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美术教材分析

2024-04-27

初中美术教材分析(精选8篇)

篇1:初中美术教材分析

第一课:在美术世界中遨游

教材分析:初中的学生应当有丰富的美术知识,有更开阔的视界。此课就是准备给学生提供一个较为全面地认识美术世界的机会,增加对美术不同种类的了解。在美术世界里,种类的不同,根本的原因是材质的不同。本课不是从传统的角度介绍各个画种,而是以材料来区别不同的画种,力求使学生明白画种的不同,是因为画家使用的材料的不同。本课还希望通过对一些现代艺术的介绍使学生明白随着时代的前进,美术材料也在不断地出现新的变化,新的材料会带来新的审美观念。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欣赏本课的图片,并引导学生回忆在小学时欣赏过的图片,进行美术作品制作材料的分析。难点:学生能够独立、正确地从美术作品的材料的角度认识美术作品的门类。

第二课:手绘线条图像的表达 第三课:手绘线条图像的表达方法

教材分析:“手绘线条图像”是人们最为常见的绘画表达方式,是美术中的白话文,它“对美术具有普遍意义,适应于广大空间、长久时间和众多方面应用价值,并可成为从事各项职业都用得着的工具”。

第一课时的练习,可作为调动学生学习热情的热身训练来进行。内容可选择与学生生活有联系的、熟悉的内容,或能够使学生的思维迅速活跃的内容,为学生今后能够大胆、自信地表达,能够生动、有个性地表达奠定基础。第二课时的练习,以描述、说明、记录等表达为主,联系内容和形式的选择应将学生置于生活情景之中,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能有手绘线条图像迅速、果断、大胆而有个性地表达出物象的基本特征,能抓住事物发展中的主要环节记录和叙述事物和事件的发展过程,并能初步地运用一些艺术手法表达思想和情感。第三课时的练习,将手绘线条图像的表达作为交流语言,运用夸张、象征、借代等表达手法,表达自己的需求、思想和情感及其他一些较为抽象的内容,锻炼形象思维能力和形象的创造能力,培养创新精神。

教学内容与目标:显性内容与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应当使学生能够运用线条大胆、果断、自信而有个性地去表达物象,能抓住物象的基本特征,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形象思维能力。但知识和技能方面的目标切忌标准化。应以大多数学生能掌握的知识和技能为基础目标。隐性内容与目标: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发展终身学习的能力、自主学习及独立思考能力、运用知识的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发展个性,培养学生热爱美术、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对手绘线条图像表达的意义、功能的理解,体会用手绘线条图像表达的乐趣。培养和发展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表现能力。难点:能够迅速把握物象的特征,大胆、果断、有个性地表达。能发挥想象以及运用丰富的手法表达事物。能够在复杂的情境中,综合处理信息,抓住关键,创造性的表达。

第四课:生动的小泥人

教材分析:本课根据美术课程标准要求,充分利用随处可取的黏土材料。运用传统的泥塑造型方法,塑造学生喜欢的人物形象,并通过小小的泥人来了解祖国民间艺术文化。欣赏古代、现代各地区泥塑的艺术特色和审美情趣,同时让学生感受泥材,了解三维空间的塑造方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造型能力和创造力。

教学内容与目标:应知:民间艺术是中国的文化遗产,民间泥塑表达了劳动人民纯真、热烈、乐观向上的感情,无拘无束的自由想象,反映了浓厚的生活情趣。作品大多运用夸张、简练的基本造型方法,给人以美的享受。应会:用黏土捏一个印象最深刻的生动的小泥人。

隐性内容与目标:体验原始材料的乐趣,了解泥塑造型的文化以及悠久的历史,激发学生热爱家乡文化的情感和弘扬民间艺术的愿望。

第五课:雕塑自己的形象

教材分析:本课根据美术课程标准要求,培养学生对面部的观察能力和表现能力。平时学生很少注意自己的脸部形象与特征,通过这一课的学习,认真观察自己的形象,把握自己的特征,运用浮雕的形式反映自己的性格、爱好,同时了解浮雕的基本方法和要求,用泥板或石膏板尝试练习,进一步提高空间表现能力。

教育内容与目标:1.应知:欣赏古代雕刻和现代雕刻艺术,了解雕刻(浮雕)的基本知识与方法。2.能在泥板或石膏板上雕刻自己的形象,并学习用辅助工具和材料对自己的作品进行修饰。隐性内容和目标:相信自己、发现自我,表现自我,享受成功的快乐。

教学重点与难点:1.从内心到外形,找出最具特征的我。2.浮雕作品主题感的表现。

第六课:未来的我

教材分析:本课是以造型—表现为主的课程,根据《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第四学段的阶段目标设课。这是一节用电脑来完成的课程。学生作业主要是应用电脑美术的相关软件来完成。在图例中展示了一幅学生自己的照片和她所选背景素材的图片,以及创作完成后的效果。此时的“造型—表现”的关键是学生对自己创意的“设计”,主要是学生用头脑中的“设计”来引导手的操作完成,所以完成创作的技巧是第二位的。

教学内容与目标:学会应用“设计”功能进行创作构思,学习为自己的创意寻找合适的素材。学会应用电脑图像处理手段进行创作,按照自己的创意对素材进行加工、整理、合成。通过创作引发学生对未来的美好憧憬,激发学生更积极的学习态度。

第七课:大家动手做条龙

教材分析:本课内容主要是学习立体构成知识,用可以利用的材料如纸杯以及能在生活之中找到的或可以利用的替代品,进行组合,穿插连接,进行立体的制作和练习。了解“物以致用”的设计思想,进行有目的的设计和制作活动,发展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教学内容与目标:应知:A.图腾崇拜是龙的起源。B.以龙为形状和图案的装饰品与物品。C.以龙为道具的活动舞龙、赛龙舟等。D.立体。E.构成。“立体构成中的空间是由一个形体同感觉他的人之间产生的相互关系,主要是根据人的触觉和视觉经验所确定的”。应会:A.以一个基本为设计元素进行重复的构成练习,形成起伏变化的中国龙的形象。B.初步了解刻、粘的方法。C.掌握龙身起伏变化的切口方向和剪、刻的方法。D.试用穿、捆、插等方法进行连接。E.夸张变形龙头的制作方法。F.起伏变化的龙身龙尾的制作。G.多种方法把龙头和龙身连接成整体。H.能用口头表达的方式把本组作品的特点和创新点讲解清楚。I.能够采用最佳的展示方法展示小组作品。

第八课:对印的乐趣

本课根据美术课程标准的要求:要求学生采用易于处理的底版,通过画、印等方法,制作对印版画。对学生而言,对印的方法易于理解、接受和操作,制作材料随手可得,制作成果当堂可观,且没有雷同,所以容易激发学生的制作欲望和兴趣。学生可以通过对印、剪裁、添加、组合等技法,运用恰当的工具、材料、探索不同的制作方法,制作出具象或抽象的对印作品,从中体会肌理、色彩和形状的美感。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和动手能力。

教学内容与目标:应知:了解对印原理和制作方法。应会:尝试多种对印方法,用自己喜爱的方法制作抽象或具象的对印作品。

第九课:生活中的色彩搭配

本课是中学美术六册系列色彩学习的引导课。与后五课共同围绕色彩搭配带领学生进行探究。突出的特点是把对色彩知识和规律的学习生活化、实践化,学习的重点从色彩写生训练,变成帮助学生学会感知色彩现象,并能从中体验不同的美感和文化艺术内涵,培养学生逐步形成感受和运用色彩的能力。

教学内容与目标:本课通过一组具有典型性的图例和文字,着重从三个方面去研究身边的色彩现象:1.生活中色彩无处不在,启发引导学生去观察生活中的色彩现象。2.每一种色彩现象的背后都体现着不同的色彩搭配,即不同的色彩关系。3.恰当的色彩搭配体现着人们对色彩规律的认识与对美的追求。

第十课:学习服装搭配

本课通过学生对相关知识的学习,提高学生的服装搭配能力,帮助学生学会运用各种元素,搭配出符合自身审美情趣、体现个人审美特点的着装,使自己的形象更加美好。课程内容与学生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以实用为主,可以指导日常着装和提高学生对服饰文化的审美品味。

教学内容与目标:应知:色彩的基本知识。利用色彩、款式扬长避短,结合身材,巧配衣服。并学习根据不同的气候、时间、地点和用途,不同的肤色、体型、年龄和气质去选择不同的款式、材质、色彩以及不同功能的衣服。应会:学生学习搭配服装,而不是设计服装。学会利用现有的服装,通过所学的知识,搭配出具有自身独特魅力的服饰,在生活的不同场合穿出自我,使自己更加美丽、大方、充满自信。在新世纪,做一名爱美、会美、身心健康的中学生。

第十课:学习服装搭配

本课通过学生对相关知识的学习,提高学生的服装搭配能力,帮助学生学会运用各种元素,搭配出符合自身审美情趣、体现个人审美特点的着装,使自己的形象更加美好。课程内容与学生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以实用为主,可以指导日常着装和提高学生对服饰文化的审美品味。

教学内容与目标:应知:色彩的基本知识。利用色彩、款式扬长避短,结合身材,巧配衣服。并学习根据不同的气候、时间、地点和用途,不同的肤色、体型、年龄和气质去选择不同的款式、材质、色彩以及不同功能的衣服。应会:学生学习搭配服装,而不是设计服装。学会利用现有的服装,通过所学的知识,搭配出具有自身独特魅力的服饰,在生活的不同场合穿出自我,使自己更加美丽、大方、充满自信。在新世纪,做一名爱美、会美、身心健康的中学生。

第十一课:策划一次校园活动

教材分析:本课是根据国家课程标准设计的综合实践课之一,和后面四课组合成一个单元,促使学生在学习本单元时,采用研究性的学习方法,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去理解美术与校园生活的关系、美术与环境的关系、美术与其他课程的关系,能够跨学科全面地应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运用美术设计与创作的手法把经过调查研究积极思考的结果记录下来,同时用美术作品的形式传达自己的思想和意见。通过讨论与同学进行良好的合作与交流。

教学内容与目标:1.显性内容与目标:应知:A.了解如何策划校园活动。B.了解怎样结合校园活动进行调查研究。C.通过调查研究了解活动所涉及的部门与学科。D.活动还需要哪些人力与物力。E.活动还需要与哪些方面进行沟通和联系。F.跨学科的全面的思考与设计才能创作出好的策划。G.调查研究可分组进行以便提高效率。应会:A.搜集信息:调查、图书馆查找资料、网上搜集可利用的信息、报刊杂志上寻找资料和信息、通过访谈了解信息。B.怎样利用信息。C.怎样把信息转化成策划中的美术形式?D.学习和了解策划图的绘制方法、流程图的方法、路线图的方法、图标加说明的方法、鸟瞰图的方法、卡通画的方法等。E.学习计算机辅助设计的方法增强设计能力。

第十二课:面具设计制作

教材分析:本课的设置,改变以往课程中只侧重于面具的制作技术,而忽视对美术文化的学习的做法,引导学生关注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面具的由来、演变和不断变化的过程,了解不同国家、地域、民族对面具的理解,以及出于这种理解对面具产生的不同情感、态度及审美习惯。了解面具的造型特点、材料特点,面具表现人物的形象特征和性格特征的常用手法,了解面具与人类、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从而进一步认识面具深刻的文化内涵,“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

教学内容与目标:1.通过对面具艺术的欣赏,了解不同地域、民族的情感表达方式和审美习惯,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通过对面具文化的学习,认识面具的演变、发展过程,了解面具与热泪、与社会发展的关系。2.通过对面具艺术的欣赏,分析面具的造型、色彩、材质特征,了解面具的设计特点和造型方法,了解面具在表现人物外形特征和性格特征上常用的手法,从而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3.初步学会面具的设计与制作。选用恰当的材料,运用剪、刻、粘贴、彩绘等技法,设计制作出平面或立体的面具。4.通过为艺术节举办面具表演活动,增进同学之间的友谊,使学生亲身体验面具带给自己的乐趣。

第十三课:设计吉祥物

教材分析:吉祥物设计课是一门综合的课程,它不仅是某一门艺术学科的设计与知识,其中包含了创作技能、文化背景、风格流派等内容的综合,同时涉及到各种创意、设计、制作、表达、交流以及多视角的连接和转换。为同学们提供创造性解决问题和发挥其艺术潜能的机会,赋予他们表达自我和发挥想象力的空间,吉祥物设计课程是一门具有创造性的课程。

教学内容与目标:应知:知道部分著名吉祥物,了解他们的造型、色彩和年代、国度、代表哪个重要活动。应会:能自选媒体,自定手段设计制作一个自己喜欢的吉祥物。通过以上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培养学生关心社会、热爱生活、健康向上的情感与态度,以及个人审美取向的形象表达能力和创新能力。

第十四课:宣传品的设计制作

本课的主要意图是引导学生通过调查,了解宣传品在校园活动中的重要作用。通过课堂教学和课堂作业,了解宣传品的内容和形式,学习宣传品的设计与制作过程。把艺术教育与学生的校园学习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养成良好的思维品质,提高学生的动手创作能力,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及团队协作精神,达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现代教育理念。

教学内容与目标: 显性内容与目标:宣传品的作用是显性内容中应了解的,通过了解其作用认识到在校园活动中艺术宣传的重要性。而宣传品 的内容和形式是需要实际应用和掌握的。隐性内容与目标:学生通过调查,了解到宣传品的种类以及宣传品强化主题、烘托气氛,并体现文化内涵的作用。在活动过程中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使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探究知识,提高审美意识和创造能力。

第十五课:校园活动策划竞标

本课内容主要是美术的表达与文字表达、口头表达和适当的身体表演相结合,并应用设计—应用的知识完成竞标书的展板布置,通过会场和舞台的安排布置使竞标活动现场达到庄重大方的要求。同时,这节课也是经过一系列的活动后同学们进行总结,展示成果的过程要通过这节课体现:“美术与其他学科的联系,与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和综合探究能力。”用美术的技法和表现方法完成校园活动策划竞标和布置设计是这节课的重点也是运用美术知识解决和完成课堂任务的要求,需要综合美术字、色彩、图案、版面安排、舞台设计等知识,实际的情况和场地的特点因地制宜地安排才能达到最佳的效果。

教学内容与目标:显性内容与目标:应知:A.标书封面的装饰。B.服装搭配的方法。C.竞标时的基本表演方法。D.竞标场地地选择与安排的方法。应会:A.标书的撰写。B.口头表达的方法与技巧。C.标书展板设计布置的方法。D.舞台的设计布置方法。E.竞标攻关和与各部门联系的方法。F.因地制宜使用当地材料进行装饰的方法。隐性内容与目标:A.通过竞标培养学生整体把握的能力。B.通过以小组的形式进行竞标加强合作学习的能力。C.通过展板和舞台的设计提高设计和动手能力。D.通过竞争培养团队精神和集体合作精神。E.通过竞争标活动增强竞争意识,提高竞争能力。

篇2:初中美术教材分析

上传: 杨叶青 更新时间:2013-1-20 21:27:20

第一次拿到江西版初中美术教材,感觉挺新鲜,教材的内容和课时少了,看似教学任务减轻了,所以心里也有些窃喜。可在这几年的使用过程中我逐渐发现不是那么回事,内容和课时的减少其实向我们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重难点的把握是否准确,知识的呈现、教学方法的选择是否合适……,由此我也发现该教材有它自身独有的特点。

一、紧扣美术课程标准,严格划分学习领域。

江西版初中美术教材紧扣美术课程标准,严格按美术课程标准划分出欣赏•评述、造型•表现、设计•应用、综合•探索四大学习领域,每种学习领域各占不同比例,有重点的对学生进行全面的美术教育。

二、教学内容全面,知识系统性强。

江西版初中美术教材理论知识和美术技能的学习较为全面,绘画、建筑、雕塑和工艺美术四大门类都有所涉及,从低年级到高年级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形成连贯的学习体系,系统性较强。例如欣赏•评述学习领域,13册的中国画,14册的西方画,15册的雕塑艺术,16册的工艺美术,17册的建筑艺术,18册的现代雕塑和书法篆刻艺术,从不同的方面全面的提升学生的审美水平和鉴赏能力。

三、课时数少,学习和训练更为充分。

江西版初中美术教材课时数比较合理,每册八节课,每节课可以分成两课时,教学内容的学习和训练更为充分。而且还能给美术教师自由处理的时间补充乡土美术教材。

但是,江西版美术教材也存在一些问题,从而制约着初中美术教育的发展和学生美术素养的提升。

一、配套资料较少,材料准备有难度,造成课程实施的不均衡性。

江西版美术教材配套资料较少,课堂需用的制作材料较难准备,给一些经济条件落后的地区和学校实施美术课程带来了障碍。例如《五彩缤纷的风筝》、《难忘的岁月》《巧手编织》等课,经济条件较好的地区他们可能实施的较为充分,学生获得的知识就相对丰厚,条件落后的地区和单位课堂学习材料较难准备实施起来就没有那么充分,从而造成了美术课程实施的不均衡性。

二、教材内容跳跃性较大,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和学习的不充分性。

江西版初中美术教材能形成一个贯穿的系统,但是教学内容跳跃性较大。例如13册《可爱的吉祥物》和14册《我喜欢的卡通形象》,15册《难忘的岁月》和16册《红杜鹃》相同的类型,相同的材料,分配到两学期,美术学习材料这学期准备了下学期还要再准备,势必会造成美术学习材料准备的难度和浪费的问题,还有学生这学期刚刚对这个知识点有所了解就放下,下学期再学,同样的内容间隔一学期学习的充分性是否能够保证。

三、知识过于专业化,失去了学习的趣味性。

江西版初中美术教材内容过于专业化,不太适合初中学生的年龄特点。例如13册的《创新与发展》、14册的《艺术表现形式的新探索》这些内容过于专业化,初中学生的水平接受起来有一定难度。过于专业的东西也就失去了趣味性,没有趣味性学生也就没有了学习的兴趣,缺少了兴趣学生能掌握多少美术知识和技能也就不能很好的保证。

篇3:关于初中美术教材修改的一些建议

一、将美术和其他各个学科有机结合起来

可以增设章节体现美术和其他各个学科的有机结合。如《美术和科学》体现美术和科学课的关系, 不是有一个章节中登有科学家巴斯德和列文虎克的科学记录图吗?这里就可以用专业的手法和丰富的形式教导学生如何表现科学课程中的实验场景和实验步骤, 如宇宙的运行图、植物生长示意图、化学实验步骤图、力学演示图等, 这将对科学课中知识点进行形象理解起较大的作用。按照如此思路也完全可以设立《美术与英语》章节, 既学习怎样为英语教材中课文配图, 又可以为英语课短剧做纸质、布质的服装和布景。在教材中可以增设些像《美术与中秋节》《美术与春节》等章节。除了从中国传统民间美术的角度来宣传国粹, 也可以画一画像李白、敦煌飞天、龙舟、花灯、脸谱、贺年片、民间工艺品等, 这样的题材, 不是比像14册9章《民间艺术的色彩搭配》这样的纯粹的表现民间艺术的章节更符合国情吗?

二、可设置“美术能力我最棒”之类的内容

除了可以印考试题目、图形测试外, 亦可以直接在书上指定的地方画期末的命题创作。教师可直接在教材该章节中的专用表格上打分, 亦可将平时成绩印成表格让学生将每次的作业分数填在上面。一学期完后, 学生可以一目了然地看到表格上自己的成绩是在上升进步还是在下降退步。在章节下面可以留出一定的空白由老师写两句评语, 或由家长填写给老师的建议和要求, 以加强家长和任课教师的互动性。思路超前的话, 甚至可以将某一册教材封面或者反面留成空白, 将该学期的考试设立为:要求学生用平时教材中所学到的知识在自己美术教材空白封面上亲手设计、绘制封面, 并在编著一栏中鼓励同学们填上自己的大名。

三、关于卡通课的设立问题

笔者在河南省襄城县斌英中学对七年级的学生作了一次普查, 调查在学生的实际生活中什么是他们喜欢画的内容, 是最快乐的题材。统计表明, 80%的学生选择的是动漫, 学生说:“我们喜欢动漫书刊中各种美丽的形象, 并以临摹这些形象作为最大的满足和快乐。”为什么是这样呢?笔者观察后的结论是:动漫的造型简易明快, 临摹容易上手, 另外动漫的故事情节及其中的英雄人物、美丽少女、公主等形象, 通过心理的投射、动手临摹、观赏后, 学生们这个特定年龄段的身心需要获得了极大的满足, 这就是今天的学生为什么画动漫而快乐的原因。

卡通画在初中美术教学中绝非主流。翻翻课本, 仅有13册13章《设计吉祥物》还有点动物卡通, 而人物卡通则难见踪影。今天我们已经不可能忽视流行艺术对青少年艺术能力的发展, 人们已经在开始重视漫画教学活动。所以, 在美术教材中增加动漫教学对培养学生的整体素质是有积极作用的。

四、多增加一些地方性美术内容

美术作为人类的一种文化现象, 总是同一定的社会、民族、地理、历史、文化等因素相适应, 作为具有人文性的学校美术教育, 毫无疑问应该体现和遵循美术的这一规律, 使之能适应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需要。而现实的状况却并非如此, 美术教育在政策、理论和实践上都没有处理好“文化差异”的问题, 没有真正做到美术教育的多元化。乡村地区学校使用的美术教科书渗透着都市人的审美情趣, 充满了城市化色彩和西方美术文化语境, 即使有一些民族民间美术的内容, 也多是以都市人猎奇的眼光来欣赏和判断的。因此在施教过程中, 常常是老师费尽口舌, 讲得绘声绘色, 而我们的学生却一脸木然, 仿佛这个世界离他们很遥远。

五、增加素描教学

现在使用的教材13~18册, 对于素描基础技法一字不提, 这和教材改革前的以素描为主的原则截然不同。这是不是由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素描基础是现代美术技能学习的根基, 只有第16册6章还算是勉强有点素描的影子, 该章节第一句就提到“利用明暗色调来表现物体立体形象是素描的一种基本方法”, 课后作业中也有学生的素描写生作业示范图, 但课文只字不提作画用笔的方法步骤, 如果老师不补讲的话, 孩子们连黑、白、灰、光、投影都搞不清楚。素描教学是培养学生正确观察, 提高表现能力的有效手段。在我们当地, 几乎所有学校的美术小组都多多少少增加素描教学内容来快速提高学生的美术表现水平的, 就连许多西方国家现在也开始重新审视基础素描在美术教育中的作用。

篇4:论初中美术教材的二次开发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实验)》指出:教学不是简单地传递、灌输书本知识,而是结合具体教育情境批判地、创造性地运用教材的过程,其间涉及教材内容调整和加工,教材资源的整合和教师自主开发教学资源等。假如初中美术课程和学科专家以及出版单位编制教材是教材的一次开发,那么教师对教材的创造性使用就是教材的二次开发。为了实现用教材教,我们有必要认识初中美术教材二次开发思想及其对用教材教的指导意义。

一、 初中美术教材的二次开发

1.基本含义

初中美术教材的二次开发,主要指师生在实施初中美术课程中,依据《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对初中美术四个学习领域的教科书内容进行适度增删、调整和加工,合理选用和开发美术教学材料,从而更好地适应具体的教育教学情境和初中生的学习要求。

2.基本方法

初中美术教材二次开发的主体是教师和学生,以初中美术四个学习领域共6本教科书为依托,基于教科书又超越教科书,主要从三个方面展开:一是对教科书灵活地、创造性地、个性化地运用;二是对其他教学资源的选择、整合和优化;三是自主地开发新的教材资源。它立足于教师自己的课程理论和实践知识,也立足于学生认知、情感、个性等方面的需求,存在于教师的日常生活中,这显然与教材的一次开发是不同的。

3.基本目标

初中美术教材的二次开发,一方面服务于教师本人个性化的教学需求,体现教师对教材内容的理解与诠释;另一方面,也使原有的教材更适合具体的教育教学情境,服务于学生的需要,有利于学生将教材内容转化为自己知识结构的组成部分。因此,它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教材加工,不仅仅是教学方法的调整和改造,而是基于《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和实际教育情境下的动态生成,寻求生动的课堂教学效果。

二、 初中美术教材二次开发应注重的基本属性

1.情境性

作为初中美术课程的载体,教材承载着编制者的课程理念,但无论一次开发如何尽善尽美,其千篇一律的内容和格式所蕴含的整齐划一的教育要求,是无法满足教育教学情境的多样化和个性化需求的,教材内容和具体情境或学生的学习需求之间很少是完全匹配的。由于各地区经济文化水平、教育政策和制度,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学生的兴趣、特点、需求和水平等呈现多样性和差异性,特别是初中美术新教科书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变通性,每一个教育教学情境多半是独特的。因此,教师必定要充当教材与教育情境之间的协调者,以提高教材对具体教育情境的适应性。例如,人教版九年级美术教材上册和下册中共有22个实践活动,其中许多情境可能与当地实际情况不太相符,所以在实施前,师生必须对其进行二次开发才能符合本地区教育教学情境。

教师凭自身知识和经验对初中美术教材进行二次开发的过程就是重视情境性的过程,其目的是使教材和教育教学情境互相适应,使课程更适应学生的实际,同时也彰显教学的个性化,体现课程实施的差异性。

2.重构性

初中美术教材是一种正式的课程文本,由于它具有很大的开放性,需要教师和学生对它进行解释,以建构其中的课程意义;由于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知识、情感和价值观,因此对同一文本的解释和建构往往会产生不同的结果,就像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一样。例如,人教版美术教材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中“我们的画展”(综合.探索),其中关于综合探索及其应用部分的课程标准是:调查、了解美术与传统文化及环境的关系,用美术的手段进行记录、规划与制作;通过跨学科学习,理解共同的主题和共通的原理。建议:根据学校或社会的时事新闻,创作有关漫画、宣传画,布置专题展览或开展讨论。在二次开发时,教师可以让学生选用贴近自己生活的美术素材、搜集资料进行创作或与同学合作规划画展、选择自创的美术作品进行装裱、布展等开放性活动予以重构,使学生体验办画展在美术学习中的重要作用,从而产生积极的学习情感。因此,教师对教材的二次开发是对课程进行重构或二次加工的过程。

3.对话性

教师对初中美术教材的二次开发实际上是教师与教材文本、学生之间通过对话而实现融合的过程,是通过对教材文本的解读而达成对课程意义的一致性理解的过程。教师与教材文本的对话主要指教师与教材编写者的对话,因为任何教材都隐性或显性地反映教材编制者所秉持的理论和观念,教师一方面要解读文本预设的目的、内容、方法等,另一方面也要结合自己的经验和认识以及具体的教育情境对教材加以调整、改变或加工,赋予新的意义。就像读者和文本的对话一样,读者不仅要理解文本,还要对它做出反应,而这种理解和反应是主观的,是带有创造性的。例如,人教版美术教材七年级上册“多彩的学习生活”中通过“采用什么方法才能显示校园的美感”等对话活动,促使学生学会选用正确的表现方法。

这里的对话是超越语言的,包括主体间一切以平等、自由、开放和相互激发为特征的沟通、理解和交流,如教师和教材、学生和教材、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的对话。通过对话消除各种对立,包括教师和教材、教师和学生、教材和学生之间的对立,最终达成共识,生成意义。

4.整合性

过去人们把课程和教学当成两个彼此分离的领域,新课程改革则需要整合课程与教学。初中美术教材的二次开发是教师和学生在具体教育教学情境中,把给定的课程内容不断转化为自己的课程,它内在地整合课程与教学,消除内容与方法、目标与手段的对立,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的主体性。在整合各种教学资源中,教师需站在课程的立场上看待教材和理解教学,挖掘教材的课程价值和意义,使教学走出纯粹的知识接受过程,成为师生共同建构知识和经验的过程。例如,人教版美术教材九年级上册“土与火的艺术”中通过指导学生结合地理、物理、化学等课程中的知识,利用本地的粘土资源,自制有创意的立体造型,并通过观摩、交流、讨论或采用书面的形式发表自己对探究过程的感受等活动的整合,能更好地落实“土与火的艺术”这一主题的三维目标。

三、 初中美术教材二次开发的基本要求

如何深刻理解教材、精心设计教学过程是有效使用新教材的前提和基础,那么对教科书内容作适当调整,合理开发利用课程资源等是在这基础上的一次提升。其中教材处理是二次开发和用教材教的关键,它首先要求教师了解各学习领域教材的基本结构,深刻分析各学习领域教材的编写思路,明确重点知识的美术内涵,揭示不同教材中美术核心知识的形成和发展的规律;其次,要求教师能根据社会的发展、学生的实际收集有关的教学资源,对教材单元的内容进行适当地调整,删除新教科书中某些不适应学生的知识内容,并适当增加新的美术学习素材,改进课堂教学和学生实践,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等多种手段,以更好地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发展需要。

综上所述,用教材二次开发的思想指导初中美术新教材的教学,是新课程的必然要求。通过创造性地二次开发教材,使课程三维目标在具体教学中顺利实现,落实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等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美术素养。只有用发展的眼光来实施初中美术教材的二次开发,才能实现优质教学的愿望,达到用教材教的目的。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 课程教材研究所,美术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上海书画出版社.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美术》.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篇5:初中美术教材教法试题及答案

一、单选题(共 30 道试题,共 75 分。)

1.有一位老师在教学结尾的时候说:“好的,同学们,我们这节水彩课就讲到这里,请同学们课后完成一幅关于水果的水彩画,下节课对大家的作品进行点评”。这种类型的结尾属于(B)

A.总结性结尾

B.交代性结尾

C.启发性结尾

D.悬念性结尾

满分:2.5分

2.培养学生的“视觉读写能力”也正是“(A)”语境下美术教育所追求的重要目标之一。

A.视觉文化

B.写意表现

C.具象造型

D.抽象造型

满分:2.5分

3.美术课程标准的(A)是以学生为主体,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培养审美情操 ?

A.要求

B.目标

C.主旨

D.内容

满分:2.5分

4.技能的形成和发展是以(B)为基础的,是在掌握和运用知识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

A.劳动

B.知识

C.能力

D.技术

满分:2.5分

5.美术教材的构成要素可以分为文字和(A)两大类

A.图像

B.画笔

C.视频

D.画纸

满分:2.5分

6.(B)是教师教学的对象

A.课本

B.学生

C.家长

D.多媒体

满分:2.5分

7.教案的作用是:(B)促进周密的思考;获得备忘的效果;记录教学的过程;引导反思

与改进;与他人更好地交流。

A.明确教学的目标

B.引导学生的学习

C.督促教师的授课技能

D.清楚教学流程

满分:2.5分

8.美术教育具有(A)的特点

A.“寓教于乐,潜移默化”

B.净化心灵

C.陶冶情操

D.提高修养

满分:2.5分

9.备受推崇的人类智慧要素是:人的创造意识,创造精神,(C)

A.劳动能力

B.生活态度

C.意志品质

D.道德修养

满分:2.5分

10.下列不是美术课程改革的主要任务是:(C)

A.更新观念

B.转变方式

C.调整结构

D.重建制度

满分:2.5分

11.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三杰是(B)

A.达●芬奇、提香、丢勒

B.提香、乔尔乔内、丁托列托

C.丢勒、米开朗基罗、贝利尼

D.达●芬奇、米开朗基罗、拉斐尔

满分:2.5分

12.审美教育的价值有:(B),惩恶扬善的社会价值,诉诸思维的生活价值,助于宣教的政治价值。

A.引导创作的艺术价值

B.陶冶性情的精神价值

C.启迪人生的认识价值

D.促进社会的自然价值

满分:2.5分

13.审美教育的价值有:(B),惩恶扬善的社会价值,诉诸思维的生活价值,助于宣教的政治价值。

A.引导创作的艺术价值

B.陶冶性情的精神价值

C.启迪人生的认识价值

D.培养对艺术作品的欣赏价值

满分:2.5分

14.(A)把视觉文化的艺术课程形象地比作城市的交通运输平面图。

A.阿瑟●弗兰

B.帕梅拉●泰勒

C.史蒂文●卡尔彭特

D.罗恩菲德

满分:2.5分

15.教师讲课要求使用规范语言。“规范语言”是指(A)

A.普通话

B.方言

C.幽默语言

D.专业语言

满分:2.5分

16.创造过程由构想和(A)两个阶段构成A.实施

B.计划

C.场所

D.说明

满分:2.5分

17.古希腊著名哲学家(A)在西方教育史上最早试图根据学生生理发展状况进行年龄分期,实施基础教育。

A.亚里士多德

B.苏格拉底

C.柏拉图

D.帕里斯

满分:2.5分

18.下列选项不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教学评价应注意的几个问题的一项是(D)

A.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

B.评价体系应以学生在美术学习中的客观事实作为评价的基础

C.注重评价与教学的协调统一

D.教师要学会自我评价、形成自我反思、自我教育

满分:2.5分

19.创造价值体系包括:形成创造意识、提供多维模式、(B)

A.提供发展空间

B.实施创造计划

C.提供创造的技能

D.实施发展计划

满分:2.5分

20.(B)把视觉文化的艺术课程形象地比作城市的交通运输平面图。

A.阿瑟●弗兰

B.帕梅拉●泰勒

C.史蒂文●卡尔彭特

D.罗恩菲德

满分:2.5分

21.作品《父亲》是(D)的代表作品。

A.徐悲鸿

B.罗中立

C.张大千

D.齐白石

满分:2.5分

22.有“近代教育之父”之称的()尖锐地抨击中世纪的学校教育二号召“把一切知识教给一切人。”提出统一学校制度,主张普及初等教育,采用班级授课制度,扩大学科的门类和内容,强调从事物本身获得知识。D

A.亚里士多德

B.阿尔伯蒂

C.丢勒

D.夸美纽斯

满分:2.5分

23.美国美术教育家罗恩菲德把儿童美术发展分为:涂鸦期、前图式期、图式期、写实萌发期、伪自然主义期、青春危机期、(C)七个阶段。

A.成熟期

B.迷茫期

C.青春期

D.懵懂期

满分:2.5分

24.人类思维的两大形式是直觉和(B)

A.情感

B.理性

C.想象

D.思维

满分:2.5分

25.组织管理好课堂教学要求不包括(B)

A.教学计划要严谨

B.整节课都要经新课

C.掌控课堂

D.教学效益最大化

满分:2.5分

26.下列组织形式中不是教材的组织方法是(A)?

A.逻辑式组织

B.心理式组织

C.折衷式组织

D.中心式组织

满分:2.5分

27.备受推崇的人类智慧要素是:人的创造意识,创造精神,(D)

A.劳动能力

B.生活态度

C.意志品质

D.精神追求

满分:2.5分

28.1925年,德国大建筑家格罗皮乌斯在德国魏玛设立了“(A)” 促进了现代主义建筑的快速发展,讲究建筑功能、技术和经济效益,以适应现代大工业生产和生活需要。

A.英国伦敦

B.工艺美术联盟

C.万国博览会

D.公立包豪斯学校

满分:2.5分

29.清政府于1904年1月颁布()确立了图画手工课开始进入中小学课堂中A

A.“癸卯学制”

B.洋务运动

C.教会教育

D.“新学”教育

满分:2.5分

30.美术教师可以向民间艺人学习(D)

A.纺织

B.铸造

C.舞蹈

D.蜡染

满分:2.5分

二、多选题(共 5 道试题,共 12.5 分。)

1.导入可分为¬(BD)两类。

A.举例导入

B.直接导入

C.故事导入

D.间接导入

满分:2.5分

2.美术教学评价的内涵提到,在美术教学中倡导教师(CD)

A.强调学习成绩,让“差生”感到羞愧

B.提高学生尊严、保护学生隐私

C.学生相互欣赏、教师时刻提供帮助

D.对学生欣赏和帮助

满分:2.5分

3.在上层社会或文化人中,进行的博雅美术教育,主要的教学或学习方法是(ABC)

A.注重学习者整体素质的提高

B.临摹、观察、记忆和写生相结合C.主要的教学组织形式是师徒式

D.技艺特色十分浓郁

满分:2.5分

4.长期以来美术鉴赏教育要解决的正是如何使学生获得“(C)”与“(D)”作品的能力。

A.创作

B.临摹

C.分析

D.理解

满分:2.5分

5.新美术课程标准要求我们改变原来美术课的专业化倾向,提倡新的学习方式,即(ABC)的学习方式

A.自我监控

B.自我指导

C.自我强化

D.自我激励

满分:2.5分

三、判断题(共 5 道试题,共 12.5 分。)

1.2001年,国家教育部颁布了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美术课程国家标准》的实验稿,力求体现素质教育。(B)

A.错误

B.正确

满分:2.5分

2.扬●阿姆斯●夸美纽斯捷克伟大的民主主义教育家,西方近代教育理论的奠基者,主要著作有《母育学校》、《大教学论》、《语言和科学入门》、《世界图解》等。(B)

A.错误

B.正确

满分:2.5分

3.和谐的师生关系在于,教师要始终坚持不懈的去学习,掌握最前沿的知识,掌握新的技能和技巧,厚积而薄发,只有这样才能受到学生的喜爱,高尚的师德才能建立和发展。(B)

A.错误

B.正确

满分:2.5分

4.新中国成立后,高中一直没有美术课,国家教委于1996年颁布了《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艺术欣赏课教学大纲(初审稿)》,至此。普通高中才有了美术课。(B)

A.错误

B.正确

满分:2.5分

5.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相比较,其最大的特点就在于:前者是建议性的,而后者是指导性的。(A)

A.错误

B.正确

篇6:人教初二美术教材分析

八年级美术上册一共有5个小单元,涉及了美术课程的4个领域,分别是“造型、表现”、“欣赏、评述”、“设计、应用”、“综合、探索”。

教材的主要特点

1、从学生生活经验出发,激发学习积极性。

2、弘扬民族民间美术,提高民族自信心。

3、改变学习方式,促进思考与探究。

4、提供各种美术信息,拓宽学习视野。

5、采用多种评价方式,促进主动学习。

单元综述

1、第一单元

本单元主要围绕美术作品中的造型、色彩和构图三种主要艺术表现手段展开教学,内容包括第一课《造型的表现力》第二课《色彩的感染力》和第三课《构图的作用》。通过这三节课的学习,让学生欣赏、感受、评述古今中外不同类型的美术作品,认识造型、色彩和构图等主要艺术语言在美术作品中的表现特点,体会其重要作用。

2、第二单元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都是和读书、爱书有关,在这一单元中包括了《书林漫步》《手工书设计》《方寸钤记-藏书印》《书间精灵-藏书票》四课内容,涉及“欣赏、评述”、“设计、应用”、“造型、表现”三个学习领域,通过不同的学习方式拓展读书、爱书的情节。教学内容的选择贴近学生生活,体现了美术与社会生活相融合的应用特点,体现了综合性学习。

3、第三单元

在这一单元中,包括《诗书画印的完美结合》《借物寓意》《寄情山水》三课的学习内容,其中《诗书画印的完美结合》一课,让学生从中国传统诗词、书法、篆刻之间的密切关联,深入了解中国画独特的创作方法、审美理念和笔墨情趣;《借物寓意》一课,通过对花卉、蔬果写意的学习,让学生了解中国画通过笔墨表达情感的方法,进一步体会中国话基本的造型理念;《寄情山水》一课,通过对意境、处理空间关系的“三远法”和山石、树木、云水等画法的学习,加深学生对中国山水画的艺术追求和表现方法的理解。

4、第四单元

本单元是综合探索课程,主要是让学生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以让学生“办一次画展”为契机,通过计划、制作、装裱或配框等具体的实践体验,体会如何运用自己所学的创意知识、设计并承办一个学生作品展。通过具体的实践,让学生了解美术知识如何通过合理的运用,为生活服务。

5、第五单元

篇7:初中美术教材分析

柳公权的笔法

欧阳询的笔法

1.直捺

1.自左上角逆锋起笔

2.折锋向右顿笔

3.转锋向右下行笔,边行边按

4.捺脚处顿笔后,提笔向右出锋

2.弧捺 1.自左上角逆锋起笔2.折锋后向右顿笔

3.转锋向右下行笔,边行边按

4.捺脚处顿笔后,提笔向右出锋

3.长捺

1.自左上角逆锋起笔

2.折锋向右顿笔

3.转锋向右下行笔,边行边按

4.捺脚处顿笔后,提笔向右出锋

4.尖头捺

1.自左上角顺锋起笔

2.顺势转锋向右下行笔,边行边按

3.捺脚处顿笔后,提笔向右出锋

5.反捺

1.自左上角顺锋起笔

2.起笔后向右下行笔,边行边按

3.捺脚处向右下顿笔

4.提笔回锋收笔

6.曲反捺

1.曲反捺是由短斜撇和反捺连接而成2.先逆锋写撇

3.撇的末端处驻笔后写反捺

篇8:如何创造性地运用初中美术教材

一、灵活利用教学内容, 贴近学生实际需要

教育家沙塔洛夫说:“教师的创造性是学生创造性的源泉。”教材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主要依据, 面向全省乃至全国的学生, 具有较强的普遍性, 盲目的使用教材, 极有可能封杀抑制学生的个性思维。在初中美术教学中, 教师需要结合班级学生的心理特点、认知特点与教学实际, 灵活地利用教材资源, 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使教学内容更贴近学生的实际能力, 满足学生的兴趣需求, 让学生主动学习美术知识。这样, 当教师创造性地进行美术教学时就会给学生形成示范, 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与能力。

比如, 教授《外国肖像画赏析》一课, 当讲解到艺术作品中典型人物的某些特征时, 笔者设计了一个游戏情境:首先, 教师事先收集一些学生的照片, 并放置到一个小箱子中。然后, 要求学生每人从箱子中抽出一张照片, 猜猜照片中的“他”是谁。接着, 比一比, 谁说的好。要求学生观察手中的照片, 说说“他”有哪些明显的特征, “他”给你的第一印象是什么?最后, 教师进行点评, 大家共同评选出最佳表达者, 这样, 通过将让静态的、单调的理论知识变为动态的、生动的具体情境, 丰富了学生的情感体验, 激活了学生的思维, 使学生轻松而快速地内化知识, 变为经验与能力, 由厌学变为乐学。

二、合理增删教学内容, 拉近生本距离

教材是师生对话沟通的“话题”, 是学生认识艺术、建构知识的中介, 是促进学生进行美术学习与创造的范例, 给教学者创造了一个创造性发挥的平台, 而不是墨守成规的“权威”。因此, 教师不能照本宣科, 而需要立足学生实际与现有教学条件加以灵活改造, 删去一些偏、难、繁的内容, 适当增加充满生活气息的美术素材, 让美术知识变得趣味化、生活化、具体化, 更贴近学生发展水平, 满足学生实际需求, 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如“以刀代笔”这节课较为系统地分析木刻版画的制作。但一些学校条件有限, 特别是一些农村学校, 没有齐全的工具材料, 而且在制作过程中还需要注意一定安全事项。因此, 教师可将木刻版画变成拓印版画、纸版画、吹塑纸版画等, 更易于学生操作, 更能调动学生参与热情, 发挥学生创造思维。再如教学“羌族刺绣图案设计”时, 由于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有一定距离, 他们难以领悟羌族刺绣的美感。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 理解羌绣的文化内涵, 教师要避免照本宣科, 而要适当穿插与羌绣文化相关的背景资料, 让学生了解羌族人民的生活, 更深刻地认识羌族, 发掘羌绣的形式美感, 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 主动探索羌绣色彩搭配的规律及美感。另外, 教师还可以开发生活化的教具与学具, 如引导学生利用蛋壳、牙签、报纸、塑料瓶等废旧材料, 让学生发挥丰富想象, 大胆设计与组合, 使之变为构思奇妙、精美独特的美术作品, 同时培养学生变废为宝的环保意识。

三、开发乡土美术资源, 优化美术课堂

乡土美术资源也是美术教学的重要课程资源, 可以丰富教学内容, 弥补教材的单一和不足, 让学生感受到当地的艺术形式, 领略乡土文化的独特魅力, 满足同学学习美术的实用性与多样性需求, 提高他们对美术的学习热情。另外, 本土文化也是学生艺术学习的基础, 要求教师引导学生深入学习本土文化, 挖掘乡土文化之美、生活之美。在初中美术教学中, 教师需要结合实际需求, 将乡土教材、民间美术引入美术课堂, 丰富美术教学内容, 优化美术课堂。

如“变迁中的家园”第一课时主要是讲解与临摹, 为快速吸引学生, 调动学生参与热情, 教师可以适当引入学生熟悉的人文景观、自然资源, 借助身边建筑的古今变化, 让学生体会家园的变化, 渗透人文知识, 激发学生爱家乡、爱生活的情感, 并基于感悟与方法的把握对绘画造型进行个性化的表现。比如在导入环节, 通过江苏盐城市大街今昔建筑对比图, 让学生认识社会变迁, 自然而然地引出课题。而后再欣赏江苏盐城的著名景点建筑、风景图片, 引导学生说出景点名称, 看看谁说得又快又准。这样, 学生认识了本土城市面貌、生活环境, 给后续绘画家园做好情感铺垫。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做课前调查, 探索当地的社会变迁, 通过搜集民间美术等乡土文化材料, 由被动学习转变成自主、合作学习, 为美术课堂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在此基础上, 教师结合教学实际, 带领学生到室外写生, 进入江南水乡, 走访现代农村及古民居, 发掘自然之美, 再运用明暗素描、淡彩等多样性绘画手法将所见所感创造出来, 形成个性化的美术作品。

上一篇:考场**作文500字下一篇:中共党员个人对照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