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乡愁心情随笔

2024-05-21

冬日乡愁心情随笔(精选13篇)

篇1:冬日乡愁心情随笔

冬日乡愁心情随笔

乡愁是什么?

乡愁,是春的生机盎然,是夏的骄阳似火,是秋的习习凉风,是冬的缕缕暖阳。

暮然回首,月是故乡明。乡愁是故乡一轮弯弯的弦月,乡愁是故乡一抹柔柔的风。乡愁是记忆里最真的梦,乡愁是一碗水,乡愁是一杯酒,乡愁是一朵云,乡愁是一生情。乡愁是母亲手中的那根线,是屋顶的缕缕炊烟,是村前那条弯弯的小河。乡愁常常触动我们游子的心。

时近新春佳节。身边的朋友一个个归心似箭,行程匆匆,返乡与亲人团聚,释怀期望了一年的祈盼。千里万里旅途,不辞劳苦,只为心之深处那一份释怀的情思,那一抹挥之不去的淡淡乡愁。一轮夕阳挂山涧,璀璨的红色惹醉白云,染了一暮绚烂人间。千山万水总牵挂,梦里故乡情,几回醉梦归故乡。冬日,在雪花纷飞的季节,伴着北雁南飞的归鸣,乡愁如同草原隐隐长出的那抹葱郁的春草。

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方情牵梦绕的乡土家园。不管是你行多远,你都会想到它。尤其是每逢佳节倍生情,那更是自然。故乡的歌,是一支悠远的清笛,每每月亮挂在天上的晚上想起。故乡犹如一件厚厚的袄衣,等待着每一个游子。在寒冷飘雪的冬夜,漂泊者们更是渴望故乡这件棉袄,渴望得到温暖。渴望能与家人相守相伴。辽阔的空间,幽邈的时间都不会使这种情感褪色:这就是乡愁,一首漂泊者的.不朽之歌。

乡愁,是故乡一株攀援向上的牵牛花。故园篱墙边的缝隙里,都填满游子思乡的浓密绿意。乡愁是一首歌,乡愁是一行诗,乡愁是一阕词,乡愁是缠缠绵绵无法忘却的思念。有人说:“乡愁是散落在家书上的墨香,是笼在心间后挥之不去的情怀。”我可以说,乡愁是婵娟赐予的一抹清辉,是荷花曼妙的一池绿荷,是清泉叮当的一岸金葵。彷徨时,她赠予安慰;惆怅时,她赠予关怀;低落时,她赠予希望。

这不能释怀的乡愁啊,是雕刻在我们心头的一道深深的痕,永远挥之不去!如果没有游子,亦就没有乡愁。乡愁,一首游子不朽的心灵之歌。

故乡很远,但乡愁却在我的记忆中;冬日乡愁,是一首思念之歌。

篇2:冬日乡愁心情随笔

乡愁是中国人的一种永恒情结,它包含着对过去岁月的怀念,对故乡深沉的爱,是一种多年隐形的情感积淀。

乡愁就是祖祖辈辈安居乐业的泥墙青瓦古村老房,是村口的老树,是人来人往儿时跌倒无数的石头路,是砍柴归来累了吸袋烟稍微休息的路边茅亭,是村里干旱季节被淘干的老井,是站在家门口远远看到的古庙老树飞鸟,是清澈见底小鱼小虾嬉戏的小溪,是山谷里抓蛐蛐的那几亩薄田,是夏季夜晚打着手电抓一袋子未脱壳的知了的村树林子,是春节里耍旱船、舞狮子、踩高跷的热闹场面,是清明节、年三十到村边地头叩拜祖宗老坟烧纸钱的缕缕青烟。

乡愁·是千百年来祖辈遗传在我们大脑里的乡风、乡俗、乡情、乡音、乡味、乡恋、乡思、乡念,这些深厚的文化积淀需要我们一代代传承下去。

篇3:冬日的乡愁

乡愁从早晨开始。“鸡鸣高树颠”时分,空气中弥漫着冷冷的流霰,圆圆的月亮投下皎洁的光,把我从睡梦中唤醒。深巷中的狗吠让我知道起床上学的时间到了。赴三四里行程的脚步,让迈过门槛的脚步总要早于忙碌的大人。仍没冻结的小溪潺潺流淌,升腾着薄雾。崎岖的远径相携着水流。嵌着圆月的天空下,仿佛两道流云在蔓延、铺展。求学的路艰辛而漫长,可我们一如既往,意无反顾。而今伙伴们大都离开生养我们的土地,追寻一如月光下如梦的理想。

喜欢周日,冬天的周日。愈寒愈享受一份快感。当冰花缀满窗棂,冬韵绚烂时,被窝里便是富贵乡。耳畔的驴叫声加上板车的颠簸声,让小村的忙碌由此拉开序幕。斯时,我猜想一定有人背着杈头在捡拾牛粪。渐渐地“卖——豆腐”的吆喝声,使小巷变得喧嚣。祖母砸碓的声响,让我估摸着爬出被窝的时刻快到了。

无风的日子,在中午。太阳灿烂时,爱远望。在河边,在房顶。四下沉寂,远山堆砌在四维,静静的。河岸的杨树光溜溜的,直直地耸立着等待春天。恍然间,仿佛觉得这世界仅我一人,一声喜鹊的鸣叫,才发现一缕炊烟正袅袅升起。而后发现远处的邻村是如此的近。斯时,我听到冰面上的喧闹声。伙伴们你推我搡的喊声在河谷的土崖下回响,也听到被冰面冻着了一只脚的鸭子,在无奈地叫喊。世界是孤寂的,人心是炽热的。抽一袋烟,背靠着麦垛,老人在一年的末季回味。也在满头的白发里对人生品读,也许冬日是需要沉思的季节。一切绚烂的色彩皆褪去,只留下怀旧版的色调在诉说曾经的过往。一只蝈蝈的鸣叫也是一种情趣,阳光下,麦垛旁,不停地吟咏。这个残留的季节亦属于它。

当太阳收回冬日世界中唯一锦绣的色彩时,夜便来临。漆黑的色调侵蚀人的心绪,冻结人的情感。

庭院中的梧桐,家鸡栖满斜枝,瑟缩着脑袋度过一个个漫长的冬夜。和我一般年龄的井梧刺向天空,方才注意那星星、那月亮像寒冰一样的冷,夜幕下,正如顾城笔下的窟窿。曾想到雪夜,八十年代的雪夜,播放着《水浒传》的九点的雪夜。电视是一种奢侈品,一庄只有一台,没有在我家。没看到浔阳江畔的宋江是否被杀的剧情,是一种煎熬或悲伤。没有敲开二大爷家的门,对于趴在父亲肩上啼哭的我是一种无奈或痛苦。近三十年后的今日,谈起,心头依然有几许感慨萦绕。

曾想到炉火。洪炉点雪是一种境界,炉旁烤火是一份闲情。最好是夜。祖母用火钩拨着炉渣,我在炉盖上烤着芋干、花生。风从门缝中钻入,使人愈加地感觉,在如此寒冷的冬夜,家是如此的温暖与温馨。

篇4:冬日散文——冬日随笔

——袁明誉

南方的冬天来得格外的迟,要想看下雪,也只有等到春节前一个月。

我不喜欢冬天,不为别的,就因为太冷了,原来充满生机、朝气勃发的世界突然失去了生机、给人一种破败的感觉。树上光突突的,街道人行人寥寥,车也少了,偶尔会听到人声、车声、嘈杂声,感觉世界都进入了冬眠,仿佛等待着春的脚步将她唤醒。

我也喜欢冬天,冬天给人以闪闪的银色、纯洁的白色。是的,我们这小地方迎来了凝冻,寒冷刺骨的风,伴着冬雨的点缀,为小城披上了银装。房檐上、地面、树木上、小车上、只要能积雨水的地方都披上了。踩在湿滑的地面上,让我不禁回想到了儿时溜冰的场景:小伙伴高呼着“下雪了”冲出家门,约上玩伴,到空地上、斜坡上,尽情的释放对冬天的热情,无忧无虑的游戏冬天。

街道上、小区里、广场上处处都有忙碌的身影,那是我们城市的医生——环卫工人,他们正忙着铲除路面的积冰,为碌碌而行的人群、川流的车辆清理出安全的通道。从他们身边走过,我抱着一颗敬畏的心,露出真心的微笑,并送上一句“辛苦了”,以表达对他们的尊敬。

穿行至路口,俨然看到警察在安排警示牌,疏导着过往车流,确保着小城道路的通畅。

冬天是寒冷的,但冬天也是温暖的,寒冷的只有天气,但温暖的却有忙碌的人们、结伴游戏的孩子们。

篇5:乡愁杂文随笔

有一种孤寂,独自牵着瘦马,迎着夕阳西下的残辉,行走在小石子铺就的古道,看小桥流水人家。

有一种落寞,塞下营房,寒夜风声,一个人迎着朔风,听着羌笛悠悠,睡不着,望着万里之外家的方向,浊酒一杯。

有一种花落,抛家傍路,落红难缀,细看来,点点皆是离人泪。

这不是孤寂、落寞、花落,是乡愁,是生生不息、古往今来悸动在游子灵魂中对故土的留恋与牵绊;是如同叶子对树的眷恋,无法割舍、不容忘却;是“长安不见使人愁”的泪眼婆娑。

对于家庭观念极强的华夏儿女,“家国天下”、“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家都是第一位的,午夜梦回时,“梦里不知身是客”、“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颠沛流离、故国难顾的苦闷,对故国的那份情感自然成了他们一个难以打开的“心结”。故乡是一种牵绊,是一种的眷恋,更是心的呐喊,这样魂回梦转的,又何止是只有这样的他们呢?

余光中先生说“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邮票,对现代游子,已经太陌生遥远了。家乡的影子,在照片的传递中倍感情切;妈妈的美味,会随着快递小弟的脚步送到千里之外的游子手中,在每一餐中,咀嚼着对妈妈的思念。最喜欢北石先生的《乡愁》:“我的乡愁,牵着风筝的线。离乡越远,思念越长;我的乡愁,是心中珍藏的酒,离乡越久,味道越醇厚。”

“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栏杆拍遍”、“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乡愁,是夜深人静时,点亮天空的一轮圆月,不管再黑的夜空,远的距离,也阻隔不断那一片银辉的撒下—“千里共婵娟”;乡愁,是隔不断的山水,即使有再高山峰,有再远的路途,也阻挡不住穿越游子回望的目光;只要是离家的游子,都满怀着对家乡的期待。想着这么久没回家,隔壁大叔家的小狗是不是已经长大;幼时种下的枣树是不是已经枝繁叶茂、红果累累了;墙角的梅花是否还有暗香扑鼻的美景。

篇6:感悟随笔:约会乡愁

温暖一生的故事,寄托一生的梦想,感动一生的情怀,执著一生的信念,成就一生的辉煌,炮烙一生的记忆。今天让我们一起来阅读感悟随笔:约会乡愁。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用情去感知这个世界,用爱去融入这个红尘……

--题记

路上的行人,渐渐稀少;路上的车子,莫名的拥挤。都市的霓虹灯,依然闪烁,只是跳跃的影子,减少了很多,很多。尽管,夜仍然是夜,酒仍然是酒。

身居繁华的喧嚣都市,心却奢望宁静如水的寂然小村。群山,青草,绵羊,牧童,还有绵延的云,朦胧的雾,更有生生不息的情,暖至灵魂的爱……

劳累了一天,紧绷的神经,终是要放松。或者,用情抚摸;或者,用爱温润;或者,用酒精麻醉;或者,用往事穿插……

有时,狂躁的自己,甚至用暴走释放心情的无助,谋求灵魂的归宿。当精疲力尽的身体,躺在草坪上,望着繁星闪烁的夜空,心总会莫名的疼:远方,应该也是星月灿烂吧!

是,夜?漆黑了谁的心,又敲碎了谁的梦幻?

只是,有些路,总要一个人走。或者说,每个人心中,都有一道暗伤,不见太阳,不经雨露。只不过,这伤,或深,或浅,而已。

都说世相迷离,我们常在如烟世海中丢失了自己,而凡尘缭绕的烟火又总是呛得你我不敢自由呼吸。千帆过尽,回首往事,那份纯净的梦想早已渐行渐远,如今岁月留下的,只是满目荒凉。

林徽因如是感慨,是那个年代的因果吗?可是,一唱雄鸡天下白,岁月悠然走了将近一个世纪,红尘依然……

陌上花开,风在呢喃。谁,陪你聆听季节的呼唤?谁,陪你仰望星空的转换?

一个人,一杯酒,饮尽红尘的冷暖;一个人,一杯茶,品味岁月的酸甜;一个人,一本书,阅览浮世的清欢。一切,都只是云烟过眼,终会如风。

夜,深了,冬夜,更冷了。

独自坐在吧台上,一杯酒水,静静地陪着,说不上寂寞,也说不上狂欢后的孤独,就那样陪着夜,陪着这个城市,将故乡抛弃。

谁说,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你看,移动的舞步,闪烁的灯光,靓丽的身影,流淌的音乐,无不展现着迷人的风景。间或,激情的接吻;或者,浪漫的红玫;还有,高贵的紫罗兰……夜,总是撩人的。

谁说,熟悉的地方只有错过的`人?你看,流动的大街小巷,匆匆的行人,遇见就是缘分,一个微笑,一次牵手,或许都会温暖异乡的寂寞。快速的列车,擦肩的你我,一声你好也会化解彼此的陌生。

是谁,在等你缓缓归?

那片荒芜的土地,那条曲折的泥路,那叶落寞的小船,那条清澈的淮河,还有儿时嘻戏的时光:田野中挖野菜的春日暖阳,麦田里捡拾麦穗的炎炎夏日,沙滩上流连忘返的秋水清凉,雪地里堆垒狮子的欢歌笑语。还有,倚门微笑的亲人……

是谁,在轻轻召唤:归来吧,外面的世界很无奈?

你,终究是这个城市的过客,也是这个红尘的过客。有些人,有些事,亦是如此,无需刻意,只要心安就好。

人说,背上行囊,就是过客;放下包袱,就找到了故乡。其实,每个人都明白,人生没有绝对的安稳。既然我们都是过客,就该携一颗从容淡泊的心,走过山重水复的流年,笑看风尘起落的人间。

我们总是在埋怨着什么,在索取着什么,却总会忘记我们付出了多少。不是吗?

当我们埋怨城市的地铁,多么多么拥挤的时候,而我们的家乡却还是泥泞满地;当我们向这个城市索取更多的报酬时,可曾想过我们为这个城市增砖添瓦?当我们向父母羡慕别人的豪车名宅时,我们可曾理解父母的艰辛?

是的,都市的繁华也是多少人努力的结晶,相反我们又为自己的故土做了什么呢,或许最清楚的还是自己。

诚然,这个社会不乏贪婪者,利用手中仅有的一点点权势,坑民利己,践踏着法律的尊严,或许可以蒙得了一时,但他可以肆虐一世吗?

故乡,在呼唤;乡愁,在弥漫。我们,都在逃离着故土,却又在渴望着回归,这又是一种什么样的矛盾心理,谁又知这是一种怎样的情愫?

雪小禅说,每一个在乡村生活过的人都是幸福的,在漫长的人生中,那是丰沛厚实的滋养。

岁月,悄然从指尖划过,那没有结局的曾经,是碎了一地的梦。蓦然回首,已是无言,这满地碎片,叫我们如何拾起?

有些感受,只有凭着记忆慢慢寻找最初的味道,回忆已经很拥挤,却不见过路人,皆是匆匆过客。生命中,总有一些令人唏嘘的空白。只要,我们可以平静的呼吸,仔细的聆听,还有微笑着生活,足矣。

其实,有些东西一直就在,只是你以为它已经走远罢了。

一段路,一个人可以走,两个人可以走,多人可以陪你走。只是,沿途的风景,路过的行人,期许的情感,不同而已。这一程,或短,或长,有喜,有愁,有苦,有甜,享受获取是的欣喜,忧伤失去时的悲悯。若可以,不悲不喜,多好!

尽管世事繁杂,心依然,情怀依然;尽管颠簸流离,脚步依然,追求依然;尽管岁月沧桑,世界依然,生命依然。

我们一直,延续着生命,剔除着丑陋,传承着美好,这个世界何处不是春暖花开呢!于是,记忆的碎片,在一点一点的交织,一个人的浮世清欢,一个人的细水长流,都镌刻在岁月的风铃上,谱写一曲悦耳的音乐。

篇7:有关家乡的随笔:乡愁

这个想法一直缠绕在我的心头。行走在无人的小径,秋风萧瑟,寒鸦哀鸣。一曲《故乡的云》飘拂在耳际,多么熟悉和亲切啊!听着,听着,眼泪竟湿了衣襟。

原来,乡愁是一首令人久久难以忘怀的老歌。一直唱响在我的心头,从没有停止过。

乡愁是什么?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一束月光洒在窗边,田间,树林,花间,多像一层层银色的白霜,又多像我多年未回家的那束月光呀!抬头凝望着苍穹中皎洁的圆月,双手合十,闭上眼晴,默默地祈祷祝福远在千里之外的亲人们。唯有我知道,牵挂一直盈满心怀!

原来,乡愁是一轮圆月,照亮每个思乡人的心房。

乡愁是什么?

雨无声无息地飘飞着,朦朦胧胧,缠缠绵绵。捧一杯香茶,坐在门前看着雨一滴滴地从房檐滴嗒,嘀嗒滴落到低洼处的小窝,又慢慢扩散一圈圈涟漪。泛起多少童年的往事,心音随着细雨轻轻飘飞,飘飞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声声细碎,声声心痛。

原来,乡愁是一滴滴雨,它不停滴啊嘀,一直滴到无眠人的梦里。

乡愁是什么?

秋已深,凉意渐生。风一直不紧不慢地一路跟随,它不停地吹着面颊、额头,从衣服、领子、脖子一直窜到我的肌体,渗透我的心扉。天凉了,穿厚点。风里飘飞着母亲熟悉、温暖的话语。独自裹紧衣服,向着声音飘飞的方向跑去。

原来,乡愁是秋意渐深时一个火炉,把心儿烧得暖了,融了,化了。

乡愁是什么?

花悄然无语地开了又谢了,从不因赞美而停留,也不因指责而生气。周而复始,一年又一年。

看着满地落红,捡拾几片花瓣,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虽然身在他乡,可心却一直牵系着故园。

原来,乡愁是一朵永不凋零的花朵,永远开在思乡人的心底。那么鲜艳,那么青翠。

乡愁是什么?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谁说芳草无情?芳草在秋深处已变发黃,枯萎,时刻准备着来年再展芳绿,因为它从没忘记是泥土给它带来的勃勃生机。

原来,乡愁是一棵棵小草回报大地的一片感恩、赤诚之心。

乡愁是什么?

弯弯曲曲的渠道下面是欢快的小河,浪花奔腾,它带着祝福的话语,唱着童年的歌谣,缓缓地奔流到梦中故乡。

不要问它的姓名,不要问它的来历,因为它只知道母亲的怀抱最暖,故乡的情谊最真。

乡愁是什么?它是余光中笔下的一枚小小的邮票,是于右任的“葬我于高山兮”,是席慕容诗歌里的一枝清远的笛,是永不老去的一颗没有年轮的树……它不在于道路的曲折远近,不在于时间的长短,更是我们每个人所寻求的那份归属感。乡愁是美丽的,忧伤的,也是怅惘、脆弱的,更是温存宁静的。而对于我来说,乡愁更像是一种表情,任由人们去想象,放飞。

篇8:想念冬日小火炉心情随笔

如今上了岁数的人,对小火炉的印象一定很深。那时的冬天,没有空调,没有暖气,家家户户就靠一只火炉取暖。

生炉子是爸爸的事。爸爸下班后,把炉子提到院子里,先是撕几张报纸点燃油毛毡,扔进炉膛内,再放上几块碎木块,打开炉门,火借风势,很快燃烧起来。爸爸趁机加上炭块,等炭块变得火红时,爸爸把火炉提到屋里,我们围了上去,一边取暖,一边拿来馒头、咸鱼、辣椒等架在炉火上烤。一会的工夫,室内就弥漫起一股馒头的焦香,鱼的咸香和辣椒的.辣香来。

吃过晚饭,爸爸会在炉子上烧一壶水。我们围坐在火炉边,听爸爸讲故事。妈妈静静地坐在一边缝补衣服。水开了,爸爸将热水冲进茶壶,倒出一杯端给妈妈说:“来,歇会,喝杯茶暖暖身子。”妈妈接过茶杯,抬头看着爸爸,对视一笑说:“你也喝点吧,忙了一天了。”然后轰赶我们上床睡觉。冬天的夜,寂冷、漫长。我们躺在被窝里,各自捧本小人书看。妈妈拿来花生放在炉盖上烤着,“剥,剥”的炭火声和“噼,噼”的花生壳爆裂的声音,陪我们度过了一个又一个漫长的冬夜。

刚结婚那会,我住在单位分的楼房,炉子是后勤发的,生铁的,圆口圆底,上窄下宽,约20公分高,还配有烟囱。冬天,单位发了100公斤煤取暖,我怕弄脏新房,干脆托人买了几麻袋木柴,每晚劈几块扔进火炉内,看着红红的火焰在炉膛里燃烧,听着柴火发出的“劈劈啪啪”的声响,那只跨越千年的“红泥小火炉”倏地进入我的脑海。一种隔了光阴的日子的味道,突然在身边弥漫开来。

篇9:远去的乡愁散文随笔

我坐在故乡淮北到北京南的高铁上,夜幕还没消失,黎明即将到来。我望着窗外的雪野一片白茫茫的,外面飘着雪花,我想起了三十二年前的冬天,也是在一个雪花纷飞的早晨,我离开了相依为命的奶奶,离开了生我养我给我生命之躯的故土——淮北,开始了我人生的漂泊之旅。当我离开的那一剎那,泪水涌入眼帘,我知道故乡只是我思念的味道,因为我是去一个很遥远的地方——海南岛。

十八岁的我迫于生计,也是想换个地方活着,总而言之,或许是命运冥冥中注定和老天爷的安排,使得我刚生下不久便有算命先生说我一辈子不吃家里的饭,这就是所谓的命吧?我真的就没有在家里生活过,也没有体会过父母的爱和温暖。在我儿时的`记忆中是痛苦不堪的,幼小的心灵上留下了深深的烙印,只有离家才是生存之道,越远越好,哪怕是天涯哪怕是海角,就这样我在一个雪夜离开了故乡。

在我生命的记忆中无法忘怀那个离别的雪夜。夜下得很大,打开门一片雪野,就这样我迈开了离乡的第一步。脚踩进雪里很深很深,我和奶奶一脚深一脚浅地走出家门,走向村里通往外面世界的那条小路。

雪下得很大,漫天飞舞的雪花飘落在我的身上,淹没了我后面的脚步,奶奶跟着我依依不舍地送我,一老一少的身影消失在雪夜里,我此时此刻才真正明白了离别的感伤和哀愁。奶奶的语重心长我听不清楚,老人家送我一程又一程,我实在不忍心看到这世间的无常和悲苦,便加快了脚步。奶奶在雪夜里向我招手,渐渐地,渐渐地,奶奶从我的视线里失去,我置身于雪花的飘舞中。别了,淮北!别了,我的故园。

也是到淮北火车站坐车到徐州转车,沿着这条铁轨,把我带到一个遥远的地方。从此以后,我就是一个异乡的人,死了也是异乡的鬼。

篇10:冬日乡愁心情随笔

文英荟萃,灵水欢颜。

帅男妙女,智者达贤,

古道漫步,拾级望川。

高殿问道,廊亭妙传,

沿谷商论,凭栏笑谈。

敬畏文字,忠实书言,

本土立身,民众为范。

仰韶遗风,紫杨承延,

讴歌盛世,光耀三贤。

篇11:荞麦花开忆乡愁散文随笔

荞麦花开,总能勾起淡淡的乡愁,勾起了荞麦花、荞麦搅团、荞麦油圈、荞面鱼鱼、荞麦凉粉、荞苦荞茶、荞麦花卷的思念,哪怕千山万水,哪怕天南海北。

前天,远在陕西榆林市定边工作的弟发来了定边县五十万亩荞麦花开的视频,并要求我能去看看;画面中,漫山遍野的荞麦花开得正艳,粉色、白色、紫色的荞麦花,竞相绽放,随风轻舞,恍如天上人间。

八月初正是定边县风光最美的时节,漫山遍野的荞麦花盛开,给整个大地,都铺上了一层粉色。花海、油田、风车、白云、蓝天……夏末满山的红花荞麦映衬着如诗如画的白于山,那是定边南部山区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一眼望不到边的梦幻粉,美到窒息。定边荞麦花颜色大多为紫色,也有粉色和白色,茎秆纤细而修长,带有渐变的绛红色,簇伞状的花朵在绿叶的衬托下,显得婀娜多姿。远远望去,大片花田摇曳在微风里,犹如翻滚的彩色浪花,那片随风轻摇的荞麦地,和像白云一样在阳光下自由绽放的荞麦花。一片片荞麦花竞相怒放,白的、粉的、红的`……是那么艳丽,那么耀眼,那么芬芳,给这里的山川大地增添了无限的色彩和生机……

道路的两旁,无边的田野里,满山的沟壑里……随处可见盛开的荞麦美景。

粉色的花海里,随便来一张照片,都是满满的少女心。

我去过定边那是十年前的事了。定边县位于陕西省西北部,榆林市最西端,陕甘宁蒙四省(区)七县(旗)交界处,古有“东接榆延,西通甘凉,南邻环庆,北枕沙漠,土广边长,三秦要塞”,是陕西省的西北门户。定边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是陕西一颗璀璨的“塞上明珠”。虽然是“中国新能源产业百强县”、“国家首批绿色能源示范县”、“全国绿色环保节能示范县”、“中国马铃薯特产之乡”、“中国马铃薯美食之乡”、“中国民间剪纸艺术之乡”、“陕西省现代农业示范基地”等,但干旱少雨,山不青,水不秀。十年过去了,定边把现代农业发展的如此好,我的确没有想到。五十万亩荞麦在八月初竟相开放,满山遍野都是花的海洋,对于内蒙古高原与黄土高原接酿的定边是多么况观的风景……

望着这一幅幅如痴如醉美丽的画卷,不由使我想起了小时候老家的山山水水。我的家乡在六盘山脚下,泾河岸边,小的时候,也种荞麦,芥麦花总是在这个时期绽放,那时虽然是大集体,但除种植小麦高梁之外是很重视小秋作物的种植的。麦子收了,种荞麦、糜子、黑豆、油菜、高梁,行子里套种的黄豆、白雲豆,糜子谷子地里套种赤小豆;村上还种爪果蔬菜。每到秋收霜降时便是收割的季节,打碾后每家可分到数量不等的五谷杂粮。父亲用五谷杂做酿黄洒,母亲用五谷杂粮做的各样美食,尤其是荞麦搅团、荞麦油圈、荞面鱼鱼、荞麦凉粉、荞苦荞茶、荞麦花卷,现想起都流口水。那时的秋天,天高气爽,层层梯田里,红红的高梁,沉甸甸的谷穗;荞麦田里,一眼望去尽是白色粉色交织的图画,阵阵花香也迎来蜂逐蝶舞。那扑鼻而来的荞麦花香满载收获的喜悦和希望。而现在家乡种粮己经简单多了,一律的小麦和玉米,小秋作物,五谷杂粮几乎不见了,甚至吃的菜就要赶集,还上县城去买。

篇12:散文随笔感恩母亲:永远的乡愁

母亲出生在江南,浙江绍兴新昌县城是她的故乡。父亲是河南叶县人,黄埔军校毕业,曾是胡宗南麾下一名普通军官,抗战时带兵在母亲家乡驻扎。由此因缘,母亲嫁给了父亲,一个外乡人。解放前夕,父亲在解放上海的战役中投诚陈毅。父亲因思念家中年迈久别的双亲,义无反顾带着母亲,在新中国成立的隆隆礼炮声中回到了河南的农村老家。母亲故乡一别,离开繁华的都市,命运就此发生了360度的翻转。

先是经历“三年大饥荒”,接着是“”,父亲被定为“历史反革命”,挨整批斗。全家跟着受牵连,期间父亲还生过一场大病,在床上躺了好几年。母亲精心伺候,痊愈后双耳重度耳聋,生活的重担更进一步压在了柔弱娇小的母亲身上。社会的动荡,家庭的贫困,致使母亲故乡一别,竟三十余年不曾返乡,就连外婆去世时,母亲收到加急信件--鸡毛信,也没能力回乡奔丧。

直到八十年代,随着国家形势的好转,家庭经济状况的改善,母亲探乡的夙愿终于实现。1985年的夏天,由我陪着她重回江南,这是自母亲出嫁后第一次回家省亲,其间隔了整整三十六年的光阴。母亲来河南时年方二十,还没生子,穿高跟鞋,旗袍,烫发,手腕戴金镏子,袅袅婷婷,正是青春芳华;回时容颜沧桑,面皱发白,粗糙的皮肤,纵横的皱纹,手上厚厚的茧子,毕露的青筋……母亲已是年老半衰的老妪。

我和母亲从郑州乘火车先到上海二姨家,再去杭州大姨家,最后去老家绍兴新昌四姨家。外婆有四个女儿,母亲排行老三。 一路上,我和母亲都很兴奋激动。过长江后,母亲眼睛紧盯着窗外:阡陌纵横,河道交错,池塘莲藕,水稻桑田,小桥流水,鹅鸭高歌,好一派江南风光!这对于母亲是久违了几十年的风景。到了上海,表哥举着一张牌子来车站接我们,牌子上用很大的毛笔字写着“河南王珠娟”(母亲的名字)。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几十年的沧桑,姐妹俩已不相识。二姨和母亲拥抱在一起,重叙姐妹亲情。一家人轮流陪我们逛了繁华的南京路,游玩了热闹的上海外滩码头,参观了著名的游乐中心――上海大世界……

在上海停留了几天,我们来到了杭州大姨家。同样,母亲和大姨的话儿白天和黑夜都拉不完。一家人陪着游西湖,花港观鱼,苏堤春晓,三潭印月,断桥残雪,登六和塔观钱塘江大桥。湖光山色,美不胜收,让人流连忘返。在杭州叶停留了几天,我们坐大巴回绍兴新昌。从车窗向外看,一路山清水秀。沿途数不清的河流纵横交错。到了绍兴,城市并没有想像中那么多的高楼大厦。映入眼帘的是:家家房前屋后码放着许许多多的坛坛罐罐,河道中时不时看到几只乌篷船。到了四姨家,我问:绍兴河道两岸为什么堆放那么多的坛坛罐罐?建华表哥告诉我,是用来酿酒的。绍兴这一带家家户户吃老酒,自己也会酿酒。家中若有孩子降生,都会酿上几坛酒,男孩子叫“状元红”,女孩子叫“女儿红”,埋在地下,等孩子长大结婚时从地下起出。男女青年订婚后,毛脚女婿上门,习惯上也挑着自己家酿的好酒做礼物……

在母亲老家住的这的段时间,沾母亲的光,天天都有老酒吃,在北方我从未吃过。这次陪母亲回故乡,是我生命中最美的一段时光。我们从南方回来后,同年就接到二姨去世的消息。,母亲又回了一次老家,没去上海,去了杭州和新昌,在南方呆了一个多月。就在母亲回来后不久,大姨也离世了。后来,母亲在大街上被人撞倒,虽做了手术,伤口仍然没长好,一条腿股骨头坏死,从此拄上了双拐,限制了她的活动范围,再也没出过远门,更别提回遥远的故乡了。

母亲越来越老了,年近九十,耄耋之年,身体一天不如一天,现在大部分时间都躺在床上。患了老年痴呆,很多事都记不得了,甚至连她最爱的儿女们的名字也叫不上来。去年脑子偶尔清晰时,对我们说,老家新昌还有个妹妹叫芝花,说自己再也回不了老家了。絮叨了几次,听得我们泪水涟涟。今年国庆节后,我把母亲接来照顾,母亲时不时会喃喃自语:吃老酒,吃老酒,绍兴家里有老酒。 前几天,我儿子说:妈,我姥姥冷,不停地喊:围巾,围巾!其实是儿子没听懂老人的乡音,母亲是在叫她娘家人----美琴,美琴……美琴是杭州大姨的女儿,也是媳妇儿,我的表姐兼表嫂。大姨就生养了表哥一个孩子,于是抱养了一个女孩,小时候做女儿养,长大了当媳妇儿。美琴表姐小时候爱跟着母亲,还经常和母亲睡一张床。大姨年轻时脾气暴烈,表姐一旦挨了打,总是找母亲做庇护。母亲探亲回杭州时,美琴姐是当亲娘伺候,连母亲的内衣裤头都给洗。又一天,丈夫问我:老妈咋回事?怎么一会儿小牛,一会儿小兔的,难道她想养牛喂兔?我明白了母亲的心意:杭州的表哥属牛,小时候母亲唤他小牛;上海的表哥属兔,小时候,母亲叫他小兔……

“故乡的山,故乡的水,故乡有我幼年的足迹。几度山花开,几度潮水平,以往的幻境依然在梦中。他乡山也绿,他乡水也清,难锁我童年一寸心。 故乡的土,故乡的人,故乡有我一颗少年的心。几度风雨骤,几度雪飞春,以往的欢笑依然在梦中......”这首《故乡情》仿佛唱的就是母亲的心音。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难忘的故乡,故乡是每个人生命的密码,恒久的记忆......老来皆所忘,惟不忘故乡!

作者:郑喜梅

篇13:“舌尖”上的乡愁的心情日记

随着《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的开播,就不时被那朴素、诱人的家乡色香、味感挑战着舌蕾的耐受力,那种纯朴而深沉的乡愁也时时袭上心头,而对故乡那悠远隽永的思恋则在心底蔓延……

我的童年时期,正是食不果腹的年代,虽也能勉强维持温饱,但如果想在伙食上推陈出新、翻起花样却并不容易。但食物的贫乏并不能妨碍祖母、母亲那通灵的心思与巧手,总是用那些最普通的、最廉价的食材带给我们诸多的惊喜,让我们年幼的身体茁壮成长。

印象最深的就是“饸饹面”了吧!从进入初夏,祖母、母亲就会把饸饹床子抬出来,用刷子蘸水好好涮洗一番,然后在阳光下暴晒,做好准备。饸饹面一般是在中午吃,因为中午天气热,适合吃凉面,且当时的饸饹面原料是地瓜面,黑、硬,晚上吃不易消化。上午母亲去地里干活,祖母早早就开始了和面等系列工程,等在地里劳作的人们快下晌的时候,炉灶里柴火噼啪作响,大锅里的水已经热浪滚滚,把床子架到锅台上,把和好的面放入床窝里,用杠子压出的面条正好落在水里……其实卤子也简单得很,就是捣些蒜泥、凉拌些清脆的菜瓜(我们小时候没有黄瓜,只有菜瓜),黑乎乎一碗,筋道、美味,深深留在我童年的记忆里……

儿时的记忆总是那样纯真、清晰,那些记忆没有现代城市化的污染和工业化的喧嚣,只有亲人精心制作、饱含亲情的纯朴。那些食材都是大自然最天然的馈赠,食物的制作也并没有炫目的技巧,却绝对是最安全、最自然、最朴素,最能满足我们食欲与心灵之需,也最令人怀念。

过年时,儿子品尝着从超市购置的各式的糕点,我则在一旁回忆着童年时食品,“那时候,我奶奶每到年关,就会用黍子面蒸‘粘灯盏’,用面捏成长长的‘九龙灯’,每个‘灯盏’里倒上食用油,插上用火纸捻成的细捻,点着后供在‘灶王爷’牌位前,来祈祷来年的风调雨顺。剩下的面就捏成单个的‘灯盏’,给我们小孩子端着到街上玩,比谁的灯更亮、更好看,玩够了就当成干粮下肚了……”

“那你现在还会做‘九龙灯’吗?”儿子饶有兴趣地问我。

“没做过,但记得我奶奶做的.样子。”

“我也没见过我外婆做过。那以后不就失传了?”儿子口气里竟是淡淡的失落。

记忆里惟一浓墨重彩的食物就是“花糕”了吧!孩子过“三生”(在我们农村老家,孩子过三周岁生日可是个隆重的大日子哦!亲戚朋友都会到场祝贺的)、婚嫁、过年等重要节日,就到了邻家婶娘、小媳妇们出彩的时刻了,个个跃跃欲试,帮忙做“花糕”。一般由德高望重的长辈来擀那个庞大、厚圆的底座,再由那些媳妇们动手捏出各种造型的祈福吉祥物,仙桃、石榴、寿果、莲花,配上红色的大枣,层层叠叠,花糕的层数与大小是代表主家的诚意,马虎不得!经过长时间的等待,终于到了蒸熟出锅的时候了,用五彩的颜色来点缀吧,粉红的仙桃、火红的石榴、闪着金光的小鱼儿……大家热闹地围观、品评着各人的手艺,温馨而和谐……

上一篇:会变身的胖大海作文三年级三百字下一篇:运动会规章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