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常见心理健康问题、成因及应对策略

2022-09-10

1 我国当代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

(1) 学习成绩不佳产生焦虑感。学习目的不明确, 缺乏学习动力, 没有紧迫感, 适应困难。有些自我控制能力较差的学生沉溺于网网, 武侠小说, 产生厌学心理。

(2) 人际关系适应不良产生孤独感。个别学生性格内向, 自我封闭, 与现实世界隔阂, 不愿与人面对面交往。

(3) 恋爱心理困惑。情绪和情感不稳定, 情绪起伏大, 情感变化快, 恋爱失败往往导致大学生心理变异, 如产生自卑感、自闭等心理问题。

(4) 成长中的矛盾产生的困惑感。大学时期常被心理学家称之为“心理断乳期”, 这一阶段充满成熟与不成熟的矛盾, 容易产生困惑。

(5) 经济负担压力造成的失衡感。日前, 上大学必须交纳较高学费。对于贪困家庭是个不小的负担, 同时也给学生带来很大压力。而家庭经济状况较好的学生过分重视物质享受, 这种悬殊容易给经济困难学生产生不平衡感, 甚至出现自卑感。

(6) 意志不坚定。个别学生常出现有压力但动力不足, 有信心但不能持之以恒。

(7) 就业心理困惑。在择业过程中, 就业心理准备不足, 方向不稳定, 一日三变, 还有部分同学在择业中不认真思考, 表现为从众心理。

2 大学生心理问题形成的常见原因

造成大学生个体人格缺陷与心理障碍疾病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既有大学生自身的问题, 也有家庭和社会的客观原因。

2.1 生理成熟与心智、理智幼稚的矛盾冲突

大学生正处在一个生理和心理发展的特殊时期, 生理发育已基本趋于成熟, 但心理发展落后于生理发育。也处在人生观和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 反映出心理的初步成熟和不完善。在意识中常呈现着:独立性与依赖性交织, 情绪与理智同在, 强烈的求知欲与相对较差的识别能力并存。由此产生了自尊与自卑的冲突, 乐群与防范的冲突, 竞争与求稳的冲突, 理想的恋爱观与具体问题发生矛盾的冲突等, 如得不到有效疏导, 久而久之便会形成心理障碍甚至造成精神疾病。

2.2 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冲突

当代高中生为了在激烈的高考竞争中取胜, 达到了全身心投入学习的程度。理想与现实脱节, 导致他们的心理落差太大。尤其是平时学习成绩优秀, 高考失常的学生, 心理上难以接受这样的现实, 他们错误地认为“学校的层次决定人的命运”, 他们嫉妒那些上了名牌大学, 考上了热门专业的同学, 心理不平衡, 内心充满了苦涩、迷惘和压抑。长期得不到缓解, 以至出现悲观厌世、情绪低落、抑郁、苦恼, 严重影响身心健康。

2.3 成才压力与家庭经济入不敷出的矛盾冲突

市场经济促进了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和繁荣, 也促进了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他们视野开阔、思想活跃、努力奋进。成才的压力导致超负荷运转, 重视“考研”、“升本”、“过级”, 长期处于紧张的临战状态, 精神压力很大。

2.4 择优录用与恶性竞争的矛盾冲突

双向选择是大学生就业制度的重人变革, 但日前运行机制还不够完善, 择优录用还未完全落到实处, “人才市场”在某些部门和某些地方成了“人”、“财”市场。

上述各种生理因素、心理因素、家庭因素、社会因素交织在一起, 极易造成大学生心理发展中的失衡状态。此外, 因身体健康状况不良造成心理障碍的也较多, 还有其他一些突发或长期困扰因素的干扰和影响。

3 保持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基本策略

3.1 明确标准, 做到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并举

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1948年成立时, 在其宪章中开宗明义地指出:“健康乃是一种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都日臻完满的状态, 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的状态。”心理健康是相对生理健康而言的, 是指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的个体, 在高级神经功能止常的情况下, 内心世界平衡稳定、人格健全, 能以社会认可的方式积极适应外部环境及其发展的良好精神状态。根据国际心理卫生人会的标准以及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 (A.Maslow) 和米特尔曼 (Mittelman) 等提出的心理健康标准, 针对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的年龄、心理和社会角色的特征, 大家公认的我国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基本标准是:a智力正常;b健康的情绪;c和谐的人际关系;d健全的人格;e积极的意志品质;f能够适应和改造现实环境;g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等。按照这样的目标培养, 就能够达到实现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教育的有机结合, 也是解决大学生如何做人、怎样做事的重要途径。

3.2 心理健康教育的全方位、多渠道实施是保持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根本方法

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是全体大学生, 教育的目的是促进大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的全面提高, 减少或不出现心理健康问题。心理健康教育应包括预防、维护、提高和危机事件的干预。因此,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需要建立一个学校—家庭—社会心理教育网络, 形成一个强大的合力来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

3.3 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 构建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可以使远离家乡的大学生尽快融入陌生的环境, 可以培养学生积极向上, 健康发展的思想意识, 可以陶冶情操、净化心灵。

3.4 充分发挥学生社团作用

学生社团的积极参与是实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的重要途径, 通过参加学生社团活动可以促进学生间的交流, 及时发现问题, 随时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建议开设诸如“成功学”、“大学生行为指导”、“人际交往知识课”等类似课程。也可以讨论怎样与人相处、怎样处理人际冲突、如何应对生活困惑、如何把握个性发展, 以及恋爱问题等。

3.5 建立免费的心理咨询机构, 实施有效的心理与能力训练

培养经验丰富的心理咨询人员针对普遍性的心理问题进行的集体心理讲座和对于个别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的单独心理咨询, 开展生动有趣, 丰富多样的活动, 内容应包括:自信心训练、语言表达训练、人际交往训练、情绪控制训练、潜能拓展训练等等。活动形式有演讲、电视欣赏、游戏、角色扮演、团体讨论等。

总之, 当今大学生的心理问题较为突出,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仍需加强。及时有效的心理干预势必会从整体上提高大学生的心身素质。

摘要:根据大学生心理健康标准和当代大学生中常见的心理问题, 深入分析了这些问题的成因, 提出了解决问题以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基本策略。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成因,策略

参考文献

[1] 赵冰川, 黄健, 凌平.师专学生群体心理状况的分析及对策[J].健康心理杂志, 2004, 12 (1) :61.

[2] 王玉鹏.大学生心理障碍及原因初探[J].大众心理学, 1992 (3) .

[3] 王应杰.高校必须重视心理教育与发展咨询[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1991 (3) .

[4] 曲素艳.大学生心理素质现状调查及心理障碍成因分析[J].河北师范人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 2003 (1) .

[5] 刘健.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及对策研究[J].东莞理工学院学报, 1994 (2) .

[6] 武继素, 戚世钧, 尚宇红.大学生健康心理培育[M].北京:中国国际教育出版社, 2000:9.

上一篇:原版英文电影在高职高专大学英语口语课程中的应用初探下一篇:“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发展路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