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质教育课程改革

2024-05-02

素质教育课程改革(精选十篇)

素质教育课程改革 篇1

一、以“三维目标”为导向, 优化教学方案

备课是一项有创造性的个体劳动, 备课的好坏关系到课堂的成败。传统的备课, 强调知识传授, 忽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强调学生的预设性, 忽视教学的生成性。所以在新的形势下, 我对备课进行了深入的反思, 重塑备课新思维, 以三维目标为导向, 优化教学方案, 恰当安排语文知识的教学, 不面面俱到, 只抓住一个切入点, 带动其他知识的教学, 从而轻松圆满地完成一节课的教学任务。新课标要求:一至六年级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这是针对培养学生朗读能力的要求。为此, 我把朗读作为课堂教学的切入点, 以读代讲, 以读悟情。

二、构建互动平台, 激发学生潜能

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最显著的变化是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 强调学习的过程与方法。为了使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教学实践中得到充分体现, 我不断改变教学策略, 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 为学生构建良好的互动平台, 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激发学生的潜能。

识字教学在低年级语文中占有重要地位, 教师在教学中不能只单纯地追求识字量, 还要特别重视学生的情感、态度, 重视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祖国文字的热爱。这就要求教师教法要有艺术性。我在识字教学中, 为学生开设“自助餐”, 让学生挑选自己喜爱的“食物”。

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语文首先在于它的工具性。一年级学生的语言特点是词语概念总是和事物表象紧密结合, 因而在学生阅读课文时, 会不自觉地把课本插图和日常生活画面联系起来。比如教学《小鸭子的问号》一课时, 我首先引导学生分角色朗读, 在明白角色后, 指导学生说一说生活中的小鸭子和小鸡分别是什么样子, 小鸭是怎样走路、怎样叫的, 小鸡是怎样吃石子的……并让学生表演, 表演时我又鼓励学生不仅可以运用自己的肢体语言, 还可以自由补充自己的语言。学生表演得很形象, 很逼真, 最后我启发学生续编故事。有的学生续道:“小鸭子跑去告诉小伙伴, 它知道小鸡为什么吃石子了。”有的说:“小鸭子喊同伴们一起过来和小鸡做游戏……”这样不仅发展了学生的语言能力、思维能力, 而且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潜能。

三、创设和谐环境, 注重人文发展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因此, 我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而这种培养离不开丰富的语文实践活动。综合性学习就是在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提出的, 它产生的过程, 也就是学生知识与技能, 过程和技能,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不断生成的过程。综合性学习, 更能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潜能, 更能不断提高语文的综合运用能力。语文教材中安排了“看看我们的校园”、“汉字娃娃找朋友”、“走出校园认汉字”、“有意思的名字”四个综合性学习版块。我注重引导学生参与实践, 让学生从丰富的课程资源中, 主动地获取知识, 在生活中学习语文。进行“看看我们的校园”这一综合性学习内容时, 时间是下半学期刚开学, 恰逢春季, 学校里的各种植物焕发出蓬勃生机, 学生们充分感受到了春天的气息。我动情地描述:春风吹醒了大地, 春天已悄然来到我们身边, 小朋友们, 今天我们一起走出教室, 到校园里找找春天在哪里, 把你找到的春天介绍给大家。我带着学生一起到校园的每个角落去寻找, 小朋友们兴奋地向我汇报:“老师, 春天在小树上, 柳树已经发芽了。”“老师, 春天在花儿上, 桃花已经开了。”……小朋友们兴奋地唱起了《春天在哪里》, 在歌声中欢笑, 跳舞……这次的综合性学习, 不仅培养了学生从小对周围环境的好奇与观察兴趣, 还培养了学生热爱校园的情感。

新课程改革可以说是一场从教育理念到教育实践的革命, 我觉得课改中还有一些问题需要解决。

1. 创设开放、宽松的教学环境和有序组织教学所产生的矛盾。

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 倡导开放式的教学, 而小学生本身就贪玩好动, 自控能力差, 这就难免会出现课堂上易放难收的问题, 出现教学中教师疲于组织教学而无暇顾及其他问题的忙乱现象。怎样既能调动学生自主合作的学习积极性, 又能保证正常的教学秩序, 使教学有序有效地进行呢?这需要广大教师共同研究商讨。

2. 教学辅助材料缺乏。

许多学校教学方面的材料和辅助材料较少, 缺少与教材配套的教具、学具。如教学挂图、电化课件等, 致使有些教学内容无法进行, 影响课改实验工作的顺利开展。

素质教育、课程改革典型材料 篇2

——信丰县万隆中学素质教育、课程改革典型材料

一、学校基本情况

万隆中学创办于1970年,是一所实施日臻完善,师资渐强,校风严谨的农村初级中学。学校现有18个教学班,学生近1100人,教职工70人。学校围绕教育以人为本,人以发展为本,发展以素质为本的办学思想,锐意进取,开拓创新。强化管理,特别是采取封闭式、寄宿制管理以后,教风、学风日渐浓厚,渐渐摸索出了一条素质与特长相结合的办学之路。学校占地37629平方米,有教学楼2栋,学生公寓3栋,学生食堂1栋,多媒体教室2间,实验室3间,电脑56台,图书32500册。近几年来,学校培养和锻炼了一支教风日渐成熟的教师队伍,教育教学质量再创历史新高,先后荣获教学目标管理、教学质量评估农村初中第一名,在2010-2011学年中的八年级抽测获全县农村初中第三名、七年级全县抽考以接近满分的成绩稳居农村初中第一名。学校现有县级学科带头人1人,市级骨干教师1人。在各级各类竞赛中,师生获奖人数比例稳步上升。课题研究卓有成效,有市级课题2个,县级课题1个。

近年来,学校还先后被授予“目标管理及教学质量达标单位”、“县级先进单位”、市、县两级“爱国卫生先进单位”、“市级文明单位”、“万隆乡红旗党支部”等荣誉称号。

2007年以来,学校致力于打造农村办学的新模式,致力于打造农 村初中的新典型,全校教职员工潜心酝酿提出并形成了素质与特长相结合的办学特色,我们以“教育以人为本,人以发展为本,发展以素质为本”为宗旨,秉承校训,形成优良的校风、教风和学风,在困境中积极探索,在逆境中努力拼搏。全体教职员工以务实素质教育为已任,以办人民满意学校为目标,经过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办学实力高速发展,办学思想丰厚质朴,办学特色日益凸现,办学质量迅速提高,辍学率得到了有效的控制,社会声誉快速提升。

二、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些做法:

(一)机构完善,职责分明,不断加强科学管理

学校以现代管理的理念不断完善管理体制,扎实推进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进一步探索创新管理模式,优化学校管理。建立了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教师目标管理体系和教师、班级、学生考核制度,注重教师、班级、学生的全面考核,不单纯以学科考试成绩的高低来评价教师、班级、学生。

学校内部机构齐全,党工青妇、教导处、政教处、团队组织、教研组、班主任等职责明确,严格执行岗位责任制,并制订了《万隆中学教学质量奖惩方案》、《万隆中学绩效工资分配方案》等奖励制度,体现多劳多得,优劳优酬的分配新概念。学校实行校长负责制,领导班子分工明确,作风民主,严格履行职责,依法管理学校,勇于开拓创新,具有较强的现代教育理念,能认真组织指导教师实施素质教育。内部实行分级管理和目标责任制,管理层次清晰,责职明确,即以校长室为核心,团队组织、教导处、政教处、总务处对校长室负责,教 研组、年级组、班级分别对各有关责任部门负责,同时,做到分工不分家,在分级管理的基础上加强各部门之间的横向联系,做到经常互通信息,相互协作,充分发挥管理工作整体的作用,本着“一切为教育工作服务”的宗旨,做到目标、计划、组织、指挥、调控、考核等环节层层紧扣,各项工作令行禁止,确保教育工作的顺利进行。

工会组织保证学校管理的民主化。学校建立了重大事项议事制度,重大决策总在教工会或学校教代会上讨论通过。每次教代会都积极鼓励教师围绕主题,提出合理化、建设性建议,学校工会对所收到的提案均能及时答复、认真处理。2010年,学校抓住改善办学条件日渐完善这一契机,在师生中广泛开展了“科学管理,提升办学水平”大讨论,组织了教师“我为学校献计献策”和学生“我是学校小主人”系列活动,广大教师充分发挥主人翁精神,从学校管理、教学质量、校园文化等方面提出许多建设性的建议。在教代会上,组织教师对新修改的学校奖励制度、办学目标等进行主题研讨,使广大教师感受到参政、议政的重要性,学校工作的决策、实施更加规范、合理。

在党支部领导下,学校团队和妇女工作能根据学校特点,搞出特色,每年“三八”妇女节、“五四”青年节、教师节等,学校都组织教师参加各种不同的活动,激发了广大教师的工作热情,提高了集体凝聚力

(二)健全制度,依法治教

学校领导班子带头学习法律法规,讲究依法办学,依法治教,反复带领教师们学习《教育法》、《教师法》,并运用多形式宣传新《义务 教育法》,建立健全了学校各项工作制度,采取“分村包入学,分班包巩固,分科包合格,期初查入学,期中查巩固,期末查质量,奖惩到个人”的方式,让学生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家长放心、安心、舒心。认真做好控辍工作,坚持杜绝学生非正常流动,以确保“五率”达标。

在具体工作中,我们除积极向当地党委政府汇报,争取支持外,我们还把全体教师分成保学控辍小分队,分别深入各个村组,做普及《义务教育法》宣传动员工作,挨家挨户地进行走访、调查、宣传,并充分利用村干部、村小卖部等公众人物和公众聚集地宣传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必要性,决不让一个孩子遗漏在校园之外,为九年义务教育把好初中入学关。我校在完善了一系列保学控辍制度的基础上,做到了:宣传到位、调查摸底到位、责任到位和爱心扶贫到位。

2007年初农村免费义务教育的实行,使每一位农村学生感受到了教育的公平,使他们在政府的关爱下顺利地接受到九年义务教育。我们还要求教师为学生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创设和谐的师生关系。努力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要求教师布置作业适量、适度,批改作业从严、及时,严格的教学常规检查使教师规范教学,学校从未出现“三乱”(乱办班、乱订资料、乱补课)等不良现象,师生无严重违规违纪行为。

(三)加强师德,勤于学习,提高师资队伍素质

“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是教师,发展高质量的教育,必须有高质量的教师”。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教育的本身对教 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学校十分重视师资队伍的建设,积极组织教师政治学习和业务培训,努力为教师搭建成长的平台,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

不断加强领导班子建设。领导班子是学校工作的核心,他们的工作直接影响学校的办学方向和整个教师队伍的工作。为此,学校在07年初就努力组建起一支具有较强的开拓创新精神、较强的事业心、较高政策水平和治校能力的高素质领导队伍。同时明确提出“服务师生,公正处事,忠诚待人,团结同志,互相合作,无私奉献,勇于创新”的工作要求,班子成员以身作则,勇挑重担,积极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努力做师生的表率。坚持双周一下午学习、讨论制度,学习党的政策法规、优秀教师的先进事迹以及课程改革等业务知识,通过学习,班子成员的教育改革意识不断增强。在业务上,坚持深入教学、科研第一线,努力上好课,联好段,听好课。班子成员年富力强,知识层次高,普通话水平、计算机等级全部符合国家规定的要求,有较强的教育、教学和科研水平。

切实抓好师德建设,加强生命教育,引导教师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人才观、质量观。广泛开展教师信用教育,坚持“诚实立身,信誉立教”,认真组织教师学习“十七大”精神和“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大力提高师德修养。坚持正面教育为主,定期开展师德教育活动,组织了撰写心得体会、演讲比赛等活动。广大教师模范履行《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关心爱护每一个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公正对待学生,为人师表,廉洁从教,认真贯彻教育方针,自觉实施素质教育,树立 了新世纪教师的良好形象。

加大培训力度,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建立全员培训为目标、骨干培养为重点的继续教育制度,认真制订教师培养培训规划,工作落实,措施有力。几年来,在积极组织教师参加省、市、县继续教育培训的同时,不断加强校本培训,每年邀请专家来校讲座,大力开展新课程改革、教育科研、多媒体课件制作、基本功等培训,组织辅导教师新秀评比、教学案例撰写、优质课评比、现场编写教案等竞赛。重视骨干教师、青年教师的选拔培养,经常组织选派青年教师参加各种教学观摩活动,并制订具体的外出汇报制度,要求他们以讲座或公开课的形式及时把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学手段和方法传达给每一位老师,努力使他们成为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较高的教学水平、系统的教育理论和较强的科研能力,既会教书又会育人的学者型教师。广大教师努力学习教育理论,刻苦钻研教学业务,工作上勇于创新,积极进取,已经形成了良好的学习氛围。

构建教研、科研和培训三结合体系,提高教师业务水平。坚持每周一次学习制度,并形成了学校、教研组、备课组三级教研网络,教研活动规范有效,在不同范围内多次组织各类观摩、研讨、送教活动,同时积极开展系列化教研活动和教研活动课题化活动,使教研、科研、师训有机结合,形成了教师积极参与、研讨气氛热烈的教科研氛围。教导处认真组织检查评比,加强教学常规管理,对青年教师采取师徒结对等措施,并积极向他们提供参加学习的机会和施展才华的舞台,通过各种方法促进教育教学、教育科研水平的提高。

(四)关心学生,着眼发展,全力提高教育质量

学校历来把德育工作放在学校工作的重要位置上。在开展工作的过程中,我们不断进行自我完善,自我提高。每学期学校成立德育工作领导小组,制订了相应的德育工作计划,制订了相关的规章制度和工作措施,进一步规范要求,加强师德师风的建设。党支部组织党员开展落实科学发展观学习活动,全体教职员工定期进行政治学习。通过学习,党的凝聚力,领导班子的亲和力,教师的源动力得到了增强。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由政教处和团总支按计划组织实施。德育实施途径丰富多彩。如每周举行的升国旗仪式能围绕德育教育进行国旗下讲话,定期举行活动月、主题班会和主题活动,进行爱国、守法、诚信、知礼的现代公民教育,加强对学生的个人修养、前途理想、人生价值观、当前形势、心理健康、安全等教育,使学生逐步养成基本的道德品质和健康健全的人格。组织学生自己动手办班级黑板报,自己动手布置宿舍文化,既培养学生的动手和动脑的能力,也提高了他们的道德素养。组织学生参加庆国庆、庆元旦文艺晚会表演,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集体荣誉感和积极向上的品质。请有关部门来校进行法制知识专题讲座,消防知识讲座,进行突发事件安全紧急疏散演练,以增强学生的法制观念和自我防范能力,使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良好的道德品质逐步养成。积极开展《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教育,重视班集体和团支部建设,加强对学生干部的培养、管理,经常组织团干部学习培训,学生干部们的能力有较大提高,在配合学校开展各种活动中发挥了应有的作用。同时积极发挥团队室、广播站、宣 传窗等阵地的作用,加强监督与宣传的力度,引导学生自觉养成文明礼貌、团结向上、勤奋好学的习惯。

以教学为中心,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严格执行教学计划和课程标准,开齐、开足、开好每一门课程,合理安排教师,重视学生潜力的开发和学习积极性的培养,并按要求配齐各学科专职教师。加强教学监控,重视过程管理,认真落实教学常规检查工作,经常进行校内教学调研,每一位老师都建立了相应的业务档案,教学质量分析反馈制度健全,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和学生的全面质量。

狠抓教学常规。学校教导处课堂巡视检查常规化,每日随机抽查一次,对发现的问题,进行经常性的反馈,开教师会讲现象,讲问题,提要求,进行制度化地检查评比、制度化地反馈和总结。

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努力培养学生乐于探究,主动参与的学习能力,关注学生学习方式和学习能力的培养,重视开发智力,挖掘潜力,实行教学民主,形成和谐、活泼、心理相溶的课堂教学气氛。面向全体,关心爱护每一个学生,重视特长生培养和后进生转化工作,制订后进生转化计划,措施落实。认真执行关于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有关规定,学生课业负担合理、适当,努力做到“轻负荷,高质量”。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使绝大多数学生有发挥个性、培养特长的空间,根据学生爱好和特长,采取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方式,组织了兴趣小组,并做到活动时间、地点、人员、内容、措施落实,同时发挥竞赛活动的导向和激励作用,积极开展书画竞赛、演讲比赛、征文比赛、课本剧 表演等丰富多彩的小型竞赛活动,提高兴趣小组活动的成效,学生的兴趣爱好得到了充分的培养和发展。

建立科学的学生全面素质评定办法。学校提出从道德行为、基础知识和技能、身体素质、特长爱好、教师评语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全面的评定,注重“过程性评价”和学生的“学力评价”,各学科根据教学内容普遍采取了口试与笔试相结合、书面考查与动手操作相结合、百分制与等级制相结合、平时考查与期末测试相结合的评价方式,以加强对学生客观、公正、全面的评定。

在重视德育,加强音、体、美、劳动技术教育的同时,积极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安全法制教育。学校创建了心理咨询室,设立了心理咨询室,配备专门的心理辅导老师解决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碰到的心理疑难问题,同时加强全体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要求班主任老师利用晨间谈话和班队课时间加强学生的心理辅导。强化安全教育方法,落实安全教育措施,把安全教育与行规训练结合起来,各级管理层层落实。经常邀请公安、交警等部门来校作法制、交通安全讲座,学生的法制观念进一步增强,自我保护能力有较大提高,具有初步的明辨是非能力,安全教育的开展正常,确保了师生校内安全。

(五)改善条件,创设环境,打造农村学校品牌

现代化的教育设施是提高教育质量、扩大学校知名度的基本条件。我校教学设备先进、设施完善,办学规模、用地面积、建设标准、环境配套、体育活动设施等能基本达到省政府督导室的要求,还配备了微机室、语音室、多媒体教室、图书室、卫星接收室、光盘播放室、理化生实验室等专用教室和其它辅助用房。教学仪器设备、音乐美术教学器材、体育器材设施、卫生室器械与设备、劳动和劳技课教学器材等也基本上达到省定标准。安装了校园网络系统,每个办公室都装能上网,实现了办公室电脑联网,做到教学设备现代化、教育管理网络化。

大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坚持以优美的校园环境影响人,和谐的人文环境激励人,增强校园环境的育人功能。校园做到一日多扫,同时加强爱绿、护绿教育,教学楼内有醒目的校风主题词和宣传标语,教室布置美观、大方,确保了校园的“净化、绿化、美化”,校园环境优美,有较强的德育功能和较浓的文化氛围。

素质教育课程改革 篇3

一、教师教学观念和课堂教学行为的变化

四师现有普通中小学校26所,其中独立小学3所,九年一贯制学校15所,十二年一贯制学校5所,完全中学3所,中等职业技术学校1所。普通中小学在校学生37185人,其中小学生20394人、初中生10915人、高中生5876人,校均规模1430人。普通中小学校教职工3018人,其中专任教师2520人(小学1146人,初中953人,高中421人),学历合格率100%。

课改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环节和有效途径,扎实推进课程改革有利于使素质教育取得突破性进展,这一思想已成为四师教育人的共识。教师从角色、观念、行为、心态等方面都在发生变化,重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教学行为正逐步形成。在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指导下,四师一些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应运而生,体现了自主、合作、交流、探究的学习方式和民主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师一中的“导学案”课堂教学模式,66团三中、71团的“杜郎口”模式,73团的“金祺珊六步教学法”等大刀阔斧地走出了一条课改新路。

二、教与学的评价标准呈现多样性特征

学校、教师逐渐注重过程评价与终结评价的有机结合,考试不再是唯一的评价方式。近年来,四师从教师评价、学生评价、中考招生制度评价、普通高中综合评价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呈现出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内容多向化、评价方式多样化的特点,促进了学校师生的个性发展。2007年以来,四师在中考制度改革方面,将体育由30分增加到现在的100分,使学校高度重视学生身体素质的全面发展。在中考质量分析方面,更加重视学校的合格率、进步率,使学校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思路放在了绝大多数学生的发展上。

三、教师的专业素养得到极大提升

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教师培训成为推进课改的首要工作。近十年来,四师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等方式,对教师进行多轮全员培训,培训教师达2000多人次,培训讲座100多场次,使教师能全面系统地了解新教材,走进新课程。同时开展形式多样的校本培训和校本教研活动,区域教研、城乡联片教研、科研课题导向研究、专题研讨等多种新的校本研修模式不断形成。通过举办师级教学大赛活动,各学科推出新课程优质课大赛、新课程优秀教学案例大赛、新课程优秀论文大赛、新课程优秀校本课程大赛等活动,培养了大批青年教师,锤炼了教师队伍。通过考核评选出90名师教学骨干,通过举办研讨活动评出优质课150节、优秀案例100多篇、优秀校本课程50多个。广大教师依托课题引领,不断提高教科研能力。全师现有国家、兵团、州、师级立项课题100多项,课程改革推进的过程成为全体教师、教育工作者不断成长的过程。

四、学生的学习发生了重大变化

在课程改革过程中,教师更加关注学生和学生的学习过程。教师从讲台走近了学生,让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主动探究,愉快地学习和生活。以研究性学习为突破口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设,以及校本课程的开发,重视学生的自我学习和主动发展,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实践创新能力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

一是在校本课程中,张扬学生的个性。我师校本课程达50多门,师教育局编写的校本教材《魅力家乡我的伊犁》在四师所有中小学使用,得到师生好评。各校校本教材有《美丽的可克达拉》、《64团团史》、《72团团史》、《美丽的新源》、《西域明珠》、《边陲重镇——霍城》、《草原明珠——新源》等。丰富的校本课程,使学生们的视野更开阔,思维更活跃,个性得到更充分的发展。

二是借助综合实践的平台,放飞师生的梦想。四师连续多年在参加教育部全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区综合实践活动研讨会年会中,选送的优秀活动案例、论文、现场说课、研讨课等均取得好成绩,有近100篇论文、案例获奖,对四师中小学落实综合实践活动发挥了积极的引领作用,为全面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是以青少年科技创新活动为舞台,施展学生的才智,把学科教学、学校传统课与青少年科技创新进行有机整合。多年来,在青少年科技创新活动的实践方面我师做了有益的尝试,并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从2003-2012年,四师参加了10届全国、兵团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优秀科技实践活动、优秀科技小论文、小发明获奖数均名列兵团前列。

五、重视师资队伍建设

校长和教师是课程改革的实施者和推动者,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是课程改革取得成功的内在动因。因此,师教育局一直把师资培训工作放在重要的位置,几年来培训超过2000多人次,除国培计划外,师教育局专门组织了100多名骨干教师前往江苏、上海、浙江、山东等省市参观学习课改经验,已连续3年选派了200多名教师到山东杜郎口跟班学习。各团也采取有效措施,结合自身实际开展形式多样的校本培训。师教育局每年分两次组织师教学能手、骨干教师开展大型的送教下乡活动,深入到边远团场、民族团场的中小学,上示范课120余节,召开教学研讨会30场次,参加观摩研讨教师1500余人,促进了团场教师素质的提高,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作出了贡献。

六、课程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四师课程改革取得了较好成绩,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在看到和充分肯定成绩与经验的同时,也应看到在课程改革中仍然存在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

一是部分团场和学校对课程改革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中的地位认识不到位,一些领导和校长改革的勇气和魄力还不够。各级领导和校长必须增强对课程改革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带领广大教师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

二是国家课程方案尚未得到全面有效执行。一些学校国家课程开设不齐全,课程课时开设不足,课程结构还不够合理。特别是研究性学习和高中通用技术、艺术等课程的教学工作薄弱。各校今后应结合本地本校实际,制订和完善学校管理办法,积极推进素质教育,进一步提高办学质量和效益。

三是以学科考试成绩作为唯一衡量学生发展和教师工作成效的评价观念和做法还部分存在,符合素质教育的激励评价、多元评价、综合评价等科学评价体系需要进一步完善。

课程改革是一个不断探索、创新和深化的教育实践过程,要达到改革的目的、实现改革的目标,任重而道远。我们将按照国家和兵团教育规划纲要的要求,同心协力,改革创新,扎实工作,推动四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工作再上新台阶。

浅析素质教育之新课程改革 篇4

素质教育是指一种以提高受教育者诸方面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模式, 它重视人的思想道德素质、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体和心理健康教育, 与应试教育相对应。素质教育包含新课改, 新课改是高质量的素质教育。

新课改从“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为出发点, 倡导开放型的新课程观, 民主化是建构新型师生关系和课程管理体制的牢固基石;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合;要求学生树立终身学习观。批判与创新是本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灵魂, 回归生活是新课改的必然归属。

正文

高职高专院校的教育方向是“以服务为宗旨, 以就业为导向”,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存在着按学科和行业设置专业的现象, 专业面狭窄。在高职高专院校基础教育过程中, 教学内容相对陈旧、教学方法单一, 忽视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如果这种状况不加以改变, 在高校不断扩招后, 就会导致所培养的学生难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重蹈有些国家“毕业即失业”的覆辙, 造成国家财力和人力资源的极大浪费。因此, 新课改下的素质教育对提高教学质量事关重要。

对素质教育的理解, 有三个任务需要强调:

一是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二是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三是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精神为重点的教育。

教师应该如何实施素质教育呢?首先, 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其次, 要因材施教, 注重学法指导;再次, 要不断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另外, 还要积极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 以及注重学生智力因素创新能力的培养。

一、新课改的背景

1999年正式启动的“新课改”, 其改革背景如下:

(一) 我国政治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

知识经济时代的科学技术已经成为第一生产力。在国与国之间的综合国力竞争的时代, 由于教育在综合国力竞争中起着奠基作用, 综合国力竞争必然将聚集到教育上来。

(二) 我国基础教育发展的内在要求

目前,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非改不可的原因在于:

1、固有的知识本位、学科本位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转变, 这与时代对人的要求形成了较大反差。新的知识观认为知识学习是一种“探究活动”, 而不是绝对的、不变的“结论”。

2、传统的应试教育依然存在, 素质教育得不到真正的落实。

二、新课改的目标

(一) 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

过去我们的教学过于注重知识传授, 学生是被动地接受, 在新课改模式下, 要转变为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做人, 打破传统升学取向的狭窄的课程定位, 关注学生“全人”的发展。这一转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健全学生人格, 培养其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 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调整课程结构以及具体课程之间的比重进行调整, 在保留传统学科课程的同时, 加强旨在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和实用技能方面的课程, 使科学、综合实践等课程的比重呈上升趋势。重视不同课程领域对学生发展的独特价值, 淡化学科界限, 强调学科间的联系与综合。

(三) 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

有效的改变学生学习生活和现实脱节的状况, 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一是加强实践教学、专业实习, 丰富社会实践的内容。开展实习实训教学环节, 培养大学生职业素养、提升实践能力, 以适应社会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需求。

二是充分整合社会资源, 建立一批稳定的实习实训基地。高校应与各级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签订共建实践教学基地合作协议若干, 以满足实践教学需要。

(四) 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

素质教育模式下, 倡导学生主动参与, 乐于探究, 勤于动手, 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分析和解决问题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五) 建立新的评价考试制度

建立一种发展性的评价体系, 去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 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 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将评价看做一个系统, 评价目标多元、方法多样, 利用学生档案袋记录、评价其成长将是今后评价与考试改革的主要方向。

三、新课改的教学观

(一) 重视过程

为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正确的结论。给予学生一些质疑、比较和判断、分析、综合等认知活动, 以丰富多样性为前提的教学过程, 让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思维渐进培养起来。

(二) 注重以人为本

传统教育以学科为本, 重认知轻情感。新课改强调教学以人为本, “一切为了全体学生的成长发展”, 教师应关注每一位学生, 关注其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 道德理念和人格的培养。

四、新课改倡导的学习方式

学习是学生的一种精神享受。既要传承文明又要开拓创新, 以推动人类社会不断向前发展。提倡:

(一) 自主学习

突出表现在学生对学习的自我计划、自我调整、自我指导和自我强化上。

(二) 探究学习

探究学习也称发现学习。让学生把学习过程之中的发现、探究等认识活动凸显出来, 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分析并解决问题的过程。

(三) 合作学习

在自学的基础上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和讨论, 然后进行全班或全校交流。增进认识与理解, 从而激发创造性, 有利于学生交流沟通, 培养学团队合作意识。

五、新课改中的德育教育

教学中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技术、技能和增强体质, 更要重视学生的德育教育。要灵活多样, 结合实际, 因势利导, 为师者要以身作则, 做出表率, 做到耐心细致, 以理服人, 以情感人, 讲究实效。

结束语

新课改下的教育教学融知识, 技能, 素质, 能力, 道德, 意志与情感为一体。增强国民的就业、创新、创业能力, 努力把人口压力转变为人力资源优势, 是党和国家从民族的利益和命运出发作出的重大决策, 也是对教育提出的一项战略性的任务。新课改要以“教育要面向现代化, 面向世界, 面向未来”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参考文献

[1]、钟启泉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解读》,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年版

[2]、《河南省教师教育理论》,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素质教育课程改革 篇5

公文写作 2008-11-19 13:31:11 阅读350 评论0 字号:大中小 订阅

根据山东省教育厅关于印发《山东省普通中小学课程实施水平评价方案试行的通知》(鲁教基字【2007】21号文)和《山东省教育厅关于在全省开展普通中小学课程实施水平评估通知》(鲁教基字【2008】23号文)的精神,对照《山东省普通中小学课程实施水平评估方案》,我们对本校的课程实施工作进行了认真的自查自评,现将学校课程实施情况汇报如下:

我校现有21个教学班,在校学生945名,在职教职工61名。近年来,在各级领导的亲切关怀下,我校坚持“办适合每一个学生的教育”的办学理念,遵循“全面发展打基础,因材施教育特长,发展优势办特色”的办学宗旨,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精神,大力实施素质教育,规范课程实施行为,重视教学常规管理,加强教学科研,构建校本课程,学校社会声誉越来越好,整体办学水平不断提高。

一、抓好教师培训,提升课程理念,推进课程实施。

1、抓学习,促转变。

从走入新课程的第一天,我校就把教师课程理念的转变和提升作为重中之重,“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通过组织广大教师听取专家讲座,学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纲要》,研究《新课程标准》,充分明确此次课程改革的重要意义,自觉更新教育观念,改变教学方法。积极开展教师新课程培训,教师参加管理中心组织的新课程通识和学科培训合格率达到100%,开展“三个一”充电活动,使广大教师充分认识到基础教育改革的必要性和迫切性,从思想上加强投身课改的自觉性,逐步将新课程理念贯彻和落实到

教学实践中。

2、修制度,立保障。

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我们边实践,边总结,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逐步重建和修订原有的管理制度,结合学校实际修订《教学常规管理细则》、《校本教研制度》、《集体备课制度》、《课堂评价标准》、《教师卷宗评价制度》《河口二小减负措施》等,使新课程实施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规范科学,见

到实效。

3、抓教研,促提高。

为提高课程实施水平,学校加大校本教研力度,积极搭建行之有效的交流平台,使广大教师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学校精心挑选骨干教师远赴北京、上海、长春等地先进学校交流学习,将先进的教学理念、管理经验、典型做法与本校实际融合吸收,使之转化为宝贵的教学资源、课程资源;将陈晓梅、李伟等身边名师请进学校,当面交流,传经送宝;精心组织校本教研,做到时间、地点、内容、主讲人四落实,针对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各种问题进行研究,说感受、诉疑惑、谈经验、促提高。扎实的校本教研,有效推进

了新课程的顺利实施。

二、改善办学条件,优化育人环境,推进课程改革

近年来,我校在胜利教育中心及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积极致力于学校建设,校容校貌进一步美化,办学条件得到极大改善。学校现有风雨操场和阶梯教室各一处,200米环形跑道的塑胶操场一个,教室和办公室宽敞明亮,办公设施先进,各专用教室设备完善,仪器齐全,管理使用规范化。校园网经过七年建设,教学资源库日趋丰富完备,今年中心又为每个教室配备了多媒体设备,实现了教学手段与办公条件的现代化,为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教学模式的课堂实践研究插上了双翼,为推进新课程实施、打造优质课堂提供了现代技术支撑;学校不断创新办学思路,促进师生的自主发展,校园文化建设均出自广大师生集体智慧,融知识性、艺术性、科学性一体,校园处处精心,处处育人,优雅的环境,浓厚的书香氛围,有效促进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

三、落实课程方案,拓展课程资源,提供课程保障

(一)、落实课程计划,加强课程管理。

我校严格执行国家课程方案和省定课程计划,开设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做到开全课程,开足课时。不随意增减每周的课时数,教师个人课程表与学校总课程表、班级课程表一致。高度重视并认真上好地方课程、综合实践课与音体美等课程。选用的地方课程教材有《古诗诵读》《国学启蒙》《生命教育》《探索大自然》等,各年级都开设并上好《安全教育》。

(二)、开发校本课程,完善课程体系。

1、挖掘内部资源,拓展课程渠道。(1)搭建第二课堂,开发选修课程。

学校成立七彩阳光社团,积极搭建第二课堂,根据教师特长开设不同类型的第二课堂兴趣活动,把活动课分层次、分类别开设,以满足不同孩子的发展需要。活动落实“五有”-有时间、有地点、有人员、有内容、有成果。学生可根据兴趣选修,现在共计开设书法、绘画、舞蹈、合唱、鼓号、二胡等20个兴趣小

组选修学科,拓展了课程资源,深受学生喜爱。

(2)、设立校园节日,拓展课程资源。

学校一年一度的爱心义卖节、艺术节、读书节、体育节等均为有效的校园文化载体,通过参与这些节日,孩子们锻炼了能力,增长了才干,学到了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这些校园节日逐渐形成传统,已经

成为彰显学校特色的有效课程。(3)、打造育人环境,开发隐形课程。

学校通过建设走廊小书架、悦读走廊、班级图书角、开放的阅览室以及丰富多彩的走廊文化,让学生时时沐浴书香,健康成长,将优质的育人环境,打造成有效的隐形课程,培养了学生读书习惯,促进了

文明沉静校风的形成。

(4)搭建文化载体,实施有效课程。

学校建立七彩阳光文学社(包括朝露集编辑部、七彩阳光报编辑部、校网小作家编辑部、鲁中晨报编辑部)、七彩阳光爱心服务社(包括值周小校长协会、校园小义工协会、校园小导游协会、温馨小信使协会)、少年文化论坛、校园温馨邮局等文化载体,学生在老师指导下编辑校报校刊,开设校内通信业务,每周上一节影视课,开设一次文化论坛,常年开展天天英语广播和好字天天练活动,这些校园文化载体成为有效课程,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

2、挖掘家长资源,拓宽课程渠道。

我们建立家委会、办好家长学校,家校结合,拓展课程渠道。如我们开设的百家讲坛,每学期百名家长进课堂讲授各行各业的知识,受到孩子们的欢迎;我们成立的爷爷奶奶健康协会,开展的老少同乐

系列活动,为学校文化增添了色彩。

3、挖掘社会资源,开展社会实践。利用黄河三角洲特有的人文地理资源是我们课程开发的又一途径。近年来,我们先后把黄河口湿地、河口采油矿区等建为学校的教育基地,与河口区义和镇六顷小学建成手拉手联谊校,定时安排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这些教育基地,以其特有的魅力,成为孩子们

认识社会、认识油田、认识大自然的天然课堂。

四、深化教育改革,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程实施水平。

1、实施质量监控,加强常规管理。

我校建立教学质量监控制度,构建学校、教研组、教师三级监控网络。严格落实教学常规六认真制度,充分发挥校领导两挂作用,日巡视,周小结,月汇总,结果记入班级与教师量化,并作为教师年终评

比的重要依据。

2、立足校本教研,促进课程改革。

为了使青年教师尽快成熟,学校根据自身实际情况,立足校本培训,通过“专业引领—同伴互助—反思提高”的培训模式,实行名师示范,师徒结对,一对一引领促提高;依托教研组集体智慧,抓实集体教研、集体备课促提高;大力开展各项学习培训活动,铺路搭台促提高。

为了确保教研时间,提高教研质量,教研活动要求做到目标明确、形式多样、人人参与、讲求实效,充分发挥学科带头教师、教学能手的作用,以点带面,带动同年级、同学科教师能力的提高。各教研组在开展经常性教研的基础上,特别重视抓好集体备课,以“实用、有效、创新”为原则,追求备课质量。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之上,实行活页教案个性设计,教务检查重点看教案的增删补改,资源链接和教学反思。学校中层以上人员分工各教研组跟踪进行查、看、评、研,使常规教研深入扎实。

3、优化课堂教学,实施素质教育。

学校始终把课堂作为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主阵地,结合实际,深入持久地开展各个层次的课堂教学研讨。建立健全了各项教学、教研制度,正、副校长经常深入教学一线具体指导工作,深

入课堂听课、评课,参加教研活动。

强调作业体现“精、活、实”;辅导体现“目的性、指导性、针对性、适时性”;课堂教学做到“四个还给”,即“把学习的时间还给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把思考的空间还给学生”,“把参与的过程还给学生”,通过组织教学能手引领示范课、新课程研讨课、青年教师优质课、组内循环课、家长开放课等多种课堂实践达标活动,人人参与,积极探索和构建新课程环境下教与学的模式及新型师生关系。新课程实施几年来,我校教师计算机辅助教学应用能力大大提高,45岁以下教师制作和使用课件上课成为教学常态,广大教师的课堂更开放,氛围更民主,训练更扎实,学生能够在课堂上主动参与,积极思考,体验科学真理产生的过程,感悟科学的魅力,逐步形成求异思维,创造性思维。

4、规范办学行为,减轻课业负担。

我校一直以来,重视学生素质培养,严格规范办学.一是严格控制学生在校时间,不多于6小时,组织形式多样的阳光体育运动,学校自行开发《三字经拍手操》,韵律操等, 确保学生每天集体体育锻炼不少于1小时,认真落实《国家学生体质建康标准》,按照标准测试学生身体素质状况,把健康还给学生;二是增设实践活动课,减少课外作业量,明确规定语文、数学两科每天的作业量,一二年级不留书面家庭作业,其他年级作业量不超过一小时。教务处坚持每学期普查与抽查相结合,并对学生作业的布置批改情况及时进行总结监督,真正把时间还给学生;三是严格有关教学用书的购买,不超额订书;在节假日、双休日不进行各种有关课程的安排;对学生参加的竞赛严格控制,未经教育行政部门批准的竞赛一律不参加,真正把能力还给学生.这些措施进一步规范了教学常规,减轻了学生负担,使学生爱学乐学,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得

到培养。

5、加强养成教育,创新德育机制。我校完善了德育常规考核制度,建立家庭—学校—社会三结合德育网络,规范了常规管理,并将值周小校长、校园小义工纳入学校日常管理,使一日常规得到有效落实。

德育活动月月有主题,周周有专题,确保实效性。“感恩教育”从细微处着眼,促进了学生良好道德行为的养成;“文明礼仪伴我行”活动,培养了十个道德好习惯;“优点银行”,多角度评价,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民族精神代代传”主题教育,培养了学生爱国家、爱他人,回馈社会的好品质。“爱心义卖、扶贫助学”活动已成为传统,并建立了爱心基金会,收支情况在德育网站公示;“亲情花”活动培养了学生的耐心、爱心、恒心和毅力……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形成了德育特色,构建起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精神家园。

五、改革评价制度,实施多元评价,促进师生发展。

随着基础教育改革进程,学校打破“以分论教”,只注重结果的传统评价方式,建立以人为本,促进师生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制订《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方案》和《教师工作评价方案》。

1.改变评价体制,多方参与评价。使评价成为教师、学生、家长和管理者共同参与的交互活动。学校每学期组织一次家长评教活动、学生评教活动,家长和学生对教师的师德表现、敬业精神、教学方法、教学效果等方面一一评价,对教师的教学行为起到了极好的监督作用,又符合学生主体的教学原则。

2.实施多元评价,促进教师发展。建立教师工作卷宗评价制度,学校成立学术委员会,任期三年,对教师专业成长进行具体指导和评价。每名教师均建立自己的工作卷宗,全面反映教师的工作成果,为此付出的努力以及明显的进步。使教师在不间断的专业发展过程中,提高自我评价能力。实行名师培养机制,学校现有教师大专以上学历占80%,本科学历10人,小学高级教师 44 人,省级教学能手1人,胜利名师1人,局学科带头教师2人,局级、中心级教学能手10人,教师队伍专业合格率100%。获得省、市、中心级以上优质课奖励的教师32人。学校将计划评选“科研型名师”、“管理型名师”、“课堂型名师”,让每位教师在适合自己的领域内成为不同层次的名师。每个教师可能不是最出色的,但每位教师都是独特的。

3.改革评价制度,落实新课程评价观。学业成绩评价实行日常评价与期末考试相结合的评价办法,成绩实行等级制,其中,日常评价所占比例不少于50%,不再用一张试卷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日常考试实行无分数评价。学校、班级不公布学生的考试成绩,严禁按学业成绩排列学生名次。考核知识与考核能力相结合,平常性考核与期末考核相结合,开卷考试与闭卷考试相结合,笔试与口试相结合,注重激励性、发展性评价,积极进行学生考试评价改革。

4.重视过程评价,提高综合素质。学校一贯推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将学生的品德与公民素养、学习与实践能力、审美与表现能力、运动与健康状况等分类评价、分项表彰。2003年,我校率先实行学生电子档案管理,突出过程评价,实现家校互动。将学生的点滴进步和成绩及时记录,体现评价的民主化、人性化和个性化,改变了评价主体单一的现状,加强自评和互评。使评价成为教师、同学、家长共同参与的交互活动。

实施新课程以来,我校学生综合素质全面提高,获得了“老师好,作业少,综合素质高”的社会赞誉,王瑾玉、陈子文同学在全国二胡大赛中获得金奖,同时,王瑾玉被评为齐鲁小名士;陈子文同学在2006年走上了人民大会堂的舞台,去年获得东营市“校园之星”称号;蒋玉婷和张凤至同学在全国青春校园现场才艺大赛中夺得金奖。在不久前举办的东营市电视歌手大赛中,张凤至同学获得少儿组唯一金奖。学校连续两届在河口组织的中小学生电视诗歌朗诵大赛中包揽冠军亚,近年来,学校有300余名同学在省级以上

绘画、摄影、作文等竞赛中获得佳绩。

几年来,胜利河口二小以显著的办学成绩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先后被命名为:山东省信息技术教学示范学校、东营市规范化学校、东营市实验室管理与实验教学示范学校、东营市群众满意窗口单位、胜利教育管理中心综合治理先进单位、河口交通安全示范学校等荣誉称号。

问题与困惑: 1.个别教师陈旧、不科学的教学思想、教学方式、方法还存在。2.综合实践课程的开设水平不高,因考虑到安全问题,校外资源利用有限。

3.教师、学生的评价体系虽有探索还不够完善。

4、校本课程的研发不成体系,属于过渡形态。

今后的打算:

1.构建彰显学校特色文化的课程体系。课程是学校文化的核心,未来学校竞争的重点体现在学校培养的学生是否具有普适性和个性化。普适性重在质量,质量越高,越适应社会的需求;个性化重在鲜明,越鲜明越受社会青睐。要达到这一目的,具体途径就是课堂。因此通过课程设置来发掘学生潜力,才能实

现学校的育人的目标。

2.加大教与学评价体系的实践研究。要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有着许多因素和条件。其中,对学生学习的评价体系起着很关键的作用。新课程标准的评价体系的建立对于发挥学生主体的独立性、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从而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有着积极的作用。具体的评价策略和手段还有待完善。3.开发教学资源、拓展教学空间,充分利用学校周围企事业单位及家长资源,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

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素质教育课程改革 篇6

关键词:素质教育;体育课程;课程结构

中国分类号:G423.07

引言

体育课程作为高校课程中的组成部分,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身体素质,还增强了学生的体育素养。在素质教育理念的不断深入下,体育课程为适应新课改的发展要求,在积极改革中,使教学质量与教学效果得以提高。现阶段,我国正处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体育课程由原先的身体素质逐渐转向体育素质发展,并且在体育课程的内容、目标以及评价中都发生重大的改革,因此,为适应素质教育理念中的体育改革,体育教师要从根本做起,以竞技体育为基础,以健康发展为出发点,从根本上促进我国体育课程的改革与发展。

一、素质教育理念下体育课程改革的基础

在素质教育理念的不断推动下,体育课程为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在各个方面进行了改革。其中,新的体育课程观作为体育课程改革的基础,为体育课程的改革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体育课程作为学校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根本保障,除此之外,体育课程在发展中要考虑诸多因素带来的影响,在传授学生体育知识的同时,提高学生体育竞技的能力,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体育课程不仅包括了体育活动,也包括了体育理论,其中,体育课程的含义以及主要表现体现在以下两点:

(一)所谓的体育课程主要是指学校在体育教学中为学生提供经验与教训,这些经验主要包括了在体育课程之外的经验以及体育课程之内的经验。并且在体育课程发展的过程中,把体育课程与其它课程进行统一管理,从而使其成为有机结合体。

(二)体育课程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便是隐蔽课程,这种课程可以使学生潜移默化的接受体育知识,并且在有组织、有计划的条件下,按照一定的内容进行课程的实施,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体育课程的实施。

二、素质教育理念下体育教学观念的转变

体育教学观念是体育教学的基础,体育教学观念对体育课程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并且在素质教育理念中,体育教学观念得到改变,在以新理念为指导思想中,改变传统教学观念,积极发展有利于学生的体育教学观念。

(一)对体育教学中“重教轻学”的模式进行转变

在我国传统体育课程之中,教学观念主要采用单一的方式,往往会形成学生在教师的思想中前进,在教师的思想中发展的局面,这种被教师牵着鼻子走的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学生的思维与动力,会使学生在被动的学习氛围中学习,从而不利于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不利于学生潜能的开发。[1]

(二)对体育教学中“重传授轻发展”的模式进行转变

在传统的体育教学中,教师比较注重对学生体育知识的传授,这种情况虽然使学生对体育知识与体育文化有所了解,但是却对学生的发展进行了忽略。在素质教育理念中,教师要对此现象进行改变,要以学生为本,以学生为主体,在体育课堂中,要积极唤起学生的主人翁精神,使體育知识由传授向发展进行转变,从而使学生在掌握体育知识的同时,又能对自身起到良好的放松作用,对智力起到良好的培养作用。与此同时,对体育教学方式进行转变,还在一定程度上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个性与健康的身躯。[2]素质教育理念中的体育课程不单单是针对体育教材,而是在利用体育教材的辅助中,把教材中的功能得以发挥,从根本上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对体育教学中“重结果轻过程”的模式进行转变

在我国传统体育教学中,教师往往只会传授学生体育动作与动作要领,而对于在体育运动中学到的东西,很少有教师教给学生。虽然很多学生在体育课程中学会很多体育技能,但是大多数学生不会利用学到的技能进行身体锻炼,也没有从根本上提高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喜爱。究其原因,主要是体育教师在体育课程中忽视了学生学习时的动作要领,没有告诉学生这些动作在日常生活中所体现出的作用。因此,体育教学中,教师要注重体育教学的过程,加强学生的体育锻炼,使学生形成良好的锻炼习惯。

(四)对体育教学中“重统一轻差异”的模式进行改变

要想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并不需要学生按照相应的模式与格局进行发展,但是,现如今,我国传统体育教学中往往会比较重视对学生的统一管理,这种情况会从根本上抑制学生的思维能力。[3]因此,在素质教育理念中,体育课程在改革中要改变传统“重统一轻差异”的基本模式,要根据学生的性格与特点进行教学,只有在因材施教的理念中才能使学生在体育课程中发挥出自身的潜能与特长,从而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素质教育理念中体育课程改革的模式

(一)体育教学目标的清晰化

体育教学作为一项具有目的、计划的活动,在课程改革中要严格按照教学目标,在以教学目标为基础中进行制定教学计划,从而在开展中具有方向性。教学目标作为整个体育课程改革的重点,是体育课程实施的基础,是评价体育课程是否顺利改革的标准,因此,在素质教育理念中,要实行体育教学的清晰化,根据教学的对象以及教学的对象的水平进行划分,其中,体育教学目标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这四个方面分别为体育教学目标的指向性、体育教学目标的社会性、体育教学目标的可行性以及体育教学目标的层次性。在这四个表现形式中,体育教学目标从而形成一个具有层次的系统。

(二)体育课程改革的合理化

体育课程不单单是对体育知识进行积累,更重要的是对体育方法进行总结与讨论,要想促进体育课程的发展,就要使体育课程改革更具合理化,并且要认清课程结构的主要影响要素。[4]体育必须课与选修课作为体育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在相互配合与相互结合中进行发展,只有如此,才能从根本上促进体育课程的改革。

结语:

在素质教育理念的不断深入下,体育课程作为诸多课程中的重要部分,已经无法满足时代发展的要求,只有在传统课程的模式中进行改革才能从根本上促进我国体育课程的发展。因此,在对此改革中,要对教学观念以及教学模式进行改革,积极拜托课程的惰性特征,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上促进我国体育课程以及体育运动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樊姝皎. 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与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的对接研究[D].郑州大学,2010.

素质教育课程改革 篇7

素质是指人在先天的基础上, 通过后天的教育和锻炼而形成的从事某种活动的基础条件, 简而言之, 素质就是人的先天天赋和后天学习所形成的“合金”。素质教育是指学生在先天的基础上, 通过后天的教育所形成的适应社会生存和发展的能力。就中学生而言, 就是通过教育, 使他们具有适应社会发展的科学文化知识、思想道德情感和必要的劳动技能。初中化学是九年制义务教育的一门重要学科, 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教育, 要引导学生认识化学、社会、环境的相互关系, 理解科学的本质, 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那么如何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呢?

一、面向全体学生, 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要求

目前, 素质教育已成为时代的主题, 它和应试教育的不同主要在于是否面向全体学生, 是否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 是否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应试教育是以追求升学率为根本目的, 歪曲了教育的宗旨, 扼杀了学生的个性。因此, 将应试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 这是深化教学改革的关键。

怎样在化学教学中很好地落实素质教育呢?

首先, 要认真领会课程标准。初中化学课程标准是科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注重培养学生从化学的角度初步认识物质世界, 引导学生初步认识化学与环境、化学与资源、化学与人类健康的关系, 努力提高学生运用化学知识及方法分析和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教师要正确理解课程标准, 将化学教学从单纯地以提高升学率为目的的应试教育转变为面向全体学生的素质教育, 从只重传授文化知识转变到重培养学生的知识与技能, 从只重智育转变到重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其次, 要在每一节课中认真落实素质教育的要求。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 教师在备课时应制定出教学目标, 制订详细的授课计划, 并在教学过程中逐一加以落实, 使所有学生都能得以提高。

最后, 注重能力培养, 加强学法指导。能力是学习和掌握知识与技能的重要基础, 而知识与技能又是形成能力的必要条件。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加强学生的学法指导, 使学生形成科学的学习方法,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从而使学生的科学素养得到有效提高。

二、加强实验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

化学是一门典型的实验科学, 可以说, 每一个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的提出都建立在化学实验的基础之上。利用实验教学, 可以提高学生的仪器操作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 形成稳定的、良好的心理素质和科学素养。学生学习化学, 极易用某种习惯的思维定势去观察和认识复杂的化学现象。

例如, 忽略生成新物质这一本质特征而将生成气体或沉淀作为认识化学变化的根本依据;根据在敞口容器中, 蜡烛燃烧后总质量变小的现象来否定质量守恒定律, 等等。

如何评价实验中的现象, 是一个是否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的问题。有的学生习惯用个人的猜测和想象来对待化学实验的结果, 对实验中出现的异常现象, 不是用科学的态度去分析, 找出原因再加以解决, 而是敷衍了事, 甚至弄虚作假, 涂改已经记录在案的数据, 以得出符合自己需要的数据。作为教师, 应鼓励学生敢于承认失败, 善于发现与别人不同的现象, 这一点对学生科学态度的形成和求异思维的发展都是十分重要的。

三、加强学习方法的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

初中化学教材是按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编写的, 教材的编排使化学知识延深到了社会和家庭, 体现了必学与选学相结合、学校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特点。因此, 认真钻研教材, 深刻理解课程标准, 加强学习方法教育, 是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教学要求科学地设计教学过程, 切不可照本宣科, 生搬硬套课本上的概念和结论。

例如, 在讲解利用过氧化氢和二氧化锰制氧气的实验时, 教师可按照这样的步骤进行:首先向学生出示一支空试管, 然后向学生逐步提出下列问题。

(1) 要制取氧气需向试管中加入哪些药品? (过氧化氢和二氧化锰)

(2) 若要收集氧气需在试管上添加哪些仪器? (带导管的橡皮塞)

(3) 如要在反应中随时加入过氧化氢还需增加什么仪器?要插到什么位置才行? (在橡皮塞上加一长颈漏斗并插到液面之下)

(4) 若要方便地控制反应的发生和停止, 怎么办? (在导管的外端接一根橡皮管, 上夹一个弹簧夹) 由于笔者是从稍高于学生的实际水平出发, 引导学生根据实际需要, 沿着由浅入深的思路大胆想象。这些问题提出后, 学生们兴致盎然, 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很快便得出了正确的结论。

总之, 科学方法对学生的指导作用表现在:一是能够引导他们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提高他们的探究能力;二是能够培养和训练他们的思维方法, 使他们掌握学习的“金钥匙”, 终身受益。在教学中, 应避免单纯为解题而解题的训练, 重点应放在对学生科学的思维能力、观察能力的培养和训练上, 要做到这一点, 课堂教学应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入手, 逐步深入到基本概念和理论的学习, 这样, 可以减轻学生接受新知识的难度, 使学生对新知识学得实在, 掌握得牢靠。现行的化学教材降低了基本概念和理论的学习难度, 而在元素及其化合物方面适当拓宽;另外, 化学计算的难度和数量也有所降低, 化学实验却略有加强, 这些变动适应了课程改革的要求, 符合素质教育的培养目标。

四、良好的教师素质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保证

素质教育是数学课程改革的主旋律 篇8

一、把握课程标准,因材施教

中学数学教育是基础教育,是培养一个人最基本的逻辑思维能力,为其以后生存于社会,改造生存环境,储备潜能,提供发展可能性的教育。我首先认识到了数学教育的重要性。备课时, 一方面,融思想品德、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为一体,把这些非智力因素纳入教学目标;另一方面,又注重书本知识相关的智力教育目标,把二者融为一体,做到合理使用教材,适当增减内容, 不降低教学要求和教学质量。激励学生爱数学、学数学、用数学,重视能力的培养,变“学会”为“会学”,体现以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发展智力, 培养能力为主要目标。

学生之间存在一些差异,如果用同一目标要求学生,必然与相当一部分学生的学习能力不相适应,从而使某些学生难以达标,教学活动不能有效展开, 学生发展就会受到影响,因而,因材施教尤为重要。备课时, 我就特别注意分组教学的设计,坚持低起点、 宽适度、低台阶、小坡度、促提高的原则,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 充分了解每个学生,让每个学生课堂有事做,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不同学习知识的依靠点,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潜能。

二、改革课堂结构,提高课堂效率

实施素质教育,必须确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意识,重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致力于个性的发展,绝不能让学生成为“书本的傀儡,分数的俘虏”。数学教学的功能是多方面的,它不仅帮助学生理解、 掌握并运用数学概念、定律、性质、法则等基础知识,而且还能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课堂上要特别注重民主性、规律性。比如,在进行圆周角定理教学时,先引导学生分析,找出等量关系,从特殊到一般,使学生发现结论、定理,然后达到自己证明、理解的目的。随之再出示练习,让学生找出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综合, 以使之掌握定理,进而变换题目。学生被这样的变化所吸引,让学生动脑分析, 又让学生走上讲台,既读题,又分析, 并证明,使每个学生自觉参与,培养了学生的判断能力、比较能力、口头表达能力,题目层层递进,步步深入,学生的逻辑思维自然到位。

教师应利用数学知识本身特有的吸引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欲望,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经历学习过程,使学生亲身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我在教弦切角定理时,先让学生观察图示哪些是弦切角,弦切角具有什么性质呢?这一问题激起了学生的兴趣, 人人都渴望找出其中的奥秘,积极思考。 我适时启发:它与所夹弧所对圆角有关系吗?这里,学生已完全被知识本身吸引住了,我进一步点拨,用三点不同的弦切角让学生寻找规律。学生们经过认真思考后,终于发现了规律,课堂一下子活跃起来,学生个个情绪高涨,这时, 我及时布置了配套的习题,由基础练习到灵活多样的练习。这样才真正做到了把学生从题海中解救出来,从毫无生机的机械重复变成让学生主动、积极、轻松、愉快、创造性地学习的目的。

三、教给学生科学的数学学习方法,注重“帮差培优”

现代教育给受教育者的要求,不仅是学到什么,更主要的是学会怎样学习。 数学教师的使命不单单是教数学,更是指导学生自己去学数学,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我在教学中,注意了以下几点:1课堂上指导学生学会思维模仿和善于思考问题。2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的途径。使学生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学会比较、分析、抽象、综合、概括;指导学生会阅读数学课本。数学课本的特点是注明算理,阅读时应仔细认真,逐字逐句地理解算理,灵活运用它解决实际问题;教给学生灵活运用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灵活运用规律、法则、原理去解决题型多变的题目。3教给学生科学的记忆方法。4指导学生上好每节数学课。

除此之外,我在教学中,特别注重 “帮差培优”。采取指点、引路法,对差生用激励、兴趣法,让他们在愉快的气氛中乐学。使全体学生基本掌握数学基础知识,对优生重视知识内容深化和拓宽,为他们设计“发展深化题”,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对中等生,设计“巩固练习题”,并鼓励他们做一些 “发展深化题”;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热情关照,为他们设计“放缓坡度题”, 课内多提问,课后多辅导,弥补不足, 使每个学生的素质都得到发展。

素质教育下的高校旅游专业课程改革 篇9

我国高等院校旅游专业的教育规模随着教育改革的推进以及旅游业的发展呈现出一个不断扩张的局面。

我国高等院校的旅游教育已经形成了一个全方位、系统性的教育模式。[1]我国有二十多个省市提出要建设旅游强省, 高等旅游教育的普及范围也比较广泛, 涉及到我国的大多数省份以及自治区和直辖市。伴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 对旅游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大, 各大旅游院校给各地区的旅游行业输送着大量的专业人才[2]。但是目前我国高等院校走出来的旅游专业人员普遍缺乏专业性的实战能力, 大多数旅游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达不到标准, 专业技能不够完备。在高等教育旅游教育学习中, 高校忽视了对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和提升, 甚至存在“速食教育”, 专注提高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 忽视了实践能力的培养。高校素质教育改革的要求下, 素质教育培养不仅要提升学生的学业水平, 更要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目前, 我国高校旅游专业教育过程中存在着两大偏颇, 一类教育倾向是比较注重旅游专业理论知识的教授, 却忽视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和锻炼。很多高校更加注重对理论水平的提升, 过度提高本科教育的教育高度, 在本科学习过程中对专业研究进行细致的划分, 以为这样可以培养出高水平的专业人才。但是其实这样在很大程度上缩小了学生学习的专业范围, 过度细化专业并非是基础教育中一个理性明智的选择。另一类教育倾向与第一类教育倾向刚好相反。这一类型的教育更加偏向于实践技能的培养, 而忽视了理论基础知识的灌输。很多高校存在一个教育的误区, 将本科教育类似于大专教育, 忽视了本科教育与大专教育的区别, 过度强调注重实践技能的培养, 然而, 实践技能的水平提升也是需要建立在理论知识的扎实基础之上的。[3]同时, 这样的教育模式对旅游专业的学生也形成了一个误区, 学生会认为旅游专业没有系统的理论专业知识科学, 更像是一门技能性的专业, 对于学生专业性思维的形成存在一定的阻碍因素。

高校旅游专业教育应该权衡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之间的关系, 不仅要对学生进行专业上的平衡教育, 还要注重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旅游教育专业课程改革的目标应该有两个, 第一是基础性的目标, 即完成教学大纲中规定的专业教育目标, 培养出具有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旅游人才。高校旅游专业教育的发展历程告诉我们, 专业知识强调理论性, 实践技能体现操作性, 充足的专业素养是进行专业创新创造的重要源泉和动力。高校教育在注重理论知识灌输的同时不断穿插进实践操作技能的培训, 对于学生离开校园走上工作岗位有着重要的意义。学术素质不仅仅是指学科知识的掌握程度, 更是包含自身的学习能力以及科研深造的能力, 当然学生对知识属性的理解能力高低更是学术素质水平高低的体现。学生学术素质的提高不能仅仅依靠高校教师的教育和培养, 需要高校以及学生自身共同的努力。[4]另外, 应该让学生在充分吸收专业知识的同时, 更加注重社会属性的定位和归纳, 并将创新意识贯穿到学习的始末, 将创新意识落实到行动中去。

二、高校旅游专业课程中存在的问题缺陷

(一) 缺乏专业的学术素质的培养

当前, 我国高校旅游专业教育普遍存在缺乏专业的学术素质教育的系统培养。高校旅游专业的课程设置需要进行整体的系统性优化, 基础学科的学分设置分值比重相对较高, 自由自修课程的学分比重较低, 难以体现学生的自主学习、自由发展的主体能力。[5]对于学生专业知识的培养以及学科知识的拓展都存在一定的阻碍。目前, 大部分高校的旅游专业都细化了不同的方向, 但是课程设置比较随意, 缺乏专业性和系统性。旅游专业课程设置缺乏专业的核心课程作为基础和铺垫, 不同专业细分方向之间没有明显的划分, 学时和学分的设置基本相同。大部分探究性实践课程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忽视了学生学术素养的系统提升, 实践探究课程没有与理论知识进行有效的结合穿插, 没有形成完整的旅游学术教育模式, 很多探究式课程仅仅是存在于形式, 缺乏活力和实用性, 无法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二) 培养目标不够明确

现在很多高校的旅游专业培养目标定位不够明确甚至发生了错位。对旅游专业的学生的培养计划不够科学细致。高校旅游专业的培养计划的不完善, 导致高校旅游专业的学科实用性相对较差, 培养出来的人才不能具备过硬的专业水准, 无法适应旅游专业市场对旅游人才的需求, 使得毕业求职的学生并不具备求职的优势, 影响了学生在旅游行业中对自身专业技能和专业知识的有效提升。在培养过程中, 缺乏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不仅要让学生具备过硬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 还要提升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能力, 灌输人文关怀观念, 尊重旅游文化等环节, 这样才能适应旅游市场的可持续发展态势。

(三) 教学内容缺乏创新性

目前, 大部分高校旅游专业的课程教学内容都普遍老旧古板, 不能与日新月异的发展形势相适应。高校旅游专业课程教学缺乏创造力和活力, 不具备创新性。这样不仅不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 还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与时俱进的专业素养的提升。旅游专业的学科内容覆盖面比较广泛, 创新性的教学内容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 而且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 发散学生的专业思维。在教学过程中, 旅游专业的教学活动无法将全部的新知识传输给学生, 这就需要学生创造性学习能力的培养, 不断锻炼敏锐的学术思维能力, 只有这样, 学生在本专业学习过程中才能不断地进行创造性的学习, 不断地进行自我完善和提高, 适应不同时期旅游市场对人才的不同需求。

三、高校旅游专业课程改革的相关措施

(一) 优化课程体系结构

旅游专业课程体系结构要依照旅游专业培养宗旨以及人才的知识能力要求, 科学地对旅游专业课程体系进行系统性的构筑。旅游专业的课程体系不仅应该包括公共课程、专业课程, 还应该包括实践技能课程以及学识教育这一系列的内容。在奠定学生扎实专业知识基本功的前提下, 不断穿插实际操作技能的培养, 多元化教学, 可以让学生在尊重旅游文化的前提下, 准确把握旅游文化的内涵,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6]让学生在综合性发展的前提下进行个性化发展, 将学生打造成适应旅游行业发展的复合型人才。

(二) 确立明确的培养目标, 实施系统的培养计划

培养目标是培养计划的前提, 细化专业方向, 才能够培养出更符合旅游行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应该设置优势学科, 增加学生的竞争能力。旅游专业并非一项专业性技能操作学科, 而是一门综合性比较强的学科。旅游的发展与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相适应, 在培养过程中应该注重对学生旅游思维敏锐性的培养, 不仅可以让学生具备专业的行业敏感性, 还能够为学生今后自主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 改善教学方式, 保障最优教学效果

旅游教学方式的改善也是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 杜绝填鸭式教学, 应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授课方式要灵活创新, 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在教授理论知识的过程中, 应该穿插进行各种具有鲜明时代性的旅游热点, 提升学生的旅游思维能力, 应该将教学走出课堂, 让学生在掌握学科理论知识后进行实习实践, 真正地与旅游行业接轨, 在实践中巩固知识, 发现不足, 不断进行自我完善和提高。

四、总结

高校旅游专业只有依托素质教育的背景, 不断对课程进行全方位的审视及改革, 才能够培养出更适合社会发展、旅游发展的更具竞争实力的旅游人才。

参考文献

[1]张政, 姜鹤, 胡文华.关于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文素质教育的几点思考[J].重庆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0 (01) :61-63.

[2]高品洁.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素质教育对策分析[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1 (73) :208-209.

[3]李伟丽.导游素质教育与课堂教学[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2 (06) :108-110.

[4]张静峰.旅游管理专业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与教育[J].商场现代化, 2006 (09X) :156-157.

[5]陈晓颖, 鲁小波.适合高职教学的《旅游学概论》内容初探[J].当代教育论坛 (管理研究) , 2011 (03) :100-101.

素质教育课程改革 篇10

一、开放性的语文课堂教学,给学生一片崭新的语文天地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要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教师要充分了解自己的学生,以学生为主体来开展各种教学活动,以教材为依据又要突破教材的局限性,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创造性因素,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开放性地进行语文教学,使学生的思维更加开阔,为学生提供一个适宜他们独立思考和充分发挥想象的空间,让学生在思考、质疑、分析、探究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

1. 教师要开放语文课堂教学过程,加强课堂内外知识的有机结合,通过课文阅读内容的补充,丰富学生的语文知识,使学生的视野更为开阔。

2. 教师要注重语文课程教学与其他学科教学之间的相互融合,提高学生听、说、读、写能力以及综合运用语文知识的能力,从而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全面的提升。

3. 教师要引导学生将语文学习与日常社会生活相联系,我们始终处于汉语学习的环境中,所以,除了要让学生完成教材上的学习内容之外,还应该让学生了解我们国家和民族绚丽多彩的文化和不同的生活方式,使学生通过社会生活、家庭教育的熏陶以及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来实现教育的目的。

二、确立学生在语文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构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新课程改革理念中提出教育要以人为本,并且提倡自主、合作、探究式的教学新模式。教师要改变传统教学中千篇一律的教学方式,做到因人而异、因材施教。

1. 教师要给予学生更多自主学习的权利。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自主学习探究的过程中培养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心理素质。教师要做到以下几点:重点知识精讲、教学难点细讲、学习中发现的疑点多讲;学生能够自己了解掌握的不讲、通过查阅资料能会的不讲、学生通过合作交流探究学会的不讲。

2. 教师要为学生创设更多合作探究的时间和空间。

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改革中一种新兴的学习方式,体现了语文学习的开放性和民主性,学生通过合作学习提高了合作意识,促进了情感的交流。

3. 教师要鼓励学生进行探究性语文学习。

教师要为学生创造一个平等和谐的教学环境,引导学生根据已经掌握的语文知识来帮助理解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同时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大胆想象、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发散性思维。

三、使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得到均衡发展,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具备基础的识字能力、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的能力。

1. 注重听说结合,教师要注重训练学生有效倾听的能力。

在平时的学习中,教师经常与学生谈论一些当下的时事新闻,开展快速问答、及时抢答等活动,使学生在听到新闻之后能够条理清晰、态度自然大方地进行复述,充分体现语言的交际功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

2. 注重读说结合,读说能力是指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学生要根据课堂教学目标,认真研读课文,把握教学重点,及时发现问题、提出质疑,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并且能够用自己的语言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 注重读写结合。

教师应该注意读和写的紧密结合,读是对文章的感悟和体会,写是情感的抒发和表达;读是一种知识的输入过程,写是知识输出的过程,两者之间有相互促进的作用。在训练学生的读写能力时,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展开语文教学活动,使学生得到全面综合发展。

“少年强,则国强;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梁启超先生的这一名言激励振奋了一代又一代国人的心。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我们要认真学习新课程改革理念,将素质教育渗透到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方方面面,培养我们的学生成为一个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摘要:新课程为小学语文素质教育带来了改革的春风,其中提出的全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充分体现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掌握语文基础知识的同时,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素质教育,新课程改革,有效性

参考文献

[1]韩雪娥.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推进素质教育健康发展[J].小学生作文辅导:教师适用,2011(6):19.

上一篇:花卉组织培养下一篇:灰姑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