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图 课题实施方案

2024-04-22

插图 课题实施方案(精选9篇)

篇1:插图 课题实施方案

《小学语文课文插图教学资源开发策略》

课题实施方案

一、课题的提出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现代对话理论认为,作者与读者的关系,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精神联系,阅读行为也就意味着在人与人之间确立了一种对话和交流的关系。同样,读者与文本、编者(包括插图的创作者)之间也通过阅读行为这一桥梁确立了一种对话和交流的关系。那么,插图——作为特殊的对话成员就不应该在阅读教学中被遗忘。教学实践中,只要教师善于挖掘这一重要的教学资源,就会让插图“活起来”、“开口说话”。因此,精彩纷呈的课文插图是十分重要的教学资源,插图作为课文的一部分,理应发挥它特有的不可取代的教学功能。现行九年制义务教育小学语文教材(人教版)插图有百幅之多,它配合课文中的主要人物、情节、景物绘制或拍摄而成,是语文教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语文课文插图是课文的第二语言,是教材的有机组成部分,有的插图使文章的内容形象化,有的插图展示了文字言犹未尽的意思,它是重要的教学资源,具有形象性、直观性、趣味性、启迪性等特点,是语言文字所无法替代的。插图不仅可以增加学生的阅读兴趣,而且还以绘画的视觉形象补充文字描绘的不足,是不可忽视的教学资源。鉴于上述思考,我们提出了“小学语文课文插图教学资源开发策略”这一课题研究。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课文插图是语文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合理利用,巧作安排,这些插图能锦上添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突出课文重点,引导学生想象,突破教材难点,同时也能帮助学生积累语言。

1、小学语文课文插图教学资源开发策略的研究对学生创新精神、创造能力的培养有着重要的意义。

2、开发插图这一教学资源,使学生与文本、作者、画者之间的对话更加亲密,更加深入。

3、教师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只要教师善于开发插图的教育资源,让学生与插图进行亲密的对话,我们的课堂就会演绎出更多的精彩,学生就能更加自主、自由地发展。

三、课题研究的内容

(一)、运用插图,激发兴趣

与文本内容比较,色彩亮丽的插图更能吸引学生。学生在学习课文时,往往对具体可感的彩图兴致勃勃。教师根据学生的这种心理特点,利用课文插图不但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燃起学生学习新知的欲望,还可以使他们获得课文的相关信息,激发他们的学习的灵感,激活他们的思维。

(二)、运用插图,配合理解

《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重点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其中理解能力是核心。小学生对画面的感兴趣程度往往比文字更强烈,利用学生们的这种心理趋势,结合插图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课文,让他们从色彩鲜艳的图画中去感悟文字背后的魅力。

(三)、运用插图,训练朗读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使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引导学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语文课本上,许多精美的插图都画出了课文中最感人最经典的一幕,学生对这些插图很感兴趣。在课堂上运用这些插图,配以形象生动的语言描绘,能够很好地引导学生进如情境,走入人物的内心世界,和人物进行心与心的交流,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受到鼓舞,受到感染。

(四)、运用插图,发展个性,引发思维。

配合插图模仿,符合学生活泼好动的个性;让学生为插图配“画外音”,能引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借助插图既能发展学生的个性,又激发了学生的想象,此时呈现在学生头脑里的不只是画面上的形象,而是透过书中的插图感受到的画中之情,画外之音。

(五)、运用插图,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小学生由于语言能力的有限,口头表达时或过于简单或错乱无序,写作时无话可说、无事可写。要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和写作能力,我们可以充分利用插图这一直观手段。在学生看、想、说的基础上,既加深了学生对林则徐的崇敬之情,又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六)、运用插图,帮助记忆。

古人曾经说过:“记忆是智慧之母。”的确,记忆是运用知识,发展能力的前提。在语文教学中,背诵对于巩固词句,加深理解课文,积累知识,提高读写能力,促进记忆力的发展都有积极的、独特的作用。教材中有不少课文要求背诵,对于一些学生会有一些难度。课文中的插图,既反映课文内容,又突出课文中心,是

帮助这些学生记忆的好材料。通过看图,可以帮助学生理清层次,记忆课文内容。

四、课题研究的方法

行动研究法:整个课题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案、研究内容在不断的探讨学习中调整方向,更为准确的把握重点,不断修正。

调查研究法:拟对学生学习课文利用插图的现状作细致深入的调查分析,根据调研结果,做出分类处理,因材施教。

案例法:不为用案例研究的方法验证和思考设计的可行性。

文献法:利用文献法学习收集相关理论、实践分析。

五、课题研究的步骤

课题计划研究周期为 2011 年11 月 至2014年11 月

整个研究过程主要可以分成四个阶段:

1、准备阶段:(2011.11——2011.12)

开展好课题选题、方案的论证工作,作好组织实施的准备工作。(全体成员)主要活动:组织成立课题组,完成课题方案,组内讨论、交流方案。

2、调查阶段:(2012.1——2012.4)

在实施课题前,对学生进行的调查、比较、分析,做好定性分析。

制定学生问卷调查表,开展问卷调查活动。

3、实施阶段:(2012.5——2014.5)

各成员分别开展各自的工作,对研究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 主要活动:完成课题阶段研究报告,整理一定量的研究案例。

4、总结阶段:(2014.6——2014.11)

撰写课题总报告,作好结题准备并结题。

主要活动:完成课题总报告,编写论文辑、案例辑。

六、研究的预期成果形式

1、研究报告

2、教学案例集

3.随笔、教学反思若干。

4.相关的论文。

篇2:插图 课题实施方案

平顶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艺术系

《平面综合设计 》课程设计

一、课程设置

1、课程的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商业插图 学 时: 32学时

授课对象: 艺术设计专业(平面方向)课程类型:专业必修课

前修课:本课程必须在绘画基础、构成学、计算机辅助设计、图形创意等上开设

考核方式:考试

2、课程性质与定位

(1)商业插画在整个课程设置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其以绘画表现形式为主的特点,作为专业课程的技法基础,为以后的实用设计课程提供了大量的技术支持。其中,海报设计、包装设计、版式设计、VI设计等平面专业绝大多数的专业主干课程都要用到商业插画的知识。

(2)商业插画本身在平面设计专业中也是一门非常重要的专业主干课。作为实用设计课程,其知识内容在商业运作中运用的非常之多,尤其是近几年市场上,商业插画设计作为一门从视觉传达设计中脱离出来的新兴行业,更体现出其专业细分特点和在商业运作中的重要性。

3、课程的培养目标

商业插画》课程针对学生的基础,因材施教,突出能力培养,促进知识、能力、素质、创新能力协调发展。努力实现三个目标:一是通过标志创意训练,挖掘学生潜在的创造力,以此激发艺术设计才能,帮助他们获取创造性思维方式。二是通过项目实训,让学生掌握具体的、实用的创意方法和设计流程,加强团队协作意识和交流沟通能力,这也是本课程教学的主要目标。三是通过综合素质与职业能力的培养,帮助学生解决个人发展空间的问题。

二、课程教学设计

(1)项目驱动教学法:以来自驰梦动画有限公司、科技出版社的生产项目为例,整个教学围绕工作任务的解决展开,突出知识的应用性,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创新。

(2)注重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以学生练习为主体,教师加以适当的引导,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

(3)现场体验式教学:增加教学见习环节,课程实践部分采用现场教学方式进行,将抽象的设备和工艺变成亲身体验。

(4)案例教学法:将驰梦动画公司等企业的优秀实际案例引入教材、教学体系中,每个重要知识点均与实际应用结合起来,融创新思维培养、团队学习方式、实践案例教学于课程教学中,理论讲授、实践辅导、现场参观、技术服务、科技创新等不同教学方法灵活运用,在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电子教学、网上学习、交流沟通的基础上,采用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结合,校企合作、产学研相结合。

三、教学实施

(1)多媒体教学:利用视听媒体,将抽象的教学内容,采用多媒体课件等方式形象的演示出来。

(2)在教学环节上,将课堂理论教学、企业现场教学、实训基地实际操作、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设计大赛、技术服务全部贯穿于教学之中,构成一个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的现代教学链,形成培养学生创新性和应用性的课程教学体系。

(3)在教案设计上,要求老师全部采用电子教案,制作 CAI 课件,列出本课堂内容的重点及难点给学生参考,查阅各类参考书目并列在教案上,进行网络资料搜集并推荐相关网站的链接,布置相应的作业、思考题及实践项目。提供主体网络资源库让学生能在线学习,研讨与答疑。要求老师在实验实训课题调试一周布置相关课题任务,使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准备。

(4)按商业插画设计工作要求配套设备设施,教做合一。通过多种教学方法的灵活使用,将抽象的问题具体化、形象化,将理论分析与应用相结合;通过实际应用,从小的实践项目到较大一点的综合性实践项目的设计与制作,培养学生的成就感,提高学生的兴趣和乐趣;将学生的被动学习,变为在老师的指导下的主动学习,这样所有问题都迎刃而解。

四、教学资源

(1)课程内容模块化:按商业插画设计工作岗位所要求的知识、技能、素质分

析表,确定课程内容教学模块,并列出每个教学模块明确的教学要求、参考资料,按教师讲授演示——学生练习——教师点评,个别辅导——学生自我评价——教师或来自企业的技师测评的教学过程进行教学。

(2)能力培养项目化:以来自于驰梦动画有限公司的生产项目为案例,整个教学围绕工作任务的解决展开,突出知识的应用性,引导学生自主思考,自主作业,首先按教师的指导完成相似的项目,然后组织小团队独立地完成新的项目,在解决生产任务中提高知识的运用能力、创新能力、团队精神、综合职业素质。

(3)实践指导个性化:教师在指导学生完成项目的时候,注意引导学生发挥个人的特长,要求学生作品的造型风格,手法各具特色,表达学生对商业插画设计中的构图,表现技法的不同感受,培养学生适应不同职业岗位层次需求的个性化指导,逐步培养特色个体。

五、考核方案

以平时作业训练为30%,期末成绩70%进行作品考试,辅之实际课题设计考查,一般不另作考试安排。

六、教学效果

课程使用性、针对性和开放性较强,理实一体,既让我们掌握了课程的基本理论知识,提高审美。

注重了对学生进行必要的色彩能力的培养,卓有成效的提高了学生的管理素质,认为该门课程的教学对他们的实际工作有很大的帮助。该课程在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改革、课程建设、教学条件与教学管理等多方面取得突出成绩,是学校名符其实的优秀课程。

教师能够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合理运用教具、多媒体和电教授课。辅导答疑认真,耐心;作业按时收交,认真批改,有批语。能够严格要求学生,尊重学生意见。

七、课程特色

1、课堂教学任务化。打破传统教学内容的罗列化,实行课堂教学任务模块化,将课堂教学内容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进行任务导向的学习,使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教、学、做一体化。

2、“以赛促教,以赛促学”赛学结合。通过参加多种形式的设计比赛,锻炼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培养学生的参赛意识和职业素养,提高学生的设计水平。

201

篇3:谈幼小衔接课题研究的实施

幼儿园与小学虽然同属基础教育,但两个教育阶段却有明显不同,质的差异在于学前阶段儿童是以游戏为主要活动形式,学龄阶段儿童则以正规的课业学习为主要活动,并有严格的学习与作息制度保证,这一变化对幼儿来说是生活历程中的重要转折。

因此,为幼儿期孩子做好入学准备,帮其顺利过渡,对于保证九年制义务教育质量,提高幼儿素质具有深远意义。

二、课题研究的主要措施

2008年,我园的市级科研课题《关于幼小衔接的研究》正式立项。三年多的研究实践,在有关专家指导、学校支持及全体实验老师的共同努力下,课题进展十分顺利。这一路虽有探索时的困惑,有摸索时的失败,但只有经历才能深刻,研究才能解惑,反思方知进取。具体做法如下:

(一)组建课题组,明确课题研究方向。

本校领导高度重视本课题的确立与研究,课题立项后,于2008年2月成立了课题研究小组。该课题研究由吴秀芹担任课题主持人,负责督促课题的开展实施;李菊担任课题组组长,负责实验的过程管理;张芳担任课题组副组长,负责后勤管理;顾春霞、孙蓉蓉负责撰写阶段性计划、实施、总结;桑月负责收集相关理论,撰写实验报告;嵇清、丁卫红、吴怡桥负责实验研究、个案记录、调查问卷;顾海云负责收集相关理论、编印文集。课题组成员在幼儿教育研究方面有独到见解,有较强的教科研意识和能力。

课题组成立后迅速制订课题实验计划确定活动方案,拟定长期与近期目标,心中有方向,眼里有目标,实验老师研究热情高涨,在问题中研究,使教育科研常态化,自觉转变自己的教学观念。

(二)进行岗前培训,提高研究人员素质。

教师队伍是做好幼小衔接工作的前提和保证,为了更新实验老师的观念,提高实验老师的研究能力和研究水平,我们以课题实验为契机,对教师加强理论学习与课题实施的指导。主要采取以下措施:

1. 认真组织课题组活动。

课题组于学期初制订学期工作计划,部署一学期工作安排和重点,每单周三一次课题组集中活动,及时分析总结前阶段研究得失,部署下阶段工作,提出新要求。每次活动推选中心发言人,安排交流汇报内容,带动全课题组成员认真学习,及时反馈。

2. 观摩名师教学,更新教学理念。

课例评析、名课观摩是我园课题组常见的活动方式。我们利用现有资源,并广泛利用网络资源,分享彼此手中收集的教学案例、论文,共赏精彩。发现有价值的资料,人手一份认真组织学习研讨。名师就是名片,我们崇拜名师但绝不盲从;学习名课,收集看点,欣赏但不硬搬。课题组分阶段组织老师观摩了蒋静、陈宴、薛莲、吴佳瑛等一大批特级教师的精彩课例。听课是一种享受,评课更是一种提升。看名师课堂,从教学行为研究中领悟新理念,激发实验老师的研究意识与热情。

3. 博采众长,推出精品。

“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枯。”科研的目的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科研的着眼点应该在课堂,因此,课堂教学是我校课题组实验的关键。于是我们先后安排桑月、孙蓉蓉、顾春霞老师上县内实验评优课;安排吴怡桥、顾海云、丁卫红等实验老师上组内研讨课,加强交流、研讨,在听课、评课、反思的渐进性流程中,有目的地打造精品课例。年轻教师得到了锻炼,经验型教师学会了创新,形成了课题良好的发展态势。

(三)深入调查研究,了解幼小衔接现状。

做好本课题研究的重要前提是调查了解幼小衔接的现状,通过一系列的调查我们发现:多数幼儿入学后,由于准备不充分,极不适应:环境的陌生、要求的悬殊等,使儿童生理、心理都感到负担太重,茫然无措,导致孩子体质下降、学习积极性不高,甚而产生厌学情绪损害,损害了孩子学习的独立性和自信心。那么,如何做好幼小衔接的工作?有待于我们进一步探索和思考,也更坚定了我们开展本课题研究的信念。

(四)建立课题研究制度,保障课题研究顺利进行。

为了保障课题研究的顺利开展,根据该课题需要及我园实际,特制定了如下制度:科研工作制度、教科研管理制度、教科研工作职责、课题组评估细则、课题项目管理制度等。

(五)强化管理,确保质量。

1. 课题研究做到定期、定时、定点,落实任务有效果,切实保证实验的长期性和连续性。活动开展采取集中与分散、集体研讨与个体研究、理论学习与实践探究相结合的方式。

2. 要求每一位课题组成员学期初制订明确可行的实施方案,扎实开展研究,对研究过程中获得的资料、数据进行分析汇总,期末对照方案检查每一位教师的研究情况,与绩效考核挂钩。这一措施对课题研究的开展起到了很好的促进和保障作用。

3. 注重课程资源的开发与管理,让现有资源与资源开发有机结合,做到用好现有资源,充分利用园内资源,挖掘社会资源,搜集网络资源,尽量满足实验教师的工作需要。

三、辛勤耕耘,成效显著

在本课题的研究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系列的教育教学、科研辅助材料,如研究该课题所形成的课题结题报告、工作报告,幼儿入学去向调查表、家长调查问卷、“幼儿活动剪影”、“实验班教师活动剪影”、幼儿个案观察记录档案、幼儿实验作业及效果检测与分析、教师在课题研究中的教案集锦、论文集、活动时专题研讨的学习笔记、听课笔记,等等。课题的研究提高了教师的教育教学理论素养,也锻炼了教师的实践教学研究能力。

四、及时反思,总结提高

总结与反思三年时间的课题研究,也碰到了许多问题,有些问题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入研究。

(一)应注重衔接的双向性。

当幼儿园与小学衔接时,小学一年级上半学期的学习、生活及能力培养是否也可以与幼儿园衔接,做到双向互补,形成体系。

(二)应加强幼儿园与小学教师的相互交流。

幼儿园教师和小学教师之间的沟通不够,这主要是指教育观念和教育方法等方面的沟通不够,存在各自为政、单打独斗的局面。小学与幼儿教师之间除了吸取对方在教学方法、课堂组织形式等方面的特点外,还应该在教育观念、师生关系等方面加强沟通与交流。

(三)注重学习习惯的培养。

在具体研究思路中提到学习习惯的链接,并不是幼儿园向小学靠还是小学向幼儿园靠的问题,应该是幼儿教育和小学教育都往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靠。但在实际操作中,我们往往会链接过头,将小学教育中的一套搬到幼儿园教育中来。

篇4:插图教学的有效组织与实施

一、不断丰富语文插图的内容

近些年来,语文教材中插图的内容形式不断丰富。传统的初中语文教材中,主要以简单的工笔画为主,很少有色彩等渲染,插图也较粗糙。近些年来,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插图的形式逐渐多样化。以苏教版为例,语文教材中包括了国画、油画、素描、宣传画等在内的多种形式的插图。从内容上来讲,苏教版语文教材的内容也在日益增多,涉及到自然景观、人物画像、场景图像、具体实物、诗词歌赋意境等在内的内容。如在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归园田居》(陶渊明)的教材设计中,诗中“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该句诗歌的插图(附录二图4)描绘出了诗人躬耕劳作的意境,又如人物画像类插图,初中语文教材(苏教版)有关鲁迅个人肖像的插图,通过其冷峻的眼光学生可以感知到作者的内心情感等。

在新的发展时期,要对语文插图的内容和形式不断进行完善,如增加动漫、铅笔画等学生

感兴趣的插图内容,不断丰富语文教材插图,减少文字带来的压抑感。

二、重视激发学生对插图学习的兴趣

语文教学强调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培养,并重视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培养。根据学生学习的特点,学生更容易接受配有插图的教材,其视觉形象的特点更容易被学生接受。同时,生动的视觉形象容易引起学生的注意,调动学生对教材内容的关注和兴趣。在调查中发现,很多学生在拿到教材后,首先翻阅的是教材的插图,尤其是彩色的插图,对学生的吸引力最大。

要激发学生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热情,将语文学习与初中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如在教材插图的设计中安排与学生生活贴切的内容等,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提升积极努力。

三、将文本内容具象化,减少学习难度

插图具有形象直观性的特点,语文教材文本较多,单调的文字内容给人以沉重感,而插图能将文字中所描绘的抽象内容具象化。如在《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苏教版)一文中,插图中是躺在病床上的保尔。初中生在阅读文本中,对其坚强的人格虽有一定的了解,但是无法深入到主人公的内心,通过插图的描绘,展示了在虚弱中仍表现出坚强的保尔,对学生在理解作品及原著人物方面有很大的帮助。在具体教学实践中,语文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将较抽象的语言文字与图像教学结合,让学生通过插图对语文教学的内容及主要形式等有更多的了解。

四、将语文教学与审美教学相结合

语文教材中,插图自身也具有教育功能。如祖国的自然景象苏州园林、桂林山水等自然景观,可以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而作者的肖像让学生产生敬仰心理,王羲之的书法、古代遗迹等让学生感受到传统文化的精深博大。此外,插图在发挥教育功能的同时,也给学生以美学的享受,典雅的文字配上高雅的画作,对文学作品品位的提升有很大价值,让学生能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熏陶,充实学生的精神世界。因此,在教学中还要重视对学生审美鉴赏能力的培养,如插图所表达出来的意境、与作品的相关联系,如在古代诗歌的欣赏中,可以通过插图让作者理解“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审美体验,对初中生的基础审美能力加以重视和培养。

五、根据学生发展特点编绘插图

在教材插图的编绘上,要结合学生学习和发展的特点,考虑到初中生的智力发展水平、审美能力、知识认知能力等特点。据调查,初中阶段的学生对彩色插图的喜爱之情更为明显,希望教材能多配置插图。在插图的设计中,可结合具体的教材内容,设计生动具体的图,满足初中生的发展需求。如卡通图案、漫画等形式的插图,并重视对学生心理的关注,选择积极向上和充满热情的图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了解人间的真善美。

六、以教材文本内容为基础,符合文章意境

插图的应用,主要是帮助学生理解具体的文本内容,加强对作品的理解和人士。因此,教材插图也需要建立在教材文本内容的基础之上,加强与文章的联系。如在与景物相关的文章中,可以景物的形式进行图画设计,让学生对景物能有大致的体会和影响,为后面的文本学习奠定基础。失去了文本的支撑,插图也就失去了相应的意义。如在苏教版语文课本《社戏》一文中,插图中“两个白衣人打仗”与文章所描绘的“一群赤膊人打仗”存在出入,也易对学生的理解造成误会。因此,教材需要紧扣文章内容。

综上所述,插图作为重要的教材资源,在语文教学中有重要作用。近些年来语文教材插图从形式到内容都有了很大的发展,为初中生的语文学习提供了更具体直观的视觉感受,成为了重要的语文教学辅助工具。本文主要以苏教版初中语文教学为例,分析了插图的重要作用及如何在语文教材中配置插图以便更好地辅助教学。

篇5:课题实施方案

以县局、镇总体思路为目标,以学校即将推广实施的“一本、三化、五性”工程为动力,即;一本——以提高课堂效率为根本;三化——实现课堂教学课题化、科学化、规范化;五性——课堂教学课题突出主体性、全面性、层次性、创造性、开放性。以先进的教育理念为指导,结合学校各学科课堂教学实际,初步尝试构建各学科教研课题。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的水平,锤炼教师队伍。

二、目标要求:

通过建机制、引路子、培新秀、推普及、搞评比等系列活动,使学校研训活动不断引向深入。我们的研训目标可以概括成三句话:

(一)以学校10个课题为导向;

(二)以课题代言人为标尺,为楷模;

(三)达到广起研训的良好态势。

三、具体措施:

(一)建机制

本学期以及更长的一段时间里,大搞课题的应用与推广,为了使此项工作落到实处,学校组建了课题领导小组,制定了各项规章制度:课题领导小组工作职责、课题组组长职责、“课题”工程工作制度、课题教师职责、课题活动制度。

(二)引路子

1、开学第一周,我们将开二次不同层次的会议。一是教研组长的会议,在上学期课题研究的基础上,确定各学科教学课题,征求意见,布置实施方案。二是主研人的会议,初步确定切合本校教学实际,适合在本校推广的总体教学课题。了解学校及各学科的教学课题,明确今后课堂教学的基本授课思路。

2、开学第二周,各学科尝试运用课题进行授课,对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反馈。学校将组织教研组长对各学科教学课题,进行微调及细化整改,力争达到初级规模。

(三)培新秀。

为了把课堂教学课题应用到实际教学中,学校将组织分五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3月1日------9月1日

围绕各学科课题,开展课题主研人微调及细化整改活动,要求课题主研人精通教育理论,必须吃透新课标,树立新的教学理念,为了使他们尽快的掌握以上内容,学校本学期搞三轮关于《新课程标准》内容的理论学习,搞两次新课程标准的竞赛。在此基础上要求课题主研人必须与其他乡镇特别是一、二、三小,及时向他们学习好的经验,好的方式,以充实学校的教学资本。

第二阶段:9月1日-----9月17日

开展各课题示范课活动。为了进一步提高学校课题主研人的整体水平,及时收看“空中课堂”,骨干教师讲示范课。然后结合学到的经验和自己的教学实际搞出各自的示范课。学校必须有必要的课题研究的档案资料。

第三阶段:9月18日------11月18日

学校轮流讲课、评课,促使教师的业务水平得到不断提高,学期末搞评比。

第四阶段:11月19日------11月30日

检查学校课题代言人收看县“空中课堂”的笔记。再组织讲仿模课,结合学校课题代言人的课,掀起人人学、议、讲活动。

第五阶段:12月1日------2月13日

学校领导深入各年级随机听课,对照各学科教学标准进行检查,如果出现不合格课,将追究责任。

四、评价奖励办法:

1、建立评价阶梯体系,即校长-----主任-----教师,层层落实,逐层评价。

2、充分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结合工作实效进行奖励。

篇6:课题实施方案

新《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语文课程的这一基本理念,奠定了语文教学走向开放、走向实践、走向综合的基础,也为作文生活化教学提供了政策背景。

教育与生活,生活与作文密切相关,我国杰出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早就提出了“教育即生活”的著名论断;叶圣陶先生也指出:“写作系技能,不宜视作知识,宜于实践中练习,自悟其理法,不能空讲知识,或以为多讲知识,即有裨益于读写能力之长进,殊为不切实之想。”

然而,教学现状却是,作文教学游离于生活,学生作文兴趣不高,作文缺乏真情实感,缺少灵性与创新,教学效率并不理想。因此,作文教学必须走向现实生活,贴近学生实践,教师应该作学生生活的引导者,让他们觉得平淡生活中,也有许多精彩的地方可供写作。

本课题的实验研究,将结合我班学生自身的特点,试图探索一条全新的具有农村小学特点的生活化作文的教学策略。

二、课题的目标

本课题的实验研究将在新课程标准的支撑下,确立相应的课题目标。

一是进一步确立新的作文教学理念,端正写作目的,由“应试”走向“应需”;

二是注重过程与方法,建立以内容为中心的作文训练序列,改变以形式为训练体系的训练,解放学生的身心,引导学生深入生活:直接参与,感受生活;阅读书报,听广播、看电视等,感受作品的意境,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营造作文的真实环境;

三是注重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引导学生“以我手写我口,以我手写我心”,设法让学生在无拘无束的状态中,说出最富有情趣、最富有新意和闪耀着智慧光芒的独特感受;

四是改变作文评改方式,把时间和精力用在进行大量读写实践上。

三、课题研究的基本步骤

本课题的实验研究,将分三个主要阶段:

准备阶段:调查摸底,做好开题前的准备工作,包括课题的论证、实验方案的撰写、开题报告,落实子课题等。时间:9月份

实施阶段:根据课题的基本方案,开展实验研究工作,在实验中调整方案、注意积攒过程资料等。时间:10-12月份

总结阶段:根据实验过程资料,进行科学总结。时间:1月份

四、研究策略

1、作文题材的研究开发

作文教学“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这是新《语文课程标准》关于作文教学的重要思想。作文写什么?写自己身边的事,自己熟悉的事,自己有感触的事。这样学生对习作才能感到可近,可写,可亲。开发身边的作文题材,是作文教学改革不容忽视的教学策略。

本次课题研究,教师要从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入手,培养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引导学生走向生活,走向实践,让他们真正从“作文难”的阴影中走出,彻底解决作文“无米之炊”的困苦。通过对生活的观察、写生活日记、调查、访问、游览等形式,引导学生关注自然、关注社会、关注人生,充分感受自然、社会、生活之美,写出文理兼美的好习作。

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实验中要引导孩子感受现代农村生活、爱护家乡环境、理解和尊重自己的祖辈、热爱和欣赏家乡人的产业,描绘自己眼中的家乡以及家乡人的才情,让孩子真正置身于现实生活环境中,消除“纸上谈兵”的作文病灶。通过大量的教学实践,让学生面对现实,面对生活,学生才能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

2、阅读与应用结合的研究

引导学生把阅读与应用作为自己学习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珍视学生的阅读中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要用积极的评价,引导和促进学生通过观察、调查、访问、阅读、思考等多种途径,运用各种方法搜集生活中的材料。

作文没有终极捷径,本课题将采用多读多练,边学边用,活学活用等策略,以阅读促进应用,以应用促进阅读,达到阅读、应用“双赢”的效果。

3、作文评价方式的研究

作文评价,是作文教学理念的一种体现,是衡量作文教学成功与失误的重要尺度。

按照“生活作文”基本概念,作文的成败得失,应坚持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基本原则,倡导把评价的权利交由生活的主人的作文评价思路。

篇7:课题实施方案

新一轮课程改革为现代教育注入了生机与活力,对农村学校实现教育现代化提供了重要的机遇,我们可以借此大刀阔斧地进行教育教学改革,以从根本上改变农村初中历史教学现状,最大限度地提高历史教育教学质量,实现历史育人的功能。同时这对我们也是一个挑战,我作为一名农村初级中学历史教师,对新课改有许多的问题与困惑。由于我所在的学校是一所农村初级中学,教学条件、教学环境、学生基础、教师素质等方面都存在着一些与当前课改相冲突的因素, 具体表现为:

1.历史课程不受重视,对历史课定位不准确。历史课往往被视为可有可无的“副科”,(学校、学生和家长都陷入这样的认识误区),影响教师教学热情,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

2.教学方式陈旧、单调。在现代教学手段日益发展的今天,农村中学历史教学仍采用传统的教学形式,凭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本书向学生灌输历史知识,要求学生死记硬背,难以调动他们学习历史的积极性。有些老师希望能用一些新颖的方式上课,却因那近60人的大班额“望洋兴叹”;有些老师希望用多媒体上课,可是,当前又有多少所农村中学能拥有这样的设备?

3.历史教师应专职化,自身水平亟待提高。农村初中历史教师多为兼职教师,没有接受系统的历史教育和教学训练,这些是农村中学历史老师专业技术水平的总体情况。这种专业水平怎能保证教学质量?

4.历史讲述的是过去发生的事情,以记述历史事件为主体,其内容与社会现实距离遥远,给学生一种历史离自己很遥远、触不可及的感觉。特别是农村学生,把历史科当成“小科”、“副科”、“杂科”的代名词。课余基本上不在历史科花时间成为普遍现象。学生的偏见无疑会使历史教学在实践中严重打折。正因如此,学生的历史知识底子薄,基础差。面对记忆繁多的历史人物、时间和事件,许多学生觉得困难重重,无从下手,只能是望史兴叹。长此以往,学生对历史课的兴趣从大到小,从有到无。

如何改变当前农村中学历史教学所面临的这一系列困惑?培养中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尤为重要。兴趣是打开知识大门的金钥匙。春秋时期教育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也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可见,兴趣对学习效果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在历史教学改革过程中,农村中学历史教师如何在近乎“四面楚歌”的历史教学环境充分调动一切因素,加强对学生兴趣的培养,把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调动起来,相信这是我们每位老师都十分关心的问题。如何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的学习变被动为主动,就成为我们教育工作者不懈追求的重要课题。而快乐教学无疑是打开学生历史学习兴趣兴趣之门的“金钥匙”。

课题名称的界定和解读

做为当代一名教师他的创新,就应是运用新的教学理念和现代教育技术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我们的教学理念的中心是制造快乐,“寓教于乐,其乐无穷”。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利用一切方法、手段和设施,尽可能在去制造快乐,让学生们对学习充满了兴趣,快乐地去说,快乐地去想,去看,去做。

快乐教学法 指教师通过剪接、粘合、浓缩、扩充等手法实现书本内容的进一步生活化,并用游戏、娱乐、趣味语言、动作手势、示范表演、简笔画等形式,为学生创设自由的意境、舒适的心境、愉快轻松的气氛,辅之以多媒体教学手段,使学生饱尝愉快的感情体验,从而乐于学、乐于练、乐于记忆。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提高课堂活动的效率。

通常快乐教学法的教学步骤共分复习、介绍、操练和巩固4步。复习过程中,教师利用概括力和想像力,对学生学过的内容进行重新编排组合成小品、短剧等,增加趣味性,消除学生吃“回锅菜”的乏味感。介绍新教材时,利用简笔画、图片、实物等手段创设一定的语境,让学生在自然的语境中通过参加游戏,观看表演等形式去感知、意会新的语言点。在操练的过程中,创造一种宽松的环境和融洽的气氛,让学生大胆开口,不必有错必纠,要让学生把话说完,多采用鼓励性语言,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在巩固过程中,要注意做到掌握知识和体验乐趣的统一,有些题目可适当降低难度,分层次循序渐进地达到教学目标。

快乐教学法可消除学生学习的紧张心理和乏味感,使绝大部分学生对学习感兴趣,从而提高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可以增进师生、同学之间的友情,增强学生的集体观念,寓德育美育于语言教学之中。

总之,“快乐教学法”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欢快愉悦的教学环境,既减轻了学生的压力、负担,又遵循了教学规律,教师越教越乐教,学生越学越乐学。寓教于乐,寓学于乐,其乐无穷。

课题研究的步骤和举措

一、课题研讨的举措

(一)有关古今中外以历史题材的影视剧和纪录片,可以说很多很多,但目前还很少有直接为中学历史教学编制的教学录像片。因而,本课题将以初中历史新课程规范为根据,依据教学的实践需求,经过剪辑,加上提示,或概括,或质疑,或提出学习目的,或引发讨论,或制成适合课堂教学的短片,或制成互动性强的ppt课件,制造完成一系列的教学视频资料。

我们要做的任务:

(1)搜集与整理与华东师大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八年级(下)、《世界历史》九年级(下)教学内容有关的图片、视频或电影片段,并按单元与课文分类整理。(2)依据教学内容,分课或分单元制造适用于课堂教学的教学视频资料。

(二)把需要掌握的基本史实或史学观念编成歌诀,并以历史图片或历史短片为背景,让学生动口动脑,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并帮助他们记忆……我们称之为“歌诀历史”。

历史知识的记忆和积聚,在历史教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位置,但也是学生学习历史普遍感到困难和单调的主要原因。妥善地处理这一问题,是完成历史高兴有效教学的重要一步。课题组将一方面充分搜集、应用现有的研讨效果,一方面积极进行历史教学歌诀创作,同时适当地在教学中援用历史经典歌曲,让歌声陪伴学生的整个历史学习过程。

(三)历史教具的制造

1、历史文物的复制

①搜集《中国历史》课本中重要文物、人物的图片,或对历史教学有辅助作用的文物图片。

②指点学生使用木材、纸片、粘土等资料制作成教具。

2、历史场景的制造

①精选中国历史上重要的历史事件。

②寻觅相关历史事件的尽可能详细的材料,并据此设计、绘制出草图,如原始人群生活的场景图或历史事件发生的情境图。

(四)课堂教学形式

在愉快教育理念的指点下,教学形式也应多种多样,如上面所列形式将成为常见:先布置学生预习,再看历史短片创设出一个历史情境,或看短片后再去看书、查材料,然后讨论:历史剧中哪些内容是真实的?哪些是虚拟的?这样虚拟是否合理?为什么要这样虚拟?或对某个历史人物、事件展开争辩……看短片可以增强直观记忆,争辩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历史思辩才能和史学认识,对学生综合才能的进步也有益处。我们将这种教学方法称之为“快乐教学法”。

二、课题研讨的步骤

1、课题研讨的主要进程和阶段任务:

20xx年5月—20xx年12月:

搜集、整理与七年级下册、八年级下册、九年级下册历史教学内容有关的图片、视频片段、歌诀,并按单元与课文分类整理,然后加工和修正。

20xx年1月—20xx年3月:

课题研讨总结阶段,搜集与整理历史课堂快乐教学论文、历史快乐教学案例,并逐渐完善教学素材库,完成结题报告。

课题成果的预期和呈现

主件:结题报告

附件:论文《农村中学历史课堂快乐教学策略研究》

教学设计《中华民族的起源》、《社会习俗的变化》

教学课件《中华民族的起源》、《社会习俗的变化》

《第二次世界大战》等

篇8:初中数学课题学习的有效实施探讨

关键词:初中数学,数学课题学习,教师角色,作用

随着数学新课程理念的不断深入推广, 数学课题学习的开展形式以及实效性越来越受到重视, 有针对性地实施开展数学课题学习, 既可以提高数学学习的有效性, 又可以培养学生的数学情感、数学思维。

一、明确数学课题学习中教师的角色与作用

在课题学习的过程中, 教师不再总是“正确的化身”, 而是平等地参与学生的探索、学习活动, 适时地扮演“同事、参谋、建议者、欣赏者”等角色, 当然, 教师的主导作用仍不可忽视, 主要体现在创设好的问题情境, 激发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以及对学生活动的适时评价和激励。

教师如何创设好的问题情境, 又如何提高自身研究水平和洞察能力?第一, 在日常生活和教学中, 应关注数学与现实及其他学科的联系, 从中发现一些小课题并进行研究, 通过自身的“做”切实提高研究能力, 同时不断积累一些切合学生实际的优秀课题学习素材和数学研究经验, 提高对学生课题学习的指导能力。第二, 应放下架子, 真正参与到学生的课题学习中去, 通过自身的参与、独立的思考, 加深对问题的理解, 通过与学生的合作交流, 了解学生想法, 开阔自己思路, 发现学生问题所在, 提高对学生课题学习指导的针对性。第三, 课题学习活动后, 及时反思学生的思路和问题解决方法, 收集和整理学生的成果, 从中获取问题解决的经验, 又可为这部分学生后续有关课题的学习及以后学生课题学习提供一定的借鉴。

二、运用好数学课题学习的学习形式

数学课题学习活动开展的时空具有一定的灵活性, 可以在课堂内通过学生的合作交流完成, 也可以采用课外活动、课内汇报交流总结的形式。

1.课内学习方式的具体实施

第一, 给学生空间, 适当生成。

选择课内学习方式展开课题学习活动时, 应以探索为活动主线, 并在探索过程中发挥学生主体性, 在活动的选择与确定、探索与实践活动的展开中加强学生自主性, 真正让学生经历自主的问题解决和研究过程, 获得一定的研究经验, 在具体教学时, 应给予学生较为充分的时间与空间, 保证学生较大的探索余地和思考空间。

第二, 根据学生基础, 恰当进行不同水平的预设。

根据学生以往经验水平和认识水平, 教学中可以设置不同的问题梯度。当然, 此时教师不仅应关注问题的解决, 同样应让学生体会各个问题之间的关系, 感受将一般问题特殊化的策略, 以及将具体问题一般化的数学研究意识, 从而发展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课外活动、课内交流”形式的具体实施

以课外活动、课内交流的方式进行课题学习, 课外教师同样要关注学生的活动情况、进度以及所遇到的困难, 对他们进行适时的指导和帮助, 确保学生能够顺利完成有关活动;课内交流时, 教师应注意小组汇报的组织与调控, 让每个学习小组都能获得汇报的机会, 要求学生在汇报交流时反思各小组优缺点, 并在课后通过对其他小组结果的借鉴和自己小组的反思, 对自已小组的课题报告进一步完善, 培养学生自我反思意识和合作交流能力。

不管采用哪种方式展开初中数学课题学习, 都不该以教为主, 应以学为主, 师生一起学习。引导学生自学、讨论、调查、探索、解决问题, 让学生在问题、困难、挑战、挫折、取胜的交替体验中, 在选择、判断、协作、交流的轮换操作中, 经历一个个学数学、用数学, 进而发现问题, 走向新的学数学、用数学的过程, 形成学生主动学习的良性循环, 让学生得到各自应有的发展, 真正实现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三、善于实施分组

在课题研究活动中, 如何对学生进行分组呢?指导老师可采用指定分组的方式, 也可让学生自由组合。

1.什么时候采取指定分组的方式

初一上学期的课题学习, 一般采用指定分组, 因为初次活动, 需要所有小组都能顺利完成任务, 所有学生都能融入到问题中去感受合作学习的过程和评价。教师应提前要求学生自荐小组长, 然后根据学生自荐情况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原则确定几个小组长, 并指定各小组的成员, 确定在活动中各小组将如何分工及原因, 共同研究对小组活动的评判要求等, 再培训和指导各组员在小组中如何适时地发表自己的意见, 如何学会倾听同学的意见等。

2.什么时候让学生自由组合进行分组

合作需要一个融洽的氛围, 需要组内成员之间的相互欣赏。志同道合、情趣相投的几个人, 交流将更为自由, 容易激发出创新的火花, 因此学生自由组合进行分组很不错。当然, 并不一定完全根据学生日常关系组合形成小组, 有时还需要看研究主题, 对于一些选择性的研究主题, 可以根据学生的研究兴趣进行归类分组。

四、充分利用当地优势, 结合学生实际选择课题

有效开展数学课题学习, 课题选择是关键。教材上编的课题并不都适合当地学生, 教师按照课本形式逐一地解释一番, 只能劳而无功, 不如根据当地情况将知识嵌入具体背景中, 充分利用当地优势选择课题, 注意现实性、综合性、阶段性、开放性、挑战性和可行性, 引导学生选择类似的熟悉问题进行探索, 只有符合学生的课题才能激起学生的探索兴趣。那么, 背景从哪里来?只要做个有心人, 善于观察生活及时捕捉对教学有启发的信息, 善于积累, 不怕没有好的背景。

此外, 可从教科书中寻找可拓展的问题, 多了解学生的疑惑, 根据这些问题或疑惑, 设计一些课题, 让有兴趣的学生课后研究或课堂上共同探讨。当然, 随着学生相关活动经验的丰富, 教师也可以将选材机会让给学生, 由学生自主提出课题。

总之, 放手让学生去学数学、爱数学、用数学才是最重要的。

参考文献

[1]沃苏青, 曹存富.初中数学说课稿精选[M].宁波:宁波出版社, 2006.9.

[2]章飞, 刘黔昉.初中数学课题学习的实践与探索[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

篇9:插图 课题实施方案

关键词:插图教学;物理;课堂效率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23-074-1

物理是比较抽象的学科,初中生由于年龄和生活阅历的限制,导致他们学习物理相对比较困难,对于很多物理概念和物理原理难以理解。实施插图教学,能够直观地向学生传达物理现象和本质,使学习物理变得直观、简单,且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有利于拓展学生的思维,提升初中物理的教学效果。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初中生刚开始接触物理学科,往往觉得物理知识难以理解和掌握,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应该多采用插图教学方式,有助于学生接受并且理解物理知识。特别是对于新的章节、新的知识点,实施插图教学,导入新课,能够提高学生的物理学习能力,提升教学效果。

例如,老师在讲到“浮力”相关知识时,可以先让学生们看看船舶在水中航行、鸭子在水中游泳、氢气球浮在空中、落叶漂浮在水中等图片,使学生对“浮力”相关物理知识有一个初步的印象。老师还可以在课堂上向学生展示“死海不死”的图片,学生在看到图片后自然会联想到生活中的一些溺水事件,在现实生活中人是不能够浮在水面上的,而老师展示的图片中的人却能够浮在水面上是怎么回事呢?学生内心产生的矛盾和疑问使他们对老师接下来要讲授的“浮力”充满兴趣。此时,当老师在讲解“浮力”的相关知识时,学生在好奇心和求知欲的驱动下一定能够全神贯注地学习了。不仅课堂气氛活跃了,而且学生的注意力集中了,教学效果必定理想。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上面的例子刚好验证了这一观点,实施插图教学,引入新课,使学生在开始的阶段就对物理产生兴趣,一旦学生对物理知识产生了兴趣,则物理教学的质量和效果必然提升。

二、辅助观察,助力实验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物理教学中,老师希望通过借助实验向学生展示物质知识的概念和原理。但是,在实际教学中进行实验时,往往会由于学生操作不当或者实验仪器本身故障,导致学生不能通过实验了解物理知识的概念和原理,此时,实施插图教学,辅助实验观察,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在进行水的沸腾实验时,老师希望通过本次实验,学生通过观察水沸腾的全过程,了解水在不同温度时的变化情况,水的沸腾现象和水沸腾时的温度情况等。在实际进行实验时,可能由于室内温度、实验设备或者是学生个人等原因,导致水沸腾经过的时间较长,或者水没有沸腾,学生没有观察到水沸腾的全过程,使实验的价值大打折扣。此时,老师可以增加插图教学,在插图上描绘出不同温度下水的样子,利用多个插图,将不同温度条件下水的样子全部呈现给学生,弥补学生没有观察到水状态变化全过程的遗憾。通过插图展现水沸腾时的样子,让学生将实验观察到的水沸腾现象与插图做对比,检验实验中水是否真的沸腾了。通过实施插图教学,弥补了学生实验中的不足,使学生全面直观地了解水沸腾的全过程,对水的沸腾产生深刻印象。

对上面的例子进行分析,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物理实验是学好物理的重要手段,而插图教学是补充和完善物理实验的重要手段,老师在物理教学中,应该多引入插图教学,将插图教学与物理实验进行有机地结合,通过插图辅助实验的观察,促进物理实验全面的发挥。

三、展示原理,深度理解

在物理教学过程中,老师需要将一些复杂深奥的物理原理向学生讲解清楚。实施插图教学,利用插图向学生展示物理原理,将复杂的原理简单化,有助于学生深度理解。

在进行光的传播教学时,老师可以向学生展示小孔成像、激光准直、影子、日食和月食等插图,让学生认真观察并且讨论图片中光的传播中有什么共同点。老师将学生们的观点进行总结,引出光的直线传播原理,即: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老师可以借助其中的插图向学生具体解释光沿直线传播的原理,例如,影子插圖,光从光源传播出来,当遇到不透明的人或者物体时,不透明的人或者物体将原本直线传播的光挡住了,使不透明的人或者物体后方没有接收到光线的照射的地方就形成了影子。再例如,日食,太阳是光源,当月球运动到太阳和地球之间时,在地球的一些地方能够看到日食,原因是太阳发出的光在直线传播的过程中被月球挡住了一部分或者全部,太阳被挡住的部分是好像消失了一样。在教学过程中,借助插图直观地向学生解释物理原理,深入浅出。

通过上面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出,实施插图教学,借助插图能够非常直观地展示原理,有助于学生理解抽象的物理知识,不仅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且有助于学生发散思维,探究隐藏在表面现象以下的物理原理,深度理解、全面掌握和应用物理技术。

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合理地使用插图,实施插图教学,丰富学生的物理表象,让物理“生动”起来,使学生在学习物理时不再感到枯燥乏味。插图教学能够丰富教学的内容,使学生对物理知识产生兴趣,对物理的认识不仅仅停留在表面现象,而是愿意更深层次地去探究物理现象的本质。总而言之,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实施插图教育,是重要的教学手段之一,不仅能够提升教学质量,而且有利于发掘学生的潜力,提升素质教育,值得全面推广。

[参考文献]

[1]邓玉林.初中物理教材插图在教学中的地位及作用[J].物理通报,1998(10).

上一篇:蛋炒饭作文300字_四年级作文下一篇:绿博园的秋天作文3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