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良取履

2024-04-15

张良取履(精选6篇)

篇1:张良取履

张良进履

一天,张良闲步沂水圯桥头,遇一穿着粗布短袍的老翁,这个老翁走到张良的身边时,故意把鞋脱落桥下,然后傲慢地差使张良道:“小子,下去给我捡鞋!”张良愕然,但还是强忍心中的不满,违心地替他取了

上来。随后,老人又跷起脚来,命张良给他穿上。此时的张良真想挥拳揍他,但因他已久历人间沧桑,饱经漂泊生活的种种磨难,因而强压怒火,膝跪于前,小心翼翼地帮老人穿好鞋。老人非但不谢,反而仰面长笑而去。张良呆视良久,只见那老翁走出里许之地,又返回桥上,对张良赞叹道:“孺子可教矣。”并约张良5日后的凌晨再到桥头相会。张良不知何意,但还是恭敬地跪地应诺。

5天后,鸡鸣时分,张良急匆匆地赶到桥上。谁知老人故意提前来到桥上,此刻已等在桥头,见张良来到,忿忿地斥责道:“与老人约,为何误时?五日后再来!”说罢离去。结果第二次张良再次晚老人一步。第三次,张良索性半夜就到桥上等候。他经受住了考验,其至诚和隐忍精神感动了老者,于是送给他一本书,说:“读此书则可为王者师,后天下大乱,你可用此书兴邦立国;后再来见我。”说罢,扬长而去。这位老人就是传说中的神秘人物:隐身岩穴的高士黄石公,亦称“圮上老人”。

张良惊喜异常,天亮时分,捧书一看,乃《太公兵法》(此名为讹传,实为《素书》)。从此,张良日夜研习兵书,俯仰天下大事,终于成为一个深明韬略、文武兼备,足智多谋的“智囊”。

张良拜师

出处《史记·留侯世家》

张良常常出游外地,访贤求师。有一天,他散步走到一座桥旁边,看见桥头上坐着一位胡子全白了的老人。

老人一条腿搭在另一条腿上,脚尖勾着鞋不停地晃动。张良觉得好笑,就多看了他几眼,老人见张良瞧自己,忽然一抬脚,把鞋甩到桥下面去了。老人对张良说:“喂!你去,把我的鞋捡上来!”张良听了,心里很不高兴,可再一看,老人胡子、头发都白了,又挺可怜他,就强忍住性子,把鞋捡了上来,送到老人跟前。谁知那老人又把脚往前一伸说:“你给我穿上。”张良还是忍住性子,便蹲下来,替老人穿上了鞋。老人笑了笑,慢慢地站起来,什么也没说,大摇大摆地走了。张良望着老人背影,觉得很奇怪。他刚转身要走,老人又回来了,对他说:“你这个小家伙不错,我愿意教你学点儿本事。五天以后的早晨,你在这儿等我。”张良连忙答应了。第五天早晨,他刚上桥,就见老人已经站在桥上了。老人生气地说:“你怎么让我老头子等你呀?这样可不行。要想学,再等五天吧!”又过了五天,张良一听鸡叫,就起身往桥上去,可老人又先到了。他只好认错。老人瞪了他一眼说:“你要真想学,过五天再来。”说吧,拂袖而去。盼到第四天,到了晚上,张良连觉也没睡,半夜就到桥上等着。过了一会儿,老人一步一步地走过来了。张良迎上前去,见了礼。

老人高兴地说:“年轻人要学本事,就得这样啊!”老人从怀中取出一卷兵书,递给张良说:“你好好读这部书,将来准能成就大事业。”张良接过书,道了谢,还想再问些什么,老人转过身,头也不回地快步走远了。从此,张良专心致志地钻研这部兵书,最终成了一位有名的军事家。

张良墓在哪里 张良为何在刘邦死后绝食

和张良的出生之地一样耐人寻味的是张良的死以及张良死后的归属之地,张良凭借自己超凡的智慧和战略眼光,为汉高祖刘邦战胜项羽和建立汉朝立下汗马功劳。刘邦杀了很多的开国功臣,张良这个大头却能够独善其身。可见张良的智慧不一般,能够在君主的眼皮子底下将自己藏好。

高祖刘邦死后,吕雉当权,留侯张良却以辟谷修炼为由不吃五谷杂粮,打算活活将自己饿死,是为什么呢?总不能是因为追求得道成仙吧!难道张良的老主子刘邦一死,张良就失去了活下去的动力,于是想追随刘邦而去,所以他才绝食的。这件事就要慢慢说起了。

刘邦在位时,册封了许多的有功的诸侯王,为的就是安抚他们,给他们和功劳匹配的奖赏。汉高祖论功行赏的时候,让张良自择齐国三万户为食邑,张良却拒绝了这个封赏,只说“家世相韩,及韩灭,不爱万金之资,为韩报仇强秦,天下振动。今以三寸舌为帝者师,封万户,位列侯,此布衣之极,于良足矣。愿弃人间事,欲从赤松子游耳。”于是刘邦就封张良为留侯。

可是和其他刘邦的臣子们不同的是,张良任职留侯之后就开始过着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日子,开始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张良看到了功臣韩信、彭越之人的悲惨结局,深知“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的道理,他的这种退出的举动可以打消刘邦的疑虑,可以说是功成身退。更何况他多年被病魔缠身,以修炼为由也可以被人理解。

苏轼在《留侯论》中就称赞张良是一位盖世之才。张良为朝廷做的最后一件事是帮助太子刘盈稳固太子之位,也就是刘邦掀起的换太子**。当时刘邦宠爱戚夫人,欲立戚夫人子刘如意为太子而废掉吕后子太子刘盈。吕后找到哥哥商量,哥哥给她说张良有办法解决这件事。于是吕后找到张良。按理说吕后的处境不好,态度应该十分尊敬才是,但是相反的是吕后竟然用强迫的手段逼着张良为她想办法。张良为太子想出了请出“商山四皓”的办法来,太子的地位就是这样被保住的。吕后心里对张良一直心存感激,她这种政治高手当然不会埋没张良的才能,在刘邦去世以后就来请张良出山辅佐懦弱的汉惠帝。

张良在刘邦建立汉朝以后就退隐了,他专注于修炼道法,崇信黄老之学,居住的地方也是僻静幽雅之地。据说他是想要羽化成仙,于是很多天都不吃饭,打算饿死自己。可是吕后不想他死,于是念在张良当年力保太子之功,吕后劝张良“人生一世间,如白驹过隙,何至自苦如此乎!”最后,吕后只能强制性的命令张良吃东西,张良才没有把自己饿死。但是几年以后,体弱多病的张良还是死了。有的人认为吕后之所以不想让张良死,是因为她想要将吕氏扶持起来,将来吕氏和刘氏必然会产生难以想象的争斗,而拉拢了张良,刘氏的人就会忌惮而不敢乱来。所以吕后才会劝张良活下来。

张良没有轻易答应吕后辅佐汉惠帝的事情,他只说自己要回去考虑考虑,只是张良回去之后就再也没有了踪迹,仿佛人间蒸发了一般。关于张良死的时间历史学家们也只能推断是在离开长安六七年之后。由于张良是为了躲避吕后而失踪的,那么他就不会躲在封地和故乡这两个地方。他最可能去的地方就是如同他自己所说的,追寻赤松子的足迹。根据赤松子曾经的足迹而推断张良很可能是到了现在的张家界一带,还给张家界起名为“人间仙境张家界”。据说吕后查到了张良的墓的所在,派人来搜,而张良的后人为了防止吕后挖坟,将张良的遗体葬在岩石壁上,有诗词说“踏遍青山寻古人,四门水绕得佳城;香炉岩上旧土堡,汉代留侯张良坟。”总之张良墓至今也没有明确的定论。

篇2:张良取履

第一, 将“谢”解释为“辞谢”, 不符合现代汉语的用语习惯。《现代汉语词典》将“辞谢”解释为“很客气地推辞不受”。如:对方送给酬劳, 他辞谢了。《古汉语常用字字典》《辞源》均未收入“辞谢”这一词条。所谓翻译就是将古代汉语翻译成现代汉语, 若将“谢”翻译为现代汉语的“辞谢”, 整个句的讽刺艺术;第二种观点, 虽然看到了鲁迅语言的反语艺术, 但由于过于偏执语言表达的技巧, 而忽略了对内涵的全面把握。

笔者认为“惊心动魄的伟大”歌颂与讽刺兼而有之, 既有对“三个女子”的歌颂, 也有对反动派的讽刺。理由有三:

首先, 我们要把重点放在分析句子“当三个女子从容地转辗于文明人所发明的枪弹的攒射中的时候”上。就句子的表达来说, 尽管被陈述的对象是“三个女子”, 但是, “惊心动魄的伟大”的主语是“这”无疑, 而“这”又代指“当……的时候”。这个句子是对三个爱国青年被枪杀事件的集中概括, 包含着两层意思:一层是三个女子的表现———在枪弹中从容转辗, 互相救助, 不惊慌, 不害怕, 这是真正的惊心动魄的伟大, 是歌颂;另一层是段祺瑞执政府用子就是“只叫张良留下很客气地推辞不受”了。这就文理不通了。

第二, 从文章内容出发, 这里的“谢”也是“道歉”、“谢罪”的意思。刘邦此次去鸿门就是向项羽谢罪的。在项羽“旦日飨士卒, 为击破沛公军”及范增“急击勿失”的关键时刻, 刘邦采纳了项伯“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的建议。这里的“谢”就是“道歉”的意思。宴会中, 范增离席叫项庄进来以舞剑为名, 企图“因击沛公于坐, 杀之”。在刀光剑影、充满杀机的危急时刻, 刘邦托词离宴。尽管形势危急, 刻不容缓, 但是中途离宴, 不告而辞, 也是失礼的行为, 应该道歉。宴会后, 张良的言行, 也表示“道歉”。“沛公已去, 间至“文明人”所发明的枪弹攒射三个女子, 这也是真正的惊心动魄的伟大, 实质上是罪恶, 是暴行, 这当然是反语是讽刺。

其次, 鲁迅在文章最后 (第七部分第一段) 这样写道:

我已经说过: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但这回却很有几点出于我的意外。一是当局者竟会这样地凶残, 一是流言家竟至如此之下劣, 一是中国的女性临难竟能如是之从容。

这出乎作者意外的三点, 第一、二点是对“当局者”与“流言家”的鞭挞, 第三点是对“中国的女性”的歌颂, 而“当……的时候”恰恰是对歌颂与鞭挞两个方面的集中概括。这一段可以作为对“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所蕴涵的两层意思的最直接、最有力的佐证。

第三, 就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来说, 有以下四个方面: (1) 军中。张良入谢, 曰:‘沛公不胜杯杓, 不能辞。谨使臣良奉白璧一双, 再拜献大王足下, 玉斗一双, 再拜奉大将军足下。’”其中, “张良入谢”的“谢”, 就是“道歉”的意思。“沛公不胜杯杓, 不能辞”, 意思是说沛公喝醉了酒, 不能告辞。这是外交辞令, 表面是说不能告辞, 实际上是张良代表沛公委婉含蓄地向项王道歉。至于张良向项王献“白璧”, 向范增献“玉斗”, 就是道歉的具体表现了。

第三, 遍查《史记》, 司马迁的文章当中的“谢”均没有现代汉语“辞谢”的意思。《史记》中的“谢”, 一般当“道歉”、“辞别”、“推辞”、“感谢”等讲。如:

(1) 晏子戄然, 摄衣冠谢曰。 (《管晏列传》) (道歉)

(2) 于是沛公起, 摄衣谢之, 延上坐。 (《高祖本纪》) (道歉)

(3) 于是平原君乃斩笑躄者美人头, 自造门进躄者, 因谢焉。 (《平原君虞卿列传》) (道歉)

(4) 夫人具以语平原君, 平原君乃免冠谢, 固留公子。 (《魏公子列传》) (道歉)

(5) 侯生视公子色终不变, 乃谢客就车。 (《魏公子列传》) (辞别)

(6) 王翦谢曰:“老臣罢病悖乱, 唯大王更选贤将。” (《白起王翦列传》) 。 (推辞)

(7) 公能出我, 我必厚谢公。 (《范睢蔡泽列传》) (感谢)

《史记》中也有几例带“辞谢”的例子, 也都是“推辞”的意思。如:

(1) 齐襄王闻睢辩口, 乃使人赐睢金十斤及牛酒, 睢辞谢不敢受。 (《范睢蔡泽列传》) (推辞)

(2) 乃相与共使人召代王。代王使人辞谢。 (《吕太后本纪》) (推辞)

(3) 齐威王欲将孙膑, 膑辞谢曰:“刑余之人不可。” (《孙子吴起列传》) (推辞)

篇3:张良的“1573 ”神话

继年初推出33.66万元的超高端定制白酒之后,今年7月,泸州老窖又推出了“国窖1573?爱我中华”系列三款高端白酒,售价分别为3180元、5600元和128088元。

“没有定价合不合理的问题,存在即合理。”张良外表朴实,一口正宗的“川普”,说起话来一字一顿。

国窖1573的“饥饿游戏”

2012年,是中国高端白酒史无前例的寒冬,国家限制“三公”消费,高端白酒量价齐跌。而当此之时,泸州老窖却逆势推出超高端白酒。

张良在谋划什么?

“高端白酒在前些年快速发展,量价齐升,特别是去年,在价格大幅上涨的情况下,大批库存产生了,这对高端白酒的长远发展很不利。”与同行的焦虑不同,在张良看来,高端白酒“跑得太快了”。

2010年,泸州老窖曾打算走“多元化”道路,力求低中高三个价位的产品同步推进。2010年泸州老窖做出规划,2013年实现130亿元的销售目标,并确定:国窖1573系列将贡献30亿~40亿元的销售额,泸州老窖特曲贡献50亿~60亿元的销售额,低端品牌实现30亿元的销售额。

但实际上,高端白酒对泸州老窖的贡献远远超乎预料。根据泸州老窖财报显示,2011年全年以及2012年第一季度,国窖1573系列的营收及利润贡献率都占据半壁江山,相较之下,中低端产品表现平平。

高端白酒事实上已经是泸州老窖打天下的关键。而如何在白酒的寒冬,实现保稳定、求增长?张良的办法是“控量保价”。

早在3年前,泸州老窖就提出高端白酒国窖1573的终端零售价格要达到5000元/瓶以上。“百年文物窖池是稀缺资源,如何爱护它呢?价格就是方式之一,通过市场的手来保护它。”在张良看来,“资源稀缺”是泸州老窖推出高端白酒的基础,也是保护资源最直接的方式。

今年5月,泸州老窖发出紧急通知,全面停止分销奖励和通路促销活动,国窖1573的供应量在年初规划基础上调减1300吨,并且从5月21日起,泸州老窖暂停对全国经销商客户发货。

国窖1573突然“限量”引起了不小的波动,泸州老窖的股价也因此跌到了年内最低点,但面对争议和波动,张良异常坚定。“稀缺资源高贵品质、高尚文化产品的价值和价格不能低,市场进入调整期,数量和价格有一定关联性,我们不进行数量控制,珍贵资源就会被低估。”

最新推出的“国窖1573?爱我中华”系列同样贯彻了张良的策略。“第一年只向市场投放50吨,多一瓶我都不卖。”张良打算,把“饥饿营销”进行到底。

搞定文艺圈,搞定“90后”

推广高端白酒,张良一开始就从“文艺圈”下手。

国窖1573选择了赵本山和春节联欢晚会,“国窖1573?爱我中华”系列则选择了著名词作家乔羽和“爱我中华?中国音乐文学大奖”。

“通过文化搭台、企业唱戏,推广产品,提高品牌影响力和产品价值。”与高端白酒通常走公务和商务路线不同,在张良看来,泸州老窖“不走寻常路”。“‘爱我中华’系列基本不投放什么广告,我们主要走口碑传播和小型品鉴会,还有视频网络和数据库宣传。”

“年轻人,包括90后都是我们需要争取的消费群体,他们更多在互联网上玩,不是通过报纸、电视来了解世界,所以我们现在都拍微电影了。”

张良把投放广告和促销的钱用来打造高端白酒的“文艺范儿”。“我们通过和文化产业结合,比如演出、创作、评奖等提升品牌形象和价值,能快速接触到产品的目标受众,扩大知名度。”

小众传播是奢侈品营销的必备噱头,张良计划,通过与中国音乐文学学会的合作,打造音乐名人效应,实现“圈子销售”。“我们真正的消费者是爱酒、懂酒、好酒的人,对中国文化、酒文化理解深厚,既有品鉴水平也有收藏能力和爱好的人,这就是销售上的差异化。”

根据“圈子理论”,张良全面打造了经销商与股东二合一的销售模式。“每位股东利用自己的人脉和资源来销售,产品基本固定在一定的社交范围内,经销商股东大多来自业外,有的是收藏爱好者,有的是文化名人,只有成为股东,才有资格销售。”

消费奢侈品相当于一次财富分配

“百年酒窖,千年文化,祖传酿酒秘方,中国白酒为什么不能出奢侈品?”张良反问。

上世纪,欧洲人在收藏中国的丝绸和瓷器;本世纪,中国人在收藏欧洲的手表和皮包。“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国人也有了收藏品和奢侈品的概念,我们为什么不参与竞争?”张良认为,“虽然中国白酒走进国际奢侈品的行列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但我们要勇于尝试,去提高国际地位和文化品位,打造品牌影响力。”

高端白酒走奢侈品道路曾引发社会热议,很多人认为,这是浮夸、虚荣和暴利的表现,但张良要为此正名:“奢侈品也是收藏品,中国高端白酒走收藏道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是人民提高精神需求的表现,收藏古玩字画可以获得精神愉悦,白酒同样可以。”

篇4:张良陈情献策

一天,刘邦在洛阳的南宫休息,他从阁道上向下眺望,看到将领们三五成群,坐在沙土地上窃窃私语。他召来谋臣张良问道:“他们在说些什么?”张良回答:“陛下还不知道吗?他们在商量造反的事呢!”刘邦听后大惊,说:“天下刚刚安定,为何要造反?”张良说:“陛下以一介平民夺得天下,所依赖的正是这些将领。如今您当了天子,所封赏的,都是您所亲近的人;所诛罚的,都是您所怨恨的人。现在军中正在论功行赏,如果将所有的功臣都进行分封,天下的土地毕竟有限,这些人怕没有自己的份,同时,他们还怕您清算旧账,最终会被杀头,所以聚在一起讨论如何造反。”刘邦问道:“那该怎么办呢?”张良说:“您生平最痛恨的人是谁?”刘邦答:“雍齿和我有旧仇,曾多次使我受辱,我早就想杀他了,只因他的功劳多,所以才不忍下手。”张良说:“那您就先封赏雍齿。群臣看到您最讨厌的人都被封赏了,他们自然也就心安了。”

听了张良的话,刘邦便大摆酒席,欢宴群臣,并当场封雍齿为什方侯。宴会结束后,群臣都高兴地说道:“连雍齿这样的都能封侯,我们这些人就没什么可担忧的了!”从此再没人提造反之事了。

司马迁对张良的评价是:“图难于易,为大于细。”诚如斯言。《史记》中找不到张良洋洋洒洒的高谈阔论和惊天动地的豪迈义举,他的所作所为,好似信手拈来,却又慎密稳健。张良之所以能从易处入手解决难题,从小处行动成就大业,正是由于他洞悉了问题的本质和关键。也正是这一功夫,成就了张良楚汉第一谋士的美名。(高希)

原文链接

上已封大功臣二十余人,其余日夜争功不决,未得行封。上在雒阳南宫,从复道望见诸将往往相与坐沙中语,上曰:“此何语?”留侯曰①:“陛下不知乎?此谋反耳。”上曰:“天下属安定,何故反乎?”留侯曰:“陛下起布衣,以此属取天下,今陛下为天子,而所封皆萧、曹故人所亲爱②,而所诛者皆生平所仇怨。今军吏计功,以天下不足遍封,此属畏陛下不能尽封,恐又见疑平生过失及诛,故即相聚谋反耳。”上乃忧曰:“为之奈何?”留侯曰:“上平生所憎,群臣所共知,谁最甚者?”上曰:“雍齿与我故,数尝窘辱我。我欲杀之,为其功多,故不忍。”留侯曰:“今急先封雍齿以示群臣,群臣见雍齿封,则人人自坚矣。”于是上乃置酒,封雍齿为什方侯,而急趣丞相、御史定功行封③。群臣罢酒,皆喜曰:“雍齿尚为侯,我属无患矣。”(选自《史记·留侯世家》)

注释:①留侯:指张良,因辅佐刘邦平定天下有功,被封为留侯。

②萧、曹:指西汉开国功臣萧何和曹参。

③趣:通“促”,催促。

篇5:论张良之“奇”

一、博浪沙刺秦

张良的出场就显得不同凡响。据史载,张良,字子房,祖及父连续相韩五个王。公元前250年,良父死,后二十年,韩为秦所灭。张良作为一个韩国贵族后裔,面对国破家亡的惨局,自然对秦始皇怀有刻骨的仇恨,因此他虽未曾仕韩,却仍发誓为韩报仇。于是他“弟死不葬,悉以家财求客刺秦王,为韩报仇”,离家出走,浪迹天涯,曾经“学礼淮阳,东见仓海君”终于觅得一位能操持120斤中大铁锤的大力士。秦统一中国后的第三年(公元前218年),良与大力士趁始皇东游至博浪沙(河南省新乡市原阳县东关)时,予以突然袭击,误中副车。始皇未能当场捉住凶手,这一惊不小,又下令天下大索十日,亦无所获。张良乃更名姓,亡匿下邳(今江苏睢宁),从事任侠活动。

以上就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大力士刺秦事件”。唐代大诗人李白曾为文作诗道“子房未虎啸,破产不为家。沧海得壮士,椎秦博浪沙,报韩虽不成,天下皆振动。潜匿游下邳,岂曰非智勇!我来桥下,怀古钦英风。”晚年张良总结自己的一生时也认为自己当年的刺秦之举足以令天下振动。

二、“黄石授书”

《史记·留后世家》《汉书·张良传》均记载了神奇的圯上授书的故事。这个故事可分为圯上纳履和黄石授书两部分。梗概是躲在下邳的张良,时常到圯桥上散步。有一天,他遇见了圯下老人。他通过捡鞋、穿鞋、约会等屡次考察,终于欣然地说孺子可教,并授给张良一部《太公兵法》,并说读此书可成王者师。张良回去后如饥似渴地读书,后来终于成为一个优秀的“帝师”。

“黄石授书”之奇首先在于这段佳话奇人、奇书、奇事一应俱全。老人是何许人也?我们不得而知,只知道他是一个颇具神秘色彩的人,他来无影去无踪,还能预知后事,说十年后天下将会大乱,而十三年后张良将见到一块黄石等,莫不一一应验。苏轼在《留侯论》中说,此老可能是一个秦世的隐君子,早就看重张良,而又“以为子房才有余而忧其度量之不足,故深折其少年刚锐之气,使之忍小忿而就大谋”。至于奇书《太公兵法》,又称《太公六韬》《六韬》,旧题周初太公望(即吕尚、姜子牙)所著,普遍认为是后人依托,作者已不可考。现在一般认为此书成于战国时代。此书在《汉书·艺文志》诸子略兵家类中不见著录,却在儒家类著录《国史六》中有著述。一般认为《六韬》是一部集先秦军事思想之大成的著作,被誉为是兵家权谋类的始祖。最后,关于授书的真相又如何呢?有三种可能:张良自己著书而假托“太公”之名——这是古代常有的事;张良无意中得到了某人假托“太公”所著的伪书;世上从来没有此书。不管黄石授书的实情如何,张良在下邳的十年避祸生涯确实成为其一生的重要转折,因为接下来张良智投沛公,荣辱沉浮。张良与刘邦的相遇,可谓一拍即合,相见恨晚。张良自己就说“沛公殆天授”。

三、屡出奇计

张良第一次在下邳见到刘邦就“数以太公兵法说沛公”。多年来,张良一直试图与人交流,可一直无人理解他,而只有刘邦一听就懂,而且举一反三,常用其策。于是张良引为知己,遂从不去。张良辅助刘邦打天下的过程中,屡出奇计,充分展示他是一个“奇才”,而刘邦则是天纵奇才。张良的奇计中,大家比较熟悉的是鸿门脱险、任用三雄等。

四、功成隐退

现在到了真正要退场的时候,张良回顾自己的一生时说,我家世代相韩,韩国灭亡之后,我不吝万金家财替韩向强秦报仇,令天下为之震动。如今以三寸不烂之舌为帝王之师,封万户,位列侯,已经做到了一个布衣所能做到的极致,我已心满意足。现在我只愿抛弃人间事,跟随赤松子神仙云游天下!他从此学道去了。以上这段自述出自司马迁笔下,表明了张良的心迹:晚年的他不愿再纠缠于政治纷争中,而想隐退养志。

对于张良隐退养志的举动,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对此,笔者以为不应单纯地批判或否定哪一种观点,每种观点都有它的合理性。张良的隐退离不开当时的政治环境,也源于其个人的价值取向。总之,每个时代的人都局限于他所生活的客观环境,不可能脱离社会而单独行事。

司马迁写张良之死,仅用了“后八年卒”四个字。极妙!司马迁写得极妙,张良也死得极妙。许多人将死亡看成人生的终结,而张良却将死亡看成是人生的定点,是生命最为辉煌灿烂的瞬间。

篇6:“英雄神仙”张良庙

汉中是蜀汉文化的遗留之地,在这里似乎一不留神,就会和你熟悉的两汉及三国历史里的人物相撞。从汉中市区前往留坝,一路都是这样的惊喜,先是“明修栈道、暗渡陈仓”典故里的石门栈道,接着又是“萧何月下追韩信”之地。而穿过县城10多公里,就是紫柏山下的张良庙。

张良庙已与紫柏山一起,被打造成了旅游风景区,即紫柏山森林公园。张良庙所在的紫柏山属于秦岭山系的南麓,是汉江和嘉陵江的分水岭。

早就听说过这里有座张良庙,我一直以为是张良葬身之处,来到此处才得知,此庙为张良的十世玄孙东汉末年的汉中王张鲁始建。之所以建在这里,相传张良曾在此处辟谷。

张良字子房,战国时韩国城父人(今河南禹州),因其足智多谋,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辅佐刘邦成就帝业,与萧何、韩信并称为“汉初三杰”,后世尊其为中国第一谋圣。汉初刘邦即位不久,杀掉韩信等功臣,张良急流勇退,来到紫柏山隐身修行,避免杀身之祸。

也有另一种说法,张良本姓姬。他的祖父和父亲都是韩国重臣,后继为韩国的相国,侍奉过韩国五代君王,史称之为“五世相韩”。 秦始皇灭韩之后,张良立誓要报丧国之仇。在他38岁那年,曾在河南原阳与人共同谋杀秦始皇,结果未遂。为逃避通缉追杀,他逃匿到下坯,埋名改姓,更名为张良,字子房。就在张良不知如何复仇之时,他遇到黄石公,并得《素书》。张良苦读得到玄机,后又遇到刘邦,并辅佐其打天下,成全了复仇之道。

秦被灭后,张良自觉使命已完成,故隐身而退。

张良庙紧靠着316国道,青灰的门楼坐南朝北,正方牌楼约有9米高,重檐叠墙,券拱飞角,端庄肃穆,正中的券门额楣上书有“汉张留侯祠”。张良曾位居居西汉的留侯,故如此提法。

进了牌楼,迎面一幅“进履桥”匾,上面画着一个老人在石桥上穿鞋的情景,所表现的就是黄石公授《素书》与张良的故事。

张良遇仙的故事,我很小就看过连环画。“进履桥”载于《史记》,据传张良在下坯,一次在沂水桥上遇见一老翁。老翁见到张良,故意把鞋子掉到河下,并让张良去拾。张良念其年岁已大,去拾来给老人穿上。老翁没有致谢,抬脚就走。不一会,又转回来对张良,说“孺子可教矣”,让张良五日后在这桥上相会。张良应了,如约而来,可老翁早已在桥上。老翁责备他不该来迟,要他第二个五日天亮时再来。这次天不亮张良就到了,见老翁又在桥上,仍说他来迟了,又要他第三个五日早上来。这次张良前半夜就到了,过了一会老翁才到。老翁见到张良早到了,说应该如此,随后取出一卷竹书交给张良,说“读此书可作王者师,十年后兴天下。”张良接过书要下跪叩拜,老翁忽然不见了。

此后,张良潜心研究,深得其道,以兴兵为策,在下坯领百余人聚反,后在山东微山与刘邦军会合,就有了秦被灭等等之事。

进入庙内,最引人注目的是在拜殿前冯玉祥题写的石刻:“豪杰今安在,看青山不老;紫柏长存,想那志士名臣,千载空余凭吊处。神仙古来稀,设黄石重逢,赤松再遇,得此洞天福地,一生愿作逍遥游。”还有一幅联曰:“收秦关百二山河奇谋独运,辅汉家统一事业成功不居。”

拜殿后的张良大殿巍峨壮观,气势轩昂,宫殿之上挂一巨大横匾,上书:“相国神仙”四个大字。大殿内供奉着张留侯金光闪烁的贴金塑像,留侯端庄肃穆,谦和聪慧,大度超然。

许是因为雨雾天的关系,庙中就我一人,倒被大殿旁的偏殿里突然传来的一个声音吓了一大跳。一位道长游说我烧香祈福,于是应了下来,自然此处的香火钱与当下大多数寺庙一样的贵。

与道长交谈后,得知这里如今也是道观,张良已被道家尊为圣人。道长有些遗憾地告诉我,殿后的张良庙的最高处“授书楼”在维修,我无缘得见,只能在后面的院落看看。

一入后面的院落,看到的就是碑廊。据说院落里曾有蒋介石、于右任、冯玉祥等人住过。院子里植有紫柏,庙后的紫柏山就是因此种树而得名。

后院的高处有个六角班爪的石亭为“拜石亭”。据道长讲,这亭子之名亦取典于圯桥授书的故事。当时黄石公授书张良后,告诉他“十三年,孺子见我,济北谷城下,黄石即吾师矣”。后张良到济北,果然见谷城山下有一堆黄石,纳头便拜,并取石供奉于家中,死后又将这黄石陪葬墓中。

在拜石亭外,巍然矗立着一尊巨碑,上书“英雄神仙”四个大字。放眼上下千年,英雄很多,神仙也不少,但确实惟有张良集两者于一身了。

上一篇:对康乐项目服务与管理的认识下一篇:有难度绕口令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