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建设中乡镇文化论文

2022-04-27

摘要新农村建设中,乡镇政府形象塑造非常重要。本文以海南省乡镇为考察对象,对政府的理念形象、行为形象、视觉形象进行调查分析,提出了新农村建设中海南乡镇政府形象GIS设计的对策。关键词乡镇政府政府形象新农村建设调查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新农村建设中乡镇文化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新农村建设中乡镇文化论文 篇1:

浅淡乡镇文化中心在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思考与对策

摘 要:本文通过分析当前农村文化建设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充分认识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乡镇文化中心作为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在推进新农村文化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其功能和作用发挥好了,农村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才能协调发展,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关键词:乡镇;文化中心;思考与对策;

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有力支撑,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是满足广大农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的有效途径,实现农村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一、当前农村文化建设现状

(一)领导重视力度不够。大部分乡镇领导干部只重视经济建设,不重视精神文明建设,认为文化工作可抓可不抓,农村文化建设根本不重要,导致相当部分的乡镇常年没有或很少有文化活动经费,文化设备简陋,人员走失严重,无法起到辅导、娱乐和活动中心的作用。

(二)文化建设发展不平衡。通过调查,发现目前农村文化建设水平大致可分为三类:一类是较好的,这些村镇一般经济基础好,基层领导较重视,大多数农民又有一定文化水平,乡镇设有文化专干,有关业务人员较齐全,阵地建设较好,能坚持常年开展文化娱乐活动;二类是一般的,只有兼职文化专干,业务人员不齐,经费投入少,有阵地但开展活动不经常;三类是较差的,这些村镇的经济条件较差,基层领导不重视,农民文化程度较低,没有经费,常年不开展活动。

(三)农民文化生活单调。主要表现:一是文化生活消费偏低。在调查中,我们了解到,有些农户几乎没有文化消费概念,认为看看电视、进网吧上上网、看看电影便是文化消费。二是文化生活品味不高。劳作之余,农民的消遣活动大多集中在走亲访友、串门、闲聊、看电视、聚众喝酒,甚至赌博打牌。

(四)农村文化队伍力量薄弱人才匮乏。一些乡镇由于分配到文化站工作的人员大多专业不对口,即使对口也是不专业,同时文化站工作人员大多数在编不在岗,造成闲时难得有人问,忙时无人管的局面,随之而来的后果是:农村文化队伍人才匮乏,素质较低,无法满足农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二、乡镇文化中心职责和职能

党中央将农村文化建设工作列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要求各级党政部门应充分认识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以满足广大农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乡镇文化中心在推进新农村文化建设中,如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呢?

(一)转变工作思路。镇文化中心应该摆脱“等靠要”的传统工作模式,借助文化中心熟悉农民文化需求及掌握乡村文化活动特点的优势,在宣传、科普教育、职业培训、艺术辅导、文艺创作、文艺演出、挖掘整理民族民间文化遗存等方面有所创新,有所突破。

(二)研究乡土文化。群文工作者应深入农村,了解倾听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学习他们自主自发的能力和精神,并积极组织开展一些具有乡土气息,适应节季时令,符合农民口味的文化艺术类活动,使之成为农民依托的精神乐园。

(三)发展乡村文化产业。中国农村蕴含着千百年来传承下来的文化因子,像民间艺术、民间工艺、民俗风情、故事传说等,是一笔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只要进行科学开发,引导群众参与创作,打造独特的文化品牌,形成乡村的文化产业,活跃农村文化市场,繁荣农村文化。

三、发展农村文化的对策及思考

农村文化建设是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各级政府首先要树立全面的发展观,把农村文化设施建设列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加快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步伐。

(一)健全考核机制。一是党委、政府应该定期召开专门会议,研究农村文化工作,并将文化工作的各项任务列入党政班子政绩考核之中;二是要做到目标明确责任到人,建立相应的领导机构,党委和政府都要有一名领导负责文化工作;三是在党委的统一领导下,群团组织对文化工作要通力合作,齐抓共管,并在开展各项活动时,加大文化工作含量;四是要用典型引路,认真总结经验,要定期召开典型现场会,表扬推广好典型。

(二)构建文化工作队伍网络。乡镇文化中心要保证有一至二名专职的文化专干,配齐图书室管理员和其他业务人员。同时,积极扶植农村专业和业余文化队伍,提倡科技文化下乡,要定期或不定期地举办科技、书法、美术、摄影、文学、舞蹈、器乐等各种培训,为农村培养科技文化人才。

(三)做好文化常下乡活动。利用专业队伍的优势,编排一些内容健康向上,群众喜闻乐见的戏曲、文艺节目,利用节假日经常到农村巡回上演。乡镇文化专干要深入农村,指导和帮助农民开展一些自娱自乐的文化娱乐活动,使专业演出和农民的自娱自乐有机结合起来。

(四)开展喜闻乐见的群众文体活动。充分利用农闲、节日和集市,组织开展各种群众性文体等活动,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总之,农村是我国文化建设的重要基地,如何满足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成为建设和谐社会急需解决的问题。 因此,全面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改善农村文化面貌,是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重要工作,尤其是文化部门工作的重中之重。

参考文献:

[1]杨晨,深析群众文化发展的广阔平台——社区[J].美术教育研究,2011(7)

[2]谢小兵,加强新时期群众文化建设的研究[J].经济与文化.2011(8)

[3]杨涛声,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初探[J].社科新视野2003(20)

作者:潘红花

新农村建设中乡镇文化论文 篇2:

海南乡镇政府形象现状调查报告

摘 要 新农村建设中,乡镇政府形象塑造非常重要。本文以海南省乡镇为考察对象,对政府的理念形象、行为形象、视觉形象进行调查分析,提出了新农村建设中海南乡镇政府形象GIS设计的对策。

关键词 乡镇政府 政府形象 新农村建设 调查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基层乡镇政府既担负着贯彻落实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任务, 又承担着组织、动员、规划和规范新农村建设的各种任务,而乡镇政府建设的关键则在于政府形象的建设, 研究和分析政府形象建设存在的问题, 在此基础上采取切实措施推进乡镇服务型政府的建设, 才能使乡镇政府成为合格的政府主体,在新农村的建设中发挥重要的作用。笔者于2008年4月~2008 年12月对海南省乡镇政府形象现状进行了调查分析。

一、调查概况

(一)调查范围与对象。

调查范围是海南省海口市、儋州市、澄迈县、白沙县、昌江县、乐东县等市县的12个乡镇;调查对象是这12个乡镇的政府工作人员、农民群众等。调查对象中,男性占68.6%,女性占31.4%,以男性为主;年龄分布中,18一31岁的占26.5%,31一40岁的占29.6%,41一50岁的占26.2%,51一60岁的占12.6%,61岁以上的占5%,以50岁以下的中青年为主;调查对象的文化程度方面,文盲占2.1%,小学占13.2%,初中占31.9%,高中(中专、技校)占26.5%,大专以上占26.2%,以初中以上中高等学历为主。

(二)研究类型。

1、调查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2种调查方法,共发放问卷120份,回收120份,回收率100%,其中有效问卷100份,有效率83.3%。访谈对象25人,访谈记录近万字。

2、政府形象评价指标体系的确立。

政府作为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行政机构,它是公共权力的行使者、公共资源的配置者、公共服务的提供者。政府形象是政府在自身的行为与活动中产生出来总体表现与客观效应,以及公众对这种总体表现与客观效应所做出的较为稳定与公认的评价。本研究将企业形象识别系统CIS(Corporate Identity System)相关理论引入到政府管理思想中,构建出政府形象模型GIS(Government IdentitySystem ),分为三个指标系统,即政府形象理念识别GMI(Government Mind Identity)、政府形象行为识别GBI(Government Behavior Identity)、政府形象视觉识别GVI(Government Visual Identity)。

二、海南乡镇政府形象现状调查分析

我国经济体制转轨以后, 各级政府特别是农村基层政府职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然而乡镇政府形象建设却处于起步阶段,还存在诸多问题,现以海南部分乡镇为例对其进行分析,并从理念形象、视觉形象、行为形象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海南乡镇政府形象理念识别系统。

政府形象的理念识别主要包括政府的价值观念、精神追求、发展定位、管理哲学、法律意识、道德观念、文化认同、审美理念等等。这是政府形象的灵魂、核心。它不仅决定着政府组织之不同于其他类型组织的特征,也决定着一切政府之不同于其他地方政府的形象风格和形象个性。提炼政府理念的精华,既可以影响政府公务人员的行为,又有利于在内外公众心目中树立鲜明的政府形象 。然而我国“官本位”思想根深蒂固,政府工作人员依然停留在管制型政府,认为自己是管理人民的,缺乏服务意识。笔者通过对海南的12个乡镇政府领导访谈得知,大部分领导认可“服务型政府”建设,并且也切实做了很多亲民、爱民的事。但是当地农民却认为政府服务意识不强烈,也没有结合实际将政府理念具体化、特色化,很多时候只是停留在口号层面。由此可见,乡镇政府并没有从根本上转变执政理念,依旧没有破除自身是农民群众“父母官”和“当家人”的陈旧观念,在工作及与农民群众日常的接触交流中常以“管理者”自居,对建立良好的理念形象也仅仅停留在表面上。

(二)海南乡镇政府形象视觉识别系统。

政府形象的视觉识别指帮助公众认知政府管理和服务行为的视觉标志,它主要借助特定的名称、标志、图案、字体、色彩、文案标准等视觉要素,利用政府的建筑物、办公环境、办公用品、人员服饰、公务车辆、政府文件和出版物等作为形象载体,向全体社会公众准确、清晰地传达出政府作为公共管理角色的理念和行为的特征,以方便公众使用政府的公共服务及配合政府的公共管理。政府形象的视觉识别具有权威性、法律性,是非常严肃的。从对海南乡镇的调查来看,其主要存在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

1、乡镇政府硬件设施不够完备。在“政府机关周边环境美化情况如何”一题中,城西镇59%的人认为一般,17.5%的人认为差;老城镇40%的人认为一般,10%认为很差;马村镇37.5%的人认为一般,57.5%的人认为差;荣邦镇57.2%的人认为一般;瑞溪镇50%的人认为一般,10%的人认为差;新坡镇20%的人认为一般,60%的人认为差;兰洋镇60%的人认为一般,10%的人认为差。这说明乡镇政府机关周边环境美化情况不佳,一定程度上有损政府形象。在“政府办公设备情况如何”一题中,新坡镇60%的人认为差;马村镇32.5%的人认为一般,30%的人认为差;城西镇50%的人认为一般,17.5%的人认为差。通过和镇工作人员的访谈了解到目前海南乡镇财政比较困难,有些乡镇没有及时配备应有的办公设备;或者由于有些工作人员不熟悉电子办公操作,有些乡镇没重视配备现代办公设备,所以目前乡镇政府的工作设施有待改善。在“政府机关办公大楼状况如何”一题中,只有新坡镇、马村镇、兰洋镇评价不太高,通过笔者的走访发现这些地方的乡镇政府是在老址,所以办公大楼相对陈旧,而其他乡镇都陆陆续续搬进了新建的办公大楼,所以海南乡镇政府办公地点条件较好。在“政府卫生状况如何”一题中,新坡镇40%的人认为差;瑞溪镇30%的人认为差;马村镇32.5%的人认为一般,30%的人认为差,17.5%的人认为很差;城西镇48%的人认为一般,18%的人认为差。这说明了海南乡镇政府不太重视清洁、卫生,其实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外界对乡镇政府的认知。

2、乡镇政府工作人员的着装、言行举止形象不够得体。在工作人员着装评价中,通过调查了解到,由于乡镇政府工作人员要经常下农村,所以不可能每天上班着正装,而且由于海南天气很炎热,大部分工作人员穿着随意,但是作为政府工作人员,对外代表了政府的形象,影响了公众对政府的认知,乡镇政府工作人员的外在形象还需重塑。对工作人员言行举止评价,在被调查的12个乡镇中,平均每个乡镇都有20%的工作人员被评价为言行举止不得体的。

由此看见,农民对乡镇政府形象的有形载体这一要素的评价一般。这说明政府工作人员和环境外显部分体现出来的形象还没得到得到广大农民群众认可,乡镇政府在形象塑造过程中应克服劣势、发挥优势,将积极的正面效果辐射出去,力争整体形象的改善和不断提高。

(三)海南乡镇政府形象行为识别系统。

政府形象行为识别主要指政府不同于其他社会组织的行为特征,即政府行为的公共性、非商业性,一切行为以社会公众的利益为导向。政府行为相对于其他社会组织来说,应该是最廉洁的、最公正的。政府行为是政府理念的具体表现,是公众具体感知政府形象的依据。政府的一举一动都处在公众的评价之中。因此,任何一个政府部门和政府人员都应该严格按照政府的行为规范来行事。

1、乡镇政务信息不公开。

在信息时代,人民群众有权知道或了解本乡镇的政府信息,然而调查过程中发现,部分乡镇仍存在政务不公开的现象。如邦溪镇20%的人认为政务信息不公开,还有30%人表示不清楚;抱由镇有60%的人表示不清楚情况;城西镇35%表示政府信息不公开,12.5%的人表示不清楚;在黄流镇分别有22.5%的人表示不公开和不清楚;老城镇20%的人认为不公开,37.5%的人表示不清楚。从这些数据我们可以看出政务信息不公开的现象在乡镇中依然很严重。

2、乡镇政策制定和执行没有切实贯彻公平原则。

政府政策的制定和执行,关系到广大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然而乡镇政府在出台政策、制定规章制度时很少征求群众的意见,在政策执行过程中忽略了公平的原则,不能够做到“一碗水端平”。如新坡镇47.5%的人认为在政策制定过程中根本没有征求过他们的意见,37.5%人的表示不清楚,52.5%的人表示在政策执行过程中不公平,还有5%人表示很不公平;城西镇75%的人表示政策制定过程中没有征求过他们的意见,另外5%的人表示不清楚,65%的人认为政策执行过程中不公平,15%的人表示不清楚。

3、乡镇工作人员服务态度有待继续提高。

在构建服务型政府过程中,服务意识、服务态度已成主流。虽然大部分的农民觉得乡镇工作人员目前做了很多亲民的事情,服务态度也比较热情,然而在调查过程中发现还有小部分乡镇政府工作人员服务态度不佳,丢弃了服务型政府的核心价值。如瑞溪镇20%的人认为当地政府工作人员的态度恶劣;马村镇有25%的认为当地政府工作人员的态度恶劣,所以乡镇工作人员服务态度有待提高。

三、新农村建设中乡镇服务型政府形象建设的建议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即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坚持从各地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扎实稳步地推进新农村建设。乡镇政府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要组织者与实施者,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发挥着其他组织无法替代的作用,良好的乡镇政府形象能够为政府提供一个最有力的能力证明,并给予民众及其内部成员以心灵的归属感,增强对政府的政治认同,从而实现内部及社会资源的有效凝聚,为其运作的开展构建良好的平台。其次,良好的乡镇政府形象有助于实现政府与民众间的有效沟通。再次,良好的乡镇政府形象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事业中具有特别突出的作用,有助于增强农民群众对政府的信心和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事业的信念。

(一)新农村建设中乡镇服务型政府形象建设的GIS设计。

新农村建设中乡镇服务型政府形象建设应该从理念、行为、视觉三个方面进行系统的研究和整体的规划,将政府纳入科学管理的轨道,使政府的形象具有现代化的魅力,最大限度地提高政府形象对内、对外的吸引力、影响力和辐射力。

1、政府理念形象设计是在政府形象调查和定位的基础上重新设计政府理念, 是GIS的核心。服务型政府要彻底根除官本位的思想,树立以民为本的意识,由“为民做主”转变为“由民做主”,在新农村建设中,乡镇政府应树立“农民服务”的意识。同时要明确服务型乡镇政府不是万能政府,而是有限政府,它只有借助市场、社会的力量,才能真正管理好国家。乡镇政府要实现由“划浆人”向“掌舵人”的转变,要当好基础设施的建设者,为民众打造功能完善的基础设施平台;当好市场秩序的维护者,为民众打造公平交易的市场平台;当好公共服务的提供者,为民众打造高效优质的服务平台;当好社会稳定的维护者,为民众打造稳定安全的社会平台。在政府总体理念确定后, 将其具体化到各部门并针对各部门不同的工作要求再设计形成各自的理念;通过理念宣传和培训、布告栏、媒体等物化的形式使农民和乡镇工作人员加深对政府理念的认知, 提高其积极参与积极性。

2、政府行为形象设计体现在政府的行政目标、行政决策和决策实施的全过程,体现在政府公务人员特别是领导人的角色行为中。首先,在地方政策的制定方面, 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乡镇政府要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听取农民的意见,因地制宜地进行调研,保证政策制定的科学性,努力探索适合本地区发展的措施;建立决策反馈机制,合理有据地向上级反映决策实施情况,使新政策出台时更能体现民意;建立跟踪、反馈机制,通过督察交流、信访系统、热线电话等,及时反馈信息,修正偏差。其次,加强对政府行为的监督。乡镇政府政府作为行政管理主体的一方,行使着公共管理的职能,掌握着大量的公共资源,相对而言农民则处于弱势群体的一方。为了避免政府寻租的机会,防止政府权力的过度膨胀,有必要通过建立和健全严格规范的行政监督体系来监督政府行为。它既包括行政机关内部的自我监督,又包括外部环境对行政机关的监督,行政监督体系的有效运行,可以保证权责一致、行政执法透明,促进政府执行力和公信力的提高,这也是建设廉洁政府、透明政府、责任政府的保障。 再次,政府行为设计应特别重视乡镇工作人员的言行设计。古人云:“百业吏为先,民以吏为师”,乡镇公务员的行为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乡镇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范围和质量,因此建设乡镇服务型政府必须要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公务员队伍,所以提高乡镇政府工作人员综合素质,提高乡镇政府工作人员服务本领是第一要务;同时要强调公正性,在具体的服务行为中,要公平对待所有服务对象,消除个人的、非理性和感情的因素,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最后,在条件较优越的乡镇,可以建立政府政务服务中心。为人民服务,受人民监督,让人民满意,从而建立亲民、便民、为民、高效、廉洁的乡镇政府形象,努力为人民群众提供“优质高效快捷”的“一站式”服务。坚持高标准,追求高效率,不断改进行政审批方式,不断优化行政审批流程,提高行政审批透明度,增强服务公众的亲和力,最大限度地方便公众,把政务服务中心办成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阵地和乡镇政府为民服务的重要窗口。

3、政府视觉形象设计。政府视觉形象是政府形象的外显标志, 它在客观上冲击着公众的感觉, 影响着公众对政府的认知与评价。根据环境心理学理论,公众利用感官对有形物体的感知及由此所获得的印象,将直接影响其对服务质量及服务提供者形象的认识和评价。政府视觉形象设计包括基本要素和媒介要素设计,如政府中英文名称的标准字、标准色的设计等是基本要素设计;政府大楼等建筑物及周边绿化环境、公务员服装、宣传标牌等方面的设计是媒介要素设计。乡镇政府可通过创造温馨体贴、整洁干净的服务环境、现代化的办公设备等实体性的线索来展示政府服务,给公众在视觉上带来一种美的享受和回忆。

(二)结合本地实际,积极引入政府公共关系。

在新农村建设中,乡镇政府应结合本地实际,积极引入政府公共关系,通过多种公共关系调查手段对政府形象加以客观评估,运用多种传播沟通手段协调与广大社会公众的关系,影响、引导大众舆论,为政府建立形象、维护形象、控制形象、纠正形象、优化形象服务。

在本研究的访谈中,有乡镇领导反映说,尽管政府都是很努力地为农民做事,但是政府的很多努力农民是不知道的,他们往往从个人的利益角度来评价政府。中国正处于转型期,改革带来的政策变化会对一些人的利益造成一定的损害,当个人利益受到损失的时候,他们就会把责任归于政府。在进行调查中,我们发现很多农民对政府无意中的评价往往说明他们的态度受到“晕轮效应”的影响。农民由于知识文化水平有限以及受个人经验的影响,只能凭借片面地了解得出全面的评价,这是很现实的,任何个体都不会真正全面掌握政府的所有信息。但由于信息不对称,政府的努力往往不能完全被农民了解和理解并形成正面的评价,政府形象永远笼罩着“阴影”。所以,乡镇政府要积极引入政府公共关系,进行真实宣传、加强沟通、进行及时的反馈。同时还可以设立由政府领导人、基层工作人员以及从外界聘请的有关专家等组成的专门负责“政府形象设计”机构,对政府形象做专业性、最优性以及实际性的设计指导。

在新农村建设中,乡镇政府应审时度势,高度重视和有效开展乡镇政府公共关系工作,积极转变职能以适应和调整复杂多变的基层环境。乡镇政府公共关系工作的有效开展,对于协调基层社会矛盾,维护和稳定社会秩序;促进基层政府和民众之间的信息双向交流,提高乡镇政府的政策推行能力;发展民主政治,加强廉政建设,以至最终塑造良好的乡镇政府形象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总之,新农村建设中,构建服务型政府形象是我国乡镇政府长期面临的一项艰巨任务,同时也是行政改革的过程。良好的乡镇政府形象的魅力所带来的巨大价值能够有效激发广大农民群众的无限潜力,使其紧紧地凝聚在乡镇政府的周围,共同投入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事业中去。□

基金项目:2008年度海南省教育厅高校科研项目《海南新农村建设中的乡镇政府形象建设研究》(项目编号Hj2008-31)成果;海南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科研课题《海南服务型政府形象建设研究》(项目编号:HNZG2009004)成果。

(作者:海南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讲师,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组织文化研究所博士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公共管理理论与公共组织管理)

注释:

刘瑛莹.政府形象塑造.华北航天工业学院学报,2004(9) 43-45.

任堃.新农村建设视野下良好乡镇政府形象的塑造.学习论坛, 2005(5) 53-55.

陈东灵.政府形象模型的进一步探讨与路径分析. 哈尔滨学院学报,2009(2)50-57.

参考文献:

[1]胡宁生.中国政府形象战略.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8.

[2]丁煌.政府形象建设:提高政策执行效率的重要途径.国家行政学院学报. 2002(6).

[2]柳燕.市民对政府形象认知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作者:徐艳晴

新农村建设中乡镇文化论文 篇3:

海西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机制创新研究

[摘 要]在海峡西岸经济区新农村建设中,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建和公共文化服务机制创新,对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实现“文化强省”战略,构建和谐海西,促进祖国统一,有着极为重要的战略地位和现实意义。文章结合海西农村文化建设的实际情况,针对公共文化服务领域中的不足,对海西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机制创新进行探求,以进一步完善海西農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关键词]海西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建;机制创新

[作者简介]廖章庭,漳州师范学院政治法律系副教授,福建漳州363000

海峡西岸经济区简称“海西”,是指台湾海峡西岸,以福建为主体包括周边地区,南北与珠三角、长三角两个经济区衔接,东与台湾岛、西与江西的广大内陆腹地贯通,具有对台工作、统一祖国,并进一步带动全国经济走向世界的特点和独特优势的地域经济综合体。“海西”,不仅仅是一个经济概念,更是一个政治概念、文化概念和社会概念。在海峡西岸经济区新农村建设中,海西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建和公共文化服务机制创新,对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实现“文化强省”战略,构建和谐海西,促进祖国统一,具有极为重要的战略地位和现实意义。

一、海西农村公共文化服务领域的发展和不足

在“十一五”规划建设期间,福建省贯彻落实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鼓励并推动全省文艺团体和群众文化机构面向群众、面向市场、面向基层,开展各类文化服务和文化活动,在统筹城乡文化建设和县域文化发展中进一步拓展和强化文化服务功能,努力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升和实现面向大众的文化参与、文化享有、文化提高和文化发展,主动融入“海西”。大力建设文化强省。

在海西农村文化建设中,农村文化发展格局、文化产品输送和文化服务的实现形式(主要是国力,真化和农民自办文化)正在发生深刻变化。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对农村、工业对农业的反。南作用日益显现出来,如城市社区文化对郊县农村社区文化的辐射、带动和互动作用日益增强;城市企业和乡镇企业为主导的企业文化建设为务工农民和企业周边村民参与和开展文化活动搭建了广阔的平台,市场经济的持续发展,投资领域的不断拓展,除政府外的各种社会力量和社会资本包括外资、港澳台侨资以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介入和投入到海西农村文化建设中,推动文化投入向多元化方向发展。高新科学技术成果的广泛运用,使农村的电视、音像、网络和其他新兴媒体、新兴文化娱乐正向产业化方向逐渐发展。这些新变化正改变着海西农村的文化生态和农民的生活状态。

在海西各地农村,农民自办文化悄然兴起,地域特色文化发展方兴未艾,为农民带来了丰富的文化活动内容。为海西农村挖掘和培育了文化队伍,推动政府的公共文化服务向基层农村各地延伸。

近年来,由政府部门引导、扶持,村民自发组织举办的农村家庭文化中心户或专业户,是海西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新方式,成为农村文化阵地的延伸和补充。许多有文化艺术专长的农民,以家庭为单位开展文化活动,建设农家庭院文化,既丰富于农村文化活动的内涵,又拓宽了农村文化活动的形式,在海西基层农村,民营文艺表演团体快速发展。并正从当地的“自娱自乐”型组织向跨地域的“自主经营”型文化实体演化,成为农村文化生活的重要形式和国办文化的重要补充,民间表演团体的发展,体现了农民自办文化的强大生命力,成为推动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目前福建全省有1千多支各类民间职业剧团,民营文艺表演团体来自于民间、成长于民间、服务于民间,进一步丰富了农村文化生活,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农民精神文化需求。

海西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积淀,海西文化具有多样性和区域性的特点,地域特色鲜明,闽南的侨台文化和海丝文化,闽西的客家文化和“红土地”文化,闽北的闽越文化和理学文化,闽东的畲族文化,闽中福州的三山文化和船政文化,莆仙的妈祖文化,以及昙石山、武夷山、土楼、惠安女等各种人文景观争奇斗艳、各领风骚。海西各地的音乐、舞蹈、戏曲、绘画、雕刻(石雕、木雕)、剪纸、年画、工艺陶瓷等也具有独特魅力。近年来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海西大力开发农村地域特色文化,引导参与到社会经济活动中,初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海西”特色文化产业群。此外,福建与台湾一水相隔,地缘近、血缘亲、文缘深、商缘广、法缘久,成为两岸同胞连接感情的重要纽带和闽台文化交流的基础平台。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海西进一步发挥“五缘”优势,不断拓展对台文化交流与合作的领域和渠道,特别是近年来随着海峡两岸局势的进一步缓和,闽台民间文化交流愈加频繁,南音、木偶、梨园、高甲、闽剧等成为海峡两岸民间文化交流的主要形式,为海西农村文化建设拓展了新的领域。

总体而言,近年来海西农村文化建设成绩卓著,农村文化资金投入和设施建设力度逐渐加强,农村地域特色文化阵地得到拓展,农村民间特色文化日益受到重视和开发,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内涵和形式大大丰富。但是,海西农村文化建设与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目标要求还不相适应,与海西文化强省的目标要求还不相适应,与海西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还不相适应,特别是与农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还不相适应。

第一,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总量不足,区域分布不均。由于政府投入的有限性,农村不少县市乡村的文化基础设施落后,文化馆站普遍存在经费不足、面积不达标准、设备严重老化的情况,因而为基层农村提供的公共文化资源总量不足。当前文化资源配置的不平衡直接导致了公共文化服务的分配不均,导致了城乡居民享有公共文化服务的反差。与城市相比,农村文化投入远低于城市,致使农村公共文化产品和公共文化服务大大落后于城市。不仅如此,就是在农村较发达地区和落后地区相比较而言,差距也相当大。经济较发达的沿海农村,文化设施较好,农民户年均文化消费可达数千元。而落后的山区农村,由于文化设施陈旧不堪。农民难以看到新报纸、新杂志,文化活动方式单调,内容贫乏,虽然各级政府有关部门年年组织文化下乡,但总是鞭长奠及,难以赢泽八方,农村文化投入不足的问题一直制约着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水平的提高。

第二,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功能弱化,专业人员匮乏。近年来海西县市乡村文化馆站陆续进行了体制改革,文化馆站改制后,负责文化、体育、新闻出版等一系列事宜,由乡镇统一管理。应该说,体制改革后的这些文化机构更有利于农村文化的建设和发展。然而由于乡镇机构改革后文化站工作人员的人事权归属乡镇,编制相应减少,工作事务繁杂,往往一人身兼数职,出现了虽有文化专干编制而人员并非专职专用的现象,致使乡镇文化站职能未能有效地发挥。再加上一些乡镇领导班干部重经济轻文化,不仅对农村文化建设投入不

足,而且对现有的文化馆站挪作他用,或被挤占或被租用,致使文化馆站未能真正发挥农村文化建设主阵地的作用。此外,专业人员匮乏问题,也是制约农村文化工作持久发展的瓶颈,据有关部门统计,全省85个县(市、区)中有76个设置文化馆,从业人员仅697人;75个县(市、区)设有图书馆,在编从业人员仅575人;57个县(市、区)设有博物馆,在编从业人员仅228人;乡(镇)文化站934个,從业人员1214人,大多数是一个站一个人。其中相当部分乡(镇)文化馆有名无实,没有开展或很少开展业务工作。当前存在于农村的主要文化活动是地方戏剧,但喜爱戏剧者及表演者大都是中老年人,许多民间民俗文化处于后继无人的状态,许多民间口头文艺和表演绝技正在逐渐消失。虽然近年来各级政府加大了人才培养力度,但即使培养了人才,恐怕也难以留住。不用说有才华的城市青年不愿到农村开展文化工作,就是有学识的乡镇青年学成后也更愿到城市发展。

第三,农村公共文化活动内容创新不足,形式较为单调。长期以来,海西农村公共文化建设中普遍存在重活动轻服务、重供给轻需求的状况,适应农村需求的文化产业发展较为缓慢。公共文化服务、产品的供给不足且农民的文化需求明显脱节”’。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农民的文化需求也与日俱增,农村社区文化活动的日趋活跃与农村基层文化内容的相对贫乏之间存在较大的反差。农村文化建设基本上停留在乡镇一级,没有深入广大农村,缺乏农民群众的参与,文化成果不能根植于农村沃土,以致文化活动形式单调,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供给不足。此外,由于城乡差别和人才流失,农村文化开发、利用和建设进展缓慢,农民喜闻乐见的文化产品少之又少,加上政府服务理念落后,角色、错位缺位,农民理所当然的文化权利不能有效地享受。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由于缺乏必要的后续保障资金,运转困难,发展缓慢,还没有真正深入到广大农村落后地区,为农村服务的公共文化机构运转还存在较大困难。

二、海西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机制创新

在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中,文化建设与经济、政治、社会建设相互交融,文化的力量成为海峡西岸经济区经济发展的“助推器”、政治文明的“导航灯”、社会和谐的“黏合剂”。海西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建和机制创新,要站在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实现“文化强省”战略和构建和谐海西的高度,立足农村,以农为本,为农服务,把实现和保障农民群众的文化权益作为基本职责,让广大农民共享文化发展的成果。

第一,拓宽投资渠道,加大农村文化投入力度,建立农村文化投入的稳定增长机制,从而加快海西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速度,海西应加大公共财政转移支付的力度,扶持农村贫困地区和欠发达地区的文化建设,发挥公共财政在消除城乡、区域文化建设差距中的积极作用。要以构建结构合理、发展平衡、网络健全、运营高效、服务优质、覆盖全面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目标,以维护公民基本文化权益为出发点,以满足人民群众基本精神文化需求为目的,加大农村公共服务建设的力度,不断提高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能力。近年来福建省委、省政府相继出台有关文化建设的一系列政策措施,使公共文化馆和图书馆的服务职能得以强化,即拨专款,设立农村基层文化建设专项资金。扶持以两馆一站为主的农村基层文化设施建设。此外还通过政策引路,鼓励各种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建设,推动农村文化投入的多元化,福建作为侨乡,海外华侨众多,他们热心于家乡公益事业发展。华侨资金捐建,成为海西农村文化建设的亮点。应积极鼓励多种经济成分投入,经营性文化项目的快速发展,引入市场机制,引导社会资金参与农村文化建设,以填补国办文化的不足,动员其他各种社会力量支持农村文化建设,建立城市对农村、发达地区对落后地区的文化援助机制。海西农村文化服务要逐步由单一层次走向多层次,文化投入由政府投入走向多种经济成分共同投入,文化活动内容由单调贫乏走向丰富多样,形成功能齐全、运转高效的农村文化服务网络。

第二,加快海西农村文化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努力提高农村公共文化的服务能力和服务质量。深化农村文化体制改革,是推动农村文化建设的根本动力。在推进海西农村文化体制改革过程中,要创新服务机制,理顺管理关系,解决机构建设问题,稳定文化队伍,充分发挥乡镇综合性文化馆站的职能作用。海西农村各级文化馆站的服务方式要在原有基础上不断改进、创新,注重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和质量,切实保障农民基本的文化权益。通过农村文化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进一步推动文化设施建设和文化资源配置的重点逐步向农村倾斜;大力发展农村公益性文化事业;加快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送书下乡工程等重点文化项目的建设,从而带动农村文化资源的整合,促进海西农村文化建设。同时,建立引导和激励文化艺术团体下基层、进农村的长效机制,继续推进”艺术扶贫工程”、“送书下乡工程”、“信息共享工程”、“百团千场服务农民”等系列活动,持久不断地开展文化下乡工作。另外,通过文化事业单位的人事制度改革,建立稳定高质的农村文化队伍,如采取措施,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从事文化工作;加强对村级文化协管员的培训与指导;积极培养农民群众中的文化骨干。

第三,加快海西农村文化活动内容和形式的创新,为农村提供多层次、多方面的公共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从而满足和丰富农民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文化的生命力在于创新。加强农民文化需求的调查工作,创新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供给与设置方式,在农村文化活动内容创新上,要根据时代发展要求和群众需要,广泛运用高新技术发展的最新成果,继承和改造海西农村各类传统文化的创作、生产和传播模式,提高传统文化产业的科技含量和市场竞争力。加快发展海西农村文化创意、文化博览、数字传输等新兴产业。促进海西文化产业与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融合。要大力支持各地开展地域特色文化活动;鼓励农村题材文化精品创作;加强对农村民间文化资源的发掘、整理和保护;鼓励农民自办文化,动员社会力量支持农村文化建设。民办文化来自民间,贴近农民,以“自我投资、自愿组合、自负盈亏、自我发展”的方式组合,机动灵活,并且按照市场化规律运作,发挥民办文化的巨大潜力,总之,海西农村公共文化的创新和发展要与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相适应,海西农村公共文化要弘扬海西精神、树立海西正气、具有海西风格、展现海西气派。

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建和机制创新,是一个庞大的社会系统工程。海西应积极构建以政府组织和投入为主导,以社会力量参与为补充,以服务农民和农村为目的,为农村提供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包括健全并完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基础设施体系,实现“县有文化馆、图书馆,乡镇有文化站,村有文化室”的目标;生产运营体系,保证有源源不断的公共文化产品服务,以满足农村不断增长的文化需求;信息共享体系,让广大农民了解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内容、程序、方式、地点等相关信息;资金保障体系,通过投资的多元化。实现公共文化服务的优质高效运转;人才发展体系,建设一支稳定优秀的人才队伍;评估监督体系,对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执行情况进行有效的监督和管制,让政府的投入和社会的捐助等资金得到合理有效的使用,从而保证农民得到真正的公共文化服务。

[参考文献]

[1]王荔,海西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棵析[J].精建农林大学学报,2009,(3).

[2]建省文化厅调研组,描建省农村文化建设调研报告[J].海峡西岸新农村,2006,(6).

[3]刘淑兰,政府创新与新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2008,(11).

[4]来嘉兴,“和谐洚西”视城下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构建[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2007,(6).

[责任编辑:清 泉]

作者:廖章庭

上一篇:江苏逻辑学的应试分析论文下一篇:心理健康教育历史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