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苏轼谈张良

2024-04-16

从苏轼谈张良(通用6篇)

篇1:从苏轼谈张良

从苏轼谈张良

“犹有刚强不忍之气,非子房其谁全之。”这是苏轼眼中的张良,苏轼认为豪杰绝非拔剑而起,挺身而斗,那只是匹夫之勇,不足道也。真豪杰应有临辱而不惊,无故加辱而不怒。应能忍。

何谓‘忍’,忍如刀刃在心头而不形于色。韩信因能忍胯下之辱而成为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一代军神,勾践应能忍亡国屈身为卒之辱而灭吴国,刘邦应能忍淮阴称王而一统天下,司马迁应能忍宫刑之辱而成一家之绝唱。他们都因为能忍常人不能忍而取得成功,所以,能成大事者必有大忍。

众多史学家都认为张良之所以能成功,是因为得到了黄石老人的《太公兵法》。可苏轼不这么看,他认为黄石老人教张良的不仅仅是《太公兵法》,更重要的是忍。当张良一而再再而三的为黄石老人拾鞋时,他也没有显得厌烦,还为老人穿上那只鞋子。即便自己祖上三代为相是贵族之后,也没有嫌弃。张良能忍小忿而就大谋,这才是他能成功的重要原因。

项羽之所以败,不在于他没有能力,因为他不能忍,即便他力能扛鼎又有何用呢?那只不过是匹夫之勇;刘邦之所以能取得天下,不在于他的功夫怎么了得,因为他能礼贤下士,能忍项羽所不能忍,所以他能成为楚汉之争的胜者。

我们呢?生活在现代的人们,难道我们就不需要忍吗?我看未必啊,当你的顶头上司对你呵斥时难道你就甩门一走了之吗?人在屋檐下,哪有不低头。当你哪天发现自己不能再忍了,你就想想你的家庭,你的责任,或许那时你就能忍了。

忍不是屈服别人,忍是为自己蓄积力量等待下一刻爆发,如果你被人诬陷,你就忍忍吧;

忍不是害怕什么,忍正是你不害怕的表现,如果你忍了,正说明你掌握了真理;忍不是你做错了,忍是为了你的亲人不受伤害,如果家人误解你责骂你了,不要顶嘴,宁可自己忍,不伤父母心啊!现在你还说我们不需要忍吗?

我想应该把忍字当做一种文化传承下去,因为忍不仅是古人需要的,我们需要的,也是下一代人所需要的。

南京市建邺高级中学高三:清逸111

篇2:从苏轼谈张良

同学们:

首先欢迎你参加鹿鸣文社的这次讨论活动。这次讨论的主题是“从苏轼谈中国当代知识人的理想与冲突”。有的同学或许认为这个论题太笼统朦胧,苏轼是一个中国古代文人却与当代知识分子有何瓜葛?请听我慢慢道来。同时请在听时关注以下这三个问题:

1.怎样看待中国传统的知识分子精神,对我们有什么现实价值意义?

2.你认为中国当代知识分子缺失了什么?

3.我们大学生又缺失了什么,又如何弥救?

谈到苏轼,恐怕在座的同学没有一位对他陌生,我甚至可以断言,各位还对他十分喜爱、十分了解。苏轼本人的确是受到中国自古至今每一个阶层的普遍尊敬和爱戴。林语堂先生本人就对苏轼推崇备至。他有本十分著名的《苏东坡传》,写得真好,在书中序言中先生说:“我认为我完全知道苏东坡,因为我了解他。我了解他,因为我喜爱他。我们未尝不可以说,苏东坡是个不可救药的乐天派,是个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伟大的书法家,是政治上的坚持己见者,是诗人,是生性诙谐好开玩笑的人。我们一提到苏东坡,在中国总会引起亲切敬佩的微笑。他的人品,具有一个多才多艺的天才的深厚、广博,有高度的智力,有天真烂漫的赤子之心。”林语堂先生的敬佩之情溢于言表。我自己也是一个东坡的崇拜者,苏东坡是我认为最完美的文化偶像。我读他的诗词散文,读着自然亲切,他就在我的心灵之中与我对话,因而我完全没有把他当作一个距我们一千多年的古人看待。我见过东坡画像,他的形象几乎和我想象的一样。他的才华体现在诗文书画之中却没有一种让我高山仰止的感觉。他是我的一位故友、忘年交,一位白发知己。他说过一句话很有意思:“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儿,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我想我算一个吧!我喜爱东坡更是因为他不但是中国一位伟大的文豪,而且他的一生最能代表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人生理想和坎坷经历,最能体现传统知识分子的品格、操守、才华、性格、人生经历和信仰追求。我认为在他身上体现着人与道的统一,儒释道精神的统一,道统与政捅的统一。所谓人与道的同意是指作为一个知识分子将“明道救世”“士志于道”“守死善道”作为生命的己证。人与文的同意是做人作文达到了人如其文,文如其人,人文相辅,文人相照的和谐地步。儒释道精神的统一是苏轼在北宋三教合一的氛围中自觉地将儒家的积极入世与道家自然与简化人生和佛家的超越人生三位一体,和谐统一。道统与政统的统一是指将儒的内圣外王与治国安邦平天下统一。而我们今天注重挖掘的是苏轼的现代意义,是因为我本人是一个文化实用主义者,我反对单一浅见地待古人及传统文化,反对将其作为古董或是炫耀才华的资本,我认为对待古人及传统文化必须赋予其现实现代的人文关怀关注,从而使其具有现实现代的价值意义。

苏轼的一生也具有现代意义,他本人也具有现代精神,如果我们不觉得诸如民主、法制、自由、开放、人道主义、改革、女权主义的现代词汇用得太滥的话,放在苏轼身上完全符合。苏轼的现代性是他的文化人格具有代表性,不限于时代和群体,能代表中国精神,无论是古代知识分子和近现当代知识分子,他是穿越中国知识分子整体性,体现中国知识分子精神的延续性的。下面我就截取苏轼人生一个重要的时期,即从乌台诗案到苏轼离开黄州,来谈以下我对苏轼的个人见解。

乌台诗案是什么呢?有人说是中国最早的文字狱。当时的当权大臣诬称苏轼以诗讽刺朝廷,污蔑新法,冒犯皇上,弄得连宋神宗本人也郁闷不已。比如有人用苏轼诗中咏松桧诗:“根到九泉无曲处,世间唯有蛰龙知。”恶毒攻击说:“苏轼有不臣之心,陛下飞龙在天,而苏轼以为不知己,而求知于底下的蛰龙,这不是想谋反吗?”神宗说:“诗人之词怎么能如此理解呢?他不过是咏松桧而已,干我甚事?”那位又说:“龙者,只有人君可谓,人臣不可称龙。”神宗说:“自古称龙者多矣,如孔明卧龙,荀氏八龙,也都不是人君。”攻击苏轼的也大都如此曲解,可谓荒唐可笑。余秋雨《山居笔记》中有《苏东坡突围》一文,对此案有详细独到的见解,我不赘述。苏轼一生遭遇过三次贬官,黄州、惠州、澹州,越来越远,最后被贬到海南岛去了,死的第二年才渡海北还。他处在北宋,处在一个积贫积弱内忧外患的朝代,处在新旧两党纷争不止的时代,他既不从属于新党,又不支持旧当,他有他自己的政治见解。因此两党不管哪个当权,都不喜欢他,他在政治上也永远是一个失意者。我们会说他在现实人生之中是一个胜利者,我看不然。又有人觉得他是一个永远豪放的诗人词客,一个乐观的诗人,我亦认为不然。我读苏东坡的诗词始终有一种感觉,所谓的真正的豪放只是生活的一时,而真实的惆怅却是生命的一世。如公认是豪放词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或许前半阙该是一位关西大汉手执铁琵琶唱“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而后来呢?“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近乎难以释怀的惆怅了。我们再读《定**》:“莫听穿林打叶声„„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情。”是一种近乎豪放的难言的孤独与不屈。

作者:叛逆天尊

2007-3-20 10:59 回复此发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从苏轼谈中国当代知识人的理想与冲突

《卜算子》:“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寂寞沙洲冷。”什么味道?《临江仙?夜归临皋》:“夜饮东坡醒交醉,归来仿佛三更„„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也是难以言表的愁苦与奋力的解脱。《西江月》“照野弥弥浅浪„„杜宇一声春晓。”一种空灵之美与空灵的迷茫。以上的词都是苏轼在黄州所作。我读罢总有一种乐晓之后彻入心界的孤独与惆怅。但苏词中总有一种弥足可贵的超越一切的精神力量,这种超越的力量让我们读着乐而不为所惑,哀而不为所伤。这种从喜到悲再到喜的感情圈中徘徊。前者的喜是无意识的喜,后者的喜却是超越悲苦之后的喜。我们现代人很难再有苏轼这种在现实生活中的诗意的情怀和自然的乐趣了,然而我们同时也必须看到,东坡心灵最真诚最美好表达的诗词背后又是怎样一种人生,我们不应盲目地认为苏轼永远在诗化的生活状态中:这不可能。正如李白醉中作诗,而李白一天到晚却都是长醉不醒的吗?李白只说:“但愿长醉不复醒。”让我震动的是,素食永远是一个主流之外的官员,永远是一个处在边缘的文人,永远是一个流亡者。他长期远远地贬官在外,从某种意义上未尝不可以认为是某种文化的象征,像一只飘渺的孤鸿,此身此心永远不得安宁。我认为,不管是古代还是当代,知识分子,任何一个尊重自己的知识分子,都应该是也永远是一个流亡者。知识分子本身就是流亡者,就是边缘地带的边缘人,是永远对显示质疑和批判的角色。流亡就以为着边缘,边缘就意味着独立。苏东坡,还有知识分子,当代的知识分子,不隶属于任何党派,这样才能自由地选择自己的立场、观点,就是谁见幽人独往来,飘渺孤鸿影的孤鸿。他是真正守住内心净土的,是真正保持了中国传统士的精神,这对当代知识分子尤为可贵。而且,苏东坡一生都没有松懈,为国为民也为内心的道义贡献了自己一生的心力。东坡敬慕屈原,写过大量咏屈原及其精神的诗文,但他没有像屈原那样:“世人皆醉我独醒,众人皆浊我独清”的姿态投江以死、以死明志、以死殉道、以死报国报臣,他也没有像渔文那样“沧清沧浊”。他敬慕陶渊明,写过和陶的拟古诗,但他没有像陶那样归隐山林,啸傲江湖。他何曾不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但他没有那样做,至死都没有,他的一生都在为儒家治国安邦平天下的理想奋斗,都在以积极出世的心态完成他内心的使命,至死不渝,一生都在效仿守死善道的精神,敢于以死相谏,以死相争,因为他相信道高于势,非势高于道。苏轼十分欣赏北宋名相范仲淹。范仲淹一生也因谏议三次贬官,当时知识分子认为他一次比一次光荣。第一次贬官,僚友为他送行说:“此行极光。”第二次说:“此行愈光。”第三次说:“此行尤光。”所以他对送行者说:“仲淹前后三光矣。”在他第三次遭贬时所作的《答灵乌赋》中有两句千古名言:“宁鸣而生,不默而死。”认为诤谏守道,用现在的话来说执行他的话语权是他们的天职。苏轼他自己也愿做一个“宁鸣而生,不默而死”的人物。在我读的每一本苏轼传记中都记载有这样一件事:东坡童年之时,他母亲程氏教他读《后汉书》,读到了《范滂传》。范滂何许人也?东汉晚期,宦官专政,太学生不满朝政腐败和宦官把持朝政,举行运动抗议,遭到了残酷镇压。范滂和当时的李庸、陈蕃都有:“欲以天下风教为己任”有“澄民天下志”,在范滂即将受刑与其母决绝时,他母亲说:“汝今得与李杜齐名,死亦何恨!既有令名,复求芳寿,可得兼乎?”小苏轼听到这里说:“母亲,我长大作范滂,您舍得我去死而做滂母吗?“他母亲毅然回答:“汝能为滂,吾顾能为滂母耶?”苏轼听到这里更激动地回答:“亦奋后有当世之志。”这句话终苏轼一生。什么是当世之志?我们要从苏轼身上学习的并不是以死谏君,以死抗争的形式,当然必要时是行的,我们知识分子学习的是这种精神,这种奋厉有当世之志的精神。正是因为这种当世之志,成全了苏东坡的人格,成全了他的文学,使他用一种诗意的情怀度过了他人生之中漫漫的孤苦无依的长夜,使他一生都背负着儒家淑世的精神没有陷入彻底的享乐主义与混世厌世主义,使他坚持了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信仰,扬弃了佛教的虚无最终打破了对佛教的信仰。他没有遗憾没有牵挂地离开,以一种极为平静的方式离开。他是真正的中国知识分子。

作者:叛逆天尊

2007-3-20 10:59 回复此发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从苏轼谈中国当代知识人的理想与冲突

生活在当代的我们读苏轼,不得不反思我们当代的知识分子。知识分子在西方称作“社会的良知良心”,在中国亦然。从这个意义上讲,知识分子已远远不是与劳动者相对的劳心者,而是作为人类最精粹文化的载体,他本身的价值不可估量,而这种价值的发挥却依赖于知识分子本人的良知良心。这良知良心已经远不是道德范畴里的良知良心,而是在社会价值观和个人价值观中做出的良好感知和选择。

记得以色列学者康菲诺综合各家对知识分子的研究,将知识分子阶层划分为以下五点:

1. 对于公的一切问题,包括社会、经济、文化、政治方面的问题,都抱着深切的关怀。

2. 这一阶层常怀有负罪感,因此认为国家之事及上述一切问题的解决都是他们的个人责任。

3. 倾向于把一切政治、社会问题看作道德问题。

4. 无论在思想和生活上,这一阶层都觉得有义务对一切问题找出最后的逻辑的回答。

5. 他们深信社会现状的不合理,应加以改正。

而据我所知,现在大多数人包括知识分子本身都对中国当代知识分子抱着十分失望、厌恶和鄙视的态度。或许是因为中国的传统对知识分子要求十分高而非八九分高,但不可否认的,中国当代的许多知识分子实在不像话。这些知识分子我认为有三大缺点:一是缺失个人才学即知识分子个性,二是屈从于权威,包括政治权威和经济权威,三是缺失知识分子精神的传统。

一、缺失知识分子的个性。他们正如哈耶克所说,在大部分问题上,他们接受的意见都是现成意见,他们就是生来被哄骗的。无论接受哪一套思想都同样感到满意。他们被政治和物质双重愚化了。而他们自己就是自我和他人的启蒙者、导师,可惜这个启蒙者、导师被异端谋杀了。死了,他们也只得投降,成了惟命是从唯马首唯政治物质唯官商是瞻的奴隶。

二、屈从于权威。这种权包括(我认为)政治权威和经济权威。先说政治权威和经济权威。先说政治权威,举个例子来说,五四时期成名和那些作家到建国之后为何集体失语了?他们之中的大多数屈从了当时政治的权威,大多数缴械投降了。这无疑是中国知识分子一个致命的缺点。也正是因为政治权威,他们丧失了话语权。话语权是什么?并不是单单一个说话的权力,说:“读毛主席的书,听毛主席的话。”说“我吃饱了。”而是说真话,说直言,说逆耳之言,说批评辩驳之言的权利。试看当今之中国或试看当今之师大,我们有吗?不能说没有,很少!为话语权的抗争是知识分子一个悲壮的抗争,也是无谓于权力权威压制的正义公平的抗争。正如孟子所说,用浩然之气,与大人说话则藐之,勿视其巍巍然!我们不要“不敢言而敢怒”,我们同样要敢言也敢怒。我不相信还有这么一件事,就是梁漱溟先生与毛泽东在1953年的那次所谓“雅量之争”。梁漱溟先生在毛泽东无故臭骂他又将其扣上思想反动,反对党的总路线,伪君子等帽子之后,说:“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坚持自己的清白,坚持为自己的辩解,坚持自己的话语权,在全场都要将他轰下台他又坚持发言说:“我只想利用这次发言,检验一下共产党,检验一下毛主席有无雅量,更检验一下我自己。”这件事在现在读起尚觉不可思议,何况当时!这就是被称为:“独行独立,一代立声”的梁漱溟先生,就是被成为中国最后一个保持了儒者的传统与骨气的“最后的儒家”梁漱溟先生!这种不屈于政治权威的斗争形式,我们可以理解,但这种精神在当代知识分子中又存有多少!另外,我认为中国知识分子还屈从于经济的权威。物欲。无余的泛滥使知识分子的价值观从美好的理想化到赤裸裸的低俗的现实化。知识分子活动已并不像知识活动本身那样,去解答社会公众的疑惑,改善包括自己在内的公众的生命际遇或者替公众找回精神依托,而是仅仅为了成就自己,获什么奖,或使作品成为标志性作品。同时,世俗媚俗低俗趋向使人不堪想象,知识分子本身有沦落为官、商、高层或痞子流氓附庸的危险。这严重偏离了知识分子本身的方向。使他们不再有“奋厉有当世之志”,不再有深切地关注社会,不再有强烈的责任感和道德感,却只转向了无余本身,他们迷失了,没有了理想的方向或许堕落了,抛弃了这理想的方向。

作者:叛逆天尊

2007-3-20 10:59 回复此发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从苏轼谈中国当代知识人的理想与冲突

三、我认为中国知识分子缺失精神的依托,缺失传统积极的精神,这就造成他们传统精神的缺失。刘文森或许从一个方面分析了缺失传统精神的原因。他用了一个词“博物馆”。他认为在中国,人民取得胜利之后,建立人民传统要与传统相对抗,人民并没有毁掉与传统相涉的东西,而是建立博物馆,将传统的东西供奉起来。孔子便为典型。在中国各地,儒家的庙宇得到了很好的修复和保护,其目的并不是要复兴儒学传统,而是仅仅将其作为历史收藏物从而将其从现实的文化中驱逐出去。其实被埋藏被收藏的并不是孔子一人,1949年以后,相当多的主流以外的传统被以博物馆的方式供奉起来,在保留其名号的同时,实际上截断了其精神延续。鲁迅也难逃此劫,他的命运具有典型性。他被冠以现代中国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革命家的封号,被变成了一尊镀金的菩萨,熠熠生辉,在中国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无数学者对这尊菩萨进行指指点点式的研究。然而这尊菩萨已死,没有了生机,任怎样解释都可以。我们怀疑,我们真正了解鲁迅精神吗?这种不可避免的博物馆潮流,传统的际遇可想而知,中国知识分子亦然。中国知识分子逃离传统,对传统精华敬而远之,因为他们本身也以同样的方式,被可悲地驱逐出传统文化中了,这实际上抹去了中国知识分子名号而使其徒具空壳面具。

也许正因为上述三点原因,使中国当代知识分子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脱离了现实,缺乏责任感,缺乏中国士志于道的当世之志,成为沦落在边缘地带而不知的可怜虫,他们超越不了自己,超越不了这个时代。

我们大学生也作为知识分子中的一员,现状如何呢?我可以一言以蔽之:我们都是病梅。有些病梅还可以挽救,有些已经病入膏肓不可救药了。

我认为从苏轼身上更能看出中国当代知识分子的理想与冲突。要解决这个问题,我认为不许重新构建中国知识人的传统。这种构建的传统不是完全的复古。而是拿来主义式的复古。中国经过两千多年知识分子精神的沉淀积累,有许多精华纯粹值得我们学习、弘扬、传承、发展和创新。中国的文革和二十年改革开放达成的文化负面效果,几乎摧毁中国知识人的传统,这种知识人的传统,而不是典籍中记载的传统濒临灭绝。我们不应期待一个精神或思想大师导师领袖来引导我们,那些只是古代仁政明君愿望的现代变形,我们必须自醒,我们必须自救。我们这一代知识人必须去做,而且要做好,否则以后造成的传统文化的断层将越来越大,做时将难上加难。

我个人坚持认为,中华民族的复兴不是经济的复兴而是中华文化的复兴,中华文化的复兴首先不是中国文化本身自觉的复兴,而是作为载体的传统文化知识人的复兴。这个过程,讲师中国当代知识分子的(包括我们)一个更为长远的理想与冲突。

最后我只愿用一位儒家信徒在他生命即将失去时说的一句名言来结束全文,这句名言也为苏东坡所激赏: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可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楚明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回复:从苏轼谈中国当代知识人的理想与冲突

篇3:从苏轼山水诗看苏轼与山水的关系

在中国古代山水诗史上, 在苏轼的前面已伫立了许多山水诗人, 谢灵运是一位饱览风景的谈玄游客, 陶渊明是一位躬耕自织的隐逸高士, 王维是一位模山范水的丹青圣手, 那么面对这些, 苏轼在自己的宦游生涯中该怎样定义自己与山水的关系呢?严羽的《沧浪诗话》评价宋诗时说, 宋诗“以议论为诗”, 自然苏轼的山水诗也蹈循了这样的诗歌创作风气, 虽然“人皆以为病”, 但是我们正可以藉此议论窥见苏轼本人定义的自己与山水之间的关系。

仔细阅读过苏轼的山水诗后我发现, 在整个宦游过程中, 即他的一生中, 苏轼与山水的关系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而是随着时间和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的。具体说来, 有以下几个变化:

一、逃避山水的时期

在初次出蜀的兴奋和踌躇满志的心态驱使下, 苏轼创作了一些山水诗, 从中选择几首试做分析。《初发嘉州》:“朝发鼓阗阗, 西风猎画旃。故乡飘已远, 往意浩无边。锦水细不见, 蛮江清可怜。奔腾过佛脚, 旷荡造平川。野市有禅客, 钓台寻暮烟。相期定先到, 久立水潺潺。”这是苏轼出蜀后作的第一首山水诗, 此时的苏轼只是一个远离故乡, 追寻前程的旅人, 还未着意描写自己与山水的关系。 (本文所有苏诗均出自《苏轼诗集》, 中华书局, 1982年点校本) 《过宜宾见夷中乱山》:“江寒晴不知, 远见山上日。朦胧含高峰, 晃荡射峭壁。横云忽飘散, 翠树纷历历。行人挹孤光, 飞鸟投远碧。蛮荒谁爱, 秀安可适。岂无避世士, 高隐炼精魄。谁能从之游, 路有豺虎迹。”在这首诗中, 作者除了继续在景物的白描上下功夫外, 已经开始表露自己与景物的关系。他说:“蛮荒谁爱, 秀安可适。岂无避世士, 高隐炼精魄。谁能从之游, 路有豺虎迹。”这几句诗说明作者并不喜欢这样的蛮荒之地, 亦不打算在这种有高人隐逸的地方跟着高人一起“炼精魄”, 而且“路有豺虎迹”更表达了对这种归隐山林生活的恐惧感。《江上看山》:“船上看山如走马, 倏忽过去数百群。前山槎牙忽变态, 后岭杂沓如惊奔。仰看微径斜缭绕, 上有行人高缥缈。舟中举手欲与言, 孤帆南去如飞鸟。”这首诗初言及作者与景物之间的沟通。“前山槎牙忽变态, 后岭杂沓如惊奔”的景色与“蛮荒谁爱”“路有豺虎迹”的景色在引起作者的反感和恐惧上有多大的区别呢?而在这首诗中, 作者对景物的态度有明显的改变, 再不是“谁能从之游, 路有豺虎迹”了, 而是“舟中举手欲与言, 孤帆南去如飞鸟”, 是主观上想要与之交流而不可的遗憾之情。但这种沟通仍不是在作者与自然山水之间进行的, 而是在作者与山中之人之间进行的。这说明作者与自然山水之间仍存在着一定的疏离感。再如《江上值雪, 效欧阳体, 限不以盐玉鹤絮蝶飞舞之类为比, 仍不使皓白洁素等字, 次子由韵》中的:“世间苦乐知有几, 今我幸免沾肤肌”、“敲冰煮鹿最可乐, 我虽不饮强倒卮。楚人自古好弋猎, 谁能往者我欲随”, 作者在江上看雪, 他感兴趣的或者说喜欢的却不是雪景而是人们的娱乐活动———“敲冰煮鹿”和“弋猎”, 甚至说“今我幸免沾肤肌”, 对自然景物抱有如此的感情与我们所熟知的苏轼实在大相径庭。

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 这一时期的苏轼向往的是人的世界, 与山水的关系并不亲密, 完全以一个外来者的身份来看待山水, 站在观赏者的角度对其进行描摹, 即使是初到某个地方, 那里的山水也并未使其异常兴奋, 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如果说这一时期苏轼有明确的写作山水诗的意识的话, 那么他的山水诗所要达到的目标就是尽量准确而新奇地描摹景物。

二、迎合山水时期

在赴杭州的路上及在杭州期间, 苏轼创作了一系列山水诗, 在这些山水诗中, 苏轼与山水的关系明显与前一阶段不同。试做以下分析:

(一) 出山与归山

自杭州时期及以后, 苏轼的山水诗中不断出现思归主题, 这一主题正是通过作者与山水之间的关系来表现的。如《游金山寺》中的:“我家江水初发源, 宦游直送江入海。……江山如此不归山, 江神见怪警我顽。我谢江神岂得已, 有田不归如江水。”这首诗一开始便点出“我家”与江水之间的关系, 即“我家”就在江水初发源的地方, 由此我们也可看出作者想表达的是“我”与江水之间非同寻常的关系, 江水初发源的地方也是“我”出生和成长的地方, 长成后又随着江水漂泊浮沉。于是就有了后面奇绝的想象:“江山如此不归山, 江神见怪惊我顽。我谢江神岂得已, 有田不归如江水”, 这里的江神便好似养育作者的父母一般。同样的感情在《游道场山何山》中也能看到, 这首诗的“我从山水窟中”和“我今废学不归山”, 还有《监试呈诸官》的“我本山中人”则表现了自己与山之间由来已久的亲密关系。虽然这种亲密是因思归引起的, 但对自然山水的亲切之情已比上一时期大有进步。

(二) 苏轼与山水的互动

有了由来已久的亲密关系以后苏轼依然不满足, 他想发展这种关系, 于是不但掌养他的江神跟他有精神上的沟通, 就连其他的景物都跟他有知音般的亲密关系。《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五绝附子由次韵》 (其二) :“放生鱼鳖逐人来, 无主荷花到处开。水枕能令山俯仰, 风船解与月徘徊。”上面我们提到过“舟中举手欲与言, 孤帆南去如飞鸟”, 这首诗同样是写舟中感受, 却再不是与人的交流而是与山共俯仰, 与月共徘徊。《赠孙莘老七绝》 (其二) :“天目山前渌浸裾, 碧澜堂下看衔舻。作堤捍水非吾事, 闲送苕溪入太湖。”作为朝廷命官能说出“作堤捍水非吾事, 闲送苕溪入太湖”, 即使是谐谑之言, 亦足见山水在作者心目中的分量。《法惠寺横翠阁》:“吴山故多态, 转折为君容”, 这句话很容易让人想起“士为知己者死, 女为悦己者容”, 古来有屈原“以男女喻君臣”, 如今有苏轼以男女喻人与自然之间的交流和沟通。《新城道中》:“东风知我欲山行, 吹断檐间积雨声。岭上晴云披絮帽, 树头初日挂铜钲。野桃含笑竹篱短, 溪柳自摇沙水清。西崦人家应最乐, 煮葵烧笋饷春耕。”这又是作者与自然之间的互动, 作者想要通过“东风知我欲山行, 吹断檐间积雨声”表现他与自然之间的不需言语的默契, 即知己的关系。又《往富阳新城李节推先行三日留风水洞见待》中的:“春山磔磔鸣春禽, 此间不可无我吟。路长漫漫傍江浦, 此间不可无君语。”为什么“春山磔磔鸣春禽, 此间不可无我吟”?明显是作者已把自己看作自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作者与自然山水由相知到相融。

(三) 处处无家处处家

既然作者与自然已那么融洽, 那么只要有自然的地方, 苏轼就能找到家的感觉。这正是把 (一) 出山与归山和 (二) 与山水的互动融合在一起。《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五绝附子由次韵》 (其五) :“未成小隐聊中隐, 可得长闲盛暂闲, 我本无家更安往, 故乡无此好湖山。”作者明明是有家的, 就在上面的诗中他还说“我家江水初发源”, 这里却说“我本无家”, 显然是要表达以此 (杭州) 为家的意思。再看下面的诗, 《送襄阳从事李友谅归钱塘》:“居杭积五岁, 自意本杭人。故山归无家, 欲卜西湖邻。良田不难买, 静士谁当亲。髯张既超然, 老潜亦绝伦。李子冰玉姿, 文行两清淳。归从三人游, 便足了此身。公堤不改作, 姥岭行开新。幽梦随子去, 松花落衣巾。”《食荔枝二首》 (其二) :“罗浮山下四时春, 卢橘杨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颗, 不妨长作岭南人。”无论是通判杭州还是贬居岭南, 每到一处, 苏轼就以那里的山水为家, 对自然的亲切之感拉近苏轼与陌生之地的距离, 毫不见外地称自己为当地人, 甚至还说“我本儋耳民”, “海南万里真吾乡”。

这一阶段作者重在融入自然, 即把自己全身心地投入到自然之中, 求得与自然亲密无间的融合。首先, 他在思归时通过山水把自己与故乡联系起来, 进而有意识地强调自己与山水之间的密切的渊源关系。其次他将自然人化, 并把这种关系发展为一种知己甚至融为一体的关系, 拉近了人与自然之间的距离。最后他将故乡推而广之, 或者说把这种人与自然的更原始的关系凌驾于人与故乡之间的关系, 并最终通过故乡完成了他与任何山水之间亲密关系的确立。

苏轼是那样地饱读诗书, 所以对他之前的山水诗人及他们的成就也一定是了如指掌。在苏轼的心中, 这些前代诗人的光辉成就不仅是他学习的对象, 亦是他要逾越的高峰。谢灵运细致的描摹“池塘生春草, 园柳变鸣禽”, 陶渊明深远的哲思“此中有真意, 欲辨已忘言”以及王维画家的眼光“日落江湖白, 潮来天地青”都是他要冲刺的目标。但是除了比他们做更细致的描摹“前山槎牙忽变态, 后岭杂沓如惊奔”, 更幽远的思索“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更优美的图画“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妆浓抹总相宜”, 他还要去哪里开辟自己的领地呢?

答案就在他与山水的关系上。如果说创作山水诗是一种审美创造, 那么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之间的关系应该是其中重要的一部分, 他们之间的对立、相融或超越都会影响审美创造的成果。苏轼显然注意到了这点, 积极主动地向自然靠拢, 在山水诗创作中寻找人与山水之间更和谐的关系, 通过思归主题巧妙地完成了人与山水的融合。

三、关注自己时期

出杭后, 苏轼依然继续着他的宦游生涯, 但这一时期的主题与前两阶段又有不同。强调主客体之间亲密的关系已不能给他带来新鲜的感受, 他的眼光由主动贴近客体改为主动贴近主体。如《怀西湖寄晁美叔同年》, 离开西湖后作者依然怀念西湖, 但这种怀念不单是想象美景, 更有理论的升华和对自我的认识。“西湖天下景, 游者无愚贤。深浅随所得, 谁能识其全。”漫游经验的积累, 自然使苏轼归纳出了观赏理论, 又因这是他自己独特的认识, 所以他将其放在首句。继而他关注的焦点放在了自己的身上, “嗟我本狂直, 早为世所捐。独专山水乐, 付与宁非天”, 强调山水给他带来的乐趣, 开始注重自己从游览中获得的愉快感受。还有《登常山绝顶广丽亭》中描写的登山之乐, 为了这种乐趣, 作者流连徘徊不忍离去, 并且给出了理由:“人生如朝露, 白发日夜催。弃置当何言, 万劫终飞灰。”面对老之将至, 苏轼不再相信他能与山水这样永久地亲密下去, 所以他开始看重那种及时行乐的愉悦感受。另有《与顿起孙勉泛舟探韵得未字》、《与舒教授张山人参寥师同游戏马台书西轩壁兼简长道二首》 (其一) 、《舟中夜起》等诗。

无论是“娱”还是“乐”都无非是要表达作者从山水中获得的快感, 这一阶段作者关注的重点不是山水而是自己的感受, 作者与山水的关系也不再是知己或一体的对等关系, 虽然作者还在主动寻找和靠近山水, 但此时山水已成为作者取娱的对象。在游玩中充分地表现自己, 欣赏自己, 注重自己的感受, 这时游览山水作为当时为数不多的娱乐活动之一尚有其存在的价值。

四、寓禅于自然时期

这一阶段同样是发生在出杭后, 但这几首诗的关注点与前面相比又有变化。试做以下分析:《百步洪二首》 (其一) , 这一首的比喻向来为人所称道, 但我们也不该忽视这句话:“但应此心无所住, 造物虽驶如吾何。”我们一直认为这句话表达了作者随缘自适的心态, 从另一个角度说, 其实也就是一种无所谓的心态。如果审美主体抱着这样的心态去看待审美对象, 那么他描摹景物时除了逞才竞藻还能表现出什么更多的东西吗?冷成金在《苏轼的哲学观与文艺观》里评价这首诗时也说:“这类诗在自然智慧化的走向上层次较浅, 但已基本脱离了寓情于景的模式。”再看《游桓山会者十人以春水满四泽夏云多奇峰为韵得泽字》, 也许是为了抵御生命的衰老和世事的艰辛双重磨难, 苏轼开始在他的山水诗中悟道, 并开始在诗中寻找他的精神导师———陶渊明。又也许是由于山水本身无法永远给人亲近它的激情和人的感性认识早晚要上升到理性认识, 苏轼的议论开始远离山水甚至远离自己的感受, 而开始大量写作和陶诗。再看《端午遍游诸寺得禅字》, 这首诗似乎存在着文本断裂, 前面写“微雨止还作, 小窗幽更妍”是多么可爱的景色, 后面写“卞峰照城郭, 震泽浮云天”是多么令人振奋的景象, 最后却评论为“深沈既可喜, 旷荡亦所便”, 又是一种随缘的心态, 也许只有这句话最能恰切地表现出苏轼当时的心态, 但对于山水诗来讲, 如果山水景物的如此巨变却没有引起作者情绪上的丝毫改变, 那么这还能算是山水诗吗?

此后苏轼还作过大量的诗歌, 但基本上不出送别诗、次韵诗、题画诗、挽词的范围, 即便有一两首游玩诗, 也是与寺庙有关, 或者也不出以上四类的概括。

这一阶段作者重在以山水体道, 道存在于万事万物之中, 不独山水可以体道, 就是生活中的任一小事也可以体道, 由此山水的价值越来越小, 山水诗的创作也越来越少。

冷成金总结建安以后的山水诗时说:“其对自然的把握可分为三个层次:一是客体层次, 把山水自然看成独立于创作主体之外的审美对象, 二是主体层次, 把山水自然当作心灵的象征、情感的符号。三是哲理层次, 对自然与自我进行的双重超越, 使其诗境超越现实, 又在更高的层次上回归到现实。”联系上文的分析可看出, 其实苏轼的山水诗就可基本上按照时间顺序分为这三个层次, 由此可见苏轼在山水诗的写作上也是经过对前人的学习和模仿的, 不是一蹴而就的。但苏轼第二阶段的山水诗似比其他阶段更能体现山水诗特有的美感。

朱庭珍《筱园诗话》卷一谓:“作山水诗者, ……必使山情水性, 因绘声绘色而曲得其真;务期天巧地灵, 借人工人籁而毕传其妙, 则以人之性情通山水之性情, 以人之精神合山水之精神, 并与天地性情、精神相通而合矣。使读者以吾诗而如接山水之精神, 恍得山水之性情, 不惟胜画真形之图, 直可移情卧游, 若目睹焉。”由此可见, 在山水之中, 尤应表现山情水性, 而非己情己性, 更非道情道性。好的审美创造应该存在于主体对客体的追求之中, 而不该存在于客体对主体的娱侍之中, 更不该存在于主体对客体的道理发挥之中, 即便后两种方法也能创作出好的山水诗, 那也不该再冠以山水诗之名了。

篇4:从苏轼谈张良

【关键词】排卵障碍性不孕症;从肾论治;两期调周法

【中图分类号】R271.14【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7-8517(2015)10-0035-02

排卵障碍性不孕症是指因卵泡不能发育成熟或成熟后不能排出导致的女性不孕,常见如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卵巢早衰和卵巢功能减退、黄体功能不全(LPD)、高泌乳素血症(HP)、黄素化卵泡不破裂综合症(LUFS)等[1]。该病属中医“全不产”、“绝嗣”范畴,是临床难治性疾病。张良英教授从事妇科教学、医疗、科研工作五十余年,用纯中药治疗该病疗效显著,临床治验颇丰。笔者作为全国第五批老中医药学术经验继承工作中张良英教授学术思想继承人,深感在目前治疗排卵障碍性不孕症缺乏特效方法的背景下,导师的经验凸显出中医药治疗该病的优势。因此,将跟师过程中积累总结的导师治疗该病的经验介绍如下,以飨同道。

1治疗经验

1.1辨病辨证、衷中参西明诊断导师认为,不孕症发病原因及临床分类多样,必须借助现代医学手段进行检查,并与输卵管阻塞性不孕、免疫性不孕等相鉴别,确诊为排卵障碍性不孕症后再采用中医中药治疗,辨病辨证相结合,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提高疗效。导师诊治该病,诊断标准[2]是女性无避孕性生活至少12个月而未孕的原发性不孕者;或曾有妊娠史而又1年以上未能再受孕之继发性不孕者。经基础体温测定、子宫内膜检查、连续超声监测卵泡发育和排卵状况、血清内分泌激素水平测定等妇科专项检查,确定为排卵障碍性不孕症,同时排除生殖道畸形、先天性性腺发育不全及卵巢功能早衰、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甲状腺等内分泌腺器质性病变致生殖功能异常者。

1.2深研经典、寻根问源探病机《内经》云:“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导师认为肾乃先天之本,所藏精气的盛衰主宰着人体的生长发育及生殖功能的成熟与衰退。肾阴不足则精卵失养,不能发育成熟,肾阳不足,不能推动卵子排出,则出现排卵障碍;肝肾同源,肾虚水不涵木或久不孕育,患者忧思内结,均可导致肝郁气滞,不能有规律地疏泄出成熟卵子,从而出现不排卵;肝郁克伐脾土或脾肾阳虚,加上饮食失节,过食肥甘厚腻等都可致痰湿内生,流注下焦,阻滞冲任胞脉导致不孕;另外痰湿瘀滞,使卵巢增大、包膜增厚,卵子发育及排出障碍,导致月经后期、量少、闭经、不孕;痰瘀壅阻经脉影响气血运行,脏腑失养,冲任失调,痰瘀日久化热,灼伤阴津,肾阴更虚,形成恶性循环。因此导师认为排卵障碍性不孕症虽然临床表现复杂多样、症候虚实夹杂,但透过现象看本质,“肾虚”才是发病的根本原因。临床多见婚久不孕,月经不调或月经稀发,闭经;腰酸腿软,性欲淡漠,小便清长或频数,舌质淡暗苔白,脉沉细或弦细。或兼形体肥胖,胸闷泛恶,脘痞不舒;或兼烦躁失眠,经前乳房胀痛;或见经行腹痛,色黯夹块等。

1.3补肾调周创新法,兼理肝脾祛痰瘀临床一般将月经周期分为卵泡期、排卵期、排卵后期和月经期,导师治疗不孕症强调根据月经周期不同阶段调周助孕,但排卵障碍性不孕症患者月经周期紊乱,难以明确分期。导师临症巧思,治病求本,舍弃常规分期法,创新性地提出了分两期调周法。将治疗周期分为行经期和经后期,行经期经水以下行为顺,用验方调经Ⅰ号方祛瘀通经,根据经水通畅与否酌情煎服1~3剂,1剂3煎,日服3次,1剂药服1天,经畅停服;经净后为经后期,着重补肾填精,调肝脾助运化,促进卵泡发育,用验方助孕Ⅰ号为基础方,随证加减施治。于月经干净后服用,1剂4煎,日服2次,1剂药服2天,连服7剂,服完观察是否妊娠。该法紧紧抓住“肾虚”这一主要病机,顺应妇女生理周期,以补肾为主,祛瘀化痰为辅,解决了排卵障碍性不孕症患者难以按常规分期调周的问题,法简而效宏。

1.4注重整体巧组方,圆机活法显特色导师处方用药严谨巧妙,主次分明。助孕Ⅰ号方基本药物组成:菟丝子15g,熟地15g,制首乌15g,女贞子15g,覆盆子12g,续断15g,补骨脂12g,紫石英15g,党参15g,当归15g,白术10g,甘草5g 。

辨证加减:形体肥胖的多囊卵巢综合征加法夏、苍术燥湿化痰;面部痤疮加蒲公英、紫花地丁清热解毒散结;高泌乳素血症加炒小茴、炒麦芽健脾回乳;黄素化未破裂卵泡综合征加皂角刺攻坚散结;黄体功能不全或月经过少加淫羊藿、肉苁蓉补肾温阳;烦躁乳胀加柴胡、香附疏肝理气;经行腹痛拒按加丹参、五灵脂活血化瘀止痛。

助孕Ⅰ号方以菟丝子补肾固精,温而不燥为君药;辅以熟地、制首乌、女贞子、覆盆子、续断滋肾养肝、固精益冲任,补骨脂、紫石英温肾益血暖宫共为臣药;当归补血活血,党参、白术益气健脾为佐药;甘草调和诸药为使药。全方以温养先天肾气为主,生精化气,促卵泡发育;木得水涵,肝气疏泄有度,利于成熟卵子排出;又培补后天脾胃以资化源,使气血得养,冲任调和,胎孕易成。

调经Ⅰ号方药物组成:丹参15g,桃仁12g,当归15g,川芎10g,熟地15g,白芍12g,香附10g,台乌10g,枳壳10g,苏木15g,川牛膝15g,泽兰12g,桂枝12g,甘草5g。

本方以四物汤养血和血为基础,加入桃仁、丹参活血祛瘀,苏木、泽兰活血化瘀通经,台乌温肾散寒,香附、枳壳行气解郁止痛,桂枝温经通脉,川牛膝引药下行,全方共奏行气活血,化瘀调经之效。二方按周期服用,共奏祛瘀生新,补肾调经助孕之效。

2典型病例

祝某,女, 40 岁,2012 年12月20 日初诊。主诉:结婚10年,未避孕未孕1 年余,停经3月。现病史:患者16 岁月经初潮,近1年余月经周期延长,月经4∕37~90 天不等,经量中等,色暗红,无血块,无痛经。近年常用人工周期治疗,结婚10年,近1年未避孕未孕。lmp: 2012年9月18日 (人工周期) 。症见: 带下量少,阴道干涩,性欲淡漠,烦躁,夜寐多梦,四肢凉,小便清長,大便2~3日一行。舌红边有齿印,苔薄黄,脉细滑。婚育史:30结婚,丈夫体健。既往史:否认肝炎、结核等传染病。妇科检查: 外阴正常,阴道通畅,分泌物少; 宫颈光滑,偏小; 宫体后倾,偏小,质中,活动可,无压痛; 双附件未扪及包块,无压痛。实验室检查:2012年11月15日查性激素五项示: 卵泡刺激素(FSH) 49.9 mIU/L,黄体生成激素(LH) 18.2mIU/L,催乳素(PRL) 13.9ng /ml,雌二醇(E2) 52 pg /ml,睾酮(T) 0.36ng /ml。2012年12月19日昆明市妇幼保健院B超提示:子宫大小:3.9cm×4.0cm×3.2cm,宫颈2.9cm,左卵巢1.6cm×1.9cm,右卵巢1.6×1.1cm,内膜0.6cm。西医诊断:①原发不孕; ② 卵巢功能早衰。中医诊断:①闭经;②不孕(辨证属肾气虚型)。治疗:患者停经3月,刻下以通经为治:黄体酮200mg,口服,每日1次,连服6天。中药用调经Ⅰ号方,药物组成:丹参15g,桃仁12g,当归15g,川芎10g,熟地15g,白芍12g,香附10g,台乌10g,枳壳10g,苏木15g,川牛膝15g,泽兰12g,桂枝12g,甘草5g。3劑,水煎服, 1剂4煎,每天服2次,每剂服两天。2013年1月15日二诊:服完上药后,1月11日月经来潮,量中等,色红,无血块,持续4天干净,现时有烦躁,纳可,夜寐多梦易醒,四肢温,小便频,大便干,2~3 日一行。舌红边有齿印,苔薄白,脉细。经后重在补肾滋阴,少佐温阳,促进卵泡发育,用自拟助孕Ⅰ号方加肉苁蓉,淫羊藿,药物组成: 菟丝子15g,熟地15g,制首乌15g,女贞子15g,覆盆子12g,续断15g,补骨脂12g,紫石英15g,党参15g,当归15g,白术10g,肉苁蓉15g,淫羊藿15g,甘草5g 。7剂,水煎服, 1剂4煎,每天服2次,每剂服两天。2013年2月11日三诊:服完上药后,今日行经,量少色黯,舌质稍红苔薄黄,脉滑数。经水以下行为顺,拟行气活血,调经祛瘀,方选调经Ⅰ号方。2剂,水煎服, 1剂4煎,每天服2次,每剂服两天。方药同上。

2013年2月17日四诊:服上方经量增,持续5天净,偶有烦躁,白带较前增多,大小便正常。效不更法,经净予助孕Ⅰ号方7剂按前法服药。按此周期疗法,患者服药至2013年6月15日来诊:诉停经50天,自测尿HCG(+),当日B超:宫内早孕7周, 有心搏。予自拟保胎方、黄体酮保胎。

3讨论

导师治疗排卵障碍性不孕症独具特色,既强调肾虚为本又注重脏腑经络间的整体性,对证候复杂、病变涉及多脏腑的排卵障碍性不孕症强调从肾论治,分两期调周助孕法独具新意,不拘成法;组方简洁切中病机,主方主药,有的放矢;从辨病辨证到组方用药均实现了中医整体观与辨证论治观的结合与统一,临床疗效显著。

现代药理研究证明[3],补肾中药在促进卵泡生长发育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能增加内源性雌激素水平, 从而促进初级卵泡向优势卵泡发育,提高卵子质量。因此,导师的经验具有较高的理论和学术价值及实际应用效应,既避免了西医促排卵治疗的副作用,又提高了受孕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张惜阴.实用妇产科学[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859.

[2]谢幸,苟文丽.妇产科学[M].8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369

[3]陈伟仁.不孕症从肾论治概说[J].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2002,(13)4:264-267.

篇5:从作品中看苏轼的旷达人生

——洛阳理工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系

摘要:文章主要论述了苏轼在面对逆境时所表现的旷达胸怀,并从其作品中概括出处变不惊,执着追求,随缘自适,超然物外,寄情山水,力求超越,热爱生活,善处人生等四点诠释为旷达胸怀,且浅谈了苏轼的旷达精神

关键词: 苏轼; 旷达;逆境

中图分类号: I056文献标识码: A

苏轼是我国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 他的诗、词、文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苏轼一生坎坷, 多次被贬,九死一生, 但他虽处逆境, 然而独立不依, 刚正不阿, 以乐观豁达的态度直面人生, 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文学财富。这里结合苏轼的作品分析他面对逆境时超然自适、旷放豁达的人生态度。

一”苏轼的逆境人生

苏轼的一生都处在政治的暴风雨中,宦海沉浮,屡遭贬谪,居无定所,奔走四方。以莫须有的罪名卷进了文字狱中,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乌台诗案”。一腔忠君爱国之心,却被见疑流放。苏轼 历经磨难,终于在四个多月后被营救出狱,贬至黄州,然而厄运没有到此为止,59时苏轼又受到了政治迫害,被流放到时为瘴疠之地的岭南,三年后,再贬到荒僻异常的海南。直到65岁才遇赦北归,此时的苏轼已经是饱经忧患的垂暮之年。综观苏轼的一生,他自嘲之:“心似已灰之木,心如不系之舟,问汝功业,黄州,惠州,儋州”,但是虽然处在恶劣的环境中,他却依然保持着旷达的心胸,傲岸的心性,从容面对,淡然处之。他在黄州所写的《定**》中有 :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王国维曾评价“ 东坡之词旷”(《人间词话》)。文如其人,一个没有旷达胸襟的人很难想像可以写出如此旷达的作品。二”苏轼面对逆境的旷达

1处变不惊, 执着追求

古人说: 君子坦荡荡, 小人常戚戚。苏轼一生光明磊落, 为人正直率真。不投机取巧。当风雨袭来的时候, 苏轼没有见风使舵, 也没有惊惶失措,而是以一颗平常心对待一切变故。因此他履险如夷, 泰然自若。“ 乌台诗案”使苏轼受尽凌辱和折磨, 尝尽世态炎凉,身心受到重大打击, 从监狱出来后, 来到黄州, 在这最落魄的日子里, “ 回首向来萧瑟处”在他看来却已是“ 也无风雨也无晴”。晚年他被放逐到更为荒远的岭南,然而苏轼来到了惠州却吟道: “ 报道先生春睡足, 道人轻打五更钟”, 悠然自得地酣然入梦,尽管不幸接踵而来, 他却从未放弃以天下为己任的社会责任感, 无论处庙堂之高, 还是处江湖之远, 一片忧国忧民之心始终不渝, 不管历经多少磨难, 九死不悔。对国家, 对社会, 对人民的责任感, 对理想、对抱负的追求成为他一生的精神支柱。在任何环境下, 他都没有放弃自己的理想、信念和追求。刚贬到黄州时, 在定惠院寓居, 他作了一首《卜算子》: 缺月挂疏桐, 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 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 寂寞沙洲冷。这只“ 拣尽寒枝不肯栖” 的“ 孤鸿” 正是苏轼独立不倚刚正不阿的政治操守的象征。

2..随缘自适, 超然物外

苏轼有兼济天下之志, 也有经世报国之才。他的诗词广为传诵, 文坛领袖欧阳修也赏识他的才华, 就连神宗皇帝也喜读其文, 称他为“ 天下奇才”, 苏轼在文坛中的声望, 达到了“ 士大夫不能诵东坡诗, 便自觉气索, 而人或谓之不韵”的地步,可谓是当朝第一名士, 而且也曾经位极人臣, 显赫风光。然而, 突如其来的暴风雨将苏轼一次又一次地抛上抛下。面对理想和现实的巨大落差,苏轼没有产生愤世嫉俗, 悲观厌世的念头, 他积极调整自己的心态, 去适应环境的变迁, 人事的调动。我们来看他的“初到黄州” : 自笑平生为口忙, 老来事业转荒唐。长江绕郭知鱼美, 好竹连山觉笋香。逐客不妨员外置, 诗人例作水曹郎。只惭无补丝毫事, 尚费官家压酒囊。他嘲笑自己“ 老来事业转荒唐”,从现实局促的功利之心的束缚之中解脱出来, 去欣赏当地的鱼肥水美、竹茂笋香。苏轼自号东坡居士, 也许是因为东坡这段山路就像是他的经历和遭遇一样曲折坎坷。他在黄州有《东坡》一诗: “ 雨洗东坡月色清, 市人行尽野人行。莫嫌荦确坡头路, 自爱铿然曳杖声。”走在这个荒凉偏僻的小山坡上, 苏轼没有发出行路难的感叹, 而是悠然自得地欣赏着自己的竹杖敲击山路的声

音。由于苏轼超然物外, 不以物喜, 不以己悲, 忘怀得失,所以能做到“ 无往而不

乐”, 无论身在何方, 总能随缘自适, 自得其乐。苏轼晚年遭贬, 一次比一次远, 最后被流放到野蛮的天涯海角-海南, 几乎没人相信他能生还, 然而65 岁的东坡老人

居然奇迹般的等到了遇赦北归的那一天,这与他随缘自适的人生态度是分不开的。

3.寄情山水, 力求超越

虽遭贬谪, 苏轼并没有把自己封闭起来, 他常常登山临水, 怀古凭吊, 去感受

大自然的雄奇美丽, 抒发自己的壮志豪情, 在苦闷中寻求超越和解脱。在经历了九死一生之后, 苏轼怀着复杂的心情来到了黄州, 坎坷的经历, 艰难的处境, 让他在无

所事事、被人监督的日子里, 感到苦闷和矛盾: 夜饮东坡醒复醉, 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 倚杖听江声。长恨此身非我有, 何时忘却营营? 夜阑风静谷纹平。小舟从此逝, 江海寄余生。在这首《临江仙· 夜归临皋》中苏轼诉说着“长恨此身非我有”的辛酸和无奈, 多想能够抛开功名利禄, 逃遁山林, 返归自然: “ 小舟从此逝, 江海寄余生。”但是这种消极避世的念头在面对赤壁古战场时, 却化作了豪迈奋发, 从苏轼的心中喷涌而出:

大江东去, 浪淘尽, 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 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

空, 惊涛拍岸, 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 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谨当年, 小乔初嫁了, 雄姿英发。羽扇纶巾, 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故国神游, 多情应笑我, 早生华发。人生如梦, 一尊还酹江月。

这首词一开始就从宏大的时空环境中展开, 写得雄浑豪放, 气势磅礴。面对奔腾

不息的长江水, 诗人心潮澎湃: 遥想当年, 雄姿英发的周瑜在这里谈笑间歼灭了强

大的敌军, 何等的风神潇洒, 何等的豪气冲天!作者自己也不禁欣然神往, 想象他

那样开创一番事业。可是想想自己空有满腔抱负, 却英雄无用武之地, 直落得“ 早生华发”, 又不禁茫然。但是作者并没有沉湎于此, 而是跳出了个人狭小的圈子, 超脱地看待这一切: 人生如梦, 世事无常, 又何必在意一时的荣辱得失, 是非成败呢?然而生命毕竟是短暂的, 即使像曹操、周瑜那样一世称雄的人物, 如今也早已灰飞烟灭了, 何况是年岁渐老, 事业无成的自己呢? 身处逆境中, 生命又有什么意义呢?

人生的价值又在哪里呢? 苏轼在问着自己。在《前赤壁赋》中, 作者运用了辩证的观点来看待政治失意和人生无常的苦闷, 从而消解内心的痛苦。自变者观: 盈虚、消长、荣辱、得失, 一切事物在不断变化;自不变者观: 水、月、人、我, 一切都无增减, 没有变化。虽然在历史的长河中, 自己只不过是沧海一粟, 但即使在逆境中, 有为的生命仍具有永恒的价值。况且, 大自然对于每一个人都是那么慷慨,馈赠给你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 无穷无尽, 任你享用。不必强求尘世间的功名利禄, 只要精神上充分理解大自然的规律, 顺应自然, 寻求心灵的自由,那么美好的东西就会长期属于超脱的灵魂。贬居黄州, 放逐领海不是苏轼的不幸, 而是时代对他的磨炼和造就。正

因为苏轼在逆境中豁达超脱的人生态度, 所以他无论处在何时何地, 照样保持浓郁的生活情趣, 登山览胜, 临渊赋诗, 保持着旺盛的创作活力。

4.。热爱生活, 善处人生

他是一个政治上的牺牲品, 但是他不是一个悲剧性的人物。因为他热爱生活, 拥

有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因此他总能保持乐观的心态, 笑对人生。在“ 一年三百六十日, 风刀雪剑严相逼”的艰难岁月中, 他仍能体会到生活的甘美, 处处发现美好的事物: 有“ 殷勤昨夜三更雨, 又得浮生一日凉”的欣慰;有“ 日啖荔枝三百颗, 不辞长作岭南人”的洒脱;有“ 忽然浪起, 掀舞一叶白头翁”的优游;有“ 一点浩然气, 千里快哉风”的潇洒。在凄凉孤独的晚年, 他仍乐观地吟出了“ 谁道人生无再少? 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这等的豪迈, 更不像是出自一个逆境中的老人之口?苏轼也曾想过要抛开一切, 然而他终究没有成为隐士, 对于生活的热爱, 对于人生的眷恋, 使他直面逆境, 善处人生。他也想乘风归去, 不问世事, 然而对于人间的热爱, 使他不能独善其身, 纵然人间有那么多缺憾, 亦无须伤感, 因为“ 人有悲欢离合, 月有阴晴圆缺”是大自然的规律, 既然认识到“ 此事古难全”, 所以更“不应有恨”, 又何必对月伤怀呢? 诗人由超尘思想转化成了热爱人间, 并许下了美好的祝愿: “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用旷达的态度转化了自己的苦闷。

三”浅谈苏轼的旷达精神

苏轼 是以儒家积极入世的精神来从政,以佛道两家超然物外、随遇而安的乐观

洒脱来养身,以致在平生遭受两次严重的政治迫害的情况下对沉浮荣辱、对人生持有乐观、旷达的精神。沉重的打击并没有使他一蹶不振。他在贬逐穷荒之地,亲友疏绝,生活艰窘的情况下,不但能以坦然的心态自救自立,顽强生存,自得其乐,而且信念不倒,“默默以待其变”,相信总有云散月明的一天。他直入本根,看透本质,拿得起,放得下,能因地制宜地调整自己的心态,“退一步海阔天空”,把自己当成土生土长的普通人,一切从头开始,知足常乐。苏轼的旷达精神,使我们看到一种新型的人生范式,这是后人于苏轼得到更多感动的地方。这份气度, 这份胸襟, 让苏轼在最危险, 最艰难、最应该悲观的日子里还能笑得出来。这种凌驾于一切成败祸福之上的豁达态度也让苏轼笑到了最后。苏轼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他遗留下来的像大海一样的文化世界,是世界文化遗产中珍贵的一部分。

参考文献:

[ 1]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 第3 卷[ 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 15.[ 2] 罗宗强, 陈洪.中国古代文学史: 第2 册[ M].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

45.[ 3] 徐中玉.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 M].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70.[ 4] 章培恒, 骆玉明.中国文学史[ M ].上海: 复旦大学出版社, 1996: 85.Title:Sushi seen from the broad-minded works of life

Author: Huang Cheng zhen B10010208Luoyang Institute of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Abstract:: This paper mainly discusses the Sushi in the face of adversity shown by the broad-minded mind, and are summarized in a panic from their work, pursuit, revel adaptive, aloof, always

focussed on landscapes, and strive to go beyond, love life, good life at the four-point interpretation, etc.as broad-minded mind, and On the broad-minded spirit of Su Shi.Key words:SuShi;broad’minded;

致谢辞

本课题在选题及写作过程中得到q老师的悉心指导。Q老师在写作过程中多次

篇6:苏轼赤壁赋中从侧面

2、在《赤壁赋》中,苏轼以“ , ”两句写自己面对月下美景,兴之所至吟诵明月之诗,让人不禁陶醉其中。

3、苏轼在《赤壁赋》中,写天上的满月从东面山上升起,也像游人一样,有意把脚步放得很慢的两句是“ , ”。

4、苏轼在《赤壁赋》中写泛舟江上让人感到悠悠忽忽地离开人世,超然独立,又像长了翅膀飞升入仙境一样的句子是“ , ”。

5、在《赤壁赋》中苏轼看到月下美景, 于是纵酒放歌,其中写船桨之美和船在月光浮动的水面划过的歌词是“ , ”。

6、苏轼在《赤壁赋》中以“ , ”两句形容箫声美妙动听,如缕缕细丝般回旋不止,给人以美的感受。

7、苏轼在《赤壁赋》中形容乐声的`悲伤感人,以“ , ”两句写箫声能使深渊里的蛟龙为之起舞,孤舟中的寡妇听了落泪,从侧面写出箫声的魅力。

8、《赤壁赋》中苏轼以“ , ”两句形象的描绘出了曹操率领军队在攻破荆州之后顺流而下时能文能武、志得意满的一代英雄形象。

9、在《赤壁赋》一文中,写苏轼在江中驾着一叶小船,饮着美酒的句子是“ , ”。

10、苏轼在《赤壁赋》中感慨人生短暂,羡慕自然永恒的名句是“ , ”。

11、苏轼在《赤壁赋》中表示愿与神仙相伴而遨游,同明月一道永世长存的名句是“ , ”。

12、苏轼在《赤壁赋》中主客对话中化用《论语·子罕》中名句表达万物看似流逝却并未真正逝去的两句是“ , ”。

13、苏轼在《赤壁赋》中表现了豁达的宇宙观和人生观,其中表明如果从事物变化的角度来观察天地万物,则万物时刻都在变动的句子是“ , ”。

14、苏轼在《赤壁赋》中,用“ , ””两句形容小船像一片叶子任意飘摇在宽阔浩淼的江面上。

15、在苏轼的《赤壁赋》中客人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感伤我们个人在天地间生命的短暂和个体的渺小的语句是“ , ”。

16、在《赤壁赋》中,苏轼饮酒甚酣扣舷而歌,借用“美人”来抒发情怀的两句是“ , ”。

17、苏轼在《赤壁赋》中,描写在皎洁的月光照耀下白茫茫的雾气笼罩着江面,天光水色连成一片的句子是 , 。

18、在《赤壁赋》中,写苏轼与客人乘着一叶扁舟,在浩瀚无涯的江面上随波飘荡,就好像在太空中乘风飞行,不知所止的两句是: , 。

19、苏轼在《赤壁赋》中,写自己饮酒乐极,扣舷而歌的句子是 ,

上一篇:教师以案说法心得体会下一篇:崇尔小学二0一0年秋季教科室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