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业问题学生的表现及对策 (三年级)

2024-05-09

学业问题学生的表现及对策 (三年级)(精选6篇)

篇1:学业问题学生的表现及对策 (三年级)

后进生,不言而喻,当老师的都知道就是叫我们头疼的差生。为何冠以此名?皆是希望其能有所转变,以后的日子有所进步,乃至大进步。同时也是对学生关爱的一种体现。我从教育教学工作中反思发现:如果用总体课程目标要求和素质教育观念来审视、大部分后进生存在以下几个比较突出的问题。

1.存在问题的几个方面

1.1学习的目的性不明确:不知道为何要学习,学习热情冷热无常。

1.2学习的能力差:记忆力、理解力差,智力偏低,无法接受老师的教学。在学习时表现为缺乏接受信息与理解信息的基本能力,甚至基本的拼读、拼写能力等。

1.3学习方法差:不懂学习,缺乏科学的学习方法,学习效率低,普遍只会死记硬背,不懂灵活运用,生搬硬套,前学后忘。

1.4学习表现差:上课不听讲,搞小动作,抄作业,信心不足,甚至厌学,自暴自弃。

1.5学习习惯差: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往往课前不预习,课后不复习。这些不良习惯都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更不用说提高成绩了。

1.6“教师教学究竟靠什么”?在广大教师心目中没有底,不能走出对后进生的认识。造成教育教学的低效和学生的发展受阻,不认真履行自身的义务,从而使学生的发展滞后,学生厌学。

2.造成后进生学习成绩差的原因

首先,学生学习差与教师有着直接关系。有的教师没有正确的把握教材,教学不甚得法,缺乏工作的责任心,对差生望而生厌等,造成了学习上的两极分化。对教师工作来说,也许是由于一开始没有帮助学生适应学校生活,没有从入学的第一天起就努力使孩子喜欢学校,喜欢自己的班级,喜欢老师和周围的同学,而放任他们陌生、害怕、孤独感的发展,不愿意到学校学习。也许是由于教师没有从一开始抓住学习常规、学习习惯的培养和训练,没有激发和培养学习的愿望和兴趣,以至使学习成绩越来越差。

其次,与学生本人的内因有关。大致有以下几种原因:

2.1学习态度不良。有的孩子从小养成贪玩、怕动脑筋、不守纪律等不良习惯,上学后难以改掉。他们上课想着玩,老师讲课听不进,下课忙着玩,作业马马虎虎,要有盯着做,或是抄袭别人的,遇到困难不做作业,时间一长,学业就拉下来了。

2.2心理方面的原因。如观察能力差,记忆力不佳,注意力不稳定,容易分心,缺乏良好的毅力和自制能力,把学习当成是件苦恼的事。由于学习成绩不良,他们经常受到批评,指责,使他们的自尊心不仅得到不满足,而而且且产生了自卑心理,对学习越来越不感兴趣了。

2.3生理上的原因。有的学生因身体健康不佳,营养不良,造成长期精神萎靡,或因视力、听力不良影响听课和学习。

再次,与家庭教育有关。学生学习差往往与家庭环境气氛,家长的教育方法、文化、品德的修养有关。有的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不是因势利导,而是采用“牛不喝水强按头”的办法,强迫孩子学习,结果反而造成孩子的逆反心理,强化了他们的恐学和厌学的心理。有的家长则认为管学习是教师的事,对孩子的学习不闻不问,放任自流。有的家庭关系紧张,矛盾重重,经常打闹,有些父母离异,无暇照顾孩子学习;有的家长甚至要孩子帮着做生意,赚钱,弃学经商等等。这些都影响着孩子的学习。同时社会上的一些消极因素,“一切向钱看”的思想,也对孩子的学习产生一定的影响。

后进生有缺点,但也不乏闪光点。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要改变他们也就不是一天两天的事了,而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艰巨任务。这项长期的工作更需为师者的爱心、信心与耐心,关键当然少不了好的方法。

3.改进转化后进生工作方案

针对上述存在的突出问题及问题存在的原因,从自身的工作实际出发,制定解决问题的办法。

首先,转化后进生的关键在于正确对待后进生。对学习后进的学生,教师应该做到思想上不歧视,感情上不厌恶,态度上不粗暴,切勿将他们当“包袱”。要找出后进的原因,根据不同情况给予帮助和指导。

其次,热爱关心是教育转化后进生的必要前提。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关心爱护学生是应尽的天职。其中,关心爱护后进生,不歧视后进生,千方百计教育转化后进生则是教师职业道德中高尚之高尚。后进生往往是思想品德和学习双差。后进生往往缺乏自信心而充满自卑感,如果歧视他们,无疑只会使他们丧失信心而越来越差。反之,要教育转化他们,只有亲近他们,做到热心、关心、诚心和耐心。孙子兵法上讲:“欲取之,必先欲之。”如果把这句话用于教育管理之中,运用于转化后进生之中,不妨把它理解为要想获得后进生对教师的信任,从而更好的转化他们,就必须给予他们深切的关心。只有提高认识,才会在转化后进生的工作中潜心思考,踏实工作,做出成效。

最后,了解后进生,研究后进生是教育转化后进生的必要手段。如果你对后进生没有足够的了解,你的教育手段将是苍白无力的。上帝造人,决不会造两个性格完全相同的人。同是后进生,有的差在智力上,有的差在体质上,有的差在注意力不集中,性格不稳定,有的差在家庭环境不好,人际关系复杂。为师者要善于了解他们,只有在充分了解他们的基础上,研究出各个后进生的不同特点,才能做“对症下药”,而只有“对症下药”,教育效果才会明显。

4.将方案付诸实践检验

在方案的实践过程中,我自身在开展不断研究分析和自学提高的同时,参与教师开展教育活动,不断坚持把校本培训与后进生的转化工作结合起来,目的是为自己创设有利条件,有更多的机会获得更多的、全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

首先,良好的教育方法是转化后进生的关键所在。世界上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讲究方法。方法不同,效果当然不同。缘木求鱼,决不可能达到目的。

4.1益友比良师更重要。作为教师,无疑应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而对于后进生来说,益友比良师。古人云:“知其心志,方能长善救失”。要知其心志,必须成为后进生可亲、可敬、可信的朋友。如果后进生把你当成知友,对你无语不说,你就能走进他们的心灵,点亮他们心灵的火花。

4.2鼓励比批评更有效。心理学的观点认为,鼓励可使人获得归宿感,有了归宿感,才会产生自信心。著名的教育专家魏书生老师说过:“珍惜学生心灵中闪光的东西,挖掘学生心灵中闪光的东西,使用他们自己的光芒照亮他们自己的黑暗是一种最节约能源的方法。”作为老师,应时时注意发现后进生的优点。对后进生的进步,哪怕是最微小的进步都应给予及时的鼓励和表扬。经常鼓励和表扬,会使后进生有更大的进步。鼓励一一进步一一再鼓励一一再进步。这就是一种良性循环;反之,如果经常批评,将造成恶性循环。

4.3批评要注意说理性、客观性,要注意留有余地。批评学生,特别是批评后进生,教师要擅长讲道理。所谓讲道理,就是教师讲的话要符合党的教育思想,教育方针和政策,要按《中小学生守则》和《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要求学生。要明确指出学生的错误,并给他们指出改正的方法。只要教师坚持说理说理批评,坚持以理服人,必然会取得一定的教育效果。后进生,特别是顽劣学生,往往敢与老师顶撞。一旦老师批评稍微不慎,偏离了事实一点儿,他便抓住你不放,与你来个针尖对麦芒,闹得你不可收拾。所以,大凡与后进生谈话,对他们进行批评时,务必要做到客观,公正。要“哪儿痒抓哪儿”,就事论事,不算旧帐,不抠疮疤,不打击,不挖苦,不说脏话,不牵涉后进生父母,亲友。只有这样,才能使后进生容易接受。少数老师,在批评学生时往往把话说得太绝。如“下次你再迟到就不准你进教室”,“下次你再违反纪律我就开除你”,“下次你再讲话我就撕你的嘴”,“下次再闹我就不上你们班的课”等。话说得太绝,没有余地。没给学生留余地,当然也就没给老师自己留余地。如果学生下次再违反纪律,会把老师弄得很尴尬。

其次,批评学生要适可而止,不要婆婆妈妈没完没了。对学生的错误不要穷追猛打。不管什么,当你把他说得一无是处,无语对答之时,他对你的怨恨心理已经产生。“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学生一旦对你产生怨恨,教育效果必然会抵消为零。

最后是落实和强化教师的职业道德教育,帮助教师增强责任心,树立责任感。严格要求教师结合相关理论的学习,对自己在后进生转化的工作进行认真的反思和剖析,且形成书面材料。

5.总结成果

学习培训过程中,得到了以下几点收获。

首先是广大教师包括我本人在内,一致认为:不去认真学习、反思、研究、实践,就不可能有提高,要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就很难。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反思,认真的分析和研究,反复的实践与运用,积极主动的参与,才能使自己的教育能力提高,才能适应新形式下教育发展的要求,才有可能成为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后进生有缺点,但也不乏闪光点。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要改变他们也就不是一天两天的事了,而是一项必须持之以恒的艰巨任务。这项工作更需为师者的爱心、信心与耐心,关键当然少不了好的方法。

其次是通过不断地“自修--反思--实践--运用--总结”,教师们都要更进一步地明确对后进生转化工作的重要性,从平时与学生的交流探讨、课堂教学实践、平时收集的材料中深入了解,从中总结成功的经验以帮助其他教师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

总之,教育转化后进生是每个教师义不容辞的职责。然而,谁关心后进生的程度高,谁就赢得转化后进生的主动权;谁教育后进生方法得当,谁就会从束手无策的困惑中解脱出来,并做出新的更大的成效。

[学业问题学生的表现及对策 (三年级)]

篇2:学业问题学生的表现及对策 (三年级)

试验班级研究心得体会

三(3)班

陈迎春

我们班作为《学业不良学生常见表现及教育对策研究》课题实验班级,经过全体师生一学期的研究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现在作一反思如下:

一、课堂教学中──注意师生情感的沟通与交流

①运用序进原理。具体做法是“低起点、小步子、多活动、快反馈。”一切从实际出发。

“低起点”就是摸清学生相关准备知识基础和能力的实际,把起点放在只要他势力,一下就可以达到的水平上。如选教学内容时,每一个知识点就编为一个小题,对于这些学生很容易学会,同时再得这两个知识点合为一题就变式为小综合,类似这样的方法,很容易使学生产生成就感。

“小步子”就是根据实际,根据能达到的实际目标,刚开始教学的步子要小。把教学要求按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原则,分解成合理的层次,然后分层渐进,把产生挫折的频率减至最低程度。我在教学中设置的问题都是梯度上升,使学生层层有进展,处处有成功,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

“多活动”针对班级中学业不良学生有意注意时间短,记忆容量少,概括能力差的特点,改变大段讲解的倾向,师生的活动交替进行。这样不仅调节了学生的注意力,重要的是学生大量参与了学习活动,他们自我表现的机会也增多了。

“快反馈”就是每层的教学中,既有老师的讲,也有学生的练,还有教师的查。老师的查实际就是快速的反馈,可以把学生取得的进步变成有形的事实,受到鼓励后乐于接受下一个任务;又可以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及时矫正乃至调节教学的进度,从而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让更多的人参与课堂活动,如设计一些较简单的问题提问,给学业不良学生表现的机会,提问时注意面向学业不良学生,并不断给他们正面鼓励,不断激化这种鼓励,同时在心理上给他们安慰:即老师时刻关注着我,多次的表现会令他们对自己有正确的评价,对自己所做的事也有自信。

②科任老师密切配合。如挖掘学生的闪光点,重视新开端,教师的期待效应等,都能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班上有这样一位学生王博,他不但学习成绩差,品德也很差,常以与老师作对为乐,颇令老师们讨厌。通过科任老师和班主任的多方面多渠道的了解,知道了他的基本情况:父母离异,下岗的父亲靠开三轮车那一点微薄的收入维持生活。家庭的不幸使他无心学习,成绩每况愈下。同时,敏感的他又常常为保护自尊而对老师和同学充满敌意。老师们共同协商,制定了积极的帮教措施:A每位老师上课都特别关注他;B科任老师对他进行家访,关心家庭;C从心理上多与他沟通,并定期对他的学业进行辅导;D利用积极因素消除他的焦虑、自卑;E信任他具有自治能力──即自己教育自己,自己管理自己,自己监督自己。短短的时间内,他已判若两人。同时班主任及时向科任老师汇报他的各方面表现情况,潜意识里形成全员育人制,在我们班不光是同学,连老师也感觉到了主人翁的意识。由于定期辅导,落实到人,老师和学生一道积极寻找改进的办法。利用积极因素,找到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以及取胜的转机。

③重视新开端──开学前教育。每当新的学年、学期、学习阶段或一项新任务开始时,学生们往往想在新的阶段中争取进步,有缺点、错误想加以改正,淡忘过去一切的的不愉快。有人把这时学生的心理状态叫“亢奋”心理,即争取进步,跃跃欲试的心态。这种心理像初春时节万物复苏,树木萌芽,学业不良学生同样具有这种争取进步心态。这时教师应象春风一样,知时送暖,和煦催生。同时教师也应运用理性淡忘法,以飘逸的心态抛开孤愤,以豁达宽容的心态面对这类学生。如我作为班主任在开学前的教育中指出:从今天开始,从现在开始,过去的都已成为过去,不论每个人的过去是辉煌还是暗淡,每个人的起点都是一样,机会也是同等的,只要大家共同努力,谁都有成功的机会。抓住刚开学最佳时机,对待学业不良学生的每一点进步都要及时表扬和鼓励并趁热打铁,使学生的这份自信心保持下去。

(3)利用活动原理,面向全体学生,使他们在活动中进行自我教育。

我在班主任工作中努力做到:①了解每一位学生的性格,特征兴趣,爱好等等,及时抓住每一位学生的心理变化。②抓住每一次活动的机会对学生进行教育,激励他们勇于参与、尝试,找回自信。如第一次的年级篮球赛,全班95%的同学都认为我们不可能取胜,因为我们班只有一个同学有些篮球基础,剩下的同学只会些皮毛而已,再说连科任老师也不看好我们班,而其他班的队员普遍比我们的队员高大,所以我们没办法与其他班抗争。面对学生的情绪,我强调了活动的目的,然后指出:比赛仅仅是形式,重在参与,重在活动过程中每个人的体验,所以大家要放下包袱,轻松上场。只要坚信集体的力量,相信结果是会令人满意的。课后我找了会打球的而学业极差的伍文坡,让他与体育委员组建球队。再次强调我们的目的不是输赢,只要尽力、只要齐心合力,而且这次活动也是锻炼每个人意志的好机会。在第一场开赛五分钟时,连体育老师也说不要看了,只看打球基本功这个班就不可能赢,更没必要有场外指导。但在同学、班干、老师的一再鼓励、支持下,场内场外齐心努力,我们班男队不但赢了第一场而且还拿了年级第一名,这个结果令体育老师和所有学生意外。我及时表扬了他们,并在他们的周记评语中肯定他们:重要的不是聪明与否,而是如何发挥你的聪明才智,挖掘你的潜力。因为,才智的挖掘比才智的已经拥有更重要,就如同这次球赛一样。经过这次比赛,这些学生开始重新审视自己了。③从周记了解,并与每一位学生沟通交流,我批改每一次的周记都应特别用心,尤其是学业不良学生,注意用赏识、激励的语言,用朋友式的语气与每位学生交流。学生从入学开始写周记,我坚持做到了每篇都详细批改,有时与他们探讨网上游戏,探讨如何交往,如何解决同学间的矛盾,有时也探讨如何改进老师的教法?如何才能使他们有兴趣、想学习?

(4)创设积极上进的教育环境

①根据情意原理,即怀着学生般的情感去理解学生,学生自信心发展变化的重要因素之一就取决于教师、家长对他的态度,所以教师的信任与尊重对学生的自信心起着重要作用。教师积极的情感包括对教师职业的热爱,对学生的关爱,对知识和真理的追求以及保持积极乐观、相对稳定的情绪。在进行教育的过程中,若不把情感融入其中,那将是机械的教育,失败的教育,学校的中心任务只能由教师去完成,在教师对学生“晓之以理”的同时,也要“动之以情”。丰富的情感融入言传身教之中,才会增强教育的感染力。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技巧的全部奥秘就在于如何爱护学生。”热爱和关心学生应视为教育者的天职。

通过积极的情感教学活动,使学生从今天的脚步中找回自我。教师对学生的信任与尊重对学生的自信心起着重要的作用。学生自卑心理的产生,与其说是因为学习成绩差,不如说是教师的教育态度、教师的消极情感等所致,有些教师嫌弃、歧视那些学习不太好的学生,甚至当众讽刺、挖苦他们,使得这些学生的自尊心受到极大伤害,他们开始怀疑自己的学习能力,甚至自我评价也开始降低,产生自卑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效地克制自己消极的情感,爱护、信任、理解学生,关心他们,与他们平等相待,坦城相见,很容易缩短师生之间心理上的距离,当师生间达到心理相融、感情相通,气氛适宜的教学情境,会使所有学生从内心觉得老师是他们真诚的、可信赖的指导者、鼓励者和促进者,他们会重新振作起来,从今天的脚步中重新找回自我。这足以说明教师的爱心是成功教育的原动力。

研究对象吴永成,学习成绩平平,对任何事情都提不起兴致,在路上见到老师能躲则躲,实在躲不了就将头扭开假装没看见,老师与他谈话时感受到一丝冷漠和敌意,暗中观察许久,发现该生说话尖酸刻薄,冷嘲热讽,似乎对班上的事都漠不关心,在学习上也是敷衍了事。经过多方了解,初步知道,该生是由于长期被忽视而产生的一系列逆反心理,针对这一特点,老师重新调整了座位,将他放在教室的中心位置,且在上课的过程中经常将眼光投向他,并常常对他报以微笑,经常给他“露脸”的机会,传递老师对他的信任;同时用激励、赏识评价他,传递老师的期待。课堂上或课下也从不用负面反对词句对待他,不敌视他,同时每位教师上课都注意关注他。一段时间后,发现他的眼光不再冷漠。没想到,老师对他的积极心态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从此,他的态度发生了明显转变,有了较强的上进心。

②利用反馈原理,及时调节教学环境,使学生及时参与对自己进行自我评价,如对他们进行必要的学业辅导。学业不良学生在学习中出现情绪上的恐惧、焦虑,不能安心学习,导致学习成绩下降。培养他们的自信心,我不仅只注重心理上的培养,而且还要从学业上进行辅导,这样才能使他们真正地、持续地保持自信心,否则好不容易建立起的自信心在经历了多次学习失败的痛苦后仍然会丧失。

研究对象李彤,最喜欢语文科,而不喜欢数学。在数学科的学习上感觉非常吃力,属于典型的机械学习,不会学以致用,数学考试甚至出现个位数,根据她这种学习兴趣的特点──明显的分化性和选择性,我们认为要培养他学数学的兴趣,应从基础知识给他补起,因为扎实的知识基础是产生兴趣的水平和广度提高的前提。一段时间的补习后,她的学习动机和成就动机开始增强,学习积极性不断提高,逐渐形成了“良性循环”。每次作业和考试都与她一起仔细进行分析、评价,出现进步及时鼓励,终于消减了她厌学数学的情绪。具体过程有:A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即师生间的信任感;B以奖励表扬为主;C经常进行任务分析,即小步子程序的训练──熟练基础知识和概念公式定理的运用,每做完一题都要学会总结这道题的特点,所用到的知识点,以及如何变通此题。具体是:一步一步地讲述,以小步骤呈现教学材料,学生能够掌握这些材料后,再进入下一步骤;尽可能能给予清楚的、一步步的提示。当学习材料复杂时,教师向学生列出大纲,并把材料进行分解,对于难点给予详细、反复的讲述和解释。有时在某一内容教学上进行不断的持续的集中教学;D运用恰当的提示,如口头提示,示范提示等;E补习的同时教其学会如何复习;F及时调整他周围的环境,预防情绪的变化而影响其自信心。交给良好适应自己的学习方法,使他们由“学会”过渡到“会学”。

③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意指学习是终生的行为,良好的学习方法使人终生受益,而不当的学习方法是导致学生学业不良的直接原因。因此,培养良好的学习方法也是扭转其学业不良的重要部分,我们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第一,培养集中注意的习惯,发现学生上课时走神,浮想连翩时,教师应及时、温和友善地提醒他们,其次是想办法培养他们对学科的兴趣,学生一旦对某样事物感兴趣了,才会持续地集中注意力。第二,培养记笔记的习惯。记笔记是帮助记忆、促进回忆的有效手段,但记笔记并不是把老师所讲的内容全部记下来,而是通过理解,归纳出重点。因此,在课堂上,我有意识地指导他们怎样科学地记笔记。第三,培养严谨的学习作风,做任何事情都要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对待困难要有钉子精神,锲而不舍,直到问题解决。第四,制定学习计划,并努力执行。有些学生制定的计划不科学很难执行下去;有的学生制定了计划又不能坚持执行„„我们一方面指导学生科学地制定学习计划,另一方面又定期检查学生执行的情况,督促他们坚持到底,逐渐形成有始有终的良好品性。

研究对象李超俊,学习态度好,整日埋头苦读但学习成绩中下。该生陷入深深的苦恼和自卑中。经过仔细观察,发现他是学不得法。如不会记笔记,只会机械抄板书;看书时不求甚解,只是将课本“读”几遍;遇到问题时不经思考即去问老师、同学;对同一问题不会举一反三,整日沉迷于作业中苦不堪言。针对他这一弱点,老师并没有因他的勤奋而“同情”他,而是帮助他找到“不会学”的原因,并教他选择正确的学习方法,如听课方法──一看二听三说四记五想,即眼到、耳到、口到、手到、心到。充分利用每一感官的功能来学习;复习方法──及时、适度超额、归纳整理、学习反馈、掌握记忆方法,复习方法多样化等。另外课堂提问,降低问题难度,鼓励思考,逐步使他“会学”。

④创良好班风、学风感染学业不良学生,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实验中我们不仅抓个别教育,同时也重视班风、学风对群体中每个个体心理和行为的感染和陶冶作用。抓班风、学风我们主要是从小事做起。首先建立良好的管理制度。这些制度由班干组织学生共同协商制定。从按时到校,做好每天的值日,桌椅摆放整齐、美观,到按时做好作业,组织帮教小组等,发挥每个人的优势共同做好班级的日常管理工作。其次,培养学生积极参与学校的文艺节、故事演讲、体育等活动,重过程,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集体观念,以及一种向上的精神。在活动中,每个人都会发现自己的不足,有时也会发现更多的人才。再次,在每次的活动中,班主任和老师都积极参与并加以引导,既加深了师生的沟通,又增进了同学关系的和谐发展。

抓班风建设,我的主要作法是:A在班级中形成健康的舆论导向;B利用教师的人格魅力引导整个班级向好的方向发展;C利用集体活动培养团结协作精神,创造积极上进的氛围;D面向全体学生,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

⑤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生与师、生与生、生与家长。

鼓励他们适度参与社交,朋友、同学间的互相支持,同样会达到良好的学习心态,从而促进学习。

人是一种社会性的动物,需要良好的社会关系。心理学家把参与社会的程度看作是一个人心理健康的一种指标,因为这是一个人的精力和活动力的标志。对绝大多数人尤其是学业不良学生来说,适度的交往活动,朋友同学间的相互支持,确实有心理调节作用,达到一个良好的学习心态,从而也会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学习。适度的社交也能将消极的注意转移到产生积极情绪的活动事物上来。尤其是参加校内外的集体活动,如小发明、小创造,各类航模比赛、书法比赛、绘画、文艺活动等,将自己的特长展现的同时,对自信心的培养也能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班主任和科任教师积极配合指导学生参加学校倡导的社会实践活动。每学期全班学生都积极参加,基本收到了人人有事做,事事有收获的良好效果。通过社会实践的访谈录和学生的亲身感受促进了学生的学习。

(5)家校配合、发挥教育合力调动家长积极因素充分发挥家庭社会学校的教育合力,建立多层次多渠道的教育网络,将非学习方面的自信迁移到学习上来。

社会主义国家教育的主要特征之一是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的一致性。家庭教育尤为重要。针对班级的实际情况,我们分别调查了解了学生的家庭情况,知道家长对学业不良学生的态度一般有三种倾向:其一是丧失信心,听之任之。对孩子冷眼旁观,热讽冷刺。其二是急躁苛求,严而无格。对孩子强迫命令,指导不切合实际。其三是忽冷忽热,时而关心时而指责孩子。通过开家长会、家访、与家长交流,我们感到家长错误态度的根源是对学习这个认识过程的特殊性不甚了解。对孩子学习的转换缺乏耐心与信赖,因此,我们采取:①开展家长的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如“家长与学生产生磨擦怎么办”等。②给家长写信汇报学生的各方面表现,侧重汇报优点;③家长会上家长间相互交流教育经验,共同探讨教育子女的方法;④在家访或与家长交流时,以建议的形式指出如何指导子女学习,如何与子女沟通,如何转答家长对子女的要求和期望,子女不反感?同时,又向学生征求他们对家长的要求和希望,为他们架起沟通的桥梁,以建议的形式对家长和学生提出可行的方案。

二、研究的初步效果

经过一学期的实验,我们初步探索出造成学业不良学生失去自信的原因,并总结出一套培养学业不良学生自信心的可操作性较强的教育实验方法及培养措施,课题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归纳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1.作为研究对象的学业不良学生自信心逐渐增强。

在实验中,对学业不良学生的辅导和训练,我们都采用母爱式的方法,爱护他们的自尊心,用爱生之情点燃学生情感之头。如研究对象周勇,由原来的自卑多疑,厌恶学习,导致怀疑自己是否智商低于他人,通过发挥他其他的特长,参加学校田径队训练后,整个人变得很自信,他重新发现了自己的价值。

2.实验班的整体自信心有了较大的提高

3.促进教师的教学,班主任的工作向科学型升华

篇3:学业问题学生的表现及对策 (三年级)

1.1 在课堂上随意说话。

无论是过去颁发的, 还是刚刚修订颁布的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都明确规定, “讲话要注意场合, 不随意打断他人讲话, 不打扰他人学习、工作和休息”。但根据本研究对所在学校学生上课情况的调查统计, 上课期间有随意说话行为的学生约占班级学生总数的12-16%左右。这种现象最容易打断教师的教学, 分散学生的学习注意力, 是影响课堂教学效果的主要问题行为。

1.2 在课堂上随意乱动。

老师正在上课, 他们任意拉动自己的桌凳, 弄出很大响声, 波及周围同学。在同学们专心听课的过程中, 他们不经老师同意随意开关门窗, 时常会发出刺耳的响声, 有的则在上课期间随意哼唱歌曲,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影响教师教学。

1.3 在课堂上顶撞老师。

有个别学生是非观念淡薄, 对于老师在课堂上对他们进行的批评不但不做深刻的自我反思, 及时改正, 反而公开顶撞老师。当他们因出现问题行为而受到老师批评的时候, 则似乎受了很大的委屈, 情绪激动, 抵触情绪明显。如果处理不好, 极易引起师生纠纷。不仅影响课堂教学的正常进行, 还可能会引起治安案件的发生。这是最大、最严重的课堂问题行为。

1.4 在课堂上故意扰乱其他同学学习。

班级中的个别“问题学生”, 自己不思学习, 为了填补课堂中“无事可做”的无聊, 他们一会儿拉一下别人的衣服, 一会儿蹬一下别人的凳子, 或是故意用书桌挤一下周围的同学, 搅得四周的同学不得安宁。这种课堂问题行为直接影响着其他同学的学习, 影响着课堂教学效果, 课堂危害很大。

1.5 在课堂上损坏公物。

有的学生在上课的过程中不仅不听讲课, 而且常常出现破坏公物的现象。他们用小刀、不锈钢尺子、铁钉等一切能够利用的小工具, 在桌面上随意刻画、挖洞等。虽然他们的动作非常隐蔽, 不影响教师教学和其他同学的学习, 但对于他们个人的听课效果有非常大的影响, 而且还影响公共财产安全。这是农村中学课堂教学中比较常见的一种课堂问题行为。

2 内向性退缩型问题行为表现

2.1 在课堂上看与课程无关的书籍。

有的学生情绪低落, 丧失信心, 不关心自己的学业, 不听老师讲课, 经常看些与课堂学习内容无关的书籍。这类学生主要是影响自己的听课效果, 影响自己的学习成绩。由于他们没有声响, 对于其他学生的听课、学习, 以及对于老师教学的妨碍与乱动的学生相比要小一些。但他们一旦学习赶不上, 就难免不引起其他的问题行为。

2.2 在课堂上听音乐。随着农村学生家庭

条件的日益改善, 一部分学生为了学习英语的需要, 已备有复读机、CD机或MP3等, 随身携带非常方便, 而且都配有耳机, 他们可以把小巧的唱机系在腰带上, 耳机线从外衣里面穿过带在耳朵上, 尤其是冬季穿戴较厚, 极不易被发现。课堂上, 他们沉迷于现代音乐之中, 成绩自然每况愈下。当然, 这类学生也主要是影响自己的成绩, 对课堂纪律无大碍。但他们也影响着各班、各校的整体成绩, 影响着全民素质的提高。

2.3 在课堂上表现出精神亢奋或情绪低落两种突出的心理不健康状况。

许多农村中学学生自控力较差, 在上课期间坚持专心听课的时间短, 多数时间都表现出烦躁不安、东张西望、摇头晃脑等问题行为, 毫无听课之心。有的则不停地玩弄手里的笔或咬自己的指甲, 咬咬看看, 看看咬咬, 似乎把自己置身于课堂之外。有的学生又常常在课堂上情绪低落、退缩不前。如在课堂上忧心忡忡, 不信任教师, 害怕教师提问和批评;不相信自己的能力, 缺乏信心和兴趣, 害怕提问、抑郁孤僻等。

3 农村中学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矫正策略

农村中学学生课堂问题行为是教师经常遇到而又非常敏感的问题, 处理不好, 就会损害师生关系, 破坏课堂气氛, 影响课堂教学效率。根据课堂问题行为管理的基本原则以及农村学生课堂问题行为表现, 需要从与家长合作、构建和谐师生关系、制定课堂行为准则和改变教师课堂角色等多个途径对农村中学学生课堂问题行为进行矫正。

3.1 实现“家校互通”矫正课堂问题行为

家长和家庭是儿童教育中极其重要的因素, 家庭对孩子的影响和支持会直接影响孩子在学校的行为和孩子的学习成绩, 家长对学校的态度将极大地影响学生的情感和行为。因此, 与家长合作, 实现“家校互通”有利于避免和减少课堂问题行为的发生。尤其对于农村中学学生而言, 这样可以使学校和老师了解并关心这一地区的特殊家庭, 同时让家长特别是身处外地打工的家长了解学校的教育教学情况。

针对农村地区家长综合素质偏低, 家庭教育观念淡薄, 学校有必要为家长提供科学、正确的家教理念。在这方面, 部分农村中学己有所尝试, 比如他们面向所有家长开设了“家长学校”, 在家长中选举产生了“家长委员会”, 在党员中开展“党员关心后进生联系卡”活动, 以及定期召开家长会等, 这都是很好的形式。对于特殊的家庭如离异、丧父母、家庭不和的, 可事先给予关心和帮助, 这比有了问题行为之后给予的关爱更加有效。

3.2 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矫正课堂问题行为

从总体上看, 和谐师生关系的建立应从课内和课外两个方面进行。在课外遇见学生, 教师应主动前去与学生交谈;休息或用餐时, 同个别或群体学生闲聊;对诸如俱乐部、运动等课外活动表现出兴趣。留意困难学生, 理解学生的生活方式, 真诚地关心学生面临的社会问题, 熟悉并理解学生的闲暇爱好。在课内, 学生进入课堂时应友好地与他们说话;以个别方式检查学生的学习活动, 了解、记住和称呼学生的名字;与学生分享玩笑与幽默;培养对学生成绩的集体自豪感。

要打破认为师生间仅仅是上下级关系、是管理与被管理关系的狭隘认识。教师的权威是示范和行为指导能否生效的保证, 但这种权威的基础不是教师的地位, 而是他本人的学识、品行与才能。因此, 教师要平等地对待学生, 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 对学生充满爱心, 尤其要关心“差生”或“后进生”, 实现师生之间的情感互动。

3.3 制定学生课堂行为标准矫正课堂问题行为

明确学生的课堂日常行为标准是一种有效的课堂问题行为矫正方法, 因为这样可以事先确立起对学生在课堂中的期望行为, 让每一个学生都知道什么行为是好的, 什么行为是不好的。哪些行为是大家认同的, 哪些行为是大家不能认同的。教师通常应该在初一学生一进校时, 通过与全体学生共同讨论的方式, 对课堂行为提出明确而具体的要求与规范, 并以此作为共同遵守的准绳。在确立学生课堂规则时, 应考虑这样几个问题, 具体包括:所确立的课堂行为要求是否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发展?行为要求是否影响课堂秩序和学生的学习?行为要求是否体现了对课堂成员的尊重?行为要求是否切实可行?行为要求是否具有改变或修正的可能性?课堂行为标准确立起来之后, 还要及时加以巩固, 必要时还要予以修正。

3.4 改变教师课堂角色矫正课堂问题行为

篇4:学业问题学生的表现及对策 (三年级)

一、农村初中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分析

1. 厌学现象严重

农村初中学生学习方面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厌学, 这些学生认为“读书无用”, 认为学习好坏对自己未来的发展和理想实现并无多大联系, 以消极的态度、情感对待学习活动。有的学生谈到学习就头痛看到作业就心烦, 听到考试就害怕, 完全缺乏或者说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好奇心;在行为上主要表现出一种远离学习活动的倾向, 经常旷课、迟到, 对于老师的批评教育充耳不闻, 甚至顶撞老师。抄袭作业或者干脆不做作业, 从来不复习或预习功课等。

学生厌学情绪的形成有自身原因, 从学生自身学习来看, 这部分学生兴趣不浓, 大多数学习成绩不佳, 对学习感到乏味。对待学习缺乏正确的学习目标, 他们感到学习是一种苦差事, 简直就是活受罪, 也有来自于家庭、学校和社会外部因素。比如家庭教育的缺失, 很多年轻的父母把孩子推给年迈的爷爷奶奶, 自己则到地里干农活或者出去打工挣钱等忙其他的事情, 要么让孩子吃住都在学校, 这样造成严重的家庭教育的缺失。同时, 不良的社会风气和社会文化也对学生的学习也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还有一些学生是结交了社会上一些不三不四的朋友后, 耳濡目染, 逐渐产生厌学心理。

2. 交往缺乏引导

初中生人际沟通与交流主要包括两方面:一个方面是与以父母和老师为代表的成人的沟通和交流, 另一个方面是与同伴的沟通和交流, 初中生人际沟通与交流问题主要是孤独心理和早恋现象。一些中学生不能正确地与同学、父母、和老师进行交往人际关系问题。同时很少和别人交往, 常常一个人背着大家独自活动、寡言少语, 他们人际关系疏远化和淡化, 也有一些中学生处处以自己为核心, 遇到稍不顺心的事或触犯到个人一点点利益就斤斤计较, 对集体麻木不仁, 对社会漠不关心。早恋也是初中阶段容易出现的一种现象, 伴随着身体的发育成长、生殖系统的成熟, 中学生会在心理上产生对异性的好奇与向往, 男女生之间易产生朦胧的好感, 加上流行歌曲、言情小说、影视媒体的推波助澜, 对中学生的性心理发育来说是种催熟剂。孤独心理和早恋等交往方面的问题是一种发展性的问题, 是目前比较普遍心理行为的问题。

3. 情绪波动大

作为初中生, 他们的情绪丰富而强烈, 但又不能合理地将自己的负面情绪进行宣泄。中学生情绪丰富而强烈, 但情绪起伏变化很大, 不稳定, 而且容易冲动, 往往不善于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绪, 有时可能会因一点点小事而情绪激动, 也可能为一点点小事而灰心丧气。多变的情绪, 常常使他们难以专心致志、善始善终地做好每一件事, 学习、生活也因此受到干扰。放任的情绪往往又会影响同学之间的友爱和团结。由于中学生情绪起伏变化大, 加上自我控制力较弱, 很容易成为不良情绪的俘虏, 以致影响自己的精神状态, 妨碍了自己积极向上的进取心, 甚至违反校规, 触犯法律。

4. 行为个性自我

主要表现为反叛行为和品行不良, 这类学生对学校或集体制定的各种规章制度置若罔闻, 有意对抗。对老师怀有敌意, 常常说谎、攻击、逃学、违反纪律、网络成瘾等。这类学生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个人素质等方面存在缺陷。同时他们还受社会风气和不良人际关系的影响, 不能正确对待与同学、教师之间的矛盾。要纠正这类学生的问题, 家长和教师首先要理解他们, 真诚地关心帮助他们, 以消除敌意, 取得他们的信任。其次, 断绝不良的人际交往。另外, 加强他们的文化学习, 丰富文娱活动, 使他们在健康有益的文化生活中得到熏陶。

二、应对农村初中学生心理问题的策略

1. 举办家长学校, “填补”家庭教育缺失

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延续, 良好的家庭教育会让学校的教育事半功倍。通过举办家长学校, 向家长讲授有关中学生心理发展特点以及现代家庭教育方法等相关知识, 指导家长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 让家长学会主动与子女沟通。同时让他们意识到做父母的不仅要给予子女创设一个轻松、和谐、健康的生活环境, 不仅关心子女的吃、穿、用、玩, 更重要是关心他们的精神世界, 通过主动与子女沟通, 一些户外活动、面对面谈话交流等形式, 及时了解子女的思想和心理状况, 为做好子女的心理疏导打下基础。

2. 关爱特殊学生, 开展心理辅导

教师应细心观察、多与学生交流。教师 (尤其是班主任教师) 平时要细心观察学生, 要善于平等地与学生沟通、交流, 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思想, 理解、认同不同意见的分歧, 创造一个谅解和宽容的气氛。通过观察和交流对不同心理状态的学生进行心理鉴定, 然后拟定有针对性的教育措施, 使他们的心理健康地发展。

学校要开设开足健康教育课, 加强学生健康的学习心理和自我心理调节能力的培养。既要针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这些不健康心理加强教育, 培养学生健康的学习心理, 帮助他们树立学习的自信心。还要加强学生自我心理调节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能正确对待挫折, 面对困境积极寻求解脱并找出教训。使学生能对自己的情绪进行把握与调节, 豁达大度、遇事冷静;能合情合理地对待自己的各种需要, 培养对挫折的承受力;对周围事物有清醒的客观的认识, 对生活中的问题、困难、矛盾都能很好的处理。

3. 整顿社会风气, 加强舆论引导

由于中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处在形成阶段, 很不稳固, 易受外界的影响, 容易出现“近朱者赤, 近墨者黑”的现象。所以首先相关部门要加大力度, 制定相关政策或法规, 采取一定强制手段来营造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如大力规范网吧经营, 减少学生受网络侵害, 进一步打击不健康的书籍, 音像制品流入社会危害青少年身心健康等。再则要让他们参加一些社会实践, 打开他们的视野, 增长他们的社会经验”。组织学生参加一些有益的社会实践活动, 让学生逐步接触社会, 了解社会、关心社会, 这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

三、结语

总之, 教育应该是对人的一种终极关怀, 是感化心灵的工作。由于造成因素的多方面性决定了农村中学生心理问题表现的多样性。农村中学生健康心理的培养, 必须结合农村教育发展的形式和特点, 农村中学生作为特殊的学生群体, 其心理健康教育应当得到重视, 这需要家长、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努力。

摘要:对农村中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进行分析, 积极探讨其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 提出对农村中学生心理问题有效的教育对策, 以便帮助农村中学生重建自信心, 树立良好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使其身心能够健康发展。

篇5:学业问题学生的表现及对策 (三年级)

一、高校学业评价制度存在的问题

(一)制度缺位

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曾经指出:“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走向相反面。”人们常把高校学生学业评价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如考核方式单一、标准过于统一、内容陈腐、教师改革的积极性不高等)归咎任课教师,是不正确的。在主观上,教师虽然脱离不了干系,但归根结底是制度不合理。因此我们要用制度的思维方式,从制度的角度来思考、分析和处理学生学业评价中存在的问题, 建立一整套科学、规范、切实可行、能够充分调动广大教师积极性的管理规章制度,为教师客观、公正、准确地评价学生的学业情况保驾护航。

(二)重期末轻平时

主要表现在各高校对期末考试要求严格,而对学生平时学习过程的考查要求少且没有详细的规定和激励机制,加上平时成绩所占比重较小,学生平时学习过程考查得不到应有的重视。我们曾对某校2012-2013 学年第二学期一至三年级部分专业开设的1650 门课程的考核情况进行了调查,并作了统计、分析。按百分制计算, 平时成绩在40 分及以上课程为350 门,占21.2%;30 分为566 门,占34.3%;10-20 分为232 门,占14.1%;没有平时成绩的课程为502 门,占30.4%。可见该校有将近80%的课程平时成绩不超过30%。即便有些课程有平时成绩,但是由于教师平时投入较少,也不能真实地反映学生的平时学习情况。

(三)重考试轻考查

主要表现在教师期末评定考查课成绩的办法五花八门,有的甚至以期末一次性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学生考查课学业成绩的唯一依据。长此以往,教师不重视考查课,教学投入较少;学生更不重视考查课,认为考试课是主科,考查课不进行正规的考试,是副科,平时学习投入少,甚至不去上课。考查课采取期末考试的方式评定成绩,加大了学生期末负担。有的学生为了减少期末考试科目,以各种理由办理缓考,甚至有的学生旷考或弃考, 不仅造成了教学资源的严重浪费,也助长了不良学风。

(四)重笔试轻多样化考试

学校在设计和制定具体的考试制度,选择具体的考试内容、形式和方法的时候,往往不是以能否体现和表征相应的人才培养目标为根本尺度,而是竭力在能否简单化和便于操作上下功夫,同时为了追求客观、公平、公正目标而摒弃了“考试应充分表征人才培养目标要求” 的职责。正是因为这两个原因,无论是教师还是教学管理人员都热衷于笔试的考核方式。在前面调查的1650 门课程中,笔试闭卷为1216 门,占73.7%;笔试开卷为264 门,占16%;笔试半开半闭卷为8 门,占0.5%;上机考试为19 门,占1.2%;口试为15 门,占0.9%;论文及调查报告为109 门,占6.6%;作业为19 门,占1.2%。

(五)学业评价方式不合理

传统的教师教学质量评估标准和方案关注的重点是教师的授课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以及教学态度等,对学生学习过程考查很少关注。对学业评价质量评估也只局限于笔试试卷的评估,评估内容也仅限于试题质量和评卷质量,学习过程考查、考核成绩分析和信息反馈等要素被忽视。这样的评估标准和办法,不仅不能起到对考试改革的推动作用,而且束缚了教师的思想和手脚,把教师引向笔试考核方式。90%以上的课程采取笔试的方式评价学生的学业情况有力地说明了这个问题。学业评价的检测功能没有得到很好发挥,导向功能出现偏差。

(六)教师改革积极性不高

前不久统计考试改革调查问卷,90%以上的教师认为现行的考试制度应该改革,可是在收集教师考试改革设计方案时,提交方案的人寥寥无几,教师改革的积极性不高。

二、基于制度设计的学生学业评价改革路径

(一)完善学生学业评价运行机制

1.建立健全学生学业评价管理体制。由于学业评价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性,高校各级教学管理部门必须从具体的纷繁复杂的教学过程控制中解放出来,把对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的管理重心从过去的对教学过程的严密监控转移到对学生学业评价监管上来,增加教师在课堂教学管理和学生学业评价上的自主性;教学行政管理职能部门应该把更多的精力转移到加强教学基本设施、教学技术、师资等硬件的建设和管理上来,积极探索和发展各种教学技术、方法,积极研究和构建与新型人才培养相适应的管理规章制度。

2.完善与学生学业评价相关的各项管理规章制度。 学生学业评价各要素相互渗透、相互依存,构成了一个复杂的系统,评价制度的构建就是为了解决这些要素相互作用过程中产生的矛盾以及运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为此应制定《学生学业评价管理办法》,对学业评价的目的、原则、总体要求和操作规程等做出规定,对学生学习过程考查和能力评价以及评价结果的实时反馈提出明确要求。为了更好地落实该办法,还应制定《课程考核管理办法》,根据课程的特点和教学目的,明确各类课程总评成绩的构成和各部分权重,以及各种考核方式的操作规程、基本流程和成绩档案记载方法。

3.优化教学资源配置,改善学生学业评价环境。构建学业评价制度要与学校的实际情况相适应。要充分考虑学校类型、管理体制、内外环境、办学条件等因素,尽最大努力优化教学资源配置。一是建设一支数量足够、 理论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和科研能力较强的师资队伍; 二是降低生师比,把课堂教学班人数降低到有利于因材施教、因材施考的额度;三是配置足够的教室,尽量满足小班上课的需要;四是加强实验室和实习基地建设,为培养和评价学生实践能力提供保障;五是加强现代教学技术建设,利用现代教学技术改善学生学业评价环境, 丰富学业评价方式。

(二)建立学生学业评价约束机制

1.改革传统的教学检查制度。教学检查除了对课堂教学检查外,应把教师对学生课内课外学习情况的考查作为教学检查的重中之重,并给予实践教学更多的关注。以此约束教师的教学行为,使教师教学的注意力指向和集中于学生学习过程考查和实践能力、创新意识的培养,使教学目的直指人才培养目标。

2.改革教师教学质量评估制度。把学习过程考查纳入教学质量评估标准和评估方案中,并作为重要指标进行评估。重构学生学业评价质量评估指标体系,以《学生学业评价管理办法》、《课程考核管理办法》为依据,把过程考查和能力评价作为评估的重点,试卷质量只作为评估指标体系的一个重要指标。通过改革教学质量评估制度,引导教师主动参与教学方法和学业评价方式改革, 促进多样化学生学业评价体系的形成。

3.加强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大力提倡爱岗敬业、乐于奉献的精神,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引导教师树立优良的师德师风,充分认识学生学业评价在实现人才培养目标过程中的重要性,提高教师自我约束、自我管理的意识和能力。

(三)健全学生学业评价激励机制

1.改革教师教学工作量计算办法。一些高校教学工作量计算办法没有考虑教师职称、教学班人数、课外教学过程等,均按一个标准计算工作量。如果教师没有教学事故,也按照一个标准发放课时津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做了多少改革,付出多少工作量,一律凭良心,得不到相应的回报。以至于一些教授、副教授不愿意给本科生上课,任课教师不愿意对学生平时学习情况进行考查。因此,在制定教学工作量计算办法和课时津贴分配办法时应充分考虑以上各方面因素,并与教师教学质量评估和学生学业评价质量评估结果挂钩,既调动教师改革和干好工作的积极性,又体现公平、公正的原则。

2.建立对师生的信任机制。以往学校都是把无法用考试形式评定成绩的实践类课程交给二级教学单位、教研室或任课教师自主管理,教学任务完成得很好。当制度完善之后,其他类型课程学业评价也完全可以交给基层教学管理部门和教师自主管理。这是因为基层教学管理人员和教师有了自主权,就有了被信任的感觉,也就无形中增加了责任感,责任感和使命感加上良好的制度保证,驱使他们必须尽职尽责做好工作。如果学校不信任他们,用一些条条框框束缚他们的思想和行为,同时干好干坏一个样,他们的积极性就会受到挫伤,责任感就不会强,甚至成为管理者的对立面。因此,高校学生学业评价制度应建立在对教生信任的基础上。

(四)保证制度的稳定性和持续性

学生学业评价制度的功能是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彰显出来的。再好的制度,如果没有得到认真的实施,其功能是体现不出来的,甚至起副作用。所以学生学业评价制度一旦被确定,就应该认真地实施下去,既不能有章不循,也不能朝令夕改,应根据环境的变化及时对制度不适应的方面进行修订,保证制度的相对稳定性和持续有效性。

总之,学生学业评价制度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学校的方方面面,是一项牵一发动全身的工作。首先需要学校党政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否则不可能实现;其次需要全校师生的共同参与,并为之付出辛勤劳动;再次学校各级教学管理部门以及相关的职能部门必须各司其职,各负其责,认真研究,科学设计,不断完善与学生学业评价和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相关的各项管理规章制度,并认真实施,促进学生学业评价制度的有效运行,形成常态化,确保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摘要:高校学业评价结果的检验和反馈功能以及导向作用未得到较好的发挥,究其根源是其学业评价制度存在缺陷,束缚了教师教和学生学两方面的积极性,成为提高教学质量和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障碍。改革学业评价制度,需要转变思想观念,从制度设计入手,重构学生学业评价制度体系。

篇6:学业问题学生的表现及对策 (三年级)

一、初中学生学业成绩评定现状

1.探究式教学在各学科课堂教学中积极落实

新课程改革强调课堂教学要注重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达成,倡导探究式教学方式。探究不仅是人们理解世界、获得知识的基本途径和方法,还是课堂教学的有效方式。因此,准确把握“探究式教学”的基本精神,基于探究设计教学活动,能帮助学生深刻理解知识并培养他们探究、思考的习惯。[1]通过探究过程,使学生明白知识是通过自己的建构才获得意义,也只有这样获得的知识才能成为知识结构的有机组成部分,从而使他们积极主动解释知识的意义,建构属于自己的观点,增强探究的意识与能力。实践表明,“探究式教学”能够吸引各种类型学生,能使每一个人积极主动学习,同时能激励每一个学习者。对教师的调查结果印证了这一点,比如在被调查的初中教师中,尽管有很多教师对探究式教学的效率表示怀疑,但仍有47.92%的教师认为探究式教学能“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并积极在各学科课堂教学中实施探究式教学。[2]

2.“唯分数论”现象观念上转变、实践中扭转

新课程改革针对长期传统应试教育造成的“唯分数论”现象,“要求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按中考成绩给地区、学校或学生排队并公布名次”[3],强调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发展,应淡化考试原有的甄别与选拔功能,关注学生、教师、学校和课程发展中的需要,突出评价的激励与调控功能,激发学生、教师、学校和课程的内在发展动力,促进其不断进步。我们在调查中发现,绝大多数地方已取消县级及以上统一命题考试,即使像学期末的考试也基本上是以学校或以学区或乡镇、城镇为单位进行统一考试。另外也不存在使用考试成绩对学生、教师和学校进行排队的现象,许多地方或学校考试完以后甚至不保留成绩,“唯分数论”现象从根本上得以改变。

3.课外实践活动丰富多彩

新课程强调要加强知识学习与生活世界的联系,注重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研究表明,缺乏生活及实践基础的问题难以引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这正是传统教学容易使学生感觉知识学习索然无味的重要原因之一,也是众多学者多年来一直主张“原始型问题”[4]对调动学生学习热情重要作用的原因之一。因而,各种兴趣小组如阅读小组、舞蹈小组、体育特长小组等合作团体的普遍成立,对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和求知热情产生了积极影响。这也是破解“唯分数论”观念,注重培养学生应用知识于实际生活能力的重要表现。

二、初中学生学业成绩存在问题

1.初中学生学业成绩统计

用表1、表2、表3 统计了2011 级Z市Y城镇中学、2012 级S市33 所中学、2013 级Z市H中学学生考试的物理成绩。

2.初中学生学业成绩分析

(1)平均分偏低

2011 级Z市Y城镇中学(977 名学生)八、九年级统一考试物理平均成绩和及格率变化曲线分别如图1、2 所示。

由表1 中数据结合图1 可见,就时间的纵向变化来看,初中阶段学生物理平均成绩逐年降低,并在初二下学期末出现最低点。就不同学校之间的横向比较看,不同学校物理平均成绩差距很大。由表1、2 和3 中数据可见,11 号学校,2012 级两次物理平均成绩最高分别达到74.87、71.07;而23 号学校两次最低,分别为26.71、30.38;2014 年6 月33 所学校的物理平均成绩为43.54,尤其是最低的23 号学校平均成绩仅为26.71。可见初中阶段学生的物理平均成绩仍偏低。

(2)及格率偏少

由表1 中数据和图2 可见,物理成绩及格率基本上也随时间逐渐降低。另外,尽管11 号学校两次物理成绩的及格率都很高(分别为82.43% 、82.59%),但33 所学校合计,两次及格率分别为26.87%、26.78%,其中9 号学校2014 年6 月最低为3.23%,23 号学校2015 年1 月最低为5.45%,有些偏少。

(3)成绩参差不齐现象明显

以表1 中2011 级Z市Y城镇中学统一考试物理成绩差异状况为例。尽管标准差或相对差异量随时间变化有微小波动,但总的趋势是越来越大,表明学生程度之间的差距越来越明显。这不利于教师组织教学,也会降低课堂教学效果。

三、改善教学状况提高学生学业成绩应对策略

1.准确把握探究式教学的基本精神

一方面恰当组织教学内容,如关于正整数的“0”次幂,有教师就安排一节课时间让学生探究,而不是把它作为负次幂的特例,这样不仅浪费时间降低教学效率,也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系统掌握。另一方面准确把握探究式教学的要领。首先,探究式教学以问题为核心,这就要适时创设情境以激励学生提出有价值或值得思考的问题。实践表明,一旦学生向自己提出问题,并产生靠自己能力解决它的愿望,就能更加关注与该问题相关的信息,增强对无关信息抗干扰的能力。问题意识对持续进行探索或有目标的思维活动具有明显的激励功能。其次,顺利开展探究式教学需要提出一系列有待探讨的问题以贯穿整个探究活动。这样不仅有助于教师更加清楚地把握学生思维的状况以指导教学活动,也有助于学生进行反思,并构筑自己的认知与元认知策略。再次,充分发挥“原始型问题”对学生求知欲望的激发作用。理论与实践都表明,原始型问题远比给出具体的条件、数据,仅需要套公式计算,对学生的激发作用强得多。[5]

2.充分发挥评价内在的激励作用

传统教学中“唯分数论”考试文化现象,的确严重抑制了教师和学生的热情,有必要彻底扭转。但我们不能把脏水泼掉的同时,连同脏水中的孩子也一起倒掉。这就要权衡评价与考试的利与弊,既要剔除“唯分数论”现象的诟病,又要充分发挥评价与考试应有的激励与促进功能。[6]

就目前来看,大多数地方已取消县级以上统一考试,既不用分数衡量教师的教,也不用分数对学生的学进行比较。已难以见到以往教师那种愿意多要几节课时、尽量多给学生讲些东西的急躁情绪,但与此同时“教师只管教不管会”的现象似乎也在滋生或滋长。以学校为单位命题考试,很多学校即使期中考试,也往往以中考试题难度为指针,题目偏难几乎是普通现象,这也成为绝大多数学校学生成绩偏低的重要原因之一。针对暴露出来的这些问题,一些地方又逐步恢复县市级或以乡镇为单位的统一命题考试,但依然严格遵守不对教师、学生、班级和学校进行排队的要求。

3.加强课外实践活动与课堂教学的有机结合

课外实践活动可以独立开展,又是课堂教学的延续,是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和拓展,因而课堂教学和课外实践活动都是学校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比如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就既不是某一学科也不是仅在课堂上就能完成的任务。观察雨后天空中出现美丽的彩虹和霓的差别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虹和霓不仅倾角不同,而且由里到外光线颜色的排列次序也刚好相反,这些都不仅需要学生在课堂上对知识的掌握,更需要学生课下对周围事物细心地观察和思考。反之,所有学科也必须将课堂教学成功延伸到课外,才更利于学生把理论知识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更加透彻理解知识的意义和价值。

总之,成绩并不意味着一切,高分低能的情况过去有,现在也依然大量存在。但无论如何,在现有的考试机制下,应对考试与实际上增长处理问题的能力和才干比起来,还是相对简单得多。其实如果考试这样相对容易的事情都不能很好地应付,又怎能期待做事能力有多么强呢?新课程改革强调包括过程与方法在内的三维目标,并不是忽视更不是不要包括成绩在内的结果,彻底扭转“唯分数论”的考试文化倾向,也绝不是不要考试。当然如何把握淡化考试与充分发挥评价激励功能之间的平衡,仍有待于进一步研究与探讨。

摘要:新课程改革十余年成效显著,探究式教学在各学科课堂教学中普遍落实,“唯分数论”现象彻底扭转,课外实践活动有声有色。但学生考试成绩平均分、及格率偏低的现象也十分明显,应对这一局面,要进一步准确把握探究式教学的基本精神,充分发挥评价内在的激励作用,注意加强课外实践活动与课堂教学的有机结合。

关键词:初级中学,学科教学,学业成绩

参考文献

[1]阿瑟·A·卡琳,乔尔·E·巴斯,特丽·L·康坦特.教作为探究的科学[M].廖婷婷,刘翠航,刘健,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

[2]张磊.科学课程设计的认识论考察[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

[3]朱慕菊主编.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4]邢红军.从数据驱动到概念驱动:物理问题解决方式的重要转变[J].课程·教材·教法,2010(3).

[5]乔通,邢红军等.论物理教学中的审美教育[J].课程·教材·教法,2015(1).

上一篇:辞职信最简洁的写作方法下一篇:同学人物传记范文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