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创新及研发策略

2024-04-25

企业创新及研发策略(精选6篇)

篇1:企业创新及研发策略

我国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研发投入不足的原因分析及对策

曾 永 飞

(新疆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新疆 乌鲁木齐 830047)

摘 要 企业要发展壮大,必须要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技术创新是企业形成核心竞争力的必由之路,而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离不开研发投入的支撑。长期以来,我国中小企业的研发投入严重不足导致了其核心竞争力低,制约了中小企业的发展。就中小企业研发投入不足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了加大研发投入的对策。

关键词 中小企业 研发投入 技术创新

中图分类号 F273.1 文献标识码 A 从世界范围看,不论是在发达国家还是在发展中国家,中小企业在社会经济中均占有突出地位,受到各国家的高度重视。中小企业的地位之所以重要,不仅是因为其数量众多,还因为中小企业在增加人口就业、推动技术进步、促进国际贸易和稳定经济增长方面都是大企业所无法替代的。中小企业要承担好以上角色和稳定健康的发展,就必须要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有自己的自主创新产品,这样才能在国内和国际市场抢占先机。企业要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就要不断的进行技术创新,开发出新的满足社会需求的产品,开辟新的市场。在技术创新过程中,稳定的研发投入是关键,只有研发投入稳定,技术创新才能顺利开展,另据英国贸工部(DTI)发布的《2006企业研发排行榜》调查结果显示,盈利能力更强的公司一般是那些研发预算更大的公司。中小企业发展及其技术创新研发投入现状

中小企业在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显著。中国中小企业协会会长李子彬2008年11月14日在接受《中国金融》杂志的专访时透露,近年来,我国中小企业数已达到4 200多万户,经工商部门注册的中小企业已达到430多万户。中国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占据了“半壁江山”,中小企业创造的最终产品和服务的价值占全国GDP的58.5%,缴纳税金占全国的50.2%。中小企业是扩大社会就业的主力军,吸纳了75%的城镇就业人口和75%以上农村转移出来的劳动力。中小企业还是技术创新的生力军,发明专利占全国的66%,研发的新产品占全国的82%。据了解,规模以上中小工业企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8%左右。

然而,中小企业总体在不断发展壮大的同时,2007年下半年到现在全社会经济的发展状况表明,中小企业的发展不容乐观,渐渐迎来了寒冬。国家发改委中小企业司统计表明,2008年上半年,全国有6.7万家规模以上的中小企业倒闭,作为劳动密集型产业代表的纺织行业中小企业倒闭超过1万多家,有2/3的纺织企业面临重整,导致超过2 000万工人解聘。大批的中小企业倒闭不能不引起人们的深思。对于这次中小企业大批倒闭的原因,除了外部因素如信贷紧缩政策、人民币升值、原材料涨价、新劳动法出台、出口退税缩减及当前世界范围的金融危机影响外,笔者认为,我国中小企业研发投入的不足从而影响技术创新的开展使企业不具有核心竞争力也是一大内因。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07》,我国2006年全社会的研发投入达到3 003.1亿元,研发强度(国家研发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为1.42%,而中小企业的研发投入与产品销售收入比重普遍不到1%。2 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中研发投入不足的原因 2.1 中小企业的创新意识不强

企业要获得超额利润,必须要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有自身的自主创新产品。然而我国中小企业普遍没有自己的自主创新产品,多为劳动密集型企业,一些中小企业处于微利甚至是维持的边缘。大多数中小企业为了维持现有的利益,“不想”也“不愿意”进行自主创新,在生产过程中只是简单的模仿别的企业的成果,有的甚至构成侵权。有关数据显示,我国中小企业有研究与试验发展活动的企业比例只占28%左右,开展研发活动的企业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平均不到1%,而国际上一般认为,企业的研发费用占其销售收入的2%,企业才能基本生存;当达到5%以上时,才具有竞争力。由此可以看出,中小企业对技术创新的重视不够,创新意识还有待提高。2.2 中小企业本身的技术因素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技术后进国,中小企业的技术工艺和生产设备都比较落后,如果它们要通过技术创新在技术上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平,就会投入更多的研发投入来进行技术创新。由此也可以看到,由于技术上的落后导致创新过程中研发投入巨大使中小企业对技术创新望而却步。2.3 资金不足

资金问题一直以来是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瓶颈,企业资金的缺乏严重影响了研发的投入。从中小企业的自有资金看,由于中小企业的规模小、利润不高,当前的利润率更是在5%以内,对于企业而言,日常的运转已经很难,因此,用于研发的投入就更少。从企业外部来看,首先,国家的财政科技拨款中绝大部分都是给了具有事业单位性质的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以及大型企业,中小企业很难从中分到一杯羹;其次,银行信贷政策偏重于大企业,银行普遍认为中小企业的贷款大多数是流动资金贷款,规模小且分散,工作量大,融资服务成本高且收益少,加上信用担保机制及其体系的不健全,因此,当前银行的信贷政策并未倾向中小企业。据银监会统计,今年第一季度各大商业银行贷款额超过2.2万亿元,然而只有约3 000亿元落实到中小企业,仅占全部商业贷款的15%,比去年同期减少了300亿元;而中小企业要想从民间融资,成本更高,例如在浙江民间融资的成本是银行贷款的10倍。2.4 创新外部环境

企业进行创新的外部环境(包括法律、政策环境和崇尚创新的社会氛围)不够令人满意也是影响企业不愿投入进行技术创新的原因之一。2006年中国企业500强科技自主创新问卷调查结果显示,41.18%的企业的知识产权曾被侵权,只有4.41%的企业对目前企业自主创新的政策环境表示“非常满意”,有65.67%的人认为“缺乏鼓励自主创新的社会氛围”是阻碍企业自主创新的主要外部因素。从问卷调查可以看到,我国企业创新的外部环境不够令人满意,因而许多的企业不愿投入进行技术创新。2.5 技术创新本身的风险因素

技术创新是一项高风险的活动,这些风险也会阻碍企业加大投入进行技术创新。影响技术创新成败的因素众多而且复杂,涉及政治、社会、市场、技术和生产经营、销售等多方面,因此在技术创新过程中可能会遇到政治风险、社会风险、市场风险、技术风险四类风险。①政治风险,如国家政局发生变化和国家制定的有关法律法规使企业的新产品无法进入市场,国家产业政策的调整变动给技术创新活动带来困难等。②社会风险,泛指其他一切社会因素如文化、宗教、民族等所引发的技术创新的风险的可能性,如企业研制的新产品与销售地域的文化传统和宗教习惯向冲突,造成销售失败。③市场风险,指技术创新后所生产的新产品投入市场得不到消费者的接受和认可,从而导致销售受阻,无法收回技术创新的投资的可能性。④技术风险,指由于技术创新的主体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不可能对创新技术的成果转化和投放市场做出准确无误的预测,加上技术创新所使用的技术装备水平、科研力量的限制,许多因素处于不确定状态,从而产生技术风险。加大我国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中研发投入的对策 3.1 加深企业对技术创新的认识

创新正日益成为企业生存与发展的不竭源泉和动力,21世纪的企业要想成功,必须从效率型企业、质量型企业、灵活型企业向创新型企业转变。因此,中小企业必须要认识到,企业要想发展壮大,成长为大企业,就要进行创新,加深对技术创新的认识,从而使企业能形成自己的核心技术,研发出高附加值的产品,才有更大的利润空间。加深对技术创新的认识,体现在企业内部,中小企业家要培养自身的创新精神,在企业内要建立创新激励机制,调动员工创新的积极性;而作为国家,更应该倡导创新精神,对中小企业家进行必要的培训,在全社会形成良好的创新氛围。3.2 国家加大对中小企业的研发投入力度

由于中小企业的规模和利润空间限制,它们不可能向大企业那样每年投入销售额的5%~10%甚至更高的资金进行研发,因此,在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过程中国家应加大研发投入力度。一方面,国家应继续加大研发投入强度,目前我国全社会的研发投入占GDP的比重在1.5%左右,与发达国家还存在很大差距,然而这部分研发投入却大部分被科研机构和高校以及大型企业分割,真正落实到中小企业的很少,因此国家在进行财政拨付时还必须制定具体的细则并加以实施,使资金能落实到中小企业;另一方面,国家可以设立中小企业发展专项基金,专门为那些符合产业和环保政策,有市场、有技术和有发展前景的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提供资金。3.3 拓宽融资渠道

拓宽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能使它们获得更多资金进行研发投入。首先,国家出台政策鼓励银行向中小企业贷款,但前提是政府要对一些担保机构进行必要的支持,设立信用担保基金,通过它支持担保机构为中小企业提供担保,或者建立国家级再担保机构,建立完善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其次,金融市场民间化,发展小额贷款公司。在我国的许多省份,民间资本数额巨大且非常活跃,而民间借贷在中小企业的融资中占了很大部分,有关数据显示为46%。但由于我国的金融体系不够开放,民间借贷一直处于“地下”状态,中小企业承担了较高的融资成本,所以能逐步使金融体系开放让民间的资本合法的进入市场,大力发展小额贷款公司将给中小企业提供大量资金,同时也能减少融资的成本。再次,大力发展风险投资业,建立风险投资机制。技术创新是一项高风险的活动,加上中小企业技术力量薄弱,承担的风险可能会更高。因此,政府应大力发展为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服务的风险投资机构,如设立中小企业的创业基金、中小企业的科技开发基金,积极开展风险投资业务,向有潜力的未上市科技中小企业进行风险投资。3.4 对技术创新风险的规避

由于技术创新本身可能存在的风险,必须对其进行合理规避才能使中小企业敢于投入研发进行技术创新。首先,企业在进行技术创新之前要开展充分的市场调研,在开展创新过程中可与大企业、科研单位和高等院校进行合作,因为他们的设备更为先进、经验也更为丰富。其次,通过风险投资来融资进行风险分散。因为风险投资可以实现对技术创新风险的多层分摊,第一层是风险投资公司和进行创新的企业间,第二层是风险投资公司各股东之间,第三层是政府分摊一部分风险。第三,保险是对付风险的一种理想形式,企业就技术创新活动或项目向保险公司投保,实际上是技术创新风险的一种转移行为,但由于技术创新风险并非属于完全可保而是部分可保的风险,因此,企业技术创新风险通过科技保险方式只能实现风险的部分转移。另外,政府通过发布传播科技信息、对一些技术创新项目提供信贷担保和政府购买等措施也可以帮助企业降低风险。3.5 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当前,我国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外部环境有待改善,因此国家应努力为它们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只有创新的外部环境好了,企业才更有信心、才愿花更多的投入进行技术创新。外部环境的改善,主要是要完善中小企业的技术服务体系、健全知识产权法律体系和制定鼓励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税收优惠政策以及优先采购中小企业的创新产品等。4 结语

中小企业在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它是推动、影响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本力量,它发展所依赖的核心竞争力与技术创新息息相关,因此中小企业必须加大技术创新中的研发投入力度,形成核心竞争力,有自己的自主创新产品,从而增大利润空间,进而发展壮大为大企业。否则没有自己的竞争优势,永远都是小企业,都只能在微利或维持甚至破产的边缘挣扎。参考文献 陈凤杰.中小企业创新[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 2 葛新权,李静文,彭娟娟等.技术创新与管理[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3 王娟,丁森林.我国企业自主创新的现状、分析及评价[J].商场现代化,2007(12)4 刘伟东,陈凤杰.中小企业现代经营[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 5 陆世敏.中小企业与风险投资[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

篇2:企业创新及研发策略

一、支持领域

项目应符合国家产业、技术政策,重点支持以下产业领域:

(一)页岩气、节能环保装备、信息安全、航空与燃机、新能源汽车等高端成长型产业;

(二)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

(三)电子商务、现代物流、科技服务等新兴先导型服务业;

(四)其它特色优势产业。

二、资助类别及额度

(一)初创企业创新研发资助。重点支持科技型初创期小微企业在蓉实施的符合成都市产业发展导向、创新性强、带动就业强的研发项目。

资助额度:对获得国家级、省级、市级科技类创新创业大赛前六名的项目,一次性给予10万元经费资助;对入选“创业天府·菁蓉汇”主体活动路演且已获创投机构跟进投资的项目,一次性给予10万元经费资助;对其它申报项目经评审符合支持条件的,一次性给予10万元经费资助。

(二)重点新产品研发补贴。重点支持近三年在我市首次(或首批)开发成功,并开始形成市场销售或提供市场服务的技术创新产品或商业模式创新产品。

资助额度:对经评审符合支持条件的,一次性给予20万元资助。

(三)战略性新兴产品研发补贴。重点支持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具有战略价值、对保障和改善民生具有显著作用、对行业技术进步具有重大影响,取得重大技术突破、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具有较强市场竞争优势的重大技术创新产品或商业模式创新产品。

资助额度:对经评审符合支持条件的,给予100万元资助。

三、申报要求

(一)初创企业创新研发资助

1.申报单位应为在成都市行政区域内注册成立不超过3年且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科技型小微企业。小微企业标准按《中小企业划型标准规定》(工信部联企业〔2011〕300号)。

2.项目技术含量较高,创新性较强。

3.项目预期形成的产品具有较好的市场前景,或盈利模式清晰。

4.无知识产权纠纷。

5.在国家级、省级和市级科技类创新创业大赛优胜,以及入选“创业天府·菁蓉汇”主体活动路演且已获创资机构跟进投资的项目,申请资助应在大赛优胜或获得投资之日起1年内。6.大赛优胜或入选路演且已获跟进投资项目的研发主体为尚未注册企业团队的,经申请列为预立项项目,进行跟踪管理,在团队完成公司注册并正常运行后予以立项资助。

7.大赛优胜或入选路演且已获跟进投资项目应为2016年1月之后。

(二)重点新产品研发补贴

1.申报单位应为在成都市行政区域内注册且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企业。

2.产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技术含量较高或商业模式具有创新性。

3.产品盈利模式清晰,具有良好的市场应用前景,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潜力大。

(三)战略性新兴产品研发补贴

1.申报单位应为在成都市行政区域内注册且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企业。

2.产品在技术或商业模式上有创新性和独占性,整体水平或某项核心技术水平国内领先,为在本行业或领域中的关键产品并能带动产业相关联产品和商业模式发展;拥有产品核心技术和关键工艺的相应知识产权或技术标准,权益清晰明确;质量可靠并通过市级(含)以上权威机构检测。

3.产品进入市场销售或提供服务不超过三年,盈利模式清晰,具有明显的市场竞争优势或潜在爆发力,未来3—5年内产值或销售收入可望达到亿元以上或有可能成为新的市场主导产品或商业模式;产品品牌核心价值高,并获得创投机构投资或关注。

4.企业具有较强实力的研发机构(中心)和稳定的研发团队、运营推广团队,在创新投入、研发管理、市场推广等方面具备良好基础和较强优势。

(四)其它要求

1.同一单位只能申报一类资助;两个或两个以上单位联合开发的,由第一完成单位提出申请。

2.战略性新兴产品和重点新产品申报项目名称应为规范的产品名称。应采用“型号+产品名称”或“产品名称+型号”(特殊行业除外)的填写格式。产品名称应避免过于宽泛,尽量不出现英文词组或缩写,并不得使用系列产品、研究开发、产业化等词语。

四、申报材料

(一)初创企业创新研发资助 1.初创企业创新研发资助申报书;

2.项目计划书(包括项目可行性分析、技术创新点、研发团队、研发计划及进度、市场计划、融资计划等,可对项目优势扩展论述);

3.证明材料:

(1)企业资质证明材料(“统一社会信用代码”执照或法人营业执照、组织机构代码证、税务登记证;高新技术企业证书;涉及国家限制或特殊行业和领域的许可资质等);(2)申报书中所反映的数据和内容的证明材料(知识产权证明、查新报告、检测报告、成果鉴定或成果评价报告、大赛优胜证明材料、与创投机构签署的投资合同及实际投资证明等);

4.其他相关材料。

(二)重点新产品研发补贴 1.重点新产品研发补贴申报书; 2.证明材料(据实提供):

(1)企业资质证明材料(“统一社会信用代码”执照或法人营业执照、组织机构代码证、税务登记证;高新技术企业证书;涉及国家限制或特殊行业和领域的许可资质;经审计的企业上财务报表等);

(2)主要技术或成果证明材料(知识产权证明、查新报告、检测报告、成果鉴定或成果评价报告、技术标准、科技项目立项证明、科技奖励证书、获得创投机构投资证明等);

(3)近三年销售证明(如销售清单、销售合同等)或市场运营情况证明(如服务用户数量、服务收益等),用户意见报告(不少于两份)和产品照片等。

3.其他相关材料。

(三)战略性新兴产品研发补贴 1.战略性新兴产品研发补贴申报书; 2.项目产业化状况及前景分析; 3.证明材料(据实提供):(1)企业资质证明材料(“统一社会信用代码”执照或法人营业执照、组织机构代码证、税务登记证;高新技术企业证书;涉及国家限制或特殊行业和领域的许可资质;经审计的企业上财务报表等);

(2)经具有资质的中介机构鉴证的企业上一研究开发费用专项审计报告;

(3)主要技术或成果证明材料(知识产权证明、查新报告、检测报告、成果鉴定或成果评价报告、技术标准、科技项目立项证明、科技奖励证书、获得创投机构投资证明等);

(4)近三年销售证明(如销售清单、销售合同等)或市场运营情况证明(如服务用户数量、服务收益等),用户意见报告(不少于两份)和产品照片等。

4.其他相关材料。

以上纸质材料一式一份,按顺序装订。申报时,需提供证明材料或复印件材料的原件以备核查。

五、申报时限及渠道

项目实行限期申报、定期评审,申报截止时间为2016年9月18日,逾期不予受理。

项目采取网上系统申报和纸质材料受理。

六、联系方式

受理部门:成都科技创新服务窗口

篇3:企业创新及研发策略

一、企业是自主创新的主体

自主创新是指通过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独特的核心技术以及在此基础上实现新产品价值的过程。自主创新的成果,一般体现为新的科学发现以及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产品、品牌等。从工业发达国家技术创新及其产业化的普遍经验看,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也即自主创新的主体。多数的技术研发中心建在企业,科技队伍的主体集中在企业,这是因为:1企业作为以盈利为目的的经济组织,具有通过科技创新实现利润最大化的内在推动力;2.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以及经济国际化的大环境中,企业始终面临着竞争的压力,不搞创新,企业就难以生存,更谈不上发展,企业具有重视技术创新的外在压力;3.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实践中,能够使技术创新方向和目标的选择更符合市场需求;4.企业具有把科技成果转化为产品的生产设备、工程技术能力以及社会化的配套能力,企业能够把科技要素、工程要素、资金要素、市场要素直接结合起来。

二、企业研发费用的内容

进行自主创新就意味着企业要将资金投入研究开发中,形成研发费用。据有关资料统计,发达国家的大多数企业至少把销售额的5%投入研发当中,而我国企业研发经费仅占销售收入的0.56%。不同国家的财务会计准则规定的研发费用内容不同。

《国际会计准则第9号——研究与开发费用》中规定,研发费用应包括可直接计入研究与开发活动或以一个合理的基础分配计入这些活动的所有费用。具体包括:1.从事研究与开发活动人员的薪金、工资和其他与聘用人员有关的费用;2.研究与开发活动中消耗的材料和劳务费用;3.用于研究与开发的固定资产折旧费用;4.与研究开发有关的间接费用(不包括一般管理费用)。这些费用的分配方法与存货间接费用的分配方法相似。销售费用不包括在研发费用中。借款费用是否包括在研发费用中,应根据《国际会计准则第23号——借款费用》中可供选择的处理方法确定。

美国《财务会计准则第2号公告——研究与开发费用》对研发费用作出的规定与国际会计准则有相似之处,具体与研发活动相符的成本要素包括几个方面:1.材料、设备和设施。材料(无论来自企业的日常存货还是为研发活动而特意订购的)的成本和为研发活动而外购或自建的以及以备将来使用的设备或设施的成本,应在外购或自建时以有形资产的形式予以资本化。这些在研发活动中消耗材料的成本以及这些用于研发活动的设备或设施的折旧就是研发成本。然而用于特定研究开发项目且将来不会有别的用途,因而没有独立经济价值的外购或自制的材料、设备和设施的成本在这些费用实际发生时列为研发费用;2.人员。年薪、周薪和其他从事研究开发活动人员有关的成本应归入研发费用;3.从外部购入的无形资产。从外部购入的用于研究开发活动的无形资产应予以资本化,其摊销额构成研发费用;4.劳务成本。由外部提供的与企业研究开发活动有关的劳务成本,包括为了该企业的利益而由外部执行的研究开发活动,应该归入研发费用;5.间接成本。研发费用应包含一个合理的间接成本分配额。然而管理费用与研究开发活动不是息息相关,不应归入研发费用。

我国关于研发费用没有专门的准则,只是规定:“自行开发并依法申请取得的无形资产,其入账价值按依法取得时发生的注册费、律师费等费用确定,依法申请取得前发生的研发费用,应于发生时确认为当期费用”。按照这个规定,所有可以直接归属于该研发活动产生的费用,除注册费和律师费以外,都在研发费用中归集。而新会计准则规定:“企业内部研究开发项目的支出,应当区分研究阶段支出与开发阶段支出”,没有具体说明哪些属于研发支出。研发费用是企业进行自主创新必然形成的一项支出,会计上如何处理研发费用将会影响到企业关于自主创新的政策制定。

三、研发费用会计处理方法的比较分析

研发费用的会计处理主要有三种方法:全部费用化、全部资本化及一定条件下的资本化。以下对这三种方法进行比较分析。

(一)费用全部费用化处理

这种处理方法主要以美国为代表,考虑研发费用所带来的未来收益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如将其资本化则不符合谨慎性要求。这种方法将支出直接计入费用减少了企业当期利润,从而递延了企业的税款上交,并且能及时收回投资,核算起来也非常简单。但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研发投入越来越大,而外购无形资产与自行开发无形资产的入账差异及无法真实反映企业资产的价值,均违背了可比性要求;这种处理容易造成单纯为了提高眼前利润而减少研发投入的短期行为;研发支出的费用化使得研发阶段的利润降低,从而导致企业在市场无法顺利融资。新准则实施前我国就是采用这种处理方法。

(二)费用全部资本化

这种处理方法以荷兰为代表,即将研发费用在发生期内归集起来,待开发成功并投入使用时列作无形资产,在受益期分期摊销。这种方法核算简单,便于操作,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消除企业的短期行为,提高会计信息的相关性。但由于费用资本化会增加资产总额和利润总额,企业会盲目投入研发活动,不再谨慎考虑是否可行。此外,也增加了盈余管理的机会,企业将会把大量的其他费用故意与研发费用相混淆,以制造调节报表的机会。

(三)费用一定条件下的资本化

这种处理方法以国际会计准则和英国会计准则为代表。它要求研究费用在其发生的当期确认为费用,开发费用只有在满足特定条件,即表明这些费用很可能产生未来经济利益,应确认为资产,即资本化。这种方法符合谨慎性要求和权责发生制、配比原则,企业的研究活动属于初步性的分析与调查阶段,其未来是否会带来经济效益是非常不确定的,将其费用化既保证了企业当年就可以收回用于研发的部分资金,又不至于使得当年的净利润大幅下降;而企业开发活动是将技术应用于实践,并产生实践性的改进,不确定程度较低,并且受益对象是特定的产品,可将其资本化。

(四)我国新准则对研发费用的处理及对企业的影响分析

我国新会计准则对研发费用采取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的会计处理方法,适合我国现有的国情。

其一,有利于企业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研发费用的资本化,具有明显的后效性,在研究与开发费用投入后,其效果要经过数年才能体现出来。由于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产生了受托经济责任,而经营者在接受所有者委托经营管理企业的同时,会为了某些原因而使自己的目标与所有者的目标相背离。旧准则下全额费用化的处理方式,该项支出的增加必然导致本期利润的下降。管理者不愿因为业绩下降而引起所有者的不满,于是企业经营者往往只要自己在位这几年的利润好看,而不愿在自主创新方面进行投入,这样虽然暂时满足了所有者利润最大化的追求,却不利于企业长远的发展。将研发费用有条件的资本化,就能够有效地克服上述弊端。

其二,能使企业更好地适应知识经济的要求。知识经济主要特征是知识产品的大规模生产和应用。因此,新准则对研发费用的处理由过去的全部费用化转变为一定条件下的资本化,有助于改变人们的观念,也改变了企业的观念。

其三,促使高科技企业成为今后国内企业的发展趋势。从近年来美国、我国香港地区等地的股票市场看,科技类股票的市盈率普遍高于其他各类股票的市盈率,这说明“科技含量”已成为企业价值的组成部分。将研发费用部分资本化后,能使财务报表中资产、费用、利润等数据更好地说明企业价值的大小,从而促进企业价值最大化的实现,而且也促进国内企业走向高科技企业行列。

四、新准则中研发费用处理的不足及完善

(一)新准则中研发费用的处理仍有一些不足

一是对研究和开发活动除了定义外没有限制研究与开发活动的项目。在会计处理中,企业很难判断哪些活动属于研究与开发活动的范围;二是开发阶段支出的资本化条件在很大程度上依靠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很可能为企业盈余管理提供机会;三是资本化的金额只包括了一部分开发支出,并不能反映该项无形资产的真实成本,使该信息的价值受到一定影响,这种以部分成本为基础的后期摊销的做法也不符合配比原则;四是开发失败的可能性仍然存在,对开发支出进行资本化仍有一定风险。

(二)随着企业自主研发意识的加强及投入的增大,在对开发支出资本化处理过程中,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完善

一是对研究开发活动范围进行界定。国际、美国、英国、日本的准则在给出“研究”、“开发”的定义后又详细地列举了研究活动和开发活动,以及不属于研究和开发的活动的内容。我国可参照国际会计准则的规定;二是对资本化条件的完善。我国新准则中资本化的条件可考虑增加“经济利益性”及“收入大于支出”两方面的规定,即研发支出形成的技术或产品能够为企业带来一定的经济利益,并且能够以收抵支。否则,企业进行的研究与开发活动将造成资源的浪费,不符合成本效益原则。所以企业在考虑研发费用资本化时,应对其产生的经济利益进行可靠的预计;三是在制定研发费用具体处理方法时应针对不同类型企业采取不同的方法。如对于以研究开发为主要活动的企业、软件开发类企业,可将研究开发费用全部予以资本化。对于一般高新技术类企业,可以将研究费用直接计入当期损益,而将符合条件的开发支出资本化。对于一般研究开发费用不大的企业,如劳动密集型企业,依据重要性要求,可直接将其作为当期损益;四是建立专门的评估机构,对企业是否满足资本化条件进行统一评估或审计,这样可以防止企业滥用准则,歪曲财务数据。

总之,我国对研发费用的处理从全额费用化转变为有条件的资本化,可以说是顺应潮流,不仅改变了原来有失公允的做法,也更符合权责发生制、谨慎性和相关性要求,而且将促进我国企业的自主创新,更有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2006〔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2〕毛凯军,吴贵生.自主创新内涵初探〔J〕.经济纵横,2007(05).

〔3〕邓倩,李文芳.研究开发支出会计处理的改进建议〔J〕.财会月刊(综合),2006(10).

篇4:企业创新及研发策略

关键词:自主创新企业;合作研发;利润分配;演化博弈;仿真

中图分类号:F27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176X(2012)10—0092—05

一、引 言

新的经济形势下,企业单纯依靠市场已有技术或简单的进行技术模仿已不能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形势,是否能够通过自主创新来凝练核心技术已经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体现。自主创新是企业通过自身努力和探索以取得技术的突破,并在此基础上推动创新技术的商品化,获得商业利润,以达到预期目标的一种创新活动[1],是在开放的条件下提高获取关键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的能力。因此,自主创新并不是闭门造车、自我创新,自主创新不应排斥与其他企业进行技术沟通与合作。

近年来,关于自主创新企业的合作创新问题已经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在合作创新中,有创新意愿的企业以技术契约关系为基础,进行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明确创新目标,以事先确定的方式分担创新风险,分配创新利润[2]。合作创新不仅是企业降低研发成本和风险的重要途径,更是获取外部知识的重要方式,而且合作创新还能够加快企业的市场进入速度和保持组织的灵活性[3]。因此,一些学者对如何建立有效的合作模式进行了探讨,以帮助企业寻找合作创新的有效途径。值得注意的是,在我国创新型国家的建设过程中,企业无疑是自主创新的主体,但作为我国科研创新重要阵地的高校也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因此,最近关于产学研合作创新模式的讨论成为了热点话题。

虽然确定什么样的合作模式以及寻求促进合作研发的机制对自主创新企业合作具有重要的意义,但由于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理性目标,在新产品合作研发中,所得利润如何分配却往往是各企业所关心的重点[4]。企业间的合作是否能够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利润的分配原则。目前关于自主创新企业合作研发利润分配问题的研究尚待开展,本文将就自主创新企业纵向合作研发的利润分配问题,在考虑了企业间的补贴激励行为的基础上,建立利润分配的演化博弈模型,并将利用基于多代理人的计算机仿真这一新方法对合作研发利润分配问题进行分析。

二、自主创新企业合作研发的利润分配博弈

一般情况下,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企业都具有较强的企业实力和核心竞争力,往往对核心技术的保护意识较强,这是由于同类企业或实力相当的企业间的市场竞争关系,很难达成知识共享和资源互补意愿,因此,生产同类产品的自主创新企业间的横向合作很难实现。与之相对应的具有供需关系的两个自主创新企业间的纵向合作则更容易达成。我们考虑两个自主创新企业m和s,m负责某一新产品的总体开发设计,称为需求企业,s为新产品提供零部件的开发设计及生产,称为供货企业。为了便于分析,假设企业m和s之间不存在竞争关系,各自负责的开发设计部分具有专用性,即个体企业间相互独立。在合作研发一项新产品的过程中,假设由于产品构思、设计和规划等原因产生的总体开发费用即企业m的研发总投入为X,由于零部件设计、测试等原因产生的零部件开发费用即企业s的研发总投入为Y。新产品技术开发成功后,产品将根据市场需求进行生产,而市场需求量Q受总体开发费用和零部件开发费用的影响,且满足Cob—Douglas生产函数[5]。即:

其中,e>0,α>0,β>0均为常数,α,β分别为X,Y对市场需求的影响因子,且α+β<1。

通常情况下,需求企业为激励供货企业参与合作研发,可以通过提高进货价格和产品售后补贴两种方式实现。考虑到需求企业往往希望避免提高进货价格带来的资金短缺以及市场需求波动等风险,更倾向于产品售出以后再将部分利润以补贴形式返给供货企业,所以,本文将重点讨论售后补贴情况下的合作研发利润分配问题。假设每销售一单位新产品,m和s的边际收益分别为ρm和ρs。由于m是产品的最终产出方,在合作研发中由于对零部件的需求,所以更具有合作的主动性。为了吸引和激励供应企业s的合作,进一步假设自主创新企业m会把自身盈利的一部分作为补贴以分担s的零部件开发费用,补贴系数λ(0≤λ≤1)可以通过合作研发合同进行事先确定。因此,供货企业m和供应商s的利润函数分别为:

合作系统的总收益为:

假设自主创新企业m和s只在成本投入上进行博弈,并且同时选择策略。当双方采取不合作态度,即以个体利益最大化进行成本投入(策略D)时,m和s追求的目标分别是Π1和Π2的最大化,令:

联立求解可得:

此时对应的m和s的收益分别为:

同理,当双方都采取合作态度,即以合作系统整体利益最大化进行成本投入(策略C)时,m和s追求的目标是Π的最大化,令ΠX=0,ΠY=0,联立可求得:

将式(11)、式(12)分别带入式(2)、式(3)可求得Π*1CC和Π*2CC。

当企业m采取策略C而s采取策略D时,令ΠX=0,Π2Y=0,联立求得:

X*CD=[eα1—β(ρs+ρm)1—βββ(ρs+λρm)β]1/(1—α—β)(13)

Y*CD=[eαα(ρs+ρm)αβ1—α(ρs+λρm)1—α]1/(1—α—β)(14)

将式(13)、式(14)分别带入式(2)、式(3)可求得Π*1CD和Π*2CD。

当企业m采取策略D而s采取策略C时,令Π1X=0,ΠY=0,联立求得:

X*DC=[e(αρm)1—βββ(ρs+ρm)β]1/(1—α—β)(15)

Y*DC=[e(αρm)αβ1—α(ρs+ρm)1—α]1/(1—α—β)(16)

将式(15)、式(16)分别带入式(2)、式(3)可求得Π*1DC和Π*2DC。

因此,自主创新企业纵向合作研发利润分配博弈的收益矩阵为:

能够进行合作的自主创新企业往往有着长期的合作关系,即使某一产品合作研发结束,还有新产品的合作研发。在长期的合作研发过程中,利润分配的博弈问题不是一次性博弈,而是长期的重复博弈。因此,以上表1的博弈矩阵实际上是自主创新企业合作研发利润分配的演化博弈模型。

三、基于多代理人的仿真模型

本文采用多代理人仿真方法来分析以上演化博弈模型主要基于以下两点考虑:

第一,传统的研究方法会利用复制动态模型[6]分析以上自主创新企业纵向合作研发利润分配的进化稳定策略,但是由于以上博弈模型的复杂性,导致复制动态分析推导过程过于繁琐,很难进行。基于多代理人的仿真不需要对模型进行解析分析,通过代理人间的交互规则设定,可以分析系统演化趋势和涌现特征。

第二,一般情况下,复制动态分析更适用于群体内个体理性程度比较低、学习速度较慢的情况[7]。但是,自主创新企业的理性程度很高,又由于互联网等现代技术手段的使用使得企业间相互学习速度很快,因此复制动态分析方法对这一情况显然不能充分体现,而具有最优反应动态特征的多代理人仿真方法可以弥补以上不足。

基于多代理人的仿真是自下而上的建模方法,通过代理人个体间按照某些简单规则多次交互,观察系统总体演化过程以及宏观涌现特征,克服了单纯定性分析的主观性和单纯定量分析的不直观性,是随着计算机技术发展而新兴的现代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本文利用多代理人建模仿真方法,建立了自主创新企业纵向合作研发利润分配的演化博弈仿真模型,其模型算法如下:

第一步:初始设置。考虑具有周期边界的二维方格网络,大小为100×100。假设有两个企业群体,分别对应着需求企业群体M和供货企业群体S。两个创新企业群体的每个企业都占据方格的一个节点,两群体企业各占节点总数的50%,并且每类群体中采取C策略和采取D策略的个体也各占本群体的50%,两群体中所有企业随机分布在各个节点上。

第二步:计算个体收益。规定每个企业在整个博弈过程中都只与周边的8个邻居中属于另一群体的企业进行博弈。记每个企业博弈所得收益总和为Ui=∑j∈ΩiKij。其中,Ωi表示第i个企业的8个邻居中属于另外一个企业群体的企业集合,Kij为第i个企业与第j个企业博弈的收益。

第三步:选择博弈邻居。随机地在8个邻居中选择一个属于同种群的企业作为策略学习邻居。如果没有符合条件的邻居企业,则保持策略不变。

第四步:策略学习。由于个体总以追求更高的收益为目的,所以博弈过程中收益高的个体更容易被其他个体学习模仿。据此,本文个体策略更新规则为[8]:

其中,pij为第i个企业采取第j个企业策略的概率,Ui和Uj分别为第i个企业和第j个企业的总收益,k为噪声系数,表示由于个体的有限理性,即使收益较低的个体策略也可能以一个小的概率被其他个体学习。根据文献[8],本文取k=0.1。

通过以上四个步骤完成一次演化学习过程。循环以上步骤,可以观察出该系统学习演化过程,以及最终涌现出的结果,从而对该系统中的动态关系进行分析。

四、仿真结果与分析

本文的主要目的是分析是否存在能让合作研发的自主创新企业都满意的最优补贴系数,以及影响最优补贴系数的具体因素。为此,我们重点研究补贴系数与个体平均收益、成本收益比以及市场影响力等因素相互作用的内在机理与关系,以期得到利润分配的一般性规律。本文所有的仿真模拟试验中,我们均取演化步骤为100步,取后10步结果的均值作为该次试验的结果。图中每个数值点都是5次试验结果的平均值。经过多次实验,我们发现以下试验的分析结论对其他不同的参数也类似成立。

图1是取参数α=0.15,β=0.25,e=5,ρm=10,ρs=5时,自主创新群体M和S以及整个合作系统的个体平均收益受补贴系数λ影响的图像。从图1中可以看出,随着补贴系数的增加,需求群体M会拿出更多的利润对供货群体S进行补贴,因此M的个体收益不断下降,而S的个体收益不断增加,总体收益增加到某一程度后基本保持不变。另外,图1中显示当补贴系数增加到某个值时(该值与参数有关),M、S以及合作系统整体的个体平均收益基本相等,本文将该值称为系统的最优补贴系数。显然,最优补贴系数下,M和S都能获得满意收益。当补贴系数偏离最优值时,群体M和群体S个体收益差异增大。

图2是与图1相同参数下,需求群体M和供货群体S的合作率水平随补贴系数变化的图像。这里的合作率水平指的是采取合作策略的个体数占群体总数的百分比。图2显示随着补贴系数的提高,最初需求群体合作率快速上升,而供货群体合作率有所下降。当补贴系数到达最优值附近时,虽然此时M的个体收益仍在下降,但其合作率一直维持在一个较高水平。当补贴系数较高时,两群体合作率水平都有较大提升。引起以上现象的原因可归纳为:(1)当ρm>ρs时,需求群体更具有为获得高利润而进行合作研发的动机;(2)此时S合作率的不断提高,促进了需求群体采取合作策略;(3)即使补贴系数高出最优值,M由于其较高的边际效益,仍然有利可图。如果放弃合作,即采取策略D,M仍然要依照合同对S进行补贴,其收益将更小。从图1和图2中还可以看出,当采取最优补贴系数进行补贴时,既能使合作双方都保持较高的合作率水平,又能够保证企业个体获得较高的平均收益。

篇5:企业创新及研发策略

摘要:伴随着当前信息技术发展不断取得突破性的革命成果,基于这一背景环境下,企业的文化建设与宣传工作同时也出现了巨大的转变,新媒体技术所具备的高效、互动、便捷等特性,给企业的文化建设与宣传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鉴于此,企业必须要及时摒弃传统的固步自封实现,采取与时俱进的发展原则,不断加强企业的文化建设与宣传工作,并由此带动企业的文化发展。本文重点就新媒体下企业文化宣传策略及创新展开了具体的分析。

关键词:新媒体 企业文化 宣传 创新

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其已经深入的影响到了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方面,新媒体已经成为了人们进行沟通、交流的主要工具手段。对于企业文化宣传工作而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也使之面临着巨大的危机与挑战,基于这一背景环境,企业要想取得长久、健康的发展,在新的历史时期加强企业文化宣传力度,就必须要立足于新媒体,并借此来构建起符合时代特征的企业文化宣传策略,以期促进对企业文化的全面推广。

一、新媒体下企业文化宣传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与时俱进

在我国的部分企业当中,长期存在有“家长制”的情况,企业中的任何事宜无论大小巨细均要由上级领导决定。所采取的文化宣传模式也往往是传统模式,即大会动员、小会宣讲,布设专栏,将下发的有关文件利用报纸宣传。在开展企业文化宣传工作时仍是以报纸方式进行,鉴于目前企业员工绝大部分为青年人群,其往往更加喜好手机、个人电脑等设备,很难专心阅览报纸,由此也就造成了利用报纸进行企业文化宣传形同虚设,对于员工难以起到有效的文化影响,未能够与时俱进也就导致了企业文化的建设与创新工作受到了严重的阻碍,并且也导致了大量的人力、物力的损耗。

(二)缺乏文化认知

在部分企业当中,单纯的认为企业发展的核心与关键始终是技术、效益等,往往片面性的追求经济利益,而对于员工的身心情况未能够予以有效的关注,针对企业文化宣传工作也仅仅是在报纸上进行宣传,由此也就造成了企业文化对于企业的发展所起到的作用价值收效甚微,企业文化宣传工作已经处于可有可无的境地当中。

(三)缺乏改革创新

由企业的实际发展状况而言,绝大多数的政工人员其工作职位的级别、薪资待遇均与生产、科研人员存在有巨大的差距,而造成这一现状的原因则是由于有关领导对政工人员的作用价值未能够予以正确的认识,由此也就使得政工人员在日常工作当中缺乏工作热情,使得企业文化的改革与创新也受到了一定的影响。基于社会发展速度不断加快的当今时代,企业文化的宣传工作已经处在了“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的境地当中,针对企业文化宣传工作而言,要想在新的历史时期紧跟时代的发展潮流,就必须要牢牢把握新理念,采取新手段,积极探索出有助于解决新工作难题的新方法。

二、新媒体下企业文化宣传策略

(一)内容创意传播

基于新媒体不断发展的大背景环境之下,企业文化具备了一定的社交、学习特征,企业员工可利用社交网络来开展各项工作,并使得日常工作取得了极大的便捷性与高效性。电力企业各部门员工可基于新媒体平台之下开展沟通、交流,其获得工作资源的便捷性也得到了极大的增强。并且在新媒体的基础上,企业文化内容除了传统的报纸文字宣传外,还可利用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采用声音、视频等多种不同的形式来展示给员工。因而,基于新媒体平台,企业应当加强对文化内容的创意传播,利用各种新途径、新方式来转变传统的单一传播方式,并最终实现对企业文化的宣传与创新。

(二)弹性文化传播

针对电力企业文化宣传工作而言,通常是采用口头语言为主要的传播媒介,在企业内部利用非正式交流活动来产生出多层次、全方位的交流,在宣传企业文化时应明确两个主体,一方面是信息传播主?w,另一方面为信息接受主体,即就是企业的全体员工。基于新媒体背景下,企业文化的宣传途径取得了极大的发展与转变,企业文化宣传工作已经不单单再局限于特定文化的宣传场所及方式,企业可将所宣传的文化内容直接发送到员工的手机、电脑等多媒体终端设备上,无论员工深处何地均可接收到企业文化。因而,企业就必须要紧密结合实际情况,构建起弹性化的文化宣传机制,并借此来实现对企业文化的有序传播。

(三)多元媒介传播

基于新媒体的环境下,电力企业在开展文化宣传工作时,应建立起多元化的媒介传播方式,如黑板报、企业手册、报纸、网站、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多种渠道综合利用起来,同时再依据具体的企业文化内容,选取相适宜的传播方式,例如将关于企业核心价值理念等内容可利用宣传手册、宣传墙壁等方式对员工进行长期化的熏陶,针对企业所取得新发展、新进步可采用微博、微信等工具向员工推送最新消息,以促使员工能够及时掌握企业发展动态,这同时也是对企业与时俱进发展的深化落实。

(四)创新文化传播

增强电力企业的文化宣传工作,还需对工作方法予以积极的改进,拓宽工作思路,以实现对文化传播的创新性传播要求,具体可采取以下几点来予以实施:

第一,不断发挥党组织的先进性,增强党支部管理目标,将建立其富有电力企业自身文化特色的基层党组织建设工作,纳入进党建考评体系之中,促使企业的文化建设与日常的经营管理能够得以有机的结合,并最终促使企业在开展相关的经营管理活动之时还可开展好相关的企业文化建设工作。

第二,创造特色文化传播模式。鼓励广大的企业文化宣传人员到基层窗口服务,树立起企业的文化品牌意识。在此基础上,对广大基层职工开展更具针对性与人文性的文化宣传工作。

第三,建立文化宣传志愿者注册平台,扩大文化宣传志愿者队伍。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宣传活动,如采取文艺汇演、企业文化专题讲座等形式促进企业文化的落实与改进。

三、结语

总而言之,基于新媒体的大环境之下,电力企业文化宣传工作已经不仅只是单一性的报纸宣传,伴随着时代的发展企业必须要在不断增强文化创新的力度基础上,进一步拓宽企业文化宣传的途径方式,并由此来展开具体的文化建设工作,并以此来促成宣传新局面,给企业的健康发展提供持续发展的动力支持。

参考文献:

篇6:企业创新及研发策略

及创新策略思考

近些年来,随着国家的不断发展和企业建设的不断推进,越来越多的工作开始进行细节优化,特别是文书档案管理工作更是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实际上,文书档案管理工作并非是一项轻松的工作,而且这项工作的难度不低,很多因素都会对其产生直接的影响,随着新时代的发展,文书档案管理工作在进行自我调整的同时,也应该进行自我创新,实现工作上的优化,或打造完善的工作体系来解决工作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隱患,才能为国家的发展作出贡献,基于此,本文对该工作中的创新策略进行探讨。

对于企业而言,文书档案管理是其建设与发展的核心,在实际工作中表现出了较强的技术性服务性以及监督性,关于文书档案管理工作,任何企业在生产管理过程中都会有所涉及,通过文书档案管理工作可以让企业单位的文书档案更科学更规范,特别是在新时期发展过程中,为了促进企业管理水平的提升,文书档案管理工作更是必不可少,采取现代化的管理手段,使文书档案管理的合理性更强,时效性更佳对企业的未来发展有着突出作用。

一、文书档案管理工作创新重要性

在企业、事业单位变更、建立等活动开展过程中,文书档案是必不可少的记录载体,同时能够为管理工作提供原始材料,相关部门也需要通过文书档案来作为查看的依据和凭证。更重要的是在党和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等工作开展过程中,文书档案是其关键的数据支持,因此从某种程度上来讲文书档案资料,可以切实的反映出企业单位的业务范围,资源配置以及资金用度,其中所蕴含的信息价值非常高。

伴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社会各个领域中都融入了信息技术,这对于行业的发展与变革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文书档案管理工作亦是如此,与信息技术的结合使得档案管理人员的工作效率大大提升,特别是在收集整理以及归纳的各个环节中,效率提升的尤为明显,除此之外,档案查阅和应用方面也得到了保障,如果能够将数字化系统应用在文书档案管理工作中,那么不但可以实现在线浏览,而且可以促进各分支机构之间的交流与互动。除此以外,信息时代还为文书档案管理工作提供了云储存技术,这对于文书档案的安全性有了确切的保障,另外,外派人员如果想要使用文书档案,随时随地的也可以进行下载或传递。这些都是传统文书档案管理工作方式所无法实现的。

二、文书档案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管理制度的缺失

关于文书档案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管理制度的缺失当前在该工作执行过程中,实际并没有达到预想的效果,甚至还存在诸多不足,造成的文书档案管理工作中的漏洞。管理制度的缺失是一个严重的问题,在未来的工作中应该采取有效的策略予以解决并利用科学合理的方式对其进行调整,使这一类问题能够得到有效的规避。由于文书档案管理工作制度的缺失,所以当前的工作仍然会按照过去成就的标准和方法来进行,导致实际工作中缺乏足够的支持和依据,一些制度条文与当前时代的需求之间已经背道而驰,严重影响了文书档案管理工作的正常进行,久而久之还会造成一系列的持续性损失,造成难以弥补的后果,如果短期内没有对其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控制,那么未来工作的开展会非常困难,不仅如此,文书档案管理工作制度的缺失还会对工作本身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而且这种影响会持续加剧,譬如一些工作人员想要突破自我实现前进,但是受到这些成就制度的桎梏,导致工作频频出现阻碍,这导致文书档案管理工作本身受到了严重的打击。

(二)领导缺乏重视

实际上当前的文书档案管理工作已经于过去表现出了很大的差别,但由于领导对文书档案工作仍然没有给予高度的重视,所以导致该工作在进行或部署过程中缺乏深度的沟通与交流,进而影响文书档案管理工作的进一步发展,很多领导对于基层反馈的日常工作问题或者是行业的新标准新理念,没有进行深入研究,这意味着文书档案管理工作一直长期处于原地踏步的过程中,很多根源的问题都没有得到有效的处理,这对于文书档案管理工作的长远发展是不利的。

(三)管理人员工作专业技术能力偏低

主观角度来看,关于文书档案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一些纰漏,实际上并非是偶然现象,很多时候是由于管理人员的专业技术能力水平不足造成的。目前有相当一部分管理人员缺乏专业技术能力,这就导致在相关问题探讨过程中,没有有效的措施进行应对,难以实现更好的发展。管理人员需要站在正确的认知角度上来进行自我拓展和提升,如果仍用局限性的思维来进行管理工作,那么非但不会推动管理工作的进步,甚至还会造成重大损失,一些企业的管理人员工作不仅专业技术能力低,而且团队配合不够默契,协调性差,都会使工作产生恶劣的后果,除此之外,有些企业试图采用培训等手段来强化管理人员的工作专业技术,但是,针对管理人员能力不足的问题,一些单位的拓展手段仍集中在理论层面,而关于实践工作的开展,还没有进行充分的指导,这些都严重阻碍了文书档案管理工作的日后落实。

三、文书档案管理的创新策略

(一)提升文书档案管理的创新意识

文书档案工作虽然有独立的部门负责,但却需要企业各部门进行配合,同时也需要跟随时代变化进行管理模式的创新。面对逐渐加快的经济社会节奏,企业为保证工作效率必须实施现代化管理模式,而档案管理意识也必须进行创新,淘汰落后于时代的传统纸质档案管理模式。而文书档案管理意识的创新主要分为几个层面:第一,企业领导应具备创新意识,重视文书档案管理技术的更新,为其配备最先进的软硬件设施,从而实现智能化文书档案管理。如此,才能够保证资料信息加工、组织及存储的质量。第二,文书档案管理人员应具备创新意识,能够意识到传统纸质文书管理的缺陷,合理使用互联网等现代化技术,优化文书档案管理工作。第三,企业应在年初工作计划中强调文书档案创新管理模式的研发,通过制度的建立督促创新意识的落实。

(二)创新文书档案管理办法

文书档案管理工作创新的重点用放在管理方法的创新上,为提升企业的管理质量,很多企业已经将创新管理方法研究作为了员工绩效考核的内容之一。但就具体工作而言,文书档案管理办法的创新应注重以下几点。第一,文书档案管理工作会涉及到企业的诸多信息,其中包含企业的商业机密。因此对文书档案的管理应注重保密性,而传统纸质档案管理方式无法很好的保障企业信息的安全。所以应该通过电子档案管理系统进行文书档案管理,一方面该系统能够对商业机密。实施加密处理,另一方面该系统能够及时销毁已处理或废弃文件。第二,建立独立的文书档案管理部门,将档案管理工作从后勤人员身上剥离出来,通过专业的人才进行文书档案管理。而在选拔文书档案管理人员时,不仅要考察其管理能力与专业技能,还要考核其创新意识与职业操守。第三,加强新职员的入职培训,在培训阶段不仅要提高新员工的专业技能,还要挖掘其创新意识及创新能力。

(三)创新文书档案管理制度

文书档案管理工作的完善与创新不能仅靠管理意识的驱动,还需要创新的管理制度推动创新方法的落实。第一,应综合考量煤炭行业的发展趋势,结合时代现状及国家法律,制定最合理的管理制度。第二,可在原有制度的基础上进行灵活化创新,从而去除原有管理制度的糟粕,使文书档案管理工作更加规范、科学、简便。第三,结合企业发展趋势对文书档案进行分类、修编及保存,并制定现代化的管理制度。

(四)自动化管理手段的创新

建立科学管理机制推动文书档案管理工作自动化发展,伴随着自动化技术的不断成熟,它确实为文书档案科学管理提供了诸多便利。但自动化管理手段并不是尽善尽美的,其中仍存在诸多缺陷,而这些缺陷合理的管理机制进行弥补。只有在科学的管理机制的协同下,才能够使自动化管理手段发挥出应有的效果,是信息技术的优势,能够在文书档案管理工作中得到充分的体现。而管理机制的建立应围绕着档案管理工作的需求,结合自动化管理的趋势及市场前景,以自动化办公为目标,在推动技术创新的同时,保障管理工作的科学性。另外,通过管理制度的建立,应使各部门各岗位更加明确自身的职责,利用自动化技术实现管理工作向现代化转变。同时,自动化管理手段的创新需要全体管理员工的共同推进,需要管理人员具备创新意识,在了解管理工作的目标的同时能够通过特色服务发挥档案资源更高的价值。

(五)管理人员专业技术能力创新

若将文书档案管理工作形容为一幅画,那么管理人员的专业能力就是这幅画的细节部分,也是决定该画质量的重要部分。因此,对于管理人员专业技术能力的创新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第一,完善专业技术能力考核制度。企业应对文书档案管理人员展开阶段性的考核,结合工作特点与需求,通过考核结果与比较分析,更加全面地了解管理人员的工作方式及特点,及时发现管理人员管理方法缺陷与不足,快速对管理工作中存在的潜在漏洞进行弥补与消除,纠正管理人员在管理方式及管理思维上存在的错误,从而保障文书档案管理工作一直保持在正确的轨道上。第二,为管理人员提供培训与进修的机会。每一个人的天赋与特长皆不同,因此企业应对管理人员的实际能力与发展空间进行判断,并为优秀人员提供进修与培训的机会。如此不仅能够挖掘管理人员的创新意识,提升管理人员的技术能力,还能够更好的挽留人才,使优秀人才能够长期的服务于企业的文书档案管理工作。

四、結语

上一篇:记事散文范文500字左右下一篇:镇水产品质量安全宣传教育及技术培训工作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