宅文化论文

2024-04-27

宅文化论文(共9篇)

篇1:宅文化论文

谢谢主席,大家好。首先请我们来明确一些概念,宅文化最先起源于日本的御宅族,是指热衷于某些次文化,也就是小众文化的一部分人的总称。(现在指什么)更精彩则是使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更加丰富多彩的意思。宅文化传入中国时,宅在中国被用来形容整天在家无所事事,不修边幅的人。而随着时代的的发展,以及网络的普及,宅逐渐被赋予了新的,积极的定义,也就是追求自己擅长和热爱的事物,在虚拟世界中寻找自我的舞台,就如同现在网络上所涌现出的各个方面的技术宅。而这种积极的宅文化,也在不断地发展中被人们认可。

鉴于宅文化的流行性以及它存在的合理性,我方认为,宅文化使生活更精彩。理由有三。

首先,宅文化丰富了我们的生活。宅文化是一种对自主的追求,他在给人们隐私空间的同时,也使宅人对他们专长的领域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和研究,这本身就促使了当今社会许许多多小众文化的繁荣,而且宅文化也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如动漫,电影,游戏,以及各类文化产业,这些产业不仅在经济上促进了社会的发展,而且也给了更多人提供了不同的,(更多的)渠道进行娱乐生活,使人们找到生活的乐趣。举个例子

其次,宅文化使更多的人有了实现自我价值的机会。现在的的网络面向大众,面向世界,它集聚着大量的资源并有强大的搜索引擎 .是学生或教学工作者等群体学习研究的重要工具和资源平台。宅族群中的这些学习研究者正是利用网络这个工具和平台,成为宅文化中一股积极的力量,是健康宅文化的巩固者和推动者。同时,宅文化给更多的人提供了创业和工作的机会。BBC曾报道说,英国 18岁到30岁的年轻人当中.约四成都是“宅男宅女”,其中有一半是自由职业者。他们从事自己兴趣所在的一些弹性很大的工作。如自由撰稿人、平面设计师和艺术家.通过开网店、写博客赚钱、开发游戏软件等等。宅文化使宅人们能同时兼顾生活,娱乐和工作,使更多的人不再无所事事,不再颓废。不颓废到更精彩怎么论证

最后,宅文化对社会舆论的影响力也不容忽视,而通过社会舆论他们可以起到推动社会发展的作用。其实“宅人”也是挑剔的专家,他们对于企业的评价会直接影响到品牌推广与产品的销售。在中国台湾台南崛起的Mobile01,是由一群科技宅男发起建立的社区评论网站,平均每天的浏览人次超过260万。Mobile01的威力己让华硕等大厂家的手机上市前,选择在该网站进行第一次曝光与测试,并由业余科技宅男们测试、写评论报告,并张贴在网上分享,此举收到了良好效果。另外,在韩国最红的社区网站CyWorld上,有2200万人、近一半的国民“生活”其中,这使得首尔市长吴世勋、韩国总理朴槿惠都敬畏三分,他们纷纷在该网站上建立虚拟小窝与人民互动。由此可见,宅文化对社会发展的影响也逐渐被人们认同。(你是想说对社会的贡献么)

因此,我方认为宅文化会使生活更美好。

说明以前就很精彩

现在比以前更好,要做纵向对比,稿子里对比太少,不能体现更,第一轮点可以感觉到你是说宅文化让人们(非宅)的生活更近精彩,但是没有明确说出,我能感觉到是因为我知道这个问题,但是评委观众不一定听得懂

个人感觉这边稿子多在解释宅文化,论断较少

字数明显不够,论点不清楚,个论点一句话一定要精简的支出这个论点的中心是什么

土豪啊

用的都是 13 我的03打不开docx 还要去下补丁!!习惯03了

篇2:宅文化论文

姓名:李亚兴学号:200941800

1摘要:宅文化目前已经十分流行,而且这也在人们中引起了热议。现在的很大部分大学生在大多的时间也是宅在宿舍,大学生被养成了宅男宅女,这对大学生有着很大的危害。究其原因,这主要和现在大学生自身、家庭、学校、社会以及客观的物质世界的发展有很大关系。对这些方面的探讨及建议将会对大学生的良好发展以及大学的文化建设起重要作用。

关键词:宅宅文化大学生宅男宅女

一、宅男宅女的理解及大学生被养成宅男宅女的现状

“宅男宅女”是新兴的一个词, 又被称为“御宅族”, 顾名思义, 就是困在房子里的人, 指痴迷于某事物, 依赖电脑与网络,足不出户, 厌恶上班或上学的人。这一新名词的出现生动地反映了完全封闭在自己的世界或者自己特定生活圈子的这样一群人的生活。他们过分沉迷于某种事物, 例如动漫、游戏、影碟、音乐等, 几乎完全封闭在自己的世界里, 不与陌生人接触, 不爱结识新朋友, 不喜欢社交生活, 他们是自由思想的产物, 是网络技术的衍生品。他们高举“自由”与“新人类”大旗, 却终日大门不出、二门不迈、深居简出。可能会有人觉得他们的行为不可思议, 但宅男宅女们从不觉得自己是矛盾体, 他们认为这只是一种生活方式。

2008年8月2日, 据中国青年报社调中心与新浪网新闻中心合作的一项调查(4610人参与)显示, 56.9%的人认为自己身边存在“宅男宅女”。[ 1] 由此可见, “御宅族”已在中国渐成气候, 应引起我们的注意。

大学是一个云集高素质人才,人才济济的地方,大学生应是朝气蓬勃、热爱生活、乐于参加社会活动的群体,大学阶段也是一个人发展自我的最好时间。但是目前已经有很大一部分大学生被养成了宅男宅女。人们就是用毕加索(整天闭门在家)、居里夫人(蜗居在家里)这样的称呼来特指整天呆在宿舍上网、足不出户的大学男生和女生们。

大学生宅男宅女的特点是:在没课的时候宅在宿舍,也有甚者为了宅而逃课,在宿舍无外乎睡觉、上网。他们除了睡觉电脑几乎都开着,聊天、逛论坛、看网页、打游戏、写博客、看视频„„即使没事做也要挂在网上。他们饮食不规律,常吃零食、泡面,或让同学带饭。也有人宅在网吧,饿了叫外卖或在网吧买泡面,困了就躺在椅子上休息。特别是大四生和研究生,经常没课,自我要求低一些,很容易宅。还有一些专业的学生,学习要通过电脑完成,所以经常坐在电脑前不动弹。在大学食堂,经常可见穿着拖鞋睡衣、头发散乱的学生去打饭。尤其在离市区较远的大学城,大部分学生没课时都是呆在宿舍。这种宅的状态不仅在学校,还延续到家中。很多大学生寒暑假也宅在家里,不用上课、写作业,不用担心吃饭,宅的心安理得。宅的内容无非还是睡觉、上网,有的人除了吃饭上厕所就是躲进自己的房间,甚至很少与父母交流。大学里“宅文化”已经成风。

二、大学生被养成“宅男宅女”带来的影响

大学里的宅男宅女,主要依靠电脑。而长时间的“宅”,极易造成网络成瘾,这对大学生有着极大的危害。

1.对身体健康的危害

宅男宅女长时间操作电脑,玩网络游戏、看网络电视、网上购物、QQ聊天等,这些活动动作僵硬,容易造成腰、颈、肩、腕等部位的疾患;宅男宅女生活无规律,睡眠和饮食失调会使他们生物钟紊乱、内分泌失调、身体虚弱;而且长时间窝在宿舍,做“被窝人” 1的宅男宅女缺乏体育锻炼,通宵达旦长期透支身体,身体素质必然下降,影响身体健康。

2.不利于学业的发展

宅男宅女长期逗留在网上,而一项调查表明在大学生网上活动中, 聊天者占34%,玩游戏者占28% , 查阅资料者占30%, 其他占8% , 有六成以上的大学生在网上从事与学习、工作无关的活动[ 2 ]。由此看出宅在宿舍的人多是在从事以消磨时间为主的活动,而且为了宅在宿舍部分人选择逃课,长时间的沉迷网络必然是大学生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学习,致使他们耽误学习,甚至荒废学业。同时网络具有很大诱惑性,网络中没有压力,没有约束,长时间的网络活动会使他们忘记现实、忘记自我、忘记学业。长此以往会消磨人的斗志,养成惰性和消极的人生态度,极少的智力活动对大脑的运算和思维功能也有影响,这些对大学生的自身素质和今后发展皆有弊无利。

3.对人际关系的影响

现在的大学生多为80后、90后独生子女, 有的个性张扬, 有的处世较低调, 不会关心人, 不愿意与太多的人来往。宅居限制了大学生人际交往,减少了文娱社团活动,会使他们过多的陷入网络的虚拟世界中, 容易忽视与父母、同学、朋友等的交流与沟通, 从而使他们易形成性格孤僻冷漠等不良心理与人格特征,同时焦虑、孤独、抑郁、等负情绪的增加也容易使他们逃避现实、感情淡薄、社会退缩,这非常不利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正如伦敦经济学院的院长安东尼# 吉登教授所说: “信息时代的人们面临着传统的社会关系的解体或松弛, 人们会经历更多的个体或孤独。”[3]

4.不利于校园文化的发展

大学生吃住学都在一起,受同辈的影响很大。由于部份大学生自控力较弱, 从众心理和跟潮思想严重, 同辈群体的行为举止会对他们造成潜移默化的影响。当周围大多数人都沉迷于网络, 做自由的不受管制的宅男宅女时, 如果身边没有人及时地进行告诫和引导, 他们自己也很容易深陷其中, 成为迷恋网络的宅男和宅女。因此“宅”的风气一旦形成校园文化,就不只是个人生活方式的问题,而是影响到一群人、一代人,甚至社会的发展。

三、大学生被养成“宅男宅女”的原因

1、客观原因

(1)电脑的普及与网络的发达

大学生“宅”的生活往往都离不开电脑和网络,这也是他们腻在室内不愿走出来的最主要原因。随着电脑价格不断跳水,大学生中拥有个人电脑的比例也比几年前大幅提高,且发达的网络对大学生的吸引力也越来越强。首先,网络为大学生建立了与外界沟通的桥梁。他们可以从网络上找到自己感兴趣的信息,在论坛上与网友交流,通过qq等聊天工具与朋友联系,以写博客的方式记录自己的生活并让更多的人了解自己,还可以在网上购物、订餐,使生活真的可以做到足不出户;其次,网络游戏的巨大吸引力。不同地域、年龄和身份的人因网游聚在一起,游戏过程中的交流、竞争、刺激,让人感受到现实生活中无法体验的愉悦和成就感,在许多大学生眼中,它不仅是一种游戏,更是一种新的生活方式甚至全新的世界;另外,网络资源丰富了大学生娱乐生活。他们可以在网络上找到自己喜欢的书籍、音乐、电影等,这些都是消磨时间的最佳伴侣。

通过对宅男宅女现象的源起和发展的考察, 我们发现, 互联网的发展对宅男宅女的形成起着决定性作用。根据2008年3月中国青年报社调中心与新浪网新闻中心合作的调查显示, 58.5%的人认为宅男宅女的成因是过度依赖网络, 而在对这一现象的认识上, 有26.4% 的人认同这是互联网时代的必然趋势, 无人能阻挡。[4]

电脑的普及与网络的发达为大学生成为宅男宅女提供了物质基础。

(2)目前大学课程乏味、大学管理松弛

首先深究现在大学生上课现状,很多大学生反应课程内容乏味,难以和实际相联系。

而且大学教师上课照本宣科,难以吸引大学生的兴趣,这给大学生逃课“宅”在宿舍提供了理由;其次,现在大学管理制度松弛,学生考核全用分数说话,考核内容单

一、死板,从而使很多同学即使平时缺课,考前突击、临时抱佛脚也能顺利通过考试,这使得大学生有了充足的时间和精力“宅”在宿舍,因此使大学生被养成了宅男宅女

(3)大学生社团活动缺乏或意义下降,难以吸引人员参与

目前大学社团活动存在着很大的问题:首先,缺乏统一有效的管理机制。很多高校大学生社

团数量庞大、成员众多,成员的素质参差不齐,对社团成立和开展活动没有按照有关规定进行申请、审批、报告,学校无法掌握和了解社团及其活动,因而无法监督。失控现象普遍。同时,对社团的内部管理指导不够,有些社团出现乱收入会费、经费使用混乱、私刻印章、章程落实不力等问题。正是由于缺乏统一有效的管理机制,各类社团成立自发性强、随意性大;社团间相互交叉,设置不合理的现象普遍;社团的名称混乱,不利于管理和对外交流;其次,缺乏有力的指导。很多大学生社团不具备自我学习、发展的能力,学校有关方面又不能提供有力的指导,任其“自生自灭”;还有一些社团则在低水平上发展,活动的质量得不到提高,学生的能力与素质未能得到充分的发展;高校在社团管理办法中,对指导教师的责、权、利缺乏明确的规定,没有能够充分调动指导教师的积极性,有些指导教师只挂个名,对社团的活动从不参与或指导很少。有些社团根本就没有指导教师。这是制约大学生社团发展的重要因素;另外,缺乏必要的经费保障,导致商业化趋向。大学生社团开展活动最大的困难是经费不足。由于经费不足,许多社团无法正常开展活动。有些社团只好花费大量的人力和精力到社会上拉赞助,采取为企业做广告宣传、推销产品等方式来筹集活动经费,而社团本应实施的活动计划退居其次。社团的商业性质趋浓,如承接广告创意设计、cI策划、商标设计、网页制作等,学生帮助赞助商在校园内搞广告宣传、推销商品,使校园充斥着商业气息。

如今大一学生对社团活动有着更大积极性,源于他们认为社团活动可以锻炼自己,增长能力。而大

二、大

三、大

四、研究生参与则比较少,经过几年大学生活,对于社团活动他们有自己的经验之谈。现在大学社团活动或者很少,难以为在校所有大学生提供锻炼的机会,就是大学生社团内部充斥社会思想,“暗箱操作”“官僚主义”等引起利益争斗,社团丧失了其结识朋友、增长才干的意义。现在的社团活动质量明显下降,这和很多社团活动千篇一律、毫无创新,以及活动低俗有很大关系。

如果说电脑和网络给了大学生一个“宅”的物质基础,那么课程无聊、社团活动无意义就为大学生提供了充足的时间。大学前有升学压力,学生们整日忙于课业,假期也不能休息,想宅宅不了,而工作后最多只能下班宅一宅。大学里相对较少的课业和松散的管理,使他们有时间宅。除了上课就是待在宿舍消磨,考试前临时抱佛脚熬通宵,这是很多大学生的真实写照。这样几年下来,个人积累不但没提升,反而在吃老本,好的可以顺利毕业,但也有人因此荒废学业,到大学里白走一遭。

2、主观原因

虽然客观现实为大学生提供了宅在宿舍的理由,但是有人仍积极进取,而有些人却选择避难于网络,这和大学生的价值取向有着很大的关系。成为“宅男宅女”的大学生们面对现实,主要有以下几种心理状态:

(1)意图通过“宅”在宿舍缓解压力、逃避现实

当代大学生面临更多的压力,如学业、就业、情感、人际交往等,也会在激烈的竞争下遭受挫折和打击。面对逆境,有的人相信风雨之后总会见彩虹,奋斗改变命运,选择直面而上;而有的人浑浑噩噩,却选择了逃避。“宅”就成了大学生的一个“避难所”。

还有的人因为对大学里生活憧憬过于美好,而学习、活动的现状使之失去希望与信心。

这样,这些大学生就会将自己大把的时间精力放在网络上,因而被养成了宅男宅女。

(2)缺乏奋斗的目标

每个大学生在高中时期,都积极努力学习,希望有一个更高的分数,考一个更好的大学。而进入大学,如果没有对人生做好规划,没有一个清晰、坚定、明确的目标,就会感到无事可做,毫无动力。而每个人都有惰性,懒惰是人之常情,刚开始是出于偏好舒适,懒散,享乐,可一旦养成习惯,再想要提起干劲来都会觉得力不从心,渐渐的人也会变得淡漠,消极,丧失斗志。于是便成为了宅男宅女。

(3)从众心理

良好的群体氛围对个体的行为具有积极的引导作用,反之亦然。大学生具有回归群体和被群体认同的需要,作为群体中的一员,他们不想被排斥或受到攻击,所以他们需要与其他成员保持步调一致,这种从众心理是盲目的,缺乏自身对群体行为的判断。所以如果宿舍的大部分人,或几个关系较好的同学都变成了“宅一族”,其他人都跟着宅也并不奇怪。

四、对策分析

1、个人层面

干净的房间需要时常打扫,人的心灵也需要不断的自我洗涤。大学生在遇到压力与挫折之时,要以积极的态度去应对,以乐观的心态去解决,决不可选择避世的方式。压力与困难不会自动消失,最终还是要面对,不如早做准备,胜算更大,延误了时机到头来落得事倍功半。大学生作为社会的生力军要树立远大的理想与积极的人生观,并脚踏实地的向着目标去努力,不能以消极懒惰的态度得过且过,更不能让别人的生活方式影响自己,要培养自律的意识和能力。

2、高校层面

高校是大学生生活学习的地方,对大学生的影响也是最直接的。首先,高校的职责不仅在教书,更在育人,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明确人生目标是相当重要的。为此,要进一步落实大学生生涯设计,不能流于形式,可以开办相关讲座,使大学生发自内心的认识到人生规划的重要性,并把大目标转化成小目标,制定切实可行的生活学习计划,逐个落实。其次,要加强大学生闲暇时间的规划教育,教育他们可以利闲暇时间做一些有意义的事;还可以通过建设体育设施与场馆、提高大学生社团质量、举办有新意的集体活动等方式,使大学生主动参与到体育锻炼、人际交往中。最后,高校的思政教育要注重点面结合,不仅要宏观把握,还要关注到重点人群,对于那些人际交往上存在障碍和宅居状况严重的同学,要给予积极的帮助,还可以进行个别的心理辅导,帮助他们早日走出困境。

3、家庭层面

家庭是个体成长最重要的微观环境,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虽然大学生已经离开父母独立生活,但家庭的影响仍无所不在。家长应时刻关注大学生的心理与行为,建立良好的亲子沟通,虽不在身边,也可通过电话、信件等方式与孩子交流,帮助培养他们积极的生活态度。尤其要注意寒暑假,这段时期是大学生宅居高发期,也是父母与孩子增进亲子关系的一个契机,需要父母们好好把握,可以通过旅游、运动等方式,既可以带领孩子走出“宅”,又可以增进感情。

4、社会层面

大学生“宅一族”因其特殊性,应该受到特别关注,公众与媒体要给以客观的评价和定位。切勿把它当作一种流行趋势加以渲染,造成宅一族是时尚典范的假象,使得大学生跟风效仿,毕竟大学生与其他宅一族们所处的环境和人生阶段不一样;也不能对大学生“宅一族”一味的进行批判,并认为他们都是有心理疾病的不良青年,作为公众和媒体要去了解、理解他们,并帮助他们。总之,我们必须正确的认识大学生“宅一族”,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帮助大学生健康的成长。

参考文献

[ 1][4] 吴荇.中国闪现闷居一族: 宅男宅女是怎样炼成的.中国法院网, 2008-03-31

篇3:从影视角色探析“宅文化”

一、影视角色中的“宅人”们

在多数反映现代人生存状态的影视作品中, 我们都能从某个角色身上或多或少的看到部分“宅特质”。比如《生活大爆炸》里那四个聚集在家里, 大玩特玩网络游戏、桌面纸牌、游戏机等一切宅项目的古怪青年科学家, 比如《爱就宅一起》中的疯狂迷恋漫画中卡沙巴王子的陈默默, 比如《恋爱前规则》中那个有点木讷, 憨厚十足, 电脑游戏设计师+超级宅男+不恋爱主义者的陆飞。艺术作品是生活的折射与提炼,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宅文化正以层出不穷的招数大行其道。

二、“宅”的多层内涵

上述的主人公都具有一些共同特质, 即ACG (Animation、Comic、Game的缩写, 指动画、漫画、游戏) 的过度狂热者。这正是“宅”的不同层次定义之一。

日语中的“御宅” (お宅, 罗马音:Otaku) 本意为“贵府上”, “1983年, 日本著名社会学者中森明夫在《漫画ブリツコ》中连载了《御宅的研究》。在此文中, ‘御宅’被首次用作第二人称来称呼动漫爱好者等, 由此发展成了指称人的词语。”正如上文中提到, “御宅族”最初指“封闭在家, 并且沉醉于动画、漫画、游戏的超级发烧友”。其广义的定义为“沉迷于社会大众一般难以理解的亚文化之中并且难以沟通交流的人”。

2004年由日本网络真实网络故事改编的《电车男》风靡银屏。宅的概念传至台湾, 其后风靡全国, 国人对宅的认知多为“依赖互联网络而呆在固定场所的人”。

宅人具有不想出门, 不愿交际, 现实的时间观念淡薄, 部分人的心理处于亚健康状态的表现。

三、“宅文化”产生的原因

一种文化的形成必然有其深刻的文化背景和社会根源, 宅文化的形成原因错综复杂的, 宅行为的动机也是各不相同的, 这些因素相互关联犬牙交错。笔者就此归纳如下:

1、宅条件

电脑的普及和网络的发达为宅提供了硬件设施。

一方面, 远程教育, 弹性工作时间成为了可能, 网上购物和交易也可以足不出户就完成, 物流和配送服务行业愈加完善, 速度日渐提升。这些都保障了宅人的学习工作和物质生活。

另一方面, 丰富的网络文化也有着巨大的吸引力, 让人沉浸其中。海量的信息和及时的更新, 让不甘OUT的人们花费大量的时间浏览新闻, 查找资料, 汲取知识的同时与世界同步;发达的聊天软件, 精彩的社区, 真实的社交网络, 很多人乐此不疲;兼具简单性和趣味性的网络游戏和单机游戏, 让人欲罢不能等等。网络虚拟世界有着很多现实世界无法提供的多元化魅力, 满足了宅人的精神生活。

所有这些组成了宅人的生活元素, 也是宅文化产生的条件。

2、宅价值

部分宅行为是生活节奏加快的产物。现代人信奉“时间就是金钱”, 借助于各种设备和技术, 既能够保持与外界无限广阔的联系, 同时又可非常方便、快捷地享受各种服务、获得种种资源, 节约大量时间, 可谓一举多得。

这类人平常日程紧凑, 工作量大, 宅行为能够从一定程度上缓解他们的时间冲突, 省略掉一些传统生活方式中的耗时环节, “宅”在办公室。而当偶尔休假时, 疲于工作压力和交际应酬的他们往往会选择“闭关”, 进行体力和脑力上的全面放松和充电, 或与家人享受家庭生活, 或进行自我休息和调整, 这时候“宅”在家里又无疑是个最常规的选择。

所以, 时间对这部分人有着非常明确的价值, 无论是工作时间还是休息时间, 都能够提高其经济利益或者是生活质量, 他们愿意通过“宅”的方式来获得这种价值。

3、宅心理

宅行为是人们多种心理驱使下的结果, 宅行为的初衷也因人而异。可能的心理大致可概括为:

(1) 集体意识的淡漠, 个人独立空间的追求。随着消费文化的提高, 中国人在私人空间的建构方面不断前进。宅行为为人们提供了安逸自在的空间, 这个环境相对放松和舒适。在这个个人主导的空间中可以游刃有余、不用过多地受到他人的牵制和干扰;

(2) 人际交往能力的缺乏。现代人尤其是年轻人往往重视主观感受, 自我意识比较强。加之社会关系的复杂化, 导致人际交往的障碍。他们可能会把正常的人际交往当成负担, 比较乐于离群索居;

(3) 心理防御机制中的退缩作用。由于社会竞争的激烈化, 很多人在外部生活中难以实现内心的诉求和愿望, 难免遇到不顺和烦心的情形, 甚至在屡次受到挫折的打击, 这时当他们一时难以接受自身的缺陷和现实的不满时, 往往采取退避的方式寻求自我保护。而现实中自我封闭的结果常常就是将生活的内容和寄托转向虚拟的网络。

4、宅需求

国际金融危机为宅文化的流行注入了推动力, 成本效益原则更加受到重视。在经济低迷之际, 人们纷纷捂紧钱袋, 尽量节省开支、缩减生活成本, 他们的生活方式和娱乐方式也悄悄发生着相应的转变。朝九晚五变成了SOHO一族, 外出旅行计划换成了在家看碟听歌, 更多人瞄准了价格更实惠的网上商品……这类人“被宅了”, 他们有着“宅”的经济需求。

分析“一”中提到的电影角色, 他们的宅行为的原因尽管有所区别, 但皆是以上因素的综合作用。而现实生活中的人们, 也同样可大致依此类比。

结论

从影视角色管窥生活, 我们可以发现宅文化的燎原之势。“宅”字已被赋予丰富的文化内涵。宅文化的背后是复杂的社会条件、价值取舍、心理诉求和经济需求。

参考文献

[1]杨本明:从‘御宅族’到‘宅男’‘宅女’再到‘干物女’, 日语知识, 2008 (6)

[2]高岚岚:日语“御宅族”=汉语“宅男/宅女”?, 传奇.传记文学选刊 (理论研究) 2010 (1)

[3]赵思:浅谈“御宅”现象及其心理分析, 科教文汇, 2009 (4)

篇4:宅文化,不只在家

弹幕原为军事用语,指用高爆弹或碎片弹以稳定的速率、平均的间隔距离对某一区域进行炮击。

之后,弹幕被借用到视频网站,网友在观看视频时发表评论,评论叠加滑过视频画面,主要流行于东亚国家,被视为宅文化的一种。最先引入该词的是日本视频分享网站 niconico,国内跟潮的网站有AcFun、bilibili,被弹幕爱好者简称为A站、B站。

近日,动画电影《秦时明月之龙腾万里》在杭州举行了一场弹幕放映,被认为是全球首场弹幕电影。其利用短信支持平台和投影仪运行,现场观众可以通过短信平台发出评论,评论通过投影仪呈现在屏幕两侧的墙壁上。

随之《小时代3》在北京也举行了弹幕放映。和《秦时明月之龙腾万里》不同的是,《小时代3》是运用网络形式,通过连接影院WIFI,登陆一个内网网址,在其中设置自己的用户名和评论内容,发送后评论内容就会直接在大屏幕上飘过。

虽然各大院线纷纷表示要增加弹幕电影,视频网站土豆、爱奇艺也纷纷加入了弹幕大军, 但就目前来看,普及弹幕电影还很不现实,除了信号差、受众局限之外,成本高也是一个现实问题。若要普及弹幕电影,必须要在座位数较多的大厅放映,并且提高票价,才有可能盈利。以200人满场的影厅、40元的最低票价计算,放映一场普通的2D电影,收入为8000元,但一场弹幕电影为了满足200人同时流畅上网的WiFi流量就将近30000元,很明显是入不敷出的。据说《小时代3》在弹幕电影上投入的开发时间就用了两个月,整体成本高达十几万,投资回报率明显偏低。

为宅文化而出现的弹幕在电脑上有其存在的意义,它同时满足了作为宅人的两种需求:一是社交吐槽,二是隐藏自己。现在将弹幕搬到电影院,事情就变得有些不同了。网站视频页面是一个开放的空间,弹幕可开可关,视频窗口比较小,一览无余,但影院是个封闭的公共场所,可以看得到周围的人不停在手机上打字,弹幕强制性的存在,不可关闭,加之屏幕非常大,观众除了自己吐槽之外,还得追得上电影情节,跟得上滚动的评论,分散了观众的注意力。更重要的是,网络社交因为匿名带来的安全舒适感荡然无存,你知道某条弹幕的作者一定就坐在你身旁不远处,散场后你们可以很方便地建立联系,这更接近于真实生活中的社交,打破了宅文化原有的内涵。

中国电影资料馆节目策划沙丹在微博开玩笑称:“有了弹幕系统,大家在观影过程中可以相互提醒、阐释、解疑,此举将有效打破第四堵墙,实现时间和空间的有效缝合,拉近艺术家与屌丝的距离,普及文化常识,最终实现电影艺术观影的世界大同。”不过,随后他也表示,弹幕场是个有趣的创意,也许预示着网络互联时代电影和观众之间会产生一种新的互动关系,蕴藏着大量的机遇和可能性,“可在目前,它只是好的活动形式,而不是好的观影形式。”

在电影中植入社交平台势必会影响观影效果,但是大部分国家选择尽量不打扰其他人的前提下做点改革,尝点新鲜。弹幕电影在日本产生了好几年,现在仍旧是一个小众文化,“保持安静”多年来一直是日本影院观影文化的核心。这大概也是弹幕电影在日本不会普及的原因之一。

在美国,弹幕始终属于“一小撮人”的游戏,调查机构尼尔森的一份数据显示,87%的美国电影观众表示,他们去电影院观影会受到社交网站上的影评影响。从2011年开始,有些美国电影院把一些座位单独规划出来,允许坐在该区域的观众在观影的同时用手机或电脑在社交网站上发布影评。这一做法在最小限度打扰其他观众的同时,满足了部分人“晒”的欲望。今年2月,美国一家社交网站宣布,未来美国影院内影片放映间隔时(约15分钟),观众可以在空闲的银幕上看到社交网站对相关影片的评价,以此取代广告。

篇5:宅文化论文

让书法艺术成为校园文化的名片

——宅科小学特色教研活动方案

文化是一个学校的灵魂。没有了文化,学校就如同躯壳,毫无特色可言。立足本校实际,结合周边资源,我们确定把书法艺术作为本年度我校的特色教研活动。让书法走进校园,让书法艺术成为我校的一张名片。

一.活动目的

初级目标:

通过开展书法进校园活动,发动全体师生积极参与,力求每位教师要写一手漂亮的粉笔字、钢笔字;学生能了解书写的基本知识,掌握基本技能,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能书写工整、规范的正楷字,为学生今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书写基础。

高级目标:

通过开展书法社团、书法讲座等活动,使学生了解书法艺术,初步欣赏书法艺术之美,培养学生对传统书法艺术的兴趣与爱好,初步学写毛笔字。力求通过一学年的学习,学生能初步创作书法作品。

二.组织结构

建立三级管理机制:校长贾廷纲总督导,教导主任王秀花负责计划实施及过程管理,各个班主任协助语文老师完成学生日常的写字训练。

成立书法社团,由高文祥、刘祖新负责社团成员的指导训练。

三.具体要求与措施

教师:

1.课堂教学中粉笔板书,要规范工整、美观漂亮,为学生书写做好示范。2.学校为教师统一提供钢笔字帖、练字本,每学期一本,期末作为教师基本功训练存档。

3.每学期组织1-2次校级书法比赛,师生共同参与,展现成果,激发兴趣。学生:

1.设置写字课。语文老师兼任,讲授写字知识,传授写字技法,培养写字兴趣,提高写字能力。让写字课成为写字训练的主阵地。

2.每日练字半小时。中午设置30分钟练字时间,根据教学进度,由语文老师确定练字内容,指导写字方法。

3.成立书法社团。每周二下午第三节为活动时间,由指导老师,辅导社团成员书法练习。

4.开展形式多样的、班级、校级书法竞赛活动,每月一小评,期中一大评,利用班级墙报、校级报栏等平台,展示学生作品,记录成长轨迹,激发写字兴趣。

5.努力创造条件,邀请校外书法名家来校指导,扩大社会影响,营造书法氛围,引领书法艺术向更高层次发展,确确实实让书法艺术成为宅科小学的一张 名片!

四.活动进度安排

“书法艺术走进校园”这一特色教研活动,时间为一学年。上学期

2012.09 为酝酿启动。

2012.10各项工作有序次第展开。

2012.11(期中)书法成果展。展示初步成果。

2013.01(期末)师生书法展。总结本学期活动成果。下学期:

邀请专家到校讲座,指导工作,把“书法艺术进校园活动”向前推进。

总之,本着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学生一生奠基的愿望,我们将扎扎实实做好“书法进校园”特色教研活动,让书法艺术之种子在宅科小学深深地扎根,茁壮地成长;让书法艺术之花美丽的绽放,结出累累硕果;让书法艺术的的确确成为宅科小学校园文化的一张名片!

篇6:宅文化论文

宴吴王宅

作者:韩朝代:唐体裁:五律 玉管箫声合,金杯酒色殷。听歌吴季札,纵饮汉中山。

篇7:宅文化论文

过贾谊宅

作者:戴叔伦朝代:唐体裁:五律 一谪长沙地,三年叹逐臣。上书忧汉室,作赋吊灵均。

篇8:浅谈御宅文化映射的社会心理需要

1. 御宅族意思的解读

“おたく” (御宅) 一词的本意是“贵府上”, 相当于“您”“阁下”或是“府上”的意思。现将动漫画、电玩、模型狂热者等称为“御宅族”。GAINAX始创人之一, 有“OTAKU之王”OTAKING) 称号的冈田斗司夫对御宅族的定义为:在这个被称为“映像资讯全数爆发”的21世纪中, 为了适应这个映像资讯的世界而产生的新类型人种。换言之, 就是对映像的感受性极端进化的人种。OTAKU与ACG爱好者 (FAN) 或者狂热分子 (MANIAC) 所不同的地方是将所得到的资讯经过整理消化, 将它吸收成为自己的知识, 并具有分析能力。

2. Otaku的几个特点

原生真正的Otaku有几个特点:首先, 要对Anime和Comic有绝对的狂热和深入的研究。其次, 要有考据癖和拥有很强的搜索参考资料的能力。第三, 一个Otaku要有永不满足的上进心和自我表现欲。御宅族文化发展至今已发生几种变质与演化, 1、由早期宇宙战争系转变为是萌系。2、早期与业者多互动关系影响业界, 现在退回消费阵营。3、早期动漫御宅族充满自信及专业精神, 有对外沟通能力, 现在御宅族较内向及排他。”

二、御宅文化传播者

1. 村上隆 (Murakami Takashi) —御宅文化推手

村上隆就是个不折不扣以御宅族文化借题发挥的推销者与成功者也是以御宅族文化和西方美术史相契合的代言人。

他的作品形象平面, 从表面看来既像玩偶, 又像模型玩具, 融可爱、性幻想与极端暴力于一体, 带有浓浓的卡通漫画色彩, 实际却在影射日本文化内涵。作为艺术品, 它们又都很难和商业划清界线, 既现代又能追溯传统根源, 并且人人都能亲近欣赏。他还创立了他自己称为“超级扁平 (Superflat) ”的风格和理论。

村上隆为西方艺术界介绍了世界通用的日本武器“重视可爱的文化”, 还有“御宅族文化”。《Hiropon》是一个卡通少女造型的人体雕塑, 她拥有日本漫画中女孩儿的经典造型, 不成比例的大眼睛, 如洋娃娃般甜美的脸庞及一头蓬松、颜色怪异的头发。在几乎完全裸露的状况下, 展现出她那巨大的乳房, 并用双手握住外露的夸张乳头, 挤出如大量乳汁, 宛如彩带般环绕在身体四周。其灵感来自于一款以巨乳少女为主角的游戏, 在这个畸形少女身上, 看到了日本亚文化的深厚历史, 日本人的性自卑以及逐渐变态的性文化。但Hiropon一开始并不被人理解。Hiropon最后是在美国的一次展览上露面的, 结果被一售而空。

2. 御宅族艺术家——Mr.

从日本御宅族的变质, 御宅族衍生出多种诸如“萌系”“萝莉控情结”等族群, 而同时作为这些族群的显性艺术家。就如MR.他非常清楚自己自己的欲望是什么, 在他们创作的的过程中不时透露着这些题材与关注点, 把其自身御宅族的生活和偏好完全展现出来。

Mr.也是个御宅族是个有萝莉控情结的萌系御宅族。他完全把自己“有萝莉控情结的萌系宅男”内心表露无遗, 如画一个女孩站在性器官上, 实话说这也许是犯罪, 不过因为是绘画, 所以跟犯罪完全扯不上关系。虽然是情色的, 但也投射到了他内在核心的部分。因为超越了色情而抵达了艺术的脉络, 画作才足以让观者折服。在欧美的艺术界, 吐露出作者真实的心情, 才是作品能够被接受的重要要素。现在的他已经是“在国际艺术展上销售一空”“立体作品以超过两万美金的高价”的知名艺术家, 也持续不断地在海外发表创作。

就从以上村上隆和MR作品受欢迎程度可以看出, 现今动漫作品风格的主流是自由的、倡导个性的、纯真可爱的, 可以让读者在娱乐之余能深入浅出地学习许多和领略抽象复杂的知识和道理, 也是满足人们心理情感体验, 解脱发泄的一种渠道。

三、御宅文化与社会心理需要的联系影响

1. 御宅文化与社会心理需要的联系

御宅文化适合社会心理哪些需要:

第一, 动漫和游戏轻松幽默、寓意深刻, 补偿人们的心理需求。

御宅族的存在并不是一个精神病理学或者家庭心理学的问题, 它深深植根于社会富裕下的虚空处境, 每个人都在寻找与社会压力磨合的方法。虚拟世界的人际交往没有利害的关系, 每个人都能从动漫或游戏中寻求现实无法实现的心理补偿。在繁荣的社会底下, 部分御宅在家荫的支持下拥有庞大的消费能力, 他们的生活漫画化, 以商品麻醉自己, 例如COSPLAY漫画角色或者收藏产品, 让我们在个人空间里不知不觉得陷入了动漫画情结, 在现实中沉溺于漫画世界当中。

第二, 动漫和游戏满足宣泄需求、崇尚个性的心理需要

背负著巨大压力的城市人通过动漫得到了一种宣泄和放松, 动漫作品给了他们躲避现实的最佳场所。通过漫画人物张扬的个性和无伤大雅的捣蛋, 使他们在心理上感到一种反抗的愉悦和宣泄。比如性欲、攻击性、破坏暴力性等等在虚拟的空间里却可以自由地宣泄。御宅对动漫的狂热和年青人染发, 穿奇装异服一样, 都是想从一种特别的途径证明自已的某个领域的存在和成功。

2. 御宅文化对社会心理需要的影响

首先, 御宅程度的加深会令导致社会知觉错乱。一个长期沉迷动漫游戏的人, 会形成一中心理定势。例如COSPLAY易装通过“上身”而化为他者, 从而脱离了日常生活轨迹, 身子上也透露着角色的气质, 在现实中也延续那种思维习惯。在心理上对虚拟世界产生依赖。

其次, 御宅族群的过分膨胀会使幸福社会逐渐崩溃。御宅文化是一种社会集体孩童化的演绎, 在一个拒绝面对社会的气氛中, 而现今社会仍无法支撑大量御宅群体的能力, 无法对人际关系以及种种行为的作出判断和解释, 所以也就逐渐无法进行良好的人际互动, 到最后可能彻底和整个社会脱轨, 做出违反社会规则的事情。

最后, 那些长期沉溺虚拟世界的御宅群体, 回到现实世界会特别苦涩。虚拟世界与现实的矛盾造成持续的心理压力, 会使他们在现实事件中展露出退缩, 自闭, 然后更加依赖于网络, 最后是逃避现实中的一切, 完全以动漫虚拟世界满足自我心理需要。

结论

显然, 御宅族文化确为日本动漫文化中衍生出的次文化产

宁可放弃一切, 不能无知苟活

——《女教皇》有感

王雨童 (山东省烟台市第一中学高二<十四班>山东烟台264001)

摘要:《女教皇》讲述的既是一个爱情故事, 又是一段宗教传奇。本文通过描述生于英国乡下的小女孩琼安, 女扮男装, 进入一所修道院, 阴差阳错地卷入了政治宗教的危险漩涡之中, 成就了欧洲历史近一千年来最富传奇性的人物。分析并探讨了罗马宗教时代人性的扭曲及其对当今的启迪。

关键词:女教皇;宗教;政治斗争

《女教皇》是美国作家唐娜·沃尔夫·克罗斯花费了足足七年时间才完成的大作。它说的是中世纪罗马教廷曾出现过一位女教皇, 她睿智、独立, 经历富于传奇色彩, 但她的名字却被教会尘封了千年之久……

一切的传奇, 都始于罗马教廷的宗教史书中一个不易觉察的疵漏, 始于隐约蜿蜒在浩瀚卷帙中的几条草蛇灰线, 始于一个秘密地在天主教国家中流传了千年的传说:在中世纪, 一个女人, 曾被选为罗马教会的教皇!

她, 不过是一个生于莱茵河畔英格汉村的乡下女子;她, 也是“他”, 约翰.安立卡, 是上帝在凡间的最高代言人, 罗马教皇。

除了有男人式的宽肩膀、方下巴琼和异教徒日耳曼族的银金头发外, 琼安不过是个看起来平淡无奇的女孩, 但上天偏赋予她异于常人的聪慧和求知欲, 智慧让她注定一生不凡。她那残酷古板的牧师父亲竭力阻止这个女孩的求学, 为此琼安跑出家门, 求见地区主教, 获得了学习的机会。几经波折后, 她从自己的婚礼上出逃, 顶替她的哥哥, 女扮男装当上了修道士, 并一步步上升, 最终位临教皇。

寥寥几语, 怎能说尽琼安的传奇和艰辛!

中世纪是欧洲历史上最黑暗的时期, 在君权和神权这两道枷锁下, 女人还要承受更多的不公。学习即是罪过, 盲从才是美德。贵妇人裹在礼貌的盔甲下, 一生的意义只在服侍孩子、丈夫和自己毫不理解上帝;平民们更是在挣扎生计中迅速衰朽。不只一次地, 在傲慢与偏见下, 琼安以灼热的目光怒视着这个因她的性别而倍加刻薄的世界。她所渴望的, 是让自己的才华和高于神学的理性智慧如长庚星一样闪烁出最耀目的光芒, 让女子也能平等地追求智慧、信仰和幸福。但那样的社会中, 她只有以放弃女性身份为代价, 牺牲了家庭、安逸生活和即将到手的纯洁爱情。一生隐藏在性别的谎言中的琼安, 并没有代表现代观念上的女权主义者。她并没有珍惜自然赋予女性的特性和高贵, 反而深深以此为耻, 想尽办法抹杀它;她也没有 (也不能) 用她的成就为女性赢得平等和尊重——这不是琼安的过错, 而是一个社会性的悲剧:就算琼安成为了高高在上的女教皇, 女性的地位仍然低下, 因为这是以摒弃女性的性别为前提的!

尽管有局限, 但琼安仍是超时代的传奇, 因为她兼具理性和感性的智慧。在教廷的精神控制如毒气般弥漫了每个角落的时代, 上帝的存在是无可置疑的;基督神学外的一切——柏拉图、

物, 但御宅族文化对广泛的动漫迷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 艺术家更甚之。不管是如村上隆这般麻利的把御宅族文化打着日本原生文化的旗号来吸引西方艺术界猎奇心理;抑或是如Mr.般真正处身于近乎“病态”的御宅族揭露自己内心私处的欲望;他们显然也是与御宅族文化密切联系着的。被日本化喂养着的“卡通一代”, 或多或少都有着御宅族般情绪。可见御宅族文化虽命名出于日本, 但受影响和有关联的群体是偌大的。所以御宅族文化不单只是个次文化产物, 对于研究当代社会心理需求, 人类学和社荷马或是希波克拉底——统统是该焚毁的异端学说。从小就对正统学说有独特见解和质疑精神的她, 尽管知道“有些想法是危险的”, 但, 在个人的安危利益上, 有着不容亵渎的真理, 因此, 这些想法, 不能被损毁!例如, 当琼安的卫道士父亲要她亲手刮去《荷马史诗》上的字时, 这种为真理宁可殉道的精神强烈地表现了出来。

“她动着刀子刮下一个字:真理。琼安停下来, 手僵在书页上方。

‘继续。’她父亲严厉地下令。

真理。那些古老的字母清晰地刻在羊皮纸上。

一股强烈的反抗欲在她胸中涌现。所有当晚的恐惧和悲惨都消逝无踪, 只剩下一个坚定的信念:‘绝对不可以这样做!’

她放下刀, 慢慢抬起头来, 迎向她父亲的目光, 她所看到的令她蓦然深吸了一口气。

差点被鞭打至死的小琼安, 与长大后因控诉副主教卖官鬻爵而被投入地牢的她别无二致。这就足以令人感佩了:宁可舍弃一切也不愿活在无知中的琼安唯一没有丢弃的是对真理的求知和坚持;即使有再多的压迫和苦楚, 她也会为了坚持信念而大胆质疑, 不惜殉道!在亲见了以“上帝”的名义从事无耻勾当的伪君子的作为后, 当上教皇的琼安, 仍能出淤泥而不染, 得罪权贵也要给子民们更好的生活, 是她内心中善良与同情无法被扭曲被蒙蔽的最好见证。

小说中琼安有一段隐秘艰辛的爱情, 她与曾抚养过自己的年轻骑士杰洛两情相悦, 后阴错阳差地以为对方已死。再度相见, 琼安已是教皇的贴身医师, 而杰洛成为了教廷护卫的将领。在辗转反侧后, 琼安忍痛拒绝了一起出走的建议, 为了职责而把她仅剩的柔情之花从心头拔下。杰洛的形象被塑造的几近完美, 是为了突出浊世中他们的爱情像盛放在朽木上的玫瑰一般, 珍贵而甜蜜。进而这抹光亮湮入更浓厚的黑暗中, 显现出更深沉更残酷的悲哀。

书中琼安与杰洛最终还是有了孩子, 在看到杰洛死于宫廷势力的谋杀后, 受到惊吓的琼安当街产子, 难产而死, 以一种惊骇的方式, 暴露了她隐藏一生的性别秘密。这不是她的失败, 而是人性——她对爱的向往——凌驾于一切力量之上这种胜利的微笑。

在那个混乱的黑暗年代, 历史的真相已无法查证。但我们真心希望琼安教皇是存在的。她的故事超越了那个时代, 独立、聪明、勇敢的琼安也不仅仅因她成为了教皇而伟大。她只是幽微的一豆烛光, 照亮的, 却是千年的历史。

作者简介:

王雨童 (1992, 9, 16——) 、女、汉族、山东省烟台市、第一中学高二、十四班。

会学都占有其不可或缺的位置, 也有着很强的探索性与可塑性。

参考文献

[1]海洋堂.海洋堂与御宅族文化[M]台北市立美术馆出版, 2007.

[2]野村總合研究所江裕真译.御宅族.瞄準御宅族[M]商周出版社出版, 2006.

篇9:对日本“宅文化”的探讨

关键词:OTAKU 御宅族 御宅文化 次文化 日本文化

一、宅的定义

宅(たく),指的是住宅、家宅的意思;“御宅”一词,在日语中即是对对方家宅或对方本身的尊称。但是在当今的日本,御宅一词往往已经不再单单作为称呼“贵府”、“您”的用词,而是以片假名写作オタク或为了区别而写作ヲタク抑或是罗马字(otaku)作为一个群体的指称而使用着,这个群体自然就是所谓的“御宅族”。在最近,御宅族和与之相关的御宅文化也逐渐被简写为“宅(ヲタ)”。

御宅族,在日本来说,其含义是指热衷及博精于“ACG”即动画(Anime)、漫画(Comic)及电子游戏(Game)的人,而现在可以更进一步的泛指热衷于次文化(注一),并对该文化有非常深入了解的人。而因为这一群体的增大,使得网络上对于此词汇的使用量不断增大,现今,也可见到对于此词的各种混合用法。例如喜爱动画的动画宅(アニヲタ),喜爱军事的军事宅,喜爱明星偶像的偶像宅等等。

二、宅的发展历程

1.宅的产生

宅(otaku)作為专有名词的出现,一般认为是出自于一九八二年放映的日本动画片《超时空要塞》当中。担任此动画片角色设定的美树本晴彦,以及机械设定的河森正治两个人,乃是从小接受良好教育,成长环境优越的“贵公子”,因此两人的遣词用句也就比较具有贵族式的教养;而河森等人较优越的家境所带来的教养,也很自然地反映在他们从企划阶段就参与创作的《超時空要塞》之中。最有名的代表性场面,则是放映于一九八二年末的第四话里,明美对一条所说的台詞:

んー?おたく、そういう人だったの。(嗯~?原来你是这样的人呀…)在当时,动画的主角大多是家境普通而热血积极的形象,因此用词也是相对粗野随意的时代。而片中这一番男女主角宛如大少爷大小姐般优雅地互称OTAKU的段落,被视为是个相当具有象征性的场面。伴随着《超时空要塞》的大获成功,许多动画迷们也开始学习着以OTAKU来作为称呼了;这种“效仿”就像是知道喜欢的明星最近开始使用某个品牌的化妆品,所以自己也开始用一样,属于一种对于自己品味的自信展示,并多少有些滥用的倾向。

也就是说,在《超时空要塞》放映的这一时期左右,宅作为特殊称呼,可以说于“粉丝”、“发烧友”等等概念可以说是相近的,对宅的看法也仅仅是中性的,因个人偏好而异的。

2.发展历程

一九八三年,评论家中森明夫在漫画杂志《漫畫ブリッコ》(1982~1985,セルフ出版)

中发表的散文里,“御宅族”一词首次以正式的书面形式登上了媒体。然而,这一次的“御宅族”是作为资历深的动画迷们对于“只为赶流行、不具有內涵的动画迷”所使用的明显带有负面意义的“歧视用语”而使用的。

不过,类似的这种负面涵义仍然可以算作是个人的好恶问题,对宅的认知也仅局限于较小的群体,而真正对“宅”产生了重大影响的,是发生于八十年代末的宫崎勤事件(注二)。由于案件中牵扯到了动漫的问题,再加上媒体不懂装懂的把“宅”这个词从原本的小范围文化圈子内拿到公众面前进行了新闻性的刻意描绘和误用,一时之间使人们对宅产生了诸多的例如“蜗居在家里(お宅),不接触社会”、“疯狂的沉迷于自己的嗜好而拒绝正常的人际交流”等等看似理所当然的曲解。错误的认知加上事件本身的骇人听闻程度,对“宅”的灰暗的负面评价便是从这时普遍印在了人们的心底。在这一时期,与宅相关的一切,包括整个动漫、游戏行业都陷入了所谓的“冰河期”。

在这时期,“宅”可以说成为了被口诛笔伐的对象,是“极端的狂热者”一样的代名词。

时至九十年代初,自称“宅王(otaking)”的岡田斗司夫出现了,他一方面以制作人的身份不断推出动画作品,一方面在各种文章当中宣扬自己对“宅”的理念;“对于主流文化以外的次文化具有高度关心,並拥有高度的信息收集与分析能力,站在文化发展最前线上的急先锋”便是他对御宅族的定义;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这种观点在为倍受歧视的宅文化做平反,更加大胆的是,他预示了宅才是时代发展的方向,人们应当以宅为骄傲。暂且不论观点的正确与否,但是这表示出了宅的一个基本特征,那就是“专注于某些事物的程度远异于常人”。

一九九五年的动画片《新世纪福音战士》的问世,是不得不提的重大事件。这个时期的日本社会,经济动荡,越来越多的人们怀着对外界的漠然和对自身的惶恐不安。此作品当中隐含的对人生、对世界的深刻思考对观众产生了强烈的冲击,也给御宅族们带来了新的曙光;而文化性得到肯定的同时,巨大的商业成功也结束了整个动画产业长达五年的冰河期。从这一时期开始,人们纷纷开始对宅这个文化现象开始投以新的审视目光。

三、宅的双重影响

正如前文所说的,“宅”的特质是对所热爱的次文化有着异常的专注。所谓的“异常”就是相对于通常所说的“狂热者”、“发烧友”来说,“宅”并非漫无目的的收集喜好的资讯,而是更强调自己为了满足对该次文化的求知欲而进行大量的自发探究,从这方面来说,“宅的精神”似乎很值得赞扬。在日本著名的ACG行业制作人当中,大多数都是所谓的“御宅族”,而在世界范围内,公认的最著名的“OTAKU”便是日本前任首相麻生太郎,一个因热爱ACG文化而被冠以“宅男首相”称号的OTAKU。

由于DVD、游戏机、网络的普及,宅文化以飞快的速度得到了发展,相关的产业也越来越完善。据野村综合研究所二零零四年的调查,御宅市场(包括电脑DIY,动画,游戏,手办,漫画等等)的市场规模现约为两兆三千亿日元。日本产经省也将其看作为开拓国际市场的一种有效手段而颇为关注。由此看来,“宅”似乎是一种充满前景和挖掘潜力的新时代文化。

在现实当中,“宅”却未必都被当做一件好事。宅所专注的次文化本身并非能被所有主流观念接受,日本虽然是ACG产业大国,但是仍有不少排斥的声音。日本是单一民族国家,同样的,日本是一个价值观较为单一的国家,也就是说,人们的内心想法基本是大同小异的。比如说,欧美地区的流行时尚讲究的是特立独行、与众不同,人们喜欢与别人区别开;而日本的流行时尚强调的是趋势,一起追求同样的风格、同样的潮流,人们害怕与别人产生差异而被看不起。宅的价值观是一种小众的、独乐乐的价值观,因此很多日本人完全不理解这种如此着迷于主流文化之外的行为,在这种情形之下,追求次文化的“御宅族”很难被大众接受,宅的文化也被当做是小孩玩意一样被看不起。

“宅”基本是一种独来独往的自主行为,没有明确的方向性,交流也局限于该圈子内部,对周遭的其他事物难免或多或少的会造成忽略。然而,日本民族是一个十分强调集体性的民族,大到公司运营,小至儿童上学,人们都必须拥有一个容纳自己的集体才能觉得心安理得。在这个集体之内,大家价值观相同,努力的方向一致,这就是所谓的“团结”,这个集体中的人就是“同伴”。而各持爱好且各自为战的御宅族们,往往便不那么注重自己的“集体”,或者说由于宅文化的特点而难以形成较为标准的“宅集体”。即使在同好的交流中,御宅族们也相对的更重视“交流”而并非“交友”。这也是“宅”之所以大量依赖网络的重要因素之一。如此这般,“宅”便渐渐地视为游离于“常规集体”这一观念之外的特殊存在。

再者,加上一些历来的误解和片面认识,外界很容易把“宅”和诸如“社交恐惧”、“尼特族(NEET 英语Not in education,employment or training的首字母的缩略语,意思是“不读书,不工作,也不接受培训”的“啃老族”人员。)”等等的不正常现象混在一起。因此,“宅”虽然对日本社会影响不少,但是在大多数日本人眼里始终脱离不了轻蔑和异样的评论,这仍然是一个代表着负面意义的差别语。

四、宅文化的未来趋势

宅文化诞生于新兴的各种次文化之中,传播形式也大量借助了电视、电脑等等信息化新形式,可以说“宅”本身就是一种新文化,以历史发展观来看,这种文化的利弊如何,不能轻易的下断言。再者,无论评价是怎么样的,“宅”一词归根结底只是一个名称,它背后所包涵的实际问题才是值得人们关注的对象。

经过探究我们不难发现,如果把宅现象单纯的当做一个社会文化现象来看待,那么它背后所形成的整個商业体系结构就难以解释了;反过来,把宅作为一个以效益为标准来衡量正确与否的经济现象的话,似乎又有些本末倒置,从文化的角度上难以自圆其说。也就是说,如何在确保文化上的拓新、同时做到实效上的长远发展,是宅文化日后发展的一大课题。

或许,当谈论宅文化时,外界不再以局外人的身份管中窥豹,而是带着平和的立场理性的去看待问题,去思索方法进而做到接纳宅;圈内也不再闭门造车让人琢磨不透,而是更加积极的对外界做出回应,通过努力进而被社会认可时。我想,无论于经济的实效性还是于文化的多样性,这都是所有人乐于看到的结果吧。

注一 :指在某个较大的母文化中,拥有不同行为和信仰的较小的文化或一群人,亦称亚文化。

注二 :宫崎勤事件是指,1988年~1989年发生于日本东京都与埼玉县,连续发生四起被害对象为4~7岁女童的诱拐后杀害事件。警方在抓获凶手宫崎勤后,于其家中搜查出大量的动画和录影带,当时的报道称其中有大量描写变态、虐待的内容,但事后证明实际上并非如此。

参考文献:

[1]中文维基百科 <御宅族>及相关词条

[2]日文维基百科<おたく>及相关词条

[3]百度百科 <御宅族>及相关词条

[4]《深入专题:為何日本人害怕OTAKU?-御宅族的日本悲劇》

[5]芦崎治.《ネトゲ廃人》

上一篇:装修小区营销方案下一篇:物流信息管理小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