的基础上,介绍规范的表述,而不宜要求学生都机械记忆规范的表述。

再次,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所学知识的特征,灵活采用多种教学形式,促进学生有效地学习。

最后,根据课堂实际的实施情况,及时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适时改进教学。

二、初中数学教学设计过程

(一)第一步:评测学生需求,识别教学目标,进行目标分析,设计目标要求

对本节课来说,具体的教学目标表现为: —— 结果性目标

(1)通过比较三种统计图中获取的信息,体会三种统计图的特点。

(2)能根据不同问题选择适当的统计图展示数据。—— 过程性目标(1)经历搜集、整理、分析数据、作出决策的活动过程。(2)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处理数据作出决策的能力。(3)体会数据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实际意义,培养学生关心生活、热爱数学的情感。

(4)培养学生以科学数据为依据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良好习惯。

(二)第二步:识别师生的入门行为,分析学生学习情况以及教学环境,撰写行动目标,进行任务分析

1.创设情境,感受新知

用上节课的墨水得出的轴对称图形,用穿孔的方法找一些特殊的对称点。提出问题:

1、这两个图形的大小和位置关系。

2、成轴对称的两个图形具有那些性质。

2.探索活动,揭示新知

师生合作:做书P6的图1-7的操作题:“画点、折纸、扎孔”。学生讨论:连接两孔的线段与折痕的之间关系。得出:

(1)折痕l垂直平分两孔组成的线段AA′,两孔组成的线段AA′垂直折痕l。

(2)垂直并且平分一条线段的直线,叫做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也称线段的中垂线)

(3)对称轴垂直平分对称点的连线。3.尝试反馈,感受新知

学生:做书P6的图1—9的两个小操作(1)、(2)。讨论:

(1)图1—9中的操作(1),线段AB、线段A′B′的关系。

AB=A′B′AB∥A′B′或延长线相交于一点,交点在折痕l上。

(2)图1—9中的操作(1),线段AB、线段A′B′与折痕l的关系。

线段AB、线段A′B′关于折痕l对称。

(3)图1—9中的操作⑵,△ABC、△A′B′C′的关系。△ABC≌△A′B′C′(4)图1—9中的操作⑵,△ABC、△A′B′C′与折痕l的关系。△ABC、△A′B′C′关于折痕l对称。

得出:(1)成轴对称的两个图形全等;(2)如果两个图形成轴对称,那么对称轴是对称点连线的垂直平分线。

4.课堂小结,内化新知

学生谈收获(1)垂直平分线的定义;(2)成轴对称的两个图形全等;(3)如果两个图形成轴对称,那么对称轴是对称点连线的垂直平分线;(4)能找到轴对称中的对称点、能利用对称点画对称轴。

5.拓展延伸,运用新知

书P11的练习:(1)分别画出下列轴对称型字母的对称轴以及两对对称点。

(2)请把下面的轴对称图形中的对称轴上的点用字母标注出来。(3)线段AB与A′B′关于直线l对称,连接A A′、B B′设它们分别与直线l相交于点P、Q。

(4)所得图中,相等的线段有; A A′与B B′平行吗?为什么?

(三)第三步:设计教学思路和实施步骤

根据本节课的内容实际和学生实际,可以将本节课处理成课前活动和课堂活动两个环节。

—— 第一环节:课前准备———社会调查(提前一周布置)。目的:能从轴对称图形中获取尽可能多的信息,体会轴对称图形在社会生活中的实际意义,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生活、乐于探索研究的学习品质以及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

(实际的教学效果表明,学生搜集的轴对称图形丰富多彩,内容涉及各行各业,充分展现了学生走进生活感受数学的高涨热情。)在不受教师限制的情况下,学生对他们感兴趣的问题展开轴对称图形学习,并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团结协作的精神。

注意:在必要的情况下,教师可以对学生选择的调查对象方面给予一定的指导,使调查更有实效性。

—— 第二环节:合作学习。经过初步的学习,学生能够熟练掌握轴对称图形的特点,从而自觉体会轴对称图形的特点。将重点放在如何根据轴对称图形的特点,以及研究问题的需要合理地选择轴对称图形,并作出决策。通过情境引入,培养学生获取大量信息的读图能力,并通过亲身体验归纳总结轴对称图形特点,以及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意义。由此引出生活中已经广泛地应用了各种轴对称图形,从而自然地导入课题。

—— 第三环节:练一练(参看教材课后 “随堂练习”)。其中,1(1)题制作统计图后,应引导学生对生活垃圾问题的思考,建立 “生活垃圾分类”及 “减少生活垃圾”等方面的环保意识,渗透数学教学的德育意义。

——第四环节:课堂小结。

鼓励学生结合本节课的学习及课前的社会调查,谈自己的收获与感想(学生畅所欲言,教师给予鼓励),包括各种轴对称图形的特点,社会调查时学到的课外知识及切身感受。

—— 第五环节:布置作业。

(1)教材书P14习题1.2 1、2、3;(2)完成。

(四)第四步:开发评测工具,设计并从事规范化评估 在上面的这节课中,旨在通过编制系列问题、系列活动,达到评估学生、调节教学节奏的目的。例如,在情景引入中,通过 “请同学们回想:你曾学过哪些轴对称图形?你对轴对称图形有什么样的认识?你认为它有什么用途”等问题评估和考查学生是否达到了学习本课的预期起点,通过课前批阅同学们在生活中搜集的轴对称图形作业,通过课堂上有选择地请各小组代表展示所收集的轴对称图形,通过 “你们的轴对称图形是从哪儿搜集的,你能从中读取哪些信息”等问题,导入 “轴对称图形的特点”。

(五)第五步:设计与从事综述性评估,进行教后反思 在这节课的设计中,设计者较好地体现了 “问题情境———建立模型(得出轴对称图形的各自特点)———求解与解释———应用与拓广———回顾与反思”的过程。同时,设计者充分考虑课堂上的综述性评估的落实,例如,在 “轴对称图形的选择与制作”的教学环节,引发学生对轴对称图形的思考,由此铺垫学生能够完全独立地总结归纳出第五个问题,而且结论的得出来源于学生的亲身感受。

实际的教学表明,此处必须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与空间去选择,制作,并且要培养学生对某个问题作出正确判断、合理决策的能力,使学生完整地经历 “调查了解—搜集数据—整理数据—作出决策”的活动过程,体会轴对称图形的含义。

总之,数学教学设计是对传统的数学备课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数学教学设计是教师在实施数学教学之前,对教学行为进行周密思考与安排的过程,是对教什么,如何教,学生如何学,要达到什么目标要求等教学要素进行系统地分析与认真研究的过程;是对如何达到教学目标,如何组织教学活动过程,以及在活动过程中将采取什么策略、方案进行的一系列系统的设计与安排。在新的教育理念下,初中数学教学设计的着眼点应放在如何创设恰当的问题情景,如何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上;应放在师与生、生与生之间的有效互动上;应放在如何更好地组织引导,激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等数学活动上;应放在如何在数学知识与技能的学习过程中有效地实现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目标,进而达到 “三位一体”的效果上;应放在如何使学生真正理解数学知识上;应放在如何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创新能力上。数学教学设计的过程,既是教学内容分析、学情分析的过程,也是数学教学目标分析的过程;既是教学策略设计的过程,也是教学过程的设计过程,同时也要关注教学反思的问题。

篇8:《初中语文教学内容的处理与设计》案例分析

《设计应用文档》是教材《初中信息技术 (上册) 》第3章内容, 教学对象是初中一年级上学期学生。该章节是以Word应用为例, 以完成制作作文选这一任务过程来介绍加工和处理应用文档所应必备的技能。教材编写者根据《江苏省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 (试行) 》 (以下简称《纲要》) “从全省教育信息化发展现状出发, 构建理念新颖、结构合理、内容适当、切实可行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新体系”要求出发, 首次提出了双四维结构思想。其中四项模块内容为:信息的识别与获取、信息的存储与管理、信息的加工与表达、信息的发布与交流。四课程目标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行为与创新。本人认为, 本章内容属于四模块中的“信息的加工与表达”模块, 通过应用文档的设计过程及制作方法, 侧重于四课程目标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实现。

一、教材分析

1. 指导思想高瞻远瞩, 教学内容立足于学生终身发展

教材第3章在开头摘要中介绍了应用文档的广泛存在特点, 强调了本章内容的重要性, 认为“在现代社会生活中, 加工和处理应用文档, 已成为人们必须掌握的一项基本技能”。这是教材编写者高屋建瓴, 在分析了信息技术在中国的历史过去、当今应用和今后发展的情形下, 所提出的正确观点。

2. 从宏观角度出发, 从整体任务切入, 将科学教育理念体现在本章结构和内容中

新的教育理念要求, 要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着手, 从应用中学, 再用所学知识去指导应用。而不是强调单一解决问题的办法。有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思路, 多样的办法自然也就有了。本章“规划应用文档”, 以“制作作文选”作为第1节标题, 以“作品的发布和评价”作为第2节标题, 而没有用具体的操作内容如“页面设置”或“格式设置”作为标题。从这样的章节标题可以看出教材是从完成任务的全局出发, 从完成制作作文选这样的应用入手, 学习相关知识内容。当完成了任务后, 还需要用所学的知识去欣赏和评价作品。并在章节的最后安排了一个海报、信函、论文、报纸、宣传页……等等应用文档设计的探究任务。这样的结构安排体现出了从用中学, 再学以致用, 指导生活实践, 从而使之成为一种技能的科学教育理念。

3. 体现科学教学思想, 指导现实教学

任务驱动法是信息技术学科所采用的主要教学方法之一。在设计任务时, 要依据信息技术学科的特点, 科学处理“双基”目标与能力目标的关系。传统的基础性学科比较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目标的培养, 信息技术学科则需要在关注“双基”目标的基础上, 向能力目标倾斜。本章内容以“制作作文选”这样一个应用文档为例, 将制作作文选作为本章内容的主题和主要任务, 然后再将任务细分, 分为“制作正文”、“制作卷首语”、“制作目录”、“制作封面和封底”几个小任务。通过每个任务的完成, 达到完成“学会设计应用文档, 掌握文本编辑、排版的基本操作和应用” (教材中“学习目标”) 这样的总体目标。在每个小的任务中, 编排了完成该任务所需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内容, 并通过编排的实践学习任务来最终完成“双基”内容的学习。这样的编排方法, 是任务驱动教学法思想在教材结构和内容上的体现。如果理解了教材的指导意图, 也就不会再感到本章教材结构和内容“松散”了。相反, 它以层层的任务来统领整个教学内容, 显出的却是严谨的结构和科学合理的安排。

4. 注重人文精神, 体现情感目标

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不能仅仅理解为是对学生操作技术的学习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作为一门课程, 它既含有丰富的科学性, 又蕴含着深厚的人文知识。这就要求教材在内容上要能体现出情感态度的培养和学习要求。书中用了较多修饰精美的作品做例图, 供学生学习和欣赏, 并且在随书配发的光盘中还提供了主题丰富多样、修饰鲜丽多彩的学生作品供学生欣赏和借鉴。学生学完本章内容后, 学到不仅仅是操作技能, 更重要的是审美能力得到了提升。

5. 信息技术工具 (软件) 的多样性体现不足

Word软件只是众多可以帮助我们完成任务的可利用工具之一。学生在学会Word软件的使用后, 可以利用知识的迁移规律, 举一反三, 从而掌握其它相似软件的使用。但教材在安排工具软件学习的过程中没有体现出这样的教学意图。本章除了在开头以注释的形式提到了WPS是文字处理软件工具外, 通篇都是以Word软件作为完成任务的工具, 大量地设置任务, 技能学习、情感态度都是通过Word应用得以实现和体现的, 而鲜有其它工具适用性的体现。这会使学生从主观上产生Word软件最好, 其它软件都不行的误解。就教师而言, 也会有“本章教学是在为微软培养忠实客户”的感慨。这不符合工具软件学习要体现多样性和迁移性的特性要求, 也不符合当前我国国情的需要。

二、学生情况分析

教材为信息技术知识的传授提供了蓝本, 是《纲要》精神的具体体现。教材的作用最终要落实到学生身上, 通过学生得以体现。而各个地方的学生、同一地方不同学区的学生、同一班级能力不同的学生对教材的适应能力都会各不相同。这就需要教师要以学生实际情况为中心, 以《纲要》为指导, 将教材内容与当地的教育特点和要求相结合, 灵活、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1. 学生信息素养基础不一

由于信息技术课程在我县不是小学毕业生的考核课程, 学生的信息素养也不被各初中招生时所看重, 因此, 各小学重视程度也就各不相同, 再加上各校计算机硬件设施高低不等, 师资力量也不一样, 甚至一些学校的信息技术课程还是由其它任课教师临时兼任, 没有固定、专职的信息技术教师, 这就造成了初一新生的信息基础大不相同。总体来说, 在县城小学毕业的学生信息素养要好于各乡镇小学毕业的学生。而本章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完全修完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基础上编撰而来的, 是一套“非0起点”的教材。学生的信息基础将直接影响本章乃至本册教学内容的实施。

2. 对信息技术课程的兴趣普遍较高

尽管学生的信息基础不一样, 各学生在信息课上所表现出的动手能力也不一样, 但几乎所有的学生对上信息课都抱有极大期待, 课堂上有着强烈的动手欲望。有些时候, 当告知学生因特殊情况停上一节信息技术课时, 学生一片“唉”声, 其失落、不满之情溢于言表, 此情此景让教师看了也会不自主地产生出一种亏欠学生的感觉。

3. 地方教育部门对学生的信息素养要求较高

我市是江苏省首个且目前仍在坚持将信息技术课程纳入中考科目的市区之一, Word操作与应用能力是考核学生信息素养的重要指标之一, 占总体考核比重的40%。

三、教学实施

1. 针对学生现状, 采用不同教学策略, 着眼于整体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

教学前要充分调研了解学生状况, 将基础好的学生与基础薄弱的学生穿插安排座位, 要充分利用学习组织形式带动全体学生共同进步。在考虑教学内容安排时, 着眼于“中等生”, 适当照顾“薄弱生”, 将每节课的教学内容安排得少一些, 多留出点学生动手操作体验的时间。在任务设计时, 考虑任务的梯度性、层次性, 将任务分为“基本任务”和“额外任务”。基本任务占主要, 以软件的操作体验和应用为主;“额外任务”强调学生探索能力的培养, 供动手能力较强的学生体验和思考。力求基础“好”与“差”、能力“强”与“弱”的学生在任务完成的过程中都能有成就感、满足感和收获感。

2. 根据教学要求, 立足于现实应用, 灵活安排教学侧重点, 教足教全书本操作知识

本章内容是根据完成应用文档设计的需要编排相应Word教学内容的, 这些内容的出现是教材编写者在旧版教材实践应用的基础上, 结合《纲要》精神深思熟虑后的结果, 是对Word软件所有功能精减过后留下的内容, 是属于应用软件“二八”现象中的“二”的部分, 是学生信息素养中的必备和重要的技能之一。作为教师而言, 应该相信教材编写者对内容选择的合理性, 将本章教材中Word操作内容通过多种教学方式、多种教学手段, 使学生均涉及到。但是, 这种涉及并不是面面俱到, 教师应该根据教学要求, 从实际应用情况出发, 安排重、难点教学内容。

3. 从教材局部任务入手, 将教材中的教学主线

细分成多个不同主题, 以局部突破整体的方式, 完成整章教学任务

教材在编排本章内容时是以“制作作文选”这样一个大任务作为主题和主线, 细分成各个小任务后安排教学内容的。这是从整体入手, 细化教学内容, 从而完成本章教学目标。如果在现实教学中也采用分课时完成一个大主题任务的教学方法也未尝不可, 但本章教学涉及的课时数较多, 而学生通常一周只有一节信息课, 完成本章教学的时间跨度较大。如果只考虑以一根主线统领整章教学内容, 在这么长的跨度时间中, 这根主线反而被淡化了, 起不到串接教学内容的效果。我们应该保持教材整体结构不变, 将教学内容根据需要重新组合, 每节课都安排不同的主题和主线, 以主、副标题的板书形式明示给学生。主标题是本节课的教学主题, 副标题是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通过不同的、多样的主题呈现使学生在每节课中都有新鲜感, 避免单一主题任务带来的乏味性。同时, 贯彻教材任务驱动的教学意图, 将任务驱动法做为每节课的主要教学方法, 通过教师的引导, 学生动手自主体验、探索、感悟来完成教学任务。

4. 引导学生体验、感悟美, 侧重于学生审美情操培养

《纲要》中指出“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以技术工具软件的学习为主, 但不是对工具的机械操作和简单模仿”。学生在工具软件的学习和应用过程中, 要在思维方式、道德情感、行为习惯及至人格塑造和价值取向上产生积极的变化。教材通过在本章中安插精美作品图例, 在随书附带的光盘中存储多个优美主题作品, 以及在本章结尾处安排了一个各种应用文档设计的探究任务, 意图就是在引导学生欣赏美、创造美, 并使之成为一种能力在现实生活中得以发挥作用, 使教师意识到在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本人认为, 从课堂教学实现的难易程度来看, 通过引导学生体验和感受生活中的美, 并用以指导修饰美化Word作品, 从而向他们传授一些美学知识, 使他们学会欣赏美、创造美, 形成自己审美能力的培养目标更容易实现一点。而现实应用能力的培养, 比如设计校报、报纸、杂志的应用能力, 限于教学课时数少、学生接触应用面狭窄以及难以有触碰计算机的机会, 仅通过课堂教学实现起来困难较大, 索性将之放下, 留待学生自己在今后的成长应用中慢慢形成。

5. 从学生的年龄段特征、兴趣爱好出发, 设计

素材内容, 构思教学语言, 组织新颖教学模式, 增强学生的兴趣

学生喜爱上信息技术课, 一方面缘于这个年龄段学生好奇、爱动、爱探索的天性, 而信息技术课正好可以满足学生这方面的要求;另一方面与其它学科被动式课堂学习相比, 信息技术课在体验式学习、实践式学习、发现式学习、主动式学习等方面占有优势, 这也是学生喜欢的学习方式。作为教师而言, 应重视学生的兴趣点, 并加以引导和利用, 使整个教学过程也“兴趣盎然”。为此, 本人采取了主、副标题形式展现教学主题, 而主标题的命名一定要新颖、别致, 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吸引学生。

四、小结

就如同多样的荷花在太阳的光辉下显出别样的美景一样, 以正确的思路为指引, 多样的教材编写手法, 多样的教学方法才会组成一副美丽的教育画卷。最近,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已正式出台, “以学生为主体, 以教师为主导,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的教学思想已列入纲要中。本文也正是以这种思想为指导, 对教材内容做了一些自我分析和教学呈现。

参考文献

[1]江苏省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 (试行) .

[2]初中信息技术教师教学用书.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3]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

篇9:《初中语文教学内容的处理与设计》案例分析

关键词:初中;信息技术教学;教学内容;选择与优化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21-323-01

在当前的义务教育阶段,很多教师在信息技术教学的过程都会面临到责任大、课时少、教学随意性大等等一系列的问题,这种情况下对于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是很大的挑战,教师必须要能够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的选择和全面地优化,实现教学方式的转变,提升初中信息技术课堂的教学效率。

一、培养学生信息素养,体现素质教育宗旨

二十一世纪已经走入了信息时代,信息技术的基本素养已经成为了当代公民必备的素质之一。初中阶段的信息技术教材已经经过了多次的修改,教学的内容也逐步地从一些简单技能训练转变成了对学生们信息素养的综合培训。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必须要始终从“素质教育”的宗旨出发,结合学生们的实际学习情况,对教材当中的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的选择和优化。

信息素养的培养包括了信息获取、信息处理、表达交流等能力的综合培养,通过对基础教材的整合重组,能够实现跨平台的教学,让学生们在自主选择的过程中获取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们形成信息技术的综合应用思想,体现出了素质教育的宗旨。

二、关注课堂衔接问题,使教学更具逻辑性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中小学阶段也都开设了信息技术的相关课程,新的教材在处理小学和初中内容的过程中也已经意识到了阶段性螺旋上升的方式,但是在小学和初中阶段比较缺乏专业的评价机制,各地的教学也都是各自为政,“零”起步的现象更是比比皆是,这种教学模式不仅仅浪费了教学的资源,而且学生们也会在这种模式当中逐步地丧失了学习的兴趣。所以,教师必须要重视初中阶段教学内容同小学阶段信息技术教学内容的衔接问题,对初中教材当中的内容进行合理的增删,完善教学内容上的逻辑性。

在教学内容的调整过程中,首先要体现出一种层次感,也就是说教学内容的选择要有侧重点,最终要是实现的就是螺旋上升的目的。以江苏版的教材为例,“文件和文件夹”的内容在小学阶段就有过详细的讲述,包括文件和文件夹的复制、粘贴、移动、命名、删除等等操作,而且大部分学生在实际生活当中对这些内容都有所掌握,那么在初中阶段的相关内容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应该量体裁衣,提炼出教学重点,比如说,教师可以将“利用文件夹进行分类管理”作为这一部分当中的教学重点,设计一个“我的文件我做主”的主题,让同学们对不同类型的文件进行分类,通过一些实际的操作来提高学生们的熟悉和熟练程度,同时也培养了学生们的分类整理思想,起到了引导的作用。培养了学生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同时也使得教学的过程更加具有逻辑性。

三、贴近学生实际生活,渗透信息技术应用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生活即教育”,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也应该重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尽量使教学的内容更加贴近学生们的生活,切合学生们在初中阶段的思想认知,避免在教学中带入过多陈旧的内容,影响学生们的学习热情。其实信息技术作为一门应用型的学科,在教与学的过程中都会渗透着应用,结合了实际的教学还能够实现事半功倍的效果。

以苏科版的信息教材为例,当中涉及到了“应用文档设计”的内容,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们进行作文选的设计,在教参的光盘当中也准备一些备用的作为稿,然后让学生们照葫芦画瓢,学会基本的操作,之后,教师可以在课堂上组织一次作文选设计比赛,让学生们将相同字数的作文稿转化为电子版,然后进行稿件内容和形式的调整,最后在班级中选出内容最佳,格式最好的作文,并且收录在总体的文档当中,制作成精美的作文选,学生们在这个过程中既能够锻炼到作文能力,又能够练习对文档设计的应用,是初中信息技术教学内容选择和优化过程中值得采纳的见解。

四、注重教学目标落实,深化课堂教学内涵

教学目标是每一个学科的精华所在,在新课程当中也明确强调了“创新精神”,重视三维的教学目标落实,注重对学生们情感、价值观和态度的培养,鼓励学生们积极地进行学习的创新。信息技术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积极地实现“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情感与态度”的三维目标教学,不断地改革教学观念,突破过去过于重视知识传授的倾向,结合学生们的实际情况来进行技术和情感的同步教学,深化初中信息技术课堂的内涵。

以苏科版的信息技术教材为例,在Word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从贺卡制作入手,吸引学生们的注意力,然后指导学生们进行各类贺卡的制作,可以使圣诞卡,也可以是生日贺卡,但是贺卡毕竟是西方的文化,对于青少年来说也算是一种文化侵袭,所以信息技术教师应该尽量地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可以讲解一些传统节日类似于端午节和清明节等等题材,让学生们进行一些追思贺卡的制作,通过贺卡的制作让学生们能够了解到本民族的优秀文化,同时也提升了学生们的价值观,实现了课堂教学的内涵深化。

任何的课堂都是在实践中生成的,尤其对于信息技术这种实践性的学科来说,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必须要不断地自我学习,更新教学的内容和方式,结合学生们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内容的合理组织,采取灵活多变的形式实现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效果的提升,优化课堂的教学模式,提升学生们的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 张伟超.初中信息技术教学内容的选择与优化.教与学.2014

篇10:《初中语文教学内容的处理与设计》案例分析

听,说,读,写是学生获得英语基础知识和为交际初步运用英语不可缺少的四大技巧,可见英语写作是英语教学的主要目的之一。“写”是学生必须掌握的不可缺少的技能,写作训练是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训练过程。书面表达涉及到学生综合知识的运用和综合能力的体现,任何一个方面太弱都会制约着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教师必须对学生的写作训练给予重视和正确的指导,培养学生规范的写作习惯,帮助学生形成有效的写作技巧。使学生较准确地表述与表达事情、观点和情感,交流思想和信息等,使学生的写作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

一、初中学生英语写作能力基本构成

1. 单词书写和拼写能力; 2. 中英文间的对译能力; 3. 英语语言的思维能力; 4. 正确运用语法的能力; 5. 句型结构组织能力。

二、常用写作训练方法

(一)问答法

大部分学生拿到写作的题目往往觉得无话可说。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可以认真观察写作题目要求,我们不难发现题目要求中都有问题的提示,如果学生能正确回答问题,就能够顺利写作任务,而且不会偏离主题。这些问题实际上给学生写作的一个铺垫和帮助。那么我们在平时的写作训练中是否可以引导学生学会,围绕相关主体内容提出问题,帮助学生激发语言潜能。问答写作训练法的关键是解答这三个问题: 1.谁提出问题?

问题的质量决定了写作的质量,所以问题所涵盖的内容和问题的句型是关键。程度比较低的学生提问很困难,开始老师可以帮助学生提问,然后老师给关键疑问词,条件成熟后老师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提问。2.问题包括哪些内容?

问题的类型很多?开始的时候学生可能只能提一些很大或简单的问题,不能针对主题。所以有必要对学生的提问能力进行有步骤的训练。可以有以下步骤: 1)提问比赛,陈列问题。2)问题分类,将同学们提出的问题分类列在黑板上。3)选出最好的问题,去掉不好的问题。4)丰富句子结构,学会在问题中加入从句。

3.问题回答后如何处理?

问题回答好了后可以有几种处理方法。1)句子排序;2)小组交流选出最好的句子;3)用连词来连接句子。4)加开头句和结尾句,形成文章。

(二)情景图片法

从形象思维的角度出发,对文章的题目进行形象化加工。尤其适合初中阶段的学生,在课内比较多的利用看图说话的的形式进行写作训练。具体步骤:1)看图片说单词,单词可以是分类的出现,按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等分类列在黑板上,然后请同学们将这些单词进行配对分组造句,是很有效的写作练习。2)看图片写句子,选出最好的句子列在黑板上,让后进行排序练习。3)看一张图片写多个句子,相对较难,可以选择以小组形式完成。4)图片比较写话练习,给两张图片让学生进行比较并写出句子。

三、培养学生的自我纠错能力

作文的最后一个步骤就是纠错能力。培养学生纠错的能力很必要,开始可以互相检查,慢慢过度到自我检查纠错。初学者写英文作文、书信或科技论文时,最常犯的错误有三大类。第一类错误是一致关系错误。常见的一致关系错误有3大类:1)主语和谓语不一致。2)指代不一致。3)时态配合不一致。

第一类错误为单、复数错误。英语的名词分为“可数名词”和“不可数名词”两大类。每一个可数名词都有单、复数之分,不可数名词只有单数形式。由于汉语名词本身没有单、复数的变化,因此,在初学者的作文中就常有much book,two day,many money之类语法错误。

第二类错误为时态错误。在初学者的作文中,时态错误多得不计其数。I see him yesterday.He come here this morning.第三类错误是拼写错误。

四、总结

上一篇:碎片化生活,碎片化思考作文800字下一篇:简洁的心情不好的签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