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的近义词

2024-05-23

发现的近义词(精选6篇)

篇1:发现的近义词

发现就是发觉、发掘、觉察、发明、察觉的意思,以下是“发现的近义词”,希望给大家带来帮助!

中文发音:发现[fā xiàn]

词语解释::经过研究、探索等;看到或找到前人没有看到的事物或规律。发现问题。

近义词:发觉、发掘、觉察、发明、察觉

用发现造句

1、妈妈发现天阴下来了,马上把窗户关了起来。

2、我发现在下雨前夕蚂蚁们会团结协力搬家。

3、昨天,我发现了母鸡吃石子越吃越有味的。

4、因为科学家们有了一次又一次新的发现,我们的科技水平才能逐步发展。

5、小明在超市偷了面包,马上就被营业员发现了。

6、只要留心观察,你会发现生活中有许多有趣的现象。

7、他好奇地走进一个山洞,蹲了下来,在一个潮湿的角落里发现了一些蚂蚁。

8、他发现孩子没吃饭,马上去买了份盒饭。

9、我发现那朵花上有一只蝴蝶。

10、他一发现不正常的情况,马上跑去向老师汇报。

11、她一发现孩子发烧,马上带孩子去了医院。

12、小明发现了后山洞里的一个小秘密。

篇2:发现的近义词

①掩藏;埋藏:埋没残碑草自春。 ②使不为人知:埋没

湮没:

①埋没:死而湮没不足道者,亦已众矣。 ②一种粒湮没

发现的造句

1、他发现有人在跟踪他。

2、他发现自己正把它作为现实中的一种尝试在思考。

3、这个学生离开了大学进入社会去发现自己的才能所在。

4、他的老板发现他在上班时打盹儿。

5、我发现有人一直在暗中监视着我。

6、我们发现她总是生气勃勃。

7、小孩撬起了石板,但什么也没有发现。

8、他们对那个地方进行了彻底搜查,但是没有发现那个小偷。

9、北美人在交谈时常保持一定距离的间隔,据研究发现,这种距离大约为21英寸。

10、这位警察给本部打电话报告他的新发现。

11、人们发现那名强奸案受害者被扔在一条小路上。

12、他发现他很难把他的注意力集中在一件事情上超过五分钟。

13、她醒来发现自己在医院里。

14、哈维发现了血液的循环。

15、他们发现非重新安置不可。

16、如果你发现商品不满意,可以退给他们。

17、当我打开门的时候,我发现一只旧手提箱随便搁在地板上。

18、我们都向往那一天:科学工作者能发现更多的宇宙秘密。

19、警方发现他与一些军官同谋企图推翻政府。

篇3:发现的近义词

一、在对美的体验中激发语文兴趣

(一 )寻找自然中的语文之美

大自然是一切艺术灵感的来源,大自然中的一声一响、一草一木都有可能幻化演绎成最悦耳动人的音符、最美丽抒情的字眼。语文课本中蕴含着许许多多大自然之美,春雨、夏雷、虫鸣、鸟叫……语文课本中的花花草草、猫猫狗狗、声响音乐,都可以在大自然中找到。要引导学生善于在大自然中寻找语文课本中的点滴,让孩子们在接触大自然、认识大自然之余,让孩子们在美丽的大自然中发现声音之美和语文之美, 激发他们对声音、对语文的兴趣。孩子们在林间听鸟叫,在树下听蝉鸣,在溪边倾听水叮咚响,在山间倾听风儿呼呼吹……倾听自然的声音之美, 让大自然的美妙乐章成为孩子们语文启蒙之路的第一课。

(二 )发现生活中的语文之美

艺术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生活中蕴藏着许许多多的语文之美,通过分组模拟语文课本中生活里的各种场景,帮助孩子们发现生活中的语文之美。例如《看电视》一文中,通过发现看电视过程中家人之间互换各自喜欢看的电视节目,展现家人之间相亲相爱的美好情感, 这和我们生活中的场景很类似。通过引导学生这样发现生活中的语文之美,引导他们向真、向善。

(三 )发现人类的语文之美

人类是语言的发明者, 人类身上同样蕴藏着各种各样的语文之美。《邓小平爷爷植树》传达的是人类热爱环保、热爱环境的语文之美,《胖乎乎的手》表现了人类充满神奇的手。语文中关于人类身上的语文之美, 都有待小朋友们用发现的眼睛寻找、探索,教师应该作为引导者,引导学生发现、肯定。

(四 )倾听语文的独特之美

通过前面的诸项活动之后, 孩子们对语文之美有了一定的认识和辨识度。此时,可以带领孩子们感受正式的语文独特之美。通过在小学生来源、就餐、课间、室外活动过程中播放经典的名曲、童谣等, 孩子们在玩乐过程中倾听语文的独特之美。通过自身为孩子们演奏钢琴、演唱文学课文的形式,让孩子们对语文的表达、语文的创造产生浓厚的兴趣。

二、在游戏中体验语文的表达

(一 )情境式教学法

形象的情境是帮助孩子理解课文的有效载体之一。情境教学法正是通过创设与课文中相似的情境, 在情境中形象生动地展现课文表现的意境。通过创设课文情境,不仅可以帮助小学生理解课文的内涵, 在情境的展现中身入其境地体验语文的表达,更增强语文教学的趣味性,提高孩子们学习课文的兴趣。情境创设法是通过创设出与所授课文相对应的形象、生动的情境导入语文教学, 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对语言学习应用的兴趣, 结合情境创设阶段的具体场景进行具体语文知识的灌输, 让学生在情境的演绎中进行语文知识的学习。以《包公审驴》一课为例 ,我校李老师采取情境创设法 ,通过在班级中进行角色扮演,模拟包公审驴的整个过程,让学生在角色扮演的过程中揣摩整个故事发生过程中各人的心理变化,从而以此种方式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调动学生全身的视觉、听觉神经,唤醒其思辨和感悟的能力。

(二 )游戏教学法

小学语文教学面对的是6至12岁的小学生,因此在教学方法的确立上,要充分关注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发展规律。游戏教学法指的是教师把学生带入语文的游戏情景中, 并与学生一起沉浸其中、为之吸引,要在充满游戏精神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全面实现语文丰富的人文陶冶。以《田忌赛马》一课的教学为例,我校王老师在实现“学生自主理解课文的重点内容和关键语言”的教学目标时创设了摆扑克的游戏情境。首先,用扑克牌的点数模拟第一轮比赛的胜负。上课以前,王老师先发给每一位学生点数不同的六张牌,让学生用六张牌分别摆出“上等对上等、中等对中等、下等对下等”的第一次比赛情况 ,三场下来,田忌都输了。在理解“反胜”时,王老师先让学生调换手中扑克牌的出场顺序,结果部分学生用自己手中的扑克牌摆对了,田忌的马调换一下出场顺序,获得了胜利;另一部分学生却发现摆不了———田忌的马调换一下顺序以后,并不能获胜。这是为什么呢? 诀窍在于课文中“怎么样反败为胜”的句子。在这种矛盾交锋的情况下,学生进一步投入地阅读课文,很快发现“齐威王的马比你的马快不了多少”这句话的关键作用,并通过读这句话进一步认识细致观察的重要性。

通过对游戏情境的创设,教师明快简捷地引出教学内容,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搭建起学生读书、领会、理解的桥梁,使学生在完成游戏的同时感悟语言、体会情感。

三、在自由的氛围中进行语文的创造

篇4:发现者的发现

为了及时了解铁幕后面的秘密和动向,防止苏联的突然袭击,美国从1956年开始多次派出U-2侦察飞机,深入苏联腹地进行侦察,查明了几年来一直令人担惊受怕的“轰炸机差距”不在自己而在苏联。谁知,“轰炸机差距”刚刚查清,又出来了“导弹差距”。1957年8月苏联宣布成功发射洲际弹道导弹之后,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对外宣称,苏联可以像生产香肠一样生产导弹,并恐吓说:“在我们工厂的装配线上,每年可生产出250枚带氢弹头的导弹。如果这些致命的东西在某个国家爆炸,那里什么也不会留下。”而这时,美国正在研制的宇宙神地地导弹和北极星潜地导弹却接二连三地失败。因此,1960年前后,“导弹差距”像瘟疫一样流传美国,人们普遍认为,苏联在导弹方面占据了绝对优势,一旦发生战争,苏联随时可以把氢弹扔到美国的任何地方。

为了查明“导弹差距”,U-2飞机不得不冒险继续在苏联上空侦察飞行。谁知,1960年5月1日上午,一架刚刚拍完拜科努尔发射场的U-2飞机在斯维尔德洛夫斯克上空被击落,飞行员弗朗西科·鲍尔斯成了苏联人的俘虏。面对来自苏联的强烈抨击,总统艾森豪威尔向赫鲁晓夫保证U-2飞机不会再进入苏联上空。

那么,难道说“导弹差距”还没彻底搞清,美国就这么轻易放弃了对苏侦察,让已经掀开了一角的“铁幕”又落下了吗?当然不会。因为美国这时已经研究出了一种比U-2飞机更先进的侦察手段——卫星侦察。

利用卫星进行侦察的设想几乎是和发射卫星的设想同时出现的。1946年5月,美国道格拉斯航空公司的“兰德”设计小组发表了一篇342页的报告,在提出人造卫星的设想后指出“卫星具有侦察飞机的能力”。冷战开始后,由“兰德”设计小组发展而成的兰德公司,又先后提出了《卫星的侦察用途》、《气象侦察卫星可行性的探索》等报告,并开始在中央情报局的领导下秘密研究侦察卫星。1954年底,兰德公司和其它公司的研究有了结果:侦察卫星是可行的。于是,美国空军在中央情报局的领导下提出了代号WS-117L的计划(WS是武器系统的英文缩写),并于1956年与洛克希德公司签定了研制合同。洛克希德公司将这个计划命名为“斑鹬鸟”,并起了一个人格化的外号“老大哥”。

和侦察飞机相比,卫星侦察具有许多优越性:侦察范围大,在轨寿命长,分辨率高。但是同时,它的研制存在一系列复杂的技术难题,其中一个最大的难题是如何把照片送回地面。当时有两种方案可供选择,一种是在卫星上安装一架电视摄像机和一个用来贮存电视信号的磁带记录器,当卫星飞经地面站时,用无线电传输方法将信号传到地面。另一种方案是用照相机拍照并在卫星上冲洗胶卷,进行扫描,最后转换成电信号用无线电传到地面。可是,两种方案都遇到了极大困难,一时难以解决。

关键时期,兰德公司又一次发挥了它的智囊作用。1957年11月,兰德公司提出了题为《论侦察卫星的回收》的机密报告,论证了从轨道上回收侦察卫星胶卷的可能性。报告认为,卫星的胶卷舱可依靠一枚小型制动火箭脱离轨道并减速下降,穿越大气层,最后用降落伞在地面或海面着陆(后来改为用飞机空中回收)。对如何预防回收舱在穿越大气层时产生的气动力加热问题,兰德公司的科学家们也找到了一个简便有效的方法——借助洲际导弹弹头的防热技术。

这种回收胶卷的方案,不仅可使许多难题迎刃而解,而且有助于获得高分辨的彩色照片,并尽早发射。在此基础上,1958年初,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批准了中央情报局研制返回式侦察卫星的计划。当时,中央情报局的一名官员看到办公桌上放着一台史密斯—花冠牌打字机,于是将侦察卫星计划取名为“花冠”,并将卫星命名为“发现者”。

1958年1月,当密苏里州的民主党参议员赛明顿问,侦察卫星什么时候可以使用时,主管空军导弹研制和空间事务的施里弗将军回答:“明年春天”。

谁知,后来的事实证明这个回答过于乐观了。

1959年1月21日,美国把一枚用于发射发现者侦察卫星的雷神一阿金纳火箭竖在了范登堡空军基地的发射台上。火箭的第一级是用雷神中程导弹改装的,它上面的“阿金纳”既是火箭的第二级又是发现者卫星的一部分,是专门为侦察卫星研制的,全长5.94米、直径1.52米,起飞质量3.85吨,在轨质量770千克。在它的顶端是一个长69厘米、直径84厘米、重111千克的胶卷回收舱。

2月28日,美国第一颗侦察卫星发现者1号成功地进入了轨道,但因姿态稳定系统出了毛病,开始不停地“打滚”,根本无法回收。4月13日,发现者2号又被发射到轨道,在飞行第17圈的时候,胶卷舱弹射出来,但由于弹射指令过早发出,结果偏离了预定着陆区,落到了离苏联边境不远的挪威北部地区,让回收部队找不着了。

虽然两次发射都失败了,多少令人有些沮丧,但它却表明计划取得了重大进展。接着,美国又连续进行了多次发射,结果仍然是一败再败,卫星不是因火箭故障未能入轨,就是因偏离航向在空中毁掉。侥幸入轨的要么因太空翻滚或返回时被推入更高轨道无法回收,要么因降落时偏离预定回收区失踪了。结果,这些胶卷舱的命运极其可悲。据说,有一次,胶卷舱落在了苏联的中亚地区,当地农民扯出舱内的胶卷,把它绕在树上围成了一个厕所;还有一次,胶卷舱落在苏联的一片森林中,被当地的伐木工人用斧子一劈两半。

一连串的失败,将近一年没有回收到一个胶卷舱的无情事实,使五角大楼开始怀疑这种回收方案。轮到发现者13号发射时,一部分人开玩笑说这颗卫星不发射了,把它跳过去直接发射14号。最后,发现者13号还是按原定计划发射了。

1960年8月10日,也就是U-2飞机被击落的两个多月后,一枚雷神-阿金纳火箭把发现者13号送上轨道。这次,这位“老大哥”一切正常、状态良好。当它在轨飞行时,位于加利福尼亚州森尼维尔的空军卫星控制中心里,科学家和空军的官员们密切监控着它的一举一动。第二天,太平洋标准时间下午3点11分,当发现者13号的第17圈飞行到达北极上空时,阿拉斯加州的科迪亚克空军地面站按照森尼维尔中心的命令,发出了弹射胶卷舱的指令。随之,胶卷舱正常弹射,然后在制动火箭的推动下离轨飞进大气层。

此时,在预定回收区——夏威夷附近的海面上,回收舰队和飞机早已摆开了阵势。担负空中回收任务的是由米切尔上校指挥的第6593飞行中队,这个中队配置的C-119型运输机上安装着一种“秋千”一样的吊钩,可以在空中抓住胶卷舱。

3点25分,发现者13号的胶卷舱打开降落伞,缓缓朝预定回收区下降。不巧,3000米高空这时出现了一片云层挡住了视线,当飞行员看到回收舱鲜艳的橘黄色降落伞时,已经晚了,胶卷舱掉进了大海。4点05分,搜索飞机依靠胶卷舱发出的无线电信号、染色剂和闪光找着了它。几小时后,一架舰载直升机到达它的上空,随后一名打捞人员从海中捞起了这个宝贝,把它放到“海特胜利”号军舰上。在经历了一年多的挫折后,美国终于从太空回收了第一个侦察卫星的胶卷舱。

这次来之不易的成功惊动了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在华盛顿观看了回收的胶卷舱,还把它作为美国“在空间领域的活动中领导世界,造福于人类”的证明,并亲手将一面由这个胶卷舱带进太空的美国国旗覆盖在它上面。

接着,美国又于8月18日成功发射了发现者14号,一天后,米切尔上校经过三次努力,终于在2800米高空第一次成功回收了卫星的胶卷舱。

和发现者13号不同,发现者14号携带了照相机。这种全景照相机的分辨率约15米,可拍摄卫星航线左右两侧35度范围内的地区,一次拍摄的苏联面积相当于U-2飞机24次侦察飞行获得的照片总和。照相机使用的胶片是柯达公司专门为发现者卫星研制的醋酸胶片,宽70毫米,仅厚0.076毫米,在真空中不会撕裂或折断。

发现者14号拍摄的胶卷很快送到了中央情报局的照片处理中心。负责人伦达尔对聚集在礼堂里的照片处理人员说:“我们得到了一些新的好东西。”果然,人们惊讶地看到,由发现者14号拍摄的9米长的照片由北向南贯穿苏联及东欧,覆盖了这一地区的五分之一以上,从中很容易识别出军用机场、导弹发射阵地等景物。于是,人们欢呼雀跃,相互拥抱,将图片判读人员一次又一次高高抛起。

发现者终于洞穿了铁幕,发现了苏联的秘密。此后,随着侦察照片的增多,美国的情报人员不再为“导弹差距”害怕了,因为发现者证明这种“导弹差距”不在自己而在苏联方面。1961年9月21日,中央情报局作出了题为《苏联远程弹道部队的力量与部署》的第11-8/1-16号国家情报预测报告。报告说:“现在我们估计苏联当前洲际导弹力量在这样的一个范围,即大约有10至25个发射台能向美国发射导弹。在随后的几个月里,这种能力不会有显著的增加。”而当苏联只有十几枚洲际导弹时,美国却拥有了三倍于此的宇宙神洲际导弹,以及80枚北极星潜地导弹、600架B-52轰炸机和更多的B-47轰炸机。

美国开始有恃无恐了。1961年秋,当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又借柏林问题对美国发出威胁时,年轻气盛的新任总统肯尼迪认为该是告诉苏联人事实真相的时候了。10月6日,他在与苏联外长葛罗米柯就柏林危机问题进行会谈时,告诉对方美国已经通过卫星照片,准确掌握了苏联洲际导弹的数量,并暗示这些卫星照片使战略空军司令部的轰炸机飞行员和导弹控制人员准确地掌握了苏联重要目标的位置。为了使葛罗米柯了解他这些话的真实性,肯尼迪还把几张卫星照片拿给他看,上面显示了苏联空军基地和洲际导弹的设施。两人会见的11天后,赫鲁晓夫做出了一个让苏联和全世界都感到吃惊的决定,他宣布撤销苏联发出解决柏林问题的最后通牒。

34年后的1995年,美国首次公布了发现者号拍摄的4幅绝密照片,并将1960年至1972年拍摄在总长640千米胶片上的86万张侦察照片全部解密。

篇5:发现和筋疲力尽的近义词及造句

筋疲力尽的造句

爷爷在田里干了一天活,累得筋疲力尽。

弟弟哭得筋疲力尽,现在沉沉地睡着了。

星期天我们去爬山,晚上回来已经筋疲力尽了。

劳动完毕,我已累得筋疲力尽,哪有精力和你聊天。

为了抢收这批小麦,她妈妈已累得筋疲力尽了。

登上山时他已是筋疲力尽了。

他每天都工作十二小时,离开书店时,常感到筋疲力尽。

筋疲力尽的解释

【解释】:筋:筋骨;尽:完。形容非常疲乏,一点力气也没有了。

【出自】:汉·焦延寿《焦氏易林·巽》:“蹇驴不材,骏骥失时,筋劳力尽,罢于沙丘。”唐·韩愈《论淮西事宜状》:“虽时侵掠,小有所得,力尽筋疲,不偿其费。”

【示例】:赵家一门大小,日夜忙碌,早已弄得~,人仰马翻。

◎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一回

【语法】:联合式;作谓语、定语、状语、补语;

筋疲力尽的成语接龙

尽释前嫌 嫌长道短 短中取长 长虑顾后

后车之戒 戒骄戒躁 躁言丑句 句比字栉

栉风沐雨 雨丝风片 片甲不还 还原反本

本末倒置 置棋不定 定倾扶危 危言耸听

篇6:发现的同义词及造句

基本解释

[释义]

(1) (动)基本义:经过研究、探索等;看到或找到前人没有看到的事物或规律。发现问题。(作谓语)

(2) (动)发觉。

[构成] 动补式:发〈现

同义词

发明、浮现、展现、呈现、涌现、出现、发觉、创造、挖掘、发掘、觉察、察觉

详细解释

◎ 发现 fāxiàn

(1) [discover;find]

(2) 第一次看到或知道

发现了一个大海湾

发现某种不认识的动物的足迹

(3) 找到[一个物件]

发现球在桌子底下

(4) 由于对一个目标的研究或经验而找到

科学研究几乎每天都在发现重要的新原理

见“ 发见 ”。

造句

1、地质工作者在塔里木盆地发现了大油田。

2、科学家在山脚下意外地发现了华南虎的足迹。

3、她反躬自问,发现自己也有不对的地方。

3、造 句 网是一部在线造句词典,其宗旨是更快地造出更优质的句子.

4、我们要善于发现和扶植处在萌芽状态的新生事物。

5、纲举目张才能发现纷繁的现象和规律。

6、黑暗中走来一个人,他定睛细看,才发现是妈妈。

7、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发现华南虎的踪迹。

8、每个人都应善于发现自己的短处。

9、去年,我国又发现了一个篮球巨人。

上一篇:恐怖鬼故事道士讲的超级吓人的下一篇:小学语文课教学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