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音乐欣赏课教学研究

2024-04-27

小学音乐欣赏课教学研究(通用10篇)

篇1:小学音乐欣赏课教学研究

如何教学小学音乐欣赏课

【摘 要】

音乐欣赏课是通过教师简明、生动、富有活力的讲解提示,倡导“以音乐为本,从音响出发,以听赏为主”的教学理念,将听者从原本对音乐无意识的“听”进入对音乐内涵的感觉和理解,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为音乐的欣赏者,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扩大音乐视野,提高感受、体验、听赏、评价音乐的能力,并发展想象力、丰富情感,使人的精神生活得到更大的满足,身心得到健康协调的发展。

【关键词】

合理选用教材 丰厚教学形式 改善教学评价

音乐欣赏教学是一种通过对具体音乐作品的聆听,及其他辅助手段来体验和领悟音乐美的音乐教育形式。

一、合理选用欣赏教材

音乐作品必须根据儿童的年龄特征和接受能力认真选择,做到由浅入深,由近及远,由具体到抽象,由有情节到无情节,由比较熟悉到比较生疏。同时,由于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广播电视、唱片、磁带、CD、VCD等传递音乐信息设备的日新月异,音乐欣赏已不仅仅局限于音乐课堂上。实际上,小学生每天从家里和社会上所接受的音乐信息,无论是有意还是无意的,都要比音乐课堂上多得多。因此,这给我们音乐教育带来了新的课题:拓展音乐时空,正确选择课本外合适的教材,让学生感知多种情绪是必要的。那么应该拓展选择哪些音乐作品呢?

1.必须富有情趣和艺术表现力,能够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学生学习需要,并使儿童能有生动、形象感受的作品。

2.作品应该是贴近小学生生活经验的,大多数学生都可以学会的,切合实际的,是符合儿童音乐能力最近发展区的,即选择那些感性、生动、寓意含蓄、结构完整、形式优美风趣的音乐作品,来使学生正确体验不同的情感。

3.为配合学生课外自主选择音乐的需要,教师要教会学生选择音乐。因此,每隔一段时间,我们可以来个音乐展示活动,让学生说一说最近在课堂外听到的歌曲,并讨论哪些旋律动听优美,再找出一些大家一致认同的曲目来欣赏、学唱。

4.在教学时,适当地选择活泼动听、健康向上的课外歌曲,如低年级的《西游记》《刷牙歌》《健康歌》,高年级的《童年》《歌声与微笑》《爱的奉献》等。这些乐曲小学生较熟悉,也比较喜欢。合理地选材,使欣赏教学适合儿童音乐心理的发展,由愉悦式聆听逐步过渡到理解式聆听,再慢慢达到评价式聆听。

二、采用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

1.运用多媒体课件、实物展示和乐器演奏形式

运用多媒体课件、实物展示和实物演奏的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例如在进行音乐欣赏课二胡独奏《赛马》的教学活动中,我通过让学生认识接触实物二胡,体会二胡的演奏方式,感受二胡的音色,从而引起学生欣赏的兴趣。接着,我运用课件来帮助学生理解作品,利用观赏赛马的动画感受热烈欢腾的赛马情景。音画结合,更加深了学生对音乐作品的理解深度。

2.游戏形式

音乐游戏具有愉悦性和互动性,是学生所喜爱的教学模式。尤其适用于低年级的音乐欣赏教学。如:听赏《跳绳》中,我让小朋友们边听边跟着音乐节奏跳绳,感受乐曲快乐、活泼的气氛。听赏《捉迷藏》前,先让孩子们完整听一遍,然后,请几位学生上来玩一玩这个游戏,并配上背景音乐,这样一来,学生们就能更好地体会音乐所表达的内容。

3.故事形式

每个儿童都喜欢听故事,利用他们这一特点,结合音乐来编讲故事,能迅速地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加深他们对作品的理解。如,在欣赏《动物狂欢节》时,我编了一个动物们过新年的故事,并结合图片和音乐边听边讲,迅速地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加深他们对作品的理解。

4.表演形式

表演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伴奏表演、舞蹈表演、歌唱表演、各种角色扮演……教师可以根据音乐欣赏的内容进行选择,在组织学生进行音乐表演时,主要是要调动学生强烈的参与意识和创造热情。例:在欣赏《玩具兵进行曲》时可让学生在了解音乐故事内容后,跟随音乐,用神气的神态,雄赳赳、气昂昂地行进及表演来表现玩具兵们可爱、顽皮的形象。而在音乐结尾部分,描绘小主人苏醒过来的时候,教师可引导学生用凌乱的“定格”动作来表现玩具兵们来不及回玩具箱、东倒西歪的尴尬形象。

5.小组讨论形式

这种方法适合中、高年级。如,《瑶族舞曲》教师先组织学生学习音乐主题,再播放音乐,引导学生初步欣赏后,将学生分组,并将需要讨论的问题板书。提问:全曲可分为几段?各乐段速度、拍子、情绪、旋律、节奏、力度、主奏乐器、表现内容各是什么?让学生在《瑶族舞曲》的音乐中轻声展开讨论。讨论结束后,各组代表发言,教师再对音乐问题、乐曲风格等进行解答和总结。通过小组评议课这种方式进行总结,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和集体智慧。

三、改善评价机制,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有成功感

音乐课评价是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基本环节,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体现了学生对音乐的兴趣、情感反应、参与态度和程度。这就要求教师在上课时,要随时发现学生的闪光点,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得“优”的机会,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例如:在欣赏乐曲《赛马》时,根据学生的不同层次,因材施教,给每一个学生创造得“优”的机会。对于表现出色的学生,教师会问一些较难的问题:“乐曲的主题旋律是什么?旋律重复出现速度有何变化?对于平时不喜欢回答问题的同学,教师就会问一些比较简单的问题:“请同学们注意倾听乐曲的速度变化,听到用手势表示,如:渐慢时伸出一个手指,渐快时伸出两个手指。”……一旦发现学生能够正确表达乐曲的意思,教师立刻送给学生一个激励性的动作或肯定性的语言。采用这样的教学方法,既使学生系统地掌握了所学知识,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自主学习的动力。

总之,一堂充满活力的音乐欣赏课,能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感受音乐的美妙和神奇,激发学生听赏音乐的浓厚兴趣,获得美好的音乐享受,从而逐步养成聆听音乐的良好习惯,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逐步积累鉴赏音乐的经验。

篇2:小学音乐欣赏课教学研究

1、许多教师过分强调音乐故事、人物轶事传闻的介绍,缺少音乐本体,而置“音乐”次要地位。教师只顾自己不关注学生,叙述的语言过多,担心学生理解不了音乐。结果学生听了故事、强记了许多数字,反而对于所欣赏的音乐一无所知。

2、老师一味主观灌输乐曲伟大的美名,特意为音乐做解释,强迫学生按照同一个思路去欣赏,忽视学生亲身欣赏的体验与感受。

3、对乐曲的结构、特色认识不够,教师未能掌握教学重点,未表现出积极的欣赏态度,学生当然也不会感兴趣。

4、缺乏有效、有趣的教学法:一般所见的欣赏教学不外乎是老师播放音乐,学生正襟危坐,老师不作任何引导,放任学生“神游太虚”

5、视听设备品质不佳:在现今科技发达,繁荣富裕的社会里,学生到处都可以得到高品质的视听享受。相比之下,学校的设备往往不如家庭设备的品质,再好的音乐在低劣音响的摧残之下,怎么会受人喜爱?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是没有好的音乐欣赏教学策略与方法做支撑。

教学方法是教学过程整体结构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学的基本要素之一。它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直接关系到教学工作的成败和教学效率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教学目标和任务的完成,关系到把学生培养成什么样的人。在教学过程中,选择能够实现教学目标的教学方法,是教师教学设计必须具备的一项基本功。

音乐欣赏能力往往是一个人的全面文化艺术修养的体现,音乐欣赏者在欣赏音乐的瞬间所获得的审美感受,是其长期积累的知识、观点、趣味等众多因素,在一瞬间以感性方式展现出来的结果。理性认识固然不能代替审美经验,知识判断也不能等同于音乐欣赏,可是我们必须看到音乐欣赏者全面文化艺术修养对提高其音乐欣赏水平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

欣赏所涉及的内容与目的,音乐教学的内容包括歌唱、器乐、律动、欣赏、创作和音乐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音乐教学的目的和内容,决定了音乐教学方法的特殊性。我国音乐教育界在音乐教学方法上有一种以审美教育为核心的音乐教学方法的提法,实际上是突出了教学方法的方向性。

简单地说,中外声乐、器乐曲,使学生对不同风格与时代的音乐作品有初步的感性认识,培养音乐欣赏的习惯与兴趣。北京市质量监控沈一民 的音乐 德育大纲 什么的内容

通过欣赏教学,学生对大千世界的声音有敏锐的感受力、观察力、甚至具有对声音选择、筛选的能力。他可以感受大自然中的森林“交响曲”,感受暴风骤雨的惊心动魄的力度、速度,更可以享受浩瀚音乐作品海洋中的“玉液琼浆”。在聆听中不断地把握音乐的分寸感,取得音乐艺术体验,从而使自己在音响世界中,进入更好的精神境界,成为自主人,音乐的表现力和感受能力是密不可分的。音乐表现除需要有音乐的感知、记忆、想象能力之外,还需要一定的表现音乐的技能。从学习音乐的先后顺序上来说,必须先吸收,然后才能有所表现;通过欣赏学习音乐是最直接而有效的方法。

预计突破的重点

音乐教学的基本手段之一就是聆听,“听”这个词是最重要的,它是靠时间积淀的。受课时的限制我们没有更多的时间去充分地听,造成欣赏教学达不到预期的效果,而引入“唱”会创设出欣赏教学的新天地。唱歌是教化的第一阶段.目前的欣赏教学,据我观察所知道的,大多还停留在听的方法上,没能进一步介入“唱”的研究,多年实践发现听与唱都应该一同进入欣赏教学,加快速度提高“听唱融合”教学是燃眉之急。学生听了作品,要能够快速地表现出来,首先是解决唱的问题,耳朵听到是第一感受,嘴上唱出来是内化的感受,是音乐的二度创造。唱是为听服务的,是在听的基础上,进一步加深与理解音乐。真正入心是全面的感受与提升!听唱融合在一起会达到欣赏教学的更高的层次。目前没有人提过或研究过此问题(创新点),为进一步深化欣赏教学的研究,填补欣赏教学中的美中不足;很有必要做此专题研究,探讨欣赏教学新的思维方法与教学思路,提高欣赏教学的效果,解决教学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另一个方面就是在新课程理念下创造是无穷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我们每个人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创新理念、创新课堂、创新方法,是今天课堂教学改革深入发展的需要,也是每个音乐教师应该担负起的历史责任。走自己的路,创新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与众不同才能发展、才能进步!

预计突破的难点

从国外到国内众多的教学方法研究中,我们看到(仅为一家所言)欣赏教学没有一个具体的、标准的适合小学音乐欣赏教学需要的最好方法。我们要突破的是一个比较适合教学实际的方法,创新一个“听与唱融合”的新教学方法,解决教师教的问题,学生学的问题。

教学中教师不会教,学生不会学习,没有好的教法与学法;没有灵活而又具体的可操作性的方法。突破教学中听与唱,不能很好的融合这些实际问题。从国外到国内众多的教学方法研究中,我们还未发现欣赏教学法有我们提出的听唱融合的方法。我们是首创者,是听唱融合小学音乐欣赏课教学法的研究者,可以说:此课题的研究可以称的上“前无古人”的研究。同时会遇到很多难题,会让我们走出困境,更能够找到一条适合学生学习又适合教师教学的新路“听唱融合”小学音乐欣赏课教学法的新型之路。

通过音乐欣赏教学,使学生的音乐之耳,能对大千世界有敏锐的感受力、观察力、甚至具有对声音选择、筛选的能力。它可以感受大自然中的森林“交响曲”,感受暴风骤雨的惊心动魄的力度、速度,更可享受浩瀚音乐作品海洋中的玉液琼浆。在聆听中不断地把握音乐的分寸感,取得音乐艺术的体验,从而使自己在音乐世界中,进入更高的精神境界,成为自主的人。(具有审美意识的人,观念的人自己杜撰的想法)

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批评的角度提出自己的看法,立意在哪里?有什么?他们有利方面 不足在哪里?我要超出他人之处是什么?)

小学音乐欣赏教学是艺术教育的一个门类。音乐欣赏是小学音乐教材中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不仅能使学生了解优秀的音乐作品,开拓他们的音乐视野,还能丰富并开发学生的想象力,培养他们的音乐鉴赏力、创造力。音乐培养人高尚的情操和审美情感,美化心灵。从国外看,欣赏教学在每个国家都有所不同。在文献资料查阅中我们发现:

美国大教育家布鲁纳提出:“运用概念方法进行音乐教育”并且著书《小学的音乐学习--一种概念的方法》音乐概念的形成要求儿童运用音乐思维。因此,有必要自己去发现音乐的内涵是什么。如果教师向儿童展示的是一些预先确定的事实,那么在所教内容与儿童自己从中学到的内容之间可能会有一定的距离。但是,如果儿童自己去探索音乐,而他的探索过程又与音乐的基本性质保持一致,就不会有这种距离。《美国国家艺术教育标准》认为:音乐教育能够培养完整的人,没有音乐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能够欣赏懂得音乐,这是审美修养的基本标志之一,离开了这一点就谈不到完美的教育。”苏联教育家卡洛夫有五部教学法.前苏联著名作曲家、音乐教育家、音乐活动家卡巴列夫斯基,强调用音乐学科本身的规律特点来教育学生,他提出了普通学校音乐教育的体系,根据不同年级设立了音乐教育大纲,重要内容为音乐的三大支柱就是“歌曲、舞蹈、进行曲”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对不同年级音乐的要求。

瑞士音乐教育家达尔克罗兹,1900年提出了:“体态律动”教学方法,使音乐回到它的原本性,——律动的节奏,它的目的在于训练学生有效地利用听觉与动作去感受、理解、表现音乐,以身体运动反应与个人内心对音乐的独特情感反应紧密结合来进行音乐学习。整个体系包括三个部分的内容:

1、体态律动

2、视唱练耳,3、即兴演奏。他认为:“努力训练学生的耳朵之后,我的目标是通过特殊的体操,引发学生自身的节奏感,并使他给这种身体本质的自发性表演以节拍的顺序,声音的节奏要踩出来,或依靠手势来获得;也有必要发现一种能够衡量细微的时值差异的记谱系统,以便对音乐的要求和个人身体的需要同时作出反应。”在实际教学中,这三方面的内容往往是相互交织在一起的,既听音乐并创造性地即兴用身体动作来表现对音乐的感受。同时,这三部分的教学内容又都有各自独立的教学目标及教学方法。瑞士音乐教育家达尔克罗兹认为:在音乐上,凡声音的强弱、速度的快慢、节奏的长短、声音的高低等各种变化的动感,均可以身体的动作予以表现,特别是节奏。凡有节奏,就有律动;凡律动均有节奏。个体对音乐的身体反应是直觉的、自然的、即兴的。身体能够对音乐产生动作反应表示个体通过听、动作、认知对音乐有所感觉与理解。他的“体态律动”成为世界有名的教学法。

匈牙利作曲家、音乐教育家柯达伊,提出“民族音乐教育”。他认为匈牙利的音乐教育应该设计把歌唱的精神教给所有的人,使所有的人掌握音乐知识,把音乐用于家家户户的日常生活和闲暇活动之中,培养出音乐会的听众。他所关心的是通过音乐形成创造性和丰富的人的生活,并把所有人的音乐扫盲目标作为实现他理想的第一步。为了这个性和丰富的人的生活,并把所有人的音乐扫盲目标作为实现他理想的第一步。为了这个目的,他深入学校、音乐团体进行音乐教育实验,编写独特风格的音乐教材,创立独特的教学方法,并且得到巨大成功。他的音乐教育体系,不但已经在匈牙利官方规定的音乐教育中普遍运用,而且在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他强调以歌唱教学为主要内容,认为歌唱教学可以不受学生发展水平和客观物质条件的限制;以优秀音乐特别是匈牙利本民族的优秀音乐为主要教材,认为民族文化是民族精神最完美的表现,必须尽快地为全民族所占有; 柯达依提出过:“要保护孩子免除没有好的音乐的荒芜。”为课程进度安排的主要依据,他还要运用“首调唱名”、“手势”、节奏---时值音节体系,形成独特的教学方法。

德国人说:“听音乐,听音乐;让每个孩子不能离开音乐!”强调聆听教学法。德国音乐教育家奥尔夫,提出《元素性》教育思想“根据自然界做一个比喻:原本的音乐、词和动作、演奏——心灵力量所兴起并发展的一切,构成心灵的包括腐殖质的沃土,没有这种营养滋润,我们将走向心灵的荒芜。” 还说“在我们这里,唱歌是教化的第一阶段,其他一切都紧接着它,并通过它作为中介、、、、、、所以,我们在一切可以想象到的学科之中,把音乐作为我们教育的基本元素,因为从音乐出发,开拓的均衡的各条道路能通向各个方面伸展。”15世纪文艺复兴时期有一句名言:“没有比音乐更好的东西,能使人身体得到放松,而使精神振奋。”文艺复兴时期的伟大戏剧家莎士比亚说过:“赋予我们音乐的目的何在?难道不是在严肃的学习和辛勤的工作之后,使我们的心灵为之一爽吗?”音乐对任何人来说:“不仅使身心得到调剂和娱乐,而且文化素质修养也得到提高。”诗人歌德早在《威廉、迈士特的漫游年代》中说过:每一个人每一天必需唱一首歌、看一幅画或朗诵一首诗;这也就是说:别人自己的脑海和心灵被四堵墙局限着,从而导致心灵窒息。

德国奥尔夫(1894~1982)著名作曲家、音乐教育家。目前,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在世界50多个国家广泛流传,并深受教师和儿童的喜爱,五卷本《学校音乐教材》被翻译成几十种不同文字,“奥尔夫乐器”在世界各地学校的音乐教学中被广泛采用。奥尔夫教学法的数学内容与方法。

1、节奏训练、律动、歌唱、语言节奏、乐器合奏和即兴创作使奥尔夫音乐教育的主要手段。通过这些手段来引导学生体验、探索音乐,开发潜在的音乐能力。奥尔夫音乐教育的内容分为:

(一)结合语言的节奏教学。奥尔夫认为,音乐中的节奏是比旋律更为基本的元素。节奏可以脱离旋律而存在;旋律则不可以没有节奏,节奏是音乐的生命和动力。而将语言引入音乐教学,是奥尔夫对学校音乐教学的一项伟大的贡献。奥尔夫在谈到他主张的音乐教育方式时曾说:“原本的音乐(EIemente)是什么呢,原本的音乐决不是单独的音乐,它是和动作、舞蹈、语文紧密结合在一起的”。

篇3:小学音乐欣赏课教学策略探讨

一、小学的音乐欣赏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 教学方式单一, 仍停留在“讲”与“听”上

现在的音乐欣赏课的套路基本上都是一样的, 即老师先草草的介绍一下作者的生平和作品, 然后便是一遍一遍地听音乐, 师生之间全程零交流。太过单一的教学方式导致学生提不起学习兴趣, 甚至在课堂上昏昏欲睡。小学生的生活阅历和感情积累决定了他们不可能像大人一样去欣赏, 也许在教师耳里美妙无比的曲子, 在学生耳里却是枯燥乏味的, 他们不能感知其中的意境, 找不到自己的兴趣点, 所以会以消极甚至不情愿的心态来对待音乐欣赏课。如此一来, 音乐欣赏课便真的流于表面, 成为形式了。

2. 对小学音乐欣赏课缺乏正确的认识

培养学习兴趣最好的方法莫过于欣赏, 在音乐课程中, 音乐欣赏是学生感受音乐、提高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某著名的心理学学者曾指出, 音乐教育就是为欣赏而进行的教育, 可见音乐欣赏课的重要性。但是, 在实际的教学中, 一些教师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 只是把音乐教学简单理解成听歌、唱歌, 认为只要教会学生唱所要求的歌曲就是完成了教学任务, 这便直接导致了音乐教学的不完整。

3. 忽略学生在音乐欣赏过程中的主动性

在音乐欣赏课的课堂上, 学生常常表现的一付茫然, 坐立不安, 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在音乐欣赏课的教学中, 教师往往都是按照自己的想法进行讲解, 却忽略了学生自己的想法, 这样只是强行的在对学生灌输东西, 他们本身却并不能理解, 这就间接导致了小学生要按大人的思路去欣赏音乐, 他们自然不能理解。在他们的心中, 音乐欣赏和数学一样是有标准答案的, 这样不但没有达到教学的目的, 反而使学生丧失了自己的想法, 阻碍了学生的想象力。

4. 教师不能掌握教学重点

现在许多音乐老师都只会上唱歌课不会上欣赏课, 他们只会教学生唱歌, 却不能很好地认识乐曲的结构和特色, 不能掌握欣赏课的教学重点。有些老师往往用过多的语言来解释音乐, 结果导致学生只记住了老师的解释, 而对音乐欣赏本身没有好好的认识, 而有些教师自己本身就没有表现出对音乐欣赏的积极性, 所以就导致学生不重视这门课程, 学不到应学的东西。

二、小学音乐欣赏课教学的解决方法

1. 放下“权威”, 创建一个自由民主的学习氛围

在课堂上, 老师总是“权威”的、居高临下的, 经常导致学生不敢说、不敢想、不能很好地表现自己。在音乐欣赏课中, 教师应该放下架子, 时刻与学生的心灵接触, 让他们大胆地表达自己对音乐的想法, 为他们营造一个自由民主的学习氛围。例如, 教师可以打破呆板的座位顺序, 让学生选择最舒服的姿势来聆听音乐, 只有身体放松了, 心灵才会放松, 才能全身心投入到音乐中去, 才能发挥他们的思维想象力, 从而感受到音乐的美妙。

2. 音乐欣赏教学要从简到难、循序渐进

音乐欣赏分为声乐欣赏和器乐欣赏, 而由于没有文字参与, 小学生在器乐欣赏方面有一定的困难。因此, 在小学的音乐欣赏课中, 教师可以采用由简到难、循序渐进的方式进行教学。即先从声乐欣赏开始, 如从《上学歌》《铃儿响叮当》等歌曲开始, 先培养出学生对音乐欣赏的兴趣。之后便可以进入到器乐欣赏阶段, 先开始时可以从带有歌词的音乐童话入手, 例如《龟兔赛跑》。待学生理解了这些, 便可以欣赏那些近似自然音响的作品了, 最后再引导学生去欣赏纯音乐。这样过渡下来, 学生会更容易学会欣赏, 课程的效果也会事半功倍。

3. 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深层感悟

要想让学生更好地理解音乐作品的内容, 就必须让他们融入其中, 开展丰富的联想和想象, 这样学生才能从听上升到欣赏, 由欣赏再上升到感悟。例如, 在教学生欣赏《快乐的小熊猫》这部作品时, 教师可以以讲故事的方式引入新课, 然后从作品的本身意境出发, 引出一段优美的旋律, 并配合多媒体动画片《熊猫百货商店》引学生进入到无边的想象中。当学生的视觉听觉都被带动起来时, 欢快的音乐便注入到了他们的心里, 他们不仅会爱上这首曲子, 更会爱上这堂课程。

4. 采用多媒体教学, 视听结合的方式

研究表明, 小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较差, 无法在不借助外力的情况下理解抽象的听觉感受, 所以会在听音乐时比较消极。因此, 在音乐欣赏课上可以采用多媒体教学, 利用视频、图片等具象的东西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音乐。教师不仅可以通过多媒体为学生营造一个美丽的音乐王国, 也可以引导学生与自己多多互动, 从而加强学生学习的的积极性, 这样学生既可以理解音乐, 也可以获得快乐。

5. 用打击乐为乐曲伴奏

对于结构简单、节奏明显的乐曲可以在欣赏的时候带领学生用打击乐一起演奏, 这样可以综合学生的听觉和认知, 从而与作曲家、乐团打成一片。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可以在不知不觉中培养出节奏感, 还能培养出与他人合作的意识。在进行打击演奏时, 可以带领学生自己制作乐器, 例如可以用碗筷敲打、啤酒瓶盖串成风铃等等, 这样会大大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用自己做的乐器演奏也会获得极大的满足感。

6. 改善评价机制

教师在音乐欣赏课的教学中, 应该改善现在的评价机制, 在上课时要随时发现学生的闪光点, 让每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 并且要适当地予以表扬, 让每个学生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让每个学生都有成功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手段, 学生在评价音乐过程中也可以体现出他们的兴趣和参与的态度和程度。一堂成功的音乐欣赏课, 不仅要给学生带来美妙的感受, 更要让每个学生都有成功感, 由此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让学生在轻松愉快中学到知识。

篇4:小学音乐之音乐欣赏课教学

音乐学科是一门独特的艺术,学生可以通过唱歌、跳舞、表演等多种艺术形式来表现自己的个性发展。当然,捕捉孩子的特性,设计相应合理的课堂计划是教师上好课的重要前提之一。

小学生热情好动爱表现,具有争强好胜的心理特征,都有成功的愿望,希望自己比别人强,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和同学们的认可。这与人们追求至善至美的天性是分不开的。许多情况下,正是由于学生的争强好胜才不断地取得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的。因此教师要注意把竞争意识引进课堂,让学生在竞争中获得成功,有一种成就感。成功是儿童心理发展的需要,成功可以提高儿童学习积极性。

音乐课堂中可以运用小孩子感兴趣的游戏来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课堂上运用游戏来对音乐进行再认识,再创造。无论设计的出发点是什么,他终究要涉及到音乐知识和技能。在游戏中注重音乐性,在感受音乐美的同时表现音乐的快乐,音乐游戏不是单纯的玩耍,它真正的目的是以游戏的方法挖掘发展学生的潜能,使学生在游戏中获得丰富的精神效果。音乐欣赏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听觉能力和音乐记忆力,又能够丰富学生对音乐的联想力和想象力,还能增强学生对情感的体验能力及音乐直觉能力,从而培养学生音乐兴趣、开阔音乐视野、丰富情感世界。由于低年级的学生注意力不能持久,要培养学生专注不断地倾听,必须重视参与音乐的欣赏形式。因此,在小学音乐欣赏课中,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开展教学。

1.注重“听”的艺术,激发学习兴趣。美国著名现代音乐家艾伦·科普兰在《怎样欣赏音乐》一书中说:“如果你要更好地理解音乐,再也没有比倾听音乐更重要的了。什么也代替不了倾听音乐。”只有不断倾听,才会感知音乐、认识音乐、理解音乐,进而产生共鸣。学生的每一次聆听都要带着不同的问题,可以是辨别乐器,听出主题出现了几次,还可以感受乐曲的情绪,还可以“听”为主线,结合其他辅助教学手段。

2.通过“唱”主题旋律,品味音乐内容。音乐主题旋律是一首乐曲或歌曲的核心音調,音乐的发展、变化都与主题息息相关。学生在演唱主题旋律时,往往注入自己的感受和情感,这样既了解了音乐风格与特点,又激发了他们对欣赏课的兴趣。因此。在欣赏过程中,我们应该牢牢地把握主题旋律,带领学生“熟悉——学唱——感受”。

在欣赏《蜗牛与黄鹂鸟》时,我为主题旋律创编了歌词,当学生唱熟了主题音乐后,我要求他们听到乐曲中出现主题音乐时,要边唱边加上蜗牛和黄鹂的动作。通过这样的活动加深了学生对乐曲的理解。

3.通过“动”的参与,体验音乐乐趣。在小学的音乐欣赏课中,当学生听到欢快、富有动感的音乐时,他们往往会很开心,并不由自主地随着音乐热情舞动;当学生听到低沉、舒缓、抒情的音乐时,他们的动作就会变得轻柔、舒展起来。

篇5:小学音乐欣赏课教学设计

1.学唱歌曲《小蜜蜂》,并启发学生带着愉悦的的心情有感情的歌唱。

2.通过聆听、演唱和表演歌曲《小蜜蜂》,感受音乐所表现的“飞”的形象,表达对小蜜蜂的喜爱之情,渗透热爱大自然、保护益虫的教育。

3.学会用打击乐器碰钟、响板、给歌曲伴奏。

二、教学重点:用愉快的声音、活泼的情绪表现歌曲《小蜜蜂》

三、教学难点:歌曲第二乐句连续出现的八分音符节奏。

四、教具准备:

钢琴 录音机 磁带 头饰 打击乐等

教学过程:

一、欣赏《蜜蜂》

1、初听乐曲《蜜蜂》

师导语:春天不知不觉已来到了我们身边,春姑娘一路走来,唤醒了大自然中的一切小生命,小草伸出了嫩绿的小手,小花张开了美丽的笑脸,春天可真美!这时,有一群勤劳的小精灵也来了,你们听,他们来了,请你用动作告诉我它们是谁?

(放课件中的音乐,学生聆听音乐并用动作表示答案)

师:从同学们的动作中,老师看出来了是会飞的小精灵,大家一起说是什么?

生:蜜蜂。

师:你是怎样听出来的?是用什么乐器演奏的?

生:我听到音乐的速度很快,是用小提琴演奏的。

师:看来,同学们都有一双灵敏的耳朵。这的确是一段用小提琴来模仿小蜜蜂飞舞形象的音乐,是由德国小提琴家、作曲家弗朗索瓦·舒伯特所做。

师:歌曲表现的正是一群小蜜蜂,在空中盘旋起伏,漫天飞舞的小蜜蜂。

2、复听乐曲《蜜蜂》

师:让我们再仔细的聆听一遍乐曲,看看作者是怎样表现小蜜蜂在漫天飞舞的情景,同学们还可以跟着音乐做做小蜜蜂飞舞的动作。

师:小蜜蜂是一种非常勤劳的小动物,从早忙到晚。下面,我们就学着小蜜蜂去采蜜吧!

二、学唱歌曲:

1.导入:

师:小蜜蜂啊是益虫,它可勤劳了,它采的蜜蜂又香又甜,是人类的好朋友。那对于小蜜蜂你有了解些什么哪?谁你看一看,说一说?(播放图片)

2.学唱歌曲: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歌曲《小蜜蜂》

师:让我们完整聆听,听完音乐告诉老师歌曲唱了些什么。

生:小蜜蜂非常勤劳他们在采花蜜。

师:小蜜蜂整天在花丛中忙碌地飞舞着,来回采花蜜,让我们一起来模仿他们美妙的舞姿吧!

师:小蜜蜂是一种非常勤劳的小动物,从早忙到晚,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歌曲《小蜜蜂》,首先,让我们来看一条节奏。谁能拍一拍?

师:分组拍一拍。

师:加上音乐拍一拍。

师:加上打击乐器拍一拍。

师:下面让我们跟着唱一唱吧!

师:活泼欢快的。

生:小蜜蜂非常勤劳他们在采花蜜。

师:让我们再来唱一唱吧!

师:接唱。

师:完整演唱。

师:单独唱一唱。

师:打击乐器伴奏唱。

三、拓展:

师:小蜜蜂多可爱呀,正如大家说的,它勤劳、善良、美丽是我们的好朋友。像小蜜蜂这样的益虫还有哪些?让我们来听一听,唱一唱吧!

篇6:浅议小学音乐欣赏课的教学

桦甸市白山九年一贯制学校、王秀娟

小学生尚处于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阶段,抽象思维能力较差,这是上好小学音乐欣赏课的又一难题。认识困难是为了克服困难。只要我们在教学中采用一些适合小学生掌握的方法,音乐欣赏课是完全可以上好的,是可以达到唤起学生的美感共鸣,开阔视野、陶冶情操、提高音乐素养的目的的。我在在多年的音乐教学实践中,作了一些尝试,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一、从具体到抽象进行欣赏。音乐作品可分为声乐和器乐两类。声乐作品有歌词,其音乐形象比较具体、明确,欣赏时教师稍加点拨,学生便可领会。因此低年级欣赏教学中,应从歌曲入手,如《劳动最光荣》、《铃儿响叮当》等。器乐作品由于没有文字的参与,音乐内容就比较抽象。在儿童初次欣赏器乐作品阶段,可以《龟兔赛跑》、《彼得与狼》等带解释词的音乐童话故事开始,以解释词作拐棍,帮助儿童理解;然后再欣赏直接模仿或近似模仿自然音响的作品,例如模仿钟声的《在钟表店里》、模仿鸟叫声的《百鸟朝凤》等。这两种直观性的听觉形象,儿童容易理解和接受。通过上述过渡,再逐步引导儿童欣赏纯音乐作品,就水到渠成,不为其难了。

二、由近及远的顺序引导欣赏。由于儿童的生活接触面小,脱离儿童生活实际的作品,儿童往往不易理解。欣赏时应从儿童的日常生活和他们所喜爱的、感兴趣的内容开始,逐步由近及远地扩展他们的视野。教学中,常以儿童歌曲入手,逐渐过渡到其他歌曲;由富于儿童情趣的器乐曲扩展到其他方面的器乐曲;由中国的音乐作品扩展到外国的音乐作品,使欣赏教学符合儿童的认识规律,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看听动结合,借助视觉的直观来帮助听觉感知,有利于儿童对音乐形象的理解。例如欣赏柴可夫斯基的《小天鹅舞曲》时,可播放芭蕾舞剧《天鹅湖》让学生边听边看。这种视听结合的方法,对儿童感知舞曲的形象及情绪颇有裨益。音乐的旋律和节奏都体现了一定的流动性。让儿童跟音乐边听边动,有利于儿童对音乐情绪的感受。例如在欣赏唢呐独奏曲《百鸟朝凤》、钢琴独奏曲《牧童短笛》时,应鼓励学生根据各自的理解自由地律动,允许他们摇头晃脑,模仿吹奏等动作,并随乐曲情绪变化作时大时小的摆动,使他们在不知不觉中加深对乐曲的理解。

四、借助联想法创造意境,诱发美感。贝多芬说:“当我作曲时,总是心理描着一幅图画,顺着那个轮廓前行。”可见,音乐作品是与一定的现实形态联系在一起,与人的生理、心理反映联系在一起的。在音乐欣赏中让学生投身其中,诱导他们通过心理活动设身处地地构思,以获得鲜明生动的意象联觉,这就是联想法。关键是让学生体验音乐作品所抒发的感情,并对作曲家描绘的“音画”展开想象和联想。例如在欣赏约翰〃斯特劳斯的《春之声》圆舞曲后,教师可告诉学生:这是一首赞美春天的圆舞曲,乐曲把我们带到了充满春意的大自然中,你们一定对春天充满了美好的遐想,脑海中会呈现出怎样的情景呢?让学生自己展开想象回答,有的说:“我仿佛在郊外散步,温暖的阳光照在绿草地上,花儿在点头,鸟儿在歌唱……”;有的说:“我仿佛看到同学们迎着春天的朝阳,到学校去学习文化知识……”,他们把对大自然的热爱,对未来的憧憬与希望都表达出来了。大家的想象虽然不同,但又都符合作品标题的含义,都统一在作者塑造的音乐形象中,这就是联想产生的创造教育效果。

篇7:浅谈小学音乐欣赏课的教学策略

音乐欣赏是以音乐作品为对象,通过聆听的方式及其它辅助手段来体验和领悟音乐的真谛,从而得到精神愉悦的一种审美活动。在小学音乐课中欣赏教学占有相当大的比重,拥有相当重要的地位。美国音乐教育家默塞尔与格连在《学校音乐教学心理学》一书中指出:“音乐欣赏课可以说是音乐教育中,设法引起儿童对音乐的爱好,并使这种爱好更深、更有智慧的一种力量。”[5]它既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听觉能力和音乐记忆力,又能够丰富学生对音乐的联想力和想象力,还能增强学生对情感的体验能力及音乐直觉能力,从而培养学生音乐兴趣、开阔音乐视野、丰富情感世界。正如达尔克洛兹说的:“欣赏是艺术中最令人神往和欣慰的,我们可以在其中体验人类创造音乐的共同情感。”音乐欣赏课教学,是音乐课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就当前现状看,它还存在着较多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音乐作品本身缺乏吸引力;2.教学设备落后,影响听觉效果;3.教师上课形式单调,缺乏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4.学习任务不明确,学习没有目的性。本文就对音乐欣赏课的教学策略作以下三点阐述。

一、运用多媒体

音乐理论家修海林曾说过:“音乐意境既产生于音乐家对形象的审美感觉中,又存在于音乐的再现中。”[6]自然,音乐的审美也势必要求体验到这一意境,这时意境即是客体的主体化,也是主体的对象化,意境是审美意象性活动的产物。教育心理学认为:学习者能同时开放多个感知渠道,比只开放一个感知通道能更准确有效地掌握学习对象。音乐欣赏课,只有开放学生多个感知通道,才能让学生对音乐欣赏做到真正的主体参与,激发起强烈的情绪因素,发展学生的音乐感受能力、表现能力、创造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创设教学意境对学生,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尤为重要。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多媒体——这一九十年代以来计算机领域发展的新技术,以其利用计算机的交互科学性、界面友好性、反馈及时性的特点,在教学中集图文声像多形态信息为一体,使虚幻的音乐形象具体化、使复杂知识简单化、使零乱知识条理化、弥补了课堂教学不足,给音乐教学增添了无穷的魅力。多媒体不仅能提高学生对音乐的兴趣,而且也扩展了学生想象和思维的空间。巧妙地运用它,教学会取得许多积极的效果。

(一)引情激趣,营造氛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对学习产生的影响,远远超过教师的督促和简单的说教。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主要是对形象具体,形式新颖的事物容易引起好奇,演示型的多媒体课件能将文字、图像等直观地展示出来,为学生提供生动逼真的教学情境、丰富多彩的教学资源、为学生营造一个色彩缤纷、声像同步、能动能静的教学情景,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把学生在音乐课堂上的审美体验推向高潮。

(二)突破难点,优化教学

心理学家认为:动态刺激远大于静态刺激,给人留下的印象也最深刻。教育心理学家认为:如果学习者能同时开放多个感知通道比只开放一个感知通道更准确,更能有效的把握学习对象。教学中,以静态方式存在的教学材料,通过多媒体的手段可恢复其鲜活的面目,变得有声有色。在音乐欣赏课中,如采用多媒体,把视听结合起来,更能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从而培养他们的发散性思维和创造性。采用CAI动态图像演示,利用其文字的闪现、图形的缩放与移动、颜色的变换等手段,不仅能把学生难懂的知识直观的显示出来,而且有较强的刺激作用,有利于促进学生的知识建构。

教学活动是一种复杂的信息交流活动,通过多媒体辅助,可以优化提高教学效果,摒弃落后的教学方法,突破创新,扩大补充知识容量。例如在欣赏教学中,以前总是对录音磁带进行剪辑,不仅费时,而且效果不理想,但电脑可以对音乐作品进行剪辑,使以前繁琐的工作变得简单,效果更佳。

《鸭子拌嘴》的乐曲发展顺序是出发——到池塘——拌嘴——回家,在录音时,可分四次将四个乐段分别命名录制,播放时点击哪个乐段,就会播放那个乐段,还可以将“拌嘴”这一乐段设定成循环播放,反复聆听,便于在欣赏时加深印象,对作品更深入的理解。在欣赏《丰收锣鼓》第一乐段主题时,第一遍播放时,采用原速,学生听完后说表现的是人们敲锣打鼓,喜庆丰收的欢腾场面,第二遍,可放慢速度,学生听后发现,欢快,喜庆的情绪没有了,乐曲变得面目全非。通过这样,让学生认识到速度在作品中的重要性。再如,欣赏《森吉德玛》时,轮到哪种乐器吹奏,就在屏幕上出现这种乐器,如单簧管、圆号等,既让学生欣赏了乐曲,又听辨了演奏乐器的音色,认识了不少乐器。这样既丰富了教学内容,又扩大了学生视野。

二、正确引导学生参与

只有以学生为审美主体,让学生积极参与音乐欣赏活动,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音乐素质。“参与”就是使学生真正成为审美活动的主体,教师则是审美活动的主导。教师应用多种方法,引导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音乐欣赏活动中去。也就是要求学生在欣赏活动中充分发挥音乐的审美功能——音乐审美直觉力、音乐审美知觉力和音乐审美判断力等。更好地完成音响感知、情感体验、想象联想、理解认识等一系列心理活动。这种方法不仅是对传统教学方法灌输式进行了改革,而且有利于主体作用的体现,有利于学生认识的发展,也有利于教学信息的及时反馈和学生个性品质的养成等。音乐欣赏中学生参与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听、唱、想、说四个方面是引导学生参与的主要手段。

(一)“听”的参与是欣赏作品的关键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音乐艺术的一切实践活动都必须依赖于听觉,因此听是参与音乐欣赏教学的关键。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聆听音乐中去,在聆听中感知、认识、理解音乐作品的内涵。采用提问法听和对比法听是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的可行方法。

提问法听,也就是在听前,教师有意识、有目的地给学生提一些简单的带启发性的问题。对比法听是听的深入,也是音乐欣赏中最主要的方式之一,对学生来说,惟有对比才能真正获得对音乐风格、特点、形式等要素的感性认识。倾听中的对比有节拍、节奏、速度、力度、音色、风格、形式等方面的对比,可以在同一作品中进行对比,也可以对不同的作品进行对比。教学中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对比。

(二)“唱”的参与是欣赏作品的基础

音乐欣赏是以听为主的,但唱主题是欣赏作品的基础。因为音乐主题是作品的核心,是乐思形成和发展的基本要素。唱主题可以有两种形式:

一是听前唱主题。引导学生听前唱主题,有利于学生把握主题形象,使学生在聆听音乐的过程中准确辨认主题的重复和变化,使学生的音乐思维真正调动起来,更好地获得音响体验。如欣赏《翻身的日子》,在听前可以先引导学生一起唱书上的四条谱例,也就是每个乐段的主题,在学唱时,首先对每个主题音乐的节奏、特点、情绪等进行分析,然后再进行学唱。教师要求学生边唱、边记、边对音乐进行初步的情感体验。待学生欣赏作品时,不光对主题的出现和变化非常敏感,而且对作品的分段也不感到困难。接着,给学生再放一遍录音,很多学生能说出:曲子是由引子加上三部分再加尾声构成的,每一部分音乐基本上是每一段主题音乐的重复和稍加变化的重复,整首曲子的情绪都是欢快的,表现了翻身农民喜气洋洋、欢天喜地的感情。通过听前唱主题,不仅为欣赏作品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使学生在听赏时能进一步的人情、入境地去体验作品,而且能使学生更好地展开联想和想象。

二是在听后唱主题。学生欣赏完音乐作品后,对这个音乐作品已有了一个大概的轮廓,此时,再让学生学唱主题,可以让学生加深这个音乐的理解。如欣赏《赞歌要比星星多》,可以先让学生欣赏,然后讲解这首合唱的内容、风格、根据哪个民族的曲子进行改编以及这首歌的衬词部分。学生欣赏完后,对这首合唱的衬词“呀儿呀儿哟”已经很熟,此时再安排学生唱这首歌的主题便是点睛之笔。

(三)“想”的参与是欣赏作品的目的

“想”就是学生在聆听音乐中,根据音乐展开联想和想象。由于音乐艺术不同于文学和美术,它由情而动,有感而发具有抽象性、多解性、模糊性等特点。因此,通过音乐欣赏能开阔学生思维视野,培养学生想象的广阔性、独立性、新颖性和创造性,这也是我们欣赏教学的最终目的。

首先应要求学生对作品的情绪进行体验,在对音乐的高低、强弱、节奏、调性等因素感知的基础上,对作品的情感、情绪做出判断。第二要求学生对音乐的风格、体裁进行体验和判断。第三教师可以适当地介绍作品时代背景、作者生平及创作意图等等。如欣赏民乐合奏《春江花月夜》,先不告诉学生曲目,让学生随着恬静优美的音乐进入平静凝思,然后在丰富的内心体验基础上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结果有的想象为平静的江水、朦胧的月夜、幽静的田园、仙女的舞姿,也有的想象为秀丽的山川、深切的怀恋等等。在学生叙述后教师再告诉学生所听的曲目,并适当地介绍作品的内容,待学生第二遍欣赏音乐时,要求学生根据曲目和提示对优美流畅的旋律进行更深的感受和体验,然后开展更深、更细的想象,使学生的想象更趋完美;通过学生想的参与,不仅提高了学生音乐审美能力,审美感受力、审美判断力等,而且能使学生随着想象的翅膀飞翔,塑造出更多更完美的音乐形象,开阔学生的音乐视野,还使学生获得了美的享受。

(四)“说”的参与是欣赏作品的深入

“说”就是让学生说出聆听作品后的感受。根据音乐欣赏的心理分析理论,音乐欣赏的理性认识并不是表现在欣赏者对乐曲作出某种抽象之结论上面,而是表现在把这种理性认识融注于对乐曲的音响感知、情感体验和联想想象之中,使得这些心理要素在理性认识的指导下,达到更深更高级的阶段。[6]因此,在欣赏的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学生说的参与,及时引导学生说出听后感是非常重要的。如欣赏《翻身的日子》,听前教师对时代背景及曲作者已经作简单的介绍,学生学唱几遍主题音乐。第一遍愉悦式聆听后让学生说说听后有何感受,同学们都觉得情绪是热烈欢快的。第二遍分段细听,要求学生对各段的旋律、节奏、音色、力度等进行分析对比,说出每段不同的情感及风格特点,并说出想象中的音乐形象。老师进行点评,部分强烈的鼓点般的节奏,流畅而又鲜明的民族特色,表现了人们喜庆翻身解放的热烈场面和欢快的心情。第一部分,具有浓郁的陕北风味,跳跃、活泼、轻盈的节奏,描绘了翻身人们幸福甜美的心情。第二部分,采用山东吕剧音调,活泼、欢快、喜悦之情盎然成趣,具有鲜明的地方色彩和浓厚的生活气息。第三部分,借鉴了河北吹歌的发展手法,把音乐推向高潮,形成了更强烈的欢乐气氛,尽情地抒发了翻身农民喜气洋洋、欢天喜地的感情。尾声变化再现了引子的旋律,前后呼应。第三遍评价式聆听之后,学生讨论得出结论:曲式为引子+A+B+C+尾声,整首乐曲情绪欢快热烈,带有很浓的民族风味和地方色彩、尽情地抒发了翻身农民幸福、欢欣的思想感情已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欣赏教学中让学生进行说的参与,不仅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有利于教学信息的及时反馈,使教师及时了解教学目标与教学效果间的差距,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更重要的是,使学生的听赏过程能在理性认识的指导下,步步深入,达到深刻、高级的阶段,不断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三、创设教学情境

从字面的含义理解,情境必定包括两个部分,一为情,二为境。情是情绪、情感,境是环境、场景,二者合一,就勾勒出一个人的内在感觉与外部因素交互作用所形成的音乐教学特有的情感境界。从另一个角度也不难理解,音乐是以流动的音响塑造形象的情感艺术,音乐教学中教师就是要创设一种可以让学生听、视、感、触的环境、氛围,以激发、感染、陶冶、诱导学生的情感。学生和教师同是情境的创设者和被情景感染、陶醉、启迪与激励的情感主体,师生共同分享着音乐本身所蕴涵的情感世界。[4]

(一)创造“自主性学习”的教学情境

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和激励学习主体的自觉意识和使学生乐学、会学,从而养成和发展个性品质。激发学生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意识,使学生“乐学”。如:当欣赏管弦乐组曲《动物狂欢节--狮子》的时候,首先出示狮子这一标题,当学生一见“狮子”这二字时,脑海里立刻会出现在动物园里或电影、电视银幕上见过的那种威武的神态。然后引导他们去听音乐中的节拍、节奏、乐器演奏的音区、音色,想象狮子在干什么?听后让他们跟随着音乐的变化扮演狮子进行律动,使他们从感官的欣赏到感情的欣赏。当他们对狮子有了初步的了解后,便引导他们掌握欣赏规律,从而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让学生“会学”。就如上面这段曲子“引子--结束,主旋律6333┃﹟4·323┃176712┃7---┃”

一出现,就仿佛见到狮子按节拍走出来,再从那大提琴,低音提琴浑厚的音色中,就象狮子既庞大又威武,从低音区的半音阶快速弹奏中,就听到狮子在吼叫。根据《动物狂欢节》中“狂欢”两字来想象狮子当时的动态和心情。那么,6333旋律一响,学生就仿佛看到狮子按强拍跳起舞来了;吼叫声就可转而想象成为狮子在唱歌,XXXX(十六分音符)这种节奏,就好似狮子在高兴的抖动头上的长毛。

在欣赏教学中,教师先要让学生掌握欣赏的方法,使学生在接触作品后,能大胆地把自己的情感表达出来,展开想象,再运用自己掌握的音乐知识分析作品,使学生对音乐的感性认识基础上逐步提高到理性认识,并学会自主欣赏,即使没有教师指导,也能独立欣赏一些简单的作品。[l]

(二)创设“合作性学习”的教学情境

在教学中建立平等、民主、合作的师生关系,建构师生合作教学、生生合作学习的集体性教学模式,充分开发课堂集体的交往、信息网络、群体心理气氛等社会心理因素的教学潜能,使学生在合作学习的活动中,学会交际、学会参与、学会关心、学会竞争、促进学生个性社会化。

1、改变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创造合作学习的课堂气氛

在音乐欣赏课中,建立课堂学习小组。例如:以四人或三人小组的形式组建,小组成员有男有女,有好有差。这样的构成具有互补性作用。

2、挖掘集体潜能,体验合作的成功,促进个性社会化

在欣赏课中,可让学生小组讨论、交换意见,还可以扮演欣赏作品的不同角色,从而体会合作的成功。

(三)创设“创造性学习”的教学情境

篇8:小学音乐欣赏课教学之我见

一、教会学生“听”音乐,培养学生“听”的能力

音乐区别于其他艺术的重要标志,就是音乐之美首先为听觉所接纳。在音乐欣赏课的教学中,我们要在让学生了解作品创作的时代背景或创作动机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在“听”的过程中感受乐曲中旋律的走向、节奏的安排、速度的把握和力度的变化、作品的不同风格以及不同乐器演奏所产生的不同效果,从中体验和感悟音乐美,品出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从而引起情感的共鸣,展开联想与想象的翅膀,发散思维去创造美。

二、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创设情境引情激趣

“听”引导学生对音乐形象产生了初步的联想,但小学生生活阅历浅,知识面窄,即使在老师极有耐心的引导下使劲去想,有些音乐形象在他们的脑海里还是模糊的。他们有可能不能更好地体会作品中的意境。在这时,如果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将音乐、图画、情节有机地结合起来,多元化地帮助学生消化、吸收音乐,把联想的形象深化到具体形象,创造听觉形象与视觉形象的联合体,能更好地让学生感受美、理解美、欣赏美,把学生在音乐课上的审美体验推向高潮,同时也激发了学生欣赏音乐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学生就会在课余时间去寻找、欣赏更多的音乐作品,使得音乐课堂向学生生活较好地延伸,学生喜爱音乐、喜爱艺术的情感也自然得到一定程度的培养和提高。

三、鼓励学生将自己对作品的理解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比如口述、舞蹈等)表达出来

在“听”、“视”之后,学生会自然而然地将自己在“听”的过程中联想的形象和“视”的过程中所见的形象进行对比、整合,使之在他们的脑海里形成一个定型的、较为完整的形象。“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们应该在此时营造良好的交流氛围,鼓励学生将自己对作品的理解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比如口述、舞蹈等)表达出来,相互交流、讨论,在不断的讨论中拓展思维,提高自己的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篇9:小学音乐欣赏课教学“四法”

一、聆听法教学

所谓的聆听法教学,是指让学生听一些音乐曲子,对音乐的意境、形象进行初步联想与想象。这种教学方法在小学音乐教学中被广泛采用,一般是教师引导学生对音乐作品进行单纯地听、对比地听、类比地听。其中单纯地听是指让学生听音乐曲子,加深对音乐的印象。教师通过有效引导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听,着力突出音乐的情绪表达,学生对这些音乐将会充满兴趣,会更加集中注意力听,对音乐的整体形象产生初步的感知。对比地听是指教师对音乐进行比较,引导学生开拓思维。这种教学方法可以让学生对音乐作品有更深的感受与体会。类比地听是建立在对比听的基础上,学生不仅对音乐中的意境有更深的感受,还能对音乐作品中的动态、静态有更深的了解,更能激起学习音乐的欲望。

例如,在教学小学《音乐》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木瓜恰恰恰》这首歌曲时,教师首先要把音乐作品中的意境给学生详细讲解,让学生对音乐作品的整体形象有初步的理解,对音乐作品有自己的个性见解。其次,教师利用多媒体给学生播放音乐,让学生单纯地听这首歌。学生听了两三遍后,对这首曲子的整体意境有了基本掌握,然后教师再给学生提几个问题,如这首歌有几个层次、这首歌曲给你带来了什么感受。教师通过问题引导学生对比地听,让学生对音乐作品有更深的感受。最后,教师引导学生类比地听,让学生对音乐作品中的动态与静态有了更深的理解掌握后,再给学生播放《微笑波而卡》等音乐作品,让学生对这些作品进行类比。

二、律动法教学

教师在音乐欣赏教学活动中,引导学生动口吟唱是非常有必要的。在播放一些音乐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跟着音乐节拍自行哼唱,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通过扭摆身躯、手舞足蹈等形式对音乐作品产生更直接的感受。同时,音乐教师还可以让学生根据音乐内容进行即兴表演,使学生沉浸在音乐作品的意境中,充分感受音乐作品的思想和情感。教师营造出良好的教学气氛后,可以引导学生给音乐作品伴奏,让他们对音乐作品中的形象有更深的理解。

例如,教师在教学小学《音乐》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云雀 天鹅》时,可以让学生根据音乐内容自行表演。学生结合音乐作品进行联想,教师适时引导学生创编小品或舞蹈,再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着力表现出云雀、天鹅的优雅,让他们有更深的理解。学生充分投入到角色扮演中,还有效活跃了课堂氛围。此外,音乐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通过电子琴等乐器自行弹奏这首曲子,然后进行评价。教师在评价学生的过程中,必须以肯定和欣赏的目光看待学生,让学生对自己充满信心,充分感受音乐的美。

三、作品创作法教学

教师在小学音乐欣赏教学中,通过作品创作法,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逐步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让他们对音乐主体有更深的认知。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音乐作品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根据音乐标题自行创作,表达自己感受到的音乐意境,对音乐作品的审美意象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展示出自己的音乐才华。

例如,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小学《音乐》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祝你快乐》时,可以让学生联想生活中快乐的事情,让学生根据心情自行创作一段旋律,根据音乐旋律填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学生通过自行编创音乐作品,拉近学习与生活的距离,将会更加热爱音乐课。

四、影视欣赏法教学

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音乐影视作品,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让学生更加细腻、准确地感受音乐作品的故事情节,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音乐作品的画中音、画中情,可以在音乐的王国里自由畅想,这对音乐欣赏教学能起到较好的辅助与深化作用。

例如,在引导学生欣赏小学《音乐》六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音乐剧《乌鸦与狐狸》时,教师利用多媒体播放相关的影视作品,分别表现出乌鸦与狐狸各自的性格特点,重点体现狐狸的狡猾。学生通过对音乐影视作品的欣赏,将会对这一课的音乐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教师再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影视作品的场景,让学生闭上眼睛对作品产生丰富的联想,完全沉浸在音乐作品的意境中,不断开拓思维,对音乐作品的审美能力逐步得到提高。

篇10:小学音乐欣赏课教学的几点看法

—— 沅陵县鹤鸣山小学

侯陆平

音乐欣赏是小学音乐课程的一个重要部分,随着新课程的推广和现代媒体的使用,欣赏课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欣赏课教学研究也越来越广泛和深入。在听了许多欣赏课后,即看到了精彩的欣赏课教学,也看到了一些教学的问题,现提出我的几点看法与大家交流。

一、欣赏教学的误区

1、漫无目的地听,没有对音乐作品的感受、理解、想象和表现。教师反复播放音乐,学生盲目的听。没有对音乐背景的了解、没有音乐作品分析更没有参与音乐活动和表现。这类课表现是:只“听”、不“讲”、不“想”、不“演”、不“练”。

2、复杂繁冗地讲,没有对音乐作品细致的听。教师准备了大量的文献资料,不同角度、不同层面的讲解,结果忽视了欣赏课的本质是听。这类课表现是:表面看似老师学生分析表现得热闹,实质学生不明白怎么听,听什么?

3、音乐欣赏过程中音乐形象想象太过具体化,违背音乐想象的特点,追求细腻的描述而忽视学生音乐想象的空间。这类课表现是:老师学生文辞描述精彩但缺乏音乐性,像语文课不像音乐课。

二、如何上好音乐欣赏课了?

1、首先明白我们为什么听音乐?

我想通过明白音乐在不同个体人群中的作用就会明白其价值。请看下面摘录的文章:

音乐家说:通过有组织的乐音所形成的艺术形象,可以表达人的思想感情,反映现实生活。

考古专家说:音乐与人类的进化密切相关,音乐如同直立直行和语言功能一样,是人在进化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我们祖先展开那大自然所赋予的歌喉引吭高歌,是人类的本能所决定的。

物理学家:声音是声波的振动,是一种物理能量。而音乐则是一定频率的声波振动,它作用于人体内各个振动系统使之产生有益的共振,使各器官节奏协调一致。

心理专家:音乐有各种不同的节拍、节奏,人体也具有各种生理节奏,如脉搏、呼吸等,它们之间如果配合好了,音乐就可以调节生理节奏,直接影响人的情绪和行为。

文艺家说:音乐训练除了可陶治性情外,可以提高人们的艺术素养,音乐真正的奥秘是欢乐。

医学家说:通过临床实验认定,音乐对人的身心健康有着积极的作用,还有很多奇妙的功能,对放松身心、消除疲劳、振作精神、诱发睡眠等,都很有实效。

保健专家说:音乐可以促使人体分泌一种宜情益性的物质,经常听音乐可以发泄郁闷的情绪,心情就自然放松,一些内脏器官也得到了锻炼,其生理活力自然显现出来,人也就年轻了,长寿也是顺其自然的事。

妇产科医生说:胎教音乐很受欢迎,那些悠扬、轻柔、婉转的曲调不仅使母亲听了心旷神怡,而且使母体内的胎儿也能受到感染,使他们生活的“宫内世界”也像母体外一样的充满阳光,从而使他们变得健康、漂亮、聪明。

教育学家说:孩子常听音乐,可增强记忆力,启发想象力和创造力,这是智力发展的重要构成部分。

劳动者说:人们劳动时人体对于音乐节奏具有明显的跟随本能,音乐节奏的快慢还可以带动肢体动作的节奏,减轻疲劳,民歌中的“号子”就可以体现出这种作用。

爱情专家说:人们失恋时,音乐的作用可通过艺术感染力作用于心理,以情导理,可以消除精神上的痛苦和阻滞。

……

通过上面的文章我们可以了解到音乐的社会价值、人文价值、心理和情感价值。那么在我们设计欣赏课堂教学时,就要从这些价值目标出发,以音乐审美为核心,听觉为渠道实现音乐的本身价值。

2、我们听音乐的什么内容?

针对不同体裁的音乐作品我们该让学生听什么是每位老师应该考虑的问题。首先是听音乐的基本要素:音乐的基本要素是指构成音乐的各种元素,包括音的高低,音的长短,音的强弱和音色。由这些基本要素相互结合,形成 音乐的常用的“形式要素”,例如:节奏,曲调,和声,以及力度,速度,调式,曲式,织体等。学生感受这些基本要素的特点和表现力,理解音乐语言的表现形式。我们在教学中经常问到,这首曲子的速度、情绪怎样啊?在欣赏过程中用不同速度和力度去感受会有什么区别?

例如:我在教学欣赏《惊愕》一曲时,重点放在力度的表现上,先让学生闭上眼睛初听,他们被突如其来的强音所震撼,有了力度初步感受。然后在具体赏析时,我们边听边拍桌子,学生能很好的跟音乐掌控好力度,进一步把力度表现的恰如其分。最后交流时学生谈到力度的作用,明白作者海顿是如何巧妙设计音乐作品的,明白力度的突然对比有什么效果。

其次是听音乐的情感与意境。音乐与情感是不可分的,情感是音乐创作的主要对象,音乐能表现情感并唤醒情感,音乐欣赏是欣赏者生活体验过程中的自身情感与作者情感交融共鸣的产物,所以学生对音乐作品欣赏的情感体验既有大家普遍情感的共鸣也有个人情感的个性特征。我们教学不可只追求普遍情感的共同答案而忽视学生个体情感体验。我们在提问题时不光要问这首作品是欢快的还是悲伤的?还要问你听到欢快时悲伤时自己想到了什么?这样既让学生把握住了作品的基本情绪又让学生表达出自己的情感体验。

例如:在欣赏《二泉映月》时,首先我用多媒体营造了一个蛙鸣月夜凄美的二泉意境,然后二胡《二泉映月》音乐慢慢响起,学生在初听感受作品后,马上就对基本情绪作出反应。音乐凄美并不哀婉,悠扬还有激昂。再次复听时,我让学生闭上眼睛听,我边放音乐边讲述了阿炳的凄惨遭遇,说到动情处,我的声音都哽咽了,学生泪水也随着音乐情感的起伏流了出来。当学生了解了阿炳的生活遭遇,也真正明白了这首乐曲的情感内涵。学生在交流中这样说:阿炳在用二胡表达自己对亲人的眷念和对旧世界不公的愤怒。我想这时学生已经明白作品里复杂情感的交融,明白了音乐的精神需求。

再次是听音乐的主题与鲜明音乐形象的乐句。音乐主题是一首(部)音乐作品(段落)中的最主要的乐思,即音乐的核心部分。它是音乐思维的“种子”,多以歌唱性较强的旋律形式出现,有个性鲜明、表现力强、音意比较完整概括等特点。优秀的音乐主题都蕴藏着十分丰富的思想内涵。我们知道美术是通过线条和色彩绘出人或者事物的形象,而音乐形象是怎么呈现的了?音乐形象是通过旋律、和声、节奏、配器等音乐表现要素,营造的音响效果在人脑中产生的形象思维意识。这种形象不可见不可触摸,而且在不同人形象有个性差异。就像听到恐怖音乐联想到鬼,但是鬼是什么样的了?每个人理解的是不一样。我们在对学生欣赏作品时,往往有一些是作品中反复出现和有鲜明特点的音乐短句与小段。我们经过听后在脑海里有深刻印象,老师在教学中不仅是听了,还要加以分析或者是掌握。

例如:我在欣赏《彩云追月》时,让学生感受作品后,针对主题进行了一系列的展开。先看和听民乐演奏主题,熟悉曲调和配器;再欣赏月夜视频和诗歌听主题,感受理解情绪与意境;唱根据主题填词的歌曲,熟记主题;最后用竖笛演奏主题并为视频配乐,掌握主题。课后《彩云追月》的主题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

在欣赏《彼得与狼》时,我先让学生看动画片了解故事剧情。然后做一个游戏,让学生用下面几件乐器来扮演剧情中的不同角色。学生在交流中发现了乐器的特点与剧情中角色的性格特征之间联系的秘密,他们还准确的配对了几件乐器。这时我展示了几个角色形象的音乐短句,学生对剧情中的音乐形象加深了许多。在后面的音乐欣赏中,他们准确的说出这是谁出场了,他们在干什么?一下拉近了学生与管弦乐的距离,得益于学生对音乐形象的深刻理解。

最后是听音乐的美。音乐的美是欣赏音乐的动力和兴趣所在。音乐美在哪里了?旋律美、节奏韵律美、意境美、歌词美、织体美、形式美、这需要我们去挖掘。戏曲老票友经常说这唱腔美不美要经常去琢磨。我们在对一首作品要进行细致的琢磨,发现其中的美感。

例如:在欣赏黄自作品《清流》时,我让学生先听高水平的合唱团演唱,感受到美妙的音色和优美的演唱。激发兴趣后又进一步感受词曲的优美,最后感受音乐的旋律线条美和意境美。学生在审美层次的一步步提升过程中得到精神美的很大满足。

3、我们怎么听懂音乐? 马克思说:“对于不辨音律的耳朵说来,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音乐是一个复杂的语言,通过音响传达自己的信息。怎么运用自己的耳朵读懂音乐,这就需要我们借助一定的手段和辅助。针对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我们欣赏音乐不光是介绍一下音乐的背景,还需要学生身临其境的感受、广泛积极的参与、真实确切的表现。让音乐的欣赏与自己的生活密切联系,这样的音乐学生才能听懂。教师教学手段的选择和课件辅助的设计上应下工夫,从学生认知出发、从学生感受出发、从学生情感出发、从学生生活出发、换成学生的聆听角度来教学,音乐世界的大门才会敞开着。

例如:在欣赏贺绿汀作品《嘉陵江上》时,学生对这个时代的背景与感受很遥远,要找到与作者的感情共鸣,就需要一定的辅助手段。我才用对比法和时空穿越,让学生观看现在与作者那个时代的嘉陵江的图片与视频。在美丽与破烂、幸福与灾难的对比下,学生的情感开始触动。然后进一步感受中国抗日战争时期的真实画面,学生对中国历史上的屈辱和人民的苦难产生共鸣,当他们看到日本人屠杀中国人的暴行时心情已经开始愤愤不平。这时我引进音乐,音画辅助的共同效果,学生拉近了时代感,并理解作者的内心情感,然后通过朗读歌词、分析曲意升华学生的情感,音乐传达的历史信息和爱国情感已经潜移默化的深入学生的内心。

三、听后我们在哪些方面有所收获?

这个环节是我们老师很容易忽视的地方,我们应养成写课后记的好习惯。通过对学生的提问和交流了解反馈学生信息,看看学生在知识层面、情感层面、精神层面是否得到收获,哪些是自己教学忽视而又是重要的东西?哪些是自己认为重要而学生反映冷淡?哪些又是学生认为很重要的而自己忽视的?及时收集并调整自己的教学,我想我们一定能上好一堂高效的欣赏课。

上好欣赏课是我们音乐老师的职责和追求,只有在明白道理、搞清思路、精心设计、合理选择教学手段与辅助、用心的教学和及时反思,我们的音乐教学就会搞得有声有色。

上一篇:爱国卫生工作具体措施下一篇:应聘业务员求职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