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双师教学模式 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2024-04-08

构建双师教学模式 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共8篇)

篇1:构建双师教学模式 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国家基础教育资源共建共享联盟”秘书长 王 军 时代日新月异,科技创新层出不穷。当互联网时代来临的时候,我们每个人都在迎接每天的变化与挑战。从手机阅读到pad普及,从翻转课堂到太空授课,教育正插上科技的翅膀引领着我们深入更多未知的荒原。“1+1慕课教学”(即双师教学)正是这样一个教育与科技相结合的、属于远程教学模式的创新型项目。在国务院参事、人大附中刘彭芝校长的倡导下,双师教学由国家基础教育资源共建共享联盟、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友成基金会三方共同发起,是一种旨在促进教育均衡的、公益性的、创新型的教学方式。目前,它利用网络把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的优质课程同步直播到广西、重庆、内蒙古、河北、北京等省市区的十余所试点学校,是在人大附中教师远程主讲课程结束后,由当地教师根据本班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辅助教学实践。自2013年9月10日开始,五个省区的13所乡村学校开始了与人大附中的双师教学试验。其中一部分学校是通过网络直播同步上课,学生们根据人大附中教师发送的教学提纲,提前预习,上课时与人大附中的学生一样听课;另一部分学校由于网络和教学进度等原因,第二天用前一天的录像上课。听完人大附中教师远程讲课,当地教师再根据本班情况与学生的反应,组织学生讨论、解答学生疑惑,引导学生练习。学生成绩 在人大附中教师的辛勤付出和试点学校师生们的努力磨合下,短短半个学期的时间,双师教学项目就取得了可喜的成果。第一学期的期中考试,参加双师教学的试点班级与非试点班级的成绩比较中,大部分试点班的平均成绩都远远高于整个年级。广西的两所学校试点班的成绩比年级平均成绩高出了将近一倍。北京延庆县永宁中学、河北省赞皇市德裕学校的试点班的成绩也比年级平均成绩高出十几分。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托县三中试点班级的成绩,在全年级14个班中排在第三位,也是比较高的水平。河北省赞皇县第二中学的成绩差异不大,试点班成绩基本处于年级的中等水平。此外,河北省滦平县长山峪中学没有期中考试,但是在10月份的月考中也充分证明了双师教学项目的有效性,试点班级的成绩比年级平均分高出了7分。对学生的影响 1.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 试点学校的学生由于基础较差,为了跟上人大附中学生的进度,教师都要求学生提前预习,带着问题去听课。在项目组的建议下,第二课堂的教师给学生提出要求,提前打印预习提纲或亲自引导学生预习,第二天上课之前抽查。现在预习的习惯正在逐步养成,也逐渐渗透到其他学科。2.适应小组式学习方式 人大附中的课堂容量大,40分钟的课,试点学校需要至少双倍的时间才能消化。因此,大部分教师都让学生采用了分组式学习的办法,通过小组讨论,将简单的问题在组内解决,学习好的带动成绩差的,定期小组汇报。既减轻了教师的工作量,还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领导力及互助精神。3.看到了自己与城市学校学生的差距 有些孩子在本班排名靠前,但通过收看双师教学的视频,确实看到了自己与人大附中学生的差距,因此树立了更高的学习目标。而在上课的过程中,如果自己能比人大附中的学生反应快,学生们是非常高兴的,对自己也是个激励。目前,虽然第一章的考试成绩总体不理想,但这也能让学生认清现状,通过考试,分析自己学习过程中的问题,尽快查漏补缺,弥补教学资源及教学水平方面的差距。教师反馈 学生们成绩的进步,说明了人大附中主课堂教师高超的教学水平与丰富的教学经验。主课堂教师要提前一周做好教案发给第二课堂的教师,每天还要制作精美的教学课件,保证教学效果,常常都要工作到深夜。双师教学的成功也说明了虽然农村学生的基础较差,但通过正确的方法,成绩也能稳步提高。当然学生们的进步也离不开第二课堂教师的积极配合和努力。他们在教学中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他们要研读人大附中教师的课程教案,还要针对本班学生的情况,摸索出适合当地教学的方法,工作量可想而知。试点学校的教师加入双师教学后,虽然加大了工作量,但都反映对自己的教学有很大启发,从教学方法到教材的挖掘,到重点、难点的把握,都是很好的学习机会。广西田东县上法初级中学的罗红梅老师总结道:“在课堂上以手势语鼓励学生与第一课堂互动,通过不断摸索,现在,试点班学生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互动;同时,通过双师教学,也不断提升了自身教学水平。双师教学很受益,同步课堂给我上课带来了许多启示。可以把同步课程中许多鲜活素材应用到传统教学中,效果很好。” 北京延庆县永宁中学的侯静宇老师说:“通过双师教学,不仅让学生受益匪浅,做到了优质资源的共享,也更让我们教师学到了很多东西,课堂的组织教学、教材的发掘、例题的设置,这都是我们年轻教师欠缺的。” 河北省赞皇县德裕学校的张雪珍老师表示:“双师教学的推进,当下收益最大的是我们这些第二课堂的教师,这远比出门听课和接受培训来得实在、实用、实惠。” 内蒙古清水河县第二中学的石晓军老师说:近两个月的培训学习、工作实践、课堂教学、开会交流,好像让我重回大学时代,每天都如饥似渴地学习新知识,研究新办法。在此,感谢给我这次学习机会的领导,感谢组织常青义教工作的培训者和为开展双师教学提供资源和协调的组织方,给我们这次学习机会。我们会把这些新知识、新技能、新理念、新方法带给学生,让教学工作再上一个新台阶。广西南宁常青义教中心理事长周月玲总结道:“一个班试验,一个年级受益;一个教学组提高,一所学校提升”!试点学校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土默特左旗第二中学要求所有的初一数学教师观看录播,教务处、教导处领导和任课教师一起研究教学方法,任课教师田老师负责学生接受同步直播课教学实验研究,摸索课前学生预习的方法,并学习了课中用手势语引导的方法。在人大附中学生做练习时,第二课堂教师与学生有效互动,结合本校实际做好当堂测试练习,课后加强复习巩固,使试点班的直播教学生动有趣,参加试验的53名学生学习积极性高涨。像这样的创新方法,试点学校还有很多。存在的问题 经过半学期的试运行,目前也暴露了一些问题。如何体现“双师”,如何最快、最大限度地发挥第二课堂教师的作用,这是来自内蒙古的牛老师提出来的。优质的教育资源是好,但也要适合当地的学生,因此第二课堂的教师看似退居到助教地位,实际上压力更大。来自河北的丁老师也提出,凡是好的教学方法都有内在的规律与模式可循,目前双师教学就缺少这样的模式。各学校现在都是在摸索适合各自学生的方法,能否总结出行之有效的操作模式,充分发挥第二课堂教师的作用,是下一阶段重点解决的问题。双师教学采用慕课(moocs)教学模式,利用先进的网络技术,使各地学校共享优质的教育资源,让乡村的孩子也能享受到全国最优质的课程,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和教师专业化水平的提升,从而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使“教育公平”的梦想逐步成真。“爱是教育的最高境界,爱是自然流溢的奉献;尊重是教育的真谛,尊重是创造的源泉。” 国务院参事、人大附中刘彭芝校长通过双师教学,也诠释着她作为当代教育家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情怀。

篇2:构建双师教学模式 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参加甘肃干部在线培训心得体会

姓名:郭建新

1214010491

临夏市南川小学 2012年3月23日我有幸参加了甘肃干部在线教育培训,认真听取了教育专家、学者的讲座,感觉获益匪浅。通过这一段时间的学习情况,简单说一下自己的学习体会: 我觉得要加强学校教育,必须要以《纲要》为依托,明确学校发展方向,贯彻“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构建和谐校园”的工作方针,不断加强学习,提升自身整体素质,是打造“质量型,和谐型”学校的关键。

作为一线的教育工作者,认为构建和谐校园是教育发展的重要任务。以人为本,创建和谐校园是全面树立和落实中共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大战略思想在学校的具体体现。学校是培养人的场所,科学发展观把“以人为本”作为自己的本质和核心,将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的全面进步作为自己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同时学校是引领社会发展与文明的机构,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和谐的校园,就不会有和谐的社会。从教育的作用来看,学校教育是社会大教育的主体,学校教育生态具有促进人的发展和促进社会发展两大功能,其在启迪心智、传播知识、确立人生价值、实现人类的进化上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理应担负起构建和谐社会的重任,因此,创建和谐校园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我们学校提出构建和谐校园是一种极具有前瞻性的理念,必将给学校的发展带来巨大的机会和开创一条新的发展道路。

所谓和谐校园,就是民主办学的理念得到充分发扬,依法治校的观念得到切实落实,各方面积极因素得到广泛调动;就是学校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各种矛盾得到正确处理,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安全稳定得到长久维护;就是学校领导、管理人员、教师与学生互帮互助、诚实守信、平等友爱、融洽相处、充满活力;就是能够使一切有利于学校发展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就是学校各项事业实现迅速良性发展,师生的物质文化生活得到切实的改善和提高;努力实现社会公平,建立良好的竞争机制,实现学校教育各个要素全面、协调、自由、充分发展,良性互动,整体优化的过程。

从以上的概念可以看出和谐校园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有序的校园,应该是文明、向上、创造、竞争的校园,应该是宽松、协调、体恤、包容的校园。

构建和谐校园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更好地把 “创建平安和谐校园”的目标落到实处,我认为,关键要从细处着手。首先就是人“和”。“和谐”的本意是和衷共济,协调和睦。和谐社会、和谐校园建设最为关键的因素在人,是以“人和”为基本标志的有序发展。教师、学生,大家之间都要和谐相处。其中各级领导班子的和谐是关键,教师关系和师生关系的和谐是基础。培育“人

和”,要从日常学习、生活和工作中的小事着手,建立起和谐的人际关系。领导的公正处事,公平待人,工作上多一份要求,生活上多一些关心;教师的宽怀大度,彬彬有礼,多看一点大局,多做一点贡献,多讲一点服从。同事、同学之间,要多一点尊重,多一点宽容,多一点爱心。每一个人对自己要多一点自律,多一点自省,多一点修炼。这样才能形成团结和谐、共促发展的“人和”氛围,营造“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校园环境。学校事情很多,尤其是小学。所以任何时候都是还要讲究“事”和。和谐校园的建设,最终要体现在教书育人事业的发展上。如果教学、教研工作难以发展,教学质量萎缩萧条,前景堪忧,肯定无和谐可言。校园的和谐程度必然要通过校园内发生的每一件事情体现出来,诸如岗位的设置、人员的安排、教学教研活动的实施、校园建设、安全稳定和睦程度等等无一不关系到校园的和谐。只有注重“事”和,做到围绕大事抓小事,事事公正,学校才能兴旺发达,才能充满活力与生机。物质决定意识,同样构建和谐校园要创造“物”和。和谐校园建设如果没有物的和谐肯定是难以为继的。物的和谐既表现为教学、教研设施配置的和谐、教师福利待遇的和谐,又表现为学校规章制度、组织管理的和谐。教学、教研设施配置和谐与否,关键要体现在有利于教学活动有效地开展上,体现在有利于学生培养上,体现在有利于人人身心健康上。相比显性和谐,隐性的和谐更为重要。只有我们的组织管理、规章制度的健全和谐,才能够为维系校园和谐提供有力的保障。

建设和谐校园,优化环境、营造“景”和是重要内容之一。优美 的校园环境能够陶冶人的情操,启迪人的思想,塑造人的心灵,愉悦人的身心,激发人的上进,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让校园的每一块墙壁都会“说话”。和谐校园中的每一个人、每一件事、每一事物都是一道靓丽风景,是展现校园和谐的窗口。透过这个窗口的任何一处景致,就可以感知校园和谐的风貌,透视校园的精神。因此,校园里每一名教师,都要从我做起,树立主人翁意识,热爱校园的一草一木,注重自己的一言一行,关心学校的一事一人,为构建优美和谐的校园添砖加瓦。

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和谐发展,这是我们学校秉承的理念,所以我们在孕育“情”和。和谐校园建设还体现在“情”和上,具体体现在以建设社会主义价值体系为核心的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方面。通过多姿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用高尚的道德塑造人,用优秀的作品鼓舞人,用高雅的文化陶冶人。在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下,创造展现个性和特长的舞台,为个性地伸展提供空间,使和谐校园文化成为最优秀的隐性课程,似“润物细无声”的春雨,以最深刻最有效的方式进入每一位教师的心灵深处。

总之,学校的和谐不外乎人、事、物、景、情的和谐只有他们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相互提高才能有力地促进和谐校园的建立。和谐可以凝聚人心,和谐可以团结力量,和谐可以发展事业。校园奏响和谐的旋律,必将为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发展注入活力。我们要倍加珍惜已有的团结和谐的局面,始终用和谐的音符推动学校稳定持续的发展,以发展增和谐、以改革促和谐、以公平求和谐、以稳定保和谐,使构

篇3:构建双师教学模式 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前不久结束的“两会”是关注民生的大会。其中, 教育是最大的民生工程, 农村教育又是我国教育最大的民生。如果这项民生问题不能解决好, 社会和谐、公平就只能是一句空话。笔者长期从事贫困区县农村义务教育, 就目前区县的义务教育现状来说, 区域内的义务教育期待着城乡统筹, 期待着均衡发展。“城里的人和乡下的人, 都一样。”这是一句让人记忆深刻的广告歌词, 讲的是城里的人和乡下的人一样都爱美, 用上了一样的化妆品。教育均衡发展的目标就是要让农村学校的孩子们像广告歌词唱的一样, 与城市学校“校园环境一样美、教育设施一样全、公用经费一样多、教师素质一样优、管理水平一样高、享受服务一样好、人民群众一样满意”。要实现这样的目标, 我认为应当着力在以下几方面下功夫:

一、从战略的高度重视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基础教育均衡发展问题, 已成为教育改革的“热点”和“难点”, 而城乡教育均衡发展问题是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题中要义, 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中之重。另一方面, 城乡一体化战略的实施对现有城乡教育发展理念和学校布局的极大冲击, 推进城乡教育的一体化已成为教育适应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客观需要。同时, 教育发展不均衡已成为教育整体水平提升的一大制约因素, 城乡教育不能均衡发展, 就难以实现教育整体水平的提升, 就难以为老百姓提供公平优质的教育服务。

二、以统筹的思路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教育发展不均衡是发展中国家教育发展的主要特征之一。最主要的原因是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差距, 它是制约教育发展和实现教育现代化的“瓶颈”。

第一, 要努力实现办学条件上的均衡。区域内教育均衡发展, 不是简单地对存量教育资源进行“削峰填谷”, 不是限制县城优秀学校的发展, 而是使县城学校和农村学校共同发展。是优质教育资源不断扩大, 非优质资源与之的差距逐步缩小、直至协调均衡发展的过程。

首先, 要确保足额并适度增加的投入。黄奇帆副市长在做客《小崔说事》时说过这样一句话“我不会让教育在财政比重中吃亏。”他通过4条“秘密通道”筹措教育经费:除了预算内的收入, 还有预算外的收入和地方财政收入、中央财政收入的增长部分, 正因为有了这4条秘密的筹措教育经费的通道才使得重庆这匹拉着大车的“小马”在教育这块儿地拉出了名堂。那么区县的教育经费筹措也应该是多渠道, 开辟自我的“秘密通道”, 政府在确保财政性教育投入做到教育经费“三个增长”的基础上, 落实教育各项优惠政策, 确保教育投入最大化, 大力鼓励社会捐赠教育。

其次, 要合理调控好教育资源的配置。随着城乡统筹, 城镇化进程的步伐越来越快, 县域内的学校布局要缩减村小, 控制完小, 加强中心校, 扩大县城学校。政府在进行教育投入的时候, 针对县城学校要“培峰”, 加强扩大优质教育的投入, 教委等职能部门务必加强学生向城镇转移的情况统计和分析, 并用前瞻性的眼光做好城镇学校的扩容规划, 对县城的新建学校要用长远的眼光规划好建设好, 让教育走在适度超前的行列, 千万不能“等”学生规模扩张到极限后再考虑学校的增设问题;针对农村学校要“填谷”, 设立农村义务教育专项资金, 用于农村义务教育校舍维修改造、校园环境建设、学校布局调整、寄宿制学校建设、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等补助和以奖代补支出, 实行专户管理、封闭运行, 集中支付。

同时, 要扶持发展薄弱学校。积极推进基础教育学校的标准化建设, 减少甚至消灭弱势学校, 使每一所中小学校都能按照法定的标准, 拥有大致均等的物质条件, 实现基础教育规范化办学, 从而形成一个公平竞争的教育环境。对薄弱学校可采取独立改造、强势合并等方式, 实行“班子配备、师资建设、经费投入、条件改造、教研指导”“五优先”政策, 缩小义务教育的校际差距。要努力发展学前教育, 增加独立幼儿园的布局和容量, 在办好乡镇中心幼儿园基础上, 探索多种形式的办学模式。大力发展高中阶段教育, 同时要大力构建优质职业技术教育资源, 促进职业教育的发展。

第二, 要努力实现师资力量上的均衡。教师是学校的第一资源, “择校”的实质是“择师”。教育均衡不仅需要教学设施设备均衡, 更需要师资力量的均衡。缩小办学条件差距, 可以通过调整学校布局和针对性倾斜性地增加薄弱学校投入而实现, 与之相比, 缩小教师水平差距则更为不易。可以说, 作为影响义务教育质量第一要素的师资差距已成为制约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关键。

一要用好优秀教师资源。打破校际间人才壁垒, 变“单位人”为“系统人”。有这样一个现状:区县的市县级骨干教师尤其是学术技术带头人和特级教师几乎都集中在县城学校, 他们工作成绩突出, 但辐射带动作用还发挥不够。我认为应该彻底打破“校际间”人才保护壁垒, 把这一部分优秀的教师资源集中起来, 统筹配置人才资源, 实现优秀教师资源的区域内共享, 把他们的身份关系由“单位人”转变成为“系统人”。成立特级教师“名师工作室”, 明确职责, 明确培养对象, 开展“名师带徒”活动。组建由市县级名师为主的名师讲师团, 通过下农村听课、专家会诊、面授指导、专题讲座、教学示范等形式开展“名师带徒”工程, 实现先进理念共享、优秀资源共享、有效成果共享。县教育主管部门统一派遣优秀教师进行交流, 从制度上推动县城优秀教师向薄弱学校、农村学校流动, 实现城乡教师融合。这样疏通优秀教师的“流动管道”, 调动优势学校培养人才的积极性和紧迫感, 加快“造血”速度。

二要加强校际合作交流。组建城乡学校帮扶教育集团, 开展“城乡联动, 区域协作”行动。把全县学校分为几大“协作体”, 定期开展学校与学校、教研组与教研组、年级组与年级组的系列教研活动, 加大城区学校、教师与乡镇学校、教师的联动, 加大教研员与一线教师的联动, 也加大名优教师与边远学校教师的联动, 实现人才资源和知识资源区域内的共享, 发挥优质教育资源的辐射功能。把县城学校和薄弱学校结成对子, 实行“捆绑式”发展。组织开展“城镇支援农村、强校支援弱校”送教下乡服务工作, 定期选派优秀毕业生和抽调优秀中青年教师到办学薄弱的农村学校支教;优秀骨干教师定期、轮流到薄弱学校示教、挂职;薄弱学校的教师到优质学校跟班进修。同时, 中心校与完小也要加强校际合作, 可以实行定期轮岗教学, 通过互派教师听课、评课、举办论坛、交流信息等形式取长补短, 加快完小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

三要推行艰苦地区从教补偿政策。在条件艰苦的地区执教, 收入低, 住房条件差, 业余生活枯燥乏味是影响教师工作积极性的重要因素, 为了稳定农村教师队伍, 我认为可以推行艰苦地区从教补偿政策, 通过津补贴调整农村学校教职工的收入, 让他们的收入超过县城学校;把高级教师职称评聘向农村学校倾斜;为农村学校教职工建好工作期间的免费住房, 并在县城建立教师村让农村学校教职工进城安家;对农村学校涌现出来的优秀教育工作者进行典型宣传。

同时, 对英语、信息技术、音乐、美术、体育等专任教师短缺的学科, 可试行巡回教学制度;要对年龄偏大的教师实行“多退少补、逐步消肿”和提前离岗的办法, 腾出岗位, 梯次补充紧缺教师。

第三, 要努力实现管理水平上的均衡。一是干部定期交流。学校管理水平的高低, 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学校领导水平的高低。干部交流要形成制度, 学校之间可以尝试干部互派挂职。二是保持规范管理的连续性。现在, 个别学校已形成这种现象:学校只要更换校长, 一些规章制度随之更改, 管理水平随之发生变化。其实, 不论谁当校长, 都要在不折不扣地贯彻落实上级统一规定和部署的前提下去创新, 去改革。因此, 教育行政部门应结合实际颁布详细而并非粗线条的管理规范, 保持规范管理的连续性。要进一步完善并创新教育督导办法, 确保所有学校的管理水平大体均衡。三是建立管理经验定期交流制度。

三、以有力的措施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推进教育城乡均衡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 也是今后一个时期教育改革与发展工作的重中之重。实施这项系统工程, 必须以改革创新为动力, 采取强有力措施予以保证。

第一, 要树立均衡意识, 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区县教育经费筹措开辟自我的“秘密通道”, 坚持教师工资继续由县财政统发的同时, 奖金、福利一半以上由县级财政统发。县财政安排一定的专项资金扶持农村和薄弱学校发展, 逐步提高农村教师补贴。要进一步明确县、乡两级政府的办学责任, 完善管理体制, 对纳税人通过非营利性的社会团体和国家机关向农村义务教育的捐赠, 按有关税收政策予以减免。在依法征足用好城乡教育费附加的基础上, 认真落实土地批租出让收入中划出一定比例用于教育等政策, 进一步拓展资金渠道。

第二, 要认真规划, 合理优化城乡学校布局。按照城市化发展总体规划和城乡一体化总体方案, 本着“减少点数、扩大规模、集中优势、提高效益”的原则, 进行规划布局。要充分调动乡镇、村的办学积极性, 加快乡镇中心幼儿园建设, 进一步提高乡镇中心幼儿园标准化率和市一级幼儿园达标率, 积极创建示范性村幼教教学点, 强化示范等级幼儿园的建设和管理, 分层次建立示范等级幼儿园考核督查机制, 逐步构筑起以乡镇中心幼儿园为核心的学前优质教育网络。加快城市学校建设步伐, 认真解决大班额和农民工子女入学问题。

篇4:构建双师教学模式 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一、打造理念创新、思想开放的校园文化,坚持特色办学

校园文化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学校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逐渐积淀形成的无形资产。我校紧紧围绕“引导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走向未来”的办学理念,有效地利用各种资源,创建“自主教育”学校特色,逐渐形成了范小“自主教育”特色文化——以国家教育方针为指导,立足素质教育,推动教育均衡,根据我校的实际情况,提出“一个中心,四个坚持”的多校区管理模式,以实施“九大”工程为工作措施,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升学校各项管理的水平,建成一流教育水平的,具有鲜明办学特色的现代化、示范性名校。

正是得益于“自主教育”的学校特色文化,范小人锐意改革,开拓创新,学贯中西,放眼未来。学校教育秩序稳定,教育质量稳中有升,社会满意度不断提高,整体办学水平产生了质的飞跃,吸引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和支持,为推动教育共同体的创建与发展奠定了思想基础。

二、开展名师工程,促进校际教师互动、交流、发展

立足科研引领学校的发展,深化科研先导功能,推进教师专业发展,建立教师专业发展的支持系统,包括:成立教学指导组(导师制)。固化专家引领,加强校外专业对话。引导教师学会反思(定期举办一次教育论坛,用论坛丰富教科研)。引导教师制定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建立激励机制,并倡导培训是最大的福利的思想。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等多种方式培养各级名师,充分实现教师的自我发展。

自2013年8月以来,我校分别请来了广州越秀区教育发展中心语文教研员、广东省特级教师周莲清校长和广州越秀区教育发展中心数学教研员、广州市远程教育培训中心外聘数学科指导专家冼颂华,以及广州越秀区小北路小学的一线教师团队前来作学术报告;外派教师分赴北京、上海、四川、湖南、香港、澳门、台湾参观学习达90多人次;分批次前往澳门莲峰小学、汶川雁门小学、恩平大朗小学、杜阮木朗小学进行学校诊断或支教活动。教师的交流活动不但促进了教师的自身成长,也为建设教育共同体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三、搭建三大平台,调动社会各界力量,助推学校高速发展

第一平台:广东省校长工作室。充分发挥广东省校长工作室和省、市校长培训基地所在学校的有利条件,发挥学校核心辐射作用。通过校长学习培训工作,创设成员平等交流、合作研究、相互讨论等多样化交流平台,使之取长补短、互助进步,而研修、跟岗学习的纽带平台也加强了后续校际交流机制。通过工作室平台,我校先后与中山实验小学、东莞松山湖实验学校、韶关八一小学等学校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与江门市开平翔龙小学,蓬江区的实验小学、潮连永思小学、杜阮木朗小学,江海区江南小学等学校签订了教育共同体协议书。

第二平台:范罗冈小学校友会。现代教育发展到今天,开放合作办学是建构现代学校体制的重要内容,校友会是母校和校友、校友和校友之间沟通的桥梁,是提高母校社会声誉、促进学校开放办学的重要载体,是推动母校建设与发展最宝贵的财富和最可依靠的力量。去年,我校以迎接2017年学校成立一百周年庆典为契机,开始筹备“庆祝范罗冈小学百年华诞”工作。校庆工作开展至今,得到了海内外范小校友的一致响应。去年12月,范罗冈小学校友,澳门五邑同乡会会长梁伯进率全体同乡会行政成员到访范罗冈小学;今年1月,梁会长在澳门应聘为我校名誉校长,同为范小校友的澳门议员郑安庭应聘为我校校友会副会长。广大范罗冈小学校友对学校的鼎力支持,成为学校对外交流以至合作办学最直接的有效途径。

第三平台:互联网+智慧校园。我校利用先进的现代化教育教学设备,通过互联网实现不同校区教学管理一体化,在教育共同体学校之间实现不间断的远程交流合作,比如学校管理、远程教研、远程教学等等。目前,我校师生已经通过与互联网同步视频技术,在不同校区之间,或在广州、香港、四川、江门恩平等地的不同学校之间,成功进行过一系列的视频会议、课堂教学和其他活动。利用互联网搭建的校际交流平台,具有节省成本、实时传递、同步互动的效果,有力促进教育共同体学校简单、高效地协同发展。

篇5: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性。

教育关系着一个民族的文化传承,好的教育可以使民族文化得到弘扬和传承,反之,则必然致使民族断根。自建国以来,我国各级政府都十分重视现代教育的发展,教育的发展可以说是日新月异,但是随着时代发展,教育的区域差异、城乡差异已经成为制约其发展的瓶颈。以人为本,以农为重,要求我们真正解决失衡的城乡教育资金投入和资源配置问题。全球几乎所有的国家,不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在为实现教育均衡发展而努力。和谐社会既是物质生态、制度结构的和谐,更是人的和谐,而和谐人群的形成依赖于和谐教育。我们应该追求教育投入的均衡与增长,以现代公平理念为指导,重视教育立法,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实现社会公平及社会和谐发展。现代教育公平理论指出教育公平包括权利平等、机会平等和弱势补偿。

2006年9月我国实施的新义务教育法,第一次将教育均衡发展作为方向性要求写入国家法律。在差异性极大的现实中,必须依靠政府补偿性的倾斜政策对弱势地区、弱势人群予以特别关注。同时要实现农业现代化、产业化,根源在于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在新兴产业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农村低技能劳动力的就业形势变得越来越严峻,直接导致他们收入水平低,生活困难,成为新经济穷人。只有实现城乡教育的统筹发展,使农村教育得到充分发展,才能使我国由人口大国转变为人力资源大国。

教学资源分配现状

长期以来由于客观和主观方面的因素,如分级管理、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多渠道筹措经费等政策以及发展观念落后,对教育与经济增长之间的本质联系缺乏深刻认识,导致了我国教育发展存在城乡差距、地区差距、阶层差距、城际差距,而且差距还有不断扩大的趋势。例如进城民工子女由于户籍制度等原因,无法享有与流入地儿童同等质量水平的教育,农民工子女只能就读于条件简陋的学校或者需要交纳一笔高昂的借读费才能入读较好的学校。这给本来就不富裕的弱势群体造成沉重的经济负担,造成教育起点上的不公平。以城市为中心的价值观,导致了长期以来城市学校获得资金优先投入,城市重点学校独享优质教育资源,造成城乡以及经济发展差距大的城市之间的教育发展严重失衡,主要体现在人均教育经费、师资水平及就业率等方面。城乡教育资源配置很不均衡,虽然政府已经加大了教育投入力度,政策向农村倾斜,但是由于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其财力差异直接造成了区域教育资源的差异化。学校之间的重点、非重点划分和有增无减的择校费又导致了富校愈富、穷校愈穷的校际差距。近年部分学校实行民办公助或公办民助,在利益的驱动下,企业倾向于将资金投向富裕地区,而贫困的农村地区很少有企业愿意投资,进而扩大了城乡教育的差距,并且随着学历层次的提升,城乡之间的教育差距更加明显。

就茶亭而言,茶亭镇地域狭长,北接上饶市、上饶县,南至铅山县。茶亭小学辖11所村完小、6所教学点。最北端的南岩村小学紧邻上饶市荷叶街,应坊村小学与上饶县仅一河而隔,而最南端的前坊村小学及包家教学点已经深入铅山县境内。虽然长期以来我校采取各种办法来消除区域差异给我校教育均衡发展带来的弊端,但至今依然存在距离市区、县城近的村完小教师超编,而学生流失(由于距市、县近,部分学生转至市区、县城小学就读)日趋严峻的的现象。距离市区、县城较远的村完小、教学点教师不足,而学生人数又较多。教学资源分配的不平衡,给我校的教学管理及茶亭镇教育教学的长远发展带来许多不便。教育均衡发展的两个重要途径

一、加强学校标准化建设 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中共中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提出“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均衡配置教师、设备、图书、校舍等资源”,办学必须以办好每一所学校、关注每一个学生为着眼点,以义务教育学校教师队伍建设为核心,以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主线,进一步巩固“普九”成果,促进教育公平和社会和谐。通过实现教育质量一体化、师资配备均衡化、基础设施标准化目标,使县域内义务教育学校在师资水平、生源分布、教育质量等方面基本均衡,切实体现义务教育的公益性、平等性原则,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整体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义务教育标准化建设是教育强国的必然需要,推进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建设,加快教育改革和发展步伐,充分体现教育的公平性和社会的公正性,促进基础教育事业持续健康稳步发展工作总体目标。为此,充分发挥中小学布局调整作用,加快学校教育手段现代化进程,加速教育资源信息化建设,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实现最大限度的优质资源共享,使义务教育发展水平有一个根本的提升。

近几年来,上饶县教体局及茶亭小学领导致力于茶亭小学各校间教育均衡发展,投入大量的物力财力,11所村完小半数以上已完成校园标准化建设,其余学校正在筹划及建设中,6所教学点先行完成标准化建设。自2013年至今,各村完小、教学点每个班级多媒体教室安装完成,彻底实现全镇小学数字化教学。各村完小实验室、图书室配备到位并开始使用,体卫艺器材设备配备齐全。茶亭小学标准化建设,统一了校园环境,统一了办学条件,为茶亭小学教育均衡发展提供了硬环境基础。

经多年实践总结出,要做好校园标准化建设必须做到:

1、领导重视,职责明确

2、科学规划,统筹兼顾

3、明确任务,方案具体

4、统筹资金,保障投入

5、加强管理,确保达标

二、教学网点布局合理调整

要做到教育的均衡发展,仅仅依靠校园标准化建设是不行的。校园标准化建设是一个学校办学的硬条件,它只是外在的形式,我们还得抓住学校办学的软条件,如师资力量分配、教学管理理念、方法、教师教学能力再提升条件、教学质量等。这些就必须通过教学网点的合理调整来实现。教学网点的合理调整是一项复杂的大工程,其不像标注化建设那样效果立竿见影,但也不是无规律可循。

(一)、布局调整必须以实现教育均衡发展为直接目的:

我国各地经济社会发展极不平衡,城乡二元结构矛盾在茶亭镇这个市、县郊区的城镇表现尤为突出。茶亭小学作为一所农村小学无论是办学条件还是师资水平(专业教师缺少)都无法与城市相比,致使茶亭镇临近市、县的几所小学学生人数流失现象日趋严峻。“孟母三迁”的存在我们不能过多的指责家长过分注重一个孩子成长的外在环境,政府和教育机构更应该从自身上寻找突破点:

1、政府部门应重视区域内中小学教育的均衡发展,努力使区域内的普通中小学在办学经费投入、硬件设施、师资调配、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等方面大体上处于一个比较均衡的状态,与中小学教育的公共性、普及性和基础性相适应。

2、教育机构、学校应充分发挥本校长处,人数多强化了校与校、班与班、生与生间的竞争意识,但人数少竞争意识的弱化不是必然的关系,而且学生人数少恰恰是我们教学优势,只要抓好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必然形成良性循环。

(二)、布局调整必须以区域内教育均衡发展为主要成效:

1.促进了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

教育均衡发展最基本的要求是在教育机构和教育群体之间公平地配置教育资源,达到教育需求与教育供给的相对均衡。但在布局调整之前,各地农村中小学普遍存在着布局分散、校点过多、学校规模过小、需要改造的危房多等问题。由于教育资源的投入具有整体性和不可分割性,学校无论规模大小,都要有校舍建筑和教学设备等固定资本投入,都要有教师、行政管理人员等人力资源投入,使得本来就短缺的资源过于分散,难以合理配置和形成规模效益。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以后,一些规模小的学校和教学点被撤并以后,各地将有限的教育资源集中使用,从而优化了教育资源配置,避免了分散办学时普遍存在的教育资源利用效率低下的问题。这无论在中部人口稠密地区还是在西部偏远地区的调研中都得到了印证。

比如在广西,很多乡镇中心学校的校长认为,当地在进行学校布局调整以后,除了乡镇中心小学条件要明显好一些以外,其它的所有小学条件都差不多,学生可以选择在全乡镇范围内的任何一所小学就读。

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四子王旗是一个国家级贫困县,属于农牧结合区,居民普遍居住分散,人口密度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布局调整后每个乡镇仅保留了一到两所完小(当地称“总校”),并且只在少数交通极其不便的村保留了教学点,布局调整与“普九”验收达标相结合,由旗教育局直接管理和建设,从而实现了各乡镇小学的相对均衡发展。

对6省(自治区)教育行政人员及学校教职员工对当地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看法的分析结果也表明,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促进了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其中,县乡两级教育行政部门负责人中持这一观点的占95.5%,而在所有接受调查的县教育局局长(副局长)中,这一比例高达100%。尽管学校校长、中层管理人员、教师及其他(教辅和工勤人员)对这一问题的看法,其比例呈递减趋势,但仍分别有78.7%、77.6%、69.8%、66.9%的人认为,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促进了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见表1)。

2.促进了教师队伍优化和素质提高

教育的根本问题是教师问题,教育的均衡发展关键在教师。没有一支数量充足、素质优良和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就谈不上农村教育的均衡发展。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前,很多学校尤其是村小规模过小,部分学校只能开语数两门课程,其它的课则由语数老师兼任,有些甚至是包班上课,缺少专职的英、音、体、美和计算机老师,师资呈现严重的结构性短缺,教学质量难以保证。布局调整后精简了部分不合格的教师,提高了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并且通过教师队伍的优化组合,使得各门学科基本上都有了专职教师,同时教师培训和交流学习的机会增加,有利于教师个人的发展和整体素质的提高。在针对这一问题回收的8954份有效问卷中,有5041名教师经历了布局调整,占被调查教师的56.3%,认为所在学校的教师恰好配齐的1191人,占23.6%;2055名教师所在的学校正在进行布局调整,其中认为所在学校教师恰好配齐的只有377人,仅占18.3%;1858名教师没有经历过布局调整,其中仅有329名教师认为,所在学校的师资恰好配齐,占17.7%(见表2)。

3.促进了农村中小学教育质量提高

长期以来,我国一直实行城乡二元教育政策,农村中小学与城市中小学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不论是从办学条件还是从师资队伍来看,农村中小学都远远落后于城市中小学的发展水平,由此导致农村中小学教育质量低下。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以后,学校办学条件得到改善,师资队伍进一步优化,由此给广大学生和家长带来的最直接好处是促进了农村中小学教育质量的提高。

调查发现,6省区有78.7%的教育行政人员、64.7%的中小学校长、52.4%的学校中层干部和47.6%的教师认为,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促进了教育质量的提高。同时有51.9%的家长认为,孩子的学习成绩有了提高,49.4%的学生认为,自己的学习成绩明显提高(见表3)。

为了客观地了解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对农村学校教育质量的影响,在调查过程中我们利用湖北某县一个乡2005-2006学年语文、数学两门基础课程统考的平均成绩,随机对该乡中心小学、村小和教学点二、三年级的学生抽取350人进行分析。分析研究该乡中心小学、村小和教学点等不同类型校点与学生学业成绩的相互关系。其中,中心学校随机抽取225人,村小83人,教学点42人;学生学业成绩用优、良、中、差四级评价方式进行,优、良、中、差在百分制中相对应的分数段分别是90分以上,80-89分,60-79分,60分以下。在350人中,优为85人(中心小学58人,村小21人,教学点6人),良为189人(中心小学137人,村小35人,教学点17人),中为76人(中心小学30人,村小27人,教学点19人),差为0,故忽略不计。

为了验证布局调整后农村中心小学、村小、教学点学生成绩是否存在整体上的差异,我们运用m×n列联表,对该乡中心小学、村小、教学点与学生学业成绩之间的关系进行了X2检验统计分析。检验结果表明中心小学、村小、教学点与学生语文、数学两门基础课程学业成绩差异显著(X2=30.10>X2(4,0.01)=13.3)。由于语文、数学是农村中小学阶段的主干基础课程,所以这一案例充分说明,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有助于农村中小学教育质量提高,如果考虑到村小、教学点一般都不开设英语、音乐、美术、信息技术等课程,中心学校整体的教育质量肯定会大大高于村小和教学点。

篇6: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经验材料

群之间的差距,关键是教育公平,尤其是义务教育阶段的公平。因此,我们必须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大局出发,在大力推进教育均衡发展上下功夫,使教育发展成果惠及最广大人民群众。

第一,强化政府保障责任,建立和完善义务教育投入机制。多年来,辽阳市委、市政府为保障义务教育的健康发展,不断加大领导力度,全面推进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优化财政教育资金配置,努力提高教育经费保障水平,有力地促进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但是,财政对教育的投入与教育事业发展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财政投入与教育快速增长的需求之间的矛盾比较突出,财政性教育资源配置不尽合理,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办学水平差距较大,缺乏科学合理的经费分担机制。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必须进一步发挥公共财政的职能作用,在做大财政蛋糕的同时,加大财政投入,建立义务教育经费保障长效机制。

保证财政资金投入到位,体现政府办义务教育的责任。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明确了政府对义务教育经费投入负总责,并由各级政府共同负担。对义务教育经费,地方政府不仅要做到预算单列,而且要确保“三个增长”;不仅要按照教职工的工资标准、学校的建设标准和学生人均公用经费标准拨付经费,而且要向农村学校、特殊学校和薄弱学校倾斜。政府要严格按照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的要求,将义务教育全面纳入公共财政的保障范围,确保资金及时足额到位。同时,加强预算编制和管理。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积极配合财政部门,建立健全新机制下规范的中小学校预算制度。中小学校根据教育教学的基本需要,实事求是地编制好经费预算。

积极吸引社会资金,多渠道增加教育投入。在义务教育经费主要依靠县以上政府保障的同时,鼓励、引导企业和社会各界人士捐资助学。辽阳民营经济比较发达,而且许多民营企业经营者崇尚教育事业,这些年在捐资助学、回报社会方面涌现出一批好的典型,要认真总结、推广他们的经验和做法,加大宣传力度,在全社会形成一种重教助学的风气。

第二,统筹城乡教育资源配置,坚持公共教育资源重点向农村倾斜。促进教育均衡发展,重点和难点都在农村,必须进一步加大农村教育工作力度,坚持公共教育资源重点向农村倾斜。

进一步优化教育资源配置,使更多的优质教育资源流向农村。按照方便学生上学、不增加学生家庭经济负担、保证教学质量的原则,进一步调整中小学校布局。把中小学校布局调整、危房改造和寄宿制学校建设结合起来,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育资源利用效果。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兴办寄宿制学校,实行集中办学,扩大办学规模,提高办学效益,保证办学质量和水平。

加强农村普通高中建设。这几年,我市高中阶段教育有了很大的发展,高考总录取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这是发展成果的一种体现。但是,从升学的角度看,我市高中升入重点大学的少,升入名牌大学的更少,特别是农村普通高中阶段教学质量较低。解决这个问题,必须加大政府对农村普通高中教育的投入,每年在同级财政支出中增列专项,改善农村普通高中教育资源条件。加大中考改革力度,在全面考核学生综合素质的同时,加大重点高中配额生的数量,按在校学生数量分配指标,促进薄弱学校的发展,遏制“择校热”。

切实加强农村师资队伍建设。办好学校关键在教师,教师是教育事业的第一资源。加大对教师的培训力度,采取在岗培训、顶岗实践、挂职锻炼等方式集中抓好教师的培训。建立教师的流动机制,加强教师统筹管理工作,每年按比例对教师进行一定数量的交流,从制度上保证教师的合理流动,促进教师资源的均衡配置。要认真解决农村师资力量薄弱的问题,深入开展城市学校与农村学校结对子活动,每年选派一定数量的优秀教师到农村去支教。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师范院校毕业生到农村学校锻炼,既是支持农村教育的手段,也是这些毕业生丰富人生阅历、熟悉基层百姓生活和教育状况的一个机遇,并作为他们日后晋升职称和职务的一个重要条件。

第三,进一步健全教育资助制度和助学体系,依法保障困难群众接受教育的权利。健全教育资助制度和助学体系,是实现均衡教育、促进教育公平的重要手段。对无论是义务教育阶段、高中教育阶段,还是升入大学的学生,要保证他们不因家庭贫困而失学。要让每个孩子都能上得起学,都能上得好学。

不折不扣地落实国家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杂费、为农村贫困家庭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补助寄宿生生活费等政策。各级

财政要保证资金落实到位,重点解决好农村低保家庭子女、生活困难的单亲家庭子女、因病因灾造成临时困难家庭子女上学问题。同时,保障城市困难家庭和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切实解决好农村留守少年儿童接受义务教育的问题,保障女童和残疾儿童受教育的权利。

逐步建立非义务教育阶段特殊困难家庭学生资助政策体系,进一步完善高等教育和高

中阶段教育的奖学金、寒窗基金、助学基金等制度,落实国家助学贷款政策,鼓励社会捐资助学。积极推广“宏志班”办学经验,尝试设立“贫困高中生助学基金”,定向资助品学兼优的贫困高中生。建立健全公办高校入学“绿色通道”制度,扩大教育奖学金、助学贷款政策覆盖范围,资助贫困大学生顺利完成学业。

第四,进一步优化教育结构,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当今世界,职业技术教育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越来越广泛地参与和渗透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职业技术教育已成为提高人力资源素质的重要途径,成为实现科技成果产业化的重要基础,成为推进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支撑。发展职业技术教育,有利于促进就业,有利于人口素质提高,有利于增强经济竞争力。辽阳职业技术教育起步较早,无论是教育部门,还是社会各界包括学生和学生家长,对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共识越来越多。当前,我们一方面面临着较大的就业压力,另一方面却是企业技术工人严重短缺,这就给职业技术教育创造了广阔的发展空间。近年来,我市通过职业技术教育培训的学生都找到了合适的工作岗位,就业率达到95%以上,多数毕业生已成为社会各行各业的业务或技术骨干,这就更加坚定了我们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心和信心。

进一步明确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就是要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与市场需求和劳动就业紧密结合,着重加强职业院校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的培养,通过办好职教促进就业。这样职业技术教育就会越办越好,越办越有生命力。

总结我市职业技术教育的成功经验,继续实施“金桥工程”,努力扩大初中高职业院校联合办学成果。大力发展订单培训、订单教育。职业技术教育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同时,要结合辽阳实际,调整学科布局和专业设置,加快实用型人才培养,特别是要满足我市科技创新、产业结构调整等方面的人才需求。

篇7: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办人民满意教育

---海丰县小漠镇申报广东省教育强镇自评报告

中共海丰县小漠镇委员会 海丰县小漠镇人民政府

二〇一四年十月

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办人民满意的教育

---海丰县小漠镇申报广东省教育强镇自评报告

小漠的明天看教育,教育的明天看小漠。近年来,我镇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牢固树立教育优先发展理念,举全镇之力,实施“科教兴镇”战略,以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为目标,以创建省教育强镇为契机,积极营造尊师重教的良好环境,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为实现我镇教育的跨越式发展,为促进我镇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式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对照《广东省教育强镇(乡、街道)督导验收方案》各项指标体系,现将小漠镇申报广东省教育强镇自评报告如下:

一、基本概况

小漠镇位于海丰县西南部,东南临海,西与惠东县黄埠镇接壤,北与赤石河为界与鲘门镇沙埔村相隔。地形自南向北呈三角形片状。面积34.5平方公里,下辖1个社区6个行政村,总人口1.1万多人,其中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49.6%,渔业人口占总人的26.9%;非农、渔业人口占总人口的23.5%,此外,有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近千人。通行客家话、学佬话。

小漠镇现有初级中学l所,完全小学2所,小学分教点3个,幼儿园1所,在校学生800人,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9%。全镇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共105人,其中:中学41人,小学57人,幼儿园10人。近年来,我镇高度重视文体基础设施建设,全镇17个自然村都建有篮球场,尤其是于2012年在镇区内建有1座占地3400平方米的文体综合中心,另外还有文化娱乐场所16个,这此设施的上马建设,大大丰富了小漠镇人民群众的文娱生活。同时,小漠旅游资源丰富多彩,1

有始建于明末的游览胜地狮山深藏寺,殿宇庄严,规模壮丽,青山绿水,群峰奇秀,驰名遐迩,游客络绎不绝。有小漠南方澳天然海滨浴场,沙滩细白,碧海蓝天,并配套了“拉大网、尝海鲜、牧海渔歌、游艇观光”等旅游项目,受到了海内外游客的青睐。

近年来,镇党委、政府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建设现代化滨海城市,主动融入大珠三角地区”的发展目标,坚定不移地走“经济强镇,科教兴镇”之路,围绕打造人文教育强镇的奋斗目标。调整学校布局,整合教育资源,加大对教育投入,改善办学条件,建立起包括幼儿教育、义务教育和成人文化教育在内的比较完善的教育体系。

小漠教育快速发展,得到上级有关部门的充分肯定。我镇获得省“生态文明示范村”、市“项目建设、维稳信访、财税征收、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先进乡镇”、连续5年获得县“先进乡镇”等荣誉称号。

二、主要做法和成效

(一)党政重视,责任到位

1、统一思想,建立教育工作机制。经济发展靠人才,人才的培养靠教育。虽然我镇经济基础较薄弱,但镇党委、政府始终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在大力推进经济建设的同时,把学前教育、义务教育和社区教育纳入全镇社会经济发展总体规划,并制定教育“创强”实施方案,积极推进教育强镇创建工作。

镇党委、政府建立多种教育工作机制,确保创建教育强镇工作的开展。(1)建立健全镇党委政府教育领导体制,明确管理的内容和工作职责,确保教育创强工作顺利开展。(2)建立镇领导挂钩联系学校制度,每位党政领导班子成员挂钩联系一所学校,经常深入学校,听取学校的工作汇报。(3)建立和健全了镇、村、学校领导考核的重要内容。(4)把教育列入政府工作重要议事日程。每年多次召开专题会议,及时研究和解决教育发展过程中的困难和问题,对教育实行“四

个优先”:一是优先保障教育用地。我镇历来十分重视教育事业,在统筹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时,优先考虑教育发展规划,尤其在用地规划上,优先保障教育教学用地,将最好的地方用于办学。如在2013年,我镇在镇区内选择位置最佳,环境最美的地方用于小漠中心幼儿园的建设。二是优先安排教育经费。我镇在财政仍然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坚持做到优先增加对教育的投入,全力改善办学条件,努力确保教育经费实现“三个增长”。三是优先解决教育问题。镇党委、政府始终认为“教育领域无小事”,凡是教育问题就必须研究解决对策,哪怕困难再大,也要设法解决。积极落实解决贫困家庭子女入学措施,动员各方力量开展扶困助学解决读书难的问题,全力保障本地户籍儿童从幼儿园到中学都不因贫辍学,确保了学前教育和义务教育的入学(园)率。目前,幼儿毛入园率89%,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100%,初中学龄入学率100%。四是优先落实教师待遇。为充分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我镇积极提高教师队伍福利待遇,努力为教师创造良好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环境。坚持以人为本,关心教师身心健康,确保广大教师安心乐教。

2、加强领导,落实责任。我镇提出创建广东省教育强镇的目标以来,镇党委、政府把“创强”工作列入政府工作重点,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周密部署,扎实推进“创强”工作开展。一是成立机构。成立了镇党委书记刘锦荣任组长,镇长谭梅唇任常务副组长、副书记林大壮、分管教育副镇长张小亚、中学校长刘锦波、中心小学校长陈帝展任副组长、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创建教育强镇工作领导小组。设立“创强”办公室,负责抓好“创强”的组织、指导、协调等日常工作,做到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中小学校全力抓、有关部门配合抓的工作局面。二是精心组织。我镇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创建教育强镇调研活动,摸清了教育的底子,对照广东省教育强镇督导验收标准,制定出台了可操作性强的“创强”实施方案。通过召开动员会议、悬挂横幅、制作宣传栏、张贴标语和发放宣传资料、电视宣传等方式,大张旗鼓地宣传创建教育强镇的目的和意义,争取社会

各界的支持,形成人人关心教育、人人支持教育的良好氛围。三是落实责任。首先,我镇成立文化、工商、派出所联合执法小组,依法对学校周边环境进行整治,对辖区内企事业单位进行清查,为学校提供安全保障和良好的学习环境,确保辖区内无违法招收童工现象。其次,通过捐资帮助贫困学生、适龄学生,扶助他们就学。

3、尊师重教,改善教育环境。我镇认真贯彻落实《教育法》、《教师法》,坚持教育问题优先解决,教师待遇优先改善的做法,把党和政府的温暖送到教职工的心坎上。(1)采用上级拨款、政府补助、乡贤捐资等形式,解决教师安居工程,投入资金480万元,新建和改造教师宿舍共68套。目前,全镇中小学教师实现了教者有其居的目标,为安教乐教创造了良好条件。(2)根据省、市、县有关规定,落实教师社保、医保、住房公积金、岗位津贴等多项福利待遇,逐年提高教师的福利待遇。(3)营造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设立“小漠教育基金会”,实行奖教奖学制度,每年春节和教师节,慰问困难教师,在每年的教师节,镇党委、镇政府举行庆祝教师节暨表彰大会,表彰优秀教师、先进教育工作者,大力宣传尊师重教的传统美德。同时,增加教师当选党代表、人 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的席位,提高他们参政议政的热情。

4、出台措施,筹集资金。镇党委、政府牢固树立“投资于教育,就是投资于人民,投资于未来”的思想,重教为先、兴学为责,在镇财政相当紧张的情况下,压缩行政开支,多方筹集资金,做到教育资金优先保障和“创强”资金足额到位。一是加大教育经费投入;二是多方筹措资金,保障“创强”资金足额投入。创建教育强镇,涉及到学校工程多,工程资金与教学设备设施资金投入大,我镇党委、政府以创强为“抓手”,开展广泛筹资活动。

一是积极争取上级政府和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支持;

二是争取海内外乡贤的支持,先后到广州、深圳、香港等地召开乡贤座谈会,广泛发动海内外乡贤和社会各界捐资,筹集“创强”资金。据统计,几年来,我镇通过政府投入和社会集资形式,共筹集2830

万元(包含正在改建的小漠中学)“创强”专项资金,投入教育强镇建设。

(二)优化资源,改善办学条件

1、抓好硬件建设,提升教育综合实力。我镇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多方筹资用于各学校的基建、教育信息化和校园环境建设等工程,全面提升学校的硬件设施设备水平,有力地推进规范化学校和规范化幼儿园的创建。我镇党委、政府和广大群众的教育情怀深深感动了社会各界热心教育人士,他们纷纷伸出援助之手关心、支持我镇教育事业。至2013年12月止,共投入1330万元,改善办学条件。2014年计划投入1500万元,用于改建小漠中学。其中:2014年7月,旅港同胞杨国生先生捐资1050万元,用于改建小漠中学和中心小学的宿舍楼、中心幼儿园等项目建设;2013年,莫道明先生捐资10万元,用于南香小学改建工程;发动社会乡贤和华润电厂、华城石化、昊源集团、通天地度假村等落户小漠的企业捐资270万元,用于小漠中学教师宿舍楼、元云小学和大澳小学校园整治、全镇各学校多媒体设施的建设。值得一提的是,我镇在全县率先应用多媒体教育,为全县教育信息平台提供了现场,发挥了示范推动作用。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近年来,我镇大力抓好“强师兴教”工程,高水准实施人才战略,从而有效地促进了教育质量的提升。(1)各校加强学校领导班子建设。我镇各校注重加强学校领导班子建设,逐步建立起“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干部任用管理模式。近几年来,一批德才兼备的优秀骨干教师被选拨到学校领导岗位上来,增强了班子的活力。(2)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为努力提高教师的政治思想素质和师德修养,各校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加强教师培训,组织广大教职工学习《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工作责任心。开展以“正己、敬业、爱生、奉献”为主题的师德师风教育活动,强化集体意识、责任意识、团结意识、竞争意识,真正做到爱、严相结合,在爱与严之间找到切合点,树立安教、乐教、勤教为荣的高尚师德。多年来,全镇教职工遵守职业道

德,无违法事件发生,无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现象,教师为人师表的形象得到社会和广大群众的一致赞誉。同时,为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技能,各学校每学年组织教师参加各类培训,促进教师教育理念更新,教学技能提高。如小漠中学刘锦波校长参加京苏粤优秀中青年校长高级研讨班学习、其他教师参加“国培”计划,“教师全员培训”等,近三年还有分管教育张小亚副镇长分别带领中小学骨干教师和科目代表先后到省实验中学、深圳坪山小学、惠州市第一中学交流学习。(3)配齐配足幼儿园、中小学教职员工。三年来,我镇大力实施素质教育,对教职工素质、学历要求不断提高,目前,我镇小学教职工学历达标率100%,中学教职工学历达标率99.7%。认真落实省定编制标准配齐幼儿园、中小学教职工人数,对规模较小的小学、教学点在教师配备方面做到班均不少于1人,做到全镇学校无聘请代课教师顶替在编教师现象。(4)优化教师学科结构和逐年提高学前教育教师资格证持证率。为确保教学质量提高,我镇实现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学科结构与中小学课程结构匹配,体育、艺术、信息技术以及小学英语、学科教师基本满足课程开设要求,配足配好学科教师。

(三)、规范办学行为,推动素质教育

我镇重视教育的均衡化和优质化发展。为此,我镇出台多项措施,规范学校的办学行为,让所有在读的学生都能接受同等资源的教育。(1)认真贯彻落实省教育厅《关于进一步规范义务教育行为推进素质教育的若干规定》,要求学校在义务教育阶段实施公平、公正办学。不得以任何形式设立门槛招收学生,义务教育学校不得设立重点校和重点班,公办义务教育阶段实行免试入学,无任何形式的选拨性考试行为,确保学生能接受同等资源的教育。要求学校严格执行省规定中小学作息时间,保障学生每天有1小时校园体育锻炼时间。还要求各学校严格执行课程计划,开齐开足各科课程课时。不得违规补课,实现无违规集体补课现象,不得乱收费。确保办学行为的规范化。(2)成立检查组,不定时进村入校调查,从根本上杜绝不规范的办学行为。通过多年努力,我镇各校办学秩序规范、有序发展,为学生提供优良

学习环境。(3)重视德育工作。各校坚持德育为首,育人为本,把德育工作放在学校工作的首位,强化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大力推进德育观念人本化、管理科学化、教育情感化、活动实践化,健全“社会—学校—家长”德育管理机制;建立学生素质行为综合评价机制,逐步形成了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面育人的良好格局,学校德育工作有了新的跨越。各学校以体育运动会、艺术节、爱国主义教育、感恩教育、社会实践、主题班会、团队活动、家长会等德育常规活动为载体,开展德育教育。每各校组织校运会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竞争意识,每学期开展组织学生到敬老院、福利院开展帮扶活动、慰问孤寡老人等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社会参与意识和责任意识,每年开展团队活动等进一步丰富了学生生活,张扬了学生个性,挖掘了学生潜力,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了广阔的空间,德育活动呈现出生动化、特色化的良好局面。为有效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我们为每所学校聘请了一名法制副校长,定期为师生上法制课,学校运用板报、辩论赛等宣传法律知识,增强了师生法制意识。同时,我镇重视中小学安全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深入开展安全文明校园创建活动,加强学生安全教育举办安全应急演练活动,每学期至少举办一次消防和防震演练,积极开展学期初与学期末的安全教育周的活动。各校加强学生心理健康辅导,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多年来,全镇学校形成了良好的校风、教风、学风,学生违法犯罪率均为零,无发生由于心理失衡导致学生伤害事故,中小学德育工作绩效评估达标率逐年提高。中小学生德育优良率达到91%以上,全镇中小学操行评定优良率达到90.5%以上。(4)各校重视学生综合素质,加强教学改革。我镇各学校开展教学改革,以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生存为目标,积极转变教学模式。开展了“学案导学”教学改革,调动学生课堂参与意识、增强学生主动学习能力,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几年来,全镇小学检测合格率达到90%以上,初中检测合格率达到88%以上。(5)树立生本意识,科教体艺教育放异彩。以人为本,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之一。我镇各中小学认真执

行国家教学计划和《课程标准》,小学从三年级起开设英语课,四年级开设信息课,开齐开足了包括图音体等在内的所有课程。我镇各中小学在抓好德育、智育的同时,重视学生的体育、艺术特长的培训,以开展第二课堂活动、组织举办“欢乐六

一、我心飞扬”文艺汇演、举办学生运动会等各种类型的活动为载体,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了广阔的空间。校园文化建设多年被县评为一、二等奖,其中中心小学舞蹈《渔家娃》、合唱《歌唱祖国》分别获得县中小学生艺术展二、三等奖。我镇重视学校体育卫生艺术教育,中小学体育卫生基本条件和艺术教育基本条件基本达标,基本满足学生的需求。全面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学校数据上报率达到100%,学生体质优秀率达22%。(6)重视学生健康发展。我镇中小学重视学生身体素质和健康发展,认真落实省有关文件精神,各中小学校落实年体检制度。

(四)抓好“四大教育 ”,推动教育协调发展

我镇在创建教育强镇中,坚持均衡协调发展,努力构建完善的教育体系,最大限度满足人民群众对教育的需求。

1、巩固提高义务教育成果。我镇认真贯彻《教育法》和《义务教育法》,大力巩固和提高义务教育成果。一是落实防流控辍措施。加强学校管理,强化“学校、家庭、社会”的管理机制三结合教育工作机制,严格控制学生的流失。全镇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00%,辍学率为0;初中入学率100%,年辍学率控制在1.41%以下。二是严格落实免费义务教育制度,确保学生依法享受义务教育权利,同时积极解决困难家庭子女读书问题,抓好“低保”家庭在读子女助学金的发放,避免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辍学,有效地巩固和提高义务教育成果。我镇教育教学质量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小漠中学方面:2013年中考总平均分居全县第三名。其中6位同学总分突破600分,20位同学入围县重点中学录取分数线。在县教育教学论文评选中,有6位教师分别获得市、县一等奖,8位教师分别获得二等奖,12位教师分别获得三等奖。特别是黄晓丽老师,在全县优质课评比活动中脱颖而出,荣获县一等奖。余政铭同学在全国英语习思竞赛中荣获三等奖,郭苗

苗同学在初中数学竞赛中荣获全县三等奖,余思莹同学在礼仪知识竞赛中荣获全县二等奖。小漠中心小学方面:近七年来,小学教学质量综合评价、学校管理及少先队集体连续荣获全县同类地区一、二、三等奖,2014年被汕 尾市教育局授予市规范化学校,几年来,有4位教师被评为南粤山区优秀教师,10多位教师荣获市、县先进教师、教育工作者、优秀辅导员称号。10多篇学生作文参加广东省第六届粤星杯作文比赛获得较好名次。20多位教师的教学论文多年获市、县一、二、三等奖。

2、挖掘潜力发展幼儿教育。我镇为了夯实教育发展基础,积极推进教育协调发展,先后投入100万元按规范化镇中心幼儿园的办学标准进行改建,充实和完善幼儿园设施设备,改善了办园条件。同时,重视幼儿园的管理,建立健全幼儿园的管理制度,从教育教学、卫生保健、安全接送等环节要求幼儿园规范办园行为,实现了设施标准化,办园规范化。目前,镇中心幼儿园是公办规范化中心幼儿园,学前教育发展水平得到显著提高。

3、立足需求办好成人教育。我镇坚持科学发展观,在大力发展基础教育的同时,结合本镇实际,不断调整成人教育办学思路,充分发挥成人文化技术学校的作用,举办各种长短班、特色班,多渠道、多层次做好各项技术教育、上岗就业培训工作。近三年来,我镇先后在各村举办了海水养殖、出海捕捞等农业知识讲座和南美对虾、鲍鱼养殖等实用型专业培训。成人教育年培训面达39%以上。

4、广泛开展社区文化教育。我镇结合实际,以社区为依托,以提高村(居)民整体素质为宗旨,运用多种手段抓好社区教育。一是深化素质教育活动。我镇以精神文明建设为抓手,深入开展卫生村、文明村的创建活动,开展“爱国、守法、诚信、知礼”现代公民教育活动。如香坑村、埔仔村分别被省、市评为“生态文明村”。二是完善镇、村两级文化基础设施,如“村村通广播”工程、“农家书屋”,中心文化广场、灯光球场和室内羽毛球、乒乓球馆等文体建设,为丰富群众文化活动提供良好的条件。三是文体活动形式多种多样,以民

间传统节日为载体,加强情感交流,共享奔康喜悦,不断丰富广大村民的文化生活。如春节篮球赛,元宵节灯谜、象棋比赛,端午节旺官社区和旺渔村龙舟赛,戏曲弹唱“海丰八音”汇演,尤为可喜的是,2012年参加全县第四届全民健身运动会,获得篮球、乒乓球比赛“双料冠军”。

三、存在问题及努力方向

我镇教育事业的发展虽然有了长足的进步,但与发达地区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主要表现在师资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教育科研能力有待进一步增强,教育教学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针对上述存在问题,我镇将从两个方面努力,进一步提高教育综合实力。

1、强化队伍建设,提升教育水平。继续加大投入,不断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加强学校管理队伍和教师队伍建设,狠抓业务培训工作,培养更多具有先进教学理念的教师,提升教师队伍综合素质。

2、推进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素养。深入实施素质教育,不断深化探索素质教育的新思路,严格落实素质教育的各项措施,努力培养学生个性特长,注重体育、艺术等特长生的培养,不断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四、自评结果。

我镇对照《广东省教育强镇(乡)督导验收方案》各项指标,进行了认真细致地自查自评,经自评:各项必达指标均达到了标准要求,政府责任67.3分,教育管理18.8分,办学水平10.8分,自评总分为96.9分,已达到广东省教育强镇的标准要求,特向广东省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提出申报,敬请省教育督导验收专家组对小漠镇的创强工作进行督导验收。

中共海丰县小漠镇委员会 海丰县小漠镇人民政府

篇8:构建双师教学模式 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笔者提出的校本教研一体化, 是指统筹城乡校本教研发展, 以城乡学校“共同体联盟”机制为载体, 在均衡发展思想引领下, 按照“大校本教研”理念, 充分整合学校、学区、片区以及区级行政区划范围的各种教育教学资源, 以最佳的系统结构推动教学研究, 以更有力的措施扶持教育薄弱学校。通过理念的传播、经验的交流、文化的影响, 以促进全区师生共同发展为研究目的。同时形成教研连片互动, 使其共研、共享、共进, 促进城乡教育优势互补, 推动城乡教育相互支持和促进, 实现城乡教育共同和谐发展。

1 转变校本教研观念, 强化城乡教育均衡联动发展的主体意识

教师是教学研究的主体。因此, 教学研究不能只是少数专职研究人员的专利, 而是所有教师的权力和责任。只有当越来越多的教师以研究的态度对待自己的教学实践和工作, 并且不断提高解决实际教学问题能力时, 学校教学质量的普遍提高、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才有真正的可能。因此, 推进校本教研一体化, 必须提高每个层面教师的整体教研意识和能力。

人的思想决定一切。首先要消除教师的心理障碍。身处边远地区的教师, 要树立主动投身教革的意识, 转变惯用的思维模式, 认为跟城区教师之间有着不可逾越的鸿沟, 比城区的教研水平低是天经地义的。有了这样的心理障碍, 一定程度地影响和制约着城乡教研一体化建设。因此, 转变观念, 克服边缘自卑心是开创一体化教研模式的前提。同样, 作为城区学校教师, 也不必怀有高人一等的优越感, 认为自己跨进了同行的“米萝框”, 跟乡镇教师一起探讨时表现出一种居高临下的强势心理。其实, 每个孩子都有受教育的权利, 应保证每个孩子最大程度接受平等的优质教育。因此, 无论任何区域的教师, 从工作性质来说, 是完全一致的, 在社会上所享有的地位也是绝对平等的。对于区域内的教研活动, 教师们要彻底打破城区教师与乡镇教师之分, 平等地探讨教育教学, 共谋均衡出路。教师没有城乡之分, 只有服务地点的不同。因此, 人人都是教学研究的主体, 人人都是提升质量的主体, 人人都是促进均衡的主体。

2 完善校本教研体系, 构建城乡教育均衡联动发展的组织系统

学校是校本教研的基地, 充分发挥基地的作用是提高教研整体水平的源头活水。在新课程校本教研实施中, 教师需要专业引领, 需要上级研究机构和专业研究人员的支持和帮助, 建立一个多种力量介入的教研共同体, 教研部门与学校通力合作, 使新课程校本教研形成从封闭单一走向多元开放的格局。在此, 笔者提出架构区级、片区、本校三级校本教研组织网络的设想。

2.1 完善区域学科教研共同体, 形成城乡教育均衡联动发展的学科促进功能

分语文、数学、英语、思品、科学、体育、音乐、美术8大学科组, 区教研员任组长, 专家、名优、骨干教师为组员, 建设区域性学科教研共同体。区域性学科教研共同体划分为几大片区, 片区下设置多个教研基点校, 涵盖全区所有学校、所有学科。从而使城乡教师共同参与各种教学实践和教研实践, 增强合作研究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形成一个互动、合作、分享的教研互助组织、师训协作组织、科研合作组织。

2.2 完善区域三级教研组织, 形成城乡教育均衡联动发展的区域促进功能

各学校参照区校本教研活动方案, 结合实际制定校本教研实施细则, 成立片区、学校、年级三级立体式校本教研组织网络。片区以镇街为行政单元组建教育管理中心, 以所挂靠的中心学校为基点, 对学区内的中小学实行协调, 建立一套“满足一线需要, 服务学校发展”的学区协作联动机制, 整体推进课改。学校采取单学科、跨学科、综合性“三类并举”整合方式, 建构多元化教研机制。年级按照“确定主题—选择课题—集体备课—讨论交流—修订教案—因班施教”操作流程, 建立集体备课、观课、评课“三课”教研机制。三级教研组织上下联动, 构成互助协调、连片联动、共同参与、三位一体的校本教研体系。

2.3 完善点校联片互动平台, 形成城乡教育均衡联动发展的片区促进功能

在城乡结对互助的基础上, 充分发挥资源优势, 将强校确立为联片基点校, 其它薄弱学校根据地域就近划分成片, 与联片基点校形成教研共同体。发挥基点校的辐射带动作用, 带动薄弱学校共同发展。如积极邀请外校来校参加“课堂教学开放日”“骨干教师风采展示课”“新课改研究课”等教研活动.为连片教师提供鲜活的教研范例和有效的教学指导。为促进各个层面师生的共同发展, 也可采取片区“会课制”, 扩大教师参与面, 各校轮流每学期组织一次“会课”。这种“会课”与观摩课和评比课不同, 目的是切磋、研究问题, 一般不评孰优孰劣。教师参与面很广, 在民主宽松的教研氛围中教师们通过研讨交流, 相互启发借鉴, “以课会友”, 是教学上的“华山论剑”。

3 构建校本教研模式, 创新城乡教育均衡联动发展的运作机制

新课程呼唤新教研, 新教研呼唤新机制。在新的理念、新的环境下, 教研工作只有根植于教学实践, 才能绽放出生命的光彩与活力。为整合学科资源和研究资源, 促进学校之间的交流分享, 启动以“区域推动片区互动, 集中指导与分片服务”相结合的“校本教研联盟”工程。切实提升校本教研的研究水平, 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城乡教育均衡联动发展, 一方面要抓片内学校校本教研的有效开展;另一方面要抓联片活动的落实, 由此实现城乡教育区域推进, 联动发展。创新城乡教育均衡联动发展机制, 需要构建区域联动的校本教研模式。

1) 构建校际互访型教研模式, 创新学校与学校之间均衡发展的运作机制。为研究解决问题而向有关学校和教师发出邀请或要求访问。补允互访的联片教研, 大大增加学校、教师间的交流机会, 增进彼此间的了解熟悉, 也使合作程度大大加强, 遇到困难时请求互助、获得经验彼此分享, 教学互访是互动的、合作的, 可以跨越片区和结对帮扶的限定, 还可以走出渝北, 走出重庆, 甚至走向国际。校级互访一般经历“预约-准备-课例-研讨”的过程。无论被邀请还是被访问, 主客双方都进行认真准备, 教师参与教研的积极主动性被充分调动, 体现教师即教研主体。比如本期, 花园小学与龙兴和合家园学校就自发组织校际联系活动, 通过对语文口语交际课的交流促进了两校教师教学观点碰撞、成果共享、对校本教研一体化建设作出了大胆地探索与尝试。

2) 构建专题合作型教研模式, 创新区域课程改革均衡发展的运作机制。这种合作一般出于共同的理念、价值的追求和面临相同、研究的主题相似等而产生的需要, 研究的问题也有难度, 需要时间较长, 需要跨校的资源支持。也许城乡学生的生活、文化背景和学习基础差异很大, 但正是由于这样的差异, 学生的经历故事才各不相同, 也使教师在相互观摩和合作研究中有更深切的体会。对于相同课题, 类似主题的学校, 定期组织轻松愉快的学术沙龙活动, 让教师针对教育观念、教学行为和手段等各抒己见、畅所欲言。这种学术思想的交流、思维火花的碰撞能促进教师间的了解与沟通, 互相取长补短, 也有利于增强教师队伍的凝聚力。专题研究活动的开展, 可促进校际资源的优化整合, 实现专题推进纵深发展。

3) 构建携手共进型教研模式, 创新教师与教师之间均衡发展的运作机制。过去很长时间, 我们大都采用“老带新”、“高带低”的结对帮扶模式。随着新课程的实施, 教师面临的新问题很多, 因而“能者为师, 讲求实效”的新思维也应运而生。“带教”的内涵在扩展, “带教”的形式在创新。在联片教研中, 既有传统意义上的“带教”和“跨校带教”, 也有亦师亦徒、互为师徒式的“同伴结对”。这种“同伴结对”使教师有一个“经常交流的”合作伙伴, 这种交流是“自由、自觉、随时的”, 也是“不用客套”和“无话不谈”的, 在教研活动中相互促进, 共同提高。从对整体水平的影响看, 同校或跨校教研组长之间的强强联手式结对, 对整个教研组活动质量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 效果也更为明显。

4 搭建校本教研网络, 开启城乡教育均衡联动发展的信息通道

加强网络平台设计, 利用强大、快捷的网络资源, 开展有引领的城乡教师同步网络研修活动, 是致力于城乡教研一体化的一大举措。

4.1 实施宽带网络“校校通”工程, 消除城乡教育均衡联动发展的数字鸿沟

校园以外的宽带, 已由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等大企业免费给学校做, 宽带免费接到校园里。现在的问题是校内的建设怎么办呢?按照国家的部署, 中西部的农村边远贫困地区, 各级政府部门拿一部分, 中央财政也补贴一部分, 这叫校内应用环境建设。就是说城乡中小学有了宽带, 那么校园里面也要有应用环境, 所以核心概念是“应用”。到“十二五”末, 基本上达到乡镇及乡镇以上学校都可以接通宽带和建设基本应用环境, 从而搭建起校本教研网络通道, 进一步缩小乃至消除城乡教育均衡联动发展的数字鸿沟。

4.2 实施优质资源“班班通”工程, 消除城乡教育均衡联动发展的资源失衡

班班通的核心就是班班都在用, 在上课中用, 实践中用, 用了就是资源, 用就是创造, 用就是建设。当然我们在班班通上, 特别强调三个课堂:一是“专递课堂”, 有些边远地区课都上不出来, 就优先考虑给他, 可以用远程教育, 好班带差班, 好校带差校, 这就是专递, 也就是特殊目标的服务。二是“名师课堂”, 主要是发挥名师示范带动作用, 利用智能学习系统诊断、导学等方式, 提高广大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三是“名校网络课堂”, 主要是以名校开设网络学校、网络选修课等方式, 推动优质资源在全区乃至更大范围快速共享, 帮助更多的学校提高教育质量。

4.3 实施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工程, 消除城乡教育均衡联动发展的机会失衡

长期以来, 城乡教育之所以不平衡, 就在于学习机会不均等。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工程的实施, 将改变这种现状。“人人通”网络载体在城乡教育均衡联动发展中如何发挥作用?就是提供一个网络云服务平台, 在这个服务平台上, 每个老师、每个学生都申请一个网络学习空间。所有的学习活动基本上都可以在这个学习空间里完成, 上课可以用, 下课也可以用, 出差也可以用, 跟老师交流也可以用, 跟专家交流也可以用, 跟同学交流也可以用, 完成家庭作业可以用, 传送资料也可以用。这个空间功能最大的好处, 它的功能没有受到限制, 它可以根据需要进行不断拓展。网络教育立足于服务教学论坛, 在论坛中分学科、定主题、分阶段进行研究。创建“网络教研工作室”“名师博客群”, 确定“网络教研日”, 开展网上备课研讨、专题交流等活动, 并观摩名师名家的“空中课堂”。实现浩瀚广袤的网络资源共享, 超越了时空的界限, 是校本教研走向一体化的坚实后盾, 也是城乡教育均衡联动发展的快捷途径。

5 变革校本教研引领, 提升城乡教育均衡联动发展的专业支持

教研部门积极探索以校为本的教研方式, 使教研重心下移, 把着力点放在强化服务, 倡导研究, 有效指导上。教研员深入基层送教下乡, 调研指导, 与教师平等交流、对话、合作, 共同探讨问题, 寻找对策。

5.1 教研人员包片蹲校指导, 变革服务城乡教育均衡联动发展的教研方式

为体现阵地前移, 重心下移, 行为跟进, 合作参与, 落实校本教研责任制, 建议推出教研员或名师包片蹲校制度。由教研室领导统领, 专人负责片区, 每人蹲点一校, 深入一线沉下去指导。按学科职能分工协作合力攻关, 积极参与校级教研活动。做到“五带”“四研”“三参与”。“五带”即要求指导老师带专题, 带讲座, 带信息, 带资料, 带研究课, 利用双周一个下午深入学校进行现场教研。“四研”是以研究为基础, 指导为目标, 服务为宗旨, 与一线教师平等对话, 共同研究课标、研究案例、研究教学方式、研究学习方式。“三参与”为参与倾听与议课, 参与争论与切磋, 参与合作与分享。通过访谈倾听学校和教师的呼声, 了解教师所思所想、所疑所惑, 及时发现教学工作和教师专业化成长中的实际问题, 及时提供专业咨询、信息服务与技术帮助, 总结经验抓典型。

5.2 名师团队引领促骨干成长, 变革服务城乡教育均衡联动发展的师训方式

校本教研面向全体教师, 但同时要创造条件让肯钻研勇于创新的有潜力的教师尽快成长为骨干教师。可以聘专家或教研员对这些教师跟踪指导、重点培养, 给他们提供更多的对外交流的机会, 为他们搭建施展才华的舞台, 让他们逐渐形成自己的教育思想, 独特的教学风格, 成为学科带头人。

考虑到全区学校多、名师少、教研员极其有限的情况, 可以大胆启用学科带头人、名师工作室成员、市区级骨干教师蹲校或跨校指导, 在全区广泛开展校本教研论坛活动或校本教研现场展示会, 把最前沿最优质的教研过程资源共享出来, 全面提升区域校本教研的质量水平, 使校本教研得以深化和提升。最后达到校校皆强校, 师师皆强师, 班班皆强班, 生生皆强生的均衡状态。让家长真正体验到“城区校读也一样, 中心校读也一样, 农村校读也一样”, 从此后放心让孩子就近入学, 真正实现教育公平的梦想。

5.3 科研专家课题引领转型, 变革服务城乡教育均衡联动发展的科研方式

基于城乡教育均衡联动发展的科研, 应由面向教育决策的宏观研究向面向基层学校和一线教师的微观研究转型, 以校本化的小课题研究促进城乡教育均衡联动发展。小课题研究是以学校为本位的研究, 是“为了学校”“在学校中”“基于学校”的教育研究。它的研究场所在学校, 研究的课题是学校教育教学, 尤其是实施新课程所遇到的实际问题, 研究范式是“源于问题、基于课题、成于研究”的教学研究模式, 研究的目的是为了促进教师成长和学校内涵发展。在这个意义上说, 小课题研究是一种以学校为本位的教育创新的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 城乡教育均衡联动发展的有效举措。为此, 科研必须与教学、教研和课改有机融合, 形成服务城乡教育均衡联动发展的科研机制:一是把小课题研究与促进学校内涵发展结合起来, 形成“研究即发展”的校本化研究机制;二是把工作和小课题研究有机结合起, 形成“工作即研究”的校本化研究机制;三是把令人最烦恼的问题作为课题, 形成“问题即课题”的校本化研究机制;四是把小课题研究的轨迹留下来, 形成“过程即成果”的校本化研究机制;五是把小课题成果活化为活生生的力量, 形成“成果即效果”的校本化研究机制。如此, 方能提升城乡中小学内涵发展品质, 促进区域基础教育从低位均衡向高位均衡转型。

上一篇:×镇村镇建设工作汇报下一篇:保险公司活动主持词开场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