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公输如何说理

2024-05-11

文言文公输如何说理(精选4篇)

篇1:文言文公输如何说理

公输为鹊

公输子①削竹木以为鹊,成而飞之,三日不下,公输子自以为至巧。子墨子谓公输子曰:“子之为鹊也,不若翟②之为车辖③,须臾刘④三寸之木,而任五十石之重。”故所为功⑤,利于人谓之巧,不利于人谓之拙。

(选自《墨子·鲁问》)

【注释】①公输子:即公输盘。鲁国的能工巧匠。②翟:墨子名。③辖:车轴两头的插销。④刘:雕镂,刻削。⑤功:成效。

注释:

1. 公输子:即公输盘(ban)又称,“公输班”或“公输般”,民间呼为鲁班,姓公输名盘,春秋末年鲁国的巧匠。

2. 鹊:喜鹊。

3. 子墨子:即墨翟,子为尊称。

4. 不下:掉不下来。

5. 至巧:极巧,非常巧妙。至:极,非常。

6. 辖:车轴两头固定车轮的“销”,俗称“插销”。

7. 须臾:片刻间。

8. 刘:通“镂”,刻削。

9. 任:承受。

10. 石:古代以三十斤为一钧,以四钧为一石。

11. 功:成效。

12. 拙:笨拙。

13.翟之为车辖:木匠做的车轴上的茶插销木。

14.故:所以。

15.本文选自《墨子·鲁问》。

16.飞:使动用法,使......飞,让它飞翔

【译文】

公输班用竹子和木头雕成一只喜鹊,雕成以后让这只喜鹊凌空高飞,飞了三天也不落下来,公输班自己认为他雕成的喜鹊应该是天下最巧妙的东西。墨子对公输班说:"你雕成这只能飞的喜鹊,还不如木匠做个车轴头上的插销,木匠一会儿就削成个三寸大小的插销,还能使车轮承受五十石重的压力,可以搬运货物。所以我们所做的东西,对人有利的才叫做巧,对人没有好处那就谈不上什么巧。

篇2:议论文写作如何充分说理

一、从四个层面展开联想

1、时间上的古与今

运用例证法, 就是“据事以取义, 援古以证今”。列举事例时, 选择历史事例和现实事例相结合。历史事实, 常常是最过硬可靠的论据, 可以启迪人们认清现实生活中类似的现象;现实事例, 又大多是人们熟悉的事实, 这些事实过去不久或仍在眼前, 不容置疑。因而, 在列举事例时, 最好能既列举一些古人的例子, 也能列举一些今人的例子, 使得文章具有时间上的纵深感, 这样更具有说服力。

例如:辽宁高考卷优秀作文《各领风骚?人生精彩》一文的第二小节:“‘人贵有恒’, 古往今来, 有多少通过自身不懈努力‘到达光辉顶点’的故事:苏武持节, 牧羊北海19 年归汉而不辱使命;甘地投身民族解放运动, 终其一生无怨无悔;陈景润钻研数学, 呕心沥血破解哥德巴赫猜想。”

考生先列举汉代苏武的例子, 再列举当代陈景润的例子, 达到了一种“古往今来”皆如此的效果, 当然也就有效地增强了说服力。

2、地域上的中与外

在举例时, 既要注意到时间上的古与今的跨越, 也需注意到地域上的中与外的覆盖。古今中外的事例摇曳错落, 不仅可以增强材料的条理性, 避免重复堆砌之感, 而且具有更强的论证性。

例如:广东高考满分作文《仰观宇宙, 俯察万物》其中一段:“静坐莲池旁, 与莲花久久对视, 莫奈才能创作出传世佳作《莲花》;走进马群中, 与奔马朝夕相处, 徐悲鸿才能在画中淋漓尽致地展现马的健美与力量。此二者, 皆以亲身接触的方式, 走进自然, 想必这便是他们得以与自然相感相知并从其中获取心灵的力量的原因。”

此段文字列举了徐悲鸿和莫奈的例子, 一中一外, 两个典型有代表性的事例让读者深切感受到亲身接触, 走进自然, 才能获取心灵的力量, 文中的观点令人信服, 深入人心。

3、性质上的正与反

有比较才有鉴别。列举事例时, 还可以从正反两个角度来进行联想选择。正与反的对比, 不仅能把道理说得清楚明白, 通俗易懂, 而且能突出事物的特征, 给读者留下鲜明的印象, 加深对论点的理解。同时, 运用对比证明, 往往还能形成一定的对比映照, 既能使文意更加充实, 又能使文事较为生动, 从而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和吸引力。

如:浙江高考满分作文《文显其品动人心》作者以“文显其品动人心”为题, 鲜明地表达了文品应该与人品相一致, 这样文章才能感动人心的观点。作者在文中以列举了袁中郎的正面例子和郭沫若反面例子, 分析、思考和探究“作品格调趣味与人品”的彼此关系, 从正反两方面来论证文如其人的重要性, 在这样的对比中, 肯定什么, 否定什么, 褒扬什么, 贬斥什么, 在两者的互相映衬对照中, 可以得到显豁的表现。鲜活典型的事例, 严缜周密的对比分析都显示出作者相当的文化积累和足够的阅读积累。

4、对象上的人与己

在举例论证的时候, 古今中外的典型事例对论证中心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若是在这些事例的基础上, 再由人及己, 联系自身和实际结合论点进一步论述, 这样更具有现实针对性, 更能激起读者的思考和共鸣。

如:上海高考满分作文《亦坚亦柔, 成就和谐》一文中“然而人心在某些方面应有的坚硬并不等同于一味的固执, 冰冷刚硬到不可触碰也更不应成为人生的常态, 很多时候, 我们也需要让心灵受到温存与爱意的滋养, 由寸草不生的荒芜变为处处繁花的锦绣。是啊, 在这个正在被冷漠的铁壁铜墙侵占的世界里, 我们总以为百毒不侵刀枪不入的自我封闭就是坚强, 可如果我们连呵护真诚、期许美好、拥抱真情的能力都已失去, 那么这种机械的行为构成的将不配被称为‘人生’, 甚至算不上好好地‘活过’。我们既然没有理由封存扼杀美好, 何不以最阳光的姿态享受心灵深处的柔软?故而, 人心中那些必不可少的柔软的东西, 与坚硬的组成部分一样, 都是构成精彩人生的要素;故而, 唯有那些亦坚亦柔的心灵, 方能塑造成和谐的自我。”

此文的观点为“人心的奇妙之处, 有坚如磐石处, 亦有温柔如水时, 二者周旋归一, 共享方寸之地, 方有一个和谐的自我, 卓然而立”, 作者在引用毕淑敏和英国文豪托尔金的语言来阐释人心的坚固和柔软后, 联系现实, 谈现实生活中我们对心灵的“坚”和“柔”孤立与误解, 从而使文章针砭时弊, 更具内涵和深度, 增强了文章的思辨力度。

二、以理服人做到四个一

1、让学生做一点分析

文章要有不容置疑、无可辩驳的说服力, 一靠具体而周密的分析, 二靠充分而确凿的论据。分析总是借助于举例, 实例又必须进行分析, 二者常常结合在一起, 相辅相成。因而, 在摆出事实后, 做一点分析, 让事实和道理相得益彰。

“离开具体的分析, 就不能认识任何矛盾的特性”, 分析, 能使议论细致深入, 体现出思辨的深度。以真实有力的论据为基础, 进行严密合理的分析, 视理而破, 层层深入, 可以切中肯綮, 充分显露出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和本质特征, 使文章的论点立于不败之地。将论点可能存在的问题、读者可能产生的疑问, 在分析中一一予以论说, 使之周到严密, 无懈可击。

2、让学生设一个比喻

比喻是一种形象化的论证方法。用我们熟悉的事物来进行设喻, 可以使文章说理具体生动, 发人深省;行文明快活泼, 饶有趣味;从而收到文章精炼, 内容丰富的效果。例如江苏高考满分作文《智慧是一间寂寞空屋》, 标题就设喻, 把“智慧”喻成“空屋”, 作者从“寂寞空屋, 耐得住寂寞亦拒绝悲凉”, “寂寞空屋, 可有形可无形, 是一个人此生生命存在的证据”, “寂寞空屋, 给高蹈以平实, 给浮华不定的心灵以脚踏实地的依靠”三个层次阐释了自己所理解的智慧的内涵, 把智慧阐释得具体明确, 又形象生动, 令人深思。

3、让学生来一个假设

在议论中来一个假设, 也可以使得文章别有一番趣味。选择文中所列举的一至两个事例, 运用假设推理对其进行分析。运用这种方法, 首先必须较完整地引述论据, 然后提出形成条件并不存在的假设, “设假为真”, 进行推理, 并推导出一个与事实完全相反的结果。这样的结果必然错误荒谬, 从而进一步确立观点的正确。

例如:广东高考满分作文《仰观宇宙, 俯察万物》“人本为自然的一个部分, 然而, 工业文明的兴起, 斩断了人与自然间的纽带。人们得以认识自然, 改造自然, 这便使人类对自然失却了敬畏之情, 却添了一份征服自然的野心。试想, 若只从天气预报中认知自然, 又何谈对蓝天白云的珍惜;若只以生物知识概括自然, 又何来对花草树木的珍视与保护?过分依赖科技, 却失却了对自然的亲身感触, 使人类忘记了自己在世界上的身份, 于是我们肆无忌惮地破坏自然, 制造出雾霾封城, 河水重金属含量超标这样种种的荒谬事情。科技并没有让人与自然更近, 相反, 它疏远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让人在自高自大的狂妄之中忘乎所以。因此, 唯有让我们重返自然, 亲身感受自然, 我们才能重拾那份敬畏之心, 让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此段用“试想”进行假设, 假设人类过分依赖科技, 破坏自然的荒谬性, 从而更能体现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

4、让学生找一下原因

很多学生在写议论文时, 仅仅停留在“是什么”的层面, 文章平淡无味, 浅薄无力。在论证中让学生学会进行深入剖析, 从“为什么”的层面探究一下事实形成的原因, 可以体现中学生思考剖析问题的能力, 使得文章充满思考的力度, 富有思辨性。

例如:上海高考满分作文《亦坚亦柔, 成就和谐》中“我想, 真正洞察了这一道理的人, 一定会懂得英国诗人西格里夫·萨松写下的我‘心有猛虎在细嗅蔷薇’的温存, 因为坚强与温柔是相互融合而非完全对立的存在; 一定会明了歌手Hita在《天命风流》中唱出的‘灵秀上眉头, 浩气存胸口’的洒脱, 因为心坚如石或豪情满怀的人依然需要情感的滋养; 一定会欣赏词作者荀夜羽表达的‘击鼓动远雷, 琵琶脆涟漪’的和谐, 因为勇气与温柔的契合才是生命最本真的构形。所以, 要想造就一个和谐的自我, 要想活出一世动人的精彩, 最重要的, 便是让这方寸之地, 亦坚亦柔, 亦刚亦让。”

这一文段, 考生结合三个实例来剖析出能洞悉“亦坚亦柔, 成就和谐”这一道理的内在心理原因, 形成排比句式。使得论述有深度, 且文采不凡。

篇3:说理文如何教说理

一、厘清要点,清楚观点

这类课文都有一个中心观点,整篇课文都是围绕这个观点来展开叙说的,所以教学这类课文必须要明确课文是围绕什么观点、抓住哪些要点来叙说的。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去思考:①课文谈论的对象是什么;②课文针对这个对象说了什么理;③课文为了说这个理选择了哪些材料,呈现了哪些画面。整体切入,把握说理要点,读懂并清楚地说出课文所要说的理。《滴水穿石的启示》一文谈论的对象是安徽广德太极洞内滴水穿石这一天下奇观,作者根据对这一奇观的观察和分析后说了这样一个道理:“目标专一而不三心二意,持之以恒而不半途而废,就一定能够实现我们美好的理想。”课文为了说明白这个道理,选择了三个正面事例和一个反面事例,呈现了李时珍、爱迪生、齐白石这三位成功人士目标专一、持之以恒的画面和雨水三心二意、半途而废的画面,抓住这些要点来阐释观点。

二、明晰结构,有序叙说

学习说理,不仅要明白说了什么理,还要知道按照怎样的思路来说理,才能做到说话有条理。这类课文的结构就是作者说理思路的外在表现。所以要明确说理思路就必须关注整篇课文的结构和主要段落的结构,厘清各段落之间的联系。在小学阶段,这类课文大多是总分总结构,全文一般是按照“提出观点—举出例子—总结观点”这样的思路来说理。开头段一般是总领全文,引出对象,常通过以下4种形式来提出观点:①直接点明;②古训引入;③现象剖析;④话题导入。中间段大多是以描述例子为主,并有适度议论,所举的例子都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有时还从正、反面来叙说,每个段落一般只表达一个中心意思,段中所有词、句、句群都围绕这个中心意思来阐述。有些课文的中间段落也是总分结构,段首句常常总领后文,提出观点,段尾句得出结论,强调观点或总结上文。结尾段一般以议论为主,呼应开头,照应课题,总结全文,常单独成段,有时文章的中心句就隐藏在这个段落里。《滴水穿石的启示》一文就是典型的总分总结构,课文开头通过对滴水穿石这种现象进行剖析后引出观点,总领全文;课文中间以三个正面例子及一个反面例子来证明“滴水穿石”的重要性,其中第三自然段也是总分结构,先是描述了李时珍、爱迪生、齐白石这三位名人目标专一、持之以恒的事例,然后借助段尾小结句总结观点。课文结尾强调“目标专一而不三心二意,持之以恒而不半途而废,就一定能够实现我们美好的理想”这个观点,呼应开头,总结全文,也是全文的中心句所在段落。整篇课文紧扣中心观点来展开叙述,结构紧凑,思路清晰。

三、把握事例,形象论证

这类课文一般都是借助实例来阐述自己观点的,这些实例很多是事例,事例就是作者说理的证据。在列举这些证据时作者常常运用一些巧妙的方法,努力把道理说得形象具体。所以学习说理还必须注意以下两点。

(一)把准事例

这类课文在表达上都是叙议结合,借助具体事例的叙述来说理,这些事例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在叙述这些事例时要把握好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一要关注事例之间的相同点,从内容和写法两个角度来把握事例叙述的相似性;二要明确事例之间的不同点,通过不同角度的叙述来证明所举事例的典型性;三要厘清事例叙述的顺序,明确叙述的条理性;四要突出事例叙述的侧重点,明确叙述的目的性。这类课文在叙述事例时以描述性语言为主,有的先叙述后议论,有的先议论后叙述,但都是围绕观点来进行,不是为了让人感动,而是就事说理,以理服人,以“服人”为目的。《滴水穿石的启示》一文所举的三个正面事例都是说这三位名人像小水滴一样,为了实现自己的目标,耗尽毕生的精力,最后取得了杰出的成就。每个事例都是按“认准目标—努力过程—取得成就”的条理来叙述的。这三个典型事例中人物的国籍、年代、职业、起点等方面都不同,李时珍是中国古代的医学家,基础好;爱迪生是美国现代的发明家,基础差;齐白石是中国现代的书画家,起点晚。从时间的跨度、空间的宽度、职业的角度、起点的程度等不同方面选取的这三个人物,实际上就是各行各业、各个层次、各个方面的人物代表,这些不同的代表可以说包含了“古今中外所有事业有成的人”。三个事例叙述的顺序相同,条理清晰,先说三位名人确定的目标分别是“立志学医、迷恋电学、挥毫作画”,再说三位名人努力的过程分别是“不懈努力、孜孜不倦、坚持不懈”,最后说三位名人取得的成就分别是“写成巨著、千项发明、炉火纯青”。整篇课文先是借物喻理,然后是叙事说理,无论是正、反面事例的描述,还是关键词句的议论,都是为了证明“目标专一而不三心二意,持之以恒而不半途而废,就一定能够实现我们美好的理想”这个观点。

(二)形象叙述

说理除了要有理有据外,还要形象有力。所以在把握事例时必须注意以下三点:一要展现画面。这类课文的说理不是纯粹的描述性说理,更多的是一种叙事性说理,通常用一个或几个名人的事例来阐述一个道理,每个事例基本上都是简短而有论证力的故事。为了让读者心服口服,在叙述故事时很注意通过几个关键性词句来展现故事所隐藏的画面,让读者通过这些画面看到其中所隐含的道理,化抽象说教为形象展示。《滴水穿石的启示》一文在叙述李时珍的事例时,通过“翻山越岭”“访名医”“尝药草”等几个关键词语,为读者展现了李时珍不辞辛劳、常年奔波、登门请教及冒着生命危险品尝百草等画面,读者通过这几个画面就很容易感受到李时珍滴水穿石的精神。二要勾画形象。这类课文不是仅仅在议论,而是将叙述、描写、抒情、议论和说明结合在一起,运用简洁明了的语言对描述的事物形象进行勾画,通过勾画形象来说理。《滴水穿石的启示》这篇课文叙议结合,借助寥寥几笔,惟妙惟肖地勾画出具有滴水穿石精神的三个人物形象和一个没有滴水穿石精神的雨水形象,并通过这些形象来说理,使道理说得具体形象。三要运用技巧。这类课文的语言表达很有技巧,方式多样,在说理时要注意通过修辞、句式、标点等表达方式来增强表达的准确性和严密性,提升说理的文采和力度。《滴水穿石的启示》在引用李时珍、爱迪生、齐白石三个事例后,以“你看”一词为导引,运用反问句式,借助引号的特殊用途,使滴水穿石从自然景象上升到精神层面,将精神与景象有机地整合在一起,使理说得形象有力。

总之,在教学这类课文时要引导学生从课文叙述的内容、结构和方法三个角度去学会说理,把道理说得清楚、有序、形象,从而锻炼说理能力,启迪说理智慧。

篇4:说什么“理”,如何“说理”?

于是,就有了两个问题:说什么“理”?如何“说理”?

而要弄清楚“说什么‘理”’,又先要弄清“如何‘说理”’:在某种意义上,“如何说”比“说什么”重要,更准确地说,“说什么”体现在“如何说”里,“如何说”又受制于“说什么”,两者是融为一体的。而我们阅读、理解、把握,又必须从“如何说”入手。

一、如何“说理”

(一)观察与描写

说理要从观察与描写开始,而不是从概念、观念出发。

于是,就有了四个场景的描写。我们的阅读,也从这里开始。

场景一:“小虫在手指上爬”。这里有一系列的动作:“爬-走走停停-踩-拾起-望-还走-头-低-慢慢悠悠-爬去”观察十分细致,描写极为真切。

场景二:“蜣螂滚粪蛋”。这里又有不同的观察:先是“头抵着地,用两只后腿使劲往上滚,费了很大劲才滚动了一点点”,费力极了。后来,又是“滚一转一绕一推”,四个动作,麻利极了。为什么会有这样不同的观察?且看下文。

场景三:“蚂蚁背干虫”。观察、描写的重心是蚂蚁如何背“比它大二十倍”的干虫,于是就有了“爬-咬-拉-钻-顶”的动作,以及姿势的变换:又是头“顶”,又是腿“举”,等等。观察依然细致,描写依然真切。

场景四:“两只蚂蚁的厮打”。先写过程:“扑-打-翻-逃”,再细写动作:“(身)牵-(口)咬-(爪)扇”,同样干净利索,写得活灵活现。

这四个场景都具有可观赏性,也是最接近学生生活的:谁在童年时没有过这样的观察经验呢?其实,单是这些描写,也自有意义,特别是动词的运用,是可以引导学生品味、学习的。

(二)心理分析

但作者的本意并不在场景描写本身。场景的背后有“人”,有人的“眼睛”在观察、分析。

而且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观察、观感、联想、分析,因此,不同的作者会给这些场景以不同的意义。如孙绍振先生在其鉴赏文章里所介绍的,马克·吐温的《辛劳的蚂蚁》一文,就从蚂蚁“没有目的,没有成效,但是坚持搬运不止”的行动里,既看到了“愚蠢”,因而感到“可笑,可悲,可怜”,又看到了“执著”“顽强”与“天真”,因而感到“可叹,可爱,可欣赏”。马克·吐温也写到了“两只蚂蚁的厮打”,也用了“跳-踢-揪-拉-扯-推”这一连串的动词,但据孙绍振先生分析,“这显然是超越了蚂蚁,而对某些傻里傻气的人的调侃了”。(参看《孙绍振如是解读作品》一书)

我们也不妨进行这样的试验:让学生对作者描述的这四个场景,作出他们的解读,他们也一定会有不同角度的各种分析。这会是很有趣的。

现在,我们再来看作者是”如何写”的。

他抓住了“我”在观看这些场景时的心理活动及其变化,进行“心理分析”。——这真是别开生面。

而且着重写的,是“我”的观察、分析、判断的一次次“错误”。

看“小虫在手指上爬”,“我”先是嘲笑“小虫”的“短视和盲目”,后来才发现真应该“羞愧”的是“我”:“我竟没有看见指头底下还有路”。

看“蜣螂滚粪蛋”,“我”先是“看得着急,真想帮它一把”,因此,“我”眼里的“滚粪蛋”是费力极了的。但后来“我”才发现,蜣螂滚粪蛋是麻利极了的,“我”没搞清楚,是在多管、瞎管“闲事”。

看“蚂蚁背干虫”,“我”先“猜想”:蚂蚁急于把干虫搬回洞去,是因为有不少孤老寡小在等着;后来才发现这都是作为“人”的“我”的想法,“孤老寡小”只是“人”的世界里的概念,蚂蚁不过是“为背而背”而已。“我”因此还自作主张地又抓来一只“闲转的蚂蚁”,并且这样设想:“先让两只蚂蚁见见面,商量商量,那只或许会求这只帮忙,这只先说忙,没时间。那只说,不白帮,过后给你一条虫腿。这只说不行,给两条。一条半。那只还价。”这是一个极有趣的“蚂蚁交易”的场景,写得生动、简练而传神。但这仍然是“我”的“人的想象”,“我”把人间的讨价还价强加给了蚂蚁世界。蚂蚁们却不理会这些,一见面就打起来了。

通篇文章就这样把“我”在观察过程中心里的种种“想法”和“虫子”们的“行动”相对照,结果是“我又想错了”,“我又搞错了”,错,错,错,“我”真是狼狈极了。

文章也就这么结束了。

但我们却分明感到,在这样的心理分析、这样的“我”的狼狈处境的背后,还隐含着作者的某种醒悟和思考,也就是作者写作此文所要说的“理”。

二、说什么“理”

(一)“人”的自嘲和反省

从文章充满调侃的描写和心理分析里,我们当然感觉到了“对人的自嘲和反省”的意味。而且文章中也有这样的点题之笔,是我们在读讲中应该特别注意的:

“这下该我为自己的眼光羞愧了”。

“人的自以为是使人只能走到人这一步”。

“我这颗大脑袋,压根不知道蚂蚁那只小脑袋里的事情”。

“人”从来自称“万物之灵”,“我”在文章一开始对“小虫”的“短视和盲目”的嘲笑、那样一种居高临下的眼光和自以为是的心态,正是这样的“人”的自傲的表现。但“小虫”一个“慢慢悠悠向手心爬去”的动作,就把这一切自是与自傲轻而易举地颠覆了——“我”还幸灾乐祸地预言“它若悬崖勒不住马,肯定一头栽下去”呢(这一句成语活用,调侃意味十足,可谓“神来之笔”)。“短视”而“盲目”“好笑”的,究竟是谁呢?但在作者看来,光是自嘲还不够,还该自愧,因此用了“羞愧”一词。作者为什么用如此严重的词语呢?这本身就值得琢磨。

紧接着的一句:“人的自以为是使人只能走到人这一步”,就把对“人”的反省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和层次。在通篇的调侃里,突然出现这样一个严肃、严重的断语,而且着意单独成行,这给人以突兀之感,却也增加了其分量,成为一个警句,引发我们深思:人的自傲其实是人的自我束缚,自己把眼光、视野和发展局限在人自身这样一个狭窄的范围内,而失去了在宇宙生命(也包括这些“小虫”)的相生相长中获得更自由广阔的发展空间的可能,是真的“井底之蛙”了。

值得注意的是文章中的“我”,尽管还有着“人”的自以为是的毛病,但对小虫们还是充满善意的。这已经不同于那些动不动就要消灭“害人虫”的大自然的“征服者”,可以称得上“人”中之善类、觉醒者。这一点,在第二、三、四个场景描写里,表现得特别突出:可以说“我”是一心一意、诚心诚意要帮蜣螂、蚂蚁一把。但每次都事与愿违,弄得“我”很是狼狈。这是另一种调侃。

于是又有了这样的反省:“我这颗大脑袋,压根不知道蚂蚁那只小脑袋里的事情。”而在获得这样的新的觉醒之前的“我”,是缺乏自知之

明的:“压根不知道蚂蚁那只小脑袋里的事情”,却要一厢情愿地干涉蚂蚁的事情,哪怕是出于想帮助它们的好心,也会适得其反,显出可笑的一面——当然,也有可爱的一面。如果如前文所说,马克·吐温在蚂蚁身上发现了“可笑”与“可爱”,多少还有“人”的优越感;那么,现在,我们的作者刘亮程却在“我”和蚂蚁的关系中,发现了“人”的可笑与可爱。这样的对人的反省,而且是对大自然有善意的人的反省,思考显然深入了一步。

(二)人和自然生命的相通与相隔

刘亮程的反省(“我这颗大脑袋,压根不知道蚂蚁那只小脑袋里的事情”),还蕴涵着更深的意义。

这句话有三层意思。

首先,以“我”和“蚂蚁”相对举,这其实也是全文的一个基本特点,文章所要讨论的,就是“我”和“蚂蚁们”的关系,也就是“人”的生命和“小生物”的生命的关系。

其次,不但强调“我”(人)有“脑袋”,也承认“蚂蚁”(小生物)有“脑袋”,这里就有一个人的生命和大自然小生物的生命平等的理念:他们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独立的世界。

其三,“压根不知道”,则是强调,正因为这是各自独立的世界,人的生命和动物的生命就必然存在着不相通的一面。

这才是作者的独立发现。因为这些年人们在讨论“人”的世界和“生物”的世界的关系时,总是在突显人和动物相通的一面,而忽略了相隔的一面。

说是独立发现,是因为这正是刘亮程的散文的一个基本母题。他一再诘问:“我们知道世上有如此多的虫子,给它们一一起名,分科分类。而虫子知道我们吗?”(《与虫共眠》)他如此自省:“我从草木身上得到的只是一些人的道理,并不是草木的道理。我自以为弄懂了它们,其实我弄懂了自己。我不懂它们。”(《对一朵花微笑》)他还专门写过一篇文章,题目叫“孤独的声音”,说:“有一种鸟喜欢亲近人,对人说鸟语”,“它曾经找到了我,在我耳边说了那么多动听的乌语。可我,只是个种地的农民,没在天上飞过,没在高高的树枝上站过。我怎会听懂鸟说的事情呢”。

“我”是怎样地渴望“弄懂”这些可爱的小生物啊,可是,“我不懂”,“我怎会听懂”:这里充满了多少无奈和痛苦!人的生命和大自然的小生物的生命,是既相通,又相隔的啊。它们是独立的,却又是孤独的。这大概就是作者最想说给我们听的“理”。

明白此“理”,我们就懂得了,本文的调侃背后,其实是深藏着悲哀的。笼罩全篇的全是这样的无奈之语:“没看见…‘不知道…‘没弄懂”“不清楚”“没看出”“没搞清楚”“没想到”“压根不知道”——这些都是贯穿全文的关键词。

三、“走向虫子”:意味深长的标题

一个不可忽视的细节是,在作者的散文集《一个人的村庄》中,该文的标题是“三只虫”,而教科书里的标题却是“走向虫子”。我们暂时无法考证标题是谁改动的,但至少引起了我们对它的注意。

“走向虫子”,就是说,“我”(“我们”)不仅视“虫子”为平等的生命,而且还要主动地接近它、了解它、理解它。

但,“我”(“我们”)能“走向虫子”,了解它、懂得它吗?

上一篇:新春拜年手机短信祝福语下一篇:门头房屋租赁合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