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如何适应新课堂教学改革

2024-04-11

教师如何适应新课堂教学改革(通用12篇)

篇1:教师如何适应新课堂教学改革

教师如何适应新课堂教学改革

大桥联校第三联办小学教师路吉山

传统的课堂教学是以教师为中心、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而新课堂教学是以学生为主

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知识。传统的课堂教学重视教师的讲解,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需要严明的教师,而新课堂教学重视学生的创造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需要高科技创新性教师。新课堂教学改革,教师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教师如何适应新课堂教学改革,成为教师面临的重大问题。

一、新课堂教学改革需要高素质创新性教师

新课堂教学改革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这就需要高科技创新性教师。而现在我们的教师大多数具有中专学历,业务素质不强,创新意识较弱,这是教师不适应新课堂教学改革的根本所在,因此,新课堂教学改革必须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培养教师的创新精神。要想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教师必须努力学习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和先进的教育教学观念方法,充实自己的头脑;要想培养教师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师必须转变教育教学观念亲自到生活中去实践,把学到的科学文化应用到实践中去,在实践与理论的结合中培养教师的创新精神。

二、新课堂教学改革需要建立平等、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

新课堂教学改革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

动性,这就要求教师要放下架子深入到学生中去,与学生交朋友,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生活情况,关心热爱学生,及时解决学生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困难。这样学生才能跟着教师努力学习。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回答问题,参与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去。当学生取得成绩的时候,我为他们欢呼;当学生灰心失望的时候,我用亲切的话语唤起他们的自信心。新课堂教学一定要建立平等、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三、新课堂教学改革需要多才多艺的教师

传统的课堂教学只重视学生学习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忽视了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

而新课堂教学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而且重视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这就需要具有多才多艺的教师。要想适应新课堂教学改革,教师必须努力学习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转变教育教学观念和方法,积极参加学校联校组织的教育教学活动,到外地听课,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教师积极参加实践活动在实践中去创新。现在的教师一般具有一种才能,不适应新课堂教学改革。这就要求教师不仅学会一种才能,还要努力学习其它才能,让自己成为多才多艺的教师。

总之,新课堂教学改革不仅需要高科技创新性多才多艺的教师,而且教师要与学生建

立平等、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高科技创新性人才。

篇2:教师如何适应新课堂教学改革

平阴县第四中学

刘爱斌

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不可少的工具,能帮助人们处理数据,进行计算、推理和证明,同时它也为其他学科提供的语言、思想的方法,同时中学数学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教育学生:陶冶学生,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等方面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数学教育的要求会越来越高。为适应这种要求,为使中学数学课程改革能够深入下去,使新的中学数学课程标准能够顺利实施,并达到预期的目的。作为中学数学教师如何应对课程改革呢?我认为有必要,根据素质教育目标,新教学大纲、数学课程标准框架,对中学数学教师的角色做认真的研究。

一、课程标准对中学数学教师角色的期待

(一)课程改革的深入要求教师具有全新的教育观念,教育不仅具有生产力等经济功能和价值,而且这种价值和功能要求与人的精神世界的丰富,道德品质的提高,人与自然的和谐,人文精神的培养相协调。而我们原来的有些教育方法,对学生个性心理的发展,以及创新素质的培养是格格不入的。针对这一客观事实,教师的职能应该做相应的改变,由封闭式的教学改为指导学生“开放式学习,”教师应树立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育观念。建立完全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

另外,“双基”是我们的特长,但“双基”是随着时代而变化的,“代数运算的熟练和逻辑推理的严谨”虽然是双基的两个基本点,但归纳、猜想、创新的思维方式,广阔的数学视野,信息技术手段的运用,却应该是“新双基”的有机组成部分,中学数学教师对此必须有清醒的认识。

(二)终身教育的提出,要求教师具有可持续发展的人格首先,终身教育的提出,要求教师把自身知识的更新视为一种责任,使“终身学习”内化为教师的自觉行为。其次,学生正处于人格塑造的定化时期,社会文化中的价值取向、理想和信仰、道德情操、审美情趣等都会从教师的角色文化中折射出来。并通过他“映照”在学生的人格世界中,作为数学教师的言传身教,决定了其人格对学生人格的形成有“润物细无声”的功效。这就要求中学数学教师按社会的道德原则和规范去塑造自我,实现“超我”。

二、中学数学教师应做角色转变的准备

(一)教师思想观念的更新

首先,认识到课程改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教师要摆脱旧的教育观念的束缚。更新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人才观,质量观和学生观。其次,教师要认识到自己在课程改革中的作用和地位。能以饱满的热情投身到课程改革中来。第三,教师要认识到:“数学素质教育”的提出,要求教师的教学要关注每一位学生的身心发展的需要。而“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提出,要求教师的教学要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教师要真正理解:“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是新世纪数学课程的基本理念。第四,教师要认识到在未来社会中,获取知识的能力比获取知识本身更重要,获取信息的方法比获取信息本身更关键。教师给学生的应该是方法库,工具库。教学模式应是:知识,素质,创新能力的三维教学模式。

(二)教师知识结构的更新

教师的知识结构是由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实践性知识和文化知识组成。未来社会的知识结构应是:信息化板块结构,集约化基础结构,直线化前沿结构。教师作为社会化的人,必须更新自己的知识,才能适应社会的要求。

从课程改革来看,新的初中数学课程标准中,将增加很多新的知识内容。有些内容是教师学过的,也有内容是教师没有学过。为了适应教学,中学数学教师首先应通过自学,参加继续教育学习或一些培训班的学习,提高自己的专业理论水平。其次,通过报刊,杂志、信息技术等收集有关的教育教学资料,充实自己的实践知识。数学文化课的开设,综合课程的开设,要求中学数学教师要了解数学史,解数学文化的教育价值,了解数学在其它相关学科的应用等。也就是说数学教师不仅精通自己的专业知识,还要扩大知识面,对跨学科的知识有所了解。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所面对的学生也会更加复杂化,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不断学习心理学和教育学,能够以新的教育理论来支撑自己的教学工作。

三、教师施教能力的提高

(一)教师要提高把握新课程的能力新的课程标准在保证基础知识的教学,基本技能的训练,基本能力的培养的前提下,删减了传统的初等数学中次要的,用处不大的,而且对学生接受起来有一定困难的内容。与此同时,增加了一些为进一步学习打基础,有着广泛应用的,而且又是学生能够接受的新知识。作为中学数学教师首先要了解减去什么,增加了什么?其次对新的教材体系中的新内容,新要求,要努力吃透。对知识点的分布及其要求的不同。教学时要把握每一处出现时的度,防止因不了解整体安排而把教材中分几次达成的知识作一次性处理。提前拔高。对新内容,应分析为什么引入,引入了多少?怎样教学能体现新教材的意图,防止范围,难度失控。对应用性和实践性的要求,应给予充分的重视。切不可因应试是否需要作弃取。对删去的内容也要分析,有些知识点是内容删去了,但其思想可能还会有所体现。

(二)教师要提高因材施教的能力,由于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初中的学生会越来越多。因此学生的数学知识的差异也会越来越大。这就要求教师要探索课堂教学的新模式。教师不仅要研究教法,更重要的是要研究学法。从学生学习的认识理论的角度去分析学生的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每个学生的学习都有所进步。

篇3:体育教师如何适应新课程改革

1. 教学观念落后

体育教师在教学观念上, 存在着重运动技能教学, 忽视学生身心全面发展;教学上以提高学生运动技能和增强体质为目的, 忽视学生自我锻炼能力和锻炼习惯的培养;重视少数尖子生的选拔和培养, 忽视全体学生的发展;学生学习了大量的运动技术, 可是对他们未来的生活和工作并无多大的作用, 忽视终身体育的功能。

2. 教学方法简单

传授式教学方法在以往的体育教学中被广泛运用, 教学片面强调教师的教, 忽视学生的学, 教师教什么, 学生学什么, 学生跟着老师做, 不必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 只要能“依样画葫芦”便是最好的教学了。这种重技能的传授式教学方法助长了学生学习的依赖性, 泯灭了学生的创造性, 忽略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学习兴趣的激发, 造成许多学生喜欢体育活动, 而不喜欢体育课。

新课程的实施是我国基础教育战线上一场深刻的变革, 新的理念、新的教材和新的评价, 对广大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教师自身的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是决定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这就需要中小学教师迅速走进新课程、理解新课程, 确立一种崭新的教育观念, 改进原来的教学方法、教学行为和教学手段, 重新认识和确立自己的角色, 改变课堂教学模式, 不断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水平。新时期体育教师如何发扬传统教学的优势, 尽快地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 本人结合教学实践谈几点管见。

1. 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随着生产自动化水平的提高、社会物质生活的改善以及余暇时间的增多, 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特别是近年来, 人们体力活动大大减少, 各种“文明病”迅速蔓延, 从而使国民的体质健康问题日益突出。于是, 注重身心健康越来越成为人们的普遍追求, 参加健身锻炼, 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每天晨练、登山、打球的人络绎不绝, 终身锻炼的意识已逐渐深入人心。因此, 体育教师也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利用体育教学改善学生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 从增进学生身心健康这一目标出发, 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运动技能, 学会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 培养坚持课外锻炼的习惯, 增进身体素质、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等全面发展。

2. 以学生发展为中心, 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健康成长

传统的体育教学是以教师、教材、课堂为中心, 学生跟着教师转, 教师跟着教材转, 教师教无兴趣, 学生学无乐趣。新课程以“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为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 要求教师心中要装着每位学生的喜怒哀乐和身心健康, 把学生看成学习的主体、学习的主人, 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 将学生的全面的发展放在首要地位。首先, 根据学生的体能和基本技能的差异, 确定教学目标、安排教学内容, 让全体学生都有平等参与体育活动的机会。其次, 关注学生的需求, 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 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 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学会学习, 享受学习的乐趣, 养成健全的人格。

3. 转换角色, 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传统教学中的师生关系, 是一种不平等的关系。教师不仅是教学过程的控制者、体育活动的组织者、成绩的判定者和绝对的权威者, 而且总是千方百计地把自己的要求“格式化”, 根据自己的思路进行教学。新课程要求教师从知识技能的传授者转变成学生发展的促进者, 由居高临下的指挥者转变成合作型的良师益友, 使教学过程转变为师生共同开发课程标准的过程。例如在上《支撑跳跃》课时, 我改变了以往惯用的教师讲解、示范→学生模仿练习→纠正错误动作这一传统的“格式化”的教学方式, 采用了让学生尝试体会如何在支撑的情况下跳过各种不同高度的障碍物。学生通过实践→思考→创造→发现→学习等步骤, 在老师的鼓励和师生共同探讨、实践下掌握动作技能。整个学习过程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服务者, 在与学生平等的交往中帮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 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 灵活运用各种教法和学法

新课程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 注意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 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 在自主学习中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 在探究学习中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合作学习中提高合作交流的能力。例如上《跨栏跑》一课时, 过去教师一般采用传授式教学法和学生反复练习的方法来完成教学任务。目前, 在教法上我改用分层教学法和简化技术法, 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课前先让学生尝试跨栏架高度相同的橡皮筋,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布置四个难度不同的场地 (栏架高度不同、栏间距不同) ,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运动能力选择适合自己练习的组别, 这样在练习过程中能让每个学生都能体会到成功的乐趣。同学之间相互探讨、相互激励, 每个同学只有在低难度的组别成功完成后才能进入高一层的组别进行挑战, 课堂气氛活跃, 动作技能掌握较快。所以在教学实践中, 灵活运用各种教法和学法, 是新课改对教师的基本要求。

5. 改变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 构建新的教学结构

新课改的全面实施, 对陈旧的教学模式提出了质疑, 要求教师改变原有单一、陈旧的教学模式, 建立和形成多样化教学模式。例如我在上《篮球运球》课中, 改变了以往开始部分 (宣布课的要求) →准备部分 (徒手操) →基本部分 (教师讲解, 学生练习) →结束部分 (放松) 的四阶段教学模式, 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生理活动规律, 将教学过程设计成以下模式:引导→激发兴趣→增强信心提高活动能力→学习技术→发展身体素质 (满足活动愿望) →放松与恢复等六个阶段。课的开始, 在5名同学的防守下, 教师将球从后场成功运到前场, 其娴熟的运球过人技术,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引导→激发兴趣) 。接着, 让学生进行抢运球游戏, 让学生体会如何在防守的情况下保护好自己的球 (增强信心提高活动能力→学习技术) 。然后, 同学之间相互探讨, 教师个别指导 (学习技术) , 基本掌握运球技术后让学生练习运球和传接球的衔接动作, 使部分同学的能力得到拓展 (发展身体素质, 满足活动愿望) 。最后, 学生在乐曲声中欢快地结束活动 (放松与恢复) 。新的课堂教学模式, 改变了以往学生在反复、单调的运球练习中掌握动作, 使学生在抢运球的游戏中不知不觉地学会动作, 课堂上学生学得开心, 玩得有趣, 个个满怀激情地大胆表现, 身心愉悦地完成了学习目标。

摘要: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收集, 专家学者的讲座, 示范课、展示课、研讨课的观摩, 结合自己的亲身体会, 对传统教学与当前实施的新标准进行了分析比较。指出了由于受长期应试教育的影响, 教师在教育观念、教学方法上存在的弊端, 并尝试从树立新理念, 关注学生健康成长, 改变教育教学方法等方面结合教学实际, 阐述新时期体育教师如何更好地适应课程改革的要求, 不断地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关键词:体育教师,教学观念,课标,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季浏.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的组织与方法[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3.

[2]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篇4:教师如何适应新课堂教学改革

且现如今,我们正在进入一个急剧变化的时代。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在曲折中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知识经济已见端倪,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

世界各国都把教育革新作为适应变化和应对挑战的根本措施。在当代社会的变革中,教师必须在一个“学习化社会”中,通过“终身学习”和“终身教育”去适应变革,学会生存。现“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学习化社会”已成为当代教育中的“三大理念”。因此,教师应当成为学习社会中的终身学习者。

在学习教学过程中其方法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注重教师综合素质及教学方式的有效途径成为我们研究的必要课程之一。

当代教育体系的一个基本特征是,正在经历一个连续不断适应,改进,变革的过程。

教师参与变革的首要条件是教师必须主动的更新观念和调整角色;教师参与变革的过程同时也是他们更新观念和调整角色的过程。

教育只有在学校教育情境下、紧密结合工作实践积极主动地进行研修,才能获得先进的理念并改变自己的行为方式、走在教育改革的前列。

所以,教师要在教育改革中主动更新观念,调整角色。

教育改革,站在改革前列的教师,不仅要更新理念,调整角色,还必须习的一系列新的教学策略和方法掌握一整套新的教学技能和技巧。

教师在课程变革中的“转变”,至少包括使用新教材,运用新的教学策略,拥有新的教学观念这三个高低有别的层次和类型。

一、学校发展的要求,要以校为本的理念

第一、为了学校,任何教育改革都应有这样的自觉:促进学校的发展,为了学校归根到底是为了学生。

第二、在学校中,任何一所学校都是具体的,独特的,不可替代的,它所具有的复杂性是其他学校的经验所不能不完全说明的,所以学校发展只能是在学校中进行的。

第三、基于学校。实践证明,只有充分地调动校长和教师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学校才能充满生命的活力。

第四、教师专业化的需要。教师专业发展是教师专业化的方向、主题和核心内容。自我更新的教师专业发展要靠教师自主方的研修。

“自我更新”的教师专业发展与其他教师专业发展相比较有自身的特点这就是:将自己的专业发展作为反思的对象,强调教师不仅是专业发展的对象,更是自身专业发展的主人,目标直接拼向教师专业发展。

应该说,“自我更新”的教师专业已成为发展的一种实践,正是所采用的基本理念和实施策略的研究与实践相结合发展的必经之路也是唯一可施行之路。

因此,教师的专业发展主要是在学校情境中实现的。

适应新的教学改革已是一种“为了学校,在学校中并基于学校”的教师自主学习方式。它以实践性知识和实践智慧的获得为重要特点。那么选择什么样的方式和途径来获得所要获得的知识和智慧呢?

第一种途径:通过自学获取相关知识与信息,对于我们学的获得的知识。如何有效地储存、积累知识这之中的方法显得尤为重要,学习知识不仅要有所获而且要将所学,所获转化为所储。要经历“消化——对材料的真正理解。简化——在理解的基础上将材料概括以简化的方式,反映丰富的内容。它是实现知识有效存储的关键一步。最后一步则是将存储的知识条理化实现脑内的有序化。

脑外知识存储的条理化,其实就是采用各种方法和手段对知识给予合理的组织。使之适应人的需要。注重资料的积累并使其科学化是完成教师研究工作任务中必不可少的基本功。学习作资料卡片、对资料笔记、各类学习笔记的整理法。

以上有效的办法在自学过程中能够帮助我们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二种途径:在教育实践中进行试验与研究。教师要实现专业化。除掌握必要的学科内容和教学技能之外教师还必须成为研究者。教学研究的传统方法“调查研究”、“实验研究”等。但这些教学研究方法是否能够有效地引发中小学教学实践的改进,取决于教师是否“主功参与”教学研究,并且教学研究中还需注重质的研究和教师能功的研究,以此才能够在校本研修中更好地改善自身的实践。

第三种途径:在学习共同体中交流,分享与提高教师专业发展中的取向——强调教师在学校的文化背景中,依靠群体合作在教师的相互作用获得发展这也是强调教师,开放自己,加强协作,合作,分享经验彼此支持,共同成长。同时,专业研究人员对教师的帮助也很大,也不可忽视。但同时教师始终是教学的真正主体,专业研究人员无论怎么指导都不能也不应该代替教师的独立思考。

以上三种主要途径彼此相辅相成。相互渗透和相互促进只有把三者整合起来,才能使自己在新的教育制度下的成绩取得最佳的效果。

篇5:小学数学教学如何适应新课程改革

小学数学教学如何适应新课程改革

改革教材是教学过程中常有又常新的问题,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是新课程标准的实验教材,教材注重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将数学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要求学生主动学习,要求教师创设宽松、和谐的课堂学习环境,倡导教师和学生平等对话的新理念.由于新课程改革,教师和学生都要不断思索、不断创新,创造出一套教学相长的合理方案.

作 者:邢宝志 作者单位:乐亭县汤家河镇葡萄庄子小学,河北,乐亭,063606刊 名:考试周刊英文刊名:KAOSHI ZHOUKAN年,卷(期):“”(35)分类号:关键词:

篇6:教师如何适应新课堂教学改革

河南省渑池县天池镇笃忠小学 杨富民 邮政编码:472421 邮箱:***@163.com 联系电话:***

摘要:在新一轮的小学数学课程改革中,小学数学课程有了哪些新的变化,小学数学教师应如何应对新课程的挑战,这些问题直接关系到小学数学新课程能否顺利实施。本文从以下四个方面分析了小学数学教师该如何适应新课改教学。关键词:新课改;小学数学;挑战

一、新课改下小学数学教师应具备的教育观念: 新课程观强调民主、开放,强调要有教师参与开发。课程不只是“文本课程”,更是“体验课程”。因此课程内容和意义在本质上并不是对所有人都相同的。在特定的教育情境中,每一位教师和学生对给定的教育内容和意义都有自己不同的理解,从而对课程内容进行不断地变革和创新。因此教师和学生成为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是课程的创造者和主体,他们共同参与课程的开发过程。这样,教学就不只是课程传递和执行过程,而更是课程创造与开发的过程。教学过程成为课程内容持续生成与转化,课程意义不断建构与提升的过程。教学过程变成师生富有个性的创造过程[1]。新课程要求小学数学教师要由以往重教书轻育人的学科本位的观念改变为以人的发展为本位。要认识到学生是一个不成熟的,成长中的人,需要教师的指导,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开展教育教学活动,从而有效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知识基础,有自己的思想观点、行为习惯、性格特点。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要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和主体能力。新课程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强调教学是教师教与 学生学的统一。教学过程是师生进行平等对话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师生相互交流启发,实现教学相长,共同发展。

二、小学数学教师要培养交往与合作能力

1、与学生的交往合作。数学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合作、共同发展的过程。师生交往,对学生来说意味着心态的开放、主体性的凸现、个性的张扬、创造性的解放;对教师来讲意味着上课不是传授知识,而是与学生一起分享对知识的理解,上课不是生命的耗费和牺牲,而是自我实现小学数学教师要与学生很好地交往与合作,要求小学数学教师要具备公正、公平与合作共处的意识;要平等、友好地对待每一个学生:理解、信任、尊重、欣赏每一个学生;于自制,善于发现学生的长处,善于向学生学习,真正做到教学相长。

2、与其他教师的交往合作。新课程强调课程的综合化,它需要教师之间更多的更紧密地合作,这样才能完成课程的综合、学习方式的综合、教师之间的综合。小学数学教师不仅要同其它年级、同一年级其它班级数学教师加强交流与合作,同时也要与其它学科教师交流与合作[2]。例如在研究性学习中,由于一项数学课题,它要涉及语文、地理、历史等其它多种学科,因此数学教师就需要与语文教师、科学课教师交流合作,共同指导学生学习。教师之间的合作情况将直接影响到学生课题研究的质量。小学数学教师要加强与其它教师的交流与合作要注意以下几方面:①要尊重其它教师的劳动,维护其它教师的教育威信.②小学数学教师之间在教学过程中应该互相学习,互相交流,共同提高。③与不同年级的数学教师及其它学科的教师要密切配合,注意教育教学的统一性、连贯性,齐心协力培养好学生。④要虚心向优秀教师学习,取长补短。

三、小学数学教师具备教育研究能力

小学数学教师要有不怕问题和困难的精神,敢于面对问题,敢于接受来自学生的挑战。教师要有意识地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发现问题、挖掘问题的意义,并主动运用科学的方法来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尽管不强调小学数学教师成为专业或专职研究者,但他们在教学中所开展的研究也必须遵循一定的科研规范。这样才能抓住自己教育教学中出现的 主要问题及其主要方面,并为最终解决问题提供保证;要提倡开展行动研究[3]。不断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反思,从而改变自己的行为,提高教育质量。

四、小学数学教师具备一定课堂调度能力

教师要有营造良好学习气氛的智慧和能力。新课程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学要从以往完全由教师讲解例题,学生模仿、练习的传统方法转变为教师引导学生参与数学活动,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这样教师的责任主要就在于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气氛。良好的学习气氛建立在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基础上,因此要求教师要尊重、热爱、了解学生,公平公正地对待学生,积极与学生沟通、合作,灵活机智地化解与学生之间的矛盾。多给学生鼓励,使学生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中学习。新课程教学中,学生积极性调动起来了,课堂气氛活跃了,学生的思维也活跃经常会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有的是教师根本没有想到的,有的是教师一时没有办法回答的问题。课堂教学无法按照教师预定的程序进行,在教学中会出现一些以前从未出现过的情境。对这些课堂中突然出现的问题,教师要能迅速作出判断,并及时加以解决,决不能敷衍了事。同时,教师还要认真观察课堂中学生的学习情绪,学生的反应,随时调整、组织自己的教学。这些都需要教师运用自己的教育智慧,才能够很好的处理。

总结:数学新课程对小学数学教师提出了很多新的要求,带来了很大的挑战,为适应新课程,教师要不断更新观念,转变自己角色,改变自己的教学行为方式。数学课程改革能否取得最后的成功,小学数学教师是关键。小学数学教师肩负数学课程改革的历史重任。要使数学新课程的新理念内化为教师的教学行为,从根本上改变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还有漫长的路要走,还需要我们广大教师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篇7:教师如何适应新课堂教学改革

一、问题的提出:

新教师是指教学工作时间较短,自身潜在着巨大的优势,教学专业水平处于发展初期,有着较大发展潜力的教师。作为教师队伍希望的新教师,他们是否能迅速适应教学工作关系到教育可持续发展的进程。使新教师迅速适应教学工作己引起教育界有识之士的高度重视。对学校而言,新教师的能否尽快适应教学工作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影响着学校的社会声誉及学校发展的后劲;对学生而言,新教师的教学工作影响着学生知识掌握的广度与深度、思维方法与思维品质的养成、创造精神和创造人格的塑造;对新教师自身而言,能否尽快适应教学工作制约着教师职业生涯的发展进程和水平,它对教师自身潜能的挖掘、自我价值的实现、职业乐趣的体验具有重要影响。而今天 ,计算机网络通信技术在信息储存和传输等信息处理能力上达到了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水平,并且日益显示其“加速度”的发展趋势。它已经把人类带进了“信息时代”。因此,研究新教师如何利用信息技术环境迅速适应教学工作,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需要,是开发人力资源的需要,是学生成长成材的需要,也是新教师自身成长和发展的需要。

二.研究方法:问卷调查。

通过《xx县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情况问卷调查表》对新教师的信息和数据重点分析、综合、比较、归纳。

2和新教师座谈,了解在适应教学工作中利用信息技术情况。

三、调查情况和资料整理:

本次研究涉及中小学教师22人,涉及语文、数学、外语、化学、音、体、美、史、政、播音、学前教育等学科。

本次研究涉及的22名教师,无论在学校还是家里都有电脑并联网。他们能够熟练掌握windowsxp操作系统、word文字处理、excel和ppt的应用,能够利用网络查阅信息、自制课件、下载资料、进行多媒体教学。

四、结论

通过研究我们发现:

(1)信息技术使新教师尽快适应新环境的人际关系

新教师刚到学校,对新同事会有一种陌生感和距离感,刚参加工作的新教师,有的还有一种初入社会的畏怯感,于是不敢主动大胆地和同事们交往,往往把交往的圈子局限于少数几个同事,或独来独往,这样很不利于自己尽快融入学校这个大集体,很不利于让更多的同事了解你,认可你。作为新教师,搞好人际关系很重要,能否处理好自己和领导、学生、同事之间的人际关系,决定着一名教育工作者工作的成败。腾讯QQ是深圳市腾讯计算机系统有限公司开发的一款基于Internet的即时通(IM)软件,是当今使用人数最多的网络聊天工具之一。全国拥有QQ号的网民数以亿计,QQ软件的安装及号码的申请都较为方便。QQ群是腾讯公司推出的多人交流的服务。群主在创建群以后,可以邀请朋友或者有共同兴趣爱好的人到一个群里面聊天。在群内除了聊天,腾讯公司还提供了群空间服务,在群空间中,用户可使用论坛、相册、共享文件等多种交流方式,群是为QQ用户中有共性的小群体创立的一个即时通讯平台。被研究涉及的新教师每个人都有自己的qq号,并有qq空间。在中小学里的一线教师一般都很忙,备课、上课、看作业是每天都要做的,还有学校临时派的任务,下班后还要照顾家,教师之间并没有多少交流时间。但是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多数的老师都有联网的电脑并有qq号,并能较好的利用qq和他人交流。对于刚毕业不久,刚刚参加工作的新教师,他们使用qq更熟练,对qq的了解也更多。他们在班级qq群、学校qq群里是最活跃的、他们也喜欢浏览qq空间,并留言。他们往往利用qq来赢取领导的重视、同事的认可、学生和家长的信任。(2)信息技术为新教师求知开辟了广阔的天地。

“求知”指的是一种通过人的主观能动性学习知识的行为。在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思想的强烈冲击下,学习对一个教师而言已不再有阶段性的界定,已成为教师的“终身大事”。信息技术拓宽了新教师的知识领域。初为人师,无论从教学还是教育的角度出发,都应有“求知若渴”的积极心态。新教师虽然具有较全面的专业知识,但也应该继续拓宽自己的知识领域并在知识的联系和纵深上下功夫。“学生一碗水,教师一桶水”的观念已不适应现代教师的要求,“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要求教师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给学生一桶新鲜的“活”水。新教师利用Baidu(百度知道、百度百科)、新浪(iask爱问知识人)、数字图书馆、教育资源库等知识检索工具可以获得任何想要的知识。教

育教学论坛也很吸引新教师,在生活实际中,教师之间的教研活动几乎是形同虚设的,要想与人交流你的教育教学得失,要想看看别人是怎样展开教育教学的,还是去教育教学论坛,论坛上的气氛自由民主,藏龙卧虎。可以在这儿与网友们切磋交流,还可以以书会友,谈自己的读书心得,当然有时还会遇到教育大家来给精心指导。在这儿新教师与名师交流,阅读经典,他们会让新教师激情澎湃,信心倍增;新教师也可以看看论坛往日佳帖,这可全都是网友们倾情之作;当然,很多新教师也不吝啬自己的观点,在论坛里畅所欲言。不断拓宽自己的知识领域,最大限度地利用网络里有利于自身发展和进步的资源,不断学习是新教师成长的前提条件,也会给新教师的成长奠定良好的基础。

(3)信息技术促进了新教师专业化技能的提高

信息技术促进了新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高——新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科学的安排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和要素,为学习者提供良好的信息化学习条件,实现教学过程最优化,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信息技术促进了新教师信息化教研能力提高——知识检索工具、知识更新工具、知识管理工具、知识结构优化工具帮助新教师打牢科研的知识基础。数字图书馆、电子期刊、教育网站为教师提供数字化的教育科研资源,用于科研选题、文献研究、文献引用、论文写作等。

Web2.0技术为教师提供反思、交流、虚拟教研、协作研究的网络环境和工具。教师利用网络调查工具、统计软件、数据分析软件、课堂教学分析软件、课题网上申报平台和网上投稿平台可以提高教育科研的效率。

篇8:体育教师应如何适应新课程改革

中小学体育课程改革带来了明显的良性效果, 但我们也发现存在一些有待解决的问题, 如学校现有体育教学设施与新的体育课程要求不相适应的问题, 尤其是体育教师素质与体育课程改革不相适应的问题等, 这些问题如不能得到及时解决, 将会严重制约着体育课程改革目标的实现。因此, 体育教师如何迎接新课程的挑战, 本文就此问题作如下探讨。

一、体育教育工作者必须树立正确的人才观、质量观、教育观

体育教师承担着“人类灵魂工程师”和“青年健美设计师”的双重使命。这就要求体育工作者在课堂教学中必须坚决贯彻执行国家的教育方针, 把握教育规律, 面向全体学生。冲破传统观念, 彻底扭转体育应试教育倾向, 在思想观念上应该有深刻的变革。这就要求体育教育工作者必须全面丰富自己, 包括工科类学科知识、教育类学科知识和专业类学科知识的系统知识结构, 还要掌握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 科学的教学手段。忠诚教育事业, 关心爱护全体学生, 对每一个学生都一视同仁, 平等对待。以自己高尚的道德情操去影响学生, 教育学生, 以身作则。另外培养人才是整个集体的事业, 因而体育教师要处理好同事关系、个人与集体的关系, 互相鼓励和互相学习应作为工作中的行为准则。因此体育教育工作者必须树立正确的人才观、质量观、教育观。

二、更新观念, 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紧紧围绕“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立足于“每个学生身心都应该得到充分发展”、“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 使每个学生都能发挥自身潜能, 激发学生学习和锻炼的主动性, 实现全面发展。因此, 要求我们广大体育工作者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树立科学的教学态度, 要坚持严谨而不保守、活跃而不轻浮、锐意创新而不哗众取宠、追求真理而不追求名利的治学态度。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指出, 体育学科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 以增进学生的健康为主要目标而设置的一门必修课程。教师要通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的选择和实施, 运用合理的教学手段, 使学生懂得如何运用科学有效的方法锻炼身体, 增强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的健康, 并促使学生将这些方法和习惯延伸到课外。所以教师要认真领会《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 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健康意识、锻炼习惯和卫生习惯的养成, 将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贯穿于课程实施的全过程, 确保“健康第一”的思想落到实处, 使学生能够健康成长。

三、体育教师应加强以下几点基本素质的培养

1. 体育教师的理论素质。

面对中小学体育课程的改革, 广大中小学体育教师必须尽快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 诸如教育观、人才观、质量观, 育人方式观等等, 要加强自己的教育理论与体育理论修养, 特别是现代体育教学理论的修养, 以减少体育教学实践活动的盲目性, 力争取得最大的体育教学效果和效益。

2. 体育教师的业务素质。

中小学体育课程改革后, 广大中小学体育教师都将面临许多新的情况, 如体育课程目标的重新确立, 体育课程内容的不确定和自主性, 体育教学理念与方法的创新, 体育教学评价手段的改变, 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等等。这就要求中小学体育教师要主动地全面提升自己的业务素质。只有通过改变自己的体育教学理念与实践操作方式与水平, 才有可能全面实现体育课程改革追求的目标。

3. 体育教师的创新素质。

中小学体育课程改革的重点是突出培养中小学生的体育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要想实现这一体育课程目标, 体育教师自身要有良好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必须在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创新方式、创新方法等方面要有一个新的突破。

4. 体育教师的职业道德素质。

职业道德素质是体育教师能做好自己的教学工作的基础, 一个优秀的体育教师必须具有强烈的事业心, 崇高的责任感、良好的师德修养。只有具有这些素养, 才会发自内心地热爱自己的本职工作, 才会积极主动地克服中小学体育课程改革中遇到的各种困难。

四、在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 转变角色, 让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

教师只有通过导趣, 引导学生乐学;通过导思, 引导学生活学;通过导做, 引导学生善学;通过导法, 引导学生会学。只有这样, 学生才会心情愉悦、思维活跃, 他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才会得以充分的发挥, 才能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 从而把课堂教学活动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2. 合作探究, 让课堂成为创新的摇篮。

《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大力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创造能力, 培养一大批社会主义建设的创新人才。创造能力是一种智力活动, 需要一定的知识, 创造能力是一种发现问题, 积极探索的心理取向, 是一种善于把握机会的敏锐性, 更是一种积极改变自己、改变环境、创设条件, 以解决问题的应变能力。学生的灵性也就是学生的天性, 学生的世界是一个充满灵性的世界, 学生天生具有良好的创造力, 就看你教师有没有给他机会, 看教师如何诱导。在教学中, 教师要给学生提供更多发展的空间, 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习, 在合作中探究, 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教师在教学中要给学生更多自主学习的空间, 鼓励学生合作探究, 体育课堂就会成为学生发挥创新能力的摇篮。

3. 大胆放手, 让学生学自己的体育。

《新课程标准》实施国家、地方、学校三级管理, 大力提倡校本课程的开发与研究, 这样, 能大大丰富课程资源, 增加学生学习的内容。教师只有一个人, 而一般的体育教师又要任教多个年 (下转第13页) (上接第27页) 级, 这样在校本课程的开发时, 很难顾及到每一位学生, 与其照顾不周, 还不如让学生自己来开发教学内容, 这样学生学的是他们自己的体育, 相信他们一定会喜欢。在课堂教学中, 我们可以让学生根据教学内容自己创编准备活动, 创编运动游戏, 教师可以提供创编的要求, 提供活动的器材。

4. 多运用激励法, 提高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注重评价方式的多样化, 注重评价的激励作用。表扬是体育教师的一门教学艺术, 体育教学过程也离不开表扬的教育方法, 表扬可以肯定成绩, 激发热情, 对身体素质较差的学生更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每一位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都应该时刻注意课堂的变化, 细心观察每个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 善于捕捉学生身上的“闪光点”, 及时给予表扬, 鼓励指导, 对部分素质差学生, 不应过于苛责, 应该在适当的时候给予恰当的指导。对课堂教学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应婉转处理, 及时进行评价激励, 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从而激发学生极大的热情, 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地发展。

篇9:教师如何适应新课堂教学改革

要实行新课改,就要求要有相应的教师角色与之相适应。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师是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教师是学生人生的引路人。我认为,要搞好新课改,作为教师,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教师应重视学生初、高中知识的衔接

四川省实现新课程改革以来,高中物理课程标准教材与以前的教材相比,已经发生了很多的变化。过去的教学大纲主要是強调科学知识,因此,在以前传统的物理教学课堂上,教师更注重的仅仅是物理书本知识的灌输,强调的是物理理论知识的结论运用,从而导致学生在刚接触到高中物理时就倍感艰难

新课程改革体现了面向全体学生的思想,强调从高一的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联系生活,联系实际,关注初高中物理衔接,所以高中物理教师应重视教材的研究,除了高中教材,还要研究初中物理教材,了解初中物理教学方法和教材结构,知道初中学生学过哪些知识,掌握到什么水平,在此基础上根据高中物理教材和学生状况分析、研究高中教学难点,设置合理的教学层次、实施适当的教学方法,降低台阶,保护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使学生树立起学好物理的信心。

二、教师要重视物理教学中的情景创设

俗话说:教无定法,但教必有法。进行新课改,就是要改变我们的教学方式。过去,教材更偏重理论知识上的描述,知识显得较为抽象,而实验动手少,缺乏物理情境,而新教材注重“情景创设”,这是与以前教材体现出了明显的不同。新课程改革下,每节课都力求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自然现象或课堂上看到的实验现象开始,引导同学们“观察思考”,“提出问题”,然后让大家“讨论交流”,对问题的解决提出“猜想”和“假设”,并组织同学们去经历问题解决的过程。在物理教学中,通过恰当的情境创设,可以使原本显得枯燥无味的物理书本知识显得具有实际生活性,体现出新奇性,从而使学生产生好奇心和求知欲,从而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探究动机和兴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师应使学生认识物理概念和规律的本质

有很多的学生在学习物理时,对物理的认识还停留在物理现象的表象,对物理概念和规律的认识,也只停留在文字的描述和对公式的机械套用。如果学生对特定条件下的物理现象和过程,在头脑中没有建立起正确的物理表象,就难以把文字叙述、数学表达式和现实过程联系起来,也就难以正确地进行分析、推理、判断等逻辑思维活动。

面对学生的这种情况,作为物理教师,我们应以什么样的态度来对待它呢?

我们举一个实例来说明:

【案例分析】在学习《自由落体运动》中探究“自由落体运动”的概念。

如前所述,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触到许多有关于“重的物理下落得快”的现象,形成了亚里士多德式的观点:“物体越重,下落越快”。这种前概念的形成有起客观性,但不能忽视了它存在的危害性。是否由教师直接告诉学生该观点是错误的呢?实践经验告诉我们这种做法不可取。因为学生对任何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从同一高度竖直落下时,不同的物体将同时落地很难想象。

那么,该如何进行教学设计,帮助学生正确理解“自由落体运动”?

首先,从学生的错误前概念出发,找出前概念的错误点。教学上可以进行实验探究。如:让一个小球和一张纸片从同一高度同时释放,看到小球下落得快,说明质量大的下落得快;然后,让小球和卷紧的纸团再从同一高度同时释放,看到小球和纸团几乎同时落地。综上以上实验分析发现:物体下落过程的运动情况与物体质量无关。

其次,提出疑问:为什么会认为“重的物体比轻的下落得快”?经过分析,原来是有空气的阻力作用。接着再做牛顿管实验,从同一高度落下,物体几乎同时落下,从而纠正原来的错误认识。

最后,形成正确的“自由落体运动”概念。强调“自由落体运动”是指在只受重力作用下从静止开始竖直下落的运动,但在实验中,不可避免地受到空气等阻力影响。

因此,加强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的教学,重视概念和规律的建立过程,让学生知道它们的由来。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弄清每一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掌握物理规律。

四、教师应帮助学生建立物理模型,重视实验

高中物理教学中常用的研究方法是确定研究对象,对研究对象进行简化建立物理模型。建立物理模型是培养抽象思维能力、建立形象思维的重要途径,要通过对物理概念和规律建立过程的讲解,使学生领会这种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通过规律的应用培养学生建立和应用物理模型的能力,以实现知识的迁移。

同时,我们应注意实验是物理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部分,我们应在物理教学中重视物理实验,让学生在动手动脑做实验的过程中培养学习物理的兴趣,从而提高物理成绩,并将所学应用于生活实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鼓励学生多动手,通过积极参与带动理性思考,因此在物理课上应该大胆的放手让学生动手操作。学生的积极性是提高物理学习水平的关键,教师要及时根据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思考,在亲自动手操作的过程中理解物理规律和原理。这样掌握的知识不仅学生理解深刻记忆牢固,而且乐于参与这种有趣的课程。高中学生对于自己不懂的事物存在好奇心,而且这种好奇心会伴随事物的惊险性刺激性而增加。

五、物理教师要重视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教育的一个重要目的,也是培养学生能力、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保证。如何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首先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习惯,独立思考是学好知识的前提,学生经过独立思考,就能很好地消化所学知识,才能真正想清其中的道理,从而更好地掌握它。其次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使其具有终身学习的能力,阅读是提高自学能力的重要途径,阅读物理教材不能一扫而过,而应潜心研读,边读边思考,挖掘提炼、对重要内容反复推敲,对重要概念和规律要在理解的基础上熟练记忆,养成遇到问题能够独立思考以及通过阅读教材、查阅有关书籍和资料的习惯。为了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与效果,教师可以根据教材重点设计思考题,使学生有目的地带着问题去读书,设计些对重点的、关键性的内容能激起思维矛盾的思考题,引起学生的思维兴趣和思维活动。

篇10:政治课教师适应新课程改革之浅见

李河江

近年来,幼儿师范学校思想政治课教学由注重对知识的传授,忽视学生批判性思维训练,转变为注意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创新能力的培养;由人才培养模式单一,忽视个体差异,转变为注重学生个性,全方位育人;由以教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教学互动。

一、转变观念

教师只有在教育教学行为观念上同课程改革接轨,教育教学行为才能按照改革的要求入轨,才能培养出具有较高素质和水平的学生。

教师要更新的教学理念,如:教学的过程是师生共同合作创造的过程;继续重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教学,并能充分关注过程和方法,关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要帮助和指导学生建立适合自己特点的学习方式,开展自主学习和研究性学习,鼓励合作学习,促进相互交流,实现共同发展;要尊重学生人格,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减轻学生课业负担;要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相信学生自身就是最可利用的课程资源;教师是一个组织者、引导者、评价者,而不是在学生之上的传统师者等。

二、转变教师角色

新课程不仅要求教师的观念要更新,而且要求教师的角色和教学行为要转变。

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时可按这样的步骤: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师生互动、解决问题―巩固反思、总结归纳。在教师提出问题时,要创设好问题的情境,以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建构活动,通过互动来实现。这样教师的角色就不仅仅是教材的执行者、使用者,而是教材的开发者、课程的创造者。教师在提出问题后,要留下足够的时间让学生探究。教师不仅参与学生的讨论,而且积极引导,对学生提出的意见、问题,给予及时、积极的评价。教师的活动“一切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变成了与学生平等对话的参与者、合作者,是全心全意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朋友。最后,教师启发引导学生归纳总结,而不再仅仅是告诉学生答案。

教师教学的目的不是让学生去掌握已有的经验或现成的结论,而在于启发学生会理解,掌握学习方法,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创造。(本网网 )教师不只是知识的传授者,更重要的是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和指导者。政治教师更要完成由传授者、操练者向启发者、引导者的角色转换。当然这就要求教师不仅具有传授知识的高超本领,而且还必须掌握指导学习的科学方法、沟通交流的.精湛技巧、启发引导的绝妙艺术。

教师要实现角色的转换,其立足点是要充分体现人文精神,突出学生主体地位,促进学生参与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阅读自学,帮助学生形成独立思考的习惯,有利于学生形成强烈的自主学习意识和积极主动的学习方式。也就是说,教师要创造性地教,教会学生创造性地学。

三、培养学生探索创新的精神品质

传统的教学论强调学生的学习,主要是接受前人已经有的认识。这对于学生来说属于间接经验,无形中抹煞了学生的探究、发现和创新的品质,妨碍了他们的操作、观察、质疑、猜想、探索、归纳、类比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发展。笔者深刻认识到改革学生的学习方式的重要性,教师要努力变过去“接受性、维持性学习”为“研究性、发展性学习”,让学生带着问题来上课,下课带着思考离开课堂,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唤醒他们的潜能。

四、发挥思想政治课功能,推进学生养成教育

立足学生行为的养成教育是学校德育的重要途径。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是一个复杂的、渐进的过程,其道德观念、道德面貌是从他们的行为举止上表现出来的,并且是在他们的实际行动中形成和发展的。

思想政治课应发挥应有的功能,政治教师也应积极配合学校及班主任做好这项工作。行为规范重在养成,应通过多种形式、多种方法加强引导,优化德育环境,突出实践培养,促进养成教育。

一是建立健全相应的校纪班规,做到行为规范要求制度化、系统化、规范化。

二是强化日常管理落实,制定出行之有效的监督考核办法,实行“一日常规”检查和阶段性检查,及时、准确地考查学生的行为表现。

三是大力开展社区教育活动,利用社会优势,切实加强对学生课余时间和校外活动的指导和管理。

四是积极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和公益活动,让学生在社会生活中感受道德、践履道德,选择行为方式。

五是充分发挥教师的为人师表、率先垂范作用。教师要以身立教,以人格影响人格,以道德感召道德,要向学生展示正确的社会思想、道德规范的行为模式。

六是在学科教学中要有机渗透德育,制定学科教学的德育目标,结合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教育,形成全面育人、教书育人的良好氛围。

七是开展“户外教学法”,让学生走出课堂,跳出课本,踏上社会,参与市场,进入生活,为培养面向未来的人才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篇11:浅谈教师如何适应新课程(范文)

推进课程改革,教师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教师是课程改革理念的直接应用者,课程改革的思路和措施最终都要靠教师来实现,他们的思想观念、行为等对课程改革过程以及对课程政策转化为课程实践的方式,都有很大的影响。因此,作为课程改革的主力军—教师,如何适应新课程,将课程改革理念落实到课堂教学之中呢?

一、主动参入学习,提高知识水平和技能

对于教师来说,新课程的使用将使自身的教育观念、教育方式和教学行为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要适应这个变化,教师不仅要不断提高自我职业道德的意识和能力,与时俱进,言传身教,身体力行,以自身职业道德水平的提升来促进教育工作质量的提高。而且要具备有使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组织研究和实践的能力、科研与课程开发的能力、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结合的能力、新课程的开发和整合的能力、广泛利用课程资源指导学生开发研究性学习的能力等等。这就要求教师应主动参与学习,不断提高师德水平和专业知识水平及新的技能。

新的课程理论,诸如课改中涉及的课程种类(如分科课程与综合课或活动课程与隐性课程)和课程层次(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等知识都要求教师学习;课改中涉及的新教法(如体验式教学、探究性教学、研究性学习、自立学习、合作学习、综合实践等),也是过去在教师工作中较少提及的,需要教师重新学习。

教师当前的主要任务是:努力适应新课程,并通过实施课程而达到自身师德水平和专业水平的提高,尽快地成为新课程的有效执行者和建设者,这也是需要教师重新学习。教师不能再像蜡烛那样照亮别人,燃尽自己,要在教育学生不断成长的过程中不断充实自己,提高自己,超越自我,自觉地进行终身教育,使自己的生命之火越燃越亮。

《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一书把“学会学习”列为未来教育的四大支柱,即学会认识、学会生存、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学习是教师终身教育观念形成与实现的保证,所以教师自己学会学习并教学生学会学习就成为当今教师的重要教育工作。《课程改革纲要》非常重视让学生学会学习的问题,指出:“改革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强调了课程的功能要从单纯注重传授知识转变为体现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教师要教会学生学会学习,自己应首先学会学习。教师应当了解获取新知识技能和新思想观的途径,掌握基本的学习方法和识记策略,具备资料的收集归类、分析综合和判断推理等研究能力。

篇12:教师如何适应新课堂教学改革

日前,北京新中高考改革方案出台,考试科目、分数、内容等都有大幅度的调整,其中最主要的是考试的内容和形式变得更为宽泛,这就要求从小学到高中各学段的教师们改变教学方式,将以往更多地关注试卷的难度、题型,转移到关注教学的导向和实际需要。那么,各学段教师如何用“教宽”来应对“考宽”?下面主要说说初中和高中教师面对中高考改革应该怎么适应和调整。

中高考的调整,需要任课教师也相应的有所调整,抛弃以往经验,用“教宽”应对“考宽”。

第一,引导学生在学校里学“宽”。考题中会考察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中包括传递积极向上的正能量,和古人刚健自强、与人为善等思想精髓;也会从一些红色经典、历史题材作品中出题,从日常生活中的节日、节气、琴棋书画、笔墨纸砚等知识中出题。那么老师们要引导学生注意生活中的学问,在活动中渗透核心价值观,让学生在语言学习上、在精神上都有收获。

第二,引导学生在社会大课堂中学“宽”。要改变以往外出就是“春游”“秋游”的认识,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探求,而不仅仅是好奇。老师提前设计出有针对性的学科学案,提出一些知识性和发散性的思考题,让学生探求的目的性更强。

第三,教师设置课堂教学内容要“宽”。我们不仅要教学生如何解题,更要教学生发现问题并主动探求答案。不要满足于照本宣科,书本知识已经不满足新形势的需要,老师要及时补充科学性新知识。语文学习可增加比较阅读比重,让学生在比较中有新的发现从而有新的提升。课堂内容有拓展延伸性,让学生感觉余味无穷。

第四,老师留的课后作业要“宽”。以前的传统作业侧重记忆和达标,如今可以留得更宽,发展学生的兴趣和思维,老师要自己研磨开放性新题,比如各类主题手抄报,发挥学生的书法、绘画水平,侧重传统知识的积累和交流,比如各种应用文的学习和模仿,科技馆里的科学知识与所学物理知识的契合点等,以前可能也做但很少,今后这些就要成为常规作业。

对于高考“3+3”的改革方案,不少校长及老师表示看好,我也认为对学生来说是一件好事。我们都知道不是所有的学生各科都很强的,你十个手指头伸出来还不一定齐呢,总有强的和不强的科目,而高考“3+3的模式”,归根结底就是要让教育由“追求分”转向“培养人”。

虽然高考改革2020年才开始实施,但是在高考改革指挥棒的牵引下,未来学校的教学模式也将发生很大的挑战与变革。未来走班和分层教学将是学校发展的必然趋势,过去的课程是,所有的人都上一样的课,但现在改革让学生有了自主选择科目和课程的权利,自己来做排列组合,每个人都会有一张不一样的课表。对于可以自由选择科目,不少学生感觉这样做会减轻学业负担,更容易发挥学生的优势,从而扬长避短。

中高考改革将悄然影响着教师们的工作。

它让老师们体验了浓浓的“苦累感”。变革打破了以往的教学模式,聚成外压,逼迫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对一般人来说维持现状是轻松的,而改变以往将会很辛苦。初中教学要突出“宽”,这就需要教师更新理念,重新研究。

它让老师们享受了暖暖的“和谐感”。“玩中学、做中学”,去掉模式化,让学习变得有趣,学生的个性特长也有了展示的舞台,这样的变化让学生们爱上学习;同时,他们感到以往高高在上的老师走下讲台,成为了他们的“玩伴”、“助手”。在初一科学课的物理课上,老师们指导、陪伴学生制作“平衡鸟”、“两心壶”、“公道杯”等有趣的东西,师生之间其乐融融;中高考的指挥棒正逐步指向学生的学习过程,一些学校领导的关注点也不再只是分数,这让教师们卸掉不少压力,课堂教学自然轻装上阵,上课也慢慢变成一种“享受”。这样良好的师生关系自然会形成和谐融洽的家校关系。

它有效地提升了“专业成长感”。教师专业素养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教育的质量,而这两年的变革好似一种新鲜的刺激,激发出无穷的内力。变革更新了理念,教师们开始立足学生素养,跳出学科,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变革引发了学习,为适应新情境下的教育,教师们自发、自主地研究探索,不断提升自身课程设计与开发、活动组织与指导的能力;变革成就了个性,以往有“一技之长”但不善于应试提分的老师,如今将自己的擅长开发成课程,与兴趣相投的学生共同探索,利用并发展了自己的专长。教师专业素养中关于理念、能力和教学特色的方面得以发展、提升。

就教师本身而言,要跟上课程改革的发展脉搏,就要求我们从走上教育岗位的第一天起就要不断地学习、改变、反思、适应、出新。因为,在院校里学的知识最多也就能够支撑3~5年的岗位职业发展需求,教师的专业发展是在课堂上、讲台上实现的,在与学生教学相长中进步的,在专业与通识之间共生同步发展的。这才是教师教育教学的真谛。如学科10%的综合社会实践的实施,学科本质的把握,学生核心能力的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涵养,学习方式的变革,个性品质的打造,适合学生发展的一对一的课程资源的开发,新媒体、新技术的使用等等,是需要教师用一生的奋斗才有所收获。为此,作为一线教师,就要树立这样的教育观——立德树人,就要树立这样的教学观——教学相长,就要树立这样的发展观——终身学习,唯此,才会实现“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终身学习,人人成才”的中国教育梦想。

上一篇:别怕向前再迈一步的初二作文下一篇:宋中学校工作总结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