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将军列传》的读后感

2024-05-08

《李将军列传》的读后感(共16篇)

篇1:《李将军列传》的读后感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史记》作为一本史书,有着极高的史料价值,它保存了五帝传说到西汉中叶三千多年的历史;作为一部文学名著,它对历史事件的精彩再现及各式人物的塑造也让我们体悟了文学在历史中的表现力,使我们能细细品味一个史家的苦心、一个史家的风骨、一个史家的理想世界。也许这就是太史公“述往事,思来者”的真正意义吧!

《史记》以历史人物为中心,其中自然不乏对帝王将相、贤者佞幸形象的塑造,对历史现象的生动诠释,当然这些都蕴含了极其丰富的文学色彩呵文学价值,那么就让我们通过《李将军列传》来看看司马迁是如何用文学之笔描绘西汉历史和这位名将。

一、典型事件和细节展现人物性格和品行

在《李将军列传》中,司马迁主要选取了李广在生涯中具有传奇色彩的四件事――上郡退敌、雁门关脱险、右北平之战以及出击匈奴请为前将军进行记写,为我们塑造了一个在沙场上奋勇杀敌、对敌经验丰富、艺高人胆大的军人形象。尤其是雁门关脱险,司马迁用字精炼,仅选取了“佯死”、“睨”、“暂腾”、“上胡儿马”、“推堕儿”、“取其弓”、“鞭马南驰”不到20字,就将“飞将军”逃出生天的过程展现得淋漓尽致,宛如电影中的蒙太奇手法,拼接了一个个惊险的画面,使智谋过人、忠诚勇敢的“飞将军”形象跃然纸上。同时,文中“广居右北平,匈奴闻之,号曰‘汉之飞将军’,避之数岁,不敢入右北平”也从侧面表现了李广的英勇善战。

此外,司马迁在细节描写方面为我们完善了李广的其他方面特质。他选用了“中石没镞”、“善射……子孙他人学者,莫能及广”等事件展现了李广射箭技术之高超;“所居郡闻有虎,尝自射之”展现了他为人刚猛和为民射虎除害的精神;“得赏赐辄分其麾下”、“家无余财”、“画地为军陈,射阔狭以饮”“待士卒宽缓不苛”等细节反应了李广廉洁轻财、爱护士卒、与兵士同乐等独特个性。

二、比较法

《李将军列传》中提到武帝初立时以广为未央卫尉,司马迁就将他和当时的另一个卫尉――程不识进行了比较。程不识治军烦扰,兵士击刀斗,至天明不得休;李广治军简易,军士自便,仅远斥候警戒,士卒咸乐为之死。一繁一简,可见二人之间的差别,更突出了李广治军的卓而不群和独特人格魅力。

右北平之战中,左贤王围广,军士皆恐,而广独不惧,派儿子李敢直穿胡阵安定军心,并在胡兵急击、汉卒伤亡过半的情况下,凭借过人箭术杀伤多位敌方裨将,意气自如地治军,可见其勇毅、其果敢、其临危不惧的精神。

文中还将李广骁勇却无法封侯和李蔡平庸却数次擢升进行了对比,李广劳苦功高的形象自然更加高大,但难封一事也让人无限唏嘘。

在《史记》中,司马迁还通过李广与卫青和霍去病的比较,表现李广的完美人格。李广亲近士卒分赏给属下,而在《卫将军骠骑列传》中,卫青、霍去病则宁可封赏物品坏掉业不肯用于慰问忍饥挨饿的属下,这样一来李广的亲民与卫青和霍去病的骄矜形成鲜明的对比,无形中加深了读者对李广的爱戴、同情之心。

三、议论性、抒情性语言

除了典型描写与对比写外,司马迁专门在《史记》中设置了议论语言,如末尾的“太史公曰”。它们是作者抒发自己思想情感的手段,对所塑造人物形象的升华也有着重大作用。

在《李将军列传》末尾,对于李广悲情自刎,太史公直接评价为“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其忠实心诚信于士大夫”,又用“其身正,不令而行”和“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来表彰他的彪炳功绩,表达对他在权贵压抑中引刀自刭的无限同情和哀痛。而在《卫将军骠骑列传》中,司马迁则引用了苏建和卫青的对话,来表明卫青身居高位却不愿招选贤士,唯恐触怒帝王威严的心理。从司马迁对两位将军的评价也不难看出司马迁的爱憎。这种将情感融入历史的作法,使史料脱离的死板的实录,唤发出新的生命力,体现了《史记》的抒情性和司马迁不媚上的风骨。

我们从《李将军列传》中看见了“不叫胡马度阴山”的千古名将,体会到了司马迁在处理史料时的匠心独运,也感受到了文学之笔在《史记》中的灼灼光辉。

篇2:《李将军列传》的读后感

公元前1,李广任前将军随大将军卫青出征匈奴,时年李广六十有余。出行前,汉武帝认为李广年老体衰,命运不好,暗授卫青不要让李广与单于对敌。

出边塞以后,由于卫青事先曾抓到敌兵,知道单于的藏身之所,受汉武帝暗托的大将军卫青要自己带兵和中将军公孙敖去捉拿单于,却命令前将军李广和右将军赵食(yì)其(jī)从东路包抄。东路相对较远,又是荒原戈壁,水草缺少,不利大军驻行。李广亲临卫青帐前请求说:“我是前将军,理应冲锋在前,如今大将军却命令我从东路包抄;况且我从少年时就多次与匈奴作战,今天终于得到一次与单于对敌的机会,我愿做前锋,与单于决一死战。”

怎奈卫青一意孤行,最终没有答应李广的请求。李广忧怒异常,愤而领军与赵食其合兵从东路出发。进入荒原之后,由于部队没有向导,结果大军在茫茫荒原上迷路了。而更为扼腕叹息的是,卫青与单于交战后,虽然击退单于大军,但是并没有俘获单于。

卫青公孙敖只得收兵,归途中才遇到了赶来支援的李广和赵食其。

后卫青派长史询问李广和赵食其迷路的原因,并要给汉武帝上书备述军情,李广愤而拒答。卫青又责令李广军中人员前去受审。李广说:“他们没有罪,是我自己迷路的,我自己到大将军帐前受审对质。”

到了大将军帐前,李广说:“我少年从军,与匈奴大大小小对战七十余次,现在有幸随大将军征讨单于,可大将军却把我的部队调去迂回包抄,最终又迷失道路,难道不是天意吗!”李广一生刚烈,仰天长叹:“广年六十余矣,终不能复对刀笔之吏。”愤而拔刀自刎。

李广死后,军中将士无不为之痛哭流涕,甚至百姓听到这个消息,不论和李广认识的和不认识的,都为李广叹息落泪。《史记?李将军列传》是这样描述李广之死的:“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

李广之死,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卫青分工有误、并推卸责任所致。作为前将军,李广勇猛无比,且与匈奴多次交锋,作战经验丰富,理应冲锋在前,而卫青却将他作为替补队员处理;李广迷路贻误战机,虽自身存在很多失误,但卫青几次三番威胁李广要将军情备奏汉武帝,李广不堪与京师文官对簿公堂,愤而引颈自刎。一代名将,落得如此下场,可叹可悲!

生活中,每个人都扮演着不同的角色,一个公司一个企业亦然:员工要有做好本职工作,为企业创造效益的责任;领导干部要有运筹帷幄、指挥有方的责任。每个人扮演的角色不同,所承担的责任也就不同。但我们最终的目的都是要让公司得到更好的发展,员工得到更好的待遇。

现实生活中,也有少数领导干部事业心、责任感不强。有的只要不出事、宁可不干事,对工作敷衍应付、得过且过;有的遇到矛盾绕道走、碰到困难往后退,该抓的不抓、该管的不管、该改的不改,满足于当四平八稳的“太平官”。

“干事难免会出错,但不干事百分之百地错。”一个没有责任意识的领导干部是不称职的领导干部,一个缺乏责任感的领导干部也得不到群众的认可和组织的信任。

正人先正己,做事先做人。责任不仅是一种爱岗敬业的精神,更是一种敢于担当的品质。作为一名领导干部只有敢于担当,不回避矛盾,不推卸责任,才能凝聚人心,带头创先争优;只有勇于负责,展现自我价值,实现理想人生,才能把干事创业作为自己的天职;只有知人善任,提高履责能力,优化责任分配,才能努力创造出无愧上级和群众重托的业绩。

篇3:《李将军列传》的读后感

在《〈史记〉选读》教学中, 我作了思考和尝试。下面, 以《李将军列传》为例来谈具体的做法。

一、课例片断

师:“飞将军李广”在历史上赫赫有名, 是中国古代诗人纷纷赞颂、叹惋的悲剧英雄。王勃曾在《滕王阁序》中感慨“冯唐易老, 李广难封。”李广一生经历文帝、景帝、武帝三个朝代, 神勇世人皆知, 那为什么到六十多岁还不得封侯, 最终还落了个自刭而死的悲惨结局呢?今天, 我们就还原李广的经历, 说说他到底该不该“封侯”。

生:李广是一个英雄, 他一生驰骋沙场, “大小七十余战”, 理应封侯。司马迁通过月下射石、勇射猛虎来写李广射艺高超, 无人能及。他应该封侯。

生:李广也是一个足智多谋的人。在上郡与匈奴的大部队遭遇, 凭借着超人的勇气和智慧最终安然脱险。连汉文帝也赞叹他的勇猛, 封个万户侯算不了什么。

师:那文帝为何不给他封侯? (学生讨论)

生:文帝说:“惜乎, 子不遇时!”历史上文景之治时期, 正是休养生息的阶段, 可能李广英雄无用武之地吧。

生:我不同意。李广一生历经文、景、武三帝, 汉朝到了武帝的时期大举发兵对匈奴作战, 李广多次请战, 却被拒绝。最后得以任用, 却背上了“数奇”的不公正的评价, 失去了正面与匈奴作战的机会, 最终迷路, 无功而返, 面对朝廷的追责, 愤而自杀。这完全是当权者一手制造的悲剧。

师:关于这一点, 我们可以读一读李广自杀前说的那番话, 体会其中的感情。

师生齐读:广结发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 今幸从大将军出接单于兵, 而大将军又徙广部行回远, 而又迷失道, 岂非天哉!且广年六十余矣, 终不能复对刀笔之吏。

生:李广很悲愤, 这段话说出了自己渴望建功立业的一生追求, 也有对主将卫青的不满, 最终他将失败归结为天意实在是无奈至极。

师:你读出了悲愤、渴望和无奈。你能试着将这些感情读出来吗?注意语调的轻重缓急。 (生读)

师:很好, 我注意到你重读了“广结发”、“今幸从”两个“而”、“岂非天哉”, “年六十余矣”“终不能”, 语速缓慢, 很好地表现了李广当时的沉重无奈怨愤之情。

师:一个人的成功或失败, 都有主观和客观两方面的原因。那么, 李广的失败有没有他个人的原因呢?文本中有没有表现? (学生讨论)

生:李广这个人心胸比较狭隘, 就因为霸陵尉不让他出城, 他就找机会公报私仇杀了对方, 这应该是李广性格中的一个缺陷。

生:李广的性格太过刚烈, 他“讷口少言”不善言辞。同时世代为将的家世又让他骨子里有一种傲气, 所以他宁可自杀也不愿面对刀笔吏的问责。这一点让我想起了项羽, 这两个人在家世、性格等方面都有相似点。

师:说得真好。李广勇猛善射, 但是又爱逞个人之勇, 使自己和部队历险。李广廉洁爱士, 宽缓不苛, 但是又心胸狭隘。司马迁以“不虚美, 不隐恶”的史家传统再现了李广的人生。下面请大家阅读《李将军列传》中相关语段, 再次思考“李广难封”的原因。

语段一:吴楚军时, 广为骁骑都尉, 从太尉亚夫击吴楚军, 取旗, 显功名昌邑下。以梁王授广将军印, 还, 赏不行。

语段二:广行无部伍行陈, 就善水草屯, 舍止, 人人自便, 不击刀斗以自卫, 莫府省约文书籍事…… (《史记〈李将军列传〉》)

语段三:故令之以文, 齐之以武, 是谓必取。令素行以教其民, 则民服;令不素行以教其民, 则民不服。令素行者, 与众相得也。 (《孙子·行军篇》)

生:李广带兵比较随意。从好的方面讲, 他廉洁爱士, 宽缓不苛;但是另一方面恰恰说明他的军队缺乏纪律的约束。行军时没有阵型, 宿营时不设哨卡, 行政上缺乏必要的管理文书。这恐怕是他屡次带兵打仗却不能立功的根本原因。

生:李广曾经接受了梁王的封印, 也导致他日后不被皇帝信任。

师:我们常说:性格决定命运。一个人的成功和失败都不是偶然的。李广虽然勇猛善射, 在军中威望极高。但是, 在带领一支部队整体作战的时候, 光靠个人的威望和魅力是远远不够的。今天, 在讨论“李广难封”这个问题的过程中, 我们还原了一个真实的李广, 在为他的个人魅力所折服的同时, 也惋惜他个人的性格缺陷, 痛惜他一生驰骋沙场却始终不得封侯。读史使人明智。希望我们能在历史这面镜子中照见自己, 不断审视自己, 提升自己。

二、课例反思

高中文言文的教学, 说简单也简单, 只要讲清文言知识点, 带领学生疏通文意就好了;说困难也确实困难, 既要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的能力, 提高语文素养, 还要注重作品的精神内涵和人文价值。要做到这一点, 必须带着学生走进文本, 由“言”而“文”, 品“文”强“言”。关于这一点, 我有以下体会:

1. 设计一个主问题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可现在的高中生普遍缺乏对文言文学习的兴趣。所以, 在文言文教学中, 教师一定要从学情出发, 变“讲堂”为“学堂”, 激发学生的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 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因此, 在备课时, 要精心设计一个主问题。这个主问题是解读文本的重要抓手, 可以借助它来理清文章的思路;这个主问题又必须有一定的挑战性, 能激发学生主动探求结果, 在思考的过程中不断深入文本, 自主解决文言的障碍。李广“飞将军”的光辉形象和“终身不得封侯”的悲剧命运在司马迁笔下表现得淋漓尽致, 也引发了后世诗人的赞颂和叹惋。那么, “李广难封”的原因是什么呢?这个主问题的提出能使学生自觉梳理文本, 得出“英雄李广”和“悲剧李广”两个板块。再追问下去, 探究悲剧的原因, 从客观上讲要放到当时的历史大背景中, 了解用人制度的不公平;主观上要分析李广的性格缺陷, 让学生能在历史中反观自我, 有所收获。这样, 整堂课有了一个鲜明而深刻的主题, 完成了“文言”、“文学”、“文化”的三级跳。

2. 补充相关背景资料

由于《〈史记〉选读》大部分选文受篇幅限制都是节选, 《李将军列传》也不例外。在一定程度上因文本的断裂而影响学生的判断。但是, 从教学的视角来看, 文本的“损边掉角”有可能是一笔丰富而宝贵的课程资源。因此, 在类似的文言文教学中, 教师一定要善于联系史实和相关背景, 巧妙开发这种隐性的课程资源, 以拓宽学生的视野, 增强他们主动深入文本, 自主探究的兴趣。

所以, 在教学过程中, 我补充了李广曾接受梁王封印的语段, 进一步了解李广在政治上缺乏起码的敏感度。又补充李广治军的相关语段, 并用《孙子兵法》中军纪严明而取得胜利的语段相对比, 使学生跳出前人对“飞将军”的一味赞美, 了解到李广治军疏于管理, 军纪松散的真相, 对《史记》“不虚美, 不隐恶”的史家传统有了感性的认知;也教会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能力, 不再人云亦云, 做出自己的合理判断。这不正是“把书读薄, 又把书读厚”的具体做法吗?

3. 关于文言文的备课

说实话, 在文言文的教学上, 很多教师的备课是围绕高考的指挥棒展开的。高考要考哪些知识点就教哪些知识点, 一词多义、句式、翻译等等, 认为只要把这些落实了, 就完成了文言文的教学。所以, 只要有过几年的教学经验, 就可以坦然走进教室, 将文本细细“肢解”成无数的知识点。教师在教文言文时觉得松了一口气, 备课轻松了;而学生面临的却是枯燥乏味的课堂, 上课只是机械地记忆, 谈何兴趣和效率呢?

因此, 文言文教学对教师的备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是必须克服功利性的短视心理, 备课时不能局限于文言知识点, 更要认真研读文本, 准确理解, 深刻感悟文本的内涵。此外, 除了教学基本功之外, 还有“文外功夫”:语言表达能力、感悟想象能力、文学素养、人生阅历、人格魅力等的合力。

篇4:《李将军列传》的启示

《小议》里这些分析和意见都说得很好。今天读《李将军列传》的人们,仍旧为这篇文章所感动,痛惜这一代名将的遭际,觉得李广“可敬可爱”。但我以为更其难得的,是司马迁着意塑造的李广,却终究是一个真实可信的凡人,没有加以圆光,使之入圣成神。列传生动地铺叙了李广的战绩,也写了李广的严重缺点,使后世读史的人在深受感动之后,还会认真想一想:李广的“数奇”,是不是部分也由于主观因素作成的呢?——从而可取得有益的教训,并且更增加了痛惜的分量。

《李将军列传》在写李广于汉武帝元光六年出雁门击匈奴那次战役回朝,被判决“当斩,赎回庶人”以后,写了一件事:

家居数岁。……尝夜从一骑出,从人田间饮,还至霸陵亭。霸陵尉醉,呵止广。广骑曰:“故李将军。”尉曰:“今将军尚不得夜行,何乃故也!”——止广宿亭下。居无何,匈奴入,……天子乃召拜广为右北平太守。广即请霸陵尉与俱,至军而斩之。

“不得夜行”,可能是实行戒严吧。霸陵尉酒醉壮了胆,不买“故将军”的帐,出言不逊,说:“就是现任的将军,也不准夜行。”这话有点刺耳,对于李广那样受了不公平待遇,奇功不赏反遭判罪罢官的人听来,自然格外难受。但霸陵尉不过口角尖俏些,止广夜行毕竟是他执法守职应尽的责任。而李广 睚眦不忘,于国家有事重加委任之际,竟滥用权势,把这个霸陵尉要走,平白地将他带到任所杀掉。

读者为李广的遭际不平,也不能不为霸陵尉的遭际不平。司马迁用三千字写李广,只用一百字写霸陵尉。写了霸陵尉这一段事实以后,未加议论。对于这样的事件,读者自然能够判断其是非曲直。但有了这一百字,遂使三千字的《李将军列传》在后人心目中成为确定不移的信史,增益了对司马迁所着意塑造的李广可敬可爱之处的真情实感。

篇5:《李将军列传》读后感

李广是西汉时期的名将,他骁勇善射,打仗战术制定也十分灵活机动,具有卓越军事才能;他有勇有谋,用于出击匈奴;他爱护将士,身先士卒。李广为国家做出的贡献不可否分,他的卓越才能同样不可否认。但是所有事情都事出有因,李广悲剧命运的产生也有着各种各样的原因。

《李将军列传》当中插叙了一个小故事,在李广从匈奴手中讨回来却遭受质疑被赎为庶人之后的一天夜里,骑马外出与友人在田间饮酒,回来时走到霸陵亭,不巧被喝醉了的霸陵尉拦下,禁止通行,霸陵尉曰:“今将军尚不得夜行,何乃故也?”于是李广被迫在霸陵亭留宿。之后匈奴入侵,李广被任命为右北平太守,李广要求霸陵尉一起赴任,在军中把霸陵尉杀了。俗话说“小不忍则乱大谋”,李广在小事情上都没有做到忍耐,可见他心胸狭隘。

李广杀霸陵尉这个故事之后太史公随即叙述了李广射虎的故事,这个故事也与后文详细描述李广射箭习惯相照应。李广射箭通常等待敌人在自己可以准确射杀范围之内时再射杀,这一习惯虽然可以保证敌人随即应弦而到,但是风险却很大,因此李广在带兵出战时也多次吃亏受辱。这一方面说明了李广对于杀敌的谨慎,另一方面也佐证了他的刻板,过分地恪守一项原则,不懂变通。

李广虽身先士卒,爱护将士,但是他在治理军队的过程中过于散漫、放任自流,没有按照规章严格运行、治理军队,他错误地将爱护将士与以法治军看作是对立的方面。

卫青以李广老且运气不好为由不让李广与单于正面抗战,而李广却冲动执意前行,最终酿造了人生的悲剧。

......

这些种种从列传中透露出来的文字,揭露了李广本身的性格缺陷,李将军其实和项羽有着相似之处,时运不济无可否认,但主导他们悲剧性命运的是他们自身的性格。

篇6:李将军列传读后感

篇一:李将军列传>读后感

今天读了《史记》之《李将军列传》。《李将军列传》紧紧围绕飞将军李广的精于骑射,勇猛,正直清廉的特点来写。李广生于汉朝,祖先李信也是秦朝的名将。李广在冲锋陷阵或与猛兽格斗中表现出了无比的勇敢。但是他的才能却让皇帝嫉妒成恨!只让他在边境守卫,但是无论他走到哪里,那里都以英勇善战闻名。

但最终李广还是被封为郡太守。皇帝命他在边境防御匈奴。一日一名宦官跟他学习却被3个匈奴打了,李广带人打匈奴却把李广的几十个骑兵都射死了,于是又带兵数百去追赶。可是不久又遇到数千匈奴骑兵,这时,李广发挥了他的聪明才智。他冷静分析后先安慰士兵们不要怕,又假装出他们是大部队派来的侦查员。所以又勇敢的向前走到离匈奴只有不到两里地的路程才缓缓停下来,接着又让士兵假装成要在此安营扎寨的样子,他的士兵们都怕极了,但是李广却坚信自己的直觉。这样一来敌人们就真的不敢来打李广他们了。不久,一个骑白马的首领出来修整队伍,这时李广突然带兵冲上去将他们都射死了,然后,又要求士兵们躺下休息,匈奴人怕有埋伏,趁天色已晚偷偷把兵都给撤了。第二天李广安然无恙的回到了大部队。

汉武帝时,经别人推荐李广从郡太尉调入朝廷当了未央宫太尉和程不识一样的官职。但是李广治军方法简单且有用,驻扎一般只驻扎在有水草的地方,住下后又人人自便,夜间也不打更巡逻,但他能远放哨探,同样可以掌握敌情,所以也未遭到过敌人袭击!但程不识军队制度严格,人人军兵文吏对何事都极其严明,全军很少得到休息,但他的军队也没有遭到过偷袭。李广对他的军队士兵宽容和平,让士兵生活的很快乐,士兵也很愿意为他拼命。所以匈奴人也都害怕李广,士兵也都愿意跟随李广打匈奴。

而且李广也同样拥有超人般的巨大力量!有一次李广傍晚出去打猎,却把一块巨大的石头当成了老虎,他拔剑就射,近前一看才知道那个是石头,可他却射入了石头中!真是神力呀!

李广为人还十分廉洁,得到的一点赏赐都分给自己的部下,吃点好的也分给士兵们吃。所以士兵们都十分尊重他!李广身为一名身经百战的老将军一直到自己的年龄已老还要强的统领大军去攻打匈奴兵且取得胜利!他的勇敢和执着,廉洁等高贵品质真让人敬佩啊!

篇二:李将军列传读后感

《李将军列传》全文共分四部分:第一部分,写李广在文帝、景帝时期的生平际遇,重点记述他为上郡太守时的一段经历。第二部分,写汉武帝对匈奴作战以来,李广为边将的一系列活动,重点记述他出雁门击匈奴和为右北平太守的经历,赞扬了他关心士卒、宽缓简易的名将风度。第三部分,写李广晚年为前将军,跟随卫青攻打匈奴,最后被倾轧逼迫而死的经过。第四部分,是作者的论赞,表达了对李广的无限景仰。全文主要通过侧面描写、叙述、对比映衬等表现手法突出李广的人物形象,热情歌颂了李广优秀品质。

一、通过李广善射,有射虎之能;上郡之役,李广用诱敌之际,故布疑阵,射杀对方领军,以弱制强;马邑之战,李广被俘,并设计逃脱;跟随张前出塞征匈奴,李广四千骑兵部分被匈奴左贤王率领的四万骑兵包围,李广射杀八名对方副将,安抚军心,沉着应战,终于等到援兵等。表现了李广的机智勇敢和精于骑射的特点。通过与程不识治军严明烦扰的对比,突出李广的治军简易的才能和爱护士卒、廉洁正直和的优秀品质,为士兵所拥戴。二

二、从大将军征伐,其他人都封功,唯独他没有;与张骞出塞征匈奴,他同样无功;随为情霍去病出塞征匈奴,遭汉武帝和卫青的排斥和压制,最终自杀;和李蔡相比,他一直官不上迁。这些都一方面表彰了他在抗击匈奴入侵,保卫边疆的战斗中所建立的历史功绩,对他怀才不遇的遭遇和一生屡遭排挤乃至被迫自杀的不幸遭遇深表同情。另一方面也对卫青徇私嫉贤,迫害李广痛加批判贬斥,对汉武帝压制贤能、赏罚不分的揭露褒贬分明,于叙事中寓论断、寄悲愤,思想意义深刻。

三、此外,司马迁的写作评价客观公正合理,从不因为决不因喜欢一个人而完全肯定他,也不因为厌恶一个人而全盘否发他。文章其中有一段是写李将军退职后受辱霸陵尉,而再次被起用后,威震匈奴,同时也二话不说立即斩杀霸陵尉,先斩后奏,以泄心中不平之气。作者也批判了李广的这个举动,对李广的小人之举加以贬斥。但从另一个方面这表现了李广也不是完美的人物,难免小心眼、小肚量,展现了一个真实的李将军形象。

纵观李将军的戎马一生,悲多于喜。坎坎坷坷的一生印证了他为大汉征伐匈奴,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所建立的丰功伟绩,即使含冤而死,但却被世世代代的百姓所爱戴——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时至今日,我们还经常吟唱唐代诗人王昌龄《出塞》怀念李广事迹的名句:“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以此来表达我们深切的怀念之情。

篇三:李将军列传读后感

西汉时,有吴楚之乱,有匈奴侵扰,出了很多有名的武将,李广就是其中之一,“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就是司马迁对他的评语,认为他老实木讷,不善于为自己宣传,但他忠义还是得到了人的尊重,就像桃、李都不会说话,然而摘的人很多,还是在树下形成了路。然而我读过《史记-李将军列传》之后,对他却也不那么佩服。

李广虽然有名,但没什么大的军功,最有名的事迹就是一次追敌太深而身犯险境,他让军士们有意摆出有恃无恐的样子,敌兵反怯,于是得而脱险。再有就是射箭入石了,这倒很令人怀疑真伪。另外他的箭法不错,他的名气一大半与箭法有关,但光是武艺高强并不能算好将领。他自己认为屡站而没有军功不能封候是因为没有机会、命运不好,他去问“望气”官员,就是观天象、卜吉凶的官员,官员是相信报应的,引导李广回忆起自己杀了八百个已降的羌族反叛,铸成“大恨”,为此不能当大官。

李广虽然廉,并且爱护手下,但也曾睚眦杀人。他曾因为损兵太多而又一度被匈奴捉住而被判罪,最终免官成了平民。有一次带人晚上骑马外出到了霸陵亭,被霸陵尉拦住,李广的从人说:“这是过去的李将军”,霸陵尉喝醉了不知深浅,偏不放行,说:“在任的将军都不能夜行,何况过去的”。没过多久,匈奴又来了,皇上又让李广当了将军,李广指名要霸陵尉同行,到了军中就把他杀了。这比起韩信受胯下之辱的>故事,李广显得太小心眼儿了。

篇7:《将军的故事》读后感

读了这本书,让我了解了中国共产党将军们的传奇故事。它写了粟裕------我是沧海一粟,陈赓------怕小孩子的大胆将军,陈士榘------大漠深处见奇功等等。将军们的故事是红色经典的一个系列,也是58所名校班主任推荐的好书。读了这本书让我感受到了长征时期间将军们的英雄气概。里面的人物大多是从小有了报效祖国的意志,有的十岁就去参加红军了。让我印象最深刻的将军是童炎生,他再一次战斗中,全班被日军包围了,童炎生的左腿负了伤,当时环境恶劣,无医无药,甚至连用盐水洗伤口都办不到,童炎生找来一把剪刀,在没有麻药的情况下忍着剧痛,把自己的烂肉剪掉敷上草药伤口才慢慢愈合。这本书表达了将军们的善解人意,将军们的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将军们的坚强意志……我很佩服他们的精神,更要学习他们的精神,努力学习,将来能成为一名对国家有用的人才。每一位将军们的故事都是一个传奇,只要认真去读,认真去理会,就一定会有所启发。

篇8:将军的选择

从背乡离亲揭竿起义, 到辉煌时坐拥三分天下、功成封王, 无论是战略决策, 还是沙场征战, 每一个决定, 事关将来, 责任重大, 不得不慎重三思, 但将军都是果断下令, 毅然决绝。

将军不后悔, 哪怕这一次的选择, 让数万大军一直杀到仅剩6000部下, 将军也没有为当初的战略决定有过半分怀疑。将军绰号“敢当”, 敢做, 就敢当。

看着这6000弟兄, 将军第一次不知道该如何选择。

将军败了, 敌军围追堵截, 重重包围之下, 部队被逼到河边悬崖之上, 后有追兵, 前有伏军, 将军身陷绝境, 四面楚歌, 粮草用尽, 军心不稳, 三军了无生路。

将军明白, 自己必死无疑, 军人难免马上死, 古来征战几人回?死于沙场, 是士兵最好的归宿。将军视荣誉为生命, 将军不怕死, 但将军希望死得像个军人———体面地赢得身前身后名。

生, 或者死, 常常是艰难的决定。但有时候, 最难的不是选择死, 而是选择如何死。将军愿做那西楚霸王, 面临绝境, 拔剑自刎, 也算成就一番勇名;或者死战到底, 杀至一兵一卒, 后世千年传颂慷慨壮烈。

看着敌军的招降书, 将军很落寞, 从第一眼的放声大骂, 到后来的默默自语, 将军嘴里只有一句话, 重复了无数遍:虎落平阳, 竟不得好死……白纸黑字赫然列列, 是敌军将领侮辱的要求, 若将军先死, 必屠尽三军, 要求将军活着接受审判, 然后行刑。

这是一条最屈辱的路, 主动放下武器被俘, 对任何军人而言都是一个寒冷而屈辱的选择, 何况是这个骄傲的将军?他眼里容不得沙子, 心下自然也受不了屈辱, 侮辱他的尊严, 比要他命更让他难受。

也许是败军之将不以言勇, 那个曾经烈性的将军, 如今却开始徘徊纠结, 远远不如他的女人———那个平时看着娇滴滴的女子, 听完将军的话, 依旧面若春风, 眼角含笑, 纵身跳向深渊之下湍急的河流。

将军仰天长嚎, 悲痛之中, 作出自己的选择。其实不算选择, 尊严与兄弟, 将军根本没得选择。

当着全军6000弟兄的面, 将军宣布了自己的最后一个命令———放下武器, 走向敌营。

可并非所有的兄弟都明白将军的选择, 听完将军的话, 无数兄弟泪流满面, 他们看着将军, 不敢相信, 不愿相信, 不能相信, 那个骁勇善战的将军, 会是这样怯弱?有兄弟歇斯底里大吼:“将军, 你连死都不敢了吗?”

将军无言以对, 流下十年来第一滴泪。

有的兄弟, 选择了壮烈, 他们放声大哭, 转身去追随那个勇敢决烈的女子。

有的兄弟, 默默无语, 满目的失望, 回头开始修检武器。

将军答应了敌军的要求, 愿一死保全三军, 前提条件是先放4000弟兄离去, 否则宁战不降。敌军通盘考虑, 担心垂死挣扎反受其伤, 答应将军的条件, 准备路引钱粮, 打开包围, 放出4000士兵离去。

受降之日, 将军整理好缎龙袍, 脚踩黄缎靴, 头戴黄风帽, 从容自若地穿过刀枪剑林, 走向敌营, 一步一步, 走向自己的末路, 脚下, 也许是几千年后怕死而降的耻辱印迹。

五日之后, 将军被押解到府台受审。审判结束, 将军起身从容就绑, 昂然奔赴刑场, 神气湛然, 绝无畏缩之态。一千刀凌迟下来, 将军痛, 但面不改色, 想着活下来的兄弟, 将军就笑了, 笑声惊天动地, 一腔正气催人魂魄, 观者无不震惊, 敌军悸惧, 世赞“伟男子”也。

将军叫石达开, 太平天国翼王。公元1863年6月27日于成都慷慨就义, 是年32岁。

篇9:“将军县”的新一代将军

他于1966年从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毕业,长期从事国防科技工业的科研和管理工作,是大型系统工程的管理专家。曾任原国防科工委计划局总工程师、局长,计划部副部长,参与了我国国防科技工业多个大型项目的论证、立项和管理工作。

从1999年开始,他专项从事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管理,担任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主任。是我国第一次至第五次载人航天飞行任务的主要领导者、组织者之一。现在担任我国探月工程顾问。

不久前,记者在北京大屯路将军家里访问了他。

“父辈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

谢名苞于1942年8月出生于江西省兴国县长冈乡塘石村。兴国县的新中国开国将军便有54位,是名副其实的“将军县”。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兴国县是闻名的红色模范根据地。毛泽东同志曾赞扬说:“兴国的同志们创造了第一等的工作,值得我们称赞他们为模范工作者。”“长冈乡青年壮年男子百个人中有八十个当红军去了……其他工作也取得了很大的成绩。”1934年红军长征时,全县有3万青壮年参加了长征队伍。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活着回到家乡的只不过300人。

谢名苞将军说:“革命战争年代,兴国县革命与反革命的斗争十分尖锐。我的父辈同大多数家乡人一样,投入了革命,作出了牺牲。”

谢名苞的父亲共有兄弟3人,除老三因年纪小外,老大和老二均随红军长征了。老二谢毓漳在长征途中负伤后牺牲。老大谢良是塘石村参加长征的100多人中惟一的幸存者,也是兴国县54位开国将军之一。

谢将军说:“我从懂事开始,便常听大人们讲红军革命斗争故事,喜欢听他们唱兴国山歌。革命根据地的生活很苦,吃红薯米饭,喝南瓜汤,但很充实。父辈的革命事迹和高尚精神对我起到了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谢名苞的亲生父亲是老三。1949年全国解放后,大伯谢良便把名苞接到自己身边,把他抚育成人。他也把大伯当成自己的亲生父亲。

谢良曾任平原省(现为河南省)军区副政委、第二高级步校政委、中央军委炮兵副政委等职,1991年在北京去世。

谢名苞在兴国长冈乡老家上过半年小学后,随谢良在新乡、石家庄、宣化和北京等地上小学和中学。由于受家乡和家庭的革命传统的熏陶,他一直严格要求自己,思想品德好,学习成绩优秀。在北京市第四十七中学毕业时,以学校惟一的北京市中学金质奖章获得者的身份,被保送到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学习。他在大学时加入中国共产党,1966年从哈军工毕业后,40年来一直长期从事国防科技工业的科研和管理工作。

全身心投入,为载人航天工程贡献力量

谢名苞将军是1999年1月4日受命为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主任的。他面对的是我国航天史上40年来规模最大、系统组成最复杂、技术难度最高的跨世纪工程。这个巨型系统工程当时正处于最艰难的转折时期。谢将军领导的这一专项办公室承担工程总体的技术工作,负责对下属航天员、飞船、火箭、发射场及回收等7大系统的组织和技术协调;协调着直接承担任务的110个研究院、所及工厂、基地的同步运行,以及分布在全国的航空、船舶、兵器、电子等领域的3000多个单位协作配套和保障任务。

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高度重视载人航天工程。江泽民同志在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上指出:载人航天是个大事,要下决心搞,在政治、经济、科技、军事上都有意义,是综合国力的标志。胡锦涛总书记强调,“神舟”5号飞船发射成功,是我们伟大祖国的荣耀。全国各族人民和海外侨胞都对这一能实现中华民族千年飞天梦和长国家、民族志气的工程寄予厚望。

“神舟”5号飞船发射升空

谈到这些,记者看到谢将军脸上深沉、凝重的表情。他说:“我明白,这个工程只能成功,不能失败。我们没有退路。我知道肩上的担子有多重。我常常感觉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工作不敢有半点懈怠。”

谢名苞将军特别强调说:“从担任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主任起,我是全身心地投入工作。白天黑夜想的就是要做好中国载人航天事业这件事。”

我国第一次发射宇航飞船是1999年11月25日。在此之前的7月至8月,必须把火箭、飞船等装备运进发射场。这些装备是用火车以一级专列的最高规格经3天2夜运进场地的。

谢将军说:“我们申请的是二级专列,公安部审查时,提为一级专列。一级专列主要是指对重要物资、重要装备而言,其保护保卫规格特别高,非常严格;但对乘坐人员来说,并没有客运列车那么好。在7月至8月的大伏天里,火车车厢里也没有空调设备,没有舒服的卧舖。”

7月中旬,正是天气最热的时候。专列经过武威、张掖等地的时候,气温高达45摄氏度以上。谢名苞将军和有关系统的总指挥们、总工程师们也随装备坐在列车上。尽管酷暑难当,但无论白天或夜晚,除了很少的休息时间外,他们大部分时间都在组织工程技术人员“双想”。所谓“双想”,就是各级工程师出题,“回想”以前的技术工作中有什么问题,有哪些值得今后借鉴;“设想”下一步工作中可能会出现什么问题,出现了的话,怎么解决,大家讨论得非常热烈、非常认真。3天2夜的高温列车生活,他们就是这样度过的。

一位正军职将军乘坐这样的列车随设备进发射场,这在以往是少有的。而谢名苞将军却在一个月内连续乘坐了两次。他说:“这把我和普通技术人员的距离拉近了。我经常能听到工作在第一线的普通技术人员真切的感受和对技术问题、组织问题的意见。这是我觉得‘踏实’的所在。”

谢将军说:“我们的集体有很强的凝聚力。大家紧张而又愉快地生活在一起,工作是非常有序而又是高效率的。几万人参加的这一工作的精确度,是按天计算的。这在我几十年的工作经历中,以往是没有碰到过的。”他说,发射载人飞船,我们做的是“万人一杆枪”的工作,要求全体参研参试人员要“万人方队一个步”,“万人乐队一个音”。第一艘载人飞船(即“神舟”5号)的准备和飞行任务就是这样进行的。

2003年1月5日下午7时,我国发射的第4艘无人飞船成功回收。他们连半天休息都没有安排,次日(即6日)上午9时,谢名苞将军立即召开载人航天工程7大系统的总指挥、总工程师们开会,分析研究“神舟”5号,即我国第一艘载人飞船的研制计划和飞行任务的安排。大家从我们的队伍情况、技术工作、气候条件等方面进行了认真讨论,认为可于2003年10月中旬发射第一艘载人飞船。于是,大总体和各系统按这一要求分解自己的工作,安排进度计划、协同关系、做出网络图,精确到天,并迅速全部部署到位。谢将军说:“8月中下旬检查工作时,我们看到,不但航天员的准备、火箭飞船研制,就是发射场、飞船着陆场和航天员的陆上、海上救援工作,都是惊人精确地按大总体要求进行的。2003年10月15日上午9时整,我国第一艘载人飞船按时发射成功。第二天的回收,只和预定时间差了几分钟。”

我国载人航天工程飞行任务5次圆满成功后,全国上下一片欢腾。国内媒体大量详细报道,人民群众像过盛大节日一样兴高采烈。国外舆论一片震惊,各国政要和科技界人士纷纷来电祝贺。人们认为,这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实施11年来最具标志性的重大成果,是我国航天史、科技史乃至现代化建设史上一座新的重大里程碑。它向世界表明:中国人可以克服各种困难,掌握高新技术,组织进行高难度工程,创造出人间奇迹。中央领导同志十分满意从事载人航天工程工作的这支队伍。江泽民同志称赞这支队伍“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并把这归结为“载人航天精神”。这对谢名苞将军和他的同事们是莫大的鼓舞。

谢将军对我国的载人航天事业进行了认真的总结。他撰写了《论中国载人航天今后十年的任务》、《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的技术进步和中国特色》、《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专项管理》等论文。

不忘家乡父老乡亲

2004年,年届62岁的谢名苞将军退居二线以后,仍然担任我国探月工程的顾问,继续为航天事业作贡献。

谢将军一直怀念江西的红色故土,怀念家乡的父老乡亲们。他曾把载人飞船的模型和第一次被“神舟”号试验飞船搭载进入太空的第118号金箔送给兴国县。金箔十分珍贵,谢将军仅有两枚。一枚送给兴国县,另一枚自己珍藏。记者在他珍藏的金箔上看到:上面有江泽民同志题写的“神舟”二字和火箭发射架、飞船、测控船的图样。

2004年,他带领弟弟妹妹们回到了阔别多年的家乡——兴国县,参观了县烈士陵园和县革命博物馆、将军园,聆听了兴国县的革命斗争史和革命英雄事迹介绍,瞻仰了54位开国将军的塑像。

篇10:《将军的故事》读后感

我们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所以我们更加要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现在,我们有良好的生活条件,有良好的学习环境,我们为什么不去努力学习呢?我们可以利用自己所学的知识

然而,有些人不懂装懂,自以为是,还挥霍现在所拥有的条件,浪费现在的宝贵资源,浪费时间……当我们回想起革命岁月时战士们的艰辛,和我们现在的生活对比一下,你将会发现我们现在是多么的幸福,多么快乐。比起曾经的生活,我们如此快乐,下一步就是创造我们未来的生活。

而今,创造我们的美好生活以不在话下。然而,我们却忽略了最大的一点——文明。曾今,古代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可是,现在的中国文明都变成什么样了:人们随地吐痰;乱闯红灯;不遵守“七不规范”…… 这些是“文明”吗?是曾今的文明吗?

世博会开幕在即,它一天天临近,我们生活中的这些陋习能改变

吗?能,从现在开始,从现在开始行动还来得及,从我们的点点滴滴开始做起,从小事做起,就能够改变自己,改变自己的习惯,养成自己的好习惯!

篇11:苏秦列传读后感

若干年前读史记,读到《苏秦列传》,窃以为是迄今为止读到让我内心最为悲凉的故事了。

都知道,苏秦身事六国,掌六国相印,位高权重,盛名满天下,然而此兄在经历风光极致之前,却尝尽人间极致之悲凉。世间最悲凉的事情,世间最痛苦的伤痕,往往不是来自敌人的打击,而是来自深爱之人或至亲之人的伤害,话说苏秦游说秦国失败后归到家中,“妻不于织,嫂不予炊,父母不予之言”,用他自己的话说:“妻不以我为夫,嫂不以我为叔,父母不以我为子,是皆秦之罪也。”秦之罪不秦之罪,咱先不说。倒是于这种亲人都不认他的情况,形成强烈的对比的是苏秦发达后的情形,身佩六国相印的苏秦要到楚国游说楚王,途中需要经过故乡洛阳。他的家人听到这个消息,立刻打扫房屋,预备酒饭,他的嫂嫂和全家人都远远跪下来迎接。到了家里,妻子不敢仰头看他,嫂嫂也低头料理食物来款待……那种恭维的神情无法形容。苏秦吃惊的问:“何前倨而后恭也?”――为什么原来那样傲慢,现在却这样恭敬呢?前后态度截然不同啊?

嫂嫂象蛇一样跪在地上回答,很粗鄙,但是却很坦白:“见季子位高而多金也。”――是因为看见小叔你地位很高权重财势丰厚。苏秦于是喟然叹曰:“此一人之身,富贵则亲戚畏惧之,贫贱则轻易之,况众人乎!”――我还是我,但在富贵时亲戚都害怕我,贫贱时都抛弃我,别人难道不是这样吗?不甚感慨啊,窃以为文明至今日,人类历史因文明前进而能超脱于人性的丑恶,孰不知历史总是用某种形式在重复,放眼当今天下,心里总是悲观的,原来世风一直如此,和千年前没什么变化。仍然有人为了金钱什么事情都敢做,都愿意做,且做得理直气壮,心安理得。或许,在面对人类这种物种的时候,我们应该更为清晰的认识到人类不简单是天使,也不简单是恶魔,天使和恶魔并存罢了。只是有的人天使得很干净,有的人恶魔得很彻底,还有的人不是没有卑下的情操而是可以从卑下的情操中超脱罢了,还有的人持有的只是平庸的善和恶。

篇12:《将军胡同》读后感

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故事是鱼美人。鱼美人这个故事主要讲了老横泽双手小心翼翼地捧着一个小玻璃缸,缸里有三条胖乎乎的小金鱼,他全身呈椭圆形状,游姿极为高雅,这三条胖乎乎的小金鱼确实是由中国的蛋种金鱼培养出来的,有钱的人就买条金鱼回去,没钱的人呢,而是过年的时候买回去给小孩们玩玩。

书中还介绍了图将军是一个不务正业、游手好闲的人,他每天都要玩蛐蛐和蝈蝈。他还弄了一只狗罐给大宝,大宝给他起名叫“铁苍狼”。他每天都带着这些小动物出去和别人比赛、玩耍。但他也是一个非常有正义感的人,特别是反对日本人,不让任何人帮日本人干活儿。他还特别维护中国人,帮助中国人。

篇13:“龙虾将军”的激战

等回到了家, 我把自己精心挑选的两个“龙虾王”放在一个不太大的盆子里等着看好戏。那俩家伙的钳子像是铁打的老虎钳, 黑褐色的钳子不时地摆着“V”字的造型, 一副势在必得的神情。透过钳壳, 我似乎看见里面强而有力的钳肌。张开的钳子上布满了小点点, 就像一颗颗尖锐的小牙, 要是被它狠狠地钳一口, 肯定会鲜血直冒。

就在我胡思乱想的时候, 好戏开始了。一只龙虾先来了个“降龙十八掌”, 将对手狠狠地打倒在地, 给对手来了个下马威。那只被打倒的龙虾吃力地爬了起来, 集中精力, 来了个“天马流星拳”, 将正在扬扬得意的对手打得落花流水, 动弹不得, 看来不可小看后发制人哪!我原以为一个回合就结束了, 没想到后面的更精彩。你看, 刚才被打得落花流水的那只又顽强地爬了起来, 继续战斗。一只龙虾拿出它的必杀技“庐山升龙霸”, 将对手打得直冒泡。过了好一会儿, 另一只龙虾才重新站了起来, 使出了吃奶的劲, 拿出了看家的本领“火星大力拳”, 将对手打得晕头转向。十分钟过去了, 它俩还在激烈地搏斗着……它们真像两位骁勇善战的威武大将军!

它们的实力不分上下, 战争始终不分胜负, 最后在两个大将军精疲力竭的时候, 爸爸把它们红烧了。因为它们的钳子运动得特厉害, 所以肉吃起来特别香!我今天既饱了眼福, 又饱了口福!

(指导教师:张玉兰)

大脸猫论剑:

篇14:《李将军列传》的另一种教法

目前,文言文阅读教学中,大多数教师仍侧重于“言”的层面,把知识技能的熟练化作为教学目标的全部,课堂教学内容过于强调实词意义、虚词用法、词类活用、古今异义和特殊句式等知识点的落实,一言以概之,就是师生对文言文的阅读只停留在字义的层面上,忽视了对文本内涵的把握、对文化的传承。而且每篇文言文都是这样上法,自然会让学生谈“文”无趣,望“言”却步。

中学选修课程设置的目的是扩大学生阅读量,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对课程设计解释道:“必修课程要突出课程的基础性和均衡性”,“选修课程也应该体现基础性,但更应该致力于让学生有选择地学习,促进学生有个性地发展”。对选修课程《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还有这样的描述:“阅读古今中外的人物传奇、回忆录等作品,能把握基本事实,了解传主的人生轨迹,从中获得有益的人生启示,并形成一定深度的思考和判断。”

实际上,同现代文教学一样,文言文教学同样适合整体教学的原则。对于选读课本中的文言文,我们可以通过让学生课前预习、借助书下注释、查阅工具书,凭借原有的文言认知“图式”对新课文进行“自我解读”。历练自己文言阅读的能力。在课堂上我们完全可以用快速的泛读法从文中摄取信息,并将信息加以整理,把握整篇文章的主要内容、作者的写作思路和思想感情以及文章所要表达的中心主旨。当然,这需要教者找到解读课文的最佳切入点。笔者在执教《李将军列传》一文时就运用了以诗解文法,敬请方家不吝赐教。

所谓“以诗解文”法,就是借用一些学生所熟悉的古今诗词名句来引导或帮助学生理解新的难度较大的作品。因为熟悉的诗句与熟悉的生活一样,已形象深刻地贮存在学生的脑海中,通过教师的启发与点拨,这些通俗易懂的古诗词往往能帮助学生理解文言作品。这也符合人的认知规律。我们对某事物的认识总要经过感性认识、知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三个阶段。

上课伊始,由王昌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这首诗提出一个问题:李广为何被称为“飞将军”?预习过这篇文章的生1很快从文本中找出答案:“匈奴兵多,破败广军,生得广……行十余里,广详死,睨其旁有一胡儿骑善马……”趁其不备,飞身上马,脱险而去,能从千人之围中脱险,于是被胡人称为“飞将军”。全班学生马上被这个故事吸引,对这篇文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诚如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所说:“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励”。

接着,笔者用PPT展示第二首唐诗卢纶的《塞下曲》: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请一位学生结合《李将军列传》这篇文章给同学们讲解这首古诗描写了“飞将军”李广什么样的传奇故事。

生2津津有味地将选文中五、六两段的内容讲述如下:李广驻守右北平,匈奴听说后,称他为“汉朝的飞将军”,躲避他好几年,不敢入侵右北平。有一次,李广出去打猎,看到草里的一块石头,以为是老虎,就举弓用力向它射去,箭射入石内,整个箭头都陷进去了,天亮了,上前一看原来是块石头。接着李广重新再射,却始终再也射不进石头里去了……在这名学生讲解后,笔者请学生集体诵读卢纶这首《塞下曲》并朗读选文五、六两段,让学生比较体味古诗词语言的精炼与文言文描写的历史厚重感。

在学生摇头晃脑好一番品读之后,用PPT展示唐代崔道融的《李将军传》:猿臂将军去似飞,弯弓百步虏无遗。汉文自与封侯得,何必伤嗟不遇时。然后请学生讨论本文的一个重要问题:对于李广坎坷悲惨的一生,作者寄托了自己的满腔悲愤与辛酸。请同学们速读课文梳理文本思路,概括造成李广悲剧的原因有哪些。

学生速读文章后经过激烈的讨论,生3回答如下:李广自负其能,不计后果,好凭一时之勇,逞一时之威(如传中所记李广因中贵人而射杀匈奴射雕者及以百骑御匈奴数千骑等事)(第二段)。

生4:李广性情冲动(如“杀霸陵尉”)(第四段),不善言辞(讷口少言)(第七段)。

生5:国君嫌弃(以为李广老,数奇)(第八段),武帝迷信李广运气不好;大将军卫青偏私,任公孙敖为前将军,剥夺了李广立功的机会(第九段)。个性太强(遂引刀自刭)(第十段)。

至此,笔者适时总结:李广性格是有缺陷的,但是外部因素的刺激放大了这个缺陷。文帝感慨:“如令子当高帝时,万户侯岂足道哉!”请同学们思考一下后回答:李广人格与个性中值得肯定的地方。

生6:李广射技高超,打仗勇敢。杀射雕者二人,生得一人;胆略过人,临危不惧、镇定自若、指挥有方。

生7:关心士卒、宽缓简易、不贪钱财。士卒以此爱乐为用。

生8:李广死后,“百姓闻之,知与不知,无老壮皆为垂涕”。这是从侧面写出了李广高尚的人格魅力,深受百姓的爱戴与敬仰。

生9:文末“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恰恰证明他的诚实朴直,不奸诈虚伪。金奖、银奖,不如老百姓的夸奖;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李广作为一代名将将永载史册。

至此,通过三首诗的讲解,以诗解文的效果充分彰显出来了,学生对文本的解读不仅有了广度更有了深度。从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力角度来说,这堂课的目的是充分达到了,而且也很好地实现了选修文言文的学习目的。

不过,在以诗解文的过程中,语文教师应充分考虑到学生的知识积累,所引的诗句必须是学生耳熟能详的,而且必须是与解读课文有密切联系的。决不能不顾学生实际,引用一些晦涩难懂、令人费解的诗句来解读文言文,那样只会让学生远离文言文,事与愿违。

在这堂课上,通过以浅显、明白如话的古诗解读文本,学生就成了一个现代化的读者,一个阅读的主体,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创造着、享受着阅读思考、对话的快乐与成果,如沐春风。实际上这也解决了当下文言文教学当务之急,那就是我们如何让学生缩短文言与现代生活的距离,激发起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逐步唤醒学生探究传承文化的潜欲望。

篇15:将军胡同读后感

读了将军胡同这本书,我的感触特别深,这本书的整体内容是讲了老北京胡同里发生的许多新鲜的、有趣的事,有永不服输的铁弹子,聪明伶俐的美猴王,美丽漂亮的美人鱼,北京城里清八旗落魄之弟图将军,皮影戏班的父女和姥爷一家的故事,从这些人的性格生活方式,遭遇处境和命运中,形象的刻画的那个时期的北京的生活画面和当时的历史背景。

但是我最喜欢的还是图将军,他是一个败家子,不务正业的人,只懂得享受生活,不懂得靠自己的双手和智慧去赚钱,把祖上留下的东西隔三差五都给卖掉,但他也是一个高智商的“老顽童”,养鸽子,斗蟋蟀,放风筝,训狗,样样精通深受孩子们的喜欢,当他卖完家产一无所有时候不得不靠去拉人力车谋生,最后被日被人打死,虽然他是一个有名无实的将军,是一个晃当分子,但他上身上具有阳光、义气、侠气,爱国的精神,让我非常敬佩,在那样一个黑暗的年代,图将军、姥爷这样的人物是典型的中国人的气节所在。

所以我们今天这一代人生活在这样一个幸福的新时代,是多么幸福和骄傲,我们一定要珍惜今天美好的生活,努力学习,报效祖国,长大后要把祖国建设的更加美好、更加强大。

篇16:游侠列传读后感

—— 读《史记·游侠列传》有感 接连读了《史记》里的几篇列传,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游侠列传》,连续读了几遍还是爱不释手。作者先以儒侠对举,以儒为侠作反衬,称颂了游侠言必信,行必果,急人之困,不爱其躯的可贵精神;然后分别叙述了朱家、剧孟、郭解的生平尚侠事迹,着墨不多,却写得英风飒然。读完此篇又联系到现实生活,不禁由衷发出感叹:美哉游侠,悲哉侠义!

美哉游侠!

诚信之美。“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答应别人的事,就一定会做到。真可谓是一诺千金。他们都有很强的责任意识,一旦受人之托则将终人之事,而且为了这千金之诺,可以轻生死,抛血躯。

果有成功而不矜其能,羞伐其德的为人操守之美。朱家“藏活豪士以百数,其余庸人不可胜言”却“终不伐其能歆其德”、郭解“振人之命,不矜其功”。他们都办了好事但却从不居功自夸。

急人之难,舍己救人之美。“不爱其躯,赴士之厄困”、“士为知己者死”、“千里诵义,为死不顾世”。朱家“所藏活豪士以百数,其余庸人不可胜言”、“专趋人之急,甚己之私”。他们总是把别人的事放在第一位,为了帮助别人,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利益乃至生命。他们尽管贫穷,然一旦人有事相求,合于义,必全力以赴。他慷慨的救济穷人,“振人不赡,先从贫贱始”而自己却过着“衣不完采,食不重味,乘不过軥牛”的生活。这正是游侠精神力量的可贵之处,感人之处,他们把救助厄困的社会道德推向了极至。

厚施而薄望之美。朱家“诸所尝施,唯恐见之”、“既阴脱季布将军之厄,及布尊贵,终身不见也”。他们帮助别人,不是出于金钱、权势、名利的考虑,完全从心中之义出发。合于义,则为之,不计报偿;不合义,则不为,千金难动其心。

退让顾全大局之美。郭解曾经深夜前去调解一场许多人都没能调解的纠纷,当事人佩服他的为人,听从了他的意见。郭解又连夜赶回,并告诉当事人让他们先不要听他的话,等他走后,让洛阳诸公们再来调停,那时他们再和好。本来是自己做的好事,却要说成是别人的功劳。郭解这样做不但解决了一场纠纷,也维护了洛阳诸公的面子。

明理之美。他不以利害为转移,而依据是非来判断事物。在处理自己侄儿被杀这件事上,当他了解实情后“解曰:‘公杀之固当,吾儿不直。’遂去其贼,罪其姊子”。在知道自己的亲侄儿被人所杀,而杀人者竟然敢逃之夭夭时,想来大多人的第一感觉就是这个杀人者未免也太看不起自己了。更令人气愤的是自己的姐姐竟然曝尸其子而来羞辱自己,在这种情况下,大多人会怒发冲冠立即杀掉那人为侄儿报仇。而解却没有贸然报仇行凶,而是沉着冷静的暗中调查,在找到那个人后还能心平气和的听他讲完事情的经过,更难能可贵的是在得知实情后能够公正的对待,合理的处理,不但没有责怪杀人者反而对他的行为表示赞同转而责备其姐姐,要是不是明理之人如何能做到在面临血缘亲情与社会公理矛盾的时候,能够大义灭亲

以维正道?

自省容人以德报怨之美。《劝学》中曾言“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当有人“箕居视之”表现出无礼之态时,郭解不先究人过,而先查己过“是吾德不修也”。找到自己的不足,对不尊敬自己的人不加怨恨,反而施之援手,解他人之困以德服人,终于“箕踞者乃肉袒谢罪”有了完美的结局。

恭敬待人之美。郭解“不敢乘车入其县廷。之旁郡国,为人请求事,事可出,出之;不可者,各厌其意,然后乃敢尝酒食”。穷困时待人恭恭敬敬,一旦得势就翻脸不认人之徒比比皆是,而能始终如一者则寥寥无几。当时郭解可以说已经是家喻户晓的人物,是人们心中的大英雄。然郭解却能做到不乘车走进衙门,到旁的郡国替人办事时,能办到的一定办到,不能办到的也尽量使各方面都满意,然后才肯接受别人的款待着实不易。

墨子《修身篇》说:“志不强者智不达,言不信者行不果。据财不能以分人者不足与友,守道不笃,遍物不博,辩是非不察者不足与游。本不固者未必几,雄而不修者,其后必惰。源浊者流不清,行不信者名必耗。”《贵义篇》说:“争一言以相杀,是贵义于其身也。故曰:万事莫贵于义也。”强调志、信、道、本、义;儒家《论语·泰伯篇》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为政篇》说:“见义不为,无勇也。”《孟子·公孙丑篇》说:“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则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告子篇》说:“生亦我所欲,义亦我所欲,两者不可兼得,舍生而取义也。”他们都是强调道、仁、气、义等。而这些都是游侠所具备的精神。

悲哉侠义!侠与义是分不开的,侠就是不顾自己利与害,挺身去做符合道义的事。读了《游侠列传》后不禁为游侠们的行为而感动——他们的行为乃是一种艺术,生也美丽,死也美丽,而又转而观现今社会,不免发出“哀哉侠义”的感叹。现代人过于实用化发展的精神世界和寻求刺激的娱乐倾向,已让我们无法看清楚以及了解作为一种历史存在的侠之真面目,更谈不上将它作为一种仍然具有综合价值的传统文化精神而给予尊重。

诚信的衰落。兵法有云:“兵不厌诈。”这似乎给了欺骗人一个最好的借口。当今社会的人,能够严守诺言的寥寥无几,食言而肥的却大有人在。假酒、假药,假化肥到处都是。本来签好的合同却会单方面毁约,为了逃避责任甚至想方设法钻法律的空子。说过的话转眼间就会失口否认,做错了事却拼命的隐藏。在所有社会生活都以个人的利益为中心的前提下,诚信便失去了安身立命的根本,也就难怪会有这么多不守信的事发生了!

急人之难义举的衰落。当今的社会,大多数人都是抱着“个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的心态。做一切事情都是以自我为中心,“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无论做什么事情首先考虑的是自己的利益,做这件事对自己会不会有好处,若没有好处可捞,就很可能不会去做,更不要说损害自己的利益去帮助不认识的人了。在公交车上看见有人偷东西却默不作声,在路上看到有人持枪抢劫避之惟恐不及,看到撞伤的老人不敢上前去扶只因怕惹祸上身,看

到残疾人乞讨不愿伸手援助只因怕上当受骗。

见风使舵,看人下菜谱。对待上级领导,恭恭敬敬、小心翼翼、曲意逢迎;对待平级同事,表面和和气气,内里暗自争斗;对待下级群众却板起了面孔,端起了架子,摆出一副凶神恶煞的样子。若是有下级群众求他办事,必先赴酒席大吃大喝一番,至于事情能不能办成还另是一说,而倘若那个人不知道要“意思意思”,事情就会立马告吹。

小肚鸡肠,以恶惩恶。动不动就会因为某些小事对他人心生怨恨。现今社会有些人看到对自己不尊敬的人,表面默不作声,心里却对他恨之入骨,总会设法找各种各样的理由来惩治他。他们奉“有仇不报非君子”为至理名言。只要是曾经得罪过自己的人都会铭记在心,总有一天会找那个人报仇。采取正当的手段报仇本也无可厚非,可是若为了报仇而不择手段,以恶惩恶的做法则着实不可恭维。当人们得意于自己的胜利时,可曾想到这用罪恶来对付罪恶的做法本身就是更大的罪恶?

推卸责任。现在很多人看到不好的事情,总是首先想到这是别人的错误,而从不知道反省自己。看自己一切都好,看别人一切都不好,是现代人的通病。比如宿舍没有评上文明宿舍就会想到是因为谁谁没有整理好自己的内务,而从来不会想到是由于自己没有去帮她。

合上这部史家绝唱,那“言必信,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厄困,既已存亡死生矣,而不矜其能,羞伐其德”的侠客形象仍在我心中久久不散。青史独留的英雄侠义千载之下,人们仍可见其傲世雄风,闻其飘香侠骨!生命是短暂的,再长寿,也不过百年光景,在无限的时空中不过是流星刹那。侠者不是不爱生命,而是希求的更高,这种爱已经超越了生物意义上的爱,而是将生命的历程当做艺术的过程,是以生命为笔墨,以世界为素练,他们追求的不是简单的生物意义上的生存,而是生命所能展现的美。为了这种美,甚至不惜牺牲财富,权贵,乃至性命。现代社会每一种事物都有他的本源,中华传统文化侧重于义,西方文化侧重于利。重于义的文化才能生长出侠的果实。而今严重的问题是,在西方思想的冲击下,在中国传统文化正在走下坡路,一切正在向西方文化演变。当人与人之间变得以利益为准绳,以金钱为信仰的时候,当人情味越来越淡薄的时候,在这样的土壤里,侠义的衰亡不过是个必然的结局。在此情况下也惟有发出“美哉游侠,悲哉侠义”的感叹!

参考资料:

司马迁著 韩兆琦评注,2004,史记(评注本)。长沙:丘麓书社出版社。韩兆琦。1996,史记通论。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韩兆琦。2000,史记题评。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江涌豪。2001,中国游侠史。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汪涌豪、陈广宏。2005,侠的人格和世界。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陈向春。《史记·游侠列传》的文化学研究,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1(4):61-65。

上一篇:深化改革决定下一篇:西塘镇发挥社会组织作用促进产业发展交流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