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键 Word

2024-04-27

化学键 Word(精选6篇)

篇1:化学键 Word

化学必修Ⅱ

第一章 物质结构

元素周期律

§1-3 化 学 键

课前须知: 核外电子排布:1-20号元素(要记住元素的名称及原子结构示意图)

+

+ + + + + + + +

+

氢(H)氦(He)锂(Li)+ 铍(Be)

硼(B)碳(C)氮(N)氧(O)氟(F)

氖(Ne)

+ + + + +

+ + + +

钠(Na)镁(Mg)铝(Al)硅(Si)磷(P)硫(S)

氯(Cl)

氩(Ar)钾(K)【导引】你想过吗?

钙(Ca)

为什么元素只有一百多种,却能形成几千多万种化合物,原子之间是怎样结合的?

§1-3 化 学 键:

实验1—2:钠在氯气中燃烧

现象:Na在Cl2中剧烈燃烧,产生黄色火焰,有大量白烟生成。结论:Na在Cl2中剧烈燃烧,生成了氯化钠。反应方程式:2Na + Cl2 ==== 2NaCl 氯化钠的形成过程

课堂思考:※在氯化钠晶体中,Na+和Cl-间存在哪些力?

Na+离子和Cl-离子间的静电相互吸引作用,阴、阳离子间电子与电子、原子核与原子核间的相互排斥作用。

※ 阴阳离子结合在一起,彼此电荷是否会中和呢?

不可能,因阴、阳离子接近到某一定距离时,吸引和排斥作用达到平衡,阴阳离子间形成稳定的化学键。1.概念:使阴、阳离子结合成化合物的静电作用叫做离子键。2.概念要点:

成键微粒 ——阴、阳离子

键的实质 ——静电作用(静电引力和斥力)。阴、阳离子接近到某一定距离时,吸引和排斥达到平衡,就形成了离子键。3.成键条件:

①活泼金属和活泼非金属化合易形成离子键。

IA、IIA与VIA、VIIA(AlCl3例外)

②金属阳离子或NH4+和某些带电原子团之间能形成离子键。③类盐(NaH、CaH2等)形成的也是离子键。

常见阳离子:金属离子:Na、Mg、Ca,铵根离子:NH4

-2--2-2--常见阴离子:Cl、S、OH CO3、SO4、NO3

+

2+

2+

+离子化合物:阴、阳离子通过离子键结合而形成的化合物。

离子化合物:1.活泼金属与活泼非金属形成的化合物。如NaCl、Na2O、K2S等。

2.强碱:如NaOH、KOH、Ba(OH)

2、Ca(OH)2等。3.大多数盐:如Na2CO3、BaSO4等(AlCl3例外)。4.铵盐:如NH4Cl、NH4NO3等。

小结:一般含金属元素的物质及铵盐。(一般规律)

思考与交流

1、Na+与Cl-通过离子键形成了离子化合物NaCl,氯化钠晶体是不是由分子构成的?

不存在氯化钠分子,只存在Na+与Cl-,构成氯化钠晶体的粒子是离子而不是分子。

2、氯化钠晶体溶于水或熔化时离子键是否发生变化?

转化成自由移动的离子,离子键即被破坏。表示方法——电子式 电子式:在元素符号周围用“ · ”或“×”来表示原子最外层电子的式子 原子的电子式:如H· ·Mg ·。C N O Cl怎么表示?

离子的电子式:如H+ Mg2+。O2-Cl-NH4+怎么表示?

离子化合物的电子式:如NaCl MgCl2 NH4Cl

注意:1.金属阳离子的电子式就是其离子符号。

2.非金属阴离子的电子式要标 [ ] 及“ 电荷数 ”。3.离子化合物的电子式由阴、阳离子的电子式合并而成。用电子式表示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

如 K2S MgBr2

注意1.原子A的电子式 + 原子B的电子式→化合物的电子式 2.不能把“→”写成“=”。

3.在箭头右边,不能把相同离子合并在一起,应逐个写。并用箭头表示电子转移。

课堂练习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离子键就是使阴、阳离子结合成化合物的静电作用 B.所有金属与所有非金属原子之间都能形成离子键 C.在化合物CaCl2中,两个氯离子之间也存在离子键 D.钠原子与氯原子结合成氯化钠分子

2.用电子式表示下列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1)Na2O(2)MgBr2

6离子键的强弱及对离子化合物性质的影响

1.影响离子键强弱的因素有:离子的半径和电荷数。

——离子半径越小,所带电荷数越多,离子键就越强。2.离子键越强该离子化合物的熔点、沸点越高,硬度也越大。

例如:r(Na+)

3.由于离子键较强(离子间强烈的相互作用),故离子化合物一般具有较大硬度和较高熔点。

课堂讨论

1、试分析氢和氯的原子结构,你认为HCl的形成和NaCl一样吗?非金属元素之间化合时,能形成离子键吗?为什么?

2、以HCl的形成为例,说明非金属元素会以什么形式结合? HCl的形成过程

二、共价键

1.概念:原子之间通过共用电子对所形成的相互作用,叫做共价键。2.概念要点: 成键微粒:——原子

相互作用:——共用电子对

成键元素:——同种或不同种非金属元素的原子(一般规律)

3.成键原因:①通过共用电子对,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目一般能达饱和,由不稳定变稳定;②两原子核都吸引共用电子对,使之处于平衡状态;③原子通过共用电子对形成共价键后,体系总能量降低。

4共价化合物:以共用电子对形成的化合物。

注意:含有共价键的化合物不一定是共价化合物

5形成共价键的条件:

非金属元素的原子之间或非金属元素的原子与不活泼的某些金属元素原子之间形成共价键。实例:Cl2、CCl4、H2O、HF、HNO3、CO2、AlCl3

说明:多数非金属单质,气态氢化物,酸分子,大多数有机物里都有共价键。表示方法——电子式

用电子式表示下列共价分子的形成过程

用电子式表示下列Cl2、CCl4、H2O、H2O2 HF、CO2 HNO3、共价键类型

非极性共价键 共用电子对不偏移,成键原子不显电性。极性共价键 共用电子对偏向吸引电子能力强的原子一边(硫原子),硫原子相对显负电性,表现为负价。

思考与交流

1.氢氧化钠晶体中,钠离子与氢氧根离子以离子键结合;在氢氧根离子中,氢与氧以共价键结合。请用电子式表示氢氧化钠。

2-2.过氧化钠晶体中,过氧根离子(O2)与钠离子以离子键结合;在过氧根离子中,两个氧原子以共价键结合。请用电子式表示过氧化钠,并指出其中阴、阳离子个数比。

特别提醒

1.含有共价键的化合物不一定是共价化合物。2.3.4.5.6.7.共价化合物中一定含有共价键。共价化合物中一定不含离子键。

只含共价键的物质不一定是共价化合物,可能是非金属单质。含有离子键的化合物一定是离子化合物。离子化合物中一定含有离子键。离子化合物中可能含有共价键。

三、化学键

用化学键的观点来分析化学反应的本质是什么?

例:H2 + F2 = 2HF,H-H键与F-F键被破坏,再形成HF键 化学反应的本质:

一个化学反应的过程,本质上就是旧化学键断裂和新化学键形成的过程。

[小结]

化学键之回顾练习书写下列物质的电子式,分析其中的化学键:

A、HCl B、NC、NaCl D、NaOH

E、Na2O2 F、NH4Cl G HClO H C2H2和CaC2 2.下列物质中含有共价键的离子化合物是()A.Ba(OH)2 B.CaCl2 C.H2O D.H2

3.在下列分子结构中,原子的最外层电子不能满足8电子稳定结构的是()A.CO2 B.PCl3 C.CCl4 D.NO2 4.下列各分子中,化学键类型有差异的是()A.H2O、CO2 B.MgF2、H2O2 C.NaOH、Ba(OH)2 D.NaCl、KCl

5下列每种粒子中,所含化学键完全相同的是()A.Na2OB.H2O2

C.H2O

D.NH4Cl 6.下列过程中,共价键被破坏的是()A.碘升华 B.溴蒸气被木炭吸附 C.蔗糖溶于水 D.氯化氢气体溶于水

7.下列既含有离子键又含有共价键的化合物是()

A.HI B.NaOH C.Br2 D.NaCl

8、含有下列键型的物质,可能为单质的是()

A.只有离子键的物质

B.既有离子键,又有非极性键的物质 C.既有极性键,又有离子键的物质

D.只有非极性键的物质

9、A元素原子的L层比B元素原子的L层少3个电子,B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数比A元素总电子数多5个,则A、B可形成()

A.共价化合物B2A3 C.共价化合物B3A2

B.离子化合物B2A3 D.离子化合物B3A2

10、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共价化合物中不可能含有离子键

B.硫酸分子中有H+和SO24两种离子

C.某元素原子的最外层只有一个电子,它跟卤素可能形成离子键,也可能形成共价键 D.离子键和共价键的实质都是电性的相互作用

11、在CaCl2、KOH、CO2、H2SO4、Na2O2、Na2S中,只含有离子键的是_________,只含有共价键的是_________,既含有离子键又含有共价键的是________。※

12、溴化碘(IBr)的化学性质类似于卤素化合物,试回答下列问题:

(1)溴化碘的电子式是________,它是由________键形成的________化合物。(2)溴化碘和金属镁反应生成物属于________化合物,电子式为________(任写一种)。(3)溴化碘和水反应生成一种三原子分子,该分子的电子式为________,它是由________键形成的________化合物。

篇2:化学键 Word

1.简要说明气相色谱分析的基本原理

借在两相间分配原理而使混合物中各组分分离。

气相色谱就是根据组分与固定相与流动相的亲和力不同而实现分离。组分在固定相与流动相之间不断进行溶解、挥发(气液色谱),或吸附、解吸过程而相互分离,然后进入检测器进行检测。

2.气相色谱仪的基本设备包括哪几部分?各有什么作用? 气路系统.进样系统、分离系统、温控系统以及检测和记录系统. 气相色谱仪具有一个让载气连续运行

管路密闭的气路系统.

进样系统包括进样装置和气化室.其作用是将液体或固体试样,在进入色谱柱前瞬间气化,然后快速定量地转入到色谱柱中.

3.当下列参数改变时:(1)柱长缩短,(2)固定相改变,(3)流动相流速增加,(4)相比减少,是否会引起分配系数的改变?为什么? 答:固定相改变会引起分配系数的改变,因为分配系数只于组分的性质及固定相与流动相的性质有关.所以(1)柱长缩短不会引起分配系数改变(2)固定相改变会引起分配系数改变(3)流动相流速增加不会引起分配系数改变

(4)相比减少不会引起分配系数改变

4.当下列参数改变时:(1)柱长增加,(2)固定相量增加,(3)流动相流速减小,(4)相比增大,是否会引起分配比的变化?为什么? 答: k=K/b,而b=VM/VS ,分配比除了与组分,两相的性质,柱温,柱压有关外,还与相比有关,而与流动相流速,柱长无关.故:(1)不变化,(2)增加,(3)不改变,(4)减小

7.当下述参数改变时:(1)增大分配比,(2)流动相速度增加,(3)减小相比,(4)提高柱温,是否会使色谱峰变窄?为什么? 答:(1)保留时间延长,峰形变宽(2)保留时间缩短,峰形变窄(3)保留时间延长,峰形变宽(4)保留时间缩短,峰形变窄

10.试述色谱分离基本方程式的含义,它对色谱分离有什么指导意义? 它表明分离度随体系的热力学性质(a和k)的变化而变化,同时与色谱柱条件(n改变)有关>(1)当体系的热力学性质一定时(即组分和两相性质确定),分离度与n的平方根成正比,对于选择柱长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增加柱长可改进分离度,但过分增加柱长会显著增长保留时间,引起色谱峰扩张.同时选择性能优良的色谱柱并对色谱条件进行优化也可以增加n,提高分离度.(2)方程式说明,k值增大也对分离有利,但k值太大会延长分离时间,增加分析成本.(3)提高柱选择性a,可以提高分离度,分离效果越好,因此可以通过选择合适的固定相,增大不同组分的分配系数差异,从而实现分离.11.对担体和固定液的要求分别是什么? 答:对担体的要求;(1)表面化学惰性,即表面没有吸附性或吸附性很弱,更不能与被测物质起化学反应.(2)多孔性,即表面积大,使固定液与试样的接触面积较大.(3)热稳定性高,有一定的机械强度,不易破碎.(4)对担体粒度的要求,要均匀、细小,从而有利于提高柱效。但粒度过小,会使柱压降低,对操作不利。一般选择40-60目,60-80目及80-100目等。对固定液的要求:(1)挥发性小,在操作条件下有较低的蒸气压,以避免流失

(2)热稳定性好,在操作条件下不发生分解,同时在操作温度下为液体.(3)对试样各组分有适当的溶解能力,否则,样品容易被载气带走而起不到分配作用.(4)具有较高的选择性,即对沸点相同或相近的不同物质有尽可能高的分离能力.(5)化学稳定性好,不与被测物质起化学反应.担体的表面积越大,固定液的含量可以越高.16.色谱定性的依据是什么?主要有那些定性方法? 解:根据组分在色谱柱中保留值的不同进行定性.主要的定性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1)直接根据色谱保留值进行定性(2)利用相对保留值r21进行定性(3)混合进样(4)多柱法(5)指数法(6)联用技术(7)利用选择性检测器 21.解:(1)从图中可以看出,tR2=17min, Y2=1min, 所以; n = 16(-tR2/Y2)2 =16×172 = 4624

(2)t’R1= tR1-tM =14-1=13min

t”R2=tR2 – tM = 17-1 = 16min 相对保留值 a = t’R2/t’R1=16/13=1.231

根据公式:L=16R2[(1.231/(1.231-1)]2 Heff 通常对于填充柱,有效塔板高度约为0.1cm, 代入上式,得: L=102.2cm ≃1m 29.解:根据公式:见课本p61 故:CH4, CO2, C2H4, C2H6, C3H6, C3H8的质量分数分别为: wCH4 =(214×0.74 ×4/2471.168)×100%=25.63% wCO2 =(4.5 ×1.00 ×4/2471.168)×100% =0.73% wC2H4 =(278 ×4 ×1.00/2471.168)×100% =45.00% wC2H6 =(77 × 4 ×1.05/2471.168)×100% =13.09% wC3H6 =(250 ×1.28 /2471.168)× 100%=12.95% wC3H8 =(47.3 ×1.36/2471.68)×100%=2.60%

第三章思考题解答

3.在液相色谱中, 提高柱效的途径有哪些?其中最有效的途径是什么? 解:液相色谱中提高柱效的途径主要有: 1.提高柱内填料装填的均匀性;2.改进固定相

减小粒度;选择薄壳形担体;选用低粘度的流动相;

适当提高柱温

其中,减小粒度是最有效的途径.4.液相色谱有几种类型?它们的保留机理是什么? 在这些类型的应用中,最适宜分离的物质是什么? 解:液相色谱有以下几种类型:液-液分配色谱;液-固吸附色谱;化学键合色谱;离子交换色谱;离子对色谱;空间排阻色谱等.其中;液-液分配色谱的保留机理是通过组分在固定相和流动相间的多次分配进行分离的。可以分离各种无机、有机化合物。

液-固吸附色谱是通过组分在两相间的多次吸附与解吸平衡实现分离的.最适宜分离的物质为中等相对分子质量的油溶性试样,凡是能够用薄层色谱分离的物质均可用此法分离。化学键合色谱中由于键合基团不能全部覆盖具有吸附能力的载体,所以同时遵循吸附和分配的机理,最适宜分离的物质为与液-液色谱相同。

离子交换色谱和离子色谱是通过组分与固定相间亲合力差别而实现分离的.各种离子及在溶液中能够离解的物质均可实现分离,包括无机化合物、有机物及生物分子,如氨基酸、核酸及蛋白质等。

在离子对色谱色谱中,样品组分进入色谱柱后,组分的离子与对离子相互作用生成中性化合物,从而被固定相分配或吸附进而实现分离的.各种有机酸碱特别是核酸、核苷、生物碱等的分离是离子对色谱的特点。

空间排阻色谱是利用凝胶固定相的孔径与被分离组分分子间的相对大小关系,而分离、分析的方法。最适宜分离的物质是:

另外尚有手性色谱、胶束色谱、环糊精色谱及亲合色谱等机理。

6.何谓化学键合固定相?它有什么突出的优点? 解:利用化学反应将固定液的官能团键合在载体表面形成的固定相称为化学键合固定相.优点:1.固定相表面没有液坑,比一般液体固定相传质快的多.2.无固定相流失,增加了色谱柱的稳定性及寿命.3.可以键合不同的官能团,能灵活地改变选择性,可应用与多种色谱类型及样品的分析.4.有利于梯度洗提,也有利于配用灵敏的检测器和馏分的收集.8.何谓梯度洗提?它与气相色谱中的程序升温有何异同之处?

解:在一个分析周期内,按一定程序不断改变流动相的组成或浓度配比,称为梯度洗提.是改进液相色谱分离的重要手段.

梯度洗提与气相色谱中的程序升温类似,但是前者连续改变的是流动相的极性、pH或离子强度,而后者改变的温度.

程序升温也是改进气相色谱分离的重要手段.

第四章习题解答

1.电位测定法的根据是什么? 对于一个氧化还原体系:Ox + ne-= Red 根据能斯特方程式: E = E0Ox/Red + TR/nF log(aOx/aRed)对于纯金属,活度为1,故上式变为: 可见,测定了电极电位,即可测定离子的活度(或浓度),这就是电位测定法的理论依据.2.何谓指示电极及参比电极?试各举例说明其作用.解:指示电极:用来指示溶液中离子活度变化的电极,其电极电位值随溶液中离子活度的变化而变化,在一定的测量条件下,当溶液中离子活度一定时,指示电极的电极电位为常数.例如测定溶液pH时,可以使用玻璃电极作为指示电极,玻璃电极的膜电位与溶液pH成线性关系,可以指示溶液酸度的变化.参比电极:在进行电位测定时,是通过测定原电池电动势来进行的,电动势的变化要体现指示电极电位的变化,因此需要采用一个电极电位恒定,不随溶液中待测离子活度或浓度变化而变化的电极作为基准,这样的电极就称为参比电极.例如,测定溶液pH时,通常用饱和甘汞电极作为参比电极.4.为什么离子选择性电极对欲测离子具有选择性?如何估量这种选择性? 解:离子选择性电极是以电位法测量溶液中某些特定离子活度的指示电极.各种离子选择性电极一般均由敏感膜及其支持体,内参比溶液,内参比电极组成,其电极电位产生的机制都是基于内部溶液与外部溶液活度不同而产生电位差.其核心部分为敏感膜,它主要对欲测离子有响应,而对其它离子则无响应或响应很小,因此每一种离子选择性电极都具有一定的选择性.可用离子选择性电极的选择性系数来估量其选择性.9.解: 根据公式:(a)pH = 4.00 +(0.312-0.209)/0.059=5.75 同理:(b)pH = 1.95,(c)pH = 0.17V。

11.解: 30 × aH+/10-3 < 0.03,aH+< 10-6,故: pH > 6

第五章 伏安分析法习题解答

1.产生浓差极化的条件是什么?

解:使用小面积的极化电极如滴汞电极或微铂电极,溶液保持静止(不搅拌)

2.在极谱分析中所用的电极,为什么一个电极的面积应该很小,而参比惦记则应具有大面积?解:使用小面积的电极作阴极,可以使电极上具有较高的电流密度,以保证产生浓差极化.而使用大面积汞池电极作阳极,可以使电解过程中阳极产生的浓差极化很小,阳极的电极电位保持恒定,从而使极化电极的电位完全由外加电压所控制.

3.在极谱分析中,为什么要加入大量支持电解质?加入电解质后电解池的电阻将降低,但电流不会增大,为什么?解:加入支持电解质是为了消除迁移电流.由于极谱分析中使用滴汞电极,发生浓差极化后,电流的大小只受待测离子扩散速度(浓度)的影响,所以加入支持电解后,不会引起电流的增大.

5.残余电流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它对极谱分析有什么影响?

解:残余电流的产生主要有两个原因,一为溶液中存在微量的可以在电极上还原的杂质,二为充电电流引起.它对极谱分析的影响主要是影响测定的灵敏度.

8.方波极谱为什么能消除电容电流?

解:根据方波电流产生的机制,方波电压通过电解池产生的电容电流随时间而很快地衰减,即;见课186。因此,只要时间足够长,就可以将电容电流衰减至最小,甚至可以忽略不计. 15.解: 设试样中铅的摩尔浓度为CPb, 则: 

i1 = 58.9-12.4= 46.5 = KCPb ×10.0/50.0 i2 = 81.5-12.4 = 69.1 = K(CPb ×10.0 + 5.0 ×1.7 ×10-3)/50.0

i2/i1 = 69.1/46.5 =(CPb ×10.0 + 5.0 ×1.7 ×10-3)/(CPb ×10.0)得:CPb = 0.00175 质量浓度为 CPb × MPb ×1000 = 0.00175 ×207.2 ×1000=362.3mg.L-1

第六章 库仑分析法习题解答 1.以电解法分析金属离子时,为什么要控制阴极的电位? 解:由于各种金属离子具有不同的分解电位,在电解分析时,金属离子又大部分在阴极上析出,因此需要控制阴极的电位,以便不同金属离子分别在不同的电位析出,从而实现分离的目的。

2.库仑分析法的基本依据是什么?为什么说电流效率是库仑分析发关键问题?在库仑分析中用什么方法保证电流效率达到100%?

解:根据法拉第电解定律,在电极上发生反应的物质的质量与通过该体系的电量成正比,因此可以通过测量电解时通过的电量来计算反应物质的质量,这即为库仑分析法的基本原理。由于在库仑分析法中是根据通过体系的电量与反应物质之间的定量关系来计算反应物质的质量的,因此必须保证电流效率100%地用于反应物的单纯电极反应。可以通过控制电位库仑分析和恒电流库仑滴定两种方式保证电流效率达到100%。4.试述库仑滴定的基本原理。

解: 库仑滴定是一种建立在控制电流电解基础之上的滴定分析方法。在电解过程中,于试液中加入某种特定物质,以一定强度的恒定电流进行电解,使之在工作电极上(阳极或阴极)电解产生一种试剂,此试剂与被测物质发生定量反应,当被测物质反应完全后,用适当的方法指示终点并立即停止电解。然后根据所消耗的电量按照法拉第定律计算出被测物质的质量:

9.以适当方法将0.854g铁矿试样溶解并使之转化为Fe2+后,将此试液在-1.0V(vs.SCE)处,在铂阳极上定量地氧化为Fe3+,完成次氧化反应所需的电量以碘库仑计测定,此时析出的游离碘以0.0197 mol.L-1Na2S2O3标准溶液滴定时消耗26.30mL.计算试样中Fe2O3的质量分数.解: 1mol Fe2+ ~ 1mol e ~ 1/2mol I2 ~1mol S2O32-

1mol Fe2O3 ~ 2mol Fe ~ 2mol S2O32-设试样中FeO3的摩尔数为x, 则: 1: 2 = x :(0.0197 ×26.30)x = 2.59 ×10-4mol W% = 159.69 ×2.59 ×10-4 × 100/0.854 = 4.84% 第七章课后习题

1.各组成部件的主摄谱仪由哪几部分构成要作用是什么?

解:摄谱仪是用来观察光源的光谱的仪器,主要由照明系统、准光系统、色散系统及投影系统构成。照明系统的作用是将光源产生的光均匀地照明于狭缝上。

准光系统的作用是将通过狭缝的光源辐射经过准光镜变成平行光束照射在分光系统(色散系统上)。

色散系统为棱镜或光栅,其作用是将光源产生的光分开,成为分立的谱线。投影系统的作用是将摄得的谱片进行放大,并投影在屏上以便观察。在定量分析时还需要有观测谱线黑度的黑度计及测量谱线间距的比长仪。

3.简述ICP 的形成原理及其特点。解:ICP是利用高频加热原理。

当在感应线圈上施加高频电场时,由于某种原因(如电火花等)在等离子体工作气体中部分电离产生的带电粒子在高频交变电磁场的作用下做高速运动,碰撞气体原子,使之迅速、大量电离,形成雪崩式放电,电离的气体在垂直于磁场方向的截面上形成闭合环形的涡流,在感应线圈内形成相当于变压器的次级线圈并同相当于初级线圈的感应线圈耦合,这种高频感应电流产生的高温又将气体加热、电离,并在管口形成一个火炬状的稳定的等离子体焰矩。其特点如下:(1)工作温度高、同时工作气体为惰性气体,因此原子化条件良好,有利于难熔化合物的分解及元素的激发,对大多数元素有很高的灵敏度。(2)由于趋肤效应的存在,稳定性高,自吸现象小,测定的线性范围宽。(3)由于电子密度高,所以碱金属的电离引起的干扰较小。(4)ICP属无极放电,不存在电极污染现象。(5)ICP的载气流速较低,有利于试样在中央通道中充分激发,而且耗样量也较少。(6)采用惰性气体作工作气体,因而光谱背景干扰少。

5.光谱定性分析的基本原理是什么?进行光谱定性分析时可以有哪几种方法?说明各个方法的基本原理和使用场合。解:由于各种元素的原子结构不同,在光源的激发下,可以产生各自的特征谱线,其波长是由每种元素的原子性质决定的,具有特征性和唯一性,因此可以通过检查谱片上有无特征谱线的出现来确定该元素是否存在,这就是光谱定性分析的基础。进行光谱定性分析有以下三种方法:(1)比较法。将要检出元素的纯物质或纯化合物与试样并列摄谱于同一感光板上,在映谱仪上检查试样光谱与纯物质光谱。若两者谱线出现在同一波长位置上,即可说明某一元素的某条谱线存在。本方法简单易行,但只适用于试样中指定组分的定性。

8.光谱定量分析的依据是什么?为什么要采用内标?简述内标法的原理。内标元素和分析线对应具备哪些条件?为什么?解:在光谱定量分析中,元素谱线的强度I与该元素在试样中的浓度C呈下述关系:

I= aCb 在一定条件下,a,b为常数,因此 log I = b logC

+loga

亦即谱线强度的对数与浓度对数呈线性关系,这就是光谱定量分析的依据。

在光谱定量分析时,由于a,b随被测元素的含量及实验条件(如蒸发、激发条件,取样量,感光板特性及显影条件等)的变化而变化,而且这种变化往往很难避免,因此要根据谱线强度的绝对值进行定量常常难以得到准确结果。所以常采用内标法消除工作条件的变化对测定结果的影响。

用内标法进行测定时,是在被测元素的谱线中选择一条谱线作为分析线,在基体元素(或定量加入的其它元素)的谱线中选择一条与分析线均称的谱线作为内标线,组成分析线对,利用分析线与内标线绝对强度的比值及相对强度来进行定量分析。这时存在如下的基本关系:logR = log(I1/I2)= b1logC + logA,其中A=a1/I2。

内内标元素和分析线对应具备的条件:①标元素与被测元素在光源作用下应有相近的蒸发性质;②内标元素若是外加的,必须是试样中不含或含量极少可以忽略的。③分析线对选择需匹配; 两条原子线或两条离子线,两条谱线的强度不宜相差过大。④分析线对两条谱线的激发电位相近。若内标元素与被测元素的电离电位相近,分析线对激发电位也相近,这样的分析线对称为“均匀线对”。⑤分析线对波长应尽可能接近。分析线对两条谱线应没有自吸或自吸很小,并不受其它谱线的干扰。⑥内标元素含量一定的。

10.试述光谱半定量分析的基本原理,如何进行? 解:光谱半定量分析主要有三种方法.(1)谱线呈现法,当分析元素含量降低时,该元素的谱线数目也会逐渐减少,可以根据一定实验条件下出现特征谱线的数目来进行半定量分析.(2)谱线强度比较法.可以将被测元素配制成不同浓度的标准系列,然后分别与试样同时摄谱,并控制相同的摄谱条件,通过比较被测元素的灵敏线与标准试样中该元素的相应谱线的黑度,用目视进行比较,进行半定量分析.(3)均称线对法选择基体元素或样品中组成恒定的某元素的一些谱线做为待测元素分析线的均称线对(激发电位相近的谱线),通过二者的比较来判断待测成分的近似含量。

第八章习题解答(原子吸收)2.何谓锐线光源?在原子吸收光谱分析中为什么要用锐线光源?

解:锐线光源是发射线半宽度远小于吸收线半宽度的光源,如空心阴极灯。在使用锐线光源时,光源发射线半宽度很小,并且发射线与吸收线的中心频率一致。这时发射线的轮廓可看作一个很窄的矩形,即峰值吸收系数K 在此轮廓内不随频率而改变,吸收只限于发射线轮廓内。这样,求出一定的峰值吸收系数即可测出一定的原子浓度。

3.在原子吸收光度计中为什么不采用连续光源(如钨丝灯或氘灯),而在分光光度计中则需要采用连续光源?

解:虽然原子吸收光谱中积分吸收与样品浓度呈线性关系,但由于原子吸收线的半宽度很小,如果采用连续光源,要测定半宽度很小的吸收线的积分吸收值就需要分辨率非常高的单色器,目前的技术条件尚达不到,因此只能借助锐线光源,利用峰值吸收来代替. 而分光光度计测定的是分子光谱,分子光谱属于带状光谱,具有较大的半宽度,使用普通的棱镜或光栅就可以达到要求.而且使用连续光源还可以进行光谱全扫描,可以用同一个光源对多种化合物进行测定.

4.原子吸收分析中,若产生下述情况而引致误差,应采用什么措施来减免之?(1)光源强度变化引起基线漂移,(2)火焰发射的辐射进入检测器(发射背景),(3)待测元素吸收线和试样中共存元素的吸收线重叠.

解:(1)选择适宜的灯电流,并保持灯电流稳定,使用前应该经过预热.(2)可以采用仪器调制方式来减免,必要时可适当增加灯电流提高光源发射强度来改善信噪比.(3)可以选用其它谱线作为分析线.如果没有合适的分析线,则需要分离干扰元素.

5.原子吸收分析中,若采用火焰原子化法,是否火焰温度愈高,测定灵敏度就愈高?为什么?解:不是.因为随着火焰温度升高,激发态原子增加,电离度增大,基态原子减少.所以如果太高,反而可能会导致测定灵敏度降低.尤其是对于易挥发和电离电位较低的元素,应使用低温火焰.7.说明在原子吸收分析中产生背景吸收的原因及影响,如何避免这一类影响?

解:背景吸收是由于原子化器中的气态分子对光的吸收或高浓度盐的固体微粒对光的散射而引起的,它们属于一种宽频带吸收.而且这种影响一般随着波长的减短而增大,同时随着基体元素浓度的增加而增大,并与火焰条件有关.可以针对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措施,例如火焰成分中OH,CH,CO等对光的吸收主要影响信号的稳定性,可以通过零点调节来消除,由于这种吸收随波长的减小而增加,所以当测定吸收波长位于远紫外区的元素时,可以选用空气-H2,Ar-H2火焰.对于火焰中金属盐或氧化物、氢氧化物引起的吸收通常利用高温火焰就可消除。

有时,对于背景的吸收也可利用以下方法进行校正:(1)邻近线校正法;(2)用与试液组成相似的标液校正;(3)分离基体。

15.用原子吸收法测锑,用铅作内标.取5.00mL未知锑溶液,加入2.00mL4.13mg.mL-1的铅溶液并稀释至10.0mL,测得ASb/APb= 0.808.另取相同浓度的锑和铅溶液,ASb/APb= 1.31, 计算未知液中锑的质量浓度.解:设试液中锑浓度为Cx,为了方便,将混合溶液吸光度比计为[Asb/Apb]1, 而将分别测定的吸光度比计为[Asb/Apb]2 由于:ASb = KSbCSb,APb =KPbCPb,故: KSb/KPb =[Asb/Apb]2 =1.31 [Asb/Apb]1=(KSb×5 × Cx/10)/(KPb × 2 × 4.13/10)=0.808,Cx = 1.02mg.mL-1 第九章习题解答 3.何谓助色团及生色团?试举例说明.

解:能够使化合物分子的吸收峰波长向长波长方向移动的杂原子基团称为助色团,例如CH4的吸收峰波长位于远紫外区,小于150nm但是当分子中引入-OH后,甲醇的正己烷溶液吸收波长位移至177nm,-OH起到助色团的作用.

当在饱和碳氢化合物中引入含有p键的不饱和基团时,会使这些化合物的最大吸收波长位移至紫外及可见光区,这种不饱和基团成为生色团.例如,CH2CH2的最大吸收波长位于171nm处,而乙烷则位于远紫外区. 7.亚异丙叉丙酮有两种异构体:CH3-C(CH3)=CH-CO-CH3及CH2=C(CH3)-CH2-CO-CH3.它们的紫外吸收光谱为:(a)最大吸收波长在235nm处,emax=12000L.mol-1.cm-1;(b)220nm以后没有强吸收.如何根据这两个光谱来判断上述异构体?试说明理由.解:(a)为a,b-不饱和酮,即第一种异构体,因为该分子中存在两个双键的pp共轭体系,吸收峰波长较长,而(b)在220nm以后无强吸收,说明分子中无K吸收带.故为第二中异构体.

8.下列两对异构体,能否用紫外光谱加以区别?

解;可以,(1)中第一个化合物含有三个共轭双键,最大吸收波长比第二种化合物要长,强度也较高.同理(2)中第二个化合物含有三个共轭双键.

9.试估计下列化合物中哪一种化合物的lmax最大,哪一种化合物的lmax最小,为什么?.解:(b)>(a)>(c)(b)中有两个共轭双键,存在K吸收带,(a)中有两个双键,而(c)中只有一个双键.

第十章课后习题

1.产生红外吸收的条件是什么?是否所有的分子振动都会产生红外吸收光谱?为什么? 解:条件:激发能与分子的振动能级差相匹配,同时有偶极矩的变化.并非所有的分子振动都会产生红外吸收光谱,具有红外吸收活性,只有发生偶极矩的变化时才会产生红外光谱.4.红外光谱定性分析的基本依据是什么?简要叙述红外定性分析的过程

解:基本依据:红外对有机化合物的定性具有鲜明的特征性,因为每一化合物都有特征的红外光谱,光谱带的数目、位置、形状、强度均随化合物及其聚集态的不同而不同。定性分析的过程如下:(1)试样的分离和精制;(2)了解试样有关的资料;(3)谱图解析;(4)与标准谱图对照;(5)联机检索

9.氯仿(CHCl3)的红外光谱说明C-H伸缩振动频率为3100cm-1,对于氘代氯仿(C2HCl3),其C-2H振动频率是否会改变?如果变化的话,是向高波数还是低波数位移?为什么? 解:由于1H,2H的相对原子质量不同,所以其伸缩振动频率会发生变化. CHCl3中,M=12x1/(12+1)=0.9237,C2HCl3中.M=12x2/(12+2)=1.714, 由于s与M平方根成反比,故氘代氯仿中,C-2H键振动频率会向低波数位移.

10.解:后者分子中存在-C=O,在1600cm-1会有一强吸收带,而前者则无此特征峰.

篇3:化学键 Word

本文对比介绍采用W o r d自带“EQ域”和“公式编辑器”编制规范、美观的数学、物理、化学等学科典型表达式和公式的方法。

●数学、物理、化学式的规定

根据国标GB3101-1993“有关量、单位和符号的一般原则”:数学、物理公式中的数字、算符、函数名 (如三角、对数、指数、最大值函数等) 、物理单位须用“正体”, 而因变量、自变量、物理常数须用“斜体”;化学表达式须用正体。

●基本知识

1.“EQ域”及其开关

格式:{EQ开关 (公式内容) }

作用:在“行”中生成比较简单的数学公式, 开关用于创建不同类型的公式。

(附常用开关与典型应用表)

2.“公式编辑器”简介

Word提供了“Microsoft公式3”, 执行“插入/对象/Microsoft公式3”即弹出“公式输入框”和“公式编辑器”工具栏 (见图1) , 后者包括10类只适于单个字符的“符号”[关系、间距和省略号、修饰、运算、箭头、逻辑、集合论、希腊字母 (小写) 、希腊字母 (大写) 、其他]和9类“模板” (围栏、分式和根式、上标和下标、求和、积分、底线和顶线、乘积、集合论、矩阵) , 分列在“公式”工具栏第1、2行。

用户可在“公式输入框”的矩形虚线框中输入公式的字母、数字或算符, 也可由工具栏选用需要的“符号”或“模板”。注意:“公式编辑器”光标的三种编辑形式“|” (输入) 、“」” (输入, 或用“退格键”删除左边字符) 、“L” (输入, 或用Del键删除右边字符) 。

3.对正、斜体字符的处理

“EQ域”字符均默认为“正体”, 根据需要可在“域代码”状态用按钮设置“斜体”字符。

在“公式编辑器”中执行“样式/定义”命令, 根据需要可在弹出的对话框 (见图2) 中设置:数学、物理公式只须设置“变量”、“小写希腊字母”为“倾斜”;化学表达式可以取消“变量”的“倾斜”设置。

●典型数学公式的输入

中、小学典型的数学公式大致包括:根式、分式、方程组、行列式、几何线段、矢量等, 典型应用实例可见常用开关与典型应用表。

1.含根式、分式、上标等复杂公式的输入

例1:

(1) 采用“EQ域”输入

域代码:{EQl ({EQf{X{EQsup4 (-2) }+Y{EQsup4}-2}, X{EQsup10 (-{EQf (2, 3) }) }+Y{EQsup10 (-{EQf (2, 3) }) }) }-{EQf (X{EQsup4 (-2) }-Y{EQsup4}-2}, X{EQsup10 (-{EQf (2, 3) }) }-Y{EQsup10 (-{EQf (2, 3) }) }) }) }

公式结构与输入顺序:这是一个由两个分式组成的二项式, 每个分式的分子和分母均为带指数的二项式;一般可分别输入每个单项分式 (分别输入分子和分母, 再通过{EQf (, ) }组合为分式) , 最后通过{EQl () }组合两个单项式。

“域代码”及其输入: (1) 输入第1个分式:首先输入X{EQsup4 (-2) }+Y{EQsup4}-2}, 其次输入X{EQsup10 (-{EQf (2, 3) }) }+Y{EQsup10 (-{EQf (2, 3) }) }) , 然后将两者分别移动嵌入{EQf (, ) }, 再将X和Y分别设置为“斜体”; (2) 类似地输入第2个分式:首先输入X{EQsup4 (-2) }-Y{EQsup4}-2}, 其次输入X{EQsup10 (-{EQf (2, 3) }) }-Y{EQsup10 (-{EQf (2, 3) }) }) }) , 然后将两者分别移动嵌入{EQf (, ) }, 再将X和Y分别设置为“斜体”; (3) 最后组合二项式:将第1个分式、减号、第2个分式移动嵌入{EQl () }的括号中。

建议:对于幂指数中含有负号或分式时, 建议不要采用“格式/字体”命令设置“上标”, 而采用{EQsup () }域设置之。

(2) 采用“公式编辑器”输入

模板选择与字符输入顺序:第1项:分式:X、上标 (-2) 、+、Y、上标 (-2) 、X、上标 (-) 、分式 (2、3) 、+、Y、上标 (-) 、分式 (2、3) , -, 第2项类似第1项输入顺序。

2. 竖式乘法的输入

例2:

(1) 采用“EQ域”输入

域代码:{EQaarco4 (, , 1, 2, ×, 1, 2, ─, ─, ─, ─, , , 2, 4, +, 1, 2, , ─, ─, ─, ─, , 1, 4, 4) }

说明:采用{EQaarco4 () }域并设置为4列数组, 横线用表格线。

(2) 采用“公式编辑器”输入

说明:使用矩阵 (4列5行) 模板, 并设置两根横线。

●典型物理公式的输入

物理公式除了带有函数名、自变量、数字、算符外, 还带有物理常数、物理单位等, 因此它们比数学公式更复杂。下面通过实例分类介绍典型物理公式的输入方法。

1.力学典型公式的输入

⑴摩擦系数计算公式

例3:

(1) 采用“EQ域”输入。

域代码:{EQl (μ1=tanθ-{EQf (u2, 2g Lcosθ) }) }

说明:采用{EQl () }和{EQf (, ) }嵌套, 字体格式设置简单上标, 并调整除数字、算符、三角函数以外的字母为“斜体”。

(2) 采用“公式编辑器”输入。

说明:使用希腊字母 (小写) 、分式模板。

(2) 单摆的周期公式

例4:T=

(1) 采用“EQ域”输入。

域代码:{EQl (T={EQf ( (2n+1) π, 2) }{EQr (, {EQf (L, g) }) } (n=0, 1, 2, …) ) }

说明:采用{EQl () }和{EQf (, ) }、{EQr () }嵌套, 并调整除数字、算符 (含括号) 外的字符为斜体。

(2) 采用“公式编辑器”输入。

说明:使用希腊字母 (小写) 、分式、根式模板。

(3) 计算时间的公式

例5:

(1) 采用“EQ域”输入。

域代码:{EQl (t{EQsdo6 (总) }=π{EQisu (i=1, N-1, {EQr ({EQf (M+im, k) }) }) }) }

说明:采用{EQl () }和{EQsdo () }、{EQisu (, , ) }、{EQr (, ) }、{EQf (, ) }嵌套, EQ域设置字符下标, 并调整除数字、中文字符、算符以外的字母为“斜体”。

(2) 采用“公式编辑器”输入。

说明:使用下标、希腊字母 (小写) 、求和、根式、分式模板。

2.热学典型公式 (温度计算公式) 的输入

例6:T=

(1) 采用“EQ域”输入

域代码:{EQl (T={EQf{2 (p0S+μMg) , p0S) }T0}}

说明:采用{EQl () }、{EQf (, ) }嵌套, 字体格式设置简单下标, 并调整除数字、算符以外的字母为斜体。部分字母为“斜体”。

(2) 采用“公式编辑器”输入

说明:使用希腊字母 (小写) 、下标、分式模板。

3.电磁学典型公式 (粒子在电场中运动方程组) 的输入

例7:

(1) 采用“EQ域”输入

域代码:{EQblc{ ({EQaalvs6 (l=υ0t, l={EQl ({EQf (1, 2) }{EQf (gE0, m) }t2) }) }) }

说明:采用{EQblc{}、{EQaalvs6 (, ) }、{EQl () }、{EQf (, ) }嵌套, 字体格式设置简单上、下标, 并调整除数字、算符以外的字母为“斜体”。

(2) 采用“公式编辑器”输入

说明:使用希腊字母 (小写) 、围栏、上标和下标、分式模板。

4.原子物理学典型公式 (镭核α衰变的核反应方程式) 的输入

例8:

(1) 采用“EQ域”输入

域代码:{EQl ({EQaarvs3 (226, 88) }Ra→{EQaarvs3 (A, Z) }X+{EQaarvs3 (4, 2) }He) }

说明:应用{EQl () }与三个{EQaarvs3 (, ) }嵌套, 全部采用正体。

(2) 采用“公式编辑器”输入

说明:使用箭头、矩阵模板。

篇4:化学键 Word

不过,你可能并未适应Office 2007的这一变化,有时为了某个已习惯的功能而苦苦查找,例如自动图文集、双行合一、分解图片等。那么我们就来找一个好向导吧!这里以Word 2007为例进行说明:

方法一:核查Word功能区映射工作簿

单击Word 2007窗口右上角的帮助按钮,稍后会进入一个窗口,选择“获取帮助”,在随后打开的“获取帮助”页

面中选择“参考:Word 2003命令在Word 2007中的位置”,进入下一页面后拖曳右侧的滚动条到最底端,这里可以找到一个名为“Word功能区映射工作簿”的链接,单击此链接后会提示下载一个名为“wordmap.xls”的文件,这个工作簿可以让你在Word 2007中查找菜单和工具栏命令的位置。

下载完成后,可以调用Excel 2007打开这个工作簿文件。该工作簿第一个选项卡上的说明就提供了关于自定义、查找和打印数据的提示信息,其后的各个选项卡对Word 2003、Word 2007的各个命令进行了详细的比对,如图1所示,这样就清晰多了。

方法二:使用交互指南

刚才的“Word功能区映射工作簿”虽然十分详细,但有些朋友可能并不喜欢这种比对方式。还可使用微软提供的可视交互式参考指南来熟悉Word 2007的菜单和功能按钮。

访问Office Online,依次进入“主页→产品→Word→Word 2007帮助和操作方法→获取帮助”的页面,这里提供了“交互:Word 2003到Word 2007命令参考指南”的功能,单击“启动指南”按钮(运行此指南需要Adobe Flash Player 7.0或更高版本的支持)。

篇5:化学键 Word

1.若干个原子:在元素符号前加数字,“1”省略

S表示1个硫原子,硫元素,硫单质2Ca2个钙原子

2.若干个分子:化学式前加数字(单个的元素符号除外)

①2H2 O2个水分子②2N22个氮分子③nSO2n个二氧化硫分子

3.若干个离子:离子符号前加数字(离子的电荷数标在右上角,电荷的数值等于它的化合价)①2S2-2个硫离子②2Ca2+2个钙离子③2SO4 2-2个硫酸根离子 ④nOH-n个氢氧根离子⑤2Fe3+2个铁离子⑥3Fe2+3个亚铁离子

4.元素的化合价:标在元素符号的正上方

+2-2+1

Ca +2价的钙元素O -2价的氧元素H2O水中氢元素的化合价+1价

5.“2”的含义

2Ca2+前2:表示2个钙离子,后2:每个钙离子带2个单位正电荷

2H2 O前2:表示2个水分子后2:每个水分子中有2个氢原子

+2

篇6:化学键 Word

西电中学

段小娟

2016.6.15 高考是系统工程,每个环节都关乎全局的成与败,而教师做为全程的参与者和引导者。现经历高考后,对高考复习工作总结如下:

一、抓好第一阶段的基础复习,落实“双基”。

1、整理考点

首先梳理了大纲规定的考点,认真研究每一个考点,一轮复习中争取做到细致精练,不拉下任何一个考点,教学过程中随时渗透考点的复习导向。每一个单元复习结束后,就引导学生整理考点是重点知识;每次大小考练的试卷分析,都从考点出发;小组复习检查,也是记忆考点基本知识等等,这样也便于学生后期复习过程中的查漏补缺。

同时备研组会上研究了怎样帮助学生理解这些知识点的有关内容,以及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引导学生将头脑中散乱的知识条理化、系统化、规律化,将零星的知识“点”梳理成知识“线”,并编织成知识“网”。并将化学知识提炼升华,形成牢固的知识框架结构和学科知识体系。

2、“量身”定制合理的复习计划 ⑴复习顺序较往年有所改变

今年没有按照模块复习,而是按照必修1,必修2,选修4,选修3课本顺序。这样便于学生使用课本,不会产生误觉,认为高考和课本没关系,要始终认为高考是以课本为准的,不能脱离课本。不专门进行计算专题复习,而是渗透在元素化合物的复习中。⑵进行了选修三《物质结构与性质》的学习和复习

选修内容知识点相对比较少,选做题的15分一定要抢上分。但是从高考题目的设置来看,选修五有机化学的选做题特点是大的推断题居多,1

有限时间内学一定不能忽视理解记忆重复的学习方法。学生如果中有一两物质推断不出来,大部分题目就无法完成,而且会在心里产生负面影响,更影响答题。根据我们学生的实际情况,更适合做选修三的题目。利用5个多星期的时间学完了选修三内容,相对有机化学,学生对选修三内容更感兴趣。学完以后,不能撂下了,基本每一星期做3—4道选修3 模拟题,避免遗忘,随时复习。这样效果非常好,最后模拟练习时学生的这道选修题年级的平均分都在8分以上。而且从高考结果的反映来看,学生答得很不错。

3、第一学期制定了复习计划: 第一轮复习:9月—3月下旬 第二轮复习:3月下旬---4月下旬

第三轮复习同时进行模拟大练习:4月下旬—5月下旬 查漏补缺

实际复习过程中第二轮和第三轮是穿插进行。

4、向课堂要效率

整个复习过程中,我们抓住了课堂阵地,刚进入复习阶段,学生精力充沛,信心十足,作业完成地也很好。但是一段时间以后,学生进入了疲惫阶段,这时课堂上不断给学生鼓气,不断改变教学方式,激起兴趣,讲知识也从更高角度进行总结。课堂上更多让学生总结。比如我引导学生做一道关于铝的题目,看似是两个方程式,但是学生很容易遗忘,我就从铝元素在水溶液中的存在方式让学生进行总结,虽然花的时间比较长,将近半节课。但是学生也弄清楚了铝三角那么多难记的化学方程式和离子方程式及应用,使他们对方程式及其应用也有了新的认识。也常采用讨论、多媒体、视频、实验、学生讲,小组竞争等多种方法。布置作业一直都是分层次布置,而且精讲精练,严格做到了忌题海战 2

术,所有题目布置之前都是我们备课组老师先做过的题目。只要是布置的作业一定有反馈及讲评。

5、整理笔记、整理错题

一章内容复习完以后,一定整理好本章基本知识点,总结规律,找出考点,找出自己的难点。整理的过程中可能会发现问题,再学会解决问题,这样,就能把知识变为自己的了。

平常的作业及考练题目中的错题就能反映出自己的弱项,一定不能忽视,及时整理,反复总结,这个工作要做到高考复习结束。

二、突出主干,落实重点,改变策略

1、研究必考考点,常考考点

认真分析近五年高考题,尤其是2014、2015年高考题以及2016年模拟试题,找规律,研究考试方向。总结必考考点和常考考点。二轮、三轮复习就以这些考点为重点。比如电化学,反应速率及平衡,选做题的八九个知识点等等,我们给学生专门做专题专项训练,突出化学主干知识和重点知识。电化学作为必考点,内容少,容易提分,我们备课组就突出了电化学的内容复习,在基本原理基础上,更突出复习了新型电池的有关题目。学生对这类题目就开始有畏惧心理,复习强化练习以后,大部分学生在这块都有了很大提高。还有,化学方程式的配平,课堂中不断练习,学生也掌握得很好。

2、充分利用早读

五月份开始,学校给理综安排了早读,对化学科目的学习记忆提供了很好的时间条件。我们对早读做了安排:抓住重点和主干知识,依次复习记忆并检测化学方程式及元素化合物、电化学、物质结构与元素周期律、选修三等。早读中,我们首先布置早读目标,规定记忆基础知识点,然后检测。这样可大大提高效率。

3、二轮专题复习和专项训练适当地同时进行

一轮复习时间一般比较长。学生经常会随着学习的时间推移容易遗忘。而且选择题和选做题应该是我们的学生得分的重点。所以我们在二轮复习的同时,给学生进行选择题和选做题的定时训练。选择题练了一个半月左右,要求学生每天练十个,第二天一到校就给出正确答案,学生自己先纠正改错,疑难问题课堂上利用5分钟左右进行讲解。选择题练习出现疲惫期时,改做选三练习。这种效果很好。近几年的高考题中总有一道化学反应原理知识的拼凑题目。我们也专门出了两套题目进行练习。这些做法效果都很好。

4、做好试卷分析。

第二学期开始,每次考试试卷,要求学生认真做好分析整理工作。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错误原因、、改正,找出对应考点,自己找两道相关题目进行针对性训练。

5、考前回归课本,加强记忆。

帮学生整理常考方程式,课本中常考实验。要求学生高考前把课本认真研读一遍,检查是否有知识点的遗漏。

三、精心选编试题,控制难度,提高练习效率和准确性

新高考明确侧重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主干知识的考查,其中Ⅰ卷主要考查基础知识,Ⅱ卷主要考查能力,在20%的难题中不是知识的偏、深、怪,而是能力要求高。

四、高三复习的困惑质疑

高三第一轮复习中,教师通常会编写内容详尽的讲学案,帮助学生梳理已学知识,课堂上教师讲解知识点、讲解例题、组织化学方程式的默写、测验等,学生听课、填写讲学案、做练习等。这样的课堂往往没有真正的师生互动,没有化学实验,没有真实生动的“情境”。师生们都觉得 4

枯燥无趣的,但 我们老师“无奈”而“认真”地做着,因为觉得那是“有效”的、“必须”的。在掌握基本知识点的基础上才有综合应用这并没有错,但有几点值得思考:①教师对知识点的梳理、归纳能替代学生的复习吗?②梳理回顾知识点的工作一定要在课堂上由教师帮助完成吗?高三的复习中学生并没有占据主导地位。我们化学复习的现状是不是更多地关注了知识本身,如知识点的回顾和知识体系的完整,而忽略了学习者本身?知识本位的复习课是否该转变成人本位的复习课?

五、改善高三复习课效率的几点想法

1. 保持复习课的新鲜感——话题式教学设计

复习课的新鲜感来自于对复习内容的重组与整合,不适宜再如新授课那样按模块分开复习,如何整合?寻找一个话题,设置一系列涉及到各模块的问题应当是可行的做法。

2. 复习课应超越对具体事实的认识——进行概念性思维 化学学科的具体事实十分繁杂,这也是中学生对化学学科感到学习困难的原因。过去的复习,往往更多关注对事实(物质性质、具体反应、化学概念、化学原理等)的掌握,而忽视了培养学生超越对具体事实的认识,进行深层的概念性思维的能力。高效的化学复习课,应当将教学的重心从对事实的记忆转移到在事实基础上的深层概念理解上。因为深层的理解力是今后进一步学习和发展所必须的。

3. 学生喜欢挑战与惊喜——课堂要引发认识冲突

复习课为什么枯燥?一是内容重复,二是问题陈旧。关键是认识问题的视角没有变化,不能与学生已有的认知发生冲突,一味回顾旧知识,自然引不起学生兴趣,所以设置认知冲突的教学环节是复习课中要考虑的。

总之,教育最终是为了人的发展,而愉快的学习体验是人健康发展,5

上一篇:网络传输介质专题辅导下一篇:B煤矿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培训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