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生态镇环境保护规划

2024-04-17

某生态镇环境保护规划(精选6篇)

篇1:某生态镇环境保护规划

目录

1.规划综述

.....................................................................1 1.1.规划总论................................................................1 1.1.1.规划背景.........................................................1 1.1.2.规划依据.........................................................2 1.1.3.规划原则.........................................................2 1.1.4.规划目标........................................................33 1.1.5.规划编制内容.....................................................3 1.1.6.规划编制重点.....................................................4 1.1.7.规划编制程序.....................................................4 1.1.8.规划期限与范围...................................................5 1.2.XX 概况.................................................................5 1.2.1.基本情况.........................................................5 1.2.2.建制沿革.........................................................6 1.2.3.地形地貌.........................................................7 1.2.4.河流水系及地下水.................................................8 1.2.5.生物资源.........................................................8 1.2.6.风景资源.........................................................9 1.2.7.历史文化资源....................................................10 1.3.现状特征及发展条件分析.................................................12 1.3.1.区位............................................................12 1.3.2.行政区划........................................................12 1.3.3.人口............................................................12 1.3.4.经济产业........................................................13 1.3.5.土地利用........................................................14 1.3.6.社会配套........................................................14 1.3.7.市政基础设施....................................................15 1.3.8.发展资源分析....................................................15 1.3.9.SWOT 总结........................................................17 2.社会经济发展

................................................................2.1.发展动力分析...........................................................18 2.1.1.生态旅游........................................................18 2.1.2.生态农业........................................................18 2.2.性质与定位.............................................................18 2.2.1.发展定位........................................................18 2.2.2.镇域性质........................................................18 2.3.发展目标...............................................................19 2.3.1.战略目标........................................................19 2.3.2.经济发展目标....................................................19 2.3.3.社会发展目标....................................................20 2.4.发展战略...............................................................20

2.4.1.发展思路 ........................................................20 2.4.2.发展战略........................................................20 2.5.产业结构规划...........................................................21 2.5.1.产业发展现状....................................................21 2.5.2.产业结构调整路线................................................22 2.5.3.产业结构空间布局................................................23 2.5.4.资源发展导向....................................................24 2.6.旅游业发展.............................................................28 2.6.1.旅游资源及空间分布..............................................28 2.6.2.旅游产业发展现状................................................28 2.6.3.旅游产业发展预测................................................29 2.6.4.旅游产业发展思路................................................30 2.6.5.旅游度假类型....................................................30 2.7.工业发展...............................................................27 2.7.1.工业发展现状....................................................27 2.7.2.工业发展规划....................................................27 2.8.农林业发展.............................................................25 2.8.1.农林业发展现状..................................................25 2.8.2.农林业发展目标..................................................25 2.8.3.农林业发展战略..................................................26 2.8.4.农林业发展措施..................................................26 3.镇域村镇体系规划

............................................................3.1.镇域村镇发展条件评价...................................................30 3.1.1.评价目的........................................................30 3.1.2.评价方法........................................................30 3.1.3.评价结果........................................................31 3.2.人口与城镇化发展水平预测...............................................31 3.2.1.人口特征及增长趋势..............................................31 3.2.2.人口增长和城镇化发展水平预测....................................32 3.2.3.人口配置........................................................35 3.2.4.村镇用地规模管制................................................36 3.3.镇域村镇体系职能结构...................................................37 3.3.1.现状职能特征与类型..............................................37 3.3.2.职能等级划分....................................................37 3.3.3.职能类型确定....................................................38 3.3.4.职能结构........................................................38 3.3.5.村镇发展定位....................................................39 3.4.镇域村镇体系规模等级结构...............................................39 3.4.1.现状等级........................................................39 3.4.2.规划等级........................................................40 3.5.镇域村镇体系空间分布结构...............................................41 3.5.1.发展目标........................................................41 3.5.2.城镇体系规划布局的原则与指导思想................................41 3.5.3.村落空间结构发展原则............................................42

3.5.4.镇域的村镇体系空间布局结构 ......................................42 3.6.镇域旅游规划...........................................................42 3.6.1.镇域旅游结构规划................................................42 3.6.2.镇域旅游线路规划................................................43 3.7.历史文化保护规划.......................................................44 3.7.1.历史文化遗产概述................................................44 3.7.2.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原则............................................45 3.7.3.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思路............................................45 3.7.4.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措施............................................45

3.8.镇域基础设施及社会设施规划 .............................................46 3.8.1.镇域道路交通规划................................................46 3.8.2.镇域给水工程规划................................................47 3.8.3.镇域排水工程规划................................................49 3.8.4.镇域供电工程规划................................................49 3.8.5.镇域通信工程规划................................................50 3.8.6.镇域社会设施规划................................................51 3.9.镇域环保环卫规划.......................................................53 3.9.1.镇域环境保护规划................................................53 3.9.2.镇域环境卫生规划................................................55 3.10.镇域防灾规划...........................................................56 3.10.1.镇域防洪规划....................................................56 3.10.2.镇域防震规划....................................................56 3.10.3.镇域消防规划....................................................56 4.中心城镇

....................................................................56 4.1.现状分析...............................................................56 4.1.1.镇区建设现状分析................................................56 4.1.2.镇区用地现状分析................................................57 4.2.镇区性质与规模.........................................................59 4.2.1.镇区城镇性质....................................................59 4.2.2.镇区人口规模....................................................59 4.2.3.镇区用地规模....................................................59 4.3.镇区用地地形特征分析...................................................60 4.3.1.地形地貌:

......................................................60 4.3.2.山水与镇区关系:

................................................60 4.4.镇区用地方向选择.......................................................60 4.4.1.镇区整体布局空间演变............................................60 4.4.2.城市用地工程评估................................................60 4.4.3.经济联系主要发展方向分析........................................61 4.4.4.城市用地潜力分析................................................62 4.4.5.用地方向及选址原则..............................................62 4.4.6.用地发展方向比较................................................63 4.4.7.用地方向选择....................................................63 4.5.镇区布局原则及规划结构.................................................63 4.5.1.镇区布局原则....................................................63

4.5.2.镇区规划结构 ....................................................64 4.5.3.镇区规划用地指标及平衡表........................................64 4.6.镇区用地布局...........................................................65 4.6.1.居住用地布局....................................................65 4.6.2.公共设施用地布局................................................66 4.6.3.生产设施用地布局................................................68 4.6.4.仓储用地布局....................................................68 4.6.5.对外交通用地布局................................................68 4.6.6.道路广场用地....................................................68 4.6.7.工程设施用地....................................................69 4.6.8.绿地............................................................69 4.7.镇区综合交通规划.......................................................69 4.7.1.镇区对外交通规划................................................69 4.7.2.镇区道路广场规划................................................70 4.8.镇区绿地系统与景观规划.................................................73 4.8.1.镇区绿地系统规划................................................73 4.8.2.镇区景观规划....................................................74 4.9.镇区基础设施规划.......................................................76 4.9.1.给水工程规划....................................................76 4.9.2.排水工程规划....................................................77 4.9.3.电力工程规划....................................................78 4.9.4.通信工程规划....................................................79 4.9.5.燃气、供热工程规划..............................................80 4.9.6.管线综合规划....................................................81 4.10.镇区环保环卫规划......................................................82 4.10.1.环境保护规划....................................................82 4.10.2.环境卫生规划....................................................83 4.11.镇区综合防灾规划......................................................83 4.11.1.防洪规划........................................................83 4.11.2.消防规划........................................................83 4.11.3.抗震防灾规划....................................................84 5.规划控制与实施

..............................................................84 5.1.土地管理属性控制分类...................................................85 5.2.建设强度控制...........................................................85 5.2.1.建设强度管制区划................................................85 5.2.2.建设强度控制....................................................85 5.2.3.绿地率..........................................................86 5.3.建筑风貌控制...........................................................86 5.3.1.建筑后退红线....................................................86 5.3.2.建筑高度控制....................................................86 5.3.3.建筑色彩........................................................87 5.4.近期建设...............................................................87 5.4.1.规划期限与规模..................................................87 5.4.2.近期建设指导思想................................................88

5.4.3.近期建设目标 ....................................................88 5.4.4.产业引导规划....................................................88 5.4.5.近期建设项目....................................................88 5.4.6.镇区近期建设项目投资估算........................................91 5.5.远景构想...............................................................92 5.5.1.XX 规划远景规划目标..............................................92 5.5.2.远景发展规模....................................................92 5.5.3.远景用地发展方向................................................92 5.5.4.布局主导原则....................................................93 5.5.5.城市布局结构....................................................93 5.6.村庄建设及发展指引.....................................................93 5.6.1.村庄建设指引....................................................93 5.6.2.村容村貌整治引导................................................93 5.6.3.村庄发展指引....................................................94 5.7.规划管理、产业政策与规划实施...........................................94 5.7.1.规划管理........................................................94 5.7.2.产业政策........................................................95 5.7.3.规划实施建议....................................................96

1.规划综述 1.1.规划总论 1.1.1.规划背景 1.1.1.1 XX 县发展目标与战略的重大调整 《XX 县城镇体系规划(2006~2020)》通过专家评审论证,确定了 XX 作为东部经济区中心的战略地位,指明了以旅游为主导的发展方向,改变了现有铁矿资源型的发展模式,社会经济发展面临重大转型。要求其成为能够承接东部区域人口,集聚旅游服务产业,带动东部区域发展的规模化城市地区。

1.1.1.2 区域一体化发展的统筹与协调 由于 XX 境内社河属于大伙房水库浑河水系的支流之一,并且距离大伙房水库比较近,区域水源地保护对其提出了要求;XX 作为沈阳东部生态屏障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区域生态建设也对其提出了需求。

1.1.1.3 区域旅游地位提升所带来的变化 镇域空间格局和经济格局随三块石在区域旅游大系统中地位的提升而发生了变化。2004年国家林业局以林场[2004]217号文件批准建立XX三块石国家级森林公园;2005 年三块石被评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近两年来三块石国家森林公园生态环境建设成效显著。三块石的地位日趋上升,取得了经济、社会、生态三重效益。XX 镇全镇的空间格局和经济格局都发生了变化。

1.1.1.4 上版规划已经不能指导建设 XX 镇曾于 2004 年编制过总体规划,但只是镇区的用地方案,而且未经审批。2004年以来 XX 镇发展的需求和政府发展计划的变化给 XX 镇提出了新的要求。该规划已经不能指导建设。镇域经济发展迫切需要规划的指引。

1.1.1.5 交通格局的支撑 县域交通规划确定沈新高速从镇内通过,抚金线、沈通线升级,确立了镇区交通节点的地位,奠定了旅游发展的基础。

1.1.1.6 新农村建设的要求近年来,四道村被评为省级文明村,傲牛村、佟庄子村、王家村、XX 村被评为市级文明村,五龙村、彰党村、李家村、馒首村被评为县级文明村,北沟村被评为沼

气示范村,新农村建设成为热点,与此同时,2004 年 XX 镇实施了村屯合并政策,各村庄的发展需要规划的指引。切实落实农村政策,解决农民生产、生活问题,结合XX 镇发展,都迫切需要规划的引导。

1.1.2.规划依据 1.1.2.1 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1990)《村镇规划编制办法》建村[2000]36 号 《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1993)

《镇规划标准》(GB 50188—2007)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1998)《XX 县城镇体系规划》(2006~2020)

《防洪标准》(GB 50201—94)《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小城镇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中发[2000]11 号)《XX 县社会经济统计提要》(1996~2005)

《XX 镇“十一五规划纲要”》 1.1.2.2 参考 《XX 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2006~2020)

《XX 县志》和 XX 镇有关部门提供的相关资料 《XX 镇 2006 年政府工作报告》 《XX 镇 2007 年重点工作任务分解》 1.1.3.规划原则  区域统筹原则:以区域观统揽全局,调整发展目标与策略,高起点、高标准规划,以三块石为核心,整合周边区域与镇域内旅游资源,提升区域旅游的地位与作用。

 特色性原则:以旅游业为主导,突出生态特色,挖掘历史文化,打造各具特色的网络型旅游接待基地,提高综合竞争力。

 生态保护原则:严格按照水源保护区的保护政策,控制林木砍伐,加强生态建设,发展生态型产业。

 镇区建设与山水融合原则:结合镇区周边山体、河流,塑造山水城镇特色,提升镇区的品牌认知度、形象影响力、文化凝聚力和游客满意度,从而提高城镇的竞争力。

 村庄发展与生产结合原则:结合镇域内村庄规模普遍大的特点,在充分考虑基础设施是否完善的前提下,强调村庄发展围绕生产,与生产结合。

1.1.4.规划目标 发展镇域经济,解决农村问题;生态环保立镇,提高农业科技;旅游产业主导,度假休闲服务;合理布局城镇,延续发展演变规律;创建特色风貌,加强控制引导,是本次规划编制工作的目的。

1.1.4.1 产业结构调整 XX 镇长期依赖第一产业,近年来镇域经济发展有赖于铁采掘业,随着铁资源含量的逐渐减少,镇域经济需要切入新的增长点,如何调整产业结构,面对经济转型,确立新的经济增长点已迫在眉睫。

XX 位于 XX 县东部山区,要确定其在县域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同时根据自身的区位特点和资源条件,找出适应当前新形势的城镇发展道路。

1.1.4.2 根据发展需求,科学合理地控制建设用地 XX 镇人口与用地规模不大,经济上对周边城镇缺乏吸引。面对《XX 县城镇体系规划(2006~2020)》等上级规划对 XX 提出的要求,在产业结构转型和经济发展的基础上,要加强镇区环境和基础设施建设,优化环境,吸引产业投资,升级城镇居住品质,这都要求科学合理地适当控制建设用地规模。

1.1.4.3 精心设计小城镇特色品牌 XX 属 XX 县林业大镇,生态文化旅游资源丰富,发展潜力巨大,需要充分利用资源优势,打造特色旅游,增加镇区就业机会,美化镇区环境。因此镇区规划需要塑造特色景观环境,打造绿色与文化城镇品牌,并与镇域产业结构转型目标紧密结合,大力发展生态产业,提高城镇竞争力。

1.1.5.规划编制内容 研究镇域城镇体系,重新确定区域定位,指出镇域未来的产业发展方向,调整产业结构,探索新的发展模式:

 预测各发展阶段镇域城市化水平;

 规划交通、通讯、供水、供电以及社会服务设施系统和区域生态环境系统;  确定城镇体系规模等级结构、职能结构、村镇的布局空间结构。

在新的发展思路下,重新确定城镇定位,指出镇区未来的用地发展方向,调整用地布局,寻找新的发展形式:

 合理安排城镇用地功能结构,调整完善城镇用地功能布局;  完善城镇路网系统,市政基础设施和社会公共服务设施建设;  突出镇区在区域的交通位置和在旅游接待方面的功能以及在整个镇域的地位,打造以旅游为载体的东部生长点。

1.1.6.规划编制重点  依据区域经济发展的新形势,重新对镇域进行定位,调整发展目标,制定社会经济发展战略。

 在镇域及区域范围内统筹经济发展要素,调整产业结构,划定产业发展分区,并制定各产业发展规划。

 从 XX 镇镇域乃至 XX 县整个东部地区的角度分析研究镇区的发展规模,论证新区的发展方向,正确处理镇区对外交通与镇区发展的关系,合理确定各项用地布局。

 制定土地管理、建设强度、建筑风貌控制,近、远期发展等多方面的规划控制与实施手段,有效引导镇域发展与镇区建设。

 对各村庄进行合理的发展定位,在有效的服务半径内安排各项社会配套设施,提出村庄基础设施建设、村容村貌整治方针。

1.1.7.规划编制程序

基础资料收集

现状调查研究

现状调研

物质环境

经济社会

现状综合分析研究 城镇发性质与规模预测 用地现状

用地评价

规划需解决的重点问题 城镇发展条件分析、技术经济论证 规划目标制定、主要指标拟定 规划指导思想原则 确定规划区范围 市县域镇域

城镇自然及

城镇社会

城镇建筑及

环境及

相关规划

市政计划

基础资料

历史资料

经济资料

公用设施资料

其它资料

资料

法规资料

1.1.8.规划期限与范围 1.1.8.1 规划期限近期规划年限为 2007~2010 年,远期则为 2011~2020 年。

1.1.8.2 规划范围 规划区为 XX 镇行政范围,总面积 363km2 ;镇区规划范围 2.55km 2 ;镇区建设控制区 1.56km2。

1.2.XX 概况 1.2.1.基本情况 XX 镇位于辽宁省 XX 县的东南部。南与马圈子乡一岭相隔,北、西与上马乡相邻,东与汤图乡接壤。该镇距 XX 市 45km,距石文镇 20km。沈通线和抚金线从镇内穿过,2007 年 01 月经过专家评审的《XX 县城镇体系规划(2006~2020 年)》中确定为 XX县东部中心。2006 年辖区面积 363km2,辖 13 个行政村,13 个自然屯,1 个居委会,是 XX 县面积第二大的镇。2006 年底镇域内总人口为 17581 人,国内生产总值 38088万元,农民人均年纯收入 4900 元,在 XX 县 11 个农村镇(不含石文镇)中排名第二。随着已探明铁矿储量的日趋减少,三块石地位和知名度的提升,铁矿产业将逐步被旅游产业替代。XX 属于农业与资源型经济形态,受地形与气候等条件限制,其产业总量较低。

门头沟区位图

斋堂镇区位图

门头沟区位图

斋堂镇区位图

总体规划 原规划方案审视

相似城镇比照

理论模式应用

制定规划方案 土地利用规划

各专项规划

方案修改完善 方案评选 方案评比会、确定优选方案、领导与专家评审 正式成果 图纸、文本、说明书、基础资料集 规划上报、审批 进入详细规划阶段 审 批

1.2.2.建制沿革 XX 发展历史悠久,由于战争的缘故历史无法考究,其近、现代建制沿革总结如下:

东北沦陷期间,受伪奉天省兴京县(新宾县)管辖,为兴京县第六区,区公所设在腰堡村。其中三家子、佟庄子、馒首 3 个自然屯归龙图(马圈子)村管辖。伪警察署先设在腰堡,后迁到郑家堡子,再迁至五龙口村。

解放战争期间,郑家堡子、五龙口以南为解放区,建有中共五龙区委,受中共XX 县委领导,1948 年 10 月,五龙地区全部解放。五龙区政府设在五龙口,下辖 11个村。即:佟庄子(包括馒首、三家子)、郑家堡子、前安、XX、同安、南彰党、腰堡、五龙口、王家店、李家堡子、傲牛堡子。

1953 年五龙区政府由五龙口迁到南彰党,1945 年由南彰党迁到 XX。

1956 年农村合作化进入高级阶段,实行一乡一社,五龙地区成为一个乡,即 XX乡,并成立“五六一一社”,乡、社址设在 XX 村。管辖范围:北至温道,南至李家堡子,共辖 18 个行政村。

1956 年 8 月,随五龙区划归本溪县,1957 年秋,又划为 XX 市辖,并与抚南区合并。

1958 年 10 月,五龙地区成立红旗人民公社,社址设在萝卜坎沟(今市郊区碾盘乡萝卜坎村)。所辖范围北至龙凤、榆林、东洲,南到马圈子,由露天区管辖。公社下设员工、XX 两个管理区,27 个作业区。1959 年,作业区改为大队,有:XX、王家店、腰堡、郑家、五龙、傲牛、佟庄、前安、同安、下马古、四家子、上马古、彰党、温道、马圈子、员工、东洲、搭连、万新、榆林、南花园、千金、碾盘、关口、塔二丈、郎士、唐力 27 个大队。1959 年 8 月,分出兰山农场由市郊区联社直接领导。1960年 7 月,经市经贸农场安置在郑家北沟的山东省金乡县“支边”户,成立北沟大队。

1961 年 4 月,公社体制划小,红旗人民公社划分为马圈子、五龙、碾盘 3 个公社。五龙公社社址设在 XX。下辖 16 个大队:XX、同安、前安、郑家、北沟、佟庄、彰党、下马古、四家子、温道、上马古、五龙、傲牛、腰堡、王家店、台沟大队。1961年 7 月,划出郑家、佟庄两个大队(包括三家子、馒首村)为 XX 市财贸市场,1961年 10 月,市财贸市场撤销,划出的两个大队,又划回五龙公社。

1962 年 3 月,公社体制再次划小,由五龙公社划出四家子、温道、台沟、上马古、下马古 5 个大队成立上马公社。五龙公社本境又分出李家、梨树、四道、上古、下古、馒首、三家子 7 个大队。至此,五龙公社下辖 18 个大队:XX、前安、同安、彰党(今南彰党)、前安、郑家、北沟、三家子、佟庄子、馒首、下古、腰堡、上古、五龙、傲牛、梨树、四道、王家店大队。

1976 年 3 月,划出南彰党所属二道沟,八盘炉两个生产队成立五龙公社“五七“农场。同年春,XX 县在腰堡修建水库,上古大队为水淹区,全部动迁到上马公社和五龙公社各大队,上古大队撤消。

1979 年 3 月,“五七”农场撤消,二道改为生产大队,八盘炉隶属二道大队。1979 年 12 月,王家大队所属东台沟生产队、南彰党大队所属长砬子生产队划出,成立大队。至此,五龙公社下辖 20 个大队。

1981 年又分出八盘炉、炮手、夏家、梨树沟、矫家 5 个的大队,五龙公社下辖25 个大队。

1983 年 10 月政社分设,建立五龙乡。

1985 年 4 月批准建镇,五龙乡改为 XX 镇,下辖 25 个村民委员会,65 个村民小组,28 个自然村。

2006 合村并屯,下辖 13 个行政村、13 个自然屯,1 个居委会。

1.2.3.地形地貌 地貌总体地势呈南高北低,依据境内地貌成因的主次关系及形态上的特征,全镇构造划分为剥蚀地形和堆积地形两种成因类型,高丘陵、河谷一级阶地、河漫滩三种形态亚区。

XX 境内多山,山系属长白山系。镇内多为高丘陵,平均海拔 200~300m,最高峰海拔标高在 1131m,位于三块石花岗岩体一带,表现出山势陡峭、险峰林立,构成奇特的地质景观。局部切割深度可达 300~500m,一般切割深度<100m,“U”型谷和“V”型谷发育。岩石由太古宙鞍山群混合岩、混合花岗岩、角闪(或黑云)斜长片麻岩、变粒岩和中生代燕山期花岗岩组成。

河谷一级阶地主要分布在社河两岸,阶地范围较大,阶面开阔平坦,宽度一般为1~3km,微向河床倾斜,前缘比河床高 2~3m。具有双层结构特征,上部为亚粘土和亚砂土;下部为砂砾土和卵石。

河漫滩在社河中发育,宽度各处不一,最宽一般不超过 1km,由砂砾和卵石等组成。

社河河谷有小片山间平川谷地。村庄大多散布在社河河谷及注入社河的沟谷中及台地上。镇区为山间盆地,海拔在 196m 上下浮动。

1.2.4.河流水系及地下水 1.2.4.1 河流水系 境内地表水均属浑河水系,浑河支流社河为镇域内最主要的河流,由两条支流即五龙河和三家子河组成,自南向北贯穿全境,终汇于大伙房水库。

社河全长 43km,其中 XX 境内长约 31km。流域总面积 468.4 km2,其中 XX 境内流域面积 240km2。平均宽度 20m。社河河道平均比降 8.07‰,最大流量 1220m 3 /s。

规划区有两座水库:三家子河的前安水库(集雨面积 4.23km2,重现期 50 年,总库容 118 万 m3)和五龙河的腰堡水库(集雨面积 139km 2,重现期 50 年,总库容 1628万 m3)。两座水库控制面积 143.6km 2,占社河流域总面积的 30.6%。均为县水务局管。

1.2.4.2 地下水 冲积层主要由社河从郑家到上马的台沟。地域比较开阔,一面平坦,宽度一般为1~3km,表层多为亚粘土或亚砂含砾。厚度一般在 2~6m,地下水埋藏深在 1~4m,单井开采量每日为 20~1500t。

社河支流沿岸河谷冲积层的地下水,是地表水下渗而形成的,直接受地表径流的影响。

碎屑岩类孔隙裂隙水,分布在社河中度切割的低山丘陵区,单井涌水量每日在20~50t。水质为小于 0.5g/L 的低矿化水,适于饮用。

1.2.5.生物资源 境内生物资源丰富。动物资源主要有狐、貉、獾、狍等兽类 32 种,鸟类 119 种。其中狐、天鹅、鸳鸯、苍鹰、秃鹫等 23 种鸟类,为省级二类保护动物。

植物资源主要包括中草药和蜜源植物。中药材 226 科 587 种,蕴藏量约 11000t,年可采量达 3000t,主要有五味子、草乌、人参、黄芪、细辛、辽五味、贝母、桔梗、合欢等。蜜源植物多达 110 多种,主要有:紫苜蓿、椴树、向日葵、荞麦、紫穗槐等。

野生生物资源极为丰富,有山野菜、野果子、食用菌、编织条材等约 45 种。1998~2005 年,通过对外招商引资,在全镇 24 个各具优势的村集中建起食用菌、中药材、山野菜和畜禽为代表的特色产业已初具规模;巩固了农业基础地位。

1.2.6.风景资源 1.2.6.1 三块石国家森林公园 三块石国家森林公园地处 XX 东南52km 处的XX 县 XX镇佟庄子村和汤图满族自治乡长垄地村境内,东与新宾满族自治县接壤,南与马圈子乡一岭之隔,西部和北部与上马乡相连。平均海拔 600m,有 112 座山峰,主峰海拔 1131m,面积 100km2。园区森林覆盖率高达 98.1%,被列为国家和省级重点保护的珍稀濒危动植物有 1500 多种,主要景点有鸽子洞、比丘洞、神龟出潭、白龙潭瀑布、鬼见愁、仙人台、大小三块石、不老泉、辽东第一泉、抗联遗址等,形成了奇峰、幻洞、秀水浑然一体的天色风景区。

三块石景区一年四季景色怡人。春天,野谷山花满壑,布谷声声;夏天,嘉木秀荫葱郁,泉水叮咚;秋天,满山红叶尽染,飞霞霁虹;冬天,白雪倚地拍空,素裹乾坤。且因在高山之巅有三块巨石相依拥矗、昂然剑立而扬名。并以“天然特种基因库”、“动物王国”、“北方温带雨林”、“中国地方名山”和“三石天下清”著称。

1.2.6.2 佟庄子农庄园 佟庄子农庄坐落在三块石国家森林公园规划区内,地域面积 27.45km2,盛产大豆、玉米、水稻、食用菌、山野菜、中草药等地方土特产品。森林覆盖率高达 92%,是 XX县重点的生态建设村。

佟庄子农庄依托春赏一岭野花、夏游青山绿水、秋观漫山红叶、冬吟白雪银驰的四季旅游项目,形成了以山野菜、全羊汤、杀猪菜等为主的特色农庄旅游饮食文化。为游客提供品种齐全的农家小菜,住着农家小院大火炕,体验着古朴的关东民俗风情和田园牧歌式的生活;挖掘出自己特色的娱乐服务,围篝火、放礼花、唱卡拉 OK、地道的东北二人转等。农庄先后被评为辽宁省村容村貌先进村、XX 市文明村、小康建设示范村、精神文明共建标兵单位等荣誉称号,2002 年被列为辽宁省八家农业旅游示范点之一,2005 年被评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

1.2.6.3 小鹿沟风景区 小鹿沟风景区位于郑家村西侧山谷地带,三面环山,原为小鹿沟自然屯所在地,05~06 年村庄整体动迁,欲修 18m 高佛体一座,配建星级宾馆,与西侧的前安水库

共同组成小鹿沟度假村的主体。小鹿沟风景区山水相宜,注入鲜活的佛教文化,兼有自然和文化的双重特征,具有得天独厚的发展优势,被列入 XX 县“四点一线”黄金游线的重要一点。

1.2.6.4 腰堡水库风景区 腰堡水库渡假村位于 XX 镇腰堡村,距 XX 市区 42km。它南对昂首欲鸣的凤凰山,北对高耸巍峨的卧佛山,东靠山崖峻峭的老虎洞,西面则环绕着传说中的卧龙山脉。集雨面积 139km2,重现期 50 年,总库容 1628 万 m 3。这里依山傍水,风景秀丽,四季温度均比市区低 5~60 C,不仅为农作物提供充足的水源,也是夏季的避暑佳地。

1.2.6.5 卧佛山 卧佛山由一尊巨佛而得名,其坐落于XX县XX镇腰堡水库度假村,此山坐西朝东,佛体头南足北,佛像慈祥地仰卧在 XX 县 XX 镇腰堡水库度假村旁。

卧佛山庄依山傍水,风光旖旎,四季如画。

1.2.7.历史文化资源 1.2.7.1 汉代长城 汉武帝时加强统治的一个重要措施就是修筑北部长城,《史记·朝鲜列传》载,“汉兴,为其远难守,复修辽东故塞”。这里所说的“辽东故塞”,即指燕秦辽东长城。

辽东东段山墙首先是由 XX 开始修筑的,边墙在 XX 境内由北向东南方向延伸,越过浑河后,过兰山,转向东南过 XX 县上马乡,边墙在上马乡西古家村西山向东通过上马古、下马古,过戴家山、前楼,然后折向东过公路,经城墙砬子,南下过 XX 镇四道村,到王家村。边墙分成两条路线分别向南、东延续。

1.2.7.2 XX 墓群 XX 墓群位于 XX 县 XX 镇 XX 村东 2km 腰堡山南坡。1976 年 4 月,XX 市博物馆整理了 5 座墓葬,均为小型石筑单室封土墓。XX 墓同前屯高句丽墓在墓室结构、随葬品等方面很相似,年代亦相当于南北朝至隋唐时期。

1.2.7.3 山城及墩台(1)南彰党山城

位于 XX 镇南彰党村东北 300m 山岗。山城东北西三面连群山,南临狭长沟谷。山城呈椭圆形,依山脊构筑。城内遗存有素面布纹黑灰瓦,辽代瓷器残片等。据考证该城约为唐——辽时期,占地 500m2。

(2)烈士墓山城 山城位于 XX 村北 100m 处,高约 40m 的山梁上,山梁呈东西走向。山城已被辟为烈士墓地,城址平面呈长方形,辟有南门。城外有一周城壕,山城为高句丽山城,现保存较好。山城占地 1000 m2。

(3)

同安山城 位于同安村东 500m 的开阔狭长的沟川,至城北分为两条岔沟。南沟名为豆子沟,北沟名为歪脖沟。城址发现城墙、水井、瞭望台及少量金元缸胎瓷片。其为高句丽山城,占地 3800 m2。

(4)傲牛墩台 位于傲牛村西 600m 处的顶峰,名曰高丽城子。墩台利用自然山体略加修整而成,并有环绕其一圈的马道。该墩台为高句丽墩台,占地 500 m2。

(5)四道墩台 位于四道村北 200m 处的墩台山上。墩台距地表高约 40m,用土石堆筑,顶部为方形。墩台保存较好,墩台山周围有夹砂红褐陶片等暴露地表。墩台年代不详,占地面积 500 m2。

(6)五龙烽火台 位于五龙村西 300m 名曰南台子的高土堆上。墩台顶部为方形,高约 5m。墩台为土堆筑,外面镶砌石块青砖。墩台为明代,占地 400 m2。

1.2.7.4 其他遗址 XX 镇拥有的历史遗址还有:馒首的太清宫、金蟾井、狐仙洞、三块石洞、必修洞、老虎洞、石门沟、土烟囱,XX 的聚玄寺,五龙、傲牛的烽火台即与高句丽打仗时的瞭望塔。

1.3.现状特征及发展条件分析 1.3.1.区位 1.3.1.1 地理交通区位 XX 镇位于 XX 县东南,南与马圈子乡一岭相隔,北、西与上马乡相邻,东与汤图满族乡接壤。

距 XX 市 45km,距石文镇约 20km,省级公路沈通线、市级公路抚金线贯穿全镇,连通了 XX 与外界的关系,奠定了其交通枢纽的地位。

1.3.1.2 经济区位 辽宁省东部水源涵养林区。位于辽中城市群内圈层,周边城市的快速发展将带动XX 经济快速增长。是东部经济区中心。

1.3.1.3 旅游区位 辽宁中部城市群生态旅游重要节点,生态旅游与历史仿古旅游线枢纽。XX 县外圈经济发展带重要的组成部分,XX 县精品旅游线上重要的一点。

1.3.2.行政区划 辖 13 个行政村,13 个自然屯,1 个居委会。2004 年村屯合并以来,自然屯在行政上归行政村管辖,但是经济仍然独立。

表 表 1.1

现状村屯一览表

1.3.3.人口 1.3.3.1 人口分布 人口主要沿抚金线和沈通线分布,村庄大多散布在社河河谷及注入社河的沟谷中及台地上。

1.3.3.2 人口规模 XX 镇域常住户籍总人口为 17581 人。千人以上村落比较多。

1.3.3.3 劳动力 劳动力占总人口比重大,在规划期内维持劳动力总量平衡。规划期末老龄化加速。

1.3.3.4 人口素质 行政村名称 所辖屯名称 馒首

佟庄 三家子、鸽子洞 郑家 北沟 前安

XX

同安

彰党 长砾沟、二道、八盘炉 王家 台沟 四道

五龙

傲牛 梨树、梨树沟、矫家街 李家 夏家、炮手 腰堡 下古

人口素质比较低,大部分处于初中文化水平。

1.3.3.5 人口职业构成 人口职业种类比较单一,从事一产人数多,镇域经济结构不健全。

1.3.4.经济产业 1.3.4.1 地区生产总值 地区生产总值上升速度快,2006 年最高,主要是由于铁矿开采量的增长,依据铁资源含量调查及其经济增长规律,铁矿未来发展潜力不大。

1.3.4.2 财政及人均收入 财政收入上升速度明显;人均实际收入偏低,铁矿只是带动了经济总量和财政收入的快速增长,没有大范围的解决人口就业。

1.3.4.3 三产发展特征 一产——农业经济不发达,人均耕地少,林业发展潜力大。

二产——铁矿开发对地方经济的带动作用潜力小。

三产——三块石尚未带动地方经济发展,但前景广阔。

图 图 1.1

人口年龄结构饼图

0-1822%19-4543%46-6025%60以上10%0-1819-4546-6060以上图 图 1.2

人口职业分类比例图

镇域人口职业分类比例图71%1%2%3%4%4%11%4%农 业 劳 动工

业手

业基

建行 政 管 理商 业 服 务交通、运输邮

电农 田 水 利公 用 事 业文 教 卫 生金 融 财 政其

他表 表 1.3

近近10 年财政收入变化表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90***2 ***505001000***030001 2 3 4 5 6 7 8 9 10年 份 财政收入(万元)表 表 1.2

近近10 年地区生产总值变化表

近10年地区生产总值变化表0500010000******00001 2 3 4 5 6 7 8 9 10 11年份地区生产总值年份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产业结构特征:自 2001 年罕王落户 XX 以来,一产、三产变化规律加强,工业产值上升速度加快,2006 年达到峰值。2006 年三产产值比例:17:65:18。工业产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基本在 45%上下波动,2000 年和 2006 年出现峰值。三产产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未显现上升趋势。整体经济结构不成熟。

1.3.5.土地利用 土地利用总面积大;耕地少且分布分散;耕地分布特征与人口分布特征一致,大多散在社河河谷及注入社河的沟谷中及台地上。

1...

篇2:某生态镇环境保护规划

某镇位于风景秀丽的山脚下,全镇土地总面积13225公顷,辖27个行政村,总人口7.2万人,全镇有林地面积7450公顷,林木覆盖率达到56.3%。

近年来,镇党委、政府围绕深入实施“双带动”发展战略,以建设经济文化强镇、打造生态旅游名镇为中心,以争创全省特色文化旅游园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典范镇为目标,突出“一条线,两长廊,六大片”建设,增加森林资源、调优种植结构、创建特色精品、提高绿化档次,强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大干三年,林果满园”,着力建设生态乡镇、山水乡镇、宜居家园、幸福枣乡。为实现以上目标,提出如下规划:

一、林果生产规划

倾力打造“十里梨花长廊、百世神童流芳、千年紫藤常青、万亩梨园飘香”的特色品牌,突出发展以大枣、黄梨、核桃等为主的林果生产。

1、大枣 以黄沙路两侧为发展重点,向外辐射1000米范围内以堰边栽植为主;黑石大枣中心区见缝插针,以补植为主;葛石村、柴庄村适宜栽植枣树的地块全部栽植枣树。计划每年新发展大枣2000亩。

酸铃枣树改接 沿黄沙路两侧以及北部山区酸铃枣树集中的区域,分期分批、有计划地进行改接。计划每年改接1000亩。

2、黄梨 黄梨是镇的一大特色,每年都要举办梨花节,我们要在新品种引进、扩大规模上狠下功夫。以刘庄、张崖、鹿崖等村为重点,力争每年新发展梨园面积300亩,到2017年,沿神童山环山路两侧全部栽满梨树,倾力打造“十里梨花长廊”景观效果。

3、核桃 重点以涧西岭、宁庄岭等为重点,辐射带动周边村大力发展薄皮核桃。计划利用3--5年的时间,涧西岭核桃发展到5000亩,涉及的村有涧西、三埠、兴龙等村;宁庄岭核桃发展到10000亩,涉及的村有宁庄、朝东庄、北庄等村。

4、着力打造56公里绿色生态画廊 56公里绿色生态画廊自东云岭开始,沿枣园路、东部山区环山路、北部山区环山路,到西北部山区环山路河洼水库止,沿线空挡地方适宜栽植枣树的栽植枣树,适宜栽植梨树的栽植梨树,适宜栽植核桃的栽植核桃,适宜栽植金银花的栽植金银花,适宜栽植桃、杏的栽植桃、杏,适宜栽植苹果的栽植苹果等等。在发展新资源的前提下,必须大力保护现有老资源,不准采伐、移植、买卖大树,因为这是老人们留给我们的宝贵资源和财富。

二、畜牧生产

镇是畜牧大镇,突出龙喜诚畜牧养殖和丰达黄粉虫特色养殖示范带动,大力发展饲养小区。主要以石集、夏庄、沙埠、张家崖等村为主,发展奶牛养殖。力争使石集奶牛养殖达到600头以上,西官奶牛养殖达到300头以上,辐射带动周边村发展奶牛养殖。

三、汉马河小流域治理

篇3:某生态镇环境保护规划

市政基础设施是城市生存和发展所必须的工程性支撑体系,合理配置其规模和容量、科学布局等,是满足城市各项活动需求、带动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保障城市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市政设施系统“吐故纳新”———保障供应和处理废物,在为城市居民提供交通、水、电、气、热等的同时,妥善处理雨水、污水、垃圾等废弃物,清洁城市环境,集中反映了城市资源和能源流动的过程。

市政规划就是为了满足城市居民对水源、能源、环境及信息的需求而进行的规划。在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指导下,运用生态设计理念指导市政规划,按照清洁生产的方式,对资源、能源及其废弃物实行综合利用,把市政设施系统组合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循环式流程,将实现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达成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环境的目的。

2 工程概况

某镇是一个典型的沙地城镇,沙丘、滩地彼此纵横交错,各种沙丘覆盖在各类地形之上,表现出毛乌素沙地特有的自然地貌景观。镇区西北部为沙地(见图1),与镇区中间建设了近8km的防护林带,以当地沙地松为主要植被。东北部为工业园区(见图2、图3),南部为湿地保护区。

该镇镇域总面积1 515.5km2,总人口13 018人,其中蒙古族4 669人,是一个典型的工农牧业结合区。目前正在积极打造一流的煤化工基地,项目区以循环经济为发展模式,以煤化工、煤气化等煤深加工项目为主导产业,以甲醇、焦油、二甲醚、烯烃等为主线产品,工业经济发展前景可观。当前面临3大问题:

1)因工业发展,人口急剧增长,镇区用地规模扩大,用地布局急需重新统筹。

2)因镇域地处毛乌素沙漠腹地,城市建设将增加原有脆弱的生态环境的负担。

3)因消费需求升级,镇区公共设施的配套标准升高,基础设施急需适度超前、科学配置。

3 规划理念

集约利用土地,在资源利用上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注重各类脆弱资源的适度利用,控制合理的环境容量,确定科学的建设标准。

规划着力打造“生态之都、低碳之都、魅力之都”,镇域规划示意图见图4。镇区近期规划管线综合图见图5。

3.1 生态

以贯穿城区、配套服务区和工业区3大组团的水系为主线,以城区的湿地保护和工业区的污水零排放为特色,以北部防护林建设为保障,全面升级镇域生态环境,打造西部荒漠地

3.2 低碳

强化工业区的能量梯级利用,污水处理及水循环利用、废气治理、固体废物的利用,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贯彻节能减排的低碳经济路线。

3.3 魅力

在强化工业区建设的同时,完善配套服务,优化经济环境,增强内在活力,并通过生态城建设,以城市景观系统、城市色彩系统、人文活动系统3大体系来保障魅力之城的创建,使之更绿色更环保更宜居,让城市建设和居民生活更加异彩纷呈。

4 生态设计策略

严格保护原有生态本底条件,在发展中逐渐改善镇域生态环境,建立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利用特色生态优势,塑造城镇的特色风貌,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促进城镇可持续发展。

4.1 用地布局

1)优化、提升旧区

规划通过对老城区的改造,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增强服务功能,优化用地布局结构,美化城市环境,提升老城区的整体质量,成为未来城市居住、商贸及服务的综合功能区。

2)保护南部湿地区

生态湿地优势是该镇最大的优势,向南为严格控制发展区域,突出生态城市的特色,形成最具代表性和表现力的城市“绿核”,树立其“城市名片”。

3)向北发展配套服务区

利用现有良好的用地条件,接受北部旗区发展辐射,向北积极发展配套服务产业,为工业区发展提供有利保障。

4)向东扩展生活休闲区

凭借现有交通优势,以现有的新城为依托,抓住工业区快速发展的时代机遇,适度向东发展生活、配套工业区通勤及休闲服务功能。镇区西部发展预留地见图6。

4.2 交通规划

兼顾效率和公平,构建“优质、高效、低耗”的交通系统。引导采用步行、非机动车、公交等低碳交通方式;剥离穿越内部的过境交通,互不干扰;建立机非分流多维路网,塑造城市交通构架;优化转换的重要节点,保障紧密衔接;完善对外客货运、区内公交、加油、停车等交通设施。

4.2.1 快速交通系统

1)通勤专线

在工业园区与城镇生活区之间设置通勤专线,解决工业园区职工通勤问题;以主次干路串联规划区内各居住区及商业区,确保居民的基本出行。专用通勤线路作为实现低碳交通的途径之一,全部采用电力公交车。

2)货运交通

剥离货运交通,以兰嘎一级公路以及阿小一级公路两条外部路作为货运线路,提高货运效率的同时,使货运交通对城市的影响降到最低。

3)出租车系统

出租车网络覆盖全部规划区,并打造完备的出租车指挥调度系统。

4.2.2 慢速交通系统

1)观光线路

从城市道路系统中提取两侧城市景观最为优美的路段形成环线,将其开辟成为城市观光游览线路,为该镇展示其城市魅力提供重要窗口。观光游览以慢行电力车作为交通工具,增加乘坐的便利度,同时电力车本身也将成为城市特色之一,为城市增加一条别致的风景线。

2)自行车线路

构建密集完善的自行车交通系统,除城市道路固有的非机动车道外,以城市绿带为依托开辟多条自行车慢行道,并设立覆盖整个规划区的自行车出租网点,为绿色低碳出行模式、全民骑行健身风尚的建立提供保障。

3)步行线路

打造步行友好的城市空间环境,开辟多条纯步行线路,以城市道路中的人行道、城市公园、城市绿带为载体建立完善的城市步行系统,以提高市民与自然环境的亲密度,增加城市活力。

4.3 水资源规划

切实保护水资源,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加强水污染的治理,重点保护好城市水源地;强化镇域范围内的污水的综合整治,镇区的污水处理率达到100%。

4.3.1 分质供水

镇区西部规划净水厂一处,供给镇区生活用水。

镇区东北方向的工业园区的煤化工企业生产用水进行深度处理后,回用于景观补水、绿化、洗车、户内冲厕等,减少地下水开采量,高效利用和节约净水资源,同时最大程度地保持和保护湿地资源。

4.3.2 污水生态处理

在镇区东北角规划建设一处污水处理厂,镇区污水分区收集后输送至污水处理厂集中处理,污水厂采用一级处理,处理达标后排入镇区东南部的湿地,结合污水的湿地生态化处理,最终达到二级处理排放标准。

考虑距离因素,工业园区污水单独处理,循环利用。

4.3.3 雨水利用

加强雨水的间接利用,采用透水路面铺装和高效的低势绿地等手段增加雨水下渗,涵养地下水。同时减少了地下雨水管网的敷设长度,降低了城镇排水压力。多雨季节,雨水溢流经明渠分区汇集后按“就近排放”原则排入以河道为主体的自然水体,一定程度地增加景观水体补水。

4.4 能源规划

4.4.1 工业园区能源规划

重点做好工业园区能源规划,严格工艺要求,提高能源生产的技术,体现良好的设计和工作程序,在最小化原料消耗下实现最大的能源生产,尽量减少能源的浪费,把平时不用的能源重新组合和储存,分配给使用大户或高峰期使用。

4.4.2 镇区能源供应

1)电力

近期,由镇区东南方向的110kV变电站供电,远期由镇区东南方向的110kV和220kV变电站联合供电,以满足镇区用电需求。

2)燃气

由长-呼输气管线分输,在镇区东南方向已有天然气门站一座,由门站接中压燃气管道到镇区。

3)热力

因当地煤炭资源丰富,考虑性价比,采用燃煤锅炉房为集中供热的热源。镇区规划建设集中供热锅炉房两处,西南角的锅炉房为镇区西部用户服务,东侧的锅炉房为镇区东部用户服务。

4.4.3 可再生能源利用

在镇区部分建筑和工业区某些工艺流程上推广使用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优化能源结构。

4.5 废弃物处理

在最小风频的上风向规划建设小型垃圾中转站一处,建立与现代化城镇相适应的环境卫生管理体制。设置环卫管理站,垃圾分类收集并覆盖全部镇区,同时推行垃圾袋装化,密封集运。实现垃圾收集和清运全部容器化、机械化,城镇生活垃圾清运率100%,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100%。

生活垃圾转运至工业区,与工业垃圾统一分类回收,对于可以再利用的垃圾进行再加工再利用;不可回收的垃圾进行无害化处理。

5 结语

市政规划是在充分研究城镇的自然、经济、社会、文化和技术发展条件的基础上,结合城市发展战略和发展规模,选择城市用地的布局和发展方向,按照工程技术和环境的要求,综合安排城市各项工程设施,它正在成为各阶段城市规划的重点。

市政规划先行,并融入生态设计的理念和策略,是节约能源、资源,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有力手段;也是关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实现资源环境制衡的生态城市建设的基础支撑。

摘要:市政规划先行,并融入生态设计的理念和策略,是节约能源、资源,建设生态城市的有效途径。本文以我国西北部某镇总规阶段的市政规划为例,阐述了生态设计理念和策略在交通规划、资源规划、能源规划、废弃物处理规划等方面的应用。

关键词:市政规划,生态,资源,环境

参考文献

[1]戴慎志.城市工程系统规划[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2]高建珂.市政规划与循环经济[J].北京规划建设,2007(3):92-93.

篇4:全力推进生态环境优美镇建设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阡陌交通,鸡犬相闻……”东晋文人陶渊明描绘的世外桃源曾让无数人心驰神往。古不可及,在城市发展迅速的今天,聪慧的人们只有付出努力,在保护珍贵的自然环境的前提下,去创造现实的美丽家园。

城市之间,水岸花田。在北京西南,便有一个让人流连的水乡小镇——长沟。山顶松柏盖帽,山间果木缠腰,山下流水潺潺,平地花园环绕。绿水环绕,鱼游期间……这里的景色虽与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有异,却有自己的独特魅力。

长沟历史文化源远流长,距今已有2300多年历史。发源于西北山脚下的长沟母亲河——北泉水河贯穿长沟全境。甘池泉长年喷流不断,涌流不息,一年四季恒温16度,年流量近2000万立方米,自古无断流、无溺水,当地百姓称之为“神泉”。泉湖、橡胶坝、水车、石桥,水乡特色初步显现,在镇域内形成了一道约6公里长的水景观旅游线。

在明媚的4月,我们顺着京港澳高速驶向这座小镇,沿途景色越来越赏心悦目,路边尽是淡紫色的二月兰,微风一送,满鼻清香,加上错落有致的各色绿植,让人身心愉悦。下了高速后,在房山区市政市容委杨春柳同志的引领下,我们终于进入长沟地界。没有市区的喧嚣,只有小镇的静美。李中华书记对此颇为骄傲,他介绍说长沟镇山清水秀,拥有北京地区唯一一处不需调用外来水源的泉水湿地公园,素有“京南水乡”的美誉。近年来,长沟镇先后被确定为旅游集散特色镇、全国重点镇、小城镇建设试点镇及第三批发展改革试点城镇,荣获了“全国环境优美乡镇”、“国家卫生镇”等称号。

“以水为神,以绿为魂”的生态环境

记者:多年来,长沟镇“以水为神,以绿为魂”,始终坚持“宁可缓发展,也不乱发展”的原则,拒绝污染、涵养水源、保护生态,优美环境已成为最大的优势、资本和品牌。请问在环境建设方面是怎么做的呢?

李中华书记(以下简称李书记):长沟镇地处房山区世界地质公园核心区,总面积40平方公里,距市中心50公里,平原、丘陵和山区各占三分之一,下辖18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人口3万人。近年来,我们坚持打造绿色经济特色,塑造生态环境品牌,进一步优化区域发展环境,全面提升全镇环境卫生建设与管理水平。

一是坚持生态立镇原则,打造绿色生态环境。我们围绕生产、生活、生态“三生”兼顾的生态立镇总体原则,坚持生态保护与开发并重、生态涵养与发展并重,采取关矿-垂直绿化、填坑-土地整理、建湖-涵养水源、修堤-防洪泄洪等措施,大力打造生态环境,发展生态经济。建成了贡米、奶牛、优种核桃、磨盘柿四大市级标准化基地,推出了“御塘”、“甘池泉”、“圣泉珠”三个农产品特色品牌。先后关闭非煤矿山116个,实施爆破造林3550亩,种植花木、经济林500余万株。目前,全镇森林覆盖率达到54%,人均公共绿地达到65.5平方米,营造了良好的绿色生态环境,环境质量不断提升,宜居宜憩初露端倪。

二是发挥水资源优势,打造优美水域环境。我们依托镇域内丰富的泉水资源,以生态、泉水为重点,实施了一系列治水建设工程,大力改善水域环境。累计投资1.56亿元,开泉种柳、清淤修堤、筑桥铺路,建设形成总面积249公顷(3735亩)的“一泽、两带、三湖、十景”(“一泽”即:在公园西侧新开挖浅滩沼泽,形成湿地鸟类的栖息和繁育中心;“两带”即:水文化休闲带和景观防护带;“三湖”即:龙泉湖、万泉湖、圣泉湖;“十景”即:柳碧莺艳、田园相恋、影畔荡舟、荷塘月色、绿岛掇英、清幽小筑、芦花飞雪、鸟岛晨曦、林间折径、幽泉映月)的北京市唯一泉水湿地公园,划分为湿地保育区、湿地生态功能展示区、湿地游览区和管理服务区,形成了一道水景观生态绿色长廊。目前,这个公园已经成为“涵养水源和维持生物多样性”的科普宣教基地,市民休闲旅游的好去处。

同时,为提升镇域内主要道路沿线两侧的景观效果,在长走沿线及云居寺路两侧种植了万寿菊、二月兰等8个景观花卉品种近25公里,播种越冬油菜500亩、芍药400亩、金银花300亩,使环境整体提升。通过整治,形成了一幅“山顶松柏盖帽,山间果树缠腰,山下流水潺潺,平地花园环绕”的生态景观,吸引了无数中外游客,拉动了地区经济的发展。

记者:环境建设是一项长期工程,需要工作的制度化和人员的专业化来保障,那么,长沟镇在制度建设上又是如何做的呢?

李书记:可以说,环境建设与管理标志着一个地区发展的水平,也是一个地区发展的一张名片。为了实现环境整治的常态化,我们积极探索环境建设与管理的长效机制,建管并重,全力打造优美环境。

一是健全机构,实施“网格化”管理机制。我们本着职权明确、服务基层的理念,专门成立了市政环境管理办公室,落实队伍网格化管理机制,划分为房易路、房云路、湿地公园及河道、绿化美化四个片区,做到定区域、定人员、定岗位、定职责,及时清理整治管辖范围内的环境脏乱点,消灭卫生死角,保持环境卫生干净整洁。同时,购置了环境巡查车,坚持每天对镇、村两级环境进行巡逻检查,及时发现、处置环境问题。

二是加强队伍建设,实施专业作业机制。在队伍建设上,我们成立了专业的保洁作业队伍,要求统一穿背面印有“长沟市政”字样的浅绿色马褂上岗,负责全镇主要公路沿线的环境卫生保洁、绿化美化等工作。在队伍管理上,由镇市政环境办负责管理,合理安排保洁人员上岗时间,做到全天清扫保洁。明确人员职责,每条道路、每户垃圾筒、垃圾大箱都明确专人管理、责任到人,做到垃圾日产日清,及时清理整治脏乱点。在考核上,保洁员的录用采取“自愿报名,一年一聘”的方式,选聘人员必须符合思想素质过硬、吃苦耐劳、身体健康的标准要求。被录用的保洁员,由镇市政环境办组织相关人员采取平时考核与年终考核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考核,即实行“每周一检查、每月一评比、半年一考核、年终一总评”的考核方式,凡经考核合格的保洁员可以继续聘用;半年考核不合格的,下月一律解聘;年终评选出的优秀保洁员给予表彰奖励。目前,这支专业保洁员队伍已由原来的80名增加到180名。

nlc202309051321

三是加大投入,完善环卫设施。强化配套设施建设,投资134万元购置环卫三轮车143辆、割草机20台、道路清扫车3台,及时更换破损、有碍观瞻的垃圾箱(桶),同时加大清扫保洁力度和作业频次。

通过机制的建立和设施的逐步完善,确保镇、村两级道路真正做到了“六无三落实”(“六无”:无乱倒垃圾、无乱堆乱放、无私搭乱建、无卫生死角、无污水溢流、无乱写乱画。“三落实”:落实队伍、落实管理责任、落实监督责任)、镇中心区及主要大街两侧环境做到了“三规范、三清理”(“三规范”:广告牌匾设置规范、车辆停放秩序规范、临街商铺经营规范。“三清理”:清理非法小广告、清理非法运营、清理露天烧烤)、村庄及周边环境实现了“干净、整洁、村绿、路畅、建制”的目标,助推了全镇整体环境上水平、上挡次。

打造“中国文创第一镇”

记者:我们在来长沟镇的路上,看到“中国文创第一镇”的宣传标语。请问这是长沟镇的发展目标吗?如何实现?

李书记:是的。根据党的十八大文化强国的战略部署和新型城镇化的建设要求,依据房山“一区一城”的新定位,结合长沟镇的发展实际,长沟镇党委政府开创性地提出了打造“中国文创第一镇”的战略新构想与发展新定位,努力通过文化创意和科技创新的双轮驱动,转型升级传统产业。打造经济与文化发达、生态与产业和谐的“中国文创第一镇”,将是长沟未来几年的发展目标。

近年来,长沟镇通过整合优势资源,把“城市之间,水岸花田”作为区域品牌,贯穿在了小城镇建设和产业发展的各个领域。

一方面,通过重大活动推动环境建设。在保持原生态的基础上,以天然泉水湿地公园为依托,发展景观农业,种植二月兰、荷花、向日葵、油菜花、野菊花、金银花、芍药等景观农作物,全力打造“水岸花田”景观。从2010年开始,分别以“假日狂欢、音动花田”、“花田里的民谣力量”、“幸福田野”等为主题举办了四届花田音乐节,以“金秋葵海”、“油菜花季”、“芍药花季”为主题举办了三届湿地花田节,并借助房山区旅游文化节之际连续举办了5届春季北京国际长走大会,吸引了广大中外游客,大力宣传推介了长沟。

另一方面,以北京文化硅谷、“丝绸之路国际文化产业园”为代表的文化产业在长沟已经羽翼渐丰,为长沟打造“中国文创第一镇”奠定了坚实的产业基础。投资一百多亿元的大型文化创意产业复合体——北京文化硅谷项目落户长沟,给长沟的产业格局与城镇化建设带来了极大的拉动作用;占地十八平方公里的大型文化创意产业园——丝绸之路国际文化产业园也已经策划完毕。按照“大文化、大园区、大产业”的战略,北京丝绸之路必将成为国际级的文化旅游休闲产业的示范园区。不仅如此,总规划面积达1900亩的圣哲纳红酒庄园主题公园项目建成之后,将成为首屈一指的以葡萄种植、酿造、观光、会展为一体的文化产业新景观。这一系列大型文化产业项目在长沟的落户和开工建设,必将为长沟的产业格局和未来的城镇化之路带来深远影响。

记者:谢谢李书记。

专家视点

今日长沟有三美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辛向阳

一谈到长沟镇,我就自然地想起南宋词人陈与义的《临江仙 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上多是豪英,长沟流月去无声,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多么美好的画面。良辰佳景、高朋挚友、赏心乐事,宛然出现在词人心目中。今天的长沟镇虽然不是陈与义笔下的“午桥”,但杏花疏影、绿岛花田之美胜似“午桥”。

今日长沟之美胜在环境之美。长沟镇把打造绿色生态环境作为立镇之基,紧紧围绕生产、生活、生态“三生”同时发展的生态立镇总体原则,坚持生态保护与开发并重、生态涵养与发展并重,采取关矿-垂直绿化、填坑-土地整理、建湖-涵养水源、修堤-防洪泄洪等一系列科学措施,整体打造生态环境,使生态经济成为发展的基本方向。

今日长沟之美胜在活力之美。长沟镇注重环境建设的活力性,使优美环境成为释放人们活力的条件。长沟镇从2010年开始,分别以“假日狂欢、音动花田”、“花田里的民谣力量”、“幸福田野”等为主题举办了四届花田音乐节,以“金秋葵海”、“油菜花季”、“芍药花季”为主题举办了三届湿地花田节,并借助房山区旅游文化节之际连续举办春季北京国际长走大会,吸引了众多中外游客,使优美环境成为惠及大众的公共产品,而不仅仅“坐中多是豪英”。

今日长沟之美胜在创新之美。长沟镇大力实施文化创意和科技创新双轮驱动战略,转型升级传统产业,大力发展创意体验经济,建设“中国文创第一镇”。“文创第一镇”提升了长沟镇的发展品质,为环境建设提供了新的动力。圣哲纳红酒庄园、长海御墅、丝绸之路国际文化产业园等重点项目先后落地,极大促进了长沟地区的环境建设。

小城镇绿色发展模式的创新典范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传媒研究所所长、副研究员 郭万超

前不久出台的《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把“生态文明,绿色低碳”作为新型城镇化必须坚持的一项基本原则,强调要“把生态文明理念全面融入城镇化进程,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构建绿色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多年来,北京市房山区长沟镇秉持绿色发展理念,对新型城镇化模式进行大胆探索,逐步走出了一条小城镇绿色发展的新路子。

一是坚持先进理念,确立生态立镇战略。把经济发展放在第一位,还是把生态环境保护放在第一位,是许多地方城镇化过程中遇到的最大难题。长沟镇党委书记李中华认为,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的发展是没有前途的,是不可持续的。思维决定思路,思路决定出路。长沟镇今天之所以在生态环境建设方面取得这样好的成绩,首先归功于生态立镇战略的牢固确立。有了好的思路,关键还看执行力和决心。长沟镇先后关闭非煤矿山116个,爆破造林3550亩,种植花木、经济林500余株。全镇森林覆盖率达到54%,人均公共绿地达到65.5平方米,为建设宜居宜憩城镇奠定了环境基础。

二是立足资源优势,精心培育绿色经济。经济发展是城镇化的重要支撑。如何既保护好生态环境,又保持经济发展活力?长沟镇从自身优势出发,大力发展绿色产业,打造绿色经济品牌,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赢。镇党委提出了争创“中国文创第一镇”的发展愿景,着力培育文化创意产业,目前,正在实施北京文化硅谷、北京泉水湿地公园、首都西南旅游集散中心、红酒庄园等重大项目建设。此外,依托资源优势,长沟镇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先后建成了贡米、奶牛、优种核桃、磨盘柿四大市级标准化基地,推出了“御塘”、“甘池泉”、“圣泉珠”三个农产品特色品牌。

三是借助重大活动,整体提升环境水平。长沟镇十分重视运用活动经济拉动文化旅游的发展,并且借助举办活动的时机,大大提高环境整体水平。在每年春季北京国际长走大会、花田节、音乐节等重大活动期间,镇政府都投入资金专门用于环境建设,对镇域内的环境脏乱点进行彻底整治。2013年就投资1500余万元对镇域内6条主次干道进行环境综合治理。

超前的发展眼光,科学的发展定位,使长沟镇积聚了新的发展优势和后劲。今天的长沟镇,可以说蓄势待发,必将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取得更加骄人的成绩。

(责任编辑:赵静)

篇5:某生态镇环境保护规划

2019 年,我局行政执法工作在市局和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深入推进依法行政,规范环境执法行为,推行行政执法公示制度,现就 2019 我局行政执法工作落实情况汇报如下:

一、行政执法工作基本情况 根据法治政府要求,2019 我局重点开展推行行政执法公示制度执法全过程记录制度、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制度,加强完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环境信息公开、环境执法双随机检查等工作。

全年,我局共受理各类信访投诉 260 件,出动执法人员800 余人次,检查排污单位 300 余家次,开展“雷霆斩污”、环境安全隐患排查、双随机检查、交叉检查和突击夜查等各类专项执法行动,下达监察意见书 40 余份,立案处罚案件41 个,处罚金额 544.244 万元;实施行政强制 0 起,行政复议 1 件,行政诉讼 0 件,行政征收 0 件,行政裁决 0 件,行政给付 0 件,行政确认 0 件,行政奖励 0 件。

二、主要环境执法工作 (一)强震慑推进环境执法。

一是开展雷霆斩污专项行动。此次专项行动以危废产生企业、危化副产品产生企业为重点排查对象,对排查中发现问题隐患的企业和单位进行全面整治。本次专项,共出动检查人员 418 人次,检查企业 146 家次,发现问题 41 个,主要为危险废物处置协议未及时签订、台账记录不够规范、危险废物管理计划未备案、危废仓库不规范等共性问题,其中生态环境部门查处案件 8 起,罚款金额 91.144 万元;交通运输部门查处无证运输危险货物 4 起,处罚款人民币 12 万元。期间,组织人员对各企业存在的问题开展“回头看”,各企业基本按照整改的时间节点完成了相关整改工作,目前已全部完成整改。

二是开展环境安全隐患排查整治行动。3 月下旬至 5 月初,开展对全县化工;医药制造、农药制造等存在危险化学品生产、储存、使用类;环境风险源等企业的环境安全专项排查整治。共检查企业 30 余家,发现安全隐患点 11 个,目前已全部整改到位。

(二)持续加大环境执法力度 一是严格落实随机抽查机制。2019 年以来,我局持续开展了“双随机、一公开”工作,更新日常环境监管库(现有一般源 76 家,重点源 16 家,特殊源 9 家)。2019 年,共开展本部门双随机检查 107 次,其中一般源 80 家次,重点源16 家次,特殊源 11 家次,对存在环境问题的企业下发了巡查意见书共 10 份,立案查处 6 起环境违法案件。相关抽查工作计划、抽查情况均已按要求及时进行信息公开。同

时牵头完成同住建部门对城市污水处理厂的跨部门双随机检查,配合市场监管、卫计等部门对其他监管领域开展跨部门双随机检查。

二是稳步推进“掌上执法”试点工作。按照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和进度安排,严格按照各个节点试点任务要求,按时开通执法人员账号、开展人员培训、设置试点任务和开展现场执法录入,目前,全局 34 人全部激活掌上执法系统账号,激活率为 100%,其中执法人员 5 人全部开通掌上执法系统账号,开通率为 100%。试点期间总出动执法人员 86 人次,检查企业 60 家次,手机端录入 60 家。

(三)严要求筑牢环境安全防线。

篇6:某生态镇环境保护规划

1

12.0 劳动安全保护 附表:居住区经济技术指标

(见最后附表)

设计任务内容和要求

50 年以上。 1.4.3. 建筑防火分类和耐火等级 根据《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规定,建筑防火分类为二类建筑,建筑耐火 等级为一级。 2.0. 规划设计说明 2.1 总体设计构思 本小区的规划平面结构采用围合式布局,中心形成大面积住区景观。住宅、公建、人行步道及水景沿环形流线铺开,形成一系列景观节点,达到景向结合、步移景异的生态社区。 小区呈现向中央绿地开放的动态格局,追求小区空间的四 度时空观。 2.2 规划设计原则 1、体现城市历史文脉,抓住其深厚的人文底蕴,以符合现代社会的新的形式, 传承、延续、乃至发扬光大人文特色和历史风貌,以点线结合、收放自如的建筑 形态布局、以动态水景为核心的景观设计手法隐喻中国古典园林意象。 2、以生态化、休闲性、文化性为主题,营造主题社区。本规划在尊重自然、为 人服务的准则下,力图体现基地的场所精神,做足“绿光水影的文章”,营造无 限绿意,使最多的住户感受择水而居的自然情趣。 3、在满足人与社会交往的同时,让休闲、文化、绿化环境成为社区空间的主题, 以适应本社区特殊的不同层次、不同方面的需求。 力求达到理性与感性的交织、传统与现代的对话、人工与自然的融合、技术与人 性的统一的完美境界。 4、突出尊重自然,保护自然,利用自然的思想,充分结合地形,因地制宜。充 分利用场地地理环境,突出亲绿围合特色,赋予绿地艺术风格,引入水岸空间, 融于城市人文气息之中。 5、顺应

地形地势,便捷而有效地组织车行及人行交通,使园区人、车合理适度 分流,保证区内车辆的动态运行与静态存放安全方便。 2.3. 规划设计特点 本项目的规划平面采用外环路网结构,将建筑单体、人行步道及水景联系在 一起,规划在秩序中又富于变化。 核心区景观以动态水景为特色,五栋点式住宅点缀其中,架空的底层,在水平视线上达到通畅,在空间形态上形成丰富的景观轮廓线,达到景向结合、步移 景异的四维空间组群,充满历史文化意境紧扣城市的历史文脉和人文气息。 小区沿城市道路设密植绿化屏障,为内部建筑空间创造了“结庐在人境,而 无车马喧”的舒适环境。

2

2.4. 环境设计--创造健康的生态人居环境 景观设计引入“五亲”环境设计理念,因地制宜,尽可能还原自然人居, 旨在创造现代住宅的景观面貌。。 1、亲地―部分建筑底层挑空设计,将绿地、休闲空间引入住宅建筑。 2、亲绿―赋予景观绿地以艺术风格和文化品位,突破简单的平面层次分布。 3、亲水―引入多种亲水场所。 4、亲子―为儿童提供游乐场地,丰富多样的植被也让其更易接触自然。 5、亲合―构筑充满情趣和天伦之乐的亲合空间。 小区内围绕水景和岛屿式中心区布局,将弯弯曲曲的水道环绕成一条优美 的弧线, 与步行道相交错。 潺潺流动的溪水, 空间时而开敞时而封闭, 时静时动, 多样的空间演绎着“时”与“空”的更替,蕴涵着中国园林“移步易景”的意味。 小区中心区底层架空,以扩大景观空间,形成通透的视觉连续性。在规划 上设置环状水带, 为小区居民提供了一个户外亲水的公共交往空间,构图上使各 组团均错落有致地座落于于中央水景两侧, 贯通开敞的组团活动空间充分体现了 住宅亲水性特征。 绿化系统采取水面与植物相结合的手法,其间点缀以自然人文小品。在平面布置上,采取点、线、面相互穿插的构图方式。 采用各具特色的植物树种,如在水旁种植亲水植物,并配以各具特色的小 品,满足居民对环境的行为、心理需求,全面细致地考虑居民的各类生活活动, 并为之提供适宜、便利的场所,同时使环境具有领域感和可识别性。 道路绿化多选用常绿乔木,部分选择落叶乔木为道路行道遮阳树种,创造 “夏有荫,冬有阳”的生态空间。 灯光照明系统根据绿化和小品、水景设置的不同,小区内均采用新型的节 能照明灯具,如地灯、投光灯、草坪灯、变色灯,庭园灯,主体雕塑及小品表面 泛光照明,喷水池和水面的水下灯光,夜幕降临,小区内空中、水中、绿化丛中、各种灯光相映成趣,美不胜收。 住区环境设

计强调人文特质,赋予环境以文化内涵和现代功能,以达到情 景交融,又有实用价值、健康舒适的高品质人居环境。 2.5. 道路与交通――构架清晰、人车分流 1、合理确定小区出入口依据地形及现有的交通条件,小区人行主入口确定在XX 路与XX街交界处,小区车行主入口确定在润园路,另在XX街上设有车行次入口。 2、道路系统划分 小区级环道宽度为6.0米,构成社区主要交通干线,靠车行主入口处设置地 下机动车停车库, 其上部除消防、医疗急救、搬场等特殊情况下, 均为步行区域。

3

3、静态交通系统处理 停车方式主要采取地下车库与地面停车相结合的方式。 同时安排自行车摩托 车停放场地,以满足小区停车面积的需要。 2、6. 消防系统设计 遵循区将成为 XX 市 XX 区一个新的建筑景观标识点。

4

细部设计运用细腻、协调的比例关系,创造出良好精致的视觉效果。建筑 风格端庄大方, 高雅脱俗又清朗简洁、新颖夺目, 创造了完整的建筑形体和气势。 2、7.4 公建服务设施 公建服务设施包括商业、休闲娱乐设施、社区服务中心等。设计考虑了本 居住区以及周边社区的消费人群的活动预测,使其功能、交通流线布局上在具有 超前意识的前提下,能够契合当前国内实际需求。 2.8 建筑用料说明 2.8.1 外墙材料: 主楼外墙采用外墙金属漆铝板、铝合金门窗。 裙房部分采用花岗石、铝板、夹层玻璃、铝合金窗 2.8.2 室内装修用料 位置 □住宅大堂 □电梯厅 □住宅厅、卧室 □厨房、卫生间 地面 花岗石 大理石 水泥砂浆 水泥沙浆 墙面 大理石 水泥砂浆并 可洗涂料 涂料 水泥沙浆 顶棚 可洗涂料 水泥砂浆 可洗涂料 涂料 水泥沙浆 ------------------------------- □裙房部分 水泥砂浆

------------------------------- 3.0 结构设计说明 本住宅区主要由 1#~16#高层住宅以及与之配套商业及综合配套用房、大型 地下停车库等组成。高层住宅均带地下室。其中 A 型 1#.2#为 24 层二幢,带二至 三层联体商业裙房, 型 14#为 18~19 层, 型 15#为 24~25 层;C 型 11#.为 22~23 B1 B2 层;D 型 7#.8#.9#.10#为 22~23 层四幢;E 型 3#.5#为 11~12 层二幢带二层联体商 业群房;F 型 6#为一幢 24 层毗连 3 层商业群房;G 型 4#为 11~12 一幢,带二层联 体商业裙房;H 型 12#.13#为 18~19 层二幢;I 型 16#为 24~25 层一幢。 建设场区为老城区拆迁,地势较为平坦。为 XX 类场地。 本工程地处 XX 市中心区,场区抗震设防烈度为 7 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 0.15g,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本工程按 8 度抗震构造设防,其它荷载按现行 规范要求取值。 本工程 11~18 层各幢高层住宅均采用短肢剪力墙加井筒结构,18 层以上高 层住宅采用长短剪力墙结合加井筒结构,所有高层住宅全现浇。主体 8#.11# 下部带地下车库的, 剪力墙井筒均落至地下室底板, 主体与地下车库设双墙脱开;

5

视场区岩土地质情况和建筑使用要求,主体与地下车库亦可连成整体不脱开,此 时,由于上部结构荷载差异较大,基础设计需控制差异沉降。 商场及综合配套用房拟采用框架结构,全现浇。 高层住宅基础设计拟采用桩基加筏板,桩型待定;基础拟采用沉降控制复合桩, 条形基础或柱下交叉条基。 主体带大型地下车库平面尺寸已超过规范,但考虑使用要求,采用超长无缝 设计。为防止温差和收缩裂缝

,须在地下室适当部位设置后浇带,控制水化热, 混凝土内掺加外加剂以及采取相应施工措施防止混凝土开裂, 满足地下室使用要 求。地下室外墙板厚 300~400,顶板为钢筋砼梁板,全部考虑绿化荷载。地下 室和基础埋深均符合规范要求。另地下车库兼 6 级人防功能,其顶板、侧墙厚度 应满足人防规范要求,静力等效荷载按规范取值。平面尺寸超长单幢住宅, 地下室为整体式,上部结构在适当部位按规范要求 设置伸缩缝,兼抗震缝。 建筑物外墙采用粘土多空砖,内墙采用加气混凝土(或采用当地常用轻质材 料)。 对于各楼平面局部凹进和凸出角部交接部位,楼层有错层、开大洞口周边部 位,适当增加板厚,通长配筋,提高配筋率;对于属结构加强区的底部楼层和楼 梯间、电梯井筒、端部山墙及转角部位、内纵墙端开间以及顶层的剪力墙、柱满 足规范要求的配筋率。对于平面转角设有角窗、井筒周围大开间而未设梁房间, 适当增加板厚,通长配筋,形成暗梁. 4.0 给排水设计说明 4.1.设计依据 《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GB50015-2003 《自动喷水灭火系统设计规范》GB50084-2001 《室外给水设计规范》GBJ13-86 《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J14-87 《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45-95(2001 年版)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J16-87(2001 年版) 《汽车库、修车库、停车场设计防火规范》 GB50067-97 本项目的建筑设计方案 建设单位提供的有关设计资料 4.2.设计内容 1、给水系统

6

2、排水系统 3、雨水系统 4、消防消火栓及喷淋系统 4.3.用水量 1.生活用水量(见下表)

序号 1 2 3 4 5 6 用水项目 住 公 宅 建 用水标准 300L/人.日 8L/m ?d 2 L/m .日

2 2

最高日用水量 1430m /d 120m /d 33 m /d 1583

3 3 3

最大时用水量 150m /h 24m /h 8m /h 182

3 3 3

浇洒和绿化 合计 未预见水量 合计

15%日用水量

237 m /d 1820m /d

3

3

27m /h 209m /h

3

3

最高日生活用水量 1820m3/d。最大时生活用水量 209m3/h。 2、消防用水量 室内消火栓系统设计流量 40L/s,室外消火栓系统设计流量 30L/s,自动喷 淋灭火系统设计流量 28L/s。 4.4、生活给水系统 1. 水源 生活消防水源由市政管网分两路引入,引入管管径为 DN250,在小区外围形 成环状。引入点分别设在中纺前街和金钟河大道上。 2. 供水方式 分为高、中、低三个供水系统: 低区:各住宅 6 层以下(包括 6 层)、地下车库人防和小区内绿化、公建用 水,由市政管网压力供给。 中区:7 层至 18 层由变频供水设备集中供水。 高区:19 层至 25 层由变频供水设备集中供水。 采用贮水池--加压水泵的供水方式。 集中泵房和水池位于小区地块内地下停 车场内。 3. 水泵和水池 中区生

活变频供水泵组:1 组 高区生活变频供水泵组:1 组 贮水池容积:消防水池 400m3,生活贮水 200m3。 4.5.排水系统 1、小区内实行雨、污水分流的排水体制。室内污、废水合流制,排至室外后进

7

入化粪池处理后排入市政污水管道。雨水经小区雨水管收集后汇入市政雨水管 道。 2、污水量按生活给水量的 90%计。 3、采用 XX 市的暴雨公式。重现期 P=1 年,径流系数?=0.40。 4、楼房按照每 200平方米设置一个雨水口。雨水立管采用外排式。小区内雨水 就近分区集排。 5、每个消防电梯下设置集水坑,集水坑中设置潜水泵两台。 6、地下人防按防护单元分别设集水坑及潜水泵。 7、公建部分的含油餐饮废水经过隔油池处理后就近排入污水管。为防止排水管 的噪声问题,选用具有缓冲降噪的管材。 8、空调室外机排水采用专门的排水立管。 4.6.消防系统 1、水源 消防水源由市政管网分两路引入,引入管管径为 DN200,在小区外围形成环 状。引入点分别设在中纺前街和金钟河大道上。 2、室外消防系统 室外生活、消防给水管为合一系统,故消防给水采用低压制,当生活及消防 用水量达到最大时,能保证室外消火栓水压不小于 0.1MPa。 3、室内消火栓系统分为高、低两个供水系统: 低区:公建及地下车库以及 1 至 12 层消防供水系统。 高区:13 至 25 层消防供水系统。 4、在 11#号楼顶层设 18m3 消防水箱一个。 5、消火栓水泵:高、低区设加压泵二台(一用一备)。 6、系统由贮水池―加压泵―高位水箱―消火栓和水泵结合器联合组成,消火栓 给水管网与高位水箱出水管连接,保持平时管网压力。系统为临时高压制。 7、自动喷水灭火系统 1) 系统组成 根据规范, 以中危险Ⅱ级设置, 系统流量按防护区最不利点处作用面积内喷头同 时喷水总流量28L/S计,火灾延续时间(1h)。系统由湿式报警阀、水流指示器、闭式喷头、高位水箱和水泵接合器联合组成,为临时高压。 5.0 空调通风设计说明 5.1 设计依据: 1.《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

8

GBJ19-87(2001 年版)

2.《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3.《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5.《人民防空工程设计防火规范》 6.《人民防空地下室设计规范 》 7.有关设计手册 5.2 设计范围:

GB50045-95(2001 年版) GBJ16-87 (1997 年版) GB50067-97 GB50098-98 GB50038-94(2003 年版)

4.《汽车库、修车库、停车场设计防火规范》

1.住宅楼、商业及综合配套用反房的采暖设计; 2.部分商业的中央空调设计; 3.地下汽车库机械通风设计 4.人防通风设计 5.3 采暖、空调设计: 1.设计参数: (1)室外参数: 北方地区室外主要参数: 夏季空

调计算干球温度:33.4℃ 夏季空调计算湿球温度:26.9℃ 夏季空调日平均温度: 29.2℃ 冬季采暖计算干球温度: -9℃ 冬季空调计算干球温度: -11℃ (2)室内设计参数及标准

序 号

房间 名称

室内干球温度 ℃ 冬季 夏季

室内相对温度 % 冬季 夏季

新风量 m? /h・人

噪声 dB(A)

备注

1 2 3 4 5 6

公寓 商务中心 办公室 住宅卧室 住宅客厅 住宅厨房

22-24 20-22 18-20 18-20 18-20 14-15

24-26 22-26 22-26

≤55 ≤55

≤60 ≤60 ≤65

≥50 ≥30 ≥30

≤40 ≤45 ≤45

(3)本工程采暖、空调负荷见下表 序 号

建筑名称 冬季采暖负(kw) 夏季空调负(kw)

9

备注

1 2 3

住宅 商业 地下室 合计

8650 680 250 9580 500 500(部分)

2.采暖设计: (1)小区为低温热水采暖,采暖热媒由市政管网统一提供。 (2)室外管网采用直埋或管沟形式敷设,室外供水管最高处设放气阀,最低处设 泄水阀。 (3)住宅采用分户计量方式, 计量箱设于楼梯间内。 幼儿园采用上供下回式系统。 (4)采暖系统形式采用同程式,供回水立管设于楼梯间内,最高点设放气阀,最 低点设泄水阀。 (5)采暖系统竖向分区,以解决竖向承压问题,热交换站设在地下室。 (6)管材采用焊接钢管,散热器采用铸铁散热器。阀门采用优质铜闸阀。 3.空调设计: (1)住宅:每套住宅单元的客厅及卧室均设置分体空调,预留空调室外机的安装 位置,且应配合建筑立面布置,冷凝水排至空调板的地漏。 (2)部分商业的空调冷热源,采用风冷式热泵机组,机组置于裙房屋面上,泵房 设置在地下层。 (3)空调系统中新风管道入口设粗效过滤装置,空调送风系统设中效过滤装置。 (4)空调用风管材料采用超细玻璃棉直接风管,吸音降噪防菌。 5.4 通风、排烟设计: 1、地下车库设送、排风系统,排风机采用消防专用排烟风机并设在专用的排烟 风机房内。平时通风,火灾时排烟,利用车道自然补风。排风、排烟量按换气次 数不小于 6 次/h 设计。 2、地下车库排风系统上设排烟阀,平时常闭,火灾时由电信号动作,迅速打开或 人工手动打开进行排烟。 3、地下汽车库下部设吸风口,保证上部排 1/3~1/2,下部排 1/2~2/3,并在垂直风 管上设置电动阀,平时常开,火灾时电信号动作,使其关闭。 4、火灾时无自然补风条件的地下车库设送风系统,保证火灾时的送风量不小于排 烟量的 50%。 5、所有排烟风机的入口处均设 280℃自动关闭的排烟防火阀。 6、所有送风机出口均设 70℃自动关闭的防火阀。 7、公共卫生间设机械排风,通风量按换气次数 10~15 次数/时计算,设备采用吊

10

顶式通风器; 8、公共卫生间、卫生间接入排风竖井处风管上设止回阀。 9、电梯机房采用

自然通风; 10、冬季车库入口采用热风幕,保证车库内正常的通风换气和环境温度。 11、其它:水泵间按换气次数 6 次/时计算,配电间按换气数 8 次/时计算,机械 补风,补风量按排风量之 85%计算。 5.5 防烟设计: 1、住宅楼梯间及前室均原则上采用自然排烟的方式。 2、无自然排烟条件的采用机械加压送风系统,加压风机设于屋面上。合用前室 每层设常闭正压送风口一只, 火灾时打开着火层及其相邻层的正压送风口。防烟 楼梯间每隔两层设自垂式百叶风口一个。 3、排风管、正压送风管采用镀锌钢板,钢板的厚度按照“全国通用通风管道计 算表”确定。 5.6 环保节能: 1、排风机出口均装设消声器,风机与风管之间均采用帆布联接,长度 L=200mm, 且风机采用单独的强弹簧支吊架。 2、所有空调系统通风及排风系统的风管上均设消声器以减少噪声; 3、所有空调通风设备采用节能、低噪声设备,通风空调设备均采用减振器或减 振吊架安装。 5.7 人防部分 1、人员掩蔽所: 进风系统:战时由竖井经防爆波活门和扩散室进风,平时由车道出入口自然进风; 无自然进风条件的采用机械送风。 排风系统:平时由与消防排烟系统合用的排风系统机械排风,战时清洁式超压排 风利用设在干厕内的管路经防爆超压排气活门排向出入口,过滤式超压排风自简 易洗消间通过活门室、防爆波活门排向竖井。 2、战备物资库: 进风系统: 战时由防爆波活门进风,平时由车道自然进风。 排风系统:平时由与消防排烟系统合用的排风系统机械排风,战时由防爆超压排 气活门超压排风。 3、战时通风标准: 人员掩蔽所: 清洁通风:15m3/p.h 滤毒通风:4m3/p.h 战备物资库: 清洁通风:换气次数不 1.5 次/h 4、人防部分的通风管均采用 3mm 厚钢板焊接,管路与设备间的连接法兰衬橡胶垫

11

圈密封。 6.0 燃气设计说明 6.1 设计依据: 1.《城镇燃气设计规范》 2.参考《城市天然气管道工程技术规范》 3.建筑专业提供的设计基础资料。 6.2 工程概况: 本地块以住宅为主,其它为商业及综合配套用房。燃气用户住宅为 1176 户。 6.3 气源: 本地块的燃气气源暂为人工煤气,由市政管网接入,管道采用直埋枝状的敷 设方式,敷设在人行道或车行道下,埋深不小于 1.2m;地上室内燃气管道采用 镀锌钢管,丝扣连接。室外埋地燃气管道及引入管采用聚乙烯管。 6.4 燃气计算流量: 考虑每户配备一只双眼燃气灶和一只快速热水器以及一只额定流量 4m3/h 的家用燃气计量表。 另外, 每户厨房内还须合理地设置燃气泄露报警器和煤气热 水器的安装位置,以确保用户安全使用煤气。 本地块住宅煤气计算流量采用高

峰时负荷系数的计算方法。计算公式: Qj=Gh*N*Qd 其中: Qj―燃气管道的计算流量 Gh―高峰时负荷系数 N―居民住户数 Qd―居民用户的日耗气量 公建用气量按居民用气量的 10%计,不可预见用气量为总用气量的 5%计,小 区内的燃气计算总流量为 814m3/h。 7.0 电气设计说明 7.1 设计依据 《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 《供配电系统设计规范》 《低压配电设计规范 》 《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 《住宅设计规范》 《汽车库,修车库,停车场设计防火规范》 《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计规范》

12

GB50028-93 DBJ08-65-97

JGJ/T16-92. GB50052-95. GB50054-95. GB50057-94. GB50096-1999. GB50067-97. GB50116-98.

《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有线电视系统工程技术规范》 其他设计工种提供的资料. 7.2 设计范围及内容

GB50045-95. GB50200-94.

1.电业与设计院分界点为各单体电源进线的电缆头,电缆头前端(包括电缆头) 由电业负责设计施工,电缆头后端由我院负责设计。 2.供配电系统. 3.防雷,接地系统. 4.电话通讯系统. 5.有线电视系统. 6.访客对讲系统. 7.火灾自动报警及消防联动系统. 8.闭路电视监控及防盗报警系统. 7.3 供配电系统 1、负荷估算 住宅部分:按 80~100W/平方米计.计算负荷 4325.6KW. 商场部分:照明按 50W/m2 计.空调按 80W/m2 计, 计算负荷 1416.5KW. 地下汽车库部分:按 15W/m2 计, 计算负荷 204KW. 1.根据负荷计算情况,该小区总计算有功负荷 Pjs=5465KV ,视在计算负荷 Sjs=6071.1KVA。小区饶馍 3 个公用电业变电站(2*1000KVA), 1 个用户电业变 电站(2*1000KVA). 2.供配电系统 本工程一类高层建筑,其消防电梯、正压送风机、楼梯间公共照明、裙房应 急照明等消防负荷为一级负荷,二类高层建筑的消防电梯、正压送风机、楼梯间 公共照明等消防负荷为二级负荷,其余为三级负荷, 地下汽车库为一类汽车库, 其内部消防水泵,防火卷帘门,排烟风机等消防设施及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应急照 明为一级负荷,小区内给水泵为二级负荷,其余为三级负荷. 住宅楼每户一表,分层集中设在楼层配电小间内或各层楼梯间.住宅楼按单 元供电,低压配电室设于底层或底下层内,地下汽车库单独设一低压配电间.对 一.二类负荷采用双电源末端自切供电方式.配电间内设置电能计量表。裙房设 置低压配电间,从电业站分别引来一路 380/220V 低压电源.在配电间内设置电能 计量表,其应急照明采用自带蓄电池电源供电。 3.线缆敷设 压配电柜的馈电线路均采用电缆沿电缆桥架敷设或采用密集型铜母线, 其中

13

引至消防设备的配电线路采用耐火电缆(A 类)(MI 氧化镁防火电缆)。照明、动 力配电支线采用 BV-500 型塑料绝缘铜芯线穿管在墙、楼

板或吊顶内敷设。 4.电业变电站设计 每一电业站采用两路 10KV 电源供电,高压采用单母线分段不联络形式,两台 变压器低压母线之间设置分段联络开关,正常情况下两台变压器分列运行,分段 联络开关打开.各单体内电源从电业站以放射形式引来,室外电缆采用直埋地敷 设方式. 高压配电柜选用 KYN1-10 型,变压器选用干式变压器 SCB9 型(IP20 防护), 低压柜选用抽屉式 GCK 型,低压无功补偿柜选用 GCK 型. 7.4. 防雷,接地系统 本工程各单体按建筑物防雷等级实施防雷措施.在屋顶设置避雷带建筑, 屋 顶设避雷带,利用柱内主筋作为引下线,结构基础内钢筋网作为接地装置. 本工程采用 TN-C-S 制.在各单体电源进户处将零线重复接地. 采用联合接地系统。保护接地、电梯工作接地、弱电系统接地及防雷接地均 利用基础内钢筋网作为接地装置,接地电阻不大于 1 欧。 防侧击雷和等电位措施: 在住宅每一卫生间内设置局部等电位箱(LEB),局部 等电位箱通过 40x4 热镀锌扁钢与基础钢筋网连结建筑物内钢结构件和混凝土内 钢筋应相互连通, 并与引下线连通。所有进出建筑物的金属管道均应与基础钢筋 网可靠连结,作总等电位连结。利用建筑物每层外轮廓圈梁内钢筋二根不小于 ?20 焊成封闭环装组成匀压环,并与引下线连通。 7.5. 人防设计 (1)地下人防工事按战时 6 级设计。 (2)平时电源为市电,引自车库配电室,电源电压 380V/220V,战时电源为人防 区域性地下发电站, 本设计按供电电压 380V/220V 设计电源装置,在二道防护密 闭门处预留战时电源进线管。 (3)电缆(线)出入工事的防护密闭:所有直接穿过工事围护结构或防护密闭门 的电缆、电线均须严格进行处理,并加抗力片防冲击波。 (4)信号装置:在各口部设置通风方式信号灯及出入呼唤电铃。 (5)接地:利用工事结构钢筋构成接地网,接地电阻 1 欧姆。 7.6.网络通讯系统 该小区住户 1176 户,交换设备容量拟按 3000 门设置 住宅每户设二对电话线,一条网络线,每层设电话分线箱. 商场、办公分别设 电话分线箱,设置若干电话出线盒.在小区内设电讯光电转换室,考虑将来光缆进 入小区.

14

7.7.有线电视系统 对于住宅每户设二个电视终端,跃层住户设三个电视终端,每层设电视分支 器箱. 对于商场及会所分别设电视分支器箱,以备将来引接电视终端.小区内有线 电视传输线缆按 860MHZ 宽带网设计. 7.8.访客对讲系统 在住宅楼每单元设一套访客对讲系统.在单元进户大门处设一主机及电磁锁, 在每一住户内设用户机,主机与用户机之间可实现双向可视对讲. 7.9.火灾自动报警及消防联动系统 1、本工程一类高层建筑保护等级为一级。二

类高层建筑保护等级为二级,根据规 范要求,本工程设置一套火灾自动报警及消防联动系统(FAS)。在小区会所设消 防中心, 消防控制室内设置火灾自动报警屏、消防联动控制屏及火灾应急广播和 消防专用电话控制设备。 2、火灾探测报警系统 火灾探测报警系统由集中火灾报警控制器 、火灾探测器、手动报警按钮等 组成。 集中火灾报警控制器选用智能型控制器,能显示各报警点的位置,并根据报 警信号发出联动控制指令。 探测区域内的每个房间至少设置一个探测器, 火灾探测器类型的选择原则如 下: 办公、商场、楼梯间等场所选用感烟探测器;发电机房、地下汽车库等场所 选用感温探测器; 每个防火分区应至少设置一个手动报警按钮,并且尽量设置在 公共活动场所的出入口。 3、消防联动控制系统 在消防控制室内设置消防联动控制屏, 对消防设备进行联动和监视: 消防泵、防烟和排烟风机的启动、停止及工作状态显示、手动/自动状态显示和故障报警; 各类防火门、防火阀、排烟阀的控制及状态显示;应急广播的程序控制;电梯的 控制和楼层显示; 火灾区有关部位的非消防设备电源的切除;火灾应急照明和疏 散指示灯的控制。 4、火灾应急广播系统 本工程的火灾应急广播与公共广播合用, 火灾时在消防控制室能将火灾疏散 层的扬声器和公共广播扩音器强制切换转入火灾应急广播状态。 5、消防专用电话 本工程设置独立的消防专用电话网络, 在消防控制室设置消防专用电话总机

15

和直接报警的外线电话。 消防水泵房、备用发电机房、变配电所、主要通风机房、排烟机房、消防电梯机房等设置消防电话分机的插孔。 6、消防电源系统 (1)为保证消防电源的可靠性,本工程按一、二级负荷要求供电两路独立电 源供电, 每层设置电气垂直竖井,电气垂直竖井内设置楼层配电箱及安装垂直电 缆桥架和母线槽。施工结束后采用防火材料将楼板的预留孔封堵。 (2)消防泵、消防电梯、消防控制室等消防设备的供电均设置双电源未端自 动切换设备,消防设备配电装置均设置明显的消防标志。 (3)引至消防设备的配电线路采用耐火电缆(A 类) (BTT 氧化镁防火电缆) (4)至消防设备的配电方式采用放射式。 6.10.闭路电视监控及防盗报警系统 在小区周边设置若干摄像机,红外线报警探测器,在小区门卫内设监视器及 防盗报警控制器,实现小区内全天侯的安保监控。 8.0 消防设计专篇 8.1 建筑 8.1.1 设计依据 《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45-95】(2001 版) 《汽车库、修车库、停车场设计防火规范》【GB50067-97】 《自动喷水灭火系统设计规

范》GB50084-2001 《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计规范》 人民防空工程设计防火规范【GB50098-98】 8.1.2 建筑 遵循自然补风。排风、排烟量按换气次数 不小于 6 次/h 设计。 2.地下车库排风系统上设排烟阀,平时常闭,火灾时由电信号动作,迅速打开或人

17

工手动打开进行排烟。 3.地下汽车库下部设吸风口,保证上部排 1/3~1/2,下部排 1/2~2/3,并在垂直风 管上设置电动阀,平时常开,火灾时电信号动作,使其关闭。 4.火灾时无自然补风条件的地下车库设送风系统,保证火灾时的送风量不小于排 烟量的 50%。 5.所有排烟风机的入口处均设 280℃自动关闭的排烟防火阀。 6.所有送风机出口均设 70℃自动关闭的`防火阀。 7.新风管接竖井时均设公共卫生间、卫生间接入排风竖井处风管上设止回阀。 8.住宅楼梯间及前室均原则上采用自然排烟的方式。 9.无自然排烟条件的采用机械加压送风系统,加压风机设于屋面上。合用前室每 层设常闭正压送风口一只, 火灾时打开着火层及其相邻层的正压送风口。防烟楼 梯间每隔两层设自垂式百叶风口一个。 10.排风管、正压送风管采用镀锌钢板,钢板的厚度按照“全国通用通风管道计 算表”确定。 8.4. 电气 1、本工程一类高层建筑保护等级为一级。二类高层建筑保护等级为二级,根据规 范要求,本工程设置一套火灾自动报警及消防联动系统(FAS)。在小区会所设消 防中心, 消防控制室内设置火灾自动报警屏、消防联动控制屏及火灾应急广播和 消防专用电话控制设备。 2、火灾探测报警系统 火灾探测报警系统由集中火灾报警控制器 、火灾探测器、手动报警按钮等 组成。 集中火灾报警控制器选用智能型控制器,能显示各报警点的位置,并根据报 警信号发出联动控制指令。 探测区域内的每个房间至少设置一个探测器, 火灾探测器类型的选择原则如 下: 办公、商场、楼梯间等场所选用感烟探测器;发电机房、地下汽车库等场所 选用感温探测器; 每个防火分区应至少设置一个手动报警按钮,并且尽量设置在 公共活动场所的出入口。 3、消防联动控制系统 在消防控制室内设置消防联动控制屏, 对消防设备进行联动和监视: 消防泵、防烟和排烟风机的启动、停止及工作状态显示、手动/自动状态显示和故障报警; 各类防火门、防火阀、排烟阀的控制及状态显示;应急广播的程序控制;电梯的 控制和楼层显示; 火灾区有关部位的非消防设备电源的切除;火灾应急照明和疏

18

散指示灯的控制。 4、火灾应急广播系统 本工程的火灾应急广播与公共广播合用, 火灾时在消防控制室能将火灾疏散 层的扬声器和公共广播扩音器强制切换转入火灾应急广播状态。 5、消防专用电话 本工程设置独立的消防专用电话网络, 在消防控制室设置消防专用电

话总机 和直接报警的外线电话。 消防水泵房、备用发电机房、变配电所、主要通风机房、排烟机房、消防电梯机房等设置消防电话分机的插孔。 6、消防电源系统 (1)为保证消防电源的可靠性,本工程按一、二级负荷要求供电两路独立电源 供电, 每层设置电气垂直竖井, 电气垂直竖井内设置楼层配电箱及安装垂直电缆 桥架和母线槽。施工结束后采用防火材料将楼板的预留孔封堵。 (2)消防泵、消防电梯、消防控制室等消防设备的供电均设置双电源未端自动 切换设备,消防设备配电装置均设置明显的消防标志。 (3) 引至消防设备的配电线路采用耐火电缆(A 类) (BTT 氧化镁防火电缆) (4) 至消防设备的配电方式采用放射式。 9.0 环境保护 9.1 生活污水治理 污水来源:粪便污水、洗浴废水。 每日生活污水排放量:2980m3/d 生活污水经管道汇集,流入化粪池,经处理后,达到当地污水综合排放标准。 9.2 噪声及振动治理 噪声及振动主要产生于水泵, 故所有水泵均做基础隔振和弹性支架并加隔音 罩,其连接管道均设有柔性软接管,设备房门做吸声和隔声处理,这样可保证环 境噪声昼间低于 60dB(A),,夜间低于 50dB(A). 9.3 垃圾收集方式为袋装化 垃圾站的位置按排在小区交通方便处,相对独立,并与车道相连,以确保垃 圾外运。 9.4、排风机出口均装设消声器, 风机与风管之间均采用帆布联接, 长度 L=200mm, 且风机采用单独的强弹簧支吊架。 9.5、厨房废气经活性炭吸附处理后(或电子静化过滤后)高空排放,排放浓度 符合国家有关标准;

19

9.6、所有空调系统通风及排风系统的风管上均设消声器以减少噪声; 9.7、所有空调通风设备采用节能、低噪声设备,通风空调设备均采用减振器或 减振吊架安装。 10.0 节能专篇 10.1 节约能源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本设计从节约用水,用电及热能等方面 取得各项措施,以降低能耗,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10.2 住宅外墙承重墙为剪力墙,其余为多孔砖,传热系数≤1.5W/m・ K.。外窗采 用碳氟面铝合金双玻中空窗,气密性≤0.25。 10.3 本工程采用市政管网直接供水,充分利用市政水压。 10.4 采用低耗环氧树脂浇注干式变压器。 10.5 采用集中的低压侧静电电容补偿后的平均功率因数达 0.9 以上。 10.6 采用节能型高效荧光灯具。设计中所选用荧光灯具均采用高品质、节能型、高显色荧光灯管,并配高功率因数的电子镇流器. 10.7 餐饮、健身等公共活动用房由于面积紧张,使可供空调系统用机房位置太 少,故空调系统采用风机盘管加新风系统或吊顶机组送风系统。 11.0 卫生防疫 11.1. 小区内水箱及水池内

壁贴白磁砖,以保持水质。 11.2. 设计中充分考虑到住宅的日照时间,将住宅全部朝南。 11.3. 设计中住宅确保有二个以上房间朝南,明室明厅明厨明卫,每户有良好自 然采光和通风。 11.4. 生活污水经处理后排往市政管网。 11.5. 地下车库设有排气系统,将地下车库的废气排至室外。 11.6. 综合楼餐饮部分厨房设计按原料处理,主副食加工、备餐、食品洗存等工 艺流程合理布置,严格做到原料与成品分开,生食与熟食分隔加工和存放,并单 独设置食具洗涤消毒间,定期进行消毒。 11.7. 采用循环水系统供水,循环周期为 8 小时,循环水量 84m3/h,采用四台戴 思乐 F25 过滤循环设备,Q=22 m3 /h,N=1.1kW,循环水为池内循环。池内壁衬 防菌胶膜,并定期投加氯片,进行消毒。 12.0 劳动安全保护 12.1. 小区内采用封闭式物业管理,小区四周采用透空围墙。 12.2. 住宅楼每个单元设一套可视对讲电话报警系统, 实现住户与单元门囗主机 的双向通话并提供一路报警信号。 12.3. 小区入口值班室与小区安保中心之间设一套独立的可视对讲系统, 供门卫 和安保中心联络使用。小区管理中心配置楼宇访客对讲管理机。

20

12.4. 各住宅单元可视对讲电话系统与小区安保中心联网, 实现住户与安保中心 的双向通讯和报警。 12.5. 每套住宅的客厅及小区安保值班室设一只用户终端机。 户门及阳台外窗防范报警、按钮式家庭紧急求助报警等功能。 12.6. 住宅每户设安全防盗门,钢木分户门。 12.7. 安保值班控制室,设有直线电线可与 110 报警。 13.0 无障碍设计 小区的人行道,高架平台,广场等,均设盲道,所有高层住宅底层入口均设有残 疾人坡道及电梯间。小区商业办公等公建的公用卫生间均设残疾人专用间。

附表:居住区经济技术指标

项 居住区规划总用地 可使用划总用地 总建筑面积 地上总建筑面积 1、住宅建筑面积 其 中 2、商业及综合配套用房建筑面积 地下总建筑面积 1、地下车库建筑面积 2、地下自行车库建筑面积 容积率 建筑密度 绿地率 居住户(套)数 居住人数 户均人口 机动车停车位 1、地面停车位 2、地下停车位 目 计量单位 数值 78642 52300 137829.48 120852.5 112898.6 7953.9 16976.98 13718.8 3258.18 2.31

m2 m2 m2 m2 m2 m2 m2 m2 m2

% %

户(套) 人 人/户 个 个 个

17.65 43.3 1176 3528 3 534 101 433

上一篇:柴沟学校创建书香校园自查材料下一篇:勇士辉煌化金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