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语言魅力 散发迷人光彩

2024-04-22

感悟语言魅力 散发迷人光彩(精选7篇)

篇1:感悟语言魅力 散发迷人光彩

感悟语言魅力 散发迷人光彩

众所周知,语文是由语言文字组成的充满生命活力的课程,绚丽多姿的语言是语文课上一道亮丽的风景,而缺少了语言的课堂则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语文课堂如果缺乏必要的咬文嚼字,教学就会因缺乏关键点的开掘与深挖而显得浅薄,语文的味道也就势必会被冲淡和稀释。朱熹说过:“读书如饮食,从容咀嚼,其味必长;大嚼大咽,终不知味也。”因此,我们在语文课堂上应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

语,细细咀嚼,慢慢品味,方能使学生领略到汉语言文字的独特魅力。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课程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同时,课标中提出的阶段目标要求也提出阅读时要“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感受语言的优美”、“品味作品中富有魅力的语言”等。而这一切目标的实施都需要以“品读语言”为核心,这样才能让学生感受到语言强大的表现力和美妙的神韵,让语文课散发它真正的魅力。

在教学实践中,我尝试引导学生去研读教材,品读文本,从字里行间中体味语言的无穷魅力,使语文课返朴归真,充满浓浓书香。

一、抓住细节 读中品味

在课堂上,我们常常会把过多的精力投入到对文本内容的挖掘和对思想感情的理解上,强化了“人文的感悟”,却淡化了“语文本色 的品味”。事实上,小语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佳作,不仅浓缩了作者丰富的情感,而且在遣词造句、语言表达上都颇具特色。因此,教学中教师就应努力捕捉课文的闪光点、抓住课文精妙之处,引领学生悉心品味,从一个个标点,一个个词语,一个个句子中去玩味语言,通过细嚼慢品,激发与作者的情感共鸣,使学生不仅能感受到人文关怀,更能得到语言智慧的启迪。

如选自《水浒传》的《景阳冈》就是一篇值得学生品读的佳作。施耐庵用他的一枝生花妙笔,细腻地刻划了武松这个人物形象。在教学中,我就让学生紧紧抓住武松的言行来品味其勇武机敏的鲜明特点。文中“武松打虎”这一段写得尤为精彩,老虎的“一扑,一掀,一剪”的来势汹汹和武松“一闪,又一闪,再一闪”的沉着机智以及武松打虎时的竭尽全力都要在反复品读中去体会,这样才能感受到名著的魅力,领略到大家风范,体会到语言的精妙、传神。

再如《钱学森》这篇课文通篇以朴实的语言塑造了杰出的爱国科学家钱学森的形象。如果仅仅是停留在对内容的感知和进行思想教育的层面上,就会觉得这篇课文平淡无奇。但若是能通过品读语言文字,零距离地与课文对话,就一定能走近科学家,并感受到本课语言独特的美。在教学时,我与学生一起紧紧地抓住能体现钱学森杰出才华的三处地方和表现钱学森爱国情怀的几处内心活动进行深入研读,这样的教学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伟大科学家钱学森的形象深深

留在学生的心中,还使学生从平淡、朴实的语言中品出了浓浓的语文味,培养了自己的语感。

二、潜心会文 推敲揣摩

读书是需要动脑思考的,只有潜心会文,才能真正走进文本的深处。《语文课程标准》中强调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因此,教学中要重视学生与文本的深入对话,应紧紧依靠语言文字的土壤,引导孩子透过语言文字与作者进行心灵对话,领悟语言文字表情达意之精妙。学生在品读文章时,要对文章的语言反复理解,体味,推敲,对语言意蕴进行深入的探究,透过语言文字窥见其思想,领悟其精髓,从而加深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深刻理解,提高学生的敏锐感悟能力。

如选自长篇历史小说《三国演义》的《草船借箭》一文中,“周瑜请诸葛亮商议军事”这一部分内容是通过一段人物对话表现出来的,廖廖几句就表现出人物鲜明的特点。为了使同学们深刻认识诸葛亮和周瑜这两个人物,我先让学生读读这段对话,说说周瑜、诸葛亮给自己留下了什么印象,然后再通过细细品读,揣摩周瑜的每一“问”用意何在?而诸葛亮的每一答又说明了什么?学生在研读每一问一答中,透过语言文字,发现了周瑜表面客客气气,内心暗藏杀机;诸葛亮明知周瑜不怀好意,却以大局为重,从容镇定,胸有成竹。从中,学生更体会到了通过传神的语言描写,也能塑造个性鲜明、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这样的潜心会文,使学生对文章的品读,对语言的感知

不再是浅尝辄止,学生的语言得到了积累,理解文章的能力也进一步加强了,语文素养得到了全面提高。

三、多元探读 激活思维

在课堂上,我们总是引导学生通过反复的朗读体验作者的情感、领悟语言的内涵,然而,要想使学生真正把书读好,读出语言的滋味、读出语言的神韵,就要引领学生入境入情地,逐渐深入地读书。通过多元探读,体验课文描写的意境,体味语言文字的节奏美、音韵美,丰富自己的语言储备和语感经验,并启迪自己的思想,使之更深邃。“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久而久之,学生就能做到有理解地读,有体验地读,传情达意地读。学生的探究朗读能力自然也就大大提高了。

如我在教《詹天佑》这篇课文第4段“勘测线路”时,先引导学生品读课文,感受詹天佑严肃认真的工作态度、以身作则的工作作风以及那颗强烈的爱国心,然后就指导学生进行深入地读书,通过范读设境、想象移情、多元解读等多种探究朗读形式来读出詹天佑的令人感动之处,激活学生的思维,积淀学生的语言。如“詹天佑经常勉励工作人员时说的话”就采用了设置情境的方式来进行多元朗读:在施工委员会上,詹天佑面对着所有的铁路建设者,慷慨激昂地勉励工作人员“———”;看到有些工程人员偶尔粗心,施工质量不是很高,语重心长地勉励工作人员“———”;极个别工程人员因为条件艰苦,消极怠工,严肃而恳切地勉励工作人员“———”。而“詹天佑不怕

重重困难,勘测线路”这一部分则通过想像情境,交流画面的形式来表达心中的那份感动。如引导学生想象“攀山越岭,勘测线路”、“深夜灯下,伏案绘图”等这些画面来身临其境地读,体会詹天佑身先士卒的工作作风。“詹天佑的内心活动”这部分则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多元解读:如果强调这是中国人修的第一条铁路,怎么读?如果强调詹天佑的坚定信念和克服困难的决心,该怎么读?如果强调修不好铁路的后果,那又该怎么读?让学生通过反复朗读、揣摩,明白理解的角度不一样,朗读的侧重点也就不一样,关键在于是否能表现出詹天佑的爱国情怀。学生的每一次朗读,无不体现着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无不渗透着学生强烈的情感。这样的多元探读,使学生感悟语言的能力增强了,使学生的语言思维更活跃、更深刻了。

语文教学的最高境界是真实、朴实、扎实。语文课就应该充分利用文质兼美的课本,引领学生抓住内容精彩之处、语言运用经典之处,品读语言文字,让学生从课文中的字、词、句甚至标点符号的比较、揣摩、感悟、运用中得到人文的关怀,受到语言的熏陶,努力使学生提高语文素养。相信,这样以“品读语言”为核心的语文课才能让我们的学生都沉浸在“语言文化”的无穷魅力中,让每一个学生都“想说”、“会说”、“能说”,使我们的语文课真正散发出迷人的光彩!

篇2:感悟语言魅力 散发迷人光彩

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博士说:“领导就是要让他的人们,从他们现在的地方,带领他们去还没有去过的地方。”领导魅力是把握组织的使命及动员人们围绕这个使命奋斗的一种能力,而表达则是传达这种了领导魅力的一种主要方式,语言表达也就是说话显得就尤为突出。

说话像个领导,不要误解为中国人常认为的官腔。这里的“领导”是指语言上让人感到信服,感到有力量,其实更准确的是指你的领导魅力。有效的领导魅力是需要语言的操练的。

领导者需要关注,并且练习他们语言的质量、特点以及有力量。而且这些是永远没有满足的时候。对于创业者而言,交流是特别关键的。一个创始人的个人想象力和同在对于他所在的组织的意义和方向都是关键的。最近专注于组织效率的管理顾问写了一篇博文。在文中,他指出了几种方法可以让领导可以立即改善他们的语言和交流。

理解领导魅力语言是不同的。领导魅力语言服务于特别的目的,他们不同于非领导魅力角色时的语言。你的交流有责任提供现在和未来的意图,解释复杂的交易,展现面对不利情形下的决心,清第一模块为知识铺垫部分,主要解读领导力的内涵和核心观点,为后面的训练打基础第二模块是本课程关键训练部分,针对未来高绩效团队的典型特征——知识型团队,从领导力量和领导思维的角度阐释了如何使团队从思维方式到工作方法,再到行为习惯都能自觉一致,从而“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实效高绩效的法宝——决策思维。这是一种结构化的思维方法,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是管理最为有效的思维工具之一,也是领导力之所以显示出“力量”的最逻辑、最具理性的思想光辉的源泉所在,因此,本部分内容极其重要第三模块是从实战的角度演绎对担任“领导”职责前的准备工作。四模块专门训练在企业的经营管理中如何实现领导力的问题,有非常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第五、第六两个模块,精心选取领导力对未来能够产生关键影响的两个方面,即应对未来运营挑战和培养未来领导人才,展开训练。从而对领导力的作用做了非常有针对性的延伸第七模块是对企业领导者个人魅力的阐释,包括产生机理和修炼方法,对个人的管理实践和职业发展大有裨益熊鹤龄既具备全球500强背景又拥有北京大学学术研究经历的实战专家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全国高级人才评荐中心高级咨询顾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国家软实力之企业软实力标准I版》课题专家组成员北京大学教育文化与品牌战略研究所战略发展部副主北京大学民营经济研究院、中国人民大学EMBA班特聘教授楚了表达其他人没有注意到的事情,拜访那些支持承诺和标准的组织,灌输目的和灵感。这些都不是平淡的、随便的和模糊的语言可以实现的。

在你的下一次领导魅力会议前,认真选择你要说的话,要明确、具体,能够唤起他们,在你信任的人面前大声的预演。看看他们听起来的感觉如何?领导魅力语言,有他的特性,必须是鼓舞士气的,也是大胆的,你必须对这些需求感觉自然。

知道你想要什么:太多的领导者不知道说什么,是因为他们不知道想要什么。无论是正式的还是非正式的表态之前,问自己,“接下来会怎样?我想要什么?”

如果回答是以组织分享目的为基础的,而不是你个人的需要,你有一个更好的机会说出这些更广的需要和目标。如果你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或者更糟的是想继续追逐自我中心的目的),你应该保持安静,直到你准备清楚表达组织更宽泛的见解。

非常小心的使用“但是”:“但是”是一个反驳性的连词,如果你的意图是积极的,不要使用在积极的词组后面。“但是”表示,之前无论什么出现,都不是完全有效的。常见的表述,“我喜欢你的项目,但是....”,这就对喜欢的真诚性表示了怀疑,强调了发言者想改变的。

当一个领导说,“谢谢你的反馈,但是我想...”这句话通常给人的印象是,“我不理解你说的,我们会按照我的想法做。”更好的表述是,“我考虑你的反馈,并且仍旧坚持我的决定。”相似地,一个领导会对一个团队进行演讲,“这个团队上个季度完成的很棒,但是现在我们必须专注。”更好的表达是,“你们上个季度的卓越表现只是我们需要的推动力,因为这个季度会有更大的挑战。”不用“但是”,用“并且”、“然而”、“除了”或者“也就是说”

少用最高级:当太多使用“令人惊异的”、“极好的”、“难以置信的”、“史诗”,其实事实上并非如此。

过分使用最高级会减少真正的意图。当一个领导老一套地将普通的事情,描绘成非凡的,他就形成了让每件事都是同样的模式。不要使用这样套路式的讲话,用简单的语言解释行为和反应。

不是让销售陈述“令人惊异”,把他讲清楚、引人注目、调查明晰、有许多正确的数据等等。不要表演团队用类似“极好的”的词汇,可以用“做的不错。”

停止用升调语气:在语言中,在一句陈述句结尾用升调含有一种讽刺性的意思。也许很多没有注意到这个坏习惯,而作为领导者需要在意这些语言和语调。

升调的习惯是传递缺少确信、纪律和专注力。对于这样的情况,要绝对禁止!

不要反悔:当谈到重要的和困难的话题时,非常容易说那种模凌两可的话语。这是可以理解的,对于躲避做最清楚的,最强有力的论述,因为所有口头的承诺要求个人性的勇气。

领导们有时通过这样的陈述来“反悔”,“它有点取决于这个团队。”或者“这个情形有点难。”抵制用这样慢吞吞语言的诱惑。通过更充分地表达你需要的,和想说的,使用更清楚的语言来增加你的勇气。

称呼一个物体用它正确的名字,对于情形也是如此。谨慎地使用具体的和正确的语言,清晰就随之而来。一个人,或者和其他人一起练习你的演讲。抓住机会,因为它取决于你去使用最好的可能的领导魅力语言。大声说,也说的好。

篇3:感悟语言魅力 散发迷人光彩

写好此类作文, 应注意以下三个方面问题:

一、按照题目要求, 寻找独特个性。如南充题“我和别人不一样”, 明确提出要求写自己不同别人的地方。在学校、家庭、社会, 自己与同学、亲人、他人之间有何不同, 性格、意志、品质、习惯与他人有何差异, 作者要善于观察并发掘出来。

二、选取感人细节, 彰显个性色彩。自己的独特个性是通过具体生活细节表现出来的。要把自己的个性特色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细节要出彩, 要能反映自我个性。细节必须真实、生动, 能感染读者。真实是文章的生命;真实, 才能让读者信服;真实, 才能有真正感人的力量。生动, 要让个性形象通过细节跃然纸上;生动, 才能使文章的灵魂有吸引力。

三、运用鲜活语言, 增强时代气息。个性的自我是具有时代气息的中学生形象, 描摹自我常用第一人称口吻, 与之配套的语言必须鲜活而又具有时代气息。快女、自恋、PK、给力、郁闷、神马都是浮云等流行语、网络热词以及日常生活中的幽默语、口头语都可大胆运用。

佳作赏析1

做一个快乐的人

我爱幻想, 爱做那些不可思议的白日梦。我常想, 要么像现在这样浑浑噩噩的活着, 要么让我变成一位非凡的人。

我这人特好“见异思迁” (虽说这并不是什么好词) , 但事实是这样。比方说, 我看到一位大美女从我身边走过, 我就想下辈子一定要做一个迷人的女孩;但一转念, 那些“红颜薄命”“红颜祸水”的古训又让我直摆脑袋。算了吧, 有人对我长相不满意, 那是他的错。世界上只有让人看不起的人, 哪有让人看不起的脸?人重要的是什么?决不是一张漂亮的脸, “金玉其外, 败絮其中”的美人终不会被誉为“好人”吧!想想, 还是长相平凡好, 比较安全。

看到电视、报纸上说谁谁天生的聪明, 有发达的大脑, 思维怎样怎样的活跃, 我就想下辈子一定要做一个小神童, 让我拥有爱因斯坦的大脑吧!可就是那一阵特想做超人的时候, 一转念又想到那种好事未必会落在我身上, 于是就自我安慰, 并不是所有的天才都一定活得快乐, 那历史上那么多名人, 即使不是聪明过人, 不也照样做出了一番事业了吗?聪明并不是赢得成功的惟一资本, 奋斗才是最重要的。因此, 我就打消了这个念头, 让我走我自己的路, 活出自己的风格吧!

我说过我是一个“见异思迁”的人。有时我常想把自己变成一个人人喜欢、乖巧听话的小女孩, 可是, 我不是, 我办不到。我的叛逆刺伤了身边的每一个人:父母拿我没办法, 老师拿我没办法, 同学们对我的言行表示诧异, 大家都视我“怪孩子”。我又何尝不想做一个他们心中的好孩子。我的“坏”, 让我自己都觉得无奈, 可那又怎么样?我只是按照我自己的方式, 走我自己的路。

我不是他们眼中的“好孩子”, 但我很快乐。“坏孩子”也懂得爱、知道爱——只是有时候会忘记或羞于爱的表达。

我知道珍惜身边的每一点爱, 我把他们堆成故事, 讲给每一个人听, 也让他们快乐起来。

所以, 我只想做我自己, 做快乐的自己——因为我就是我。

我的呼吸, 有我自己的节拍;

我的剧本, 我用快乐书写;

我的青春, 我放飞了梦想;

我的明天, 在岁月的河中泛着金光……

想不想跟我做快乐的宝贝, 那就快跟上吧!

[点评]

文章开篇点出自己“爱幻想”, 但“幻想”往往与现实之间有一段很远的距离, 于是有了做不成“美女”、“小神童”甚至被当成“坏孩子”的无奈。但这并不妨碍自己快乐心态的自由绽放, 做不了“美女”、“小神童”, 但我做“我自己”, 一个个性张扬充满青春活力的自己。文章至此水到渠成, “做一个快乐的人”的主题自然导出, 语言流畅风趣, 情感率真炽烈, 个性色彩尤为鲜明。

佳作赏析2

岁月的故事

“倾听岁月的故事, 回忆生命的感动。”——翻开我的相册, 扉页便是这样的两行字。

看着百天的我笑得如此灿烂, 心中竟有一丝忌妒和感动。我穿着姑姑编织的鹅黄色毛衣, 胸前是绿的荷叶点缀着两朵红的荷花, 头上是蓝色的平顶小帽, 乍看像个小精灵。我坐在妈妈腿上, 旁边是爸爸, 他们脸上都充溢着幸福的微笑。

四岁的我似乎就开始耍酷了。我穿着“白雪公主裙”, 足足有八层呢!一只小手伸在脸旁, 两个手指张成一个直立的V字, 另一只手搭在腰间, 一脸装出的严肃, 隐露出几分帅气与狡黠。爸妈是费了好多舌才从亲戚那里要回这珍贵的“历史遗物”的 (照片经常被亲戚们拿去做纪念) 。

这一大张是在爷爷奶奶家照的, 我们子孙辈簇拥着他们。爷爷奶奶让我和哥哥搂在胸前。哥哥哭丧着脸, 我知道这是为什么, 因为他和我争小汽车, 没争赢。哈哈, 照片上的我正扬着小汽车冲他做鬼脸呢!怎么看都觉得大爹、二爹比爸帅, 不过爸爸是属于那种比较刚烈的人, 你看那双眼睛折射出一种坚毅和霸气。妈妈围的沙巾是爸爸出差回来带的, 那上面有着发光的星星呢!长大点, 别人都说我像姑姑年轻时, 仔细看, 其实我比较漂亮些 (别被姑姑听见) 。我就纳闷姐姐咋从小就那德性, 额头那么大, 却偏要把头发一下子全梳到后面——我每每也想到二妈也太没有审美观了!爷爷的脸很红, 那时他的血压已很高了吧, 奶奶还是很文静地坐在爷爷旁边。只可惜爷爷不久去了另一个世界, 这给我们这个家庭带来巨大的悲痛。

这张竖着照的照片我特别喜欢。这是学校文艺汇演时照的, 我们跳得正欢呢。我们三个头上戴着老师做的头饰, 像原生态动物, 可爱极了!这个节目还上了镇电视台, 那《青春圆舞曲》的旋律让我们得意了好久!

不知不觉中就蹦到了叛逆的年龄, 看我们故意咧着的嘴角就知道。我们几个穿着胸前印有最流行的“青春美少女”T恤衫, 头发全变成了红色。为了这样的装束打扮, 我们不知与那个戴眼镜的高个子老师“斗争”了多少回呢, 但最终我们还是不得不把头发染成了黑色。那天是我十二岁生日, 我们几个“死党”在河滩上唱啊闹啊, 简直像一群发了疯的鸭子!

这张照片是我最近照的。看我文雅多了, 站在胖子老师 (我们对学校教导主任的“尊称”) 的身边, 抱着一张镜框奖状, 我们脸上都满是喜悦, 因为我代表学校参加市演讲比赛获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绩!可我也有了烦恼, 同学们说我有点像胖子老师的女儿了——这让我吓了一跳, 不是吗?我也发胖了呢?我得加强锻炼, 一个女孩子, 像个肥猪, 多难看呀!

这些照片, 引起我对逝去岁月的美好回忆。岁月如歌, 但愿每一个所走的和将走的脚印都充满无尽的温暖和快乐!

[点评]

六幅照片, 串联起对童年、对青春美好的记忆, 勾画出一个个性色彩十分浓烈的自我。那儿时的稚气与活泼, 那青春的色彩与叛逆, 作者用了细腻流畅而又略带幽默、感伤的文笔, 勾起了我们对那些美丽日子的回忆, 情真意切, 纯朴自然, 给我们带来岁月如歌的真切感受。

佳作赏析3

青春河流中的小旋儿

元宵节亦过, 到处仍是新年的氛围。土豆台还在播放贺岁的娱乐节目。奶奶瞧着两个提着单腿相斗的年轻人, 突然大笑起来:

“这不是你们班的那个‘小老鼠’么?”

“小老鼠”是我们给唐林儿的“雅号”, 尖嘴巴, 小眼睛, 鼻尖下有一小撮黑黑的胡子, 游移的眼球像偷食的耗子!

我知道, 屏幕上那张着血红嘴巴奋力朝大个子对手顶去却被反弹回来倒在擂台上的绝不是唐林儿。

我们都是不断向前流动的河水, 只不过唐林儿现在还在河流的某一角落打着旋儿。

唐林儿那“小老鼠”的个性是一见就让你忘不了的那种。七年级老班编制了一个童话剧《老鼠来敲门》, 选主角时, 大家不约而同地转过身来瞧着唐林儿。他也果不负重望, 饰演一只带来春天、带来幸福但总处处碰壁的喜剧老鼠, 让大家笑破肚皮。于是, 那段时间他成了全校的大明星, 不管到哪儿, 都有窃窃的声音:“瞧, 他就是一班的那个小老鼠!”他便假装未听见, 腆着肚子背着手从那学生面前走过去。

唐林儿成了大家的公愤是因为七年级下学期与十班的那次拔河比赛。离年级冠军只一步之遥, 大家欣喜若狂, 而且第一回合很轻松地把十班20名男女生给拖过来。可第二、三局十班如有神助, 僵持很久又把我们拽过去。十班那个乐呀, 瘦猴那两个板牙明显地像两把开山大斧!那晚, 大家围在墙角不吃饭, 女生们还哭了。黑子突然冲着老鼠恼怒起来:“都怨你, 怎么能背扛着绳子呢, 拔河又不是老驴拉车!”于是大家开始数落唐林儿, 矛头还指向力荐他的门神邓忙忙。从此我们就再见不到小老鼠那背着手大大咧咧的样儿。

我和唐林儿成为朋友已是八年级时。那时男生们玩一种叫“瞅死你”的无聊游戏。一大群男生会突然盯着一个女生不眨眼, 瞅得女生直发毛, 脸紫得像苹果。那天苍蝇们就瞄上了我, 我瞪大眼睛迎上去, 一眼就对上小老鼠那双小眼:“老鼠胡子, 绿豆眼, 还斗鸡, 还有眼屎, 真丑!”男生们赶忙背过脸去, 唐林儿落荒而逃, 从此对我就有了一种敬而远之的感觉。

那个冬天, 北风那个吹, 雪花那个飘, 体育老师不知发了什么神经偏要耍酷, 让我们每个人陪着到室外接受风雪的“洗礼”。偏那天唐林儿吃坏了肚子, 两手捂腹一脸的悲哀。体育老师还是把他揪到操场, 一边大发雷霆:“一看你这小子贼眉鼠眼, 就知道在装腔作势!”大家幸灾乐祸, 在风雪中瑟缩着。我立刻报告:“老师, 他的确闹肚子, 不信您问Qsir!”体育老师这才松开他那肥大的手掌, 小老鼠飞也似的朝厕所跑去!

后来, 唐林儿与我好起来。当别人骂我疯丫头时, 他会时不时插一句:“这人正直, 够哥们!”当我骂黑子乱扔瓜子不守纪律时, 他会补上一句:“切, 难道她骂得不对吗?”只是他各科成绩平平, 每每惴惴地向我请教。

九年级上期, 大家都忙着向中考冲刺。有一天, 才发现他没来。老师说他阑尾炎手术了。大约又过了二十天, 快期末考试时, 老师说他休学了。

后来就再没有唐林儿的消息。

岁月如歌, 我们都忙着即将来到的人生第一考, 我们要让我们青春的河水奔腾不息;而唐林儿呢, 他就暂时先在那个角落打个旋吧!

[点评]

篇4:品读:让语文课散发语言魅力

关键词: 语文课 品味 揣摩 探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同时,课标提出的阶段目标要求也提出阅读时以“品读语言”为核心,这样才能让学生感受到语言强大的表现力和美妙的神韵,让语文课散发真正的魅力。

一、抓住文眼,读中品味

在课堂上,我们常常会把过多精力投入到对文本内容的挖掘和对思想感情的理解上,强化了“人文的感悟”,却淡化了“语文本色的品位”。事实上,小语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佳作,不仅浓缩了作者丰富的情感,而且在遣词造句、语言表达上都颇具特色。因此,教学中教师就应努力捕捉课文的闪光点,抓住课文精妙之处,引领学生悉心品味,从一个个标点、一个个词语、一个个句子中玩味语言,通过细嚼慢品,激发与作者的情感共鸣,使学生不仅能感受到人文关怀,更能得到语言智慧的启迪。如选自《水浒传》的《景阳冈》就是一篇值得学生品读的佳作。施耐庵用一支生花妙笔,细腻地刻画了武松这个人物形象。在教学中,我就让学生紧紧抓住武松的言行品味其勇武机敏的鲜明特点。文中“武松打虎”这一段写得尤为精彩,老虎的“一扑,一掀,一剪”的来势汹汹和武松“一闪,又一闪,再一闪”的沉着机智及武松打虎时的竭尽全力都要在反复品读中体会,这样才能感受到名著的魅力,领略到大家风范,体会到语言的精妙、传神。再如《钱学森》这篇课文通篇以朴实的语言塑造了杰出的爱国科学家钱学森的形象。如果仅仅停留在对内容的感知和进行思想教育的层面上,就会觉得这篇课文平淡无奇。但若是能通过品读语言文字,零距离地与课文对话,就一定能走近科学家,并感受到本课语言独特的美。在教学时,我与学生一起紧紧地抓住能体现钱学森杰出才华的三处地方和表现钱学森爱国情怀的几处内心活动进行深入研读,这样的教学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伟大科学家钱学森的形象深深留在了学生的心中,而且使学生从平淡、朴实的语言中品出了浓浓的语文味,培养了语感。

二、潜心会文,推敲揣摩

读书是需要动脑思考的,只有潜心会文,才能真正走进文本深处。《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因此,教学中要重视学生与文本的深入对话,应紧紧依靠语言文字的土壤,引导孩子透过语言文字与作者进行心灵对话,领悟语言文字表情达意之精妙。学生在品读文章时,要对文章的语言反复理解、体味、推敲,对语言意蕴进行深入探究,透过语言文字窥见其思想,领悟其精髓,从而加深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深刻理解,提高学生的敏锐感悟能力。如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穷人》以极其细腻的心理描写表现了桑娜淳朴、善良的美德,在教学时我引导学生反复揣摩桑娜抱回孩子后忐忑不安的心理活动,学习作家细腻的写作手法。教学中我先让学生仔细读读这段心理活动描写,说说它有什么特点?在学生发现了这段心理活动的特别之处就在于运用五个省略号表现桑娜的矛盾心情后,我又引导学生走进人物内心世界,深入研究每个省略号的含义,联系上下文想想桑娜可能会想些什么?在反复推敲中学生的思维与文本发生碰撞,学生的心灵与主人公更加贴近,逐步体会到桑娜先激动,继而紧张、担忧甚至是责备自己,最后坚定的复杂心情。学生在与文本作深入对话的过程中感受到了心理描写的细腻、传神,同时,明白了如何进行人物心理活动的刻画。

三、多元探读,激活思维

在课堂上,我们总是引导学生通过反复朗读体验作者的情感、领悟语言的内涵,然而,要想使学生真正把书读好,读出语言的滋味、读出语言的神韵,就要引领学生入境入情地、逐渐深入地读书。通过多元探读,体验课文描写的意境,体味语言文字的节奏美、音韵美,丰富自己的语言储备和语感经验,并启迪自己的思想,使之更深邃。“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久而久之,学生就能做到有理解地读,有体验地读,传情达意地读。学生的探究朗读能力自然就大大提高了。如我在教《詹天佑》这篇课文第4段“勘测线路”时,先引导学生品读课文,感受詹天佑严肃认真的工作态度、以身作则的工作作风及强烈的爱国心,然后指导学生深入地读书,通过范读设境、想象移情、多元解读等多种探究朗读形式读出詹天佑的令人感动之处,激活学生思维,积淀学生语言。如“詹天佑经常勉励工作人员时说的话”就采用了创设情境的方式进行多元朗读:在施工委员会上,詹天佑面对着所有的铁路建设者,慷慨激昂地勉励工作人员“?摇 ?摇”;看到有些工程人员偶尔粗心,施工质量不是很高,语重心长地勉励工作人员“?摇 ?摇”;极个别工程人员因为条件艰苦,消极怠工,严肃而恳切地勉励工作人员“?摇 ?摇”。而“詹天佑不怕重重困难,勘测线路”这一部分则通过想象情境,交流画面的形式表达心中的那份感动。如引导学生想象“攀山越岭,勘测线路”、“深夜灯下,伏案绘图”等这些画面身临其境地读,体会詹天佑身先士卒的工作作风。“詹天佑的内心活动”这部分则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多元解读:如果强调这是中国人修的第一条铁路,那么怎么读?如果强调詹天佑的坚定信念和克服困难的决心,那么该怎么读?如果强调修不好铁路的后果,那么该怎么读?让学生通过反复朗读、揣摩,明白理解的角度不一样,朗读的侧重点也就不一样,关键在于能否表现出詹天佑的爱国情怀。学生的每一次朗读,无不体现着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无不渗透着学生强烈的情感。这样的多元探读,使学生感悟语言的能力增强了,使学生的语言思维更活跃、更深刻了。

篇5:感悟语言魅力 散发迷人光彩

小学生正处于语言发展的最佳年龄, 他们词汇贫乏, 掌握的句式也非常有限, 对于他们来说, 扩大词汇量, 熟悉各种句式, 是学习语言的首要任务。小学生学习语言是通过一篇篇课文来实现的。因此, 学习课文中的语言, 也就是说, 让学生理解、积累并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句式。课文中的新词汇应该让学生吸收、积累, 课文中新出现的句式应该让学生熟悉、内化, 这样才能丰富学生词汇, 提高语文水平, 发展学生的语言。然而, 目前的教学仍然大量存在的现象是:学生学完一篇课文, 往往是里面的思想内容理解了, 语文知识也学会一些 (尤其是大量的术语) , 但是课文都没有读熟, 课文中的词汇, 句子在脑子里印象不深, 甚至没有什么印象。

目前, 语文教学效率低下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但主要可归结为以下三点。

1. 把语文课上成了文学作品分析课, 文学作品鉴赏课, 语文知识传授课。

长期以来, 语文课往往注意时代背景的介绍, 情节内容的分析, 段落结构的划分, 主要角色的评定, 中心思想的提炼, 道德教训的揭示, 写作知识的传授, 文学特色的欣赏, 对语言文字本身却缺乏有效的训练。

2. 教学要求盲目拔高, 以考试手段来导向、制约教学。

当前有种错觉, 似乎教学任务要求越高, 教学质量就越高, 而考试是检验质量的唯一手段, 于是考试要求日趋提高。以高年级为例, 阅读能力的考查偏重分段, 分层, 概括段意, 层意, 归纳主要内容, 中心思想……强化篇章, 淡化词句, 不重基础, 脱离实际。这个错误导向严重制约了课堂教学, 迫使课堂教学为应试服务, 无暇顾及语言文字训练。

3. 重“教”轻“学”的教学观念仍占据统治地位。

一部分教师追求把课文讲透, 围绕情节内容的提问分析和讨论谈话, 占用大量的教学时间。这些琐碎的提问和多余的分析, 取代了语言文字训练, 严重影响了教学成效。

二、如何加强语言教学训练。

小学语文学科是思想性很强的工具学科, 是具有交际性的基础工具学科。它的主要任务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 在语言文字训练过程中同时发展学生的思维, 陶冶学生的情感, 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 由此可见, 语文课应该是语言文字的训练课, 它既不是文学常识课, 又不是政治课。

加强语言文字训练, 目的是在训练实践中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语言文字训练应该贯穿在整个语文教学过程中, 贯穿在课内课外的语文学习中。语言文字训练的形式和方法, 从某种意义上讲, 是反映了教学艺术和教学水平的。加强语言文字训练的关键在于精心的设计, 精心指导, 不能认为只要多给一些时间让学生读和练就行了。

1. 从课题入手, 围绕“题眼”, 揭示文章的中心。

要有意识地让学生逐渐认识课文的不同命名方式比如:《高尔基与他的儿子》, 这是以人物来命名的;《嫦娥奔月》, 是按事件来命名的。同时进行审题、解题的训练, 让学生抓住“题眼”, 就是课题的中心词, 它是理解课文的突破口。例如《黄山奇松》题眼是“奇”, 即独特, 与众不同, 那么黄山的松“奇”在什么地方?引导学生再往下学习, 课文路一目了然。抓住题眼, 设疑, 再解疑, 便理出了文章的思路, 中心思想亦在思想步步解疑中挖出来。

2. 让学生品词品句, 运用对比法, 体会词句的细微差别, 学会准确地运用词句。

语言文字训练, 相当的一部分要学生学习词语的运用, 中文中有大量的词汇。能否正确、流利、优美地使用语言, 关键是看学生能否理解大量的词汇, 词语的教学始终贯穿在整个小学语文教学之中, 语文教学中词语的教学是相当重要的。

比如:五年级上学期接触到的三个词:“威胁”, “威逼”, “威吓”, 这三个词语是近义词, 通过放到具体的句子中间理解:

a.流感病毒威胁着人们的健康。

b.歹徒威逼王阿姨把钱交出来。

C.他常常借助别人的势力威吓人。

让学生自己先在句子感知一下这三个词之间的差别, 这三个词的差别就很明显地体现出来了。

再如:《黄山奇松》中“饱经风霜”这个词的理解:

师:哪个同学来用“饱经风霜”来造句。

生:这棵老树饱经风霜, 但是仍然郁郁苍苍。

学生的这个造句是模仿课文中的“迎客松”描写。这时, 老师启发学生:除了用在书上面, 还可以用在哪里?

生:新疆的放牧人, 风里来雨里去, 饱经风霜!

这时候, 联系造句, 理解意思, 同时进一步追问:迎客松饱经风霜, 会经历哪些磨难呢?

“饱经风霜”这个词的意思是比喻经历过很多的磨难, 课文中是用在了迎客松上面, 因此学生的思维往往就定位在“树”上面。因此要启发学生饱经风霜同样可以用在“人”上面。再追问:经历了什么?学生对这个词的理解就更加生动与深入。

只要我们做到精心设计语言文字的训练点, 一步一步地精心指导, 就能使学生准确地掌握词语, 熟练的运用词语。

3. 语言技能的形成需要一定量的语言积累。

小学语文课本所选的课文, 古今中外, 经典作品不少, 这些文章可以说是书面语言的海洋, 几乎包罗了所有的语言现象, 各种形式的语言应有尽有。在语言训练中, 引导学生认识更多的语言现象, 了解更多的句子表现形式是必要的。当然, 这种认识应该是感性的认识, 浅显的认识, 非理性的、非系统的认识。因为语言训练还有一项很重要的任务, 语言技能的形成还需要一个必要的条件, 那就是积累语言。没有一定量语言的积累, 则无法形成语言技能。

语言的积累, 既是对具体的、个别的语句的积累, 更是对各种语言现象和句子形式的积累, 这种积累是更高层面的语言积累。

4. 语言训练的方式要多种多样。

就拿句子训练来说, 除了常见的造句训练之外, 还可进行“仿句训练”、“读句训练”、“改句训练”、“扩句训练”、“缩句训练”等。

要想取得语言文字训练的最好效果, 必须进行理解语言, 积累语言和运用语言三个层次的训练, 三者均不可忽视。前两者在前文中已谈得较多, 在此谈谈运用语言的问题。

语文教学要加强语言实践。语文课教的一些语言和知识, 不能总停留在教师“讲过”, 学生“领会”这一水平上, 而是应该抓住重心, 精心设计一些练习, 尽可能使学生通过练习, 及时地将一部分词句转化为自己的“积极语汇”。语文课应该多增加运用语言的环节, 也就是说, 在一篇课文的教学过程中或者教学完以后, 要保证有一段时间让学生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式进行表达练习, 这样才能使学生的语言得到健康的发展。

三、结语

综上所述, 我认为要想提高语文教学的总体质量, 必须加强教学中的语言文字训练, 使学生能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 达到大纲对语文教学的要求。

摘要:语文教学的任务究竟是什么?这个问题从语文学科的名称确定开始就有了明确的定论。发展学生的语言, 包括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 是反映语文科本质特点的主要任务。

篇6:怎样让语文课散发语言魅力

在教学实践中,我尝试引导学生去研读教材,品读文本,从字里行间中体味语言的无穷魅力,使语文课返朴归真,充满浓浓书香。

一、抓住文眼,诵读品味

在课堂上,我们常常会把过多的精力投入到对文本内容的挖掘和对思想感情的理解上,强化了“人文的感悟”,却淡化了“语文本色的品味”。事实上,小语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佳作,不仅浓缩了作者丰富的情感,而且在遣词造句、语言表达上都颇具特色。因此,教学中教师就应努力捕捉课文的闪光点、抓住课文精妙之处,引领学生悉心品味,从一个个标点,一个个词语,一个个句子中去玩味语言,通过细嚼慢品,激发与作者的情感共鸣,使学生不仅能感受到人文关怀,更能得到语言智慧的启迪。

如选自《水浒传》的《景阳冈》就是一篇值得学生品读的佳作。施耐庵用他的一枝生花妙笔,细腻地刻划了武松这个人物形象。在教学中,我就让学生紧紧抓住武松的言行来品味其勇武机敏的鲜明特点。文中“武松打虎”这一段写得尤为精彩,老虎的“一扑,一掀,一剪”的来势汹汹和武松“一闪,又一闪,再一闪”的沉着机智以及武松打虎时的竭尽全力都要在反复品读中去体会,这样才能感受到名著的魅力,领略到大家风范,体会到语言的精妙、传神。

二、潜心会文,推敲揣摩

读书是需要动脑思考的,只有潜心会文,才能真正走进文本的深处。《语文课程标准》中强调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因此,教学中要重视学生与文本的深入对话,应紧紧依靠语言文字的土壤,引导孩子透过语言文字与作者进行心灵对话,领悟语言文字表情达意之精妙。学生在品读文章时,要对文章的语言反复理解,体味,推敲,对语言意蕴进行深入的探究,透过语言文字窥见其思想,领悟其精髓,从而加深学如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穷人》以极其细腻的心理描写表现了桑娜淳朴、善良的美德,在教学时我引导学生反复揣摩桑娜抱回孩子后忐忑不安的心理活动,学习作家细腻的写作手法。教学中我先让学生仔细读读这段心理活动描写,说说它有什么特点?在学生发现了这段心理活动的特别之处就在于运用五个省略号来表现桑娜的矛盾心情后,我又引导学生走进人物内心世界,深入研究每个省略号的含义,联系上下文想想桑娜可能会想些什么?在反复推敲中学生的思维与文本发生碰撞,学生的心灵与主人公更加贴近,逐步体会到桑娜先是激动,继而紧张、担忧甚至是责备自己,最后坚定的复杂心情。学生在与文本作深入对话的过程中感受到了心理描写的细腻、传神,同时,也明白了如何进行人物心理活动的刻划。

三、多元探读,激活思维

在课堂上,我们总是引导学生通过反复的朗读体验作者的情感、领悟语言的内涵,然而,要想使学生真正把书读好,读出语言的滋味、读出语言的神韵,就要引领学生入境入情地,逐渐深入地读书。通过多元探读,体验课文描写的意境,体味语言文字的节奏美、音韵美,丰富自己的语言储备和语感经验,并启迪自己的思想,使之更深邃。“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久而久之,学生就能做到有理解地读,有体验地读,传情达意地读。学生的探究朗读能力自然也就大大提高了。

如我在教《詹天佑》这篇课文第4段“勘测线路”时,先引导学生品读课文,感受詹天佑严肃认真的工作态度、以身作则的工作作风以及那颗强烈的爱国心,然后就指导学生进行深入地读书,通过范读设境、想象移情、多元解读等多种探究朗读形式来读出詹天佑的令人感动之处,激活学生的思维,积淀学生的语言。如“詹天佑经常勉励工作人员时说的话”就采用了设置情境的方式来进行多元朗读:在施工委员会上,詹天佑面对着所有的铁路建设者,慷慨激昂地勉励工作人员;看到有些工程人员偶尔粗心,施工质量不是很高,语重心长地勉励工作人员;极个别工程人员因为条件艰苦,消极怠工,严肃而恳切地勉励工作人员。而“詹天佑不怕重重困难,勘测线路”这一部分则通过想像情境,交流画面的形式来表达心中的那份感动。如引导学生想象“攀山越岭,勘测线路”、“深夜灯下,伏案绘图”等这些画面来身临其境地读,体会詹天佑身先士卒的工作作风。“詹天佑的内心活动”这部分则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多元解读:如果强调这是中国人修的第一条铁路,怎么读?如果强调詹天佑的坚定信念和克服困难的决心,该怎么读?如果强调修不好铁路的后果,那又该怎么读?让学生通过反复朗读、揣摩,明白理解的角度不一样,朗读的侧重点也就不一样,关键在于是否能表现出詹天佑的爱国情怀。学生的每一次朗读,无不体现着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无不渗透着学生强烈的情感。这样的多元探读,使学生感悟语言的能力增强了,使学生的语言思维更活跃、更深刻了。

篇7:品读——让语文课散发语言魅力

在教学实践中,我尝试引导学生去研读教材,品读文本,从字里行间中体味语言的无穷魅力,使语文课返璞归真,充满浓浓书香。

一、抓住文眼读中品味

在课堂上,我们常常会把过多的精力投入到对文本内容的挖掘和对思想感情的理解上,强化了“人文的感悟”,却淡化了“语文本色的品味”。事实上,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佳作,不仅浓缩了作者丰富的情感,而且在遣词造句、语言表达上都颇具特色。因此,教学中教师就应努力捕捉课文的闪光点,抓住课文精妙之处,引领学生悉心品味,从一个个标点,一个个词语,一个个句子中去玩味语言,通过细嚼慢品,激发与作者的情感共鸣,使学生不仅能感受到人文关怀,更能得到语言智慧的启迪。

二、潜心领会推敲揣摩

读书是需要动脑思考的,只有潜心领会,才能真正走进文本的深处。《语文课程标准》中强调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因此,教学中要重视学生与文本的深入对话,应紧紧依靠语言文字的土壤,引导学生透过语言文字与作者进行心灵对话,领悟语言文字表情达意之精妙。学生在品读文章时,要对文章的语言反复理解、体味、推敲,对语言意蕴进行深入的探究,透过语言文字窥见其思想,领悟其精髓,从而加深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深刻理解,提高学生的敏锐感悟能力。

三、多元探读激活思维

在课堂上,我们总是引导学生通过反复的朗读体验作者的情感、领悟语言的内涵,然而,要想使学生真正把书读好,读出语言的滋味、读出语言的神韵,就要引领学生入境入情地、逐渐深入地读书。通过多元探读,体验课文描写的意境,体味语言文字的节奏美、音韵美,丰富自己的语言储备和语感经验,并启迪自己的思想,使之更深邃。“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久而久之,学生就能做到有理解地读,有体验地读,传情达意地读,学生的探究朗读能力自然也就大大提高了。

语文教学的最高境界是真实、朴实、扎实。语文课就应该充分利用文质兼美的课本,引领学生抓住内容精彩之处、语言运用经典之处,品读语言文字,让学生从课文中的字、词、句甚至标点符号的比较、揣摩、感悟、运用中得到人文的关怀,受到语言的熏陶,提高语文素养。

上一篇:语文社戏教学反思下一篇:调训期间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