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适应大学新环境

2024-05-23

如何适应大学新环境(通用8篇)

篇1:如何适应大学新环境

经过高考奋力拼搏的大学生,个个带着理想、希望,满怀信心进入大学殿堂。但是,面对新的生活环境,新的教学风格,新的学习方式,他们感到极度的不适应,有的哭过,有的想家,有的甚至想退学。这是一种正常的心理反映,但如果无视这种反映一味让它蔓延,那将影响大学生的学习、生活,甚至出现心理问题。

大学新生适应不良的调适,需要多方面的努力。限于篇幅,这里,要求从大学新生自身出发,充分挖掘自身的潜力,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努力更快更好地调整自己的心态。

早定目标

常言道“人贵有自知之明”,表明人们要正确认识自己并非易事,也即人们对自己的认识往往容易出现偏差。大学生必须首先了解自己,分析自己的长处和短处,摆正自己的位置,在此基础上确定自己的奋斗目标。

有的人到了大学,就认为大功告成,只求考试60分;有的人为了追求“中学失去的快乐″开始放纵自己:没有理想,没有目标,学习不认真,一心沉迷于无聊的活动中。这些人到了高年级才醒悟过来,但悔之晚矣。由此看来,大学新生早立志,确立长远目标和短期目标是非常必要的。教师应引导新生确立正确而切合实际的目标。有的学生说,大学期间,我有非常明确的目标,那就是找一个女朋友。

但实践的结果却是屡遭失败,于是痛苦、困惑常常缠身。也有的同学说,我在一年级就确定了自考的目标,结果是自考没考好,在校课程常常重修。由此看来,大学生不仅要有目标,而且一定要确立正确且切合实际的目标。

学会学习

大学学习与中学学习不同。在学习目标上,已从“为升入高一级学校而奋斗”转变为“如何使自己成为优秀高级人才”;在学习要求上,再也不是局限在“所有课程得高分”上,考虑更多的是掌握专门知识与能力,培养高级全面素质;在学习的自主性上,中学生主要依靠教师安排学习活动,自主性很少,大学生则主要靠自己安排学习活动,自主学习范围大;从所学内容来看,中学少而浅,大学多而深;从学习方法来看,中学生自学时间少,大学生自学时间多;从思维方法来看,中学生多表现为模仿、记忆以及对知识的一般理解,大学生创造性学习多,深层次理解多。

大学生究竟应怎样学习?笔者认为,最起码应做到:上课认真听讲,认真做笔记,按时按质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此外,要有计划、有系统地阅读课外专业书,学会创造性地学习,提出自己的观点和主张,学会撰写论文,甚至在高年级形成一定的研究方向。

学会交往

良好人际关系是大学生提高学习效率、完善自我意识、心理保健的需要,因此,大学生应学会与人交往。

大学生在交往中应坚持真诚待人、宽容待人、平等待人等原则,并掌握交往的技巧。心理学研究表明:人都希望得到别人的赞扬同时害怕别人的指责。

所以,交往中不要总是批评、指责别人,而应真诚地赞扬和欣赏别人。如果一定要批评人,也应先表扬后批评或者巧妙地暗示对方注意自己的错误。与人交谈时,要善于倾听别人的讲话,因为倾听本身就等于告诉对方:你是一个值得尊敬的人,是一个值得我倾听你讲话的人。这种对他人的尊重,无形中就会满足对方自尊心的需求,赢得对方的好感,加深彼此的感情。

大学生还应把握交往的度。人际交往上的″度″是指保持良好人际关系所需要把握的方向、深度、广度等。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大学生交友一定要有原则,谁该深交,谁该浅交,谁该拒交,要做到心中有数。

大学生交友的广度也应适当。圈子太窄,疏远了可交的益友,有碍正常交往;范围太大,必将分散自己的精力,影响学习。

篇2:如何适应大学新环境

大学生完成学业,开始迈向社会,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这无疑是人生的一大转折。在这人生的转折阶段,大学生如何完成从学生角色到职业角色的转换,从习惯于单纯有序的大学生活环境到适应五彩缤纷的职业环境,用自己所掌握的知识服务社会,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是摆在每一个大学生面前的现实问题。1.树立良好的第一印象

第一印象是某种客观事物首次作用于人的感觉,人们从第一印象所获得的主要是关于对方的表情、姿态、仪表、服饰、语言、眼神等方面的印象。它虽然是零碎的、肤浅的,却非常重要。

第一,着装得体,注意仪表。

第二,眼要活,新上岗的大学生往往是从做低级点的工作开始的,凡事要

主动点,积极点。

第三,手要勤,在日常事务上要勤快,要能干“小事情”。给人留下“勤快”、“主动”的第一印象

第四,第五,注意小节,不要因小失大。不能长时间地接、打私人电话,尽量不要在办公室接待亲友和同学。

2.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1)主动随和,平等待人。谦虚随和、平易近人。

(2)严于律己,宽以待人。

(3)诚实守信,不惟利是图。

(4)放下架子,尊重他人,谦虚好学。

(5)服从领导,不无理犯上。

(6)及时处理好与同事之间的矛盾。

3.强化职业角色意识,争取尽快适应新环境

(1)利用岗前培训机会,尽快地适应工作环境。

(2)不轻言跳槽。

4.调整学习态度,从知识结构上去适应工作的新环境

篇3:如何适应大学新环境

中学生心理健康是中学生身心健康、人格健全、和谐发展以及社会适应能力发展的需要, 它要求有良好的人际关系, 心中有他人, 不以自我为中心和自私自利, 和同伴友好相处, 乐于友好交往, 与人为善;有一定的独立性, 自主性, 不依赖别人, 不屈从别人, 不嫉妒他人, 也不固执己见。我认为对初中新生上的第一堂心理健康教育课应该是适应环境教育。

当孩子们带着新奇和憧憬跨入初中, 面对全新的生活, 作为初一新生应该如何适应新的环境呢?

从小学升入初中后, 原来熟悉的学习生活环境已不复存在, 迎接他们的是陌生的校园、新的班级, 老师、同学都是陌生的, 学习、生活均有很大的变化, 学习负担加重, 各种矛盾和竞争加剧, 心理压力不断增加, 有些孩子因不适应这种变化, 不习惯新的生活, 导致学习成绩下降。一般情况下, 所有的新生入学后对新的环境都会有一个心理适应期。所以在孩子们上初中前, 应注意对他们进行心理疏导, 当遇到困难时才会有心理准备, 才能够很快适应新的环境, 很快投入到新的环境中去。作为家长、老师首先应该上的第一课就是对孩子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指导孩子如何适应新的环境、新的生活。

新的环境的适应主要包括生活环境、学习环境和人际环境的适应。

新生入学首先面临的是生活环境的变化。在上初中前, 不少孩子他们没有远离过家门, 饮食起居多由父母包办, 形成了较强的依赖心理。进入中学后, 住读在校, 一日三餐必须自己料理, 冷暖穿脱、开支等得自己拿注意, 衣服得自己洗, 有的学生因缺乏独立生活的能力, 一时生活上不能自理;有的学生开支无计划, 时常出现“经济危机”;还有的学生不适应学校的饮食及作息时间的变化等。新生在面对这些问题时, 常常束手无策, 就非常想家, 就会上课注意力不集中, 学习成绩下降。作为家长、老师应该指导孩子学会自己管理自己, 尽快适应新的自理的生活方式, 培养提高自己的生活自理能力。

其次, 新生面临的是学习环境的变化。

有些学生在小学成绩较好, 上中学后, 由于课程门类增多, 内容难度加大, 学习方法不适应, 导致成绩下降;有些学生因原有的优势被削弱甚至丧失, 自尊心受到严重挫伤, 由强烈的自尊心转变为自卑心理, 如果不能及时帮助他们树立新的发展目标, 就会导致学生对学习没兴趣。所以我们要帮助孩子及时调整新的学习方法, 科学安排时间, 养成自觉学习的习惯。笛卡尔说:“没有正确的方法, 即使有眼睛的博学者也会像瞎子一样盲目摸索”。在学习中要注意三个环节, 一是课前认真预习, 为听课打基础, 二是课堂上认真听, 留心老师讲课的重点难点, 解决疑难问题, 三是课后及时复习, 查漏补缺, 认真完成作业, 牢固地掌握知识。

其三, 新生面对的是人际环境的变化。

从小学升入中学, 进入新的环境, 新的班级, 周围的一切都是陌生的。在新的集体中会碰到不同类型的同学, 会接触到不同性格的老师, 要指导孩子学会与老师同学相处, 建立起良好的同学关系和良好的师生关系。

怎么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呢?

首先, 教会孩子学会自律, 管好自己, 认真完成老师交办的任务。中学的老师与小学的老师不一样, 他们来班上的机会相对较少, 不可能整天跟着孩子们, 给学生自由支配的时间很多, 如果孩子能自律, 按时完成各种交办任务, 老师的印象肯定就好;其次, 上课时认真听讲, 积极发言, 主动请教;第三, 尊敬老师, 对老师有礼貌, 不管是任课或没任课的老师, 见面都要主动问好;第四, 主动和老师交谈, 谈自己的理想、烦恼、心事等;第五, 理解老师, 比如老师对你的批评, 那是对你的负责, 老师有什么缺点, 我们要宽容。

如何建立良好的同学关系呢?

中学接触的同学比小学相对较多, 教导孩子要积极结交新朋友, 发展新的友情。和同学之间要互相尊重, 团结互助, 理解宽容, 真诚相待, 不在背后说人坏话, 要关心同学的疾苦, 在同学需要帮助时伸出援助之手, 真诚地把同学当自己的朋友, 虚心地学习同学的优点, 真诚地帮助同学克服缺点;同时经常反省自己在性格和行为习惯上有哪些不被人接受和喜欢的地方, 努力改变这些不良性格和习惯, 就会和同学相处得更好。现在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 在家中也许是小公主或者小皇帝, 以自我为中心, 教育孩子不要把这种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带到学校来, 必须把个人的自我融入集体的“大我”中去, 学会谦让、宽容、理解。

还要提醒孩子们在学校生活中碰到难以适应的地方, 在自己无力解决的情况下, 要尽快主动寻求老师或父母的帮助, 千万不要回避问题, 让问题压抑在心中。

篇4:老人搬家 如何适应新环境

为了避免因“陌生”而带来的种种弊端,我们得想方设法减少不利因素;同时,告知老人如何去适应新居环境。

老人住进新房,主要有两大不适:心理不适和居住环境不适。针对这两种不适,我们可做许多事情来改变。

注重心理调适 老年人迁入新居后,失去了原有的熟悉环境,离开了关系密切的街坊邻居,常常会产生一种孤独感和失落感。特别是那些“空巢”老人,本来有一些老邻居、老朋友相互照应,常在一起聊聊天,打打牌,借以消磨时光;迁到新居后,由于对周围的环境和邻居都不熟悉、不适应,便会产生一种孤寂凄凉的感觉或出现烦躁不安、心情沮丧的情绪反应。对于本来就患有抑郁症或焦虑症的老年人来说,迁新居还会使病情加重。因此,老年人在迁入新居后,需注重心理调适。

做好迁居的思想准备 迁居老人应提前做好思想准备,迁居前多到新居的周围去转一转,以便熟悉和适应新居的环境。属于集体拆迁的地区,最好是与平时关系较好的街坊邻居一起购买新住宅,以便到了新环境之后能够相互照顾,以避免产生孤独感。

做好迁居后的生活安排 老年人迁入新居后的前半年,其不适应感最明显,情绪波动最强烈。此时期,若不与老人一起居住的子女,则要多到父母家看看,多关心老人的精神需求。对其情绪波动应多宽容,让其感到亲情的温暖。

迁居后尽快适应环境 已经迁入新居的老年人要主动走出家门,认识和熟悉新邻居,结交新朋友,尽快适应新环境,以消除不适应感。

丰富自己的日常生活 生活在新居环境中的老年人,要不断丰富自己的文化生活,多参加一些社会活动或集体活动,使自己的日常生活过得充实愉快。

以上这些措施都可以减轻或消除老年人在新居环境中的心理障碍。此外,对原来患有抑郁症或焦虑症的迁居老人,要积极进行治疗和加强防护措施,以免因迁居情绪波动而发生意外。

合理布置新居

对于有老人的家庭,在布置新居时,应多从老人的角度去考虑装饰,以让老人住得更加安逸舒适。

安全舒适 指老人的居室布置要安全方便、舒适和谐、简单实用。如地板就选用防滑地板或在主要居室内铺地毯,浴室内使用防滑材料并安装扶手或抓杠,以防老年人滑倒摔伤;室内各房间不设突起的门槛,阳台和较低的窗户安装防护栏,房间上部不安装储藏柜等,以免发生意外。

老年人的居室布置不要繁杂豪华,除必要的家具和用品外,不必摆设多余装饰品,尽可能的留出空间,让老年人在室内生活时感到宽松舒适。

清洁整齐 指居室环境要清洁卫生,室内布置要整齐有序。老年人迁入新居时应尽量丢弃平时不用的家具和物品,不要让新居成为无用物品的储藏库。室内存放多余物品既破坏了居室的谐调整齐,又不利于打扫清理。

宁静典雅 指老年人的室内布置要根据自己的性格与爱好来造型,突出艺术效果而表现出宁静和典雅感觉。

光线柔和 指居室内的自然光线和照明灯的光线要柔和自然,避免光线过强或过弱。不同的房间,不同的活动场所需要的光线也不相同,要根据具体情况调整光线的强弱。

据称,新型稀土三基色荧光粉制成的荧光灯,亮度和显色性较好,光线柔和,是老年人居室内较理想的光源。

色调浅淡 指老年人居室墙壁的色调要以浅淡为宜。不同的色彩对人体产生不同的生理作用,蓝绿紫为冷色调,会使人感觉宁静清凉,橙红黄为暖色调,会使人感觉兴奋温暖,老年人要根据自己的性格和爱好选择色调,但应避免过于强烈的色彩,色调以浅淡为佳。

花草点缀 指在居室内或阳台上种植适量的观赏植物,有改善环境,净化空气的作用。

篇5:如何适应新环境

我曾跟企业的HR交流,他们在接待新员工入职时都要给新员工介绍一些公司的基本外部环境以及组织结构框架,以便他们能更快更好地适应新的工作环境。一般而言,大多数员工都能比较好地适应新环境,但是当新工作环境与以前的环境差异较大,且某些新员工的心理状态有薄弱环节时,就有可能出现适应困难的情况。那么,新员工如何能顺利地接受新环境、进入新角色,进而适应公司的企业文化呢?企业文化咨询师这样说——

想方设法亲密接触企业文化

“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说你不行,就不行,行也不行。”相信这句话大家都耳熟能详。我们无意于纠缠这句话的真实性,但它至少反映了一种让人疑惑的现象:“行也不行”。这种现象在现实中确实存在,究其原因,与能否融入到公司的企业文化密切相关。据一项对大学毕业生的追踪调查表明,毕业生踏上工作岗位后,一年之内能顺利适应公司企业文化的人数仅占34%,相当高比例的毕业生属于“适应不良型”,即两年之内才逐步适应,甚至三年以上仍难适应,即所谓的“适应困难型”。

那什么是公司的企业文化呢?企业文化是指企业和企业人的思想和行为。公司的业务各种各样,公司的规模有大有小,公司的层次有高有低,这样就导致了不同的公司有不同的企业文化。哈佛商学院终身教授、世界领导与变革领域的权威——约翰·科特(John P.Kotter)曾指出:企业文化对长期经营绩效有巨大的正相关性。而另一位写出《基业长青》的著名管理学者詹姆斯·柯林斯(James C.Collins)认为:伟大的公司都有“利润之上的追求”与“教派般的文化”。可见,优秀的公司无一不对企业文化有着执著的追求。

员工进入一个新公司后,简单地说有两种可能:一种可能是融入企业的文化,然后把企业文化融入到自己的工作行为中去,使自己的工作如鱼得水;另外一种可能就是不能融入这个公司的文化,或者说被排斥,这就导致新员工在企业文化上的障碍,要么在工作岗位上无所事事,要么被迫离开。

对新员工而言,如何在企业中表现自己,能否在这个企业长期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最初进入企业的经历和感受。新员工应当主动去了解和适应新企业及其企业文化,包括企业的发展史、经营理念、决策机制和关键的人际关系等等。

“四项注意”快速融入企业文化

新员工适应企业文化的时间因各自情况而不同,一般要经过三到六个月的时间。适应快的人,一个月就能过去;适应慢的人,或许需要半年时间才能过去。因此,如何快速地融入到新公司的企业文化中,避免自己的职业生涯就此搁浅,是每一个新员工必须考虑的问题,以下四个方面需要特别注意:

认真对待新员工培训

新员工培训又称岗前培训、职前教育,是一个企业把新录用的员工从局外人转变为企业人的过程。企业对新员工进行培训是新员工了解所在企业的好机会。它不但可以帮助员工了解企业的行为规范、福利待遇、可用资源等,更重要的是将企业文化大义灌输到员工的大脑。如今,越来越多的企业认识到新员工培训的重要性,在新人入职时已不仅仅只做简单的引见,往往还要安排内容丰富的培训等待新人入职。

拿国内著名企业海尔来说,通常海尔公司在新员工入职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举办新老“毕业生”见面会,通过师兄师姐的亲身感受理解海尔。新人也可以利用面对面与集团最高领导沟通的机会,了解到公司的升迁机制、职业发展等问题。这无疑是新员工了解海尔企业文化的一个绝好时机。

又如,联想对新员工实行的“入模子”培训。所有加入联想的员工,在试用期时都要接受为期一周的封闭培训(“入模子”培训),了解公司的文化、理念、产品、历史、发展方向,等等。从“模子班”里出来的员工,都感到整个人好像发生了变化,联想的一切已经深深植入脑海。

工作中多学、多问、多了解

投入到一个新的文化环境中肯定有一些陌生的地方,这就要求新员工多学、多问、多了解。对于“可视规矩”,则找来公司的制度、流程和职位说明书加以学习;对于“不可视规矩”,也就是企业文化,就要虚心地向老员工请教。因为他们在公司的工作时间长,对公司的方方面面可谓了解入微,多和他们交流可以让你少走很多弯路。工作中遇到难题或是处理问题拿不准时,千万不要不闻不问、不懂装懂,而应主动大方地请教身边的同事,培养自己对公司的归属感。

国际贸易专业毕业的小陈,毕业后在一家外企找到了一份市场调研的工作,对于外企公司的工作节奏快、管理要求严,此前小陈早有所闻。所以在刚参加工作时,他尽量改变自己原来读书时拖拉、懒惰、不拘小节等毛病,争取在最短时间内完成工作,同时多学、多问、多了解。经过三个多月的努力,小陈对工作已得心应手。他感触最深的是,要快速地融入公司的企业文化,最重要的就是多学、多问、多了解,但前提是要掌握好学习和询问的时机。谦虚行事

身处一个陌生的文化环境,谦虚行事是必不可少的。在对公司的企业文化还没有基本了解的情况下,急于表现自己的所知所能,不但不能让别人对你刮目相看,还容易弄巧成拙,给人锋芒毕露的感觉,容易让人产生厌恶感,这不利于融入公司的企业文化。

小李的专业经验非常丰富,跳槽到国内一家大型IT企业后,更是摩拳擦掌,很想大干一场,加入公司不到一周的时间就做出一份长达30多页企划案,放到老板桌前。令小李迷惑不解的是,老扳接到企划案后非但没有表扬他,反而大皱眉头。后来小李通过同事了解到:原来公司一贯奉行稳健经营的作风,而小李的企划案虽然具有开拓性,但是存在着巨大的经营风险,和公司的企业文化不符。

每家公司都有自己独特的企业文化,作为新人都要有一个逐步适应的过程。在没有了解公司的企业文化之前,千万不要急于求成,以至于给别人留下不好的印象。谦虚行事才是最明智的做法。

融入团队

现代企业不可能单打独斗,IBM大中国区总裁讲,现在是“打群架”的时代。企业文化最终体现在员工的行为上,融入到一个公司的企业文化中,也就是融入这个大的团队里。而团队必然有文化和他自身的一套规矩,个人英雄主义是行不通的。想要被一个团队所接纳,就得想办法接受和认同他们的价值观念,在这个团队找准自己的角色和职责。

积极参加公司举办的各种活动,这是新员工融入团队的一个有效方法。哪怕是共进一次午餐,也可以加深你和同事之间的关系。因为在工作中你和同事深入接触的机会有限,大家都忙于自己的事务,不可能过多的交流。而在一些非正式场合则可以对公司的团队有更深地了解。

需要注意的是,融入团队并不是拉帮派、搞小圈子。办公室是一个讲究团队士气和团结精神的地方,和同事相处,要一视同仁,切不可内部分帮分派,游离于公司的主流文化之外。关于新员工的适应问题,还有许多其他有助解决的途径。总之,不管你以前从事什么职业,有着怎样的工作背景,一旦加盟一家新公司,都会面临新的环境和新的要求,及时调整自己是必须的,包括调整自己的心态和调整工作技能发挥的方向,快速地认知新公司的企业文化方能顺势而行——这是社会和企业对每个职业人的要求

首先与周围的人交流,这样能很快融入新的人物圈子里面!

其次就是改变以前对现在影响不好的生活习惯!

再次就是学习要求改变了,所以学习的方式方法也应该改变,改变从前的学习模式!

最后就是自我多多调节,暗示自己,给予鼓励提高自信心,乐观地面对生活和学习!

这样你就能更好地适应和融入新的环境了哦!

我就是这么过来的,但愿我的回答能令你满意哦!我也是大学过来人!希望采纳!

从心理学上讲,人的心理在反映客观世界时具有主观能动性。人生活在具体的客观环境中,对各种现实地反是非曲直,不是照镜子似的消极被动地反映,而要经过主体在实践活动中通过一系列的心理活动过程来能动地反映。由于每个人内部的特点不同,即已有的知识经验、个性倾向性,如需要、动机、理想、信念、世界观等不同;个性心理特征,如兴趣、能力、气质、性格以及反映事物时的心理状态不同;同样环境下,对同样客观现实的反映不尽相同;同一个人在不同的生活时期或在不同的心理状态下,对同一客观现实的反映也不尽相同。每个人都可以对自己所处的环境做出积极主动的反应,以良好地适应环境。

我们应当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的心理控制能力,学会在繁杂的外界环境中整理、分辨、选择、回避,更精确、更有效地把握现实环境中有利于自己生存发展的信息;更善于抓住复杂事物的关键,认识事物的本质,淘汰那些与我们生存发展关系不大的无用的刺激。那么,我们就会拥有突破困境,把握成功的自信与

自由。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对环境的适应,从适应的方向上看大体上有两种:

一种是消极的适应。这种适应是人与环境的消极互动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个体认同、顺应了环境中的消极因素,压抑了自身的积极因素,即自身的潜能,违背了人的心理发展方向。其结果是环境改造了人,而人未发挥自己对于环境的能动作用。例如,人在遭受了挫折的环境下,采取的消极的悲观态度等。这些人都是以压抑自己的潜能,牺牲个人心理机能和品质的发展为代价,这种对环境的适应是退化,而不是发展。

另一种是积极的适应。积极的心理适应是个体在客观环境中积极主动地调整自己与环境的不适应行为,增强个体在环境中的主动性、积极性,使自身得到发展。任何环境中都存在着有利于个人成长的积极因素和不利于个人成长的消极因素。积极的适应是要正确地分析自身的特点及环境的特点,从对这二者的分析中找到自己的生长点。心理学家马斯洛在谈到成长与环境的关系时说:“环境的作用最终只是允许他和帮助他,使他自己的潜能现实化,而不是实现环境的潜能。环境并不赋于人潜能,是人自身以萌芽或胚胎的形态具有这些潜能,属于人类全体成员,正如他的胳臂、腿、脑、眼睛一样。”马斯洛的观点虽然强调人的先天因素,但他给我们以启示:每个人都存在着潜能,环境只是才能发展的条件,而不是“种子”。我们对其理论的补充和修正是:潜能发挥的重要条件是个人的实践,个人在具体环境条件下的能动地活动。将环境中的有利因素和个性中的积极因素统一在自己能动地实践活动中,人就获得了一种积极的适应。发展是人对环境的积极适应,我们所提倡的正是这种积极的适应。

个体成长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适应新环境的过程,在此过程中,适应的关键是内部心理活动的自我调节。教师采取心理辅导与咨询的方式,帮助适应不良的学生提高适应水平。根据对心理适应内部机制的分析,增强心理适应能力的几项建议:

1.要有较强的分析问题和做出正确判断的能力,面临新环境的变化,要能够尽快了解新的要求,明确新的努力方向。

2.对自己要有一个全面、客观的评价,了解自己不适应的表现和存在的差距,同时也要看到自己的潜力,在此基础上形成积极的自我观念,做到自尊、自爱,对自己始终充满自信。

3.要培训自己坚韧、顽强、果断的精神和较强的自制力、竞争意识和好胜心,还要有对人对事宽容的态度与豁达的胸怀。

篇6:如何帮助孩子适应新环境

适者生存,是自然规律。动物界里的变色龙,在任何环境里都能改变自己的颜色,让“敌人”看不出。可是我们的孩子呢?是完全“自我”,是周围环境适应他(她),因为没有兄弟姐妹,因为有一群大人的爱的包围,所以没有人际关系的“协调能力”,没有“竞争能力”,更谈不上适应能力。只是,孩子总要离开父母亲人,没有适应能力的孩子,在社会的优胜劣汰中,注定要被淘汰。孩子进入了新的环境、遇到新的老师和同学又如何适应呢?

一、让孩子乐观去适应

我多年从事小学一年级的教学,每学期开学第一天,我都会发现两类家长:一类家长把孩子送进教室,帮孩子找座位、擦桌椅、整理书包,替孩子向同桌邻座打招呼,请同学关心一下自己的孩子;又到老师面前,说自己的孩子胆小怕事请关照云云。之后,老师上课了,还是放心不下,挤在窗外看着教室里面的孩子。结果,这些孩子适应能力比较差,往往开学都几周了,还是怯怯的眼神,有什么小事情就哭哭啼啼,比如铅笔断了,也要找妈妈削,不接受老师、同学的劝告和帮助。还有一类家长把孩子送到教室门口就回去了。他们的孩子只好自己来适应新的环境:认准自己班的老师、教室、座位,记住厕所在哪,不会的事情就问老师。放学了妈妈还没来接就主动去找老师借电话找妈妈,甚至找不是自己班的老师借。这类孩子的适应能力较强,由幼儿园的散漫生活快速转移到节奏稍微紧凑的小学学习生活,融入班级集体,学习成绩明显比那些适应慢的同学好。

事后,我曾调查过那些放心回去的家长,他们说:“有什么好担心的?大人不担心,孩子心理自然不会紧张了。我们在开学之前就告诉孩子,‘学校的老师天天教你学习很多很多的知识,有很多很多的同学和你做朋友、和你一起玩耍,不去学校的孩子学不到知识,是傻孩子。’孩子就很积极乐意去学校了。”怪不得,原来家长给孩子做了足够“适应学校和老师”的思想准备,孩子对学校的“适应能力”“先天具有”了。

相反,有的新生家长在孩子入学之前,为了提高老师的威信,无意之中这样教育孩子:“你不乖,老师不喜欢你!”“你这么捣蛋,坐不住,将来老师怎么教你?”“同学欺负你就告诉老师。”等,先入为主,孩子没进小学,就已经害怕了,还谈什么适应?家长当然难脱身了。

我认为,当孩子要去面对陌生的环境、不熟悉的人和事,家长应该给孩子一个印象:要面对的陌生的人和事情、环境并不可怕。即使有困难,也要积极面对,尽力快速解决。比如带孩子去旅游、到新的地方找人,可以教孩子看地图,主动询问他人,可以少走很多弯路。也可以让

他仔细留意身边的人和事,让他快速适应新的环境。还要告诉孩子,适应新的环境肯定是有困难的,与其抱怨,不如努力适应。家长的言行,潜移默化影响着孩子的适应能力。

二、适应能力与“精神财富”

适应能力是可以培养的。现在的家长不放心,不放手让孩子去适应,怕孩子受苦受累、挨饿、睡不好、走弯路、受欺负等,把孩子关在家,在自己的温暖怀抱中生活。可是孩子终究要离开家庭,到陌生的地方去工作生活,总要和一个个陌生的人打交道,总要组成家庭生儿育女,这需要的就是适应能力啊!

可是,现在的孩子在家里被呵护惯了,完全以自我为中心,适应能力极差。说实在话,适应能力的培养,就是吃苦能力的培养。到陌生的地方,如果物质条件比原来好尚可,反之就要受苦。即使物质财富丰厚,甚至父母亲人可以资助,可是如何快速融入陌生地,必定要靠孩子自己与人打交道,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一个自私自利、拈轻怕重、没有义气、吝啬小气、从来不肯吃亏和付出的人,在社会、在家庭、在工作中,都是没办法立足的。

家长培养孩子优秀的人格,就等于给了孩子良好的适应能力,这应该从小做起。

篇7:如何适应新环境 教案(共)

同学们,你们进入初中已经有一段时间了,不知道你们适应了没有。从大家的表情可以看出来,有的同学已经适应了,有的同学还没有完全适应。今天我就和大家来谈谈如何适应初中生活的问题。首先,我想和同学们来共同回忆一下世界科学史上的一项光辉成就。

【案例】“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英国有一位科学家叫达尔文(1809——1882),达尔文的最大贡献就是提出了生物进化论。在达尔文提出的生物进化学说之前,人们一直基督教的宣传,认为是上帝创造了人类。

1831年,23岁的达尔文以自然科学家的身份,参加了贝格尔号军舰的环球旅行,这次旅行历时五年,经受了千辛万苦。在旅行过程中,达尔文采集了大量的动植物标本和化石,并对它们进行了认真地研究。1859年,他的划时代科学巨著《物种起源》问世了,在这部书中,他用大量事实证明了“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进化论思想。他指出物种的变异是由于大自然的环境和生物群体为生存而斗争造成的,彻底否定了万物是上帝创造的旧思想。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思想告诉我们,一种生物如果能适应环境就能够生存下来,如果不能适应环境就会被淘汰甚至会灭绝。在远古时代,地球上生活着恐龙这种动物,我们从恐龙化石可以得到证实。后来,由于地球环境发生了变化,恐龙已经不能适应这样的环境了,最后也就灭绝了。我们人也是一样,到了一个新环境以后,一定要尽快地调整好自己,尽快去适应它,否则,会给我们的学习、生活带来影响,甚至还会被淘汰。

【案例】鹿与狼群的故事

某地区有一条河流,河流的两岸都生活着同一种物种——鹿群。但是,人们发现,北岸的鹿强壮,并且奔跑能力和生殖能力都很强,而南岸的鹿则远远比不上。同一个品种,生活在同一个环境中为什么差别如此之大呢?后来,人们经过观察、考察和分析得知,原来,河流的北岸有狼群出没而南岸没有。没有哪一只鹿愿意与狼共处,而客观的事实却是狼的存在保证了鹿的强壮。北岸的鹿群每时每刻都生活在警觉当中,一有风吹草动,它们就警觉是不是狼来了,如果是狼来了,为了保住自己的性命,它们就得拼命地奔跑,正是环境中的危险因素焕发了它们的斗志。而南岸的鹿群每天却生活得无忧无虑,这样就导致了它们的生理机能慢慢消退了。这则故事是不是给我们有所启发呢?心理应激理论认为,危机是一种催化剂,可以打破原有的定式或习惯,寻求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同学们,你们从小学升入初中,进入到一个新的学校,面对的是新的学习环境和生活环境,才开始我们可能会感到不适应。

我们该怎么办?如何调整自己。来到一个新的环境,我们首先必须学会适应,适应变化着的新的环境。实际上,环境的变化对人的成长来说是一件好事,常言说“树挪死,人挪活”,人只有生活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才能亲身经历各种不同环境给我们带来的体验,只要我们积极去适应,就会不断提高适应环境的能力,从而增强抗挫折的能力。

我们刚刚升入初中,一切对我们来说都是新鲜的,我们面对的是一个全新的环境。刚刚进入这个新的环境,我们会产生哪些不适应呢?

第一,学习压力的增加会给我们带来不适应。初中的学习任务明显加重了,课程的门类增多了,每门课程的内容在小学基础上深化了许多,难度也大大提高了。具体说有这么几个方面的变化:

①学习内容的变化。初中学科的知识点增多了,知识内容也更加抽象了,知识结构更加系统复杂。我们在小学学习的知识,有很多内容都可以在大脑里把它勾勒出一幅生动的情境,比如,“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我们就可以在脑海里形成一幅图画。而在初中,越来越多的学习内容已经不能勾勒出图画了,变得越来越抽象了。

②学习要求的变化。在小学,我们主要掌握的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而在初中,对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要求不仅提高了,而且在学习还要求分析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③学习方式的变化。初中的课堂密度增加了,自学时间也增加了。在初中,特别重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我们再也不能象在小学时候那样,跟着老师后面学,我们要学会自己安排学习时间和学习内容。

升入初中,就要面临中考,而中考对每个同学来说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从进入初中的第一天起,中考就成为一个思想包袱时时压在我们的心上,使我们不能够顺畅的呼吸,这样的心理压力又造成了另一方面的不适应。

第二,学习环境的改变会给我们带来不适应。

升入初中,进入一个新的环境,校园是陌生的,老师是陌生的,同学也是陌生的。总之,我们所面临的一切都发生了变化,而环境的变化肯定会给我们带来压力和紧张。面对这个新的环境,我们所要做的就是接受它,承认它,按照它的客观状态去适应它,利用它。改变我们原有的心理模式,创造新的心理模式,把自己隔入到这个陌生的同时也是新的环境中去,以便我们更好地去生活,去学习。

将来你走上了社会,面对着纷繁复杂的社会关系,也同样会出现不适应。人的一生中,我们会不止一次地经历新的环境,如何适应环境是我们不可或缺的人生课题。

第三,社会角色的转变会给我们带来不适应。我们已经度过了一段初中生活,你是否发现,现在的你长得更像“大人”了?原先我们的生活是依赖性的,而现在我们的生活是独立性的或半独立性的。我们从一个小学生角色转变成一个初中生角色,小学生角色和初中生角色的行为方式和心理状态是不一样的,由于这个转变,给我们带来了一些变化。生活需要我们自己安排,衣服需要我们自己洗,作息时间需要我们自己调整,我们再也不能依赖父母了。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每个人都会体验到慢慢长大所带来的快乐,但也会有成长的烦恼伴随着我们。我们不再完全有所依靠,我们不再随心所欲了,有许多事情需要我们自己去思考,自己去解决。社会是一个大舞台,每个人都在此舞台上扮演一定的角色。因此,我们一定要扮演好初中生这个角色。

【案例】“小鱼翻塘”的警示

有一个地方有一座湖叫东湖。一天,有人发现东湖边漂着许多死鱼,便给记者报料,说东湖的鱼“翻塘”了。记者找到正在湖边作业的渔民,渔民笑着说,这死的都是清一色的小鱼,它们都是不会自己找食吃被活活饿死的。原来,鱼苗生活在小塘时,每天都有人投放饲料,小鱼可以无忧无虑地生活,而东湖的水面比小鱼塘大几十倍,渔民投放饲料不可能面面俱到。有些平日里在小鱼塘里养尊处优、饭到嘴边才张口的小鱼,一时间无法适应自己觅食的生存法则,最终被活活饿死。而一些生存意识强的小鱼却四处寻食,从而活了下来。这种现象每到东湖鱼苗投放期,都会出现。

我们每个人的家庭也是一个“小鱼塘”,在家里被呵护过度的孩子,一旦离开这个“小鱼塘”,是不是也会成为因为觅不到食吃而被饿死的“小鱼”呢?环境变了,我们如何去适应呢

第一,形成良好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

初中的学习比小学内容更多、难度更大、系统性更强。因此,我们应该逐渐学会怎样更合理地安排学习和休息的时间、怎样记笔记、怎样总结学过的内容、怎样发现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不断形成良好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良好的学习方法有什么意义呢?良好的学习方法可以提高学习效率、学习速度和学习能力。如果仅仅停留在苦学、勤学的水平上,将很难应对学业,我们要使事倍功半达到事半功倍。同时,我们还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好的学习习惯养成了,就能够持续地保持一种高效率的学习态势。

学习过程中,我们要走出两个误区。一个是废寝忘食,不注意休息。列宁说过:“不会休息的人就不会工作。”我在这里要说的是:不会休息的人就不会学习。学校每天都安排了午睡时间,同学们中午一定要休息一会儿,哪怕休息十分钟二十分钟也是好的。有的同学认为,中午休息不是浪费时间吗?我要珍惜时间,把别人睡觉的时间都利用上,我要做一个勤奋好学的好学生。其实,这样的想法是不科学的,这种做法也是得不偿失的。中午休息好了,下午上课的精力就会充沛,上课的效率就比较高。另一个误区是上这门课看其它学科的书。学科与学科之间有必然的内在联系,知识和能力是触类旁通的。同学们一定要引起注意,学习活动即是一个掌握知识的过程,又是一个培养能力的过程。能力比知识更重要。

第二,尽快交上新朋友。

要与同学们多多沟通、多多交流,经过交流之后,你会发现你的问题可能是大家都面临的问题,你的感受可能是大家共同的感受,这样你就不会感到慌张、茫然。有了好朋友,就会消除我们暂时的孤独和不适应,久而久之,我们就会融入到这个新环境中,慢慢体会到这个环境实际上是多么得令人陶醉、令人神往,我们能以进入这个新环境而感到幸运和自豪,你的生活就会呈现出一片蔚蓝色。

第三,尽快学会做事,学会生活。

一直以来,同学们都不愿意做事,不喜欢做事。有人说,做事不是很耽误学习吗?其实不然,会做事,能把事情做好,会更有助于学习,会使学习变得更加轻松,无忧无虑。不要看不起做事,不会做事,会给你的生活带来许多的烦恼,会影响你整个的生活秩序和生活质量。我们要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自己的衣服自己洗,自己的床自己铺,还要尽可能地帮妈妈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从现在开始就要慢慢养成爱劳动的习惯。

我们不要小看了做事,不会做事,就不会生活,不会做事,就会影响我们的学习,甚至会影响我们的未来。

第四,学会调节,提高心理适应能力。常言说:“人生不如意事常有八九。”刚刚进入一个新的环境,更进一步说,即使在一个你比较熟悉的环境,出现一些不适应的情况也是很正常的,遇到一些困难和挫折也是不可避免的。挫折是一种重要的人生阅历,是人生中最重要的财富。如果没有经历困难和挫折,我们就不可能变得越来越成熟、越来越强大。因此,我们要有意识地培养自己与困境、逆境抗衡的能力,培养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调节不良心理状态的能力。

篇8:如何适应大学新环境

师生的交往是生命的“相遇”。教师直接面对的是学生的生命, 对学生的教育影响是通过教师的整体生命而发生的。作为新教师, 当学生精神不振时, 你能否使他们振作?当学生过度兴奋时, 你能否使他们归于平静?当学生茫无头绪时, 你能否给予启迪?你能否听出学生回答中的创造?你能否察觉学生细微的进步和变化?你能使学生在课堂上学会合作、感受和谐的欢愉?[1]

这些要求都随时考验着新教师的能力和耐心。很多新上岗的教师自身不是师范类毕业生, 虽然他们的知识储备足够, 但是从教能力明显不足。他们初上讲台的时候, 对教学工作有一种新鲜感, 对工作中的挑战有一种兴奋感。但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 由于教学经验不足, 新教师往往不能合理地组织课堂, 通常对课堂上的突发状况难以处理。所以, 如何正确把握课堂教学, 成为了他们走上讲台首要解决的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是一个双向的活动过程。教师应该主动、积极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我们评价一节课是否成功, 可以直观地通过学生的上课表现来区别。如果学生在课堂中始终被教师精彩的课堂教学活动所吸引, 精神专注、积极投入, 没有丝毫“累”的感觉, 那么, 无疑这是一堂好课。反之, 学生焦虑不安, 听得很“累”, 时而抬腕看表, 时而交头接耳, 等待着下课钟声响起, 那么教师需要反思这节课是否成功。

以下是我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一些体会, 与各位同仁一起交流分享, 希望能够给予新教师们一些帮助。

第一, 热爱教师职业是成为一名合格教师的基石。

大多数新教师都会充满激情地踏上工作岗位, 但是随着每天重复同样的教学工作和高校科研的压力, 理想和现实之间会逐渐产生矛盾, 特别是在教学过程中遇到困难、不如意、或是被学生质疑时, 最初的激情可能会很快消失殆尽。为此, 新教师应该有一个好的心态, 对高校学生的学习需求有一定的了解, 从刚一开始就要做好迎接各种挑战的准备, 欣然接受各种困难和质疑, 在教学工作中不断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 调整状态, 适时地进行总结。最重要的是, 要喜欢当一名教师, 享受站在讲台上的每一分钟, 做一名“幸福”的老师[2]。

第二, 扎实全面的备课是保证教学效果的前提。

大学生的知识需求和中小学学生不同, 他们需要教师能够教授专业知识外, 更多的是传授应对社会的能力。要给学生一碗水, 自己必须是一眼泉。作为新教师, 首先每一节课都要非常重视, 绝不敷衍, 时刻拷问自己是准备教“教材”, 还是用“教材”教?一个合格的教师必须吃透教材的全部内容, 同时认真阅读所讲的这门课程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 充分了解这门课程在学生所学专业中所处的地位。如果在备课过程中, 只是明天要讲哪节课就只备哪节内容, 准备多少就讲多少, 不知道这节课在本课程中的重要性, 那就不可能把这门课讲好。所以, 建议新教师在上讲台之前, 认真把教材上的所有内容融会贯通。在每一堂课前, 都必须花足够时间反复研究现有教材上的知识, 查阅有关资料, 尽可能地使自己更全面地掌握知识, 以备随时充实课堂, 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 能够掌握更系统准确的知识和教学思想。

第三,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是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途径。

教育家叶楠曾提出:把课堂还给学生, 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把创造还给教师, 让教育充满智慧的挑战。只有充分利用好课堂, 才能在教学中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只有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才是最好的教学方法。新教师可以通过网络观看一些名师的精品课程, 学习名师们是如何进行新课导入, 采取什么方法实现重点突出、难点突破, 如何控制课堂节奏, 采取什么措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怎样实现对不同层次学生的因材施教等等。利用课余时间, 新教师要经常向有经验的教师请教, 和年轻的老师交流, 取人之长, 补己之短, 积累教学经验, 不断地改进教学方法, 提高自己对课堂的掌控能力。

第四, 做好教学反思是造就名师的必由之路。

在每节课后, 新教师应该及时地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 思考自己哪些地方讲得很成功, 引起了师生的共鸣, 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哪些地方对学生估计不足, 或是教学过程中还存在哪些疏漏、失误之处。

著名教育家叶澜曾经说过:“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 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教学反思则可能成为名师。”低层次地重复教学没有进步, 只有学会反思, 才能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所以新教师每次课后都应该及时地反思这节课的得与失, 从教学方法、解题思路、知识点的联系、推理、教学效果等方面进行记录, 这样不仅能及时地发现问题, 总结教学中的长处, 同时可以优化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丰富教学经验, 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

第五, 完善教学细节是决定教学成与败的关键。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的教学细节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高校教师和中小学教师一样, 必须提高自己教学的方式、方法。作为知识的传播者, 上课节奏必须拿捏好, 说话不能太快, 重点一定要突出, 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思考, 充分考虑学生的思维活动。同时, 教师在课堂上应该语言精炼, 不能过多重复, 更多地活跃学生思维, 让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与学生形成一种良性互动, 这样教学效果会更好;另一方面, 板书规划必须合理, 应该在备课的时候, 就要设计板书, 力求精美, 使得板书层次清楚、条理分明。在课堂上板书不应太急, 字迹要写清楚, 让学生通过视觉认知知识;在例题选择上, 要把握度和量, 题目个数不在多, 在于精等等。做好这些教学细节可以更好地帮助青年教师完善和发展课堂教学。

第六, 多元化的教学评价是促进学生发展的重要环节。

建立教师和学生之间互评的立体结构, 可以更好地促进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有些年轻教师不喜欢学生评价自己的教学, 对学生的意见耿耿于怀, 甚至报复学生。实际上, 学生的意见直接反映出教师存在的问题, 教师应该正视学生的意见, 及时改善。在教学互动过程中, 学生非常重视老师的评价, 老师的评价对学生能够产生巨大的激励作用。但是刚上岗的老师不能准确地把握评价的度, 评价学生时容易走向两个极端:无原则的乱夸、猛夸“你真棒, 你真好, 你的回答是最棒的”。或者对于调皮不听话的学生就乱批, 猛批“你真笨, 你不可救药, 你是一个榆木疙瘩”。如果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形成严重的两极分化, 长此以往, 学生对于夸处于麻木的境地, 而对于批则置若罔闻, 甚至造成了许多学生的畸形心理, 评价就成了无效的空话。新教师要学会理性、客观地评价每一个学生, 鼓励为主, 每一个好学生都是“适度”夸出来的。

高校教师的成长是伴随着其教师职业生涯的发展过程而进行的, 其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高校青年教师应该处理好教学和科研的关系, 首先是教师, 然后才是科研工作者。所以, 青年教师应使自己尽快地融入教学氛围中, 时刻用教师的职业道德衡量自己, 鞭策自己, 在教学过程中提升自己、完善自己, 把教师当作一种理想与事业的追求, 做一辈子老师, 一辈子学做老师, 使优秀成为一种生活态度。

参考文献

[1]叶楠.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论中小学教学改革的深化[J].教育研究, 1997 (9) .

上一篇:母亲作文950字下一篇:电力系统自动装置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