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学生的成因及对策

2024-05-09

问题学生的成因及对策(精选6篇)

篇1:问题学生的成因及对策

“问题学生”的成因及对策

邵武六中李玉珠

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不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因素逐渐增多,青少年违法犯罪日渐突出,其违法犯罪涉案人的低龄化、团伙化、恶劣化的作案趋势也日渐明显。另一方面,还有的青少年不能正确对待自己,易受消极人生观的影响,自我憎恶,甚至轻生的也屡见不鲜。青少年走上犯罪及轻生的道路存在着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复杂过程,而量变过程往往表现为青少年学生的一系列从小到大的问题行为。所以,研究“问题学生”的成因及对策对预防青少年犯罪及轻生的发生具有重大的意义。

那么,何为“问题学生”?“问题学生”就是那些具有问题行为(也就是偏离行为)的学生。这种行为是学生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阻碍学习、品德和性格健康发展的不正常行为,是与社会和学校要求不相适应的行为:如学习方面表现为怠学、厌学、弃学;品德方面表现为说谎、偷窃、不守纪律、行为粗暴、经常争吵好斗、甚至弃家逃学等;情绪、性格方面表现为敏感、焦虑、孤僻、固执、或者烦躁、虚狂、狭隘、对立、攻击等。那么,学生的问题行为又是如何形成的呢?这个问题极为复杂,既有外在的客观因素,又有学生内在的主观因素。

一、客观原因:

1、来自家庭方面的原因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课堂,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教与家风对孩子的心理及行为有着直接而深远的影响。

近年来,我国的离婚率直线上升。通常,离异前期的家庭一般都会出现夫妻关系不和,经常无休止的争吵、谩骂、互相揭短,甚至大动干戈。刚开始时,他们在子女面前还有所顾忌,但随着夫妻矛盾的日益加深,发展到后来,就毫无忌讳,父母品行上的缺陷在子女面前暴露无遗。父母不良行为的影响会给子女带来暗示的作用,而未成年人具有模仿成年人的心理特征,他们会把在家中受到的委屈和心中的怨气发泄在同伴身上,养成了随便欺辱同学、不尊重他人的不良习性,用争吵、打闹的方法去处理与同伴相处中的矛盾和问题。有的则表现出上课注意力涣散,学习成绩骤降,对学习不感兴趣,出现厌学、甚至逃学。

当面对父母正式离异时,那种使人无法承受的感情痛苦和危机便在破损的家庭中形成。父(母)一方的离开,对孩子来说,会在他们的心目中留下恶劣的印象,会产生委屈和侮辱的感觉。他们对“离婚”的真正含义还不能完全地理解,也不能做出正确的评价和判断,无法确定自己的态度和今后的行为。在以往家庭管理属严厉型的学生来说反而有一种如释重负的解脱感,认为现在自由了,但往往会因对自己放任自流而形成行为偏差;大部分的学生会形成心理障碍,对他人缺乏信任、处事冷漠、易冲动,甚至于自暴自弃。有的家庭离异后,父(母)一方就会把所有的爱和希望倾注在孩子的身上,过于溺爱和放纵,认为自己的婚姻不幸,决不能连累子女,就会用金钱来加以弥补。殊不知,这样的学生在金钱的刺激下,过早形成了享受、放纵的畸形心理,对金钱容易产生无止境的欲望。一旦面临家庭结构的再一次调整,就会感到无所适从,产生强烈的不满情绪,成为问题学生。

但是,家庭完整也不等于就能教好孩子。“无奈型”家庭,父母工作繁忙,长年累月早出晚归,无力顾及子女;“放任型”家庭夫妇双方工作之余,只顾自己娱乐,跳舞、搓麻将等等,对孩子除了吃饱穿暖,不管不教,说什么“树大自然直”;“溺爱型”家庭教育往往使孩子养成好逸恶劳、贪图享受、自私自利、专横霸道的恶习。父母把子女视

为“宝贝”、“太阳”,百般溺爱,迁就,要钱给钱,要物给物,满足孩子的一切愿望,更有甚者,当孩子犯了错误时,父母还会姑息养奸;而“严酷型”家庭则奉行棍棒政策,在这种家教下,极易造成孩子的人格自卑和逆反心理。以上家庭虽然完整,但是,他们的孩子要么没有得到必要的家庭教育,要么得到了畸形的、不良的家庭教育,因此,问题行为也在所难免。

2、来自学校方面的原因

青少年能否健康成长与学校教育有着密切关系。然而,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仍有不少学校嘴里喊的是素质教育,暗地里抓的仍是应试教育,说什么“素质教育是软任务,升学率才是硬任务”。一些学校对教育方针的执行有偏颇,片面追求升学率,忽视学生的理想教育、法制教育和道德教育,只管教书不管育人。在升学率第一的办学宗旨下,不少学校按分数排队,人为地将学生分成三六九等。被划为“异类”的学生自尊心和自信心受到了极大伤害,导致部分学生自暴自弃,有的产生破罐子破摔的逆反心理。同时,有些教师的教育观念还没有转到素质教育的轨道上来,重智育、轻德育的做法给教育工作埋下了严重的危机。这些教师始终对“双差生”另眼相看,要么放任不管,要么冷嘲热讽、轻视挖苦。学生犯了错误,不是耐心地帮助纠正,而是恨不得一棍子打死,更有甚者对犯错误的学生进行人格侮辱。使得这些学生感觉学习是苦恼的事情,丧失学好的信心,觉得自己不是上学的材料,在校不受欢迎,进而逃学旷课。一个学校总有几个这样的学生,时间一久,他们同病相怜,结伙旷课逃学,问题就更为严重。另外,体罚和变相体罚、不公正、学习负担过重、思想压力过大等也会引起学生心理紧张、对抗,成为问题行为产生和加重的原因。

3、来自社会方面的原因

随着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时代的到来,大众传播成为当今世界发展最为迅猛的行业,大众传播业向人们传递各种各样的信息、知识和经验,充实了人们精神生活,但是消极因素与积极因素总是并存的,尤其是其中的一些渲染色情、暴力、赌博等的音像制品、书刊和网站,凶猛地向青少年扑来,对涉世不深、经验不足的青少年危害极大,助长了某些青少年的极端个人主义、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思想的发展。另一方面,遍布学校周围的游戏厅、网吧更是诱发青少年问题行为的温床。这些场所往往管理不严、良莠混杂、秩序混乱,丑恶现象屡禁不止,很大程度上使那些意志力不坚定、免疫力薄弱的青少年产生问题行为,甚至于越陷越深。

二、主观原因:

初中阶段的少年在心理发展上是从童年期向青年期过渡的阶段。其心理特点是半幼稚、半成熟状态,是充满着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盲从性错综矛盾的时期。此时,他们的知识不多,社会经验也很少,却自我感觉是“大人”了,想脱离成人独立行事,但有时又怀疑自己的能力。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较弱,抗挫折能力较差,一旦碰到困难,遇到挫折就容易产生各种问题行为。此外,自私、懒惰、虚荣、任性、嫉妒、狂妄、孤僻、冲动等不良性格,都可能成为产生问题行为的内在原因。

三、对策:

我们找出了“问题学生”的行为成因,就要采取适当的教育措施,进行综合治理,把矫正学生问题行为与思想教育结合起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1、赋予爱心,以情动人。

现代心理学告诉我们,情感对人的行为、活动具有动力功能。有问题行为习惯的学生对教师或多或少地存在着“戒心”,这种“戒心”是阻隔在师生之间的一堵无形的精神之墙,这堵无形的精神之墙只能用教师真挚、灼热的情感来拆除,使他们由“戒心”变为“贴心”、“交心”。

我们要用教师的满腔热情对待有问题行为的学生,用教师的一颗爱心去温暖这些学

生,从各方面关心帮助这些学生。在思想工作中,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持之以恒;在学习上要耐心指导,循循善诱,用教师的真诚之心去鼓起学生的上进心,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使他们能自觉遵守中学生行为规范。同时,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多一点鼓励、多一点理解,为他们创造成功的机会,帮助他们找回自信。

2、转变观念、辩证对人

面向二十一世纪,我国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什么?是智育第一,单纯追求升学率,还是全面提高国民素质?这方面的思想观念问题不解决好,整个教育工作就做不好,就会偏离正确的轨道,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也将是一句空话。要克服嘴巴上讲素质教育,实际工作中仍是智育唯一,片面追求升学率的现象,把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每一位教师都要在着眼大多数的同时,切实做好“问题学生”的教育转化工作,这是作为一个人民教师的天职。更何况,任何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后进与先进也是相对的、暂时的,而变化才是绝对的、永恒的。有的教师面对“屡教不改”的学生,常发出“朽木不可雕也”的感叹,殊不知学生是变化、发展中的人,而不是静止、固定不变的。为此,教师要帮助他们从似乎是一无是处的状况中找出闪光点,肯定他们的点的进步,消除或缓解消极情绪。每隔一段时间,就引导这类学生与自己的过去作纵向比较,让他们学会看到自己的长处与进步,也可以引导他们与周围同学作横向比较,正视自己与他人之间的差距,积极引导他们正确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增强他们向好的方面转化的信心和决心。

3、健全心理,注重疏导

学生的种种问题行为一般属于缺乏心理健康或心理失衡的反常行为。为此,学校有必要建立健全心理咨询机构,及时对学生出现的心理障碍进行疏导。首先要加强学生的心理训练,有计划地帮助学生在学习、生活和择业等问题上,提高适应能力,克服心理上某种适应不良或行为偏差,并培养其所缺乏的良好心理品质。其次要提高学生自我保护能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提高明辨是非、抵制不良倾向的能力,学会调节和支配自己的行为,丰富自己的生活,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使自己经常保持良好的心态和积极的情绪。第三要加强心理疏导的工作。学校要成立心理咨询室,设立“学生心声”信箱,心理咨询老师不仅要在办公室坐诊,还要经常出诊。如果每一位班主任都能成为心理咨询老师,那就更好了。

4、综合治理,齐抓共管

“问题学生”的形成与家庭、学校、社会的教育是密切相关的。同样,要转变这些学生须家庭、学校、社会共同努力,形成合力,使校内向校外、课堂向课外延伸衔接,形成一个全方位、全过程、多角度抓“问题学生”教育的良好氛围。首先,要加大对校园周围环境的整治的力度,净化校园环境,教育、引导青少年自觉远离游戏厅、歌舞厅等不宜进入的娱乐服务场所,营造有利于青少年成长的良好氛围。其次,要把好家庭影响关,通过家长学校、家访活动,适时进行家庭教育指导,提高家长素质和家庭教育水平。第三,社会、学校、家庭要共同配合,改进教育方法,加强和改进青少年思想教育,加强思想政治、品德、纪律和法制等方面的教育,正确引导青少年健康成长,使他们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篇2:问题学生的成因及对策

摘 要:了解农村小学生家庭教育的现状,查找存在的问题,采取有针对性的对策,提高农村家长素质,提高农村家庭教育水平,对于小学生的健康成长、实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宏伟目标,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关键词:农村小学生 家庭教育 现状 对策

俗话说得好:“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教育既是摇篮教育,也是终身教育,家庭教育因其特殊的地位和影响,在教育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近年来,由于家庭教育的不和谐,由此家长和教师产生了许多的困惑:为什么现在许多孩子学习挺好,但动手能力很差呢?为什么现在许多孩子多才多艺,但心理素质很糟糕呢?为什么现在许多孩子在学校是个“乖乖娃”,在家里却成了“小霸王”?发生在学生身上的种种现象,不能不引起教育工作者及家长的深思。

一、家长对自己的孩子要充满信心,设法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

有些家长总认为自己的孩子不如别人家的孩子,孩子这也不是,那也不行,一提起孩子的学习就气馁,对孩子丧失了信心。做家长的如果这样想、这样做,就是没有尽到做家长的责任,是失职的表现。孩子也会因家长的行为而对学习失去兴趣,产生厌学情绪,自己的孩子缺乏学习兴趣,做家长的理应激发。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成功的良好开端。没有积极情趣的加入,认知活动就会变得苍白无力。很多名人的成功,都是从兴趣开始的。孩子如果厌学,做家长的应该引导启发,列举事例向孩子讲清楚学习知识的重要性,鼓励孩子勤奋学习、刻苦学习。孩子在学习上遇到了困难,做家长的应该帮助孩子树立信心,克服困难,不要被困难吓倒。孩子在你的鼓励下,一次又一次地攻克了学习上的困难,以后在学习上遇到问题就不会知难而退了。家长如果对自己的孩子失去了信心,不帮助自己的孩子树立信心,还有谁对你的孩子有信心?做家长的如果把培养孩子的重任全部推给老师来承担,老师也难以担当得起。

二、家长对孩子的教育要持之以恒,不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小学阶段的孩子年龄小,头脑简单,孩子对于老师、家长提出的要求在头脑里记得不牢,即使是年龄稍大些的中高年级的孩子也是这样,只是在不同的孩子身上表现出的程度不一样,这就与孩子受到的教育有关。有的家长心情好时就会和孩子谈谈心、鼓励他们学习,心情不好时就放任自流,对孩子的学习不管不问;还有一些家长忙时闲时、心情好时坏时对孩子都不管,任其发展;更有甚者,有些家长对自己的孩子不是正确教育、引导,而是分散孩子的精力,引导孩子学不该学的东西,带着孩子去打麻将,甚至赌钱。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由于潜移默化,孩子不知不觉就学会了,于是孩子利用星期天或节假日,三五个就聚集在一起,背着家长也打起牌来,甚至还赌钱。这些家长的做法都是极其错误的,不仅给学校的教育增添了麻烦,而对于一个缺乏自主性和进取心的孩子来说,这是往歧路上引,这样的孩子要想学好知识、长大成人成才恐怕是不可能的。家长一定要有高度的责任心,对孩子的教育一定要持之以恒,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切不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三、增强家庭的文化教育氛围

首先,建议家长为孩子设计一间书房,或在孩子的卧室里配置书桌和书架,使孩子有一个学习的小天地;其次,向家长推荐优秀的家庭教育报刊,建议家长订一两份报刊杂志,作为家长和孩子共同学习的资料;再次,要求家长督促孩子完成家庭作业,经常查看孩子的作业。

四、努力创设和谐的家庭氛围

我们认为,作为家长要顺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积极创设民主、和谐的家庭氛围,认真当好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使孩子在家庭中愉快、健康地成长。为此,家长要努力做到:提高自身素质,能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有一套能被孩子接受的家规;为孩子提供丰富的生活内容;做孩子学习上的助手,指导和帮助孩子完成力所能及的事;利用一切机会锻炼、培养孩子的自理、自立能力和耐挫力。

五、重视建立和睦的家庭

父母应该非常精心地营造一个令孩子身心健康成长的家庭人文环境,应该以自己的言传身教以及在生活中创造出来的每一个生活细节,让孩子沐浴在一派和谐、文明、健康、宽松的家庭气氛中。要培养孩子活泼、开朗、勇敢、进取的性格,培养孩子良好的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培养孩子树立平等、契约、宽容、创新、共生的现代意识,让孩子懂得:要想成才,先要成人。

六、加强学校与家庭的互相沟通

大量实践证明,单靠学校教育或家庭教育是无法产生良好教育效果的,必须实现家校教育的有机结合,加强彼此沟通,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学校可以通过家长会、家校联系卡、家访、电话等途径加强与家长沟通交

流。如面上合作——家长学校、学校开放日、亲子活动(发宣传材料等侧重系统宣传教育观念、方法等),线上合作——家教指导热线、家教指导网站(侧重于释疑解难),点上合作——家访、家校联系卡、社区指导座谈会(侧重于跟踪指导)等,健全和完善家校合作机制。

篇3:问题学生的成因及对策

一、心理空虚, 就业压力大

就全社会的整体就业环境来说, 社会参与竞争的人数太多, 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矛盾十分尖锐。虽然不能把高校就业的压力都归结于招生规模的扩大, 但是高校毕业生的人数却是急骤增加。而另一方面, 随着国家机构改革和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入, 巨量的机关人员需要分流, 企业职工下岗。这样, 大学生的就业空间就受到了挤压, 而且我国的劳动力就业还有结构性矛盾, 学生所学的专业未必是社会上所需要的, 日益增多的博士生、研究生也对大四毕业的本科生造成了很大的冲击。这样, 大四毕业生劳动力市场处在由“卖方”走向“买方”的一种相对比较被动的地位。同时理想与现实的巨大反差带来的失落心理和难以适应环境变化而产生的空虚心理, 会促使他们当中很多人在大四阶段谈一场黄昏恋来排解心中的苦闷;同时由于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 部分大四学生在求职、求学以及社会交往的过程中, 急功近利心态和虚浮之风盛行, 无心投入真学实干当中。

大四学生处在就业和深造的关键时刻, 是人生的转折。而学校和家长对如今的大四学生就业赋予了过高的期望, 学生也希望自己能转变角色, 步入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但是被动的地位使得大四学生不能坐以待毙, 只能主动出击, 去争取就业中更多的机会, 由此便出现了逃课的现象。

二、学习动力不足, 没有精力上课

目前, 中国正处于转型时期, 大四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虽已基本形成, 但尚不稳定, 最容易受社会各种思潮的影响, 如今社会上流行的“学 (做) 得好, 不如嫁 (娶) 得好”、“学好专业课, 不如有个好爸爸”的不良心态、“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等等都对大四学生的思想产生了不良影响, 使其学习动力不足, 同时惟我独尊、肆意妄为, 很多大四学生把绝大部分精力用在了拉关系、谈恋爱上面。

除了大四学生的考研、社交等事情占用太多的时间和精力外, 学生还受到一种象牙塔教育的影响, 认为自己要下硬功夫锻炼自己的“办事能力”, 以便迅速让校园和社会接轨, 适应社会。所以就出现了“今天的一堂课在大四学生的心里都没有今晚和老乡的一顿饭局重要”的尴尬现象, 学生从饭局中更能体会到自己的成长, 而老师的一节课却远远没有这样的效果, 所以学生放弃了课堂。

三、课程设置不合理, 通过率较高

现如今各高校的课程设置逐渐与国际接轨, 但是我国的资源分配相对不公平, 并不是所有学校都能达到这样的高水平。很多学校课程设置不合理, 课程交叉重复, 学生没有上课的积极性。再有就是较多课程缺乏实用性, 很多课本上的案例都是十年前的旧东西了, 与今天的时代严重脱轨, 而且与学生就业及工作实际相差十万八千里, 课程的开设只是为了考试的需要, 而学生在考前熬几个晚上就可以顺利通过, 获得学分。

课堂的考核只重视终结性评价, 而忽视过程性评价, 使得学生根本不在乎平常课堂的表现。换句话说学校对大四学生的培养模式及培养目标也需要好好思考, 换句话说学生按部就班地按照老师的要求上课了, 没有逃课, 又会有什么样的收获, 而又会有多大助力于她的就业, 或者她更长远的成长呢。这些都是很多学校面临的实际问题。

课堂气氛不活跃。传统课堂中老师的授课方式单一, 除了讲授就是灌输, 总是感觉老师高高在上, 老师不能平等地和学生形成对某一问题进行探讨的教学共同体。学生在课堂上找不到自我, 很容易疲惫, 课堂效率极低。大四的逃课还严重影响了任课老师上课的积极性, 这样反过来又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形成了恶性循环。

四、互联网时代的信息更畅通

如今, 互联网以不可阻挡之势遍布全球。互联网彻底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表达方式, 其实上课的方式有很多种, 不一定非得要去教室。现在网络上的一些哈佛等名校公开课, 学生都可以免费在线浏览、听课, 有很多课堂上没有的内容, 相信比一些一般的老师讲的要好很多。重要的是互联网的学习还可以不受时间空间的约束, 很好地满足了大四学生的需要。当然, 也有个别学生沉迷于网络游戏或网络的虚拟世界里也成为逃课的重要原因。

鉴于上述原因, 我认为要解决大四学生逃课现象我们可以做以下努力。

1、明确大学生受教育的目的, 是要培养大学生独立的人格。有的高校在招生中就带有一定的盲目性, 一些地方高校在扩招后投入跟不上, 一些学校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不够, 人才培养不能完全适应社会的需要等。如果这样的目标确定了以后, 学校就会有针对性地就需要想各种各样的办法去达成我们的目标。

2、调整我们的课程, 使其既连接前言又接着底气, 真正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和成长。更为关键的是转变我们的学习方式, 建议大四的课开成实践课。比如职业实习课, 或者是研究生考察课等等。因为书本理论虽然很重要, 但理论的归属是实践, 学校要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这个能力在课堂上练不出来的, 要创造机会让大四学生到实际工作中去接受锻炼。当然, 在我国, 社会还不能为在校大四学生提供一些这样的机会, 需要全社会转变观念, 继续做好这方面的工作。

3、开成网络课形式, 使学生可以灵活自由地学习。学校可以对同学们的需求做一项调查, 对症开课, 开设具有大四特色、比较实用的课, 比如面试课、礼仪课等等。另外要坚持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式, 加强对学生的考核, 要考查学生真正的学习能力, 注重学生培养和学习的个性化, 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学习上找到自我, 学有所成。

4、要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高校教师一定要了解本学科的前言, 对学生有一个高位的引领, 要从教育的本质上来从事自己的事业, 从对教师工作的敬畏上来教学生, 要能弯下身子和学生探讨交流, 而不是和学生的实际生活分裂开来, 更不是上课才来, 上完课走人的一种培养模式。

5、大四学生要转变就业观念。要增强自我控制能力, 要有迎接挑战的决心, 上课和就业不是一对矛盾, 是可以兼得的, 是相辅相成的。学生要认识到并不是今天看起来没有用的东西就真的没用, 而要把自己的兴趣和自己的真才实学结合起来, 是金子总会发光, 否则找到一份好的工作, 也没有能力干好它。所以大四学生要丰富自己, 充实自己, 提高自己的含金量。

总之, 大四学生逃课现象虽然存在于各大高校, 且有日趋上升的势头, 但通过分析我们可以发现, 学生逃课不仅仅是学生个人问题, 若要从根本上杜绝这个现象, 则需要社会、学校和家庭共同做出努力, 密切关注学生的成长。

摘要:本文从作者教学管理工作的实际出发, 阐述了大四学生常见的逃课问题, 分析了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大四学生,逃课,原因,对策

参考文献

[1]洪名勇, 周薇.大学生逃课:现状、原因及对策[J].教育文化论坛, 2010 (4) .

[2]韩瑞辉.高校学生逃课现象的原因与对策[J].决策与管理, 2013.

篇4:中学生心理问题的成因及对策

一、中学生表现突出的心理问题

1.自卑心理。自卑心理是指学生由于各种原因对自己的品质、智力、能力等感到怀疑并做出过低评价所产生的心理感受。学校每年的新生大部分来自乡下,师资和办学条件的不同导致他们的成绩远不及县城的学生。起跑线上的落后使他们产生自我否定的自卑心理。

2.焦虑抑郁心理。焦虑和抑郁心理都是中学生中较为常见的心理失调症。他们内心很孤独却又不愿意向同学或老师倾诉;而在学习方面,这些学生往往会无法集中精力,课堂上反应也比较迟缓。然而,这些学生却有着强烈的自尊心和对于成功的渴望,但由于对于失败和挫折的承受力较差,往往经不起学习成绩不理想的打击,周而复始,这些学生就长期生活在考试失利的痛苦和恐惧之中。

3.逆反心理。部分学生会对外界的刺激产生违背常态的反应,导致他们对于教师、家长的教育感到厌烦甚至逆反。有些学生,甚至故意违反学校的规章制度。这在学生中是非常普遍的一种逆反心理。

4.厌学心理。中学生学习负担过重,心理压力巨大,导致他们精神萎靡不振,记忆力下降,害怕考试等,进而演变成厌学心理。部分学校设立特重班、重点班、艺术特长班等,更加剧了普通班学生的厌学心理。

二、中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成因

1.学习的压力过大。在现行的中学教育体制当中,教学的知识重点与学生的学习动力都是以考大学为目标的。大学虽然扩招,但学生又面临就业难、出路窄的现象。一种毕业后无出路的忧愁和恐慌感控制着他们。于是考重点、考名校就成了学生新的追求。

2.家庭教育的缺失。家长的品德修养、文化水平、教育方法及家庭环境等对学生的品德形成和心理成长有直接的影响。个别家长素质低,当着孩子面,出口成“脏”,甚至把大量时间浪费在打牌上,对孩子造成了极坏的影响。有的家长用粗暴的教育方法,导致彼此缺乏感情交流。

3.社会不良环境的影响

我国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人们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也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一些人认为“金钱万能”,没有精神寄托,缺乏崇高的理想,消极颓废心理严重。信息社会向学生提供了太多不良诱惑,如追星热、黄毒、黑社会暴力等。由于青少年思维活跃,喜欢标新立异,但有限的鉴别能力,有意无意中的耳濡目染,盲目模仿崇拜,多种心理疾病自然滋生出来。

4.学校教育的不当。学校教育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部分学校教育工作存在一些弊端。如片面追求升学率,重智育轻德育,重课内教学轻课外教育,重尖子生轻后进生,重行为表现轻心理过程等。

三、教师要帮助中学生消除心理问题

1.担当好“心理医生”的重任。首先,教师要让学生明白人在生活和学习过程中,压力和竞争是常伴左右的,学生应该懂得把考试和学习看作是一种对阶段性成果的检测,而不是一个人成功或是失败的结论。其次,教师还要帮助学生找到自己的合理定位,并逐渐挖掘其自身潜力。让学生能够正确认识自己,从而为自己制定一个合理的目标,既不要过分自卑,也不要把目标定得太高。再次,要让学生学会自我调控。运动、听音乐是释放情绪较好的方法,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多参加体育运动或是听轻松的音乐,增强体质的同时还能放松心情。

2.要扮演好“励志师”的角色。一是教师要时常鼓励学生。不管学生的情绪处于巅峰还是低谷的时候,教师都要予以鼓励。而且,教师也可以鼓励学生自我进行调节与暗示,别人可以做到的事情只要努力他们也可以实现。通过积极的自我暗示,能提高斗志,树立自信心。二是要讲究鼓励方法。一般可以采取短期目标激励的方法,让学生在考试前为自己设定合理的预期目标,在考试后对比目标达成率。还可采用榜样激励法,把班级中的优秀学生作为学习的榜样,以此来鼓励学生。

3.要充分发挥“协调员”的作用。一是要与其他任课教师团结协作,形成合力。任课教师要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让学生学得轻松,学得愉快。二是家校形成合力。教师要定期家访,通过学生在家的表现来全面地了解学生,同时多与家长沟通,让家长对学生的状况也有所了解,通过多方面的共同协作,使得教学目标方向一致,和衷共济。

篇5:问题学生的成因及对策

(2012年6月25日)

厌学一般是指学生对学校的学习生活产生厌倦感、失去兴趣、持冷漠态度,甚至产生厌恶逃避(如逃课、辍学等)当我们说一个孩子有“厌学症”时,是指他在一段时间内对学校怀有厌学的行为。倦、厌恶甚至是害怕的情绪,无法参与和适应学校的日常生活。要特别声明的是,这里讨论的厌学,不包括“发育迟缓”或“学习迟缓”的学生。厌学的后果学生主要是智力正常但“不用功的学生”是学习成绩下降、逃学、辍学等。

一、当前小学生厌学的表现

第一,小学生厌学在课堂上的表现有迟到、早退、逃课等。之所以迟到和早退是因为对学习、对学校有了厌烦感,想慢点接触学习和学校或快点远离学习和学校;逃课是因为他们对学习、学校的厌烦上升到了厌恶,不想接触。

第二,小学生厌学在课后作业上的表现有少做、漏做、抄袭、不做作业等。调查中发现有37名小学生觉得老师布置的作业很多;有2名小学生会因作业太多而厌恶一门课,不想学。之所以有这些表现是因为对学习产生厌烦、厌恶情绪,为了早点脱离学习,不惜少做、漏做、抄袭甚至不做作业。

第三,小学生厌学在考试上的表现有答题时文不对题、乱答一气,或者在试卷空白处对试题甚至是出题的老师评论,或者在考试不到 30 分钟就交卷走人,严重的还会在考试中公然作弊。

第四,小学生厌学在课外的表现为对学习没有兴趣,沉迷于游戏、网络等。

二、小学生厌学产生的原因

小学生厌学形成的原因有学校因素、家庭因素、社会因素、教师因素和自身因素等。

1.学校因素

大家都知道孟母三迁的故事,孟母三迁只是为了孟子有一个好的学习环境。学生大部分的学习时间都是在学校里度过的,学校的学习环境对学生的学习有着很大的影响。良好的校园环境及人际交往氛围是一促使学生好学的动力,而不良的校园环境则会导致相反的结果。生活学习在不良的环境中,部分学生会在无形中感受到巨大的压力。这是催生他们厌学心理的一个潜在因素。调查发现有 35名小学生非常喜欢自己学校的学习环境,但有4名小学生却非常不喜欢,而这4名小学生就可能因为不喜欢学校的学习环境而产生厌学心理。2.家庭因素

“教育历来与‘亲情’有着天然的关系”,除了学校因素外,厌学也与家庭有着很大的关联。调查中,当被问到“如果成绩不好,你会在意谁的看法?”这一问题时,有34名学生选了家长,所以可见家长对小学生的学习有着很大的影响;有 5名小学生觉得现在的学习是为了“爸妈”是支撑小学生学习的主要动力,但要是家长对孩子的教育不当,也会让小学生厌学的。下列情况是家长教育孩子的误区。

(1)对孩子的要求和期望过高 “ 传统的“学而优则仕”的教育观念深深地在中国人的心中扎根,家长们都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念头,因而对孩子的要求和期望常常超出小学生的实际能力。当这些要求和期望变成小学生无法承受的外在压力时,小学生就会出现敷衍行为,严重的,则产生逃课和叛逆行为。如在回答“你觉得你的学习成绩受哪个因素影响最大?”这一问题时,有 20的小学生认为是家长。

(2)错误的教育方式 家长常常是孩子模仿的对象,所以家长对学习的一些行为态度都会影响到小学生对学习的行为态度。有些家长由于工作忙,从不过问孩子的学习情况;也有些家长过度的溺爱孩子,对孩子的学习情况听之任之。但孩子毕竟是孩子,他们需要家长的教育与引导,父母的不重视、听之任之和一些不良的身教,都会一定程度上造成孩子的学习下降,最终导致厌学。调查发现,有 22名小学生觉得家里对他的学习有影响;有17名小学生觉得家长对他的影响最大。

3.社会因素

(1)大众文化中的消极影响因素 调查发现,有6名小学生会因为“其他事情”不做作业,这“其他事情”主要是指上网、看电视,而今,网络铺天盖地,已然成为扼杀学生学习兴趣的杀手。其他的的大众文化中批量化、模式化、反个性、反艺术、庸俗性的内容不在少数。而这些大众文化常常会成为时尚流行,这种泥沙俱下,良莠并存的流行方式对小学生而言是负面影响。显而易见的,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决定了他们没有是非分辨能力,容易受外界影响。另外,现在有一些娱乐场所违规开放,使一些小学生尝到了游戏、上网的甜头,再也静不下心来学习,这样的小学生就会厌学。

(2)读书无用论 “利益至上”的思想影响下认为读书无用。这目前在市场经济的影响下,许多人在“金钱至上”些读书无用的思想有一些影响到了可爱的小学生们,调查中发现,有8名小学生认为学习不重要,这种态度正是产生厌学的土壤。

4.教师因素 “教师的劳动性质、肩负的责任使他们在社会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但若是老师的教育教学的方法不对,就会使课堂变得很枯燥。虽说近年来实行新课程改革,但“分数”还是在无形中影响着教师。过分的追求分数,会让教师使用题海战术。从小学、中学到大学,老师要的是分数,家长要的是分数,社会对教育的评价要的还是分数,学生被分数压得抬不起头来。学业负担过重的现象已波及小学。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与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联合开展的一项调查显示,约有半数的六岁到十四岁的儿童学习超时和睡眠不足。这种高强度得学习压力也是小学生厌学的主要原因。此外个别老师会在学生成绩不好时批评他们,使这些学生的厌学情绪加剧,最终导致“破罐子破摔”。

5.自身因素

小学生的学习动机不纯,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方法不当,是导致小学生厌学的主要因素。首先,学习动机方面,没有强而有力的学习动机。就我了解的情况而言,目前有25名小学生觉得学习困难,而认为学习不困难学生只有14名;其次,学习方法方面,有24名小学生觉得学习很重要,而觉得学习不重要的小学生有15名,良好的学习方法。就我了解的情况而言,有25名小学生有好的学习方法,而没有好的学习方法的小学生有14名。以上这些也是小学生厌学的原因。此外,部分学生的厌学应归咎于不良的学习习惯。常言道,习惯成自然。所谓习惯,就是指主体经过反复练习而固定下来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学习习惯,是指学习主体在不间断的学习实践中形成的一种自觉学习的意识和行为。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成功重要的非智力因素。据我们的调查显示,有良好学习习惯的小学生有25名,有不良学习习惯的小学生有14名。这里所说得“不良习惯”包括没有课前预习的习惯、没有课后复习的习惯和没有自主思考的习惯等。小学生厌学不能一概视为对学习没兴趣,有一部分的小学生是因为努力学习了但没有成功、没有好的成绩,认为自觉不是块。所以要让学生不断产生成就感。作为老师要有“成功教育”的意识,让学生在学习“读书的料子”过程中获得体验成功的机会。

三、对策

1.加强学校和家长的联系

做到加强学校和家长的联系,联手教育孩子,使小学生有个引导和支持。老师和家长如果发现孩子有厌学现象,不要太过着急与焦虑,着急与焦虑对解决问题是没有帮助的;也不要一味地批评和指责孩子,因为这种批评和指责也是小学生厌学的因素。老师和家长应该安慰孩子,帮助他们克服心理上的挫折,给孩子更多的支持和鼓励。家长首先要做的是了解学校的教学方式,改变自己的教育方法,营造温暖欢快的学习气氛。平时要多关注孩子的日常行为和孩子的学习情况,多去了解自己的孩子,努力弄清楚孩子厌学的原因,与孩子一起去克服这些导致厌学的因素。老师和家长应该帮助孩子自己选择正确的课后生活,如禁止小学生上网吧、游戏厅等场所。厌学的小学生有很多都没有正确的学习动机、学习方法,缺乏学习动力,老师和家长可以帮助小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动机,培养良好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方法。良好的学习方法是学习成功的保证。另外,老师和家长还要合理的安排小学生的学习、休息、玩乐的时间,不要加重小学生的学习负担,但也不要让小学生无止境的看电视、上网。

2.培养小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

篇6:问题学生的成因及对策

江西省崇义中学

刘善翔(2011.3.22)

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教育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学生的思想素质、文化素质、身体素质和良好的心理素质等全面和谐的发展已成为当今学校教育发展的重点目标。然而由于种种原因,目前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状况依然令人担忧。

一、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

据调查的现在的学生在心理健康方面普片存在着以下的几个问题:

1、意志不坚强,心理品质不成熟。

2、学习动机不良,学习兴趣缺失。

3、享受意识增强,劳动观念淡薄。

4、性格乖戾,自制力差,自信心不足。

5、信息源的扩大与鉴别能力不足。

6、早恋问题的困扰。

二、中学生上述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分析

1、中小学生自身的因素

首先是遗传因素的影响,个人遗传因素的不同导致个体心理素质的差异,这种差异表现是接受能力的强或弱、学习兴趣的浓与淡、性格的活泼或安静等等,它对学生的心理素质的形成有一定影响。

其次是生长发育期容易产生的心理问题。中小学生正处在一个半成熟、半幼稚、半懂事半不懂事的时期,这个时期是心理发展大变化的转变期,他们模仿能力强,但对是非判断能力差,思想极易受外界的影响。

其三,受外界影响,生理与心理发育不同步。由于中学生生理、心理发育的不同步,表现出种种的心理冲突和矛盾,极易出现心理和行为偏差。如果他们的心理冲突和矛盾不能顺利解决,就可能在情绪情感、性格特征及日常行为方面出现种种问题。

其四,中学生认知评价水平低,应对技巧差。学生面对父母离异,家长打骂、教师批评、考试失败等挫折事件难以正确对待,同时缺乏社会支持,特别是中学生年幼,心理尚未成熟,往往由于教师、家长的行为不当或社会不健康因素的影响而出现的心理问题。

2、社会因素的影响

社会因素对中学生的心理发展起决定性的作用。由于学生对当今某些社会现象、缺乏全面分析而产生片面的认识,这个认识在其情绪情感和人格形成过程可能会产生误导。比如:形形色色的犯罪行为不断发生,社会治安的混乱,新闻媒体连篇累牍对多方面各种犯罪事实的报导曝光,可能加重对学生心理的负面影响。再比如:随着国家人事制度改革,将大学生分配工作推向市场,实行双向选择,也有很多人失业。中学生由于对市场经济的认识不足,感到这些失业者的今天,就是自己的明天。还有些人受少数人以不正当的方式首富起来的影响,认为自己前途渺茫,读书无用,逐渐形成学习焦虑、厌学等心理障碍。

3、家庭因素的影响

首先,一些家长的攀比吃、穿、玩、乐等行为使一些学生在学校也产生一种攀比心理、超前消费心理。有些花钱如流水,缺乏节俭意识。尤其是不少独生子女家长又都过分溺爱自己孩子。这不仅滋长了孩子的娇骄二气,而且还可能使他们形成自私、狭隘的个性,缺乏同情心、劳动观念差、社会适应能力差。家长们一切以孩子的学习为中心:对其生活起居全力以赴,家务不让孩子插手,学习以外的事不让孩子过问,只顾让孩子抓紧时间学习,只关心孩子的身体健康,不关心孩子的心理健康;只注意孩子眼前是否“听话”,不注意养成孩子良好的人格品质。

其次,外出打工的家长多,对孩子的成长无法辅导;家长文化水平不高,对孩子的成长无力辅导;对教育缺乏正确的认识,从而对孩子的成长无心辅导。同时,家长缺乏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知识也是不争的事实。一些家长对子女爱得过分,照顾过度,期望过高,也有少数学生父母离异,使孩子心灵受到极大伤害,这是造成部分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直接原因。

4、学校教育对学生心理的影响

首先,不正确的教育观念与压力给学生带来的影响。在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受制于升学率的压力,教学任务越来越重,这种压力常引起心理失衡,言行失范。不对等的地位,不正确的教育理念加上教学压力,教师很容易给学生带来自尊心的伤害。面对上课说话、做小动作的学生,面对成绩差的学生,面对犯错误的学生,教师最容易言行过激,负面刺激学生的自尊心。教师的这种做法最不受学生欢迎,他们对教师的批评和教育持否定的态度。这是一种非良性的教学互动,对学生自尊心的形成极为不利。

其次,偏爱优生和单调的教育方式给学生带来的影响。一些教师会对成绩好的学生投入更多的关注,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唯恐失去受教师宠爱的地位,心理经常预防的是成绩千万别降低,于是他们中的部分人心理包袱沉重;而他们对成绩差的学生常常是一点机会都不给,这些学生在课上一般由听不懂到不想听,到厌恶课堂,一直发展到课堂恐惧,最后厌学。

其三,不当的教育方法给学生带来的影响。课后教师在和学生接触的过程中,使用不当的语言或不正确的方法对待学生,使学生的自尊心受到伤害,特别是先把学生定性为“差生”。另外,教师为了处理问题时加大力度,经常会把学生家长叫来,当着家长的面用过激的言辞批评学生、处理问题,这些做法使学生感到恐惧,更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

三、中学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策略

根据目前中学存在的一些心理方面的问题,以及产生这些问题的内在和外在的原因,并根据心理健康教育实施的原则,提出如下实施策略:

1、建立健全学校心理教育的组织领导机构,让心理健康教育进入课堂。

2、加强学校常规教育,进行正面引导

3、大力加强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培训

4、通过家长学校大力提高学生家长心理健康教育水平

5、加强区域教育共同体的校际合作

上一篇:五年级蜜蜂的眼睛阅读题答案下一篇:党群农民专业合作社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