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说理题的解答与讲授论文

2024-05-23

物理说理题的解答与讲授论文(通用3篇)

篇1:物理说理题的解答与讲授论文

物理说理题的解答与讲授论文

一、物理说理题解答现状的分析

1.物理说理题的重要性

所谓说理题,从广义上说就是用语言文字记叙、说明、回答、论证的物理问题,要求回答出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及怎么做。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学不但要传授物理规律与原理,更需要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具体过程。为了体现对过程与方法的考查,近几年全国各地中考题中出现了说理题型。翻开物理教科书,可以发现以前的框框条条不复存在,更多的图片代替了原有的大段大段的文字。其中占有较大篇幅的是物理体验与物理探究过程。不管是物理体验还是物理探究过程的教学都离不开说理。由此可见说理在物理教学中越来越重要。

2.学生为什么感觉物理说理题难

要想完成物理说理题,就要求学生能“不仅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就是通常所说的要明其理。而要想准确完整的解答此类试题,学生则必须集多种能力于一身———观察理解能力、分析综合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学生能同时具备以上四种能力谈何容易,于是物理说理题成了学生的老大难。

3.学生在解答物理说理题时存在的问题

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通过仔细的观察与分析,笔者发现学生在解决说理题时通常存在以下问题:

①学生面对物理情景不能准确的用物理概念术语来解释,依然根据生活经验用日常生活语言(日常生活用语)来解释。

②学生不知道用何种物理知识来解答,即不能明确题目中情景到底与哪些物理概念是相关联的。

③学生在书面表达时东拉西扯、空话连篇,甚至自相矛盾、漏洞百出。

二、物理说理题的解题思路

通过教学实践,笔者认为物理说理题大体思路为如下三步:第一步,找出原理(即找出该说理题所考查的主要物理知识点);第二步,结合材料(即结合材料来扩充原理);第三步,得出结论(实质就是将问题改成陈述句而已)。

例如:为什么煤气炉停火后,锅中的汤还能继续沸腾一会?一眼看过去就知道这道题考查的是沸腾的两个条件:达到沸点和继续吸热。所以解答的第一步就写:汤要沸腾就必须满足两个条件:达到沸点,继续吸热。第二步结合材料。先来分析一下该材料:煤气炉停火后,锅中的汤还能继续沸腾一会。言下之意是煤气炉停火前,锅中的汤一直在沸腾。此时锅中的汤已经达到沸点了。煤气炉停火后,照理说锅中达到沸点的汤应该停止沸腾,因为煤气炉再也不能提供汤沸腾所需要的热量了。可是题目中却说汤能继续沸腾一会,也就是说还有东西能提供汤沸腾所需要的热量。那么这个东西会是什么呢?稍作思考便知它只能是与汤紧密接触的锅了。于是第二步就显而易见应该这样写:煤气炉停火后,因为锅底仍有余热,此时锅中已经达到沸点的汤继续吸收来自锅底的热量。最后,得出结论:所以锅中的汤还能继续沸腾一会。(题目中“锅中的汤还能沸腾一会?”改为陈述句的表述。)

但是,物理中的说理题千变万化,问法也是多种多样。有时考查知识点相同,问题改变一下,那我们回答的`方式也要随之改变。但是万变不离其中,不管怎样变,都离不开以上介绍的三步骤。唯一需要改变的是结合材料的方式。问题多样,结合材料的方式也应是多样的。

三、几种常见的说理题的解答

1.含蓄文字的说理题

此类说理题一般是对含蓄文字如成语、古诗、谚语等比较晦涩的语言进行说理。一般解答此类题型在结合材料时就必须先对含蓄文字进行解释一番,解释成白话文,然后再结合原理进行说理。

例如:与厨房有关的两个词分别是“扬汤止沸”和“釜底抽薪”,这两个词个说明了什么道理?同样此题也是考查的沸腾的两个条件:达到沸点和继续吸热。因此第一步与上面所说一样,即写为汤要沸腾就必须满足两个条件:达到沸点,继续吸热。而在回答第二步前就必须先解释一下“扬汤止沸”和“釜底抽薪”的涵义。前者“扬汤止沸”是指把热水舀起一部分,然后再倒回去,由于这部分水要带走部分热量,放入锅里时又要从锅里的水中吸收热量,使锅里的水的温度低于沸点从而使水暂时停止沸腾;后者“釜底抽薪”则是将灶里的燃料拿出,停止热量供给,使锅里达到沸点的水因无法再吸收热量,从而停止沸腾。

2.为什么要这样做的说理题

(1)冬天或气温很低时,往玻璃杯中倒入沸水,应当先用少量的沸水预热一下杯子,这是为什么?

(2)在高山上煮食物,如果用平常所看到的锅,则食物不会熟,而要用高压锅,请说说理由?

(3)当人骑自行车前进时,若遇到紧急情况,一般情况下要先捏紧后刹车,然后再捏紧前刹车,或者前后一起捏紧,这样做有什么好处?

以上三题都是为什么要这样做的题目。第一题告诉我们,在冬天或气温很低时,在往玻璃杯中倒入沸水前,应当这样做即先用少量的沸水预热一下杯子。第二题告诉我们,在高山的上煮食物应该用高压锅。第三题告诉我们,当人骑自行车前进遇到紧急情况时,应该要先捏紧后刹车,然后再捏紧前刹车,或者前后一起捏紧。

解答此种说理题一般在结合材料时需要正反两面来说,即正说若这样做了有什么好处;反说若不这样做会出现什么后果。正反的顺序可以根据题目的要求而定。以题(2)为例来说一下怎样解答此种题型。第一步,找原理:气压越低,水的沸点越低。第二步,结合材料:反说:顶较山底气压低,水的沸点低,

因此食物不会煮熟;正说:若用高压锅,锅上方的气压高,水能达到100℃,因此食物会煮熟。第三步,得出结论:所以在高山上煮食物,我们用高压锅而不用平常所看到的锅。

3.惯性说理题

在物理课程标准中“惯性”这一节要求达到理解的程度即要求学生要把惯性与头脑中已有知识建立联系,并会用语言对惯性现象进行解释。惯性的现象在现实生活中普遍存在,那如何来解释惯性说理题呢?首先应该明确惯性不能用“作用”来描述,而应该说“具有惯性”或“由于惯性”。其次需要掌握解答惯性题的一般步骤:

①物体原来什么状态;

②与研究对象紧密接触的物体由于什么原因变成了后来的状态;

③研究对象由于惯性变成了什么状态。

以“为什么把锤柄的一端在地面上撞击几下,锤头就紧紧套在锤柄上了?”这题为例。解答过程如下:第一,找出原理,任何物体都具有惯性。第二,结合材料。

①(物体)锤头和锤柄在撞击地面之前共同处于运动状态;

②(与研究对象紧密接触的物体)锤柄着地后,因地面的撞击而停止运动;

③(研究对象)锤头由于惯性要继续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第三,得结论。所以把锤柄的一端在地面上撞击几下,锤头就紧紧套在锤柄上了。

四、培养学生解答说理题的方法

1.注重概念与规律教学

从上面的介绍我们知道解答此类题目的基础就是对物理规律和原理的熟练掌握。就像盖房子一样,打地基是基础,只有地基坚强牢固,上面的工程才能顺利进行。若地基如豆腐一般,那可是会牵一发而动全身,搞不好就全军覆没了。由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尤其注重概念和规律的教学。

2.训练学生的审题能力

做任何题目,审题是关键。如果审题不清,即使后面回答的精彩绝伦、无与伦比,也会像竹篮打水一样一场空,得不到分数。因此,训练学生的审题能力就变得至关重要。如何训练学生在物理说理题中的审题,就是让学生尽可能全方位、多角度地挖掘题目中的物理原理与规律,然后在草稿纸或是在心里一一罗列出来。经常这样训练,学生才不会一叶障目,才能全面思考问题。

3.培养学生结合材料的能力

从上面的解答技巧中,我们得知,结合材料是物理说理题中的中心环节。一道物理说理题的成败就看结合材料部分是如何了。培养学生的物理说理题的能力的关键就在此步。要培养学生结合材料的能力,就着重要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1)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初中学生的思维特点是:

“开始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在这一过渡时期学生虽然具备了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但其逻辑推理能力还是极不完善的。因此,学生往往对说理题中所提供的物理事件和情景,无法分析和推理出关联哪个物理知识,从而感到无从下手或答非所问。比如,在平面镜成像的实验中,为什么要取两个棋子?学生往往回答“是为了验证平面镜成的像与物是等大的”。仔细分析就会发现,学生回答的是“在平面镜成像的实验中,为什么要取等大的两个棋子”,而非回答“为什么要取两个棋子?”如此就答非所问了。上述问题只有通过有针对性的逻辑推理能力的训练与培养才能改观。

那么如何进行呢?通过教学实践发现,训练学生进行“语段分析”对培养其逻辑推理能力是很有帮助的。例如:人从深水区慢慢走向岸边的过程中,脚有何感觉?语段分析如下:首先让学生找出其中的关键词———脚的感觉,然后找出有用的信息———深水区至岸边,最后进行思维加工———为什么人从深水区走向浅水区,脚的感觉会不同?从生活经验可知人从深水区到浅水区,脚是越来越疼的。显然脚越疼说明脚所受的压强越大。那么问题就转化为为什么人从深水区走向浅水区,脚所受的压强会增大呢?再引导到“深水区与浅水区的区别是深度不同”上去思考,如此一步步推理才能直指对应的物理知识———受力面积相同时,压力越大,压强越大。

实践证明,如果日常的教学当中能够坚持如此分析引导学生,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必将得到极大的提高,从而使其解答物理说理题时有章可循,有据可查。

(2)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语言是思维的外显,因此语言表达的不清晰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思维的不清晰,而思维的流畅清晰有时又要借助于语言表达来促进,只有能够借助专业语词概念进行思考的人才能进行顺畅的思维,这是一个相辅相成的过程,也是人类有别于其他生物的本质区别所在。基于此,要想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完全可以从用专业语言翻译的思维过程入手。

在教学过程中,笔者经常让学生用语言翻译课本中的插图内涵。因为插图总是出现在相关知识的旁边,学生往往一看就能明白其中的含义,但真正要其表达时他们就会表达的含糊不清,断断续续。究其原因,学生此时的思维往往是凌乱的和跳跃的,并不是流畅清晰的。此时语言与思维不能同步的困境正好为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提供了很好的素材和契机。教师只要适时要求学生用语言述说其推理过程,则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就能得到提升。如果同时,教师更进一步要求学生将过程用书面语言表达出来,效果将会更加明显。

笔者在教学中还采用以下做法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在平时的习题课中,无论是选择、填空、实验、计算,只要题目存在两步以上的思维推导过程时,不仅要求学生写出答案,而且要求学生用语言表达其思维过程,而不是简单的仿效教师讲解思路。虽然刚开始时学生可能不习惯,课堂节奏有些慢,甚至对部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有打击。因为他们可能会认为自己都答对了,怎么还要说为什么这样呢?情绪上会出现急躁和逆反。此时就需要教师排解引导了。如果长期坚持这样的训练,学生就会习惯成自然,他们往往也会自觉尝试用语言帮助其思维推理,从而使得思维与语言进入了互相促进的良性循环之中。因此,可以从根本上克服了学生“想当然”就得出结论的情况,学生的表达能力无形之中也得到极大的锤炼和提升。

4.引导学生总结解答各种物理说理题的模式

从以上的物理说理题的解答技巧中,我们发现,其实物理说理题是有规律可循的,每种说理题将有自己的一种说理模式。只要教师善于引导,在经过一系列的练习之后,学生是完全有能力自己总结出解答每种物理说理题的模式的。

篇2:解答高考物理建模题的三个环节

纵观近几年的高考物理试题中的所谓“难题”, 大多取材于现代高科技信息或生产实际, 取材新颖, 并多作如实冗长叙述, 未经“提纯”, 甚至出现专用新名词术语、新公式常数, 确实容易令考生眼花缭乱, 统计得分率都偏低.其实这类“难题”本身并不难, 难的是我们要有对物理问题进行“数学建模”的能力, 即从题目提供的信息中提炼出有价值的物理信息并将其转化成我们熟知的物理概念和数学问题来进行求解.这就要求我们在高三的物理复习中要强化对物理建模的训练, 学会将陌生信息转化为熟悉信息, 将冗长叙述转化为简单的数学公式或者几何图像.

我认为在高考中要达到成功进行数学建模, 我们学生在平时训练中应从以下三个环节着手:

一、心理准备

在平时学习中要注意实际生活中所表现的数学问题, 锻炼对数学模型的敏感性.实际上我们对“建模”并不陌生, 在物理课本中就有很多“数学建模”的例子, 比如托勒密的“地心说”和哥白尼的“日心说”, 都是对天体运动的“建模”.伽利略提出的匀变速运动是对运动过程的“建模”, 而卢瑟福提出的核式结构模型就是对原子结构的“建模”.所以在日常学习中我们要自觉地强化这一概念.另外要有针对性地做一些与实际联系紧密的习题, 举一反三, 总结建模解题的思路.当数学建模思想在物理学中的应用形成一定的习惯后, 在高考的场景下碰到类似的题就不会在心理上感到突然和茫然了.

二、找准物理知识点

由实际物理问题建立数学模型的关键是在众多因素中找出主要矛盾, 忽略次要矛盾, 对物理问题进行理想化处理, 使本身复杂的实际问题得到简化.在物理学中质点、点电荷、单摆、弹簧振子、刚体、光线等, 是对物理对象的“建模”.匀速直线运动、匀变速直线运动、匀变速曲线运动、匀速圆周运动 (非匀变速运动) 、简谐运动、简谐波、热学的准静态过程等, 都是对物理过程的“建模”.例如, 火车在启动后的加速过程, 可以认为牵引力和阻力是恒定不变的, 把火车的加速看成是匀变速运动;以不大的初速度抛出的物体, 由于受到 的 空 气 阻力远小于重力, 因此可以近似地看成做抛物线运动;实际气体的压强不太大, 温度不太高时可以看成理想气体等等.这要求我们对物理的各个知识点比较清楚, 看到实际问题时能和这些知识点联系起来, 从而达到把陌生变成熟悉的目的.

三、建立数学模型

在高考物理中用到的数学知识不会脱离高考数学规定的范围, 甚至只是数学中比较简单的一些知识点.例如, 一次函数、二次函数、反比例函数、三角函数、基本不等式、抛物线、双曲线等.在建立数学模型的过程中, 涉及到的数学方法大多是数学的基本方法, 如图形法图像法、极值法、递推法、归纳法、微元分析法等.

在做好了以上三环节的准备后, 在紧张的考试氛围中碰到“难题”时就不会惊慌失措, 因而能将自己平时所学的知识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

下面以一道往年的全国高考试题为例, 讨论如何在实战中应用刚才提出的三个环节.

【考题】我国发射的“嫦娥一号”探月卫星沿近似于圆形的轨道绕月飞行.为了获得月球表面全貌的信息, 让卫星轨道平面缓慢变化.卫星将获得的信息持续用微波信号发回地球.设地球和月球的质量分别为M和m, 地球和月球的半径分别为R和R1, 月球绕地球的轨道半径和卫星绕月球轨道半径分别为r和r1, 月球绕地球转动的周期为T.假定在卫星绕月运行的一个周期内卫星轨道平面与地月连心线共面, 求在该周期内卫星发射的微波信号因月球遮挡而不能到达地球的时间 (用Mm、R、R1、r、r1和T表示, 忽略月球绕地球转动对遮挡时间的影响) .

:, , 探月卫星、月球、地球、微波等, 而且出现了“嫦娥一号”这个与高科技联系比较紧密的名词.在争分夺秒的考场上, 如果我们平时没有对物理题进行数学建模这方面的训练, 很可能由于情绪紧张而在看了几遍题目后仍然不知所云, 从而产生焦虑感导致发挥不正常.相反, 但在复习中注意了“数学建模”技巧的训练, 接触过类似题材的题目, 我们就不会太紧张, 即使第一遍读题时没有弄懂题意, 但能保持沉着冷静的心态, 在第二遍看题目时基本上就能知道这道题考的是什么知识点了.

如果我们对物理的各个知识点熟悉, 那么就很容易看出这道题考查的知识点主要是匀速圆周运动和万有引力定律的应用.根据题目最后所求的是“时间”来看, 跟这道题关系最紧密的量可能就是周期.

在明确了知识点后, 我们第三个环节要做的就是仔细分析题意, 把有用信息取出来并用数学的形式表达.题目假定卫星轨道平面与地月连心线共面, 因此我们很容易把题目中的文字叙述翻译成各个对象之间关系的几何图形, 这样看起来更直观.如图, O和O′分别表示地球和月球的中心.在卫星轨道平面上, A是地月连心线OO′与地月球面的公切线ACD的交点, D、C和B分别是该公切线与地球表面、月球表面和卫星圆轨道的交点.根据对称性, 过A点在另一侧作地月球面的公切线, 交卫星轨道于E点.卫星在弧线BE上运动时发出的信号被遮挡.

从图形看, 题目要求的时间就是卫星在被月球遮住的那部分轨道上运动的时间.建立好数学模型后, 解题思路如下:根据万有引力定律可以计算出卫星绕月的周期, 如果知道∠BO′E的大小, 就可以根据弧线BE占整个圆周的比例求出卫星在弧线BE上运动的时间了.具体解题过程为:

设探月卫星的质量为m0, 万有引力常量为G, 根据万有引力定律有:

式中, T1是探月卫星绕月球转动的周期.由 (1) (2) 式得:

设卫星的微波信号被遮挡的时间为t, 则由于卫星绕月做匀速圆周运动, 应有:

式中, α=∠CO′A, β=∠CO′B, 由几何关系得

由 (3) (4) (5) (6) 式得:

篇3:怎样解答初中物理说理题

传统教学中,由于长期地重计算轻说理,同学们解答说理题的能力是比较薄弱的,面对题目往往不知从何答起,或者只能答上三言两语而抓不到要领。那么,应该怎样正确地解答说理题呢?根据经验归纳总结为下面四点,以供参考。

第一、要审清题意

审题的第一个任务是弄清题目中所涉及的是怎样的物理现象和过程。为此,要求认真阅读题目,根据物理现象和过程的特点和发生的条件,进行分析判断,有的题目还要求回忆课堂上的演示实验,或者动手进行实验,从观察来确定题目所涉及的物理现象和过程。在分析判断物理现象和过程时,如果能按题意画出必要的草图,使所研究的物理现象和过程形象化,那就更好了!

审题的第二个任务是弄清题目中提供的条件和要求得到的结论。题目提供的条件有的是间接的或者隐蔽的,有的是多余无用的,这就要求认真地阅读题目,根据物理概念和物理量的意义,加以确定。

例如:初春温度较低,农民常在傍晚向秧田多灌一些水,在次日早上又把秧田中的水放浅些,这样会提高秧田温度以利秧苗生长。请你用所学的热学知识给予解释。

本题中“傍晚”和“早上”是关键字句。从热学上看来它们主要的差别是:傍晚后气温下降,秧田要放热降温;早上太阳出来了,在阳光照射下,秧田要吸热升温。这就是本题所涉及的物理现象。

“多灌水”和“把水放浅”也是关键字句。从物理学上看来,多灌水则表示秧田水的质量增加,把水放浅则表示秧田水的质量减少。水的质量增加和减少,这是本题所提供的条件。“会提高秧田的温度”,这是本题 要求得出的结论。

第二、要找好关系

这要求根据题目中所涉及的物理现象和过程,通过分析和综合,找出和找准题目所提供的条件与题目要求的结论之间的关系。当然,这些关系应该是物理概念、原理和定律等物理知识。

经过审题后,已经弄清了题目所涉及的物理现象,提供的条件和要求得到的结论,那就是:傍晚后秧田放热降温,要增加水的质量,才能延缓秧田的温度的下降,早上后秧田吸热升温,要减少水的质量,才能尽快提高秧田的温度。那么,在秧田放热和吸热时,它的温度提高跟水的质量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Q/cm。在放热Q一定的情况下,由于多灌水,水的质量m增加,水的比热c又很大,水的温度降低量△t就很小。跟不灌水或少灌水相比,秧田可以保持较高的温度。同理,根据吸热公式Q=cm△t ,则Q/cm =△t。在吸热Q一定的情况下,尽管水的比热c大,但是放浅水,水的质量m大量减少,所以水的温度升高量△t就比较大,相对不放水说来,秧田的温度就提得更高了。有些题目采用对比的思考方法,即通过比较两个现象间的共同点和不同点,这样会更容易地找出关系。

例如:用圆杠子抬东西比用扁担抬同样东西,感到压得厉害些,这是什么道理?

把圆杠子和扁担抬同样东西进行比较,它们共同之处是抬同样重的东西,这表示它们对肩膀的压力F是相同的,它们不同之处是用圆杠子抬东西时,它与肩膀的接触面积S比用扁担抬东西时小。可见,压得厉害和不厉害是压强问题,而不是压力问题。根据公式P=F/S,抬同样东西,对肩膀的压力F一样,用圆杠子抬时,肩膀受力面积S小,肩膀受到的压强P就大,所以感到压得厉害些。转贴于在找好关系时,对有些题目要区分主要现象和次要现象,以及主要条件和次要条件,要抓住主要现象和主要条件进行分析和综合,只有这样才能迅速而准确地找出关系。也以上例予以说明。

第三、要正确答题

答题要求做到:论点明确、论据充分、条理清楚、答案完整、用词恰当、文字简练。一定要根据物理知识来解答问题,不能应用生活上的语言来代替物理学的语言。

在找关系时,如果是从要求得到的结论入手,或者是从提供条件和要求得到结论这两头入手,那么,在答题时应该改为从提供条件开始,逐步叙述下去,直到得到结论为止,这样才不致把条理搞乱了。

第四、检查答案

检查签字时,应着重检查是否按题作答和是否做到正确答题所提出的要求。

例如:在远距离送电过程中,为了减少输电导线上的电能损失,为什么只有提高输送电压的方法才是切实可行的办法?

根据公式P=IU,当输送同样的电功率P时,提高输送电压U,可以减少输送的电流强度I。再根据公式Q=I2Rt,输送电流I减少了,在同样时间t内,导线上发热损失的电能Q就随之减少了。因此,为了减少导线上的电能损失,应该提高输送电压。

本题如果只是这样回答,那是不够的,因为题目要求回答的是:为什么只有提高输送电压,才是切实可行的办法。然而减少导线上的电能损失,按公式Q=I2Rt,除了减少输送电流I外,还可以减少导线的电阻R。如果答题时,没有把减少电阻的办法排除掉,那么答案就不完整了。象这样的问题在检查答案时,应该加以重视,以保证正确的完整地把题目答好。

上一篇:谈谈幼儿礼仪品格教育如何开展下一篇:关于建设创新创业孵化基地的汇报(市政府常务会汇报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