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血不良反应标准及应对措施

2024-04-14

输血不良反应标准及应对措施(精选9篇)

篇1:输血不良反应标准及应对措施

输血不良反应识别标准及应急措施再培训试题

姓名:

科室:

分数

一、填空题。(每空2分,共40分)1.输血不良反应按免疫状态可分为 和。2.一袋红细胞或全血最长输注时间不能超过 小时。3.输注血小板后,其数量的增加值明显低于预期值的状态被称为。4.血小板耐受最常见免疫因素是产生。

5.输血不良反应按发生时间分为两种,输血期间和输血后24小时内发生的称为

;输血24小时后,甚至十几天后发生的称为。6.引起非溶血性发热反应最主要的致热原是、。7.导致非溶血性发热反应的常见免疫因素有、、。

8.、和 是输血相关循环超负荷的高危人群。

9.大量输血常见并发症有、、、、。

二、选择题-------(1-10单选题,每题4分;11-12多选题,每题10分)

1.血液成分传播病毒的危险性最高的是()。

A.红细胞 B.血浆

C.白细胞 D.血小板 E.冷沉淀凝血因子

2.对血浆蛋白过敏的患者,在输血时选择的红细胞制品为()。

A.少白细胞红细胞 B.悬浮红细胞 C.洗涤红细胞 D.辐照红细胞 E.浓缩红细胞 3.溶血反应的早期特征是()

A.面部潮红,出现荨麻疹 B.腰背部剧痛,心前压迫感 C.头部胀痛,恶心呕吐 D.黏膜皮肤有出血点和淤斑 E.寒战高热,呼吸困难

4.输血后非溶血发热反应多发生在输血后()

A.15-20分钟 B.30分钟 C.2-3小时 D.3-4小时 E.5小时 5.输注保存几天的血液可以防止传播梅毒()

A.1-2天 B.3天以上 C.2周 D.18天 E.21天 6.麻醉中的手术病人发生溶血性反应最早征象:()

A.伤口渗血和低血压 B.腰背酸痛 C.胸闷、呼吸困难 D.寒战、高热 E.面部潮红、出现荨麻疹

7.女性病人,35 岁,输血开始后 1 小时出现畏寒、寒战高热,头痛、出汗、恶心、呕吐,皮肤潮红,体温40℃。过去有过输血史。临床诊断最可能是:()

A.过敏反应 B.发热反应 C.溶血反应 D.细菌污染反应 E.以上都不是

8.一脾破裂患者,术中输血20ml后,突然出现血压急剧下降,手术切口大量渗血,酱油色尿,应考虑:()

A.过敏反应 B.发热反应 C.细菌污染反应 D.溶血反应 E.血液凝集反应

9.一卵巢癌患者,输血20毫升后,疑发生过敏反应,其处理是:()A.减慢输血速度+肌注异丙嗪 B.停止输血,静推糖皮质激素 C.停止输血口服阿斯匹林 D.停止输血应用肝素

E.停止输血吸氧,改半坐卧位 10.输血最常见的并发症:()

A.循环超负荷 B.发热反应 C.过敏反应 D.细菌污染反应 E.溶血反应 11.冷沉淀输注的适应症包括()

A.血友病甲 B.血管性血友病 C.手术后出血 D.DIC E.凝血因子Ⅷ缺乏症 12.白细胞所致的输血不良反应包括()

A.非溶血性发热反应 B.HLA同种免疫引起的血小板输注无效 C.白细胞相关病毒感染 D.输血相关急性肺损伤 E.TA-GVHD

答案

一、填空题

1.免疫反应

非免疫反应 2.4 3.血小板输注无效 4.血小板同种异体抗体

5.即发(速发)反应

迟发反应 6.白细胞因子

致热源物质

7.白细胞抗体

血小板抗体

血浆蛋白 8.老年人

儿童

心肺功能不全者

9.出血倾向

低体温

酸碱平衡紊乱

急性肺损伤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

二、选择题

1.C

2.C

3.B

4.A

5.B

6.A

7.C

8.D 10.A

11.ABCDE 12.ABCDE

9.B

篇2:输血不良反应标准及应对措施

总 则

1、疑似有输血反应时,护师(士)应立即停止输血并报告主管医师或值班医师,医师根据情况决定是否继续输血或查明输血反应原因或决定纠正处理。

2、对严重的输血反应应及时向上级医师或科主任汇报,同时向输血科及医务科报告,并将保留血袋及抽取患者血样一起送输血科,以供登记、调查、随访、追溯。

3、对输血反应患者,按输血反应相关流程处理与调查,认真记录反应处理过程,填写输血不良反应调查反馈单,上报输血科或主管部门。

常见输血不良反应应急处理措施

一、急性溶血性输血反应

1、临床表现:发热、低血压、休克、支气管痉挛、DIC和肾功能衰竭等。

2、怀疑血型不合引起的输血不良反应,执行以下程序:(1)核对用血申请单、血袋标签、交叉配血试验记录;

(2)核对受血者及供血者ABO血型、RhD血型。用保存于冰箱中的受血者与供血者血样、新采集的受血者血样、血袋中血样,重测ABO血型、RhD血型、不规则抗体筛选及交叉配血试验(包括盐水相和非盐水相试验);

(3)立即抽取受血者血液加肝素抗凝剂,分离血浆,观察血浆颜色,测定血浆游离血红蛋白含量;

(4)立即抽取受血者血液,检测血清胆红素含量、血浆游离血红蛋白含量、血浆结合珠蛋白测定、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并检测相关抗体效价,如发现特殊抗体,应作进一步鉴定;(5)尽早检测血常规、尿常规及尿血红蛋白;

(6)必要时,溶血反应发生后5-7小时测血清胆红素含量。

3、一旦怀疑因血型不合引起的急性溶血性输血反应,应由经治医师积极治疗,治疗原则如下:(1)迅速补充血容量。(2)应用速效利尿剂。(3)应用多巴胺。(4)碱化尿液。

(5)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及大剂量免疫球蛋白。(6)病情严重者施行换血或血浆置换疗法。(7)有急性肾功能衰竭应进行透析治疗。(8)DIC的防治。

二、非溶血性反应所致发热

1、临床表现:体温升高≥1℃,常伴寒战,排除其它原因发热。

2、怀疑非溶血性发热反应,执行以下程序:(1)立即停止输血,保持静脉通路。(2)对症处理,注意保暖、解热、镇静。(3)医护人员要密切观察病情变化。(4)非溶血性发热反应要与细菌污染性输血反应鉴别。(5)发生非溶血性发热反应立即停止输血,经对症处理后30min至2h后症状缓解;若患者仍需输血,应改输少白细胞红细胞或洗涤红细胞。

(6)如停止输血并经对症处理2h后,病情未缓解甚至加重者,应考虑细菌污染性输血反应,应及时抢救。

3、怀疑细菌污染引起的输血不良反应按以下程序处理:

(1)观察血袋剩余血液的物理性状:如有无浑浊、膜状物、絮状物、气泡、溶血、红细胞变暗紫色、血凝块等,有上述情况之一均提示有细菌污染的可能。

(2)取血袋剩余血液直接涂片或离心后涂片镜检,找污染细菌。(3)取血袋剩余血液和患者血液,在4℃、22℃、37℃条件下作需氧菌和厌氧菌培养;细菌培养须在无菌条件下进行。

(4)对受血者进行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如中性粒细胞与输血前相比明显增多,对诊断有帮助。

(5)一旦怀疑细菌污染引起的输血不良反应,治疗原则如下: ①尽早联合使用大剂量、强效、广谱抗生素。②加强支持疗法。

③及时采取抗休克、防治DIC与急性肾功能衰竭措施。

三、变应性反应所致荨麻疹

1、临床表现:出现红疹、荨麻疹或痒疹,严重的有焦虑、喉头痉挛和颜面部水肿,伴有呼吸困难、恶心、呕吐、意识丧失,甚至休克。

2、怀疑过敏性输血反应,执行以下程序:

(1)对轻度过敏反应应减慢输血速度,口服或肌内注射抗组胺药物,严密观察,若症状缓解可继续输血;反之,应立即停止输血,保持静脉通路并查找原因。

(2)重度过敏反应:立即停止输血,保持静脉通路,有支气管痉挛者,皮下注射肾上腺素;严重或持续者,静脉注射或静脉滴注地塞米松、氨茶碱等;有喉头水肿者,应立即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以免窒息;有过敏性休克者,应积极进行抗休克治疗。

四、高血容量

1、临床表现: 输血过程中突然呼吸急促、发绀、心率加快、咳嗽伴粉红色泡沫痰。

2、处理原则:给氧和利尿剂。减慢输血速度,减少输血量可预防。

五、输血相关急性肺损伤

1、临床表现:呼吸困难、发热、胸痛、咳嗽、低氧血症和低血压等。

2、处理原则:给氧、机械通气及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

六、延缓性溶血性输血反应

1、临床表现:发热、乏力。

2、处理原则:轻症观察,重症与急性溶血相同。

七、输血后紫癜

1、临床表现:输血后7~10天患者血小板数急速降低。

2、处理原则:血浆置换,静脉免疫球蛋白,输血小板无明显益处。

篇3:输血不良反应标准及应对措施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2009年—2011年我院输注成分血引起的不良反应18例, 其中血液病患者8例, 肿瘤患者4例, 脑创伤患者2例, 其他外科手术患者4例。临床输注的悬浮少白细胞红细胞、病毒灭活血浆、单采血小板均由市中心血站负责制备和供给。

1.2 方法

建立输血不良反应回报制度, 患者每次输血或血制品都由临床医生和护士按《临床输血技术规范》要求填写《输血记录单》, 并保存在病历中, 有输血不良反应者填写《输血不良反应回报单》, 送输血科保存。

2 结果

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以非溶血性发热反应和过敏反应多见。由输注病毒灭活血浆和单采血小板引起的过敏反应10例, 多数表现为轻度过敏反应, 如出现荨麻疹、皮肤瘙痒等。由输注悬浮少白细胞红细胞引起的非溶血性发热反应6例, 表现为输血后体温升高, 少数患者伴有恶心呕吐;过敏反应2例, 表现为出现荨麻疹。

3 讨论

输血不良反应是指在输血过程中或输血后受血者发生了用原有疾病不能解释的新的症状和体征, 统计结果表明非溶血性发热反应和过敏反应最为常见。非溶血性发热性输血反应发生的机制可能是同种免疫反应导致, 尤其是反复输血的患者, 受血者体内产生的白细胞抗体和 (或) 血小板抗体再次遇到含有相应抗原的血液成分时, 就可发生抗原抗体反应, 激活补体, 刺激内源性致热原的释放, 引起发热反应。IL-1β是机体发热反应的主要内源性致热原[2], IL-6是急性期反应的主要诱生因子, 它在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 (TNF-α) 的协同下可诱生肝细胞合成急性期蛋白, 如C-反应蛋白、α-1抗凝乳蛋白酶、补体C3等引起机体发热反应[3]。IL-8是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的活化因子, 可加强IL-1β、TNF-α等炎性作用, 在非溶血性发热反应中起一定作用[4]。也与血液储存时间有关, 白细胞崩解释放出白介素, IL-1β、IL-6、IL-8浓度的增高也可引起发热反应。有研究表明[5], 白细胞碎片和其释放的细胞因子 (白介素等) 很难滤除, 这可能就是尽管输注了悬浮少白细胞红细胞仍发生发热反应的原因。过敏反应属于血浆蛋白质的免疫性反应, 可能是由于Ig A或Ig E介导的抗原抗体反应;也可能是被动获得性抗体, 献血者的抗体通过输血传递给受血者, 如果受血者体内有相对应的抗原或以后输入此抗原, 就可以产生过敏反应;还有些可能由于受血者过敏体质, 对普通特异性变应原 (如花粉、尘埃、牛奶、鸡蛋等) 敏感, 输注含这类变应原的血液后, 也可以产生过敏反应[6]。此外白细胞活化产生生物活性物质如白三烯、组胺、嗜酸性趋化因子、髓细胞过氧化物酶等, 这些物质的释放也可引起过敏反应[7]。针对这些情况, 笔者认为从以下三个环节可有效降低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

严格掌握输血指征, 避免不必要的输血。临床安全输血的原则是在最需要的时期将最适量的血液和血液制品给予最需要的患者, 而在临床实践中存在许多不合理输血, 最为常见的是把输注血浆作为营养支持, 以及为了保险起见给患者输血。因此临床医生应充分理解本专业范围内的输血适应证, 合理输血可降低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 也可让患者免于承受因不必要的输血而感染的风险。

有效开展献血者的教育宣传活动。对献血者进行教育宣传, 必须让献血者懂得献血前咨询工作的重要性, 使其了解危险行为, 了解可能经血液传播的疾病, 了解献血前的准备。比如, 清淡饮食以免摄入过多高脂、高蛋白影响血液质量, 让献血者提供精确完整的病史资料及可能用过药物情况, 使献血者安全献血, 可以降低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 特别是一些过敏反应。

完善各种血液成分的制备。国内制备血液成分的原料全血多为站外采集, 全血的保存运输过程直接影响了成分血的制备。因此应严格按《全血及成分血质量要求》制备各种血液成分, 使各类血液成分达到要求, 严格把握储存运输的各个环节, 也是可以降低输血不良反应的有效措施之一。

总而言之, 输血作为现代医学中不可或缺的治疗手段, 除确保治疗有效必须同时确保输血安全, 如何最大限度地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 值得在今后的临床工作中给予足够的重视。

参考文献

[1]王培华.输血技术学[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2:19.

[2]Dinarello CA.Interleukin-1and interleukin-1antagonism[J].Blood, 1991, 77 (8) :1627.

[3]KushnerI.Regulationoftheacutephaseresponsebycytokines[J].Perspect BiolMed, 1993, 36 (6) :611.

[4]Srack G, Snyder EL.Cytokine generationin stored platelet concentrates[J].Transfusion, 1994, 34 (1) :20.

[5]刘正敏, 高新谱, 韩雪莹.不同储存时间后过滤白细胞对浓缩红细胞临床疗效的影响[J].中国输血杂志, 2003, 16 (3) :182-183.

[6]高峰.临床输血与检验[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205-206.

篇4:输血不良反应标准及应对措施

【关键词】输血;不良反应;原因分析;应对措施

临床输血是抢救患者的重要手段,但由于无偿献血者自身的生活习惯、饮食等原因,导致了血液成分的复杂化,而且因受血者个体差异的不同,使输血过程中会出现潜在的输血反应,所以输血是具有一定危险性的治疗措施,严重时可以危及患者的生命。因此,在输血过程中必须严格执行医院各项操作规程,严密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及时发现输血反应的征象,积极采取有效措施,确保受血者安全。现将2008年1月至2012年12月间我院发生输血不良反应资料进行了整理、统计和分析。

1资料和方法

1.1资料 我院2008年1月至2012年12月的输血5867例(包括反复输注者),其中输注全血54例,红细胞悬液(简称红悬)3729例,洗涤红细胞12例,血浆2025例,血小板47例。5867例输血患者中出现输血反应37例,年龄5~82岁。

1.2统计方法 每次输血均填写《输血记录单》和《输血反应回报单》。患者输血的全程情况记录在《输血记录单》上,保存于病历中;输血后填写《输血反应回报单》,24h内回报至输血科,由输血科统计《输血反应回报单》情况,并记录发生反应的病状。

2结果

2008年1月至2012年12月间,回报的输血不良反应37例,发生率为0.63%。其中红悬12例,发生率为0.21%;血浆22例,发生率为0.38%;全血3例,发生率为0.05%。输注洗涤红细胞和血小板未发生任何反应。所发生的反应中发热反应22例,占59.45%,过敏反应14例,占37.83%,其他反应1例,占2.72%。

3讨论

3.1输血不良反应原因

临床37例输血反应中主要症状有三种。①发热反应,是输血反应中最常见的。引起发热反应的自身原因是多次输血后,受血者血液中产生白细胞或血小板抗体,当再次输血时,受血者体内产生的抗体与供血者的白细胞和血小板发生免疫反应,引起发热;外在原因是由致热原或输血时未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而引起。②过敏反应,多发生在有过敏体质的受血者。由于供血者血内可能含有致敏物质,而受血者体内有相应的lgE、致敏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可导致抗原抗体反应并释放出多种活性物质引起过敏反应。或反复输血后受血者体内产生过敏抗体等原因。③其它反应。如溶血反应、与大量输血有关的反应等。

3.2临床出现输血不良反应的应对措施

患者在输血过程中出现不良反应后,要立即针对症状判断原因,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3.2.1发热反应。患者在输血后15分钟左右出现症状,有时发生在输血结束后1-2个小时。出现先有发冷、寒战,继而出现高热,体温可达到40℃左右,并伴有头痛、皮肤潮红、恶心呕吐、血压多无变化,一般于1-2小时后逐渐缓解。在全身麻醉情況下,发热反应常不显著。22例发热反应的患者中轻者16例,占72.7%;严重者4例,占27.3%。轻度反应者可减慢输血速度,症状可自行缓解;严重反应时应立即停止输血,密切观察生命体症,并给与对症处理,发冷者注意保暖,发热者可给与物理降温,遵医嘱给予解热镇痛和抗过敏药物,如异丙嗪或肾上腺皮质激素等。必要时将输血器、剩余血连同血袋一并送检。

3.2.2过敏反应。出现的14例过敏反应中,中重度过敏反应1例。在输血前要详细询问患者输血史和妊娠史,认真填写在输血申请单上,短期内多次输血者,输血前应作抗体筛查试验。过敏反应大多发生在输血后期,轻者仅为皮肤瘙痒或荨麻疹,重者可出现喉头痉挛、支气管哮喘、血管神经性水肿,严重时发生过敏性休克。根据过敏反应的程度给予对症处理,轻度过敏反应,可减慢输血速度,给予抗过敏药物,如苯海拉明、异丙嗪或地塞米松,用药后症状逐渐缓解;中重度过敏应立即停止输血,通知医生,根据医嘱皮下注射1:1000肾上腺素或静脉滴注氢化可的松或地塞米松等抗过敏药物。呼吸困难者给予氧气吸入,严重喉头水肿者行气管切开。循环衰竭者给予抗休克治疗,监测生命体症变化。

3.2.3其它反应。本次调查中,无溶血反应。一旦出现溶血反应时要立即停止输血,通知医生,给予氧气吸入,建立静脉通路,送检剩余血液、患者尿标本和血标本,热敷双侧腰部,保护肾脏,碱化尿液,及时纠正休克,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和尿量变化,同时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消除其紧张恐惧心理;对短时间大量输注库存血时,应严密观察患者意识、血压、脉搏及皮肤黏膜、伤口有无出血倾向,输库存血3-5个单位,应补充1个单位新鲜血,并根据凝血因子缺乏情况补充有关成分,每输5个单位库存血,遵医嘱给予静脉注射10%葡萄糖酸钙10ml预防发生低血钙。对老年人、贫血及心肺疾病患者输血时要根据患者情况控制输血量及减慢点滴速度,定时观察病情,防止出现心脏负荷过重导致的急性左心衰。

总之,输血作为一种重要的医疗救治手段,具有其它任何药物不可代替的疗效,在现代医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在临床输血工作中一定要严格按照规范及输血操作技术进行,在加强血液和血液制品质量管理的前提下,提高科学用血意识,严格把握输血适应症,减少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

参考文献:

篇5:输血不良反应标准及应对措施

输血不良反应概念:患者输血过程中或输血后一段时间内,出现一组不能用原发疾病解释的新的症状和体征称为输血不良反应。

一、发热反应:

1、识别标准:在输血过程中或输血后1-2小时内,受血者体温升高1℃以上,以突然发热、畏寒伴或不伴寒颤为主要临床表现,且排除溶血、细菌污染及其他可能引起发热的输血反应。

2、处理:停止输血,该输生理盐水维持静脉通畅;高热时予以物理或药物降温,畏寒者需注意保暖;严密观察患者生命体征,每15~30分钟测生命体征一次;若需查找致病环节,应留输血前后血样和输血器具等,随时送检。

二、过敏反应:

1、识别标准:以荨麻疹、颜面部血管神经性水肿为特征,严重者可出现会厌水肿、支气管痉挛和过敏性休克甚至死亡。

2、处理:

1)立即停止输血,改输生理盐水保持静脉畅通;

2)有呼吸困难和血氧饱和度下降应予以吸氧、心电监护,必要时行气管插管,保持气道通畅;

3)轻度过敏反应一般经抗过敏治疗可很快缓解,重度过敏反应应配合医师给予积极救治。

三、溶血反应:

1、识别标准:溶血反应是由于免疫性或非免疫性因素,使输入的红细胞在受血者体内发生异常破坏而引起的输血不良反应。这类反应属于严重输血反应,分急性和迟发性溶血性输血反应。急性溶血性输血反应是指在输血过程中或输血结束后24小时内发生的溶血反应。多见于ABO血型不合的输血者,在输入5~20ml血液后即可出现寒颤、发热、心悸、面色潮红、头胀、腰背部疼痛、恶心、呕吐、腹痛、呼吸困难、烦躁、血红蛋白尿,可导致休克、急性肾衰和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迟发型溶血反应多由于ABO以外血型不相容输血所致,以Rh系统不相容最为常见,表现为发热、黄疸、输血后血红蛋白不升高甚至下降,可有肝脾肿大,血红蛋白尿少见。

2、处理:

1)立即停止输血,用静脉注射生理盐水维持静脉通路。

2)立即给予氧气吸入,做好病人的心理护理,消除紧张、焦虑、恐惧等心理。3)立即通知值班医生和输血科值班人员,及时检查、治疗和抢救,并查找原因,做好记录。

4)在积极治疗抢救的同时,做以下核对检查: ①核对用血申请单、血袋标签、交叉配血试验记录;②核对受血者及供血者ABO血型、Rh(D)血型。用保存于冰箱中的受血者与供血者血样、新采集的受血者血样、血袋中血样,重测ABO血型、Rh(D)血型、不规则抗体筛选及交叉配血试验(包括盐水相和非盐水相试验); ③立即抽取受血者血液加肝素抗凝剂,分离血浆,观察血浆颜色,测定血浆游离血红蛋白含量;

④立即抽取受血者血液,检测血清胆红素含量、血浆游离血红蛋白含量、血浆结合珠蛋白测定、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并检测相关抗体效价,如发现特殊抗体,应作进一步鉴定;

⑤尽早检测血常规、尿常规及尿血红蛋白;

⑥必要时,溶血反应发生后5~7小时测血清胆红素含量。

四、细菌污染性输血反应:

1、识别标准:多因输入受细菌污染的血液所致。一般情况下,以高热、休克和皮肤充血为最常见特征。

2、处理:

1)立即停止输血,通知医生;

2)观察血袋剩余血的物理性状:如有无混浊、膜状物、絮状物、气泡、溶血、红细胞变成暗紫色、血凝块等,有上述情况之一均提示血液有细菌污染的可能;抽取血袋中血液做细菌学检验;

3)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定时测量体温、脉搏、呼吸和血压,以利早期发现休克的先兆。

4)抗感染和抗休克治疗。

5)高热者给予物理降温,加强支持疗法; 6)留置导尿管,并记录出入液量。

五、循环负荷过重:

1、识别标准:短时间输入大量血液或输血速度过快,超过患者循环或心脏的负荷能力,导致充血性心力衰竭和肺水肿。表现为在输血过程中或输血后 1小时内患者突然发生呼吸困难、被迫坐起、咳嗽、咯大量血性泡沫痰,烦躁不安、紫绀、颈静脉怒张、两肺布满湿性罗音等,若抢救不及时可于数分钟内死亡。

2、处理:

1)立即停止输血,汇报医生。

2)取端坐位,双下肢下垂于床沿下,注意四肢的保暖; 3)去泡沫氧气吸入(湿化瓶内置50%酒精溶液); 4)遵医嘱给予镇静、强心、利尿、平喘等抢救措施; 5)严密观察病情变化,记录反应处理情况。

六、体温过低 :

1、识别标准:大量输入冷藏的库血,使病人体温迅速下降,导致机体多种功能障碍,如低钙血症、酸中毒和组织缺氧加重、凝血功能障碍,严重者可引起心律失常,当体温低于32℃时,将面临心功能不全和死亡的风险。

2、处理:

1)提高室温,对于大量或快速输血(输血速度>50ml/kg.h)患者正确使用正规的血液加温器,以提高患者体温;

篇6:输血不良反应标准及应对措施

姓名: 高德平学号:JZ13030 单位:晋中市第二人民医院 联系方式:*** 【摘 要】目的:对肠外营养(PN)的不良反应和应对措施进行文献复习,做到科学合理用药。方法:从临床工作中遇到的药物不良反应病例分析,检索国内PN不良反应及因对措施的有关文献。结果:选取临床工作中的一个特殊病例,详细分析其不良反应的发生及应对并学习相关文献治疗。结论:应用PN支持时,应全面综合考虑疗效、用途、副作用、价格等面因素,科学合理应用肠外营养药物。【关键词】 肠外营养; 药品不良反应;合理用药;应对

一、病例:患者老年男性,82岁,平素有高血压病史,20年前曾因“心肌梗死”住院治疗,平素无心慌、气短、胸闷等不适,目前口服“阿司匹林”、“麝香保心丸”、“硝酸异山梨酯”、“辛伐他丁”治疗。5年前因“混合痔”曾于我科行手术治疗,术后恢复好,家中休养。此次患者因混合痔复发,再次住院,欲行手术治疗,入院后查心电图示:异常心电图、窦性心律、一度房室传导阻滞、陈旧性前壁心肌梗死、陈旧性下壁心肌梗死。心脏彩超示:左室壁节段性运动异常、左室舒张功能降低、二尖瓣少量返流、三尖瓣少量返流、主动脉瓣少中量返流。EF:53% FS:27%。腹部彩超未见明显异常。胸片示:心影增大,外形呈“梨形”,心胸比例约为0.58。化验回报示:血脂轻度偏高,余无明显异常。术前检查完善,患者术前禁食水,有营养风险,给予肠外营养治疗,静脉输注脂溶性维生素Ⅱ十分钟后,患者出现胸憋不适感,坐立后出现寒战、气喘、气短、呼吸困难、口唇发绀、四肢湿冷、出汗等不良反应,立即给予停止补液、更换输液器并更换为生理盐水,5mg地塞米松入小壶,吸氧、心电监护、血压监测、血氧饱和度监测,急查心电图示:窦性心动过速、一度房室传导阻滞、陈旧性前壁心肌梗死、陈旧性下壁心肌梗死。十余分钟后患者不适症状缓解,测体温39.0℃,化验血常规回报示: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均偏高,请心内科及呼吸科会诊后考虑可以排除心肺疾病所致上诉不适症状,系输液不良反应所致。

肠外营养制剂的成分包括氨基酸、脂肪、糖类、平衡的多种维生素、平衡的多种微量元素、电解质和水等,均系中小分子营养素组成。肠外营养制剂的基本要求包括无菌、无毒、无热源;适宜的pH值和渗透压:相容性良好、稳定性良好、无菌、无热源包装、使用安全等。我们要做到科学合理用药,必须先了解药物的作用机理及其不良反应,从而能在临床工作中做到科学选择药物,合理使用剂量,正确给药途径、规范化管理配制和使用流程,做好事先预防不良反应措施,真正达到科学合理用药。

二、常见肠外营养制剂的作用及不良反应 1.复方氨基酸注射液

(1)氨基酸输液在能量供给充足的情况下,可进入组织细胞,参与蛋白质的合成代谢,获得正氮平衡,并生成酶类、激素、抗体、结构蛋白,促进组织愈合,恢复正常生理功能。人体的组织蛋白,一方面分解成为氨基酸;另一方面又从氨基酸合成组织蛋白。是连续的分解和合成,保持动态平衡,氨基酸转换十分迅速频繁。组成蛋白质的多种氨基酸,它们都有氨基与羧基,故有相似的代谢过程。它们都要脱氨基.生成氧与酮体。氨与二氧化碳生成尿素,经’肾脏排出。酮体能供能量,生成水及二:氧化碳排出。也可转变为糖或脂肪。(2)不良反应:输注速度过快时,可产生恶心、呕吐、发热等不良反应,应加注意。2.长链脂肪乳注射液

(1)药理作用及作用机制:一种理想能源,在人体内代谢途径与乳糜微粒相同,还能预防及纠正人体必需脂肪酸缺乏症。为需要进行静脉营养的病人提供能量和必需脂肪酸,也为经口服途径不能维持和恢复正常必需脂肪酸水平的病人提供必需脂肪酸。

(2)不良反应:可能引起体温升高(<3%),偶见发冷、畏寒及恶心、呕吐(

(1)用途:本品为一种供成人使用的全静脉营养的添加剂,以满足人体对微量元素的需要。本品10毫升能满足成人每日对铬、铜、铁、锰、钼、硒、锌、氟和碘的基本或中等的需要。妊娠妇女对微量元素更需要,故本品也适于妊娠妇女。(2)不良反应:不耐果糖病人禁用。4.脂溶及水溶性维生素

(1)用途:本品系静脉营养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之一,用以满足患者每日对脂溶性维生素A、维生素D、维生素E和维生素Kl及水溶性维生素的生理需要。

(2)不良反应与注意事项: 使用前必须稀释。本品所含的维生素KI能与香豆素类抗凝剂发生作用。

三、药物不良反应的预防及应对措施

1.首先应合理用药,注意配伍 液体中应严格控制加药种类,多种药物联用尽量采用小包装溶液分类输入。两种以上药物配伍时,注意配伍禁忌,配制后要观察药液是否变色、沉淀、混浊。配制粉剂药品要充分振摇,使药物完全溶解方可使用。配液加入粉针时,加药后应让药物必须充分溶解,必要时增加灯检,符合输液要求方可输注;药液宜现配现用,尤其是在高温潮湿季节或外部环境较差时。药液配制好后检查无可见微粒方可加入液体中。由于中草药提取制剂成分较为复杂,与含有离子成分的输液配伍后可能会因盐析作用而产生大量不溶性微粒,增加输液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2.PN支持时不应突然停止营养液输注,可用等渗葡萄糖液作为过渡,然后完全停用PN以预防糖代谢紊乱。

3.输注氨基酸时,对于严重肝功能损害,危重患者及婴幼儿患者,应监测血氨值,防止高血氨发生。

4.长期PN使肠道处于休息状态,肠道激素的分泌受抑制,不可避免的出现胆囊郁积,可形成胆石。因此,长期PN治疗患者应定时行超声波检查,及时发现问题。5.临床上长期PN支持患者,出现持续低热而又无明确感染病灶存在,应考虑肠源性感染,应注意病情允许时尽早给予肠内营养。

6.加强药物不良反应监测工作,完善药物不良反应监测报告制度,建立药物不良反应监测网络,加强药物不良反应监测人员的专业培训,加强医、药、护等医务人员对药物不良反应的认识与防范,抓好重点品种的药物不良反应的监测,定期对收集的药物不良反应报告进行总结、分析,及时向临床通报。加强医、药、护三者之间的合作,共同做好药物不良反应监测工作,从而更科学的对待药物不良反应。7.儿童、老年患者的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7.1儿童患者易发生药品不良反应的因素与身体内许多脏器、神经系统发育尚未完全,药物的吸收代谢不规则,对许多药物极为敏感等因素有关。主要表现在:儿童总体液占体重的80%(成人为60%),相对较成人高,水溶性药物排泄较慢,易造成蓄积性中毒;儿童的血浆蛋白结合率低,一些血浆蛋白结合率高的药物在体液中游离性浓度升高,作用增强所致;新生儿血-脑屏障功能发育尚不成熟,药物易进入脑内;加上新生儿的器官功能发育尚不成熟、肾小球滤过率低而影响排泄,致使血清药物浓度高,半衰期延长,使药物作用增强,故易发生不良反应。7.2高龄患者给药应谨慎,其药物不良反应与自身基础疾病易混淆,有漏报现象。老年患者易发生药品不良反应的因素大致为:肝、肾功能减退,使药物的代谢和排泄速率减慢;血浆蛋白含量偏低,使体液游离药物浓度增高;靶器官对某些药物作用敏感性增加;长期用药、合并用药多,原患疾病多等特点,导致不良反应发生率高。因此,应根据老年人和儿童的特殊的生理、病理特点选用药物,调整药物剂量,做到个体化给药,并在给药过程中加强监护。

8.总结:随着人们对健康需求提高和生活质量问题的日益关注,药品不良反应的危害已经越来越引起全社会的重视。国家正在建立、健全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报告制度,尽量避免和减少药品不良反应给人们造成的各种危害。因此,临床工作中我们医生应做到严格按照适应症合理用药,注意观察及时处理药品的不良反应,严格按照操作规范使用用药物和保管药物,不断提高用药水平,同时要不断学习及增强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从而坚持科学合理用药。

【参考文献】

篇7:严重输血不良反应处理及预案

1.目的 规范严重输血不良反应的应急处理,保障受血者安全。2.处理原则 安全、及时、高效。

3.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全院临床输血相关科室和人员对严重输血不良反应的应急处理。4.职责

4.1.职能部门(包括临床用血管理委员会和医务科)

4.1.1.负责成立严重输血不良反应应急救治小组,积极组织输血相关科室和人员对严重输血不良反应患者进行救治,包括后勤保障; 4.1.2.负责对严重输血不良反应的调查处理和结果反馈;

4.1.3.负责监督临床纠正与预防措施的落实,并对存在的问题和缺陷进行追踪评价。4.2.临床科室

4.2.1.负责输血过程的核查和观察,及时发现输血不良反应; 4.2.2.负责受血者发生输血不良反应时的诊断和治疗; 4.2.3.负责输血不良反应登记、自查和报告;

4.2.3.负责协助职能部门对严重输血不良反应的调查处理; 4.2.4.负责采取纠正与预防措施,防范输血风险。4.3.输血科

4.3.1.负责协助检验科完成输血不良反应相关项目检测,并协助临床诊断和治疗;

4.3.2.负责协助职能部门对严重输血不良反应进行调查处理; 4.3.3.负责输血不良反应的统计和上报;

4.3.4.输血科主任:负责输血相关检测结果的解释;协助职能部门对严重输血不良反应进行调查处理、结果评价和反馈;监督临床纠正与预防措施的落实;参与引起输血不良反应的血液管理不当等系统性问题的解决。

4.4.药剂科、总务科、设备科和救护车队等部门:负责后勤保障。5.启动条件

在输血过程中和输血后,临床科室和医护人员应密切观察受血者的输血反应。一旦发生诸如溶血反应等严重的输血不良反应时,应立即启动本预案。6.启动与终止程序 6.1.启动程序:

6.1.1.临床医护人员发现受血者出现轻度输血不良反应时,应加强巡视,必要时应及时进行处理;一旦为严重输血不良反应时,应立即报告科主任和输血科,并做好应急工作。

6.1.2.临床科室科主任或输血科主任接到严重输血不良反应报告时,应立即报告职能部门,并组织本科室人员做好应急工作。

6.1.3.职能部门接到严重输血不良反应报告时,应立即启动本预案,并通知相关部门和相关人员执行本预案。

6.2.终止程序:输血不良反应事件处理完毕后,本预案自行终止。7.实施方案

7.1.输血前,经治医师应详细了解受血者的输血史和妊娠史,以及《输血不良反应的识别标准》和《输血不良反应处理规范》,以便发生输血不良反应时能迅速作出初步诊断和处理。

7.2.输血不良反应是指输血过程中或输血后发生的与输血有关的不良反应,包括输血副作用、经血传播疾病、血液输注无效等。为能及早发现输血不良反应,避免延误治疗,保障受血者安全,负责输血的临床医护人员应对输血过程进行严密观察。

7.3.一旦受血者出现轻度过敏反应等输血不良反应,应执行下列处理程序:

7.3.1.对正在输血的受血者,应立即减慢输血,必要时应停止输血; 7.3.2.迅速查明原因,明确诊断,并根据病情采取必要的对症处理措施;

7.3.3.及时详细填写《输血不良反应回报单》报送输血科。7.4.一旦受血者出现重度过敏反应等严重输血不良反应,应立即执行下列应急处理程序: 7.4.1.临床科室医护人员

7.4.1.1.对正在输血的受血者,应立即停止输血,保持静脉通路,并完整地保存未输完的血液和输血器材等待查;对已输血完毕的受血者,应立即建立静脉通路,并核查血袋和输血器材等的保存情况,确保保存完整。

7.4.1.2.迅速核查输血相关内容,查明原因,做好相关记录,并立即报告科主任和输血科。

核查内容包括:受血者的身份信息、供血者的血液信息和血液外观质量、受血者和供血者的血型、血液相容性检测结果等。7.4.1.3.根据《输血不良反应的识别标准》等,进行输血不良反应相关项目检测,并作出明确诊断,必要时应请输血科技术人员协助诊断。7.4.1.4.积极采取相应的应急治疗和抢救措施。

7.4.1.5.积极配合职能部门对输血不良反应的调查处理和评价,并根据职能部门的调查处理和评价结果采取纠正和预防措施。

7.4.1.6.妥善保管相关记录,并及时、详细填写《输血不良反应回报单》报送输血科。7.4.2.临床科室主任

7.4.2.1.接到严重输血不良反应报告时,应立即组织本科室人员核查输血相关内容,查明原因,并立即报告职能部门。

7.4.2.2.进行输血不良反应相关项目检测,明确诊断,并根据输血不良反应的类别,积极采取相应的应急治疗和抢救措施,必要时应请相关临床科室人员协助救治。

7.4.2.3.积极配合职能部门对输血不良反应的调查处理和评价,并根据职能部门的调查处理和评价结果采取纠正和预防措施。7.4.3.输血科技术人员

7.4.3.1.接到严重输血不良反应报告时,应立即报告科主任,并通知临床将血袋和输血器材等立即完整地送输血科妥善保存。

7.4.3.2.立即协助临床核查输血相关内容,查明原因,同时积极协助检验科完成输血不良反应相关项目检测,并协助临床诊断和治疗,包括调配合适的血液给患者输注等。输血不良反应相关检测项目包括:血常规和尿常规检测、尿血红蛋白测定、血浆游离血红蛋白含量测定、血浆结合珠蛋白测定、血清胆红素含量测定、肝功能检测、肾功能检测、凝血功能检测、血液细菌血检测等。

7.4.3.3.对血型不合引起的输血不良反应等,应立即将已保存的受血者和供血者原始血标本进行血型复检和输血相容性检测,同时通知临床科室立即重新采集受血者的血标本送检,必要时应进行不规则抗体筛查和相关抗体效价测定等。

7.4.3.4.协助职能部门对严重输血不良反应进行调查处理和评价,并根据职能部门的调查处理和评价结果采取纠正和预防措施。7.4.3.5.妥善保管《输血不良反应回报单》等相关记录,并对输血不良反应进行统计和上报。7.4.4.输血科主任

7.4.4.1.接到严重输血不良反应报告时,应立即组织本科室人员核查输血相关内容,查明原因,并立即报告职能部门。

7.4.4.2.积极组织本科室人员进行输血相关检测,积极协助检验科完成输血不良反应相关项目检测,并对检测结果进行合理解释。7.4.4.3.积极协助临床诊断和治疗,包括调配合适的血液给患者输注等。

7.4.4.4.协助职能部门对严重输血不良反应进行调查处理、结果评价和反馈,并对本科室存在的问题采取纠正和预防措施。

7.4.4.5.监督本科室和临床科室纠正与预防措施的落实,并参与引起输血不良反应的血液管理不当等系统性问题的解决。7.4.5.职能部门

7.4.5.1.接到严重输血不良反应报告时,应立即启动本预案,并通知相关部门和相关人员执行本预案,必要时应及时上报医院法定代表人和上级主管部门市卫计委。

7.4.5.2.立即成立严重输血不良反应应急救治小组,组织输血相关科室和人员协助患者所在临床科室进行及时诊断和救治,最大限度地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

7.4.5.3.迅速开展严重输血不良反应的调查处理和评价工作,及时将调查处理和评价结果反馈给临床相关科室和输血科,并上报医院法定代表人和上级主管部门市卫计委。

7.4.5.4.监督临床科室和输血科纠正与预防措施的落实,并对存在的问题和缺陷进行追踪评价。

7.4.6.药剂科、总务科、设备科和救护车车队等部门:接到职能部门的通知后,应立即做好相应的后勤应急保障工作,包括急救药品的供应、急救物料的供应、仪器设备的正常运转、车辆的应急保障等。7.5.几种常见严重输血不良反应的应急处理和预防措施 7.5.1.发热反应 7.5.1.1.应急处理:

①暂停输血,用注射用生理盐水保持静脉通路,并密切观察受血者的反应症状;

②注意保暖,可用一些退热剂或镇静剂,寒战严重时亦可注射杜冷丁或静脉注射10%葡萄糖酸钙。7.5.1.2.预防:

①输血时,应使用合格的输血器并严格无菌操作;

②对怀疑或诊断有白细胞抗体者,可选用少白细胞的红细胞类血液制品,如少白细胞的悬红、浓缩红或洗涤红等;

③对已有白细胞抗体者,在需要对症输血治疗前,最好采用白细胞交叉配血试验选择相容的血液;

④药物预防时,可在输血前给患者用些能抑制输血发热反应的药物,如阿斯匹林,但用抗组织胺药物无效,切忌将任何药物直接加入血液内注射。

7.5.2.溶血性输血反应 7.5.2.1.应急处理:

①立即停止输血,用静脉注射生理盐水保持静脉通路,及时报告上级医师,并保存好剩余的血液,以备复查。

②积极对症处理:患者四肢厥冷时注意保暖,发热时注意物理降温,呼吸困难或肺水肿时注意吸氧,加强护理,并详细记录病情进展;谨慎输用生理盐水、5%葡萄糖、6%右旋糖酐、6%羟乙基淀粉液,并注意尿量和滴速,防止肺水肿;可在输液中加入升压药,如去甲肾上腺素或多巴胺;注意酸碱平衡,防止肾衰;防止DIC;严重病例应早期换血(一次或分次换);当患者出现心跳停止时,应立即采取心脏复苏的综合性抢救措施。

③在积极治疗抢救的同时,做好下列相关核查工作:核对申请单、血袋标签和交叉配血记录等;核查供、受血者的ABO和Rh(D)血型、不规则抗体筛选和交叉配血试验;立即采集患者肝素抗凝血,分离血浆,观察血浆颜色,进行血浆游离血红蛋白含量和血浆结合珠蛋白测定;立即采集患者血液,检测血清胆红素含量,进行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并检测相关抗体效价,如发现特殊抗体,应作进一步鉴定;及早检测血常规、尿常规和尿血红蛋白;必要时,在溶血反应发生后5~7小时再次检测血清胆红素含量。7.5.2.2.预防:

①加强输血各岗位的工作责任心,严格操作规程,仔细进行核查; ②坚持每次输血前认真进行各项输血实验检查,尽可能对有输血史和妊娠史的患者作不规则抗体筛查,每次实验所用的血标本应在输血前48小时内采集,以确保试验结果的准确性而避免或减少此类输血反应的发生;

③严重溶血性输血反应的晚上发生率高于白天,故对晚上输血的患者尤其应加强观察,密切注意患者输血期间及输血后的动态反应。7.5.3.过敏反应 7.5.3.1.应急处理:

①对在输血过程中出现较为重度的过敏反应者,应立即停止输血,严密观察患者的血压、呼吸等病情变化,并用静脉注射用生理盐水或5%葡萄糖盐水滴注,保持静脉通路,皮下注射1:1000肾上腺素0.5ml,必要时可静脉注射抗组织胺药物、类固醇药物、升压药或镇静剂; ②如患者出现严重的喉头水肿,应立即作喉头插管或气管切开进行吸氧;

③如患者出现过敏性休克时,可用静脉注射用生理盐水10 ml稀释1:1000肾上腺素0.1ml静脉缓慢注射(约5分钟以上); ④及时报告上级医师;

⑤对在输血过程中仅出现荨麻疹反应者,一般情况下不必停止输血,但应视情况用些抗组织胺药物及类固醇药物,也可皮下注射1:1000肾上腺素0.5ml,同时要减慢输血速度,并加强观察。7.5.3.2.预防:

输血前应先了解患者以往是否有输血过敏史,如有,应采取下列措施:

①输血前给患者用些抗组织胺药物,如在输血前1小时给患者口服苯海拉明50mg,输血开始后可再给口服50mg,也可用些类固醇药(如氢化考的松等);

②对供血者进行筛选,应选择无过敏史及近期未用过任何药物的献血者供血,不输用有过敏史的献血者的血液;

③对有抗-IgA或限定特异性抗-IgA的患者输血时,应使用缺乏IgA的血液,或使用洗涤红细胞、冰冻红细胞或浓缩血小板。7.5.4.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

本病重在预防,一旦发生GVHD,死亡率很高(90%以上),目前尚无好的治疗措施。7.5.4.1.应急处理: ①应立即停止输血; ②积极对症处理; ③及时报告上级医师。

7.5.4.2.预防:对先天性和获得性免疫缺陷的患者所输血液,应先经60Co或131Ce照射器照射15~30Gy,以杀死其中的活性淋巴细胞,可避免产生与输血相关的GVHD;输用洗涤红细胞、FFP和冷沉淀者,尚未发现GVHD的发生。7.5.5.循环超负荷 7.5.5.1.应急处理: ①应立即停止输血、输液。

②让患者采取坐位、双下肢下垂,同时给予吸氧和快速利尿剂,并做好液体的输入量和排尿量的详细记录,以保持出入量平衡;也可将患者四肢扎上压脉带,减少静脉血的回流,但要注意压脉带不宜扎得过紧,且持续时间不宜过长,每隔15分钟应轮流放松一下;如症状无减轻,还可采取静脉放学疗法,放血量应控制在相当于输入血量或部分减少体内的血容量。③及时报告上级医师。7.5.5.2.预防:

①对需输血治疗的患者,应尽可能地对症选择成分血输注,如对慢性贫血患者,可选择浓缩红细胞,以减轻患者不必要的心脏负担; ②对心肺功能不全患者,在输注成分血时,滴速要慢,限制输血容量,可采取多次、少量地缓慢输血治疗;

③对有循环超负荷输血反应史者,在再次输血时,最好采取半卧位输注。

7.5.6.输血后紫癜(PTP)7.5.6.1.应急处理:

①采取血浆置换治疗效果快又好; ②除对症处理外,无特别的治疗方法; ③及时报告上级医师。

7.5.6.2.预防:对有输血后紫癜史的患者,再次输血时应筛选给予Rh(阴性)血小板输注。7.5.7.细菌性污染 7.5.7.1.应急处理:

①应立即停止输血,并用静脉注射生理盐水保持静脉通路; ②对症处理,除抗休克、防急性肾衰和DIC外,还应及早大剂量使用抗菌素,以抗感染;

③及时报告上级医师,在积极治疗抢救的同时,应立即采集患者的血液和血袋中的血液做细菌学检验。7.5.7.2.预防:

①在输血过程中必须严格执行各项操作规程,强化无菌观念; ②对储血环境、储存温度和输血器具等的选择,及工作人员的个人卫生等必须严格按照要求执行;

③输血前应仔细检查血袋是否渗漏、破损,检查血袋内血液颜色和透明度是否有变化,有无气泡、溶血和凝块等,如有异常,切勿轻易使用,应立即报告和送检做细菌学检验; ④在储血冰箱内保存的血液取出后,应在4小时内输注完毕;对单采血小板、浓缩白细胞和洗涤红细胞等,应立即尽快输完,均不得在室温中长时间搁置;

⑤对全麻状态下的患者,因出现细菌性污染输血反应时仅表现为血压下降、渗血不止和尿少等症状,因此应特别注意观察。

篇8:输血不良反应标准及应对措施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4月至2013年4月我院的4862张输血回报单, 对其中出现的不良反应进行统计分析, 并探讨其控制措施。

1.2 统计方法

对4862张输血回报单中出现的不良反应, 采用百分比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4862张输血单中, 共出现了21例不良反应, 其发生率为0.43%。其中及时通知输血科的为4例, 其余16例已经填写了输血不良反应回报单。患者的不良反应临床具体表现如表1所示。其中4例已经通知输血科的不良反应患者, 后经过鉴定提供血液的血型相符;血液血清胆红素含量、血常规以及尿常规经检查, 也均正常;剩余血液进行细菌培养, 分别进行了4、20和35℃培养无细菌生长。见表1。

3 讨论

3.1 临床输血不良反应的原因

其中患者临床输血不良反应的原因主要包括有:①过敏, 导致患者出现过敏反应的原因主要是因为输血或者妊娠中导致抗体Ig A的产生, 那么在再次进行输血时, 就会导致出现严重反应, 另外也会因为Ig E抗体特异性导致的过敏性体质引起。其中在以上分析中, 过敏反应在不良反应中占有的比例为76.2%, 可见其在临床中存在的非常普遍。在以上16例过敏反应患者中, 有2例患者是因为在第一次输血中就已经出现了轻微不良反应, 但是并没有得到重视, 因此也就导致二次输血中其不良反应更为严重。过敏反应严重, 会伴随着呼吸困难的出现, 在以上患者中就有3例患者出现了呼吸困难。②发热, 引起患者出现发热反应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多种微量物质所致, 例如细菌物、蛋白质等。另一方面原因是因妊娠、器官移植或者输血等导致抗白细胞抗体、血浆蛋白抗体或者抗血小板抗体的出现, 从而在再一次进行输血的时候, 出现了免疫反应[2]。③溶血反应, 其最常见的原因也就是ABO血型不合, 另外还有A亚型、Duffy血型以及Rh血型等。以上4例已经通知输血科的不良反应, 均对溶血反应进行了排除, 后经判断主要为发热反应。因此以上患者未出现1例溶血反应。

3.2 临床输血不良反应的处理措施

在患者出现不良反应之后, 就要立即对其临床表现进行分析, 从而确定其主要原因, 不同临床表现的处理措施也不同。

①过敏反应。一旦发现患者出现过敏反应, 如果症状较轻, 可继续进行输血, 但是一定要严格进行观察, 可以采用盐酸异内嗪等抗组胺药物或者0.5 m L 1%肾上腺素进行治疗;如果症状较重, 那么就要立即停止输血, 建立静脉通道, 保持患者呼吸通畅, 一旦发现喉头水肿可能会对生命造成一定威胁, 就要立即进行气管插管或切开气管;如果患者出现休克, 立即采用20 mg阿拉明容在500 m L的5%葡萄糖盐水中, 进行静脉滴注, 如有必要, 可以进行心肺功能监护[3]。②发热反应。在患者出现发热反应后, 立即通知输血, 并保持患者呼吸通畅。同时注意对患者输血前后的血样以及输血器具进行保留, 以便查找病因。如果患者出现高热症状, 则需要给予患者进行物理降温, 出现寒战, 主要对患者进行保暖, 同时给予进行肌内注射25 mg异丙嗪。并对患者的临床体征严密进行观察, 频繁对患者体温和血压进行测量。③溶血反应。立即停止输血, 同时对其血型进行核对, 重新进行交叉配血实验。根据患者的尿量和尿色, 对其生理盐水以及葡萄糖盐水进行选择, 实施静脉滴注。给患者配合相同血型新鲜血液200~400 m L进行输血;后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实施对症治疗。

3.3 临床输血不良反应的控制措施

在临床输血不良反应的控制上, 首先要对供血站和临床医疗人员的工作者的输血质量管理意识进行加强, 其中血站工作人员在血液采集中, 要对献血者进行仔细的询问;在血压采集中, 要对其环境空气进行消毒, 同时对献血者的抽血部位仔细进行消毒, 保证血液采集、储存以及运送为“冷链”[4]。同时临床医务人员在进行输血过程中, 要严格依照《临床输血技术规范》进行, 把患者的输血前免疫血液学检查认真的做好, 对输血者的所处环境以及输血部位均认真进行消毒。在把血液取出过程中, 要确保在规定时间内可以将其输完, 杜绝出现一次取出多袋, 以免在室温下进行长时间的防止, 对其血液“冷链”完整性进行影响。同时要提高临床输血的合理性, 严格禁止进行不必要的输血, 以能够对患者的输血风险进行最大化的降低[5]。其次还要对手术患者术前采血保存式自身输血、回收式自体输血以及稀释式自体输血进行提倡, 这些输血方式的可以对输血不良反应以及并发症的出现, 进行一定的减少, 从而对输血安全性进行有效的提高, 确保患者的疾病治疗有效性。最后在患者出现输血不良反应之后, 一定要迅速的减慢或者停止输血, 采用静脉滴注生理盐水对其静脉通路进行维持。医护人员要立即对患者的输血史、临床表现以及妊娠史进行详细的了解, 以能够对其原因进行初步诊断, 立即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处理[6]。同时还要填好《输血反应回报单》和《临床输血反应处理记录表》, 并将其返还到输血科进行保存。为了能够对输血不良反应进行最大化的减少, 输血科人员每月还要对其返还的输血反应回报单进行统计分析, 并将其结果上报到医务科。医务科人员则需要每月组织相关人员对临床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原因进行详细的分析, 以能够采取有效的措施对输血不良反应进行避免或者减少, 提高输血安全性。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张普山, 叶汉深, 陈漫标.临床回报输血不良反应分析[J].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2009, 29 (7) :824-825.

[2]邱威, 黄玉香.输血不良反应8532例情况分析[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12, 11 (1) :167-168.

[3]李小平, 李红霞, 袁学文.输血不良反应60例临床分析[J].昆明医学院学报, 2011, 32 (8) :263-264.

[4]刘燕明, 郭文敬, 宫济武.老年患者临床输血安全性的分析与探讨[J].中华老年医学杂志, 2012, 31 (8) :1264-1265.

[5]尤柳霞, 郑小蔚.我院2007年-2009年输血不良反应的调查和分析[J].海南医学, 2010, 21 (4) :468-469.

篇9:输血不良反应标准及应对措施

【关键词】 中药注射剂 不良反应 剂量 个体差异 合理使用

【中图分类号】 R91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8801(2014)03-0300-01

中药注射剂(TCMI)是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采用现代科学技术和方法,从中药、天然药物的单方或复方中提取的有效物质制成的,可供注入体内,包括肌肉、穴位、静脉注射和静脉滴注使用的灭菌制剂以及无菌粉针剂。中药注射剂是近30年来发展起来的新剂型,因其疗效迅速、作用可靠、吸收快等优点而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在临床治疗危急重症中是较好的速效制剂[1],但随着在临床上越来越广泛使用,其不良反应的报道呈逐年上升趋势,本文简述其不良反应的特点、发生的原因及使用对策。

1 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的特点

1.1 多发性和普遍性

几乎所有中药注射剂,如肌内注射的柴胡、葛根素以及静脉滴注的复方丹参均出现不良反应,有的甚至相当严重。据不完全资料分析,在中药不良反应的报道中注射剂发生的例次较口服制剂和外用药既多又重。王前等[2]统计,1990~1999年65种刊物中报道的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达718例次,其中双黄连粉针剂129次,清开灵注射液85次,茵栀黄注射液91次,复方丹参注射液80次,这显然与这些药品使用率较高有关。除以上提及的不良反应报道较多的品种外,刺五加注射液、柴胡注射液、葛根素注射液等均有不良反应的报道。值得指出的是由于我国不良反应监测体系尚不完善,所报道的病例远远不能反映中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的现实情况。

1.2 临床表现的多样性

中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常涉及多系统、多器官。报告较多的是心血管系统损害,如心律不齐、心动过缓、心功能衰竭、休克、血压恶性变化等症状。其次是血液系统损害如白细胞减少、多脏器出血等症状。涉及到呼吸系统损害如哮喘、呼吸抑制、急性肺水肿等症状;消化系统损害如肝功能异常、消化道出血、腹泻、呕吐;皮肤粘膜损害如皮疹、疱型表皮松懈型药疹、口腔溃疡;神经系统损害如头痛、幻觉锥体外系反应、末梢神经炎、抽搐、性机能低下等多种表现[3]。

1.3 不可预知性

由于中药成分中过敏反应物质的不确定性及过敏种类众多无法通过预试验减少,因而中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存在不可预知性。

1.4 种类的不确定性

现在还不能确切地知道一种中药注射剂可能会发生多少种不良反应,如复方丹参注射液有报道的不良反应临床表现多达十几种[4]。

1.5 批间差异性

由于工艺技术条件和药材质量、制剂质量标准控制水平的制约,不同厂家、不同批次的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的类型可能不同,无法做出较为确切的结论[5]。

2 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

2.1 中药注射剂所含成分复杂所致

中药复方制剂,成分复杂。清热解毒类的处方中,几乎都含有绿原酸,而绿原酸被认为是半抗原物质,经一定反应与蛋白质结合后具有致敏性。

2.2 某些中药成分含有异型蛋白

某些注射剂本身含有异型蛋白,如清开灵注射液含有水牛角、鹿茸精等成分,其含有的异型蛋白具有抗原性,容易产生过敏反应。

2.3 药材质量及制备工艺不同引起不良反应

药材质量及工艺条件不一致导致同品种不同厂家甚至不同批号间质量的差异较大,或注射剂质量的不稳定性,不良反应均易发生。

2.4 不良反应与个体的疾病情况相关

不同的个体,在性别、年龄、生理、病理状态、遗传、新陈代谢等方面存在差异,对药物不良反应的敏感性也是不同的。同一药物、同一剂量绝大多数患者能耐受,但有的患者会出现不良反应。

2.5 使用不当会出现不良反应

中药注射剂使用配伍不当,使用剂量不当,或者滴注速度不当都会导致不良反应的发生。

3 中药注射剂在临床使用中应注意的问题及对策

3.1 辩证用药

中药注射剂的应用要遵循辨证论治的理论,严格掌握适应证。如鱼腥草注射剂性凉,具有清热解毒、消痈排脓、利尿通淋之功,适用于痰热咳喘、热痢、热淋、痈肿疮毒等热证,但不适于寒性病证;双黄连注射液药性寒凉,着凉后发热咳嗽或虚寒腹泻者忌用。

3.2 严格配液操作

配液前严格检查药品,如发现药液浑浊、澄明度差、分层、有气泡、有异物、瓶口松动、包装不严等现象,严禁给患者使用。药物配制时,严格无菌操作规程,用合格的一次性注射器、输液器。注意配制顺序,加药方法。药物要即时配用,不能久置,一般不宜超过6h,存放于阴凉、干燥、通风处。

3.3 控制滴速

药物在静脉注射过程中要严格按照药品规定控制滴速,尤其是小儿及老年体弱者,滴速一般控制在15~30滴/min,首次用药者滴速宜慢。

3.4 合理选择稀释液

中药注射液一般用5%或10%葡萄糖注射液稀释,除有特殊规定外不宜选用氯化钠或乳酸钠林格注射液,碳酸氢钠与中药注射剂配伍不良反应较多,应避免与其配伍。

3.5 使用前应注意检查注射剂

中药注射剂使用前要认真检查药物,如果出现浑浊、沉淀、变色、漏气等问题不得使用。

3.6 注意患者个体差异

使用前,应询问患者个人或家庭过敏史,应备好抗过敏、抗休克的急救药物。

总之,中药注射剂无论在药品生产还是临床使用中,都应引起高度重视,改进工艺,提高质量监控水平,通过科学组方,合理用药,详细询问患者过敏史,严密观察等,可减少大部分中药注射剂引起的不良反应,以确保临床合理安全地使用中药注射剂。

参考文献

[1] 郭志偉.现代中药鉴定炮制实用技术与制剂加工工艺规程全书[M].北京:北京科大电子出版社,2004:1471.

[2] 王前,张艳从,解丽君,等.我国1990~1999年中药不良反应的文献分析[J].中国药房,2000,11(5):226.

[3] 韩丽萍,张延军,赵树进.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的特点及成因[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02,22(11):705~706

[4] 汤启勋.复方丹参注射液临床应用中不良反应观察[J].中国中药杂志,1999,24(1):57.

上一篇:春晚最有趣的台词下一篇:致这一年里我最想感谢的那个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