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语文遇上网络语文教学论文

2024-04-25

当语文遇上网络语文教学论文(通用11篇)

篇1:当语文遇上网络语文教学论文

当语文遇上信息化教学

语文与众多其他学科相比较而言,可谓是一门古老且传统的学科。然而,身处于当今这个现代传媒技术高度发达的时代,语文的教学设计也不得不顺应革新的大潮。纵使在许多保守封闭者的眼中,让语文无所顾忌地投入到信息化教学设计的怀抱,无疑是一种玩火自焚的愚蠢举动,但先进的科学技术在各个领域的影响力也是不容小觑的。我们应该以更加开放包容的心态接受来自信息化教学对于传统教学模式的挑战,只要我们不忘坚守住学习语文的最基本原则。

语文教学设计一般包括教学目标、重难点、教学设想、教学过程四大块。具体的教学过程又包含了情景导入、整体感知、互动探究、小结课堂、迁移拓展、教学反思和课后练习。在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典型模式中,教学设计过程可以分为单元教学目标分析、教学任务与问题设计、信息资源查找与设计、教学过程设计、学生作品范例设计、评价量规设计、单元实施方案设计和评价修改八个步骤。我们只要将这两种设计模式加以简单的对比,就能够发现其中存在着一些互相借鉴、互为补充的方面。

从单元教学目标分析来看,传统的语文教学设计与信息化教学设计基本类似,两者都是着眼于整本教材中相对来说有着共同价值导向的一部分内容。这部分内容可以看成是教学过程中的一段小结,中学语文教材每个单元前面的单元目标的设定,就是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好的把握本单元所要掌握的重要知识点。

教学任务与问题设计应看作是教学过程设计中的整体感知、互动探究、迁移拓展等部分的具体实施方略。通过任务与问题的设定,语文教师才能够得心应手的将一篇课文的重点教学内容全面细致的教授给学生。我认为这是决定一堂语文课最终成败与否的关键。信息化的教学设计在这个部分便能发挥出其优于传统教学设计的力量。在网络化的学习环境中,师生的互动不再局限于简单机械的问答形式。教师可以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作用,让学生摆脱枯燥的听觉刺激,加之以丰富生动的视觉享受。任务的布置将变得更为多样化,活动开展的形式也具有了多重选择性。

至于信息资源查找与设计,我认为是贯穿在语文教学设计的每个步骤之中的。四大块详细内容的设置可想而知是建立在最大数量的与之相关的教学信息资源的基础之上的。语文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首先要做的便是尽可能的搜集获取 信息,之后在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科学的思维方式对这些材料进行一定的加工制作,最终才能将这些知识毫无保留的传递给学生。信息化教学设计给广大师生免费提供了千千万万个信息资源共享的平台。所需资料的来源不仅可以是书店以及图书馆里的各种实体书籍,还可以是网络上铺天盖地的各类网页帖子电子书籍。

传统的语文教学设计和信息化教学设计在教学过程设计中最为显著的差异就在于教案的呈现形式。传统的语文教案一般只包含了教师的纸质教案,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独占性和隐秘性。信息化教学设计下的教案则在此基础上增加了一种充满现代电子技术含量的教案——PPT。PPT课件在教学中的广泛应用使得学生对教师授课的内容有了提纲挈领的把握,这也正体现出信息化教学设计下的教案的共享性和可复制性。

以上只是选取了整个信息化教学设计典型模式中的几个方面进行分析探究。语文作为一门兼具人文性和工具性的学科,教学设计的表现形式可以是也应该是多种多样的。我们有许多理由相信:语文,在与信息化教学设计的碰撞中,定能擦出耀眼的火花。当语文遇上信息化教学设计,这是一场开启语文教学方式新纪元的绝美邂逅。

篇2:当语文遇上网络语文教学论文

在社交网络横扫互联网的今天,在人们无时无刻都与他人紧密联系的现在,音乐却似乎变得越来越私人化,这很讽刺,在所有的媒体类型中,音乐无疑是 最具社交性的一种。我们与谁、在什么场合、聆听什么音乐,这一切就是欣赏音乐的核心。说到底,音乐的传播就是一种情绪、一种思索在创作者、欣赏者之间的流 动。

在互联网之前,我们会与好友激动的聚集在一起欣赏新出的唱片、互相讨论和分享自己对音乐的感受。从音乐本身,到唱片封面,再到歌词,这一切都在相互的交流中成为我们自身体验的一部分,同时也成为我们与好友之间的一段难忘的共同经历。

数字化音乐和互联网的到来无疑改变了这一切。鼠标的点击、耳塞的流行将实体的唱片介质、群体的欣赏行为推向边缘。令人不安的是,对很多人来说, 听音乐已经成为一件被动的行为,是我们在匆忙旅途中、IM聊天中、玩游戏时的一个背景,而非一种主动的体验。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难免开始担忧音乐的未来; 对音乐人来说,这则是一个更为现实的问题,在传统唱片业日渐衰败、而数字音乐尚未发展成熟的今天,音乐越来越难以让其维持生计。

黄昏还是黎明?

这同样很讽刺,因为正是这些技术让音乐的创作、制作、推广、传播、收听一系列的流程都变得更加方便和强大。而无处不在的互联网更是为音乐人、音乐爱好者提供了一个绝佳的互动、交流平台。在这个技术的黄金时代,音乐真的会走向黄昏吗?

唱片厂商痛恨的P2P鼻祖Napster的流行证明了:在互联网上,音乐确实具有社交的巨大潜力。数字音乐的猖獗盗版无疑掩盖了这一趋势,直到 iTunes Store让人们看到了数字音乐盈利的可能,MySpace在音乐社交领域的意外成功,人们才开始逐渐重视起这一领域。

在那段时间里,拥有一个MySpace主页成为了每一个音乐人的必需品。音乐人可以与自己的乐迷实现直接的交流,乐迷们也更容易发现拥有相似爱 好的同类。通过上传音乐、创建播放列表、活跃的用户互动,MySpace似乎为音乐指明了未来的方向,像Lily Allen、Sean Kingston这样通过Myspace成名的艺人也使其平台更受到音乐人的重视。

MySpace的坍塌打碎了这个梦,但在线音乐社交的概念并未随之消失。众多服务开始尝试新的音乐社交模式,iLike(后被MySpace收 购)、苹果的Ping、Last.FM、Rdio、Spotify等服务走上了一条社交化音乐列表的方向。用户通过在各自平台、以及开放的 Twitter、Facebook等平台上分享自己收听的音乐列表,与好友和其他音乐爱好者建立起联系和交流。虽然iLike、Ping等服务未能崛起, 但像Spotify、Rdio这样的流媒体+音乐社交服务取得的巨大成功再一次显示,音乐社交市场大有所为。

音乐社交新模式

当然,这些音乐服务带来的是一种滞后的音乐社交体验,好友看见的永远是我们过去曾经听过音乐的分享。但在现实中,音乐的社交往往还包括了更加丰 富的体验,比如一个乐队在一起共同创作音乐、一群乐迷同时身处音乐节、或是在同一个房间听同样的音乐,这无疑会为我们带来更实时的、贴近的社交体验。对音 乐来说,往往正是创造和聆听的那一瞬间能为我们带来最为微妙的触动。

Turntable.fm,SoundCloud等一系列新的音乐社交模式的涌现正是希望为我们填补这一空白。

Turntable.fm在推出时引起了一阵轰动,模拟真实DJ和听众互动的模式让人既拥有实时的音乐共享体验,其带来的游戏要素也为其增添了 更大的吸引力。在Turntable.fm,无论是DJ还是听众,都通过自己的选曲、投票,参与了一场近似真实的录音现场,每一个 Turntable.fm的房间带来的都是一场不同的音乐体验,

Turntable.fm刻意寻求的在不同类型、不同流行度之间的平衡使其成为发掘众多新 音乐的的场所,其巧妙的聊天和社交分享功能也使其为使用者带来了非常独特的社交体验。

SoundCloud则为普通用户带来了音乐创造的乐趣。用户将自己录制的音乐上传到SoundCloud,自己的好友可以对其进行实时的反馈和评论,同时优秀的原创音乐也能让更多人更快的发现,许多音乐人也将其作为推广自己音乐的一个新兴平台。

如何为用户带来更加实时的、更沉浸的音乐社交体验是这一类新服务的共同特点;同时它们还发掘了人们身上固有的创造本能,让普通人也能拥有创作音 乐的体验;此外它们还让我们能发现众多原来不可能听到的优秀音乐。对于听众来说,这是一个新的发现音乐和分享的渠道;对音乐人来说,这也是一个可以直接与 听众取得联系的,值得挖掘的音乐推广方式。现实中,确实也有众多艺人登陆这些平台,并取得了意外的成功。

除此之外,像Songkick这样专注于现场音乐演出的社会化服务;RootMusic这样与Facebook结合,为音乐人与自己的乐迷互动 提供服务的音乐网站;Facebook与Spotify的整合,以至于Google Plus在音乐分享领域可能的潜力都为我们展现了音乐社交更多的可能。

新的音乐时代

在这个时代,社交对音乐来说意味着什么呢?

一方面,互联网为我们收听音乐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便利,而这一便利也为更多的音乐人带来了曝光和传播的机会,这两个因素使得我们的音乐选择变得前 所未有的广阔。与互联网上其他信息一样,音乐数量呈现大爆炸的局面,优质音乐相对数量的下降,以及新音乐的不断涌现都为我们选择自己喜爱的音乐带来了麻 烦。如何在这众多的音乐中,找到自己喜欢的优秀的音乐?Pandora、Douban.FM等根据用户的收听习惯进行算法推荐的服务是一个选择。但值得注 意的是,我们的音乐收听习惯并非一成不变,在不同的场景、不同的心境下,我们也许就会萌生听一些与我们往常习惯不同的音乐的想法,而这是机器算法尚无法实 现的[via ifire]。从这个角度来看,基于社交关系的音乐推荐往往更符合我们的需求,我们可以通过关注喜好相似的其他人的音乐列表来发现那些我们原本不会发现的 优秀音乐,或是与当前情景相关的音乐,也可以通过关注好友的收听列表来发起更多的话题,这与基于社交的新闻推荐是一个道理。

另一方面,社交网络为音乐爱好者、音乐人之间打通了一条直接沟通的道路。音乐人可以通过其来获取自己乐迷的反馈,同时也能够通过社交网络来分享 自己的音乐、想法,拉近了与乐迷的距离,是一条非常好的音乐推广途径。Lady Gaga就是一个非常善于利用社交网络来与歌迷交流,扩大自己影响的典型范例。而音乐爱好者之间通过社交网络的交流则承诺会将我们从互联网带来的孤独感中 拯救出来,将社交重新带回音乐的体验中,甚至能像Turntable.fm、SoundCloud这样,为音乐的社会化带来更新鲜的元素。

移动互联网的日渐崛起也为音乐社交带来了新的机会。随身携带的移动设备已然成为人们收听音乐的主要设备,人们可以随时随地收听和分享音乐,实时 的音乐分享和社交体验也更容易实现。至于利用手机特有功能的更加创新的音乐社交模式,也许我们可以畅想基于LBS的音乐社交、或是其他。

对于音乐产业和音乐人来说,这并不是末日。唱片,或者是数字音乐的销售收入相比过去或许会有所减少,但仅仅依靠音乐本身的销量的收入模式是否已 经过时?围绕音乐展开的一系列全生态的音乐产业也许才是未来的趋势,Radiohead最近几张唱片激进的发行方式也许对我们会有所启示。而这一领域,无 疑是社交网络大展拳脚的天地。

篇3:当小学语文板书遇上多媒体

一、抓核心词句见微知著

小学语文板书不但要成为反映课文内容的镜子,更要成为课文的放大镜。板书设计必须严格为教学目标服务,抓教材的核心词句进行提炼,如,能体现课文知识脉络的顺序和文章的层次段落、体现中心思想的重点词语等;随着授课逐步呈现形成完整的纲领,既梳理全文,突出重难点,又富有启发性。

如,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桂林山水》一课的板书设计:

该板书的形象性深刻地植入读者心中,同时它抓住漓江水的特点“静”“清”“绿”和桂林的山“奇”“秀”“险”的特点出示,大胆地采用了“以词带段”的方法,在静态的教材与学生的动态认知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崔峦老师曾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暨小学语文单元整体教学实施论坛》的讲话中提到“要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用比较准确的语言概括课文的内容”“要结合文字的表达来领悟文章的写法”。这一板书不但体现了阅读教学的这一理念,而且也在无形中渗透着文章排比式的章法。板书与课文的核心词结合得天衣无缝,有利于突出感知对象,使学生易于接收信息,把无意注意转化为有意记忆,板书中的线条勾画成山水的形态也使课文内容更具体化,学生看着这样的板书能较容易地回忆起课文内容,教学效果突出。

又如,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板书设计:

该板书设计简洁凝练,特色在于把课文的中心论点提炼为“?”“→”和“!”,教师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会这两个符号的含义:只有不断追问,经过不断探索,才能把“?”拉直,变成“!”,得到真理。正所谓“牵一发而动全身”,而该板书则是“发一问而引全篇”,完成板书的过程也实现了教学重难点的突破,还恰当地揭示了作者的写作意图。板书设计不但是教学的“微型教案”,还应该成为为学生指点“学路”的一扇窗。教师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体会透过这个感叹号,还能感受到什么?如,科学家们的惊喜、兴奋、激动、骄傲、自豪以及给世人的震撼……是啊,一个“!”凝结了多少难以名状的情感啊!不放过一个关键的词语,甚至是一个标点符号,体会文章表情达意的作用,让板书长时间地为学生传递整堂课的信息。

二、文体视角与审美视角的联动

有研究表明,人所获得的全部信息中83%来自视觉,因此,要想利用板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必须充分利用板书、板画扩大和巩固感知量。“形神皆美”是板书设计中追求的目标之一,因为严谨美观的板书不但能提高教学效率,还能使学生受到美学熏陶。在板书设计中,我们不妨在把握文体学习的基础上强化美学元素,使语文课堂更加灵动。

如,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清平乐村居》

再比如,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鱼游到了纸上》一课的板书:

板书巧妙地设计成一条金鱼的形状,并且抓住重点“鱼游到纸上”和“鱼游到心里”之间的关系,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让学生带着问题自读课文,整体感知。又以“忘我”一词为教学的突破口,让学生在学文过程中去体会怎样叫“忘我”,边读书边批注,落实与文本的对话,从文中找出“忘记时间,忘记自己,忘了吃饭,忘了回家”进行交流。文章的作者通过观察聋哑青年的一举一动把人物写“活”了,而对“忘我”的解读恰好表现了这位青年“一丝不苟”“认真勤奋”的可贵品质。教师再把握时机,因势利导,教育学生学习聋哑青年,做生活的有心人,用心观察,认真发现,注意积累,那么身边的事物也会给我们带来无尽的智慧。板书的作用不仅停留在一篇课文的教学中,还能对学生的美育和德育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三、在板书中翻转“教”与“学”

教学是一门“教”与“学”的双边艺术。传统的板书往往是教师一人包办,学生在获取信息中处于被动状态,为了让学生积极投入课堂,教师应鼓励和引导学生参与到板书的设计中。这样既可以转变教学方式,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又能使学生在活动中提高语文素养。例如,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慈母情深》的板书设计:

教师一咏三叹地引导学生朗读课题《慈母情深》,并一遍遍地叩问学生的心扉:慈母情深深几许?最后把母爱画作一道道深深浅浅的波浪,那正是因为:慈母情深深似海啊!教师在音乐中深情地诵读冰心的《纸船———寄母亲》并引导:冰心把对母亲的思念寄托在一枚小小的纸船上,希望纸船能漂到母亲的身边,漂到母亲的心里,这是何等的深情。让我们也在纸船上写下自己对母亲的话吧。在饱满的情境中学生文思泉涌,教师邀请学生朗读完成的练笔并张贴在黑板上,还激情地引导全体学生:让我们也学冰心老人,把载着我们心声的纸船送入这片爱的海洋吧。不久一枚枚色彩缤纷的纸船出现在了黑板上,感恩的心,后悔的话,赞美之情全都化作一行行稚嫩的文字,此时无声却胜有声。好的板书犹如一潭活水,一点一滴汇聚而成,从内容到情感不断向前流淌,全课在爱的氛围中不断升华。

小学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因此,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势必会激发出不少思维的火花,大胆地让学生参与板书易于形成乐于阅读的课堂环境。如,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蝙蝠和雷达》一课的板书设计:

出示蝙蝠、障碍物、超声波图卡,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摆一摆,然后说一说蝙蝠夜间飞行的秘密。教师不急于告诉学生答案,为学生创设广阔的发展空间,开发动态性资源,让学生觉得课堂充满了趣味和挑战,通过动手操作和演示,给予学生无限的成就感。在学习完这部分后又将方法迁移到自主探究雷达的工作原理上,达到举一反三的教学效果,蝙蝠和雷达的内在联系也一目了然。最终的板书不仅是教师精心构思的成果展示,而且也是学生在课堂上认真思考、集体交流、不断修改而生成的智慧结晶。学生在自主地阅读课文中体会逻辑顺序,在自由地尝试中体会成功的快乐,这一切都推动了教学环节。

四、学习共同体提升板书温度

著名教育家佐藤学提出:所谓“学习”是同客观世界对话、同他人对话、同自我对话三位一体的活动。学生通过同他人的合作,能产生多样的思想碰撞,实现同客体(教材)的新的相遇与对话,从而产生并雕琢自己的思想。在板书设计中也可以尝试让学生基于同他人合作的“冲刺与挑战的学习”。如,《长城》一课的板书设计:

教师出示课文第二自然段,由学生小组合作完成学习任务:根据课文内容勾画长城示意图,说一说作者观察的顺序和长城的特点。学习组内分:构图员、代表发言员、讨论者。有的学生把自己去长城旅游的经验用到了其中,有的学生通过观察课文插图提出想法,还有的学生发挥美术特长手绘图示,学生之间交流分享学习经验和资源,思维互相影响。最后分享学习成果形成板书,不但唤醒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优化了课堂结构,而且实现了板书设计的科学性和艺术性。

板书是课堂教学传递信息的重要载体,是师生产生交流最简易的渠道,精妙的板书不但浓缩了整个教学思路和学习内容,还起到了“穿针引线”的作用,当一堂课结束后,板书内容仍赫然在目,它的总结性、灵活性是其他媒体很难复制的,教师在书写板书时的示范性作用也是无法取代的。在板书设计中如果能融入更多先进的教学理念,大胆尝试多种灵活的方式,那么板书定会是课堂活泉中一股鲜活的力量。板书与多媒体各自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却都为了一个共同的教学目标服务,两者应有机融合,发挥更大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江忠波.浅谈小学语文板书设计及应用[J].学园,2012(2).

篇4:思考与尝试:当语文遇上新课改

【关键词】新课改 转变观念 创新课题

当老师的都知道,如果一个人教了二十来年的书,大概是可以成“精”了。一是对本学科教学内容滚瓜烂熟,二是教学方法烂熟于心,大都可以举重若轻,许多教师甚至具有了自己的特色或者“绝招”。多数教师就在日复一日的惯性下工作,没有觉得有什么不妥,甚至还怡然自得。

我也是这样一名教师。可是某一天,当我和新课改不期而遇时,我才发现自己的见识是多么的偏狭、浅薄。新课改的理念和一些学校的新课改实践给我带来的冲击是震撼性的。对于新课改的要求,我边思考,边实践,有了一些粗浅的认识,记录下来,与广大同行共勉。

一、转变观念,用新的观念指导行动,实现理想化的教育

转变观念就是要把教育观念变为素质教育的理念:素质教育是以提高全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它是按照教育方针,着眼于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并注重受教育者在德、智、体等诸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因此,我理解素质教育有三个要义:①面向全体学生;②学生全面发展;③学生主动发展。之所以如此强调,是因为我们自己的教育实践在这些方面严重缺失,严重背离了素质教育的要求。我们的教育教学只针对考得上大学的学生、听话的学生;学生只发展应考能力,或者只以发展应试能力为主;学生是被动地学习,被动地完成任务,比如老师把甘蔗嚼了,告诉学生,甘蔗甜,学生记住了,哦,甘蔗甜,而无法真正理解甘蔗是怎么个嚼法,是怎样的甜味。而素质教育最为关键的,就是关注学生的主动发展,这是促进学生个性健康发展,有效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前提。

当我“蹲下来”,与学生平等交流时,我获得了真正生动活泼的课堂,也在课堂上得到了巨大的满足。高一新学期开始不久,有一次我评讲考试题,在讲诗歌鉴赏题时,我事先告诉了学生参考答案,然后让学生讨论,并指定一位学生来评讲。由于有答案,又经过讨论,那位学生讲得很精彩,可是正当我认为那位学生责任已尽、我的目的已达成时,有位学生突然问评讲的同学:“请问什么是诗歌的表现手法?”我当时心中升起了巨大的喜悦。教语文的都知道,在诗文鉴赏中,“表现手法”是个最模糊的概念,最难啃的骨头,一般都要等高考专项复习时才进行专题讲解,我从未想过用哪些术语去轰炸我的高一学生。可是今天我的学生提出来了,他想知道。我没有把我知道的告诉他们,只是简单地指示了一点方向,叫他们自己去查阅资料,归纳整理出来,配上例子,在小组内交流。

观念的转变使我和学生都得到的前所未有的别样的成功的快乐,但是,观念的转变是最为困难的,习惯的力量太强大了。我们急需努力克服以下局限:

①思想方面的局限,对教育终极目标的认识不够清楚,应试为教育的唯一目的的功利主义、实用主义教育观还在严重地束缚着我们的思想。

②认识上的局限:不能考虑学生的终身发展,没有深刻认识到先进教育理念的优异之处。我们的老师常常以长期从事应试教育而形成的经验、技能而沾沾自喜,自以为是,固步自封。没能认识到我们固有观念和惯性思维下的模式行为已经严重戕害了学生。以自己的成功经验为天下第一,不去思考、谋求更大范围内、更高层次上的提高,所谓“自谓以穷千里目,谁知才上一层楼”。此之谓识见的局限。

③观念上的局限:一方面是对学生的学习潜能认识不足,忽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人为地限定了学生的发展水平,总认为教师不讲学生就学不会,“看死”了学生;另一方面是对自己教育结果的价值判断单一,且是封闭式和静态的,从某种程度上说,教师对自身教育发展水平也设了限。

二、坚决行动,用创新思维重建课堂,打造高效新型课堂

当观念的壁垒打破之后,重建新课堂就是当务之急。新课堂的构建的特征是以素质教育为核心,以高效为目的。

1.用目标导学

教学全程的每个环节均要设置明确目标。预习、课堂教学、训练、检测和各种课型都要制订明确可行的目标,使教育教学活动围绕目标进行,对教学的评价以目标是否达成为标准,而不再单纯以教学活动是否完成为标准。这样,师生在每个环节都清楚自己该干什么,该达到怎样的要求。

2.构建新型的早读课堂,严格控制早读的质量

每堂早读至少完成读、记、练的相应数量的任务,完成任务的时间相对划定。读的内容要精心选择,可以来自课内和课外,可以由师生共同选择;记背和练的内容提前确定,并当堂完成。早读课堂要有详细的授课计划、明确的学习任务和严密的保障机制。把早读按照课堂来打造,极大地提高早读的效率。

3.构建以学生为主的新型课堂

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使课堂焕发生机和活力。

①强调自主学习。教师引导学生有效地进行自主学习,扫清阅读障碍,找出课文中的重要词语,弄清文章的基本思路,识记课文中涉及的文学常识,记录学习中的困惑和感受。教师提前设计好自主学习的内容和目标。我在实践中发现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的两个关键:一是学习的内容要适度、难度要适中,必须是所有学生通过自学能够独立完成的,而且完成的正确率应该达到80%以上;二是要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最好安排在课内)。

②构建学习小组,实施合作学习。学生合作学习是创新课堂的重要环节。综合各种尝试,我们发现以学习小组为单位的合作学习是最有效、最可控的学习模式。把课堂学习的内容分解成若干有层次的问题,让各小组合作完成,变以前的教师一言堂为每位学生参与的合作学习课堂,让学生在学习中充分体验参与的快乐、发现的快乐。小组合作学习让每位学生都能发现所长、发挥所长,收获成功。根据情况,还可以让不同的小组分担不同的任务,实现组与组之间的合作。例如我组织学习《孔雀东南飞》时,把课文中的三个重要词语“相”“自”“见”的意义和用法分给三个大组去研究学习,然后由学生来讲解,非常成功。这样既激发了学生深入研究学习的兴趣,又锻炼了学生的能力,还让学生充分体会了成功的快乐。

③搭建展示、点评平台,让学生张扬个性,做课堂的主人。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结果要由学生自己来展示,学生对学习内容的认识,要由学生自己来点评,教师不再包办代替。教师要合理控制课堂,并就学生表现出来的知识的错误、思维的缺陷进行纠正弥补,帮助提升学生的能力。在这个环节中老师既要“拉手”,又要“放手”,“拉手”是指要对学生进行适当指导,把学生的展示点评合理引导到教师设计的方向上来,“放手”是指要充分相信学生,让学生充分大胆表现。

④开放课堂,丰富课堂形式,让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社会生活的外延相同。丰富多彩的课堂,让学生充分运用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解决问题,从而激发语文学习的兴趣,提高语文能力。语文学习不再是枯燥的、无用的事。我在教学必修二第一单元时,正碰上要放清明小长假,学生有了踏青的机会,而本单元又要求学生能亲近自然,领略大自然和人生的多彩多姿,因此我设计了两个课时的“踏青”课。①学生课前先搜集有关清明节的相关资料,课堂展示交流。②分小组设计清明节活动方案,方案包括:活动名称,主题词,主题曲(可以借用、自谱、改编),人员分工,活动内容、步骤详细方案。方案文本自行设计制作,不限形式,鼓励创新。③向全班展示、说明方案,各小组讨论点评。④每小组一票,每轮投票淘汰一个方案,不准弃权,最后决出一个最佳方案。在每轮投票后,未淘汰的小组还有一次展示说明的机会。⑤提供资金,奖励最佳方案组踏青活动。限制条件是,必须按方案组织,且不得超支。其余小组自行组织活动,不予资助。⑥活动结果展示。全班每位学生从自己承担活动任务的角度记叙本次活动,并写出感受,小组写出活动总结反思。

这样的活动,把课内与课外、生活与学习、历史与现实等结合起来,既是语文课,又是生活实践课和德育教育课,学生从中的获益是巨大的。我深信,只要坚持以学生为本,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我们创新语文课堂的天地是很宽的。

“路漫漫而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的话言犹在耳,作为语文教师,作为新课改新兵,作为语文教师,在创新改革实践的路上,必然也会有犹豫彷徨、稚拙和失败,但不能没有反思求索,我相信,有信念指路、有责任支撑,路会越走越宽广。

篇5:当语文遇上网络语文教学论文

第一、前言

话说什么是教学设计呢?很多人总是对着我展露出「雾煞煞」的眼神或表情,你学的到底是什么啊?其实生活周遭到处都是教学设计的影子,只是大家不知道原来它就是教学设计。比方说你去逛百货公司,里面会有告示牌告诉你洗手间在哪;当你买新电视会附有操作手册;当你买电动玩具会附有学习手册、软件等,在在都是运用教学设计的理念所创作出来的。笔者欲藉由本文传播给各位何谓「教学设计」的基本观念,当我们处在数字学习领域里时,它又是扮演何种角色、有何功能。提供给国内对数字学习教学设计有兴趣的企业或个人有个初步的认识与参考。

第二、何谓教学设计

当教学设计(Instructional Design)运用在学习时,指的是运用系统方法分析教学问题和确定教学目标,以建立解决教学问题的策略方案、试行解决方案、评价试行结果和对方案进行修改的过程;以优化教学效果为目的,并以学习理论、教学理论和传播学为理论基础。

为了探讨如何设计教学,如何完成有效的教学任务,解决这些问题所欲采取的选择方案或方法,因此有了教学设计模式来协助处理这些需求。

第三、教学设计模式

一、教学设计模式简介

美国密执安州立大学从1961-1965年,使用了系统方法执行「教学系统发展计划」,该系统方法可说是最早的教学设计模式。到了1975年,是教学设计发展的另一个里程碑,当时布兰生等人受美国陆军的委托,发展了一套「联合军种教学系统发展模式(Interservice Procedures for Instructional Systems Development, IPISD)。这套模式是以改善军事训练的效能为目的,它将教学设计分为分析、设计、制作、实行及控制五个阶段。到了1980年,根据研究报告统计,已有100多种系统化教学设计模式,但几乎都是依循联合军种此套系统法则而来。

二、教学设计模式的重要性

美国知名教育学者梅格(R.F.Mager)于1968年时提出了教学设计模式的重要性,整理如下三点:

(一)确立教学方向

指出若无清楚的目标,教学设计者将缺乏具体的基础去选择或设计教学材料、内容及方法。如果连前往何方都不知道,又如何会知道该选择哪一条路走呢?也就是说教学设计模式的第一个重要性即是能协助设计者确立教学方向。

(二)确立评鉴目标

考试或测验是学习之路上的重要里程碑,扮演起告诉老师及学生他们是否成功达到学习目标的重要角色。但除非在课程一开始,师生心中即清楚知道学习目标,不然考试常常会错误引导学习,严重甚至是考试与教学完全无相关。唯有当教学目标清楚呈述时,考试的设计上才有可能真正测试到学习者是否达到学习目标。教学设计模式即是能协助确立评鉴目标。

(三)指引学生方向

清楚的学习目标将协助学生朝向正确的目标努力。根据经验,不论哪一个层级的学习者若能知道他们的目标,将会协助他们往正确的方向走。而教学设计模式的第三个重要性即是能协助指引学生努力方向。

前述三个重点即指出教学时需着重「学习目标」、「教学策略」与「评量方法」三大要点,而教学设计模式就是应用系统方法来解决这三大要点的过程。

三、在数字学习领域常见的教学设计模式

前提到已有上百多种系统化教学设计模式,随着模式不断的被使用、修改,研究发现可以归纳出各个模式不脱离「分析(Analysis)、设计(Design)、发展(Development)、建置或应用(Implementation)、评鉴(Evaluation)」五个项目,如图一所示。也就是我们目前在数字学习领域所常听到的ADDIE模式,其分别代表的意义,即是取其英文第一个英文字母之简称。ADDIE所列举的五大项目是一切教学设计过程中不可或缺的考虑,其各自所代表的意义如下:

 分析:考虑学习者要学什么。

设计:考虑学习者要怎么学。

 发展:考虑如何编制教学材料

建置或称应用:考虑要如何实施教学及其环境设定、或建立教材置放环境。

 评鉴:考核学习的结果或教材质量之方式。

接下来将详细说明ADDIE模式在数字学习之应用。

第四、教学设计在e-Learning的应用 教学设计可以通用在提供教学服务、教材的开发上,不论是传统教育训练、平面教材、讲师训练、教师手册或是媒体、数字教材。当我们在探讨数字学习时,企业导入数字学习不外乎是决定是否导入、拟定导入计划后,进行系统建置与内容发展;接续才运用评鉴之阶段。在此请参考图二由资策会陈欣舜于别文与各位分享之教育训练课程开发与实施图,其中的步骤四与步骤五之内容发展与执行工作项目即是运用教学设计之方法进而规划执行的。

由图可以观察出当确定欲执行教育训练时,会有如图所示之相关工作需进行,通常教学设计在这些阶段大致可运用在教育训练学程企划、课程设计(包含纯在线、混成或实体课程)、教材设计(班含委外、自制或外购)、课程运作与评鉴等方面。在此先与各位说明何谓学程(curriculum)、课程(course)、教材(courseware)之名词,以利各位更加了解其工作内涵,请参考图三所示。举例来说,英文系之大学部学生从大一到大四需修习之必修与选修之课程规划即为学程;大一的必修英听课即为课程,而英听课里老师所使用的教科书即为教材。这就是此三个名词之等级与区别。在数字学习也是一样,教学设计在此三层面向都可以运用其精神来规划、设计与执行。以下仅教学设计于数字学习之应用面最常被提及之课程设计与教材设计介绍给各位。

一、教学设计在e-Learning课程设计之应用 教学设计为应用学门,其精神无论运用在何处皆是相同,只要依不同情境及需求去调整其每个阶段之工作项目即可。其基本原则是,模式中的各个步骤,有其固定的运作顺序。也就是说,上一个步骤所产生的结果,总是下一步骤的输入,各步骤间具有不可分割性,必须是环环相扣,缺一不可的。您可参考图四,所列出的工作项目即是教学设计在e-Learning课程设计之应用,通常提供学习服务的业者或相关单位所执行的步骤大致如下,当然部分会随着公司内部文化或开课模式而有些调整,要注意的是,其教材设计仅是发展阶段其中的一项工作而已,而其所运用之方式可自制、外购或委制教材。

二、教学设计在e-Learning教材设计之应用

反观来看,图五所列之工作项目即为单纯将教学设计应用在e-Learning之教材设计上,以产品为导向,并无将教材如何实施、运用工作项目放在此模式中。但是两者经历的过程却皆是大家所知的ADDIE模式。

第五、结论

篇6:当语文遇上网络语文教学论文

活动目标:

1、通过实验获得碘酒与淀粉一起会发生化学反应,淀粉遇到碘酒会变成蓝色。

2、培养幼儿乐于探索的兴趣,大胆动手操作、实验、记录的能力,检验部分水果蔬菜是否含有淀粉。

3、激发幼儿在集体面前大胆表达、交流的兴趣。

4、教幼儿养成细心、认真的学习态度。

活动准备:

米汤、碘酒、白纸、小盆、塑料滴灌、塑料杯、苹果、梨、地瓜、土豆、青瓜、香蕉、观察记录表、笔。

活动过程:

一、小魔术:无字天书 先调动幼儿的好奇心

师:“今天,我收到了刘谦哥哥寄来的一封信,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打开信封,白纸一张。

师:“咦?这是怎么回事呢?信上没有写字?”

二、解密

师:“啊~我有办法啦!”

教师拿出装有碘酒(稀释)的盆,把信纸放在里面一泡,取出晾干,上面的字就出来了。

师:“小朋友,你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吗?“本.文来源:屈;老.师教;案网”让我来告诉大家:这盆里装的是稀释的碘酒,这张纸上的字是用米汤写的,米汤里含有淀粉,但米汤干了以后就看不见了,把这写有米汤的纸放在碘酒里,当碘酒遇上了淀粉,就会变成蓝色的字了!”

三、介绍碘酒

碘酒可以杀灭许多细菌,在医院医生给大家消毒时会经常用到,它是红棕色的液体,气味有些刺鼻。用时需要稀释。

四、小实验

给幼儿发放已稀释的碘酒、各种水果蔬菜、记录表、笔,幼儿动手实验,探索哪些水果蔬菜含有淀粉,并记录。教师巡回指导,并提醒注意安全。

五、实验结果分享

幼儿相互分享实验结果,如有异议,可再进行实验。

六、活动延伸

把实验材料投放在科常区,供幼儿区域活动时自由探索。

教学反思:

增强幼儿对科学的探索兴趣。活动中教师通过两个问题情景的创设,把模式贯穿其中。通过孩子的猜想,验证,发现碘酒的秘密, 培养孩子严谨的科学态度,懂得只有通过实验才能找到正确的答案。

篇7:当作文遇上日记

写好人好事就是在街头扶老奶奶过马路;在马路边捡到十元钱,并且交给了警察叔叔.....

写母爱就是放学时下雨妈妈给我送伞;晚上做作业妈妈给我送牛奶;半夜生病了妈妈送我上医院......

违着心写那些根本没做到的大道理,还有连自己都不信的小感动,作文,好假好无聊.所以我里作文越来越远,并且越来越讨厌作文.

但是,我却很喜欢写日记.我喜欢把每天的琐事、每天的喜悦伤心记录下来,在有感而发的时候,不管是长篇大论,还是寥寥几笔,我总要提笔记录下来,这样随手写下的语句,是我最自由最真实的内心,每次翻阅,那些生活场景,那些喜怒哀乐,仿佛都回来了,成了最珍贵的回忆。

再一次翻看日记本的时候,我发现,我随手写下的日记,这篇与那篇加起来很“像”一篇作文。日记中的发现让我大为惊讶,我从来就不知道,随手写下的这些琐事,也能成为作文。我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开始认真“凑”这篇作文,当我“凑”好的时候,正好市里举行作文大赛,我把这篇作文交了上去,出乎意料的是——我获奖了。

哦,原来作文也可以是这样的!我如醍醐灌顶。

接下来,日记中的一切都变成了我作文的素材。我撷取日记中家人的温暖,以及我对家人的感激,抒发在了作文当中;我把日记中旅游时所见的大自然的秀丽山水,以及对他们的喜爱绽放于笔尖,描绘在了作文之中。当作文遇上日记,作文突然变得得心应手起来,我渐渐喜欢上了作文。

篇8:当教学遇上停电

就在我准备上课时,突然停电了。我怔住了———没电,制作好的课件不能用了,这节课该怎么上?我一边板书课题,一边迅速重新梳理教学思路,蓦然间,苏轼的《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跃入脑海。这首诗是《小学生必背古诗词》中的一首,学生早读时经常会读到。

“同学们,还记得《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吗?”学生小嘴一张,背了出来。与此同时,我将整首诗板书在了黑板的右侧。

“非常棒!这是宋代诗人苏轼写的,内容就是———”。

“夏天下大雨时的情景。”有学生回答道。

“对,在苏轼眼里,夏天的雨有什么特点呢?”我又问。

“来得急,去得也急。”平时早上读古诗,我会和学生一起欣赏,所以学生立刻就回答出来了。我板书了一个“急”字。“从哪儿看出来夏天的雨来得急,去得也急呢?”

“我从‘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这一句知道的。”一位学生站起来回答。

“很好。还有什么特点呢?”话音未落,又一位学生站起来说:“夏天的雨很大。这句‘白雨跳珠乱入船’说的就是雨很大,大得像珠子一样乱跳。”我赞许地点点头,在“急”字上方又写了一个“大”字。

“真好。这首诗确实写出了夏天的雨大、雨急的特点。那我们看看,哪一句写的是下雨前的情景,哪一句写的是下雨中的情景,哪一句又是写雨后的情景呢?”

对于这个问题,学生稍加思考就辨别出来了,雨前———黑云翻墨未遮山,雨中———白雨跳珠乱入船,雨后———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真不错,你们真的读懂了这首诗!在苏轼生活的宋代,虽然没有手机、照相机把那时的雷雨拍下来,但他用短短的28个字记录了下来。那到了今天,夏天的雨是不是还和苏轼笔下的雷雨一样呢?请大家翻到第18课,认真读,看看你有什么发现。”任务一布置,学生就迫不及待地认真阅读起来。由于本课只有4个生字,学生的阅读几乎没有障碍,很快他们就发现了本课和《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的相似之处。

“老师,这篇课文也写了夏天的雨来得快、去得也快。”一位学生首先发言。

“老师,我发现了这篇课文和那首古诗一样,也是按下雨前、下雨中、下雨后的顺序来写的。”一位学生不甘落后。对于他的发现,我给予了热烈的掌声。在我适时的指导下,在互动合作中,学生竟能自己厘清课文结构,分清雨前、雨中、雨后所对应的自然段。至此,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得到了强化,自主发现能力有了提高。

在接下来的学习中,我通过对比学习法,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将描写雨前的诗句与课文的相关段落进行对比学习。学生发现诗中单一句“黑云翻墨未遮山”就写出了雨前乌云来势凶猛的特点,而课文中作者则通过描写乌云压下、树叶不动、蝉不叫、大风吹来、树枝乱摆、蜘蛛逃走、闪电、雷声等,形象生动地写出了雨前的现象,特征鲜明。我让学生将“白雨跳珠乱入船”一句与课文的第4~5自然段进行对比,感受雨势之大,将诗中后两句与课文的第7~8自然段进行对比学习,学生欣喜地发现诗人苏轼只用“水如天”三个字就写出雨后碧空如洗的情景,而课文作者对雨后的描写则出现了彩虹高挂、空气清新、大地充满生机等场景。在这样的对比学习中,学生发现古诗和课文都是写雷雨前后的自然景象,但古今对同一事物的描写各有侧重点,初步感受到了古诗的言简意赅、用词精练,掌握了现代文描写具体、语言通俗易懂的特点。

在课后反思时,我想到本节课因意外停电没法使用多媒体,迫使我改变教法,竟也有不少意外的收获。正所谓“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篇9:当小学语文板书遇上多媒体

关键词:小学语文;板书;多媒体

当今社会已来到了“微时代”,信息不仅短小精炼、传播速度快且更具冲击力和震撼力。小学语文教学也步入了信息化的轨道,微课成为教学和学习的热门新名词。教师精心设计多媒体课件,图片、文字、音频、视频、动画等手段千变万化。多媒体的直观性、快捷性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传统的语文板书是否会被“屏幕化”呢?笔者认为比起声光电的效应,传统板书仍有无可取代的优点,如,生成性强,能保留提醒展示的全过程,随擦随改。但为了适应“微”时代的要求,提高小学语文板书的生长力,必须克服随意化、单一性,使板书更具黏度和实效性。

一、抓核心词句见微知著

小学语文板书不但要成为反映课文内容的镜子,更要成为课文的放大镜。板书设计必须严格为教学目标服务,抓教材的核心词句进行提炼,如,能体现课文知识脉络的顺序和文章的层次段落、体现中心思想的重点词语等;随着授课逐步呈现形成完整的纲领,既梳理全文,突出重难点,又富有启发性。

如,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桂林山水》一课的板书设计:

该板书的形象性深刻地植入读者心中,同时它抓住漓江水的特点“静”“清”“绿”和桂林的山“奇”“秀”“险”的特点出示,大胆地采用了“以词带段”的方法,在静态的教材与学生的动态认知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崔峦老师曾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暨小学语文单元整体教学实施论坛》的讲话中提到“要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用比较准确的语言概括课文的内容”“要结合文字的表达来领悟文章的写法”。这一板书不但体现了阅读教学的这一理念,而且也在无形中渗透着文章排比式的章法。板书与课文的核心词结合得天衣无缝,有利于突出感知对象,使学生易于接收信息,把无意注意转化为有意记忆,板书中的线条勾画成山水的形态也使课文内容更具体化,学生看着这样的板书能较容易地回忆起课文内容,教学效果突出。

又如,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板书设计:

该板书设计简洁凝练,特色在于把课文的中心论点提炼为“?”“→”和“!”,教师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会这两个符号的含义:只有不断追问,经过不断探索,才能把“?”拉直,变成“!”,得到真理。正所谓“牵一发而动全身”,而该板书则是“发一问而引全篇”,完成板书的过程也实现了教学重难点的突破,还恰当地揭示了作者的写作意图。板书设计不但是教学的“微型教案”,还应该成为为学生指点“学路”的一扇窗。教师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体会透过这个感叹号,还能感受到什么?如,科学家们的惊喜、兴奋、激动、骄傲、自豪以及给世人的震撼……是啊,一个“!”凝结了多少难以名状的情感啊!不放过一个关键的词语,甚至是一个标点符号,体会文章表情达意的作用,让板书长时间地为学生传递整堂课的信息。

二、文体视角与审美视角的联动

有研究表明,人所获得的全部信息中83%来自视觉,因此,要想利用板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必须充分利用板书、板画扩大和巩固感知量。“形神皆美”是板书设计中追求的目标之一,因为严谨美观的板书不但能提高教学效率,还能使学生受到美学熏陶。在板书设计中,我们不妨在把握文体学习的基础上强化美学元素,使语文课堂更加灵动。

如,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清平乐 村居》

这一板书图文并茂,色彩丰富。学生自读词文后教师出示小练笔“这儿有 ,这儿有 ,这儿有 ,这儿还有 ,我深深地陶醉了,呆呆地站在哪儿,久久不愿离去……”在学生反馈练笔的时候,师相机用黄色板画茅草屋。以诗教诗“你的这一句使老师想起一句池塘生春草”。再绿色板画青草。继续引导“绿意荡漾中我们仿佛还能听到溪水——潺潺流过溪上,哗哗流过溪东,叮咚流过溪头,这真应了那一句:溪水人家绕!用蓝色勾画溪流。最后小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形象的图文式板书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潜隐在文言文中的文学知识和韵味走向心理意义。正如朱光潜所说:“美是客观方面的某些实物、兴致和形状适合主观方面意识形态,可以交融在一起而成为一个完整现象的那种特质。”板书的艺术性不仅在于准确性、凝练性,还在于构图美、字体美、色彩搭配。

再比如,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鱼游到了纸上》一课的板书:

板书巧妙地设计成一条金鱼的形状,并且抓住重点“鱼游到纸上”和“鱼游到心里”之间的关系,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让学生带着问题自读课文,整体感知。又以“忘我”一词为教学的突破口,让学生在学文过程中去体会怎样叫“忘我”,边读书边批注,落实与文本的对话,从文中找出“忘記时间,忘记自己,忘了吃饭,忘了回家”进行交流。文章的作者通过观察聋哑青年的一举一动把人物写“活”了,而对“忘我”的解读恰好表现了这位青年“一丝不苟”“认真勤奋”的可贵品质。教师再把握时机,因势利导,教育学生学习聋哑青年,做生活的有心人,用心观察,认真发现,注意积累,那么身边的事物也会给我们带来无尽的智慧。板书的作用不仅停留在一篇课文的教学中,还能对学生的美育和德育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三、在板书中翻转“教”与“学”

教学是一门“教”与“学”的双边艺术。传统的板书往往是教师一人包办,学生在获取信息中处于被动状态,为了让学生积极投入课堂,教师应鼓励和引导学生参与到板书的设计中。这样既可以转变教学方式,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又能使学生在活动中提高语文素养。例如,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慈母情深》的板书设计:

教师一咏三叹地引导学生朗读课题《慈母情深》,并一遍遍地叩问学生的心扉:慈母情深深几许?最后把母爱画作一道道深深浅浅的波浪,那正是因为:慈母情深深似海啊!教师在音乐中深情地诵读冰心的《纸船——寄母亲》并引导:冰心把对母亲的思念寄托在一枚小小的纸船上,希望纸船能漂到母亲的身边,漂到母亲的心里,这是何等的深情。让我们也在纸船上写下自己对母亲的话吧。在饱满的情境中学生文思泉涌,教师邀请学生朗读完成的练笔并张贴在黑板上,还激情地引导全体学生:让我们也学冰心老人,把载着我们心声的纸船送入这片爱的海洋吧。不久一枚枚色彩缤纷的纸船出现在了黑板上,感恩的心,后悔的话,赞美之情全都化作一行行稚嫩的文字,此时无声却胜有声。好的板书犹如一潭活水,一点一滴汇聚而成,从内容到情感不断向前流淌,全课在爱的氛围中不断升华。

小学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因此,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势必会激发出不少思维的火花,大胆地让学生参与板书易于形成乐于阅读的课堂环境。如,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蝙蝠和雷达》一课的板书设计:

出示蝙蝠、障碍物、超声波图卡,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摆一摆,然后说一说蝙蝠夜间飞行的秘密。教师不急于告诉学生答案,为学生创设广阔的发展空间,开发动态性资源,让学生觉得课堂充满了趣味和挑战,通过动手操作和演示,给予学生无限的成就感。在学习完这部分后又将方法迁移到自主探究雷达的工作原理上,达到举一反三的教学效果,蝙蝠和雷达的内在联系也一目了然。最终的板书不仅是教师精心构思的成果展示,而且也是学生在课堂上认真思考、集体交流、不断修改而生成的智慧结晶。学生在自主地阅读课文中体会逻辑顺序,在自由地尝试中体会成功的快乐,这一切都推动了教学环节。

四、学习共同体提升板书温度

著名教育家佐藤学提出:所谓“学习”是同客观世界对话、同他人对话、同自我对话三位一体的活动。学生通过同他人的合作,能产生多样的思想碰撞,实现同客体(教材)的新的相遇与对话,从而产生并雕琢自己的思想。在板书设计中也可以尝试让学生基于同他人合作的“冲刺与挑战的学习”。如,《长城》一课的板书设计:

教师出示课文第二自然段,由学生小组合作完成学习任务:根据课文内容勾画长城示意图,说一说作者观察的顺序和长城的特点。学习组内分:构图员、代表发言员、讨论者。有的学生把自己去长城旅游的经验用到了其中,有的学生通过观察课文插图提出想法,还有的学生发挥美术特长手绘图示,学生之间交流分享学习经验和资源,思维互相影响。最后分享学习成果形成板书,不但唤醒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优化了课堂结构,而且实现了板书设计的科学性和艺术性。

板书是课堂教学传递信息的重要载体,是师生产生交流最简易的渠道,精妙的板书不但浓缩了整个教学思路和學习内容,还起到了“穿针引线”的作用,当一堂课结束后,板书内容仍赫然在目,它的总结性、灵活性是其他媒体很难复制的,教师在书写板书时的示范性作用也是无法取代的。在板书设计中如果能融入更多先进的教学理念,大胆尝试多种灵活的方式,那么板书定会是课堂活泉中一股鲜活的力量。板书与多媒体各自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却都为了一个共同的教学目标服务,两者应有机融合,发挥更大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江忠波.浅谈小学语文板书设计及应用[J].学园,2012(2).

篇10:当幸福遇上偏差

而好消息是,心理研究的结果指出,这5种偏差都是可以尽量地降低的。了解和记住这5种偏差可以让你作出选择时更多地获取你的幸福。

1、区分偏差

想象一下:现在有两份工作摆着你的面前,第一份是你觉得很有兴趣的工作,年薪6万;另外一份是很无聊的工作,但是年薪7万,你的思想会作出斗争,试想两份工作的其他条件都是相等的,你会选择哪一份?

预测中存在差别偏差的人会习惯性地更看重数字上的差别,而忽视到底那份工作是否有趣。因此,研究指出,更多的人会选择那份无聊的工作,即使那份工作让他们觉得上班很痛苦,并且那多出来的1万块并没有太大的差别。

如何避免这种偏差呢?

忽略习惯性的判断。直接的条件比较通常都很困难,因为就像比较苹果和橙的重量一样,本质不一样的东西不可能作出量的比较。我们应该集中注意列举每个方案的优缺点,然后在这些优缺点的基础上,作出综合的判断。

2、情绪偏差

当你觉得非常饿的时候来到超级市场,但是你却忘了带要买的东西的清单了,这是烹饪的一种失败。你会下意识地买一堆的垃圾食品,为的就是不要再次回到这个超级市场。但是当你吃完了以后,会觉得,为什么我会买这么多的垃圾食品,却忘记注意健康的饮食。

有的时候人们做出错误的选择就是由于这个原因。研究指出,情绪偏差指的是我们的当时情绪以及认知状态会束缚着我们。就像是一个情绪的笼子困着我们,让我们难以明白我们做出决定以后会有什么样的感觉。

如何避免这种偏差呢?

为了最准确地预测出什么怎么样的决定才会让我们感到最高兴。我们需要有把我们做决定时的情绪写在草稿纸上。如果我们做出决定时的情绪跟我们将来希望得到的快乐的情绪相距越大,那么我们所做出的决定将会越差。

3、影响偏差

人们经常会过高估计他们将要发生的事件对他们的情绪的影响。研究表明,两个人绝交了后,经过2个月后,他们之间的关系一般都不会像他们想象中的那么不愉快,

这个道理反过来也一样适合:即使他们的球队赢球了,但是足球迷一般来说都不会有他们想象中的那样高兴。最后,即使是专业的学者也一样,不仅会过高估计他们收到长期雇佣时的高兴程度,也会过高地估计他们被拒绝再签合同的不高兴的程度。

如何避免这种偏差呢?

第一、放宽你对未来的事件的判断的焦点;记得即使是其他事件的发生同样会给予你束缚和干扰。第二、记得合理地降低你对未来的事物,不管的积极的事物还是消极的事物对你的情绪的影响。

未来正常来讲,不会对你的情绪有极端的影响。

4、记忆偏差

当你对将来的事物作出选择的时候,你通常都会用过去的经验作为试金石。而遗憾的是,你为了要作出决策而找回的那些经验,通常都是那些不一般的经验,不是极端积极的,就是极端消极的。

一项在地铁司机身上所做的实验表明,他们会回忆总是会最差的错过地铁的经验。因此他们预测他们如果错过了那班地铁,他们将会发生更大的灾难,而普通人只会想到一些很平常的错失。

如何避免这种偏差呢?

回想起不只一次的过去的经验,而不是仅仅想起一次的同类事件的经验,这样可以得打你将会得到的最折中的后果。同时,也要尽可能地意识到你对于那个事件,回想起的是积极的回忆还是消极的回忆。

5、信念偏差

随着时间的流逝,我们会在意识中会凭经验建立很多让我们觉得高兴或者不高兴的情景。不幸的是,我们经常会过分地概括这些情景,让那么本来不属于这类情景的场景归属到这一类当中。

研究概括出4种常见的信念偏差:

对比效应:我们会经常错误地把一个好的经历归类到一个更好的经历类别里面,当它紧跟着一个很差的经历的时候(一个差的经历会归结为更差,如果它是紧跟着一个好的经历的话)。这种偏差经常会出现在悠游寡断的人身上。

更多的选择往往不会更好:研究指出,当一个人只有很少的选择的时候,他的会高兴,也会有更强烈的动机去作出选择。

适应:人的预期经常会显露一种习惯,那就是一种事件经历多了,那个事件对他产生的满足感就会下降。有一个利用雪糕、奶酪以及乐器进行的实验,实验表明当人们习惯了某种感受时,他们不会对它有更好的感觉,当然,也不会有更差的感觉。

确认:人们会特别地感到高兴,当他们得到了一个无法明确的结果时。所以,神秘感会增加满足感。

如何避免这种偏差呢?

篇11:当女孩遇上绑匪

她往前走着,一个黑影闪过,她感觉嘴巴被捂住了,“唔、唔……”她眼前一黑,昏了过去。醒来后,她发现自己被绑了起来。这里是一个破烂,潮湿,而又昏暗的地方,她不得不“咦”了一声。“别吵!”一个人走过来,举了举手中的刀子,女孩隐隐发现,那人的声音不像是一个大人,握着刀子的手还在颤抖,身材极其矮小,和自己差不多高——他貌似也才比自己大个几岁而已。“哥哥,你为什么要当一个坏蛋呢?”小女孩说出了自己的疑问,好奇胜过恐怖的心理。

男孩眼神黯淡下来了,似乎想了什么事。“我…因为我妈妈生了一场重病,而我们家支付不起这笔钱,有一回我偶然间遇到了绑匪,就自己主动投降并加入他们,以此赚钱。”

“这……那你也不能做这些犯法的事情啊!要是被逮住了,那就要去坐牢了,这样你妈妈,谁来照顾呢?何况,那些绑匪又会分你多少钱啊?这么赚钱,又不方便,又危险的。”小女孩认真地说,她眼角余光看见那个男孩用手机给自己父母发的一条短信:马上汇款3万到账号,不然你的孩子就完蛋了。她想了想,才缓缓开口:“手术费是……3万吗?”

男孩震惊地抬起头,说:“嗯……是的。”

“这个呀,我有办法帮你,不过呢,你要答应我,以后不要在当绑匪了。”小女孩灵光一闪,突然说。

“这……我本来就是为了妈妈才这样的,我有了钱,自然不会再当绑匪了。”男孩犹豫了一会,点点头。

“噢!剩下的交给我吧!呵呵。”她拿着自己的手机,播了母亲的电话号码,那头传来妈妈着急的声音:“你……快放了我女儿,要多少钱,我都给你……”小女孩噗嗤一笑,道:“妈妈!是我啦,你快来地。”

母亲过了一会,就到了,她来到那个房子,有些迟疑地望着男孩。“他就是那个绑匪?!”妈妈正想报警,被女孩阻止了。女孩深深一笑:“没有什么绑匪,这位是我们学校的一位大哥哥,和我关系不错,我让他和我一起演一场戏,来吓吓你们,看看你们到底关不关心我。”母亲刚想发作,随后又抵制住了,叹了口气:“哎,傻孩子,我们怎么会不关心你呢?算了,你没事就好,没事就好。”

“还有件事……”女孩沉默了一下,“这个哥哥的妈妈生病了,可是他们的钱不够医治……需要3万,我不知道母亲可不可以……”

“这……”母亲有些担心,3万啊?借给不认识的人?

“阿姨,那个……我没事的,我自己可以赚的,要不还是算了。”男孩有些不好意思。

“妈妈……对于我们来说,3万也不算太多,可是它却能拯救一个人的生命,妈妈,你说呢?”女孩诚恳地问。

“我想,可以这样。我们先帮他的母亲垫好手术费,再托关系帮他找一份好的兼职,让他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还我们的钱。”母亲笑了。

当女孩遇上绑匪,结局就圆满了。

上一篇:连心会议总结下一篇:信心耐心好奇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