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脉输血反应——急性溶血反应》的信息化教学设计

2022-09-12

信息化教学, 是以现代教育思想和理论为指导,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 开发教育资源, 优化教育过程, 以培养和提高学生信息素养为重要目标的一种新的教育方式。本文将信息化教学融入课题《静脉输血反应--急性溶血反应》, 从教学分析、教学策略、教学过程、教学评价、教学反思五个方面来进行探讨。

一、教学分析

(一) 课程地位及性质

本课题选自课程--基础护理技术, 该课程是护理专业的必修课程、核心课程, 在护士资格考试中占有较大的比例, 在护理专业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二) 教材分析

教材选用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由周春美、张连辉主编的高职高专第三版《基础护理学》, 该教材适应护理专业的发展需要, 符合护理人才培养目标, 难度适合专科学生水平。本课程128学时, 其中理论实训各64学时。课程共设五个教学情境, 急性溶血反应选自情境四, 属于子情境静脉输血反应护理中的教学内容。

(三) 学情分析

本课授课对象是大专二年级护理学生。他们没有上过临床, 生活中也没见过输血, 仅听闻过输血性急性溶血反应事件, 因此他们对此部分知识既陌生又充满兴趣。她们已学完与急性溶血反应相关的基础医学课程, 但经课前检测发现学生对血型抗原抗体、红细胞凝集反应这部分知识掌握不牢固, 未进行有效的知识转化, 不能用于解决问题。这与他们认知水平不高, 接受理论知识能力低有关, 但她们思维活跃、动手能力强、乐于接受新鲜事物。

(四) 教学目标

根据技能型护理人才培养目标及教学内容, 确定本次课的知识目标是掌握急性溶血反应的临床表现、紧急处理及预防措施;能力目标是能运用所学知识预防、识别、处理急性溶血反应;素质目标是培养学生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沉着的应变能力、体贴的人文关怀等职业素养。

(五) 重点难点

根据教学内容及教学目标, 结合临床工作的实际需要, 确定本次课的教学重点是急性溶血反应的临床表现、紧急处理及预防措施。在工作中只有掌握临床表现才能正确识别急性溶血反应, 采取正确的处理措施才能挽救病人生命。而提前采取预防措施则是本次课的重中之重。再结合学情分析, 确定本次课的教学难点是急性溶血反应的发生机制、临床表现、紧急处理及预防措施。

二、教学策略

(一) 教学设计理念

输血性急性溶血反应大多是由医疗过失所致, 临床上极少发生, 教学上我们不能为学生提供一个真实的现场案例, 且它发生机制抽象, 为能生动形象的展现, 结合学情分析, 在教学设计上合理使用信息化教学手段。同时, 根据教学目标及重难点设定了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的5个问题, 以问题引导, 任务驱动, 吸引学生课前、课中、课后全程参与课堂, 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 教、学、做为一体。

(二) 教学方法

为使学生更易于接受及掌握知识, 运用启发式教学、小组讨论, 辅以讲授、案例分析、理实一体等多种教学方法。

(三) 教学媒体

使用的信息化教学平台为课堂派, 课前预习检测, 课中讨论, 课后知识巩固、作业提交都借助此平台完成。此外, 在课中还运用视频、多媒体课件、图片、flash动画、微课等多种教学媒体来完成教学目标, 掌握重点, 突破难点。

三、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包括了课前、课中、课后三个环节。

(一) 课前准备

(1) 课前一周, 按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将全班分为5个小组。

(2) 通过课堂派上传学习资料、课前检测题、布置任务。

(3) 学生登录课堂派完成任务。并在课堂派分享急性溶血反应的真实案例, 案例中由于护士的过失引起病人溶血死亡给了学生极大的冲击, 她们意识到急性溶血反应的严重性、危害性, 激发了学习热情, 坚定了一定要学好本次课的决心。

(二) 课中

(1) 复旧导新, 复习上次课内容静脉输血技术, 从严格的查对制度中引出本次课内容, 顺势提出教学目标。

(2) 问题一:什么是溶血反应?播放血型鉴定视频, 让学生直观的看到血液凝集现象, 通过此现象, 引出问题一, 并通过教师讲解进一步明确溶血反应的概念。

(3) 问题二:急性溶血反应发生的原因及发生机制是什么?教师先通过图片让学生认识并熟记红细胞膜上的A抗原、B抗原, 血清中的抗A抗体、抗B抗体, 再通过动画直观的呈现输入异型血后, 红细胞怎样在血管中凝集、破裂、发生急性溶血反应。通过动画引导, 学生思考后以抢答的方式提出急性溶血反应发生的原因。最后, 在教师的归纳总结下, 进一步明确问题二。

(4) 问题三:急性溶血反应的临床表现是什么?先通过一段动画, 向学生展示急性溶血反应发生后, 三个阶段进行性的病理生理改变, 学生积极思考, 小组讨论。依据动画所呈现的病理生理过程进行推测, 完成问题三, 并要求学生将讨论结果展示在课堂派, 教师对其即时打分、点评并补充, 最终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会如何正确识别急性溶血反应, 知识理解更深刻, 重点掌握更牢固, 并由此突破难点。

(5) 问题四:急性溶血反应发生时应该怎样进行紧急处理?学生根据前面所学病理生理改变及临床表现, 在教师的引导下, 积极思考, 通过小组讨论, 提出处理措施, 并将讨论结果展示在课堂派, 组间相互查看、点赞。推选获赞最多的小组代表上台讲解。以生为师不紧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也树立了学习的信心, 激发了学习热情。最后, 教师以一段急性溶血反应急救的flash动画进行总结, 加深大家对此部分知识的理解从而掌握重点突破难点。

(6) 问题五:怎样预防急性溶血反应?首先引导学生回顾急性溶血反应发生的原因, 让其针对原因, 通过抢答的方式逐一提出预防措施, 然后教师对其归纳总结。接着给出一个病例, 请学生结合输血技术, 小组讨论后针对此病例制定一份书面的输血计划书, 内容包括在备血、取血、输血三个环节的中怎样做好查对工作, 以防止急性溶血反应的发生。最后理实一体、现场实操, 请学生按照计划书内容, 采用角色扮演法模拟临床情境进行操作,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对各组进行巡视, 指导学生完善计划书内容, 及时纠正操作中出现的错误, 并对计划书内容及模拟情境的表现及时评分, 由此成功掌握重点、突破难点。

(7) 五个问题解决, 教学内容结束。教师带领学生回顾、梳理、总结5个问题, 学生查漏补缺。最后, 以美国大演说家罗曼·文森特·皮尔说过的一句话“态度决定高度, 细节决定成败”, 作为本次课的结束语, 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就养成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 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

(三) 课后

要求学生登陆课堂派观看微课, 并在该平台上完成课后检测题, 进一步巩固知识。

四、教学评价

本次课, 课前平台检测:引导学生做好上课准备, 并了解学生对已学知识的掌握情况;课中, 根据学生参与情况即时评分;课后平台检测, 巩固重难点, 并了解学生对教学方法的评价。由此, 多元化评价方式贯穿教学全过程, 以考核作为指挥棒, 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积极参与。

五、教学反思

(一) 创新与特色

(1) 合理利用信息化教学手段, 使抽象难懂的知识形象化、直观化。

(2) 教学做一体化:启发式教学, 学生主动思考, 理实一体, 在做中学。

(3) 学生学习自主, 展现自我。

(二) 改进方向

不足之处在于个别学生参与度不高, 不能很好的融入小组合作的学习中, 为此, 教师将不断探索, 且更充分、合理地利用教学手段与资源, 以进一步调动学生积极性。

摘要:本文以《静脉输血反应--急性溶血反应》为例, 探讨信息化教学在《基础护理学》中的应用。

关键词:溶血反应,信息化教学,教学设计

参考文献

[1] 何海艳, 段艮芳, 吴学华.《静脉输液反应——空气栓塞》的信息化教学设计[J].医学信息, 2015, 28 (46) .

上一篇:延长油井免修期方法研究下一篇:子宫肌瘤剔除术行腹腔镜与传统开腹手术的临床比较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