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通知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河南省生态环境建设规划

2024-05-02

的通知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河南省生态环境建设规划(通用5篇)

篇1:的通知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河南省生态环境建设规划

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河南省生态环境建设规划的通知

(豫政〔1999〕49号 一九九九年六月十八日)

省计委组织有关部门制订的《河南省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已经省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组织实施。

河南省生态环境建设规划

根据《国务院关于印发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的通知》(国发〔1998〕36号)精神,结合我省实际,特制定河南省生态环境建设规划。

一、我省生态环境建设现状

我省地处山丘向平原、暖温带向亚热带双重过渡地带,又是黄河历次改道和泛滥的主要地区。建国以来,全省人民发扬愚公移山精神,开展了大规模的植树造林、整治山河活动,先后实施了黄河故道防护林工程、山区小流域治理工程、旱地农业工程等,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5973平方公里,修梯田、建坝地72.4万公顷,修建各类小型水利水保工程150万座,人工种草14.7万公顷,人工造林保存面积120多万公顷,封山育林35.8万公顷,林木覆盖率提高到19.7%。但是,由于长期以来我们对生态环境的重要性认识不够,致使生态环境在治理的同时继续恶化,主要表现在:

--水土流失现象日趋严重。目前全省尚有水土流失面积34631平方公里,约占全省山丘区总面积的44.1%。近年来,全省每年新增水土流失面积160平方公里。

--荒山面积大,风沙危害加剧。全省尚有近100万公顷的宜林荒山尚未绿化;平原地区流动半流动沙丘上升到4万多公顷,还有66.8万公顷的沙漠化土地缺乏综合治理,风沙危害的程度呈上升趋势。

--森林无证采伐、滥伐、盗伐现象屡禁不止,毁林开垦和乱占林地现象日趋严重。全省近10年来有11.76万公顷森林植被和2.24万公顷防风固沙林被毁,降低了其防风固沙、蓄水保土、涵养水源、净化空气等生态功能。

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给我省经济和社会带来了极大的危害,严重影响可持续发展。一是加剧贫困程度。我省34个贫困县中,有29个县水土流失严重,恶劣的生态环境是当地群众贫困的主要根源。二是加剧耕地等资源的衰竭。据有关部门测算,豫西黄土丘陵区每年因沟蚀毁减耕地3万公顷;全省每年因水土流失造成土壤流失量达1.2亿吨,相当于损失掉2.4万公顷的耕地,流失掉的土壤中NPK养分含量折合成标准肥约100万吨,比全省山区每年施用的化肥总量还要多。三是加剧自然灾害的发生。由于降雨量的减少和水土流失,河道、水库淤积越来越严重,黄河流域的伊河、洛河及沁河河床已抬高1.8米左右,淮河流域的沙河等河床已抬高0.9--2.25米,近年来一些河流发生小洪水、高水位、多险情、大损失的严重情况,就是上中游水土流失淤积河床、泄洪不畅的结果。

二、生态环境建设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

我省生态环境建设的指导思想是:以改善生态环境、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实现可持续发展为基本目标,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紧紧围绕我省生态环境所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统筹规划,突出重点,量力而行,分期治理,以科技为先导,以重点地区综合治理为突破口,实行治理与保护、建设与管理并重,把生态环境建设与国土整治、经济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处理好长远与当前、全局与局部的关系,促进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按照以上指导思想,我省生态环境建设应该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坚持按客观规律办事,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讲求实效,采取生物措施、工程措施与农艺措施结合,各种治理措施科学配置,相互协调,发挥综合治理效益;

--坚持连片集中治理,发挥规模效益,努力做到建设一片,成功一片,保护一片、受益一片;

--坚持把生态环境建设与产业开发、农民脱贫致富、区域经济发展相结合,各类治理措施要有利于提高资源的利用价值、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改善长期的生存和发展环境;

--坚持依法保护和治理生态环境,认真贯彻《农业法》、《森林法》、《草原法》、《水土保持法》等有关生态环境建设的法律法规,把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纳入法制轨道;

--坚持依靠科技进步,大力采用先进适用的科学技术,努力提高生态环境建设工程的质量和效益;

--坚持依靠广大群众,广泛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共同参与治理,实行国家、集体、个人一起上,建立多层次、多元化的生态环境建设投入机制。

按照国家生态环境建设的总体规划,我省生态环境建设的总体目标是:建立能适应可持续发展的良性生态系统,实现中州大地山川秀美。按照量力而行、分步实施的原则,我省生态环境建设的目标按近期、中期和远期三个阶段进行规划:

(一)近期目标。从现在起到2010年,用大约12年时间,坚决控制住人为因素产生的水土流失,全省宜林地全部绿化,生态环境比较恶劣的黄河中游等水土流失重点地区和沙丘区的治理初见成效。主要奋斗目标是:到2010年,新增加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5600平方公里;完成造林合格面积106万公顷,4万多公顷流动半流动沙丘全部用林草固定;新增森林面积58万公顷,林木覆盖率达到25%以上;改造坡耕地26.8万公顷,退耕还林还草3.2万公顷,高标准农田林网面积占宜林网面积的85%;建设一批节水农业、旱作农业和生态农业工程;新增自然保护区14个,自然保护区面积占国土面积的2.1%,基本遏制住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

(二)中期目标。从2011年--2030年,大约用20年时间,使全省生态环境明显改观。主要奋斗目标是:全省适宜治理的水土流失地区基本得到初步整治,新增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8000平方公里;全省林木覆盖率达到30%,森林资源分布比较合理;改造坡耕地42.5万公顷,25度以上坡耕地全部退耕还林还草,25度以下坡耕地全部实现梯田化;旱作农业、节水农业技术在大部分地区得到广泛应用;建立起比较完善的生态环境预防监测和保护体系。

(三)远期目标。从2031年--2050年,全省建立起基本能适应可持续发展的良性生态系统,实现中州大地山川秀美。这一阶段主要对已治理的水土流失面积进一步完善、巩固,提高治理标准,把大部分梯田建成高产稳产农田,全省林木覆盖率达到35%左右。

三、我省生态环境建设的总体布局

我省地貌条件复杂,区域差异较大。西北部是太行山地和丘陵,且多为石质山地,山势险要,起伏较大,植被稀少,干旱和水土流失较为严重。豫西山地和丘陵,多为黄土地貌类型,水土流失极为严重,是生态环境治理的重点区域。南部大别山区,植被较好,但不少地方也存在较为严重的水土流失问题。东部平原地区,尤其是黄河故道和黄泛区,分布着众多沙丘沙地及岗地,仍有不同程度的风沙危害。针对上述特点,参照国家划分的生态环境建设类型以及我省农业、林业、水土保持、自然保护区等规划和区划,将全省生态环境建设分为六大区域:

(一)黄河中游地区:包括三门峡、洛阳、郑州、焦作、济源5个市的25个县(市、区),土地总面积30104平方公里。这一地区是我省生态环境问题最为严重的地区,现有水土流失面积11510平方公里,约占全省水土流失面积的1/3。这一地区十年九旱,不仅农业广种薄收,产量低而不稳,而且常常发生人畜饮水困难,使一部分农民长期处于贫困状态,是我省贫困人口最为集中的地区之一。这一地区生态环境建设的主攻方向是:以小流域为治理单元,以县为基本单位,把建设基本农田作为突破口,综合运用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和耕作措施,集中连片,综合治理。陡坡地要退耕还林还草,实行草、灌木、乔木相结合,恢复和增加植被。在塬、梁、峁和丘陵、沟坡上营造农田防护林和水土保持林,在水利条件较好的河川两岸营造生态经济林和用材林。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建设自然保护区。大力兴修水窑、水池、小水库等蓄水工程,解决人畜吃水问题。发展雨水集流节水灌溉技术,推广普及旱作农业技术。调整农作物种植结构,积极发展林果和食用菌产业。要大力发展节粮型畜牧业,并注重解决林牧矛盾,实现以草养牧,以牧促林,林牧业共同发展。

(二)长江上中游地区:包括南阳市和驻马店地区的12个县(区),土地总面积24850平方公里,现有水土流失面积7181平方公里。这一地区生态环境的主要问题是:人口集中,坡耕地面积大,耕作粗放,林草稀少,滥垦、滥挖、滥牧现象严重。生态环境建设的主攻方向是:以小流域为单元,以改造坡耕地为中心,全面规划,综合治理,合理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变单一粮棉生产为农林牧相结合,禁止陡坡开荒,大力发展经济林、薪炭林。在丹江口库区、鸭河口库区要重点营造水土保持林。

(三)淮河上游伏牛山区:包括许昌、郑州、平顶山、驻马店4个地市21个县(市、区),土地总面积21911平方公里,现有水土流失面积7970平方公里。这一地区生态环境的主要问题是:坡耕地及荒山面积较大,特别是低山丘陵区,由于垦殖不合理,植被破坏严重,水资源缺乏,干旱威胁较大。这一区域又是我省的暴雨中心地带,极易形成水土流失。生态环境建设的主攻方向是: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并举,加大封山育林与退耕还林还草力度,搞好水土保持林和水源涵养林建设,积极发展林果业;兴修塘堰坝工程,拦蓄地表径流;闸沟造地,整修梯田,扩大基本农田;调整作物结构,发展旱作农业和节水灌溉。

(四)桐柏、大别山区:包括信阳、南阳市的13个县(区),土地总面积24103平方公里,现有水土流失面积6018平方公里。这一区域生态环境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丘陵地区表风化物疏松,降水较多,降雨强度较大,现有林种结构不合理,加之滥伐森林、滥垦耕地,常因降雨造成水冲沙压良田,泥沙淤积塘库。生态环境建设的主攻方向是:实行封山育林,设立天然次生林保护区,恢复和保护林草植被,采取乔灌草混交,立体种植;整修梯田、塘堰坝,对坡地茶园、“久水田”、“落河田”进行改造,防止水土流失,提高土地生产能力。

(五)太行山区:包括安阳、鹤壁、新乡、焦作4个市的13个县(市、区),土地总面积11120平方公里,现有水土流失面积3432平方公里。该区域生态环境的主要问题是:谷深坡陡,土薄石多,干旱缺水,植被稀少,森林覆盖率只有5.55%,是全省山丘区林草植被最稀疏的地区。生态环境建设的主攻方向是:加快荒山绿化步伐,在海河上游重点建设水源涵养林和水土保持林;大力开展兴修梯田、修建水窑、水池和防洪固地工程等小型水利工程建设,推行和普及节水灌溉、旱作农业技术和抗旱造林技术。

(六)平原风沙区:包括安阳、濮阳、鹤壁、新乡、焦作、郑州、开封、商丘、周口、许昌等10个地市的43个县(市、区),共有沙漠化土地面积68万公顷,其中流动半流动沙丘面积4.3万公顷,是平原农区中生态环境最为脆弱的地区。生态环境建设的主攻方向是:以营造防风固沙林和农田防护林为重点。突出抓好同现有流动半流动沙丘的防风固沙林建设,尽快将毁林种地的防风固沙林退耕还林还草,增加沙区林草植被;围绕城市市区和主要铁路、公路干线开展绿化美化工作,实施城郊生态防护林工程和绿色通道工程,减轻风沙对城镇和交通干线的危害;调整种植业结构,将目前的“粮-经”二元结构调整为“粮-经-草”三元结构;同时要大力发展沙区畜牧业,改良土壤,发展节水灌溉,控制荒漠化扩大的趋势。

上述六大区域的生态环境建设,是全省的总体布局,在实施过程中应注意全面推进和重点突破相结合。根据国家的总体部署和阶段性安排,以及我省各方面的承受能力,将选择那些对实现近期目标最为重要、生态环境最为脆弱的黄河流域、长江流域以及平原沙丘区的重要县市,优先进行综合治理,力争在短期内有新的突破。其他区域的生态环境建设,除继续抓好目前正在实施的太行山区绿化、淮河上游防护林、沙区造林、淮河流域和太行山国家水土保持重点防治工程、生态农业试点等各类生态环境建设工程外,将根据国家的统一安排和我省的财力情况,分期予以实施。

四、生态环境建设的主要政策措施

(一)加强领导,切实做好生态环境建设的组织实施工作。

生态环境建设是一项跨地区、跨部门、跨行业、跨世纪的综合性系统工程,为保证规划的顺利实施,由省计委会同有关部门建立全省生态环境建设联席会议制度,统筹研究和安排全省生态环境建设中的重大事宜。计划部门对生态环境建设要统筹规划,综合平衡,搞好组织协调。农业、林业、水利、畜牧等行业主管部门,按照其职能分工,加强行业指导和工程管理。财政、金融、土地、环保、矿产、科技等部门都要积极支持生态环境建设。

(二)增加生态环境建设投入,建立健全稳定的投入保障机制。

坚持国家、地方、集体、个人一起上,多渠道、多层次、多方位筹集生态环境建设资金。积极争取国家生态环境建设、水土保持、营林工程、生态农业等方面的专项资金。省级投资主要用于对全省有较大影响的重点区域和重点工程。地区性的建设项目,由市地、县负责投入。小型建设项目主要依靠广大群众劳务投入和以工代赈,并广泛吸引各方面投资。

各市地、县要对生态环境建设的投入作出长期安排,在安排基本建设投资、支农资金、农业综合开发等资金时,要把生态环境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内容。要积极争取国外资金,用国外的长期低息贷款安排生态环境建设项目。按照“谁受益,谁补偿,谁破坏,谁恢复”的原则,建立生态效益补偿制度。按照“谁投资,谁经营,谁受益”的原则,鼓励社会上的各种投资主体向生态环境建设投资。要大力开展义务植树种草活动,继续完善劳动积累工制度,利用农村剩余劳动力和农闲时间组织群众开展生态环境建设。

(三)提高法制观念,依法保护和治理生态环境。

认真宣传《森林法》、《水土保持法》、《草原法》、《野生动物保护法》、《环境保护法》、《土地管理法》等法律法规,不断提高全民法制观念,形成全社会自觉保护环境、美化环境的舆论环境。各级、各有关部门在研究制定经济发展规划时,要统筹考虑生态环境建设。在经济开发和项目建设时,严格执行生态环境有关法律法规,在项目设计中充分考虑对周围生态环境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评估报告,安排相应的建设内容;工程验收时,要同时检查生态环境措施的落实情况。严格控制在生态环境脆弱的地区开垦土地,严禁毁坏林地、侵占湿地、污染水资源、浪费土地,违法者必须追究责任。同时,对生态环境建设要设立重点监督区和重点保护区。

(四)大力推进科技进步,积极推广先进适用的科技成果。

生态环境建设必须把科技进步放在突出位置。农业、林业、水保等科技研究和开发机构,要围绕生态环境建设的突出问题,开展科技攻关,争取在一些关键技术上有所突破,并且要巩固和完善生态环境监测、科技推广、信息服务体系,为各地生态环境建设提供技术服务。要加强对农民的技术培训,使他们大部分都

能了解和掌握植树种草、水土保持、防治荒漠化、节水农业、旱作农业、生态农业等方面的科技知识。各地、各部门要认真总结经验,制定和推广规范化的技术规程。按照试验、示范、推广的路子,办好各类试验示范区。

(五)稳定和完善有关政策,认真搞好退耕还林和“四荒”承包工作。

毁林开荒、乱占林地、过度放牧、陡坡种植是水土流失的根本原因。从现在起,要尽快将25度以上的陡坡地退耕还林还草,减轻经济活动对自然生态环境的压力。同时,要高度重视封山植树、天然林保护工作,提高森林资源的总量和质量,从根本上改善生态环境,促进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

荒山、荒坡、荒沟、荒滩的治理和合理开发是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内容。各市地、县要继续推进“四荒”承包改革,加快开发和治理,切实保障开发者的合法利益,允许打破行政区划界限,允许不同经济成份主体购买“四荒”使用权;允许购买使用权的经济主体按照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形式经营“四荒”土地;允许“四荒”使用权一定50年或更长时间不变。治理开发成果允许继承转让,国家征用时,要对治理成果予以补偿。不论哪种承包形式,都要严格按合同执行,因未履行合同规定需要变更承包主体的,必须严格依法办事。对“四荒”承包治理项目,在贷款和税收等方面要尽可能提供优惠条件。

(六)坚持建设和管理并重,确保工程质量和效益。

生态环境建设工程必须严格按照基本建设程序管理,建立和完善工程立项、审批、实施、质量监督与工程验收等制度,实施动态管理。各市地、县的生态环境建设规划以及重点建设工程的设计,要广泛吸收各方面的意见,做好经济、技术上的评估和论证。建设项目要实行招投标制,允许不同经济主体参与投标建设。建立和完善质量管理和技术监督体系,严格按照国家、省颁布的标准组织设计和施工,逐步引入工程监理制度,定期对工程建设情况进行检查、考核和评估,确保工程质量。加强已建工程的维护和管理,完善管理责任制,使之发挥长期效益。文章来源:中顾法律网(免费法律咨询,就上中顾法律网)

篇2:的通知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河南省生态环境建设规划

关于印发安阳新区建设总体方案的通知

豫政 〔2011〕45号

各市、县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部门:

现将《安阳新区建设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总体方案》)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一、安阳新区是安阳市城乡统筹、产业协调、产城互动发展的复合型功能性区域,也是体现科学发展观要求的综合性区域。全面推进安阳新区建设,有利于拓展安阳市产业发展空间,培育壮大新兴主导产业,实现产业与城市互动发展,增强中心城市辐射带动能力,与汤阴、水冶、白璧等周边城镇实现组团式集群发展,巩固提升安阳市区域性中心城市地位,构筑在豫晋冀交界地区的竞争优势。《总体方案》是指导安阳新区建设的纲领性文件,有关重大规划、布局和建设要按照《总体方案》确定的基本原则进行。

二、安阳市和省有关部门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扎实工作,强力推进《总体方案》的实施。要通过改革创新、探索试验、实践示范,实现率先发展,力争经过十年左右的努力,把安阳新区建设成为安阳市城乡一体化先行区、现代化复合型功能区、对外开放示范区、产业转型升级先导区、豫晋冀交界地区综合交通枢纽和区域物流中心。

三、安阳市要切实加强对《总体方案》实施的组织领导,制定实施方案,完善工作机制,落实工作责任,积极、稳妥、健康地推进安阳新区规划建设。要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总体规划,体现“三规合一”(新区总体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合一)、功能复合、城乡统筹、节约集约的原则,编制新区总体规划和重点领域专项规划。当前要按照《总体方案》确定的功能定位和发展重点,以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新东产业集聚区、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为突破口,抓紧组织实施相关项目,为《总体方案》的全面实施奠定基础。

四、省有关部门要结合各自职能,加强对安阳新区建设的支持和指导。要按照《总体方案》的要求,在规划编制、政策实施、项目安排、体制创新等方面给予积极支持,指导和帮助安阳市解决《总体方案》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为安阳新区建设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五、省发展改革委要会同有关部门加强对《总体方案》实施情况的跟踪分析,做好督促检查工作。

河南省人民政府

二○一一年五月二十一日

安阳新区建设总体方案

根据《中共河南省委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规划建设科学发展示范区的指导意见》(豫发〔2009〕29号)和安阳市发展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建设安阳新区的基础和条件

安阳市位于我省最北部、豫晋冀三省交界处,是中国八大古都之一,甲骨文的故乡、周易的发源地、红旗渠精神的发祥地和世界文化遗产———殷墟所在地,是全省最大的钢铁基地,市域总面积7413平方公里。2010年,全市总人口548.5万人;生产总值达到1311亿元,居全省第6位;实现工业增加值648亿元,占生产总值的49.4%,城镇化率达到40.4%,总体上进入工业化、城镇化加速发展阶段。

安阳市是豫北地区最大的中心城市,也是以我省为主体北向合作辐射、构建中原经济区的重要支撑。一是空间位置独特。安阳市与毗邻区域内山西省长治市、河北省邯郸市等空间距离在100公里以内,在晋冀鲁豫区域经济合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距京津冀都市圈内核心城市北京、天津500公里,是中原经济区联系京津冀地区的重要门户。二是综合交通体系完善。京港澳高速、南林高速和晋豫鲁铁路、京广铁路在市区东南部形成“双十字”交叉,随着石武客专的建成通车和豫北支线机场的规划建设,安阳市将成为铁路、公路、航空高效衔接的区域性交通枢纽,进一步密切与周边地区和京津冀地区、山东半岛的经济联系。三是城市发展态势良好。近年来,安阳市按照城市总体规划提出的“突出东部、提升北部、优化西部、协调南部”思路,大力推进城市建设,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功能逐步完善。到2010年年底,中心城市建成区面积达96平方公里、人口突破92万,正向特大城市行列迈进。但总体上看,安阳市中心城区规模偏小、经济实力较弱,与河北省邯郸市、山东省聊城市等城市相比,在区域竞争中压力较大;空间布局尚未完全打开,商贸、居住、物流、产业仍然集中在中心城区,难以适应城市更大规模发展的需要。

在新的战略起点上,充分利用石武客专新站及相应设施建设、安阳县新县城规划建设等有利条件,规划建设安阳新区,在更大空间范围内优化城市空间和功能布局,有利于提高产业、人口等综合承载能力,增强中心城市辐射带动能力,与汤阴、水冶、白璧等周边城镇实现组团式集群发展,加快区域城镇化进程;有利于拓展产业发展空间,培育壮大新兴主导产业,形成产业集聚效应,以产业集聚促进人口集中,实现产业与城市互动发

展、工业化与城镇化协调推进;有利于统筹航空、铁路、公路等多种交通方式布局,进一步巩固提升综合交通枢纽地位,增强对区域发展的辐射带动能力;有利于加速区域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向中心城市集聚,进一步巩固提升安阳市豫晋冀交界地区区域性中心城市地位,构筑在豫晋冀交界地区的竞争优势。

二、安阳新区空间范围

安阳新区在安阳市中心城市东部地区集中布局,是体现城乡统筹、产业协调、产城融合发展的复合型功能性区域,空间上涵盖城市、农村和生态用地。规划区空间范围以安东新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和新东产业集聚区为基础,适度向外围拓展,北至洹河,东至白璧镇东边界,南至文峰区南边界,西至京广铁路和中华路,远期规划面积约226平方公里。行政区划涉及安阳县、文峰区、北关区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三、安阳新区功能定位

安阳新区功能定位为“四区一中心”:城乡一体化先行区、现代化复合型功能区、对外开放示范区、产业转型升级先导区、豫晋冀交界地区综合交通枢纽和区域物流中心。

城乡一体化先行区。积极开展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推进农村产权制度和户籍制度改革,促进城乡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实现城乡文化、教育、卫生等公共服务设施的共建共享,率先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为统筹城乡发展提供示范。

现代化复合型功能区。按照复合城市理念进行开发,强化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推动组团式发展,突出水系等生态功能,成为既有城市又有农村,三次产业相融合,经济、人居、生态功能完备的现代化复合型功能区。对外开放示范区。发挥安阳市联系京津冀都市圈的门户优势,依托优越的交通条件,吸引京津冀、环渤海地区及山东半岛产业向中原经济区转移,建设一批重大产业基地,成为中原经济区承接产业转移和对外开放的桥头堡。

产业转型升级先导区。加强产业集聚区建设,大力发展现代高效农业,重点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节能环保、电子信息、通用航空和先进装备制造等战略新兴产业,加快钢铁精深加工业发展,积极发展文化旅游、商务、会展等现代服务业,改变传统产业结构,推进产业转型升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豫晋冀交界地区综合交通枢纽和物流中心。依托石武客专、京广铁路、晋豫鲁铁路、京港澳高速、南

林高速、豫北支线机场,优化铁路、公路、航空等交通组织,构建对外联系快捷通畅的现代综合交通体系。加快现代物流园区、会展中心、中央商务区建设,打造晋冀鲁豫交界地区综合交通枢纽和区域物流中心。

四、安阳新区管理体制

安阳新区的规划建设在省委、省政府和安阳市委、市政府领导下实施,主要干部任免由市委提名后报省委研究。在体制上,按照组织协调和实施两个层面,成立安阳新区两级组织管理机构。(一)安阳市委、市政府成立安阳新区规划建设领导小组(以下简称领导小组)。主要职责是:

1.负责新区规划建设中重大问题的决策,研究决定支持新区建设的重大政策措施。

2.组织协调涉及国家和省重大问题的汇报、衔接,积极争取国家和省支持。

3.协调有关县(区)和市属部门支持新区建设。

4.审议确定新区管委会提出的计划和建设任务,对工作完成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5.指导新区按照“小政府、大社会”的模式,不断创新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二)成立安阳新区工委和管委会,分别作为安阳市委、市政府派出机构,按副厅级架构设置。新区管委会是新区规划建设的执行机构,具有统一规划编制、人事管理、公共事务管理、财政管理等职权。主要职责是:

1.按照“小政府、大社会”的模式,对新区实行统一领导、统一建设、统一管理。

2.贯彻落实领导小组的决策部署,研究提出新区发展规划和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等方案。

篇3:的通知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河南省生态环境建设规划

(2010年6月29日)

各州、市教育局,省属中小学校:

为了进一步规范全省普通中小学校办学行为,根据国家的法律法规和有关规定,我们拟定了《云南省教育厅关于普通中小学校办学行为的若干规定(试行)》(以下简称《若干规定》),现印发给你们,并就有关问题通知如下,请一并贯彻落实。

一、统一认识,把《若干规定》的要求落实到位。进一步规范普通中小学校办学行为,是促进全省基础教育内涵发展的重要措施,是依法治教的必然要求。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广大中小学校要高度重视,统一认识,切实把《若干规定》的各项要求落实到教育行政管理和学校工作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

二、加强督查,营造落实《若干规定》的良好氛围。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结合当地实际,制订落实《若干规定》的办法,定期、不定期对执行情况进行督查,督查结果向社会公布,并作为地区、部门和学校评优、晋级考核的重要内容。

三、认真查处,坚决制止各种违规行为。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进一步加大对中小学校违规行為的查处力度,对违反《若干规定》的各种行为,要严格按照第二十九条的规定查处。

云南省教育厅关于普通中小学校办学行为的若干规定(试行)

为了进一步规范全省普通中小学校办学行为,提高学校现代管理水平、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提升全省基础教育软实力,根据教育部关于规范普通中小学校办学行为的有关要求,特作如下规定。

第一条实行校长负责制。校长应当具备国家和省规定的任职资质,并依法履行管理学校教育教学及其他行政事务的职责。健全基层党组织并充分发挥其政治核心作用,领导工会、共青团、少先队以及其他组织参与学校管理。

第二条实行民主管理。建立、健全教职工大会和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通过定期召开会议等方式,落实教职工对学校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的权利。成立由校领导、各部门负责人、教职工代表、社区代表、学生家长代表组成的校务委员会,研究决定学校重大事项。普通高中校务委员会,应当吸收学生代表参加。

第三条实行校务公开制度。及时、准确、全面地向教职工、学生和社会公开学校重大决策、财务收支、评优晋级、收费项目及标准、招生等重大事项的相关政策及其执行结果。建立面向社会的举报制度,自觉接受社会监督。

第四条开展现代价值教育。学校要以“三生教育”为载体,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建设现代教育价值体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生存观和生活观,尊重师生人格,激发学生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内在需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观。学校应当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重点关注、关心有特殊心理问题的学生。

第五条减轻学生负担。学校应当进一步端正办学思想,深入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努力促进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发展。注重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沟通交流的能力。切实纠正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倾向,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使学生有更多时间参加体育锻炼和发展兴趣特长,有效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

第六条规范课程设置。按照课程设置方案和课时安排意见,开齐开足各学科课程。坚决纠正随意增减课程课时及教学内容、随意提高教学难度的做法,确保学生得到完整、规范、合格的教育。

第七条规范教学时间。每学年52周。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每学年教学日历40周(其中,上课时间35周、国家法定节假日和学校机动时间3周、复习考试时间2周),寒暑假12周。普通高中每学年教学日历43周(其中,上课时间40周、国家法定节假日和学校机动时间2周、社会实践l周),寒暑假9周。学校不得增加或减少教学时间。

州(市)教育行政部门按上述规定,结合每年春节时间、少数民族传统节日及当地实际,对辖区内普通中小学、一贯制学校和完全中学每学年两个学期的开学、教学和放假时间作出具体规定,向社会公布,并于每年8月1日前报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监察室备案。

第八条规范作息时间。小学、初中、普通高中学生每天在校集中学习(不含课外活动)时间分别不超过6小时、7小时、8小时。寄宿制学校学生集中自习时间每天不超过90分钟,非寄宿制学校不统一组织学生自习。

第九条控制课外作业量。义务教育一、二年级不布置课外书面作业,三、四年级课外书面作业每天控制在半小时以内,五、六年级控制在1小时以内,七、八年级控制在1.5小时以内,九年级控制在2小时以内。普通高中一、二年级课外书面作业每天控制在2小时以内,三年级控制在2.5小时以内。

第十条遵守双休日、法定节假日、寒暑假放假的规定。除周六可组织义务教育九年级、普通高中三年级学生在校内进行教学活动外,中小学校及教师不得在双休日、法定节假日、寒暑假组织学生开展任何形式的教学活动。农村寄宿制学校在教学时间总量不变的前提下,可对双休日的教学活动进行适当调整,法定节假日、寒暑假要严格按规定执行。

第十一条规范考试行为。全省普通中小学校,每学期举行一次期中考、一次期末考,义务教育九年级、普通高中三年级每学期最多可增加两次测试。各级教育行政和业务部门、各中小学校不得以质量监测为名,组织任何形式的考试。因教育教学研究需要,对学校、年级、教学班进行学生学业情况抽测,须经州(市)教育行政部门批准。

第十二条规范评价呈现形式。小学考试实行等级加鼓励性评语的评价办法,中学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按相关规定执行,学校组织的期中、期末考试结果原则上以等第形式呈现。学校不得公布学生考试分数和按考试成绩给学生排名次、座次。切实加强对考试信息的管理,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不得向社会及新闻媒体提供学生考试成绩。

第十三条规范考评行为。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不得向学校下达任何形式、任何名义的升学指标,学校不得向班主任、教师下达升学指标,不得以考试成绩以及升学率作为评价学校和教师的唯一标准。

第十四条规范教学用书管理。各地须在省教育厅每年颁布的中小学教学用书目录范围内选用教学用书;未经省教育厅批准,不得随意更换教材版本。严禁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和教师组织学生统一征订教辅资料和学习用品,不得用教辅资料布置作业。

第十五条规范竞赛活动。除教育部批准的项目外,未经省教育厅批准,学校不得组织学生参加其他任何形式的学科竞赛、考级活动。

第十六条开展课外活动。学校应当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重点保证学生每天有l小时的课外体育活动时间。寄宿制学校应当组织学生早操。

第十七条规范教学常规。按照学科课程标准和教学要求开展教学

活动,认真落实教师备课、上课、作业布置与批改、辅导、检测、反馈等教学常规。认真开展校本教研,实行教师集体备课制度,加强课堂教学研究,健全教学常规管理,优化课堂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充分、合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不断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第十八条规范学校招生行为。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坚持免试就近入学原则,严禁公办学校举行或变相举行与入学挂钩的任何形式的考试,不得将学生的获奖、竞赛情况和考试成绩与招生入学挂钩。高中阶段学校招生按《云南省教育厅关于初中教育评价制度改革的意见》执行。

第十九条规范教师管理。学校应当依法保障教师合法权益。教师要严格遵守《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树立良好的师德师风,树立科学的教育观、人才观和质量观,不断提升专业素养,不断提高教真育爱的能力和水平。

第二十条加强安全管理。学校应当遵守有关安全工作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建立健全校内各项安全管理制度和安全应急机制,完善各项应急预案,及时消除安全隐患;学校应当每学期至少开展一次应对灾害事故的紧急疏散演练,使师生掌握避险、逃生、自救的方法;学校禁止使用检测不合格的车辆接送学生,禁止车辆超员接送学生和人货混载,禁止使用报废车、低速货车、拖拉机、拼装车等不符合安全条件的车辆接送师生。对突发重大事件要按相关规定有效处置、及时上报。

第二十一条规范学籍管理。建立健全学生入学注册、转学、休学、复学等各项管理制度,实行学籍信息化管理。严禁弄虚作假,随意出具休学、转学、毕(结)业证明,涂改学籍档案等。普通高中不得接收无学籍学生就读。

第二十二条规范执行收费政策。学校要严格按国家、省规定项目和标准收费。所有收费项目必须经物价部门批准后进行公示,未经公示的收费项目一律不得向学生收取。学校面向学生收费,必须出具正式票据。学校的服务性收费和代收费必须坚持学生自愿和非营利的原则,即时发生即时收取,据实结算。

第二十三条加强互教通管理。学校对互教通(家校通、校讯通)等信息平台的使用应严格遵循自愿和不盈利原则,严禁强制使用和变相強制使用。应制订规章制度,严格控制互教通信息发布的内容和数量,禁止学校或班级通过互教通向学生布置作业、通知学校管理事项,对未参加互教通的学生和家长应采取相应措施保障信息通畅。学校不应参与互教通经营过程,坚决杜绝商业贿赂行为,严禁出现乱收费行为。

第二十四条规范使用语言文字。学校要把提升语言文字素质作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内容之一,培养师生的语言文字规范意识,不断提高师生的语言文字应用能力。

第二十五条均衡配置义务教育资源。严禁将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设为重点和非重点,推进区域内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和学校内班级、学生全面均衡发展。

第二十六条严禁举办重点班。学校应当依法规范教育资源配置,不得以任何形式、任何名目把教学班分为重点和非重点。

第二十七条严禁举办复读班。普通中小学校不得占用公共教育资源举办、参与举办或变相举办复读学校、复读班,不得招收往届毕业生插班复读,不得为社会力量举办的复读学校、复读班提供教学场所和师资。

第二十八条严禁教师有偿补课。严禁在职教师对学生实行有偿家教、有偿补课,严禁在职教师举办或参与社会举办的各类收费培训和补习班。严禁教师私自在校外兼课、兼职。

第二十九条严格责任追究。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对辖区内学校出现的违规办学问题,要按管理权限进行严格问责,并视情节轻重给予处分。对教育行政部门违规的,由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给予通报批评、取消评优评先资格、撤销荣誉称号等处分并限期整改;对中小学校违规的,由主管教育部门给予通报批评、取消评优评先资格、撤销荣誉称号并限期整改;对民办学校违规的,由审批机关责令限期整改,并予以警告,情节严重的,依法责令停止招生、吊销办学许可证。对情节严重、影响恶劣的,按照相关规定和程序,解聘教职工,解除校长职务。

篇4:的通知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河南省生态环境建设规划

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河南省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暂行办法的通知

豫政办 〔2009〕124号

各市、县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部门:

《河南省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暂行办法》已经省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九年七月二十二日

河南省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暂行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为进一步加强和规范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工作,根据《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国发〔2004〕28号)精神和国家有关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工作的规定,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以下简称挂钩)是指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将若干拟整理复垦为耕地的农村建设用地地块(即拆旧区)和拟用于城镇建设的地块(即建新区)共同组成拆旧建新项目区(以下简称项目区),通过拆旧建新和土地整理复垦等措施,实现项目区内增加耕地有效面积,提高耕地质量;在确保建设用地总量不增加的前提下,实现节约集约利用建设用地、城乡用地布局更合理的目标。

第三条挂钩试点工作应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保护耕地、保障农民土地权益为出发点,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统筹城乡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目标,以优化用地结构和节约集约用地为重点。具体遵循以下原则:

(一)按照“有限指标保重点、一般项目靠挖潜”的总体要求,对省定产业集聚区和省重点项目优先安排挂钩试点。(二)以规划统筹试点工作,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村镇规划,与土地综合整治、农业综合开发、农村住房建设、村庄改造和农村危房改造、农民进城购房等涉农政策措施相结合,引导调整城乡用地结构,优化农村建设用地布局,依据有关建设标准加强农村居民安置点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促进城乡协调发展。(三)以挂钩周转指标安排项目区建新拆旧规模,调控实施进度,考核计划目标完成情况。(四)以项目区实施为核心,实行行政区域和项目区建新拆旧双层审批、考核和管理,确保项目区实施后有效增加耕地面积,提高耕地质量,建设用地总量不突破原有规模。(五)因地制宜,统筹安排,零拆整建,先易后难,突出重点,分步实施。(六)尊重群众意愿,不损害群众权益。(七)以城带乡、以工促农,通过开展挂钩试点工作,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促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和农村集体经济发展。

第四条省国土资源厅负责全省挂钩试点工作的总体部署和组织管理;试点省辖市、县(市、区)国土资源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试点工作的具体组织实施。挂钩试点工作应当由省辖市、县(市、区)政府组织协调,相关部门协同配合,共同推进。

第五条挂钩试点工作涉及的土地,必须统一纳入项目区,按项目区整体申报审批。在项目区内,鼓励土地权属单位在“依法、自愿、有偿、规范”的前提下,遵循同类土地等价交换的原则,交换土地的权属变更结果依照法定程序办理土地变更登记,合理进行土地调整、互换和补偿。

第六条挂钩试点工作实行行政区域和项目区双层管理,以项目区为主体组织实施。项目区应在试点县(市、区)行政区域内设置,建新区和拆旧区要相对接近,便于实施和管理,并避让基本农田。建新区必须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并与产业集聚区规划、城镇体系规划相协调。在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批准实施之前,建新区不符合规划的,可依法依规调整规划。

建新区总面积必须小于拆旧区总面积,拆旧区土地整理复垦的耕地应比建新区占用的耕地数量有增加、质量有提高。

拆旧区土地整理复垦的耕地面积大于建新区占用耕地面积的部分,可用于建设占用耕地占补平衡。

第二章 项目区申报

第七条试点县(市、区)政府组织有关部门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镇体系规划等,结合土地综合整治、农村住房建设、村庄改造和农村危房改造等工作,初步确定项目区位置和规模,并按照国土资源听证管理规定的法定程序,就项目区选点布局、迁村并点安置政策等组织听证、论证,严禁违背农民意愿大拆大建。

第八条项目区规模要适度,建新区要根据当地自然条件、人口密度和分布情况、经济发展状况,结合村镇体系规划,因地制宜进行合理控制和统筹安排,防止占地规模过大,浪费土地资源,违背农村发展规律。

第九条试点县(市、区)政府应组织开展专项调查,查清项目区土地利用现状、权属,分析农村建设用地整理复垦潜力和城镇建设用地需求,了解当地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和建新拆旧意愿。

第十条试点县(市、区)政府应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产业集聚区规划、城乡规划和专项调查结果,依照国家有关规定组织编制挂钩试点专项规划和项目区实施规划。将产业集聚区、重点项目和民生项目优先作为建新区建设项目,统筹确定城镇建设用地增加和农村建设用地撤并的规模、范围和布局。

项目区实施规划的主要内容:(一)规划文本。1.项目区基本情况。简述项目区涉及村庄的自然、经济、社会状况和土地利用现状,拆旧区、建新区的范围和规模、布局。2.项目区土地平衡情况。分析建新区占用耕地及其他用地情况,拆旧区土地整理复垦增加的耕地面积,前后对比分析占用和复垦的耕地质量。3.拆旧区安排情况。说明拆旧区中农村建设用地拆并的范围与村镇规划衔接情况,拆旧区内居民安置与新农村建设规划衔接情况。4.建新区建设项目情况。说明建新区建设项目是否符合国家产业政策。5.项目区规划方案。简述建新区规划方案、拆旧区土地整理复垦可行性研究和项目区迁建安置补偿方案。6.项目区工作计划。简述项目区的总体安排、挂钩周转指标的使用和归还计划。7.建新区拟建项目的资金筹措和拆旧区土地复垦资金筹措情况。8.项目区土地权属调整方案。简述项目区土地权属现状,明确土地权属调整方案。9.实施规划的保障措施。(二)图件。1.现状图。在1∶1万土地利用现状图上标注项目区范围情况。2.规划图。在1∶1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上标注项目区规划情况。3.总体布局图。在1∶5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上标注县(市、区)项目区总体布局情况。

(三)附件。1.县(市、区)政府批准农村居民点改造和迁并安置补偿方案的文件。2.村民、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及有关单位同意改造和迁并安置补偿的意见。3.土地整理复垦协议。4.居民点以外的其他农村建设用地需有县级以上政府用地批准文件或者土地证书。5.必要的遥感和影像等资料。6.使用已备案的“三项整治”(“空心村”、砖瓦窑场和工矿废弃地整治)指标作为拆旧区归还指标的,还应附“三图一表一报告”(按项目反映的项目区整治前、后的1∶1万标准分幅土地利用现状图,乡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三项整治”项目入库表和项目验收报告)。

第十一条挂钩试点工作实行项目区备选库制度,由省国土资源厅负责建立项目区备选库。试点县(市、区)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要向省辖市国土资源管理部门提出进入项目区备选库的申请,省辖市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审核汇总后向省国土资源厅申报,省国土资源厅根据省辖市审核汇总情况建立项目区备选库。

省辖市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向省国土资源厅申报时应附以下材料:(一)省辖市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关于项目区的审核意见。(二)项目区实施规划。(三)项目区土地勘测定界成果。

第十二条省国土资源厅应根据以下条件,从备选库中择优选取项目区,编制挂钩试点工作总体方案:(一)从有利于产业集聚、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城乡统筹、提高城镇化水平和县域经济发展出发,项目区的确定要依托省政府确定的重点发展区域(如:郑汴新区、洛阳新区等),以推动重点发展区域的发展。(二)已经编制完成或正在编制县(市)域村镇体系规划的县(市、区),优先安排项目区;没有编制村镇体系规划或已编制规划不符合要求的不予安排。(三)当地政府重视,群众积极性较高。(四)经济发展较快,具备较强的经济实力,能确保项目区建新拆旧顺利实施。(五)土地管理严格规范,各项基础业务扎实,项目区实施规划及各项材料完整、符合要求。

第十三条建立挂钩试点工作总体方案联合审查制度。省政府组织国土资源、发展改革、住房城乡建设、环保等部门对挂钩试点工作总体方案进行联合审查,由省国土资源厅组织实施。

第十四条省国土资源厅根据审核后的挂钩试点工作总体方案,对项目区实施规划和建新拆旧进行整体审批,并下达试点省辖市执行,不再单独办理农用地转用审批手续。

项目区经整体审批后方可实施,未经整体审批的项目区不得使用挂钩周转指标;对未纳入项目区、无挂钩周转指标的地块,不得改变土地用途,农用地改变为新增建设用地的应依法办理农用地转用手续。

第三章 项目区实施

第十五条建新区要按照国家供地政策和节约集约用地的要求供地和用地。确需征收集体土地的,应依法办理土地征收手续。

第十六条拆旧区土地整理复垦实施前,试点县(市、区)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要与具体实施土地整理复垦的单位签订土地整理复垦合同,约定土地整理复垦期限、质量标准、资金来源、后期管理等内容。

第十七条项目区实施过程中,要严格执行土地整理复垦的有关规定;涉及工程建设的,应当执行项目法人制、招投标制、工程监理制、公告制等制度。

第十八条项目区应当按照批准的规划进行施工建设,不得擅自变更建设地点、规模、标准和内容。项目区一经批准,原则上不得调整;因特殊原因确需调整的,须履行听证、论证、征求意见等程序,按原程序重新审批。

第十九条项目区实施过程中,涉及的农用地或建设用地需调整、互换的,要得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的确认。建新区实行有偿供地所得收益,按照城市反哺农村的要求,主要用于项目区内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优先用于支持农村集体发展生产和农民改善生活条件。

第四章 项目区及挂钩周转指标管理

第二十条挂钩周转指标按照“总量控制、封闭运行、定期考核、到期归还”的原则进行管理。试点县(市、区)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应建立挂钩周转指标使用管理台账,登记挂钩周转指标使用的地点、面积、地类等,对挂钩周转指标的使用和归还进行全程监管。

第二十一条挂钩试点通过下达挂钩周转指标进行。挂钩周转指标专项用于控制建新区的规模,同时作为拆旧区土地整理复垦耕地面积的标准。

挂钩周转指标应在规定时间内用拆旧区土地整理复垦的耕地归还,归还的耕地面积不得少于下达的挂钩周转指标。

第二十二条挂钩周转指标分别以行政区域和项目区为考核单位,两者建新区的规模都不得突破下达的挂钩周转指标规模。对各项目区挂钩周转指标的使用情况,要独立进行考核和管理。

第二十三条试点县(市、区)应加快项目区建设进度。对于先拆后建的项目区,拆旧区使用已整治备案的“三项整治”指标,建新区按照设计开工建设的,可视为完成挂钩试点指标周转任务,挂钩周转指标从项目区获得整体审批至指标归还的期限一般不超过半年。对于先建后拆的项目区,建新区按照设计开工建设,拆旧区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复垦任务并经验收合格的,可视为完成挂钩试点指标周转任务。

第二十四条省辖市国土资源管理部门是挂钩试点工作日常监管的主体,试点县(市、区)国土资源管理部门每月要向省辖市国土资源管理部门报告项目区实施情况;省辖市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要加大对试点县(市、区)的日常监管力度,每季度末向省国土资源厅书面报告挂钩周转指标使用情况。

省国土资源厅不定期对全省挂钩试点工作进行抽查,并定期组织开展考核,考核情况报国土资源部备案。

第五章 项目区竣工验收

第二十五条项目区实施完成后,试点县(市、区)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向省辖市国土资源管理部门提出初验申请。

第二十六条省辖市国土资源管理部门接到初验申请后,应按照土地整理复垦验收的有关规定组织开展初验。初验合格后,省辖市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向省国土资源厅提出竣工验收申请,并将初验情况和有关材料一并上报。

第二十七条省国土资源厅接到竣工验收申请后,应组织有关部门进行项目区竣工验收。竣工验收按下列步骤进行:(一)听取项目区建设和土地复垦情况报告;(二)实地查验工程建设、新增耕地和土地权属调整情况;(三)查阅有关资料;(四)出具竣工验收报告。

第二十八条竣工验收合格的,归还周转指标;不合格的,责令当地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在规定时间内进行整改,整改后按原程序重新验收。连续两次验收不合格的,收回周转指标,取消试点资格。

第二十九条项目区建新拆旧完成后,由试点县(市、区)国土资源管理部门按照土地利用变更调查的要求,对调整后的土地面积、地类、权属等进行变更登记。

各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应运用计算机技术等手段,对建新拆旧面积、挂钩周转指标、土地权属等进行登记、汇总,建立项目区数据库,加强信息化管理。

第三十条试点县(市、区)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要做好有关项目成果的档案管理工作。对项目区实施规划、验收通过的有关文件和资料等,要立卷归档,妥善保管。

第六章 项目区考核

第三十一条试点县(市、区)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负责项目区的日常管理。省辖市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应按照项目区实施计划和工程设计标准,每月对项目区工程进度进行监督检查。

第三十二条对未按批准的实施规划开展工作的或抽查不合格的试点县(市、区),要限期整改;连续两次抽查不合格的,予以全省通报,并取消试点资格。对擅自扩大项目区范围,突破下达挂钩周转指标规模的试点县(市、区),停止该县(市、区)的挂钩试点工作,并相应扣减所在省辖市的土地利用计划指标。

对损害群众利益,造成群众集体上访的试点县(市、区),取消试点资格,收回挂钩周转指标,两年内不得开展挂钩试点工作。

对组织开展挂钩试点工作较好、日常监管到位的省辖市,将在项目区安排上予以倾斜;对组织开展挂钩试点工作较差,不重视挂钩试点工作的省辖市,将减少项目区安排和挂钩周转指标。

第三十三条被取消试点资格的项目区已占用的农用地和未利用地,由省国土资源厅在项目区所在省辖市当年或下一年的土地利用计划指标中予以核减。

第七章 附则

第三十四条为整体推进我省挂钩试点工作,实现城市总体规划、产业集聚区规划、村镇体系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充分衔接,由省住房城乡建设部门牵头,省发展改革等部门参加,抓紧组织开展村镇体系规划、乡镇和村庄规划的编制及调整工作。省发展改革部门要会同省住房城乡建设等相关部门,进一步明确应建公共服务设施、公共设施的内容与标准,并按规划搞好配套建设。

篇5:的通知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河南省生态环境建设规划

关于印发商丘市建设中原经济区承接产业转移

示范市总体方案的通知

豫政 〔2012〕72号

各省辖市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部门:

现将《商丘市建设中原经济区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市总体方案》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商丘市政府要加强对方案实施工作的组织领导,明确工作分工,完善工作机制,按照方案确定的目标任务,认真组织实施,尽快取得成效,为中原经济区建设做出更大贡献。

省政府有关部门要结合各自职能分工,研究制定支持商丘市建设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市的政策措施,在组织实施、工作推进、体制创新等方面给予指导和帮助。省发展改革委要加强对方案实施情况的跟踪分析,做好指导和督促检查工作,会同有关部门和商丘市政府定期组织开展实施情况评估,注意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及时总结和推广经验。

河南省人民政府

二○一二年七月三十一日

商丘市建设中原经济区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市

总 体 方 案

商丘市地处我省与山东、江苏、安徽省的结合部,农业优势突出,资源禀赋较好,交通区位重要,发展前景广阔,在中原经济区建设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国发〔2011〕32号)和省第九次党代会精神,支持商丘市在更大规模、更高水平承接产业转移方面积极探索、先行先试,建设中原经济区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市,特制定本方案。

一、重要意义

商丘市是国家促进中部崛起地区规划确定的“两横两纵”经济带中沿陇海、沿京九经济带的交汇城市,是中原经济区东向对接沿海发达地区的“桥头堡”,在承接产业转移方面具有独特优势。近年来,商丘市大力实施开放带动主战略,抢抓产业转移机遇,加强产业集聚区等承接载体建设,突出主导产业培育,先后引进了一大批知名企业,已成为中原经济区承接产业转移的重要前沿和优势地区。但同时也存在承接模式有待创新、区域合作机制有待完善、要素支撑有待强化等突出矛盾和问题。支持商丘市建设中原经济区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市,有利于创新体制机制,探索承接产业转移的新模式,为中原经济区科学承接产业转移提供示范;有利于以承接促转型,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为中原经济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积累经验;有利于以开放促发展,引导生产要素合理流动与优化配置,为传统农区“三化”协调科学发展探索路子;有利于提升商丘市综合竞争力,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强化中原经济区东部战略支撑。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持续探索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新型农业现代化“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的路子,深入实施开放带动主战略,以打造内陆开放高地为目标,着力突出承接重点,着力完善承接载体,着力提升承接质量,着力优化承接环境,以开放促改革、促创新,以承接促发展、促转型,推动传统农业大市向新兴经济强市转变,努力把商丘市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粮食核心区生产基地、中原经济区新兴工业基地、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和物流枢纽、豫鲁苏皖结合部区域性中心城市。

(二)基本原则。

———产业为基,带动全局。把承接产业转移与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相结合,在承接中发展,在发展中提升,构建优势突出、结构优化、吸纳就业能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发挥新型工业化在“三化”协调科学发展中的主导作用。

———集聚为要,完善载体。把承接产业转移与促进产业集群发展相结合,加强城市新区、产业集聚区、商务中心区和特色商业区建设,促进产业集聚,培育特色集群,构建布局合理、特色突出、功能完善、集约高效的承接载体体系。

———就业为本,产城互动。把承接产业转移与促进人口有序转移相结合,通过产业集聚创造更多就业岗位,完善城镇功能提升承接产业能力,实现城镇与产业良性互动,带动人口向城镇有序转移。

———民生为重,和谐发展。把承接产业转移与保障改善民生相结合,以承接促发展,提高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让人民群众共享承接产业转移带来的发展成果,促进社会和谐繁荣稳定。

(三)主要目标。到2015年,经济总量大幅增加,基础设施、市场体系、体制机制等与沿海发达地区全面对接,实际利用外来资金规模快速增长;现代产业体系初步建立,城镇化率接近全省平均水平,“三化”协调科学发展格局初步形成,生态环境更加良好,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明显提高,人民生活显著改善,城乡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对中原经济区承接产业转移的示范带动作用更加突出。

到2020年,经济总量在全省位次明显前移,对外开放高地基本形成,实际利用外来资金位居全省前列,现代产业体系基本建立,城镇化水平持续提升,“三化”协调科学发展格局全面形成,生态环境优美,人民生活富裕,社会文明和谐,对中原经济区东部战略支撑作用进一步增强。

三、重点任务

(一)加强承接载体建设,构建特色主导、集群承接新格局。坚持特色主导、龙头带动、集群发展、集约高效,把城市新区、产业集聚区、商务中心区和特色商业区作为承接产业转移的主要载体,促进要素集聚、优化配置,突出产业链招商和产业集群招商,做大做强轻工、食品、纺织服装等劳动密集型产业,改造提升化工、有色等资源型产业,培育壮大节能环保装备、新材料、现代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发展现代物流、文化、旅游、金融等现代服务业,建设全国重要的制冷产业基地和中原经济区重要的新型化工基地、铝精深加工基地、纺织服装产业基地、新材料产业基地、冷链物流产业基地。

1.加快商丘新区建设。按照三次产业复合、经济生态人居复合的要求,加强商丘经济开发区、豫东综合物流集聚区、商务中心区等功能区建设,提升综合承载能力,把商丘新区打造成为城乡一体化先行区、现代化复合型新区、承接产业转移核心区、现代石化基地、综合交通枢纽和物流中心。重点承接发展以碳纤维及复合材料为主的新材料产业,以新型环保成套装备、高压电网监测设备及新型锂离子电池为主的新兴装备制造业,以仓储、配送、冷链物流为主的现代物流业,推进中石油商丘千万吨炼油厂项目前期工作。支持商丘经济开发区申建国家级开发区。

2.加快产业集聚区建设。发挥产业集聚区招商引资主平台作用,按照“四集一转”(企业、项目集中布局,产业集群发展,资源集约利用,功能集合构建,人口有序转移)、产城互动的要求,促进城镇与产业集聚区良性互动。优化分工,错位发展,大力引进龙头型、基地型企业,培育主导产业,吸引配套企业和关联企业集群发展,促进主导产业链纵向延伸和横向配套,培育特色产业集群,提升产业竞争力。梁园产业集聚区重点承接发展铝精深加工和医药产业。睢阳产业集聚区重点承接发展纺织服装和化工产业。永城市产业集聚区重点承接发展铝精深加工、煤化工和装备制造业。民权县产业集聚区重点承接发展制冷和食品加工业,建设中原冷谷。夏邑县产业集聚区重点承接发展纺织服装和农副产品加工业。虞城县产业集聚区重点承接发展纺织服装和电子五金产业。柘城县产业集聚区重点承接发展超硬材料和医药产业。睢县产业集聚区重点承接发展纸及纸制品、服装加工业。宁陵县产业集聚区重点承接发展家居用品制造和农资化工业。支持柘城等符合条件的产业集聚区设立高新技术开发区。

3.加快商务中心区和特色商业区建设。完善城区经济发展载体,突出商务商贸服务功能,加快推进商务中心区和特色商业区建设,打造服务业招商引资承接载体。商丘市商务中心区重点加快商务写字楼、星级酒店、科技文化艺术中心、会展中心、青少年文化宫等项目建设,吸引企业总部入驻,大力发展金融、研发、创意、高端商贸等产业,建设区域性高端服务业集聚中心。永城市、夏邑县、睢县等县(市)商务中心区重点集聚金融、商务、物流、中介服务等服务业,完善商贸、休闲、娱乐等配套服务设施,建设县域商务综合服务中心和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梁园区重点依托火车站周边区域和道北旧城区,规划建设以商贸流通业为主的特色商业区。睢阳区重点依托归德古城,规划建设以文化休闲旅游为主的特色商业区。民权县重点打造葡萄酒风情街,规划建设以休闲娱乐为主的特色商业区。虞城县、宁陵县、柘城县结合当地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进一步挖掘内涵、突出特色,吸引服务业集聚发展,规划建设特色商业区。

(二)推进新型城镇化,构建产城互动、人口集聚新格局。按照“一核两翼组团发展、四位一体统筹推进”的城镇化格局,突出中心城区和商虞一体化的核心作用,做强永城市和民权县东西两翼,加快虞城县、宁陵县、民权县、柘城县四个城市组团发展,统筹推进中心城市、县城、小城镇和新型农村社区四级城镇体系建设,进一步增强城镇承接产业转移和人口集聚的能力。

1.推进中心城市组团式发展。实施中心城市带动战略,优化城市布局,加强旧城区改造、城中村改造和古城开发,加快商丘新区建设,推动中心城区向东发展,2020年人口规模达到200万人以上。加快建设虞城县、宁陵县、民权县、柘城县“四大组团”,虞城县重点实施“西向发展”,推进商虞一体化进程,在基础设施、产业布局、城镇建设等方面与商丘新区加强衔接,城区人口规模2020年达到30万人以上;宁陵县重点实施“北移东扩”,加快旧城改造和新城区、产业集聚区建设,2020年城区人口规模达到30万以上;民权县重点实施“东拓南扩”,加快东区开发和产业集聚区、郑徐客运专线高铁车站建设,2020年城区人口规模达到50万人左右;柘城县重点实施“重心北移、两翼展开”,加快长江新城、容湖生态公园、千树园开发建设,建设生态园林城市,2020年城区人口规模达到30万以上。完善中心城区与组团之间的交通网络,加快绕城高速公路和快速通道建设,力争半小时内中心城区通达各个组团。推动交通一体、产业链接、服务共享、生态共建,加强供排水、供热、供气、垃圾污水处理、信息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中心城区基础设施向城市组团延伸。

2.加快永城市、夏邑县、睢县城区发展。永城市重点加快旧城区改造和新区建设,2020年城区人口规模达到50万以上,成为与商丘中心城市分工协作、相互支撑和具有区域性影响力的大城市。夏邑县围绕“长寿之乡”、“孔子祖籍”等特色资源,突出“人文、生态、和谐、宜居”理念,提升城市品位,2020年城区人口规模达到30万以上。睢县围绕“中原水城”发展定位,实施“南改北拓”,改造湖泊生态景观,修复人文景点,发展生态绿色经济,2020年城区人口规模达到30万以上。

3.加快小城镇建设。选择具有一定产业和人口规模、基础条件较好的乡镇,加大扶持力度,加快建设30个以上中心镇。突出乡镇特色,培育一批区位交通型、资源型、工业型、商贸型、旅游型特色中心镇。加强中心镇区与专业园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衔接,推动产业融合发展与农民就近就业转移。

4.加快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按照“转变农民生活方式、转变农业生产方式、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布局集中、要素集聚、功能集合、资源集约”的原则,坚持规划引领,试点先行,重点突破,整体推进,完善村镇体系规划,高标准编制社区规划,实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村镇体系规划、新型农村社区规划“三规合一”,加快产业集聚区、城乡结合部、小城镇、特色乡村、有条件的行政村等区域的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率先实施100个试点项目,推进新型农村社区水、路、电、气等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向新型农村社区延伸,创新社区管理模式,从根本上改变农民生产生活方式。

(三)推进新型农业现代化,构建优质高效、促进承接新格局。积极承接农业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和龙头企业,推进农业集约化、标准化、组织化、产业化发展,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实现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1.稳定提高粮食生产能力。加快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大力实施高标准粮田“百千万”建设工程,建设一批百亩方、千亩方和万亩方,统筹推进水、电、路、气、林等生产设施和平原村庄规划布局,集中实施中低产田改造、高标准农田建设、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田间工程、大中型灌区配套和节水改造、农村土地整治、农业气象自动化监测、田间电网等农业基础设施项目,到2020年,建成“田地平整肥沃、灌排设施完善、农机装备齐全、技术集成到位、优质高产高效、绿色生态安全”的亩产超吨粮的高标准粮田800万亩,粮食生产能力提高到72.5亿公斤以上。

2.加快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特色高效农业和现代畜牧业,重点培育柘城三樱椒、虞城优质苹果、宁陵无公害酥梨以及豫东花卉等一批特色高效农业生产基地,建设一批生猪、奶牛、肉牛、肉羊标准化规模化养殖场(小区)。大力实施农业产业化集群培育工程,坚持基地支持、龙头带动、流通服务、特色高效,吸引国内外龙头企业在商丘市建立生产加工基地和区域性总部,促进中小企业依托龙头企业集聚,重点培育面品、肉品、乳品、果蔬、油脂、饮品、花卉(苗木)、林产品、纺织、水产品等“全链条、全循环、高质量、高效益”的农业产业化集群。到2020年,形成销售收入50亿元以上的集群10个、100亿元以上的集群5个。

3.建立健全农业服务体系。积极发展各类农业专业合作组织,大力推广龙头企业主导、中小企业集群发展、合作组织和种养大户联动发展等新型组织模式,提高农业组织化水平。推进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大力实施粮食丰产工程,积极发展现代种业,加强农技推广、良种繁育、动植物疫病防治等公共服务机构建设,进一步提高农业科技贡献率。提高秋粮机械化水平,加快农业生产全程机械化进程。完善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农业市场信息监测预警等应用系统,建立和完善市、县、乡三级农业信息服务平台。推进豫鲁苏皖人工影响天气跨区作业基地项目前期工作。完善市场流通体系,提升商丘农产品中心批发市场的辐射带动能力,建设一批产地型农产品批发市场,改造一批城乡集贸市场。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提高公共机构检验检测能力,健全农产品质量可追溯体系。

4.积极引导境内外资金发展现代农业。积极引导外商投资从农产品加工领域向农业综合开发领域延伸,从农业领域向农业社会化服务领域延伸。建立农业招商引资项目库,重点引进农副产品深加工、畜牧养殖、花卉苗木繁育等基地型项目。鼓励境内外投资者采取多种方式建设现代农业项目、农业基础设施项目。加强农业科技交流合作,积极引进现代农业先进技术,提升农业科技自主创新水平。

(四)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构建节约集约、绿色承接新格局。把承接产业转移和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相结合,严把承接产业转移准入关,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推进节能减排和资源综合利用,促进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相协调。

1.加强生态建设。加强防护林建设和林业生态工程建设,实施农田林网、防沙治沙、廊道绿化、城市防护林、村镇绿化等工程。加强黄河故道国家森林公园、申甘林带、湿地资源等保护。加强生态水网建设,新建潘口、日月湖水库,加强引黄调蓄、水库清淤扩容、病险水库(闸)除险加固、重要支流及中小河流治理等工程建设,增强蓄水和防汛抗旱能力。加强城市河湖水系环境综合整治,搞好沿河沿湖景观绿化,改善人居环境。加强水源地保护,加快城乡供水设施建设,增加引黄用水规模。

2.严格项目准入。把区域资源承载力和生态环境容量作为产业承接和布局的重要依据。按照区域生态功能定位,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承接项目备案或核准严格执行有关能耗、物耗、水耗、环保、土地等标准,确保符合国家产业政策、资源节约和污染物排放强度要求。落实规划环境影响评价规定,统筹推动同类和关联项目按照主导产业集中布局原则建设,严格限制符合条件的新建项目在产业集聚区外分散布局。

3.加强污染防治和环境监管。严格执行国家、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合理确定主要污染物减排比例,完善减排指标监测和考核体系,加强化工、造纸等重点行业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加快淘汰落后工艺和产能,关闭污染严重、不能稳定达标的企业和生产线。加强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完成所有产业集聚区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任务。实施农村面源污染治理工程。全面推行排污许可证制度,开展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推行环境容量预算制度和主要污染物总量指标预算管理制度。加强对产业转移过程中环境的监测,加大河流出境断面水质和城区空气质量监测力度,强化核辐射、电磁辐射环境监管。

4.加强资源集约节约循环利用。加强工业、建筑、交通运输、公共机构等领域节能降耗,组织实施工业节能综合改造、建筑节能、低碳交通、公共机构节能、重大节能技术装备产业化示范、节能产品惠民、节能服务体系建设、节能能力建设等重点节能工程,全面完成省下达的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目标任务。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实施一批循环经济重大项目和示范工程,重点打造有色、煤炭、化工、农业和再生资源等领域循环产业链,创建一批循环经济示范城镇、示范园区和示范企业。推动节能环保产业发展,重点开展废旧轮胎回收利用、垃圾处理装备生产等技术装备的研发与推广。支持商丘市开展再生资源回收体系试点。推广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加大重点行业节水技改力度,积极完善节水设施“三同时”(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用)制度,加快中水回用,创建节水型城市,建设节水型社会。

(五)加强区域合作,构建互利共赢、开放承接新格局。创新承接思路,拓宽承接领域,深化与沿海地区、周边地区、省内其他城市以及其他经济联系紧密地区的合作,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格局,打造内陆开放高地。

1.完善开放平台。依托海关、出入境检验检疫等机构,加强与连云港、青岛等沿海港口的合作,推动公路、铁路、航空、海运多式联运发展,完善快速大通关机制,打造内陆“无水港”。支持商丘市建设综合保税区。规划建设IT(电子信息)产业园,吸引国内外知名企业入驻。

2.创新合作机制。大力开展“以商招商”工作,充分发挥各类行业协会、商会在产业转移中的桥梁和纽带作用。鼓励企业通过战略投资、技术引进对传统产业进行改造提升。创新园区管理模式和运营机制,加强与沿海地区政府、开发园区、战略投资者的合作,探索以委托管理、联合开发、投资合作等方式共建产业园区。创新“飞地经济”发展模式,建立利益分享机制,由合作方协商议定合作方式,明确各自责任、义务和经营期限,探索在数据统计、税收分成等方面建立共享机制,实现互利共赢。

3.加强交流对接。加强与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海西等沿海发达地区的合作,强化承接产业和项目配套服务,推动产业有序转移,形成与沿海地区优势互补、互动发展的格局。深化与陇海兰新、淮海经济协作区等区域的合作,加强跨区域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现代物流、旅游、生态建设、污染防治等领域合作,推动科技要素、人力资源、市场、政府服务等对接,建设一体化区域市场。推动与中原经济区其他城市互动发展,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发展对接,形成分工协作、优势互补的格局,促进中原经济区协调发展。

四、支撑保障

(一)建设现代综合交通体系,增创区位交通新优势。进一步加大高速公路、地方铁路、民航、水运等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对外开放力度,促进多元化投资,加快构建铁路、高速公路、航空港、内河航运四位一体综合交通体系,建设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和物流中心,强化承接产业转移的交通区位支撑。

1.加快铁路建设。加快商丘客运枢纽站建设,结合郑徐、商杭客运专线建设,加快中心火车站和南北站房建设,建设火车站北广场。加快商丘货运枢纽站建设,建设陇海铁路与京九铁路西北连接线,实施陇海铁路客货分流,扩大商丘北站编组规模。开工建设邢商永地方准轨铁路。推进商周铁路前期工作。

2.完善公路网络。加快连霍高速商丘段拓宽改造、济祁高速永城段、商登高速商丘段等项目建设。推进濮阳到阳新高速公路商丘段等项目前期工作。实施310、105国道以及210、211、324、325等省道改造。加快公路客运、货运场站建设,提高建设标准。加快农村公路升级改造步伐,实现农村公路网络化。

3.发展航空和内河航运。按照4D支线民航机场标准,加快商丘机场建设,基本建成商丘航空港。加快沱浍河航运开发一期工程建设,推进二期工程前期工作。

(二)提高劳动力素质,增创人力资源新优势。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按照重点承接的产业发展方向,引导学校合理调整专业,加强相关职业技能培训,积极引进高层次优秀人才,努力建设人力资源强市,为承接产业转移提供人力资源支撑。

1.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实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大力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结合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调整优化城乡中小学校布局。支持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建设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加快发展中等职业教育,推进校企合作和办学模式改革,支持建设一批省级示范院校和特色院校。

2.加强技能培训。结合实施全民技能振兴工程,针对产业集聚区主导产业需求,引导培训机构与用工企业对接,实行订单式专业化技能培训。加大阳光工程、雨露计划、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失业再就业等各类培训补贴资金倾斜力度,增强城乡劳动者就业能力。依托睢县富士康实训基地,建设示范性国家级高级技能培训基地、省级示范性就业训练中心和区域性公共实训鉴定基地。加强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培养一批创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人才和农村科技服务人才。

3.引进高层次人才。建立健全人才培育和引进机制,为高层次人才工作和生活创造便利条件。制定完善高层次人才引进优惠政策,加大博士、博士后等人才引进力度,支持有条件的企业设立博士后工作站和博士后研发基地,出站博士后留商丘市及所辖县(市、区)工作的,可享受副县级待遇,不受编制限制。加强人力资源市场建设,完善市场交易、信息发布、协调沟通机制,定期发布产业集聚区高层次人才需求目录。

(三)强化社会服务,增创发展环境新优势。坚持着力民生、着力民心,完善公共服务体系,让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为承接产业转移提供良好社会环境。

1.推动社会事业协调发展。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加强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做好大运河的保护、申遗工作,提高商文化、火文化、根文化、汉梁文化的影响力;以归德古城、芒砀山等六大专业文化园区建设为重点,发展壮大文化产业,办好“中国·商丘国际华商节”。采用出让开发权、许可权、冠名权、商标权等方式开展无形资源融资,鼓励境内外机构投资文化产业。加强与境内外旅游企业的合资合作,组建大型旅游企业集团,培育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旅游品牌,吸引境内外战略投资者参与旅游资源开发。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完善城乡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加强基层医疗卫生、全科医生临床培养、卫生监督、农村急救、疾病预防控制等设施建设。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提高筹资标准和保障水平,实现居民健康“一卡通”。落实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推进基层医疗机构综合改革,完善财政补偿机制。加强重大传染病防治,完善慢性病、精神疾病、职业病和地方病防治服务网络。强化医疗人才队伍建设,增强医疗卫生保障能力。

2.加强就业和社会保障。坚持就业优先原则,重点扶持就业容量大的现代服务业、创新型科技企业和小型微型企业发展,抓好高校毕业生、农民工和城镇就业困难人员就业工作,支持全民创业,以创业促就业。加快构建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逐步实现社会保障全覆盖。大力发展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妇女儿童事业、老龄事业、残疾人事业。加强保障性住房建设,帮助困难群众以较低成本改善住房条件。

3.优化经济发展环境。优化政策环境,对有关政策进行清理,对不符合法律法规要求、不利于承接产业转移的及时修改、废止或撤销。优化政务环境,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减少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简化行政审批流程,提高行政机关办事效率。推进依法行政,规范政府行为,提高行政机关工作透明度。建立完善公共信息、公共试验、公共检测、技术创新等服务平台,规范发展技术评估、检测认证、产权交易、成果转化等中介机构,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不断创新招商方式,把以政招商和以商招商相结合,“请进来”招商与“走出去”招商相结合,大活动招商与经常性招商相结合,传统优势招商与创新优势招商相结合,提高招商活动实效。完善重点客商跟踪制度,跟踪落实已签约项目,密切与已落地企业的联系,推动在更大规模和更广范围开展战略合作,放大二次招商效应。

(四)深化改革创新,增创要素保障新优势。把加强改革创新作为增强要素保障能力的根本之策,大胆探索,先行先试,努力突破资金、土地等要素瓶颈制约,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强重点能源项目建设,增强承接产业转移保障能力。

1.拓宽融资渠道。完善金融服务体系,吸引境内外银行、保险、证券、信托和各种基金、金融中介组织等在商丘市设立分支机构,并对分支机构业务授权给予适当倾斜。适当放宽商丘市中小企业贷款审批权限、个人业务审批权限。鼓励商丘市商业银行、华商农村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引进合规境内外战略投资者,壮大地方金融机构实力。积极引进境内外商业银行在商丘市发起设立村镇银行、贷款公司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为中小企业和农村农业发展提供金融服务。整合各类资产,扩充资本金,做强做实政府投融资平台。加强与保险机构总部对接沟通,积极引进保险资金用于地方经济发展。吸引民间资本参与增资扩股。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上市融资、发行企业债券。积极利用银行间市场,扩大中期票据、短期融资券等各类融资工具。探索建立公益性基础设施和商业性基础设施开发相结合的“公商协同、以商补公”长效机制,运用PPP(公私合作关系)、BOT(建设—经营—移交)、TOT(移交—经营—移交)、BT(建设—移交)等模式,引进境内外资本参与城市新区建设、旧城改造、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以及城乡公共交通、生态环保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综合运用捆绑开发、设立产业基金、股权投资、债务重组、项目代建、融资租赁等模式,扩大基础设施和城乡建设融资规模。

2.加强土地开发利用。加快农村集体土地确权登记发证,推进集体建设用地和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健全农村土地整治机制,吸引金融机构、企业、个人等社会资金参与农村土地整治,扩大农村土地综合整治试点范围,将新型农村社区全部纳入综合整治试点范围。充分运用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拆旧城区腾出的建设用地指标优先用于产业集聚区建设。探索开展城乡之间、地区之间人地挂钩政策试点。集约节约利用土地,提高产业集聚区主导产业用地比例,提高单位面积投资强度、产业集聚区建筑密度和容积率,鼓励建设多层标准厂房,建立低效用地项目退出机制。对主导产业高度集聚、发展速度较快的产业集聚区,给予建设用地计划指标奖励。国家和省重点项目建设用地计划由省统一配置。

3.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大财政对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完善科技投入保障机制,支持国内外科研机构、高等院校、骨干企业等在商丘市设立研发中心、重点实验室、孵化中心、博士后流动站等创新载体,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和产业链条延伸,提升核心竞争力。支持围绕产业集聚区主导产业建设共性技术研发、中试基地及公共技术平台。加快发展科技型企业孵化器、科技成果转化转移中心、专利孵化园区。推进关键技术自主创新,重点在制冷、煤化工、新材料、新医药、新能源等领域组织实施一批重大科技项目。加大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力度,积极培育更多的企业成长为高新技术企业。对在商丘市设立的国家级研发中心、检验检测中心给予适当奖励,对产业集聚区主导产业公共科研开发推广服务平台建设给予补助。对获得国家级驰名商标、名牌产品、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的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整体转移给予一定补贴。

4.强化能源供应保障。巩固扩大商丘市永夏煤田煤炭生产规模,加快柘城煤田勘探开发步伐,规划建设豫东煤炭储运基地。加快商丘市2×35万千瓦热电联产机组等项目前期工作。加快电网升级改造,建设现代化坚强智能电网。加快西气东输二线工程豫东支线项目建设,建设管网、气站等配套工程。积极发展太阳能、生物柴油等新能源。

五、组织实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商丘市要建立健全方案实施组织保障体系和工作机制,建立高规格的实施机构,研究决定重大事项,负责组织编制和实施重点工作方案,制定行动计划,完善统筹协调工作机制。在方案实施过程中,注意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总结新经验,重大问题及时向省政府报告。

(二)加强政策支持。省政府有关部门要根据自身职能,对商丘市建设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市给予引导和扶持,进一步细化支持政策,支持商丘市在相关领域先行先试。省财政加大对商丘市的转移支付力度,帮助商丘市财政提高基本保障能力。对省确定的商丘市成长型中小企业、新区和产业集聚区污水处理设施及重点企业污染治理项目,在安排有关专项资金时加大支持力度。

(三)实施项目带动。以项目建设带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加强项目谋划储备,谋划储备一批前景广阔、对区域发展大局有重大影响的项目,充实完善项目储备库。完善协调推进项目的体制机制,为项目建设营造良好环境。

上一篇:敬重卑微初中作文下一篇:细柳营上课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