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设计与反思

2024-05-12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设计与反思(通用9篇)

篇1: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设计与反思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设计与反思 ———以“二元一次方程组”为例

王晓菊(周口市第五初级中学)

通过学习俞京宁老师的《初中数学概念课堂教学设计》和王玉起老师的《初中数学中函授课堂教学设计》两个专题,我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撰写了以二元一次方程组为例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设计与反思,作为本次培训的研修日志。

方程是刻画和研究现实世界的重要模型,也是初中数学里代数领域的重要内容,它在初中数学中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在教学中,学生常常会发出疑问:用方程解决问题真的有那么神奇吗?本文就以一节具体的教学设计为例,谈谈在教学设计方面的一些方法和实践。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七年级下册第八章“二元一次方程组”第一节。

教学目标

1.通过与一元一次方程类比,学生能够说出二元一次方程(组)及其解的含义。

2.学生能够用代入的方法判断一组数是不是某个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3.学生能够列出二元一次方程组,并根据问题的实际意义找出问题的解。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二元一次方程组及其解的含义。难点: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引言: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数量关系的一个有效工具。思考:(1)我们已经学习了哪一类方程?

(2)我们是从哪些方面来研究这类方程的?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回忆研究一元一次方程的方法:一元一次方程的定义、一元一次方程的解、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为本课类比研究二元一次方程(组)提供直接经验。

二、实践探索 1.操作分析

(1)用一根长为20 厘米的细绳围成一个长方形,请画出示意图.(2)你所画的长方形与其他同学画的一样吗?(3)有没有共同之处呢?(4)如何来刻画这个数量关系呢?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运用思维方式探究数学知识、检验数学结论,并自主地运用方程工具来刻画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2.自主归纳

(1)大家对于这个式子x + y = 10 熟悉吗?(2)你能试着给它取个名字吗?

(3)究竟什么样的方程叫做二元一次方程?(4)下列方程哪些是二元一次方程? ① m = 3n ② x2y 【设计意图】通过提供大量操作、思考与交流的机会,引导学生从已有的知识背景和活动经验出发,让学生在增加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帮助学生自主形成数学概念.3.类比探索

(1)什么是二元一次方程的解?

(2)你能结合所画的长方形说出二元一次方程x + y = 10 的解吗?(3)就二元一次方程x + y = 10 而言,你还能找到它的其他一些解吗?(4)你能找出一元一次方程和二元一次方程的区别和联系吗?

【设计意图】通过问题的实际意义找出问题的解来化解本节课难点,同时通

过再次与一元一次方程的全面类比,进一步加深对概念内涵的理解.4.合作探究

(1)如果长方形的长比宽多2 厘米,这样的长方形能画几个?你能从方程的解的角度来解释吗?

(2)在上面的问题中,如果长方形周长仍然要求是20 厘米,这样的长方形又能画几个?

(3)像这样,把具有相同未知数的两个二元一次方程合在一起,就组成了一个二元一次方程组,这两个方程的公共解叫做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

(4)下列方程组哪些是二元一次方程组?

x2y1x2mn5x2y5① 3xy2 ②2m3n1 ③ x2y4 ④2y3z7 本设计通过数学实验教学,在揭示知识生成规律上,让学生自己动手实验,自己去发现数学原理,从而使理解更深刻。

三、拓展应用:

x41.写一个解为y5的二元一次方程为 :

x4变式,写一个解为y5的二元一次方程组 :

2.列出二元一次方程组,并根据问题的实际意义找出问题的解。驴子和骡子一同走,它们驮着不同袋数的货物,每袋货物都是一样重的.驴子抱怨负担太重,骡子说:“你抱怨干吗?如果你给我一袋,那我所负担的就是你的两倍;如果我给你一袋,我们才恰好驮的一样多!”那么驴子、骡子原来所驮货物分别是多少袋?

【设计意图】本题除了可以用列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方法来解外,学生还可以通过列一元一次方程来解决,但似乎较难列出一元一次方程,若列二元一次方程组则水到渠成,从而让学生感悟到学习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必要性和优越性.四、归纳提升

1.我们今天主要学习了什么? 2.我们是怎样来学习这个内容的?

3.我们为什么要学习这个内容?

4.关于“二元一次方程组”,我还想知道……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自主归纳、梳理总结本节课学习的知识、技能、方法,并将本节课所学的知识与以前所学的知识进行对比、类比,找出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有利于培养学生数学思想、数学方法、数学能力和对数学的积极情感.五、目标样题

1、下列各对数值中是二元一次方程x+2y=2的解是()

x0x0x1x1A y1 B y1 C y0 D y0

2.我国古代数学著作《孙子算经》中有“鸡兔同笼”问题:“今有鸡兔同笼,上有三十五头,下有九十四足,问鸡兔各几何?”你能用二元一次方程组表示题中的数量关系吗?试找出问题的解.【设计意图】通过2个样题评价检测学生对二元一次方程(组)概念的理解,特别是进一步加强对二元一次方程(组)解的理解,最终达到根据问题的实际意义能找出问题的解.总体设计意图

一、明确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中师生通过教学活动预期达到的学习结果和标准,是对学习者通过学习后能做什么的一种明确的、具体的要求,它是教学的灵魂,支配着教学的全过程。在本设计中“说出”、“判断”、“列出”、“找出”对学生来讲都是可观察、可测量的具体的行为动词;“通过与一元一次方程类比”、“ 用代入的方法”、“根据问题的实际意义”等,学生能够更清晰地知道他要做什么?该怎么做?以及做得怎么样?有了这样明确的学习目标,课堂有效教学的实现就有了明确的标准与依据。

二、使课堂教学“活”起来

一切教学活动都是基于促进学生学习而展开的.教师必须预设,是讲解、讨论、探究还是合作的方式,教师要为学生量身定做;同时还要考虑到随着教学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不断产生新的生长点,调整学生的学习方式.在本设计的主

要教学环节中:用“情景教学法”导入新课,用“自主探究法” 突破重点,用“类比研究法”化解难点。

三、让学生把所学“用”起来

课堂教学中,教学目标究竟是否达成,或达成程度如何,是我们必须时刻关注的。因此,检查目标达成情况的评价方案设计是教学的关键,并应先于教学设计而展开.本节课主要开发了以下三种课堂评价方法:一是样题型评价;二是表现性评价;三是交流式评价,包括课堂上倾听、质疑、讨论和口头测验等。

教学反思

本课的设计是从提出“周长为20cm的长方形唯一吗?”的求解问题人手,让学生经历从不同角度寻求不同的解决方法的过程,体现出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以算术的方法衬托出方程解法的优越性,以列一元一次方程解法衬托出列二元一次方程组解法的优越性,更使学生感到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引人顺理成章.

本课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元一次方程的基础知识,初步具有提取数学信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后展开的.根据建构主义理念,学生完全有能力利用自己原有的知识去同化新知识,主动地将其纳人自己的知识体系中.所以本课的通篇整体设计,突出了一元一次方程的样板作用,让学生在类比中,主动迁移知识,建立起新的概念.使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在学生头脑中留下较深刻的印象是很有必要的。

由于地域差异,学生基础、学习能力等差异,本节课安排的内容稍多,以至于占用了本节课几乎所有的时间,留得写作业时间太短,不能在课堂上完成。另一个不足之处是:课前学生的复习工作做的不好,以至于用到长方形的周长和一元一次方程的一些概念时,学生不能运用自如,今后上课时还应多加注意。

篇2: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设计与反思

教学设计与反思

荐荐小初学二

数数

学学

教教

案案案

[1000(800 [1000

字字

篇3: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设计与反思

[引入部分]

一、回顾与思考

1.抛一枚普通硬币1次, 出现正面的概率是___。

2.抛一枚普通硬币2次, 出现2个正面的概率是___。

3.抛一枚普通硬币3次, 出现3个正面的概率是___。

【设计意图】学生回顾之前所学知识———概率的预测, 以及所做过的实验———抛硬币实验, 回答问题1、2然后思考问题3, 使得学生发现计算这个问题的概率难度比较大。

【课堂反馈及反思】对于问题1、2, 学生很快就能准确得出概率的大小。对于问题3, 学生经过思考, 没有得到结果, 于是笔者就提出, 把这个问题留下来, 随后一起来研究。从而引起学生注意。

对于第三个问题, 给学生留的时间有些少, 故学生思考不充分。

二、活动与探索

1.抛一枚普通硬币1次, 会出现哪些结果?

2.抛一枚普通硬币2次, 所有的结果有哪些?

3.抛一枚普通硬币3次, 所有的结果有哪些?

【设计意图】问题1、2想让学生思考并通过列举的方法得出结论, 问题3也让学生进行列举, 使得学生发现计算这个问题的概率难度比较大。如何来快捷地解决这个问题?使得找出机会均等的结果不多不少呢?于是就引出了这节课的课题。

【课堂反馈及反思】问题1、2学生能通过列举的方法得出结论。对于问题3, 也有学生得出了正确答案, 不过大家都发现列举的过程很麻烦, 或缺或漏, 从而引出新知———如何才能更好的列举出所有机会均等的结果———我们今天要使用画“树状图’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

这里, 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太少, 有些走过场, 没有达到启发学生思维的效果。

[问题1]抛掷一枚普通的硬币3次, 有人说连续掷出“三个正面”和“先掷出两个正面再掷出一个反面”的机会是一样的。你同意吗?

【设计意图】通过简单问题, 使得学生掌握“树状图”的画法, 并能够列举出所有机会均等的结果, 计算出事件发生的概率。

【课堂反馈及反思】课堂上, 笔者通过完整的分析问题, 并一步一步画出“树状图”, 给出完整的解题步骤, 使得学生对“树状图”的画法及如何解题有了一定的认识, 之后, 对这个问题加以小结和说明———“树状图”反映出来的情况是什么意思、什么作用。

【知识积累】在分析这一问题的过程中, 我们采用了画图的方法。这幅图好像一棵倒立的树, 因此我们常把它称为“树状图”, 也称“树形图”、“树图”。

它的优点:可以帮助我们分析问题, 而且可以避免重复和遗漏, 既直观又条理分明。

【设计意图】使学生掌握基本概念, 以及其优点。

【课堂反馈及反思】在课堂上加以分析讲解, 并要求学生在课本上记录, 明确学习目的, 并方便之后的复习。

[摸牌游戏]

两组扑克牌, 一组为红桃1、2, 一组为黑桃1、2, 从每组牌中各抽出一张, 称为一次试验。那么, 所有的结果有哪些?求两次都抽出相同数字的概率是多大?

【设计意图】通过这样一个游戏题目激发学生兴趣, 并引起他们的思考, 使得能够更快的运用“树状图”列举所有机会均等的结果, 并能够计算概率。

【课堂反馈及反思】对题目讲解不充分, 因此, 学生对两次摸牌掌握的不好, 就出现了在两次摸牌的时候, 在四张牌中进行选择, 优生大多都能够通过自己思考完成, 而思维较差的学生就无法正确的进行分析。

笔者在巡堂的时候发现了这个问题, 于是, 在学生练习完成之后, 找了3个典型的“树状图”画法, 来进行投影, 和学生们一起来进行分析, 在这个时候对两次摸牌, 两次试验进行了讲解, 使学生把这样的题目分为两步来进行。

[例题学习]

[例1]口袋中装有1个红球、1个白球和1个黑球, 搅匀后从中摸出1个球, 然后放回搅匀, 再摸出第二个球。 (1) 可能出现哪些结果? (2) 两次都摸出红球的概率是多少?

【设计意图】为了更好地解决下面的例2, 故设计了问题1, 把难度分散开。

【课堂反馈及反思】这个题目两次试验, 每次抽取结果都为3个, 在之前问题上加了难度。故加以分析讲解, 然后由学生在黑板上书写, 并进行讲评。通过之前题目的讲解, 这道题目大多数学生都能够自主完成。

[例2]口袋中装有1个红球和2个白球, 搅匀后从中摸出1个球, 然后放回搅匀, 再摸出第二个球。

1.可能出现哪些结果?

2.两次都摸出红球的概率是多少?

【设计意图】这个题目难度比较大, 因为要对两个白球编号, 从而加以区分, 让学生要能够解决类似问题, 比如“配紫色”问题。

【课堂反馈及反思】课堂上, 由学生出现了把球分成红球、白球的两种情况, 于是挑取了一些错例与学生一起来分析, 使学生能够自己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

因为有了例1作为前提, 学生很容易理解为什么要对白球编号, 并能解决该问题。

[练习]

两组扑克牌, 一组为红桃1、2、3, 一组为黑桃1、2、3, 从每组牌中各抽出一张, 称为一次试验。求两次都抽出数字2的概率。

【设计意图】和“摸牌游戏”一样, 让学生体会两次试验分步来解决。

【课堂反馈及反思】与例1的情况类似, 又因为有了例1的学习, 学生掌握情况较好。

这节课从引入、例题、练习都经过认真的设计, 在课堂上基本能够达到预期的目的, 不过有些地方处理的还不够到位, 还需要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这次课题真的使笔者获益匪浅, 在课题结束后笔者也进行了很多的反思以及经验总结, 在这里只是简单的加以记叙, 希望以后能够有更多的机会参与这样的课题及教研活动, 以使自己能够有更大程度的提高!

摘要:为了更好地完成“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引入的设计研究”课题, 课题组以统计中的“树状图”为内容, 由笔者讲授了一堂公开课。首先, 自己阅读课本、教参, 提高对课本的理解, 然后进行大的框架的备课, 再精心准备课件, 但发现其中有好几个难点有待于处理。于是与其他老师一起交流, 再备课, 解决难点, 再进行课件的修改。同时, 课题组就课堂引入一起进行了设计, 使得课堂引入的目的性非常突出, 课堂效果也非常好。课后, 笔者再次进行反思、总结, 其他老师也针对课堂的问题给了笔者很大的指导。

篇4: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设计与反思

关键词:数学课堂教学情境设计 反思

数学教学是一种过程教学,它既包括知识的发生、形成、发展的过程,也包括人的思维过程。创设具体、生动的教学情境正是激励、欢欣和鼓舞学生的一种教学艺术。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以问题为主线,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来调动学生思维的参与,使学生听其言,入其境,激发学生饱满的学习热情,引导他们以积极愉快的心态和旺盛的精力主动探索,主动学习,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根据认知理论,数学课堂教学过程应该是以不断地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方式来获取新知识的问题性思维过程。解决问题首先要提出问题,著名的数学家华罗庚曾说:“难处不在于有了公式去证明,而在于没有公式之前怎样去找出公式来。”因此,教师无论是在数学教学的整个过程,还是在教学过程中的某个环节,都应该十分重视数学问题情境的创设。创设问题情境的实质在于揭示事物的矛盾或引起主体内心的冲突,打破主体已有的认知结构的平衡状态,从而唤起思维,激发其内驱力,使学生进入问题者的“角色”,真正“卷入”学习活动之中,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

下面,就结合新课程标准以及我使用苏科版教材的教学实际,谈谈创设教学情境情境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时应从形象、生动入手,导言要引人入胜,具有趣味性。这样,学生在好奇中接受知识的效率最高。我认为数学课堂教学创设问题情境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初中数学教学情境的创设方法

教学情境的创设是引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启动环节。创设教学情境,不仅能使学生更容易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而且能让学生更好地体验教学内容中的情感,使原来枯燥的、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形象,饶有兴趣,激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欲望,使学生由苦学变为乐学,变被动为主动。作为一线的教师,我对数学教学情境的创设作了一定的思考与探索,以下是数学教学中创设教学情境常用的一些方法:

1.1联系现实,创设生活情境

数学来源于生活,最终又服务于生活,选取具有生活气息的现实情境,营造数学探究的氛围,可以使学生对数学产生一种亲和力,缩短与数学的心理距离,最终改进教学效果。

【案例1】

在七年级上册《3.1用字母表示数》的教学中,我们可以这样引入:

师:每天我们总能从学校的公布栏中得到一些重要信息,比如今天老师看到一则招领启事:初一(8)班的小丽同学昨天下午在学校大门口捡到一只钱包,内有人民币若干,请丢失钱包的同学尽快来初一(8)班小丽处认领。

初一(8)班9月21日

师:启事中为什么要用“若干元”表示钱款数?

生:……。

师:若干元表示多少钱?能否概括地表示出来?

生:……。

师:我们可以用字母来表示数,本节课我们就来研究怎样用字母表示数。

创设一些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让他们在情境中逐步体会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使他们在兴趣盎然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感受知识的力量,同时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往往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1.2展示图片,创设图片情境

展示丰富多彩的图片,让学生欣赏,并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使学生在获得美的享受的同时,获得数学知识。

【案例2】

在七年级下册《11.3.探索三角形全等ASA》的教学中创设了如下问题情境 :

议一议:某科技小组的同学们在活动中,不小心将一块三角形形状的玻璃摔成三块。,他们决定到市场去配一块同样形状和大小的玻璃,应该怎么办呢?

问题:你觉得带哪块玻璃?说说你的想法和理由.

第Ⅲ块玻璃带去了三角形的几个元素?由这三个元素决定的三角形是不是所要配的三角形呢?问题的提出立刻引发了同学们的思考,交流, 气氛热烈,不一会儿有的同学举手回答带第三块玻璃, 因为它包含了原三角形的三个元素, 从而引出这节课所要讲的判定公理..一般情况下,给了公理,下面就是学生按公理的条件进行应用训练, 但为了同学们对公理的条件有一个深刻的认识,我设计了一个添加条件的变式训练, 所有的同学都积极的参与问题的解决过程中,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1.3播放动画,创设动画情境

初中阶段的学生往往喜欢新奇的事物,在教学过程中播放一段动画可以大大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习的兴趣,使学生的注意力很快集中到课堂上来。【案例3】

在七年级上册《5.3从三个方向看》这节课的教学引入时可先播放一段动画:奥运会跳水比赛播出时,从三个角度慢镜头回放郭晶晶跳水的过程,请学生分别指出从哪些角度看,为什么从三个方向看?由动画创设情境,既引起学生的兴趣又引起学生的思考。

1.4新旧结合,创设问题情境

利用原有旧知识与新知识的联系入手创设问题情境,用这种方法创设问题情境,自然流畅,既有利于复习旧知识,又能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

【案例4】在七年级下册《10.3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教学中,可以这样创设问题情境:

(1)举例说说一元一次方程的解题步骤有哪些?这些步骤渗透了那种数学思想方法?

(2)请你尝试运用这种数学思想方法把二元一次方程组转化为一元一次方程来解。可以同伴互助解决。

这种创设问题情境的方法较好地体现了知识的发生与迁移过程,使学生在巩固旧知识的基础上理解并掌握新知识。

【案例5】在八年级下册《11.1你的判断对吗》这节课的教学中,“用比地球赤道长1米的绳子给地球加个圈,在地球与绳子之间必然存在一定的缝隙,这个缝隙中能够放进一个拳头吗?”对于这个问题,学生应该具备一定的生活经验,但学生的经验往往并不可靠,因而每个学生都想实际算一下,证实自己的猜想,因而易于激发学生的好奇,产生积极的学习心态,同时结果与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可能有比较大的差距,因而易于留下深刻的印象,其学习效果将明显不同。

1.5回顾历史,通过数学发展史创设情境

数学是一门基础学科,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有许多值得人们回味的史实,以数学发展史创设情境,不仅可以使学生了解数学的产生的过程,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还可以开拓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案例6】

在八年级上册《2.1勾股定理》的教学中,可设计如下导入方式:

这是1955年希腊发行的一枚纪念邮票,观察这枚邮票,你有哪些发现?

开放性的问题设置,学生不仅能发现小方格数量的关系,而且能发现邮票的设计思路,为下面的动手操作作准备。

设置古典知识的情境,可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同时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易激起学生的强烈求知欲,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中来。

1.6明知故错,创设纠错情境

不过,在教学中教师有时巧妙地设计一些“坎坷曲折”,诱使学生失误出错,再利用这些契机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案例7】

在八年级上册《1.5等腰三角形的轴对称性》的教学时出了下面一题:已知一个等腰三角形的边长为5厘米,另一边长为7厘米,则这个等腰三角形的周长为多少?许多学生考虑不周,只得出周长是17厘米,我试着反问“难道7厘米不能作为腰吗?”学生心有所悟,立刻说出第二种情况是19厘米。我并没有到此结束,又问“第一边长改成3厘米呢?”很多学生理直气壮地说:“这有何难,13厘米和17厘米嘛。”好家伙,果然中计。接着,我要求学生在纸上画出草图并标上长度。很快有学生出声了:“13厘米不对,只能是17厘米。”我抓住时机问原因,学生们异口同声地说:“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要大于第三边。”我笑着表示肯定,此时的教学效果远比我事先告诉他们怎么做要好得多。

“吃一堑,长一智”,有时候反面的教训比正面的经验要深刻得多,只有历经险阻,才知道路上的坎坎坷坷,必将印象深刻,记忆久远,甚至终身难忘。

1.7开展活动,创设活动情境

【案例8】

在七年级下册《11.3.探索三角形全等SAS》的教学中讲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过程中,我为同学们设置了一个应用等的知识解决的实际问题:

由于问题情境的新颖性和实用性,加上同学们的争强好胜的本能,问题很快有了结论,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到学习的快乐,得到知识的同时,内心也有满足感。

1.8设计圈套,创设开放式问题情境。

开放式的课堂能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权,发言权,营造和谐、民主、轻松的课 堂氛围,从而挖掘每位学生的学习潜能。

【案例9】分类讨论是初中数学中一个很重要的数学思想,为此,在初三复习讲解分类讨论的专题时,我利用一个老掉牙的问题作为序幕:树上有十只鸟,用枪打死了一只,树上还剩几只。我给出的答案为9只,但学生的反对呼声高涨。让同学们讨论后,请一位学生回答,他的答案为:若枪是无声的,打死一只,还剩9只,若枪是有声的,还剩0只。反对声依然高涨,旁边一位同学的回答让我与同学意想不到,平常默默无闻的他是这样回答:“若枪是无声且打死的鸟挂在树上,答案为10只;若打死的鸟掉在地上,树上还有9只;若枪是有声的,则有1只和0只的可能。若、、、、、、”我打断他的回答,并鼓励他刚才的回答很精彩,你可能还有其他的答案,并解释事件中的条件不同会导致不同的结果,并问学生这个事件说明了一个什么重要的数学思想,同学们异口同声回答——分类讨论。虽然本节课浪费了宝贵的几分钟,但复杂多变的分类讨论思想就在“民主、激烈的讨论与争辩”中被多数同学所接受。

2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的操作要点

课堂教学要象磁石一样紧紧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形成学习的内驱力,让学生的思维从疑问和惊奇中开始,有效的问题情境是必不可少的,我们在日常的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应注意什么呢?

2.1创设问题情境要善于抓住时机。

问题情境的创设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把情境转为数学问题,从侧面进行数学的思考问题。问题情境的创设可以是教学过程的任一时段,在引入新课中可以创设;在突破重难点时可以创设;引导学生走出思维误区时创设;在合作与交流时更可以生成。

【案例10】

在八年级上册《2.3.平方根》一节中如何引入可以使学生理解平方根,它的产生是怎样的呢?在上课时我是这样处理的:老师拿着边长是1的正方形问它的面积是多少,再问面积是1的正方形边长是多少,然后拿出两个边长是1的正方形问能否将其通过剪拼成一个正方形,学生很有兴趣,通过拼剪成了1个正方形,老师问它的面积是几,同学答出是2,老师接着问那么它的边长是几呢,学生有了一个疑问。通过上面的引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体会到平方根是真实存在的,促使学生想进一步了解平方根.

2.2创设问题情境要讲究有效性。

学生接收新知识的过程,根据皮亚杰的理论,有两种方式:一种方式是同化把新知识转化为旧知识;一种是顺应当新知识能被旧知识同化时,要调整原有知识结构,去适应新知识,按照布鲁纳的观点,思维情境是借助于学生旧有的知识经验、认知结构,作为同化和顺应的外部条件.因此我们在创设问题情境时做到:①要有一定难度,但须在学生的“最近发现区”内,使得学生“踮一踮,摸得着”②要考虑到大多数学生的认知水平,应面向全体学生,切忌专为少数人设置。③要简洁明确,有针对性、目的性,表达简明扼要和清晰,不要含糊不清,使学生盲目应付,思维混乱。④问题的创设要有思维的含金量。学生对周围现象的最初的理解会对新概念和看法的形成有深刻的影响。提高问题的有效性,就是将那些学生依靠机械记忆加简单推理就能获得答案的问题转变成可以揭示学生最初理解与新知识这之间联系以及暴露学生最初理解与科学概念之间矛盾的问题。

【案例11】

在八年级下册《7.1生活中的不等式》:提出这样的生活实际问题,某公园的票价是: 每人30元,一次购票满45张可9折优惠.本班有42名学生去进行活动.当领队王小华准备好了零钱到售票处买了42张票时,爱动脑的李敏同纪学喊住了王小华,提议买45张票.但有的同学不明白.明明只有42个人,买45张票,岂不浪费吗?那么,究竟李敏的提议对不对呢?是不是真的浪费呢?在对问题的思考,探索,解决过程中,学生学到了基本的数学知识,进行了数学的思考,学会了数学的思想方法,获得了数学美的体验。

2.3创设问题情境要以学生为主体。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创设问题情境是为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在心理上感到茫然,产生认知冲突,我们在创设问题情境时要做到:不能激发学生学习内力的情境可以不创设;不能科学有效帮助学生解决问题的情境可以不创设;不能促进学生认知能力谐调发展的情境可以不创设。

【案例12】

在九年级上册《1.3.5平行四边形的判定》:一节中,教师先出示问题:我家装潢时需要配一块平行四边形的镜子,要求与现有的一模一样,怎么配?但是现在不小心打破了,碎成如图样子,问:利用哪一块镜片便可配一块与原来一样的镜子?对于前面的问题,学生很容易回答“当然是带镜子去就可以了”,但现在镜子碎了,哪一块能确定平行四边形的形状和大小呢?学生面临这样的问题时,难以用现有的认知水平解决,出现了困境。我们认为教师后面一种指令才称之为有效的数学问题情境。只有把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调动学生认知、心理、情感、行为、价值等方面的因素,充分尊重学生人格,关心学生的发展,教师真正做到以问题为载体,扮演好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身份,这样的创设才有价值。

3问题情境教学实践后的反思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数学新教材的实施为情境教学提供了良好的舞台,而情境教学又为充分阐释数学新教材提供了武器。充分挖掘情境教学的潜能,因材施教,因时施法,不但可以将教材的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融为一体,增强学生探究数学知识的自信心,提高学习的兴趣,优化教学过程,而且还能全面提升学生多方面的素养。数学的教学是一个系统工程,培养学生的能力是最终目的,而创设问题情境只是一个手段。创设问题情境的方法也决不仅这几种,他需要我们不断的探索和自身知识的不断丰富,笔者如上一些设计和作法,在教学中,收到了一定的效果,也有一些困惑:如何让问题情境导出更多的问题,如果设置的情境能让学生在解决之后提出更多的问题,就不仅仅是落实一个知识点的效果了;“新情境”是相对的,如果所有的问题都是新奇的,问题便不再新奇,因此如何调控好“新情境问题”提出的频率,才能有效地启动学生的思维列车,同时控制学生信息、摄入的速度、信息处理的节奏,并进一步设计学生的活动,使其能获得规律迅速内化,形成能力。

篇5:初中数学教学设计与反思

教学目标

1、经历二次根式的性质的发现过程,体验归纳、猜想的思想方法。

2、了解二次根式的上述两个性质。

3、会运用上述两个性质进行有关计算。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二次根式的上述两个性质;

教学难点:灵活运用上述两个性质进行有关计算。

教学准备 上课教具

教学过程

导入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知

1、二次根式的概念:像根号内含有字母的代数式和一个数的算术平方根都叫做二次根式。

2、大家抢答

填空

教师提示:参照教材右边的图(启发诱导数形结合思想)

教学步骤

(重难点突破的过程、巩固方法)

二、探索新知:

从熟悉的知识出发先练习、再观察发现总结规律得出性质一

1、教师板书

性质一:

2、学生合作学习,完成课本P6填空

3、教师引导学生:比较 和有何关系?当a≥0时,=和a﹤0,=

通过练习、再观察发现总结规律得出性质二

教师板书

4、学生练习(利用性质二进行运算):

梳理知识使条理清楚,及时练习巩固

5、例1 计算

(1)(2)

教师强调:规范书写,知道运算程序、强调性质运用的条件,二次根式运算顺序

6、学生完成:课本P7课内练习第2题(领悟方法,学会迁移)

7、例2计算:

要求比较先算括号里与直接利用二次根式性质的优劣;强调先判断中a的符号

三、引申与提高

例3 化简:

(1)(2)(3)(a<0,b>0)

(4)(a>1)

做一做:

你能把一张三边长分别为的三角形纸片放入4×4方格内,使它的三个顶点都在方格的顶点上吗?

学生动手,教师引导。

(解决前面提出的问题,使之呼应,让学生明白,我们所学的是有用的数学)板书设计 1.2二次根式的性质

性质一性质二

例1例2例3

学生版演

教学反思

备课中常常是把教材备得很到位,把流程写得很清楚,很多时候,忽视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老师只不过是合作者,引导者,很多问题都自己包办了,学生没有经过深刻的体验,难以在头脑中合成自身的信息,导致有问题一而再的发生。

学生的合作学习,使学生能从学生身上发现自己的不足,有对比才有进步,并且这样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不会太枯燥,同时也增进了同学之间的合作精神。

让学生主动上去版演,可以更直接的发现学生的不足,也可以更直观的体现他的好方法,增强其成就感和自信心。

这次上课给学生更多的思考空间和操作空间,比以前有所改善。

篇6:初中数学教学设计及反思

教师姓名: 柴 双 芹 工作单位: 曲周县教师进修学校 联系电话: ***

2014年6月16日

课题: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二十二章第2节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式,能运用根与系数的关系由已知一元二次方程的一个根求出另一个根与未知数,会求一元二次方程两个根的倒数和与平方数,两根之差。

2、能力目标:通过韦达定理的教学过程,使学生经历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等数学活动过程,发展推理能力,能有条理地、清晰地阐述自己的观点,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3、情感目标:通过情境教学过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积极学习数学的态度。体验数学活动中充满着探索与创造,体验数学活动中的成功感,建立自信心。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

2、难点:让学生从具体方程的根发现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之间的关系,并用语言表述,以及由一个已知方程求作新方程,使新方程的根与已知的方程的根有某种关系,比较抽象,学生真正掌握有一定的难度,是教学的难点。

三、教材内容:

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的知识内容主要是以前一单元中的求根公式为基础的。教材通过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a≠0)的根x1、x2得出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以及以数x1、x2为根的一元二次方程的求方程模型。然后通过4个例题介绍了利用根与系数的关系简化一些计算的知识。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

1.本课的教学对象是初中三年级学生,学生对事物的认识多是直观、形象的,他们所注意的多是事物外部的、直接的、具体形象的特征。

2.在教学初始,出示一些学生所熟悉和感兴趣的东西,结合一元二次方程求根公式使他们在现代化的教学模式和传统的教学模式相结合的基础上掌握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

五、教学过程

(一)、问题探引:

1、教师活动:

解下列方程:

2x2+5x+3=0 3x2-2x-8=0 问题1.你能发现两根之和、两根之积与方程的系数之间有什么关系吗?

问题2.请根据以上的观察发现进一步猜想:方程ax2+bx+c=0(a≠0)的根x1,x2与a、b、c之间的关系:____________。

问题3.你能证明上面的猜想吗?请证明,并用文字语言叙述说明。分小组讨论以上的问题,并作出推理证明。

2、预设学生行为:

若方程ax2+bx+c=0(a≠0)的两根为 x1=,x2=。

x1+x2= + = ; x1•x2= • = ;

3、设计意图:

由此得出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还可以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述这种关系,来加深理解和记忆。

这个关系是一个法国数学家韦达发现的,所以也称之为韦达定理。

(二)、探索发现

1、教师活动:

问题4.在方程ax2+bx+c=0(a≠0)中,你发现a、b、c的作用了吗?(引导学生反思,进行小结)

① 二次项系数a是否为零,决定着方程是否为二次方程;

② 当a≠0时,b=0,a、c异号,方程两根互为相反数;

③ 当a≠0时,△=b2-4ac可判定根的情况;

④ 当a≠0,b2-4ac≥0时,x1+x2=,x1x2=。

⑤ 当a≠0,c=0时,方程必有一根为0。

2、设计意图:

本设计采用“实践——观察——发现——猜想——证明”的过程,使学生既动手又动脑,且又动口,教师引导启发,避免注入式地讲授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体现学生的主体学习特性,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三)、尝试发展

根据根与系数的关系写出下列方程的两根之和与两根之积(方程两根为x1,x2、k是常数)

① 2x2-3x+1=0 x1+x2= ________ x1x2= _________ ② 3x2+5x=0 x1+x2= ________ x1x2= __________ ③ 5x2+x-2=0 x1+x2= ________ x1x2= __________ ④ 5x2+kx-6=0 x1+x2= ________ x1x2= __________

(四)、拓展创新

1、教师活动:

利用根与系数的关系,求一元二次方程2x-3x-1=0的两个根的平方和、倒数和。

讨论:解上面问题的思路是什么?

2、预设学生行为:

x12+ x22=(x1+x2)2-2 x1x2;

23、设计意图:

将平方和、倒数和转化为两根和与积的代数式

(五)、师生共同归纳小结 本课主要研究了什么?

1、方程的根是由系数决定的。

2、a≠0时,方程ax2+bx+c=0是一元二次方程。

3、当a≠0,b2-4ac≥0时,x1+x2=,x1x2=。

4、b2-4ac的值可判定根的情况。

5、方程根与系数关系的有关应用。

(六)板书设计

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

如果ax2+bx+c=0(a≠0)的两根是x1 x2,那么x1+x2=,x1x2=。

问题4.在方程ax+bx+c=0(a≠0)中,a、b、c的作用吗?

2①二次项系数a是否为零,决定着方程是否为二次方程; ②当a≠0时,b=0,a、c异号,方程两根互为相反数; ③当a≠0时,△=b-4ac可判定根的情况;

④当a≠0,b-4ac≥0时,x1+x2=,x1x2=。⑤当a≠0,c=0时,方程必有一根为0。2

2六、教学评价

本节课充分让学生分析、观察、提高了学生的归纳能力及推理论证的能力。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在中考中多以填空,选择,解答题的形式出现,考查的频率较高,也常与几何、二次函数等问题结合考查,是考试的热点,它是方程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七、教学反思

1、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的推导是在求根公式的基础上进行。它深化了 两根的和与积同系数之间的关系,是我们今后继续研究一元二次方程根的情况的主要工具,必须熟记,为进一步使用打下基础。

2.以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的探索与推导,向学生展示认识事物的一般规律,提倡积极思维,勇于探索的精神,借此锻炼学生分析、观察、归纳的能力及推理论证的能力

篇7:初中数学教学实践与反思

二1简答题(共4小题,合计满分30分)1.简述“校本教研”的基本含义。

答:“校本教研”意味着以校为本,即为了学校、基于学校、在学校中。

亦即,校本教研是基于校级教研活动的制度化规范,强调围绕学校教育教学遇到的真实问题开展研究,学校现有的力量是校本教研的核心力量,而学校是教学研究的基地、校本教研的主阵地,教师是教学研究的主体,促进师生共同发展是教学研究的直接目的。

2.在初中数学课堂的日常教学中,开展课堂教学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答:①检验学生对新知的掌握状况,发挥评价的诊断功能;②调控课堂教学进程,进而达成预设的课堂教学目标,发挥评价的检查功能;③获取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信息,发挥评价的改进功能;④促进学生的数学学习,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

评分标准:满分8分。

3.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开展综合与实践(即曾叫“课题学习”、“实践与综合应用”)过程中,其核心的课程教学目的是什么?

答:体现不同领域之间的综合;体现数学与其它学科之间的综合;体现数学与社会的综合;培养综合运用所学内容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积累综合运用所学(数学)内容的基本活动经验。

评分标准:满分8分。

4.在初中数学日常教学中,如何开展归纳推理?其基本思路如何?

答:无论是概念教学还是定理、法则、规律的教学,首先从分析2、3个特例出发,进行共性的归纳、概括;其次,依据这些特例猜想一般的共性;再次,举例验证共性;最后,采取逻辑或实践等方式确认猜想的正确性。

比如,平方差公式a2-b2=(a+b)·(a-b)的教学: 可以先从b=1的特例开始,分析a2-1=?·?。当a=2时,a2-1=3,3可以拆成1×3; 当a=3时,a2-1=8,8可以拆成2×4或4×2; 当a=4时,a2-1=15,15可以拆成3×5;

由此可以发现,某数的平方减去1,可以拆成这个数加1,乘以

这个数减1。

即a

2-1=(a+1)·(a-1)。

而论证这个猜想,只需要从右边推导左边,即利用乘法公式(a+b)(m+n)=am+an+bm+bn即可。

对于a2

-b2,自然可以猜想a2

-b2

=(a+b)·(a-b),对此,利用乘法公式

(a+b)(m+n)=am+an+bm+bn即可论证其正确性。评分标准:满分10分。

二、2简答题(本大题满分30分)

1.在初中数学教学的实践反思中,反思最主要、最直接的目的是

什么?

答:为改进课堂教学效果提供信息,检测本节课的教学质量达成状况,反思教育教学的成败得失,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评分标准:满分8分。2.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实施中,课前精心预设与课堂随机生成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答:随机生成与精心预设相辅相成、相互促进,随机生成是结果,精心预设是条件。

评分标准:满分6分。

3.“以学习为中心”的课堂教学设计有哪些基本特征? 答:

(1)以方便学生数学学习为主线而展开教学;

(2)教师的讲授时间非常有限,教师的施教仅仅起到点拨、引导作用;

(3)课堂教学环节紧紧围绕着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独立思考而展开;

(4)课堂上往往给学生留下一定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评分标准:满分8分。

4.举例说明初中数学概念的引入方式主要包含哪些类别? 答:归纳式进入法,内涵式引入法(即直接给出逻辑定义的方式)。具体的形式可以区分为如下四类: ①由实际问题提出概念; ②直接展示概念;

③以操作活动的方式提出概念;

④以问题探究的方式提出概念。

评分标准:满分8分。

三、论述题(本大题满分30分)

1.在初中数学“数与代数”领域,“数”与 “代数”的逻辑关系是怎样的?简述其理由。

答:相互并列。“数”主要阐述认识数及数系的扩充。而“代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之外,在四大课程领域之中,涉及数学推理的课程领域是(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

评分标准:满分8分。

三、案例分析题(共3小题,合计满分50分)

主要阐述字母表示数及其字母、数及其组合的相应运算。

评分标准:满分10分。

2.结合具体的初中数学教学案例,论述如何帮助学生理解无理数的无限不循环性,即,应该设计怎样的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才能帮助学生理解无理数的无限不循环性?

答:

(1)无理数的核心属性是“无限性”与“不循环性”。(2)在初中数学教学中,首先应该设法让学生确信无理数的存在性。以√2为例,首先必须通过几何直观图(比如,两个单位正方形,分别沿对角线剪开后,形成四个等腰直角三角形,再拼接为一个正方形,其面积是2,而其边长是真实存在的),确认√2的存在性。

其次,利用“任何循环小数都可以化为分数”,从反证的角度印证“√2的不循环性”

最后,利用有效小数都可以化成不可约的分数,如果√2是有限小数,必然可以化成不可约分数,从而,一定是无限的小数。

3.在初中数学教学日常教学中,课后反思主要包括哪些内容? 答:①反思教师自己的数学教学观是否符合课程标准所倡导的“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②反思初中数学教学设计的合理性和适切性,③反思数学课堂教学进程的预设、生成之间的反差,以及预设与实际发生之间的差异,④反思教学的亮点与败笔,⑤反思教学评价,⑥反思学生提出的问题,⑦反思学生给出的新见解,⑧反思自己的教学特色。

一、填空题(共3小题,合计满分20分)

1.《数学课程标准》针对知识技能明确使用了刻画知识技能水平的目标动词,就目前的初中数学而言,你认为,依据《数学课程标准》,刻画“正比例函数”概念的课程教学目标的行为动词,应该是(理解)。

评分标准:满分5分。

2.在初中数学的课程目标“知识与技能、问题解决、数学思考、情感与态度”中,实质上表达能力的课程目标是(问题解决、数学思考)。

评分标准:满分7分。

3.开展初中数学的课堂教学设计时,除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与

1.在初中数学统计与概率的教学中,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掷两枚质地均匀的硬币,同时出现两个正面的可能性接近0.25”,请设计简要的课堂教学思路。

答:(1)采取全班合作的方式,将全班分成若干小组,每两人一组,一人投掷硬币,另一人统计结果,最后全班汇总结果;

(2)将全班各组的数据分别统计在一起,引导学生分析其中的规律,当数据逐渐累加在一起,总数超过200次,频率出现规律,其整体趋势非常接近0.25,但并不是越来越近,而是会有波动,但是,波动的可能性越来越小。

评分标准:满分15分。其中,“全班合作”“以全班的数据汇总作为频率”是采分点。

2.开展初中“圆”的概念的第一节课的教学,往往需要现实生活中的背景素材,时间要评判如下两个素材的优劣:

素材1:围绕问题“自行车的车轮为什么做成圆形的而不做成方形的?(或者,为什么说发明车轮是人类历史的最大进步之一?)”展开教学展示和课堂中的分组合作研究。

素材2:围绕问题“下水道的盖子为什么大多做成圆形的而不是方形的?说明其中的道理”进行教学展示和课堂中的分组合作研究。

答:素材1比较适合“圆”概念的导入环节,有助于学生构建圆的概念;而素材2比较适合“圆”概念的巩固环节,有助于检验学生是否真正理解“圆”的概念,或者深化学生对于“圆”概念的理解程度。

评分标准:满分15分。

3.案例:某日某中学有理数乘法法则的第一次课的课堂教学,出现如下片断:

在导入新课后,教师首先引导学生复习小学乘法的含义,提出“

2×2表达什么意思”等问题。(两个2相加)

随后提出(+2)×(+2)即2×2。

那么,你认为(-2)×(+2)可能表示什么意思?(两个-2相加)问题:

(1)针对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典型错误发表你的看法。(2)如果让你改进这节课,你该如何修补这个意外环节? 要求:观点要明确;修补的教学环节必须相对具体(具有可操作性),字数控制在1000字以内。

如果规定,(+2)×(-2)表示向反方向连续加两次+2,那么,能在数轴上表示(+2)×(-2)吗?

按照这个思路,师生很快得出“负负得正”法则,即,两个负数相乘,将其绝对值相乘所得的积,作为积的绝对值,同号得正。

随后,教师给出计算(—3)×(-4)的问题,一位学生答到: “结果是+9”,任课教师马上恶狠狠地说道,“多少?没想好不要瞎说呦!”这位学生坚定地说“是+9!”任课教师非常恼火,一位“好学生”回答到“+12,(—3)的绝对值是3,(-4)的绝对值是4,3、4得12,负负得正,所以,结果是+12”,教师马上“大大”表扬了这位学生,同时,狠狠批评了前面那位学生“如此不专心,竟然连3、4得12都不会,简直不可理喻”…

下课后,一位听课者单独找“得+9”的学生聊天,问其缘由,他答道“我绝对不是捣乱,老师,你看,按照老师推导法则的思路,我先在数轴上找到-3对应的点,从这个点开始、沿着-3的反方向即数轴的正方向、连续加4次,每次加一个3,不正好是+9吗?”,…

答案:

(1)对于片段中的“捣乱现象”,其实属于学生的典型错误,这个典型错误恰恰反映出这位学生善于思考,能够将教师组织学生发现“负负得正”法则的过程再现出来,表明其真正理解,只不过,其中的一个小环节——“起点”错了——应该从数轴的起点0开始,而不是从-3开始。

(2)修补意外环节——当学生提出“结果是+9”后,执教者马上反问“哪位同学理解他的想法?”“你能将你的做法展示给全体同学分享吗?”,如此,教师及时捕捉有利信息,及时发现这位学生的思维盲点之所在,而后采取充分肯定其思路清晰、思维独特,如果稍加调试,就会殊途同归——得到与大家一样的答案。

一、填空题(本题满分22分)

1.《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若干个核心词,下列四个选项所

隶属的课程领域分别是:

(1)应用意识 隶属于(统计与概率领域);

(2)几何直观 隶属于(图形与几何领域);(3)数感 隶属于(数与代数领域);(4)数据分析观念隶属于(统计与概率领域).评分标准:满分8分,每个空2分。2.在初中“图形与几何”(即以往的“空间与图形”)领域的课程教学目标中,最重要、最为基础的四个核心词是(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推理能力、几何活动经验)。

评分标准:满分8分,每个采分点2分。

3.在初中数学中,进行教材的内容分析,其核心目的在于分析教材的(学科内容线索、编写思路、具体的呈现方式)。

评分标准:满分6分,每个采分点2分。

四、案例分析题(本大题共1道小题,合计满分18分)案例:

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一节的教学中,教师按照教科书的设计,准备引导采取对折的方法论证业已发现的“等腰三角形的底角相等”,而后利用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进行论证,此时,一位平时不太爱学习的学生说“老师,你这个方法笨死了,我有一个方法比你的好——不用作任何辅助线,直接证明三角形全等,…”,没等学生说完,教师答道“不要瞎说,不做任何辅助线怎么可能,不要捣乱!,”学生的“捣乱”被镇压下去。课后,一位听课者找到这位“捣乱者”询问,答到“老师,我真不是倒乱,你看,对于等腰⊿ABC,我把⊿ABC看作两个三角形,即证明⊿ABC≌⊿ACB不就OK了,这只需要说明边、边、边的条件”,“简直妙极了!”听课者惊叹到。

问题:

(1)你是如何看待上述案例中的“捣乱现象”的?

(2)如果你是这位任课教师,当你听到听课者与“捣乱者”的对话后,你有何感想?如果让你改进这节课,你该如何修补这个意外环节?

要求:观点要明确;修补的教学环节必须相对具体(具有可操作性),字数控制在1000字以内。

答:(1)对于片段中的“捣乱现象”,其实属于学生的典型错误,这个典型错误恰恰反映出这位学生善于思考,能够别出心裁。

(2)如果我是这位任课教师,当我听到听课者与“得+9的学生”的对话后,我会反思自己在课堂教学中的处理究竟为什么发生如此不当,深入思考之后,会发现:

一方面,任课教师没有及时地利用“学生的奇思妙想”这种非常有价值的生成性资源,主要是对于教师的职责认识不够。

另一方面,任课教师自身的随机应变机制不够。

三是自己的几何学专业功底不够——学生的新思路恰恰是等腰三角形的轴对称性的另外一种表现形式。

(3)修补意外环节——当学生提出“不做任何辅助线”时,执教者

马上追问“你能让大家分享你的想法?”“你能将你的“金点子”展示给全

体同学吗?”,如此,教师及时捕捉有利信息,而后充分肯定其思路清

篇8:新课改下初中数学教学反思与对策

通过学习与反思, 笔者对目前的数学教学提出如下对策:

一、更新教育观念, 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

1. 从单一化走向综合化.

传统的课堂教学基本上是一种模式, 老师讲, 学生听.而在知识爆炸的时代, 那种“仓储式”的人才已很难适应时代的要求.为此, 课堂教学要不断扩展自身的功能, 努力使知识传播、信息辐射跟家庭教育、社区教育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2. 从“指挥者”走向“引导者”.

众所周知,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 学生的知识更多的是从各种媒体中获得的, 因而, 作为一个教师, 在课堂上要更多地引导学生如何去选择信息, 把信息变为知识, 使学生能在课后乃至今后一段时间里纲举目张, 触类旁通.从而能够适应未来世界的需要.

3. 从以教师为中心走向以学生为主体.

传统的教学活动最大的弊端是:教师就是课堂的主宰者, 这严重束缚了学生的思维, 要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 一定要最大限度地让课堂“活”起来, 让学生“动”起来.笔者曾在自己的课堂教学中, 规定“上课答问、提问时不必举手, 答案可以突破老师现成的结论”, 受到学生的热烈欢迎有时课堂就像一个“大茶馆”, 学生学的主动性大大激发了教者教的积极性, 课堂教学也更加有活力、有生机

二、优化课型建设, 使课堂教学成为“多维营养”的源泉

实践表明, 实施素质教育, 培养创新意识, 优化课型建设是重要的基础.从课型建设入手, 才能使课堂教学成为“多维营养”的源泉.常见的有利于创新精神培养的课型主要有以下几种:

1. 主体型.

课堂教学的改革, 必须突出以学生为本, 使学生在学习知识、技能的过程中, 不断加快发展自身的主体性.

2. 目标型.

要重视教学目标对培养学生创造精神的导向功能, 其中, 既要有认知目标, 更要有能力、创造精神的培养目标.而高中阶段正是培养想象力、创造力, 开展创新性学习的最佳时机.数学教学目标的定位, 要着眼于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 培养学生勤学好问的探索精神, 教给学生自主获得知识的本领.

3. 交互型.在教学过程中坚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

为主体的“双主”原则, 强调师生合作, 教学合一, 营造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和生动活泼的学习气氛.

4. 情感型.

知识的学习过程, 是接受的过程, 更是创新的过程, 而情感是维系这一过程、贯穿这一过程始终的纽带.课堂教学不仅具有丰富的知识渗透内容, 而且具有丰富的情感教育功能.通过学生的内化和吸收, 教学内容中所蕴含的情感, 就能转化为学生自身的情感体验.教学过程成为这一体验的过程, 就是学生创新意识形成的过程, 升华为创造能力的培养.

三、改革评价导向, 在课堂教学中营造科学创新的氛围

评价是教改的杠杆.随着新的课堂教学任务的提出、新的课堂教学模式的出现、新的课堂教学特点的展示, 势必要求重新审视我们的教学评价.要充分利用教学评价的指挥功能, 并通过教学评价的改革, 在课堂教学中营造一种创新的氛围.新的评价体制要体现以下几个原则.

1. 从“教学生学”到“教学生会学”, 突出教学效果评价的指向性.

要通过这种评价, 使教师明白:“教学生学”是维持性的教学, 只是一味地面向过去, 而“教学生会学”则是创造性的教学, 是面向未来, 旨在引导学生迎接未来的知识挑战.

2. 从“单一性”到“多元化”, 突出教学方式评价的权重性.

要通过这种评价, 促使教师敏锐地运用现代教学技术丰富数学课堂教学的形式.要在教学方式的评价中设立教学方式有创新或勇于实践先进教学方法等条目, 并加大这方面的正向权重.反之, 对采用题海战术, 教学方式陈旧的教师, 则趋向于负向权重, 以激发教师的积极性.

3. 从“笼统”、“模糊”到“量化”、“标准化”, 突出教学活动评价的规范性.

一个数学教师的教学活动, 是否能在天天新、课课新的努力中营造创新氛围, 要通过“量化指标”来体现, 要通过“标准化”的运作来展示.如一堂数学课是否完成了任务, 至少要有以下几个目标:45分钟的教学时间里, 能否有40%的时间去让学生“动”;学生“动”的面是否能在90%左右;80%以上的学生是否能掌握80%以上的新授内容.另外充满创新氛围的课堂, 还应是“民主型”和“合作型”的.

篇9: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设计与反思

【关键词】教学反思 教学发展 初中数学 教学质量

教学的过程不是简单的课堂授课,完整的课堂教学应该包括课前的备课,课中的授课,课后的辅导以及反思。初中数学无论是在教学内容还是在教学难度上都远远高于其它学科,所以,要想提升课堂教学的质量,提升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必须在精心备课和做好课堂设计的同时,及时的进行反思,有反思才会有进步。在教学反思的过程中,要对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和学情进行分析,总结优点,继续发扬,发现缺点,及时修正,这样才能让数学反思成为促进教学发展的助推器。

一、转变教学思维,反思教学模式和策略

初中数学由于学科教学的特性决定了在教学中一定要突出练习的作用。在目前的教学中,老师仍然具有极强的功利性,更多的是让学生掌握数学基础知识,具备一定的解题能力,这些目标都导致教师过度的重视学生知识的积累,而忽视了应用能力的培养。初中数学的学习过程无形中就定格为讲—练—评的循环,其实又回到了题海战术。新课标下,初中数学教学的目标不仅仅是促进学生知识目标的发展和解题能力的提升,更加重要的就是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树立数学思想,提升数学思维,让学生学会解题,学会学习,也就是掌握学习的方法。面对着教学改革的推进,以往那些不适宜的教学观念必须改变,在当下的课堂教学中,需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发挥他们的主体地位,在激发学生学习主观能动性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探究思维。在课堂教学中,往往老师把学生的工作也做了,对于一些知识来说,完全是可以经过学生的思考与探究可以掌握和推导出来的,但是教师往往都会直接演示给学生看,这是非常不好的一些教学思维。 还有就是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一刀切,对学生不能做到分层,这是非常不好的。学生个体之间是存在差异的,所以一定要认真研究学情,做到分层教学。例如在讲授《代数式》的时候,对于低层次的学生来说,能掌握住相关的理论知识就可以了,那么在设计的时候,突出他们对代数式、单项式、单项式的系数和次数,多项式的次数整式的概念的掌握,:像6.5m,n-2,s,,abc,2ab+2ac+2bc等式子都是代数式;而对于中间层次的学生则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能用代数式表示简单问题的数量关系,能解释一些简单代数式的实际背景,比如能说出下列多项式中各项的系数和各多项式的次数:x-y, -a2b3 + 2a2b;能写出一个次数为3项数为2的多项式等。而对于高层次的学生则要求他们正确的理解代数式的意义,能分析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列出代数式。

二、反思教学过程,优化教学内容的组合

对于初中生来说,在小学阶段根本都没有学习过系统的数学知识。相对于其他学科来说,初中生对数学课会感觉到较大难度。当然从现有的学科设置来看,无论是在学习内容还是在学习强度上,初中数学学科都明显高于其它的学科,一时间对于初中生来说很难适应,搞不好会摧毁他们的学习自信心,但是在教学的过程中,初中数学教师有的就忽略了这些问题的存在,有的可能不太了解小学教材,导致衔接上出现了问题,这里的衔接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忽略了生活中数学现象的存在,忽视了小学阶段和初中阶段数学学习内容的相关性。面对初中学生遇到的学习困境,教师要及时的了解学生的学情,优化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与小学内容的衔接问题。做好初中数学课堂的学习过渡,不仅仅需要从知识上给与关注,也需要从学生的心理上给予剖析,在学习方法上给予引导,提升学生的适应性能力,重视知识形成过程的教学,激发学生主动的学习动,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善于思考、勇于钻研的意识。

三、反思教学方法,让学生具备解题思维

初中数学无论是在学习内容、学习难度还是学习强度上都远远高于其它学科,所以在采取被动学习和被动接受的方法已经很难适应初中数学的学习了,所以需要在教学的过程中及时的反思学生的学习方法,让学生掌握既定的破解之术,做到学会学习。学习方法因人而异,适合自己的方法才是好方法,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及时的了解学情,开展针对性的指导和启发。在初中数学的学习中,虽然学习方法因人而异,但是一些共性的东西还是依然存在的,比如:要善于思考,勤于动脑;做好笔记,及时反馈;做好反思,不懂就问;搞好预习,多加练习;拓展视野,涉猎课外习题;善于总结,巧用规律等。学习数学要记得东西很多,尤其是数学定理、公理、公式等,而且知识还很散,通常解一道题需要各个公式的配合,如果单纯的记忆每个知识点,不但增加记忆量,而且容易忘记,此时必须学会归类总结,把经常搭配使用的知识点总结在一起记忆,这样会大大的减少我们的记忆量,同时提高我们做题效率。另外,要努力学习,解答中做到细心细致。建立纠错本,对于经常出现错误的问题要总结经验教训,做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这样考试的时候出现同类题目再出错的几率就降低好多。例如在解答这类问题的时候:“明明到邮局买0.8元与2元的邮票共13枚,共花去20元钱,问:明明两种邮票各买了多少枚?”可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既可以用一元一次方程来解,也可用二元一次方程组来解.总之,在分析多种解法后,通过比较,让学生明确各种解题方法,做一题得数题,既拓宽了解题思路,又加强了解题能力的训练。

针对初中数学的教学来说,反思是非常必要的,反思的过程就是优化课堂设计的再造过程,对教学质量的提升起着一定的促进作用。在具体的数学教学反思中,需要反思的內容也较多,包括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学情、学习方法、教学模式等,在时间上应该有课前反思、课中反思和课后反思,无论反思什么都要紧紧围绕着教学活动,对于反思的成果要利用起来,发挥应有的作用,这样才有利于提升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上一篇:白莲崖电站工程运行管理工作报告下一篇:浦发银行授权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