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量一位好教师的十个标准读后感

2024-04-22

衡量一位好教师的十个标准读后感(精选3篇)

篇1:衡量一位好教师的十个标准读后感

衡量一位好教师的十个标准读后感

衡量一位好教师的十个标准读后感 读了<<衡量一位好教师的十个标准>>这篇文章感触很深:做个好老师,好老师不一定非是名师,不一定非是骨干,但一定要有一颗宽容的心,没有宽容的心就不会有爱心,这是做一位好老师最重要的条件。心胸放宽了,就不会死盯着差生不放,不会眼里只有分数,不会看着调皮的学生厌烦,就不会上课的时候总是怒气冲天。经常发脾气不仅衰老了容颜,影响了健康,还损坏了形象。没落的桃李满天下,反弄的仇人遍地,有融洽的师生 关系的老师,基本上就拥有了一半的幸福人生。 国学大师王国维说,古今成大学问,大事业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西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界。“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是第三境界。我想,要成长为一名真正的.优秀的教师,也需经过这三重境界。而历经三重境界的前提是,我们应该是健康的,应该是幸福的,有一句话说得好,选择一行,爱一行,当我们面对学生时,我们应该做最好的老师,至少对得起这帮孩子!

篇2:衡量一位好教师的十个标准读后感

新课程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课堂上注重营造积极的心理环境,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赏识学生的学习过程,关注学生的进步,不断给予成功的体验,使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让我们与学生心心相印、一起走进学生的数学世界,努力达到张孝达教授在新课标解读中所祝愿的“给我们的有学生:一双能用数学视角观察世界的眼睛;一个能用数学思维思考世界的头脑;一副为谋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心肠。”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一、创设“乐学情境”

《数学课程标准》“基本理念”部分明确指出:“创造一个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主动求知的数学学习环境,使学生在获得作为一个现代公民所必需的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在情感、态度、价值等方面都得到发展。”

二、引进“竞争机制”

教育家夸美纽斯曾说“应该用一切可能的方式把孩子们的求知与求学的欲望激发起来。”我们既然处在一个大的竞争环境中,不妨也在我们的小课堂中设置一个竞争的情境,教师在课堂上引入竞争机制,教学中做到“低起点,突重点,散难点,重过程,慢半拍,多鼓励。”为学生创造展示自我,表现自我的机会,促进所有学生比、学、赶、超。如我在教学中开展“数学大王”评比活动,具体设5个大王(听算、速记、巧手、巧口和动脑大王);同时还开展“争当数学小老师” “比比赛赛,看谁学得快”“动动脑,我来出”“榜上有名——动动脑,我最棒”“争做六项全能手”等竞赛活动,学生们都兴趣很高。

针对有些学生作业拖拉的现象,设计了“我为小组添一笔,齐心协力争第一”的活动(一人完成划一笔,),此举既巩固了写“正”字统计知识,又使学生感到了数学知识就在我身边。对第一名的组给予奖励,满足了学生的自豪感,同时也强化了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出现了学生自己找老师争改作业的喜人现象。

三、反思“教师情感”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热爱自己学科的老师,他的学生也充满着热爱知识、科学的感情。”作为热爱自己学生的数学教师通过热情关心学生,帮助学生克服困难,使学生心情舒畅,是促进学生努力学习,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的基本条件。每一位学生都有独立的人格,有其丰富的内心世界,没有教育不好的学生,只有失败的教育。只要深入到学生中去,深入到学生内心去,便会感受到一个五彩斑斓的童话世界。学生任何行为和思想都不是无缘无故的,有其前因后果和来龙去脉,只要教师多些理解、关怀和帮助,多些耐心和细心,寻根求源,设身处地、循循善诱,就能对症下药,解开心灵的疑窦拨开笼罩在学生心灵上的阴霾,重见光明。吴正宪老师就是我们杰出的模范(例子详见《吴正宪创造了孩子们喜欢的数学课堂》一书)。而教师任何一个粗暴的言行都会使学生感到失望和沮丧,甚至造成学生心灵的更大创伤。在教学中要重视激励评价,如有一位教师的做法很值得一提,错题不打“╳”,而在旁边画一个圆,等学生订正对了,再画上眉毛和嘴巴,学生心里非常感谢老师。

不断学习、钻研、反思、提高„„,愿自己能成为学生心目中的好老师!

篇3:衡量一位好教师的十个标准读后感

小学数学教师在履行教育教学工作职责时有其学科的独特性。现就小学数学教师在践行《小学教师专业标准》时需侧重的几个基本问题, 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一、爱岗敬业

爱岗与敬业有着紧密的联系。爱岗, 就是热爱自己的工作岗位, 热爱自己的本职工作。敬业, 就是恪尽职守, 以极端负责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工作, 它大致包括两个内容:一是敬重自己所从事的工作, 并引以为自豪;二是深入钻研、探讨业务, 力求精益求精。一个从业人员, 如果没有敬业奉献精神, 就不可能被社会所容纳, 更不可能会有自己选择职业岗位的机会。所以, 立足本职, 爱岗敬业, 挑战自我, 奉献社会, 是每一个从业人员都必须要做到的。

从事任何工作都需要树立敬业奉献精神。在社会现实生活中, 真正能够找到自己理想职业的人必定是少数, 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 就必须要勇敢地面对现实, 从社会的现实需要出发, 自觉地从事社会所需要的而并非自己内心十分情愿的工作。在此理想与现实不一致, 甚至差距非常大的情况下, 要做到安心本职工作, 就需要由敬业奉献精神来做精神支柱。因此, 小学数学教师如果想出色的做好本专业工作, 就必须以“干一行、爱一行”、“爱岗敬业”为前提, 耐得住寂寞, 守得住清贫, 以在岗位上做出成绩为荣, 以在教学岗位上“出人头地”为终极目标。

二二、关爱学生

小学生在学习数学时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有的学得轻轻松松、融会贯通, 有的却学得磕磕绊绊、一知半解;所以作为教师, 必须针对差异, 正确认识、研究学生, 要用“心”去关爱学生, 使所有的学生都能受到教师的教育, 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热爱学生是数学教育成功的基础。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作为人类灵魂工程师的教师, 只有全心全意地爱学生, 同时要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他的爱, 才能取得学生的信赖, 才能消除学习数学的恐惧感, 才能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爱得越深, 数学教育的成功率就越高。

信任学生是数学教育成功的策略。在数学活动中, 教师要依据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年龄特点, 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 充分信任学生。学生能完成的学习任务, 教师绝不包办代替, 让学生尽可能的在自主、探究、合作、实践操作等形式的数学学习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赏识学生是数学教育成功的动力。教师要善于发现在任何一个学生身上发出的闪光点 (与众不同的地方) , 并要及时地给予表扬、鼓励和肯定, 让所有学生都能感受到老师喜欢我、欣赏我, 我一定能学好数学。让这些表扬、鼓励和肯定, 成为学生学习数学的潜在动力。

三三、掌握课标

《数学课程标准》是国家教育行政部门的法定文件, 是教育管理、教材编写、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直接依据, 是教育评估与考试的依据。《数学课程标准》切实体现素质教育的理念, 突破学科中心, 改善学习方式, 体现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教育功能, 评价建议有更强的操作性, 为课程的实施提供了广阔的空间。由此不难看出《数学课程标准》的重要性。小学数学教师一定要认真、细致地学习, 切实把握其精神实质。

四四、掌握教材

掌握教材是从事小学数学教育教学工作的前提。掌握教材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 要从《数学课程标准》方面全面、系统地掌握小学数学教学内容, 即小学阶段从“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和“综合与实践”四个领域全面掌握要学习的数学内容。

其次, 要系统地掌握每一个领域的数学内容在一至十二册教材中的分布情况。例如, “统计与概率”这一领域的内容在第一册教材中是否涉及到, 涉及多少?在第二册、第三册教材中呢?

再次, 全面掌握每一领域的数学内容在每一册教材中涉及到的部分, 教学时应该让学生理解到什么程度。例如, “数与代数”这一领域的内容, 在第一册教材中涉及到了“数的认识”、“数的运算”, 理解的程度 (教学目标) 是:熟练地数出2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 会区分几个和第几个, 掌握数的顺序和数的大小, 掌握10以内各数的组成, 会读写0~20各数, 初步认识加减法的含义和加减法算式中的各部名称, 初步知道加法与减法之间的关系, 比较熟练的计算一位数的加法和10以内数的减法, 初步学会根据加减法的含义和算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认识符号“=、<、>”, 会使用这些符号表示数的大小。第二册、第三册……教材同样涉及“数的认识”和“数的运算”, 但对学生的理解程度 (教学目标) 肯定会有所不同, 教师均需系统了解和掌握。

最后, 全面掌握每一册教材在“数学思考”、“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等方面对小学生的具体要求。

五五、掌握教法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任何一个学科的教学都不会存在一成不变的教学方法, 小学数学学科当然也不会例外。选择教学方法时, 教师一定要善于从学生的实际考虑, 即一定要考虑小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认知规律和思维规律、年龄特点、具体的教学内容, 在此基础上, 恰当地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选择教学方法还要以启发式、因材施教、体现主体性为原则, 要有利于激发小学生对数学课的浓厚兴趣, 有利于改善小学生的学习方式, 有利于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有利于小学生的全面发展。

总之, 任何教学方法都是由教师、学生、知识和知识的载体四个基本要素组成, 各种教学方法都是这四个基本要素的有机结合。教学方法的优化一方面取决于这四个因素自身的优化, 另一方面也有赖于这四个因素相互间静态结构与动态发展关系的和谐程度。因此, 选择小学数学教学方法时, 教师必须根据自身的特点, 以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认知水平、学习需求和新的学习目标为出发点, 把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与指导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结合起来, 从整体上把握教学设计, 使教学方法得到真正的优化, 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实施素质教育提供良好的保证, 全面、持续、协调发展。常用的小学数学教学方法有很多, 例如谈话法、讨论法、讲解法、引导法、演示法、练习法、实验法、参与法、看书指导法……一节数学课一般不会孤立地使用一种教学方法, 要针对不同的教学环节, 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对象, 灵活选择、综合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让选择、使用的教学方法发挥最大效应。

六六、科学备课

战场上强调不打无准备之仗, 教学上强调不上无准备之课。充分备课是上好课的前提。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果, 首先要抓好备课这一环节。教学实践表明, 教师在备课上所花工夫的多少直接影响授课的质量。就同一教师来说, 进行观摩教学时, 教学效果一般都比平时好, 原因并非教学能力提高了, 而是教师备课比平时充分得多, 进行了认真的筹划和精心的设计。可以说, 任何一堂成功的课, 无不凝结着教师备课的心血。备课作为教师课前准备的过程, 亦是教师提高知识水平和教学能力、总结教学经验的过程。教师通过一次次的收集资料, 一遍遍的处理教材、确定教法, 专业水平和教学设计能力就必然会得到提高。

备课过程同时也是教师把可能的教学能力转化为现实的教学能力的过程。作为教师, 都或高或低的具备一定的教学能力, 但这只是教师上好课的可能条件。如果只具备这些可能的条件, 不去备课, 就不能形成某一内容的教学方案, 也就不能顺利完成教学任务, 更不能使可能的教学能力得到充分的发挥。

备课过程是一种艰苦、复杂的脑力劳动过程。知识的发展、教育对象的变化、教学效益要求的提高, 使作为一种艺术创造和再创造的备课是没有止境的, 没有最好, 只有更好。因此, 我们既要认识到备课的重要性, 又要看到备课的艰苦性。备课时要以备《数学课程标准》为前提, 同时要备学生、备教材、备教法、备学法、备教学准备、备教学过程、备板书设计。

七七、尊重规律

教学过程中强调遵循规律, 重点指的是遵循小学生的思维发展规律, 科学、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思维一般可分成直观动作思维、具体形象思维、抽象逻辑思维。直观动作思维是指通过实际操作解决直观而具体问题的过程。思维在动作中展开, 动作停止思维随之停止。3岁前儿童的思维基本是直观动作思维。具体形象思维是指人们运用头脑中的各种形象或表象来解决问题的过程。抽象逻辑思维也称“抽象思维”。是指运用概念、判断、推理反映现实的过程, 是认识的高级阶段, 即理性认识阶段。逻辑思维不等于合乎逻辑的思维, 它可以是合乎逻辑的, 也可以是违反逻辑的。

小学生思维发展的基本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但是这种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的程度上仍然是直接与感性经验相联系的, 仍然具有很大成分的具体形象性。

小学时期是具体形象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两种思维形式交错发展的时期, 主要是发展抽象逻辑思维。由具体形象思维逐步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

小学生思维形式的这种过渡是思维发展过程中的质变,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形象思维的全部“消亡”。低年级小学生所掌握的概念大部分是具体的, 可以直接感知;中、高年级的小学生才逐步学会区分概念中本质的东西和非本质的东西, 主要和次要的东西, 学会掌握初步的科学定义, 同时离不开直接经验和感性知识。即使是只要求儿童进行对抽象的数进行运算的项目, 儿童往往会借助直观的图象来求解答;当解题遇到困难时, 这种现象更为常见。

另外, 小学生思维由具体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是思维发展过程中的一次飞跃, 这种飞跃不是一蹴而就, 而是逐步地、循序渐进地并且需要相当长时间才能完成的。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在进行数学教学时, 一定要遵循小学生的思维发展规律, 充分运用教具、学具及其他直观教学手段, 帮助学生实现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

八八、培养习惯

习惯是人们在长期的生活和学习中逐步养成的一种相对稳定的思维和行为的倾向, 是一种稳固的思维和行为定势。习惯一旦形成就会在人的头脑中形成一种自动化的程序, 进入到人的潜意识里, 使人难以察觉, 却处处受其影响, 即习惯成自然。“习惯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 它可以主宰人生。因此, 人自幼就应该通过完美的教育, 去建立一种好的习惯”。“意识决定行为, 行为成就习惯, 习惯成就命运”。教育学生养成一种良好习惯, 就意味着帮助学生向着人生的辉煌迈进了一步。优质的教育应该从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开始。小学数学教学中应主要培养小学生以下几方面的习惯:课前准备的习惯, 认真听的习惯, 善于想的习惯, 敢于讲的习惯, 认真作业的习惯, 自习的习惯, 合作的习惯, 反思的习惯。

九九、关系融洽

关系融洽包含两个层面的内容, 即教师与学生关系融洽, 学生与学生关系融洽。融洽的师生关系是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的重要条件, 教师只有用爱去呼唤学生, 用智慧去启迪学生, 尊重、爱护每一个学生, 把每一个学生都当成与自己完全平等的人与之交流, 让学生真切感受到老师与学生是平等的, 与老师交流无须紧张和忐忑。只有这样, 学生才能发自内心的尊其师, 信其道, 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良师益友, 才能建立起新形势下的朋友式的师生关系。

融洽的生生关系同样是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的重要条件。构建和谐的小学数学课堂, 首先要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 在和谐、友好、愉悦的环境中学习, 自然会产生积极的效果。小学数学教师在处理学生与学生的关系问题上, 要积极地、不断地引导学生做到:真心相待, 诚心与共;理解、宽容, 得理也饶人;交往要适度, 防止物极必反;尊重、关心同学, 防止以自我为中心;热情、主动交往, 克服被动等待。

十十、学以致用

上一篇:大道之行也反思总结下一篇:课题研究培训学习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