诊断学课程作业

2024-05-09

诊断学课程作业(精选6篇)

篇1:诊断学课程作业

型题:

请从备选答案中选取一个最佳答案

1.白细胞管型最常见于 [1分] A.急性肾盂肾炎

B.急性肾小球肾炎

C.慢性肾炎

D.输尿管结石

E.膀胱炎

2.正常人尿的PH值为: [1分] A.6.5 B.5.0 C.5.0~6.5 D.<5.0 E.>6.5

3.尿中出现大量管型,说明病变部位在: [1分] A.肾实质.B.输尿管.C.前列腺.D.膀胱.E.尿道.4.霍乱、副霍乱的大便性状为: [1分] A.脓血便

B.鲜血便

C.粘液便

D.水样便

E.球状便

5.下列哪种疾病引起淋巴细胞绝对增多: [1分] A.流行性腮腺炎

B.猩红热

C.荨麻疹

D.库欣综合征

E.再生障碍性贫血

6.尿酮体是指: [1分] A.β-羟丁酸.B.乙酰乙酸 + 丙酮酸.C.丙酮.D.β-羟丁酸 + 乙酰乙酸 + 丙酮酸.E.β-羟丁酸 + 乙酰乙酸 + 丙酮.7.球状便常见于: [1分] A.直肠癌

B.老年排便无力症

C.局限性肠炎

D.结肠癌

E.阻塞性黄疸

8.冬天小儿的尿液冷却后呈白色浑浊是由于: [1分] A.尿酸盐沉积

B.乳糜尿.C.脓尿.D.肾盂肾炎.E.泌尿系结石.9.粪便中最常见的虫卵为 [1分] A.钩虫卵

B.蛔虫卵

C.鞭虫卵

D.绕虫卵 E.阻塞性黄疸

10.细菌性痢疾患者的粪便中不应有: [1分] A.白细胞

B.红细胞

C.巨噬细胞

D.阿米巴滋养体

E.上皮细胞

11.健康成人女性血红蛋白的正常值: [1分] A.105150 g/L.C.1104.5)×1012/L B.(3.05.0)×1012/L D.(3.5-5.5)×1012/L E.(4.05.0)×1012/L B.(3.55.5)×1012/L D.(4.05.5)×1012/L

25.能更好地反应肾脏浓缩稀释功能的指标是: [1分] A.尿比重.B.夜尿量.C.尿渗量.D.蛋白尿.E.二十四小时尿量.26.正常粪便中不应有: [1分] A.上皮细胞

B.白细胞

C.淀粉颗粒

D.植物纤维

E.脂肪小滴

27.影响红细胞沉降的因素是: [1分] A.血沉增快的关健是红细胞排斥力减少而导致的缗线状聚集。

B.白蛋白,卵磷脂有促缗线状聚集的作用。

C.纤维蛋白原有抑制缗线状聚集的作用。

D.球形红细胞易形成缗线状,可使血沉加快。E.球状蛋白原有抑制缗线状聚集的作用。

28.健康成人白细胞正常值: [1分] A.(4-10)×109/L B.(4-11)×109/L C.(5-10)×109/L D.(4.5-10)×109/L E.(4.5-11)×109/L

29.下列哪项能反映肾小管受损程度? [1分] A.24h尿量3000ml.B.昼夜尿量比: 3/1.C.12h夜尿量800ml.D.最高尿比重与最低尿比重之差为1.010.E.尿液最高比重为1.010.30.某患者红细胞参数计算:MCV 76 f L,MCH23pg, [1分] A.急性失血性贫血.B.巨幼细胞性贫血.C.缺铁性贫血.D.再生障碍性贫血.E.溶血性贫血.31.健康成人男性血红蛋白的正常值: [1分] A.110150 g/L C.120-160 g/L D.125-160 g/L E.180-190 g/L

32.嗜酸粒细胞减少见于: [1分] A.猩红热.B.伤寒.C.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D.传染病恢复期.E.支气管哮喘.33.镜下血尿是指离心沉淀尿镜检红细胞为:B [1分] A.0~3个/HP B.>3个/HP C.3~5个/HP D.>5个/HP E.>10个/HP

34.尿内出现凝溶蛋白见于下列那种疾病 [1分] A.肾盂肾炎

B.巨球蛋白血症

C.肾淤血

D.肾肿瘤

E.肾小球肾炎

35.便潜血持续阳性常见于: [1分] A.溃疡病

B.痢疾

C.胃癌

D.食用动物血

E.出血热

B型题:

下列每组题有多个备选答案,每个备选答案可以使用一次或重复使用,也可以不选,请选择正确答案

A.大细胞性贫血.B.正常细胞性贫血.C.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D.单纯小细胞性贫血.E.再生障碍性贫血.1.慢性感染性贫血 [1分] A B C D E 2.缺铁性贫血.[1分] A B C D E 3.巨幼细胞性贫血.[1分] A B C D E 4.地中海性贫血.[1分] A B C D E

A.周围血中有幼稚细胞.B.嗜酸性粒细胞减少胞.E.嗜酸粒细胞增多.5.病毒性肺炎 [1分] A B C D E 6.伤寒 [1分] A B C D E 7.恶性淋巴瘤 [1分] A B C D E 8.急性白血病 [1分] A B C D E

A.中性粒细胞增多.B.成熟淋巴细胞增多.多.E.嗜酸粒细胞增多

9.上消化道出血 [1分] A B C D E 10.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

[1分]

C.中性粒细胞增多嗜酸粒细胞增多.D.出现异型淋巴细单核细胞增

C.D.A B C D E 11.寄生虫病 [1分] A B C D E 12.传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 [1分] A B C D E

A.红细胞管型.B.颗粒管型.C.透明管型.D.脂肪管型.13.肾功能衰竭患者尿中可出现: [1分] A B C D E 14.发热患者尿中最常见的管型: [1分] A B C D E 15.慢性肾炎患者最常见的管型: [1分] A B C D E

A.慢性感染性贫血.B.巨幼细胞性贫血.C.再生障碍性贫血 性失血性贫血.16.MCV>100fL,MCH>31pg,MCHC(32-36)%.[1分] A B C D E 17.MCV<80fL,MCH<27pg,MCHC(32-36)% [1分] A B C D E 18.MCV<80fL,MCH<27pg,MCHC<32%

[1分] A B C D E 19.MCV(82-95)fL,MCH(27-31)pg,MCHC(32-36)% [1分]

E..蜡样管型.缺铁性贫血.急

D.E.A B C D E

篇2:诊断学课程作业

一. 判断题

1.专用故障诊断仪一般只适合在特约维修站配备,以便提供良好的售后服务(√)

2.汽车诊断是指在不解体(或仅拆卸个别小件)条件下确定汽车技术状况或查明故

障部位、故障原因进行的检测、分析和判断(√)

3.排放法规主要限制柴油机排气 CO、HC 和NOx 的排放量(×)

二. 单选题

1.汽车燃料经济性评价指标通常采用(B)。

A、每小时耗油B、百公里油耗C、油耗率D、吨公里油耗

2.汽车诊断仪能诊断汽车的。(D)

A.所有的故障B.所有的电器故障

C.仅限于发动机的故障D.电控系统的故障

3.汽车检测是汽车使用、维护和修理中对汽车的技术状况进行的一门技术,为汽车

运行评定或进厂维护、修理提供可靠的依据。(A)

A.测试和检验B.试验C.拆卸D.观看和手摸

4.根据国标规定,发动机功率不得低于原标定功率的75%,而用底盘测功机测功时,驱动轮输出的功率达到原定功率的()以上,发动机动力性合格。(A)

A.75%B.60%C.50%D.45%

三. 填空题

1.汽车故障诊断方法包括(经验诊断法)、(仪具检测法)。

2.汽车故障按发生的后果分为(一般故障)、(严重故障)、(致命故障)三种。

四. 简答题

1.列举出你所知道的汽车故障诊断仪器

答:汽车万用表,试灯,故障诊断仪,冷媒加注机,机油回收机等。

2.汽车故障的定义

答:是指汽车某个零件或某个功能出现问题的现象。

五. 名词解释题

1.什么是汽车诊断

答:答案一:在不解体(或仅卸下个别零件)的条件下,确定汽车技术状况,查明故障部位及原因的检查。包括汽车发动机的检测与诊断,汽车底盘的检测与诊断,汽车车身及附件的检测与诊断以及汽车排气污染物与噪声的检测等内容。

答案二:依照相关技术标准,使用专用的工具、仪器、设备和软件,对汽车故障进行检测排查、分析判断,从而查明故障成因,确认故障部位的操作过程。

2.汽车故障树分析法

篇3:诊断学课程作业

诊断学是运用医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对疾病进行诊断的一门学科,是预选卫生士官学习常见疾病的前提,是掌握基本医学知识、具有熟练专业基本技能、开展卫生宣教及专业组训的基础,是预选卫生士官培训的核心课程,是培养具有专业基本技能和较高综合素质卫生士官的关键课程。

想定作业法作为检验指挥员军事素质水平的一种方式,最早应用于军事指挥教学,是指根据战时可能的作战基本情况,围绕某一问题对作战行动所进行的描述,这种训练方式在培养和提高受训者指挥能力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2]。随着当今社会信息量的激增,院校在注重增加学员知识量的同时,更注重其知识获取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培养,因此,许多领域专业教学也开始尝试和努力践行想定作业教学法。笔者根据教学经验,分析了诊断学专业想定作业的特点,从编写方法和组织实施方面,介绍了想定作业教学法在诊断学教学中的应用。

1 诊断学专业想定作业的特点

诊断学是预选卫生士官学习常见疾病的前提,属于非指挥类专业,其想定作业与指挥专业虽然有共同之处,但在内容组织、角色身份、实施方法等方面有许多不同,比如想定作业军事教学中常用的图上、现地、沙盘等在这里就无法采用。相比指挥专业,非指挥类专业想定作业在对抗性、专业性、临战性等方面有着明显不同,主要表现在以下3方面。

1.1 对抗性弱

与指挥想定作业法中沙盘、现地、图上这种对抗性较强的组织指挥作战相比,诊断学专业想定作业对抗性远远不足,无法找到一个对抗双方,也很难确定一个“假想敌”。因此,在想定作业编写及组织形式上需要与指挥专业相区分,如组织方式上不宜采用编组作业,即按照训练题目的研究范围,将受训者编成若干个与训练题目相适应的指挥班子,受训者担任不同职务,在同一情况诱导下完成与其职务相对应的作业;想定作业内容编写也不再突出对抗性,而应根据专业特点,突出计划、流程、预案、研究方案、情况处置等内容。

1.2 专业性强

指挥类想定作业主要考查指挥员临阵组织决策能力、对事件的判断决断能力,重点检验指挥能力与水平;而诊断学专业由于涉及的领域专业性强、涵盖的知识面广,需要从多方面、多角度来考查学员专业知识水平和专业应用能力。所以,诊断学专业想定作业要结合本专业特点,充分体现现代医学科学的先进理念、前沿知识等,同时还要将这些知识与行业法律法规、规章制度等相结合,充分应用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所以,诊断学想定作业需要的知识背景更丰富,提供的想定资料和情况说明更宽泛,教员可以参考素材形式提供给学员,供学员自行查阅。

1.3 角色类型丰富

指挥类想定作业涉及的角色主要是军事指挥活动中的首长、参谋、干事等指挥层和管理层人物;而诊断学专业想定作业角色差异较大,也更丰富,涉及多学科的医生、护士、检查技师以及来自不同社会阶层的不同疾病患者。因此,在想定作业编写及组织过程中,应采取恰当的方式方法组织实施,针对多种角色设置好想定内容;为协调兼顾不同类型角色需要,也可以考虑以补充想定方式来进一步深化主题。

2 诊断学专业想定作业的编写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诊断学专业想定作业编写必须结合专业特点,围绕专业训练目标进行情况构建和问题设置,明确想定作业要解决什么问题,让学员思考哪些问题,问题设置要准确、有现实意义和指导意义。想定作业主题来源主要有两方面:一是以分析实际案例为依托来创设想定作业主题,以增强想定作业的实用性;二是学员自己提出的新问题,想定作业实施前对学员进行专项调研,了解学员学习难点,实施中要随时关注学员提出的新问题,并将其充实到想定作业设计中。归纳起来,诊断学专业想定作业可以围绕规划计划、流程管理、方法研究、情况处置、工作预案等方面来进行编写。

2.1 规划计划

规划计划是许多非指挥类专业必不可少的一项工作内容,科学的规划计划是有效开展下一步工作的基础。编写规划计划类想定作业关键是背景材料的组织与整理。制定规划和计划是一个前瞻性很强的工作,要求有较强的专业知识背景,同时还要结合实际情况科学制定。因此,为了在制定规划计划过程中充分调动学员思维,提供的全局情况背景材料必须尽可能全面丰富,且有一定学科前沿性;局部情况也要具有针对性,能使学员通过对全局情况与局部情况的分析整理,归纳出可行的规划计划,并提出充足的论据来支持自己的观点。需要强调的是,要尽量避免学员脱离给定的背景,单纯依据自己所熟悉的情况来制定规划计划。所以,在想定作业编写过程中材料组织是很重要的,要尽可能全面详实,让学员通过阅读给定的材料就能完成规划计划。

2.2 流程管理

每个专业领域都有相应的工作流程,想定作业在进一步熟悉工作流程、灵活运用流程上面可以大有所为。但如果只是利用想定作业来掌握一般流程步骤与方法是远远不够的,可以结合流程具体情况,在内容要求、方法运用、流程规范性与完整性上提出要求,以使学员在熟悉流程的基础上,高质量地把握和运用工作流程。诊断学专业可以针对常见的症状体征,要求学员制定相关疾病的诊断流程,并提出在制定诊断流程过程中需要采用的检验、检查方法,通过科学的临床思维,合理安排诊断流程和工作内容,以保证科学性、准确性。

2.3 方法研究

方法研究是理论学习的一种有效补充形式,想定作业教学一是在学员系统掌握专业理论知识基础上,针对实践活动常遇到的棘手问题和与之密切相关的学科知识,提出想定作业;二是布置教科书中找不到答案而学员利用各种媒介进行分析、研究和探讨方能作答的想定作业。这对编写人员来说需要对本专业领域出现的问题有比较深入的了解,熟悉相关专业领域发展趋势,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想定作业在实施中应给学员提供必要的资料、学习环境与实践条件,做到因材施教、引而不发,注重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实施这类想定作业的前提条件是学员知识结构比较接近,具备共同的学科专业基础,否则很难保证实施效果。

2.4 情况处置

情况处置是针对具体问题所进行的解决方案的训练,涉及的内容比较宽泛,可以是针对该专业领域普遍性问题所进行的想定,也可以是一个特殊情况的解决方法。所以,想定作业可以针对某个问题单独编写,自成一体;也可以作为系列想定中的一个补充。关键是情况设置要与专业结合,最好来源于现实中一些案例的加工,使其具有科学性和代表性。这类想定作业要求编写人员熟悉部队训练中常见疾病的临床表现及原因与处理方法。

2.5 工作预案

预案作为一种针对各种可能发生的情况预先制定的处置方案,在紧急突发情况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临床实践中经常涉及一些常见疾病的诊治,多数情况下凭经验即可完成。但是在基层部队常会遇到一些紧急突发事件,基层卫生人员临床经验相对较少,缺乏制定和完善此方面预案的实战经验。工作预案原则性内容多,操作性内容少;一般程序性内容多,灵活性内容少。因此,在预选卫生士官能力素质训练中应用想定作业,是完善工作预案的一种有效途径。学员在训练过程中,既可以发现工作预案中的问题和缺陷,反复修改,避免工作预案流于形式,又可以在完善预案的同时提高制定预案的能力和水平。

3 想定作业教学法的组织与实施

想定作业教学法在具体实施中包括个人作业、交流讨论、教员讲评等多个环节,不同作业实施方法也不尽相同。本文结合任职教育中诊断学专业“常见症状”想定作业的具体实施进行介绍。

3.1 作业组成

“常见症状”想定作业是一个系列想定作业,由基本想定和若干个补充想定组成,涉及想定作业的各个类型,包括规划计划、流程管理、方法研究及工作预案等,涉及的角色主要是临床医生和不同疾病患者两个层面。想定的具体组成包括基本想定和补充想定两部分。

3.2 组织方法与课时分配

“常见症状”想定作业角色比较单一,因此在组织方式上主要采用集团作业,即所有学员均扮演同一个角色来进行作业。为保证作业效果,将学员先分成若干大组(30~40人一组),再将各大组分成若干个小组(8~10人一组)。小组作业、大组交流、全体交流方式交叉进行,每一个想定作业完成后教员进行讲评,及时总结存在的问题,并在下一个作业过程中改进。另外,在整个想定作业完成后进行一次集体讲评总结,使学员在教员提示下,认识得到全面提高。具体组织方法与学时分配见表1。

此想定作业包含6组常见症状,以30学时为基础来制定教学计划,在具体操作中如果学时不够,可考虑减少1~2组症状,或将两组症状想定合并,交流内容也可精简。

3.3 实施要点

3.3.1 布置作业

主要目的是让学员初步了解想定作业,帮助学员更好地熟悉作业的背景情况,明确训练组织形式和要求。想定作业要求在实施之前由教员发放给学员,人手一份。在作业布置后,教员可以留出提问时间,让学员充分明确训练内容和要求之后,再由学员独立或分组完成。

3.3.2 个人作业

个人作业是想定作业中很关键的一个环节,也是后续各个环节实施的保障,因此,需给学员提供充足的时间来学习和研究,除给定背景材料外,还要提供方便学员查阅相关资料的环境,如网络设备、必要的工具软件及打印设备等软硬件条件。当然,结合不同专业想定需求,尽可能利用现代科技向学员提供便利的作业条件。在个人作业过程中,教员可以对学员模糊的问题进行解释,但不对学员作业进行过多干涉和评价,让学员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在此过程中,教员重点检查学员的进度,督促学员按时完成作业。

3.3.3 交流讨论

交流讨论是想定作业教学中气氛最热烈、受训者思想碰撞最激烈的阶段,无论是小组还是集体交流,目的都在于使受训者进一步加深对专业知识的理解,提高专业水平和组织运用能力。应把握“引”“导”时机,围绕问题焦点将讨论引向深入,一是及时鼓励受训者报告方案,二是适时引导受训者讨论方案。

讨论方案时教员要注意引导受训者抓住主题,采取“步步深入”“层层剥皮”等方法,深入研究、大胆争辩,把讨论引向深入;要发扬学术民主,教员在讨论中要态度和蔼、平易近人、巧妙引导、虚心倾听,鼓励受训者发言,并善于从中找出有学术价值的观点充实和完善教学内容,从而真正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3.3.4讲评与总结归纳总结既要时机恰当、方式适宜,又要论理充分、分析透彻。教员在归纳方案时要把握以下几点:一是掌握归纳时机。归纳时机过早易导致不同方案漏报,影响讨论的广度和深度;时机过晚则易出现重复或冷场情况,影响整个教学进度。二是采用多种形式。在归纳方案时,既可让受训者充当教员进行总结,也可由教员直接总结,还可以在受训者总结的基础上教员进一步补充完善。三是抓住重点。教员要将专业理论与想定情况相结合,抓住问题的关键所在,进行“层层分析”“步步深入”地论述,最后“水到渠成”地得出方案结论。此外,教员在归纳总结时,既要观点明确,不模棱两可、似是而非,使受训者无所遵循,又要考虑到疾病临床表现的多样性。教员切忌主观武断、以势压人,简单草率地归结方案,挫伤学员学习积极性,影响教学质量和训练效果。

总之,想定作业教学法是将学员引入设想的就诊环境,使其运用所学诊断学基础理论,对一些常见症状进行分析、概括和判断,从一种思维形式过渡到另一种思维形式,从而掌握基层部队常见疾病的诊疗方法。想定作业实践既能加深学员对常见疾病症状的理解,又能提高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从而初步掌握部队常见疾病的基本诊治方法,为今后工作打下基础。该教学法的目的是加速学员知识向能力的转化,提高分析、解决问题能力,使医学教育更贴近基层部队实际需要,让学员在实践课中亲自参与疾病诊治,提高对部队常见疾病的诊疗能力,加深对所学临床医学知识的理解,真正具备部队基层卫生人员的职业素质。

参考文献

[1]燕颖军.着眼预选卫生士官教育特点规律,积极探索院校培养模式之——做好顶层设计[J].科技创新导报,2012(22):222.

篇4:诊断学课程作业

[关键词]诊断拓展性作业 “三个维度” 体验 数学思考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01-047

“学为中心,先学后教”的课堂教学改革正在我校如火如荼地开展。“以生为本”的课堂通过“独立预习作业”“尝试探究作业”“诊断拓展性作业”这三类作业,改变着教师“先教后学”的教学方式,力求让学生先学、能学和会学。其中“诊断拓展性作业”既是对课堂数学学习目标是否达成的检测,又是拓展学生思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主要手段。对如何让“诊断拓展性作业”更具科学性,我从以下三个维度进行了探索与实践。

一、拉伸知识长度,让学生在不断体验中获得更多的知识经验

在“先学后教”的教学实践中,教师都有一个简单的认识:学生自己能学会的,教师坚决不教。这样的课堂总会让人质疑:学生自己学的会不会仅仅是这个知识的结果?他们亲身经历过这个知识获得的过程吗?在获得这个知识的过程中,他们的思维是否有提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育应由传统的‘单一目标’转向‘多维目标’,强调教师不应唯一地关注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学习,还应帮助学生学会思维,并能逐步发展相关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诊断拓展性作业”这一环节中,教师设计的作业不仅要具有检测学生是否理解知识形成过程的作用,还应具有促进学生积累数学方法和发展思维的作用。

策略一:变“以练固基”为“重温过程”

传统的课堂练习更多的是关注教学功能,通过对基础知识的反复练习,达到熟练和形成技能的目的。而“先学后教”模式下的课堂练习更注重学生的体验,让学生在活动中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例如,在“除法”的练习中,传统的教学模式是直接出示类似“612÷3=?”这样的算式让学生进行练习,以达到熟练和掌握计算技能的目的。如今,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我所在的教研组对“除法”练习做了如下设计。

出示“416÷4=104”的两种计算竖式(如图1),要求:(1)借助图形或学具,说一说每个竖式的意义;(2)用笔圈一圈、连一连,来分一分小方块;(3)说一说两个竖式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这里是借助竖式这一情境,让学生重温分物的经历,感受算理与算法的一致性。

策略二:变“重复练习”为“以练提思”

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课堂作业既反映教师对教学目标的追求,又承载着发展学生数学思维,帮助学生积累解题方法,提升学生数学学习能力的使命。

“相差问题”的练习中,传统的教材是这样设计的(如图2);在教研组活动中,我们做了这样的改进(如图3)。

传统练习呈现的是静态的结果,学生一连线,很快就能知道多出来的数量。改进后的练习杂乱无序,让学生觉得烦恼,产生使之有序的迫切愿望,使得学生自觉通过操作,重新排序分类。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体会到数学的思考方式,逐渐提高思维水平。

二、拓展知识宽度,让学生在不断伸展中找到知识点之间的联系

在练习与整理的过程中,“诊断拓展性作业”通过引导学生回顾、总结、提炼思考方法和解题规律,使其深入挖掘不同知识间的内在联系,逐步完善数学知识结构。

例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面积”后,教师可给出下面这道练习:

请在图4中画出高为4厘米、面积为20平方厘米的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各一个。(每个小方格的面积为1平方厘米)

师:在高相等的情况下,要使面积都等于20平方厘米,你是怎样画它们的高的?

生:这些图形的高都是4厘米,平行四边形的底就等于面积除以高,得5厘米;三角形的底等于面积乘以2再除以高,得10厘米;梯形的面积乘以2再除以高就是上底和下底的和,只要保证上底与下底的和是10的就可以了。

师:它们的面积计算公式之间有什么联系呢?

(课件演示:为使梯形保持面积20平方厘米、高4厘米不变,上底每缩短1厘米,下底就增长1厘米。当拉到上底与下底相等的时候,梯形就变成了一个平行四边形;继续拉动上底,当上底变成0厘米时,梯形就变成了一个三角形)

生:其实梯形面积计算公式是通用公式,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都可以用它来计算。

教师通过提问与追问,不断挖掘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把散乱的知识串成了一串,激起了学生的求知欲,活跃了学生的思维,为学生理清了脉络,便于学生理解与记忆。

三、提升知识高度,让学生在不断攀登中获得学习的乐趣

研究表明,真正的学习快感往往来自挑战后的成功。对于“诊断拓展性作业”的设计,教师要学会把知识“掩埋”起来,让学生慢慢挖掘,收获成功的快感。

例如,五(1)班学生参加社团活动的情况如下表所示。

(1)参加围棋、乒乓球和足球社团的学生共占全班人数的几分之几?

(2)参加( )社团的人数最多,五(1)班至少有( )人。

这道题考查的是分数加减法、分数大小比较及最小公倍数等知识点,同时考查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问题由易到难,层次分明。尤其是最后一问,更需要学生充分联系生活实际,结合具体情境综合分析,才能解决问题。这样的题型看似很难,但只要找准思考点,就会有茅塞顿开之感。

又如,教师在教学“分数乘除法”后设计这样的练习:

在抛出“得数等于开始数的奥秘在哪里?”这个问题后,教师可继续出示下面这两道题,让学生判断对错后说明原因。

这样寻找迷宫出口式的题型,能激发学生的做题兴趣和求知欲,使得课堂教学顺利开展,并收获显著成效。

课堂改革是当今教育工作的主旋律,精心设计作业是践行“学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改革的重要举措。教师若从以上三个维度出发设计数学作业,定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教师的课堂教学效果和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最终为学生的长远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篇5:诊断学课程作业

1.立足于学生适应现代生活和未来发展的需要,着眼于提高21世纪公民的科学素养,构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相融合的高中化学课程目标体系。2.设置多样化的化学课程模块,努力开发课程资源,拓展学生选择的空间,以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

3.结合人类探索物质及其变化的历史与化学科学发展的趋势,引导学生进一步学习化学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形成科学的世界观。

4.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和将要经历的社会生活实际出发,帮助学生认识化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关注人类面临的与化学相关的社会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参与意识和决策能力。

5.通过以化学实验为主的多种探究活动,使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强化科学探究的意识,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6.在人类文化背景下构建高中化学课程体系,充分体现化学课程的人文内涵,发挥化学课程对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积极作用。

7.积极倡导学生自我评价、活动表现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关注学生个性的发展,激励每一个学生走向成功。

8.为化学教师创造性地进行教学和研究提供更多的机会,在课程改革的实践中引导教师不断反思,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2、请分析必修一的教材编写,举例说明课程编写宗旨的体现。

一、新课程强调“面向学生” “面向学生”包含以下四层含义:

一是强调学生各方面素质的“全面”提高。

二是强调面向“全体”学生,使大多数学生都能达到要求,获得成功。三是强调促进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

四是课程教学的设计要符合学生的心理和发展特点,关注、关照学生的需要、兴趣、追求、体验、经验、感觉、困惑、疑难等。

这些理念,只有通过教师在实践中的全面贯彻,才能得以落实。

二、新课程强调“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所谓科学素养,简单的讲就是公民对科学的理解。

1986年美国科学促进会制定的2061计划中,把科学素养定义为:“具备并使用科学、数学和技术学的知识做出有关个人和社会的重要决策。”

科学素养是科学教育的一个总目标,它根据学校教育的不同层次对学生有不同的要求。在教学实践中,重要的是使学生发现他们学习的东西很有趣,这样在将来他们才会继续正式或非正式地学习科学知识。在国家化学课程标准中,并没有对科学素养的内涵做出非常明确的界定,只是从课程目标的角度分为知识与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通过这三个方面来体现对未来社会公民科学素养的培养。

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主旨的化学课程改革,就是要引导教师和学生改变传统课程过于注重知识技能传授的倾向,强调科学过程和方法,重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使学生获得化学知识和技能的过程成为理解化学、进行科学探究、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和形成科学价值观的过程。科学素养中有一些是纸笔测验等考试方法所无法涵盖或无法充分测查出来的。如果教师在实践中只重视考试所关注的那些方面的素质,势必使学生各方面素质的全面、均衡、和谐发展这一课程追求最终落空。

三、新的课程规定了全体学生应达到的基本要求

新课程在学习内容总量上做了严格控制,删减了大量当今社会生活中很少用到的或理论性过强、对多数学生来说偏难的内容,使新课程的内容在量和难度上有所降低,有利于学生学业负担的减轻,有利于促使大多数学生走向学业成功。

因而,教师要注意领会改革意图,在面向全班学生开展教学时,不要随意地把砍掉的内容再拾回来,不要轻易地把降下来的难度再提上去。实验区实验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如有些教师对新课程的精神领会不深,感到不适应,总觉得知识讲得不过瘾、不到位,而在各项课程内容的教学中费力地去补充、拓展、加深,这势必会再次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使新课程又进入另一个误区。

四、新课程加强了选择性,关注学生个性

课程改革在课程设置时为每一位学生的个性留下不少空间,不仅降低必修课程课时比例,增加选修课程、综合实践活动等的学习时间,还在必修课程中提供学生自由选学的内容(如阅读材料)。对于选择性的学习内容,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决定,并给予必要的指导。因此,教师要注意正确处理选学的内容,善于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分层教学。

新课程不过分强调学科自身的逻辑体系和概念、规律的严密性。因此,教师教学中不应一味地追求讲完讲透,一竿子到底。教学中要注意突出新课程关注的重点内容和核心概念,而对于一些非重点的概念,如酸、碱、盐、化合价等,教材采用了通俗易懂的描述,让学生通过具体事例来理解

五、新课程强调面向生活,面向社会

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联系学生的已有经验和社会生活实际,充分利用本地本校资源,开展本土化教学和校本教学。

新课程特别强调联系学生日常生活、联系社会实际和科技新进展,如教材中大大增加和加强了与当今社会生活联系紧密的学习内容,尤其那些与当前学生生活、当今社会实际、现代化技术和生产实际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新课题(尤其是那些最新的技术难题)联系紧密的学习内容,从而在宏观上进一步扩大知识面,拓展学习广度。

另外,新课程强调从学生日常生活和社会实际中引出新内容的学习,强调培养学生把社会生活实际情境中的具体问题抽象成理论问题的能力和应用所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就要求学生在面临实际情境或实际问题时首先能够判断:这一问题与所学过的哪些知识有关,可以应用哪些所学来加以解决。

3、在我国学校通常采用的是班级教育模式,有的班级人数可能高达五六十人,请问在班级人数纵多的情况下,如何为多样化的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发展空间?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我们要更多视角对学生进行评价,要挖掘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全面发展、创新发展、可持续发展,这就需要我们建立行之有效的,适合学生发展的多元评价体系,为孩子们撑起一片蓝天。

多种评价方式的选择,充分发挥了不同评价方式的优势,同时还兼顾了学生的差异。通过多元化的评价,我们把学生放置在一个宽松、和谐、积极的环境中进行评价,让学生在微笑中看到自己的不足,在希望和鼓励中汲取成功的动力,在快乐的评价中得到全面发展,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评价中感受到成功和被关注的快乐。鲁迅先生说过:“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的确如此,两年来我校师生的实践就有力的证明了这一点。今后,我们将以更大的热情,不断完善制度,创设更好的环境,依托多元评价这一平台,为孩子们撑起更广更蓝的天

根据《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要求,对我校学生进行综合素质评价。为保证我校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高质量地顺利实施,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有利于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体现九年义务教育的性质与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促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健康发展;有利于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与全面发展;有利于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促进学生在已有水平上的发展,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

(一)、遵循的原则

1、发展性原则

评价的目的在于促进发展,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求教师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健康成长,注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特点,并通过特色卡给予关照和偏爱,倡导“多一把尺子,多一批好学生”,使每一个学生都学有所得,得有所长,无论哪一个学生作出成绩,都予以肯定,突出评价的激励与调控功能,激发学生内在的发展动力,促使其不断进步。

2、全面性原则

新课改下,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特色卡”也正是为了实现这个三维目标而设计的,从体现能力的“优秀作品卡”到注重过程的“精彩发言卡”,“创新意识卡”以及培养正确情感态度评价观的“文明礼貌卡”和“积极合作卡”,基本涵盖了课程目标,突出了评价的主体性,综合性、形成性,并贯穿于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充分体现了评价内容的全面性。

3、平等性原则 首先,“特色卡”中的十四项内容没有轻重主次之分,从客观上肯定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其次“特色卡”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设计内容宽而广,承认学生的差异。这样只要学生在某一方面有一点长处,就有得卡的机会,而不必考虑学生是否是“优生”,是否是“班干部”,是否上节课已经得过卡,也就是说“特色卡面前人人平等“,从而鼓励学生增强自信心,培养主动参与、积极探究的意识,促进全面发展。

4、可操作性原则

评价的时效性非常强,评价越及时,激励作用越大,这就要求评价的操作必须简单易行。课堂上学生妙语连珠的发言、灵感火花的碰撞、精美作业的展览、创新思维的表述,亦或课外文明的表现,老师签字后就可以发给表现优秀的学生了。

4、高中化学采用必修与选修模块相结合的课程结构,体现螺旋递进的方式向学生呈现课程内容,在教学实践中,应该如何做好两者的衔接?

在化学选修与必修中,许多内容有重叠,如在新课程模块教材的设置中,“必修2”中的第二章为《化学反应与能量》,重点介绍了化学能与热能、化学能与电能及化学反应的速率和限度;“选修4”中的第一章为《化学反应与能量》,第二章为《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第四章为《电化学基础》。从内容上看,两个模块的设置有重叠,而两个模块都是高考的必考模块,这就向我们教师提出了一个实际性的问题:如何处理“必修2”与“选修4”的内容关系,才能做到既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又能使我们的教学提高效率。解决策略;认真研读《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真正理解必修模块与选修模块的设置目的是正确处理此问题的关键。课标指出:高中化学必修课程是在义务教育化学课程基础上为全体高中生开设的课程。必修课程旨在促进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进一步提高学生未来发展所需的科学素养;同时也为学生学习相关科课程和其他化学课程模块提供基础。必修课的设计,注重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重视化学基本概念和化学实验,体现绿色化学思想,突出化学对生活、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重要作用。而选修课程是在必修课程基础上为满足学生的不同需要而设置的。选修课程旨在引导学生运用实验探究、调查访问、查阅资料、交流讨论等方式,进一步学习化学科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研究方法,更深刻地了解化学与人类生活、科学技术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关系,以提高化学科学素养,为具有不同潜能和特长的学生未来的发展打下基础。因此,对“必修2”和“选修4”有所重叠的内容,教师要明确各阶段的教育目标,分清层次,注意由浅入深,逐步提高,把握好教学中的节奏感。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渐入佳境,学得顺利,才会使我们的教学流畅有序。

一、“必修2”教学内容侧重于理论基础、过程方法

必修课程设置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以后学习提供基础,因此在必修课程的内容学习中,不要追求高、深、难,在题目的练习中也不宜要求马上与所有高考题型接轨,应侧重于问题的提出、解决问题的意义、解决 问题的思路方法、解决该问题所建立或需要的基础理论、类似问题的研究发展方向等,使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较好的发展。

二、“选修4”内容学习更注重应用性、具体性

进入选修课程学习时,学生已基本形成了化学学科的理论体系,掌握了研究化学的基本方法与步骤,积累了较多的元素化合物的知识,对化学用语的使用也比较熟练,有条件进行具体化、应用性的学习了。此时,应在必修内容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认识,对各项内容的实质、操作、应用、练习进行完善学习,要和高考要求接轨。

例如,电化学基础原电池部分可按如下方式顺序学习。

1.按必修中学习层次组装原电池进行实验(可用铜、锌、稀硫酸组成的原电池),发现不仅铜片上有气泡产生,锌片上也有气泡产生,说明锌失去的电子并没有全部从导线流入铜片,能量转化效率偏低,应想办法提高效率。

2.引导学生根据原理设计装有盐桥的原电池,并学会电极反应的书写。3.结合日常生活和学习中所见过电池,与学生系统归纳一次电池、二次电池和燃料电池各自的特点,训练学生各种电池中电极反应式和电池总反应的书写,真正理解电池的工作原理和设计要点,提高学生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4.让学生了解目前电池研究发展方向及使用电池时需注意相关问题,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增强环保意识。

在选修内容的学习中,理性多于感性,要将必修中学到的过程方法应用到实际中,解决具体问题,培养学生不光要有热爱科学的情怀,更要有应用科学为人类服务的意识和能力.5、结合教学实践,请阐述教学方式的理念。

探究活动是目前比较提倡的一种培养和提升学生的能力的手段,理但探究实验耗时往往较长,而根据课标安排给教师的教学时间有限。请问,在教学实践中应如何协调两者的关系?

教学方式是指为达到教学目的,实现教学内容,运用教学手段而进行的,由教学原则指导的一整套方式组成的、师生相互作用的活动。

教学方式是为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办法,它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是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获得身心发展而共同活动的方法。

教学方式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为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而采取教与学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称。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尽可能的和把自己和学生的关系处理好。不可以叫他们看到你就感到害怕,像老鼠见到猫。

但探究实验耗时往往较长,而根据课标安排给教师的教学时间有限。请问,在教学实践中应如何协调两者的关系?

一、课前预见,奠定科学探究的基础

课前预见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独立思考分析问题能力的好方法,也是学生了解教学内容,学习基础知识,初步了解课堂探究目标的一个途径。从而使学生在课堂中更快地进入探究状态,节约有限的课堂时间。因此,教师在课堂探究前布置学生阅读课文内容,做好预习笔记,概括理清知识结构、探究目标、内容和方法,并围绕探究目标,从日常生活的体验和观察中搜集一定的素材作为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背景。同时,为解决问题,布置做好资料搜集和检索工作,选择实验器材,初步设计科学探究思路。这样,不仅为课堂探究活动的开展做足准备,为顺利开展科学探究,节约课堂时间奠定了基础,而且激发学生自主探究欲望和体现物理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课程新理念。

二、精心设计探究的组织形式,是课堂科学探究的关键

新课程倡导探究式学习,以培养学生探索精神、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让学生体验成功的愉悦。课堂探究教学的组织形式一般有以下四种:教师引导下的探究性学习;分工和分层进行的探究性学习;小组合作式探究性学习和完全开放式探究性学习。但在课堂探究的组织形式的设计时应根据探究的具体内容、特点、学生情况和课堂任务来科学、合理地设计。

三、科学调控课堂探究秩序,为科学探究提供有力保障

课堂探究活动的顺利进行,既要课前的精心设计,也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随机把握,做到适时适当、自然流畅,科学有序地调控课堂秩序,才能保证学生进行探究活动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首先,优化组织探究小组成员。课堂探究通常都是以小组为单位,以4~6人为宜。小组成员应从学生不同的知识结构、学习成绩、学习风格等来优化组合,防止探究活动出现“一边倒”现象。并要求他们设立小组长、记录员、汇报员各1名,合理分工,明确职责,相互支持、密切配合,遵守课堂纪律,发挥团队精神和合作精神,有效地完成小组探究任务。其次,小组探究活动中,教师要及时协调与指导。再次,注重探究活动的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相结合,个人评价与小组集体评价相结合。教师一个真诚的微笑,一个肯定的眼神,一个轻轻的抚摸都是对学生的一种肯定,一种奖励,都可以激发学生参与探究活动的热情,提高探究活动的效率。

四、教学手段的优化,对探究活动有辅助作用

时间似乎一直是制约科学探究活动开展的因素。我们要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开展物理探究性学习,仅靠一支粉笔、一块黑板已经不能完全适应教学发展的需要。我们不提倡用计算机的演示来代替学生的直观想象和学生对物理规律的探索,但我们提倡根据教学目标的需要,把传统教学手段与现代化教学手段有机的结合起来。从而赢得课堂教学的高效率和传授知识的高密度,又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帮助学生理解一些较为复杂、抽象的物理问题。通过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由静变动,由抽象变形象后,就可以使教学中表现的对象更突出,更生动,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同时,利用多媒体技术也改变了以往传统教学媒体对信息加工、获取、传递的速度慢、容量小的教学特点,从而成倍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五、课外实践活动,是课堂探究活动的补充和延伸

进行物理的课堂探究性学习,不能仅仅依赖于课堂内,还要依靠课外“战场”。教师在进行探究式教学设计时,要坚持部分探究与全部探究相结合的原则。根据探究内容和课堂教学时间、任务实际情况,在具体设计探究活动过程时,要站在整体和全局高度用系统观念进行有意识的设计,系统安排,不一定每个探究活动七个要素齐全,也不一定课本所有内容都要探究。对有些探究环节、有些内容完全可以放到课外由学生自主探究或合作小组探究。

6、根据高中化学课程的编写理念,在教学中应根据每个课程模块的不同地位、作用和教育价值选择不同的教学方式,请查找并总结教学方式的类型,各自的特点以及适用范围。

1、教学方法的分类

(1)国外学者的教学方法分类 巴班斯基:

——组织和自我组织学习认识活动的方法、激发学习和形成学习动机的方法、检查和自我检查教学效果的方法。拉斯卡:

——呈现方法、实践方法、发现方法、强化方法。威斯顿和格兰顿:

——教师中心的方法、相互作用的方法、个体化的方法、实践的方法。

国外务虚少,务实多,学者和教师普遍比较注重教学方法的可操作性。对教学方法的研究、阐述也比国内深入细致。如讨论法谁不懂?但美国学者把它的作用、步骤阐述的与众不同。(2)国内学者的教学方法分类 李秉德:

——以语言传递信息为主的方法:包括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互动交流法等。

——以直接感知为主的方法:包括演示法、参观法等。

——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方法:包括练习法、实验法、实习作业法、同伴教学法。——以欣赏活动为主的教学方法:陶冶法等。

——以引导探究为主的方法:如发现法、探究法等。

——以内容辨析为主的方法:比较法、比喻法、类比法、比兴法等。

——以引进课外教学资源为需要的方法:想象法、联想法、情景再现法、潜意识体验法等。黄甫全:

——原理性教学方法

解决教学规律、教学思想、新教学理论观念与学校教学实践直接的联系问题,是教学意识在教学实践中方法化的结果。如:启发式、发现式、设计教学法、注入式方法等。——技术性教学方法

讲授法、谈话法、演示法、参观法、实验法、练习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实习作业法等。——操作性教学方法

指学校不同学科教学中具有特殊性的具体的方法。如语文课的分散识字法、外语课的听说法、美术课是写生法、音乐课的视唱法、劳动技术课的工序法等。张媛、蔡明: 原理性教学方法: ——启发式、发现式、设计教学法。一般教学方法:

——以语言为主的教学方法: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以实物为主的教学方法:演示法、图示法。

——以实践活动为主的教学方法:练习法、读书指导法。学科教学方法:

——社会科学学科教学方法 ——自然科学学科教学方法 ——数学学科教学方法 ——外语学科教学方法 ——人文学科教学方法

2、教学方法的选择运用

(1)教学方法是教学改革的突破口

在教学的目标、任务、内容、难重点确定以后,教师能否恰当地选用教学方法,就成为其能否完成任务、实现预期目标的决定性因素。同样的教学内容在不同的教师那里效果差异很大的原因,除了教师的知识水平和教学态度外,关键就是教学方法问题。许多教师在教学中取得的突出成就,大都受益于他们对教学方法的创造性运用和刻意探求。

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关键在于教师,教师必须转变观念,在教学实践中勇于改革创新。教学改革可以从很多方面入手,但是教学方法的改革却总是成为教学改革的突破口。为什么呢?主要在于三个原因:第一,新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需要通过教学方法来体现;第二,教学内容的改革必然要求教学方法的改革;第三,教学改革最容易着手的是教学方法改革。

教师选择教学方法的目的,是要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有效地运用。首先,教师应当根据具体教学的实际,对所选择的教学方法进行优化组合和综合运用。其次,无论选择或采用哪种教学方法,要以启发式教学思想作为运用各种教学方法的指导思想。(2)选择教学方法的基本依据

——依据教学目标和任务选择教学方法

不同领域或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要借助于相应的教学方法和技术。教师可依据具体的可操作性目标来选择和确定具体的教学方法。——依据教学内容特点选择教学方法

不同学科的知识内容与学习要求不同;不同阶段、不同单元、不同课时的内容与要求也不一致,这些都要求教学方法的选择具有多样性和灵活性的特点。例如讲“反馈”、“种族歧视”问题时,中国教师习惯用讲授法,美国教师却用演示法和情感体验法。——根据学生实际特点选择教学方法。

学生的实际特点直接制约着教师对教学方法的选择,这就要求教师能够科学而准确地研究分析学生的上述特点,有针对性地选择和运用相应的教学方法。——依据教师的自身素质选择教学方法

任何一种教学方法,只有适应了教师的素养条件,并能为教师充分理解和把握,才有可能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有效地发挥其功能和作用。因此,教师在选择教学方法时,还应当根据自己的实际优势,扬长避短,选择与自己最相适应的教学方法。——依据教学环境条件选择教学方法 教师在选择教学方法时,要在时间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能最大限度地运用和发挥教学环境条件的功能与作用。

(3)选择运用教学方法的原则 ——多样性原则 ——综合性原则 ——灵活性原则 ——创造性原则

常言道:教学有法,教无定法。科学、合理地选择和有效地运用教学方法,要求教师能够在现代教学理论的指导下,熟练地把握各类教学方法的特性,能够综合地考虑各种教学方法的各种要素,合理地选择适宜的教学方法并能进行优化组合,形成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的特点(1)两重性

两重性指的是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

如讲授法的好处是节省时间,便于教师控制时间,难易度。但不利于学生集中注意力,不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再如讨论法有利于培养学生思考能力,形成生动活泼主动学习的气氛。但需要时间多且不易控制教学。(2)多样性

多样性指的是不同的教学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相同的教学也可以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3)受制约性

受制约性指的是任何教学方法的使用都要受教学目标、内容、教师素质、学生特点、教学环境、时间和设备等制约。如多媒体教学。因此要根据具体情况灵活使用。如有艺术素养的教师教地理,会唱当地民歌,会画图说明。(4)发展性

发展性是指教学方法随着时代发展,随着教学实践和理论的发展而变化。具体表现为三种情况:一是新的教学方法出现。如计算机辅助教学。二是传统教学方法被赋予新内容。如现在的讲授法不同于过去的讲授法,不再是简单生硬的灌输。三是多种教学方法的组合上升为教学模式。如自学——指导学习模式、引导——发现学习模式、情境——陶冶教学模式等等。

7、怎样做到“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

一、从生活走进化学

化学是一门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化学知识来源于自然、来源于生活,在化学教学中教师要巧妙地运用学生在生活中的感知,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达到更好的化学知识的理解。

首先,我们要牢牢地牵住学生的“兴趣”这条线,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中尽量举一些生活中常见的例子:如在讲燃烧的三个条件时,我们在家里烧火的时候,火苗小,我们可以向柴火里吹空气,就是为了给它充足的氧气,让它燃烧的更旺,更充分;吃松花蛋直接吃会有涩味,如果在煮的时候放些食醋,就没涩味了,这是以为酸中和了其中的碱;自行车用后,特别是在雨天用后要擦干净水,不然很容易生锈;铝锅不能用钢擦擦;灯泡用钨丝不用铁丝;电线用铜线,不用铁线等等,在教学中我们要多从这些学生的生活经验入手,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引导他们思考,深刻地理解化学知识,成功地体验化学学习是个快乐的过程。

再次,从学生的亲自体验中走进化学。比如:我们要进入久没人进入的窑里,要进行灯火实验,点一支蜡烛,看蜡烛燃烧的情况就可以判断里面的二氧化碳的多少;我们要除去暖水瓶里的水垢可以用食醋;填写长期保存的文档要用碳素墨水等,从这些生活体验中让他们形成科学的逻辑思维,更好地理解化学是从我们生活中来的。

最后,鼓励学生多动手,从创造中走进化学。比如;有条件的让学生多点到实验室去完成一些小实验;可以叫学生在家里完成家庭小实验:比如自制净水装置等等。

二、从化学走向社会

现在越来越重视素质教育了,化学科也不再关注学生能考多少分,而是更关注学生如何学化学才能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为人类进步创造更多的财富,更好地解决环境问题、能源问题、健康问题、可持续发展问题等等。让社会上的人们不再谈化学色变,万事有好的一面也要坏的一面,化学也是一样,它能给人们带来快乐,也能给人们带来灾难。所以我们要更加好好地学习化学,掌握化学,造福人类。

在化学教学中,注意多运用大量真实的事实引导学生运用化学的知识解决问题。如:山西佛像雕刻很多表面都出现了斑点,这是因为酸雨造成的,酸雨是怎样形成的呢,我们要怎么预防呢;有辆满载浓硫酸的卡车撞车了,导致管道破裂,浓硫酸泄露到路面,路面被腐蚀,很快浓硫酸就要流到路边的池塘和农田里了,如果你是负责人,你会采取什么措施呢。通过这是实例,运用探究的学习方法,引导学生认识学习化学的重要性,同时让学生关注社会,认识社会,从科学探究中走向社会。

8、请阐述化学实验的教学功能。

一、创造良好的实验情景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良好的教学情景,可以诱发并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作为化学教师应当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创造最佳的教学情景,特别应当通过化学实验创设问题情景来开启学生心灵的窗口,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使学生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到教学活动中。例如在学习“燃烧”这节课时,做完演示实验“燃烧的条件”,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总结出燃烧的三个条件后,教师分别点燃两根火柴,一根竖放,一根平放,学生就会观察到竖放的火柴火焰很快熄灭,而平放的火柴火焰却不会熄灭。如此反复数次,结果都是一样的。这是为什么?教师及时提出问题。换出学生心灵深处的求知欲望。经过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讨论,很快得出正确的结论。看得出,此时同学们学习情绪高涨,学习兴趣浓厚,学习效果明显。

二、变教师演示实验为学生随堂实验能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

学生亲自做实验比由教师演示学生观察留下的印象更深刻,这时学生由观看者变操作者,其心情之激动、态度之积极、思考问题之主动都是显而易见的。可见学生做随堂实验既可以达到演示实验的目的,又可以弥补演示实验的不足,即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因此在条件许可的前提下,应当多采用这种形式。一般来说,对操作简单、费时不长、安全可靠、不污染环境的演示实验都可以改成随堂实验。例如,“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酒精和水的混合”、“浓硫酸的稀释”等。在课堂上教师提出要求,及时给学生以帮助,让学生通过做实验,逐渐掌握实验操作的要领及原理。在这样的随堂实验中,同学们逐渐学会了观察、分析、归纳、总结及反思。同时实验的技巧和技能也得到提高。

三、改验证性试验为探究性试验,能引导学生的发散思维。

新课改倡导学生是发展的中心,着眼于学生终生发展和科学素养的全面提高。我们在教学方法上,要从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的验证性演示实验中走出来,提倡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为中心,进行探究性实验。在做探究性实验时可以借鉴教材中的探究性试验,先不让学生知道实验的结果,而是在已有的基础上,首先制定出学习目标,其次提出新的问题,然后让学生根据教师的要求,通过猜想或假设,制定出实验方案,根据方案进行试验,观察出现的现象,对产生的结果一一记录。学生动手做、用脑思、做的积极、学的主动,能力得以提升,思维得以激活,智慧得以彰显。使同学们学到了像科学家一样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程序和方法。

四、补充有趣实验,改进演示实验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在课堂教学中,有时为了调节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消除学生学习中产生的困惑,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适当补充一些有趣的演示实验,对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将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在上《绪言》课时,除了做好课本中的几个实验外,还可以增加“神水化石”、“水中生血”、“水能使棉花燃烧”等现象明显、操作简单的实验,以此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又如在学习氢气的实验室制法后,有的学生会提出活泼金属和酸作用生成氢气,为什么实验室中常用锌而不用其他金属呢?这里可以补充一组实验,让学生仔细观察铁、镁、锌等活泼金属和稀硫酸或稀盐酸的反应,引导学生对比反应的快慢,明白选择锌为最佳,从而消除困惑。再如复习二氧化碳的性质时,不妨补充“镁在二氧化碳中燃烧”、“氢氧化钠溶液的喷泉”、“密闭瓶内的小球胀大”等实验。这些实验,不仅增加了学生对二氧化碳性质的深刻理解,而且使学生学到了更多的知识。此外,在做演示实验时,也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将仪器装置、药品及操作方法做进一步的改进。如“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实验”、“氧气的实验室制法”、“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实验”等,就是几个典型的例子,在使用改进后的装置进行实验前,必须让学生明白,这样改进的优点是什么?同时思考还可以怎样改进等等,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创新思维及学习的热情,使学生体会到创新并不神秘,只要用心研究,创新便会伴随自己的生活和学习。

五、安排适当的实验习题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实验习题即是化学教学上的一种特殊习题,又是要求较高的特殊形式的学生实验。实验的原理、使用的仪器和药品、操作的步骤和注意事项都由学生自己设计,自己完成,这对于学生综合运用基础知识、提高实验技能、培养创新能力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例如:在学习了H+、SO42-、CI-、OH-、CO32-的鉴定方法后,可给学生布置这样一道习题:现有盐酸、硫酸、氢氧化钙、氯化钠、碳酸钠五种溶液,请你从中任选两种溶液,用五种方案进行鉴别。要求所依据的化学性质不能雷同,所用试剂在上述五种溶液之外。本题的特点选择的自由空间大,如果学生任意选择五种溶液中的两种,这样组合方式有十种,每一种组合按五个方案计算,最少也有五十种方案。下面是一位学生鉴别两种溶液的五种方案:以盐酸和氢氧化钙溶液为例。

第一种:用指示剂,根据指示剂颜色的变化,可以鉴别出盐酸或氢氧化钙溶液。

第二种:在两种溶液中分别通入二氧化碳气体,产生白色沉淀的是氢氧化钙溶液,另一个为盐酸。

第三种:分别加入碳酸钙粉末,鉴别出盐酸,;另一个为氢氧化钙溶液。

第四种:分别加入氯化镁溶液,鉴别出氢氧化钙,剩下的是盐酸。

第五种:根据盐酸的易挥发性,鉴别出盐酸,剩下的就是氢氧化钙溶液。

象这样的实验习题,学生子自由选择的余地越大,自由发挥的空间也越大,学生学习的激情高、兴趣浓、劲头足,创新精神自然得以培养。

六、鼓励学生积极开展家庭实验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开展家庭化学小实验,是课堂教学的继续、扩展和深化。例如,让学生收集日常生活中废弃的饮料瓶、一次性注射器、输液管、吸管等,制作反应仪器;用各类蛋壳、小石子代替碳酸盐,用食醋代替酸等,均可设计出一系列的家庭化学小实验。例如,讲过“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后“,给学生布置这样一个家庭小实验:利用身边的材料,验证空气中氧气的含量为21%(体积含量),并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总结。回家后,大部分学生会用茶杯代替钟罩,用小盆代替水槽,用蜡烛头代替红磷,反复进行实验。实验成功了,总结出操作的要领;实验不成功,分析出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即使是同一个实验,同学们根据选用器材的不同,设计出的方案也不尽相同,通过实验,比较出不同方案的优点和缺点。在这样的家庭化学实验中,同学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选择不同的器材,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设计,其中就蕴含着对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9、你是如何立即“教师作为课程的设计者和探索者”这句话的? 进行课程改革之前,我们存在着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性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新教材的应用,让过去老师一个人给学生灌输知识的被动局面变成教师参与、学生自己主动学习的互动局面。因此,要改变过去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使学生学会学习;改变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让学生自主学习是学生个性发展的基础和动力。新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理论之行动的先导,正确的教育实践需要正确的教育理论作指引,所以,转变教师观念是关键。教师要树立新的教育观、人才观、质量观、学生观。通过学习,让每一个教师明确自己角色的转变:教师要针对本学校学生的具体情况在教育行为中已不是过去的一个单一的角色,而是一个多元的角色。

一、在教师与学生之间,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1)教师是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现代科学知识量多且发展快,计算机及信息技术也广泛地应用到教学中来,学生可以从其他渠道获取知识,有时甚至在某些方面比教师知道的还多。教师要在短短的几年学校教育时间里把所教学科的全部知识传授给学生已不可能,而且也没有这个必要。教师作为学生唯一知识源的地位已经动摇,在传授知识方面的职能也变得复杂化了,不再是只传授现成的教科书上的知识,而是要指导学生懂得如何获取自己所需要的知识,掌握获取知识的工具以及学会如何根据认识的需要去处理各种信息的方法。

(2)教师是学生综合活动探索方法引导者。好的教师在活动过程中要“授之以鱼”更应“授之以渔”。在这方面,首先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增强综合性活动总体设计指导的意识。然后,让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合作,根据教师的示范,学生活动互动的情绪与积极性会大大提高。教师在综合性活动的设计、方式、方法上加以指导,学生才能在其原有的知识水平的基础上不断提高,才不至于无所适从。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为构建高质量的师生互动提出了一个展示的平台,教师的教学观念发生了根本的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都发生了根本转变,语文活动中的主体性,是教师与学生共同体现的,尊重学生的主体性的地位必须以落实教师的主导地位为前提。应该说,新课标上师生所建立的平等合作,对话沟通、师生互动的关系中,教师是教学情境的设计者,是帮助学生解决问题的点拨者,是学生解决阅读问题的引导者,这一过程中,教师的主导地位是新课标理念下教师角色的正确定位。针对语文学科来说。

二、在学生与教材之间,教师要扮演“桥”的角色

教材是知识的载体,学生是获取知识的主体。教师的任务是如何能让学生从教材中获取知识,形成能力。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作用就是引渡发挥桥梁作用,让学生走进教材,与教材交流。我们的任务就是解决学生与教材交流时出现的障碍和引导学生怎样更好理解教材。我们不能把我们对教材的认识强加给学生,同时要承认学生对教材理解的差异性。教师如何能扮演好“桥”的角色呢?首先要让学生有兴趣走上“桥”来,也就是要激起学生对教材的兴趣,否则即使“桥”搭了学生也不愿意通过。因此应从减轻学生学习时的心理压力、提高学生感悟上入手,要让学生感悟到学习是一种享受,而不是沉重的负担。教学时不让学生感到学习就是为了回答问题和做“条块”式的分析,而是要他感到学习是为了感受一种乐趣。

三、在日常生活中,教师扮演“母亲+朋友”角色

母亲角色是主要针对于低、中年级的学生而言的,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他们刚脱离家庭这个小环境,投身到学校这个社会大环境中,有一个较长的适应过程。在这一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多方面的问题,这就需要教师的细心关怀。他们所需要的不仅仅是一位纯粹的老师,他们更渴望一个母亲般的老师。教师自身要意识到这一点,因为作为一个教师去爱学生,所付出的爱是有底限的,而作为一位母亲去爱学生,所付出的爱是无限的。朋友角色主要运用于和学生日常的交往中。朋友的身份对学生而言是平等的,没有隔阂的、互悦的。在这样的角色中,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化身,灵魂的象征,高高在上,而是显得真实而亲近。学生们可以和这样的“朋友”谈一切自己想谈的东西:对事物的看法,对他人的评价。在这样的土壤里,个性的芽苗开始慢慢冒出来。

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参与学习

课堂上,我们真正抛开“师道尊严”走下神坛,和学生一道学习,教师和学生一样,再也不是绝对权威,学生也允许教师出错,真正做到了教学相长。因为在这个信息瞬息万变,知识更新日益加快的时代,教师更不是万能的了。因此师生共同学习的时代已经到来。新课程标准下的课堂教学,师生是一个“学习的共同体”,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沟通、交流、分享各种学习资源,共同完成学习任务,通过各种广泛的信息交流,实现师生互动,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因此课堂上,我们教师在彻底转变角色的同时,也特别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行和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的角色也发生了转变。教师和学生之间已经不完全是单纯的传递和接受关系,教师必须从传统的课堂40分钟传授角色中走出来,以各种方式调动和引导学生参与学习活动,引导学生在自己精心设计的环境中进行探索。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有可能同时作为学生的同伴、活动的组织者、学生学习过程的支持者和帮助者等,教师的角色越来越向多元化方向发展。

新课标改革实施中,教师要逐步完成以上角色转变。完成教育改革赋予我们的责任,做合格的新时期教师。

10、对比新旧教材,体会以“学科为中心”和以“社会为中心”的不同教材编写理念,思考融合型教科书应该具有的特点。

课堂教学方法的改革是教学改革这个大课题中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子课题,而教与学又是课堂教学方法改革中的一对主要矛盾。近年来,人们对教师究竟如何教,学生究竟如何学,师生之间、教与学之间的依存关系的思考和研究越来越深入,但是从课堂教学实践中所反映出来的情况看,对这个问题的认识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其实这并不奇怪,教学过程是一个特殊的认识过程,它包含着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评价等许多要素,这些要素在教学过程中有着各自的地位、作用和功能,而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所产生的整体功能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的优劣。教学过程就是这样一个复杂的动态系统,教师和学生则是这个动态系统中最为活跃的要素。教学方法的改革就是要研究教学过程中诸要素的相互联系及其功能,而且首要的是研究教师与学生相互之间的关系,以及他们在教学系统中所发挥的作用。

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教师教得怎么样,不能只从教的方面做出评价,关键要看学生学得如何。这就是说,学生的学习质量才是衡量教师教学质量的客观标准。学习质量则要取决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发挥得如何,而不是、也不能单纯看考试的分数。凡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所选择的教学方法,能够促使学生积极主动获取知识的主体精神的实现,那么这就是好的教学方法。所以,可以这样认为,学生群体在课堂学习中参与意识的还没有一致的看法。我认为,以讲授为先、视听为主的沉闷的课堂教学气氛,难以从情感上调动起小学生对学习新知的强烈欲望。在教师精心安排下,学生跟在教师后面亦步亦趋,更多的是机械的记忆,“依葫芦画瓢”的做题水平。如果长期在这种缺乏生气的环境中学习,被动的学习心态驱使学生对教师产生更大的依赖性,学生的个体缺乏独立思考,群体中没有多向交流信息的渠道,必然妨碍智力的发展和能力的培养,这与学生真正参与学习过程所产生的效果恰好相反。有的老师说:“课堂教学任务这么紧,没有时间让学生参与,参与以后,教学任务就完不成了。”持有这种看法的教师,显然是把学生参与学习过程和全面完成教学任务对立起来了。我们的观点是,只有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才能保证教学任务的全面完成。道理很简单,教学过程就是教师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特殊认识规律,引导他们从不知到知,从已知到新知的矛盾转化过程,而实现这个转化过程的主体,不是别人,而正是学生自己。

由此可见,陈旧的教学观念根深蒂固,要确立起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意识,必须从更新教师的教学观念着手,建立起科学的“学生观”,是教学方法改胍院螅萄挝窬屯瓴怀闪恕?持有这种看法的教师,显然是把学生参与学习过程和全面完成教学任务对立起来了。我们的观点是,只有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才能保证教学任务的全面完成。道理很简单,教学过程就是教师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特殊认识规律,引导他们从不知到知,从已知到新知的矛盾转化过程,而实现这个转化过程的主体,不是别人,而正是学生自己。

篇6:“爱课程网络课程”大作业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花卉栽培应用与养护技术也得到了很多改善和拓展,人们更加注意营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室内花卉一年四季生机盎然,始终享受到春天的生机。室内绿化过程中对花卉的栽培和养护,将直接关系到室内绿化的效果,花卉是室内绿化工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加强对室内花卉栽培和养护的探讨是非常必要的。

关键词:室内花卉

科学栽培

应用

意义

花草是大天然的精髓,以它绰约的风韵,沁人的芬芳,斑澜的色彩,把大天然装饰得额外斑斓,越来越让人们的喜欢。可是,要养好花,却并非一件简单的工作,因为人们不懂经管让很多原本可以多年发展的花草而很快呈现黄叶、枯萎而灭亡。因此必需按照家庭现实情况,科学地进行经管栽培,从而削减没必要的损掉。

1.科学栽培室内花卉

1.1合理浇水

水份是花草保存和繁衍的需要前提,合理浇水是养花成功的关头,花草的情况、种类及天气的分歧,需水环境有很大区别,家庭养花,尤其是室内花草,因为没有阳光直射,花草蒸腾感化较弱,泥土常常处于渍水状况,根系会窒室而死,浇水过量过勤是很多家庭养花不成功的主要原因。一般而言,室内的花草少浇。气温风凉时少浇,气温酷热时多浇,朩本少浇,草本多浇,泥土相对较干时オ浇水,每次浇水要浇至盆底有水渗出为止。

1.2当令施肥

家庭花草一般不需要太多肥料,尤其是今朝较受接待的不雅叶花草为巴西铁柱、发家树等,因为要连结原有株形,避免徒长老化,一般在春秋雨季各施肥l2次,其它生势较为兴旺的花草,一般每个月施肥一次便可,肥料可选用氮磷钾复合肥5OO8OO倍淋施,亦可克已有机肥,如将洗奶瓶水、淘米水,插手桔皮、蛋壳密封浸泡半个月后,就成为无臭味优良有机复合肥料。

1.3无污染治虫方式

家庭养花,首要害虫有蚜虫、红蜘蛛、介壳虫、和泥土中的蚂蚁、蛴螬等,因-般化学农药毒性较高,轻易污染情况,对人体造成危险,最好以人工捕获为主,也可克已无公害花药喷杀,如将大蒜捣汁插手少许洗衣粉,稀释5O倍。或将烟丝加水25倍,浸泡48小时,取其滤液加适当洗衣粉,或用风油精加水5OO倍等,对一般害虫均有较着的鸩杀结果。

2.室内主要场所的花卉应用

2.1

门厅

居室的门厅空间较窄,门厅大多光线较暗,可采用吊挂的形式,以高处更容易接触阳光为主。常选用吊兰、蕨类植物等,这样既可活跃空间气氛,又能节省空间。此处的绿化装饰大多选择体态规整或攀附柱状物的植物,如巴西铁、黄金葛等。总之,门厅绿化装饰选配的植物以叶形细、枝茎柔为宜。

2.2客厅

客厅是家庭中最重要的空间,是家人共同休息、互动,客人来访的主要接待所。因此也是最常放置室内植物的地方。摆放植物首先应着眼于装饰美,注意植物大高度和颜色等,要与整体风格协调,使之成为整体的一部分。此外,植物应角落放置,不妨碍人的走动。如在沙发旁或高几顶上,可摆放龟背竹、金橘、花叶万年青,是整个客厅绿意怏然。

2.3卧室

卧室是睡眠休息的主要场所,花卉不用吸引人,我认为主要以养人为主。景也不宜造型奇特。可在案头、几架上摆放文竹、百合、夜来香等。盆如果空间许可,也可在地面摆上造型规矩的花卉植物,如心叶喜林芋等。卧室应围绕安眠休息这一功能进行,同时由于卧室家具较多,所以花材的选用以小型、淡绿色为好。这样不容易空间显得拥挤。

2.4书房

书房布置格调,要突出明净、清新、雅致的气氛,花卉装饰应以观叶植物为主。在写字台上,宜摆放一小盆叶形秀丽、体态轻盈的文竹或娇小雅致的碗莲,再点缀一盆园林小品,或一盆五针松、六月雪等微型盆景,或一瓶精巧别致的插花。春季,可摆放一盆水仙花。书架或书柜顶端,宜摆放一盆枝叶悬垂的小型花叶常春藤,或彩叶缤纷的绿萝。临窗处,再悬吊一盆金边吊兰。人们在这种文雅洁静环境中学习和工作,有利于焕发精神,提高效率。

2.5餐厅

餐厅位置靠近厨房,而且是家人团聚一起吃饭的地方,应配置如秋海棠和圣诞花之类的盆栽,一些开放着艳丽好看的盆栽可以让家人的氛围有欢快的气氛,或把餐厅中放富有色彩变化的吊盆植物。餐厅的植物最好用无菌的培养土来种植,健康无污染。适宜摆放的盆栽植物有,番红花,仙客来,四季秋海棠,常春藤等,但餐厅里,要避免摆设气味过于浓烈的植物,例如风信子。

3.室内花卉的意义

3.1营造室内环境

绿色是和平与生命的象征。用花卉装饰房屋可以让人们感受到大自然的清新,而且可以起到净化室内空气、美化室内环境的作用,让人赏心悦目。如果放置得体,还会使房屋更加富有生机。如果只重视人工装饰而缺少自然生物的映衬,那么这种居室就缺乏生命力。

3.2增进人类健康

室内植物的观赏功能可以满足人们的心里,它们能使人净化心灵、赏心悦目、陶冶情操。良好的室内环境还可以使人在紧张的工作中除眼睛的疲劳,消获得放松,对于人的生理和精神都能起到作用。植物本身的气味还可刺激相应的功能器官、兴奋神经中枢,起到加强呼吸和消炎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徐明慧.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1,38-60

[2]

李秉岭,姜周熙.健康植物伴我家[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85-88

[3]

李燕妮,李悦,谢田富.浅谈室内花卉装饰要点[J].现代园艺,2009,(3):59-60

[4]

吕荃.种植设计与室外空间[J].安徽建筑,2010,(06):19-37

[5]

上一篇:反洗钱宣传月活动下一篇:学校庆元旦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