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将军列传读后感

2024-04-21

李将军列传读后感(精选7篇)

篇1:李将军列传读后感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史记》作为一本史书,有着极高的史料价值,它保存了五帝传说到西汉中叶三千多年的历史;作为一部文学名著,它对历史事件的精彩再现及各式人物的塑造也让我们体悟了文学在历史中的表现力,使我们能细细品味一个史家的苦心、一个史家的风骨、一个史家的理想世界。也许这就是太史公“述往事,思来者”的真正意义吧!

《史记》以历史人物为中心,其中自然不乏对帝王将相、贤者佞幸形象的塑造,对历史现象的生动诠释,当然这些都蕴含了极其丰富的文学色彩呵文学价值,那么就让我们通过《李将军列传》来看看司马迁是如何用文学之笔描绘西汉历史和这位名将。

一、典型事件和细节展现人物性格和品行

在《李将军列传》中,司马迁主要选取了李广在生涯中具有传奇色彩的四件事――上郡退敌、雁门关脱险、右北平之战以及出击匈奴请为前将军进行记写,为我们塑造了一个在沙场上奋勇杀敌、对敌经验丰富、艺高人胆大的军人形象。尤其是雁门关脱险,司马迁用字精炼,仅选取了“佯死”、“睨”、“暂腾”、“上胡儿马”、“推堕儿”、“取其弓”、“鞭马南驰”不到20字,就将“飞将军”逃出生天的过程展现得淋漓尽致,宛如电影中的蒙太奇手法,拼接了一个个惊险的画面,使智谋过人、忠诚勇敢的“飞将军”形象跃然纸上。同时,文中“广居右北平,匈奴闻之,号曰‘汉之飞将军’,避之数岁,不敢入右北平”也从侧面表现了李广的英勇善战。

此外,司马迁在细节描写方面为我们完善了李广的其他方面特质。他选用了“中石没镞”、“善射……子孙他人学者,莫能及广”等事件展现了李广射箭技术之高超;“所居郡闻有虎,尝自射之”展现了他为人刚猛和为民射虎除害的精神;“得赏赐辄分其麾下”、“家无余财”、“画地为军陈,射阔狭以饮”“待士卒宽缓不苛”等细节反应了李广廉洁轻财、爱护士卒、与兵士同乐等独特个性。

二、比较法

《李将军列传》中提到武帝初立时以广为未央卫尉,司马迁就将他和当时的另一个卫尉――程不识进行了比较。程不识治军烦扰,兵士击刀斗,至天明不得休;李广治军简易,军士自便,仅远斥候警戒,士卒咸乐为之死。一繁一简,可见二人之间的差别,更突出了李广治军的卓而不群和独特人格魅力。

右北平之战中,左贤王围广,军士皆恐,而广独不惧,派儿子李敢直穿胡阵安定军心,并在胡兵急击、汉卒伤亡过半的情况下,凭借过人箭术杀伤多位敌方裨将,意气自如地治军,可见其勇毅、其果敢、其临危不惧的精神。

文中还将李广骁勇却无法封侯和李蔡平庸却数次擢升进行了对比,李广劳苦功高的形象自然更加高大,但难封一事也让人无限唏嘘。

在《史记》中,司马迁还通过李广与卫青和霍去病的比较,表现李广的完美人格。李广亲近士卒分赏给属下,而在《卫将军骠骑列传》中,卫青、霍去病则宁可封赏物品坏掉业不肯用于慰问忍饥挨饿的属下,这样一来李广的亲民与卫青和霍去病的骄矜形成鲜明的对比,无形中加深了读者对李广的爱戴、同情之心。

三、议论性、抒情性语言

除了典型描写与对比写外,司马迁专门在《史记》中设置了议论语言,如末尾的“太史公曰”。它们是作者抒发自己思想情感的手段,对所塑造人物形象的升华也有着重大作用。

在《李将军列传》末尾,对于李广悲情自刎,太史公直接评价为“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其忠实心诚信于士大夫”,又用“其身正,不令而行”和“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来表彰他的彪炳功绩,表达对他在权贵压抑中引刀自刭的无限同情和哀痛。而在《卫将军骠骑列传》中,司马迁则引用了苏建和卫青的对话,来表明卫青身居高位却不愿招选贤士,唯恐触怒帝王威严的心理。从司马迁对两位将军的评价也不难看出司马迁的爱憎。这种将情感融入历史的作法,使史料脱离的死板的实录,唤发出新的生命力,体现了《史记》的抒情性和司马迁不媚上的风骨。

我们从《李将军列传》中看见了“不叫胡马度阴山”的千古名将,体会到了司马迁在处理史料时的匠心独运,也感受到了文学之笔在《史记》中的灼灼光辉。

篇2:李将军列传读后感

公元前1,李广任前将军随大将军卫青出征匈奴,时年李广六十有余。出行前,汉武帝认为李广年老体衰,命运不好,暗授卫青不要让李广与单于对敌。

出边塞以后,由于卫青事先曾抓到敌兵,知道单于的藏身之所,受汉武帝暗托的大将军卫青要自己带兵和中将军公孙敖去捉拿单于,却命令前将军李广和右将军赵食(yì)其(jī)从东路包抄。东路相对较远,又是荒原戈壁,水草缺少,不利大军驻行。李广亲临卫青帐前请求说:“我是前将军,理应冲锋在前,如今大将军却命令我从东路包抄;况且我从少年时就多次与匈奴作战,今天终于得到一次与单于对敌的机会,我愿做前锋,与单于决一死战。”

怎奈卫青一意孤行,最终没有答应李广的请求。李广忧怒异常,愤而领军与赵食其合兵从东路出发。进入荒原之后,由于部队没有向导,结果大军在茫茫荒原上迷路了。而更为扼腕叹息的是,卫青与单于交战后,虽然击退单于大军,但是并没有俘获单于。

卫青公孙敖只得收兵,归途中才遇到了赶来支援的李广和赵食其。

后卫青派长史询问李广和赵食其迷路的原因,并要给汉武帝上书备述军情,李广愤而拒答。卫青又责令李广军中人员前去受审。李广说:“他们没有罪,是我自己迷路的,我自己到大将军帐前受审对质。”

到了大将军帐前,李广说:“我少年从军,与匈奴大大小小对战七十余次,现在有幸随大将军征讨单于,可大将军却把我的部队调去迂回包抄,最终又迷失道路,难道不是天意吗!”李广一生刚烈,仰天长叹:“广年六十余矣,终不能复对刀笔之吏。”愤而拔刀自刎。

李广死后,军中将士无不为之痛哭流涕,甚至百姓听到这个消息,不论和李广认识的和不认识的,都为李广叹息落泪。《史记?李将军列传》是这样描述李广之死的:“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

李广之死,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卫青分工有误、并推卸责任所致。作为前将军,李广勇猛无比,且与匈奴多次交锋,作战经验丰富,理应冲锋在前,而卫青却将他作为替补队员处理;李广迷路贻误战机,虽自身存在很多失误,但卫青几次三番威胁李广要将军情备奏汉武帝,李广不堪与京师文官对簿公堂,愤而引颈自刎。一代名将,落得如此下场,可叹可悲!

生活中,每个人都扮演着不同的角色,一个公司一个企业亦然:员工要有做好本职工作,为企业创造效益的责任;领导干部要有运筹帷幄、指挥有方的责任。每个人扮演的角色不同,所承担的责任也就不同。但我们最终的目的都是要让公司得到更好的发展,员工得到更好的待遇。

现实生活中,也有少数领导干部事业心、责任感不强。有的只要不出事、宁可不干事,对工作敷衍应付、得过且过;有的遇到矛盾绕道走、碰到困难往后退,该抓的不抓、该管的不管、该改的不改,满足于当四平八稳的“太平官”。

“干事难免会出错,但不干事百分之百地错。”一个没有责任意识的领导干部是不称职的领导干部,一个缺乏责任感的领导干部也得不到群众的认可和组织的信任。

正人先正己,做事先做人。责任不仅是一种爱岗敬业的精神,更是一种敢于担当的品质。作为一名领导干部只有敢于担当,不回避矛盾,不推卸责任,才能凝聚人心,带头创先争优;只有勇于负责,展现自我价值,实现理想人生,才能把干事创业作为自己的天职;只有知人善任,提高履责能力,优化责任分配,才能努力创造出无愧上级和群众重托的业绩。

篇3:李将军列传读后感

在《〈史记〉选读》教学中, 我作了思考和尝试。下面, 以《李将军列传》为例来谈具体的做法。

一、课例片断

师:“飞将军李广”在历史上赫赫有名, 是中国古代诗人纷纷赞颂、叹惋的悲剧英雄。王勃曾在《滕王阁序》中感慨“冯唐易老, 李广难封。”李广一生经历文帝、景帝、武帝三个朝代, 神勇世人皆知, 那为什么到六十多岁还不得封侯, 最终还落了个自刭而死的悲惨结局呢?今天, 我们就还原李广的经历, 说说他到底该不该“封侯”。

生:李广是一个英雄, 他一生驰骋沙场, “大小七十余战”, 理应封侯。司马迁通过月下射石、勇射猛虎来写李广射艺高超, 无人能及。他应该封侯。

生:李广也是一个足智多谋的人。在上郡与匈奴的大部队遭遇, 凭借着超人的勇气和智慧最终安然脱险。连汉文帝也赞叹他的勇猛, 封个万户侯算不了什么。

师:那文帝为何不给他封侯? (学生讨论)

生:文帝说:“惜乎, 子不遇时!”历史上文景之治时期, 正是休养生息的阶段, 可能李广英雄无用武之地吧。

生:我不同意。李广一生历经文、景、武三帝, 汉朝到了武帝的时期大举发兵对匈奴作战, 李广多次请战, 却被拒绝。最后得以任用, 却背上了“数奇”的不公正的评价, 失去了正面与匈奴作战的机会, 最终迷路, 无功而返, 面对朝廷的追责, 愤而自杀。这完全是当权者一手制造的悲剧。

师:关于这一点, 我们可以读一读李广自杀前说的那番话, 体会其中的感情。

师生齐读:广结发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 今幸从大将军出接单于兵, 而大将军又徙广部行回远, 而又迷失道, 岂非天哉!且广年六十余矣, 终不能复对刀笔之吏。

生:李广很悲愤, 这段话说出了自己渴望建功立业的一生追求, 也有对主将卫青的不满, 最终他将失败归结为天意实在是无奈至极。

师:你读出了悲愤、渴望和无奈。你能试着将这些感情读出来吗?注意语调的轻重缓急。 (生读)

师:很好, 我注意到你重读了“广结发”、“今幸从”两个“而”、“岂非天哉”, “年六十余矣”“终不能”, 语速缓慢, 很好地表现了李广当时的沉重无奈怨愤之情。

师:一个人的成功或失败, 都有主观和客观两方面的原因。那么, 李广的失败有没有他个人的原因呢?文本中有没有表现? (学生讨论)

生:李广这个人心胸比较狭隘, 就因为霸陵尉不让他出城, 他就找机会公报私仇杀了对方, 这应该是李广性格中的一个缺陷。

生:李广的性格太过刚烈, 他“讷口少言”不善言辞。同时世代为将的家世又让他骨子里有一种傲气, 所以他宁可自杀也不愿面对刀笔吏的问责。这一点让我想起了项羽, 这两个人在家世、性格等方面都有相似点。

师:说得真好。李广勇猛善射, 但是又爱逞个人之勇, 使自己和部队历险。李广廉洁爱士, 宽缓不苛, 但是又心胸狭隘。司马迁以“不虚美, 不隐恶”的史家传统再现了李广的人生。下面请大家阅读《李将军列传》中相关语段, 再次思考“李广难封”的原因。

语段一:吴楚军时, 广为骁骑都尉, 从太尉亚夫击吴楚军, 取旗, 显功名昌邑下。以梁王授广将军印, 还, 赏不行。

语段二:广行无部伍行陈, 就善水草屯, 舍止, 人人自便, 不击刀斗以自卫, 莫府省约文书籍事…… (《史记〈李将军列传〉》)

语段三:故令之以文, 齐之以武, 是谓必取。令素行以教其民, 则民服;令不素行以教其民, 则民不服。令素行者, 与众相得也。 (《孙子·行军篇》)

生:李广带兵比较随意。从好的方面讲, 他廉洁爱士, 宽缓不苛;但是另一方面恰恰说明他的军队缺乏纪律的约束。行军时没有阵型, 宿营时不设哨卡, 行政上缺乏必要的管理文书。这恐怕是他屡次带兵打仗却不能立功的根本原因。

生:李广曾经接受了梁王的封印, 也导致他日后不被皇帝信任。

师:我们常说:性格决定命运。一个人的成功和失败都不是偶然的。李广虽然勇猛善射, 在军中威望极高。但是, 在带领一支部队整体作战的时候, 光靠个人的威望和魅力是远远不够的。今天, 在讨论“李广难封”这个问题的过程中, 我们还原了一个真实的李广, 在为他的个人魅力所折服的同时, 也惋惜他个人的性格缺陷, 痛惜他一生驰骋沙场却始终不得封侯。读史使人明智。希望我们能在历史这面镜子中照见自己, 不断审视自己, 提升自己。

二、课例反思

高中文言文的教学, 说简单也简单, 只要讲清文言知识点, 带领学生疏通文意就好了;说困难也确实困难, 既要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的能力, 提高语文素养, 还要注重作品的精神内涵和人文价值。要做到这一点, 必须带着学生走进文本, 由“言”而“文”, 品“文”强“言”。关于这一点, 我有以下体会:

1. 设计一个主问题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可现在的高中生普遍缺乏对文言文学习的兴趣。所以, 在文言文教学中, 教师一定要从学情出发, 变“讲堂”为“学堂”, 激发学生的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 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因此, 在备课时, 要精心设计一个主问题。这个主问题是解读文本的重要抓手, 可以借助它来理清文章的思路;这个主问题又必须有一定的挑战性, 能激发学生主动探求结果, 在思考的过程中不断深入文本, 自主解决文言的障碍。李广“飞将军”的光辉形象和“终身不得封侯”的悲剧命运在司马迁笔下表现得淋漓尽致, 也引发了后世诗人的赞颂和叹惋。那么, “李广难封”的原因是什么呢?这个主问题的提出能使学生自觉梳理文本, 得出“英雄李广”和“悲剧李广”两个板块。再追问下去, 探究悲剧的原因, 从客观上讲要放到当时的历史大背景中, 了解用人制度的不公平;主观上要分析李广的性格缺陷, 让学生能在历史中反观自我, 有所收获。这样, 整堂课有了一个鲜明而深刻的主题, 完成了“文言”、“文学”、“文化”的三级跳。

2. 补充相关背景资料

由于《〈史记〉选读》大部分选文受篇幅限制都是节选, 《李将军列传》也不例外。在一定程度上因文本的断裂而影响学生的判断。但是, 从教学的视角来看, 文本的“损边掉角”有可能是一笔丰富而宝贵的课程资源。因此, 在类似的文言文教学中, 教师一定要善于联系史实和相关背景, 巧妙开发这种隐性的课程资源, 以拓宽学生的视野, 增强他们主动深入文本, 自主探究的兴趣。

所以, 在教学过程中, 我补充了李广曾接受梁王封印的语段, 进一步了解李广在政治上缺乏起码的敏感度。又补充李广治军的相关语段, 并用《孙子兵法》中军纪严明而取得胜利的语段相对比, 使学生跳出前人对“飞将军”的一味赞美, 了解到李广治军疏于管理, 军纪松散的真相, 对《史记》“不虚美, 不隐恶”的史家传统有了感性的认知;也教会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能力, 不再人云亦云, 做出自己的合理判断。这不正是“把书读薄, 又把书读厚”的具体做法吗?

3. 关于文言文的备课

说实话, 在文言文的教学上, 很多教师的备课是围绕高考的指挥棒展开的。高考要考哪些知识点就教哪些知识点, 一词多义、句式、翻译等等, 认为只要把这些落实了, 就完成了文言文的教学。所以, 只要有过几年的教学经验, 就可以坦然走进教室, 将文本细细“肢解”成无数的知识点。教师在教文言文时觉得松了一口气, 备课轻松了;而学生面临的却是枯燥乏味的课堂, 上课只是机械地记忆, 谈何兴趣和效率呢?

因此, 文言文教学对教师的备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是必须克服功利性的短视心理, 备课时不能局限于文言知识点, 更要认真研读文本, 准确理解, 深刻感悟文本的内涵。此外, 除了教学基本功之外, 还有“文外功夫”:语言表达能力、感悟想象能力、文学素养、人生阅历、人格魅力等的合力。

篇4:《李将军列传》的启示

《小议》里这些分析和意见都说得很好。今天读《李将军列传》的人们,仍旧为这篇文章所感动,痛惜这一代名将的遭际,觉得李广“可敬可爱”。但我以为更其难得的,是司马迁着意塑造的李广,却终究是一个真实可信的凡人,没有加以圆光,使之入圣成神。列传生动地铺叙了李广的战绩,也写了李广的严重缺点,使后世读史的人在深受感动之后,还会认真想一想:李广的“数奇”,是不是部分也由于主观因素作成的呢?——从而可取得有益的教训,并且更增加了痛惜的分量。

《李将军列传》在写李广于汉武帝元光六年出雁门击匈奴那次战役回朝,被判决“当斩,赎回庶人”以后,写了一件事:

家居数岁。……尝夜从一骑出,从人田间饮,还至霸陵亭。霸陵尉醉,呵止广。广骑曰:“故李将军。”尉曰:“今将军尚不得夜行,何乃故也!”——止广宿亭下。居无何,匈奴入,……天子乃召拜广为右北平太守。广即请霸陵尉与俱,至军而斩之。

“不得夜行”,可能是实行戒严吧。霸陵尉酒醉壮了胆,不买“故将军”的帐,出言不逊,说:“就是现任的将军,也不准夜行。”这话有点刺耳,对于李广那样受了不公平待遇,奇功不赏反遭判罪罢官的人听来,自然格外难受。但霸陵尉不过口角尖俏些,止广夜行毕竟是他执法守职应尽的责任。而李广 睚眦不忘,于国家有事重加委任之际,竟滥用权势,把这个霸陵尉要走,平白地将他带到任所杀掉。

读者为李广的遭际不平,也不能不为霸陵尉的遭际不平。司马迁用三千字写李广,只用一百字写霸陵尉。写了霸陵尉这一段事实以后,未加议论。对于这样的事件,读者自然能够判断其是非曲直。但有了这一百字,遂使三千字的《李将军列传》在后人心目中成为确定不移的信史,增益了对司马迁所着意塑造的李广可敬可爱之处的真情实感。

篇5:《李将军列传》读后感

李广是西汉时期的名将,他骁勇善射,打仗战术制定也十分灵活机动,具有卓越军事才能;他有勇有谋,用于出击匈奴;他爱护将士,身先士卒。李广为国家做出的贡献不可否分,他的卓越才能同样不可否认。但是所有事情都事出有因,李广悲剧命运的产生也有着各种各样的原因。

《李将军列传》当中插叙了一个小故事,在李广从匈奴手中讨回来却遭受质疑被赎为庶人之后的一天夜里,骑马外出与友人在田间饮酒,回来时走到霸陵亭,不巧被喝醉了的霸陵尉拦下,禁止通行,霸陵尉曰:“今将军尚不得夜行,何乃故也?”于是李广被迫在霸陵亭留宿。之后匈奴入侵,李广被任命为右北平太守,李广要求霸陵尉一起赴任,在军中把霸陵尉杀了。俗话说“小不忍则乱大谋”,李广在小事情上都没有做到忍耐,可见他心胸狭隘。

李广杀霸陵尉这个故事之后太史公随即叙述了李广射虎的故事,这个故事也与后文详细描述李广射箭习惯相照应。李广射箭通常等待敌人在自己可以准确射杀范围之内时再射杀,这一习惯虽然可以保证敌人随即应弦而到,但是风险却很大,因此李广在带兵出战时也多次吃亏受辱。这一方面说明了李广对于杀敌的谨慎,另一方面也佐证了他的刻板,过分地恪守一项原则,不懂变通。

李广虽身先士卒,爱护将士,但是他在治理军队的过程中过于散漫、放任自流,没有按照规章严格运行、治理军队,他错误地将爱护将士与以法治军看作是对立的方面。

卫青以李广老且运气不好为由不让李广与单于正面抗战,而李广却冲动执意前行,最终酿造了人生的悲剧。

......

这些种种从列传中透露出来的文字,揭露了李广本身的性格缺陷,李将军其实和项羽有着相似之处,时运不济无可否认,但主导他们悲剧性命运的是他们自身的性格。

篇6:李将军列传读后感

篇一:李将军列传>读后感

今天读了《史记》之《李将军列传》。《李将军列传》紧紧围绕飞将军李广的精于骑射,勇猛,正直清廉的特点来写。李广生于汉朝,祖先李信也是秦朝的名将。李广在冲锋陷阵或与猛兽格斗中表现出了无比的勇敢。但是他的才能却让皇帝嫉妒成恨!只让他在边境守卫,但是无论他走到哪里,那里都以英勇善战闻名。

但最终李广还是被封为郡太守。皇帝命他在边境防御匈奴。一日一名宦官跟他学习却被3个匈奴打了,李广带人打匈奴却把李广的几十个骑兵都射死了,于是又带兵数百去追赶。可是不久又遇到数千匈奴骑兵,这时,李广发挥了他的聪明才智。他冷静分析后先安慰士兵们不要怕,又假装出他们是大部队派来的侦查员。所以又勇敢的向前走到离匈奴只有不到两里地的路程才缓缓停下来,接着又让士兵假装成要在此安营扎寨的样子,他的士兵们都怕极了,但是李广却坚信自己的直觉。这样一来敌人们就真的不敢来打李广他们了。不久,一个骑白马的首领出来修整队伍,这时李广突然带兵冲上去将他们都射死了,然后,又要求士兵们躺下休息,匈奴人怕有埋伏,趁天色已晚偷偷把兵都给撤了。第二天李广安然无恙的回到了大部队。

汉武帝时,经别人推荐李广从郡太尉调入朝廷当了未央宫太尉和程不识一样的官职。但是李广治军方法简单且有用,驻扎一般只驻扎在有水草的地方,住下后又人人自便,夜间也不打更巡逻,但他能远放哨探,同样可以掌握敌情,所以也未遭到过敌人袭击!但程不识军队制度严格,人人军兵文吏对何事都极其严明,全军很少得到休息,但他的军队也没有遭到过偷袭。李广对他的军队士兵宽容和平,让士兵生活的很快乐,士兵也很愿意为他拼命。所以匈奴人也都害怕李广,士兵也都愿意跟随李广打匈奴。

而且李广也同样拥有超人般的巨大力量!有一次李广傍晚出去打猎,却把一块巨大的石头当成了老虎,他拔剑就射,近前一看才知道那个是石头,可他却射入了石头中!真是神力呀!

李广为人还十分廉洁,得到的一点赏赐都分给自己的部下,吃点好的也分给士兵们吃。所以士兵们都十分尊重他!李广身为一名身经百战的老将军一直到自己的年龄已老还要强的统领大军去攻打匈奴兵且取得胜利!他的勇敢和执着,廉洁等高贵品质真让人敬佩啊!

篇二:李将军列传读后感

《李将军列传》全文共分四部分:第一部分,写李广在文帝、景帝时期的生平际遇,重点记述他为上郡太守时的一段经历。第二部分,写汉武帝对匈奴作战以来,李广为边将的一系列活动,重点记述他出雁门击匈奴和为右北平太守的经历,赞扬了他关心士卒、宽缓简易的名将风度。第三部分,写李广晚年为前将军,跟随卫青攻打匈奴,最后被倾轧逼迫而死的经过。第四部分,是作者的论赞,表达了对李广的无限景仰。全文主要通过侧面描写、叙述、对比映衬等表现手法突出李广的人物形象,热情歌颂了李广优秀品质。

一、通过李广善射,有射虎之能;上郡之役,李广用诱敌之际,故布疑阵,射杀对方领军,以弱制强;马邑之战,李广被俘,并设计逃脱;跟随张前出塞征匈奴,李广四千骑兵部分被匈奴左贤王率领的四万骑兵包围,李广射杀八名对方副将,安抚军心,沉着应战,终于等到援兵等。表现了李广的机智勇敢和精于骑射的特点。通过与程不识治军严明烦扰的对比,突出李广的治军简易的才能和爱护士卒、廉洁正直和的优秀品质,为士兵所拥戴。二

二、从大将军征伐,其他人都封功,唯独他没有;与张骞出塞征匈奴,他同样无功;随为情霍去病出塞征匈奴,遭汉武帝和卫青的排斥和压制,最终自杀;和李蔡相比,他一直官不上迁。这些都一方面表彰了他在抗击匈奴入侵,保卫边疆的战斗中所建立的历史功绩,对他怀才不遇的遭遇和一生屡遭排挤乃至被迫自杀的不幸遭遇深表同情。另一方面也对卫青徇私嫉贤,迫害李广痛加批判贬斥,对汉武帝压制贤能、赏罚不分的揭露褒贬分明,于叙事中寓论断、寄悲愤,思想意义深刻。

三、此外,司马迁的写作评价客观公正合理,从不因为决不因喜欢一个人而完全肯定他,也不因为厌恶一个人而全盘否发他。文章其中有一段是写李将军退职后受辱霸陵尉,而再次被起用后,威震匈奴,同时也二话不说立即斩杀霸陵尉,先斩后奏,以泄心中不平之气。作者也批判了李广的这个举动,对李广的小人之举加以贬斥。但从另一个方面这表现了李广也不是完美的人物,难免小心眼、小肚量,展现了一个真实的李将军形象。

纵观李将军的戎马一生,悲多于喜。坎坎坷坷的一生印证了他为大汉征伐匈奴,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所建立的丰功伟绩,即使含冤而死,但却被世世代代的百姓所爱戴——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时至今日,我们还经常吟唱唐代诗人王昌龄《出塞》怀念李广事迹的名句:“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以此来表达我们深切的怀念之情。

篇三:李将军列传读后感

西汉时,有吴楚之乱,有匈奴侵扰,出了很多有名的武将,李广就是其中之一,“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就是司马迁对他的评语,认为他老实木讷,不善于为自己宣传,但他忠义还是得到了人的尊重,就像桃、李都不会说话,然而摘的人很多,还是在树下形成了路。然而我读过《史记-李将军列传》之后,对他却也不那么佩服。

李广虽然有名,但没什么大的军功,最有名的事迹就是一次追敌太深而身犯险境,他让军士们有意摆出有恃无恐的样子,敌兵反怯,于是得而脱险。再有就是射箭入石了,这倒很令人怀疑真伪。另外他的箭法不错,他的名气一大半与箭法有关,但光是武艺高强并不能算好将领。他自己认为屡站而没有军功不能封候是因为没有机会、命运不好,他去问“望气”官员,就是观天象、卜吉凶的官员,官员是相信报应的,引导李广回忆起自己杀了八百个已降的羌族反叛,铸成“大恨”,为此不能当大官。

李广虽然廉,并且爱护手下,但也曾睚眦杀人。他曾因为损兵太多而又一度被匈奴捉住而被判罪,最终免官成了平民。有一次带人晚上骑马外出到了霸陵亭,被霸陵尉拦住,李广的从人说:“这是过去的李将军”,霸陵尉喝醉了不知深浅,偏不放行,说:“在任的将军都不能夜行,何况过去的”。没过多久,匈奴又来了,皇上又让李广当了将军,李广指名要霸陵尉同行,到了军中就把他杀了。这比起韩信受胯下之辱的>故事,李广显得太小心眼儿了。

篇7:苏秦列传读后感

若干年前读史记,读到《苏秦列传》,窃以为是迄今为止读到让我内心最为悲凉的故事了。

都知道,苏秦身事六国,掌六国相印,位高权重,盛名满天下,然而此兄在经历风光极致之前,却尝尽人间极致之悲凉。世间最悲凉的事情,世间最痛苦的伤痕,往往不是来自敌人的打击,而是来自深爱之人或至亲之人的伤害,话说苏秦游说秦国失败后归到家中,“妻不于织,嫂不予炊,父母不予之言”,用他自己的话说:“妻不以我为夫,嫂不以我为叔,父母不以我为子,是皆秦之罪也。”秦之罪不秦之罪,咱先不说。倒是于这种亲人都不认他的情况,形成强烈的对比的是苏秦发达后的情形,身佩六国相印的苏秦要到楚国游说楚王,途中需要经过故乡洛阳。他的家人听到这个消息,立刻打扫房屋,预备酒饭,他的嫂嫂和全家人都远远跪下来迎接。到了家里,妻子不敢仰头看他,嫂嫂也低头料理食物来款待……那种恭维的神情无法形容。苏秦吃惊的问:“何前倨而后恭也?”――为什么原来那样傲慢,现在却这样恭敬呢?前后态度截然不同啊?

嫂嫂象蛇一样跪在地上回答,很粗鄙,但是却很坦白:“见季子位高而多金也。”――是因为看见小叔你地位很高权重财势丰厚。苏秦于是喟然叹曰:“此一人之身,富贵则亲戚畏惧之,贫贱则轻易之,况众人乎!”――我还是我,但在富贵时亲戚都害怕我,贫贱时都抛弃我,别人难道不是这样吗?不甚感慨啊,窃以为文明至今日,人类历史因文明前进而能超脱于人性的丑恶,孰不知历史总是用某种形式在重复,放眼当今天下,心里总是悲观的,原来世风一直如此,和千年前没什么变化。仍然有人为了金钱什么事情都敢做,都愿意做,且做得理直气壮,心安理得。或许,在面对人类这种物种的时候,我们应该更为清晰的认识到人类不简单是天使,也不简单是恶魔,天使和恶魔并存罢了。只是有的人天使得很干净,有的人恶魔得很彻底,还有的人不是没有卑下的情操而是可以从卑下的情操中超脱罢了,还有的人持有的只是平庸的善和恶。

上一篇:走进网络安全教育主题班会教案下一篇:13一鸣惊人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