谴责的近义词

2024-04-25

谴责的近义词(通用11篇)

篇1:谴责的近义词

中文发音:谴责[qiǎn zé]

词语解释:谴责,严正申斥。指对个人、团体、党派、国家等的荒谬言行或错误政策进行严厉责备,带有庄重色彩。意思是指斥责;责备。前所谴责。

近义词:指责、指摘

用谴责造句

1、日本侵华的恶行,受到了国际舆论的谴责。

2、小区人民强烈谴责那种随地乱丢垃圾的行为。

3、小明不小心把这件事搞砸了,心里暗暗谴责自己。

4、他的做法遭到全班同学的谴责。

5、他谴责了这种不正当的行为。

6、他对父母的不孝遭到周围邻居的一致谴责。

7、偷窃必将遭到良心的谴责。

8、国际社会对这种行为作出强烈谴责。

篇2:谴责的近义词

毁谤 [注释]1. 以言语相攻击或嘲讽丑化。如:这纯系毁谤。

诬蔑 [注释]捏造事实,毁坏别人的名誉:诬蔑诽谤|造谣诬蔑|恐为仇家诬蔑。

指责 [注释]1.指摘;斥责。

指摘 [注释]1.亦作“指谪”。挑出错误,加以批评。 2.指出并摘录。

指斥 [注释]斥责;批评所挑出的错误:指斥朝政|毫不留情地指斥。

责怪 [注释]1.责备;怪罪。

责骂 [注释]1.斥骂;指责咒骂。

叱责 [注释]1.斥责。

斥责 [注释]责骂:严加斥责|语重心长,又似爱怜,又是斥责。

呵斥 [注释]大声斥责:受了一通~。也作呵叱。

诋毁 [注释]1.亦作“诋?”。亦作“诋毁”。 2.诬蔑﹔毁谤。

非难 [注释]指摘和责问:遭到~ㄧ他这样做是对的,是无可~的。

责难 [注释]1.勉励人做难为之事。

诘问 [注释]〈书〉追问;责问。

诘责 [注释]责问:有几个和我熟识的同学也很不平,一同去诘责干事托辞检查的无礼。

责问 [注释]1.责备;诘责究问。

申斥 [注释]斥责,多用于上对下:他对干得好的便赏几百文钱,对干坏的便传了来大加申斥。

训斥 [注释]1.训诫与斥责。

责备 [注释]①要求完备,尽善尽美:求全责备|君子不责备于一人。 ②批评;责怪。

质问 [注释]责问;依事实提问、询问:面加质问|气愤地质问。

呵叱 [注释]1.大声斥责。 2.吆喝。 3.犹呼唤。

指谪 [注释]1.见“指摘”。

中伤 [注释]1.受伤;受害。 2.诬蔑别人使受损害。

谴责造句:

1.不要急于谴责人吧!谴责人是极容易的事,您不要专门去谴责。要冷静地观察一切,要记住:一切都会过去的,一切都会变好的。

2. 良心这玩意儿,它谴责起人来,是够叫我害怕的,对大人是这样,对小孩也是这样。

3. 人们的自爱所难以忍受的谴责,来自趣味的更甚于来自判断力的。

4. 母爱的伟大之处在于可以容纳孩子最可谴责的行为。

5. 我们谴责美国政府干涉我国内政的行为。

6. 严厉生畏,但是粗暴生恨,即使公事上的谴责,也应当庄重而不应当侮辱嘲弄。弗兰西斯·培根

7. 这种始乱终弃的行为永远都会受到道德舆论的谴责。

8. 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批评之中,他就学会了谴责;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敌意之中,他就学会了争斗,……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友爱之中,他就学会了这世界是生活的好地方。

9. 当你伸出两个指头谴责别人时,佘下的三个指头恰恰是指着自已的。

10. 报告谴责了没有目标的狂轰滥炸,指出这是一种潜在的战争罪,并就以色列的一些问题进行了摧枯拉朽似的批判。

11. 良心这玩意儿使人变胆怯。想做小偷,害怕谴责。想谩骂、中伤又怕叱责。……良心是在人内心造反的最怕寂寞的家伙。莎士比亚

12. 即使是最有良心的人,良心的谴责面对这样的情感也是软弱无力的:“这个或那个东西是违背社会习俗的”最强者也害怕旁人的冷眼和轻蔑,他是这些人当中受过教育的,而且是为了这些人才接受教育的。他到底怕什么呢?怕孤立!这个理由把做人和做事的最佳理由打倒了!

13. 谴责后的鼓励好比雨后的阳光。

14. 诗人以悲天悯人的胸怀谴责了当时的军阀混战,申诉了人民的苦难。

15. 那种损人利己的行为受到群众的谴责。

篇3:谴责弱者总是容易的

非洲还有一个类似的故事:在一场空前的旱灾中,一只狮子、一只豹子、一只土狼和一只驢子聚在一起,哀叹日子过不下去了。食物越来越少,他们开始研究原因。最后他们认为,肯定是他们做错了什么事,上天降罪于他们。于是他们决定向上天坦白一切。

狮子承认他曾经吃掉过邻村的一只小牛,但其他动物慑于他的威猛,纷纷奉承说:“这不算什么罪过。”豹子说他曾经很残暴地对待一只脱离羊群的山羊,别的动物也说这用不着忏悔。土狼说他曾经偷过一只鸡,大家也不觉得有什么。

这次轮到驴子了,他说他曾在主人不在时偷吃了人家几片嫩树叶。在座的动物们没有谁惧怕驴子的,于是他们小题大做地谴责起驴子来:“这可是大罪过,一定是你给大家带来了灾难!”然后他们就把驴子吃掉了。

人们在遭遇困难或不爽时,常常不能正面应对,而是迁怒于比自己更弱势的人,似乎已经是人类自古以来的一种通病。

(云中人荐)

篇4:解析谴责的反义词

谴责

【近义词】指责 指摘

【反义词】赞誉 称赞 称誉 夸奖 赞扬

拼音] [qiǎn zé]

[释义] 斥责;责备前所谴责。--唐. 李朝威《柳毅传》受谴责

谴责,严肃申斥。指对荒谬言行或错误政策进行严厉责备,带有庄重色彩。 意思是指斥责;责备。

申斥。

篇5:对关系社会的谴责作文900字

我越来越觉得自己像陶渊明了,而偶尔也觉和杜甫有几分雷同;总之,一切消极避世、忧国忧民的情感就都集中于吾身了。也就把杜甫的诗改一下:造化钟思忧。

记得先前不知是哪节课上还是晚自习,无聊地跟同桌谈起了班里谁学得认真这一话题。我们也就数了数,各抒己见地归总出了约摸29名同学。之后还说道:这学期不(努力)学的真的很少了初二了,都抵上命地学呢等诸如此类的话。现在回想起来,那时真是闲得无可理喻,然而对于接下来所得出的结论,那就值得一谈了!

不知拐了几个弯,我们竟然谈到了老师对学生的态度,并总结出了一些荒谬的结论,我本是不愿说的,但兴致骤起,也就絮叨一番吧!

老师只对个别几个特别关心照顾,就为了给他拿成绩;也就重视那几个:XXX、XXX、XX我们还绘声绘色地,一一指出,现在回想起来,大底就十多二十个。每次那不上成绩,就过来找你了,别的人根本管也不管,都哇不是靠的点关系给老师送点礼,给点好处,就管管你。都哇不是这样!就像XXX咱们班真正踏实的真的很少,都虚伪得很,我就不知道人们为啥就喜欢虚伪的人,真正踏实的就几乎没啥朋友!写到这里,我真的.有些后怕了,隔墙有耳,况且我这还要公之于众呢!我真不知这会引得那些不伦之至!现在想想,是多么的荒谬啊!

之后我提出了一个词,那就是文题附标所提及的关系社会。作此文时,我还特地到互联网查了一下,得到了一首诗:

能力算个吊,文凭做参考。

关系定乾坤,年龄不能老。

也许我写的以上数百字也就浓缩在这首二十字的小诗当中了,然而我也不必多费口舌了。

当听到下课铃时,我恍然了,这一节课几乎荒芜了,其他同学可能又记会了几个单词,解出了几道难题,或是掌握了一个新知而转念一想,我们两个彼此上的这堂课又何尝不是人生中最有意义的课之一呢!这堂课没有老师,也没有课本,更没有问与答,只有两张只会胡言乱语的嘴叽叽喳喳!而这所孕育的东西,只有我们两个所心知肚明了

篇6:以文明用语谴责不文明行为

10日上午,北京地铁公司官方微博称,“蝗虫”过后的10号线,一片狼藉„„并配发了一张地铁车厢内有很多小广告等纸屑的照片。此微博引起众议,有网友认为“蝗虫”一说涉嫌歧视,随后该条微博被删除。微博虽然已经删除了,但是北京地铁官微称不文明乘客为“蝗虫”这一做法,广大网友的争议扔在持续着。

微博配图上显示车厢内地面小广告、碎屑纸片被扔的到处都是,一片狼藉,与白净的车厢产生了强烈的对比。对此,有网友说乘坐地铁却不遵守公共道德,随手丢垃圾,素质之低,实在可恶;有网友又说,虽然有人没有讲素质,但是被北京地铁称为“蝗虫”,侵犯人权,实属不该。

画面上呈现的狼藉,确实令人不忍直视,但是,这个“蝗虫”显然不合适,不管这个说的是发传单的还是丢垃圾的人,这种不文明不道德的行为是可以谴责,作为管理方服务方应该采取相应措施提高服务水平,有错给予引导、纠正,而不是用这歧视性字眼去看待。所以笔者认为,公共道德缺失,令人痛心,虽然批评该有,但要注意批评方式,要注意措辞,言辞过激,岂不是自己打自己的有“素质”的脸了?

地铁,是公共交通,我们选择了这种交通方式,就要遵守游戏规则,保证出行的文明,遵守公共交通道德。试想一下,看着自己选择的地铁狼藉一片,自己的心情能好?为什么不在自己的车里乱扔垃圾呢。再回头看一下北京地铁对此的回应,其中的无奈与气愤,表露无遗,却没有反思一下自己对公众的引导是否到位,应该做出什么改进来扭转这种人人厌恶的局面。

社会之人,是应该有底线的,这就是公共道德。击穿了这个底线,就不能算是社会之人。社会之人,可以贫穷,可以没有文化,可以没有工作,但不能没有公共道德。丧失了公共道德,就丧失了作为人的社会身份,作为社会的一员,人人都应该有所反思。

篇7:“谴责”和“幻想”

关键词:人性 幻想 谴责 《双城记》 人道主义

引言

《双城记》是法国著名小说家狄更斯唯一一部与革命题材有关的小说。因为狄更斯本人为人道主义者,所以在其作品《双城记》中,通过独特的艺术将他人道主义思想完美表达出来。本文从人道主义立场来理解革命暴力,同时褒贬诠释人与人性,以此来对狄更斯人道主义的幻想与谴责进行探讨。

一、关于革命

狄更斯所创作的《双城记》中包含45个章节,有24个左右的章节对革命斗争进行直接性描写,就时间角度而言,自1757年,马奈特医生被强迫看病到入狱开始,再到法国爆发大革命,这段时间一共跨越了37年,由此可见,狄更斯对此情节描写的深入性。但是狄更斯并非有意描写法国革命史,他只是在拜读《法国大革命》后有一定感悟,才有了创作一部极具历史题材的罗曼史的打算。在《双城记》序言中,狄更斯这样写道:“我希望能够加上一些大家感兴趣而且可以接受的东西。以此加深读者对这个时代的认识与了解。”由此就可以看出狄更斯在《双城记》中为何不以对法国大革命历史功绩进行描写作为主要任务,而且也不以社会变更作为《双城记》的写作目的,而是以人民的贫困与贵族的罪恶为叙述的重心,同时又大力渲染了变态的复仇行径[1]。

狄更斯对法国大革命爆发的根本原因进行了正确解释,但这并不是说他认可法国革命暴力。从《双城记》中可以看出,狄更斯异常敏感于法国大革命中所出现的问题,透过狄更斯的笔端,读者所感觉到的是不安、血色、骚乱以及恐怖。在作品中,法国统治阶级有着一双具有破坏性又近乎疯狂的手,愤怒的火焰将“罪恶的”革命者吞噬,同时也使无辜的老百姓遭受苦难,如果这种现象就是《双城记》局限性的集中反映,那么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因为任何事情都并非完美,其中也包括革命,尽管革命是新时代的催生婆。我们也应看到,在革命发生过程中也夹杂着人民无尽的痛苦与牺牲。其所呈现出的阴暗面极具真实性。而狄更斯对在革命过程中所产生的问题关注的敏感度,充分证明了他是一名真正的人道主义者,而且狄更斯也真正从人道主义角度来对社会问题进行观察,正是他从人道主义立场对问题进行分析与思考,才导致了狄更斯思想的矛盾[2],那就是:对革命必然性与正义性予以肯定的同时,也希望革命者在人道主义中能够做到适可而止;在对革命初衷是对专制暴政的消灭予以肯定的同时,对人道也进行了维护。然而,另一方面,他又觉得革命过程过于残忍,一些革命者矫枉过正,导致对很多无辜者不人道,有的在做过罪恶之事后,还会用一种人道的眼光对那些饱受痛苦的人民投以怜悯的眼光。

二、德发奇太太

《双城记》中的主人公德发奇太太是一个既让人害怕又让人同情的革命复仇者,狄更斯笔锋的更改带给读者感受的转变。法国大革命爆发前,德发奇太太是一名酒店老板娘,坚定不移、沉着隐忍、敏锐机智地进行着法国革命活动,她每时每刻都在对罪恶者的姓名进行编织与记录,无论任何情况,德发奇太太都没有丝毫地畏惧、动摇与慌乱[3]。而且德发奇太太用卓绝独到的远见与智慧对丈夫德发奇说:“报复与复仇所需的时间比较长,这是亘古不变的规律。这种规律就像形成雷电也需要一定的时间,但是只要时间成熟,报仇就会天崩地裂地爆发出来,会彻底毁灭我们身边的所有,尽管你看不到,也听不到,但是它依然在酝酿着。”德发奇太太以此对丈夫的信念予以鼓励与坚定。法国革命处于高潮,法国人民向巴士底狱进攻时,德发奇太太腰别斧头与枪,手握利斧,率领众多妇女勇敢地冲锋上阵,将敌人脑袋毫不含糊砍下,德发奇太太的勇敢行为让读者深深地感受到其神勇的一面,她超人的胆识,卓越的才智以及坚定的革命信念令人叹服[4]。

尽管作者狄更斯并未感觉到德发奇太太无法成为法国大革命的代表性人物,但是读者也可以清醒地意识到,作为复仇人民代表,德发奇太太是被狄更斯详细地描绘出来的。德发奇太太并非法国革命代表人物,所以她并非革命代表,也就不存在对革命者进行丑化与歪曲的说法。更何况德发奇太太是与狄更斯所提倡的人道理念不相符的,所以最后狄更斯使德发奇太太死于非命。1860年,狄更斯在给爱德华的信里说到这样一个作品结局:创作《双城记》时,我的意图非常明确,那就是让半喜剧场面最后成为德发奇太太失败的一部分。狄更斯刻意安排的背后是他所表现出来的人道主义观点[5]。也就是说:暴力将暴力引发,施暴者在将别人摧毁的同时也将自己葬送掉;仇恨力量并非永远是胜利者,宽容始终要比仇恨优越。

三、人与人性

所谓文学,其实就是人学,人道主义相关问题自文艺复兴就始终围绕着怎样理解人类而展开,而且历代作家都通过自己作品中的人物来对自己的人道理念进行表达。而在狄更斯理念中,不管是阶级反抗或者是阶级压迫,这些革命都无法对他所提出的绝对人道主义进行诠释,而英国伦敦祥和有序的生活反倒让狄更斯心安。狄更斯作为一名小说创作者,没有能力对历史进行改写,也没有能力使社会状态与其人道理念完全符合。然而,狄更斯却完全可以赞美、刻画与他所提倡的人道主义相符合的人物,并无情地谴责与披露反面人物,以此对其人道理想进行表达[6]。

人道主义是狄更斯评价社会的出发点,当然褒贬人与人性也要立足于人道理念,只要是与人道主义相符合的人都需爱护,与人道主义不符合的人都要批判。根据狄更斯思想脉络,在《双城记》中,狄更斯将人物进行等级划分:即革命者与阶级压榨者,在革命斗争中,不管是阶级压迫还是反抗都遭受摧残的仁爱者[7]。其中阶级压榨者的代表人物是侯爵兄弟,他们是狄更斯重点鞭笞的残暴者。他们暴虐凶残,所做事情令人发指,当然最后也以悲惨下场收场,而第三类人属于仁爱者,他们是作者所赞许的,像洛瑞的善良,露西的赤子之心,马奈特的亲子之情,这些都是爱的力量。

狄更斯作品并非政治势力的代表,他只是站在人性立场对人道主义高举旗帜,并抗议所有压榨人性与伤害人的势力,反对暴力与阶级斗争[8]。他并不是政治作家,而且狄更斯的人道主义理念属于绝对人道主义,这就导致他只是单纯地要求人民去改良与宽容,并充分体现出其博爱精神以及对理想美德、情感及人性的赞扬,而不可能从阶级的立场去分析诠释。语

参考文献

[1]王爽.谈狄更斯在《双城记》中的人道主义思想[J].长春大学学报,2003(06) :123-124.

[2]孙霏.论《双城记》中的人道主义[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6(05):120-121.

[3]Hu play. A tale of two cities of bourgeois humanitarian [J].Journal of sichuan normal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1981(02):124-125.

[4]Jin Sifeng. Bourgeois humanitarian and dickens' a tale of two cities [J]. Journal of hubei university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 edition),1981 (02): 136-137.

[5]杜龙芳.浅谈狄更斯的《双城记》[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S4) :120-121.

[6]李娜.狄更斯《双城记》中的编织意象[J].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01) :154-155.

[7]白淑杰.现实主义的人民性——试析狄更斯作品的人道主义思想[J].青海师专学报,2001(02) :178-179.

篇8:谴责的近义词

2013年08月17日 社论

虽然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前天没有亲身去靖国神社参拜,但还是派了特别助理送去祭祀费,而且就无法去参拜向“二战英灵”致歉。他的三名阁员,国家公安委员长古屋圭司、总务部长新藤义孝以及行政改革部长稻田朋美,则不顾邻国反对,参拜如仪。

更令人不解和愤慨的是,安倍所发表的八一五谈话,竟一反过去19年来历任日相的做法,对日本在二战中发动侵略战争的加害责任只字不提,也首次未提及“永不再战誓言”。安倍在东京武道馆举行的“全国战殁者追悼仪式”上致辞时,表示会谨记当今所享有的和平与繁荣,是建立在战死者牺牲宝贵性命的基础上。他轻描淡写地说:“我们要为世界的永久和平做出贡献,要谦虚面对历史,汲取教训开拓未来。”

作为日本军国主义侵略的受害国,以及日军屠杀最多人的城市之一,我们对安倍政府的这种回避日本二战侵略战争责任和罪行的言行,要予以严厉的谴责和严正的抗议。虽然新加坡和日本维持良好的双边关系,但是,必须明确地说,新加坡人并没有遗忘,也永远记得日军屠城的历史伤痛。如今,静静矗立在市中心的日本占领时期死难人民纪念碑,仍时刻在控诉着日本“蝗军”以“肃清”和“检证”为名,屠杀数以万计的新加坡人的历史罪行。安倍讲话的刻意回避,其阁员和众多执政党议员到靖国神社参拜,如果再加上过去几个月来日本右翼政治人物的动作频频,已经无可避免地勾起亚洲各国人民对日军侵略和杀害众多无辜的惨痛历史记忆;也必然要引起各国人民的警惕,到底安倍政府要把日本引向何方? 今年5月间,安倍在访问某自卫队基地时,乘坐编号“731”军用飞机并翘起大拇指的照片,引发邻国,尤其是韩国的激烈反应。二战期间,日本第“731”生化部队曾在韩国与中国东北,用活人进行灭绝人性的人体试验。分析家认为,安倍这张照片反映日本右翼势力无所顾忌的现状。

上个月底,日本副首相麻生太郎再次“失言”,公然说日本应借镜纳粹德国当年的做法,秘密修宪。他说:“德国的《魏玛宪法》不就是在纳粹时代,神不知鬼不觉地被改了吗?我们(日本)不妨学一学这种手法。”并公开主张安倍参拜靖国神社。

上个星期,日本准航母——“出云号”,在广岛原子弹轰炸68周年纪念日下水,也引发了邻国,尤其是中韩两国的关注。“出云”是曾参加过日俄战争和侵华战争的日本旗舰的名字,如今从战争的灰烬中挖出来重用,其动机实耐人寻味。这一连串事端,令人有足够理由怀疑,不可能均属巧合。

安倍政府要建军修宪已经不是阴谋,而是路人皆知的阳谋。日本保守与右翼分子的“富国强兵”,或成为所谓的正常国家的诉求可以理解,但是,借用挑起与邻国的岛屿事端,煽起国内民族主义情绪以遂其政治目的,却是危险的做法。更糟糕的是,与此同时,还要试图抹掉史实,掩盖侵略战争的事实,并让国民以为那些在二战中充当军国主义炮灰和牺牲品的“战殁者”,都是神圣的为国捐躯的“英灵”,这是极其不负责任的行为。

篇9:谴责的近义词

做维护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的践行者

本报讯(记者 蒋夫尔)“5·22”乌鲁木齐暴恐案件的发生,引起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教育系统干部职工、高校师生的极度愤慨和强烈谴责。大家声讨暴恐分子罪恶行径,纷纷表示要做维护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的倡导者和践行者。

新疆教育厅米吉提·买买提等22名少数民族干部职工联合发表署名文章,呼吁全区各族教育工作者勇敢站出来与极端思想做斗争。署名文章说,暴恐分子的血腥暴行,从来没有动摇也永远不会动摇新疆各族人民与全国各族人民一道建设美好家园、实现伟大中国梦的信心,反而更加坚定了各族群众支持和拥护党和政府严厉打击暴力恐怖行为的坚强决心。新疆学生联合会向全疆各族大学生发出呼吁,要把一切愤怒和悲伤化作刻苦学习的强大力量,坚守正义、坚定立场,为新疆美好的明天储备能量、厚积薄发,坚决与恐怖暴力犯罪做斗争。

篇10:谴责的近义词

关于发布《深圳证券交易所创业板上市公司

公开谴责标准》的通知

2011-4-

1各创业板上市公司:

为进一步明确和规范创业板上市公司公开谴责的认定标准,维护证券市场秩序,本所根据《证券法》、《公司法》、《证券交易所管理办法》等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规范性文件,以及本所《创业板股票上市规则》、《创业板上市公司规范运作指引》、《自律监管措施和纪律处分措施实施细则(试行)》等业务规则,结合监管实践,制定了《深圳证券交易所创业板上市公司公开谴责标准》,现予以发布,请遵照执行。

特此通知

附件:《深圳证券交易所创业板上市公司公开谴责标准》

深圳证券交易所

二○一一年四月一日

附件:

深圳证券交易所创业板上市公司公开谴责标准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进一步明确和规范深圳证券交易所(以下简称“本所”)创业板上市公司公开谴责的认定标准,保障本所有效履行自律监管职责,维护证券市场秩序,根据《证券法》、《公司法》、《证券交易所管理办法》等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规范性文件,以及本所《创业板股票上市规则》、《创业板上市公司规范运作指引》、《自律监管措施和纪律处分措施实施细则(试行)》等业务规则,结合监管实践,制定本标准。

第二条本所对创业板上市公司(以下简称“上市公司”)予以公开谴责的,适用本标准。

第二章信息披露违规

第三条上市公司未在法定期限内披露定期报告的,本所予以公开谴责。

第四条上市公司财务会计报告存在下列违规情形之一的,本所予以公开谴责:

(一)财务会计报告被注册会计师出具否定意见的审计报告,或者出具无法表示意见的审计报告且情节严重的;

(二)财务会计报告被注册会计师出具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且保留意见涉及事项属于明显违反会计准则及相关信息披露规定,造成严重后果的,或者被监管部门责令改正但未在规定期限内改正的;

(三)财务会计报告存在重要的前期差错或者虚假记载,被监管部门责令改正但未在规定期限内改正的;

(四)财务会计报告存在重要的差错或者虚假记载,公司改正后涉及对以前年度财务会计报告进行追溯调整,导致最近2年连续亏损或者造成其他严重后果的;

(五)财务会计报告中将亏损披露为盈利或者将盈利披露为亏损,且情节严重的。

第五条上市公司业绩预告、业绩快报等存在下列违规情形之一的,本所予以公开谴责:

(一)与定期报告披露的财务数据存在重大差异的;

(二)应披露而未披露或披露时间滞后,且情节严重的。

第六条上市公司涉及重大事项的临时报告存在下列违规情形之一,且情节严重的,本所予以公开谴责:

(一)滞后披露时间超过10个交易日的;

(二)在信息披露文件中进行虚假记载或者不实陈述的;

(三)信息披露不完整、不准确,或者对尚未公开重大信息进行选择性信息披露的;

(四)未按照中国证监会及本所关于重大事件或者重大事项信息披露的要求披露信息,遗漏重大事项的。

第七条除上述规定以外,上市公司违规披露、不披露重要信息,存在下列

情形之一的,本所予以公开谴责:

(一)违规披露、不披露事项涉及资产达到最近一期经审计的资产总额30%以上的;

(二)违规披露、不披露事项涉及利润超过人民币2000万元且达到最近一个会计年度经审计的净利润30%以上的;

(三)违规披露、不披露重大诉讼、仲裁、关联交易(不含日常关联交易)或者其他重大事项连续12个月涉及金额累计超过人民币5000万元且达到最近一期经审计的净资产50%以上的;

(四)致使公司发行的股票、公司债券或者国务院依法认定的其他证券被终止上市交易或者被暂停上市交易的;

(五)本所认定的其他情形。

第三章规范运作违规

第八条上市公司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等关联人非经营性占用上市公司资金日最高余额超过人民币1000万元,或者超过最近一期经审计的净资产5%的,本所对上市公司予以公开谴责。

第九条上市公司违规对外提供担保的余额(被担保对象为上市公司合并报表范围内子公司的除外)超过人民币3000万元,或者超过最近一期经审计的净资产10%的,本所予以公开谴责。

第十条上市公司募集资金管理存在下列违规情形之一的,本所予以公开谴责:

(一)将募集资金用于证券投资(包括申购新股)、委托理财、衍生品投资、创业投资等高风险投资,以及质押、委托贷款、为他人提供财务资助,涉及金额超过人民币500万元的;

(二)变更募集资金投向,未按规定履行审批程序和信息披露义务,涉及金额超过人民币3000万元或者超过募集资金净额10%的;

(三)使用募集资金置换先期投入的自筹资金、使用闲置募集资金暂时补充流动资金或者归还银行贷款等,未按规定履行审批程序和信息披露义务,涉及金额超过人民币5000万元或者超过募集资金净额20%的。

第十一条上市公司未履行重要承诺事项,情节严重的,本所予以公开谴责。第十二条上市公司股东大会的召集、召开和相关信息披露不符合法律、行政法规、中国证监会及本所相关规定,情节严重的,本所予以公开谴责。

第十三条上市公司不配合其他信息披露义务人履行义务,情节严重的,本所予以公开谴责。

第四章附则

第十四条本所在认定上市公司违规行为是否构成情节严重时,考虑下列情形:

(一)违规行为造成的影响;

(二)违规行为涉及的金额;

(三)违规行为持续的时间;

(四)违规行为发生的次数;

(五)违规行为被相关行政、司法机关立案处理的情况;

(六)本所认定的其他情形。

第十五条上市公司违规行为虽未达到第二、三章规定的公开谴责标准,但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本所可以对上市公司予以公开谴责:

(一)上市公司最近一年内受到中国证监会行政处罚的;

(二)上市公司最近一年内受到本所纪律处分的;

(三)违规行为导致上市公司股票交易发生异常波动或者非正常停牌,情节严重的;

(四)本所认定的其他情形。

第十六条上市公司对本所作出的公开谴责决定不服的,可以在收到本所决定之日起的15个工作日内根据相关规定向本所申请复核。

第十七条本标准所称“违规”,是指上市公司违反本所《创业板股票上市规则》以及本所发布的细则、指引、通知、办法等相关规定。

第十八条本标准所称“达到”、“以上”含本数,“超过”不含本数。本标准第七条、第八条、第九条指标计算中涉及的数据如为负值,取其绝对值计算。

篇11:从谴责小说到实用主义的宝典

1990年代以来,“官场小说”颇为兴盛,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的影响,但在文学界却很少被纳入研究的视野,究其原因,可能在于两点:一是认为“官场小说”是“通俗小说”,很“俗”,从专业角度来说不值得认真对待;二是“官场小说”涉及很多官场内幕与权力斗争,不少人会觉得很“脏”,不愿意去触碰这一话题。不过在笔者看来,“官场小说”作为一个研究对象的价值在于,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考察当代社会的窗口,我们可以从中看到当代社会运行的规则与“潜规则”,中国政治文化和政治文明的现状与进程,以及从中折射出来的当代社会的价值观念与精神氛围。

考察“官场小说”,我们首先需要对“官场小说”的创作与阅读的状况有一个基本了解。“统计数据显示,仅仅在2009年1~3月,官场小说品种就达到123种,与2008年全年官场小说约118种相比,持续高温。……调查显示,党政机关公务员占到30.5%,工商企业工作人员占27.1%,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占20.3%。三者相加,占到了阅读总人数的79.7%,即在接受调查的690多人中,有8成的人阅读过官场小说。”(《官员喜读官场小说》,载于《决策》2009年第11期)不仅如此,在各大网站上的“读书”栏目以及文学网站中,“官场小说”都专列一个类别,还有“排行榜”,在新浪读书频道的“官场中人必读的十二部小说”中,更将官场小说细分为“入仕必读书目”、“晋升必读书目”、“守位必读书目”、“洁身必读书目”等不同类别,搜狐则有“优秀仕途小说展”,而在“小说在线阅读”推荐的“经典官场小说”则有上百部之多。此外,在“官场小说”这一文学类型中,也出现了为人广泛关注的“经典”作家作品,这些人主要包括阎真(《沧浪之水》)、王跃文(《国画》、《梅次故事》、《苍黄》)、黄晓阳(《二号首长》系列)、小桥老树(《侯卫东官场笔记》系列)、许开祯(《省委班子》)、王晓方(《驻京办主任》)、肖仁福(《官运》)等。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说“官场小说”已是一种成熟而又畅销的文学类型。

“官场小说”及其最新变化

王跃文的《国画》(1998)被认为是“官场小说”的滥觞之作,这部小说以主人公朱怀镜在荆都市从秘书到财政厅副厅长的经历,展示了他的诸种遭遇及其内心历程。《梅次故事》(2001)是《国画》的续篇,描写朱怀镜调至梅次市担任副书记之后的故事,展现了官场的逻辑及他置身其中的感触。《苍黄》(2009)以刘星明、李济运等人的故事,延续了作者对官场中人生存处境的思考。

阎真的《沧浪之水》(2001)也是“官场小说”的代表作品之一,小说描述医学研究生池大为,在进入省卫生厅后逐渐融入“官场”的过程,开始时他保持着知识分子的清高,但世态炎凉与生活压力迫使他放下身段,最后他认同了官场规则,并利用这一规则获得了“成功”。

如果以王跃文、阎真的作品作为参照,我们可以发现,最近几年的“官场小说”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现在的“官场小说”虽然仍瞩目于“官场”逻辑与内幕,但是在小说的主题、“主体”以及叙述的方式与侧重点等方面,与王跃文、阎真的作品已经有了很大的不同,这些不同之处显示出了“官场小说”新的变异,也折射出了社会精神氛围的变化,很值得我们关注。

在王跃文、阎真的小说中,“官场”是一个巨大的“异化”力量,作者对这一场域充满了怀疑,主人公融入其中也是不得已的被迫适应,对其险恶有着清醒的意识,在作品的总体倾向中也有着批判的意识,至少也在质疑其存在的合理性与合法性,叙述者通过对主人公经历的叙述,重点揭示的是置身其中的人的生存境遇。而在《二号首长》(2011)、《侯卫东官场笔记》(2010)、《省委班子》(2010)等作品中,我们看到的“官场”已经是一个不容置疑的巨大存在,在它的运行逻辑中,个人的生存境遇已经并不重要,在这里,“权力”自身已经获得了合法性,成为小说关注的“主题”,权力斗争以及围绕权力的获得、转移、交换、分配的故事,及其规则与“潜规则”,成为小说的主要内容。“权力”可以说是这类作品唯一的“主角”,它超越了意识形态与道德伦理的限制,构成了主人公人生价值的终极评判,也构造了当代社会的等级秩序与整体结构。

在这样的意义上,我们可以看到,相对于朱怀镜、池大为,《二号首长》中的唐小舟、《侯卫东官场笔记》中的侯卫东、《省委班子》中的普天成是更为“成熟”的主体,他们在进入“官场”时没有(或很少有)内心的波动,天然就认同了官场的规则,他们所关注的最核心的问题是能否获得权力,以及如何将个人的利益最大化,小说重点描述的也是他们“晋升”的过程,以及围绕这一目的他们的谋划、心思、手段及其经验教训。作为一个对比,我们可以看到,在《国画》、《梅次故事》中,朱怀镜在权力斗争中时常有犹豫、彷徨,以及远离是非之地、在艺术或宗教中别寻寄托的想法;而在《沧浪之水》中,让池大为最焦虑的问题是,他是否应该放弃知识分子的理想与操守,进入“官场”及其逻辑,——这也是《沧浪之水》的主体内容。如果以《二号首长》等小说的逻辑来看,这样的情绪与想法无疑是“幼稚”的,是成长过程中需要克服的因素,在《二号首长》等作品中,小说的主人公在出场时就已经颇为“成熟”了,他们并不需要经历池大为式的焦虑与挣扎。尤其是《沧浪之水》中的叙事逻辑——主人公池大为只要放下了知识分子的清高,很快就在官场获得了成功,这样“一堕落就成功”的模式,显然高估了知识分子的能力,也低估了“官场”的艰难与复杂性。在“堕落”之后,唐小舟还有更多艰难的路要走,他们面临的是比池大为更为复杂的人际关系与“规则”,这比知识分子的内心焦虑更加切实,也更加严峻——在这里,我们看到“官场小说”的主人公关注的焦点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在小说的整体色彩上,《二号首长》、《侯卫东官场笔记》等作品在权力倾轧中充满了进取的精神,这些作品的叙述结构也是“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小说的主人公凭借个人的聪明与奋斗,凭借复杂人际关系中的有利因素,凭借对官场规则的适应与应用,在官场的台阶上一步步迈进,纵横捭阖,顾盼自雄。在现实的权力结构中,他们精明强干,游刃有余,是这个社会中为人瞩目的“成功者”。但是,与这些作品相比,《国画》、《梅次故事》却并没有这么乐观,在得知自己最大的威胁突遇车祸之后,“朱怀镜没有把王莽之的死告诉香妹和陈舒二位。他们低着头,在滑溜溜的冰地上,一步一步小心地走着,更具虔诚的意味。朱怀镜独自呆在房间里,突然心烦意乱起来。他来回走着,如同困兽。忽闻法乐如雷,唱经如潮。他脑子里一阵恍愧,像是明白了什么道理……”这是小说的结尾,主人公的反应与佛教氛围的渲染,让小说具有一种超越与反思的意味。而在《沧浪之水》中,池大为虽然成功地当上了省卫生厅厅长,但仍不脱知识分子习气,“我仰望星空,一种熟悉而陌生的暖流从心间流过,我无法给出一种准确的描述。我缓缓地把双手伸了上去,尽量地升上去,一动不动。风呜呜地从我的肩上吹过,掠过我从过去吹向未来,在风的上面,群星闪烁,深不可测。”与之相比,《二号首长》、《侯卫东官场笔记》等作品在结尾处都在交待故事的进展或结局,绝少这样抒情性或跳出官场逻辑的段落。

如果说王跃文、阎真的小说是“现实主义”的作品,那么《二号首长》、《侯卫东官场笔记》等作品可以说是“实用主义”的作品。“现实主义”作品在揭示官场内幕时不无批判与反思的意味,而“实用主义”的作品同样在揭示官场的内幕,但对官场规则并无褒贬,只是“客观”地呈现,同时注重总结官场上的经验教训,让读者可以“实用性”地学习与操作。比如《二号首长》中有这样的段落:“领导有三种称呼,一是官职,二是首长,三是老板。如果在一个很公开的场合,你叫他老板,他可能非常反感,觉得太流俗太江湖气,贬低了他的身份。如果是在很私人的场合,你叫他书记,显得太公事公办,叫他首长,显得太隔膜,叫老板,就亲切。而有重要人物在场的时候,又是比较私密的场合,把所有领导全部叫首长,肯定好过别的。相反,如果有更高级领导在场,而这个高级领导和老板的关系又不是非常亲密,肯定叫官职比较好。”“官场的事,其实也就是人与人之间的事。只要涉及人,就一定复杂无比。今天他总算明白过来,他之所以搞不好这种复杂的人事关系,是因为他一直在努力地想搞好同所有人的关系,结果是一个都没有搞好。如果用矛盾论的方法来分析,所有关系,都是次要关系,只有其中一个人,才是主要关系。也就是说,你只要搞好这个主要关系,其余所有次要关系,全都解决了。”这些官场智慧与“经验”,可以说是《二号首长》吸引读者的重要原因。而《侯卫东官场笔记》在小说的内容简介中便说,“23次微妙的调动与升迁,66个党政部门,84起官场风波,304位各级别官员,交织进1个普通公务员的命运——侯卫东的这本笔记,将带您深深潜入中国公务员系统庞大、复杂而精彩的内部世界,从村、镇、县、市一直到省,随着主人公侯卫东的10年升迁之路,逐层剥开茫茫官场的现状与秘密”。从这些介绍中,我们就可以看到小说的诱人之处便在于“升迁”的秘密。从“现实主义”到“实用主义”的转折,可以说是“官场小说”在十余年间的重大变化。

“官场小说”与“改革文学”

“官场小说”的称谓出现在1990年代之后,但在此之前,在我们的文学中也存在权力斗争的因素,不过却是以另外一种面目表现出来的。如果我们从更远的历史视野来观察,或许可以更清晰地看到其中的演变与异同。

在1980年代兴盛的“改革文学”中,我们同样可以看到权力的争夺,在《乔厂长上任记》、《新星》、《沉重的翅膀》、《花园街五号》等作品中,围绕一个工厂、一个县城或一个机关的主导权,双方同样展开了不可调和的、你死我活的斗争,即使在《平凡的世界》这样描述新时期农村变迁的小说中,也有一条线索描述省级领导之间的争斗。但是,在这里,我们需要强调的是,在这些小说中只是存在权力斗争的“因素”,因为与后来出现的“官场小说”相比,这些小说中的权力斗争并没有得到突显,甚至很难让人意识到。这主要是由于在这些小说中,更为重要的是思想与观念的斗争,其中最核心的问题是“改革还是保守”,是大刀阔斧、雷厉风行地推行改革,还是谨小慎微地固守传统?这构成了“改革文学”的基本矛盾。在双方的争斗中,虽然存在权力斗争,但权力斗争是依附于思想斗争与观念斗争的,是一种次要的因素。

如果以“改革文学”作为比照,我们便可以发现“官场小说”中出现了不少变化。与“改革文学”不同,在“官场小说”中,权力斗争构成了小说中最为核心的因素,虽然斗争的双方也存在思想、观念上的不同,但这一因素在小说中并不占据主要的位置,而是可有可无的。权力以及在权力阶梯中获得更高的位置,成为此类小说主人公最高的价值认同。但另一方面,我们也可以看到,“官场小说”中的主人公也在积极地干事业,在遇到诸如抗洪之类的事情时(《二号首长》),他们表现出的决断与果敢也足以令人动容,但是之所以如此,一方面是他们需要“政绩”,另一方面这些“事业”仍然依附于权力斗争,是在这一框架的制约下进行的。

在这里,涉及“官场小说”与“改革文学”的另一个重要区别,那就是在“改革文学”中我们可以看到光彩四射的正面人物,而在“官场小说”中却几乎看不到正面的人物形象。《乔厂长上任记》中的乔光朴,《新星》中的李向南,《花园街五号》中的刘钊等人物,都是时代的弄潮儿,他们敢想敢做,勇担重任,不仅在不屈不挠的斗争中获得了事业上的成功,而且也获得了女性的青睐,收获了爱情。其中的优秀人物,比如李向南,更成为一个时代的偶像。但是“官场小说”中的主人公,无论是朱怀镜、池大为,还是唐小舟、侯卫东,他们可以说是这个时代的“成功者”,但却很难说是正面人物,或者说很难以道德伦理加以判断,他们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是以放弃“良知”而取得的,同样,他们可以有不少女人(唐小舟、侯卫东),但他们却并没有真正的爱情,或者说置身于官场中的他们,已经丧失了爱的能力。在“官场小说”中,权力或能力的大小,成为评判人物的主要标准,所谓好人坏人的道德评价在此已经失效。

在“改革文学”中,尽管在“改革派”与“保守派”之间存在巨大的差异,但他们都是在为各自心目中的事业而奋斗,他们都是出于“公心”或“理想”而非“私利”(虽然“保守派”常常会被丑化或漫画化),这样他们斗争的手段便多是能摆在桌面上的,较少有阴谋诡计。而“官场小说”中的权力斗争则不同,首先斗争的目标不是“公心”而是“私利”——个人利益的最大化,其次斗争的手段则更加多种多样,其中不乏阴谋,等而下之者更有雇凶杀人等非法手段——这也让我们看到了权力斗争的残酷性。

以上这些层面的不同,也决定了“改革文学”与“官场小说”在艺术风格上的不同,“改革文学”中虽然面临重重阻力,但总体基调是明朗的,“官场小说”就并非如此。

十七年文学中的“斗争”

如果我们继续向前追溯,可以发现在“十七年文学”中也存在权力的因素,在《组织部新来的年轻人》、《爬在桅杆上的人》等“干预现实”的小说中,我们可以看到对官僚主义的批判,在《创业史》、《艳阳天》等小说中,也存在着两条路线的斗争。如果与“改革文学”和“官场小说”相比较,我们可以发现“十七年文学”中的权力具有以下特点。

首先,更具“理想性”。我们可以看到,与“改革文学”相似,在“十七年文学”中很少看到权力斗争的直接表现,在这里,权力斗争是依附于思想斗争与路线斗争的,并且受到思想斗争的制约。在《创业史》(1960)中的梁生宝与郭振山之间,在《艳阳天》(1964~1966)中的萧长春与马之悦之间,最大的分歧是走社会主义道路还是走资本主义道路,是走“合作化”之路还是单干——追求个人的“发家致富”,双方的斗争也围绕这一主题展开,在他们的斗争中,很少看到个人权力的因素。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说,“改革文学”中思想斗争的叙述模式,是“十七年文学”所开创的。在这里,一个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是:如何重新评价以思想斗争或路线斗争为主要线索的小说?在以前的文学史研究尤其是“十七年文学”研究中,大多以强调“阶级斗争”为名对之加以否定,但在这里,我们可以提出两个参照:(1)在以思想或路线斗争为线索的小说出现之前,比如在赵树理的《三里湾》(1955)、周立波的《山乡巨变》(1958~1960)等小说中,我们可以在这些作品中看到对地方生活经验与乡村人物的生动描摹,但却缺少一种整体性把握当代社会的能力与方式,《创业史》等小说中的“思想斗争”恰恰提供了这样一种方式;(2)与1990年代以来“官场小说”中的权力斗争模式相比较,“思想斗争”的方式无疑更具严肃性,也更能够为人接受。——如果以这样的视野去看,虽然我们可以批评“十七年小说”中存在僵化的因素,但也可以对其开创性与重要性有一个更加客观的认识。

其次,更具“人民性”。无论是“官场小说”中的朱怀镜、池大为、唐小舟、侯卫东,还是“改革文学”中的乔光朴、李向南、郑子云、刘钊,都是整个社会的精英人物,他们处于社会上层,在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资源上都占据优势甚至是核心优势,与他们相比,“十七年文学”中的主人公,如梁生宝、萧长春等都是社会底层的人物。在“改革文学”与“官场小说”中,他们都是被视而不见的人物,是被“改革”的对象,或者“权力斗争”的被动承受者。“十七年文学”对他们的生活及其斗争的描写,一方面让我们看到了他们的阶级利益在文学与政治上的表达,另一方面也让我们看到当时的政治不是“精英政治”,而是“民众政治”,因而更具“人民性”。

再次,更具“纯洁性”。在“官场小说”中,我们可以看到权力及权力斗争的严酷内幕,小说中的很多人物都突破了道德的底线。在这方面,“改革文学”与“十七年文学”中的“斗争”虽然也不乏残酷,但相比之下,却是光明正大的,双方都在为理想、为公共事业而奋斗,而不是为了现实利益,为了个人的利益。如果我们比较一下,可以发现在这方面,“十七年文学”比“改革文学”更具纯洁性,对道德的要求更高。比如在王蒙的《组织部新来的年轻人》(1956),其中反面人物刘世吾的缺点是“官僚主义”,是“革命意志”衰退后的油滑世故。《创业史》中的郭振山、《艳阳天》中马之悦的缺点是“自私”与“世故”,是为了个人发家致富而置“合作化”于不顾。在“改革文学”中,反面人物的缺点除了政治上的“保守”之外,在政治斗争中也是拉帮结派,欺上瞒下,以便巩固个人的权力与势力,但这样的行为尚未不择手段,也很少突破道德底线。而在当今“官场小说”中,则充斥着买官卖官、贪污腐败与欲望横行。从这些缺点与“底线”,我们也可以看出,当代文学发生了多么巨大的变化。

晚清“谴责小说”中的“官场”

在某种意义上,当前的“官场小说”更接近晚清的“谴责小说”,在对官场内幕、社会乱象的揭示上,两者有着种种相似之处。这让我们看到,在经历了一个世纪的轮回之后,充满尔虞我诈的“官场”又回到了中国社会之中。而小说对“官场”的集中关注,甚至发展成为一种成熟的类型文学,这在中国之外还很少见到。但是另一方面,如果我们做更为细致的区分,就可以发现“官场小说”与“谴责小说”也有种种不同。

在叙述态度上,双方有着明显的区别。正如“谴责小说”这一命名所显示的,无论是李宝嘉的《官场现形记》(1903)、吴研人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1903~1905),还是刘鹗的《老残游记》(1903)、曾朴的《孽海花》(1903),对于“官场”都持一种“谴责”性的批判态度,他们暴露社会的黑暗、揭露官场中的丑恶现象,但对这些现象并不认同。但是“官场小说”却与之大不相同,我们可以看到,“官场小说”中虽然也揭示了官场的内幕与运作机制,但却很少有“谴责”或批判的态度,这些作品一方面以“客观”的态度呈现这些内幕,另一方面不断总结官场的经验与得失,使之成为一种实用性的手册,在总体上持一种认同的态度。

在小说的叙述模式上,“官场小说”与“谴责小说”也有着极大的不同。“谴责小说”多采用游历或旁观的结构方式,小说中的叙述者对于“官场”的态度是疏离的旁观者,而“官场小说”中的主人公多置身于“官场”之中,往往以“成长小说”的模式,展示主人公进入官场以及在官场的台阶上攀爬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小说的主人公经历重重宦海风云,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最后成长为一个“成熟的主体”。在这不同的叙述模式背后,也显示了不同时代的作者对“官场”的不同态度。对于李宝嘉、吴研人等人来说,他们对官场丑恶与社会黑暗的揭示背后,既有愤懑不平的情绪,也有洁身自好的因素,因而选择了疏离性的旁观态度,这也是他们政治态度的一种反映;而对于“官场小说”的创作者来说,则大多认同于当代社会的“新意识形态”——“成功者”的神话,他们的作品也是对这一神话的诠释,小说中那些“成熟的主体”便是这样一种理想性的人格——大权在握,精明强干,在当代社会中呼风唤雨,无所不能。对此类人物的向往与崇拜,可以说是当代社会的一种主流意识,一种新的“意识形态”。

“官场小说”与“谴责小说”的另一个不同在于,它们组织叙事的方式及其背后的世界观、艺术观不同。在笔者看来,“谴责小说”更多继承了中国明清世情小说的传统,多以散点的方式,描述社会现实中的直接经验;而“官场小说”则更多继承了“五四”以后来自欧洲的“现实主义”传统,多以“透视”的方式,对社会现实加以“提炼”与“典型化”。这样,在《官场现形记》、《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文明小史》等小说中,我们虽然可以看到种种丑恶与黑暗的现象,但这些现象都是“个别”的,并不是对社会现实“本质”的概括。但在“官场小说”中却并非如此,“官场小说”描述的虽然也是“个别”的现象,但在对这“个别”现象的描述中,却融入了作者对整个世界的理解与认识——权力斗争虽然发生在“个别”人的身上,却是一条根本性的规则与原理,不仅仅是一些“现象”,而且是一种“本质”。从这样的视角来看,“谴责小说”是对贪污腐化现象的具体描述,而“官场小说”则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权力斗争的“世界”。

小 结

以上我们梳理了“官场小说”自身的变化,及其与“改革文学”、“十七年文学”、晚清“谴责小说”在权力叙事上的异同,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明确以下看法:

1.在10年的视野中,“官场小说”内部有一个从“现实主义”到“实用主义”的变化;

2.在30年的视野中,从“改革文学”到“官场小说”,有一个从“思想斗争”到“权力斗争”的变化;

3.在60年的视野中,“十七年文学”开创了“思想斗争”的模式,在“斗争”中更具理想性、人民性与纯洁性;

4.在100年的视野中,“官场小说”与晚清的“谴责小说”最为相似,但其最大的不同在于对现实秩序的态度已由“谴责”变为“认同”。

上一篇:意识形态课程讲稿下一篇:春学校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