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课程改革优秀人才推荐材料

2024-04-10

教育课程改革优秀人才推荐材料(共10篇)

篇1:教育课程改革优秀人才推荐材料

我是一名普通的中学英语教师,自踏入教育这个岗位以来,我始终以勤勤恳恳、踏踏实实的态度来对待我的工作,以“师德”规范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以“当一名好老师”作为自己工作的座右铭。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在我县中小学各年级轰轰烈烈的展开了。新课改给我带来的变化是巨大的,我的教育教学观念有了很大的转变,我的教育素质有了极大提高,学校的教学研究气氛空前浓厚,课堂教学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活跃,综合实践活动开展的丰富多彩,学生的学习兴趣有了进一步提高,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带给了我新理念、新方法、新尝试、新探索。

一 、加强学习、转变观念

观念是行动的灵魂,是实践的先导,教育观念的转变是课程的前提和基础,没有正确、先进的教育观念,就不会有自觉而有效的实践,一切先进的教育改革都是从先进的教育观念中生发出来的,而先进的教育观念来自不断的学习,因此,我把加强学习,转变教育观念作为我自己进行新课程改革的第一步,把新课程理念作为一切工作的指导。我对照新课程的要求,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讨论反思。通过学习、讨论和反思,提高了认识,深刻地感到:课程改革是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环节,是与21世纪人才培养

目标相适应的必由之路。在今后本资料权属文秘资源网放上鼠标按照提示查看文秘资源网的教学中,一定要贯彻新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实现五个转变:

1、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变,引导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还要学会做事,学会做人,学会生存;

2、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转变,教师不仅要精心设计怎样教,更要精心研究学生怎样学;

3、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教师不但要使学生“学会”,而且要培养学生“会学”;

4、由居高临下的权威向平等融洽的朋友转变,师生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达到共识、共享、共进的目的;5、由教材的接受和传递向教材的开发和创造转变,教师不再是教材忠实的阐述者和传授者,而是教材开发者了创造者。

教与学的方式的根本转变,是此次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传统的教与学,就是教师负责教、学生负责学,教师是知识的主宰者和阐述者,学生是知识的接收者和储存者,没有教师对知识的输出,学生就接收不到知识,学生没有自由选择和自主学习的权利和机会,完全处于单一的、被动的接受状态,失去了自主性和独立性。所以,在课改实验中,我狠抓课堂教学,努力实现师生角色的转变,教师由课堂的主宰者,向学生学习引导者转变;由高高在上的权威,向学生学习的合作伙伴转移;由单一的知识的传递者向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促进者转变。学生要从被动的接受者向主动参与者转变,由学习的主体转变。要创设能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究的学习环境,建立平等、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营造自由、民主、宽松的学习氛围,真正达到师生交往,平等对话,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目的。经过几个月的实践,

我的师生关系有了很大程度的改变,我不再是高高在上的“权威”,居高临下地要学生接受学习,而是放下架子,与学生进行平等的情感交流,与学生交朋友,成为完成学习任务的合作伙伴,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也不再是学习的被动者和接受者,而是积极的参与到教学中来,成为学习的主动者和合作者,把学生参与教学,探究知识贯穿于整个课堂。小组学习时,让小组长当小老师检查、辅导本组学生,并选出学习好的小组到前边讲台教全班学生读写等等。课堂上师生配合紧密协调,关系融洽和谐,一种平等,互动的新型师生关系正在消然形成。

二 、注重方法,培养能力

在知识大爆炸的今天,传授给学生多少知识已经不是最重要的,而是教学生掌握知识的方法和能力是至关重要的。因此,要求教师从旧的教学模式中走出来,改变学生学习方式,提倡自主、探究、使用学习,着眼于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目前已初步建立了问题情境―共同探究―多项交流―实践应用的课堂教学的结构模式,给学生创设了一个自由宽松、平等和谐的学习环境。例如:为了便于学生多感官接受和传递信息,增加动脑、动口、动手的机会,便于学生之间相互切磋,相互合作,相互交流。我按照学生的兴趣爱好等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小组学习互相交流。注重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注重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实社会相联系

在传统的教学中,由于受考试考死知识多、灵活运用少的限制,教师重传授知识轻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往往导致教师在

传授知识时就事论事和现实联系较少,让学生感到学习没有意思,只是为了考试硬着头皮学。.但这次课改却发生了很大变化,学生由不爱学到爱学这些学科。主要原因我们分析主要有四点,一是新教材增添了许多图表、图像、文字资料,非常适合学生自主学习;二是在教学中教师能引导学生把有关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三是突出了英语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既掌握了知识,又培养了与人交流的能力;四是知识点不断循环往复,注重新旧知识的结合,让学生“温故知新”。学生由初期的不适应逐渐转变为接受,从不爱开口,到积极发言,踊跃参与。

在总结课程改革经验的同时,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找出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同样是课改教师关注的一个重要课题。

三、掌握教材,灵活使用

以往教学,教师都是一成不变的使用教材,不管教材内容是否贴近学生生活,符合学生心理,只是一味地照本宣科,成为教材内容的忠实的阐述者和传递者,而现在我领会了新课改理念后,才用了新的做法,首先要吃透教材,深刻领会本资料权属文秘资源网放上鼠标按照提示查看文秘资源网教材编写的意图,然后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身边找例子,灵活的处理教材,展开课堂教学。通过一段时间的实验,老师能把学生的生活引进课堂,让学生感到生活离不开学生,学习也离不开生活。这种方法更容易达到增强学生兴趣、获取知识、培养能力的目的。

四、密切合作,多项沟通

课改是一个艰巨的工程很多人都是摸着石头过河,所以单兵作战是不行的。我特别注意老师间的交流与合作。教育教学中遇到问题就与同行交流磋商,还定期总结一些问题与同行进行交流,在交流中使自己的知识的到了丰富,能力也的到了提高。

五、认真总结,不断思考,充分做好今后实验工作

从开展课程改革实验以来,我们的工作思路就是:实验―反思―调整―改进―再实验。对实验的每一步,我们都要作认真总结,反思,思考,详细分析,成功之点,作为经验,继续发扬;失败之处,作为教训,改进调整,继续前进,并把这些总结的经验教训作为一个专题“课改小结”记录在在自己的教案上。这样,不但积累了经验,也使我对今后的实验工作始终有一个清醒的认识,明确的思路。 中国不仅要使自己的经济融入世界,同时也要将自己的教育融入世界。从某种意义上说,课程改革是一种历史的必然选择。如何解决上述问题,将课改革引向深入,是众多教师十分关注的重要问题。为了适应新的课程要求,为了在竞争激烈的教育中不被淘汰,为了在学生中重塑自己的形象,我们教师应当关注自己知识的更新和文化品位的提升。进修培训,主动学习,不应是他律的强求,而应是自我心理的渴望。参加培训固然重要,而自我学习,而且是持之以恒地学习更重要。

在课程改革实验工作中,我深深地体会到,新课程已不仅仅是新课标、新理念,它已经与协作、创新、探究、激情、希望、未来这些滚烫的字眼紧紧联系在一起,让我们与新课程一起成长,为孩子们每天知识饱满。

[教育课程改革优秀人才推荐材料]

篇2:教育课程改革优秀人才推荐材料

优秀教育工作者——任胜海

根据学校工作安排,任胜海同志主要分管学校德育、体卫艺和安全教育工作,2015年还担任毕业班九(4)班的数学教学工作。

他不仅分管工作成绩突出,为我校争取了很多荣誉,还是教研教学的好能手,今年他的中考成绩进入了县前列。特作此推荐。

师德方面:他平时的工作作风,在全体师生中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要求别人不做的,他从不违例,要求别人要做的,他自己身先士卒。在工作中,从不推诿扯皮,长期以平衡的心态,默默无闻地做好每一件事。

德育工作:2015年县授牌我校“三生四爱五心五好”示范校之一。他的理念是“立德树人、以人为本”,重点以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为基础,以乡村学校少年宫为阵地,以社团活动为载体,开展书法、征文、演讲、绘画、音乐、舞蹈、器乐、办手抄报、体育竞赛等教育活动达80次。他组织师生撰写“巡访红色足迹”、“高铁伴我行、平安在我心”、“品茗书香、弘扬经典”、“学经典、写人生、强素质”、“在阳光下成长”为主题的征文活动和童谣创作600余篇,学校评选表彰优秀征文30篇,推荐上报20篇。其中“晒晒我的好家风”有2人次获县三等奖和优秀奖。

艺术工作:2014年9月份,全镇教师节表彰大会在我校召开,他有紊不乱的组织好这次活动,我校的文艺表演由于无可比性,获得优秀组织奖。今年5月份,参加全镇“祖国好·家乡美”主题系列活动,我校同样获优秀组织奖;其中舞蹈《山路银河》获县级二等奖。文明礼仪知识竞赛获西片区第一名,代表西片区参加全县比赛获县三等奖。

体育工作:为激发我校学生参加体育活动,打造清池中学为体育传统学校,除了组织开展好各项常规体育工作外,他大胆改革创新,从2014年秋季学期起,开展了大课间跑操活动,形成常态化的工作,为学生强身健体奠定坚实基础。今年6月份,金沙县首届青少年校园足球联赛西片区比赛在我校举行,在他精心组织下,圆满完成了本次西片区选拔比赛,我校女子队以本赛区第一名参加县的总决赛,获得金沙县初中女子组亚军。今年4月中旬,他组织协调各处室、班主任和科任教师,开展拔河比赛,参加师生达1000多人次,师生参加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得到了大大的提高,为推动清池中学成为体育传统学校上了一个台阶。

安全工作:按照教育局和中心校的安全工作计划,他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拟定学校安全工作计划,安全工作应急预案,安全教育活动方案。在安全管理中按计划、方案有步骤进行安全排查、整改,开展防灾减灾疏散演练。活动结束后,把开展各项活动的资料规范整理装档,按时上交中心校。为了给学生创造宽松的学习环境,他精选能管、敢管的教师组成护校队,每天晚上从7点到10点在街道、广场、网吧、寄宿房东、校园周边进行巡逻,杜绝了长期闲散在外面游逛的学生回住处学习。近年来,我校无任何重大安全事故。今年3月份,清池镇人民政府表彰我校为安全工作单位。

教学工作:2015年,他担任毕业班九(4)班的数学教学工作,由于有平时认真付出,中考成绩在同类学校70个班中名列第13名,进入前列。

教研教改工作:今年5月份,撰写论文《浅谈农村初中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的实施》,参加全省评比,获省级一等奖。

假期中,每天他还在上、下学校的路上,家长问已经放假了,还去学校做什么?“学生放假,老师不放假”是他给家长的一句答复。的确,学校还有很多工作只能在假期中做。当学校的老师看到他还在办公室上班时,都会说:“当领导真辛苦”,他很爽快地说:“这叫充实,不辛苦”。

篇3:教育课程改革优秀人才推荐材料

1 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材料物理课程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目前, 绝大部分理工科高校开设了材料物理专业基础课程, 我校于在2004年开设。由于受传统的培养应用性人才教学方法的影响, 其教学主要以教师为中心、课堂为中心、教材为中心 (“三中心”教学模式) 。该模式过于依赖于理论教学, 由于材料物理综合了材料学、数学、物理学以及结晶学等方面的内容, 涉及的理论知识较为抽象, 内容较为晦涩难懂, 因此, 单纯采用“三中心”的教学模式, 在授课过程中, 教师很难将复杂的物理知识简单化, 把抽象的知识具体化, 降低了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兴趣。文章指出:培养创新型人才, 首先要解决人才培养的转型为题, 要实现人才培养的转型, 就必须建立有利于培养创新系人才的教学体系, 将系统传授知识与探索研究相结合、要打破传统的“三中心”教学模式, 实施以教师为主导, 以学生为主题的启发式教学。材料物理是我院材料类专业的基础课程, 为了把材料物理建立成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教学课程, 需从以下方面对目前的“三中心”教学模式进行改革与实践。

2 培养材料类创新型人才的材料物理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2.1 教学内容与特色学科建设相结合

材料物理的基础理论以固体物理中的凝聚态理论为基础, 涉及的理论知识比较抽象, 从学习的角度讲, 要求学生学习过程中从宏观的概念转换到微观, 如从原子、电子及分子角度来理解材料的基本性能, 因此教学难度比较大, 因此如果单纯采用单一的教学方式, 会导致理论与实际脱离, 增加了教学难度, 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培养学生对本课程的学习兴趣。所以, 在教学过程中, 应该结合我校材料学科建设的特点, 拓宽教材内容, 结合我校材料学科的优势与特色, 在教学内容中融入我校金属材料、无机材料等的物理性能, 以便于学生更加容易接受, 增强教学效果。纵观其他兄弟院校在材料物理课程教学内容的设计, 他们将材料物理的教学内容与其学科优势紧密结合, 重点突出。如重庆大学, 在讲授材料物理课程时, 结合他们在电子信息材料及其元器件上的优势, 适当介绍有关结构材料的固体物理基本知识, 使材料与物理知识在一定的层面上达到有机地结合, 使学生对材料的应用与理论有一个明确的认识。反观目前我校材料物理课程的教材与教学内容, 与我校材料学科的特色与优势脱节。我们认为应该对教学内容进行部分的更新: (1) 保留材料物理基础部分:通过讲授量子力学基础、原子结构和固体电子理论, 使学生理解掌握微观粒子 (原子、电子及分子) 的波粒二象性, 掌握微观粒子的运动状态描述及其统计力学分布。为后续讲授材料的物理性能打下很好的基础。 (2) 结合我院开设的材料性能学课程, 主要针对材料的电学、介电、热学、磁学性能, 对目前的教材进行更新, 添加具体科研与生产实践实例, 避免片面追求理论完整、内容单一的弊端, 强调学生的能力培养。同时结合材料的最新发展方向, 理论联系实际地将新兴材料的物理本质向学生介绍, 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实际应用的能力。

2.2 改进教学方法与手段

在教学过程中, 如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主动性, 在教师和学生之间实现教与学的互动, 是完成课堂教学, 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关键所在。首先, 在教学方式上, 我们基于教材, 制作了与教材配套的多媒体课件, 同时我们在完成理论教学的基础上, 开设拓展性学术讲座, 除了教师向学生介绍一些国内外最新的材料物理的应用发展外, 让学生以小组形式, 针对课程内容选择一材料或器件, 对其涉及的材料物理知识撰写研究报告。这不但极大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而且增强了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自我更新知识、获取前沿信息的能力。从而进一步提供了本科生的教学质量和水平。其次, 在理论教学的基础上, 我们结合材料物理课程教学的内容, 积极开展“材料物理”课程实验教学。通过实践教学,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性思维。目前实践教学主要以演示性实验为主、设计性与研究性实验为辅。目前开展的实验教学内容主要从以下方面展开:金属材料电阻的测定、导热系数的测定以及差热分析实验等。通过实验教学, 尤其是设计性实验, 给学生充分发挥的空间, 让学生自主决策和设计实验方案, 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能动性、积极性和创新性。通过实验教学, 不但可使学生学会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 并对实验结果作出理论分析, 而其有利于进一步巩固所学理论教学内容。最后, 我们积极结合我院开展的《计算机在材料科学中的应用》课程, 利用计算机模拟将材料物理课程所涉及的抽象的知识内容具体化、形象化, 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如, 利用Material Studio (MS) 软件中的CASTEP模块可以计算材料的能态结构。

2.3 教学队伍的建设

由于材料物理课程是介于物理学和材料学之间的一门边缘学科, 所涉及面较广。单纯由纯物理学背景的教师或纯材料学背景的教师上课, 由于知识面的问题, 会导致教师教的费劲, 学生学得困难。因此, 对于材料物理课程教师队伍应该由具有材料学背景与具有物理学背景的教师组成, 最好教师来自不同高校, 这样有利于学科交叉和吸取其他高校的成功经验。另外, 要鼓励材料物理课程教师的对外交流, 教学和科研相结合, 紧跟材料科学研究的前沿。在教学过程中, 对教学内容进行延伸, 融入了我们科研过程中遇到的许多问题, 例如如何通过分析材料结构, 讲述为什么不同材料具有不同的性能, 以及所用到的材料性能测试的先进设备, 不再是单纯地讲述课本上的内容, 使本来很单调的内容变得比较有趣, 活跃了课堂气氛, 让学生学到最新和最现代的知识和技术。

3 结语

材料物理课程作为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课程里面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机械、电子、化工军工、航空航天等领域有着广阔的应用背景。因此, 进一步加强材料物理课程的教学体系的改革, 对培养材料类创新型人才将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摘要:本文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目标, 结合《材料物理》课程教学, 探讨了具有材料专业特色的材料物理课程内容改革、教学方法的改革以及师资队伍的建设等问题。

关键词:材料物理,教学改革,高等教育

参考文献

[1]刘艳改, 黄朝晖, 邓雁希等.“材料物理”课程建设与改革体会.中国地质教育, 2006, 1;

[2]杜志强, 李宁, 封子先等.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综合化学实验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大学化学, 2006, 21 (4) ;

[3]刘卫国.物理教材的物理学史材料与物理教学.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6, 4;

篇4:教育课程改革优秀人才推荐材料

【摘要】随着目前应用技术大学转型的发展,对高等工科学校材料力学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方法等,提出了材料力学课程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的改革意见,并结合工程实践对力学实验教学进行了更深入的探讨,也初步指明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下,材料力学课程新的教改方向。

【关键词】应用型 材料力学 工程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8-0195-02

【Abstract】Along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urrent university of applied technology transformation, the content of the teaching for material mechanics course in universities of technology and method, etc., puts forward the theory of material mechanics course teaching and experimental teaching reform, and combining the engineering practice of mechanics experiment teaching has carried on the further discussion, also pointed out the preliminary applied talents training target, the new educational reform direction of mechanics of materials course.

【Key words】Applied; Mechanics of materials; The engineering practice

一、引言

高等工科院校中,材料力學课程是材料科学、土木工程、机械工程等专业的重要专业基础课程,是学习专业课程的必要基础,其经典理论一直被广泛应用于现代工程和科学技术中 [1]。它包含理论课程和实践性教学环节,理论课程教学目的是使学生对杆件的强度、刚度和稳定性问题具有明确的基本概念,必要的基础知识,比较熟练的计算能力,一定的分析问题的能力;实验课程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掌握测定金属材料性质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了解实验应力的基本概念和初步掌握验证材料力学理论公式的方法。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力学素质和定性、定量分析能力以及面对问题时自主思考、独立解决的能力,同时提高实践动手能力,使其成为知识和能力协调发展的应用型人才[2]。

目前,根据国家改革战略的需要,部分高校向应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转型,以满足社会和市场人才需求。教育思路转变,应用型和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以及培养方式的转变,课程改革在应用科技大学改革试点中势在必行。对于正处于转型与发展关键时刻的高校,课程改革研究对转型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课程教学内容改革

1.理论课程教学内容改革

由于高校应用型本科转型发展对人才培养要求的转变,材料力学课程教学内容必然进行调整和改革。在课程内容选取上,教师们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和人才培养的要求,确定为基本理论够用,工程应用加强的选取原则,弱化繁琐理论公式的推导,加入大量力学在工程实际问题的应用实例。例如,在讲解梁的剪力图和弯矩图的绘制、位移计算以及压杆稳定时,由于该部分内容是学生学习专业课必然遇到的力学问题,也是后续课程的基础,因此,将这些内容定位为详讲内容,并在教材内容的基础上加入工程实例分析讲解,提高了学生的兴趣,基本理论的掌握得到加强,同时也让学生学到了应用力学知识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质量有了很大的提高。

理论课程教学内容的改革还应确定为模块化课程内容,即根据后续课程和工程实际要求,将教学内容划分为各个模块进行教学,每一模块解决一定的理论问题或工程实际问题,学生能够有目的学习,以期更好地组织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2.实验课程教内容学改革

实验教学环节是力学理论与工程实际相结合的重要纽带。实验教学内容就应随着实际工程技术的发展需要而做出相应变化。针对土木、机械等工科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材料力学课程基本要求是使学生掌握工程中的力学知识,并具有比较熟练的力学计算能力、一定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材料力学实验的基本要求应该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力学素质和动手能力,掌握工程实际中力学问题的试验方法和手段,因此,实验课程除了原有的经典实验内容以外,不仅可以增加一些常用工程材料的实验内容,如混凝土的拉压,型钢的抗弯应力测试等,还可以制作一些钢筋混凝土梁、板等不同结构类型的实体模型,测试其受力下的应力应变状态。

三、课程教学方法改革

1.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

教学方法改革的目的是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综合运用专业基本理论与方法解决工程实践问题的能力。理论课改变传统的“灌输式”和过分偏重理论讲授的教学方法,把培养学生接受新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能力作为改进教学方法的出发点和归宿。笔者在课堂上实施工程案例教学法[3],在教学中,结合多媒体教学,将大量工程问题以图片形式展示,将工程中的力学问题融入教学内容,使得学生在学习力学基本理论的同时,学会应用力学基本知识解决工程实际问题。还通过实行启发式、讨论式、研究式等[4]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发挥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增强学生学习材料力学的兴趣,提高了教学质量。

2.实验课教学方法改革

在力学课程教学中,力学实验教学作为力学课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培养应用型人才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处于转型阶段的大多数工科高等院校中的材料力学实验教学存在着诸多问题,如实验内容相对比较单一,主要是验证、演示性的实验,结合工程实际的设计性、综合性实验几乎没有;实验教学的过程中,大部分时间用于讲解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和实验数据的取得与计算,学生动手操作较少,以至于部分学生认为做实验只是抄抄数据,写写实验报告,对动手做实验缺少兴趣,这样不利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提高实践能力。

为提高学生学习材料力学实验课程的兴趣,尽早了解力学课程在工程中的应用,笔者通过工地实地调研,了解到在工程实际中需要进行测试的许多力学问题,在重庆甲诚实业集团、贵州建工集团和北京西地环球工程咨询公司重庆分公司的帮助下,几十名学生亲自动手参与了该集团推出施工用的新型盘扣式脚手架(如图1)的力学试验,成功尝试了一次工程实践型力学实验课程教学(如图2)。这次结合工程实践的材料力学实验课程教学使学生走出校门,直接到施工现场,在工程实践中发现力学问题,提出实验方案,进行实际工程的力学测试。不仅能增强学生对力学理论的理解和运用,还能极大地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培养其实验兴趣、工程实践素质和创新意识。

四、结语

在材料力学的教学实践中,结合课程的特点,通过改革教学内容和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整体力学水平,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特别是在将工程实践与力学教学相结合的尝试中,学生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对力学知识在土木工程中的应用也有了更深的了解。如何灵活的选取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内容,将各种教学方法有机结合,完善推广工程实践型材料力学课程教学体系,更好地服务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是进一步的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1] 李琳.材料力学实验教学改革的思考及探索[J].力学与工程应用,2012(1):414—415.

[2] 张旭光,王秀振等.独立学院土木专业材料力学课程实验教学研究与探讨[J].高等建筑教育,2013,22(5):125-128.

[3] 王晔,杨姝.工程力学课程教学方法改革探索[J].力学与工程应用,2012(1):398—400.

篇5:优秀教育工作者先进材料(推荐)

——记优秀教育工作者钟益仁

我是一个有着28年教龄、多年完小校长经历的教育工作者,现任资阳区新桥河镇第三中心小学办公室主任。从参加工作那一天起,就秉承诚诚恳恳做人、踏踏实实做事的人生准则,不务虚言、本色质朴、勤奋执着、无私奉献。履任的每一个学校,都能带领老师们焕发出工作的激情;在所挚爱的教育热土上,默默耕耘,播撒汗水和希望,换来满园春色。

一、消除安全隐患,为学生的生命安全筑起了一道坚固的防线。安全是学校工作的底线。为此,我坚持每周对全校师生进行安全教育,提高师生的安全意识,还坚持周周排查,发现问题立即整改。我把消除安全隐患当作是自己工作的大事来抓。

担任水口山学校校长时,始建于74年的土木结构的学校食堂和礼堂已经破烂不堪,岌岌可危,随时都会发生安全事故,已不能使用。我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奔波于社会各界,利用放学后的时间数次与学校所在的四个村领导联系、反应情况、讲要求,争取到了全力支持,带领老师,不等不靠,自己动手干,奋战一个月,对它们进行全面翻新。使食堂和礼堂达到了安全使用标准。学校厕所严重漏雨,天雨地滑,也是严重安全隐患,我从家里拿来木板,制成模板,带领教师,用混凝土浇灌,整整一个五一长假才地面硬化。并且,加固学校栏杆,使之结实耐用,安全可靠,极大的保障了广大师生的安全。我又利用双休日,带领教师在底楼教室门前五十多公分落差上,浇砌台阶,消除了又一个隐患。

在我的履历中,所在学校从未出现安全事故,有利的保障了师生生命和财产安全。

二、努力改善办学条件。

我把自己的精力实实在在的放在改善办学条件上,跑关系、找指标、落实资金、监督工程,努力使所在学校硬件设施得到提高。

02年上半年,我多方筹集资金,建设了水口山学校电脑教室;下半年,又争取到了服务区四村干群的支持,添置了学校厨房的蒸汽锅炉、全面更新灶具,对食堂进行亮化、净化、硬化。

08年,我争取到了成功人士钟健康的慷慨捐资,给新三小修建了一个高标准的学生运动场,内含一个标准篮球场、200米环形跑道、四至下水道,耗资六万余元。我又争取到乡村道路硬化项目指标,硬化了入校道路。化解各种纠纷、监督工程进展、守护施工材料,我日夜坚守工地四十多天。

10年校址搬迁过程中,我整个暑假都在肩扛手挽地搬运教学设备、参与教学楼的维修、整理学校绿化带。

办学条件的改善,极大的提升了教育教学品味,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使广大教师能快速高效的开展教育教学工作,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为素质教育的开展做了基础性的铺垫。

三、狠抓教育教学,为师生的共同发展提供保障。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认真抓好教学工作,一直是我工作的重中之重。我一直担任五、六年级数学教学,并积极组织教师学习新课标,更新教学理念,转变教育观念,改变教学方法。特别重视教师培训工作,教师的培训组织工作得到了有关部门的充分肯定。鲁锋、孙国华、许永胜等老师在各项培训中,表现突出,屡获嘉奖。教育科研有力的促进了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使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有了显著的变化。

四、对待同志春风拂面,稳定也是一项重要工作。

离退休老师为我地教育作出的巨大贡献,我非常重视他们的健康和生活情况。经常上门探视,和他们促膝谈心。节假日的慰问,礼轻意重。每当有老师患病入院,我都要前往医院探视。每当老教师逝世,我都要组织朴素隆重的追悼会,并对家属进行慰问。

为了增加单位凝聚力,我想法设法组织开展工会活动,丰富教师生活。如组织了教职工乒乓球运动会、篮球运动会、教师演讲比赛、教师写字比赛、朗诵比赛等。鲁锋老师的《山中,有一种执着叫坚守》获区级教师演讲比赛一等奖。

扎实的工作让老师们安心、贴心,矛盾都化解在理解之中。学校无任何上访事件。

五、注意个人形象,努力做到行为世范。

我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工作中总是身先士卒,率先垂范,努力成为师生的楷模。在日常工作中,坚持深入工作第一线,采集最新鲜、最准确的第一手资料,理清思路,做好各项档案的整理。以校为家,经常加班加点、通宵达旦地工作,将各项档案按要求整理完好。

篇6:教育课程改革优秀人才推荐材料

xx县第二小学创建于1903年,是一所百年老校。学校占地6990平方米,建筑面积4071平方米。现有师生1168人,共开设18个教学班。近年来,学校紧紧围绕传承与创新两大主题,以”办高雅学校,做儒雅教师,育文雅学生”为办学理念;把”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和幸福人生奠基”作为办学目标;确立了”质量立校、特色兴校”的发展方略,积极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探索素质教育之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一、丰富文化内涵,引领素质教育全面实施。

学校各项工作以”雅”文化这一办学理念为统领,确立了全面、科学的育人目标和”三风一训”,用先进的办学理念引领学校的健康发展和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和人生幸福奠基”的办学目标是我校全体教师在理性地思考教育的目标与价值的基础上,并经过不断梳理和集体讨论,最终确定下来的。其核心意义是在管理中追求人文精神,尊重师生主体,让每一个师生身心潜能、个性特长在教育教学中得到开发和培养,在教与学的座标中找到位置,施展才能。同时,学校本着”面面墙壁会说话,一草一木皆育人”的原则,重视环境文化的建设,重建书香文化。充分利用操场、楼内外的墙壁、走廊的空间等,凸显校园”三廊一屏”的整体濡染、育人作用。即:以”雅韵廊、书香廊和健体廊”三廊中精选的静态经典文化内容,教学楼主墙体上的电子滚动屏幕中”每日一文”内容为主,组织全校师生诵读、感悟,形成了良好的育人氛围。

二、强化德育工作,突出素质教育的”主旋律”.德育工作是学校的首要工作,德育教育质量是学校的发展之本,生命之本。

(一)深化养成教育。

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是什么?只是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习惯。”李岚清说过:”教育学生学会做人,是素质教育的首要任务。”小学是养成良好习惯的关键时期,我们从细节入手,就学生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两个方面制定了《”双十”养成教育内容》:把学会倾听、课前预习、与人合作、举止文明、诚实守信等20个养成习惯列入其中,并细化为60个小项,广泛进行宣传学习、强化监督、对照实施,将之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

(二)进行星级评比。

近年来,我校德育处依据素质教育的要求,出台了星级评比细则。具体做法是:以周、月和学期逐级评出礼仪之星、文明之星、劳动之星、艺术之星等八种班级之星和校园之星,分别在光荣榜中公示表扬,并在德育处备案,成为学校四好少年、优秀学生的推荐依据。同时,通过各种星的评比,以此为导向激励学生,逐步实现育文雅学生的办学目标。

(三)坚持活动育人。

学校坚持用丰富的活动吸引人。首先,充分利用班队会时间以小品、演讲等形式,开展内容丰富、效果显著的教育活动,使学生从中受到思想教育和熏陶。其次,借助各种传统节日、重大时令组织教育活动。三月份,由少队部发起”向雷锋同志学习”倡议活动,深入进行读雷锋书、唱雷锋歌、做时代新人的教育活动,取得非常明显的教育效果,学校好人好事层出不穷,涌现出不少的校园”小雷锋”.第三,充分利用其它资源,对学生广泛进行教育。学校先后吸引5名家长就职业责任对学生进行宣讲;让学生走进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接受爱国主义教育;让公安民警为学生进行法制教育,收到良好的教育实效。

三、推进教学改革,突出素质教育的”主阵地”.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是促进学生发展的主渠道。本学期我校以尝试教学理论为指导,借鉴洋思中学、杜郎口中学、山东昌乐二中教学改革成果经验,进行”四环节教学模式实验研究”,探索合适小学生学习特点的课堂教学模式,以构建高效课堂,深化素质教育。

(一)思想上引领。我校认真组织广大教师参加市、县教育部门组织的各类培训活动。采用集体学习与自主学习相结合的办法,组织全体教师认真学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各学科《课程标准》。要求每位教师都整理了相当数量的教学反思、教育随笔、读书笔记。本学期又组织教师去了辛店中学、县五小去实地考察学习、感受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可喜变化,让”先学后教、少教多学、当堂训练”的教学理念深入人心。同时,我们还启动了教师外培计划,力争三年内每一教师进行一次外培。此外,学校实行月主题学习制度,及时为教师印发学习资料,打造学习型、科研型教师,为课堂模式的改革提供智力支持。

(二)教研上促进。

首先,我们实行”主题式”校本研修办法,以增强研修的目的性、主体性,形成”发现问题一提出问题一探究问题”的良好氛围。在此基础上,通过集中交流、分散学习、资料积累、随机讨论等形式提高研修实效。同时,制定《校本研训制度》,实行教研活动签名登记制度。第三,加强教研组建设,实行教研组长负责制、学校班子成员协助参与制、周教研活动制度。第四,创新教研形式、提高教研质量,开展集体备课、同课异构、示范课、教学论谈等活动,有效促进教学模式的改革。

(三)课堂上实践。学校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以课堂教学为抓手,努力实践新课程理念,提高教育教学实效。把”以学定教、先学后教、少教多学”作为课堂的基本要求,制定了《四环节教学模式课堂评价标准》,提炼了新教学模式基本理念30条,对指导教师对新模式的操作和把握起到导向作用,实现其角色的彻底转变。目前,广大教师可以较好的使用四环节教学模式,突出体现了以下特征:教学时间-——少教多学;教学流程——先学后教;教学主体——双主体;教学中心——课堂问题;教学形式——合作互动;教学目标——”堂堂清”.使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有了很大的提高,对推进素质教育突出了主渠道的重要作用。

四、开展特色活动,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一)加强 “三节一会”建设。

学校积极办好一年一度运动会、艺术节、科技节、读书节活动,并开展古诗文诵读比赛、演讲比赛、校园歌手比赛等活动。活动注重全员参与,整体联动,气氛热烈,培养学生兴趣,挖掘学生潜能,不断提升学生的文体艺术素养。

(二)实施”晨诵、午读、暮省”活动。

晨诵:活动分为全校师生集体诵读和班级师生诵读两种形式:

全校师生集体晨诵——利用主墙上的电子滚动屏,每周一升旗结束,组织全体师生集体高呼校训、学风等口号后,齐诵一篇经典诗文。班级师生共同晨诵——周二到周四每天早晨20分钟晨诵时间,要求教师与学生一起重温经典,品读诗歌、美文。

午读:各年级采取”图书共享”的方法,各班交换阅读,使学生可以读到更多的书。午读时间,班主任老师根据提前安排好的读书进度,组织指导学生认真午读。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把精彩的词句、段落摘抄在午读摘抄本上,为写作积累素材,达到了读写共进的目的。

暮省:放学后,师生共同对一天的阅读生活进行梳理,低年级复习当天背诵过的古诗篇章;高年级写读书日记或背诵巩固当天背的内容,通过日记、读书抄报、读书心得、读写绘汇编集等形式,把自己的读后感记录下来,从而日积月累,用书香滋养童心,丰富生活。

(三)积极开展阳光体育运动。

我校高度重视”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建立健全学校体育工作机制。在开足上好体育课及”两课、两操”(体育课、活动课、眼保健操、广播操)。的同时,统一了大课间体育活动,开展校园集体舞活动,还成立了呼啦圈队、毽子队、跳绳队、羽毛球队四个体育小组。去年11月27日,作为我县的教育亮点工作,接受了市观摩团的观摩,得到一致好评

篇7:改革新闻教育培养优秀人才

武汉大学新闻学院的前身是1983年成立的武汉大学新闻系。在十余年的办学过程中,形成了“加强基础、注意实践、服务四化、面向未来”的基本理念,以培养最高层次的专门人才为目标。其新闻实务教育的历史虽然不长,但是在课程体系的设计、教学实践的安排及研究方向的确定诸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在新世纪之交,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对外开放的深入、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新的传播科技的突破及一国两制的构想的实现,新闻实务教育将会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为了因应时势,新闻实服教育必须进行更大的调整,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完善现有的课程体系,同时调整学术研究的重点,以保证教学水平稳步提高。

一、武汉大学新闻学院之概况

中国的新闻实务教育,如同中国的新闻事业,起步虽晚,发展却很快。尤其是本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新闻实务教育不论是在规模还是质量上,都实现了前所未有的飞跃。至1995年,已有百余所高校开设了新闻院系专业。新闻实务教育的发展,不但和新闻事业的发展互为表里,而且在总体上与中国改革的具体过程相一致。在发展中改革,在改革中发展,可以说是80年代以中国新闻实务教育的基本景观。为了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的新闻实务教育,从而推进两岸及香港新闻实务教育的比较研究,本人打算借此次学术研讨会,就武汉大学新闻学院新闻实务教育的具体情形,进行扼要分析,以求教于在座各位专家。

一、历史与前瞻

武汉大学新闻实务教育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1976年。是年春,在武汉大学中文系内开始筹建新闻学专业。翌年夏,一部分中文专业学生转到新闻专业,同时还正式招收了一届学生,但在1976年,新闻专业停办,其学生和师资重于中文专业,新闻实务教育的历史于是中断。

1993年9月,武汉大学校长刘道玉决定重开新闻实务教育,命吴高福教授负责(于中文系之外)筹建独立的新闻学系。第二年秋季新闻学系正式招收新闻学专业本科生。1985年又增设了第二个专业广播电视新闻专业。1986年成立武汉大学新闻学研究所,首任所长为老报人、原陕西社会科学院院长何微教授。同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武汉大学新闻系获得了硕士学位授予权,并正式招收新闻学硕士研究生,初步形成了教学、研究两个中心的办学格局。1992年经国家教委批准,武汉大学新闻系增设了广告学专业。同年为顺应两岸经济文化交流的发展,推进台港澳地区新闻传媒的研究,成立了武汉大学台湾澳新闻研究中心,这是我国第一个在高等院校中设立的专门从事台港澳新闻研究的科研机构。

1995年6月,武汉大学新闻学系正式升格扩编为武汉大学新闻学院。下设新闻学系、广播电视新闻系、广告学系、新闻学研究所和台港澳新闻研究中心五个教学科研机构,还有新闻实验中心与新闻资料馆两个辅助机构。拥有教职工近60人。教员中约60%集中在新闻学系,除本科生、第二学位生(双学位)、硕士研究生外,还收插班生、留学生、大专生,形成了多层次、多形式的新闻专业人才培养基本。十二年来,武汉大学新闻学院已累计向社会输送硕士研究生41名,本科生412名,第二学位生和插班生153名,大专生1100余名。目前在校模式生33名、本科生282名、第二学位生和插班生38名。尤其是硕士研生教育发展迅速,由原来的每年招收一名到目前每届招收15名,是中国大陆三所招生规模最大的新闻院系之一。

在武汉大学新闻学院下属的五个教学科研机构中,最大的是新闻学系,作为新闻学院主体,其存在的历史最久。新闻学院实际是在新闻学系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新闻学系现有专职教员22人,其中教授4名,副教授13名。下设新闻史论、新闻实务及传播学三个教学研究室。主要的研究方向有:中外新闻史、新闻理论、新闻业务、传播学和台湾澳新闻传播。研究成果的发表,主要集中于不定期出版的《新文学探求录》。目前,新闻学院系准备于新闻学专业之外,再办一个国际新闻专业,并把已有的摄影专业方向发展为摄影专业,形成一系三专业的格局。

篇8:教育课程改革优秀人才推荐材料

1 国际护理教育的课程设置

随着护理观念的更新和护理模式的改变, 国外护理教育的课程设置也做出了相应调整, 以达到更科学、全面并且更适应社会的需要。国际护理教育遵循的原则是保证为学生提供3个方面的护理教育:传授有关促进健康、预防疾病的关键知识;培养学生的沟通交流、解决问题、评判性思维等核心能力;使学生熟练掌握护理专业技能[1]。国际护理教育在课程设置上, 具有以下特点。

(1) 注重基础课程与临床课程的相互渗透、有机结合, 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其明确学习目的。如在澳大利亚, 护理教育的课程设置中护理专业课程占82%, 理论学时与临床实习学时的比例为1:1;而在美国, 理论课与实践课的比例为1:3。

(2) 国外护理教育的课程体系打破了原有的学科体系, 向以人的生命周期为核心的课程模式转变。护理专业课程按人的生命发展过程设置为孕产期护理学、婴幼儿青少年护理学、成人护理学、老年人护理学、临终护理学等。

(3) 减少了医学专业课的比例, 增加了人文社科课程和交叉学科课程的比例, 让学生了解影响健康的心理、社会、文化等各方面的知识, 充分体现了护理专业以人为本的特点和护理的人文主义精神。

2 我国高职涉外护理专业课程设置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2.1 课程设置方面

我国高职涉外护理专业的大部分课程设置仍缺乏护理内涵, 不能很好地与实际工作中的岗位需要接轨。公共课、医学基础课、护理专业课之间的比例不合理, 并普遍存在基础医学课比重偏大、门类齐全, 而实践课比重小, 且理论课程与实践环节脱节的问题。在理论课的授课期间, 实习和见习时间偏少, 使理论知识脱离临床实际, 而在最后1年的临床实习中又存在临床实习脱离理论指导的问题。人文课程欠缺。

2.2 师资方面

高职涉外护理专业师资短缺, 教师的学历层次、专业素质水平, 尤其是英语水平不够高。

2.3 语言教学方面

对专业英语 (特别是护理英语) 的教学重视不够。双语教学, 特别是对专业课程的双语教学有待于加强。

3 我国高职涉外护理专业课程改革的对策

高职涉外护理专业的总体教育目标是培养高素质的国际型护理人才, 所培养的护理人才应具备到国外医院、国内外资或合资医院工作的能力。这一培养目标也决定了高职涉外护理教育应与国际护理教育接轨。因此, 高职涉外护理专业课程必须进行改革。

(1) 高职涉外护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应与其专业培养目标相适应。高职涉外护理专业的培养目标要体现以岗位能力培养为主线的职业教育特色。高职涉外护理专业的毕业生应具备较强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强的外语 (英语) 听、说、读、写能力, 能满足国际护理对象的需求;获得知识的能力, 以便较快地获取先进的技术与新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提供整体护理、健康教育咨询服务的能力;从事预防保健及家庭护理的能力等多方面的综合能力。此外其还应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人文素养, 既熟悉本国文化, 又了解国外文化, 具有跨文化的理解、沟通能力及创新能力[2]。

(2) 加大涉外护理教育改革力度。主要体现在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材建设等方面。

(1) 课程设置应遵循基于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开发原则, 突出与国际接轨的专业特色, 实现课程的系统化和整体化。在课时上应重点突出对涉外护理人员基本素质的培养, 突出核心课程, 加强学科交叉, 使课程设置更具有融合、发展的趋势。在课程体系的设置上应注意公共课、医学基础课、护理专业课之间的比例以及英语课程中基础英语课与专业英语课之间的比例。在护理教学中应适当充实社会、心理、人文等学科的内容, 以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培养学生良好的个人修养和道德行为、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评判性思维能力、人际交往、沟通能力。另外, 建议增设选修课——临床护理观察学。该课程有助于学生在临床护理工作中积极启动感觉器官, 学会有计划、有目的地观察某位患者、某种现象或事物。它不仅涵盖了内科、外科、儿科、妇产科等课程对不同疾病观察的内容, 还包括了对操作、心理、安全等各方面观察的内容, 其内容包括病情护理观察、心理护理观察、药物治疗观察、手术治疗观察、技术操作观察、急救护理观察、特殊专科护理观察、患者安全护理观察和生活护理观察等。

(2) 强化学生的岗位技能训练, 增加实践课程比例, 突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使理论知识与临床实际相结合。

(3) 教师应进行自主学习、情景教学等教学方法的探索, 使学生学会学习。改变传统的单纯“以课堂为中心”的教学方法, 提倡“以教师为主导, 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 培养学生的整体意识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 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和团结协作能力。

(4) 在教材的选用上, 可尝试使用英汉双语教材或国外护理专业教材, 有条件的学院可自编适合本院学生使用的院本教材。

(3) 为了贯彻全国医护英语综合等级证书考试及CGFNS考试 (美国国外护校毕业生资格考试) 精神, 高职涉外护理专业的学生必须重视对医护专业英语课程的学习。在教学中, 教师应尽量采用双语教学, 尤其是对涉外护理专业课程。可尝试聘请外籍教师进行教学, 以加强学生的语言学习和训练;也可在涉外医院开辟实习基地, 为学生创造到涉外医院见习和实习的机会, 使学生在实践中提高语言应用能力和护理实践能力。

(4) 在师资培训方面, 对我院的双语教学队伍应进行英语强化训练, 聘请外籍教师 (包括英语、护理) 参与教学与管理, 建立一支能完全胜任涉外护理专业教学的教师队伍。

总之, 高职涉外护理专业的课程改革受到历史、政策、管理理念、师资等因素的制约, 需要教师进一步更新教育思想, 转变教育观念, 同时要加强师资培训, 这样才能使涉外护理教育培养出具备较高素质和具有国际、国内竞争力的高级护理人才。

摘要:现针对当前国际护理人才短缺的严峻形势, 结合国际护理教育课程设置的特点, 指出在当前国内高职涉外护理专业课程设置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并提出相应的改革策略, 以加快我国高职涉外护理教育的课程改革, 培养优秀涉外护理人才。

关键词:高职,涉外护理,课程改革

参考文献

[1]王冬华.国际护理教育发展趋势及对我国涉外护理专业课程改革的启示[J].亚太传统医药, 2008, 4 (7) :7.

篇9:教育课程改革优秀人才推荐材料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 装饰材料与工艺课程 理论教学 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0-0016-02

随着当今社会消费主力年轻化,装饰行业逐渐受到80后和90后这一代人的思维影响,对于材料的品牌度的可信度出现下滑,而对一站式服务和个性化需求有所增强。新材料和新技术使得装饰行业需要从其内部进行发展,从而培养出应用型人才来满足社会需求,这些创新型人才有着创新型思维方式并且具备坚实的基础。无论是对于应用型本科院校还是高职院校,这一系列的要求已经成为开设该课程的最终目标。

一、装饰材料和工艺课程改革背景

2014年2月,国务院常务会议所提出“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该提法在全国各大普通本科高等院校引起热议。中国的高等教育正经历着国际高等教育类似的由“精英化”到“大众化”的教育分化过程,地方性普通本科院校也正在逐步进行应用型转型,主动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培养高质量的适合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既是我国高等院校办学的准确定位,又是新时期下本科高校的办学特色,更是普通本科高校健康生存和蓬勃发展的关键。

装饰材料以及工艺课程是应用本科院校以及高职院校环境与艺术专业中的重要基础课程。该课程能够培养学生对装饰材料的认识,并能在一定程度上掌握其施工工艺。我们将结合了建筑行业需求和高职院校室内设计专业的教学条件,对装饰材料和施工工艺课程进行探索,从而进一步明确其课程结构和教学目的。通过探索。同时,我们也将对当前存在的问题給出我们的意见和建议。

二、建筑装饰材料和工艺课程存在的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建筑装饰材料和工艺存在着许多的问题。

首先,在课程设置上,课程安排过于紧凑,学生接受能力较为有限,从而影响了教师教学的效果。课程知识是开放性的,然而现行的各项规章制度、教学模式以及教学内容与课程性质存在冲突,不利于培养学生学习相关技术的动力。

其次,在教学过程中也存在某些基础问题。例如:教学内容过多,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结合并不紧密,知识较为枯燥,并存在教学材料更新速度过慢无法满足课程教学需求的现象。在建筑装饰材料课程教学中存在教学模式单一、知识结构不全面特点。

三、建筑装饰材料和工艺课程问题产生的原因

针对上文中总结的课程问题进行分析,我们可以从两方面对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一方面是因为课程重理论轻实践;另一方面是因为课程忽视了学生的创新思维,使得学生在空间设计用运用创新思维能力较弱。我们再次可以注意到,在教学过程重“教”与“做”是分离的。这会导致理论和课程操作无法运用于接下来的课程和实际操作项目中去。最后,教学方式、缺乏创新的课程模式以及缺乏多样化的课程教学手法的问题依旧存在。这些课程中出现的问题对课程教学产生了一定影响,从而制约了学校培养具备行业实际操作人才的能力,无法达到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的。

四、装饰材料与工艺课程改革的方向和措施

我们通过对课程教学理念、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以及实际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我们发现了现存的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从而激发我们对课程教学改革的动力。

首先、根据课程性质调整课程结构,加强课程理论和实际操作之间的结合力度。通过案例教学法,我们可以将课程融入专业室内设计课程中去。

其次、从各个方面对教师团队进行培养和建设,从而提高教师教学的专业水准。

再次、教学材料和教学中断现象在课程中经常出现。为了加强教学材料建设,优化教学内容以及提高教学材料的使用率对于教学改革来说尤为重要。

最后、运用启发型的教学模式,多元化的教学方法有助于巩固和加强对课程的教学研究和课程建设,从而不断更新课程教学内容。

五、结论

随着市场需求的不断提高,建筑装饰材料和施工技术的教学方法也必须与时俱进。我们通过对课程当前的状况和已经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且不断提出针对课程教学的改革的方法和建议。大学课程教学团队相对来说依旧年轻,教学水平有限,教学内容偏向缺乏理论知识学习的实践活动。教学内容统一化程度和结合力度较差。实践教学一定程度上受到实践环境的约束。在教学改革过程中出现的这些问题,已经引起许多研究人员关注并且根据课程特征,各式教学方式和方法给出了他们较好的解决方法和建议,理清课程的教学理念,从而满足学校、课程、人才和社会发展的需求。在课程改革过程当中,各大院校不断提高实训实践设施和环境建设,同时大学必须加强和企业的紧密合作,从而为学生提供实习的场所。目前,装饰材料和施工工艺课程改革已经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果,教学效果也发生了明显的改变,这一切对于培养应用型和创新型大学生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关于印发《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的通知.(教高〔2000〕2 号) [E B /O L ].[2 0 0 0 -0 1 -1 7 ].

[2]何隆权,邓军.基于研究性学习的高职建筑装饰材料教 学探索[J ]. 职教论坛,2 0 0 9 ,(6 ):2 4 - 2 5 .

[3]纪东琪.装饰材料与构造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以吉林大学应用技术学院为例[J]. 艺术教育,2015,274:268.

[4]许飞.箭镞材料课程的改革与教学过程的优化[J]. 高等建筑教育,2002.

篇10:改革新闻教育培养优秀人才

武汉大学新闻学专业课程体系沿革比较

类别版次1986年版1988年版1994年版修订

总学分158158165160

必修公共必修学分32383840

比例20.3%24.1%23%25%

专业必修学分83656850

比例52.2%41.1%41.2%31.3%

合计11510310690

比例72.8%65.2%64.2%56.3%

选修指定选修学分2824

比例17.7%14.5%

任意选修学分43273570

比例27.2%17.1%21.2%43.8%

合计学分43555970

比例27.2%34.8%35.8%43.7%

比例,系指该类课程学分数在总学分中所占的比例。

从上表中不难看出,自1986年至19间所进行的四次调整修订,虽在总学分的要求上有些起伏,但是不同种类课程学分及其在总学分中所占比例的变动趋势是相当明显的。首先,专业必修课在总学分中占的份额逐年下降,由1986年的83分降至年的50分;如果把专业必修课与公共必修课加在一起都作为必修课计算,则必修课学分在总学分中所占的比例,在1986年为72.8%,1988年为65.2%,1994年为64.2%,1996年修订时再降为56.3%,其次定选修课在总学分中所占的份额由下降转趋消失,如果把指定选修课与任意选修课合并作为选修课处理,则选修课学分及其在总学分中所占的比例呈现了逐年上升的趋势,在1986年为43分,1988年为55分,1994年为59分,1996年为70分,其在总学分中所占的比例亦由1986年的27.2%,1988年的34.8%升至1994年的35.8%和1996年的43.7%这种变动趋势,一方面表明武汉大学新闻学院对于选修课程在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作用和地位的高度重视,另方面,又基本上适应了目前事业发展,对于新闻人才新的需要。

四、教学与实践

上一篇:宿舍安全知识竞赛定下一篇:《风的形成》实验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