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图

2024-04-25

插图(共9篇)

篇1:插图

周 刊 学

教育科学 2011年第5期

插图教学策略是根据《认知心理学》的认知规律、《建构主 义学习理论》《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开展研究的。《小学语文课 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在课堂教学资源中,教材的地位 是毋庸置疑的,但作为教材的一部分——课文插图,却经常被一 些老师忽视。课文插图是课文的第二语言,是语文教材的有机组 成部分,它是重要的教学资源。笔者在日常教学中依据学生的阅 读规律,运用“以图促读”策略提高学生的阅读时效性,在一定 程度上实现了有效阅读。

一、为阅读铺路

阅读是复杂的心智活动,其间需要必要的认识、心理上的支 持,而插图以其鲜明色彩、形象画面作用于学生的感官,不失为 有效的支持媒介。

1.以图识万物

阅读教学担负着发展儿童认识能力的任务,他们大多借助 图画认识了世界万物,可以说插图打开了儿童认识世界的一扇窗 口。植物王国的苍耳、爬山虎、银杏树;动物世界的小壁虎、灰 雀、珍珠鸟;海洋生物的海参、龙虾、章鱼、鲸;风景名胜庐 山、西湖、颐和园等,学生都能从图中找到它们最鲜明的形象。

2.以图知大意

《山行》《枫桥夜泊》两首古诗的插图将诗中所描绘的景 色直观地呈现于学生眼前,巧妙利用,进行疏通诗句自是事半功 倍。

(1《山行》中的杜牧,他悠然自得地背着双手,在欣赏 着山中的哪些景色,你能用几句话来说说吗?(2我们读读古诗,看看诗中有没有这些景色,假如有就 做一下标记。

(3 结 合 我 们 刚 刚 看 到 的 景 色 , 查 查 字 典 , 选 一 选 “径”“斜”在句子中的意思?(4结合插图,你能试着说说诗的意思吗? 上述的教学,借助色彩明丽的图画,整体把握了诗中所描写 的景色,又利用图片提供的生活情境完成了字义的选择,还凭借 插图基本上疏通了诗句意思,为深入理解古诗铺好了路子。

二、深化阅读

阅读课文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需要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玩 味体会,在不断对话中,走进作者,与作者情感相通,领悟文章 的思想内涵。插图的有效运用能帮助深读内化,促进提高。

1.以图促表达

课文中吸引学生的地方往往是课文插图,兴趣促使学生去观 察,观察后趁机引导学生去表达。《恐龙》一课,课文插图生动 形象、色彩鲜艳,显示了课文的重点和难点。教学时,引导学生 仔细观察插图,认识恐龙,介绍恐龙,让插图“活起来”。学生 兴致勃勃,手指恐龙,图文结合,把课本上的语言内化成自己的 语言来介绍恐龙的特点。栩栩如生的插图打开了学生的心灵,学 生在自由地解读,自由地表达,用心和插图、文本对话,用心和 作者交流。

2.以图促想象 想象是阅读的助推器,阅读文字需要想象,观察插图离不开 想象。“那些笼罩在山头的云雾,像是戴在山顶上的白色绒帽;那些缠绕在半山的云雾,像是系在山腰间的一条条玉带。云雾 弥漫山谷,它是茫茫的大海;云雾遮挡山峰,它又是巨大的天 幕。”这是《庐山的云雾》中,理解庐山的云雾“千姿百态”的 重点句。教学时笔者这样以图促想象:大家读前两句,边读边想 象画面,然后请四个同学,分别板画“像是戴在山顶的白色绒 帽”“像是系在山腰间的一条条玉带”的形象,学生把头脑中想 象的画面画下来。后两句,课文配有精美的插图,教师配以生动 的语

言:“云海、云雾弥漫整个的山谷像天边的大海;云雾遮挡 了山峰,像巨大的天幕。庐山的云雾美吗?还有哪些姿态?”这 样借用插图,通过想像、观察,获得生动的形象,学生自然悟情 入境,完全沉浸庐山美妙的云雾中了。

3.以图促朗读

在语文课本上,插图往往画出了课文中最感人、最摄人心 魄的一瞬间。教师可利用这些插图,配以生动语言的描述,创设 情境,使学生很轻松地进入情境,或体验人物的内心世界,或感 受人物美好的品质,让学生和文本进行有效的对话后,再指导朗 读,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第八次》中的布鲁斯王子七战 七败后看到蜘蛛织网的情景,深受感动,此时观察插图,引导学 生说说王子脸上的表情,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表情?再看看王子 的动作,并且一起像王子那样握紧左拳,想想此时的布鲁斯王子 又会想些什么?从而充分体会王子从失去信心到充满信心的心理 变化过程。此时再引导朗读,学生的读书声里分明体现着必胜的 信心。又如《孙中山破陋习》一课中孙中山的妈妈将孙中山推出 门外,为孙中山的姐姐缠足,教师可引导学生观察插图中孙中山 的神情和动作,说说孙中山此时的心理感受,从而更好地体会孙 中山对封建陋习的憎恨以及他敢于同封建势力斗争到底的精神和 志气。此时再指导朗读,效果是不言而喻的。

4.以图促背诵

积累背诵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但教师在指 导学生背诵时还得注意方式、方法,让他们轻松地记忆美文佳 句,培养背诵的习惯。教师借助精彩的课文插图,来指导学生背 诵,是一种简单有效的教学方法。如苏教版第六册《美丽的南沙 群岛》第三段,感悟南沙绚丽迷人的景色后,引导学生背诵。我 出示课文插图,以图促背,我指哪处景物,学生试背出描写这一 景物的句子。如:我指“天”,学生背出“天是一块蓝玉”,指 “海”,“海是一块翡翠”……因为是一句一句背的,学生没有 背诵上的障碍,兴致很浓,不会因为背不出整段而战战兢兢。几 个轮回下来,学生已经印象深刻了。教师点图中的景物,学生们 很轻松地背出课文中的句子,把课文与意象巧妙地联系起来。在 轻松和谐的氛围中,只一会儿功夫,就有大半的学生能背诵了。

总之,课文中的插图与课文内容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是小 学语文教学最直观、最简便的“教具”和“学具”。只要我们在 语文教学中时刻关注插图资源,让插图活“起”来,就必定能使 其真正成为语文学习的优质资源。

让插图“活”起来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插图教学策略研究 赵春玲(山东省平度市南京路小学 266700

篇2:插图

课题:插图的艺术 课型:造型·表现 课时安排:2课时 授课教师:谢玲玲

年级:初二年级上册册第三课

一、教材分析

文学与图像是两个不同的艺术门类,把它们联系在一起的是文学作品里的绘画——插图。绘画依赖于视觉来创造、感受和欣赏对象,其形象是直观地表示在欣赏者眼前,它把过去和未来凝聚在某一瞬间,是一种在二度平面上创造三度空间的艺术,是一种静态艺术。而文学则是借助语言文字在时间的流动中展示整个事件、动作的发展过程,也就是说文学是一种动态的艺术,读者是通过文字利用想象间接地感知作品所塑造的艺术形象。

从阅读层面上讲,插图是文学作品文字的一种视觉感知补充,它给读者本身增加形式上的美感。插图往往是对文学作品中的高潮片段的反映,是画家在忠于原作文字的描述和思想的基础上进行构思和构图创作出与文字形象相统一的艺术形象。倾注了画者情感的插图无疑赋予了文学作品新的空间和力量。文字和图像的搭配不是单纯的解说,而是相得益彰的互补,很多文学作品由于有了插图,作品艺术价值的品位得到提升。从某种意义上说,插图能够从另一当面表现出文本的内涵。

本课属“造型·表现”学习领域。学习的内容是认识插图艺术的特征,学习为文学作品尝试创作一幅插图,既可以考查学生的美术创作能力,又能反映学生对课文文字的理解程度。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深刻地理解到优秀的插图不仅可以增加读者阅读书籍的兴趣,帮助读者进一步理解书籍内容,还可以把书籍的可读性与可视性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书籍呈现出图文并茂的效果,让读者在阅读的同时得到审美的享受。

本课学习集语文知识和美术知识于一体,具有很强的造型意识和应用价值,符合初中二年级学生的学习心理和实际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欣赏到课本提供的表现形式多样的文学书籍插图的作品,认识到插图的表现形式,可以是素描的、水墨的、水彩的、版画的、油画的等,也认识到很多体裁的文学书籍都可以为之配上插图,如小说、童话、诗歌等。从学过的语文课本里选出一篇课文,用自己喜欢的绘画形式为之作插图,即可以锻炼学生的美术创作能力,也使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得到提高。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认识插图作品的艺术价值和表现形式,以及文字与图像的互补性的应用价值。

2、能力目标:综合运用美术知识,学习为文学作品设计创作插图,培养学生的造型能力和审美能力。

3、情感目标:感悟插图作品的艺术性,培养学生读书爱书的情怀。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欣赏经典文学作品优秀插图,认识插图的表现形式、方法和艺术价值;综合美术知识,结合语文课文的课文内容创作一幅插图,考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锻炼绘画的综合表现能力。

2、教学难点:认识文字与图像在文学作品中的互补性和插图在文学作品中的价值;插图作品的独特创意及形象造型的艺术性。

四、教学准备

(一)教师用具:教材。

(二)学生用具:课本。

五、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2分钟)

(二)引入新课:(5分钟)第一课时:

1、读书导入,感受文学与美术的艺术性。

教师朗读一两段文字优美的文学作品段落供学生欣赏、竞猜,猜猜老师朗读 的是什么书中的段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讲述文学作品在自己成长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激发起学生读书的愿望。教师拿出同一书名两个版本的图书:一本有插图,另一本没有插图,并将这 两本书给学生传看,让学生感受两个版本的不同。

教师就直观性提问题,学生当场回答,引导学生认识文字与图像的内在联系。

3、插图的艺术(板书)

2、欣赏优秀的插图作品 欣赏课本提供的插图作品,引导学生对某一幅插图作品进行评述。教师阶段小结。

3、合作学习,发表自己对插图作品研究探索的结果,学生讨论、发言。

4、掌握插图设计的方法步骤:教师出示自己所作的插图范作,讲解创作的过程 A. 选择自己印象深刻或非常喜欢的一篇文学作品作插图的依据; B. 找出文章描写比较精彩的情景作插图的文字脚本; C. 用简短的文字写出插图的文字脚本; D. 根据文字脚本进行插图的形象构思; E. 把构思用绘画工具画在纸面上;

F. 对作品进行着色加工,直至满意完成。

5、教师课堂小结

第二课时:本课时用以插图创作。通过第一课时的学习,学生从各方面对插图都有了认识,本课主要采用自主学习的方式进行插图学习。

教学程序如下: A、简要复习第一课时学习过的知识; B、指导学生选择需要作插图的文章; C、指导学生进行插图草图创作; D、对插图进行勾线或上色; E、作品展示,师生共同评价; F、全课总结。

六、课堂小结:

总结:我们刚刚初略的了解书法的整个演变过程,通过了解汉字的演变过程,欣赏各个朝代和书体的书法作品,让我们深刻的理解了文字的文化内涵和我们中国历史的底蕴,我们处在一个键盘的时代,但是也要重视我们的艺术瑰宝。从身边做起,从自己做起,通过多练字、写字来提高自己的书写能力。

七、板书设计:

篇3:巧用插图,让插图灵动起来

而在目前的语文教学实践中,老师们往往忽视了对插图的使用,对教材中插图的指导常常是蜻蜓点水一带而过,又或者是运用不当,甚至干脆弃之不顾。以至于使图文并茂、生动形象的语文课本在学生眼里变成了枯燥乏味的文字书,使原本有趣精彩的语文课成了沉闷深奥的解读课。课堂气氛沉闷,学生缺乏学习兴趣,课堂效率低下。小学语文课本中的插图既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又有利于提高小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有利于课文内容的理解,为学生能力的培养搭建了良好的平台。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们应充分利用课文插图的优势,恰当、巧妙地运用插图,让插图灵动起来,提高课堂效率。那么,如何挖掘这种教学资源,巧妙地进行插图教学呢?

一、掌握时机,恰当使用

课文插图的使用时机是由使用目的决定的,有的要放在讲读课文之前,有的要放在讲读课文之中,有的要放在讲读课文之后。有时为了多个目的,发挥插图的多种功能,就需要在不同的时间重复使用。插图使用次数的多寡和时机,要视教学需要而定。

1.课前使用,激发兴趣

上课伊始,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把学生带入特定的情境,教师可以使用插图直接导入新课。如教学《自选商场》,教师可先出示自选商场插图,设疑激趣:图上画的是什么地方?(自选商场)今天老师就带大家去逛自选商场,请同学们认真观察,说说你在自选商场里看到了什么?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有效地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为后面的新课学习做好充分的准备。

2.课中使用,化难为易

在讲读课文当中使用插图,主要是实现图文结合,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深化主题思想。教师在讲课过程中,恰当地使用课文插图,结合插图理解课文,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还可以直观形象地理解字、词、句的意思,从而达到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如《秋天的图画》这篇课文,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边观察课本插图边学习句子:“梨树挂起金黄的灯笼,苹果露出红红的脸颊,稻海翻起金色的波浪,高粱举起燃烧的火把。”学生通过观察插图,再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对句子中的“挂”“露”“翻”“举”等形象生动的词语就很容易理解了。又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救助车夫”部分比较难理解,教师可先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插图,然后在文中画出有关的句子品读,图文结合,通过车夫饱经风霜的脸和赤脚了解当时的社会状况,通过鲁迅先生“半跪”和“半跪”的时间很长感受鲁迅先生高尚的品质。这样课文的重点就突出了,难点也突破了。

3.课后使用,画龙点睛

课文中的很多插图都是课文重点内容的直观再现,往往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讲读课文之后可以让学生依据插图,对课文进行总结、归纳,或联系课文,发挥想象,进行说话、写话训练。如教学《穷人》结尾时,出示了课文插图,引导学生回顾课文:桑娜把西蒙的两个孩子抱回家,她的心——(引读),她觉得如果不这样做——(思考、表达);她把孩子放在床上,忐忑不安地想——(引读);渔夫回来后,听到西蒙死了,他叫桑娜去把两个孩子抱回家,他说——(引读),从中可以看出他们——(思考、表达);当桑娜拉开帐子后,发生了什么事?请发挥丰富的想象力,先小组内交流,然后写下来。这样不但巩固、深化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与感悟,还使课文的主题得到了升华和延伸。

二、加强指导,培养能力

让插图灵动起来,充分发挥插图的作用,要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地进行,这种指导不仅包括上述使用时机的把握,也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指导观察方法,培养观察能力

指导学生观察课文的插图就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过程。教师在指导学生观察插图时,要引导学生学会按照一定的顺序观察图画,还要抓住要点观察。一般是先概览整个画面,获得整体印象,再察看细部,图文对照,最后再欣赏整个画面。在观察局部时,可以按由远到近,由近到远,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由人到景,从主要人物到次要人物,从人物的衣着、动作到表情神态的顺序和方法进行,而对于那些对突出课文主题无甚帮助的画面内容就可以忽略。如学习《老人与海鸥》,观察插图,重点是指导学生体会海鸥对老人的依依不舍,以帮助学生理解“它们大声鸣叫着,翅膀扑得那样近,我们好不容易才从这片飞动的白色旋涡中脱出身来”。对图中的游人、大海等,则不必多费时间让学生观察描述。在一次次的观察训练中,学生就能学会观察的各种方法,观察能力也会随之提高。

2.注重看图说话,培养表达能力

小学生因为年龄特点,词汇、语言的积累不够,语言能力有限。口头表达时或过于简单或过于杂乱无章。要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课文插图这一直观手段。从一年级就开始有意识地培养,从说一两句简单的话,到说几句意思连贯的话,再到把重点部分说得具体、形象等,循序渐进,逐步提高。如教学《自选商场》一课,先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图画,接着让学生说图,一个学生是这样说的:“这是自选商场,商场里的东西真多,阿姨和姐姐挑选好商品后就到收银员那里付钱。”当学习完各种商品的名称后,再让学生结合图,用“商场里的东西真多,有……有……还有……”说话。通过一次次的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就会得到不断的提高。

3.实现图文结合,培养理解能力

小学生的理解能力比较低,需要老师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使其逐渐提高。我们可以利用让学生理解课文中重点的字、词、句、段来训练他们的理解能力。有些课文的字、词、句、段的意思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可以引导他们结合课文插图直观形象地理解,这样就可以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如《老人与海鸥》一文的重点句:“它们大声鸣叫着,翅膀扑得那样近,我们好不容易才从这片飞动的白色旋涡中脱出身来。”含义深刻,如果让学生直接说出对它的理解,难度较大。可以先让学生仔细地观察插图,再让学生品读句子,体会“扑得那样近”表示海鸥舍不得离开老人,“飞动的白色旋涡”写出海鸥很多,它们在用特殊的方式表达对老人的留恋。图文结合,不仅让学生理解了句子的含义,理解能力也得到了有效的训练。

4. 引导填补空白,培养想象和写作能力

想象是思维的翅膀。课文插图是静止的,反映的是某个瞬间的形象。要使画面“动”起来,表现更丰富的内容,教师就要给学生插上联想和想象的翅膀。在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图画的同时,要求学生透过图画内容想象隐含在图画背后的事物,使画面上的人物活动起来,或充分发挥想象,弥补文中出现的人物对话、神态或故事情节的空白点,动笔补充片断。如《将相和》中廉颇负荆请罪的场面,书上没有具体的描写,蔺相如热情相待的语言和行动也没有写,课本上只有一幅插图,图上画出了两个人物的瞬间动作。人物的语言、心理活动等虽然画不出来的,但通过联系上文,仔细观察插图,充分发挥想象,是可以推想出来的。在上这课时,可以让学生通过观察插图,联系上下文想象,把将相的动作、语言、神态写了出来,使人物形象更丰满。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还培养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篇4:如此插图与如何插图

我首先怀疑此书是否正品,因为现在假冒伪劣无孔不入。不过,5月出书恐怕不会有如此快的盗版,而且学术书也稀有盗版。但我仍然专程去质询书城的进货是否保证为正品。得到肯定,我仍不敢确信,又去上海人民出版社的网站上查一下,果然是出了这个插图本,而且我所买书的页数也与其信息相符。于是我才敢说下面的话。当然,我不怀疑此书的文字内容,因为我买的就是郑振铎先生的这一经典名著。我只谈一谈此插图本的插图所存在的问题。

一、插图的实际数量与宣称严重不符。为了写这个小文,我又数了数遍,最后确认46幅这个数字保证无误。后来我曾怀疑此书《出版前言》里238这个数字是否属于“手民误植”。

二、插图与插图的释文明显不合。此插图本第290页配有一幅书影,下面援例注明“宋代著名类书《太平御览》中辑录的《莺莺传》”,但书影中明明还能让读者看出写的是“太平广记卷第四百八十八”。

三、配图本身相当粗糙、轻忽。其一,配的位置不对。书中第482页才谈到柳敬亭,而其影像却放在两页前;第535页才开始介绍《霓裳续谱》,但它的书影要前翻一页,放在了《万花小曲》的介绍文字后。另外,苏秦故事戏曲瓷盘画放在《琵琶记》的介绍文字中(第409页),赵南星墨迹插于刘效祖《锁南枝》引文中(第440页),评话《榴花梦》的书影出现在木鱼书的介绍文中(第502页),东调子弟书作者韩小窗《得钞嗷妻》的书影放在了西调子弟书作者罗松窗的介绍文下(第518页)。

其二,书中各章节的月2图数目非常不平衡。变文有画有书影达9幅之多,而宋金杂剧词只有1幅,诸宫调只有2幅(且无一幅是诸宫调作品的书影),元代散曲4幅,明代民歌2幅,且不论这些配图是否与正文内容相符,单说这些章节的内容就并不比变文少,图的遗存量也不比变文的少。另外,对于同样地位且皆有传本的典籍,《霓裳续谱》配有书影,但在它前后一并论述的《万花小曲》《白雪遗音》却不配书影,不知这是什么标准或原则?

其三,所配图影本身质量不高。图片模糊不明,书影粗糙不清。在现代高科技情况下,如此效果不可理解,又不是没有好的原品可供参照。

四、配图与正文内容明显不符。诸宫调现知有三部传作,除《天宝遗事诸宫调》是后人辑自曲谱外,《西厢记诸宫调》和《刘知远诸宫调》皆有遗存。可正文在述介诸宫调时却无一幅书影。本章节所配的两幅图皆在《西厢记诸宫调》文下,一为王实甫《西厢记》,一为唐传奇小说《莺莺传》(出自《太平广记》卷488)。另外,郑振铎先生在介绍木鱼书时提到了他认为“负盛名”的《花笺记》和《二荷花史》(第502页),而此插图本的配图却用《寒兴取柴》(第481页),且不在述介木鱼书的文下。

五、配图密度不匀、节奏失调。本插图本正文共有568页,实际的46幅配图分布十分不均匀,第4、5幅图间隔62页(第21、84页),第22、23幅图间隔50页(第219、269页),第26、27幅图间隔72页(第290、363页),第31、32幅图间隔30页(第409、440页),最后一幅图与本书正文末间隔34页(第533、568页)。我想假若238幅皆录入肯定会弥补这一缺憾。本来插图本的目的除了增加学术资料的容量,也给读者增加阅读的愉悦,如人行春日山道上,时有缤纷的花草相随,旅途轻松惬意。但此书之插图,一会儿数幅相连,一会儿长时间无一人眼,偶遇一花,还露破败之相,十分不爽。

我不是出版界人士,不知其难处,也不懂学术书插图本的规则,但明白插图数量不符、插图与释文不符,是不应该的。我想,此插图本是想弥补郑振铎先生这一经典名著无插图的缺憾,如此则郑先生自己精心插图的几部著作可资参照,尤其是他的《插图本中国文学史》中还对插图的作用和原则作了说明:插图的作用,“一方面固在于把许多著名作家的面目,或把许多我们所爱读的书本的最原来的式样,或把各书里所写的动人心肺的人物或其行事显现在我们的面前;这当然是大足以增高读者的兴趣的”,但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是:“在那些可靠的来源的插图里,意外的可以使我们得见各时代的真实的社会的生活的情态”,因此,此书所附插图,有作家造像、书版式样、书中人物图像,还尽量搜罗各文学书里足以表现时代生活的插图,而且这些插图,“类多从最可靠的来源复制”,且“珍秘的东西很不少”,有些图像来自于“世人所未见的孤本。”(《插图本中国文学史·例言》,北京出版社1999年版)郑振铎先生在此说明了他配图的类别和原则,十分精细。不管这些符不符合现代出版插图本学术著作的观念和原则,但既然你要与郑氏诸多经典的插图本著作相匹配,至少要先继承再说超越。否则,盲目地为了填补空白,很不严肃地出个插图本,很不严肃地弄一些插图,这是对郑振铎先生这部经典名著的不尊重,不但起不到弘扬的作用,反而是糟践了这部名著。

篇5:课文插图的作用

在教学中,营造民主、和谐、愉悦的学习氛围,有利于减轻学生学习上的精神负担,使学生在教师的热爱、尊重和期待中产生积极的情感,从而促使学生主动地去探索,激发学习欲望。所以,在讲解课文中,我常常图文并茂,教育学生把图文结合,利用插图,形象表达课文内容,理解文章意境,比如《要下雨了》这篇文章配有四幅插图,分别描叙燕子低飞,小鱼游到水面,蚂蚁搬家,最后,兔子飞跑回家的情景。因而,在授课过程中,我教育学生先观察四幅图,初步理解图意,或者引导学生看图,图中适时点拨,这样,学生情绪高昂,思维活跃,课堂气氛良好,再让学生结合文章段落,理解文章全意。

二、训练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表达是学生观察、分析、概括等多种能力的综合体现。因此,在上课中我会不失时机地利用插图训练学生表达能力,就拿《阿里山的雾》这课来讲,图中仅一幅插图,我引导学生仔细看图,同时提问:1、图中描绘的是什么时候的景?2、有风或无风,从何处看出,然后针对学生作答,我又提问:⑴有风时云、雾特点怎样;⑵无风时云、雾特点将又会怎样;最后作者为什么会有“莫名惊愕与喜悦”之情。有了上述的问题结合文中的段落,我让学生先自由讨论或小组交流,最后自己表达出结果。这样,既培养学生表达能力,加深学生理解能力,也促进学生共同合作交流,探讨的经验与能力,这种能力不仅适用课堂,也适用于今后学生成长,走向社会与他人合作交流。所以,我认为利用插图侧面引导学生自己阅读课文,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这种方法都要求我们教师在平时教学中进行培养,在语文课内外逐渐形成“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

三、利用插图,精心设疑

在教学中,通过教学生观察图画,给学生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诱发学生认知冲突,引发学生主动探索,培养学生丰富的浪漫的想象能力。例如在古诗《石灰吟》中配有一幅插图,我首先引导学生观察图画,让学生获得图画的感性认识,不断丰富学生表象;其次引导学生勤于思考,打开想象大门,发展创造潜能,再结合古诗大意,这样,学生对石灰的由来和作者的本意,就很清楚不过了。

篇6:《作文插图》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习作文插图知识,了解插图的运用。

2、学会单幅插图及连续插图的表现方法,作品设计新颖、独特。

3、通过创作,激发学生的绘画兴趣,培养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要求在作文的关键段落画插图,可画出作文所描述的主要形象,也可画文中的精彩片段。

教学难点:

怎样用形象来表现作文中的精彩片段或主要形象。(可以在作文的关键处画插图,也可以先画图,再按照图画来进行作文,还可以边画边写,形式不拘。)课前准备:

师生共同收集各种带有图文的书籍、图片、画册等,再准备一些优秀的作文选、电脑、彩笔等。

教学过程:

一、欣赏导入

师:同学们平时喜欢看中外名著吗?说说都有哪些名著是你喜欢看的。

师:现代大文豪的作品你们喜欢看吗?老师就比较喜欢看鲁迅的作品。他塑造的许多生动的人物形象如:孔乙已、阿Q至今还留存在我的脑海中。同学们在读一些文章时,脑子里是不是也会出现一些有关主人公的画面呢?将文章中的主人公形象及相关情节画出来,添加到文章里,这就是插图。出示鲁迅、歌德的插图作品。

师:许多大文豪也喜欢为自已的作品画插图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画作文插图。板书课题:作文插图。

二、讨论、交流

请同学们说说你对插图的认识,它有什么作用?它又有什么特点?

三、互动游戏

师:老师这里有一篇学生的优秀短文,老师还准备了很多漂亮的插图。你可以选择其中合适的插图,任意改变它的大小,进行添加游戏,添加在什么位置自己决定。学生进行动手尝试。在实践体验中感知作文插图的特点,如何合理地进行添加插图。教师帮助归纳小结:

1、插图位置多样,可以在文章的前面,也可以在文章中间,或者在文章的最后。

2、图大小可根据画面的留空,简洁明了。画单独插图时可画得丰富一些。

3、插图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可以是具象的,也可以是装饰性的;可以是平面的,也可以是立体的。

四、创作设计

学生进行动手尝试。在实践体验中感知作文插图的特点,如何合理地进行添加插图。

五、展示评价

练习完成后各学生展示自已的作品,自评、互评、老师点评。

六、课后拓展

篇7:语文 -给小报插图

读 → 找 → 画

形象

文章 情节

篇8:插图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 几乎每篇课文都配有一幅或多幅插图。插图以它特有的艺术形式受到读者的喜爱。作为语文教材中的插图艺术, 自小学开始就伴随着一篇篇动人的文章映入学生的眼帘, 既给学生的阅读带来无穷的乐趣, 又提高了学生的解读能力。课文插图作为教材的有机组成部分, 已经越来越多地受到教育工作者的关注。因为插图具备了某些文字所不具备的优点与功能。下面, 我们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以下几方面体会。

一、利用插图, 激起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求知的先导, 没有兴趣, 课堂气氛难以活跃。通过对插图的观察, 利用学生对图产生的好奇心及新奇感来激发学生, 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通过学生看图来丰富学生的想象,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及观察能力, 更能培养学生学习上的主动性。学生有了好奇心, 就会对课文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学生的学习兴趣浓, 积极性高, 求知识的欲望足, 教师传授给学生知识, 学生就会自然地、顺利地接受。因为此时学生的大脑正处在高度兴奋时期。如在教学《三个小伙伴》时, 教者先出示第一幅图, 让学生仔细观察, 了解图意:三个小伙伴一同上山栽树, 但除了扛着一棵小树苗, 什么工具也没带。这时, 学生心中不由得有了一丝疑惑:怎么上山栽树, 什么工具也不带呀?此时, 教者紧紧抓住这一疑惑, 随即出示第二幅图:三个小伙伴把小树栽好了, 而且高兴得围着小树又跳又笑。这时, 学生心中的疑惑更大了:明明什么工具也没带, 它们是怎么把小树栽好的呢?这样一来, 学生顿时来了劲, 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 就比以往老师强迫学生去学, 推着学生去学强得多, 效果也好很多。

二、借助插图, 理解词语

课文中的有些词语, 我们用文字进行解释, 只是以字解字, 很难达到真正理解。如果借助插图, 就可理解得透彻、明白, 辅助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如《鸬鹚》一课“渔人正坐在船尾, 悠然地吸着烟”一句中的“悠然”一词, 意思为“悠闲、安然”。那么“悠闲、安然”是怎样的一种神态, 就不知道。看图后, 渔人坐在船上, 在平静的环境中悠闲自得的样子就是“悠然”的具体表现。这样, 对词的意思就理解得具体了。再如《课间十分钟》一课中的“丰富多彩”一词, 看插图画面上的打乒乓球、跳皮筋、丢沙包、爬竿、踢毽子等活动种类之多以及各项活动的热烈精彩, 就可以理解了。

三、利用插图, 突破难点

低年级学生年龄小, 知识少, 理解能力也较差, 对一些抽象的知识很难理解, 往往也不感兴趣, 而对具体可感的彩图却兴致勃勃。教师可根据学生的这种心理特点, 巧用课文中的插图来帮助学生化难为易, 化抽象为具体。如教学《大海睡了》时, 课文中有这样一句“她抱着明月, 背着星星”。明月、星星都在天上, 大海怎么能抱得到、背得到呢?这是需要学生理解的一个地方。这个时候, 课文的插图就是一架很好的梯子, 学生通过观察插图, 就能明白, 明月和星星倒映在海面上, 就像躺在大海妈妈的怀里, 就像趴在大海的背上, 这样一个理解的难点就在一幅插图之前轻易化解了。再如拼音教学时, 单韵母“o”和“e”的发音是难点。根据小学生刚上小学, 第一次接触拼音字母有困难的特点, 我们利用各个单韵母各自的插图, 采取启发联想的方式, 突破难点。教“o”的读音时,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 模仿大公鸡“喔喔”地啼叫。教学“e”时, 借鹅的名称帮助记音, 并以鹅在水中的倒影促进字形的记忆。如此图文结合的教学, 可以化难为易, 使枯燥无味的字母音和形变得具体形象, 学生学得轻松愉快。

四、利用插图, 背诵课文

学生对文字往往不感兴趣, 而对具体可感的彩图却兴致勃勃。教师可根据学生的这种心理特点, 利用课文插图来帮助学生背诵课文。如《小松鼠找花生果》一课, 在指导学生背诵时, 出示第一幅插图, 指导学生观察周围的环境, 帮助学生背诵第一节;然后指导学生看看图上有谁, 它们在干什么, 帮助学生背诵二、三节。最后, 出示第二幅插图, 指导学生观察小松鼠的表情, 想想此时它会说什么, 帮助学生背诵第四节;看看蚯蚓此时什么表情, 想想它会说什么, 帮助学生背诵最后一段。这样, 学生不但感兴趣, 而且背诵得很快。

五、借助插图, 总结延伸

有的课文插图是对文章的一种补充, 或是图上的情景文章中未写出来, 或是图中人物的某一动作文章中未写出来……如让学生看图进行补充, 既可以总结课文, 揭示课文的中心, 又可以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同时又能有效地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如:在教学《一株紫丁香》一文时, 教者指导学生看图后总结:图中的小女孩的体态和神态各是怎样的?她们为什么透过门上的玻璃, 争着向屋里看?她们在门外深情地看着、等着, 这说明了什么?由此体会同学们对老师的真挚情感, 使学生受到尊敬师长的教育。又如:在教学《北风和小鱼》时, 教者出示课文中最后的一幅插图 (白茫茫的大雪覆盖在禾苗上, 大自然成了冰雕玉砌的世界) , 与学生进行谈话:“小鱼喜欢这呼呼的北风带来的寒冷的冬天吗?你从哪里看出来的?你喜欢吗?为什么?”在让学生自由作答的基础上, 教者小结:“冬天虽然寒冷, 但我们和勇敢的小鱼一样, 在这个寒冷的季节里找到了快乐, 享受了北风带给我们的无限乐趣”。通过这样的教学, 打破了北风和小鱼这种对立的局面, 有效地引导转化为积极的联系, 从而引发学生的多元思考, 使得他们在纷繁复杂的生活常态中发现积极的因素, 并逐步养成多角度全方位的思维习惯。

六、借助插图, 陶冶情操

课文中, 很多插图不仅形象地展现了课文的主要内容, 给学生提供了丰富的画面意境, 而且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因素, 有助于陶冶学生的情操。如教学《小小竹排画中游》时, 我启发学生观察文中的插图, 学生看到了唱歌的鸟儿, 跃起的鱼儿, 两岸绿油油的禾苗, 茂密的树木, 一切都那么美丽, 充满着勃勃生机。学生内心自然会发出“多美”的感叹。当我告诉学生, 这儿画的就是祖国的江南美景时, 学生内心自然就产生了对祖国美的热爱。再如教学《爷爷和小树》时, 当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后, 我让学生把文中爷爷给小树穿“衣”及在树下乘凉两幅图联系起来观察, 说说从中想到了什么。有的说, 老爷爷爱护树木真好;有的说, 如果老爷爷不给小树穿上暖和的“衣服”, 小树就会冻死了, 老爷爷就不会在树下乘凉了, 等等。通过插图, 他们感受到了老爷爷美好的心灵, 同时也明白了人与树的关系。再如教学《雪孩子》一课时, 我指导学生观察了小白兔和漂亮的雪人玩耍的图画, 又让他们观察化了的雪孩子及悲痛的小白兔。很多学生, 在看的时候一言不发, 显然他们被雪孩子舍己救人的精神深深地感染了。

我们教师读懂“课文”, 不等于读懂“教材”, 除了课文中语言文字, 一幅小小的插图, 我们都要去悉心揣摩编者的意图何在, 仔细思考我们应该如何巧妙甚至创造性地利用编者提供的这一系列教学资源, 使“死”的插图“活”起来, 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作用。图画这种艺术手段的运用, 使语文教学变得“趣”了、“美”了、“活”了, 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教师要善于把握时机, 引导学生带着高昂的情绪去观察课文插图, 理解课文语言, 及时进行语言训练, 让课文中美丽的画面灵动起来, 让语文教学焕发艺术的光彩。

篇9:把握插图特点 彰显插图魅力

【关 键 词】 插图;语文;教学;导入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插图是重要的课程资源,是教材的第二语言,它们是编者根据教材背景、教材具体内容、教材的特色精心设计选编的。这些插图的内容与形式、造型与色彩符合小学生的智力发展、语言理解及审美欣赏水平,能创造一种学生乐于分享的美好境界;能烘托艺术形象,渲染课文情境,强化情感体验;能培养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应能“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高年级的学生应能“阅读简单的非连续性文本,能从图文等组合材料中找出有价值的信息”。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教材的具体内容,把握教材插图的特点并合理利用,彰显插图魅力。下面谈几点做法。

一、以插图导入,点燃激情

导入新课是一堂课的重要环节,是一堂课成功与否的重要条件。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一堂好课的导入环节,能把学生分散的注意力一下子聚拢过来,使他们情绪高涨,进入求知的兴奋状态,能诱发他们与文本产生共鸣,产生学习新知识的激情。

小学生对教材插图的兴趣程度往往比文字更强烈,根据这种心理特点,利用插图形象,直观地导入新课,渲染课文意境,能使学生从课间放松的状态中迅速回过神来,主动、专注地参与课堂学习,认真、细致地阅读课文,步入文本建构的精妙世界。

《颐和园》一课配有3幅图片,分别是长廊、佛香阁和十七孔桥。这三幅插图从不同的角度形象地描绘了颐和园独特的美。教学本课之前,我布置学生通过各种渠道搜集有关颐和园的文字资料、图片和视频。上课伊始,在有目的的互动谈话后,我在屏幕上出现课题及融山水、建筑、花木于一体的长廊、金碧高耸的佛香阁、水天空阔的昆明湖、宛若飞虹、横跨绿水之中的十七孔桥。因为学生课前对颐和园已有一定的了解,这些插图一出现,像是向学生的心湖吹去了一阵清新的风,为他们漾起了“想读”“想说”及“ 探究中国的‘世界遗产——颐和园”的情感涟漪,学生以最佳的兴奋状态投入到新课的学习中。正如赞科夫所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到学生的情感领域,触及到学生的精神需要,就会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

二、反复运用插图,突破重难点

有些课文内容,特别是课文的重难点,仅凭教师单调的语言讲解,往往显得苍白无力,学生收效甚微。插图弥补了这个缺憾,它是对文字的补充和诠释,根据学习进程,反复地运用插图层层推开,往往能产生“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教学中,教师可以抓住课文的关键词句、重要情节、人物特点等,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插图中相应的细致刻画,帮助学生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直观形象地阅读、理解课文,从而成功突破重难点。

《观潮》一课记叙的是农历八月十八钱塘江大潮的盛况,全文描绘了江潮由风平浪静到奔腾咆哮再恢复平静的动态变化。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感受钱塘江大潮的神奇壮观;体会课文中的有关语句,想象课文描绘的大潮景象则是本课的教学难点。教材中配有两幅紧扣课文内容的插图:一幅展现的是“宽阔的钱塘江横卧眼前,钱塘江大堤上人山人海,江面上那条白线正向我们移来”的场景;另一幅展现的是“两丈多高的水墙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的壮观景象”。这两幅插图为学生深入领会课文内容提供了凭借。教学时,我按照“潜心阅读——想象画面——观察画面——描述画面”的教学程序,先让学生反复有感情地朗读,体会江潮的变化及观潮者心情,感受大潮的雄伟、壮观;接着抓住关键词句——“隆隆”“闷雷滚动”“山崩地裂”“颤动”“宽阔”“横卧”“横贯江面”“白浪翻滚”“奔腾西去”“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等语句引导学生想象画面,感受江潮的声威和气势。然后,我引导学生观察教材中的两幅插图,让他们由“阅读理解想象画面”过渡到“形象感知真实画面”,“如临其境”地感受江潮静态、动态的神奇壮观,理解“横卧”“横贯江面”“白浪翻滚”“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等关键词句。最后,我让学生以插图为辅,进行“观潮”的现场直播,对课文中“大潮的景象”进行解说,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这样,学生通过品读关键词句,读出词句背后所蕴涵的画面,又通过观察画面,描述画面,使神奇壮观的钱塘江大潮在眼前“咆哮”起来。静态的文字在插图的映衬下鲜活起来了。

三、潜心“品读”插图,培养观察、想象和语言表达能力

想象是创造性思维的源泉,《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实施建议中提出,语文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训练学生的想象力,语言文字固不可少,但插图也不容忽视,因为学生在观察、欣赏插图的过程,便是文本再创造的过程。一幅幅精美的插图会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会启发诱导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去思考画面背后的含义,去填补画面的空白。课文插图不是课文语言的简单再现,而是一种艺术的再创造,让学生细致、有序地观察插图,大胆、合理地展开想象,条理、清楚地表达见解。可以深化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创造出新的形象,获得新的体验,同时也提升了学生的观察、想象及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猫》这一课时,为了体会猫的性格特点,我先让学生观察教材中两幅插图,并说出从图中看到了什么?再让他们仔细观察,谈谈从图中读懂了什么?(生1:从图中猫的神情,我知道猫正在耐心地等待一只老鼠出洞。生2:我读懂了这是一只非常尽职又特别贪玩的猫,我喜欢这只猫。生3:我读懂了“它屏息凝视,一连就是好几个钟头,非把老鼠等出来不可”的含义。生4:我仿佛看到一只淘气的猫为了耍一根鸡毛,摔跟头、跌倒、撞到墙壁、撞上桌腿……)紧接着,我让学生用心观察插图,再次引导:刚才我们是用眼睛看,现在我们用耳朵听听,你都听到了什么?学生受到了启发,于是便七嘴八舌地说开了:小猫发出咕噜咕噜、喵喵的声音,草丛中的蟋蟀在唱歌,风呼呼的大叫……大家畅所欲言,一个个有趣的想法源源不断地涌现出来。最后,我再让学生观察插图中的猫,想象猫还会做些什么?猫还有什么性格,并试着用作者的口吻说一说。因为猫是大家熟悉的一种小动物,这个问题一抛出,教室里一下子炸开了锅。大家津津有味地说开了,有的手舞足蹈,俨然成了一只活蹦乱跳的猫;有的眉飞色舞,如同猫科专家……学生想要表达的激情达到了沸点。这样,借助插图层层推进的引导,学生不仅用眼睛观察猫的动作、神情、外形,用心灵感受猫的淘气、可爱、尽职、胆小,而且用语言描绘关于猫的新形象、新画面。“画”变成了“话”,“话”又变成了“画”,学生不知不觉被带进了文本。此时,他们思维的火花被点燃,灵光闪现,丰富的语言如涓涓细流不断地涌出。他们兴致勃勃地叙说猫的表现,猫的各种特点,猫的故事……课文内容,在他们的观察、想象与语言表达中变得更加丰盈、生动了。

把握插图特点,合理利用插图,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有利于教师准确把握课文内容,突破重、难点,同时培养学生观察、想象及语言表达能力。教师只有充分研读插图,才能更好地领会编图者的意图,灵活整合图文,彰显插图魅力。

【参考文献】

[1] 李炜. 小学语文课本插图的使用[J]. 祖国(建设版),2014(6).

[2] 朱美玲. 插图,让语文课堂充满正能量: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插图的有效运用[J]. 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4(26).

上一篇:羊三木回族乡新春致辞下一篇:影响创业的要素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