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农村基层政权建设总结

2024-05-06

乡镇农村基层政权建设总结(精选8篇)

篇1:乡镇农村基层政权建设总结

乡镇农村基层政权建设总结

乡镇农村基层政权建设总结

喇嘛甸镇现有6个村民委员会、一个居委会、一个管委会。年初以来,镇委、镇政府及农村“两委”班子紧紧围绕如何让中央1号文件促农增收的精神落到实处这一主题,文秘114网狠抓农村基层政权建设工作。

一、充分发挥村委会作用,充实后备干部队伍情况

(一)农村基层政权建设。村委会换届选举后,由村民直接选举产生了村委会成员32人,其中主任6人,副主任7人,委员19人。当选的村委会成员中,党员21人,占村委会成员的65.6,妇女6人,占村委会成员的18.75,平均年龄43.7岁。文化程度方面,大专文化1人,高中(中专)文化14人,初中文化16人,小学文化1人。村民代表人,村民小组27个,起到连接政府和群众的纽带作用。

首先,提高两委成员整体素质。为进一步提高各村“两委”班子成员的综合素质和管理才能,按照省委组织部的总体部署,区委组织部集中利用5天时间,根据深入了解农民所急需掌握的农牧业知识和今年各村拟发展项目所需要的技术,对喇嘛甸镇123名镇干部和村“两委”班子成员进行了培训。一是邀请高校名师授课。区委组织部从八一农垦大学请来了副校长赵福春教授等3名多年从事农牧业的教授,针对我区农村经济发展和农转牧战略的实际需要,为镇村干部和部分种、养殖大户专题讲解了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农村改革和农村经济建设》、《奶牛饲养技术》、《保护地种植》三项内容,并现场解答了群众许多疑难问题。

二是利用本级“专家”讲解。区委充分发挥本级师资力量,从区委党校、区政府信息中心、区法院、镇经科教实验基地等地抽出骨干力量,组成讲师团,为镇村干部和部分种、养殖大户解读了“两会”报告中的“三农”问题、网络基本知识、民主与法制建设、奶牛饲养、中草药及色素万寿菊的种植等内容。

三是活化培训形式。结合《黑龙江省农村基层干部培训教材》的内容,区委利用电化教育、办公网络等形式组织镇村干部和部分种、养殖大户收看了农村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市场经济知识和世贸组织规则、政策法规等记录片。

通过这次培训,镇村干部初步具备了运用示范引导和提供服务的方法带领群众调整经济结构、发展农村经济和依法处理农村复杂矛盾的能力。

其次,强化两委干部队伍建设。提高农民收入,加快农村经济不断向前发展,关键是要有一支思想好、作风硬、业务精、有知识、懂经营、会管理的基层干部队伍。为此我们在广泛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借鉴外地的先进经验,结合本地的实际,采取机关选派、公开选拔、横向交流和大胆引进等有效措施,选派一批思想好、作风硬、懂经营、会管理的国家干部到农村任职,实行了村党支部书记职业化。并通过农村村委会换届选举,民主选出了农民信赖的、热心为村民服务的带头人,为农村致富奔小康起到了组织上的保证。

第三、完善功能,扩大民主。我镇围绕四个民主进行村民自治的制度化建设,以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为目标,实行真正的“民主选举、民主管理、民主决策、民主监督”,从而为我镇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保障。

镇委和镇政府利用各种宣传媒体,广泛宣传农村实行村民自治重大意义,全镇上下形成了学习贯彻执行《村委会组织法》的良好氛围。通过组织学习和宣传,增强了村民参与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二)培养村级后备干部。为建设一支与时俱进、堪当重任的农村基层干部队伍,从根本上解决村级班子后继乏人的问题,储备足够的后备人才资源,我镇积极为村级组织“充电造血”。目前共有村级后备干部16人(女1人),党员12人,35岁以下15人,高中以上学历16人,其中正在攻读大学的2人。

一是经考察合格的人员,召开党委会议,从年龄在40岁以下、文化程度在高中以上、有一定组织领导能力和开拓创新精神的对象中确定村后备干部(公式后群众无疑义)。村级后备干部选拔工作结束后,向区委组织部上报村级后备干部登记表。建立村级后备干部档案和“人才储备”制度,对后备干部进行定期培训,定向培养,定向考察,实行动态管理。

二、乡镇政务公开、村务公开情况

首先,20xx年政务公开工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完善以村务公开、民主管理为核心,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为思路。重点健全完善村级重大事务决策程序,加强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建立健全村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以“给百姓一个明白,还干部一个清白”为目的,强化镇村财务政务公开的监督机制,端正党风、加强廉政建设、让农民充分行使民主权力,密切党群和干群关系,切实减轻农民负担,维护农村社会稳定,壮大集体经济,推动我镇发展。

其次,为了扎实有效地做好全镇镇务村务公开工作和农村税费改革后的调整重点抓了如下几项工作:

1、调整喇嘛甸镇政务公开工作领导小组。

成立了以区委常委、镇党委书记焦守桐为组长,镇纪委书记朱立军和副镇长张伟为副组长,各站办主任和各村书记为成员的镇、村财务政务公开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政府办。

2、重新确定了公开的内容。增加了转移支付资金支付情况;计划生育照顾生育二胎指标;征收计划生育社会抚养费;独生子女费发放;粮食补贴金发放等公开内容。

制定下发了《喇嘛甸镇进一步强化镇村财务政务公开工作实施方案》,并召开了专题会议,加以部署。

3、利用以会代训形式对镇政务公开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和各单位负责人进行了培训,学习政务公开的有关政策,深刻领会村务公开的精神实质,认真学习政务、村务公开的业务知识,尤其是财务知识、国土知识、计生知识。同时,加强村务公开政策、知识的宣传,使之家喻户晓。

4、强化了村务公开的监督机制。一方面加强了村务公开的监督,出台了验收、检查村务公开的管理办法,制定切实可行的管理措施。其次,加强人民群众(尤其是各级人大代表、村民代表)对村务公开的监督。建立村务公开责任追究制。

5、健全村务公开网络机构,强化政务公开的组织协调,镇成立政务、村务公开工作办公室,村配备村务公开信息员,层层成立财务公开领导小组,研究部署村务公开工作,切实做到村务公开有人抓有人管。

三、带领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情况

20xx年,为促进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镇委、镇政府和各村“两委”班子从完善服务功能入手,带领农民致富奔小康。年初以来,我镇结合“科普之冬”工作,采取工作组入户宣传调研、开座谈会、典型示范、参观学习与办培训班相结合的办法,帮助农户选定、落实发展项目。在进行全面调查的基础上,根据不同情况,制定了逐步提高带领群众致富能力的计划。

(一)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坚持以产业化为统领,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以“农转牧”为重点,全力推进农业结构调整。

1、依托龙头企业,强力推进以乳肉牛为主的畜牧业。继续坚持“农转牧”战略,结合我镇资源条件和畜牧业发展的基础,抓住我省实施畜牧强省的机遇,走好“以农养牧、以牧促农、农牧结合、以牧为主”的发展路子,把畜牧业发展成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把乳业发展成畜牧业的主导产业。一是围绕惠尔康和伊利集团发展奶牛养殖,建设宏伟奶牛小区和1处奶牛繁育站点,改造6处奶牛繁育站点,力争全镇年底奶牛饲养量达到1.5万头。二是围绕金都和皓月集团发展肉牛养殖,在新华牧业小区建设金都肉牛养殖基地,力争全镇年底肉牛饲养量达到0.5万头。三是围绕金锣集团发展生猪养殖,力争全镇年底生猪饲养量达到5万头。四是围绕佳明养殖有限公司发展茸鹿养殖,规划建设繁荣养鹿小区,力争全镇年底鹿存栏达到0.15万只。五是围绕繁荣火鸡养殖基地发展火鸡养殖,力争全镇年底火鸡饲养量达到2万只。六是加大投入,切实抓好防病灭病体系建设。

2、抓好园区和基地建设,增强辐射带动能力。20xx年我们将继续加大对园区和基地的扶持和投入力度,抓好项目建设。一是续建中草药基地,在新华、向荣扩大防风定植面积3000亩,打机电井5眼。二是续建繁荣、宏伟温室园区,使繁荣温室园区增加高效节能日光温室40栋,宏伟棚室二区增加高效节能日光温室100栋。三是色素万寿菊种植及花粉颗粒加工二期工程建设,投资2590万元,定向种植万寿菊5万亩(其中喇镇种植3000亩),收鲜花6万吨,加工万寿菊颗粒6000吨。力争创产值6000万元,利税1800万元。四是新建万寿菊种植专用肥生产项目,投资300万元,建设年产1万吨的万寿菊种植专用肥项目,力争创产值1600万元,实现利税600万元。

3、围绕市场需求,扩大特色养殖和绿色种植产业规模。按照“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转”的原则,大力发展特色养殖和绿色种植产业。紧紧围绕城市餐桌发展牛蛙、北极寒鸭、兔、鹅等特种养殖业,力争初步实现产业链,围绕现有的四个A级绿色蔬菜品牌,大力发展绿色蔬菜种植,建设三胜和富强自产菜市场。

4、实施扶贫工程。为了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镇委、镇政府决定,在20xx年投资30万元开展的百户脱贫致富工程基础上,今年将继续采取“借种还粮”、“放母还犊”的办法,增加投资50万元,使总投资达到80万元,再扶持100户农户脱贫,力争实现户均增收5000元。

喇嘛甸镇民政办

20xx年6月16日

篇2:乡镇农村基层政权建设总结

一、充分发挥村委会作用,充实后备干部队伍情况

(一)农村基层政权建设。村委会换届选举后,由村民直接选举产生了村委会成员32人,其中主任6人,副主任7人,委员19人。当选的村委会成员中,党员21人,占村委会成员的65.6%,妇女6人,占村委会成员的18.75%,平均年龄43.7岁。文化程度方面,大专文化1人,高中(中专)文化14人,初中文化16人,小学文化1人。村民代表人,村民小组27个,起到连接政府和群众的纽带作用。

首先,提高两委成员整体素质。为进一步提高各村“两委”班子成员的综合素质和管理才能,按照省委组织部的总体部署,区委组织部集中利用5天时间,根据深入了解农民所急需掌握的农牧业知识和今年各村拟发展项目所需要的技术,对喇嘛甸镇123名镇干部和村“两委”班子成员进行了培训。

一是邀请高校名师授课。区委组织部从八一农垦大学请来了副校长赵福春教授等3名多年从事农牧业的教授,针对我区农村经济发展和农转牧战略的实际需要,为镇村干部和部分种、养殖大户专题讲解了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农村改革和农村经济建设》、《奶牛饲养技术》、《保护地种植》三项内容,并现场解答了群众许多疑难问题。

二是利用本级“专家”讲解。区委充分发挥本级师资力量,从区委党校、区政府信息中心、区法院、镇经科教实验基地等地抽出骨干力量,组成讲师团,为镇村干部和部分种、养殖大户解读了“~”报告中的“三农”问题、网络基本知识、民主与法制建设、奶牛饲养、中草药及色素万寿菊的种植等内容。

三是活化培训形式。结合《黑龙江省农村基层干部培训教材》的内容,区委利用电化教育、办公网络等形式组织镇村干部和部分种、养殖大户收看了农村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市场经济知识和世贸组织规则、政策法规等记录片。

通过这次培训,镇村干部初步具备了运用示范引导和提供服务的方法带领群众调整经济结构、发展农村经济和依法处理农村复杂矛盾的能力。

其次,强化两委干部队伍建设。提高农民收入,加快农村经济不断向前发展,关键是要有一支思想好、作风硬、业务精、有知识、懂经营、会管理的基层干部队伍。为此我们在广泛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借鉴外地的先进经验,结合本地的实际,采取机关选派、公开选拔、横向交流和大胆引进等有效措施,选派一批思想好、作风硬、懂经营、会管理的国家干部到农村任职,实行了村党支部书记职业化。并通过农村村委会换届选举,民主选出了农民信赖的、热心为村民服务的带头人,为农村致富奔小康起到了组织上的保证。

第三、完善功能,扩大民主。我镇围绕四个民主进行村民自治的制度化建设,以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为目标,实行真正的“民主选举、民主管理、民主决策、民主监督”,从而为我镇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保障。

镇委和镇政府利用各种宣传媒体,广泛宣传农村实行村民自治重大意义,全镇上下形成了学习贯彻执行《村委会组织法》的良好氛围。通过组织学习和宣传,增强了村民参与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二)培养村级后备干部。为建设一支与时俱进、堪当重任的农村基层干部队伍,从根本上解决村级班子后继乏人的问题,储备足够的后备人才资源,我镇积极为村级组织“充电造血”。目前共有村级后备干部16人(女1人),党员12人,35岁以下15人,高中以上学历16人,其中正在攻读大学的2人。

一是经考察合格的人员,召开党委会议,从年龄在40岁以下、文化程度在高中以上、有一定组织领导能力和开拓创新精神的对象中确定村后备干部(公式后群众无疑义)。村级后备干部选拔工作结束后,向区委组织部上报村级后备干部登记表。建立村级后备干部档案和“人才储备”制度,对后备干部进行定期培训,定向培养,定向考察,实行动态管理。

二、乡镇政务公开、村务公开情况

首先,2004年政务公开工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完善以村务公开、民主管理为核心,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为思路。重点健全完善村级重大事务决策程序,加强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建立健全村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以“给百姓一个明白,还干部一个清白”为目的,强化镇村财务政务公开的监督机制,端正党风、加强廉政建设、让农民充分行使民主权力,密切党群和干群关系,切实减轻农民负担,维护农村社会稳定,壮大集体经济,推动我镇发展。

其次,为了扎实有效地做好全镇镇务村务公开工作和农村税费改革后的调整重点抓了如下几项工作:

1、调整喇嘛甸镇政务公开工作领导小组。成立了以区委常委、镇党委书记焦守桐为组长,镇纪委书记朱立军和副镇长张伟为副组长,各站办主任和各村书记为成员的镇、村财务政务公开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政府办。

2、重新确定了公开的内容。增加了转移支付资金支付情况;计划生育照顾生育二胎指标;征收计划生育社会抚养费;独生子女费发放;粮食补贴金发放等公开内容。

制定下发了《喇嘛甸镇进一步强化镇村财务政务公开工作实施方案》,并召开了专题会议,加以部署。

篇3:乡镇农村基层政权建设总结

关于乡镇政权的改革,学术界一直众说纷纭,有的主张应该加强,将它建设成为一级完备(或完全)的基层政权组织;有的主张撤销,将它改为县级政府的派出机构———乡(镇)公所,实行“县政乡派”;还有的主张乡镇政权也实行类似村民自治那样的“乡镇自治”。到底应当选择哪种方案,不仅需要我们对中国乡镇政权的现状进行广泛而深入的调查研究,而且需要我们从改革的视野进行理性思考,对乡镇政权的未来发展进行可行性分析。

(一)撤销乡镇政权,称为县级政权派出机构

一种观点主张实行“县政、乡派、村治”。在乡镇政权的存废问题上,这种观点主张撤销乡镇政权,把乡镇政权改革成为县级政权的派出机构。持这种观点的理由:一是乡镇政权不具备完备的政府功能(如无相对独立的决策和司法机构),更没有独立的财政,缺乏相应的施政能力,一直未能成为责、权、能完备的一级政府;二是自古以来,县一直是基本的行政单位;三是“责强权弱”的乡镇政府使治理成本过大,农民负担太重[1]。把乡镇作为县级政府派出机构,一般的设想是:第一,乡镇党委改为办事处党工委,乡镇政府改为县级政府办事处,办事处不再设立对口机构,也取消人大、政协。第二,办事处开支全部纳入到县一级,由县级政府安排人事与财政,不再进行独立的财政收支预算。第三,将原属于乡镇管辖的七站八所分为两类,具有行政职能一类的站所,并入办事处的职能办公室;服务性一类的站所,逐渐推向市场。这样一来,首先,减少了行政层级,精简了机构和人员,有利于减轻财政压力和农民负担;其次,重新定位了的县级政府派出机构的职能,符合市场经济发展的方向;再次,有利于深化村民自治,从体制上真正规范乡村关系。

(二)撤销乡镇政权、实行乡镇自治

一种观点主张实行“乡镇自治”。这种观点主张在国家通过强制性法律,将基本的社会规范和目标确定下来,社区在法律的框架内实行广泛的自治。具体设想:一是将乡镇政权组织撤销,原乡镇政权承担的公共行政的职权,移交给县级政权,由县级政权机关或职能部门履行;二是将原乡镇政权组织履行的经济管理、服务职能,转移给乡村社会中介组织和农民组织;三是建立乡农民自治组织,对涉及农民群众的公共事务,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这样做,一方面有利于扩大乡村自主治理的空间,另一方面有利于减轻国家财政负担[2]。

(三)乡镇政权不应撤销,应该精简合并

有一种观点是主张在保留乡镇政权的基础上,精简机构、精减人员、转变职能。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没有现代的农村基层政权,中国的农村就是一盘散沙。中国农民贫困的基本原因一是人多地少的一亩地经济,二是市场经济导致的农民的绝对和相对贫困化。现代的农村基层政权是我国现代化事业的重要基础。在市场化时代,农民个人是无法对抗市场潮流的,政府作用增加,才能规范市场,将农民等弱势群体组织起来。农村基层政权应该加强和改善,而不是取消[3]。当然,他们也认为,现在乡镇政权存在很多问题,要加强乡镇政权建设,首先必须精简乡镇机构。

(四)对乡镇政权存废争议的评析

以上关于乡镇政权存废的三种观点,实际是两种观点,即一种主张撤销,一种主张撤并。笔者认为,按照宪法的规定,乡镇政权仍是农村基层政权,其宪法地位维持不变。目前搞乡镇自治和把乡镇全部改为派出机构的条件还不成熟,也与宪法的精神不符。虽然我国乡镇地区差异、经济差异很大,但是从总体上来说,撤销乡镇并不符合我国农村的实际情况,既不利于农村的稳定,也不利于农村的发展。我国的基本国情决定了“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解决是一个综合的系统工程,不是简单地撤销就能解决的。从经济上讲,中国农村的社会形态决定了市场中介的作用难以替代;中国农村的实际条件决定了这个中介属于农村基层政权。个体的农民在市场面前永远都是弱势群体,这是当今中国实际的国情。从社会治理方面来看,乡村社会需要一个高效的、能熟悉了解掌握和管理农村发生的各种事件的行政体系,将乡村情况准确、及时地汇报上去,同时也必须有一个行政体系自上而下地传达政策、分配资源。从这层意义上说,乡镇政府在整合、组织、动员各种农村资源和社会力量中的地位是无可替代的。关于把乡镇政权改为县级政权的派出机构,虽然可以一时缓解乡镇政府在行政体制和财政体制方面职能不全的矛盾,减轻行政费用,但是作为县派出机构的乡镇机构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自上而下的支配型行政体制的结构性冲突,甚至会将这一冲突进一步延伸到县一级。关于乡镇自治,目前也不可行,道理与前面一样。乡镇政权的改革,不是仅仅撤销乡镇就能够解决的。在当前形势下,乡镇作为一级政权仍有存在的必要,在县与村之间没有一级政府不利于乡村社会的发展。有效率的乡镇一级组织有利于上情下达和下情上达,能动员社会资源,扩展市场,传播信息,促进政府与社会沟通。

二、新形势下应该加强并完善乡镇政权建设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农村政治、经济和社会改革的全面展开,特别是市场化、城镇化的推进,农民阶层逐渐发生分化,形成了不同层次的新的利益主体。乡村社会的异质性和流动性也不断增强。农村政治、经济和社会的改革,必然要求乡村治理与时俱进地进行适应性改革。自上而下单向地建构农村基层政府已经不符合客观实践的发展,农村基层治理需要更加开放、公平的、多元的利益表达、沟通和反馈渠道,协商合作治理是改革的必然趋势。建立和扩大乡镇政权与乡村社会的多元民主合作机制,扩展农民平等民主地参与乡镇政治的渠道;在乡镇政权的选举、决策、监督、治理等诸多事务当中,国家与乡村社会达成积极、全面和有效的合作,最终形成和谐高效的治理格局。

近年来关于乡镇政权改革方向的讨论,大多只是看到了乡镇政权存在的问题,并没有关注到在社会转型、城镇化推进的国情之下,乡镇政权对于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重要意义。

事实上,乡镇政权的建立是中国在国家治理现代化意义上不断拓展其治理能力和社会整合能力的结果。小农经济时代,中国基层建制一般只到县一级,是因为自给自足的农耕经济中生产和生活的大部分物质资料都可以自我满足,产品交换和相应的社会联系都比较少,基层社会管理的复杂程度和政府责任也比较有限。中国现代国家政权建设始于清末新政,展开于民国时期,其核心内容是建立合理化的官僚制度,使国家行政权力深入基层社会,加强国家对乡村社会的监控和动员能力。在国家权力向基层农村社会扩张的同时,汲取税收、控制地方资源、下延机构设置、扩大官僚人数等过程也随之开展,使得国家财政收入的增加与地方上无政府状态同时发生。

新中国乡镇政权的建立推动了中国由传统国家向现代国家转型。建国以来的实践表明,乡镇政权与农村各个方面的改革和发展变化密切联系着的。在建国初期,农村基层政权的建立与剿匪反霸、土地改革的胜利联系在一起。在这个时期,广大贫雇农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彻底摧毁了国民党在农村统治的政治基础———乡保甲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的剥削制度,并在土地改革的基础上建立了新中国的农村基层政权。翻身农民第一次享受到当家做主的权力,通过选举产生了乡镇人民政府。乡镇人民政府的建立反过来又巩固了农民在土地改革中获得的胜利果实,领导广大农民群众发展生产,使土地改革后农村迅速出现了欣欣向荣的景象。此后,随着农业生产的进一步发展和对农村社会主义改造的深化,农村基层政权经过了合作化、人民公社等几个阶段,其组织形式、职能范围和活动方式不断进行调整。其间虽然走了一些弯路,但总的说来,它在团结广大农民、巩固工农联盟、促进农村社会稳定和生产发展等方面,起到了不容忽视的作用,成绩是主要的。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开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村民自治的发展,作为农村基层政权的乡镇政权在落实党和国家的农村政策、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维护农村社会稳定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进入21世纪以来,以社会经济转型特别是工业化、城镇化的深入推进为契机,我国农村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农村社会结构加速转型,农民利益诉求多元化,城乡发展加速融合。“基础不牢,地动山摇。”乡镇政权的建设和发展,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对于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的现代化,无疑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它反映的核心问题是,在市场化和城镇化的背景下,如何处理好国家与农民的关系,建立怎样的乡村治理模式才有利于促进农村社会经济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社会转型是机遇,也是巨大的挑战。把社会转型控制在有序的范围内,是考验一个国家治理能力的重要表现,这就更需要制度化的公共权力协调和引导社会各种利益群体进行有序的政治参与,用规范化、制度化的方式来影响和推动社会转型的进程。在这一进程中,乡镇政权作为农村基层公共权力的组织者,应该在乡村社会治理中发挥重要作用。乡镇政权不仅不应该削弱,反而需要加强。乡镇政权不仅有利于将国家意志和服务传递到广大农村的各个角落,也是维持农村社会基本秩序的核心力量,连通民意与国家的主要渠道,在工业化、城镇化的大背景下,乡镇政权的作用将更为突出。

摘要:农村基层治理改革中,乡镇政权的改革是重点。在这一问题上存在诸多争议,集中体现在乡镇政权的存废。从农村基层治理的实际出发,结合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对争议和探索进行理性的分析。乡镇政权不应该撤销,而应该在城镇化、市场化的进程中不断改革和完善。

关键词:农村,乡镇政权,改革

参考文献

[1]徐勇.乡村治理与中国政治[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139-142.

[2]于建嵘.乡镇自治:根据与路径——以20世纪乡镇体制变迁为视野[J].战略与管理,2002,(6).

篇4:乡镇农村基层政权建设总结

——题记

出路,—幅精雕细描的画卷

富县作为一个农业大县财政穷县,乡镇基础条件差异较大,改革面临着相当大的困难。县委、县政府一班人不畏艰难,科学决策,大刀阔斧地迈出了改革的新步伐。于是,一项按照中省有关文件精神,结合富县实际,科学可行的改革方案出台。

富县以“创新机制,增强乡镇发展的活力和动力”为目标,针对税费改革后“乡镇责任与权力不对等、机构设置与工作要求不对等、资源利用与工作效率不对等”等突出问题,按照因地制宜、分类推进、逐步实施的原则,把这场改革分为三步来走。第一步是在2008年结合乡镇政权建设,对基层站所进行整合;第二步是在2009年上半年,通过调研考察,合理设置基层站所;第三步是在2009年下半年,学合各乡镇实际,实施了站所人员聘用。经过三年的不懈努力,目前全县乡镇机构改革基本完成,取得了极其显著的成效。

三年乡镇机构改革期间,县委书记刘天才、县长蔺治斌和他的一班人夙兴夜寐,呕心沥血,亲自调研、考察,细心推敲,精心组织、现场办公:分管领导积极参与、认真组织实施,各基层干部职工大力支持与认可。仅县委常委会和各类改革的会议达数十次,现场调研和现场办公达百余次,为改革的成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和有力的保障。改革,—幅幅千锤百炼的画面

富县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以强化“发展经济、改善民生、加强管理、维护稳定”职能为目标,对乡镇机构进行了合理调整和规范设置。简化了办事程序。实行集中办公,推行“一站式”便民服务。强化乡镇政权职能,理顺管理体制,实现责权统一的高效工作机制。按照“因事设岗,按岗定人”的原则,优化干部队伍,竟争上岗,推行“公平、公开、公正”的全员聘任,实行实名登记制,确定了全县13个乡镇“三办七所”的人员编制、职能职责。调动乡镇机构的主观能动性,探索县乡财政分灶的新路子,完善财税体制。按先行试点、全面推行的思路,在经济基础较好、经济比较活跃的富城镇、茶坊镇和张家湾镇建立乡级财政试点工作。

改革的雨露使各乡镇面貌新颜绽放,一座座大楼拔地而起,昔日的几排年老失修的瓦房早已消失不见。通过改革,13个乡镇站所全部搬进了崭新、宽敞、明亮、设施齐全的办公大楼,宽阔平整的篮球场,美丽多姿的花园,碧绿柔软的草坪,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味美可口的廉政灶,使得干部职工的工作生活条件大为改善,工作热情得到极大的提高,服务意识更加增强了。

乡镇机构改革让政府职能不断转变,在羊泉镇,镇长带领干部和技术人员帮助果农打药;在交道镇,党委书记主动帮助农民办理手续;在北道德乡党委书记主动询问群众,随时随地解决群众困难。富县现在的干部由原来“管理农民”逐渐向“服务农民”转变,群众对干部和基层组织越来越信任,干群关系也越来越融洽,让政府真正成为农民群众的“靠山”。羊泉镇鹿首村村民宋银云的丈夫患有严重的肝病,她找到镇政府,希望能够尽快通过合疗报销一些医药费继续为丈夫治病。羊泉镇社会事务力硷室工作人员了解到她的情况后,—个多小时就为她办理好了相关手续。现在羊泉镇干部们对待群众的事情“热情、快捷、高效”,已成为工作常态。

记者采访了富县乡镇机构改革办公室主任尉龙斌,他讲到:把分散的、在外边住的站所,统一都整合到乡镇一个院落里去办公,主要是为了方便群众,这是富县站所整合的一个特点。第二个特点就是按照站所的职能,把站所相近的职能进行合并,机构设置更加科学、更加合理,人员结构更加优化。整合后,充分下放乡镇对站所的管理权,把过去由部门管理的站所下放到乡镇管理,使乡镇职能得以强化。

启迪,一本发人深思的画册

改革的过程是艰辛的,成绩是斐然的,改革过后更是发人深思的。在推进乡镇机构改革中,富县通过探索和尝试,不仅取得了惊人的成效,同时也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启示。

乡镇机构改革能否取得实效,最核心的是要强化乡镇政权的职能,否则就成为“单位换牌子、业务换名字、干部换位子、工作老样子”的搞形式、走过场。科学可行的改革方案是改革取得成功的前提,富县乡镇基础条件差异较大、政权建设进程不一,改革能否顺利实施,最为关键的是坚持做到因地制宜、分类推进、逐步实施。改革涉及到领导干部的去留,一般干部的岗位调整,落聘人员的分流安置,临时聘用人员的清退,干部职工的积极参与是推进改革的基础。镇机构改革政策性强,涉及面广,情况复杂,是一项系统工程,只有加强组织领导,才能确保改革成功。

富县乡镇机构改革一是切实增强了乡镇党委政府的领导管理协调和服务职能,为构建以乡镇党委为核心,权责统一、协调一致、便民利民、务实高效的工作格局奠定了基础。二是有效解决了乡镇站所管理缺位的问题,实行集中办公,极大的方便了农民群众。三是激发了基层干部学业务、学技术、比服务的内在动力,四是既改善了乡镇和基层站所的办公生活条件,又节约了土地,办公用房等资源,减少了运行成本。

但是,乡镇机构改革和管理创新是一项需要不断探索完善的系统工程,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县委书记刘天才讲到:从富县目前的运行情况来看,还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困难和问题,主要有:一是专业技术人员严重短缺,全县30万亩苹果仅有80名技术员,蔬菜、畜牧等方面的技术人员更为缺乏,这个问题富县将通过加快引进、加强培训两个途径解决,二是乡级财政尚未建立,工作服务的实力十分薄弱,下一步县委县政府将选择有条件的乡镇开展建立乡级财政试点,增强乡镇的管理和服务能力,三是基层站所的考核管理机制尚不健全,乡镇干部的待遇偏低,要进一步健全制度,调动他们安心工作,干事创业的积极性。

篇5:乡镇农村基层政权建设总结

对于新时期乡镇基层政权的设立合理性,各家有不同的见解,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一段时间里,还有认为乡镇政权及干部队伍也存在诸多问题,本文想就实际出发,对目前乡镇基层政权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发表一点肤浅的看法。

关键词:乡镇 基层政权 问题 对策 浅析

我国是一个单一制结构的共和国,实行的是五级政权建制,县和乡镇是基层政权,特别是乡镇,他是整个政权的最基层环节。“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基层政权建设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整个政权建设的稳定。

一、乡镇基层政权中的责权不对等,乡镇作为一个行政组织无法承担更多的行政职责。

从我国历史上看,最明显的是自秦以来设郡县,并有“皇权不下县”的吏治及政权体制,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后,有了乡镇政权的建设,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乡镇政权建设更是得到进一步的加强。宪法、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组织法,都对乡镇政权机构的组成作了明确的界定,明确了职责及权限。在实际的工作中,乡镇人民政府担负着本辖区的经济建设规划与发展、各类安全管理与社会治安和稳定、民政事务与计划生育等多项社会事业。而且,这些工作最终要乡镇具体落实。乡镇是行政的最基层,上面的县、市可以用行政命令来落实,乡镇下面是村的一级,村民委员会是一级自治组织,从法律的界定可以得出乡镇政府与村委会是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无法用行政命令的,况且,村委会非行政组织,其村委会组成员非行政公职人员,接受行政命令的服从性也不会多强。这就要乡镇这一级行政组织依靠党的基层组织——村党支部来进行。但这种如间接行政的效能是有限的,其实上面的许多政策与工作任务要靠乡镇自身来完成、而且这些工作大都多数涉及到一个地方的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上级党委政府都十分重视,往往对下多采取的是“一票否决”,在客观上形成了乡镇政府的无限责任。有责任是应该的,一级政府就是一个服务政府、一个责任政府,但是在承担这些责任的同时,必须要有履行这些职责的相应职权,才能履行好这样的职责,这也是法理的体现。然而,观我国现行的法律及相关的行政法规,在行政执法上几乎无一例外的都由县人民政府及其主管部门执行,乡镇没有行政执法的权力,乡镇有的只是执行区域内经济计划、保障人民群众的权益、办理上级人民政府交办的任务等职责。没有执法的权力而要去保障权益、行使执法功能,并且大多要“一票否决”的重大问题,乡镇真有点力不从心。例如,计划生工作,乡镇只能有宣传政策的职能,行政执法权在县计生局,有违反计划生育法的行为发生后,行政处罚权也在县计生局,想要超生的人只可能怕受到行政处罚,他是不会顾忌政策宣传的,乡镇人民政府的行政对于他来说有权威性吗?“一票否决”对于这样一个没有行政执法权的行政组织是不是有些责与权的不对等呢?要知道,上面千条线,下面一针穿,凡此林林种种不胜枚举。这样的权责不对称,影响了基层乡镇的行政权威性,影响了基层政权的行政能力,对乡镇政府来说也造成职能的错位而无所适从,该管的反倒没有管好。

二、乡镇政府的负债过重,严重影响了乡镇基层政权的建设和经济的发展。

在全国,乡镇负债可能都不是什么新鲜事。在我们西部,乡镇负债现象更为严重,有的乡镇负债达2000——3000万元。乡镇负债原因很多,有自身的失误,也有历史原因,如“普九”及其他基础设施硬件建设达标等。但目前债务已经形成了,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这些负债,一方面使乡镇在经济建设中没有更多的投入,再也没有钱在最需要的基础设施上搞建设,对于发展经济只能拘泥于跟着走,不可能会有更大的创新。另一方面,债务过多,债主天天要债,乡镇政府为偿债而发愁,不但没有更多的精力来发展,还因为债务得不到偿还,怕债主的激愤会影起新的社会矛盾,而日思其法,大多数乡镇领导只是苦苦当好“维持会长”。更为严重的是,由于债务的过多,债务得不到及时的偿还,引发了债主(主要是普通老百姓)对基层政府的信任危机,这种信任危机对党和国家的损失是巨大的,我们的惠农政策再怎样好,如果不还掉这些债务,老百姓会从心里不感激你的!这样的为避债而过,为还债而过的政府有可能一心一意带领群众搞建设,聚精会神谋发展吗?可能值得深思!这些政府债务一年不还老百姓理解,两年不还老百姓不满意,三逐步共聚合不不还、多年不还会怎么样呢?往往就成为农村新的不稳定因素的导火绳!和谐社会的构建也会因此减缓进程!

三、农村经济结构的变化,对乡镇基层政权的建设和经济发展带来新的挑战。

所说乡镇,总是指农村。乡镇的总体职能大抵就是领导全乡镇人民群众发展社会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维护辖区内的社会稳定和安全生产、促进本乡镇和谐社会的构建。但这些工作的主体总是包括老百姓自身的。改革的步伐在进一步加快,农民增收的渠道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农村的各类结构在不断的发生变化,在我们西部,劳务输出成了增收致富的一项主要产业。农民外出务工为农村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贡献,农村经济的结构也随之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一方面,这些农民工举家外出之后,他们的承包土地的问题怎么办,目前的土地法只是要求可以合理流转,怎样流转才能让土地得到有效利用?怎样利用才能促成农业产业化经营?一个很好的项目可能有因为一个、两个或极少数人的恶意刁难而搁置,客观上造成无法可依,对于农业的产业化发展和农业的规模经营存在一定的障碍。另一方面,外出的农民工是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他享受着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应当享受的权益,也应当履行其义务,但是他没有在家,无法履行义务,也不排除个别人还有故意逃避义务的想法,对于参加新农村建设也有不十分关心的一面,特别是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基础设施的建设更是有很多无法解决的问题。这样的建设主体在发生着根本的变化,现行的农村政策是不能完全适应的,特别是土地政策和其他一些涉农的社会保障政策已不能完全适应新形势下农村日新月异的变化了。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但这成了在第一线的乡镇无解方程。

四、乡镇基层政权自身建设中也存在思想的放松。

由于客观上基层工作人员的待遇比较差、而基层工作的环境却比较艰苦,基层工作的工作量大,造成了基层工作人员对自己的工作看得轻,认为自己的工作太没有奔头而有妄自菲薄的思想日益增加,会有放松的情绪。也是的呀,网载有一个叫阿忆的,前“实话实说”主持人,现北大一副教授,有月工资4786元,他说他不“走穴”的话“会活不下去了”。而今天我们乡镇行政人员(公务员)类的工资达1000元或以上的人还不多呢,我不知道他们要怎样才能活下去!2005年半月谈内部刊报道了武汉市一对乡镇干部夫妻,因为工资低,上学资金不够要求孩子上军大,孩子不同意,压力大又觉得愧对孩子的这对夫妻服毒自杀!!这样的反差让基层干部的工作劲头有可能会松懈的。另一方面,主观上没有加强学习,自身的综合素质不高,干部素质参差不齐,个别干部没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能力。这样两方面的因素使乡镇行政主体上建设动力不足。

还有,乡镇负债与乡镇自身财力的严重匮乏,导致乡镇的宣传硬件设施无法跟上,许多宣传工具根本无法利用,曾发挥巨大作用的农村广播在许多地方也哑口无言了,党的政策无法完全及时的宣传到农民中,乡镇干部的声音总是显得那样微弱无力,百姓还会误解乡镇干部懒了,不愿意宣传政策、讲解技术,还可能拉开了干部与百姓间的距离!另一方面,我们正确的舆论没有去占领这样的一个舆论阵地,其他的就会去占领的,现在农村宗教和宗派的非良性泛滥,各种意识形态有所抬头,大都与此有关!“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今天的各种宗教,合法的、非法的在农村的思想阵地占领地,何止那时千百倍!

中国是个农业大国,“三农”问题一直是我们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问题,乡镇是建设“三农”工作的最前沿阵地。乡镇政权建设更是刻不容缓。笔者以为,加强乡镇基层政权建设,要认真做好几个方面。

一、加强乡镇基层政权的建设,必须在政治体制上加强改革和领导。

乡镇的政权建设只能加强不能削弱。中国有中国的国情,有的学者认为可以取消乡镇,那是他没有完全把握国际国内的形势,没有把握我国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中国农村的复杂性与多样性。在目前的形势下,乡镇政权为新农村建设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西部地区,他是新农村建设的前沿阵地,没有乡镇的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顺利进行将会大打折扣的。

对于加强乡镇政权的建设,首先要从政治上加强领导,要注意进行责权对称的强化,不可偏重某一方面,况且责权对称也是法理上的要求,按法律要求,该乡镇作的工作,乡镇能履行这项职能的,乡镇责无旁贷;不该乡镇作的,让乡镇放下不做。乡镇就搞建设、谋发展、宣传政策,确保党和国家的的各项事业在农村得以发展、领导农民群众搞好经济建设。只有责权的对称,才能理顺上下的行政关系,使乡镇行政的职能更具体,更明确。才能使乡镇一心一意谋发展。

二、在经济上对乡镇要大力支持。

经济上的支持,是对乡镇最好的支持。目前,乡镇的各方面都需要经济上的支持。一方面,没有强力的经济支持,新农村的建设将会无法顺利进行,许多涉及到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将不能开展。另一方面,乡镇的债务已经危及到乡镇政权的建设,乡镇自身无法在短时期内化解的,非上级财政支持不可了。乡镇债务的化解要从债务锁定开始,不得新增债务,并且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债务偿还,但要快,尽快从化解乡镇债务上使老百姓增强对基层政权的信心,增强对党和国家的信心,最快速的凝聚人心!

三、要加强法律上的探求,让新的农村经济结构有一个良性的运行方向。

我比较赞同“中国农业的出路在于减少农民”这个观点。他也符合统筹城乡发展的大战略。但对于离乡离土的农民要在立法上给予以合理合法的界定,让他们在城里安心工作,成为城市的一部分,对于留在农村的农民,进行合理的土地流转,让农村的土地进行规模化经营,加强在产业的培育和引导,最终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在规模经营中让农村的农民也尽快富起来。

在经济发展中,要从发展县域经济这个整体规划出发,注重地区经济发展一盘棋,乡镇政府要把发展作为解决目前乡镇困境的根本手段。要把握科学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自觉把本乡镇的发展融入县域经济的规划中,融入经济建设的大潮中。要因地制宜,首先要盯准经济的突破口和增长点,既要大手笔,又要分步骤,切忌过分强调一乡一品的格局、盲目上马。在发展中不断提升政府形象、增强凝聚力,确保一方小康社会的建设、和谐社会的构建,又快又好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四、要进一步加强基层干部队伍的建设,提高干部农村工作的能力。

首先要加强党性教育,要基层干部在思想上坚定共产主义信念,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切实转变工作作风,真正成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实践者和推动者,积极投身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伟大实践中来。其次是要加强业务能力的学习,使基层干部们成为有丰富知识的、能适应新形势下的家农村工作的建设者和领导者。恩格思说过:思想离开了利益就会出丑,在此基础上,我们也应当从实际出发合理合法的提高基层工作人员的待遇,让他们能安心工作、促进和谐社会的快速构建。

篇6:我国农村基层政权建设问题初探

我国农村基层政权建设问题初探

作者:王超 王长海

来源:《现代交际》2012年第02期

[摘要]农村基层政权,是国家设立在农村的、其下不存在行政层级的、直接面对农村社会进行政治统治和社会管理的政权组织,是国家政权体系中的最低一个层级,也是党和政府在农村基层一切工作的落脚点,是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如果放松或削弱农村基层政权建设,势必会影响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农村贯彻执行,影响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影响农村社会稳定,党和政府在农村的形象或威信就会受到损害。

[关键词]农村 基层 政权 建设

[中图分类号]D4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2)02-0134-01众所周知,农村政治历来是人们所关注的重心和焦点之一。所谓农村政治,主要是指国家行政权力和农村内生权力在乡村社会的交互运作以及对乡村公共事务的治理。农村基层政权和政治生活的变迁,是20世纪中国社会整体变迁的一部分。而20世纪中国政治的变革可谓跌宕起伏,动荡和变革循环,传统与现代交融,结构转换和机制重建并存。与此相应,农村政治也始终处于转换、重构与变迁之中,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甚至决定了中国农村以及中国社会变动与转型的方式、路径和速度。

一、农村基层政权建设存在的问题及现状

农村基层政权建设上存在的问题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原因也比较复杂,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村级干部管理系统面临人力匮乏

目前大多村庄青年外出,使得大多农村老龄化,致使精英外流,农村知识体系不能及时更新。同时,村干部的报酬太低,工作压力过大。村干部现况是管事多、操心多、挨骂多,在事业发展前景上几乎没有转干、升迁的可能,因此不少人不愿当村干部。这样村级组织的素质、办事效率很难提高。

(二)乡村债务,只升不降

居高不下的乡村债务对农村的治理与发展造成了严重的恶果。乡村干部对村部能偿还巨大债务的信心丧失,并因此失去了工作的热情与社会责任感,得过且过成为他们的信条。为化解债务,各地采取了种种措施,收效甚微。有些村镇采取了一些不当的手段来化解,虽然一时缓解了压力,但其后的问题更是引人深思。

(三)干部待遇低,工作的积极性降低

干部心态失衡,存在思想危机。一些基层干部在世俗金钱、权利的诱惑下,经不起腐朽世俗思想的侵蚀,世界观、价值观开始发生转变,与党的宗旨背离,不是人民利益大于自己,而是为自己谋钱谋退路,以权谋私、违法乱纪。此外监管机制不具体,村级干部违法违纪有机可乘。由于村级干部法律意识普遍淡薄,思想道德水平差,政治素养不高,工作中“公私兼顾”现象严重,贪占心理和侥幸心理日益增加,致使其逐步走向违法违纪道路。三是由于村级干部政治待遇与经济待遇低。个别村级干部因为工作量大,报酬少,存在得不偿失、付出和回报之间的失衡心理,导致个别村级干部有违法违纪成本低的认识,“干不干无所谓”的心理倾向严重导致工作积极性下降。

二、加强乡农村基层政权建设的可行性路径探讨

(一)方向要坚定,思路要清晰

发展基层民主,保障人民享有更多更切实的民主权利,这是方向是目标,要坚定不移。发展基层民主的途径有很多,各个地方的情况又很不一样,但思路一定要清晰,程序一定要科学合理,细节一定要周到严密,这些做到了,不但可以保证有良好的结果,而且可以有效避免黑恶势力、家族宗族势力对基层政权组织的不良影响。一个得民心的、有效率的、强有力的基层政权的改革发展思路,需要上层来定夺,需要中层来细化,需要底层来落实,需要广大民众的真正参与,大家各负其责,齐心协力,就会越来越接近我们所希望的目标

(二)党组织对于选举出的村组织要起到监督、制衡的作用

民主选举只是民主政治的一个部分。除了民主选举,还有民主监督、民主决策和民主管理,民主选举不能保证选举出来的村干部不以权谋私,因此,对于选举出来的村干部,党组织要同村民一同监督,使得村干部走上“干实事”“干对事”的道路。完善和推进村民自治是党组织的责任。在完善和推进村民自治工作中,村党组织要创新领导方式,改进工作方法,在科学领导村委会开展“四个民主”上下功夫,依法依规切实维护好农民群众的民主权利。

(三)要切实加强农村基层政权执政的物质基础设施建设

农村基层政权的生存能力、调控能力有赖于一定的物质基础。夯实基层的物质基础,其最根本的措施是发展农民集体经济,只有农民的经济、知识提升,才能保障生活。另外根据不同情况出台相应政策,建立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的动力机制,充分调动基层干部发展集体经济的积极性。省、市、县进行监督指导,杜绝村干部“公吃公玩”、变卖集体耕地等现象。

农村基层政权作为我国最基层的行政机关,是党的农村政策的贯彻、执行者。农村基层政权建设的水平如何,关系到党的领导和执政基础,关系到我国的现在和未来。乡镇是我国在农村地区设立的基层政权组织,是我国社会的基础,是党和政府上情下达,下情上达,与广大农民保持密切联系的桥梁和纽带,是农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组织者。乡镇政权的建设和

篇7:关于农村基层政权建设的调研报告

三.《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已经给农村带来了巨大的、不可逆转的变化

我们认为,在新的经济基础,即市场经济条件下,在共产党由革命党转变为执政党的条件下,由村民们民主直选村民委员会,首先在农村推行民主政治,势在必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实施无可辩驳的证明了我们党确实是一个高瞻远瞩,一心为公,真诚地推进人民当家作主的先进政治集团。而《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在农村的实施,已经在不声不响之中给农村、给农民带来了巨大的、不可逆转的变化。

我们的调查组在此次调查中极为认真地了解和研究了《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实施之后,农村究竟发生了些什么情况,农民究竟发生了些什么情况。我们现在可以十分肯定地说,那些声称农村基层民主选举是假的,是由上级政府操控的傀儡戏的说法是错误的:在农村基层民主选举中,特别是在2000年的选举中,虽然还有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总的来说,选举是公正的(但村民们反映,2000年以前的选举往往是做样子,往往是由内定的候选人自己去找人“陪选”),村民们真正行使了自己的民主权利。我们现在也可以十分肯定地说,那些认为《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实施过早,农民素质过低,自身并不想要民主权利,或者他们要了民主权利之后不会使用,或者会滥用的看法也是错误的。我们现在也十分清楚地认识到,党的基层组织今后在农村开展工作必须适应新的形势,采用新的工作方法,这就是改变过去主要靠行政命令的做法,不仅要适应民主政治的规则并且应成为运用这些规则的高手,在法治的框架下贯彻党的方针政策,实现党的意志。

我们的调查组对于《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实施之后农村情况的总结具体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

(1)农民十分珍视他们现在获得的选举村委会主任和村委会委员的民主权利。我们的调查组在调查中反复问村民和村干部这样一个问题:你们认为村委会主任是选举好还是任命好?除了极为个别的一两个例子,几乎所有的村民和村干部都断然回答:选举好。即使是那些认为选举仍存在一些问题,选举出来的村委会主任、村委会并不理想的村民,也都断然回答,无论如何,选举都比任命好。

我们这次调查的主题是下派村支书的成绩。在我们问选举好还是任命好时,这些下派村支书都是在场的,而且那些请来的村民都是盛赞他们的,即使如此,当我们问道,既然上级下派的村支书很好,为什么不能由上级任命或下派村委会主任时,村民们还是委婉地表示:下派的干部不了解村里的具体情况,村委会主任还是选举的好。村民们往往很明确地回答:村支书下派好,下派的村支书比原来本村的村支书好,但村委会主任还是要选举。

我们认为,村民们如此一致的回答选举好说明了两点:首先,《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实施给了他们切切实实的民主权利,他们感到了有选举和没有选举是不一样的;其次,他们珍视这种权利。

在调查中我们也了解到,村民们参加村委会主任和委员的竞选十分踊跃。尽管那些当选的人有时也埋怨现在村务公开了,当村干部是一件吃力不讨好的差事,但都认为,想参加竞选的人有的是,民选村干部绝不缺乏后备军。

(2)各级地方党政官员们对于村民们民主直选村民委员会啧有烦言,但一致认为这一民主进程是不可逆转的,如果取消村民委员会直选,情况会更糟。我们的调查组就《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与市、县、乡各级官员广泛地交换了意见。一般来说,各级地方党政官员们对于《村民委员会组织法》都有一些看法,认为“超前了”,“农民自私”,“农民们民主权利的意识高涨却缺乏责任意识”。特别是乡镇一级的干部,他们抱怨说,对上,还是老规则,上面的命令一级一级压下来,对下,却有了基层民主,他们不能再把命令往下压,所以他们现在是受夹板气。然而,当我们问,退回去或者暂缓村民委员会直选行不行,各级党政官员们却无一例外地回答:绝对不行。他们认为,第一,农民们已经享受到的民主权利绝不能再收回来,因为农民们不会同意;第二,即使收得回来,农村的情况会更乱,更没有办法管理。

我们认为,各级地方党政官员们的农村的民主进程不可逆转的这种感受真实地反映了农村的现实。尤其是他们并不喜欢这一进程却仍旧得出了这一进程不可逆转的结论,这就更说明问题了。实际上,我们在前面对于农村状况的描述已经说明了再用老办法来管理广大的农村地区,管理千千万万如此分散的农户是不可能行得通的。现在是市场经济了,我们手里还有经济资源来直接控制千千万万分散的农户吗?革命时代已过,我们的党现在是执政党了,我们再要像革命时代那样动员我们最基层的党组织,动员我们的农民党员,叫他们为了革命事业而无私奉献,这现实吗?村级财政已经破产了,要搞公益事业,除非国家掏钱,没有全体村民的民主决策,钱从哪里来?不搞村民自治,由国家官吏来治理如此广大的农村地区,治理千千万万如此分散的农户,处理无数琐碎的事务、纠纷,国家要付出多高的成本?我们有必要把农村所有的矛盾,包括那些极为琐碎的,都集中到国家头上,由国家为之承担责任吗?

村民民主自治,是新时期治理农村的唯一选择。我们的调查组所走过的福建地区,是搞得比较好的。而那些搞得不那么好的地方则按一些学者的话说,是既没有民主,也没有不民主,是真正的失控。这一现实,各级地方党政官员们认识得很清楚,所以他们即使再不喜欢村民委员会直选,也并不同意从直选退回去,甚至不同意暂缓《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实施。

(3)农民们并不滥用他们的民主权利,他们“有数”,懂得怎样行使自己的民主权利。前面已经说过,各级地方党政官员对于村民的权利责任意识仍持有一定程度的怀疑,但同时他们也相当一致的反映,农民心里“有数”。这具体表现在农民尊重和服从国家对于他们的一些根本性要求。至少在我们的调查组所走过的地区,农民不愿意交村提留和乡统筹,他们认为这些钱都会被贪官污吏糟践掉,但对于交公粮和计划生育都没有什么抗拒,基本上消除了我们对于村民民主自治是否会影响到国家对于农民的一些根本性要求,尤其是计划生育这个基本国策的贯彻执行的担忧。各级地方党政官员们也反映,除了一些个别的情况,大多数被选举出来的村委会主任和村委会,对于党的领导表现出合作的态度。

有几种对于农民是否能够行使好他们的民主权利的怀疑。其中之一是贿选。然而,贿选这个问题很好解决:只要保证秘密划票,贿选就会成为一件得不偿失的事,不会有多少人去搞。另外一个是宗族势力操纵选举。这样的事例肯定是有的,如竞选中有“不为例,只为家族争口气”之类的口号,但这类事例往往被夸大了。我们的调查组所看到的情况是宗族势力操纵选举的现象并不明显,小姓当选的比例很高。据村干部和村民介绍,村民们往往故意选那些没有宗族势力作背景的人,因为这样的人往往不太敢搞以权谋私。从这一点我们也可以看出,村民们对于自己的利益有著较为清醒的认识,同一宗族这个因素并不能盖过利益的因素。村民们很清楚,他们要选的是代表他们利益的人,至于同姓不同姓没有太大的重要性。实际情况是,在那些不能真正实现公正的民主选举的地方,不健康势力才有膨胀的趋势。不健康势力既是不能真正实现公正的民主选举的因,也是果。

从选举结果看,党委组织部门的工作人员也承认,村民们选出来的村委会主任和村委会委员一般说来比村党支书和村党支部成员的受教育程度高、年纪轻、能力强。

(4)各级地方党政官员,特别是面对农村现实的第一线官员,逐步适应了民主政治的规则,并且正在成为运用这些规则的高手,完全能够在民主政治的框架下,在法治的框架下贯彻党的方针政策,实现党的意志。在我们的调查组走过的地区,处理与村民自治有关的事务的机构一般是党委的组织部门。我们的印象是,负责处理这方面事务的干部的素质、政策水平高于其他部门的干部。他们已经学会了不是依靠简单的命令,而是在民主与法制的框架下,依靠党、团、妇联等组织,发动和组织群众,搞竞选、启动罢免程序等,把自己的人选选上去,把那些拒不与党组织合作,闹事的刺头选下去。

几十年来,我们的党一直处于不受挑战的执政地位,这样一个地位所带来的一个负面结果就是我们党的干部长期得不到政治斗争的的锻炼,意志消沉了,脱离群众了,能力退化了。令人欣慰的是,我们恰恰在农村地区看到了经受住锻炼的基层党政干部。他们不得不面对基层民主政治的考验,不得不以比过去高得多的政策水平、发动和组织群众的能力,在民主与法制的框架下贯彻党的方针政策,实现党的意志。包括那些对于农村基层民主啧有烦言的干部们也表示:党组织毕竟是强大的,他们有充分的信心在民主政治的游戏规则下贯彻好党的方针政策,实现党的意志,最多是比过去直接下命令麻烦一些。

那就还是让我们党的干部麻烦一些吧,让他们在农村基层民主政治中先锻炼一下。民主政治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我们党将来会迫切需要一批具有较强的运用民主政治规则的能力的干部。农村基层民主恰恰能够为我党培养这样一批干部,迫使党的干部在政治竞争中振作起来,学会如何密切联系群众,提高自己的战斗能力,这样一个过程能够起到其他任何办法都起不到的健全党的肌体的作用。所以,我们的党不能迁就一些党员干部对于农村基层民主的懒惰、畏难情绪,而要有意识地把他们推到农村基层民主政治中去锻炼,学会在民主政治中游泳。

通过在农村地区的调查,我们认为,我们的党不必害怕民主政治,我们的党完全有能力在民主政治的框架下贯彻自己的方针政策,实现自己的意志。农村地区的民主实践是一个很好的开端。

(5)党组织对于选举出来的村委会主任和村委会起到了监督和制衡的作用。民主选举只是民主政治的一个部分。除了民主选举,还有民主监督、民主决策和民主管理,还有权力的制衡。民主选举并不能保证被选举出来的领导人不以权谋私,对于被选举出来的领导人的监督和制衡必须是日常的。在当今农村的现实情况下,谁有力量对村委会主任和村委会进行日常的监督和制衡呢?只有村党支部和上级党组织。我们看到的是,基层党组织正是这样做的。基层党组织是村务公开、村民民主理财等规章制度的制定者,也是村民实施民主监督、民主决策和民主管理的主要组织者。

应该说,基层党组织自发地在农村基层民主进程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这就是帮助村民推进和完善基层民主,协助他们实现有效的自治。我们认为,党应该把基层党组织自发找到的这个定位明确下来,要求党的基层干部在推进和完善农村基层民主,协助村民实现有效的自治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同时防止基层党政干部为了自己工作方便,甚至为了以权谋私方便而以种种借口破坏农村基层民主——这样做有可能符合某些干部的个人利益,却绝不符合党的整体利益。

(6)村民民主自治是在农村地区建立秩序的唯一选择,在农村已经不存在其它健康的自组织资源。我们在前面已经讲了,要想在农村地区恢复过去计划经济时代一竿子插到底的治理形式,由于经济基础和政治现实的巨大变化已经是不可能了,农村地区的村民自治势在必行。那么,除了民主选举之外,中国农村还有没有可能实行其他形式的自治呢?一些学者认为村民选举是“自上而下的民主赐予”,因而靠不住,他们认为:“中国农村的自治,需要利用传统的自组织资源”。我们认为,除了民主选举之外,中国的农村已经不存在其他健康的“自组织资源”。在我们的调查组走过的地区,唯一还保留著些少传统文化的影子的,是顺昌县的谟武村。这个村子是宋朝理学大师程颐的高足杨时和游酢的子孙的聚居地。这个村子自1980年代发起评选“四榜”,即“成材榜”、“功德榜”、“好样榜”和“能人榜”,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观。然而,南平市在其他乡村推行谟武的“四榜”评选则全然没有任何效果,所有的其他村庄缺乏谟武的传统文化积淀,硬搞“四榜”评选,则只能是流于形式,没有任何人理睬,没有任何意义。即使是在谟武,“四榜”评选虽然在村中一些文化老人的主持下搞得有声有色,但仅仅是这点传统文化资源就可以起到“传统的自组织资源”的作用吗?回答是否定的。

中国的农民也不再像传统的农民那样,对于长辈,对于权威,对于官员还有什么敬畏了。在我们的调查组访谈的时候,农民驳斥官员的情况比比皆是。总而言之,经过了这100多年来中国社会的几度沧桑巨变,中国农民头脑中残留的传统也已经很少了。

断言中国的农村、中国的农民几千年来没有什么变化,指望回到中国的传统道路上去,依赖“传统的自组织资源”实现中国农村的自治的学者们缺乏对于中国农村和中国农民最起码的了解,缺乏对于现代中国最起码的了解。在当今中国农村,抛开了民主选举,确实还有一些“自组织资源”,那就是不健康的宗族势力和黑社会,而绝非一些学者理想中的具有儒家传统的宗族和乡绅。即使是在中国农村地区,儒家传统资源是指望不上的,无论是从哪个角度,出于什么动机,都指望不上了。对于这一点,我们的党和我们的“新儒家”学者都应该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四.南平市下派村支书加强农村基层政权建设的经验值得推广 南平市委和市政府的领导认为,过去的村党支部之所以工作涣散,引发的党群矛盾大,主要是因为村支书是本村人,有自己的农活要干,不愿分心管理党务村务,他们的利益在村里,与民争利的事难以避免,村支书的整体素质不高,村民不服。下派村支书则有助于克服这些问题。下派时间一定三年,下派村支书成了村里唯一专职的村务和党务人员;村支书带薪下派,不增加村里的负担;下派村支书不是本村人,不参与村里的家族和派系争斗,不在村里与民争利,能超越村里的家族和自然村间的利益矛盾,更公平地处理利益纠纷;他们的都受过大专以上教育,见过世面,更懂法律,文化知识素质远远高过当地村支书;他们的关系多见识广,更能从上级政府经济和科技部门为村里争取到项目和资金。南平市委、市政府为鼓励村支书放心工作,还为村支书下派配套了其它政策条件:下派村支书在原单位的职位保留,有成绩的优先提拔使用;除原单位工资外,还发一笔补贴;原单位有责任对下派村支书的村提供项目和资金的扶持,实现全市资源重心下移的目标;向下派村支书的村派出225名科技特派员,支持下派村支书的工作,帮助村里提高种养技术水平,调整经济结构;向下派村支书较集中的乡镇派出流通助理和金融助理,协调下派村支书村里的农产品流通和农村小额贷款事宜等。我们的调查组发现,虽然取得了以上这些有目共睹的成绩,但南平市下派村支书的工作也有一些有待进一步完善的地方,例如下派村支书素质参差不齐,下派单位对下派村支书的支持力度不完全相同,下派的科技特派员对下派村支书的配合好坏不一,市里各有关经济科技部门没有形成对下派村支书进行支持的统一布署,市里对下派村支书的管理和奖罚规定不够明确细致等。如果能将配套政策进一步明确化制度化,将其纳入地方党建制度之中来,将其纳入地方政府的常规工作日程中来,将下派村支书作为一项长期坚持的制度,这对我党以村党支部为核心的基层组织建设将具有深远意义。

从下派村支书的工作成绩看,面对以市场化和村级民主发展以特征的新形势和新挑战,如前所述,党的村级基层组织仍然有自己广阔的活动空间:在包产到户和市场经济发展中,它是村级公益事业的组织协调者;在村民自治的农村民主政治发展中,它是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监护者,是村务公开和依法治村的倡导者和维护者;从道义上看,它不与民争利,能公道地协调处理村里的利益矛盾,代表著绝大多数村民的利益;从党员队伍建设上看,它将更高素质的党员输入了农村,它积极主动地培养年轻能干的后备力量,将农村最有活力的人群纳入党的队伍之中。同时,下派村支书也是一个培养我党农村后备干部的重要环节,它使下派干部受到了农村工作的历练,学会了与群众打交道,学会了动员群众和组织群众,这对我党的农村管理也具有重要意义。

以村党支部为核心的党的基层组织是我党政权的重要基础,这个基础的软弱瘫痪严重影响著党和国家的长期稳定和发展。改变过去那种村支书本村化的作法,将村支书下派制度化,将年轻的受过大学教育的机关和事业单位的党员下派任村支书,同时,为下派村支书营造强有力的制度和政策的管理支持环境,是一项十分具有意义的战略举措。由于我党村级党员普遍受教育水平低下,在短时间内难以从矮子里面拔出将军,短期的党校培训也同样难以训练出合适的人才,因此,要强化村党支部,就要将人才从上面注入基层村党支部中,以外来的人才带动本村的党员发展。将党和政府支持农村的各种优惠政策和资源,集中通过下派村支书这个管道输向农村,实实在在提高村支部的服务能力和政治地位,以此强化党在农村的威信。从下派人才资源来看,虽然经过了多轮机构改革,但我们各级政府和事业单位冗员仍不少,与其让他们坐办公室看报纸还领工资,不如让他们领著原单位的工资到农村去锻炼,去不断充实村党支部。如条件成熟的话,还可以逐渐将当过村支书的履历作为今后年轻干部提拔的一个先决条件。

基于以上思考,建议将下派村支书提升为我党当前强化村支部基层组织建设的重大战略举措,以省、市党委为组织主体,从省、市、县选拔年轻党员,配套有力的干部提拔使用机制和各部门全力支持的经济科技政策,严明奖罚,向国内落后地区的软弱涣散、瘫痪状态的后进村、问题村、矛盾村全面下派村支书(几年前全国曾向约20万个村下派工作组,我感到范围还应进一步扩大),将集中在城市里的资金和技术要素下移一部分,通过村支书输送到农村,提高党对农村经济的服务能力;协助村民推进民主自治,保证民主选举的公正,严格执行党和国家对村级民主的有关法律和规定,保证党对村民自治民主进程的领导;以依法治村和公正断事来提升党在农村的道义力量,将农村年轻有文化有能力的人群吸纳进我党的队伍之中来,使“三个代表”真正全面落实在村党支部基层组织的工作之中。

篇8:新形势下农村基层政权建设方略

以内江市某区为例, 全区有乡镇机关公务员291人, 其中, 副科级以上领导干部96人, 一般干部195人, 其比例为1∶2.03;事业单位干部226人, 与普通机关公务员比例为1∶0.86。乡镇单位干部将多兵少现象仍然存在, 事业干部仍占多数。乡镇共负债数千万, 最高的某镇负债2792万元, 最低的某乡负债638万元, 乡村人口人均负债552.99元, 相当于当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的12.14%。大量的债务已对基层政权建设造成严重影响。

乡镇作为一级地方政府, 对本地经济社会事业的发展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理所当然地也应赋予相应管理权限。然而如今的乡镇党委、政府是权力有限, 责任无限。当前, 乡镇政府主要做的工作大部分是办理上级人民政府交办的其它事项, 如代表交通部门修路、代表教育部门举办教育等, 而且这些工作还直接与乡镇主要领导的考核挂钩。据调查, 乡镇一些主要领导整天忙于大量事务性工作, 很少能腾出时间来抓为农民服务。

目前, 乡镇政权组织的困境, 其成因是复杂的, 是多因素所致。人权与财权不统一, 事权与财权不统一, 包干经费与基本需要不统一, 是重要的原因。深层次因素是与我国长期以来的赶超型现代化战略和压力型的行政体制有着密切的联系。在赶超型现代化发展战略下, 中央政府将推动社会、政治、经济的全面发展作为重要内容, 各级政府面临着沉重的压力。上级政府为了完成自身的发展目标, 往往会给下级政府施加压力, 形成了“压力型体制”。[1]因此, 加强农村基层政权建设, 应从五个方面入手。

一、提高认识, 强化指导, 努力加强对基层政权建设的领导

1.各级党委、政府要切实加强对乡镇工作的领导。一是各级政府、各部门、各级领导干部要充分认识做好乡镇工作的重要性, 坚持和发扬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 心系农村、心系农民、心系基层, 切实支持乡镇工作, 切实解决“三农”问题。二是要切实加强乡镇领导班子建设。乡镇领导班子要率先垂范, 在学习上、工作上、团结上做出表率, 用良好的班子形象推动乡镇机关建设。三是各级领导干部和部门要深入调研、深入基层, 积极探索乡镇工作的新思路、新举措、新办法, 积极引导和指导乡镇干部全面履行好工作职责。四是要切实加大对农业、农村的投入和支持, 及时解决乡镇工作中的实际问题, 调动基层干部的积极性, 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五是要稳定乡镇干部队伍, 特别是党委书记和乡镇长原则上要任满一届, 使他们在乡镇充分体现自身的价值。乡镇基层干部工作非常辛苦, 工作条件也较差, 各级领导要充分理解他们的工作, 多鼓劲、多支持、多指导、多鞭策, 切实解决好他们工作上和生活上的困难, 使他们在乡镇岗位上充满信心、富有热情、扎实有效地开展好各项工作。

2.把加强乡镇政府机关建设列入重要议事日程, 各级财政每年安排一定的专项资金用于加强基层政权建设。一是加强乡镇政府机关作风和制度建设。二是加强乡镇政府机关基础设施建设。每年安排基层政权建设专项资金, 主要用于乡镇政权基础设施建设。制定出台《乡镇政权建设规划》、《乡镇政权建设资金使用管理办法》等规章制度, 充分发挥基层政权建设专项资金的使用效益, 将有限的资金用在最需要的地方, 把工作做得更扎实、更细致。

二、完善职能, 调节机制, 努力提高乡镇政权的驾驭能力

今后乡镇政权的职能应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一是市场培育职能。二是基础设施建设职能。三是科技服务职能。四是引导发展生产职能。五是公共事业管理职能。[2]由此, 必须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机制建设。一是调节管理机制。今后除执法、司法部门外, 凡与乡镇经济社会事业发展有关的业务部门其管理权应归乡镇党委、政府, 不与上级部门搞对口设置。派驻乡镇的执法、司法部门, 在组织上要服从乡镇党委的领导, 在工作上要接受乡镇党委、政府的指导监督, 其干部工作考察考核、任用调动、违规违纪处置, 乡镇党委必须参与, 并有审查建议权。二是调节利益机制。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中, 具有市场前景的农业产业化项目, 要给予优惠政策, 相关扶持资金要捆绑使用, 重点投入。在城镇建设方面, 事关人民群众生存、生活、生产和投资环境改善的基础设施建设, 要放宽放活投资政策。对省市批准确定为小城镇重点建设乡镇, 要赋予镇政府国有资产、土地资源、旅游资源等管理权、使用权和开发权。三是调整工作运行机制。农村税费改革和免征农业税政策实施后, 乡镇干部的精力应该主要集中在发展经济和提供公共服务上来。乡镇工作运行机制也必须建立科学的实效工作模式, 切实改变那种“干部围着农户转, 上传下达事就完, 企业发展、城镇开发不相干”的工作开展方式。四是强化激励机制。对干部任用政策要放活, 造就适合乡镇干部锻炼成长发展的环境和条件。给予乡镇干部学习提高的机会, 以对口挂钩的方式输送部分乡镇干部到大专院校、发达地区乡镇学习考察见习, 拓宽其知识面, 增强其驾驭乡镇工作的能力。注重乡镇干部的培养使用, 改善乡镇干部工作条件和待遇。

三、增收节支, 化解债务, 努力改善基层政权财政状况

1.进一步理顺乡镇财政管理体制, 加强预算外资金管理。

按照部门预算改革要求, 全面推进和实施财政综合预算管理, 实行乡镇“零户统管”, 集中统筹预算内外资金, 提高乡镇对政府性收入的统筹支配能力, 重点是财权与事权的统一和匹配, 要给予乡镇更多的财权。坚持县对乡镇财政监管的原则, 加大新增财力向乡镇倾斜力度, 提高乡镇在县乡两级共享收入中的分享比例, 本着统筹兼顾、协调发展的原则, 促进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

2.培植税源, 广开财路。

依靠人力资本、招商引资、农产品营销、集镇建设等培植税源, 形成各自的支柱产业和特色经济, 增加个人的就业机会, 从而增加财源。

3.破解债务难题, 合理、妥善化解债务。

要全面理清债权债务关系, 强化审计, 注重公示, 建档立卡, 准确无误, 分清债务性质, 明确债务主体, 把偿还债务的责任最终落实到资金使用单位。要明确化债目标, 采取清欠还债、增收还债、节支还债、改制还债、拍卖还债、核销还债等具体措施, 逐步化解债务。要从严控制新增债务, 强化监督检查, 建立乡镇政府债务报告制度, 定期向乡镇人大及县财政报告债务情况。

四、改善民生, 维护稳定, 努力营造和谐环境

1.抓好教育、文化、计划生育工作, 提高农民素质, 为建设和谐社会注入活力, 增强动力。一是认真解决农村义务教育投入不足问题, 采取公办与民办相结合, 多方筹款, 积极推行中小学寄宿制教育, 逐步撤销村小, 合并乡镇中学, 整合教育资源, 发挥规模效应。二是转变计划生育工作方法。以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为重点, 建立健全依法管理、村 (居) 民自治、优质服务、政策推动、综合治理的工作新机制。从单一控制人口数量向控制人口数量与提高人口素质、改善人口结构并重转变;从处罚手段为主, 向处罚和奖励并重转变;从片面强调管理向管理和服务并重转变。三是加强基层文化建设, 用先进的文化占领农村文化市场。

2.抓好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切实深化卫生体制改革, 进一步改善农村医疗卫生服务, 积极落实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建设, 满足大多数人的基本医疗需要。加强医疗救助制度建设, 为最贫困的农村居民提供一定的福利性医疗保障, 这是实现“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需要, 也是摆脱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需要。健全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让农民感受到国家的温暖。逐步建立养老保险, 从根本上解决老百姓的后顾之忧。

3.抓好政法综治和安全工作, 维护社会稳定, 为建设和谐社会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一是要认真实施依法行政实施纲要, 深化依法治理工程建设, 努力实现主要依靠行政手段管理社会事务向主要依靠法律手段管理社会事务、实现从提高公民法律意识向提高公民法律素质转变。二是积极探索新时期矛盾纠纷排查机制, 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切实把各类矛盾和纠纷解决在当地、处理在基层、消除在萌芽状态。三是进一步强化政法和综治工作, 确保一方平安。四是强化责任意识, 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4.抓好乡镇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场镇面貌, 改变农村村貌, 加强退耕还林, 搞好环境保护, 为广大农民群众提供一个良好的生存环境。

五、强化培训, 提高素质, 努力打造基层政权一流队伍

1.不断提高干部素质。

农村基层干部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组织者、宣传者、实践者, 在农村工作中起着重要作用。由此, 必须切实加强干部的思想作风建设、知识能力建设、工作方法建设。按照干部受教育、群众得实惠的要求, 积极探索干部素质培训机制, 不断增强为民服务的本领, 在实践中不断提高乡镇机关干部的工作能力、领导能力、业务能力。

2.强化乡镇制度建设。

一是建立坚实的保障机制。当前要尽最大努力解决基层干部福利待遇, 使乡镇干部的经济待遇从根本上得到保障。二是建立科学的激励机制。从政治荣誉上激励农村基层干部, 畅通县级机关干部和乡镇干部交流的正常渠道, 建立区乡干部交流的良性机制, 形成城乡互动。特别是要打破政治“天花板”现象, 采取有效措施解决工作时间长、政绩突出、群众满意的乡镇干部政治待遇问题, 树立鲜明的用人导向。三是建立良好的用人机制。努力推动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科学化、民主化、制度化。坚持群众公认原则, 对政治思想素质好、勤政务实、组织领导能力强、工作实绩明显、清正廉洁、一心扑在基层工作的干部予以提拔重用。四是建立完善考核机制。推行驻乡考核, 消除干部“走读”现象。加大乡镇机关内部管理, 建立健全考勤制度、驻勤制度、学习制度、会议制度和请销假制度等各项制度。推行绩效考核, 消除“混日子”、“走过场”现象。完善乡镇干部的业绩考核评价体系, 强化乡镇工作的量化考核, 实行待遇与工作实绩相统一。

参考文献

(1) 陈燕.当前农村基层政权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 2009.

上一篇:法务工作要求下一篇:公司安全保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