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芾书法魅力与感悟

2024-04-23

米芾书法魅力与感悟(精选6篇)

篇1:米芾书法魅力与感悟

米芾书法公园对联

瑞墨轩(“重刻米芾法帖”长廊入口门厅)楹联

上联:一瞥光阴寻米芾,轮回墨迹;

下联:几经书路访颠仙,素砚纤毫。

《绍兴米帖》馆楹联

上联:风神尽在米公手,笔走龙蛇;

下联:天宝欣成岁月枝,香飘翰墨。

墨池口楹联

上联:毕生狂为书山志;

下联:驿路欣当墨海人。

丹青坊楹联

上联:心中最爱乾坤笔,米氏云山逸事;

下联:世上偏寻无妄人,红尘苦海丹青。

鉴远楼楹联

上联:才高八斗一代真书圣;

下联:学富五车千年不俗人。

漾月亭楹联

上联:腕底乾坤频漾月;

下联:胸中世界偶垂纶。

披襟阁楹联

上联:宦海无求真自在,苏黄米蔡唯君桀骜;

下联:红尘寡欲大悠闲,南北东西比月清高。

篇2:米芾书法魅力与感悟

座落在长山深处的海岳广场由三组不同的建筑组成,而相较于广场背后边绵群山、万亩林场渲染出来的盎然绿意,这里的建筑透露出的那一份洁白,会在第一时间冲击来到这里用心于米芾对话的每一个人:高大的碑坊是白色的,逶迤的丹徒古城图是白色的,玲珑着的米芾故居图也是白色的。哪怕是刻意的呢?这白色流露出来的纯洁,是米芾一生的浩然正气,也是我们丹徒人对他这一生浩气正气的认知与膜拜。

米芾,生于北宋皇佑三年,公元1051年,大观元年,公元1107年在淮阳,现在的徐州邳县因病去世,享年57岁。57年的人生之路,米芾不只是因为其“书、画”双绝,列入“苏黄米蔡”宋四家之一,而且《画史》、《砚史》等才情横溢的著作,更是凸显了他的清雅风骨,为后世历朝历代的大家侧目关注,研习米芾,到现在书画界也从未停滞。“一直被摹仿,从未被超越”的米芾即使在他生活的那个年代,也一直为人所津津乐道,宋徽宗、王安石、苏东坡等等,帝王将相,一代文豪,都曾经与他过往甚密。但就是如此一个有经世之才,又有经世之志的米芾,终其一生却郁郁不得志,宦海深浮却无法居庙堂之高,后世有人或者会说米芾的个性狷狂,且特立独行,所以不被当时的主流社会所重视,果真如此嘛?

面对中国米芾书法公园海岳广场,一个如此的青白世界,我们不妨穿越历史,解读米芾。

6岁熟读诗书,7岁学习书法,10岁就能为他人书写碑文,曾经的书画学博士,米芾作为一个有理想,而且能够为自己的理想不懈努力的人,自然是希望自己的经世之才能够成就自己的经世之志,但在北宋那个年代,他的执著与热情,最终只能是美好的愿景,家族、身世和出生,注定了他一生的坎坷。

米芾,姓米,最初的时候名字叫黻,黻的本意是古代礼服上的青黑色图案,41岁以后改名为芾,字元章。如此一个盛名远播的人,一生却对自己的家族历史讳莫如深,只以“鬻熊后人”强调自己是中原后代,希望以此让世人忽略他西域异族的出身。只是,米信,米芾的五世祖,北宋王朝的开国元勋之一,本是西域奚国人的后裔,而且“米”就是奚国大姓,再加上米芾“世居太原”,这一原本就是少数民族聚居地的背景,让米芾西域异族后人的身份暴露无疑,这样的家族背景在那个“英雄一定要问出处”的年代里,成为了他登堂入堂的严重阻碍之一。其次,自米信始,到他的父亲米佐,在北宋一朝都是行武出身,而太祖赵匡胤自“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后,以“杯酒释兵权”,推崇文人治国,祖上的武功,已不足以作为荣耀,将门的“不知书”反而倍受轻视,所以武职侍从的身世,也影响了米芾的人生之路。

更加重要的是,明白了只有读书才能入仕途提高自己社会地位的米芾,却从未能加科举,而是因为自己的生母阎氏为英宗的皇后接生这一层关系,得到恩萌进入仕途。因为这些家庭背景,使米芾一直为当时的士大夫所鄙视,终生都无法进入主流社会,以至于对他的心理、个性和人格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如此才情四溢的米芾,在现实社会中左冲右突,却四处碰壁,理想的幻灭让那个曾经热情如火的米芾冷却了自己的理想,经世之才无法经世的米芾用自己的狷狂成就了自己的别样人生,别人眼中的“颠”、“痴”与“狂”,或者正是他纯洁的理想与抱负无法实施后的掩饰与伪装,而这样的掩饰与伪装又是一种怎样的无奈!

无法居庙堂之高,先天下之忧而忧的米芾,纵情于山水,而纵情于山水的米芾,与丹徒这一方秀丽的山水作伴,倘佯,寻觅,发现,记录,用笔成就了自己后人无法比肩的艺术世界。而我们眼前所见到的“海岳门”,就是对这一段历史最好的记忆。

巍峨高大“海岳门”是一座仿宋式的石碑坊,碑坊正面,门楣正中刻有四个大字“天开海岳”,这四个字原是米芾三十五岁重返丹徒定居后,在自己建造的第一处住所海岳庵大门门额上的题字。“因山为垒,临江望海”,是为“海岳”。这是他用心喜爱的丹徒,有山有水,有情有义,自少年时代与父母自襄阳迁居到这里,虽人生坎坷,颠沛流离,但丹徒永远是他心底的梦,须臾不曾忘记。所以,当生母去世以后,他便利用将母亲与父亲合葬丹徒黄鹤山的机会,自此定居丹徒。

所谓“天开”,一则是人到中年的米芾,希望回到丹徒以后,天可怜见,让自己结束生活的动荡;当然更大的希望是“天颜顿开”,能够照到海岳庵,照到自己,让自己的经世之才为“天眼”所见,终能够实现自己的经世之志!而附门的门额上,一边题有“风樯”,另一边是“阵马”,严谨工整的篆字,由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言恭达先生亲笔题写。这四个字本是源于苏东坡对米芾书法的由衷赞誉:“风樯阵马,沉着痛快”。一代文豪、书画大家苏轼也将米芾的字比成风送樯桅、群马布阵,这本身就是何等地“沉着痛快”?

海岳门的背面,门楣正中,我们依然可以看到四个大字“宝晋英光”,字依旧是米芾的墨宝,不过内容是源自于米芾于丹徒的另一处住所“西山书院”里的宝晋斋和英光堂。两处米芾收藏古来书画名作的地方,不经意的合壁,倒彰显了其书画直逼魏晋、光耀后世的艺术魅力。背面附门上的“高古”和“骏迈”四个字,是宋四家之一的黄庭坚对米芾书法的高度评价,而我们已经熟悉的字体依然出自言恭达先生的亲笔。古人的评价由现代的书法大家落笔,也充分体现了米芾书法艺术纵贯古今的影响。

一座碑坊,让米芾从海岳庵来到了宝晋斋、英光堂,让我们知道了还有西山书院。

米芾书法公园的导游词2

中国米芾书法公园,位于江苏省镇江市丹徒新城十里长山文化园西北侧,占地面积40.5公顷。园区规划总建筑面积一万平方米,根据场地自然特征和景观特色,分为四大功能区域:书法体验区、书法展示区、书法教研区和文化休闲区。

一、背景介绍

北宋著名书法家、鉴藏家、美术理论家米芾自徒居丹徒,在丹徒生活达四十年之久。为纪念这位与丹徒有着历史渊源的艺术巨匠,建设米芾书法公园。

米芾(1051-1107),自署姓名米或为芊,芾或为黻。北宋书法家、画家,宋四家之一。曾任校书郎、书画博士、礼部员外郎。祖籍山西,然迁居湖北襄阳,后曾定居润州(今江苏镇江)。书画自成一家,枯木竹石,山水画独具风格特点。在书法也颇有造诣,擅篆、隶、楷、行、草等书体,长于临摹古人书法,达到乱真程度。

个性怪异,举止颠狂,遇石称“兄”,膜拜不已,因而人称“米颠”。宋徽宗诏为书画学博士。又称“米襄阳”、“米南宫”。

米芾能诗文,擅书画,精鉴别,书画自成一家,创立了米点山水。集书画家、鉴定家、收藏家于一身。他是“宋四书家”(苏、米、黄、蔡)之一,又首屈一指。其书体潇散奔放,又严于法度。《宋史·文苑传》说:“芾特妙于翰墨,沈著飞,得王献之笔意。”为人不似唐人狂放,险而不怪,奇正相生。

中国米芾书法公园有历史深度、文化高度、人文厚度,是一处以弘扬米芾书法艺术为核心价值、以人文关怀为主旨、以山水文化为媒介,集展示、创作、交流、研习、培训和休闲等功能于一体的文化名园,也是米芾书法文化对外传播、辐射的核心基地,同时也是文化产业、休闲产业、文化旅游业相结合的现代服务业基地。

二、一轴四景

“一轴”指米芾东路。它是由长香路向北,连通米芾书法公园西入口以及东部各景区的交通干道。“四景”则指长香路与米芾路对接处的“墨池口”、米芾书法公园西入口处的“海岳门”、米芾书法刻石碑廊周边的“米帖林”以及米芾书法公园东入口处的“丹青坊”等四处节点。在这四处节点中,“墨池口”布局以曲折求其深,造景以层次求其远而显得引人入胜;“海岳门”题额有气势,山门有文化内容,浮雕有典故而显得发人深思;“米帖林”可视可察、可游可登,静观能为游览者提供较多驻足的观赏点,动观可给游览者铺陈较长的游览线,睹物赏景,耐人寻味;而东入口的“丹青坊”如烟含黛,亭亭玉立,其温雅风韵令人遐想。

墨池口

这里是长香路、米芾路交汇对接之处,也是游人进入中国米芾书法公园的主要通道和必经路口。节点呈外八字喇叭形状,取“吸纳开放,万象入怀,欢迎宾客。拥抱世界”之意。西侧半坡上矗有泰山石一块,高8.5米,色如烟灰,状如巨墨,故取名“松烟石”,又称“墨石”。墨石上刻有原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沈鹏先生所题“中国米芾书法公园”八个大字,烂漫天真,意趣横生。墨石对面树影婆娑之中,一方砚池静卧其间,体圆水润,汁液饱满。

进入墨池口,感受墨池香,挽君多留连,沾带宝气还。

海岳门

这里是中国米芾书法公园西入口“海岳门”,也是中国米芾书法公园的园前广场,又称“海岳广场”。海岳广场主要景点有三。一为“公园山”。这是一块巨大泰山石,高3.5米,长9米。巨石烟云飞渡,松泉流瀑,形神兼备,状如长山。移置园前门外,取“胸存丘壑、放眼山川”之意。公园山刻有“米芾书法公园”六个大字,挺拔俊逸,清秀雅正,系镇江籍原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先生手迹摹刻。

正中为“海岳门”,一主二附,汉白玉石质,巍峨丰硕,宋式风格。正门上方前后分别集米字题有“天开海岳”、“宝晋英光”大字。前者为米芾初到丹徒、建海岳庵于北固山时题额文字,后者为米芾“宝晋”、“英光”斋堂之名并称。观之令人胸胆开张,元气淋漓。前后附门两侧分别题有“风樯”、“阵马”、“高古”、“骏迈”字样,为宋苏轼等著名书家对米字的赞词。字体小篆,系中国书协副主席言恭达先生手书。

三为浮雕墙。“海岳门”东侧为“丹徒古城图”,呈现丹徒秦代置县后以丹徒为中心的古邑形态。天头题有米芾《净名斋记》中开篇语“带江万里,十郡百邑,缭山为城,临流为隍者,唯吾丹徒”。西侧浮雕为“米公故居图”。米芾居丹徒四十年之久,爱其城市山林大江风貌,于是选择地段建造房屋,有北固山净名斋海岳庵、千秋桥致爽轩宝晋斋、南山精致小舍等处。这些地方得天独厚、钟灵毓秀,造就了米芾书画艺术的熠熠华彩、赫赫之光。

进了海岳门,同为海岳人。观赏诗书画,提振精气神。

米帖林

米帖林是米芾书法公园核心景区瑞墨轩法帖石刻廊及其附设的九所堂馆的总称。这里陈列有重刻之宋拓米帖211件、新刻丹徒米帖73件,展示有历代书家题赞米芾法帖跋文及米芾有关诗文书论语录。摹刻原件悉数由故宫博物院提供,其中重刻宋拓米帖与新刻丹徒米帖摹本全部系国家一级文物,堪称国内外米芾法帖集大成者,也是当今世界唯一的米芾法帖全貌集结展示之艺术殿堂。

丹徒米帖林,米书最完整,书道承千秋,代代有传人。

丹青坊

这里是米芾书法公园东入口。石坊门楣两面分别刻有米书“米氏云山”、“意象丹徒”字样。从这里进入米芾书法公园,只见层林叠翠,飞瀑流丹,园林特色尽显无遗。

篇3:米芾书法魅力与感悟

感冒是因为着凉吗

在英语中,“感冒”翻译为“catch a cold”。感冒真的就是由着凉引起的吗?

感冒主要分为普通感冒和流行性感冒两种。普通感冒是由多种病毒引起的一种呼吸道的常见病,而流行性感冒则是由流行性感冒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呼吸道的传染病。当然,也有20%~30%的感冒是由细菌引起的,细菌感染可直接感染或继发于病毒感染之后。

因此,感冒是由病毒引发的,而不是着凉。但是当机体抵抗力下降时,如气候突变、淋雨着凉、过度疲劳、营养不良致使全身或呼吸道局部防御功能降低,就会使上呼吸道里已有的病毒或从外界侵入的病毒迅速感染传播,从而生病。老人、小孩或体弱者免疫力低下,这时若因温差大而着凉就更容易感冒了。

为什么会有这些症状?

导致感冒的病毒有那么多种,可为什么不管哪种病毒引发的感冒症状都差不多呢?其实,当我们感冒时,引发症状的并不是感冒病毒,而是我们自己的身体——是身体对病毒的反应。

感冒病毒首先进入咽喉,粘附在咽部的腺样体细胞上。作为反击,细胞会产生激肽刺激神经纤维,引发喉咙干燥刺痒,继而咳嗽,这大概是感冒最开始的征兆。当感染扩散到鼻腔,鼻粘膜的上皮细胞刺激细胞因子和白细胞,逐渐演变成身体的免疫反应,导致特定抗体的产生。感冒初期的打喷嚏、流鼻涕,都是身体本能的自我保护机制在起作用。



感冒时还会伴有发烧,发烧也是人体的一种自我保护措施。当病毒侵入人体后,人体就以升高体温来对抗。体温升高,新陈代谢加强,血液中白细胞也大量增加,这支防御大军把细菌团团围住,使身体处于“戒备状态”。若病毒被杀灭,体温调节中枢功能恢复,产热减少,散热增加,体温就会恢复正常。

吃药还是打针输液

感冒后,快则三五天就能好,多则十天半个月。有些人一感冒,就急着吃药或打针、输液。还有些人觉得吃药好得慢,而输液则快得多。

其实,感冒后我们首先要给身体一个自愈的过程。如果无法自愈,再坚持“能吃药不打针,能打针不输液”的治疗原则。口服药物进入胃部后有一个被人体消化吸收的过程,所以相对安全。而以输液方式进入体内的药物没有吸收过程,省略了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环节,药液直接通过血液进入心脏,如果有危险,会立即发作,而且十分凶险。输液还可能导致抗生素过量使用,抑制体内的有益菌,使肠道菌群失衡,引发其他疾病。重复使用一种抗生素还会使病菌产生抗药性。

为什么总让我们“多喝水”

“多喝水”恐怕是我们感冒后听得最多的一个建议,但事实上我们不可能靠喝水来“冲走”身体里的感冒病毒。也没有任何临床病例表明,多喝水会对感冒的缓解和治疗有好处。

澳大利亚研究人员分析了半个世纪以来患呼吸道感染的病人对水分吸收的数据后发现,没有任何证据表明补充水分有益于康复,反而发现不少病例由于饮用了大量水,导致血液中的钠元素严重匮乏,引起身体其他功能紊乱。所以在身体没有任何脱水迹象时,不建议饮用大量水来对抗呼吸道感染疾病。

但不得不承认的是,感冒时流鼻涕、流眼泪、体温升高等症状,会加速人体水分流失,而生病时胃口本来不好,使得摄入的水分不够充足,多喝水可以保证身体里有足够的水分。

多运动提高自身免疫力

篇4:书法大师米芾

米芾,字元章,生于1051年,殁于1107年,一生痴于书法艺术,与苏轼、黄庭坚、蔡襄并称宋代四大书法家。他的字,淋漓畅快、奇变纵横。传世墨迹颇多,其中尤以长卷及小品为最重。

米芾自幼即聪慧过人,酷爱诗书,尤好古人翰墨。八岁临帖,十岁即迷上碑刻。但最初几年,米芾的长进不大。为此教他的私塾先生很不耐烦,先生的态度让米芾很受刺激,但他没有气馁,暗下决心一定要将字写好。

从此他,疯了似地练字,甚至睡梦中是在写字。也许是上天被他的痴情和虔诚所感动,把一个杰出的启蒙老师送上门来。他是一个准备上京赶考的秀才,就落脚在他们家附近的客店。米芾很早就听说过这个先生,听到消息,兴冲冲地前去求教。不想那秀才只是漫不经心地看了看他的字,淡淡地对他说:“要我教你写字也可以,但是有个条件,就是要用我的纸。”米芾说:“可以呀!我就买您的纸。”

可是米芾没有想到先生的纸,可不是那么好用的,一张纸要五两银子。米芾顿时就愣住了,世间哪有这么贵的纸呢?自己的整个家怕也不值这么多钱呢!米芾被难住了,他想如果错过了这个机会,自己一定会后悔!习字心切的米芾,含着眼泪咬牙答应了。米芾的母亲将自己所有的首饰送到当铺。秀才接过银子,递给米芾一张纸,说:“你就在上边好好写吧。”然后把银子放进兜里就走了。

米芾反复端详了半天也没有觉得这张纸有什么特别之处。对于这么贵的纸,他实在舍不得使,几笔下去,母亲心爱的首饰就没了。他不敢轻易下笔,只是一个劲儿钻研字帖,一个字一个字地拆开了,揉碎了,仔细地揣摩琢磨每个字的笔画与间架。

晌午时分,秀才回来了,米芾竟然没有发觉。秀才看到这张纸上一字都没有,便问:“都半天了怎么一个字没写啊?”米芾不好意思地说:“纸太贵了,不舍得用。”秀才就问他“敢不敢写个字让我看看?”米芾捏着笔,凝神许久,才落笔成字,与帖相较,似与不似之间。秀才见了,满意地点了点头。对米芾说:“写字不光动笔,更要动心,用心观其形,用心悟其神,这就是写字的诀窍。”秀才的一席话,让米芾茅塞顿开。

第二天,秀才走了,米芾十分眷恋,一直送了很远仍然不舍得止步。分别时,秀才从兜中掏出一个小布包送给了他,并说:“等回到家后才能打开。”米芾依言而行,等他终于将布包打开时,已是感动得热泪横流了。原来秀才给他的就是他买纸的那五两银子。这五两银子,米芾一直保存了一辈子,以缅怀他的启蒙先生对他成才的一番苦心。

古今中外,很多艺术家,无不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矢志不移地躬行于继承、创新。米芾也不例外, 颜体的“点如坠石,画如夏云,钩如屈金,戈如发弩,纵横有象,低昂有志”,柳字的“体势雄健,瘦硬遒劲”,欧体的“中宫紧结、外形竦削,笔力劲险”,给米芾的书法艺术打下了坚实的根基。

褚遂良是米芾一生敬佩的前辈,清初书法家王澍这样评道:“笔力瘦劲,如百岁枯藤,空明飞动,渣滓尽而清虚来,想其格韵超绝,直欲离纸一寸,如晴云挂空,仙人啸树,故自飘然不可攀仰。”米芾对其爱之深,迷之深。日夜揣摩,终于得其真髓。

后来,他又把兴趣和眼光转到王羲之父子身上。晋书的自由灵性、无拘无束,使米芾真正地体会到了书法艺术的至高境界,终于在他50多岁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米氏风格,以《研山铭》《蜀素帖》《草书四帖》等为代表的一批艺术瑰宝精彩纷呈地喷涌而出。

他的书法与前人相比,至少有三个方面的创新。

章法上,重视整体气韵,兼顾细节的完美,从容不迫,随机而变。

用笔上,强调执笔轻虚,富于变化又不失真趣。 以侧锋为主,注意粗细、轻重、疾徐、动静、刚柔的变化,以圆劲秀挺为依皈。善于在正侧、偃仰、向背、转折、顿挫中形成飘逸超迈的气势、沉着痛快的风格。字的起笔往往颇重,到中间稍轻,遇到转折时提笔侧锋直转而下。笔锋较外露, 故能使线条造成爽利峻拔的感觉;笔毫方向多变, 故而“八面出锋”。米芾还喜欢大量的提按顿挫的动作, 而且这些动作的幅度往往都较大,富于跳跃性。

结体上,米芾特别强调“势”,就是写字如百物之状,活动圆备,各各自足。讲究字型欹侧夸张, 使每一个字型都有一种走向。他的字型又大小不一, 任其自然。因而能有跌宕起伏的气势。 米芾能将尖、方、直、圆等多种形式要素极端化地融合在一纸之间, 从而形成强烈酣畅的视觉冲击力。

他的这些独特无双的笔墨,让他平生傲视群雄的自信与狂放,当宋徽宗让他评论一下当世的几位书法大腕时,他竟这样毫不客气地说:“蔡京不得笔。蔡卞得笔而乏逸韵。蔡襄勒字。沈辽排字。黄庭坚描字。苏轼画字。”宋徽宗又问道:“卿书如何?”米芾骄傲地回答说:“臣书刷字。”

米芾的艺术实践,哺育了一代又一代书法,他的不朽之作,成为中国文化艺术宝库的璀灿明珠。

篇5:书法与中国文化感悟

书法与中国文化

作者:张琪

摘 要:中国书法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也是中国文化精髓的表现。每一个方方正正的汉字都是艺术的载体。汉字的表意特征使书法营造了一种独特的意境。用毛笔书写汉字是民族独特的审美艺术,是了解一个民族文化的窗口。文章通过对汉字与中国书法的分析研究,希望能够进一步的了解中国书法与中国文化之间紧密的联系,最后通过举例说明书法与中国文化的结合。

关键词:书法;中国文化

中国书法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在人类文明史中是一个极为独特的现象,原本它就只是对文字的书写和信息的传达,这和世界上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文明中的书写是没有差异的。但是,以书写工具而言,中国的毛笔是一种神奇的书写工具,它的形状是锥形,它的尖、齐、圆的特性决定了不同于其他地区的鹅管笔,由于毛笔的这个圆锥的形状,使得运笔在不同的方向出峰,而表现出粗细不同的轻重变化。而那种鹅管笔就不能像毛笔一样表现出如此多变的变化。书写者在蘸墨的同时已经将宣纸规划,于是方块字就在纸间驰骋,而书写者的意志也在书写的过程中得到了宣泄。这整个的书写过程将中国文化的精髓表现了出来,法国前总统曾经这样评价中国书法:“在中国,书法乃艺中之艺,祖祖辈辈它一直是一个民族的记忆,这种艺术表现形式在我们画与书极少融合的西方文化中,尚鲜为人知,它既使人惊诧,也使人着迷”。写汉字的方式之所以被推崇为“艺中之艺”在于汉字具有独特性,一个单字就是一个符号,全世界的文字也就只有汉字能达到这样的一种艺术的层次,虽然世界其他的文字

同样可以书写的很漂亮,但是由于它们都是一个一个字母组合起来的关系,所以它们看起来就没有方方正正的汉字看起来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汉字虽然偏旁可以写在上下左右各个地方,但是每一个写成的字都有很强的艺术感,所以对于书写者来说写字本身就是一种接受艺术的教养。虽然世界上有很多书写优美的人,但是这和中国书法是不能媲美的,因为书法是对人的性格的陶冶。书写的优美和流利是每个文字都追求的,中国书法区别于其他文字的书写在于意境的营造。每个面对中国书法作品的人即使对书法作品一无所知也会被它的外形和结构所吸引,会把它想像成一幅幅小型的抽象画,这是由汉字的表意特征决定的。正是汉字的这种表意特征,书写者在完善书写技术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追求情景交融的意境之美。因为有意境美的存在所以中国书法在创造初始就在实用之外同时走上了艺术美的方向,成为了表达民族美感的工具。中国书法通过毛笔的运用更好地表现出了上下、有无、虚实、阴阳。在落笔的刹那一个生动的世界便跃然纸上,虽然只有两种色彩但是时间与空间在这一瞬间成为永恒。

一、书法的文化内涵

这样对于书写者来说,书写本身就是对自身的一种艺术熏陶。不同时代的生活习俗、社会文化的信息、科技发展水平,都从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方式对书写产生着影响,塑造着文化的品格。中华民族传统的学术思想、宗教信仰、规章制度、风俗习惯、文学艺术,都和毛笔书写的书法艺术密切相关,可以说是对中国文化的一种全面的映射。在中国文化的漫长历史中,毛笔书写满足了在当时的年代里书写文化、记录语言和历史的实际需要,为了书法艺术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从精神、艺术的价值取向来看,毛笔书写汉字的书法艺术具有超越实用书写的价值内涵,成为民族独特的审美艺术,是中国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了解中国文化的另一个窗口。

二、书法中的人格精神

病榻上的唐太宗要求儿子给自己寻找《兰亭集序》,他曾经形容王羲之的作品是“尽善尽美”可见唐太宗对王羲之的景仰之情。唐代具有较为完整的书法教育体系。《新唐书》记载书法考试的要求是:“凡书学,先口试,通。乃墨试《说文》、《字林》二十条,通十八为第。”不仅书法学生必修书法,其他专业的学生也要“日纸一幅”。除了考试选拔学生进入书学学习,还为贵族子弟提供到弘文馆接受书法教育的机会。唐代科举制度兴起,书法的优劣就成为选拔人才的重要标准之一。唐代的科举制把培养人才和选拔人才合二为一,“楷法遒美”作为选拔人才的重要标准,开启了楷书书写兴盛的时代。当时考生众多,吏部不能一一考察看考生的为人和言行,于是就出现了仅凭书、判的现象。书、判其实是选人判案的两个方面,书写水平就是看他们的书写是否端正,笔记是否优美,这些都会直接影响到判案的质量,因此书法又是试判的关键。唐朝在中国书法史上被称为“法的时代”,以书法为依托将知识分子的思想凝聚在“中和之道”上。同时,书法也体现出了一个人的人格,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君子不强的精神,在笔墨书写中可以得到极大的熏陶,颜真卿捍卫了唐王朝的尊严,他的书法是唐代的典范,他的人格是中国人的楷模,反面人物的书法作品单纯从书写美的角度来说是很好,但是和人品结合起来的话,人们是不会接受他们的艺术作品的,因为他们的为人和做事方法与态度不被世人接受,所以他们的书法作品同样被人们拒绝在了书法艺术殿堂之外。

三、书法在清代的发展

到了清代,书法的主流是取法碑版,科举制倡导“馆阁体”,“馆阁体”成为入仕的基础,“黑、大、圆、光”是馆阁体的特点。当馆阁体发展到极致的时候物极必反自然会出现一种新的书法艺术形式—碑学中兴,尊崇北魏的碑帖。书法的审美取向也得到了普遍的改观。

中国文化分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部分,中国书法既具有精神文化性质,又具有物

质文化性质;既具有心态文化、行为文化的性质,又具有物态文化、制度文化的性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毛笔的丰富内容和深厚蕴涵,是我们的先辈传承下来的丰厚遗产,是中华民族历史创造的结晶。虽然毛笔的时代已经逐渐离我们远去,但曾经作为中国人不可离开的书写用具,至今仍有着活的生命。在毛笔文化中所蕴涵的审美形态、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仍在影响着今天的中国人。

参考文献:

1、《书法作为一种文化》刘守安《新华文摘》2005年第19期.2、《中国书法文化精神》工岳川 新星出版社 2002年版.3、《汉字与书法文化》姚淦铭 广西教育出版社 1999年7月版.4、《中国艺术精神》徐复观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年版.5、《汉字何以成为艺术》聂振斌 中国书法,1997年4月版.(作者简介:张琪(1987.10-),女,汉族,陕西师范大学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研究生)

以下是我的感悟:

读《书法与中国文化》有感

谈及书法,很容易就想起那句老话:字如其人。我们的老祖宗真是智慧,简单四个字,就把书法的内涵诠释的淋漓尽致。

小时候,父亲总是要我练硬笔书法,每每实在我玩的正好的时候问我:“今天练字了吗?”。那会儿对练字的感觉就想怕爸爸的巴掌,想想就觉得痛苦。后来初中语文老师也总提倡我们练字,还要求我们每天交一张作业纸,练字便变成了一项学习任务。好长一段时间,提到练字我都会觉得烦,同时也很是嗤之以鼻,总觉得以后是信息时代,电脑打字才是王道,还有谁会慢悠悠的拿笔写字。现在想来,每次看到自己鸡爪子一样的丑字,一阵沮丧后,才觉得:“不听老人言,吃亏在以后”。

硬笔书法还是很年轻的,比起毛笔的历史,便是小巫见大巫了。而毛笔,作为千年来书法所用的工具,更是厚重的历史感和承载感。它就像一个饱经风霜的老人,在时间的磨砺和生命的积淀中,满满的洋溢着人生智慧与哲学。在五千年中华民族延绵不绝的文化中,书法就是中国文化精神的结晶,承载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力量与优美。

而且,中国书法仅以黑白、点线为表现手段,就成为“东方艺术美学的核心,中国文化核心中的核心”。这是小线条中蕴含的大智慧。就像我们理工科中学习的那些定理与规律,真正的真理往往就是最简单的公式表现出来的。最美的书法,也是仅仅几个线条描绘出来的。

中国书法艺术对中国文化的诠释深刻而周详,对中华民族精神的体现博雅而细腻。在中国书法文化中,我看到了中国文化中富有生机的精华,更看到了书法艺术中所蕴涵的生生不息的民族精神。

中国也有有句老话说:亡羊补牢,为时未晚。

篇6:书法学习方法与感悟

一、选帖不慎,临帖不精

1.如何选帖?

选帖,如同拜师,拜字帖的作者为师。要写好字,就要拜名师。名师,才能出高徒。重点中学、重点大学人人都想进,为什么?就是因为有名师。古人云:“取法乎上,而得乎中;取法乎中,而得乎下。”

中国书法有六千年的历史,历代人才辈出。王羲之、王献之、张旭、怀素、虞世南、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赵孟頫…等等古代书法大师,几乎每个中国知识分子都耳熟能详。他们在书法上的造诣,几乎臻于完美,可谓达到了化境。他们的作品历经了一代代文人的精鉴和评定,最后被奉为法帖。而今人没哪个书法家的作品,能真正称得起是“法帖”。显而易见,选帖应该首选古代的法帖。当然这也不是说今人书法就不可学习,而是应该在精研传统之后再吸收现代大师的一些长处。

2.选自己喜欢的法帖。

对一种事物的好恶决定一个人的兴趣,兴趣会影响态度, 态度又左右着行为,行为决定着结果。当你一眼就看中的帖,它在风格上会更适合你的审美,更能激起你的共鸣,你在学习临帖的时候则会更关注它的所有细节,尽力去模仿它的各种技法和风格。即使为之付出辛勤的汗水,你也会很乐意。所以在选帖的时候,除了要考虑选法帖和最优秀的字帖外,还要考虑选自己喜欢的帖,这样你会更快入门。只有当你入门之后,随着对书法的学习理解和感悟,你会慢慢地变的理性,即理性地审视历代各流派的书法风格,而过去那种凭兴趣选帖的情绪化选择,最终会被你克服并完全丢弃,这时的你毫无疑问已经在书法上升高了一个层次。

3.怎样临帖?

临帖也叫临摹。临,是照着字帖去写;摹,是用半透明的纸覆盖在字帖之上进行拓写。

临帖是学习前人书法的有效手段,它是通向创作自由的不可或缺的桥梁。只有在临帖这一阶段打下坚实基础,学习到前人创作的经验和精华,才有可能创作出“古不乖时,今不同弊”的好作品。大多数人虽然都知道临帖的必要性,但是对于临帖本身却未必有一个深刻的认识。书法创作有境界的差别,临帖也存在境界的差别。苏东坡说:“察之愈精,拟之愈神”,意思是说临帖时观察得越精细,临摹出的作品越有神采。临帖境界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以后创作,这一点往往被书法爱好者所忽略。

如何正确临帖? 大体说来,临帖境界可分为三个层次:“细看”、“精临”、“ 深悟”。

(1)细看。

细看,就是要对法帖中字的用笔、结构、章法要详察细审,既要在静态上把握笔画形态,又要在动态上理解点画间的呼应关系。在结构上既要看到线条本身在空间中的安排,又要对线条分割平面后留白的分布予以重视,弄懂空间分布之理。而在整体章法上,要注意原法帖的字间行距,欹正关系,疏密等因素。在这一阶段主要解决的是观察能力的提高,要能看出法帖的微妙之处。许多临习者只得粗枝大叶,整体看去,似乎与原帖相去不远,但在细微处则失之甚多,这和抄书并无区别。前人法帖的妙处往往就在一笔一画,甚至一个小动作之中,都是充满神韵的。临帖的时候,眼睛要像放大镜,能够将常人注意不到的细节放大。能否做到“细看”,关系到眼界是否能高,眼不高手必不能高。因此临习者不能盲目机械照抄,应多读帖,多观察。

(2)“精临”

孙过庭说:“心不厌精,手不厌熟”,所谓“手熟”不仅是指临得形似,而且要神似。要做到形神兼备,初临下笔自然要缓慢而精到。久而久之,练到一定程度,熟能生巧,而神采自生。事实上,“精临”对于每个学书者来说固有难度,可这是一切的基础。在众多临习者中,真正能做到这一点的,并不太多。其原因有二:一是在临习之初,未能做到“眼到”的境界;二是心态浮躁,临摹功夫尚难达火候。

(3)“深悟”

“学而不思则罔”。用心去感悟,感悟点画的形态和呼应,感悟结体的神态和照应,感悟字与字间的动态和顾盼,感悟行与行之间的分布和亲疏,感悟整篇上布阵与和谐。所谓“形似”不过是对法帖外在形态上的深刻理解;要做到对法帖的风格意境和精神风貌的把握,必须“心悟”——去遐想和感触前人在挥毫时的情绪变化、运笔动态及作品内在涵养。所以,王僧虔在《笔意赞》中说:“书之妙道,神采为上,形质次之,兼之者方可绍于古人。”即是说,书法贵在神采,字写出来要有生命,有神情动态;而在字形结构和笔画上精细,却神采不足的,只能算是次一等的水平。一个人如果写的字既有形质之精美,又有神采之鲜活,那么他就等于从古人那里继承到了精华的东西。

二、自己乱画、不临碑帖。

朋友问我:“不临帖能写好书法吗?”我说:“不能”。朋友肃然道:“那照你这样说,第一个书法家临谁的帖?”——我窘然无语!虽不能回答这“鸡与蛋谁先有”的问题,但不临帖注定学不好书法。

理由有三:

首先,不临帖,就不能从法帖中学到丰富的技法和审美法度,因而自己的俗气无法去掉,随手乱画,没有楷模,没有参照,即使闭门苦练终生,也与书法无缘。

其次,中国书法有着几千年的历史,是一代代艺术家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不断继承前人积累的经验,反复融入自己的审美风格,逐渐形成的具有完整的、系统的理论体系,又具有丰富细腻技法法则的文化艺术,不了解、或不间接了解中国的书法,是无法从事书法活动的。即使你学习过自己父亲的、老师的、同学的、朋友或者邻居的任何一个人的字,那也是临帖,只不过临的不是法帖而已,这也同样能使你进步,只是这种进步是缓慢的,走了弯路的,但也毫无例外的是对传统书法文化的间接继承。

第三,一个人的字写得好与不好,涉及到书法的审美原则问题。怎样的书法谓之好,怎样的书法谓之不好?好,好到什么境界,差,差到什么程度?原因是什么? ——这都需要有标准。中国书法尽管没有绝对的标准,但却有着相对审美法则。一幅优秀的作品必须要具备两个方面的基本水准:一是对传统书法艺术继承的水准;二是融入的个人审美风格的水准。即所谓“继承和发展”,这是书法作品评定的两个基本标准,其他的细则都是建立在这样的评价框架之内。不临帖,就是排斥传统,不继承传统的书法,在第一关上就失败了,还谈什么好不好呢?

三、厚古薄今,或厚今薄古。

初学书法当然必须从古法学起。是否出色地学习传统,决定着你将来的书法根基。然而,学习古法是为了最终创新法,而不是因袭古法,墨守成规。很多人在传统功力方面狠下功夫,甚至于形神精妙、假可乱真的程度,却就是不愿向今人学习,与现代书法老死不相往来,一概斥之为丑书恶札;自己也不曾越雷池一步,更不愿创点新法出来,老是掏祖宗的腰包,以至于半生书匠,一世无成,这叫只继承不创新。相反,现在很多初学者贪功近利,急于求成,置传统于不顾,直取今人的所谓“大师名人”、“大赛金奖获得者”的作品,心摹手追,数月速成,偶或获奖之后便飘飘欲仙,四处招摇自擂,轻蔑传统,口头禅曰:“尔等尽写字,乃书匠耳!余书者,艺术也!”

这两种人,前者犹可成匠,后者则只会走火入魔。

四、只临碑帖、不读碑帖。

初步临帖的朋友,一般很重视对单个字的笔画、结体的观察和临摹,却很少关注字与字之间的关系,忽视对作品整体章法的把握,更不会去体验和感悟作者当时书写时的情绪以及在作品中所表露出来的迹象,也更说不上对作品所透出的个人综合修养、创作风格、及作品意境的把握。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临帖的质量和效率。在书法实践中,有人临了几十年的帖,字临写的很像,但却更像是标本,呆滞死板没有神采,缺少灵气。所谓画龙容易,点睛却难,难在有没有精神,有没有生动的神韵。要克服这个缺陷,就得读帖。读贴,好多权威解释是,读帖中文字的内容,了解帖在说什么,然后去感悟当时作者的情绪。我认为这种说法虽然有一定的道理,但很不全面,也缺乏说服力。试想,如果只需要去读文字内容,我们完全可以从电脑里调出一份印刷体的《兰亭集序》的文章,看吧,你能提高书法水平?鬼才相信!其实,读帖说白了就是看帖、赏帖、悟帖。即全面地看由一字到一行,由一行到一篇,不光看点画、看结构,还要看章法、看布局、看风格、看意境。通过多看,直到看懂帖里透露出的书法的美,并去反复欣赏其中显现出的意境和风格;最后达到感悟,悟出其中的深层的艺术素养、时代风貌和书法的文化内涵。这样,我们才会得其“意”而忘其“形”,虽不形同,却能神通。

五、专事实践、不学理论。

历史上有孟母三迁的故事,说孟子小时候,家门口有片坟地,常常有人死了送来这里丧葬。埋人要举行丧礼,家属们四肢牛马一般伏地嚎啕大哭,孟子经常站在边上观看,深受濡染和熏陶。小孩子的最大特点是善于模仿,每次回家之后,在后院里掘地为穴,脏泥人于其中,然后呼天抢地嚎啕大哭,孟母发现后非常震惊,担忧孩子会误入歧途而毁了人生,只好赶紧搬家。那么,小孩模仿丧葬之礼,不知其由,是出自于幼稚无知;那如果我们要见了坟头不问埋的是谁,就趴地上大哭,那还不闹出天大笑柄?——学书法也是这个道理,要明白原理:此帖谁写的?怎样情况下写的?师承哪些流派?有啥特点?品位何如?学他的帖合不合适自己?我们应该学那些方面?此外还要知道学书的一般规律,比如说,学理论你可以明白:书法有法,但无定法。有法不死,无法不乱。初学者求法,得道者用法,高迈之人弃法;正书是手段,知法是要求,用法是目的;正书言法,行书达意,草书纵情;无隶楷不古,无楷行不稳,无篆草不畅;楷意重而行死,隶味重则草拙,无行意则楷滞;学楷老不如少,学草少不及老…等等。只有明白了这些道理,我们习书时才会有的放矢。人常说“理论不明,实践不灵”,书法要写好,理论来指导。适当的理论学习能使你事半功倍,盲目的实践只能使你事倍功半。

六、闭门苦练、鲜于交流。

真理在辩论中明了,学习在交流中提高。交流不光是把自己的作品拿给别人看,请别人指出问题;更重要的是在交流中学习别人的长处,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有的人在练习书法时,苦坐书房,足不出户,苦思冥想,坚临不懈,虽然有一定的收获,可写的字还是上不了宣纸,做了一辈子的书匠,却不曾真正成为一个书法家。其主要原因,就是不和人交流,独自苦练,直练得丈二和尚摸不着头,直练得井底之蛙看不到天。

七、独守师门、排斥异己。

上世纪末,金庸先生的武侠小说风靡全国,他的小说把中国人的尚武精神演绎的栩栩如生。在他的笔下,江湖侠客们谨承师传,固守门户,排斥异己,结果武功平平,难成高手,他们总想称霸武林却屡屡梦幻破灭;而只有像令狐冲、郭靖那样不为门户所困,兼学众家之长的人,才能最后成为独步武林的武学大师。这种现象,在书法界也是相同的。古人讲,“书临千碑方创体”,这有两个意思:一是强调临写的量要大,二是要广临百家,兼收众家之长。临帖没有量的积累,是不会引起书写质量的飞跃的,《汲黯传》闻名天下,可这样的小楷经典,是作者每日万字的练习量下成就的境界。另一方面,学书法应博采众长,像蜜蜂采蜜一样,采的众花香,酿得绝味蜜,只有“学百家之言”,方能“成一家之言”。学习书法,死守一家之长是没有出息的。

八、停停住住、一曝十寒。

上过华山的人都知道,游人没有挑山工走得快,他们不紧不慢,脚踏实地,虽然来自你的身后,但最终却总在你的前边。为什么会这样?就是他们坚持不懈,从不间断。许多朋友学书法只凭着一时的冲动的热情,三分钟的热度,文房四宝还没置全,就偃旗息鼓了;有的人则有长远打算,打算用十年来学书法,然而在这十年里却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有时一丢就是半年,再提笔时觉得毫无长进,兴趣索然,于是乱画一阵便草草收兵。练习书法,一日有一日之功;一日不练,功退三日。像这样一曝十寒的练法,虽然讲起来练字经历了十年,其效果尚不及数月之功,怎能学好书法呢?

九、更弦易辙、乱投师门。

人常说,“久病乱投医”。一个人病久了,总是会很着急。起初找个医生看,人家开的药只吃了一副,觉得效果不大,听人说某处有神医,于是连忙拜望,结果又是药没吃完,重新转院……,如此下去,别说神医,就是神仙也救不了你。学书法也非常忌讳这种“久病乱投医”、这山望见那山高的做法。临帖,一般要经历入帖和出贴两个阶段。入帖就是经过长时间的临摹,熟练准确地把握了某一帖的书体特征和风貌。出贴就是在形和神两方面能熟练地把握原法帖的风貌,而在换帖之后能自觉地摆脱原帖的影响,临什么像什么,不再受原帖的束缚,摆脱了原法帖局限。在实际中,有好多同志还未真正完全入帖,就急急忙忙换帖,接着还没学好又换。这样下去,有人挖一辈子坑,却从来没挖成一口井;学一辈子书法,却没有多少传统继承的影子,写出的作品,也自然是无源之水,无根之木。

当然还有相反的现象,有的人临帖上下了很多苦,也临写得很到位,但又和上边说的相反,从原帖中跳不出来,总是不能摆脱原帖的窠臼。动笔便是颜体,写幅隶书出来让人一看,还是颜体扭捏出来的,好似被颜体洗了脑,以至于终生非颜不书。这也不行,必须在换帖之后坚持临写新帖,直到摆脱颜体的束缚。总的来说,入帖容易出帖难。

十、急功近利、不耐寂寞。

艺术是一种高级的精神体验,是人生幸福的一种高级追求。当你真正进入书法艺术的殿堂,那时你体验到的身心幸福绝不是山珍海味、荣华富贵的低级感受,那是与先贤的邂逅,与神灵的会心,你一时间会为自己的顿悟而心跳。难怪孔子说“朝闻道,夕死足以!”学习书法是对精神神世界的追求,不是为了一字千金、金榜题名、衣锦还乡的,因而学习书法需要正确的心态。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米芾书法魅力与感悟】相关文章:

米芾书法魅力与感悟08-20

米芾书法范文05-17

书法米芾范文05-17

米芾书法论文范文05-12

米芾书法欣赏论文05-12

米芾书法技巧范文05-29

中国米芾书法公园07-27

米芾书法艺术鉴赏07-10

米芾书法作品大全07-10

米芾书法作品赏析07-10

上一篇:含大道理的励志故事下一篇:百元体验课地推活动话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