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大课堂学习心得

2024-05-14

名师大课堂学习心得(通用8篇)

篇1:名师大课堂学习心得

2017年春“名师大课堂”学习心得

参加工作已经是第三年了,我很荣幸这三年来能够得到学校领导的重视,让我去参加各种各样的培训,这次在南宁举行的2017年春“名师大课堂”之数学观摩研讨活动我又有幸亲临现场,聆听各位来自江苏南通的优秀教师的精彩课堂。虽然课堂观摩只有两天,但从这8节课中我学到很多知识,很多方法,很多技能,老师们的一言一行都让我受益匪浅。

第一节课是来自王海峰老师的五年级《“多边形的面积”复习》,以前我的复习课都是当作练习课来上,但从王老师的这一节复习课,让我明白复习课也可以上得这么新颖,这么生动,这么有活力。课堂上王老师让学生动手画一画,写一写,从旧的公式牵引过来,再从不同的角度求多边形的面积,让学生做到温故知新。接着给我们带来精彩课堂的是葛善勤老师,葛老师上的是二年级的《角的认识》,因为是二年级的孩子,所有葛老师在课堂中穿插了很多游戏,让学生在玩中学到数学知识。这种教学设计恰到好处地迎合了这个年龄段孩子的心,因此课堂上学生表现积极,气氛很活跃,这是一节名副其实的高效课堂,这样的教学设计是我们新老师必学的内容之一。朱艳峰老师的《“数的认识”总复习》,这也是一节复习课,是复习整个小学阶段所有的“数”。同样是复习课,但朱艳峰老师与王海峰老师在教学设计上各有特色,教学方法上也各有千秋。朱老师一开始就引用了华罗庚的名言:书要能从薄读到厚,还要能从厚读到薄,在“薄—厚—薄”的谈话中,时学生明确复习的意义。回顾—整理—应用,这是复习课的脉络,整节课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认识整数、小数、分数、百分数的意义和性质,沟通它们的内

在联系,构建数的概念的知识网络。整节课一环扣一环,让学生已沉睡的知识一下子都苏醒过来,似乎一节课就把整个小学阶段的内容都学透了。这节课不仅学生收获很大,作为老师的我更是收益颇多。在本次的课堂观摩中,给我印象最深的莫过于居海霞老师上的二年级下册《千以内数的认识》。因为是二年级的孩子,智力发展还不是很成熟,教学起来未免会有些被动,但居老师在整节课中把自己扮演成一个孩子,跟学生们一起学习,一起探索。在课堂上有一个学生在计数器数数时重复出现几次错误,但居老师不是立即告诉他该怎么操作,而是让台下的学生告诉他操作步骤,在让全班一起耐心地与他一起数数,一次又一次地数,直到那个孩子完全弄明白为止。居老师的这个举动让在场听课的老师都感动了,她在课堂看到的不只是优等生,她更关注的是后进生,并耐心引导,给后进生信心。在我们自己的课堂何尝不是这样,所有我们也要多多关注后进生,给他们鼓励,要相信每个孩子的潜力是无穷的,只要我们有耐心。

除了以上提到的这几节课之外,还有几位老师也给我们带来了精彩绝伦的课堂盛宴,他们的教学方法新颖,但各有千秋。总之,在这次的课堂观摩活动中,我真正感受到一个优秀教师在课堂上的魅力,他们扎实的教学基本功,较强的课堂调控能力,精美的教学课件,对教材的深层次把握,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使我学有所得,也让我深思,怎样把各位教师的教学优点尽快融入自身的课堂教学中,让自己的课堂教学变的有特色、有效益。今后,我将尽量把各位优秀老师的优点转化成我技能,使自己在教学的道路上越走越稳。

篇2:名师大课堂学习心得

雪莲mm 2015年03月20日至23日,我有幸去广西南宁体育馆参加了全国小学数学名师优质课堂教学观摩活动,在这2天的时间里,聆听了全国著名特级教师柏继明、骆奇、强振球、俞正强、张冬梅和叶柱6位教师的展示课。感觉受益匪浅。强振球老师的沉稳、俞正强老师的幽默、柏继明、骆奇老师的和蔼可亲、张冬梅、叶柱老师深厚的文化功底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们现代的新课标理念、新颖的设计、清晰的思路、灵活的教法、愉悦的情感、亲切的语言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作为一名教师,任何一次听课或参加其它教研活动,都是学习的大好机会,可以取得不少教学经验。专家们毫无保留的把自己在教学中的经验体会拿出来与大家分享,深入浅出,幽默风趣,让人久久难忘,让我们深深感觉到教学技艺无止境,教学创意无极限。听了这些专家的课,使我们对新课程的理念,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使我更深刻地感受到了名师课堂教学的生活化与艺术化。

在短短的两天时间里,观摩了9节课,充分展示了他们不同的课堂教学思路。分别展示了人教版小学二年级“倍的认识”、三年级“年月日”、四年级“求平均数”和五年级“用字母表示数”等不同内容的几节课,柏继明和张冬梅老师,骆奇和叶柱老师还分别给我们展现了“倍的认识”“求平均数”两节同课异构的课堂,不同的老师,不同的理念,不同的设计思路让我切实感受到了他们的扎实的教学功底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课堂教学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话题,在我看来,不同的教师演绎不同的风采,却展现同样的精彩。

现在我就结合实际来谈谈自己的一些学习心得。

一、必须对教材充分理解和掌握。

篇3:名师大课堂学习心得

单元整体学习是倡导将语文知识掌握、能力训练与语文学习习惯、情感态度培养融合成一个整体,从整体考虑本单元每课时的学习目标、学习任务,并根据不同的学习目标、学习任务整体安排具体的教学时间、教学形式、教学评价等,力求使每个课时的教学效益最大化,每堂课都成为高效课堂。

一、单元整体学习,是引领学生提高综合能力的有效途径

过去我们只关注某一篇课文的具体教学目标的制定,而忽视研究单元课文之间的“学习链”,孤立地去教一篇篇课文,去挖掘每篇课文中的知识点、训练点,自然也就费时费力,事倍功半。如果我们站在“单元”这一整体的高度来统筹、合理地制定每一课时的具体教学目标,使各课时的教学目标之间建立起一种内在的联系,成为一条螺旋式上升的学习链,就会既省时又高效。具体做法:“精读”“略读”整合,“扶”“放”结合,得“法”用“法”实施。对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之间的关系,叶圣陶先生做了精辟的阐述:“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则是补充;就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才是应用。”精读课文担任着授之以“法”的角色,而略读课文则为用“法”服务。教师要善于寻找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之间的契合点,教学中“扶”“放”结合,让学生把精读课文中习得的方法运用于略读课文的学习中,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和能力,实现教学主要目标。

下面是小学语文人教版教材第八册第五单元,课文以“热爱生命”为主题,串联起《触摸春天》《永生的眼睛》《生命生命》《花的勇气》这四篇课文。其中《触摸春天》和《生命生命》是精读课文,《永生的眼睛》和《花的勇气》是略读课文。通过对比分析,我们发现《触摸春天》和《永生的眼睛》,《生命生命》和《花的勇气》在写作内容和思想表达上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我们可以把它们链接在一起开展教学。如精读《触摸春天》,了解盲女孩安静是怎样了解这个世界的,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盲童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事物的追求。通过拓展练笔《安静,我想对你说》导入到新课《永生的眼睛》的学习中,让学生运用《触摸春天》的学习方法自学《永生的眼睛》,比较两者在思想表达和写作方法上的异同,从而加深学生对残疾人的理解和同情,并对课文抓住人物心理、言行描写来表现人物思想、情感、精神的表达方式有更进一步的认识和掌握。

总之,单元整体学习,优化了学习过程,减轻了学生听课的负担,加强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益。

二、单元整合学习,是丰富学生多样化学习经历的有效途径

“注重体验”是新课标重要的教育理念之一。因为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那种内在的知、情、意、行的亲历和验证,对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并发展,为学生的全面发展与终身发展打好基础,具有重要的意义。“体验”是一种过程,它从亲历的实践开始,进而获得认识,形成情感,最后产生感悟。单元整合学习,正是立足于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学习经历,对单元课文的重组,对课文内容的多样呈现,借用教材这个载体引导学生亲身经历各种语文实践活动。我们将单元课文分成导读、精读、略读三种不同的类型,同时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将三种不同类型的阅读课分为整体感悟课、学法指导课、语言学用课、自主阅读课、文学欣赏课、语文活动课、思维训练课等。这些课为学生提供多样化学习的经历,有的课侧重潜心倾听,有的课训练静心阅读,有的课关注边学边用,有的课引导探究活动,有的课主要进行独立练习,有的课主要是合作交流活动……这样立足提供学生多样化的学习经历,整体安排单元教学内容,改变了过去每一课都从字词、内容、主题等方面开展教学而造成的平均使用力量,重点目标不清晰,学生各种实践活动没有足够的时间保证引发的“体验缺失”等弊病。使学生在经历各种学习历程的过程中,逐步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掌握一些阅读和写作的方法,培养人际交往的能力,学会与人合作。以“小学语文人教版教材第八册第八单元整合教学设计”为例,课文以“故事长廊”为主题,本单元重点训练是“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将《寓言两则》第1课时定为“学法指导课”,主要指导学生掌握“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还要练习复述故事,为学生提供的是“倾听、讨论、交流”的学习经历,第2课时则以概括课文主要内容为主,提供的是一种独立练习的学习经历。

一个阶段的实践表明,由于用活了教材,学生在语文课堂上的多样化学习经历使之获得了情绪的感染和情感的体味,由“体”生“验”,学生学习语文的劲头足了,课堂彰显出学生生命的活力,从而形成高效课堂。

三、单元整体学习,是促进评价方法成为激励机制的有效途径

以往每单元教学结束,教师习惯于出一张试卷来评价学生一单元的学习情况,试卷的编制又是固定化了“基础、阅读、写作”三块式,检测的内容往往与本单元重点训练的内容关联不大,不能准确地反映学生一个阶段内语文学习的实际水平。这种传统的单元测验“一卷式”评价方式,只要学生在试卷上提供出答案就行了,而学生获得这些答案的过程与方法都被抛弃在评价的视野之外,至于哪些口头表达能力方面的评价根本就不予考虑了。这些都致使语文评价出现了严重的片面性和偶然性,从而导致学生只重结论,忽视获取知识的过程,自然不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注结果的终结性评价,是面向“过去”的评价;关注过程的形成性评价,则是面向“未来”重在发展的评价。为了使评价真正成为学生进一步学习的激励机制,我们改变“一卷式”单元测验的做法,而是围绕单元重点训练内容整体设计评价内容,分阶段开展多元评价,评价活动贯穿于整个单元教学的过程中,使学生在评价活动的过程中及时了解学习中所遇到的问题、所做出的努力以及所取得的进步。以“小学语文人教版教材第八册第八单元综合评价”为例(具体内容详见下表。)

学生根据这些要求和标准练习概括,自我对照,教师则根据情况及时加以指点。在此基础上,以小组为单位,用1节课的时间进行“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能力的评价,组内每个成员都要根据评价要求和标准独立为组员评分,最后以平均分为准。这样,学生与学生之间开展了有效的互动,让学生在评价别人的同时,看到别人的长处以及不足,了解了自己在复述能力方面的具体情况。如果学生对自己评价的情况不满意,可以要求延期评价——练习几天后再让大家评价,从而使评价促进学生在认真练习概括语言实践的过程中,逐步提高语言评价的能力。这样,不仅挖掘了学生潜能,体现了评价的激励作用,更有效地促进了高效课堂的生成。

篇4:走进语文学习的大课堂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07)11(B)—0020—01

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课堂教学资源的挖掘利用固然重要,课外学习资源的开发学习更不可忽视,而课外学习资源挖掘、利用的最佳环境便是生活。

课本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新颖、丰富的课堂教学资源,但仅仅靠课本上的几篇文章是不足引领学生寻找更宽泛的语文课堂的,那么语文学习便失去了广阔的空间。教师应在挖掘课堂教学资源的基础上努力引领学生走进语文学习的大课堂——生活。

一、紧抓选文,构筑桥梁

新教材的选文,材料安排与学生生活越来越贴近,而且更重视学生的生活体验与健康成长,注重人文性与工具性的融合。教学内容越贴近学生生活经验,与学生的现实生活联系得越紧密,学生兴趣愈浓,效果愈佳。所以教师应紧抓课本,把选文作为鲜活的例子,并联系学生实际生活,努力挖掘其生活经历,调动切身情感体验,让他们在情感上、思想上与作者、与文章产生共鸣。这样,选文不仅陶冶了学生的情操,更让学生深刻地感受到“语文即生活,生活即语文”。就拿选文《雪》来说,下雪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但雪中的乐趣与故事却是尤为珍贵且耐人寻味的。在教授此文时教师不妨以选文为例,带领学生去寻觅留在记忆中的雪迹,描画雪中风情,交流雪中游戏的体验,畅谈人生与雪的紧密联系……这样的教学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课堂内容的理解,锻炼其口语交流,表达能力,更让学生认识到生活与语文是不可分割的,生活有多广,语文就有多广,以此激发他们观察、积累、感悟生活的兴致,有了这样的兴致,何愁语文学习没有广阔的空间呢?

二、开展活动,创建环境

新教材处处透出浓郁的生活气息,活动内容丰富多彩,涉及自然、社会、人文等诸方面,如《寻觅春天的足迹》、《到民间采风去》、《让世界充满爱》、《献给母亲的歌》……涉及的自然风光、民俗风情、文物古迹等都是丰富的语文课程资源,教师可以围绕内容,采用多种形式,开展活动。在课前调动学生积极性,安排其搜集与活动相关的歌曲,积累身边爱的故事;感悟思考各种生活现象……把课外的所见、所闻、所感采用多种形式展现在课堂上。比如举办演唱会,开展演讲比赛,举行辩论会等形式,努力拉近课堂与生活的距离。当然任何一项活动的开展都需要学生去用心关注生活,感悟人间真情,欣赏自然风貌。整个活动的开展不仅为学生创建了一个锻炼口语交际、表达能力的平台,更让学生认识到日常观察、积累、感悟到的生活现象就是语文知识,认识到语文与生活有如此紧密的联系,养成在生活中自觉寻觅语文知识的好习惯。

三、把握时机,切身体验

引导学生从书本世界走向生活世界,促使两个世界的交汇不仅需要学生思想上的重视,还需要教师选择恰当时机引领学生深入实践。让他们随时随地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用敏锐的眼睛去捕捉形形色色的生活现象、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在开展以《寻觅春天的足迹》为题的活动时可以带领学生走出课堂与大自然零距离接触,让其感受自然界和煦的春风,柔润的细雨和明媚的春光,体会季节的美丽并学会描画自然风情,这样学生不仅受到大自然的陶冶,更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增长知识、扩大视野、锻炼能力,而且也为写作积累更宽泛的素材。

篇5:名师大课堂听课心得

欧阳代梅

有幸走进第十二届“名师大课堂”小学语文观摩会,聆听名师精彩的课堂教学,收获颇多,感受颇深。

名师不愧为名师,听他们的课就是一种享受。置身于课堂教学中,孙老师,不时激起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兴趣。他那优美而精彩的引导,或激昂文字,或手舞足蹈,或与学生互动及亲切爱抚的动作,都引领着学生在书海中畅游。他那扎实的语文功底,广博的语文视野,游刃有余的课堂驾驭能力,无不让听课者钦佩和叹服。《目送》本是高中教材,孙老师用六年级的学生来上,随着老师的层层深入引导,不但学生学习情绪高涨,当时作为听众的我,在体会孙老师精彩课堂教学的同时,也体会到文中作者送别时那份深深的情谊。孙老师抓住每个自然段的重点词、句进行引导,把学生一步一步由浅入深带人文中的情景。例如:“院子里的苹果树上都缀满了拳头大小的果子,枝丫因为负重而沉沉下垂,越出了树篱,勾到过路行人的头发。”老师抓住这一景点拓宽学生的思路。“一件事情的毕业永远是另一件事情的开启”老师利用这些句子结合生活实际对学生进行引导,学生的思绪顿时活跃起来。“童年的结束意味着少年的开启,冬天的结束意味着春天的开启。。。”多美的语言,多丰富的想像!特别是在母亲目送儿子出国留学的那个自然段,老师抓住文中的“眼神一寸一寸往前挪”这一句引导学生去体会一个母亲那种依依不舍又不得不舍的矛盾的内心情感,老师对学生的朗读指导是层层递

进,让学生在读中去感悟作者的写作方法和特点以及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勿需老师用过多的语言来说明什么。

特别是在文中最后几个自然段,老师抓住文中描写依依惜别的句子,把文中的语言文字和课外的语言文字相互结合起来进行教学,让学生感受到那难以割舍又不得不割舍扣人心弦的离别。在老师的启发下,学生的思绪喷涌而出,老师每一个教学环节的设计,都为挖掘学生的语言潜力和表达能力,真正达到了让学生读进去知道作者写了什么,读出来明白作者表达什么。这才是真正的语言文字教学,这才是真正有层次的朗读。这样的教学不断让学生学到了知识,而且让我们感受到老师授课的魅力,同时也感受到语言文字的特点和美丽,这也就是语文课的真谛。

篇6:全国名师大课堂学习体会

春风送暖,杨柳依依,在这放飞希望的季节,我有幸在青岛参加了《全国小学语文名师大课堂》学习活动。在这次学习活动中,全国最具影响力的小学语文课程教学专家和名师,会聚南宁,既有理论讲座,又有课堂教学实例。引领我们在现场进行智慧火花的碰撞、思考和争鸣。让我们领略了各位专家的风采,感受了他们对学生、对教育那深情的爱;感受到了他们身上所透露出来的无穷的知识力量,感受到他们对学生身心发展以及对教育了解之广、钻研之深。

首先,观摩了几位名师的课堂精彩展示,每个老师都在最短的时间里拉近与学生的距离。课前几分钟,他们都展示了自己超前的亲和力,短短几分钟的交流就交给了孩子的学习方法。虽然是很细小的细节,但是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些吸引学生的目光非常值得我学习和借鉴。

各位名师的教学风格各具特色,各有千秋,但他们的共同点就是都能迅速激发学生听课激情,提高学生听课注意力,使学生能积极的发言;把“体会”、“品味”还给了学生。同时,在他们的教学中肯定性评价体现出尊重、鼓励的原则。充分发挥学生个人空间,在科学的引导下让学生畅所欲言,发挥想象。对教材的把握都有其独到之处,让学生用心灵去倾听来把握教材,让学生体会感情,最后让学生抒发自己内心的感情,真正做到了知识的迁移。

来自北京市东城区教育研修学院语文教研员,北京市骨干教师,中学高级教师的吴琳执教了《秋天的图画》一课。吴琳老师注重方法的引领,关注秋天景物的特点及学生图画特点,美图精评,关注细节,关注学生,实现了语文教学从教课文到教方法的华丽转身。

湖北的张瑞老师教学方法灵活,形式多样,体现了低年级教学的趣味性,听她的课简直就是一种享受,有种百听不厌的感觉。

著名的小学语文教学专家向爱平不仅对研讨课做出了精彩全面的评价,还给老师们做了单元整体导读展示课——整个单元以毛泽东为主要线索,编排了《七律.长征》、《开国大典》、《青山处处埋忠骨》和《毛泽东在花山》等四篇课文,让学生通过阅读,从不同侧面了解作为伟人的毛泽东,感受他伟人的风采和凡人的情怀。通过本次观摩研讨活动,老师们对阅读教学有了明显的提高新的认识,明确了走学习语言文字之路,懂得如何处理好理解内容和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关系,走出了阅读课的“围城”。

最后学习了教育专家李祖文的《五年级课外群文阅读课》和教育专家梁昌辉的《五年级整本书阅读指导课》。邱学华专家的尝试教学法,让学生先学后教,先练后讲,给我留下了深深的印象,更新了我的教育理念。顾明远专家的报告让我明白了教育是艺术,其生命在于创新;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要相信每一个学生,相信每个学生都愿意进步,都能成功;要了解每个学生,了解每个学生的需要、困难以及学生有时出错的原因;要平等的对待每个学生,能够耐心倾听学生的话。

篇7:名师大课堂学习心得

学习汇报

大塘镇西关小学 王乾会 2016年4月30日

感谢学校给我这次外出学习的机会,4月23-24日,我到都匀参加了2016年“著名教育专家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展示与研讨会”。在短短的2天时间里,听了5节示范课,3个微讲座。分别是贵州省六盘水市第二实验小学吕敏敏老师的示范课《认识小数》及说课;河南省著名专家席争光老师的示范课《数与形》和微讲座《不一样的说话就是不一样》;北京市亦庄实验小学牛献礼老师的示范课《平均数》和微讲座《走向核心素养的数学教学》;遵义市文化小学赵雪梅老师的示范课《三角形的内角和》及说课;北京市朝阳区第二实验小学夏青峰校长的《分数的意义》和微讲座《让学生学会学习》。这2天,让我近距离地接触了名师,聆听名师的示范课,从中我领略到每个名师的教学风格,深厚的教学功底,及精湛的教学艺术,他们所设计的学习情景,不仅绚丽多彩,贴近学生的生活,而且蕴含着数学问题,让学生从中发现问题。学生通过观察、试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主动地参与探究解决问题。这些名师不但关注学生,把握数学的解题方法,而且更关注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让人耳目一新。使我更深刻地感受到了名师课堂教学的生活化,艺术化。这次去学习,简直就是一种精神上的享受,使我的大脑得到了洗礼,下面浅谈一下我的一点收获与大家享。

让我感触最深的是:几位老师的课都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学理念,把学生的学数学变为做数学,让每一位学生在亲身的数学实践活动中领悟数学知识,学生学得积极主动,理解深刻,印象深刻。每节课结束后,名师们都要对学生进行现场采访,了解学生获取了哪些知识?本节课中给自己印象最深的是什么?你喜欢这样的课吗?说说你的看法。从学生童真的话语中,我们知道了学生喜 欢什么样的数学课堂,那就是有一个充分独立思考空间的课堂,有亲身实践操作的课堂,有和蔼可亲、幽默风趣的老师。由此可知,学生是多么的喜欢在做中学数学和有思考的数学课堂。

几位老师的课也充分地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同时又让数学回归生活。让我印象深刻的课有吕老师的《认识小数》。导课时,吕老师出示几条:①妈妈买的苹果重3.46千克;②一本字典的厚度是5厘米;③一支铅笔的价钱是0.85元;④一个书包的定价是 285元;⑤亮亮的体温是36.6摄氏度;⑥一本书的定价是25.25元,老师从学生经验出发,让学生思考,你认为哪些数是小数?从而揭示像这样3.46、0.85、36.6、25.25的数叫做小数。

5、285叫做整数。并引导学生观察小学与整数的不同点,然后再结合生活经验,大量认、读小数。在学生初步认识了小数并撑握了长度单位之间的关系的基础上,设计了“量身高”的具体情境,教学一位小数的含义及写法而且利用了线段图来辅助教学,化抽象为直观,帮助学生学习,很好地突破本节课教学重难点,教学效果好,学生意犹未尽。席争光老师执教的《数与形》一课,席老师用数学家华罗庚的一首小诗“数缺形时少直观,形少数时难入微,数形结合百般好,隔离分家万事休”来贯穿整个教学,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这首小诗在一节课中用幻灯出现了五次却不觉得重复,那是因为席老师边教学边引导学生理解诗意,并用一些具体实例来说明数与形结合的重要性,也就是在我们的生活中,许多领域都是用数与形结合起来解决问题的,这就进一步的说明了数与形之间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在一定条件下,数和形之间可以相互转化,相互渗透,是一个了不起的学习能力。

“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引导主动探究,通过演译推理,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赵雪梅老师的《三角形的内角和》一课就体现这一教学理念。赵老师首先让学生动手操作分别量出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的各个角,再分别算出它们的内角和,这时有的能算得180度,而有的没有算得,此时老师设问:“为什么会出现不同的结果呢?这是由于我们在测量的过程中,会产生误差,在我们的生活中,误差是避免不了的。”那么怎样才能算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度呢?用什么方法来加以论证呢?此时,更加激起了学生的求知欲,赵老师就用一个长方形进行引导,让学生主动探究,学生通过观察、交流、验证、推理等多边活动,终于得出方法,给这个长方形作一条对角线,得到了两个完全相等的直角三角形,由于长方形的内角和是360度,所以一个直角三角形的内角和就是360度除以2等于180度。而锐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是分别给它们作一条高,这条高又将它们分成了两个直角三角形,于是一个三角的内角和就是180度乘以2再减去两个直角的度数就是180度,最后总结得出了任意一个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度。赵老师不是直接交给学生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而是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推理出新知识,这样掌握新知的记忆显然是深刻的。本节数学课看似几个简单的三角形,实则是把抽象的数字与具体的操作有效地连接起来,是学生有效的数学学习和代数思想的渗透。本节课也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让整个数学课堂充满了生命的活力。

席争光老师的微讲座《不一样的说话就是不一样》很深入人心,值得我们好好反思。席老师通过一些案例,阐述了语言是门艺术,我们教师的语言艺术要靠我们在日常生活和教学中不断练习总结和提高;教师的语言应该指向生命状态;教师的语言应该真诚;教师的评价语往往引导课堂。教师语言的艺术性一定是建立在尊重生命、相信生命、热爱生命、敬畏生命的基础之上的,同时也是建立在倾听学生发言的基础之上的!牛献礼老师的微讲座《走向核心素养的数学教学》也从一些案例阐述,得出了人必须具备三大能力:即阅读能力、思考能力、表达能力。夏青峰校长的微讲座《让学生学会学习》更是深入人心,夏校长也用一些案例来阐述得出了:(1)面对数学,我们千万不能认为自己的方法就是唯一的。教学数学,我们一定要积极地鼓励学生从多个角度去思考问题,让数学走出封闭,走向开放。(2)数学的价值不在模仿而在创新,数学的本质不是技能而是思想。数学学习的过程不能只是一个遵照指令进行程序操作的过程,而是一个不断地运用自己的知识经验进行自我建构的过程。学生需要的,不是去复制别人的数学,而是去建构自己的数学。(3)真正有价值的数学,一定是进入学生内心的数学,而不是浮于一些文字之上。对数学概念的把握,理解它的定义是必要的,但体验它的实际意义与建构心理表象更是不可忽视。(4)教师的作用不是评判,而是激励;教师需要的是倾听,而非主观臆断。学生在学习中应该有犯错误的空间,更应该有表达自己的权利。即使我们认为学生的答案是绝对错误的时候,多问一句“你是怎样想的”,又费多大力气呢?简单的一句问话,也许会给我们带来许多意料不到的惊喜。

总之,这次听课学习,使我更深刻的体会到学习的重要性。作为一个没有经验的年轻教师,想要把课上好,把教学搞好,把学生的成绩搞上去,就必须付出更多的劳动,花更多的时间。在将来的教学中,本着吃透教材,吃透学生,提升自身素质去努力,让我的教学生活化、细节化、智慧化。充分利用一些学习机会,学习百家而顿悟,积淀教学素养,为党的教育事业贡献全部的光和热。

西关小学2015-2016学度第二学期

篇8:大数据视野下苏派名师透视(上)

一、大数据视野下,苏派当代名师结构分析

江苏聚集着一批优秀人才,历代在政治、军事、教育、文学、艺术、科学、哲学、 历史等方面都有杰出人物,其中不乏教育家,而且诸多学科的杰出人物也影响着教育家的不断涌现。据数据统计,从1840年到1920年这80年中诞生的教育家,在全国居首位的是江苏 ;即使据《教育家大辞典》所载398位中国教育家中,在地理分布上,江苏虽居次位,但历史上上海也属江苏,如此合计,江苏教育家比例超过了浙江。就近现代而言,江苏的张謇、陶行知、黄炎培、陈鹤琴、江谦等都是全国著名的教育家。仅仅就当代江苏小学名师而言,著名儿童教育家斯霞、李吉林、王兰、邱学华、于永正等名师在全国享有很高的声誉 ;新生代的孙双金、 薛法根、华应龙、阎勤、徐斌、周益民等, 在全国崭露头角,影响越来越大。可以说, 他们都是苏派当代名师的中流砥柱,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而挖掘其潜在的价值,意义重大。当下,大数据已经为调查研究苏派当代名师提供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全样本”的机会。

1.用数据审视苏派当代名师的“群落”崛起

苏派当代名师自身具有鲜明的本土特点和具体的时代特征。如以南京斯霞、南通李吉林、邱学华、徐州于永正等为代表的区域名师,就具有浓郁的地域或本土的特色,并因此形成了江苏当代名师成长的“群落”效应,且区域化“群落”高地现象日趋明显。 为进一步剖析这一现象,我们以江苏省2731名特级教师为例加以分析 :1978年-2014年间,江苏共产生了2731名特级教师,他们是“师德的表率、育人的楷模、教学的专家”,也是苏派当代名师的杰出代表。为更好地阐释江苏当代名师的区域化“群落”效应, 我们对2731名特级教师的地域分布情况加以梳理与分析,具体的区域分布情况如下表所示。

表1 :江苏省十三批特级教师人数分布情况统计(共2731人) (单位 :人)

需要加以说明的是2014年第十三批江苏省特级教师评选将昆山、泰兴和沭阳独立出来,但是我们在分析的时候仍然将其纳入所在的大市区域,即苏州与昆山合计为285人,泰州与泰兴合计为173人,宿迁和沭阳合计为124人。从表1所统计的数据来看, 南京、苏州、徐州、南通占有绝对的优势。 其原因主要是 :任何人的成长都离不开他赖以生存的地域环境,特定的地域文化往往决定着名师成长速度的快慢和成长数量的多寡。 如果我们按照苏南、苏中、苏北三地划分, 可以明显地看出,苏南地区(南京、苏州、 常州、无锡、镇江)人数最多,其次是苏北 (徐州、淮安、盐城、连云港、宿迁),苏中 (扬州、泰州、南通)人数较少,地域差异较为明显,见下表。

(单位 :人)

从表2可以看出苏北的五个城市发展还不均衡,其中徐州和盐城人数比较多,宿迁最少。苏北的盐城和徐州名师的分布也比较多,相对连云港、宿迁而言,其数量是多的, 已基本接近苏南的发展水平。所以,从数据的分析来看,我们可以预测 :由于区域的差异,苏北与苏南、苏中在产生苏派当代名师的数量差异还将继续存在,但有可能在今后随着经济的发展,教育改革的跟进,这种差距会逐渐缩小,但是“群落”崛起的现象将被放大。2009年,江苏省在全国率先启动了 “江苏人民教育家培养工程”,培养工程计划用10年时间,到2020年前分4批培养200名人民教育家培养对象。目前,已经开展了三批,有150人被推到了“江苏教育改革的最前沿”,人员涉及到全省各个区域,具体数量分布如下表所示。

(单位 :人)

由表3的分布情况来看,尽管还是集中在苏南及几个大城市,但是每一个区域都有。 苏派当代名师的“大群落”已经开始集结。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江苏不但能产生一大批教育家,还将有一个个苏派当代名师的“群体部落”诞生与崛起,因为在他们的带动下, 一批又一批的名特优教师在成长、发展。所谓的“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斯霞的母爱教育、李吉林的的情境教育等,都与江苏独特的风土文化密不可分。大数据时代,为我们全息透视苏派当代名师成长与发展提供了最有利的抓手和依据。但是我们还不能局限于这些简单的结构化数据,我们还应该强化对数据背后所隐含的价值进行分析与挖掘,弄清楚苏派当代名师区域分布不均衡是不是仅仅就是地域文化、经济水平的差异所造成。在大数据时代,随着技术的发展以及数据意识的提升,我们完全有这个可能彻底弄清楚、弄明白,因为,大数据时代的技术已经实现了将所有特定目标数据的收集与处理,即实现“样本”与 “总体”的等同。且数据驱动的相关分析, 有助于发现事物之间潜藏的联系,并在此基础上做出精确迅速的预测。为此,我们就能对不同区域所存在的真正原因总结规律,服务决策,从而推动苏派当代名师的 “群落”崛起。

2.用数据实证苏派当代名师的“科域”普及

苏派当代名师绝大部分都是从课堂教学第一线走出来的,他们被称为是“教学的专家”,他们对所任教的学科有着深刻的理解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在各自的领域也有着一定的“话语权”。尤其是处在大数据时代,他们的学科思维方式、教学方式也在发生着改变,并引领着自己所兼任的学科教学改革一路前行。通过对目前所统计的江苏省19782014年评上特级的中小学教师进行分析,截至2014年,苏派当代名师各个学科领域都有自己的“领军人物”,或者说是“灵魂人物”,虽然还是相对集中在语文、数学等大学科上,但其它学科领域的名师也在不断增加。 具体情况如下表所示。

(单位 :人)

表4所统计数字不包含幼教、特教、中师、中技等部门的特级教师,也不包括书法、 劳技、德育、教育学、心理学、电子电工等学科的特级教师。由于时代的发展变化,各个时期的课程名称有所不同,统一以现在中小学课程设置中的名称为主。例如,常识、 自然、科学、综合实践、劳技等都纳入科学, 政治、品德纳入思品,信息技术、微机、电子、计算机纳入微机,外语、英语归入英语, 将一些学科进行了相对的整合,累计人数以2504名为参考系数。由此可见,语文学科仍占有绝对的位置,这是当下无法改变的事实。 但是随着其它一些学科的兴起,如心理健康、 综合实践、劳技等科目的增加,可以预测将来这些科目的名师代表也将越来越多,这也是课程全面改革与推进的时代需要。如我们再以江苏省人民教育家第一批50位培养对象任教情况为例,其学科分布也已涉及到了12个学科,具体详见下表所示。

(单位 :人)

从表5可以预见 :未来200名“江苏省人民教育家培养对象”将涉及全部学科,不仅如此也将通过这些数据的调研分析,为将来的选拔服务,为未来的培养进行决策。因为,“全样本”数据的存在,有助于教育决策者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更好地进行决策。布鲁纳曾认为“每个学科都有一个结构,这个结构提供了有关事物的潜在的简约性。要辨析清楚知识中的最简单结构,需要的是最深刻的思维”。我们坚信 :在大数据视野下,对苏派当代名师的学科分析,我们将拥有“最深刻的思维”,那个时候我们或许就会对相同学科领域用大数据进行分析,探索、挖掘相关数据,从而为苏派当代名师的学科个性化教学提供决策服务。如今,他们在各自的学科领域已经“发声”,如李吉林的情境教育、邱学华的尝试教学、孙双金的情智语文……且在全国有着较大的影响力, 为此我们也可以借助大数据的力量,对他们 “发声”所产生的数据进行归纳、整理、挖掘,进而在此基础上找出规律,就能为苏派当代名师未来发展提供依据和参考方向。

3.用数据表现苏派当代名师的“代际”传承

我国历史上出现过无数的教育家,这些教育家队伍结构总体呈宝塔型,大多数教育家位于塔的底部,少数贡献最突出、影响最大的教育家居于塔的顶部。如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圣人”涌现的高峰期,涌现出了孔子、老子、墨子、孟子、荀子五位宗师级的教育家,他们在教育思想、教育理论上的贡献具有开天辟地的原创性,对后世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化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随着社会发展,教育家队伍结构也发生了相应的历史性的演变。近代的教育事业的规模迅速扩大,教育工作者的总数大为增加,教育家人数也相应地增加了,宝塔的底部增大,坡度渐缓,塔尖钝化,塔形趋于扁平。如近代之际(出生于1840年后并于1992年前去世的教育家)共涌现出蔡元培、陶行知、晏阳初等228位教育家,由此形成了我国历史上又一个高峰期。

回到现在,苏派当代名师的代表 :斯霞、 李吉林、洪宗礼、邱学华、于永正等江苏省第1、2批特级教师已经被公认为是中国当代教育家,占第1、2批特级教师总数的4.3%, 而他们也仅仅是2731名苏派当代名师中的代表。由此,我们也可以通过这些数据进行分析和预测 :在未来的10年到20年间,苏派当代名师中还将有可能出现百余位中国当代教育家。这是有充分依据的,从我们对江苏省第一批人民教育家培养对象的成长周期来看, 所以我们的预测皆有可能,具体见下表所示。

(单位 :人)

(单位 :岁)

从表6、7可以看出,第一培养对象年龄分布主要集中在“60后”这个阶段,平均年龄都在50岁左右,且苏北、苏南、苏中年龄的差异并不大,因为这也正是人生中最成熟的时期,此外他们也基本都集中在第7-10批特级教师的层面,应该说在通过5年的“培养历练”之后,在今后10-20年间成长为苏派当代有一定影响的教育家是完全有可能的。更为重要的是斯霞和她的弟子们、 邱学华和他的弟子们、于永正和他的团队及弟子们……这种“代际”传承,更为他们的成长助推力量,不再是一个人在发展,是一个团队在发展,是一代又一代人在传承发展……所谓,传承有斯人。

大数据时代真正的革命不在于分析数据的机器,而在于数据本身和我们如何运用数据。从对数据的分析与预测来看,苏派当代名师发展到后期——“到未来社会,塔尖可能会逐渐变为平滑的弧形,居于上层的大师不再是少数,而是一大批人,他们各有所长,比肩而立,难分轩轾。他们是崇高的, 但不再具有神圣的光环……”但是在大数据视野下,用大数据来分析、挖掘与预测,我们会惊喜地发现 :苏派当代名师的发展正是在朝着这样的一个趋势前行。因为,对于苏派当代名师结构的大数据的分析,其实并不在于掌握大量的数据,而是在于从数据中提取意义,以及发现隐藏的模式与可能的关系,以及基于海量数据所进行的趋势预测, 从而为苏派当代名师成长为中国当代有影响的教育家提供依据,并为行政决策服务。

二、大数据视野下,苏派当代名师影响比较

马克思说“为了实现思想,就需要有实践力量的人。”在中国的近现代教育史上,江苏教育大家辈出,有陶行知、叶圣陶、陈鹤琴、吴贻芳、潘光旦、周培源……这些教育大师已经并且还在对中国教育产生深远影响。 2009年,江苏省评选出了“新中国60年江苏教育最具影响力人物”20位,他们分别是 :王湛、史绍熙、朱小蔓、李吉林、匡亚明、曲钦岳、严恺、吴天石、吴贻芳、闵乃本、陈鹤琴、杨瑞清、胡福民、胡百良、洪宗礼、侯晶晶、姚止平、殷雪梅、斯霞、鲁洁。其中斯霞、李吉林、洪宗礼还被《人民教育》杂志评为“最有影响力的人物”(2010年度),此外被评上的还有邱学华、华应龙, 他们都是苏派当代名师的杰出代表,他们不仅领跑了江苏本地的教育改革,也影响了全国教育改革的进程,甚至在国际教育改革中也频频“发声”,不断创造着中国教育改革的奇迹,相对于浙派、京派和海派的当代名师, 备受国内外专家、媒体等的广泛关注,国内国际影响日趋凸显。

1.苏派当代名师展现了领跑江苏教育改革的“课改精神”

苏派当代名师的影响,就是他们通过自身自觉性和创造性的发挥,在各自的对象世界打上自己的烙印——信仰的烙印、情感的烙印、意志的烙印、才华和能力的烙印以及风格的烙印等等。这是苏派当代名师独特个性魅力的彰显与放大。2010年世界吉尼斯纪录锁定了一个名字——李庾南,她成为世界上连续任职时间最长的班主任,此时她的班主任经历已经长达53年。她的理想就是 :让所有的学生都喜欢上她的数学课。这是李庾南老师独特精神魅力的感召与表现,也是苏派当代名师追求的课堂教学改革精神。

大数据时代,苏派当代名师所面临最大的挑战在于自我的改变。从小学数学专家邱学华到中学语文专家洪宗礼,从最前沿、最西式的课程实践专家胡百良,到最本土、最乡村的教学理论发明家蔡林森,都是把实践自觉和实践智慧有机地结合、统一起来,并不断地进行着自我的改变使之更好地适应发展的需求,才达到如此高的境界。如邱学华的“尝试教学”经过30多年的努力, 如今其范围已扩大到了大陆31个省、市、自治区,有70多万名教师参与,受教学生达3000万人。为此,邱学华因“尝试教学”而出名。 同样,李吉林也因“情境教育”而出名,孙双金因“情智语文”而出名,薛法根因“组块教学”而出名……看到“童心母爱”就想到了斯霞……苏派当代名师的教学主张等如今已同他们的名字浑然融为一体,他们的名字已经成为中国当代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的“关键词”,《教育家成长丛书》 (第一辑) 和《中国当代著名教学流派》 (丛书)的书名就是以作者和其教学主张(流派)命名,如 《孙双金与情智语文》《高万祥与人文教育》 等,都是他们“课改精神”的最好写照。

梳理2014年《人民教育》杂志所发表文章,我们发现,仅2014年,苏派当代名师代表人物就在上面共发表了114篇,占文章总量的18.44%。发表文章数远远超过全国平均值,所超比值令人吃惊。按照文章发表量来计算,江苏省无可争辩的排名第一, 清晰展示了苏派当代名师的实力和魅力。其中,有10位名师发表文章数量达到2篇及2篇以上,共发表33篇,具体详见下表所示。

(单位 :篇数)

从表8可以看出,苏派教育研究发起者、 国家督学、原江苏省教科所所长成尚荣、特级教师华应龙、吴非、管建刚、唐江澎、柳袁照、姚虎雄等发表了多篇文章,形成了一定的冲击力和影响力,名师效应得到了进一步彰显。国家督学、原江苏省教科所所长成尚荣为苏派总结与弘扬贡献极大,他站位高、眼界阔,着力打造苏派教学这一教育品牌,在《人民教育》杂志上频频“发声”, 引领苏派名师走向全国。特级教师吴非和华应龙分别在《人民教育》杂志开辟专栏,介绍自己的教育思想,增大了苏派教学的名师效应。管建刚的作文教学革命受到了专家和一线教师的青睐,在《人民教育》杂志上是一个很火的人物,该杂志多次介绍了管建刚的教学思想和他撰写的专著。唐江澎和柳袁照两位既是特级教师,又是高中学校的校长,他们扎根一线,在课改领域摸爬滚打, 《人民教育》杂志连续刊登了他们两人撰写的多篇文章,详细介绍了他们的课改经验。 另据统计,从2003年开始,《人民教育》杂志开设了一个栏目“名师人生”,专门介绍国内具有代表性和影响力的优秀教师。经统计,从2003年第1期到2012年第24期的10年间,《人民教育》共刊登了118期“名师人生”,其中有30期介绍了21位江苏名师,占总数的25%,远多于处在第二位的北京(19期,占16%),第三位的上海(12期, 占10%)。从刊登文章的数量及推介的人数来看, 江苏均在全国前列,这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当代名师的个人地位及影响力。

苏派当代名师的课改精神为何能一直领跑江苏的课改。究其原因,我们发现苏派当代名师一直行走在现实与理想之间,他们比一般人更有教育的觉悟性,更具有捕捉教育机会的能力,他们始终把自己的专业发展作为自己的人生目标,他们都在做着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如斯霞的一生就是“平凡中伟大”,她在南京师范附小教书72年,一生都活在孩子的世界里。苏派当代名师所产生的较大的影响力,“不仅在于他们个人具有鲜明的个性和魅力,而更重要的是他们的教育实践具有超越性,产生了能够使人信服的回归教育规律和本义的普遍性”。 即便是在当下的大数据时代,苏派当代名师也能迅速实现自身定位的改变,做出行为的调整,主动去适应大数据时代的课程改革与发展。所以,在大数据视野下,个性化的思维方式也在促使苏派当代名师要重新审视学生的需求,迫使他们必须通过高新技术和数据分析去找到适切的课程、课堂、教师、校园……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个性化教育。这也是苏派当代名师“课改精神”的又一次呈现。

2.苏派当代名师创生了影响全国教育改革的“学术思想”

从教育的视角看,大数据分析主要关注两大领域 :学习领域和学术领域。对于苏派当代名师的全国影响的研究,我们主要聚焦于他们的学术领域,通过比较探视他们在全国学术领域的地位,以及他们所创生出的学术思想被认可的程度等方面。教育家的社会影响尽管是一个模糊的概念,但并不是虚无缥缈的,而是可以体验到,可以观察到,有的甚至是可以借助某些指标测量到的。教育家的影响可以测量,大数据视野下,教育家的影响是可以量化的。一位教育家在任何程度上为人们关注和研究,往往是衡量他的社会影响的重要标志。

为更好地研究他们的学术思想的影响力, 我们以《中国当代教育家丛书》《教育家成长丛书》《16位教育家的智慧档案》《中国当代著名教学流派》《与名师为友》入选的当代名师为例,并加以比较。具体分布情况详见下表。

(单位 :人)

由表9可见 :《中国当代教育家丛书》所收录的11位中国当代教育家中,苏派当代名师李吉林、杨瑞清分别以他们的学术著作 《情境教育的诗篇》《走在行知路上》名列其中,占到了18.1%的比例,京派3人入选、 海派2人入选 ;《教育家成长丛书》第一辑入选20个人中,苏派当代名师李吉林、高万祥、邱学华、孙双金等4位分别以他们的学术著作《孙双金与情智教育》《 邱学华与尝试教育人生》《李吉林与情境教育》《高万祥与人文教育》名列其中,占到了20%的比例 ;《教育家成长丛书》 (第二辑)也于2011年启动并在陆续编校中,已经出版的苏派当代名师有 :洪宗礼、于永正和薄俊生 ;《16位教育家的智慧档案》江苏入选的名师有 :李吉林(小学语文)和杨瑞清 ;《中国当代著名教学流派》 (丛书),邱学华的小学数学“尝试教学”和李吉林的语文“情境教学”入选其中,苏派及苏派当代名师的学术水平进一步得到了确认。《与名师为友》一书,筛选并汇总了 “名师人生”栏目介绍的36位名师, 苏派当代名师有9位入选,占25%,可谓是独占鳌头,从数据的统计来看,相对浙派和海派而言,充分展现了苏派当代名师的学术软实力和全国影响力,苏派当代名师“学术高地”已经形成,学术思想全国领先,并直接或者间接地影响了全国的教育改革与发展。

上一篇:公务员面试教师招聘下一篇:教育信息化安全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