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购物心理学

2024-05-20

旅游购物心理学(精选8篇)

篇1:旅游购物心理学

第一章:旅游心理学概述

教学目标、重点、难点:

【教学目标】

通过本章学习,熟悉旅游心理学的学科性质、历史发展沿革,掌握旅游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内容,了解旅游心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知道学习旅游心理学的价值和目的。【重点】

旅游心理学的产生与发展、旅游心理学的学科性质、旅游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难点】

理解人类心理的本质。

第一节:旅游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一、旅游心理学的产生: 学科产生:1981年,美国CBI公司出版了由佛罗里达中心大学旅游研究所所长小爱德华·J·梅奥和工商管理学院院长兰斯·P·贾维斯合著的《旅游心理学》。该书第一次从心理学角度分析研究旅游者的旅游心理和行为,揭开了旅游心理学研究的序幕。

二、对旅游心理学研究对象的探讨:

观点

1、旅游心理学的研究对象(运用心理学的原理与方法研究旅游活动中人的心理现象及其发展规律)

观点

2、旅游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旅游心理学是研究旅游者、旅游工作者和旅游地居民在旅游活动中的心理与行为规律的科学。

观点

3、旅游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本书观点)

旅游心理学分为研究内容与研究对象,其中,研究内容包括旅游者的个体、群体心理,研究对象包括心理现象与心理规律。

三、旅游心理学的学科性质

1、旅游心理学 是一门交叉性、边缘性学科。

2、旅游心理学属于应用心理学的范畴,其目的是为旅游服务与旅游业的发展提供理论与策略性指导,体现他的实践借鉴价值。

第二节:旅游心理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一、普通心理学

(一)心理学的历史:

(二)心理学的基本内容

1、心理过程:

认识过程:是人脑对客观对象的属性及其本质联系的反映。

情感过程:是人们情绪、情感的发生与体验过程。

意志过程:是人们面对困难有意识地支配和调节自己行动的心理过程。

2、个性心理:

个性倾向特征:集中体现在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和世界观等方面。

个性心理特征:指一个人在心理活动中经常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特点。它主要包括气质、性格和能力。

二、社会心理学

(一)个体社会心理

这一层面的研究包括社会化、社会认知、社会动机、社会感情、社会态度等几个领域。

(二)社会交往心理

这一层面的内容包括对人际沟通、人际 影响、人际关系的研究。

(三)群体心理

三、消费者行为学

(一)个体变量与消费者行为的关系

(二)营销策略与消费者行为

(三)环境变量与消费者行为

四、旅游学

第三节:旅游心理学的研究意义和研究方法

一、旅游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1、观察法

2、调查法

3、测量法

二、研究和学习旅游心理学的意义

1、有利于提高旅游业的服务质量

2、有利于改善旅游业的经营管理

3、有利于科学、合理地开发旅游资源和安排旅游设施

4、有利于提高员工的心理素质及职业素养

5、有利于开发能真正满足旅游者需求的旅游产品

篇2:旅游购物心理学

一、名解

1、动机

是发动和维持人的活动,并使活动指向一定目标的心理倾向。

2、知觉

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务的整体反应,是在感觉的基础上,把所有的信息材料加以综合整理,从而形成对事物的完整印象。

3、态度

是一个人以肯定或否定的方式估价某些抽象事物、具体事物或某些情况的心理倾向。

4、自我概念

就是对自己个人身心活动的觉察,即自己认识的一切,包括认识自己的生理状况,心理特征以及自己与他人的关系等。

5、接近原理:是指在感知各种刺激时,彼此相互接近的刺激物比彼此相隔较远的刺激物更容易组合在一起,构成知觉的对象。

6、激励

激发鼓励通过高水平的努力实现组织目标的意愿,而这种努力以能够满足个体的某些需要为条件;

激发人的动机,使人有一股内在的动力,向所期望的目标前进的内部心理活动过程; 激励是满足需要的过程。

7、认知学习

掌握一定的知识、技能和行为举止的学习。(上网查的)

8、刻板印象

是人们对于某一类事物产生比较固定的看法,也是一种概括而笼统的看法。作用:节约知觉时间、帮助旅游者决策、帮助旅游服务者知觉旅游者。

9、非正式群体

没有正式规定,以成员相互关系中明确的情绪色彩,如好感、志趣为基础构成的群体。

10、旅游心理学

是研究旅游者的心理活动现象及其相关规律的学科,解释人们为什么要外出旅游,分析影响和支配人们旅游决策的因素,说明人们是怎样做出旅游选择的、旅游服务对旅游者会产生哪些影响;同时研究有关旅游业的开发、经营管理的心理学内容以及相关的旅游服务心理。

11、个性

个性是个人在先天素质的基础上,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和社会实践活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综合。

12、晕轮效应:也叫光环效应,指由知觉对象的某一特征推及到对象的总体特征,从而产生美化或丑化对象的心理倾向。

二、简答、论述

1、研究旅游心理学的作用

为旅游行业提供了心理学的分析框架和分析工具; 为旅游企业的旅游服务提供理论依据,有助于企业提高旅游服务质量,提高旅游消费者福利; 为旅游资源的科学开发、规划提供有效和客观的依据;

2、怎么通过改变旅游产品来改变旅游者的态度

(1)改变产品的设计:如交通工具的变化、酒店星级的变化、产品价格的变化、景区景点的设计(2)改变产品支付方式:提供网络预定与支付的便利(3)提供更好的服务(4)从业人员的服务态度:例如800电话 售后服(5)改进旅游服务网点和设施:门店的设计 1 logo 颜色 装修 网点的数量、分布,连锁经营 国际连锁酒店(6)提供时间便利:

3、距离对知觉的阻止和促进作用?P39(1)【书本】距离对旅游的阻止作用:地理学家将距离对旅游的阻止作用称为“距离的摩擦”。意思是旅游必然要付出一定的代价,包括经济上的代价,时间上的代价,机会上的代价,体力上的代价,以及人们从一地到另一地而引起的情绪上的代价。当然,这些代价本身阻碍了旅游。因为,如果人们不能从旅游中得到足以补偿这些代价的益处,旅游时不可能进行的。这些代价的摩擦作用阻碍了旅游。

【讲义】距离对旅游的阻止作用:交通费用、时间成本、个人身体状况,中国国际旅游状况(2)【书本】距离对旅游的促进作用:距离知觉还有另外一种现象却在和距离的摩擦相抗衡,并促进旅游。研究发现,遥远的目的地因为远,对旅游者更具有吸引力。在距离摩擦作用使旅游者选择近的目的地的同时,另外一种竞争力量把旅游者吸引到更远的目的地。从心理上说,遥远的旅游胜地所产生的朦胧感与神秘感不仅给人以更多的希望,而且还给人以更多的、我们同样也需要的、新奇和多样性的希望。在不考虑巨大的,不可想象的经济代价的情况下,所有这些理由都会使人们觉得在家乡附近游乐场永远代替不了去遥远的异邦度假旅游的愿望。

4、什么是经典性条件反射和工具性条件反射,什么是认知学习理论?讲义+书本P47-51(1)经典性条件反射:借助某种刺激与某一反应之间的已有联系,经由练习可以建立起另一种中性刺激与同样反应之间的联系

巴莆洛夫通过把一个中立的刺激(铃)与一个negative引起狗的分泌唾液的反应的刺激(他把干肉末塞进狗的嘴里)放在一起产生了经典性条件反射。肉末是一种无条件反射,狗一听到铃声就联想到喂食时间的反应,就是条件反射。

(2)工具性条件反射:也称操作性条件反射,是指个人学习去做那些能产生正面结果的行为而避免产生负面结果的行为。心理学家斯金纳的提出。例:应用于低参与度的消费活动 低值商品

营销实例:赠送样品、试尝、有奖销售(各种强化)CASINO代金券

经典性条件反射的反应是不自觉地并且相当简单,而工具性条件反射的反应时为了获得既定的目标有意做出的,可能比较复杂。另外,经典性条件反射中两种刺激是紧密相连的,而工具性学习是对期望行为奖励的结果,经过一段时间后,许多未被强化的其他行为不断地被尝试并放弃。

工具条件反射在下述三种情况发生:A、环境以奖励的方式提供正强化,加强了反应并使消费者做出适当的行为。B、负强化也会加强反应,并使消费者做出适当的行为。C、与我们做某事是为了避免不高兴不同,惩罚是指一种反应导致了不愉快的事件发生。当惩罚发生后,消费者就不再重复这种行为。

(3)认知学习理论:强调内部思考过程的重要、强调学习过程中的创造性和洞察力。

(一)格式塔学习理论(Cestalt 德语 完形、整体)1)似动现象:两个相距不远、相继出现的视觉刺激物,呈现的时间间隔如果在1/10秒到1/30秒之间,那么我们看到的不是两个物体,而是一个物体在移动。这是形成格式塔心理学的基础。例:大街上的似动现象.flv 通过学习,会在头脑中留下记忆痕迹,记忆痕迹是因经验而留在神经系统中的。但格式塔心理学认为,这些痕迹不是孤立的要素,而是一个有组织的整体,即完形。因此,学习主要不是加进新痕迹或减去旧痕迹的问题,而是要使一种完形改变成另一种完形。格式塔学习理论所关注的,正是发生这种知觉重组的方式。如果一个人看不出呈现在他面前的问题,看不出各种事物之间的联系,那么他对事物的知觉就还处在无组织的、末分化的状态,因而也就无所谓学习了。

一个人学习的方式,通常是从一种混沌的模糊状态,转变成一种有意义的、有结构的状态,这就是知觉重组的过程。适用于高度参与的产品购买行为: 固定资产、奢侈品、旅游

5、旅游者减少察觉到的风险可以采取哪些策略?讲义

(1)降低对产品和服务的期望(2)重复购买一个品牌,减少购买成本(3)多方收集信息(4)购买高价产品

6、什么是认知不协调理论?如何解决认知不协调?讲义

(1)认知不协调理论 :费斯廷格(美)社会心理学家提出,其假设基础为:人们在生活中有一种秩序和一致性的需要,当信念与行为相冲突时便会产生紧张感。人们被激发去减少这种不一致来消除不愉快的感觉。(2)如何解决认知不谐调:

A、扩大认知范围 B、增加认知协调因素C、降低认知不协调因素 例:如何运用在旅游活动中,解决人际矛盾

销售人员--客人

7、你的家庭如何进行决策的?分析哪些因素对你的家庭旅游决策产生影响P185-P189

8、旅游动机具有多样性,人们的旅游行为一般都出于哪些动机

(1)身心健康的动机:观光旅游、休闲度假旅游、健身旅游、体育旅游

(2)求知探险的动机:探究不同的文化、探求不同的生活方式、审美动机、探险旅游、民俗风情旅游

(3)社会交往的动机:探亲旅游、宗教朝拜、访问

经济活动动机:商务旅游、购物旅游

(4)社交、尊重和自我完善的动机:高端旅游产品

(5)多样性需要是最基本的旅游动机之一:旅游是对现实的一种逃避、离开家去旅游会给刻板的生活带来受人欢迎的多样性

9、主要的激励理论及其基本观点

一、早期的激励理论

1、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

2、麦格雷戈的X理论、Y理论

3、赫兹伯格的双因素理论

激励-保健理论 激励因素: 挑战性的工作、工作的成就、工作成绩得到认可、个人发展的可能性、晋升职务上的责任感。保健因素: 公司政策与行政管理、工作稳定性、工作条件、人际关系、薪水 双因素理论主要观点:

激励因素是积极的,能产生满足感,但缺乏时,不会使人产生多大的不满足感 保健因素是消极的,不直接产生激励作用,即有了它们也不会对人产生激励作用但能预防不满产生;但缺乏会使人产生很大的不满足感。满意的对立面

没有满意 不满意的对立面

没有不满意

双因素理论的修正:

1、金钱可以作为激励因素

金钱----成就、认可

2、专业人士,缺乏激励会产生不满足感

二、当代激励理论

1、ERG理论:

(1)阿尔德佛把马斯洛的五个层次的需要简化为三个层次:

生存需要:包括生理、物质欲望

关系需要:个体通过人际交往与别人交流思想感情的需要

成长需要:个人成长和发挥个人创造力

(2)人的需要不一定象马斯洛所说的严格按照由低向高的阶梯状发展顺序,存在遇到挫折下降的情况;

(3)管理人员应切实了解员工的真实需要

2、目标设置理论:

爱德温·洛克:明确的目标能提高绩效,即明确的目标本身就具有激励作用。措施:

在组织管理中采取目标明确化,不是简单告诉员工“尽最大努力做” 在工作中及时反馈,说明与目标的差距

让员工及时参与目标的设置,增加员工对目标的认同

3、公平理论:

个人投入(所得报酬)/个人产出

== 他人投入/他人产出

研究工资报酬的合理性、公平性对员工生产积极性的影响

一个人所得报酬的绝对值与其积极性高低并无直接的必然联系。员工的积极性不仅受其绝对收入的影响,而且受其相对收入的影响。

4、期望理论:

当人们有需要,并预期通过行动有可能实现某个目标的时候,才会积极采取行动; 动力(激励水平)= 期望概率 * 目标效价

期望概率:人们对自己的某一行动能否达到工作绩效和目标的可能性的估计; 目标效价:指人们对某一行动成果的重视程度与评价高低,即人们在主观上认为这奖酬的价值大小。可以用10级量表表示,最高为10,最低为0。自我实现的预言:

关于某些未来行为或事件的预测对行为的改变很大,以至于产生预期的结果。

10、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的过程中应如何处理员工能力上的差异? 能力:是指人能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具备的心理特征。能力反映了个体在某一工作中完成各种任务的可能性。能力与工作的匹配:管理者要合理确定企业所需要的能力结构,在此基础上聚集与各部门需要相适应的人才。同一个人不可能适应所有部门的每项工作针对员工的能力发展水平,实施不同的职业教育和训练完善组织机构,确立人才“金字塔”考虑和培养员工的兴趣,提高其专业技能

11、弗洛伊德的个性学说相关内容P154 弗洛伊德把个性分为“本我”、“自我”、“超我”三个主要组成部分

本我:是人格结构中最原始的部分,从出生即已存在,是人类的基本需求,如饥、渴、睡眠

支配原则为快乐原则

自我:在现实环境中由本我中分化发展而产生,介于本我和超我之间,对本我的冲动和自我的管制具有缓冲和调节的功能;支配原则为现实原则

超我:是人格结构中居于管制地位的最高部分,是由于个体在生活中,接受社会文化道德规范的教养而逐渐形成的。超我的两个重要部分:一是社会理想,是要求自己的行为符合自己理想的标准

二是良心,规定自己的行为免于犯错的一些限制

支配原则为完美原则

12、引起旅游者不满和投诉的因素,如何处理旅游者的投诉

(1)不公平

价格因素:产品价格与产品质量的符合程度,旅行社团队成员之间购买价格的差异,住店客人之间购买价格的差异

设施服务因素:服务设施的好坏、完善与否、服务设施好坏、完善与价格的 4 符合程度、与消费者心理期望的相符程度

(2)需要未得到满足:生理的需要:温饱、休憩

尊重、社交的需要:孤独 社会尊重不足(旅游团体)对待旅游者抱怨与投诉的态度

(1)认真倾听:了解旅游者的想法,给予旅游者发泄怨气的渠道(2)满足旅游者的自尊需要,消除其挫折感(3)从旅游者角度出发,真心为其着想(4)迅速处理旅游者的投诉

13、什么是社会阶层?社会阶层与旅游行为的关系

社会阶层:一个社会阶层由一大批社会地位大致等同的人构成所有权的问题生存状态 社会阶层与旅游行为的关系 上层:重视旅游

中层:所有旅游者中数量最多的人 下层:短途旅游、注重实用

14、什么是智商测试?能力差异与企业管理的关系(1)斯坦福-比奈测验

智商IQ(intelligence quotient):由斯坦福大学的特曼提出。特曼对美国的学龄儿童采用比奈(法)的测验题,对测验进行标准化,通过对美国成千上万儿童的测量得到与年龄相关的常模。

智商测试

IQ=MA/CA *100 心理年龄/实际年龄(2)能力差异与企业管理:能力与工作的匹配

管理者要合理确定企业所需要的能力结构,在此基础上聚集与各部门需要相适应的人才。同一个人不可能适应所有部门的每项工作

针对员工的能力发展水平,实施不同的职业教育和训练 完善组织机构,确立人才“金字塔” 考虑和培养员工的兴趣,提高其专业技能

15、什么是从众行为?影响从众行为的因素有哪些? 从众行为:

(1)从众:个体在群体压力的作用下,个体就会产生与群体行为保持一致的倾向,也就是表现出某种从众行为(2)影响从众的因素:

个人因素:智力、自信心、个性特点、人际关系

环境因素:群体的凝聚力、群体成员的共同性、群体规模等

16、酒店及旅行社服务心理及其分析(PPT)

17、家庭生命周期与旅游行为P183 邮轮旅游 主题公园

篇3:旅游购物心理学

旅游心理学课程的主要内容是旅游活动中人们的消费心理、交往心理、服务心理等,对学生未来的工作有十分重要的实践意义。但作为一门刚出现不久的课程,依然存在较多的问题,严重影响着教学效果。因此,旅游心心理学课程的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二、旅游心理学课程的现存问题

(一)课程内容忽略实践

高职旅游类专业的旅游心理学课程的一大重要特点就是理论性极强,一个学期近60个可是几乎都是停留在书本知识讲解的层面,重视理论教学,很少会有实训课,忽略实践。旅游心理学课程的理论部分固然重要,但也少不了实践去帮助同学们学会运用理论知识并夯实基础。缺乏实践训练的旅游心理学课程,学生学习成效差,运用能力弱,难以真正掌握。

(二)缺乏精准型授课老师

目前,高职院校的旅游心理学课程的授课老师要么就是来自旅游类相关专业,要么就是来自心理学专业。这就造成了该学科老师缺乏十分精准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旅游类专业的老师对心理学的研究并未十分透彻,而心理学专业的老师对旅游方面可能就不是那么精通。而旅游心理学课程对旅游知识、心理学知识以及两者的融合和关系都有所涉及,而且内容复杂而抽象,难度较大,如果老师的专业水平不够,那么该门课程的教学效果将很难得到保证。

(三)教学方法陈旧死板

高职院校的旅游心理学课程的教学方法还停留在“老师教,学生学”的阶段,整个教学过程以老师讲课为中心,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位置,这种传统的教学方法很容易让学生丧失学习兴趣,感到枯燥乏味,出现注意力不集中、厌学等消极情绪。而且旅游心理学课程是一项极其抽象的课程,需要学生自己去积极思考和体会才能领悟其中的道理,传统的教学方法使学生丢失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依赖老师,使得最终学习成效不佳。

(四)考核体系不够全面

大部分高职院校的旅游心理学课程的考核方式依旧是使用期末统一闭卷考试的方式进行,试卷内容以理论知识为主,占到试卷总分值的70%到80%左右,而考察学生灵活运用能力的实例题只占到20%到30%左右,这就导致了即使不会实际运用的学生在考试前把考试重点背熟就可以通过考试。这种考核标准无法真正考核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能力、运用能力和理解能力,是一种十分片面的考核体系。而且,也会造成学生对该门课程不重视,不积极,不认真的态度。

三、旅游心理学课程的改革措施

(一)课程内容把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

旅游心理学课程一个学期近60个课时,应把理论课和实践课结合起来,各占一定课时,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对于繁重复杂的理论讲解部分,老师要精简课本内容,把重点内容精简化地表达和讲解,让学生快速理解、掌握,不拘泥于课本,有些过于抽象化的内容不必浪费大量时间去解读,很可能就造成学生最终也是一知半解,时间也浪费了,这些问题可以以问题的形式提出,再留到实践课中让学生自己亲身体会,自己探索解决,在实践课后,学生有了一定的感受和体会,再去讲解这些晦涩难懂的理论,学生更能理解和接受。

(二)培养精准型专业教师人才队伍

针对来自不同专业的教师,要对其薄弱的方面进行培训,提高其专业水平,使其成为精准型的专业教师。例如,来自心理学的教师,可以安排他们去各地旅游景点进行考察、学习,安排他们前往当地的旅游相关企业内进行实践训练,培养实践经验,提高综合能力和专业素养,提升教学效果。

(三)改变传统陈旧的教学方法

改变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方法,融入新的教学方法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例如,实例分析,老师举出一些同学比较感兴趣的相关实例,让同学自由发言,来分析这个实例,老师只是起到一个指导和总结的作用;模拟情景,课堂上假设一种旅游活动场景,引导学生去感受和体会情景中角色的情感变化、心理变化、价值判断等心理活动,进而理解课本中难以理解的抽象知识点。

(四)完善和修正考核体系

考核体系应该既注重考察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能力,还要考察学生的实际运用的能力,不能偏颇任一方。平常课堂中的实例分析、模拟情景等实践活动的表现成绩占期末成绩的30%,另外,期末试卷中的理论试题占总分的一半,而灵活的实例分析、实例运用题也占一半,总的考试成绩占期末成绩的70%。这样,整个考核体系就能对学生的综合能力有一个全面的分析和判断,也能促使学生在课堂中积极表现,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四、结语

篇4:浅析旅游心理学在旅游业中的运用

关键词:心理学;旅游;运用

一、心理学与旅游心理学概念

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及动物心理现象、精神功能和行为的科学,既是一门理论学科,也是一门应用学科,心理学研究涉及知觉、认知、情绪、人格、行为、人际关系、社会关系等诸多领域。旅游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在旅游活动过程中,旅游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旅游者心理、旅游工作者心理、旅游服务心理、旅游管理心理、旅游地居民心理、旅游资源开发及旅游设施建造中的心理问题。

二、旅游心理学在旅游行业中的作用

1.有助于提高旅游企业的管理水平

旅游心理学有助于提高旅游管理者的管理水平和领导艺术,帮助旅游企业管理者解决管理与经营活动中的心理问题。让旅游管理者掌握组织内成员的心理及行为特点,从而调动旅游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旅游服务质量。要想使旅游者得到最佳的服务,就要从旅游从业者团队做起,管理者将员工的利益放在首位,关爱下属,培养员工良好的道德品质、情感品质、意志品质等良好心理品质,使团队发挥最大潜能,从而提高旅游企业的工作效率。

2.有助于提高旅游服务的水平

学习心理学,旅游从业者能够根据旅游消费者行为,分析了解旅游者的旅游需要、动机、态度、人格等方面,从而可以提供给旅游者更加有针对性的服务。我国旅游业起步晚,但经济的飞速发展促进了旅游业的迅猛发展。但只有先进的硬件设施是不能充分满足旅游者需要的,应从旅游者的需要出发,掌握旅游者对食、住、行、游、购、娱各个方面的偏好和内在的心理需要,了解不同性别、年龄、民族、职业和文化背景等心理差异,才能提供更加有针对性的服务。

3.有助于科学合理地开发旅游资源

开发旅游资源是以旅游者为主体而设计的。要考虑旅游资源是否适应旅游者的生理、心理特点,充分考虑到旅游者的兴趣、爱好、审美习惯和个性需求。例如旅游交通是否能够给旅游者带来安全、舒适的体验,饭店是否能够满足旅游者对方便、雅致的生活环境需求,购买消费是否符合旅游者消费水平等问题。所有旅游产品、旅游资源、旅游设施的設计都要充分尊重旅游者的心理变化和发展趋势,尽量让旅游者得到积极愉悦的心理体验。

三、心理学理论知识在旅游行业中的运用

旅游心理学主要包括旅游消费行为、旅游服务行为和旅游消费心理倾向,它主要是研究旅游活动中人的行为规律的科学。旅游心理学就是通过对旅游者的动机、旅游者的态度、旅游者情绪、旅游者美好体验等方面的研究,探索心理因素对旅游行为产生、选择和心理效果的影响。

旅游需要是指旅游者或潜在旅游者感到某种欠缺而力求满足的内心状态,动机是推动人们进行旅游活动,并使人处于积极状态以达到一定旅游目标的动力或内驱力。

旅游偏好是指旅游者趋向于某一旅游目标极端肯定的心理倾向,旅游态度对象的吸引力取决于旅游者的心理特征和态度对象的客观属性。另外,个性初始风景,即人们未成年时期曾生活并受到很大影响的居住地景象,都会影响到旅游者的旅游行为及旅游决策。

有效调控旅游从业者的情绪情感也是提供优秀旅游服务质量的重要保障,旅游从业人员必须善于控制不必要的激情和不良心境,可以采用理智控制法、转移调控法、合理地宣泄情绪及利用情绪ABC认知疗法。确保自己在工作中始终保持积极健康的良好心境,也可以帮助旅游者调整情绪情感,让旅游者体会到旅游服务带来的愉悦体验。

四、旅游从业者应具有的心理素质

旅游企业员工的心理素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企业的形象和服务质量。企业员工的心理素质体现在导游接团时、服务过程中及旅游结束时,贯穿于旅游工作的始终。

旅游从业者要有端庄稳重、不卑不亢的精神面貌,举手投足中要体现良好的行为仪态;具有灵敏性耐力、可塑性、适应性等职业气质及主动热情、耐心服务、适应环境、积极进取、乐观自信的良好性格品质;营造和谐氛围,激发积极情绪,加强情绪修养,学会理性思维等情绪情感品质;有较强的意志力,能够树立人生理想,明确工作目标,充分利用集体动力,加强意志锻炼等。这是作为一名优秀的旅游从业者应该具备的心理素质。

旅游心理学在旅游业中的重要地位日显突出,并且不容动摇。但是,旅游心理学毕竟是一门非常年轻的学科,还需要不断地进步和完善,从而提高旅游服务质量和效率。在旅游心理学的依托下,要让旅游者得到更为满意、周到的服务,让旅游服务人员素质得到更进一步的提高,保证旅游者吃得开心,住得舒心,看得赏心,买得随心,玩得尽心。

参考文献:

[1]薛群慧.论旅游心理学的研究对象[J].昆明大学学报,2006(2).

[2]芦爱英.论旅游者的心理需求及服务策略[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2005(2).

[3]刘兴华.浅议散客旅游者的心理特征与营销策略[J].职业技术,2009(7).

篇5:旅游心理学

1、旅游者心理

2、旅游工作者心理

3、旅游服务心理

4、旅游管理心理

5、旅游地居民心理

6、旅游活动中的人际关系

7、旅游资源开发及设施中的心理学问题

二、旅游心理学的研究范围:p5 旅游心理学以旅游者、旅游工作者和旅游地居民在旅游活动中的心理和行为现象、旅游客体对旅游心理的影响等作为研究范围。

三:旅游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观察法、访谈调查法、问卷调查法、测验法 1.按需要的起源,可分为自然需要和社会需要

(1)自然(生理)需要:是人类对维持生命和繁衍后代的必要条件的需要。饮食、运动、睡眠、阳光、空气、排泄、御寒等;(2)社会(心理)需要:人类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对劳动、知识、社会道德、审美、宗

教信仰、成就、尊重、娱乐享受、人际交往等方面的需要。2.按需要的对象,可分为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

(1)物质需要:人们对物质和物质产品的需要。如吃住行有关的物品,工具和日常生活用品。

(2)精神需要:人们对精神生活和精神产品的需要。如知识、文化艺术、审美道德。需要的概念:需要是当个体感到某种缺乏时力求获得满足的欲望。需要的特征:对象性、社会性、周期性、差异性、发展性p30 马斯洛需要层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需要p31 单一性需要:认为人们几乎总是寻求平衡、和谐、相同、没有冲突和可预见性,亦即人们的需要是单一性需要。p33 复杂性需要:复杂需要是指人们对新奇、出乎意料、变化和不可预见性事物的向往和追求。单一性和复杂性的平衡:人类离不开单一性和多样性,总是在单一性中寻找复杂性,单一性过多,易产生疲倦,多样性过多, 又会产生恐惧需要单一性来平衡。P34 动机:就是发动和维持人的活动,并使活动指向一定目的的心理倾向。是个体发动和维持其旅游行动的一种能动心理现象。

旅游动机:是指推动人们进行旅游活动,并使人处于积极状态以达到一定目标的动力。动机产生的两个条件:p37

1、个体的内在条件——旅游需要(健康、文化、交际、寻友、求知、追宗归祖、生理、安全、社交、尊重等需要);

2、外在条件——刺激(人文景观、自然景观、旅游交通饭店、旅行社、时间条件、经济条件、个人社交环境、个人的经济状况、社会政治环境其他条件)。旅游动机的种类p37 1.根据动机形成的原因,分为“内在需求”(心理类)和“外在刺激”(目标类)

心理类旅游动机---旅游推力

目标类旅游动机---旅游拉力 2.根据动机在活动中起的作用,分为主导性动机和辅助性动机

感觉:是人脑对当前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直接反映。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 知觉:是人脑对当前客观实物的整体的反映,但不是感觉的简单相加。

感觉和知觉的区别:个别和整体;相同的客观刺激有相同的感觉,但知觉在很大程度上受态度、知识经验等主观因素影响,而产生的知觉映象有所不同。感觉和知觉的区别

个别和整体;相同的客观刺激有相同的感觉,但知觉在很大程度上受态度、知识经验等主观因素影响,而产生的知觉映象有所不同。

知觉的特性 :1.选择性:是指知觉在一定的时间内并不感受所有的刺激,而仅指向能够引起注意的少数刺激。

2、整体性(组织性):是指旅游者在对旅游刺激进行选择时,并非零乱无系统的,而是倾向于把它们组织成一个整体。“100-1=0原则:接近原则、相似原则、封闭原则

3.解释性:人们在知觉当前事物时,总是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去理解它,并用词语把它标识出来。言语的指导作用;实践活动任务

4.恒常性:是指当知觉的条件在一定范围内发生改变时,知觉的印象仍然保持相对不变。旅游知觉的心理定势:是指人在认识特定对象时的心理准备状态,即心理上的特定趋势,容易使人根据以往的经验习惯来感知事物p52 主要有4种:

1、刻板印象——以群代个

2、首次效应——第一印象

3、晕轮效应——以点代面

4、经验效应

社会知觉:又称社会认知,即个体对他人、群体(人际知觉)以及对自己的知觉。P54 1.对个人的知觉 表情认知(面部表情、言语表情、身段表情);性格认知;角色认知 2.对人际关系的知觉:空间因素、交往频率、类似性因素 3.自我知觉

4.错觉(拓展内容)

错觉:是指把实际存在的事物被歪曲地感知为与实际事物完全不相符的事物 错觉可以发生在视觉方面,也可以发生在其他知觉方面。

错觉形成的原因:客观刺激物的变化;人的生理因素 旅游者对旅游条件的知觉

1、对时间的知觉:(1)旅途要快(2)游览要慢(3)一切活动要准时

2、对旅游距离的知觉

(1)距离的阻力作用:距离会使旅游者支付时间、金钱、体力、生活方面的代价

(2)距离的激励作用:针对旅游目的地,可获得生理和心理的满足,因为距离可产生一种神秘感。

3.对旅游交通的知觉

(1)旅游者对航空公司的知觉:航班的起降时间、中间着陆次数;飞机的安全和舒适性能价格;乘务员的服务态度

(2)对大型游览车的知觉

(3)对游船的知觉

(4)对旅游列车的知觉

4、旅游者对旅游地(景观)的知觉:广义的旅游活动由旅游决策、旅游准备、旅游消费和旅游效果评价四个行为过程构成。影响旅游者知觉的旅游地因素:(1)旅游景观的吸引力要素

(2)旅游地的可进入性

(3)旅游设施的定位

(4)功能性服务和情感性服务

学习:是一种经由练习使个体在行为上产生较为持久改变的历程。1.学习是以行为(行为潜能)的改变为标志 2.学习引起的行为变化是相对持久的 3.学习是由练习或经验引起的 低碳旅游:顾名思义,即是一种降低“碳”的旅游,也就是在旅游活动中,旅游者尽量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即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绿色旅行,倡导在旅行中尽量减少碳足迹与二氧化碳的排放,也是环保旅游的深层次表现。主要来源于交通特别是空中飞行、住宿以及主题公园娱乐、滑雪等旅游活动

旅游企业低碳旅游:

1、利用新能源新材料,运用节能节水减排技术

2、合理确定景区游客容量

3、绿色环保旅游企业认证

4、核心景区禁止机动车进入

5、禁止免费提供一次性日用品

6、倡导公共交通和混合动力汽车、电动车、自行车等低碳或无碳方式

觉察风险:是伴随旅游决策而同时产生的风险,又称“知觉风险”。它可以分为功能风险和心理风险。

1、功能风险 涉及旅游产品的质量和服务优劣问题。

2、心理风险 是指旅游产品和服务能否增加个人的 幸福感、优越感、地位等。觉察到风险的原因:70

1、缺乏购买经验

2、同等身份人的影响

3、不确定的购买目标

4、旅游产品推销员的影响

5、积极的和消极的结果

6、不确定的购买回报 减少觉察风险的方法:

获取更多的信息;购买名牌的产品;降低对旅游产品和服务的期望程度

什么是购买后疑虑:在决策者做出购买决策后产生的疑问状态称之为购买后的疑虑,或购买后的不协调,一般发生在旅游产品或服务被消费之后或之前。减少购买后疑虑的方法

1、选择性地接受新信息。

2、忘掉弃选对象的优点并记住其缺点,坚信自己的选择。

3、通过旅游经销人员直接与旅游者联系,如与顾客直接的、个别的交谈,可以获得重要的反馈信息,让顾客谈自己的真实感受,这样可以减少相当多购买后疑虑。获取信息学习旅游消费:

1、信息的渠道

(1)商业环境:广告、宣传和个人推销。

(2)社会环境:旅游者的亲友、同事及其他交往的人所构成的环境。

2、信息的寻觅

在旅游决策时,寻找信息的主要是以下三种人:p76

(1)满意者

(2)择优者

(3)中间型

旅游消费态度就是旅游者在旅游消费过程中所持有的对景观、服务、交通、以及人、事、物和观念等评价与行为倾向。旅游消费态度:是指人们针对某一特定的旅游活动对象,用赞成或不赞成的方式连续地表现出来的旅游消费倾向。P80 态度的构成成分: :

1、认知成分是指个人对态度对象的看法和评价(意见、观点或信念),而评价的基础就是在某一特定时刻某个人所感知的事实或信息。是态度形成的基础

2情感成分是指个人对态度对象的情绪判断,情感成分是最稳定的因素。是态度形成的核心

3、意向成分是个人对态度对象的行为反应倾向,是行为的心理准备状态。是态度的外现 态度的特性:p81

1、态度的对象性

2、态度的强度

3、态度的稳定性与可变性

4、态度的内隐性 旅游偏好是指旅游消费者趋向于某一旅游目标的一种消费心理倾向。旅游偏好的形成主要受两个因素影响:

1、态度的强度

2、所拥有的信息量和信息种类 偏好=个体获得利益的相对重要性x个体态度对象提供利益的能力 改变旅游者态度的策略:p87 1.提高旅游产品形象:软硬件方面

2.重视旅游宣传:诉诸情感

诉诸理智 3.引导参加旅游活动,激发潜在旅游动机 4.改变知觉,输送新信息

5、激发潜在动机

人格又称个性,是指个体在先天素质的基础上,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通过一定的学习、实践(社会)活动,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综合。

气质:是表现在心里活动的强度、速度、灵活性等方面的一种稳定的心理特征,即我们平时所说的脾气、秉性,是先天形成的,后天很难改变,并无好坏之分,也不能决定成就。 自我意识是指对自己个人身心活动的觉察,即自己认识的一切,包括认识自己的生理状况、心理特征以及自己与他人的关系等。

加拿大著名心理学家伯恩博士认为,一个人的个性包括三个主要组成部分,即儿童自我状态、父母自我状态和成人自我状态。

1.儿童自我状态——永远长不大的孩子:缺乏约束,用感情来支配自己的行为 2.父母自我状态——家长:照章办事,用权威来支配人的行为 3.成人自我状态——懂事的成年人:用客观和理智来支配人的行为

假设你是一个旅行社人员,请针对三个自我状态,分别向(潜在)旅游者介绍你的旅游产品(选择一个目的地)

群体的含义: 群体是指在共同目标的基础上,由两个以上的人所组成的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有机组合体。

参考群体:是指一个人在其思想、态度和信仰形成时能给他以影响的群体。

从众:个体行为不知不觉地受到群体的影响与压力,而在知觉、判断、信仰及行动上表现出与群体中多数人相一致的现象。

家庭生命周期: 即家庭的发展过程,指一个家庭从诞生开始经历不同的发展阶段,直至最后消亡的整个过程 1.青年期 2.中年期

(1)满巢期,孩子处于初中时期,取决于经济状况和对旅游态度;(2)空巢期,相对旅游欲望强烈,条件允许即去旅游。(3)已婚无子女,经济条件好 3.老年期

(1)身体好,有钱,通常喜欢在旅游中寻觅安度晚年;(2)有钱,身体不好,则不可能出门;(3)无钱,经济原因制约不可能出门。

家庭成员旅游决策的角色p106:发起者

影响者

决策者

购买者

使用者

社会阶层:是指全体社会成员按照一定等级标准划分为彼此地位相互区别的社会集团。

文化是指用来调节某一特定社会消费行为的习得的信念、价值和习惯的总和。包括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

社会阶层的消费者行为差异:

1、支出模式上的差异

2、休闲活动上的差异

3、购物方式上的差异

文化的特性:共有性与独特性

无形性

民族性

借鉴性

稳定性与动态性

习得性

旅游消费服务:指旅游服务人员通过各种设施、设备、方法、手段、途径和“热情好客”的各种表现形式,在为旅客提供能够满足其生理和心理的物质和精神需要的过程。旅游服务的特点p137

1、服务行为的独立价值性

2、特殊的时间性价值及没有库存

3、标准化、规格化与个性化的统一

4、特殊的转移性

5、生产与消费的时间紧密性

6、可观察性

旅游服务:指旅游服务人员通过各种设施、设备、方法、手段、途径和“热情好客”的各种表现形式,在为旅客提供能够满足其生理和心理的物质和精神需要的过程。

客我交往:是指服务人员和客人之间沟通思想、交流感情、表达意愿、解决问题而相互影响的过程p139 旅游服务质量衡量

1.顾客的满意程度体现质量;

实际服务水平与预期服务之间的差异。2.顾客满意的价值

一、激励的来源 外在激励

物质需要

精神需要(尊重、认可、得到赞美)内在激励

(追求成长、锻炼自己,乐在其中、自我实现)绩效= f(能力,激励,机会环境)

管理学上的“激励”就是通常所说的调动人的积极性问题。

3、“期望”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弗鲁姆提出激励因素的作用取决于两个方面:(1)对激励因素所能实现的可能性大小的期望(2)激励因素对其本人的效价的大小

4、强化理论(P219)该理论是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斯金纳在巴甫洛夫条件反射理论的基础上提出的,指能加强人的行为的一种刺激。

强化激励就是对已经表现出工作积极性的职工给予物质或精神的鼓励,从而增加工作积极性重复重现的概率——“积极强化”

四种强化手段

积极强化(正强化)消极强化(负强化)

撤除消极行为后果的方式 惩罚 消退

篇6:旅游心理学

旅游心理学的研究对象:1)旅游者心理2)旅游工作者心理3)旅游服务心理4)旅游管理心理5)旅游地居民心理6)旅游活动中的人际关系7)旅游资源开发及设施设计中的心理问题

旅游心理学的研究意义:1)研究旅游心理学有助于旅游业提供满足旅游者需求的旅游产品2)研究旅游心理学有助于有旅游业提高旅游服务质量3)研究旅游心理学有助于旅游企业增强市场竞争力4)研究旅游心理学有助于旅游资源的开发规划和管理5)研究旅游心理学有助于构建旅游者、旅游地居民、旅游开发商和当地政府的和谐关系。

感觉就是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知觉的性质:1)恒常性2)整体性3)选择性4)理解性

旅游者对旅游条件的知觉:1)旅游者的时空知觉2)旅游者对旅游目的地的知觉3)旅游者对旅游设施的知觉4)旅游者的交通知觉5)旅游者的风险知觉

影响旅游人际知觉的因素:1)原有经验2)认知者的性格3)认知者的需要4)认知偏见:第一印象与首因效应、增减效应、假定类似

旅游需要是人的一般需要在旅游过程中的反映。“旅游者的天然性需要、旅游者的社会性需要、旅游者的精神性需要

综合的旅游动机分类:身心健康、探奇求知、社会交往、纪念象征、宗教朝觐的动机

马洛斯将需要层次理论:1)生理需要2)安全需要3)社交需要4)尊重需要5)自我实现

学习是一种经由练习,使个体在行为上产生较为持久改变的过程。

行为学习理论:经典性条件反射理论、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

旅游消费学习的主要途径:通过经验学习旅游、获得经验信息学习旅游:旅游商业环境、个人社交环境

态度的心理结构一般包括三种因素:认知因素(基础)、情感因素(核心)、意向因素(外观)

态度的特性:态度的社会性、态度的针对性、态度的协调性、态度的稳定性、态度的潜在性

态度的强度就是指个体对某一对象所持有的肯定或否定的程度。

旅游偏好是指一个人趋向于某一旅游目标的心理倾向。态度的强度与态度的复杂性对偏好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

改变旅游者消费态度的根本途径和基本方法:改变旅游者态度的根本途径:更新旅游产品,提高旅游产品质量。重视旅游产品的信息宣传。

改变旅游者态度的基本方法:发挥媒体宣传的作用。引导人们积极参加旅游活动。积极推出个性化的旅游产品,满足旅游者的不同需求和偏好。主义研究旅游这个人与所述团体的关系。充分把握旅游者的个性特点。调整社会角色。规范外部行为模式。不同人格特点的旅游者:旅游者的气质、旅游者的性格、情绪情感的分类:根据性质分类:喜悦、愤怒、恐惧、悲哀。根据程度分类:心境、激情、应激。根据社会内容的性质分类:道德感、理智感、美感

旅游审美对象:自然景观美、人文景观美、人际交往的原则:平等原则、真诚原则、信用原则、相容原则、双赢原则

人际沟通有两种基本的方式:语言沟通和非语言沟通。

人际交往的技巧在旅游服务中的应用:建立正确的自我认知、主动增强与游客的交往、根据游客的需要提供服务、显示个人魅力 旅游服务是旅游工作者通过各种设施、设备、方法、手段、途径和热情好客的种种表现形式,满足客人的物质和精神需要,创造一种人与人直接爱你接触和交流的和谐气氛,使客人产生惬意、幸福感,从而满足旅游消费的过程。

旅游服务的特点:广泛性、多样性、复杂性、动态性

客我交往是指旅游工作者与客人之间的交往,它是旅游工作者与客人之间为了沟通思想、表达意愿、解决旅游活动中共同的问题而相互影响的过程。

表现良好的服务态度的方法:建立良好的第一印象、自我提高、完善服务行为、改善服务环境。

旅游服务方法:标准化服务与个性化服务相结合、提供个性化服务的方法:积极诱导、“诱导是指在主客交往中,善于从客人可能采取的行为中诱导出自己所期待的行为。尊重客人。针对性服务、情感化服务

挫折后的行为表现及心理防卫控制:表现:攻击、焦虑、冷漠、幻想,也称之为逃避、退化,又称倒退或回归、固执、妥协 防卫控制:预防挫折、正确的对待受挫折人、旅游工作者的心理疲劳分析:1:疲劳是一种生理心理现象,就是人们自感不适和劳累。

按其表现方式分为生理疲劳和心理疲劳。按时间长短分为急性疲劳和慢性疲劳。按疲劳的部位不同分为局部疲劳和全身疲劳。旅游工作者心理疲劳的预防和消除:合理安排休息、合理设计工作环境、进行气功锻炼、改善劳动条件、工作内容丰富化、自我心理训练。

篇7:旅游心理学感想

旅游心理学是:研究旅游活动中人的行为规律的科学,主要包括旅游消费行为,旅游服务行为和旅游消费心理倾向

学习旅游心理学有助于科学合理地安排旅游设施和开发旅游资源,了解旅游者心理,更好地吸引旅游者,促进旅游业的发展,增加旅行社的收入。有助于旅游业开展针对性的服务,提高旅游业的服务质量,每个旅游者都有自己的世界观价值观,他们的背景、教育,文化素质不同,想法和要求不同,而我们必须了解这些,尽可能使每位游客都满意,可根据中国人集体化的心理特征,在旅游过程中如果遇到意外,改变行程时,我们要得到大多数人的同意,别人也就没什么意见。如果遇到投诉,我们也要保持头脑冷静,游客投诉也就是求尊重,求宣泄,求补偿,我们可以根据这些来处理人们不同的投诉要求。有助于旅游企业的经营和管理水平,了解员工的心理,抓住他们需求,可以使员工更努力的工作,有利于企业的发展,使企业增强竞争力。有助于建设高素质的员工队伍,使员工得到平衡,心甘情愿的为游客服务。

篇8:调整旅游购物心理误区的有效对策

一、旅游购物心理概述

旅游购物心理还没有明确的概念, 一般而言, 旅游购物心理指的就是旅游者对旅游过程中旅游购品与购物服务的能动反应。从心理内容方面分析, 主要就是对旅游购品及旅游服务的心理反应;从心理要素方面分析, 主要包括购物的知觉、动机、态度、需要、情绪等心理。旅游购物心理, 不仅存在于旅游者购物行为当中, 也存在于旅游者购物行为前后, 也就是在整个旅游购物过程当中。同时, 旅游购物心理对旅游购物行为有着一定的影响, 比如, 对旅游商品的数量、种类及花色等的选择和购买。因此, 旅游者的购物心理远比旅游购物行为更复杂。

旅游购物心理特征主要包括以下几点:一是, 求纪念心理。针对此类游客而言, 主要喜欢购买一些具有纪念意义的商品, 作为曾经到达某地的纪念或者凭证。作为纪念, 可以在日后进行回忆;作为凭证, 可以当成是到达某地的证明。比如, 到江苏宜兴购买紫砂壶、到西安购买兵马俑复制品, 等等。二是, 求馈赠心理。在旅游后, 经常会给亲戚、朋友等送一些旅游当地的商品, 传递一种对亲朋好友的情感, 增进彼此感情。三是, 求实用心理。在购买商品的时候, 实用性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考虑因素。游客在购买商品的时候, 非常注意商品的品牌、功能、质量及实用价值, 无论是自己使用, 还是馈赠, 都要看其实用价值, 是否可以在生活中派上用场。四是, 求新奇心理。人人都有好奇心, 追新猎奇是大部分游客的固有心理。在异国他乡, 游客非常喜欢购买一些新奇的商品, 其中当地特产是游客的首选。其不仅具有纪念意义, 还非常正宗, 价格优惠。比如, 云南的民族服饰、杭州的龙井茶, 等等。五是, 求审美心理。大部分游客在够没商品的时候, 均会对商品的艺术性与美观性进行考虑, 要求商品具有装饰、陶冶情操的功能。一般而言, 游客都比较喜欢民族特色的东西, 特别是一些色彩美、造型美的商品, 如民族服饰、字画、工艺品、陶瓷等。六是, 求珍藏心理。每个人的兴趣爱好都是各不相同的, 比如, 有人喜欢收集香烟盒、火柴盒;有人喜欢收集古玩字画;有人喜欢收集邮票;等等。为此, 在旅游过程中, 当游客遇到感兴趣的东西时, 就会产生购买欲。七是, 求廉价心理。大多数游客对商品价格都非常敏感, 其追求价格低廉、经济实惠的商品。怀有此种动机游客, 经常将购物精力放在价格方面, 希望购买到物美价廉的商品。

二、旅游购物心理误区

(一) 产地廉价

很多旅游者的消费观念是旅游当地的特产是有特色的、品质佳的、价格实惠的。但实则不然。尽管在旅游地区可以购买到价廉质优的当地特产, 但由于旅游商品销售渠道较多, 这使得旅游产品销售具有多层次性、复杂性, 在不同地区或不同景点所销售的旅游商品可能在质量、价格等方面存在一定差异。所以, 旅游产品产地不同、价格不同、质量不同等情况的存在, 容易影响旅游者的消费心理, 促使旅游购物存在心理误差。

(二) 高价优质

正所谓“一分钱, 一分货”, 价格与质量成正比是符合经济规律的。但从当前旅游商品销售中, 并不全是按照此经济规律来进行商品销售的。一些经营者抓住旅游者对商品不了解的弱点, 故意哄抬价格, 提高产品价值, 以此来欺骗旅游者;一些商家以次充好、出售假冒伪劣产品, 以此来骗取钱财。可以说, 许多旅游者受高价优质心理定势的影响, 在旅游购物的时往往追求高价格、高档次产品, 而最终购买到假、次、差的产品。

(三) 首次效应

所谓首次效应就是注重第一印象, 以对旅游商品的初次直接印象决定购买与否。很多旅游者在旅游的过程中往往中意外包装好看的产品, 而对旅游地区相对粗糙、传统的商品并不是非常感兴趣。事实上, 并不是包装美观的商品就是优质的。良好的产品, 做工粗糙的商品就是次等产品。其实, 旅游者往往会受第一印象影响, 冲动消费, 购买包装好的商品, 而大部分包装好的商品其质量未必好。所以, 受首次相应影响, 人们容易产生旅游购物心理误区, 致使旅游购物比较失败。

(四) 从众心理

从众心理就是在集体或活动中, 大多数人的行为会受模仿对象影响, 进而跟随和效仿。而在旅游活动中, 这种心理也在影响着旅游者。因为在旅游的过程中, 旅游者容易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 促使旅游者的判断能力下降, 加之销售者的大肆宣传、不断诱导, 促使旅游者盲目从众, 进行无原则、无目的的购买产品。所以说, 旅游者从众心理可以使旅游者产生旅游购物心理误区, 致使旅游购物效果不佳。

三、影响旅游购物心理的因素

(一) 商品自身因素

商品自身因素主要有商品价值、价格、质量、品种等。游客在购买商品的时候, 首先会对商品价值进行考虑。商品价值主要包括艺术价值、使用价值、欣赏价值。价值大小经常和购物欲望呈现正比关系, 即价值大, 游客的购物欲望也非常强烈;价值小, 游客的购物欲望也比较低。同时, 游客对商品价格也非常敏感, 在接触商品的时候, 首先想到的就是商品价格, 如果价格合理, 游客就会产生购买欲;如果价格离谱, 游客就会望而却步。除此之外, 商品质量、品种对旅游购物心理也有着一定的影响。如果商品质量好、品种多, 就会激发游客的购买欲;反之, 商品质量差、品种少, 也就无法激发游客的购买欲。由此可以看出, 在旅游购物中, 商品自身因素对旅游购物心理有着很大的影响。

(二) 购物环境因素

购物环境因素主要包括购物场所的内部环境及外部环境, 如位置、设施、安全、分布、氛围等。在旅游购物中, 游客经常会对购物环境产生一定的依赖性, 容易受到地点、时间、客观因素的影响。良好购物环境不仅可以舒缓游客的情绪, 还可以激发游客购买欲;恶劣购物环境只会大小游客购买欲。由此可以看出, 优良的购物环境对旅游购物心理有着很大的积极影响。

(三) 兴趣爱好及情绪

兴趣爱好可以让人积极购买某种商品, 并且设法寻找某种商品, 让人产生强烈的购买欲。比如, 对绘画感兴趣的游客, 在旅游过程中, 对绘画作品就具有强烈的购买欲, 经常参观一些画廊或者逛市场。除此之外, 游客到异地旅游, 经常产生好奇、愉悦、紧张等情绪, 这些情绪也会对游客的购物心理产生影响, 并且融入到购物行为当中。假如游客情绪比较高涨, 心情愉快, 就会极大的提高购买欲, 在购物的时候也会比较慷慨;而假如游客遇到丢失财物、欺诈、冷遇等情况的时候, 就会心不平、气不和, 进而也就削弱了购买欲。所以, 在带领游客购物时, 导游人员一定要事先了解游客的情绪状况, 切不可太主观, 以免遭到游客猜忌, 阻碍行程。

四、调整旅游购物心理误区的有效对策

(一) 及时更新消费观念

观念是指导行动的依据。为了使旅游者能够在旅游中正确的购物、科学购物, 就需要及时更新消费观念, 通过正确消费观念的指引, 消费者才能够合理的购物。那么, 如何及时更新消费观念?首先, 旅游者应当打破以往的购物经验的局限。在旅游购物的过程中, 应当树立“以质评价、按需定购”的观念, 对旅游商品进行反复比对。、检查、了解, 从而理性消费。其次, 旅游者在旅游购物的过程中, 尽量避免感性购物, 在没有明确购物目标以及商品的应用性的情况下, 杜绝盲目购物。最后, 不要盲目跟从服务人员或导游员的推荐, 在比思考的情况就进行购物。旅游者应当参考商品的价格、品质以及自身的经济实力, 在确定旅游商品是否具有购买意义, 最终决定购买与否。

(二) 树立购物自信

之所以要树立购物自信, 主要是购物者一定要在多次购物失败的基础上, 依旧要具有良好的购物自信, 相信自己能够在购物的过程中, 对商品进行鉴别和分析, 确定产品价值, 从而购买到有价值、有意义、实用的商品。对于购物自信的树立, 需要旅游者对购物经验进行总结, 确定自己在以往购物中表现出的不足, 如产品鉴别不全面、商品观察不敏锐、商品信息了解不全面。在此基础上, 旅游者要分析和认清旅游购物的要领。另外, 在旅游购物中最好准好购物心理准备和知识准备, 进行冷静的、理性的购物。

(三) 保持平和心态

在旅游过程中, 旅游者是离开日常生活居住地, 到陌生的环境中来放松身心, 随心所欲所欲的做事, 将日常生活中的压力和烦恼都释放掉, 因而可能产生一系列的反常行为:如一味攀比显阔、迷信高价、易受引导等, 这也是产生旅游购物失败的重要原因。因而, 树立量力而行的良性消费观, 倡导平和稳定的购物心态, 对旅游者至关重要。因为保持平和的、轻松的心态来进行旅游购物, 此时消费者的心态是不同的, 其能够保持日常购物时的从容自若, 以自身的经济水平、客观需要决定购物的类型、品种, 往往能购得满意的旅游商品。

五、结束语

总而言之, 旅游活动中, 旅游者往往容易受到环境、人、习俗等多方因素的影响, 促使旅游者不能够理性的、冷静的、从容的购物, 容易产生旅游购物心理误区, 进而导致旅游购物失败。对于此种情况, 应当通过及时更新消费观念、树立购物自信、保持平和心态等方式来调整旅游者购物心理, 促使旅游者摆脱旅游购物心理误区, 客观、冷静、理智的购物。

摘要:近几年我国旅游行业有很大程度的发展。在当前我国旅游行业大力开发旅游项目的同时, 也应当注意刺激旅游产品的销售, 这样才能够促进旅游行业的深度发展。而从当前旅游者旅游行为来看, 旅游购物存在心理误区, 致使旅游产品销售不佳。对此, 本文在分析旅游购物心理的基础上, 阐述旅游购物心理误区, 进而探究调整旅游购物心理误区的有效对策。

关键词:旅游购物,心理误区,调整对策

参考文献

[1]刘然, 陈雄涛.北方山地旅游特征及开发策略规划——以蓟县下营为例[A].规划创新:2010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0年.

[2]谢春山.试论旅游的本质及特征[A].2011《旅游学刊》中国旅游研究年会会议论文集[C].2011年.

上一篇:公司降本增效报告下一篇:房屋鉴定委托书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