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生态环境整治规划

2024-04-27

村生态环境整治规划(共6篇)

篇1:村生态环境整治规划

杨正门村环境综合整治规划

(2012年至2015年)

南郊乡杨正门村民委员会

前 言

为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和谐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大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力度,提高农村环境质量,根据《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和全国农村环境保护工作会议有关精神,结合我村实际,制定本规划。

近年来,我村经过卓有成效的工作,农业和农村区域优势、资源优势得以进一步发挥,经济结构更趋合理,产业生态化及生态产业化建设取得开创性成效。饮用水安全得到强化,村工业污染源有效得到了遏制,农村人居环境有效改善,为全乡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规划的顺利实施奠定良好基础。

本规划明确了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的目标和主要任务,逐年制定实施计划,加大投入力度,切实解决农村的“脏、乱、差”现象,保障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富民强村”战略目标的顺利实现。

第一章 农村环境现状

杨正门村位于开封市区东南、禹王台公园东大门以东,开杞公路南侧,距南郊乡政府驻地1.5公里处,东与开封市垃圾场相接,西与部队交界,南与崔庄村相临,北至惠济河。全村总面积4平方公里,村庄占地面积300亩,耕地面积700亩,属平原地带。全村总户数450户,总人口1680人,其中农业人口1120人,非农业560人。有张、段、刘、李、毛、周等姓氏。她不仅是远近闻名的“蔬菜生产专业村”,还是禹王台区新农村建设活动中的推进村,更是市级小康村、双文明村、治安先进村等等。主要农产品是各种露地蔬菜和反季节菜。养殖业方面有养鸡专业户20户、养猪专业户11户,养牛专业户5户,村民人均纯收入1600元。杨正门村党员21名,支部委员3名,村两委班子交叉任职率高,凝聚力、战斗力强。

目前,我村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仍然存在。农村环境的制约因素:

1、水环境调节功能下降。河道淤积与河床抬高,导致水环境调节功能下降,大部分河道淤积严重,平均淤深达0.5米左右,最高达1米以上。

2、农业面源问题突出。农业的迅猛发展,农药、化肥、农膜的不合理使用,种植业复种指数较高,大棚等设施栽培不断扩大,致使高毒高残留农药使用比例仍达30%,使土地板结,有机质减少,土壤肥力下降,对有机食品的开发与发展产生制约影响。畜禽粪便得不到充分处理排放水体;秸秆综合利用率不高,少数农民焚烧秸秆或推入沟河,使河流富营养化程度高。

3、农村居住环境改善缓慢。农村人均基础设施投入差距较大,村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规模小、配置不均、经济性差,卫生厕所普及率几乎为零,排水、污水处理等设施基本空白,未建立垃圾收运清理系统,生活垃圾和废弃杂物乱堆乱放,畜禽散养,村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缺乏,环境脏乱差,农民行路难、用水难、环境差的问题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

第二章 总体框架

一、规划的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总体布置,根据《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和全国农村环境保护工作会议有关精神,以“新农村建设推进村”为抓手,按照“四清四改”的要求,紧紧围绕发展现代农业,确保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结合农村各项精神文明建设,重点解决农村人居环境“脏、乱、差”等环境问题,加快推进“两个率先”、实现全面小康目标。

二、规划原则

(一)坚持在建设中治理、在发展中治理(二)坚持立足长效、建立制度

(三)坚持科学规划、突出重点、分步实施(四)坚持政府领导、统筹协调、多方投入

三、规划目标

以改善农村环境质量、保障生态环境安全为目标,以大力发展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为切入点,以饮用水安全为重点,加强工业污染防治,加快农村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加大生活污染与农业污染控制的力度,保护好各类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到2015年,我村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并完成整治任务,便农业环境污染加剧的趋势得到基本控制,农村人居环境有较明显的改善。

第三章 规划重点

一、村庄环境综合治理

全面推动村庄环境综合治理,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实施修建村庄道路、河塘整治、垃圾清理、污水处理、村舍改造、村庄绿化等为主要内容的环境建设,2015年底我村生活垃圾收集率、清运率和处理率达到100%。加快“一池三改”步伐,推动村级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大力推进农村生活污水净化沼气池工程建设。鼓励使用太阳能、秸杆制沼气等清洁无污染的节约型能源。

重点工程:

1、农村生活垃圾集中处理设施与管理机制建设。投入10万元,到2015年底完成农村生活垃圾中转站和其他基础设施建设以及环卫机具等作业设施、设备的购置,组建保洁队伍,建立起“组保洁、村收集、乡运转”的农村生活垃圾集中清运体系和集中处置机制,建立管理、考核等相关配套制度。

2、村生活污水处理工程

投入5万元,2015年底完成村生活污水净化池或生活污水处理厂的建设。

3、农村户用清洁能源建设工程

以 “一池三改” 新型沼气模式推广应用为重点,配套投入5万元,新建农村户用沼气100座。对农业生产、加工及居民生活废弃物进行多级、充分利用,减少生态系统外部物质与能量的投入,减轻农业生产性污染,维护生态良性循环,同时生产清洁能源,提高综合效益。

二、道路环境建设

村里主干道要水泥硬质化,道路要实行“户户通”,主干道要按照城镇建设标准,两侧配置路灯。

重点工程:

1、道路建设工程

投入35万元修建村内主次道路5公里。以村主干道为主,建成高品位的绿色风景带。

三、农业环境综合整治

以新农村建设为契机,加强农村和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有效控制农业生产性污染,积极开展农用化学品污染、农村畜禽养殖污染控制、农业秸秆环境污染控制、农业秸秆环境污染控制、土壤污染防治、绿化造林建设等工作,改善农业和农村生产生活环境。

重点工程:

1、(绿色、有机)生态农产品基地建设工程

投入30万元,到2 0 1 5年,种植无公害农产品产地面积达100亩,无公害畜牧业基地达1个,新增无公害产品2个。

2、农用化学品污染控制 实施农用化学品减量、规范使用,禁止剧毒有机磷农药甲基对硫磷和甲胺磷的使用,禁止高残留农药使用,采取综合有效措施减少农药使用量,科学合理施肥,减少化肥使用量,推广商品有机肥使用。畜牧、水产养殖业投入品规范化使用,建设农产品质量监测体系,建成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工程。

3、农业废弃物污染整治与综合利用工程

以畜禽养殖场粪便和农作物秸秆污染治理为重点,运用粪便无害化处理、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沼气厌氧发酵等综合工程技术,开发农村新能源和有机肥料、畜禽饲料等,实现残留物多层次循环利用,防止农业生产残留物流失并对水体造成污染,总投资40 元。主要工程类型:

a、以沼气发酵为主的能源生态工程 b、有机废弃物饲料化利用生态工程

c、有机废弃物肥料化利用和食用菌养殖生态工程 d、有机废弃物的工业利用生态工程(1)农村畜禽养殖污染控制

合理规划畜禽养殖布局,根据养殖场周边农田对畜禽粪便的消纳容量确定养殖规模,防止畜禽养殖对饮用水源的污染影响,饮用水源保护区500米内禁止建设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加强畜禽养殖场污水处理,镇域内规模畜禽养殖场废水均需经妥善处理达到排放标准后方可排放。建立畜禽粪便化粪池,分别处理畜禽场的固、液粪污,固体部分资源化利用。到2015年底,生猪达1万头,禽10万羽,年粪便利用量10万吨,综合利用率达100%。

(2)农业秸秆环境污染控制 严禁路边焚烧秸秆毁林,严禁将秸秆随意推入河中。加强环境质量监测与监督管理,有效控制因秸秆处置不当造成的空气与水体.污染。制定各种优惠政策,积极扶持秸秆的资源化综合利用,稳步推进秸秆气化集中供气工程,大力推广秸秆全量还田、秸秆青贮氨化养畜及食用菌生产等综合利用技术,使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100%。

4、土壤污染防治

开展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推动污染治理与修复示范工作,防治土壤污染;发展绿色无公害农业,保障农产品安全,促进农民增收;加强土壤环境监测体系与监管能力。

5、绿化造林建设

基于村居布局及水系、道路特点,以林网化、水网化为主要特色,以点、片、网、带有机组合,构建区域生态林业建设的总体构架。

主要工程:

村绿化建设工程

总投资10万元,按绿化指标,依托水系和道路,搞好沿河沿街绿化,单位庭院绿化,农村居民宅基绿化,同时建设围村林。逐步达到点上成景、线上成荫、环上成带、面上成林。

四、饮用水安全、农村河道疏浚建设 加强饮用水源卫生安全管理力度,强化水源的监督监测体系,突出解决饮水水质超标问题,从根本上解决村饮水不安全问题。

2015年前将村河道全面疏浚一轮,加强河道管理工作,建立健全管理制度,推动河道管理工作正常化,保证村河道始终满足生产生活的要求。

重点工程:

1、河道疏浚

在2010—2015年期间,投资5万元,将淤积严重、需疏浚的村河道疏浚一轮,恢复河道原设计标准。

五、工业企业及开封市垃圾场污染防治

将资源加工类、化工类和可利用废弃物较多的工业行业、企业,开封市垃圾场作为工业企业污染治理的重点,促进污染零排放,建立物质闭路循环,重新利用废物资源,有效降低消耗性污染。强化环境保护,将工业污染防治从末端治理逐渐向清洁生产方式过渡,建设生态文明厂区。在各类经济活动,严格控制排污,同时加强整治河道力度,提高河水调蓄能力,增强水体自净能力,保证水质达标。

六、农村改厕及农村饮用水监管 加强农村饮用水安全的监管力度,逐步完善自来水消毒设施,在水厂配备水质消毒设施并正常运行,水厂管理科学规范,水质监测按期保质完成。到2015年底,村改厕完成率达到80%以上,创成卫生村。

重点工程:

投资20万元,新增农村卫生厕所 15座,其中旧厕改造8座,增加2台水质消毒设施。

七、农村环境保护能力建设

加强环保队伍建设,加强农村环境监测能力建设,建立农村环境信息系统,改善农村水、土、气、声环境综合监测体系。每个行政村至少配备1名兼职环保管理人员,负责生活垃圾和全村环境监督管理。

第四章 保障措施

1、建立规划管理机构,专人负责村庄整治。

2、健全乡规民约,订立各项保护环境制度。

3、完善监管机制,定期检查督促,并建立奖惩制度。

4、加大规划宣传,人人参与环境整治。

篇2:村生态环境整治规划

按照全县城乡环境综合大整治工作动员会议精神,用五年时间集中在全县范围内开展城乡环境大整治、大优化、产业大提升活动。现结合mm村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指导思想

按照“一个村庄就是一道风景”的理念,坚持“以人为本,因地制宜、综合整治、长效管理”的原则,建设一批精美休闲景点,实现路路有景观、村村有景点,着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提升新农村建设的水平和档次,提高群众文明素养和健康意识,努力建设山清水秀、环境优美、生产发展、生活宽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二、工作目标

以“三城一县”创建活动为载体,以“净化、绿化、美化、亮化、优化”为目标,举全村之力深入开展城乡环境整治,建设绿色村委会、绿色村庄、绿色道路、绿色休闲景点,打造青山绿水交相辉映、沿路成林成景的生态景观。近两年来,要以mm国道、mm路两侧治理为中心,开展重点区域治理,实行以奖代补,以点带面,以党员带动群众。加大投入改造力度,彻底改变mm村环境卫生“脏、乱、差”现状,将mm村打造成为最美新村。

三、主要任务

1、主动宣传,提高村民对环境整治工作重要性认识。采取悬挂宣传横幅、印发宣传单、刷写标语、广播电视等形式,大张旗鼓的宣传环境整治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采取表彰奖励、以奖代补等办法调动群众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专题辅导、专家讲座等形式对村民进行教育,不断提升群众的综合素质、文明素养,形成全村人人参与、齐抓共管的环境整治落实氛围。

2、落实责任,加强农户庭院环境卫生清理。明确划分卫生区域,村、组、村民户逐级签订环境整治和绿化苗木管护责任书,明确卫生区域、责任人以及工作标准和要求,开展定期检查,定期评比、定期公开活动,对破坏环境的人和事进行批评曝光,每年安排对环境整治工作做得好的小组和个人进行公开表彰奖励。

3、突出重点,扎实开展村组街巷环境综合治理。组织发动广大群众,以“三口”(村口、路口、农户门口)、村组街巷为重点,积极实施“六清”(清理粪堆、土堆、垃圾堆、柴堆、草堆、杂物堆),整治“四乱”(乱贴乱画、乱搭乱建、乱倒乱扔、乱堆乱放),加快“四改”(改水、改厕、改灶、改圈),实现“三净”(村组道路净、农户庭院净、村容村貌净),建立健全有关工作制度,推动环境整治工作深入开展。

4、加大投入,完善硬件设施建设。一是按照村级建设标准,完善“8室2栏2市1站1场”(8室指党员村民活动室、文化娱乐室、村信息服务室、图书阅览室、人口计 生室、村卫生室、警务室、村“两委”办;2栏指村务公开栏、科普宣传栏;2市指生活日用品超市、农资供应超市;1站指劳动保障服务站;1场指村民文化广场)。二是对道路进行全面硬化,对全村线路进行统一整理,实施主杆街道亮化工程,在全村主干街道安装路灯 盏。三是协调修缮国道沿线排水渠,并加盖密封,对国道以及村间主干道路两侧进行绿化,绿化面积达到平方米。四是按照“方便群众、便于管理、杜绝污染”的要求,配备公用设施,确定垃圾填埋场。各村民小组至少配备1辆垃圾收集车,并以每10户村民为单位配备1个垃圾桶(箱)。结合村庄布局及村民居住情况,各村民小组要建设1个1—2亩的垃圾填埋场。五是稳定保洁员队伍,全村长期固定12名卫生清扫保洁员,负责做好公共区域的环境整治和卫生检查工作,设立6个卫生环境整治责任标志牌,新建公厕 所。

5、抓点带面,示范带动。以mm所在地为中心,辐射周边民居,打造集休闲娱乐为一体的旅游景点,以景点建设带动沿mm两侧绿色景观带的发展,打造环境优美、山清水秀、空气宜人的秀美山村。

6、开展帮扶,关注民生。面对老宅基地规划布局混乱,烂房土房多的实际,按照“拆除土房危房、清除路口障碍、合理规划布局”的思路,采取能纳入危房改造的纳入危房改造,能拆除重建的拆除重建,能迁移的迁移,从根本上解决村级老宅基地规划中存在的问题。今后几年,要对全村 户土坯房户分批实施重建(力争纳入危房改造工程),要将全村 户困难群众纳入农村低保,对全村 户贫困户给予临时救济。

四、实施步骤

这次全村环境综合整治活动总体用5年时间(2011年9月25日——2016年7月31日),分三步实施:

第一步:开展大整治(2011年9月25日——2012年6月30日)。全面实施全村环境综合整治,以“五化”工作为标准,全民动员,全力建设山清水秀、环境优美、文明祥和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具体分为四个步骤开展工作。

第一阶段:突击整治阶段(2011年9月25日——2011年10月31日)。集中开展全村环境“大清扫、大清理、大拆除”活动。各组要彻底拆除主干道路两侧影响环境面貌和对外形象的废弃房屋、残垣断壁、“三堆”等,基本消除村环境面貌“脏、乱、差”现象,基本消除街巷、卫生死角。村主干道路沿线、全村环境面貌要达到“五净”(路面净、边角净、门口净、绿地净、设施净)、“四无”(无垃圾堆放、无果皮纸屑、无砖头瓦块、无积水),全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初见成效,面貌发生大变化。

第二阶段:推进深化阶段(2011年11月1日——2011年12月31日)。集中开展全村卫生环境“大绿化、大净化”活动。全村主干道路两侧绿化到位。年底前要完成村、组垃圾填埋场的扩建、新建工作。各组的保洁员、垃圾收集 车、垃圾桶(箱)等配备到位。到2011年底,全村环境面貌发生明显变化。

第三阶段:巩固提高阶段(2012年1月1日——2012年4月30日)。大力实施全村环境美化、亮化工程,使全村“五化”取得显著成效。完成全村主干道路的绿化美化亮化工作,并将各组的环境卫生彻底整治到位。3-4月份,全村干部群众齐心协力共同参与,利用2—3个月时间,全面完成规划道路两侧树木栽植工作。全面建立长效管理机制,促使全村环境综合整治规范化、常态化,全村卫生环境面貌发生根本性变化。

第四阶段:整改验收阶段(2012年5月1日——2012年6月30日)。对全村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工作情况进行认真整改验收。各组要认真搞好自查,对所承担的工作任务达不到规定要求的,主动搞好整改。包村领导和干部要切实负责,加强督促检查验收,对达不到工作标准和要求的,责令限期整改,积极做好迎接上级检查验收的准备工作。

第二步:实施大提升(2012年7月1日——2014年6月30日)。对照县、镇级包抓领导的标准和要求,逐条逐项、保质保量开展各项工作,确保环境卫生整治工作取得实效。强化全村群众的环保意识,养成文明卫生习惯,提升村民的“精、气、神”,努力建设环境优美、生态文明、安居乐业的幸福村。第三步:跟进大产业(2014年7月1日——2016年6月30日)。将城乡环境综合整治与产业跟进高度统一,巩固扩大环境整治成果。通过“一村一品”、渔业养殖等相关产业,努力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全面、协调与可持续发展。

五、保障措施

1、加强领导,夯实责任。为了切实加强对环境卫生大整治促进村容村貌大提升的领导,村、组要成立专门机构,并指定专人负责环境整治工作,形成齐抓共管、全员参与、人人动手的治理氛围。包抓领导要定期深入村组,研究解决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细化分解工作任务,夯实工作责任,确保如期完成各项整治工作任务。

2、深入宣传,提高认识。定期召开整治工作专题会议,及时传达落实县、镇整治工作会议精神,广泛宣传动员,引导全体村民积极投身环境整治工作。通过广播、宣传栏、横幅、宣传资料等形式加强宣传工作,大力宣传环境整治工作的意义、目的、方法和措施,形成人人关心环境整治、人人参与环境整治、人人支持环境整治的整体合力。

3、齐抓共管,形成合力。环境整治是一项系统工程,要按照“村组牵头,分级负责,人人动手,科学治理,群众监督”的工作方针,进一步明确各自工作职责,各司其职,促进工作落实。村环境整治领导小组办公室要充分发 挥作用,当好战斗员,带头抓好环境整治工作的落实;当好联络员,积极协调各方、整合资源,推动整治工作深入开展。

篇3:村生态环境整治规划

美丽乡村是当前“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背景下乡村规划建设探索的方向和目标,它强调以村庄整治为主,尊重原有村庄格局,避免大拆大建,重点改善村庄人居环境和农业生产条件,保护和体现乡村特色风貌,旨在改变当前农村千村一面的面貌,化解乡土特色消失的危机。在乡村规划编制层面,强调以问题为导向,深入调研,找准村庄发展要解决的问题,设立有针对性的规划目标,增强规划的实用性。在规划实施层面,注重村民广泛深入的参与,协调各管理部门和机构,创新资金筹集模式,循序渐进地推进村庄的基础设施建设和人居环境治理。

在河南省农村综合改革信阳试验区建设的背景下,郝堂村作为信阳市区南部的山区村,从2011年开始开展系统地乡村整治建设。在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的基础上,保留山、水、林、田、村的整体格局和乡村环境意象;展开水系的调整治理和垃圾分类收集活动;挖掘传统元素对房屋进行改扩建,塑造豫南地域特色民居;修复庙宇、家祠,重建乡村文化,传承农耕文明,形成“乡土与熟人社会”氛围; 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创新金融组织模式和社会组织运行管理模式,使农民成为村庄治理和发展建设的主体。经过几年持续的整治规划和建设,2013年郝堂村被纳入全国第一批“美丽宜居村庄示范”名单,成为美丽乡村的典型。本文通过分析郝堂村的整治规划和建设活动,总结郝堂模式的特点,并提出对当前美丽乡村建设的启示。

2 郝堂村的村庄规划整治

郝堂村位于河南省信阳市平桥区五里店镇东南部,地处大别山余脉,四面环山,水资源丰富,自然环境条件优越。郝堂区位交通条件良好,距离信阳市区10km,京珠高速、石武高铁、宁西线西合段铁路从村庄外围经过。郝堂村村域总面积16 km2,全村18个村民组,总人口约2300人,水田127 hm2,茶园和板栗等林果园约1333hm2,人均山林1 hm2,林地资源丰富。全村居民主要从事种植业和畜牧业,农业以小麦、水稻种植为主,经济作物有茶叶、板栗等;畜牧业以家庭养殖业为主。郝堂村海拔多在95~120m之间,受到地理环境影响,布局较分散。在整治前村庄没有统一规划,整体环境较差;无完善的排水和污水净化系统,污水直接排入村外的坑塘和荒地;建筑布局和道路系统无序。

2.1 规划设计

综合考虑村庄区域环境、基础设施布局安排、现状人口分布、未来人口迁移趋势等要素,规划将全村居民点集中到五处,分别在学校组、堂湾组、村部、王冲下组、马湾组附近,其中的村部点是最先启动规划和整治的部分。

在生态优先、保护特色的原则下,将村庄定位为以茶文化为主题的生态文明新村,致力于营造田园、人家融为一体的乡土特色景观,保护乡村聚落格局和空间肌理,延续乡村文化氛围,打造“更像农村的农村”。将村庄建设分为旧村保护性建设区和新村茶文化体验区两个部分。旧村部分,采用小规模渐进式的住宅改造的方式,就地取材,提取豫南民居的传统符号和要素,融入徽派建筑元素,重塑乡村地域特色住宅。对于茶文化体验区,建筑风格与旧村保持一致,开设陆翁茶馆、唐茶驿站、毛尖原种园、禅茶院等商业文化项目,形成新的公共活动中心,体现茶文化特色,吸引游客参观驻足。道路方面,将郝堂村主要道路由原来3米扩展为10米,满足村庄与外界联系的需求,村内部在保持原有道路脉络的基础上形成方格状加自由式的路网格局,打通宅前小路,宅前道路宽3米。

2.2 整治措施

2.2.1 环境卫生治理

郝堂村的村庄整治是从垃圾分类和环境整治工作开始的。硬件方面,购置村级公共垃圾回收桶,配置适量村级环卫工人,建立村集体资源回收中心,修改公共厕所;软件方面,通过村集体动员,村委会和志愿者的宣讲、引导,并通过小学生开展“小手拉大手”的垃圾分类卫生评比,推进垃圾分类收集,提升村民的环境卫生意识,从而改变村庄整体环境面貌。在此基础上,联系相关科技机构,帮助农民改水、改厕、改厨、改圈,建家庭水冲式三格化粪池卫生厕所和家庭户用沼气池,建立家庭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通过采用雨污分流、民居化粪池、小型生物处理池、堰塘二次处理以及全村三级污水处理系统相结合的污水处理方法,用最经济简便的方式最大限度的降低农村水污染问题,促进了生态可持续发展(见图1)。

村庄还进行了水系的调整和疏通,如通过截流筑水坝,提高水位,改造200亩荷花池塘和人工湿地;疏通了原有沟渠水系;建设了七孔桥、二龙戏珠桥、放生桥等水系工程,方便村民生活的同时,也增添了乡野情趣。河流沟渠的坡岸和植被等尽量保持自然形态,保持原有河道的植物群落,补充式的增加一些本地树种。

2.2.2 乡村生态和景观修复

郝堂村具有传统的农耕聚落特征,村庄与周边的稻田、茶园、溪流和坡地野生林地相融合,体现了村落与自然生态相和谐,农民生产生活与山水环境互交融,构成了乡村特有的空间形态和乡土景观意象(见图2)。村庄整治保留了其独特的乡村肌理:层层叠叠的梯田,开满了紫云英的稻田,低矮山坡上的茶园,环绕村庄的溪水,坡地上大片野生的毛竹、山核桃、板栗和刺槐等混杂而生的密林,这些顺应自然发展而形成的肌理在郝堂村的景观修复过程中被保留下来并进行优化,成为村庄景观环境基底。在此基础上,郝堂村开展了土壤、景观等方面的生态修复。开发大面积的紫云英当作稻田的有机配料,为紫云英的生长繁育提供良好的发展空间,同时保护和优化自然植物群落,建立人工湿地,开发百亩荷塘,使乡村景观还原成具有自然野性的本质特征,并将景观效益和农业经济效益结合,通过土地解毒、修复土壤,为开展有机农业提供准备。同时,采取多种措施鼓励和倡导以农民为主体的景观营造,如以奖代补,鼓励各家房前屋后种植梅兰竹菊,增加农家型自然景观;对乡土景观要素进行整理,如坍塌的土坯墙,路边的木柴堆和老磨盘,墙角生长茂盛的茅草、灯芯草等,经过适当的装点可以形成乡村独特意境的景观环境。通过对生态环境的修复,实现了生态效益、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共赢。

2.2.3 建筑整饰与改造

郝堂村的房屋建设中,有新建住宅,也有大量的旧房改造。房屋建设与改造中,尽量保留各个历史时期的建筑形态,改善内部功能和舒适度;发掘传统文化元素,吸收当地匠人师傅的经验和技艺,结合本地建筑材料,塑造出具有豫南地域特色的乡村民居。

对于村庄现状建筑质量较好的住房,予以保留,主要进行外饰面的整修。如对上世纪末新建的两层贴瓷砖楼房,通过加装门脸,盖上飞檐,拆除围墙,点缀石头和苗木,清水墙、小布瓦、狗头门楼等形成了浓郁的地域建筑特色。对于改建和整饰建筑,设计单位根据郝堂村依山傍水、山水相映的特色,针对每户村民居住特点,分别设计个性鲜明、新颖别致的住房改造方案,并且对院内的水循环和污水处理都有精心的改造。对新建住宅的农户也提供风格一致的多种户型供选择(见图3—5)。新建的公共建筑,如乡村客栈、幼儿园、小学、养老院、卫生所、公厕、图书室等都融入了地方文化和风格。如位于村委会东侧的乡建培训中心,建筑面积500m2,设计利用旧材料,包括旧砖、旧瓦、旧石料、旧木料等完成新建筑的建设,体现豫南民居传统建筑精神,同时植入现代建筑空间,在村庄建设中具有一定的示范作用(见图6)。

2.3 运行管理

郝堂村的整治规划是在孙君带领的“绿十字”非政府组织的介入下进行的,真正发挥农民的主体地位,改变以往大拆大建的模式,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对村庄进行更新改造,在此基础上制定乡规民约、修复乡村文化、重建文化认同,从而开启民智,重构乡村秩序。并充分利用村委会和政府的力量,尝试建立农民互助合作组织,解决资金短缺的压力,推动乡村自治,探索政府、农民、NGO组织相互结合的乡村建设道路。

郝堂村尝试了“内置金融”的试验,通过发展村民共同体内部资金互助合作组织——“夕阳红养老资金互助社”,使农民土地财产权益经内部融通得到体现,以资金互助社的运营为突破口,带动村容整治,进而逐渐改变村庄治理结构,促进了经济发展、社区建设和社区治理的“三位一体”。依托金融合作,郝堂村逐步实现共同的产权、财权、事权和治权的“四权统一”,最终重建农村共同体。具体来说,通过资金互助社的建立,将松散的农民个体重新联合起来,解决了农民短期、小额的生产和消费资金不足的问题,为开展村庄的环境卫生整治和修复、住房的改造提供了基础,也激发了村庄发展的活力,同时也逐渐改变了村民的生活方式、思想观念。在此基础上,村集体成立了绿源生态旅游开发公司,通过在村中流转土地进行小学等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茶文化体验区商业项目开发、百亩荷塘的开发经营等。在各类合作社、互助社、经济合作组织等的影响下,村集体的力量更加壮大,集体经济自我再生系统也在修复和重建,乡村文化和乡村秩序逐渐回归和发展,农村的社会共同体构建初步成型。村社共同体的建立,为村庄物质空间的规划整治、文化的修复与重建、村庄公共事务和活动的开展提供了组织平台,为村庄整治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保障。

3 郝堂村村庄整治对美丽乡村建设的启示

3.1“先生活后生产”的理念

郝堂村的村庄整治首先是从改善生活环境开始的,始终强调“先生活后生产”的理念。通过改善村庄的环境卫生和基础设施、修复乡村生态,不但能凸显乡村聚落的特色,提升其乡土价值,还能激发村民内在动力,影响他们生活方式、思维习惯,从而“开启民智”。事实证明,郝堂村干净整洁的村庄环境,乡土特色的村庄风貌,激发了村民的主动性和主体意识,不但影响到本村很多外出务工村民的回流,更吸引了大量外来旅游者的目光,“美丽乡村”所带来的后续效应仍在发酵。因此,乡村聚落诗意的栖居环境、富有地域特色的乡土景观会成为强大的资源优势,带动有机农业的发展和乡村旅游服务业的壮大,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实现“先生活后生产”。以往的农村整治和规划建设多强调经济和产业发展,往往因片面的追求经济增长而忽视了对乡村环境景观的保护和传承,特别是乡村工业化的发展,直接导致了乡村生态的恶化。乡村聚落与城市相比,在生产方面具有天然弱质性,不是一个具有竞争力的经济实体,而在生活方式、环境景观方面具有完全不同的特质,尤其是其自然环境具有天然的优势,因此,乡村地区首要的问题,应该是充分发挥生态环境的优势,继承和修复乡村地域特色,改善农村的综合人居环境。

3.2 突出乡土地域特色塑造

乡村的道路、溪流、池塘、梯田和山林等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农村聚落形态,不仅有利于维护区域的生态环境,还体现了特定的地域文化和乡土景观特色。在郝堂村整治规划中强调对村庄景观整体意象的保护,保留和延续聚落中的道路、溪流以及古井、古树、祠堂等重要的生活节点,新建的廊桥、小品建筑等有机的融入自然环境,对房屋建筑按照豫南民居风格改造和建设,传承乡村地域特色。当前的村庄规划中,仍有很多套用城市规划的模式,建筑采用单调呆板的行列式布置、无视地形地貌等基底特征、使用城市景观的营造方式,这些都造成了村庄地域特色的丧失。在美丽乡村建设中要注重对地域特色的挖掘和梳理,因地制宜,建设与山水环境相融合、与人文记忆相和谐的乡村聚落。

3.3 强调以农民为主体,尊重村民意愿

美丽乡村建设的主体是农民,只有真正尊重农民和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才能够顺利推进。郝堂村从规划设计的编制、实施和管理各个环节,都充分重视农民的参与。住宅的设计改造方面,每座房子的设计图纸都要征求户主的意见,户主签字同意后才可施工。在环境卫生治理方面,通过开展卫生评比,调动村民保持卫生的积极性。同时,郝堂村还组织各种形式的村民培训学习,宣传村庄建设的思路和方向,让农民从“让我做”到“我要做”,真正把村庄整治当作自己的责任,焕发出农民自己建设家园的热情、智慧和信心,积极主动地配合各种项目安排。

郝堂村的乡村整治遵从自下而上的途径,以农民为主体来推进各项建设活动,这与以往自上而下、以政府为主导推进相比,农民的积极性明显提高,主动融入村庄整治的各个项目中。在美丽乡村建设中,要充分考虑和尊重农民的意愿,通过对农民的深度访谈、问卷调查、规划展示、公众听证会(座谈会)、专题系列讲座等多种参与形式增加参与的有效性。同时要深入了解村庄的历史、文化和各种村规民约,分析乡村的社会宗族关系和社会结构,引导村民自治组织的完善,协调好基层政府、村委会、村民和外部介入力量(包括规划师和NGO组织)的关系,培育乡村自身可持续发展能力。另外,可以利用传统节日和村庄本身的特殊活动事件,开展各类主题活动,创造村民交流互动的机会和平台,丰富农民的文化、娱乐生活,形成村庄的凝集力、认同感和归属感,从而调动村民参与村庄建设的积极性。

4 结语

郝堂的村庄整治包含了物质层次的环境卫生治理、住宅整饰、生态系统修复,以及组织实施管理层面的村社共同体的建设、金融创新等多个方面,是一个从规划到实施、维护管理的系统工程。在整个过程中,始终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以“把乡村建设得更像乡村”为理念,把村庄人居环境的优化作为重点,配合村庄社会组织和金融创新,实现了村庄环境品质的提升和乡村特色的重塑,在此基础上,推动有机农业和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实现了村庄的整体发展。在我国当前的美丽乡村建设中,要树立整体系统的观念,以郝堂村为借鉴,在修复乡村生态和保持乡村特色的基础上,创新农村社会组织和金融体系,强化以村民为主体释放乡村活力,探索适宜于当代农村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摘要:当前村庄规划从理念、路径到方法都面临转型,注重生态环境的修复、综合的空间整治和地域特色的传承逐渐成为美丽乡村规划建设的重点。河南省信阳市郝堂村是近几年村庄规划整治中凸显出的一个典型。文章通过分析郝堂村的规划设计、整治措施、运行管理,总结小规模渐进式村庄整治的特点,并提出对当前美丽乡村建设的启示:“先生活后生产”的理念、突出乡土地域特色塑造、强调农民的主体地位。

关键词:村庄整治,美丽乡村,地域特色

参考文献

[1]王磊,孙君,等.逆城市化背景下的系统乡建——河南信阳郝堂村建设实践[J].建筑学报,2013(12):16-21.

[2]卢伟娜,陈新林,等.乡村景观建造思路探索——基于信阳市郝堂村的实践[J].林业科技开发,2013(6):131-135.

[3]周立,肖刚.前三十年看小岗,后三十年看郝堂——评郝堂村养老资金互助社[J].银行家,2013(8):113-114.

[4]戴志中,郑贤贵.巴蜀地域传统聚落空间形态对当代新农村规划的启示[J].室内设计,2010(6):52-55.

[5]孙君.农道——没有捷径可走的新农村建设之路[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4.

[6]赵民,赵蔚.社区发展规划——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篇4:村生态环境整治规划

关键词:村庄整治;实施措施;政府引导;村民参与

1、村庄整治的背景及现状

新农村建设的标准就是要村容村貌整洁,要实现村容村貌的整洁,必须通过村庄环境整治来创造宜居村庄。因此,在本次村庄环境整治规划中,按照“六整治”、“六提升”的要求来进行本村庄环境整治规划和设计,通过规划的推动和实施,充分发挥农民和社会各方面在新农村建设中的积极性,引导广大人民群众,通过辛勤劳动,来改变村容村貌,改善生活居住条件。

义成村位于川姜镇的东北部,南与磨框镇村接壤,东、北分别与海门市和南通高新区搭界,西与姜灶社区隔河相望,全村总面积约2.88平方公里。现状居民点位于村域东南部,紧靠金浩路东侧。集居区以内部南北小河为界,分东西两个组团,其中西组团为一期工程,由13幢多层公寓楼组成;东组团为二期工程,由14幢多层公寓和8幢小高层公寓楼组成。居民点内部道路、停车位等已基本建成,主干路沿线已架设了路灯,污水处理站、垃圾转运站、活动式垃圾桶等环卫设施已基本到位,区内环境卫生有专人保洁,基本上做到日产日清。现状绿化参差不齐,其中西组团较差,在绿化内夹种蔬菜较为普遍;东组团则相对较好,但绿化档次不高,品种较为单调,缺少小品等点缀。村服务中心位于集居区入口处,为一层建筑,办公条件相对简陋。(图1)

2、村庄整治的措施

在义成村的村庄整治规划中,着重对村口、建筑、道路、环境、基础配套设施等方面的整治。(图2)

2.1村口形象整治

采用环境营造与入口小品相结合的设计理念,在入口东南侧结合小游园布置景观花木、趣石等,作为村庄入口标示。

2.2村庄建筑风貌整治

集居区为近几年拆迁安置新建的住宅小区,建筑外观质量较好。规划对有损建筑景观风貌的外墙、屋面、阳台、栏杆等进行统一整治,保证建筑外立面的整洁。

2.3村庄道路整治

对村庄破损的路段进行修缮,对现状路幅较窄,不能满足通行需求的路段进行拓宽。并在两侧宜展宽处规划停车场地作临时停车或车辆交汇,以提高道路的通达性。

2.4村庄绿化景观整治

规划强调村庄绿化的乡土特色,尽量保留现有树种,对树龄在20年以上的树种应进行生态维护。主要道路两侧一般种植枝小叶茂的树种。次要道路和房前屋后空地宜种植果树木林等。村口作为绿化的重点区域,宜体现自然、亲切、宜人,体现地方特色与标志性。宅旁绿化应充分利用屋旁宅间的空间,以小尺度绿化景观为主,见缝插绿。游园及公共绿化空间应结合村庄公共服务设施布置,绿化宜以观赏类乔木与花灌木搭配为主。水旁绿化应结合亲水设施安排,以亲水植物和水生植物为主。

2.5村庄河塘及岸线整治

保留现有河塘水系,并进行必要的整治和疏通,改善水质环境。禁止填埋村庄内部面积较大的水塘。对村庄内的河塘整治应以清淤疏通为主,对河塘边的原有树木禁止砍伐。河塘坡岸尽量随岸线自然走向,宜采用自然斜坡形式,并以生态驳岸形式为主。河塘绿化应尽量保持河塘岸边原有的自然绿化,河塘绿化以亲水植物为主,采用自然生态的形式,营造自然式滨水植物景观。

2.6村庄排水整治

雨水:排放主要采用自然漫排形式,对自然排放有困难的地段,可采用明沟或暗渠收集方式。

污水:村庄设置一体化污水处理设施,处理后排入池塘。

2.7村庄电线杆及线路整治

对现状杆线和线路进行必要的规整,在最大化保留现状杆位基础上,根据实际需求进行杆位调整。

村庄通信线路采用地面敷设,电信、有线电视线路亦为地面敷设。

2.8村庄路灯照明整治

照明采用独臂式路灯方式,尽量结合电线杆布置,在没有条件架设电线杆的位置,可结合建筑山墙布置。建议采用节能灯。

规划保留原有的路灯,同时根据实际需要新增随杆架设路灯。满足村庄内无暗点的要求。

2.9村庄环境卫生及环卫设施整治

环境卫生整治主要是清理乱堆乱放、乱贴乱画、乱搭乱建,露天粪坑、畜禽散养,破败空心房,拆除严重影响村容村貌的设施。

环卫设施整治应重点对垃圾箱、垃圾房进行布局,垃圾收集点的服务半径一般不超过70m。在布局上既要方便实用,又不能影响街道美观,一般采用可移动式垃圾收集箱。垃圾房结合村庄规模、集聚形态确定垃圾房位置、容量。

2.10村庄配套设施及活动场地整治

在小区主入口处布置小区综合配套服务设施,方便村民办事、提升村民生活水平。在村庄南侧的小游园内设置活动广场,配置儿童游乐场地以及老年活动健身器材。

(图1)     (图2)

3、村庄整治的实施

政府应加强政策指导、技术服务,引导村民参与和监督村庄整治规划的编制与实施。村庄整治规划所有成果应向村民公布,确保规划确定的目标、内容和实施办法能充分体现极大多数村民的意愿。村庄整治的具体项目应当根据实际需要与经济条件,由村民自主选择确定。提倡村民自主实施部分整治项目。

义成村的村庄环境整治,在资金投入上有政府出资和村民个体出资相结合的方式。政府资金的投入,保证主导控制作用,保障村庄环境整治的要求,保质保量的完成,达到规划预期的效果。村民资金的投入使得村庄环境整治工作和自身的利益融合在一起,村民自觉参与到村庄环境整治规划的过程中来,监督村庄环境整治的实施。

4、结语

村庄环境整治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工作,是改善村庄设施,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形成环境优美、适宜居住的乡村面貌的重要举措。村庄环境整治改善了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给农民得到实惠。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新农村建设的各项政策的落实,村庄环境整治工作将迎来新局面。

参考文献:

[1]江苏省村庄规划导则(2008).

[2]《村庄整治技术规范》GB50445-2008;

[3]《全省村庄环境整治行动计划》(苏办发〔2011〕40号).

[4]江苏省村庄环境整治标准及三星级“康居乡村”评分办法.

作者简介:

篇5:村生态环境整治规划

长安大学城市研究所张新王圣学

摘要:结合长安大学在西安市新农村规划的实践,对空心村的现状特征和产生原因进行分析,提出整治空心村的规划原则和技术路线。探索在新农村建设的背景下,从规划入手进行空心村整治的方法和手段,以改善村庄的人居环境,建设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关键词:空心村、村庄整治、村庄规划缘起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村庄面貌普遍发生变化,但部分村庄整体发展缺乏活力、管理薄弱、村庄中心衰败、外围建设无序蔓延,一般称之为空心村现象。这不仅严重影响了村容村貌和农村居民的生产生活,而且由此引发的土地纠纷直接影响了社会稳定,更为严重的是造成了土地资源的极大浪费,带来一系列的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问题,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和谐社会的建设。

新农村建设为空心村整治提供了契机。2007年,长安大学编制了西安市近100个试点村的村庄规划,在村庄规划编制的实践过程中,发现近四分之一的村庄存在空心村现象,如何看待和解决空心村问题,非常值得有关部门、规划设计者和建设者的深思。2 空心村的现状特征

综合分析多个空心村,它们具有如下共同特征:①村庄中心建筑破败,密度低,人口少;②村庄周围建筑质量较好,多为新建住宅;③村庄用地布局分散,内部废弃宅基、空地较多,土地浪费现象严重;④缺乏公共设施和市政公用设施,环境差,道路窄,影响了村民的生产生活。空心村产生的原因分析

3.1落后的村庄规划管理是空心村产生的主要原因

村民收入的增加,使农户对住宅进行更新的能力逐步增大。由于受到宏观政策的影响,经济水平高的农户不能移居城镇,由此就导致了农宅的就地更新。村庄落后的规划管理促成了空心村的形成,它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3.1.1 宅基地选址的自发性

由于多数村庄没有规划,因此,农民建房倾向于选用自家承包田附近的宅基地,一来可以缩短耕作半径,方便劳作;二来建房时可以占用承包田,以备宽打宽用。随着建房的增多,村庄外围的耕地首先遭到占用。

3.1.2 村土地产权不明晰

我国宪法规定:宅基地和自留地、自留山属于集体所有。但属于乡镇、村、组哪一级并没有规定清楚,这就给土地的管理造成很大困难,同时,不少农民抱着“不占白不占、占了也白占”的心理,进一步导致新宅的外扩。

3.1.3 村庄空置户管理缺乏相应的政策

近年来,随着非农化的发展和国家户口政策的逐步放开,很多农户开始移居城镇,但他们大多数不愿放弃在村庄的农宅,形成农宅空置、一户多宅的现象。由于农村的旧宅只是空置备用或是供老人使用,因此投资上的维修资金较少,从而这些农宅趋于毁弃的速度也较快。随着老人的去世以及迁出户对城镇的适应,这些空置农宅则成为空心村新的策源。

3.2 村庄格局是造成目前空心村形成的基础

其一是农宅本身的结构类型。传统的农村住宅大多为泥草房和砖木结构房,开间小、进深浅、层高低。改革开放后建的农宅大多为砖混楼房或平瓦房,它的占地面积比传统农宅大,因此原有的宅基地无法容纳新宅,同时,由于新建农宅的一层檐口层高也比原来基地周围的农宅高,按农村习俗,两者不能相邻。因此新建农宅无法原拆原建,原有宅基地只好闲置,而新的农宅则向村外围发展。其二是村庄内的地形地貌。村庄内的低洼地、坡地等,由于建房成本较大,长期废置,从而变的垃圾遍地,杂草丛生,更加无人过问,导致村内空心。

3.3 村内基础设施落后,公共设施缺乏是空心村产生的原因之一

一方面,村内道路多为土路,且较狭窄,交通不便,而村外临县乡公路,交通便利,从而导致村民沿公路两侧建房。另一方面,村庄的商店、学校、幼儿园多沿公路分散布置,而村内公共设施缺乏,向心力差,从而促进了村民在村庄外围建房。

3.4 土地产出效益低下在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空心村的形成近年来,由于农产品价格偏低,土地的产出效益出现滑坡,致使农户珍惜土地的意识淡薄,村庄中的废弃地、空宅地更是听之任之。空心村整治的规划探索

空心村是农村现代化过程中,由于迅速发展的村庄建设和落后的规划管理体制之间的矛盾造成村庄外围粗放发展而内部衰败的空间形态的分异现象。因此,制定科学合理的规划和严格的管理措施对空心村进行改造,可以有效地调整村庄用地和布局,改造空心村的空间结构,从而营造出内聚的空间氛围,取得从空间结构着手改造空心村的成效。在这个意义上说,从规划入手进行空心村的整治是一种可行的思路。

4.1 空心村整治规划的原则

4.1.1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的原则

整治空心村,必须立足于村庄的实际,充分利用村庄的现状和自然条件,这样才更具操作性。具体规划时,要对旧居民点的建筑物密度、年限、质量、结构、面积、造价、使用性能以及外部空间环境等逐一评估,然后综合村庄的自然条件、地形地貌、经济实力、村民意愿等因素,确定是新建还是改造;是成片改造,还是逐户改造,或维修利用与改造相结合;是分期分批改造还是一次性改造,制定规划方案和整治对策。

4.1.2 弹性规划,分期实施的原则

要以发展的观点进行规划,增强规划的弹性。首先,要远期与近期相结合,新建与改造相结合。远期规划可以控制建设用地的功能分区和用地规模,做好道路骨架布局;近期规划和设计应当详细,能够指导住宅和环境设计、施工,有效控制建设程序。其次,要对规划范围内未利用土地的开发应当进行严格的论证,合理安排功能。目前无法确定用地规模的可以作为预留发展用地,给发展留有余地,以使用地规模与经济发展同步。最后,要做好分期建设规划,以适应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公共设施的布局和配置既要考虑配套完整,又考虑分期实施的可能。

4.1.3内聚集约的布局原则

目前,用地布局分散、内部空心是空心村的最大问题。因此规划不应局限于每户需要多少建筑面积,需要多少宅基地等问题,而应加强对村庄内部居住环境和居住品质的关注。采用内聚集约的村庄布局形态,有利于节约用地,形成向心性的、易于交往的、有认同感的内部环境和高品质的中心,从而增加村庄活力,提高村民生活品质。

4.1.4 规划和管理并重的原则

俗话说“三分规划,七分管理”,严格的管理是规划实施的保障。空心村的主要原因就是落后的规划管理,一是宅基地的审批;二是废弃、闲置农宅的流转。因此,在规划时,应当研究相应的管理政策和实施措施,以确保规划更好的执行。

4.2 空心村整治规划的技术路线

4.2.1 集中布置公共设施,营造活力繁荣的村中心,增强向心性

为形成内聚型的村庄布局,在村中心集中布置村委会、商店、广场等公共服务设施。村委会、图书室、文化室可以综合设置,形成行政文化中心;商店、超市、信用社、卫生所等

服务设施也可以集中设置,形成商业服务中心;中心广场可布置绿化、小品、健身器材和座椅,形成村内的休闲和集会中心。这样,三心合一,集聚人气,营造活力繁荣的村中心,增强村庄的向心性。

4.2.2 改造村庄内部道路,吸引村民向内搬迁

首先改造经过村中心的主路,最好是形成“十”字形的道路主框架,使村中心具有便利的交通,以引导村中心和道路两侧建筑的改造。然后改造村庄内部的支路和小路,形成便利通畅的交通网络。这样,随着村庄内部交通条件的改善,废弃宅基地的更新和村外居民的向内搬迁就会逐步实施。

4.2.3 紧凑布置民宅,增强用地集约度

规划应在改造村民住宅的同时,逐步调整宅基地,促使居住建筑集中布置。一是在村庄内部的空地和废弃地布置民宅;二是结合破旧住宅的改造,逐步调整过宽的住宅间距;三是更新废弃宅基地。通过挖掘村庄内部用地潜力,改变村空心现象,增加用地集约度。

4.2.4 改造村内地形,营造高品质的人居环境

对于村内的低洼地、台地和杂树林等不适合建设的用地。规划可以因地制宜,设置园路、小品和活动场地,将其改造为小广场、街头绿地和小游园,为居民提供游憩和活动场所,营造高品质的人居环境,以促进周边住宅的更新改造和集中布置。

五 结束语

空心村现象较为普遍,且矛盾突出,是新农村建设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由于空心村的形成具有复杂的社会历史背景,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空心村的改造必将涉及到社会改造的方方面面,决非单纯从技术角度出发或者短时期内能够解决的问题,还需要规划人员与各方面的协同合作,以及有关法规的逐步建立健全。但无论如何,加强对空心村现象及其对策的研究和实践指导是当前新农村建设迫切需要的,同时,也是意义深远的,这也是从规划角度出发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应尽的责任。

参考文献

[1] 薛力.城市化背景下的“空心村”现象及其对策探讨[J].城市规划,2001(6):8-13.[2] 张军英.“空心村”改造的规划设计探索[J].建筑学报,1999(11):12-15.[3] 吕社奇.浅析空心村现象的危害与根治措施[J].小城镇建设,2004(3):92.[4] 夏思邦,宗杰,赵盟.永城市农村“空心村”整治浅析[J].资源产业2004(6):62-64.The planning exploration of inner decaying village governance

Zhang XinYang Rui qiang

Abstract:The article relates with the practices of inner decaying village governance in the Xi an.It analysis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causes of inner decaying village,and discusses the planning principles and technical routes.Key words:inner decaying village;village governance;village planning

作者简介:张新(1975-),男,长安大学建筑学院硕士研究生,陕西 西安 710061。

稿件标题:“空心村”整治的规划探索

作者:张新王圣学

通讯地址: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大学小寨校区601#信箱(张新)

邮编:710061

移动电话:***

篇6:环境整治村总结

为切实改善农村环境面貌,不断提高农村生产、生活环境质量,我村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村两委班子和环境整治领导小组带领全村广大党员、村民根据整治要求和目标,按照整治计划,认真扎实地开展工作,基本完成环境整治各项任务,做到路面平整、畅通,环境整洁优美,空气清新怡人,展现出一个绿化、美化、净化、亮化的新村庄。

一、基本情况

###村是由###、###、###、###四个自然村组成的行政村,总户数930户,总人口2596人,村庄区域面积3.03平方公里。村民主要经济来源以农业为主,2010年人均纯收入158458元。村两委班子11人,党员116人。

二、加强组织领导,明确创建工作的任务和职责

自提出整治工作目标后,我村全面部署了整治工作,把卫生整治和发展有机的结合起来,做到同步规划、同步部署,宣传发动到位,组织领导到位、工作责任到位、卫生督查到位。

1、抓宣传发动到位。村二委对创建工作高度重视,先后召开党员大会,村民代表会议,村民小组长及村二委会议等。专题研究和部署环境整治村创建工作,明确创建工作重点,落实各项工作措施,广泛动员全村党员、干部、群众积极参与环境整治村创建活动。同时,充分利用宣传标语、黑板报、宣传橱窗等形式宣传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做到家喻户晓,人人明白,改善人均环境,提升文明素养,激发

和调动群众支持环境治理,参与环境治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一步宣传环境整治村活动的目的和意义,引导村民自觉参与此项创建活动,努力营造良好的创建氛围。

2、抓组织领导到位。村专门成立创环境整治村工作领导小组,由支部书记担任创建领导小组组长,村委会主任担任副组长,村班子其它成员为组员,明确责任人,做到整治工作和村级日常工作紧密结合,建立建全整治工作机制,形成齐抓共管的整治格局。

三、全面开展环境卫生综合整治

1、落实安排卫生保洁。一是推行农村生活垃圾收集制工作。全村共配有专职保洁员4名,半封闭式垃圾站10个,垃圾桶50只,保洁覆盖面达100%。我村明确落实好保洁员工作责任制、责任区、签订协议做到定人、定标准、定路段、定区域、定报酬。二是以提高为目标,进一步提升整治档次。我村整治领导小组加强健康知识,卫生和公民道德的宣传教育,提高村民搞好卫生的自觉性,增强村民的卫生意识和自我意识,通过垃圾桶的配备,村民随手乱扔垃圾的现象明显减少,保持村容整洁已逐渐成为村民的意识。

2、硬化村内主干道。一是我村投入资金对村里主干道进行修整硬化:上新宅小桥头至白坎头段以及下店农村新建住房主要道路硬化,总长1000米左右;崇新庵朱家至上村新建住房主要道路硬化,总长800米左右;杨宅、黄藤市两自然村各硬化800米左右的新建住房道路硬化村道硬化总长度2600米。二是村干部负责,到各组挨家挨户动员广大农民对自己住宅四周杂草、垃圾、杂物进行卫生清理。村投入一定量资金、劳动力对道路两侧杂草,下水道及水沟的环境卫生进行全面

整治。

3、绿化环境。为保证绿化建设工作顺利开展,村委特意建立一个绿化实施领导小组,由村党总支书记周友安担任组长,全面部署绿化工作,由村长周辛安负责工作的实施,并与村委其他班子人员共同商讨,责任明确。在建立组织的基础上,工作小组首先制定了专项计划任务,对道路、河道、以及公共绿地作了统一绿化部署,共绿化1000平方米,种树500棵。

4、开展河塘整治。完成对黄藤市门前塘、上新宅瑶塘、崇新庵上村厅塘的整治工作。通过清理淤泥、挖深塘底、修建专门排污渠道并对周围堤岸加固硬化,改善水质、改善环境。并对###村所有的山塘水库进行隐患排查,加固池塘提防,提高泄洪能力;疏通长度沟渠,清理渠内垃圾水草,保证水质清澈,水面无漂浮物。

5、确保卫生改厕。清除全村露天粪缸,新建冲洗式公共厕所,全村总户数930户,使用卫生厕所853户,农户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91%,并有三格式化粪池一个。

6、建立长效管理制度。在硬件建设上,整修道路,整改公厕,畅通河道沟渠,做到生活垃圾及时处置,解决垃圾随意处置现象。在软件建设上,从完善管理机制入手,逐步建立和形成一套###村环境卫生整治的长效机制。

安华镇###村村民委员会

上一篇:幸福瞬间主持稿下一篇:交通调研报告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