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穿新鞋走新路”

2024-04-27

“语文教学:穿新鞋走新路”(精选5篇)

篇1:“语文教学:穿新鞋走新路”

语文教学:穿新鞋走新路

高万同

一、确立一个基本思想

多年来,我们语文教学在思想认识上的一个最大的误区便是“目标”不清。

我们始终未能正视一个最重要的问题: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究竟是什么。思想教育要抓,各类知识要传授,智力要开发,能力要培养,审美情感要熏陶……语文教学就如同一棵任意“疯长”的果树,枝杈越长越多,叶片越长越密,可“果子”越结越少,越长越校虽然大家也都在不断地忙着浇水,施肥,加大投入,但仍然是劳而少功,收效甚微。我们为什么没有想到果树需要修剪的道理,为什么不能把那些外表好看,只会争夺养料而不能结果子的“徒长枝”,遮挡阳光、影响通风、互相挤碰的“并生枝”、“病弱枝”大刀阔斧地剪掉呢?

张志公先生早就说过:“语文教学必须教学生切切实实地在训练中学会操纵和使用语文工具,不允许离开这种训练去空讲大道理,空讲理论知识。”(张志公《说工具》)王力先生也早已说过:“语文课最要紧的是一定要从语言的角度来教。”“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1980年3月在《教育研究》编辑部语文教学座谈会的发言)语文大师们的这些真知灼见为什么没能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呢?除了别的因素之外,首先我们搞语文教学的人,自己就心虚,无由地低估或曲解“语文训练”的内含和功能,把“语言训练”人为地界定为:是“脱离(或排斥)思想内容的纯形式训练”是“孤立的字词训练”或“抽象的语言规则训练”,因此不敢理直气壮地宣称:语文教学就是要搞语言训练。其实,脱离思想内容的语言训练是不存在,也是不可能的。我们学习、训练语言,就是要解决如何运用语言文字准确地叙事状物、表情达意的问题,怎么会排斥思想内容和情感熏陶呢?语文教学这棵“疯长”的果树,确实到了该“剪枝”的时候了。我们应当毫不犹豫地接受苏教版小语教材的思想方法:运用“减法思维”,旗帜鲜明地确立一个最基本的思想:“语文姓语”、“小语姓斜--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是学习语言,必须以语言训练为中心;小学生学习语言,是从实践意义上学会最基本的语言运用,而不是从理论意义上去研究语言学知识,因此必须立足于练好最起码的、运用水平的语文基本功。

二、认准一条根本途径

多年来,语文教学在实践上的最大误区便是“途径”不明。我们一直未能深入研究和解决好一个关键性的问题:儿童语言的基本规律究竟是什么。学生的语文能力是怎样形成的?语文课上语言训练的根本途径和运行机制是什么?我们总是习惯以理解课文内容为主线来组织教学结构,用教师的分析讲解来挤占或取代学生的主体感受;用各类知识的灌输或平面搬移运用,来排斥或取代学生的语言习得过程。在教学实践活动中,教师好像是一个“不识相”的“婚姻介绍人”,总不能恰当地摆准自己的位置,不愿意或不满足于仅仅充当“引线人”的角色,而习惯于把自己当成学生的注意中心。不肯让学生直接充分地接触课文中丰富多彩的语言现象,偏要迫使学生从他那里间接接受游离于现象之外的“中介信息”,或是由他总结出来的、抽象枯燥的知识结论。学生学到手的不是有血有肉有生命的语言材料,而是诸如“艰苦朴素”、“英勇顽强”之类概念化、标签式的“被榨干了汁水的语言的标本”。我们在这条路上走得已经够久了,难道还不值得我们去很好地反思吗?

众所周知,学习语言是一个外部语言不断内化的过程。从儿童学习口语的经验来看,这一过程是在言语实践中经过不断重复、模仿(不排除一定潜在的创造成分)来完成的。儿童只是凭借成人或其他儿童提供的言语“范例”,反复地听娶领悟、记注仿效,再加上成人适当的鼓励、强化,语言能力便飞快地形成了。剖析儿童口语习得过程,有如下几个鲜明特点:

一是实践性和情境性--语言能力的习得始终离不开一定的言语“范型”,即离不开具体的言语环境,要在言语交际实践中学习语言。

二是感悟性和模仿性--语言能力的形成,始终离不开凭借语感进行的主体感受和领悟活动(感性为主,不排除潜在的理性因素)和凭借“范型”进行的模仿活动(以模仿为主,不排除初级的创造成分)。

三是“立体式”、“整体性”--儿童学习语言总是“立体”地、多方位多层面地参与现实的言语活动,整体地触摸和感受言语现象,领悟和积累语言材料,积淀语感经验。模仿运用也是运用语言去完整地叙事状物、表情达意,即完成“完整的,有目的的交际行为”。只讲点零碎的语言知识,只搞点孤立的、一词一句、一招一式的单项训练,是学不好语言的。

学习书面语言,应该借鉴口语学习的经验,即凭借一定的言语“范例”--以课文作为“例子”;要注重学生的主体感悟--让学生充分地感受和领悟课文的语言材料,形成鲜明的语感;要重视积累--熟记丰富多彩的语言材料,积淀语感经验;要反复实践--由仿到创,学会迁移运用。

凭借“范例”,主体感悟,增加积累,迁移运用--这便是学生学习语言的基本规律,也是语文能力形成的根本途径。

要帮助学生“立体”地完成“感悟--积累--运用”的过程,毫无疑问,最根本、最有效的手段便是朗读、背诵和带有综合性的迁移练习。

“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手不停批于百家之篇”,“旁收”、“远绍”、“俱收并蓄”(韩愈《进学解》),这正是我国古代圣贤们总结出来的学习语文的宝贵经验。

苏教版小学教材所昭示我们的语文教改之路,也正是以有指导的读书活动为主线,融字词句的训练于其中。强调朗读感悟,要求以读为本,以讲助读,以说、写促读。提倡活记乐背,增加积累,要求加大背诵量,在此基础上促进迁移运用。

要求识字写字贯穿始终,朗读背诵贯穿始终,训练语感贯穿始终,“描仿人体”贯穿始终。一句话,这就是走“以读为本,内化语言”之路。遵照这一精神,愚见认为语文教学必须唱好“九字诀”,即要帮助学生“读进去(熟读精思,深切感悟)--记得住(积累语言,积淀语感)--用得出(积极借鉴,迁移运用)”这便是语文课上进行语言训练的基本路子,舍此别无他途。

三、构建一套基本“常模”

基本模式是理论与实践的中介。以语言训练为中心,以有指导的读书活动为主线的语文教学应当有一套能体现自身特点的课堂教学常规模式。几年来,以于永正老师的课堂教学为实践的典型代表,在徐州四区六县(市)的广大范围内,逐步形成了一套简洁明了、行之有效的阅读课课堂教学模式,具有较高的参照价值。该模式可以简单概括为三个阶段六个环节:

(1)初读感受阶段第一步:正确认读。即认识生字新词,正确朗读课文。要做到“六不”(不错字,不丢字,不添字,不破词句,不截断,不重复)。

第二步:整体感受。在正确认读的基础上进一步朗读课文。要有意识调动语感,从整体上全面感受课文的言语材料,对课文的基本内容有个大致的了解。

这两步不是截然分开的,有时可以合并或穿插进行。

(2)精读领悟阶段第一步:“循文明象”--从叙事状物的`角度领悟语言运用之妙。

第二步:“体情悟道”--从表情达意的角度领悟运用之妙。

这两步也不能截然分开,有时可以合并或穿插进行。

(3)熟读转化阶段

第一步:背诵积累。通过活记乐背,积累言语材料,积淀语感经验。

第二步:迁移运用。由模仿到创造,由完成教师设计的“形成性”作业,到主动运用于读、写实践,并积极向课外语文活动延伸。

四、遵循几条基本原则

使用苏教版小语教材,要用新的教学思想选择新的训练途径,组建新的结构模式,当然也要遵循与之相应的教学原则,我想最要紧的是如下三条:

(1)以读为本的原则必须凭借课文,充分发挥课文的“范例”作用,要以读为主,以讲助读,讲为读服务。要强调课文的“原息刺激”、“原型感受”,把课文本身作为观察和认识的对象,尽可能去掉不必要的中介环节和一切干扰因素。当然可以兼收并蓄各种教学流派、各类具体教学方法之长,但指导学生熟读精思是不可偏废的最根本的方法;可以采用各种辅助手段,包括现代化的音像手段,但是朗读、默读、复述、背诵是不可或缺、无可替代的根本手段。

(2)个体内化原则

语言的内化完全是个体心理行为。任何训练,最要紧的要切实、充分地展现训练过程,而体现训练过程的突出标志,是学生的独立思考与自主操作。书要靠自己去读懂,不能以别人的讲解来代替自己的“熟读精思,虚心涵泳”;语言运用之妙要靠自己去感悟,不能用教师的感受代替学生的“切己体察”。因此,语言训练必须调动全体学生能动地参与训练过程,课堂教学必须充分提供并保证学生“个体学习”的时间与空间。“施教之功,贵在诱导”。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在于“引”--循序渐进,把学生引向目标;“导”--学生遇有障碍,给予指点和疏导。

(3)“立体”教学原则

“立体式”教学的实质就是要多读、多背,整体性、全方位、多角度地去接触、感悟、积累、借鉴语言材料,积淀语感经验。学习语文不能就课论课搞知识的平面搬移运动,更不能将课文任意肢解,搞“散装零售”式的分块教学,必须坚决摒弃逐段逐句平铺直叙或“扒皮抽筋、穿靴戴帽”的文章分析型的教学模式。

要想语言的学习“立”得起来,就必须增加背诵量。不光规定背诵的课文要背,课后练习中的“读读背背”的内容要背,还要在课外阅读中自觉地背,养成见了美文佳句就记诵的习惯。我相信,只要我们沿着苏教版小语教材所指引的教改之路扎扎实实地走下去,我省小学生的语文能力乃至整体文化素质,必将有个飞跃性的长进。

篇2:“语文教学:穿新鞋走新路”

[作者] 高万同

[内容]

一、确立一个基本思想

多年来,我们语文教学在思想认识上的一个最大的误区便是“目标”不清。

我们始终未能正视一个最重要的问题: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究竟是什么。思想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要抓,各类知识要传授,智力要开发,能力要培养,审美情感要熏陶……语文教学就如同一棵任意“疯长”的果树,枝杈越长越多,叶片越长越密,可“果子”越结越少,越长越校虽然大家也都在不断地忙着浇水,施肥,加大投入,但仍然是劳而少功,收效甚微。我们为什么没有想到果树需要修剪的道理,为什么不能把那些外表好看,只会争夺养料而不能结果子的“徒长枝”,遮挡阳光、影响通风、互相挤碰的“并生枝”、“病弱枝”大刀阔斧地剪掉呢?

张志公先生早就说过:“语文教学必须教学生切切实实地在训练中学会操纵和使用语文工具,不允许离开这种训练去空讲大道理,空讲理论知识。”(张志公《说工具》)王力先生也早已说过:“语文课最要紧的是一定要从语言的角度来教。”“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1980年3月在《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研究》编辑部语文教学座谈会的发言)语文大师们的这些真知灼见为什么没能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呢?除了别的因素之外,首先我们搞语文教学的人,自己就心虚,无由地低估或曲解“语文训练”的内含和功能,把“语言训练”人为地界定为:是“脱离(或排斥)思想内容的纯形式训练”是“孤立的字词训练”或“抽象的语言规则训练”,因此不敢理直气壮地宣称:语文教学就是要搞语言训练。其实,脱离思想内容的语言训练是不存在,也是不可能的。我们学习、训练语言,就是要解决如何运用语言文字准确地叙事状物、表情达意的`问题,怎么会排斥思想内容和情感熏陶呢?语文教学这棵“疯长”的果树,确实到了该“剪枝”的时候了。我们应当毫不犹豫地接受苏教版小语教材的思想方法:运用“减法思维”,旗帜鲜明地确立一个最基本的思想:“语文姓语”、“小语姓斜――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是学习语言,必须以语言训练为中心;小学生学习语言,是从实践意义上学会最基本的语言运用,而不是从理论意义上去研究语言学知识,因此必须立足于练好最起码的、运用水平的语文基本功。

二、认准一条根本途径

多年来,语文教学在实践上的最大误区便是“途径”不明。我们一直未能深入研究和解决好一个关键性的问题:儿童语言的基本规律究竟是什么。学生的语文能力是怎样形成的?语文课上语言训练的根本途径和运行机制是什么?我们总是习惯以理解课文内容为主线来组织教学结构,用教师的分析讲解来挤占或取代学生的主体感受;用各类知识的灌输或平

篇3:“语文教学:穿新鞋走新路”

思考一:这节课需不需要与多媒体进行整合

1. 从教学的内容来看, 需要进行整合

虽然四年级的学生在以往的数学学习中曾经遇到过用字母表示数, 如在学习运算定律和平面图形的周长、面积的计算方法时, 教材对此有过渗透。然而, 对于低年龄段的学生而言, 这一内容抽象性较强, 理解起来有难度。学生只有从现实的情境中体会, 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一内容, 而受课堂教学局限性的影响, 学生不可能一一经历这些场景。现代多媒体教学能将抽象场景予以再现, 弥补了传统教学的缺憾。因此, 从教学内容来看, 这节课有整合的必要。

2.从教学目标的达成和重难点的突破来看, 需要进行整合

本节课的知识与技能目标是使学生初步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方法, 会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简单的数量、数量关系和计算公式, 会根据字母所取的值口头求简单式子的值。过程与方法目标是使学生完整地经历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简单的数量、数量关系和计算公式的过程, 进一步体会数学的抽象性与概括性, 发展符号感。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是在解决问题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体会代数符号表示实际数量关系的概括性和简洁性, 进一步感受学习数学的价值, 同时以数学史为载体,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家不断解决新问题的探索精神。多媒体的整合有助于达成三维目标, 突出重点, 突破难点, 化解易错点。

3.从教学对象的思维水平来看, 需要进行整合

四年级的学生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阶段。我们既要对学生的形象思维给予支持, 也要为学生的抽象思维提供发展的空间。本课教学内容对于培养学生的抽象能力有较好的作用, 运用多媒体让学生经历把具体的生活问题转化为抽象的数学问题的过程, 体会用字母表示数的作用, 掌握用字母表示数的方法。

【延伸思考】有些教师过于沉湎于信息技术的优越性中, 不管是否有需要, 也不管是否有效果, 都一律用上多媒体。若哪一天、哪一节课没用上信息技术, 就感觉整堂课无从上起。殊不知, 物极必反, 多媒体应用也一样。在应用多媒体过程中, 我们首先要把握好必需性原则。“需”是“需要”之意, 即并非所有的课都能够应用信息技术。对于哪些课需要用多媒体、哪些课不需要, 我们在上课前应该先要弄清楚, 以学科教学为本位, 克服盲目性, 明确使用现代教育技术的真正目的。

思考二:一些经典的整合实例还用不用

1. 那只“青蛙”究竟还用不用

“一只青蛙一张嘴……”这首儿歌因为有了本节课而牢牢铭刻在许多数学教师的心里。然而在备课时, 我思考过:是否还要借用这个经典的教学案例?若用, 该怎么用?不用, 有没有更好的点子?本着一切为了学生的理念, 我决定还是用!虽然它对于我来说已经毫无新鲜感, 但对于我的学生来说还是第一次。

之后的教学实践证明, 这首儿歌也可以成为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又一经典范例。在多媒体课件的情境渲染下, 儿歌使课堂上的气氛异常热烈, 学生很快地被吸引住, 思维很活跃, 学习的积极性被充分地调动起来。在接下来的观察与思考环节, 我引导学生寻找规律, 由特殊到一般, 在抽象概括的过程中经历先观察比较、再分析、再归纳等思维活动, 初步体会到字母表示数的便捷性。

2. 要不要“魔盒”继续发挥魔力

在这堂课的许多教学设计中, 教师在不同的环节都使用到了“魔盒” (即输入一个数, 出来的是另一个数, 要求学生找规律。如输入数为a, 用含有a的式子表示输出的数) 。这是本课既往教学中信息技术手段的最典型应用。有的教师用在“含有字母的式子可以表示一个数量”这个环节, 有的教师用在“含有字母的式子可以表示数量间关系”这个环节。“魔盒”例子可以给学生营造一个纯数学的环境, 排除了其他许多干扰因素, 便于学生发现规律, 而且很好地彰显多媒体的功能。“魔盒”也有许多缺点。首先使用“魔盒”是从纯数学的角度进行知识教学, 虽然无可厚非, 但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进行教学, 效果会更好, 特别是还处在基础教育阶段的小学数学更应如此。其次, 即使使用, 我要让它发挥什么作用, 教学哪一部分知识呢?我在设计中将教材中的情境进行了更改, 换成“教师和学生的体重”, 所用实例侧重在教学“含有字母的式子可以表示数量”, 同时让学生初步感知“含有字母的式子还可以表示数量间的关系”。接下来在“教师和学生的体重”后面, 出示三组师生的体重, 让学生判断哪一个是教师的体重, 哪一个是学生的体重, 并根据含有字母的式子, 想一想教师的体重和学生的体重之间有什么关系。以此来着重教学“含有字母的式子可以表示数量间的关系”, 同样也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在效能一样的前提下, 本着简约化的原则, 我选择让“魔盒”停止魔力!我想, 如果仅仅为了突出多媒体而使用“魔盒”, 从教学的出发点开始就已经本末倒置了。

【延伸思考】传统教学中, 我们没有多媒体, 只能依赖于最原始的教具, 如粉笔、挂图等, 而出现多媒体之后, 我们又过分地依赖于多媒体, 忽略了原始工具的存在, 总指望多媒体能帮助我们完成所有的教学任务。这样一来, 我们的课堂又陷入了另外一个“怪圈”, 即不加选择地使用多媒体技术手段。在应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时, 我们要注意协调性原则, 把握好多媒体的使用时机, 恰到好处地把多媒体技术应用到实际教学中, 正确处理好多媒体和粉笔、黑板、教学用具、语言表达等传统教学手段之间的关系。特别要考虑时间因素, 正确处理好多媒体教学时间与适时的课堂讲解、板书、交流沟通时间的关系。只有多种教学手段和工具的配合使用, 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的积极参与, 使学生感受到课堂的生动有趣和其乐无穷。

思考三:怎样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多媒体独特的优势

1.将学生的智慧实时展示出来

当要学生“用一句话概括摆三角形的个数和用小棒的根数的所有情况”, 或是让学生说出自己和教师的体重关系让其他人猜这位同学的体重等等环节, 学生的答案带有很强的不确定性和开放性。这时, 我实时将学生的正确答案输入电脑, 展现在学生的面前, 学生感到亲切、自然, 很好地体现了多媒体的强大功能, 同时使课堂的生成更为顺畅。

2. 将文本变成动画

在含有字母的乘法式子如何简写的教学中, 我编辑了“0国王”的动画故事片来进行教学, 学生喜闻乐见, 更容易记住简写的规则。当然, 编辑动画片要符合学生的生理、心理特征。比如, 小学四年级的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相对较强, 抽象思维能力还比较弱, 借用动画的直观动态展示, 要比过去单纯阅读文本的方法更科学、更合理。

3. 教学内容变得多变、可选, 超越时空

在本课的课件中, 我增设了“快乐天地”栏目, 旨在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学习, 使习题的教学过程从一维走向多维, 从线性走向立体。在课末, 我介绍了数学家和数学史, 把课堂向纵深延伸, 超越了时空。

4. 以细节触动学生的心灵

新课改实施后, 学生两极分化的现象较以往更为明显, 我们在课堂上可以借助先进的多媒体技术手段来帮助这一部分学生。在用字母表示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公式时, 闪烁正方形的四条边和正方形的内部, 虽然只有短短的十几秒, 但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进行了知识的再认, 印象自然深刻。在整节课中, 我还注意颜色的区分功能和声音的提醒功能:以不同的颜色将重、难点区分开来, 给学生更为强烈的感官刺激;在相应的答案和重要点出来时, 配以声音, 吸引学生注意, 更好地组织课堂教学。

篇4:电商需要穿新鞋走新路

国美赢利与苏宁亏损,并不意味着电商渠道的价值与赢利能力值得怀疑,理由是:1.电商渠道还处于成长期,赢利潜力还未充分释放。传统的线下店面零售业态已进入成熟期乃至衰退期,而线上电商业务却处于成长期。现今的电商渠道,吸引的主要还是不够富足的年轻“互联网一代”,商品的购买档次整体比线下业务偏低,因此影响了电商渠道的赢利能力。随着互联网到达率的提高及人们消费购买习惯的进一步变化,今后不仅线上交易的规模、份额会快速提升,而且人群构成、商品档次也将与线下业务拉近。线下业务与线上电商的平衡,是企业的现在与未来的抉择,任何顾此失彼的举措都是不恰当的。活不过今天就不可能享受美好的明天,但也决不可“今朝有酒今朝醉”。2.某些企业的电商业务可能是穿新鞋走老路。某些企业电商业务的现实赢利能力不佳,一则可能是上述的生命周期原因,二则可能是策略不当。虽然电商业务也需要线下的实体店做体验配合,但对实体店面的位置、数量依赖度较低,因而合理运用可以极大地降低运营成本与运营投入,从而在较低毛利率的情况下获得更大的投资回报率。但是,如果在大力发展电商业务的情况下,不对线下过度投入的实体店面做整合,让电商业务去背负历史形成的线下没落实体店面的巨大投资与费用包袱,最后只能哀叹“电商业务不赚钱”。

我个人认为,国美当前赢利状况改善,不能证明电商业务缺乏赢利前景,而是因为对过度竞争、过度投资的传统业务进行了恰当的修正。一旦三、四线市场的传统线下业务也全面进入过度竞争与衰退局面,届时势必要重新思考业务转型与电商策略问题。

nlc202309022315

篇5:梦见穿新鞋

【不同人或场景梦见穿新鞋的寓意】

一、未婚女子想见穿新鞋,会嫁给一位宽宏超多聪明能干的男子。

二、已婚女人梦见穿新鞋,夫妻会相亲相爱。

三、男生梦见穿新鞋,要交好运。

四、梦见穿旧鞋,倒霉的日子会到来。

上一篇:恭王府游记作文1000字下一篇:石庙小学师德教育月活动实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