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名师讲座学习心得

2024-05-24

听名师讲座学习心得(精选4篇)

篇1:听名师讲座学习心得

听名师讲座学习心得

对“差生”的教育与转化,是每个班主任最头痛的事情。这些“差生”不仅学习差,而且习惯也差。要改变他们的一次行为很简单,但要改变他们的习惯就很难。在平时的班主任工作中,我深有体会,这也是我当班主任以来一直困惑的问题。

当我听了《向魏书生学习》的讲座,魏书生的“改变差生习惯”方法后,感触颇深。感觉自己对“差生”的教育和转化工作上做得很不够,缺少一种持之以恒的精神。就这一教育问题,魏书生提出了“上进于反复之间”的方法。他提出对后进生德育习惯的培养,要有冷静的态度、长期的打算,从而引导他们一步一步地往前走,切忌盲目提出过高要求。他说“面对着山,也订出移的计划,不能多移时少移,出发点是移一楸土也比不移强,力争移得快。”这不是“愚公移山”精神的写照吗?

曾几何时,我也对学生进行耐心地引导,希望他们能被自己感动,朝着自己既定的目标前进,走上“正”道。事实上效果还是有的,只是没有我期望的那么好。然而,我却未能从他们的每一闪光点着手,进行更深入地引导和挖掘,以至于对他门后来的表现一再失望,甚至想到放弃。现在回想起来,应该是我的期望太高了!一段时间后,当自己付出那么多,而学生的转变不大时,导致出现失望的感觉。事实上,教书育人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出他们能够攀登上去的台阶,这样就不会对后进生的反复惊慌失措,也不会由于后进生一次两次的进步而盲目乐观,而是始终冷静地带领他们朝着既定的教育目标 1

前进。

正如魏书生老师所说,后进生也能上进,只不过上进的过程充满了反复,这就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反复抓、抓反复。当他们有一点点进步时,要及时表扬、鼓励他们。同时要正确对待他们的后退,不灰心、不气馁,要把握自己的理智与情感,在反反复复中把后进生引上上进之路。

2012.4.4

篇2:听名师讲座学习心得

一、有感于柳袁照的“诗意教育”

充满诗意的校园,富有诗意的课堂,在这样环境中的学习生活的个体会缺少诗意?“诗意教育”多么令人憧憬!孩子在这样的学校里学习家长还会担心孩子的学习吗?还会仅为孩子考试少了几分而发愁吗?

柳袁照自言,他由过去的“管理者”真正回归原点,进入教育的核心世界,他上课、写作教育故事、与师生们快乐交往,幸福地感受和体验着本真、唯美、超然的诗性教育„„

我虽没有多少诗意,但我向往诗意的生活。我佩服诗意教育的开拓者-柳袁照。我很讨厌目前的应试教育,它把多数有灵性的个体变成了考试的机器,我们教师也知道,这样的学习,考完了学生也就把知识还给了老师,在这样的功利思想的驱驶下,人变得浮躁、易怒、没有爱心,这样的孩子走出去,常常一遇到点挫折就不知所措,变成问题青年,甚至自杀和杀他人、杀父母、杀老师等。

柳袁照的讲座令人振奋,如果每一所学校都能向他的学校靠拢,少一点功利,多一点诗意该多好,那一定是孩子们的福音。

柳袁照的话录:

“教育需要诗性,诗性需要教育。”

“诗性教育的基本特征是本真、唯美、超然,表现在校园里,就是一种自由、平等的,充满爱与信任的氛围。”

“考试不是我们教育的本意,考试与我们国家、民族未来的梦想无关。” “教育应该超越考试、超越功利 ”

“教育的本意,不能为了培养少数成功者而制造出更多失败者。”

“希望学生离开学校的时候能带走三件礼物:本真、唯美和超然„„就我而言,与学生长期相处以后,他们能从我这里带走什么呢?我希望他们带走正直、乐观和淡定。这是我追求的幸福梦想。”

二、有感于关景双的“师之蕴”

听了关景双的“师之蕴”讲座后,觉得个人的成长关键是“以行动演习”来发展自我。

1.要多动笔,学习了要有记录,实践了要有记录,做错了要有记录,随时都要记下教学随笔、教学后记、读书笔记;给自己要做好学期的、学年的计划。

2.要多动嘴动耳,同文课不要怕与人比较,多听同文课,多讨论,课前一分钟自己说课 3.要多与他人合作,寻找教学中的困惑,同课反思,从完成个体课例到完成课题研究

关景双的语录: “听中学,做中学”

“学了,就有思路,做了,就有方法,写了,就有底蕴” “优秀的教师,就是做做写写” “想到--做到” “说到--做到”

“教师是慢成长,贵在坚持,积极思考,坚持思想” “教师是思考的专业”

“从教是新人生,教学是新学习” “把教学当学问来做,在自己的教学领域找到自己的研究领域,成长为更好的我自己

篇3:听名师讲座心得

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但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 “哲学把无产阶级当做自己的物质的武器,同样地,无产阶级也把哲学当做自己的精神武器。”杨教授分别用了《〈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以及《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原句来给我们讲解理论的批判比武器的批判优越在哪、为什么优越,甚至理论的批判的本身就是强而有力的武器。其次,还阐述了异化劳动的四个规定性:1.劳动者与劳动产品相异化。2.劳动者与劳动行为相异化。3.人的类本质的异化。4.人与人的异化。第三,杨教授讲解的是教育、环境与实践之间的关系: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自己思维的此岸性。环境正是由人来改变的,而教育者本人一定是受教育的。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其中,还阐述了人的本质观: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第三部分首先阐述的是马克思的两种生产理论。根据唯物主义观点,历史中的决定性因素,归根结蒂是直接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

但是,生产本身又有两种。一方面是生活资料的生产;另一方面是人类自身的生产,即种的繁衍。其次,讲解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第三,阐述了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生产劳动和教育的早期结合是改造现代社会的最强有力的手段之一。生产劳动同智育和体育相结合, 它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力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第四部分分为两个方面:关于教育的三件事和几个需要思考的问题。关于教育的三件事包括智育、体育以及技术教育。几个需要思考的问题:1.教育活动何以是“实践的”?何为实践活动?教育活动是一种什么样的实践活动?2.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关系?3.教育辩证法:抓住教育活动的基本矛盾、认识教育过程的基本规律、理清教育思想的基本范畴和指明教育发展的基本走向。

杨教授的讲座开阔了我的视野,讲授了马克思文本中几个经典命题及其教育方法论意蕴。在没有学习之前,觉得马克思文本中几个经典命题及其教育方法论意蕴是一个相当枯燥无味的一节讲座,里面所讲述的内容也差不多是一些很死板,一些条条框框的定义罢了。但是经过一个半小时左右的学习,让我知道不能只着眼于教育学,它与其他学科都有交集,互相影响,互相促进,互相发展,相得益彰。所以在今后学习教育学的过程中,一定要把视野放开阔,并掌握正确的思维。杨教授引用马克思的原著,结合我国教育现状,对多个问题方向的发展进行了精彩的解读,为我们今后的教育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与哲学指导。

篇4:听名师讲座心得体会

真实的活动组织,真实的孩子,真实的教师。让我们清晰明了直观地去感受到一次活动的组织与开展。从活动内容的选择、目标制定、教学具的使用、师幼互动、教师提问、教学机智等等全方位立体地向我们毫无保留地展示,对于一线教师,尤其是对于我们新岗教师受益匪浅。

一、活动内容的选择

(一)源于生活,关注幼儿生活经验

《我发现的变化》提供的操作材料均来源于生活,便于教师收集,也便于幼儿引发活动延伸。豆子、气球、回形针、香皂、石头、咖啡等等。《声音变变变》让幼儿将常见的声音玩出了新花样,金老师用最简单的材料进行最有意义的探究值得我们学习。

(二)立足幼儿,关注幼儿兴趣爱好

《谁躲起来了》抓住幼儿喜欢小动物的泛灵化的特点,为幼儿展示了很多自己喜欢的小动物,通过一系列的观察与讨论,激发幼儿的创作欲望。《避开猫的方法》同样关注到幼儿的兴趣爱好,猫捉老鼠,老鼠如何躲避猫,成为整个活动的隐性线索,牵住了幼儿整个活动的注意力。

二、教具、学具的准备与使用

(一)PPT的使用

四个观摩活动,PPT无一缺席,可见课件制作对于一个优秀教师的重要性。高老师的《谁躲起来了》、《避开猫的方法》两个活动中通过PPT给了幼儿一个相对真实的绘本故事情境,在情境下展开了美术活动和数学活动。《声音变变变》运用PPT给幼儿设置关卡,自己选择自己挑战,呈现出不同的图片和声音,有效地将活动推向高潮,抓住幼儿的无意注意力。

(二)各种图片、卡片的使用

不同于平常我们活动导入的图片,而是作为总结时出示的图片。《我发现的变化中》金老师在总结不同材料的变化时,用折叠的方法出示了字宝宝,并有意识地在用手进行指认,虽然没有直接让幼儿识字,但会让幼儿在隐性影响下慢慢学会总结、学会指认识字。《声音变变变》中,幼儿发现声音的粗细大小的性质,都用图片进行表示,将无形化有形,给幼儿更直观的感知,也方便了下一步活动的进行。

三、教学机智与艺术

(一)提问的有效性

上海教师将幼儿“脑力激荡”挂在嘴边,非常注重幼儿的思辨能力。教师的提问有针对性,并且提问之后会给幼儿一个适当的思考时间,在幼儿回答问题之后,又会给每个孩子的回复一个细致的处理,层层递进,直至幼儿得到满意的答案。“每个孩子都是一个哲学家”我们要相信这一点。提问还要注意语境,要知道为什么要这么问,不能为了提问而提问。比如让幼儿大声叫,要给他个语境,在飞机场人特别多需要大声叫,而不是直接告诉幼儿大声,这样的话得不到经验延伸。

(二)师幼平等关系

在四个活动的师幼互动中能看到师幼平等的关系。“大哥先来”、“谢谢你挺我。”这类的对话,摸摸头,鼓励的眼神这类行为都是教师与幼儿良好的互动。教师不是在给幼儿传授自己的想法和经验,而是在与幼儿一起共同探索,共同发现。

(三)教学方式新颖

《谁躲起来了》是一个绘本与美术活动的完美结合,《躲开猫的方法》是一个绘本与数学活动的完美结合。绘本的重要性无需赘述,绘本的情境会让幼儿身临其境,确保了幼儿的活动兴趣与持久性。

需要强调的是绘本故事并不只是用来导入,而是贯穿于整个活动的始终,让幼儿真的感觉到自己在参加小猫的聚会游戏,真的在帮老鼠找到躲开猫的方法。

(四)经验的延伸

《声音变变变》在幼儿学会自己变化声音之后,出示玩偶,让幼儿模仿大狮子和小鸡的声音来进行表演幼儿游戏,无形中教会了孩子们在表演区的表演技巧和方法。《避开猫的方法》教会了幼儿如何统计,真正感受到如何使用表格,感受到表格给我们带来的方便,很容易延伸到其他科学领域作为记录发现的一种方法。

上一篇:诚信的国旗下讲话3分钟下一篇:保健食品标签标识的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