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矿业开发体制创新的思考

2024-04-20

对矿业开发体制创新的思考(共8篇)

篇1:对矿业开发体制创新的思考

对矿业开发体制创新的思考

本文从深入剖析我国现行矿业开发体制的现状与问题出发,就如何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促进资源持续供给、矿业开发良性发展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矿业新体制进行了系统探讨.

作 者:谢晓云 林国新 作者单位:谢晓云(福建南平市闽宁钽业公司)

林国新(福建省地勘局)

刊 名:有色金属(矿山部分) ISTIC英文刊名:NONFERROUS METALS (MINE SECTION)年,卷(期):200355(1)分类号:F407关键词:矿业开发 体制 资源

篇2:对矿业开发体制创新的思考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高度,提出了“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推进社会管理体制创新”的要求,这是摆在我们面前十分重要而又紧迫的重大课题。

社会建设和管理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有机整体。社会建设主要是动员社会力量、整合社会资源、发展社会事业、完善社会功能,构建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环境。社会管理主要是政府和社会组织为促进社会系统协调运转,对社会系统的组成部分、社会生活的不同领域以及社会发展的各个环节进行组织、协调、服务、监督和控制的过程。推进社会管理体制创新,就是尽快建立健全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以及构建和谐社会相适应的新型社会管理体系,形成社会管理和服务的合力,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一、我市社会建设和管理的基本现状

近年来,我市按照“抢抓机遇、乘势而上、东向发展、奋力崛起”的思路,不断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深化社会管理体制改革,推动了各项社会事业蓬勃发展。同时,社会建设和管理涉及到社会的方方面面,涉及到民政工作的诸多方面,从全市民政部门在促进社会建设和管理中所做的工作来看,主要有以下方面:

(一)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完善,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得到有效保障

1、建立了城市低保工作制度。自1997年建立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以来,经过试点、扩面、完善和提标的四个过程,坚持保障对象有进有出、保障标准有升有降的原则,整体工作有了新的发展。同时采取突出重点、分类施保、完善程序、动态管理、配套政策等,有效地发挥了“第三条保障线”的兜底作用。到2004年底累计保障城市贫困人口****万人次,发放保障金****万元,保障面达9.5%。建立了经常性社会化扶贫济困的长效机制“爱心救助超市”,保障了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促进了改革,维护了社会稳定。

2、建立了救灾救济工作机制。针对我市救灾工作实际,建立健全了救灾工作分级负责、救灾经费分级负担的救灾工作制度。在认真总结1991年、1998年和2003年救灾工作经验的基础上,逐级完善了救灾工作预案。加强了救灾款物的管理和使用。整理、出版了《2003年救灾工作资料汇编》。对六十年代精减下放退职职工和职业制武装警察有关情况进行了调查和统计,并建立定期救济档案。开展了“扶贫济困送温暖”活动,对农村医疗救助情况进行了调查摸底。

3、建立了农村低保制度。在农村五保供养和特困群众生活救助的基础上,按照整合资源、分类施保、逐步提标、有序推进的原则,率先在全省出台了《***市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试行办法》,确定最低保障标准为年人均720元,凡家庭上人均收入低于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均可纳入保障范围。据调查,全市农村低保人口将有48209人,预计年发放保障资金1700万元。

4、建立了五保供养机制。全市现有五保对象15115人,其中集中供养1136人,分散供养13979人;新划入的七个乡镇为3789人。全市乡镇办农村敬老院46所。全市13所敬老院被评为省一级敬老院,20所敬老院被评为省二级院,在全省居于前列。同时坚持集中居住、分散供养、兑现政策、提高质量的原则,基本解决了五保老人的生活和住房问题。

(二)依法自治,城乡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取得明显进展

1、社区建设得到稳步推进。按照试点引路、突出重点、整体推进、逐步完善的基本思路,因地制宜地进行了社区体制改革。目前,全市建立新型社区188个(其中,村改居26个),社区工作人员1750人。随着城市社会工作的全面推开,社区功能、基础设施、民主制度、社区服务、示范活动等工作得到了逐步加强、完善和开展,“四有”目标基本实现。妥善落实了社居工作人员的生活待遇。全市已有28个村实施或完成了“村改居”工作,推进了城镇化进程。

2、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制度得到建立和完善。以贯彻中办发17号文件为契机,全面规范村务公开的内容,提高村务公开的质量,村务公开工作继续向纵深发展。研究制定了《关于健全和完善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制度的实施意见》(**办秘[2004]97号),从22个方面对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尤其对“六规范一满意”做了进一步的细化和量化,增强了可操作性。全市村村都建立了村务公开栏,按照统一公开时间、形式、内容、程序和资料管理的原则,保障了村民的知情权。广泛开展了民主法制示范村创建活动,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

3、村委会换届选举工作得到依法组织开展。按照村民委员会的有关法律法规和省的统一部署,1999年、2002年和2005年对我市村委会进行了三次换届选举工作,保障了村民的民主选举权利,新当选的村委会成员年龄结构、文化素质和工作能力都有了新的提高,“一肩挑”、交叉任职、连选连任等出现了新的变化。通过三届选举,进一步加强了农村基层自治组织建设,提高了村民的自治水平,促进了农村各项事业的发展。

(三)双拥工作不断深入,优抚安置政策得到落实

1、双拥工作持续深入开展。适应双拥工作的发展,按照“巩固成绩、保持荣誉、标准提高、奋力争创”的工作思路,逐步完善双拥考评办法,制定《关于做好我市今后三年双拥工作的实施意见》,修定《淮南市双拥工委成员单位职责》。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双拥宣传活动,建立了“安徽省国防教育基地”。开展了6批全市双拥模范单位的命名表彰活动,加强对76个军民共建对子的管理工作,双拥工作获得了新的发展,先后四次和五次荣获全国、全省双拥模范城称号。

2、优待抚恤工作水平得到逐步提升。全市有重点优抚对象5114人,其中城市1113人,农村4001人。坚持标准高、优待面广、兑现及时的原则,逐年建立和完善优抚对象抚恤补助标准自然增长机制,实行“双重保障”和“三重保障”,在全省率先实施了重点优抚对象医疗减免政策。积极做好困难企业军转干部的特困救助工作。加强了市烈士陵园的管理和维护工作。

3、退役士兵安置任务得到基本完成。针对安置工作出现的新形式,采取“政府安排、自谋职业、有偿转移和依法督办”等办法,安置任务得到基本完成。军供和军休工作有了新的发展,市军休所荣获“全国军队离退休干部安置建房服务管理工作”先进单位称号。

(四)拓宽领域,社会福利和专项社会事务工作得到稳步推进

1、创新社会福利工作方式。从2001年开展的星光计划到2004年底,全市有各类星光老年之家113个,其中社区82个,乡镇敬老院31个。积极发行社会福利彩票和开展为孤残儿童手术康复的“明天计划”。认真贯彻实施《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及配套的实施细则。按照我市老龄工作发展的五年规划,积极发展和丰富老龄事业。慈善事业也有了一定的发展,捐赠规模仅在起步阶段。

2、加大推进殡改工作力度。开展殡改工作集中宣传,对全市经营性公墓的管理情况进行全面检查,继续加强对全市丧葬用品市场的监督、管理和定期检查。改建了市殡仪馆。市第二公墓正在兴建之中。乱埋乱葬现象有所控制。

3、完成部分行政区划调整和地名设标工作。完成了和****县七个乡镇的行政区划调整工作,我市新增区域面积475.5平方公里,新增人口18.8万人。开展了乡镇区划调整工作,将袁庄街道和田集乡合并调整为田集街道。堪界工作除新划入的部分外均得以堪定,边界地域社会稳定。主干道地名设标工作基本完成。

4、加强了民间组织管理工作。到2004年底全市共有社会团体208个,民办非企业单位247个,其中建立党组织社团25个、民办非企业单位16个。按照“培育典型、示范引导、突出主体、绩效明显”的思路,农村专业经济协会有了新的发展,登记的农村专业经济协会达25个,服务“三农”起到了积极的示范作用。

二、对社会建设和管理存在问题的思考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愈趋多样化,社会问题增加,社会矛盾增多,社会管理的难度加大。社会管理的法规亟待完善,社会管理的体系亟待健全,社会管理的体制亟待创新。因此,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推进社会管理的体制创新,是抓住发展机遇期,实现富民强市、奋力崛起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必然要求;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提高执政能力、巩固执政基础和促进社会稳定的必然要求;是激发全社会的创造活力、实现“四个”尊重、构建和谐淮南的必然要求。面临新的形式、新的情况,民政部门在社会建设和管理中所承担的任务艰巨,责任重大。为此要充分认识到当前所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一是城乡社会救助体系还不健全,财政投入自然增长机制没有建立,救助水平偏低,网络还不能适应工作开展的需要;二是社区建设工作的基础还不牢固,服务功能还不健全,部分社区的办公用房还没有妥善解决好;三是村务公开工作还不够扎实,部分村走形式的现象依然存在;村民的法治观念比较淡薄,宗族门头势力干扰选举和重选举轻管理监督现象依然存在;四是非农入伍数量不减,城镇退役士兵安置难度加大,自谋职业率较低,部分越战士兵、抗美援朝老战士、8023部队核辐射人员上访等影响了社会的稳定;五是城乡社会福利机构还不得到很好发展,社会化程度推进难度较大,关爱老人的活动处于初级阶段;六是行政区划还不见合理,部分区划规模较小,乡镇建制较多,村的规模小和数量多,制约了社会建设和管理工作的开展;等等这些都需要在今后社会建设和管理工作中加以探索和加强。

(一)多轮驱动,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在《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提出的社会管理格局中,党委领导是根本,政府负责是前提,社会协同是依托,公众参与是基础。只有这几方面有机结合,才能健康有序、科学有效地进行社会建设和管理。坚持党委领导,是社会管理的根本原则。在社会管理格局中,党委领导主要体现在:充分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以宽广的眼光观察社会,正确把握时代的要求,准确判断社会发展的形势,制定符合实际的政策;支持政府依法行政、依法管理社会事务;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和共产党员服务群众、凝聚人心的作用;不断改善领导方式和方法,提高化解各种社会矛盾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能力。实行政府负责,是履行社会管理职能的必然要求。在新的形势下,政府的主要职能是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在构建和谐淮南的进程中,应更加注重发挥政府在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中的职能作用。实现社会协同,是整合社会管理资源的必由之路。要充分发挥各类社会组织的作用,加强政府与社会组织之间的分工、协作以及不同社会组织之间的相互配合,这是社会建设和管理的必要环节。利用民间组织植根于民间的优势,发挥它们在提供服务、反映诉求和规范行为等方面的作用,这是健全社会管理体制、有效配置社会资源、加强社会协调、化解社会矛盾、加快发展社会服务、多方满足社会需求的必要途径。依靠公众参与,是社会管理的有效实现形式。要大力培育公众的参与社会管理的意识,不断拓宽公众参与的渠道,规范公众参与的行为。要使公众真正懂得建设美好家园、创造幸福生活、实现社会和谐,最终要靠自己。

(二)依法自治,充分发挥城乡基层自治组织协调利益、化解矛盾、排忧解难的作用,增强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的合力实践证明,社会建设和管理的重心在基层。要通过加强城乡基层自治组织建设,发挥其协调利益、化解矛盾、排忧解难的作用,在基层形成一个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社会管理体系,从而增强依法自治意识,共同参与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完善村民自治,健全村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实行村民自治,按照“健全村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的要求,突出重点、解决难点,加强协调、提高实效。一是要完善制度体系。针对我市农村实际,认真贯彻淮办秘[2004]97号文件精神,不断完善“四个民主”和村务公开及其实施办法和操作规程,建立和规范村务公开栏,开展示范引导活动,切实提高村民自治的制度化和规范化水平,为实施村民权利提供制度保证。二是要健全组织体系。在完成第六届村委会换届选举后,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培训活动,提高他们的业务素质和工作能力。加大力度建立健全以村委会、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村务公开监督小组、村民理财小组为主体的村民自治组织体系,加强其相互之间的协调配合。通过多种途径,处理好村委会与村党组织、与乡镇政府之间的关系,增强整体管理社会的合力。三是要加强村民自治与农村其它各方面工作的协调和配合。村民自治是农村基层工作的源头,并融入各项农村工作之中。为此要结合实际,将村民自治与发展农村经济、开展农村基层党建、建设农村精神文明以及加强农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等工作紧密结合起来,不断增强村民自治的吸引力、凝聚力和化解矛盾的能力,发挥村民自治的整体效果,把我市的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完善城市居民自治,建设管理有序、文明祥和的新型社区。城市居民自治是城市基层民主的基本制度,是城市基层社会建设和管理的统一体。一是完善居民自治,增强城市基层社会管理的合力。扩大基层民主,完善居民自治,是增强基层社会建设和管理的合力,构建和谐社区的根本措施。不断完善社区居民的自治功能,健全社区党组织和社区群众自治组织、居民会议、社区协商议事会等制度,吸纳社区内各方面人士参与社区管理,培育各类社区民间组织、志愿者组织,形成社区管理的合力。适时进行我市首届社区居委会的换届选举工作,开展培训工作,不断提高社区工作者的整体素质。增强社区居民自治意识和参与意识,开展“居务公开”活动,拟建立公开栏162个,让社区居民享有充分的知情权、管理权、监督权,维护好自己的合法权益。二是整合社区资源和社区服务,搭建为居民服务的综合平台。这是健全和完善社区管理体制的关节点,也是增强社区认同感和凝聚力的立足点。随着旧城改造的推进,目前我市有31个社区面临办公用房被拆迁或正在拆除,没有工作地点,为此需要进行资源整合,驻区单位要积极提供社区办公用房。同时,还要不断拓展社区服务的内容,充分挖掘和合理利用社区服务资源,重点发展面向居民的便民利民服务;面向老年人、残疾人和困难群众的社会救助和福利服务;面向下岗失业人员的再就业服务和社会保障服务;面向社区单位的社会化服务,积极开展自愿者服务。完善服务方式和手段,整合服务内容,在田家庵区开展建立“数子社区”示范服务,逐步实现社区服务的网络化、信息化,提高群众的满意率和参与率。三是丰富社区文化生活,创造文明和谐的社区氛围。充分利用社区资源,开展学习型社区建设和“星光老年之家”户外活动场所建设,通过多种渠道加强对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教育,为他们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积极开展“十佳市级文明社区”评选工作,丰富社区文体活动,开展和谐社区、文明社区、文明楼院建设,创造和谐共处、方便舒适、整洁优美的人居环境,提高城市的社会建设和管理水平。

(三)强化管理,充分发挥社会组织提供服务、反映诉求和规范行为的作用,增强管理社会的功能

依法管理社会组织,是社会建设和管理的重要内容,是完善市场经济体制,促进社会和谐和推动社会全面进步的必要手段。在社会建设和管理进程中,社会组织要以民间组织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核心,以提高民间组织能力建设为重点,推进管理体制创新,建立与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布局合理、结构优化、功能到位、作用明显的民间组织发展体系;建立法制健全、管理规范、分类管理、分级负责的民间组织管理体系。从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推进社会管理体制创新的高度,充分认识民间组织的地位和作用,着力培育发展经济类、公益类、农村专业经济协会和社区民间组织,引导科、教、文、卫、体以及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逐渐涌现的新型组织。目前,我市的民间组织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规模小、示范能力还不突出,为此我们提出要在近1-2年内培育出10个具有相当规模、较强辐射能力、示范带动作用的农村专业经济协会和5个服务社区、方便群众、示范标准的社区民间组织。加强对民间组织活动的依法监管,加大对非法和违法、违纪民间组织的查处力度,保证民间组织的健康发展。加强民间组织自律机制建设,坚持和完善归口登记、双重负责、分级管理的体制,提高管理和服务能力。健全以民间组织章程为核心的自律和内部管理制度。完善以“诚信”为重点的信息披露、社会评估和失信惩罚制度。加强民间组织的党建工作,确保民间组织正确的发展方向。

(四)整合资源,健全适应经济发展水平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提出,要“健全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相衔接的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救灾工作预案。在各县区完善救灾工作预案和救灾工作分级负责、救灾经费分级负担制度基础上,建立以灾害应急机制为主体,社会动员机制相配套的灾害救助体系,全面落实救灾应急预案,提高灾害紧急救助能力和减灾救灾综合协调能力,一旦发生灾害,要全力保证受灾群众的衣、食、住、水、医等基本需求和灾区的人心安定、社会稳定。大力推进社会救助体系建设。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市初步建立了以城乡低保、农村五保和灾民救助制度为基础,以临时救助、社会互助为补充,以医疗、教育、住房、司法等专项救助相配套,以优惠政策为支撑,形成政府责任明确,社会参与广泛,运转协调、资金落实、管理规范、网络健全的社会救助制度体系。城乡低保要科学界定保障标准和保障范围,真正发挥兜底作用;积极开展每年一度的社会捐助活动,做到互助互济;加大五保供养力度,提高和改善其生活水平;结合实际,积极开展城乡大病医疗救助工作,多渠道保障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权益。加快推进社会福利事业发展。目前,我市已经进入老龄社会,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到23.17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10%以上;残疾人约有13万。每年还有相当一部分孤儿和弃婴需要社会和福利机构抚养。老年人、残疾人、孤残儿童这一庞大的特殊群体,对经济、文化、社会生活和可持续发展将产生巨大的挑战和深远的影响。尤其是随着“家庭小型化”,使养老、助残、救孤服务需求日益增加。对此必须加快社会福利事业发展,逐步有计划地改造农村敬老院,建立市县(区)两级老年公寓,大力推进福利事业社会化,形成投资主体多元化、服务对象公众化、运行机制市场化、服务方式多样化、服务队伍专业化与志愿者相结合的新格局。鼓励社会力量兴办社会福利事业,发行福利彩票筹集社会福利金,研究“民办公助”、“公办民营”办法,提高民办民营的水平,务求在扩大社会参与上有新的突破。大力发展慈善事业,宣传“扶危济困、一方有难、八方援助”的传统美德,着力营造全社会都来关心、支持慈善事业的社会氛围。大力发展社会工作和社会服务,形成社会保障和社会服务的整体合力。

(五)合理布局,充分发挥区划和地名在社会管理中服务作用,积极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行政区划是社会建设和管理的基础,是区域经济、社会、科技发展的单位要素。实现区域和谐是社会和谐的根本要求,县(区)、乡镇、村(居)三级的区域和谐是构建和谐淮南的基源,而区划乃是工作的基础。从建市以来,形成了现有的区划建制。从我市现有的行政区划来看,为6个行政单元;从构建大城市的规模和人口来看,框架组合是不够的;从城市发展“三度”(外向度、扩展度、聚集度)来看,构建大城市人口应达到600—800万人;GDP达到800—1000亿元,必须对我市现有的行政区划进行战略性调整。从城市的长远规划来看,世界60个大城市,长远规划都在100年以上,200个具有活力的中等城市规划也在80年以上,从我市发展来看,规划的前瞻至少要在50年左右,立足长远,具有战略前瞻性的规划,才能保持城市具有较强的生命力,才能达到自然、开放,融入社会、经济、人文于一体的运行态势。从城市聚集度来看,也必须进行城市行政区划调整,现有的五个行政区域经过适度调整可作为四个区域单元来进行划分,保留潘集区、田家庵区,建立山南新区和西部城区。同时,将凤台县和潘集之间形成一个新区,做到区划总数不变,区域带动能力增强,真正达到互动的目的。此时,由现在的47个乡镇调整为30个,街道由现在19个调整为15个,真正实现东进南扩、互相促进、协调发展的目的,从而达到经济、文化和社会的互动。同时,我们建议市委、市政府要高度重视地名命名和设标工作,尤其是地名的命名工作,做到统一命名、统一管理、统一发布地名信息、建立全市地名名称数据库,彻底改变目前我市地名不统一、管理不规范、命名随意性的问题,逐步提升我市的城市形象和品牌意识,为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提供良好的氛围和环境。

篇3:对矿业开发体制创新的思考

一、现代企业创新财务管理体制的重要性

(一) 加强企部财务管理制度的创新能够满足企业管理的实际需求

企业整体活动的基础就是财务管理, 可以说财务管理是企业的管理的重中之重, 企业内部财务管理对企业的价值形态以及资金活动的管理, 通常是以资金和成本管理为中心, 通过有效的价值形态管理, 实现实物形态的管理。因此, 企业需要财务管理, 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 市场经济体制的客观要求需要企业财务管理制度的创新

在当前激烈的市场竞争中, 企业要想谋求生存与发展, 就必须要按照市场经济的实际要求来进一步地规范企业的财务行为。也就是说企业必须要按市场经济的实际要求去筹措资金、使用资金以及分配收益, 并通过创新管理体制来实现资金运用的合理性, 只有如此才能让企业在稳定生产经营的前提下, 不断增强自身的综合竞争实力以及经营风险抵御能力。

(三) 新的经济形势需要企业必须要加快创新财务管理制度的建设

近些年来随着经验的累积以及人才的不断培养, 我国的企业在管理水平方面已经得到了全面的提高, 然而当前我国的很多企业的财务管理, 仍然存在会计与财务不分的情况, 很大程度上财务也仅仅是作为会计的一个附属品而不被重视, 其工作的内容充其量也仅仅是控制成本费用而已。因此, 全新的市场经济形势对于企业现代财务管理制度的迫切需要, 也促使了我国企业财务管理制度的创新。

二、企业财务管理体制创新的基本内容

(一) 创新财务管理内容

工业经济时代背景下, 企业的财务管理对象主要以物质运动为前提的物质资本运动, 包含了物质资本的筹集、投入、回收与分配, 另外还包括对于实物资产的日常管理等方面。但是在全面到来的知识经济时代, 企业资本结构中知识资本则日趋占据了主导地位, 因此知识资本势必会成为企业财务管理的新一代重点对象。

(二) 创新财务管理目标

企业财务管理目标是企业整个财务管理工作的根本性指导, 财务管理目标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企业财务运行的发展方向, 并对财务管理的基本特征产生重要的影响。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 因此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确立也会随着经济形态的转化以及社会的不断进步而悄然改变。

(三) 创新财务管理观念

在传统企业向着现代化企业转型的过程中, 从企业财务管理上来说, 新局势开阔了企业管理的内容与范围, 这也对企业财务人员的专业素质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这就要求企业必须要在管理观念上实现一种根本性的转变。另外, 在产业的知识化过程中, 企业会出现大量的新业务、新问题以及新矛盾, 都需要我们应用正确地财务管理观念去处理和解决。

三、当前现代企业财务管理体制创新的注意要点

首先, 要不断加强教育和宣传, 使企业上下从领导者到普通的财务人员都能够充分地认识到创新企业内部财务管理制度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必须要统一思想、加强领导、提高认识, 并要始终将企业内部财务管理制度的创新与企业制度建设相结合;其次, 财政部门要加强指导, 促进企业内部财务制度的快速建立, 避免企业管理出现严重漏洞, 从而规避潜在的经济风险。为企业的有序经营与进一步拓展做好财务保障;最后, 要注意加强企业财务人员的专业培训, 通过各种培训、讲座等形式, 加强财务人员的会计理论以及市场经济理论知识的学习, 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业务水平, 要加强财务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 通过先进事迹以及榜样的力量来促进财务人员自觉遵守职业道德。

结论

综上所述, 不断创新企业的财务管理体制对于企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不仅关系到企业自身的经济利益, 更关系到社会经济的稳定, 从长远角度来说更关系到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经济社会的最终成败。尤其是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不断深入环境下, 我们更应该审时度势, 积极反思以往财务管理中存在的不足与漏洞, 积极探索、大胆尝试, 群策群力地去研究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的新体制, 从而拿出可行性建议, 并最终推动企业的又好、又快发展。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新时期全新的社会形势也为我国企业的经营与管理提出了更为严峻的挑战。财务管理对于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在当前激烈的市场竞争背景下, 不断变化的市场形势也要求我们企业的财务管理体制必须要紧随时代发展的潮流, 加快创新的步伐。本文尝试从企业财务管理创新的必要性、创新的基本内容以及实施的注意要点三方面内容入手进行简要的论述。

关键词:现代企业,财务管理,体制创新

参考文献

[1]王晓军.新型财会管理体制模式探讨[J].徐州教育学院学报, 2004.4

[2]杨银轩, 张秀利.创新国企财会管理体制的思考[J].煤炭企业管理, 2002.2

[3]陈瑜.企业财务管理体制创新之思考[J].会计之友, 2005.8

篇4:对矿业开发体制创新的思考

关键词:矿业工程;硕士研究生;学术创新;能力培养

引言:

研究生教育是高层次人才的培养,肩负着为国家现代化建设培养高素质、高层次创新型人才的重任。硕士研究生(以下简称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已成为当前我国教育界、科技界共同关注的热点。最新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也提出我国要进入到人力资源强国的行列,研究生教育就尤其重要。國务院学位委员会主任陈至立在2008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二十五次会议上明确指出,以增强研究生创新能力为核心,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以重大科研项目和国家重大工程为依托,加强研究生培养基地建设,创新研究生培养模式,强化研究生创新意识、创业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教育部曾在2002年就提出了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并多次下发文件、制定相关政策和措施,如建立创新人才基地、提出科技创新项目等,旨在提高人们对科技创新的认识,通过强化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提高我国科技创新能力。随着我国研究生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特别是矿业工程学科研究生数量的急剧增长,如何保证和提高矿业工程学科研究生培养质量,尤其是如何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研究生,已经成为各高校与相关科研机构必须解决的问题。本文作者结合自身多年从事矿业工程学科研究生教学与指导的经历,对矿业工程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认识作一些探讨。

一、加强矿业工程研究生教材建设

编写具有专业特色的高质量研究生教材是培养创新型研究生的一个重要前提。由于研究生教学有自身的特点,教学目标、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与本科生也不一样,因而所使用的教材也有很大不同。目前国内各高校对研究生基础课有统一的要求,使用的是全国统编教材,但是就专业课来讲,各个学校还没有统一,因此使用的研究生教材差异很大,有些院校所使用的研究生专业课教材还主要是教师所编写的讲义,且内容陈旧,很难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编写具有专业特色的高质量的研究生教材已经成为培养创新型研究生的一个瓶颈。针对这个问题,很多高校建立了“研究生教材建设基金”,其主要目的在于提升研究生的教育质量。正如白春礼院士所说,中科院研究生教材有四个原则——科学性、基础性、系统性和前沿性。科学性和基础性是强调研究生应获得比较系统的科学基础,系统性是保证研究生教材内容全面而广泛,前沿性是能够体现学科发展最先进的内容,使学生能了解该领域的最新知识。这也是加强矿业工程研究生教材建设所应该遵循的一个原则。

二、深化矿业工程研究生课程教学改革

研究生课程教学与本科生有所不同,要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必须使他们具备合理的知识结构。传统的教学方式灌输多、启发少,不利于创新型研究生的培养。因此在研究生教育中必须深化教学改革,优化培养方式,建立科学的教学体系。首先,要优化课程设置,课程设置不仅要注重研究生掌握系统的专业知识,而且要特别注重掌握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突出教学内容的前沿性、交叉性和启发性。同时还应加强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和融合,对部分有专长和特殊才能的研究生,培养计划可不受培养方案的限制,实行个性化培养和个性化管理。其次,改革教学方式,在研究生教学中,更应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研究生一般有较强的自学能力,采用讨论式、参与式、启发式的教学方式,不仅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使学生在课程教学中由被动接受转化为主动参与,实现角色的转变。在知识传授的过程中,以科学发展的实例引导研究生获取知识显得尤为重要,这就要求采用案例教学法来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美国高校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运用案例分析来激发研究生对所学内容的浓厚兴趣。应该说每个有能力培养矿业工程研究生的学校,其所从事的研究项目都比较多,老师对这些研究项目进行分析整理后可以形成很好的教学案例,这不仅可以提高研究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且能够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与创新灵感。

三、对矿业工程研究生培养模式进行创新

(一)试行科研团队指导研究生

古人语为师者的任务是传道、授业、解惑,如今站在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高度来看,导师除了承担授业和解惑的责任以外,还要担当评论者、支持者和帮助者等多种角色。首先导师要成为研究生最好的学术评论者,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研究生通过参加一定的科研实践,收集与实测大量的基础数据,在对实验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后,集中体现在研究生发表的学术论文和学位论文中。其次,导师也要当好研究生生活和个人成长的支持与帮助者。当前,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的总体思路是实行以科学研究为主导的导师负责制,建立新的研究生资助体系,要求导师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对研究生进行理想信念、人文素质和科学精神等方面的教育,对研究生的学术道德进行教育和监督。同时,还要关注研究生的生活、家庭和个人成长,在他们遇到生活困难的时候,导师能够像家长一样提供实际支持和心灵慰藉;在他们处于人生抉择的关键时刻,导师能够像朋友一般给予帮助、指点和疏导。由此看来培养研究生时对导师的要求是相当高的,尤其是矿业工程学科的导师要经常带领学生到矿山企业的生产现场进行相关的研究试验,导师一个人的时间精力及知识的深度广度都是有限的,加之现在指导的研究生人数都比较多,最好是一个科研或教学团队来指导研究生,从而弥补了导师个人的不足,为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研究生提供有力的保障。

(二)交流式培养研究生的探索

硕士研究生交流培养一般是在一年的时间内,由学校董事单位的指导教师进行培养研究生的教育教学模式。实施硕士研究生的交流培养模式可以产生良好的效果。首先,交流培养的模式开阔了其研究视野,拓宽了知识结构,避免了一校之内本、硕连读造成的知识结构单一的现象,可以吸取对方培养单位学风、教风和研风之长,实现优势互补,提高研究生的学术水平;其次,实施交流培养模式可以增强研究生的社会实践能力,为学生的择业及进一步深造奠定良好基础。此外,就交流培养活动中学校与董事单位双方导师的合作关系而言,通过研究生的交流培养,也加强了与学校董事单位导师的沟通与合作。这种沟通与合作主要围绕培养的研究生学业情况、科研能力以及各自内在潜力的开发而展开。双方导师的这种合作也是另外一种集体指导或团队指导,它对于研究生的科学研究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非常有利。

(三)面向国际拓展研究生的交流培养

除了在学校董事单位交流培养研究生外,打通国际教学科研交流的渠道,一方面经常聘请国外矿业工程领域的知名教授来校讲学、联合培养研究生及合作科研项目。与国际上的一些知名大学或科研机构间建立实质性战略合作关系,吸取外来先进的教学理念、知识资源与成果,以及先进的研究生管理方法等,对拓宽矿业工程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非常必要的。另一方面,要尽可能地创造条件,鼓励研究生尽量多地参加国际学术会议,甚至将研究生直接送到国外的合作单位进行培养,使研究生直接与学科前沿接触,扩展视野,增长见识,提升创新能力。在这一方面,西南科技大学已经做了较好的探索,如我校与澳大利亚联邦科学工业研究院勘探采矿所(CSIROExploration&Mining),通过五年多的相互交流合作,聘请了该所的首席科学家为我校的“讲座教授”,其每年不定期在我校工作2~3个月时间,直接参与学校矿业工程学科及实验室建设工作,为本科生和研究生开设了系列学术讲座,主讲一门研究生的课程,每年指导矿业工程的研究生1~2名。同时,学校还先后派出了多名青年教师及研究生到澳方交流学习与合作研究,极大地提高了西南科技大学在矿山与工程微地震监测技术应用领域的国内外知名度。

四、结束语

在建立一个创新型国家的新形势下,培养矿业工程研究生的创新能力是个系统工程,也是一个长期的不断创新思路的过程,需要考虑矿业工程研究生培养的全过程和各个环节。实践证明,凡是实力比较雄厚、发展速度比较快、研究能力比较强的重点大学,如重庆大学、中南大学、中国矿业大学、东北大学等,在这些方面都积累了很好的经验,这也正是地方高校与重点高校在培养矿业工程研究生上真正的差距所在,但是地方高校也要重视自身的区域优势与特点,大胆进行矿业工程研究生教育教学方法的创新,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探索出适合自身的创新人才培养之路。

参考文献:

[1]童洪志,邓文卓.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研究[J].科技管理,2009,11(6):138-144.

[2]刘国顺.对农科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认识与思考[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128(1):94-96.

[3]乔军,孟庆玲,陈创夫.新形势下培养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思考[J].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6):14-16.

[4]刘同娟,马向国.面向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研究生教学改革初探[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0,(1):150-151.

[5]徐亚清,王文利,王怡然.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协同学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2009,(6):45-47.

[6]雷兵,魏立安,黄宗升,等.研究生科研能力自我培养和提高的途径探讨[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09,32(3):85-86.

篇5:对我国锡矿业发展的几点思考

韦栋梁1,2何绘宇1,2 夏斌1

(1.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广州510640;2.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 100039)

摘要:我国锡矿资源具有分布集中,共、伴生矿多的特点;在对锡矿的开发利用过程中存在着集约化程度低、规模小,技术落后,产业结构不合理,产品科技含量低等诸多问题。我国锡矿业的发展必须依靠政府和企业的共同努力,通过宏观调控和政策的引导,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科技创新为手段,最终实现持续、健康发展。

关键词: 锡矿业资源可持续发展中国

Some views on the development of Tin Industry in China

Wei Dongliang1,2He HuiYu1,2Xia Bin1

(1.Guangzhou Institute of Geochemistry,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Guangzhou 510640 ,China;

2.Graduate School,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Beijing 100039 ,China)

Abstract: Tin resource in China is characterized by intensive distribution and abundant associated ores;during the tin resource exploitation, there are lots of problems, such as low collective degrees, small scale, laggard technique, irrational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low technological products.The development of Tin industry in China depends on the joint efforts of government and enterprises, directed by macroscopical control and policy, following the market demand, eventually realizes sustainable and sound development via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Key words: Tin industryResourceSustainable developmentChina

锡是人类最早熟悉和使用的金属之一,由于锡金属具有质软、延展性好、熔点低、易于冶炼、无毒、不活泼等化学性质,使得锡成为现代社会中重要的金属矿种,在国民经济和国防经济中有着广泛的消费基础。近年来,随着全球环保意识的增强以及微电子、化工等行业的快速发展,作为国际公认的“绿色金属”,锡的市场前景更显广阔。中国是世界上锡储量最大的国家,也是锡产量的第一大国,在世界锡市场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资料显示,2002年我国锡的储量和储量基础分别为170万吨和350万吨,占世界储量的27.9%和31.8%。2001年我国矿山锡产量为7.88万吨,精锡产量9.16万吨,分别占当年世界总产量的33.9%和35.6%,居全球首位。尽管锡是我国的优势金属矿种,但近几年世界经济的不景气和锡市场的波动给国内众多锡矿企业带来巨大冲击,企业的产量及利润持续下降,如国内锡矿的龙头企业—云锡公司在2002年主营业务利润

下降了50%并首次出现亏损,我国锡矿业的发展面临严峻形势。在这样的情况下,如何更好地发挥我国锡矿的资源优势,并将其进一步转化为产业及行业优势,使我们企业更从容地应对国际市场的波动和竞争,最终促进锡矿行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已经成为我国锡矿业必须面对的重要问题。本文总结分析了近年来我国锡矿产业的发展现状,并对锡矿业的可持续发展进行了探讨。我国锡矿资源的分布特征

1)资源分布集中

我国的锡矿资源丰富,在全国15个省(区)都有分布,但主要还是集中分布于云南、广西、江西、广东、内蒙古及湖南6省,这六省(区)保有储量占全国储量的98%。云南个旧和广西大厂是中国两个最大的锡矿产地,两地储量占全国锡矿储量的60%以上,其产量对世界锡矿市场有直接影响。大厂锡矿在2001年的“717”透水事件后停产整

顿,使得当年我国锡矿产量急剧下降,从2000年的11.24万吨减至9.16万吨,世界锡市场的价格也开始反弹。资源的绝对集中有利有弊,首先,有利于对矿产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的总体规划,有利于国家对矿产资源的管理,有利于矿产资源与企业资源的整合,有利于提升锡矿企业的国际市场竞争力,将企业做大做强,但同时,锡矿资源高度集中的矿区所产生的“四矿”问题将会更为突出。

2)原生矿多、砂锡矿少,共、伴生组分多

在我国锡矿资源中,原生锡矿占总储量的90%,而砂锡矿仅占10%。原生锡矿中,锡石硫化物型多金属矿床的储量约占总量的80%左右。由于砂锡矿多为露天开采,选矿流程简单,因此生产成本相对较低。我国以原生锡矿为主,这也增加了我们开采生产的成本和难度。此外,共、伴生组分多也是我国锡矿资源的一个重要特征。我国以单一矿产形式出现的锡矿只占12%,作为主矿产的锡矿占全国总储量的66%,作为共伴生组分的锡矿占全国总储量的22%。共生及伴生的矿产包括铜、铅、锌、钨、锑、钼、铋、银、铌、钽、铍、铟、镓、锗、镉,以及铁、硫、砷等。这些共、伴生组分如能回收利用,可拓宽和延长锡矿山的产业链条,提高矿山经济效益,具有巨大的综合利用潜力。我国锡矿资源开发利用的现状

1)锡矿企业众多但规模不大,以粗放式的生产开发为主,集约化、规模化生产的局面未能形成以云南个旧为例,除了云锡几家大矿山之外,还有140多户非国有矿山企业及依托这些企业生存的众多承包、联营个体采矿者。多数中、小企业的技术、资金不足,采选冶技术水平低,综合回收率低;一些企业只顾眼前利益,片面追求短期利润,采富弃贫现象严重。这都造成了资源的巨大浪费,也使矿山的服务年限急剧缩短,如广西高峰锡矿的100号矿体,设计开采年限是30年以上,实际上开采不到10年就已进入尾声。各企业各自为战,使得矿山的开发处于无序状态。整个矿区在制定、实施统一的开发规

划上存在严重不足,不单不利于合理地开发现有资源,也给矿区的中长期发展也带来诸多负面影响。规模过小的企业不具有太强的市场竞争力,难以应对国际锡矿市场的波动,易造成竞相压价的恶性竞争和行业内耗,不利于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

2)矿山的环境污染和地质灾害问题严重

锡矿矿山开发排出的废水、废气和废渣严重破坏着矿区环境:矿山废水主要来自采矿生产中排出的矿坑水、废石场的雨淋污水和选矿厂排出的洗矿、尾矿废水,这些废水不但污染矿山周围的农田、河流,破坏生态平衡,部分重金属有害物还会通过食物链直接危害人体健康;在矿山生产中的凿岩和爆破会产生大量的CO、NO、CO2气体和粉尘,有时还会产生SO2等有毒有害气体;此外,矿山采选过程产生的废石尾矿等固体堆积物不但占用大量土地,还成为破坏环境的新污染源。由于管理不到位、安全意识不足等多方面原因,我国锡矿业曾多次发生重大的地质灾害和安全事故,最典型的莫过于南丹“717”透水事件,而仅云南个旧锡矿区就存在10余处滑坡、泥石流、陷落、地裂等地质灾害。日益恶化的矿山地质环境给矿产开采带来安全隐患,也直接影响到矿区居民的生存环境和生命财产安全。

3)后备储量不足

尽管我国的锡储量居世界第一,但经过多年的开采,再加上勘查投入不足,许多矿山已进入资源危机时期,部分矿山已经相继闭坑或转产。以云南个旧锡矿区为例,我国最大的锡矿企业—云锡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已经办理或正在办理关闭、破产的矿山有11座,占公司原有矿山数的68.8%;而广西大厂的特富矿体—高峰锡矿的服务年限也仅剩下5年。后备储量不足是我国锡矿业发展面临的首要难题。

4)开采及冶炼技术落后,综合利用率低

相比国外采选冶工艺设备的高效智能化、机械化和节能化,我国锡矿行业的技术水平总体较为落后。以云锡集团为例,该公司尽管近十几年来加大设备投入,陆续引进

和研制了部分采、选矿自动化设备,并不断改进冶炼工艺,在部分领域已经达到世界领先水平。但限于资金、技术等多方面原因,许多新工艺和设备尚未能全面推广应用。而国内大部分中、小矿山的开采和选矿手段仍然十分落后,在低效率高成本的层面上运行。我国锡矿多为共、伴生矿,锡矿开发过程中产生的尾矿及矿渣中蕴藏着丰富的共、伴生金属矿,但对共、伴生矿的利用还未能形成规模和效益。尾矿大多被用来修库贮尾,没能将资源充分利用起来,造成资源浪费。

5)生产出口多以粗加工或未加工的产品为主,深加工产业发展缓慢,科研投入不足,产业结构亟需调整

我国作为世界重要的产锡大国,也是锡消费大国。2004年,中国产锡11.7万吨,同时锡消费量达到8.4万吨。我国锡业的产品主要为精锡、焊锡、锡基合金等初级加工产品,品种较少,技术含量相对较低。作为世界重要的锡出口大国,我国每年也从日本、韩国等国进口大量的深加工锡产品,而其原料则是源自我们国内出口的初级产品。在国际市场上我们只是在低附加值的初级加工产品市场上依靠资源优势占有一席之地,但在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的深加工产品市场,我们要远落后于日本、美国等发达国家。我国锡矿产业的结构不合理,以技术含量低的粗加工产品为主,产业链条过短,资源优势未能形成产业优势,不利于我国锡业的可持续发展。我国锡矿业可持续发展的思考

1)充分发挥我国锡矿的资源优势,以资源调配市场

以大型矿山企业为龙头,通过资源整合等手段,逐步形成行业优势,通过对资源的调配降低市场波动对锡矿企业的影响和风险。近几年以来,锡矿行业发展最显著的特点就是行业的集中度进一步提高,资源向具有竞争力的企业集中。在这种形势下,我们应加快资源整合的步伐,加大力度,尽快塑造出一批更具国际竞争力的企业来。云南省的新云锡集团即是一个典型的成功例子:在云南省政府大力推进企业整合资源、加快工业企业发展的形势下,云锡与昆明贵金属研究所两大优势企业重组为新的云锡集团,成为集研发和加工为一体的世界级稀贵金属提炼及研发生产加工的大企业,在行业内竞争能力大为增强。新的云锡集团在2004年锡产量达4万吨,销售收入40多亿元,产能已雄居全国第一、世界第二,发展态势良好。在资源整合的基础上,国内相关企业应紧握资源优势,以市场容量为导向进行开采,保持锡市场产量的稳定,避免出现无序竞争、竞相压价的情况;在销售中建立市场销售信息共享关系,在国际市场销售策略上协同作战,适当地控制销量,形成一定的市场强势,从而获得比较好的经济效益,保证我国锡矿行业的良性发展。

2)加强锡矿资源开发规划的编制和实施

综合矿区内各矿床的储量、类型、分布等信息,制定合理的开发规划。应以寻求最优开采率,保持锡矿资源有序、适度开发作为矿区规划的基础,同时顾及矿区周边的生态环境。积极改善矿山布局不合理的状况,以规模化、集约化的生产方式对锡矿资源进行开发,关闭开采规模过小的矿山。对锡矿资源实行有序开采,对技术难度或开采成本较高的贫矿可先采取战略保护,根据技术、资本和市场状况制定好开发顺序。

3)整顿锡矿业开发秩序,规范锡矿业产权市场

继续完善矿产资源管理的法律法规,加大实施力度,严厉打击无证勘查和盗采。进一步加强对探矿权、采矿权的管理,提高透明度,严防违法违规审批等行为。

4)加大地质勘查投入和找矿力度

锡矿资源储量是决定锡矿企业竞争力的首要因素,积极开展地质勘查和找矿是矿产行业发展的基本。首先要制定资源枯竭矿山的补充勘探规划,努力延长危机矿山的服务年限。在大中型矿山深部和外围坚持找矿,并继续加强成矿区带的矿产勘查和预测。

5)改进采选冶工艺和设备,提高生产效率和综合利用率

根据各企业的实际状况,逐步改进生产工艺、更新过期和效率低下的设备。在积极引进国外先进工艺及设备的同时,必须加强自主研发,尽快提高我国锡矿的采选冶技术水平。重视共、伴生矿的综合开发及尾矿的回收利用,加大这方面的投入,可提升矿山的经济效益,拓宽锡矿企业的产业面。

6)调整产业结构,生产经营集约化

锡矿的开发利用应向集约型的生产方

式靠拢,加强科技研发,以资源的深度加工为新起点延长产业链条。锡矿产品的深加工能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大幅度提升经济效益,优化锡矿产业结构,将我国锡矿的资源优势转化为商品、经济和产业优势。

7)改变思维,走可持续发展路线

积极学习和汲取先进的矿业管理经验,改变过去单纯追求短期利益的片面管理思维,逐步采用清洁生产的思想和技术路线对矿山进行开发。这不仅有助于提升矿山企业的综合效益,也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矿业开发所带来的环境污染等社会问题,是矿区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结语

尽管2004年以来,世界锡市场表现出复苏的迹象,锡产品从供过于求变为供不应求,价格也有所回升,锡矿企业一扫前几年的低迷。但暂时的复苏不能掩盖我国锡矿行业所面临的诸多问题,要使整个行业可持续的健康发展,就必须正视和解决这些难题。一方面,政府应加强宏观调控,积极推动锡矿企业的资源整合和锡矿产业结构调整,整顿锡矿开发秩序和矿业产权交易市场,为锡矿企业的生产经营提供健康、良性的发展环境;还要加大地质找勘查投入,重视危机矿山接替资源找矿,延长现有矿山的服务年限,为锡矿行业的发展打下坚实的资源基础。另一方面,锡矿企业也应把握住国际锡市场的动态,以市场为导向进行产业开发;改变传统思维,以集约化生产、规模化经营为目标,加强科研开发,通过技术创新提升企业的生产力和竞争力,积极拓宽和占领锡消费领域。只有通过政府和企业的共同努

力,我国锡矿业才能更好地面对机遇和挑战,实现可持续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陈峻,王汝成等.锡的地球化学[M].南

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1-11.[2] 国土资源部信息中心.世界矿产资源年

评2001-2002[M].北京:地址出版社,2003,155-162.[3] 刘光亮,秦德先,范柱国.云南省锡矿

资源与可持续发展[J].矿产保护与利用,2005(2):9-13.[4] 张岚.浅谈锡价低迷时期我国锡矿业的发展[J].有色金属设计,2003,30(3):1-6.[5] 梁活,董仁生.高峰锡矿现状及可持续

发展对策[J].南方国土资源,2003(3):24-25.[6] 李新冬,黄万抚.矿产资源开发中的环

境影响与防治措施[J].中国钨业,2003,18(3):30-33.[7] 耿文辉,贾国相,蔡宏渊.对广西丹池

锡多金属找矿评价[J].中国矿业,2004,13(2):44-47.[8] 何载福.从全球市场容量看广西有色金

属发展发展战略的定位[J].企业天地,2003(6):22-23.――――――――――――――――――

篇6:对矿业开发体制创新的思考

按照市委关于推进开发园区体制机制创新的总体部署和要求,台安作为全市的先行试点县,坚持高标准定位、高起点开局、高效率推进,做到边探索边改革,权力下放、全员聘用、财政统计、目标管理、绩效考评等工作有序开展,有效解决了“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的问题,极大调动了干部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两区一城”各项工作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生机与活力,无论是项目工作,还是基础设施建设,都取得了显著成效。

1、着眼于“权力如何下放”,推进领导体制创新,做到了权责明确。建立权责一致的领导体制,明确下放什么权、怎么下放得合理,才能确保开发园区改革的顺利进行。一是下放用人权。制定了《台安县“两区一城”体制机制改革协调工作方案》、《关于创新“两区一城”选人用人机制的实施意见》,明确了除“两区一城”领导班子外,内设机构和其他人员都由“两区一城”管委会聘用;公选干部由“两区一城”管委会负责提出岗位名称、人选条件;中层及中层以下干部的绩效考评办法由“两区一城”管委会制定,并负责考核;新录用人员档案由“两区一城”管委会负责管理。二是下放管理权。围绕简政放权。

讲、民主投票的方式,推荐产生33名中层干部;注入活水即实行由外省命题判卷、聘用外市人员担任面试评委、优先考虑外地人员的“三外”方式,面向全社会公开选聘3名中层干部。目前,我们已经完成了笔试、面试、考察等环节,三个岗位的第1名均来自经济较发达的地区。此外有1名工作在浙江省扬州市、毕业于中国科学院生态学专业的博士研究生被我们专门选聘到经济开发区任职。一般干部聘用时,做到了双向选择,公开选岗,岗位选人,综合评定,全员聘任,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二是靠激励管干部。按照合理赋值、量化评分、奖优罚劣的原则,建立岗位分类和职级分层次相结合的绩效考评体系,做到人人肩上有指标,人人心中有目标。如八角台新城实行分类分岗考核,招商部门和综合职能部门分别实行“541”和“6211”指标考评,这样既体现了部门的职能特点,又突出了部门的工作重点,从而使工作目标更明确,工作效率更高。按照“以岗定薪、能者高薪”的分配原则,建立以绩效工资制为主体的薪酬分配形式,实现按劳、按绩、按效分配相结合。如经济开发区对民主测评合格的人员,聘用后执行岗位工资、绩效工资、奖励工资、补贴四部分组成的绩效工资制度,对民主测评出的4名不称职工作人员,聘用一年内不执行绩效工资制度,而是采取将本人现行档案工资的70%作为岗位工资,其余30%作为绩效工资的办法,根据年底考核得分比例确定应发工资,一年后民主测评再不称职的,开发区将与其解除聘用合同,实现了职务能上能下、人员能进能出、收入能多能少。三是凭绩效用干部。为激发干部活力,“两区一城”管委会把绩效考评结果作为职级升降、收入增减、人员去留的基本依据,真正做到凭实绩用人,看民意用人。如经济开发区对考核排名末位的副科级以上领导干部亮黄牌,连续两年排名末位的做降职处理,连续三年排名末位的免职;对考核排名末位的一般干部亮黄牌,连续两年排名末位的亮红牌,由开发区管委会另行安排工作,实现了有为者有位、多劳者多得、实干者实惠。

篇7:我国农村经营体制创新的思考

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是我国农村的基本经营制度,必须长期坚持,不断完善。与任何经济体制一样,农村经营体制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也应当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创新是在稳定基础上的完善、继承基础上的扬弃,必须妥善处理和解决好“路径依赖”问题。最近,我到辽宁、广东、湖南、河南等地农村,就此进行了专题调研。调研中,许多同志认为,土地实行股份合作既是土地制度的创新,又是经营体制的创新,符合新时期发展农村先进生产力的方向和要求。应当认真研究并逐步加以完善。

一、发展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的重大意义

农村土地实行股份合作是近年农民在实践中创造的一个新事物,其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积极影响已经显现出来。

(二)有利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实行土地股份合作制将土地承包经营权作股量化,参与分红,无论对承包户、集约经营者,还是外出打工者,其收入都有较大幅度增加。承包农户的获益包括三个层次:一是可得到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收益;二是可得到股份分红;三是可优先在本公司就业。从理论上分析,以上获益形式既体现土地资源的真正价值,又体现劳动的价值;农民既可获得劳动报酬,又可获得生产要素报酬;农民既是生产者、劳动者,又是经营者、投资者。对集约经营者来说,由于土地产权更明晰,可以放心地对土地增加物质和技术投入,实行规模经营,获得规模效益。对外出打工者来说,不仅土地承包经营权长期不变,而且还有股权收益。大连市金州区向应现代农业园区实行土地股份合作制,189户农民将3057亩土地入股,每亩为一股。《章程》规定无论公司盈亏,都要每股保底收入200元。2002年每股分红100元,再加上保底收入,每亩收入共300元,是过去种粮收入的3倍,同时,股民还可优先承包本公司大棚,其收入与公司五五分成;在本公司工作的股民,一般男工年工资8000元左右,女工年工资6000元左右。

(三)有利于维护失地农民的合法权益。近几年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大量农村土地被征且补偿标准极低,不平等的土地产权交易严重损害了农民的权益。农民反映,对农民征地采用的是“计划经济”,对开发商用地则实行的是“市场经济”。有的专家讲,如果说计划经济时代的“剪刀差”让农民付出了6000至8000亿元代价的话,改革开放以来通过低价征用农民的土地,最少使农民蒙受了2万亿元的损失。湖南省长沙县咸嘉新村2002年列入长沙市城市整体规划,农民改居民,村委会改居委会。全村有670亩地,经测算20%用于解决农民居住,80%用于建设开发。该村将每人55平方米生产开发面积作为村集体的一股,集体统一开发经营,经营利润按股分红。通过房产开发、物业经营等,增加了集体收入,保障了劳动力就业。2003年每个村民分配收入3000元。通过土地入股、集体统一经营的形式,确保了集体土地和经营性财产保值增值,使失地农民在生活和增加收入方面,有了稳定的制度保障。

实行土地股份合作制,土地变资产,农民变股东,建立股东代表大会,有效维护了农民的土地合法权益。如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西夏村股份合作社和北京市丰台区的农村股份合作社的董事长,以法人身份代表股东与征地部门进行谈判,讨价还价,有效维护了农民的合法权益。

(四)有利于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农村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实行股份合作制,为壮大集体经济开拓了新路,通过集体股分红或在收益分配前提取公积金和公益金,为公共福利设施建设等提供了资金支持,改善了农村的生产和生活条件,推动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过去集体经济名义上“人人有份”,实际上与个人利益不挂钩,经营决策往往由个别或少数几个干部说了算,常常出现决策失误,甚至导致腐败。实行股份合作,农民直接参与民主管理、民主决策,从制度上改变了少数人说了算、村干部独断专行的做法。东莞市竹尾田村在实行股份合作制的过程中自始至终贯彻了农民自愿、民主讨论、民主决策的原则。如对股份合作章程讨论,先后8次征求农民意见,向农民进行问卷调查,并将结果公示。由此,形成了人人关心集体、人人维护集体的良好氛围。

(五)有利于促进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创新和完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重新获得了土地经营权,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但是,集体经营的财产和土地的产权关系十分模糊,农民虽然是集体财产和土地的真正所有者,却不清楚自己在集体财产中的具体份额和应当享有什么权利,更不能直接分享集体经营的收益。实行土地股份合作,明确土地承包经营权股权化,将土地作为资产折股量化到个人,实际上是在保持农户土地承包经营权长期不变的基础上,以股份的形式进一步确认和完善了它的财产权,特别是收益权。土地承包经营权不管是自己使用还是采用其他方式流转,其收益权都是单一的,如租赁只收取租赁费,转包只收取转包费(种地不赚钱时可能还收不了转包费);而实行股份合作,其收益权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保底收入”,一个是“股份分红”。将土地承包经营权股份化,不是将土地分给个人实行“私有”,它是在保持土地实物形态不改变其集体所有的前提下,在价值上以股份的形式将集体财产和土地量化到社区每个成员,这既保证了公有制财产不可分割,也保持了土地承包经营权长期稳定。通过折股量化,每个成员都能了解自己在集体资产中的份额,使过去笼统的、无差别的、抽象的集体所有,转变为具体的、有差别的、活生生的个人按“股”所有、共同占有。总之,股份合作制既融合了股份制的组织治理结构,按股分红特点,又体现了租赁特点,不管股份合作企业盈亏,股民都享有“保底收入”,也吸收了合作制“一人一票”参与民主管理的原则,形成了一种新型的产权结构和运行机制。这种组织形式是农村集体经济的一种重大组织创新和制度创新。

二、实行土地股份合作的主要形式

实践中,土地股份合作主要有三种形式:

二是将农户土地承包经营权股权化。它的主要特点是将原社区集体经济组织发包给农户的承包地经营权作股,组建新的股份合作组织,对入股土地实行统一规划、开发和经营。股份合作组织直接经营或者代表股东与企业签合同或进行租赁等形式。广东省的南海、顺德、三水共有土地股份合作社2717个,入股土地面积146.5万亩。南海区顺镇“万顷洋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实行土地经营权入股,独立核算,按股分红。目前该示范区首期工程建设包括3个股份合作联社、10个股份合作社,吸引19家农业企业参与,引入资金6000多万元,经营面积4000多亩。每亩保底收入600元,2003年每亩分红500元,两项每亩共收入1100元,大大高于自己种植粮食的收入。同时,劳力还可以在本区从事农业经营或外出打工,有300人直接在园区工作。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现在的农村土地股份合作还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各地尽管创造了一些好的经验和做法,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有:

(一)产权组织定位不清晰。实行土地股份合作,有的是建立股份制企业,有的是建立股份合作公司,有的是建立股份合作社。由于改革的目标定位不清,引发不少矛盾,农民的权益缺乏有力保障。

(二)法人资格确立无依据。农村股份合作是合作经济的一种形式,不同于工商法人,也不同于行政事业单位法人,更不同于社团法人,它既承担着发展集体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职能,又承担着社区公共管理的职能。由于目前我国还没有农村合作组织法,地方在进行农村股份合作改革时,往往无法可依。

(三)经营机制转换不到位。多数股份合作组织目前还处于明晰产权解决收益权的阶段,对转换经营机制、实现制度创新还重视不够。虽然大多建立了股东代表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并在章程中规定了“三会”的职责和权限,但在实践中“三会”的职责并没有真正得到落实,重大事项还是支委会或村委会说了算,出现新的“政企不分”。

(四)实施运作机制不规范。主要表现,一是土地股份合作章程不够完善。股东的身份不明确,一些村社《章程》对承包土地的农户变成股份合作社成员后,享有30年的股份分配权的规定还不明确。二是对土地入股后由于公司经营亏损出现的风险,缺乏妥善的处理办法和相应的风险防范机制。农户虽可以退股,享有“保底收入”,但由于缺乏明确的制度保障,仍存有“后患”。

四、几点启示和建议

启示一,发展土地股份合作必须统一思想认识。目前,对农村土地所有制问题主要有三种观点,一种是将土地收归国有,一种是实行私有,再一种是认为应在30年承包期的基础上明确承包农户可长期使用。第三种意见符合《农村土地承包法》的精神。可以说,土地股份合作就是第三种意见的具体体现。它有助于在进一步强化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基础上,明确土地承包经营权具有物权或准物权性质,即土地变资产,经营权股权化,使土地这一稀缺资源,作为资产或资本,按照市场规律参与市场竞争,优化资源配置,成为保护农民土地收益权的制度保障。

启示二,发展土地股份合作必须有明确的定性和定位。应通过立法,明确土地股份合作是合作经济性质,发展方向是建立股份合作组织,一般不宜实行公司制。股份合作制是在坚持合作制基本原则的基础上,吸收股份制的股权设置、组织治理结构等因素的一种新型合作经济组织,应明文规定其特殊的法人地位。

启示三,发展土地股份合作必须坚持依法自愿、具备条件,不搞“一刀切”。实行土地股份合作试点,一般应具备以下四个条件:一是试点单位人多地少,农业劳动力可以有效地转移到二、三产业;二是参与土地股份制的公司,其产业发展前景好,效益明显,企业资信度高;三是立足本地优势产品,农业产业化经营搞得较好,农产品加工增值效益较高;四是当地领导班子组织能力较强,多数群众对土地股份合作有内在要求。

启示四,发展土地股份合作必须建立风险保障机制,确保土地收益。这是实行股份合作制的基本出发点和归宿,也是衡量土地股份合作是否成功的主要标志。在项目选择和制度设计上要经过认真研究和科学论证,必须建立风险保障机制,确保农户入股土地的安全和收益。要十分明确,当投资企业出现经营亏损时,要保障农民入股的土地能及时收回;当股份合作公司(组织)破产时,要保障农民作为第一清偿人(即优先保证把剩余资产清偿给农民)。

启示五,发展土地股份合作要与农业产业化经营有机结合。土地股份合作是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利益联结机制是农业产业化能否顺利发展的“生命线”。主要有三种形式:一是合同(契约)联结;二是合作联结;三是产权联结。前两种联结形式,难以达到“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目的,惟有产权联结,才能做到既连利又连心,是最紧密的利益联结形式。在这种形式下,农民既是劳动者,又是资产所有者,是企业的主人,农民可直接参与民主管理和民主决策。

为促进土地股份合作进一步健康发展,要加快相关立法进程,制定相应政策,加强工作指导。

(一)明确土地股份合作的法律地位。股份合作经济组织是农村合作组织的一个重要类型,有关部门在起草《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法》时应给予充分体现,明确股份合作组织的法人地位,依法登记。

(二)完善土地股份合作的风险保障机制。建议有关部门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示范章程,确保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和收益权。引导和帮助龙头企业与农民建立风险保障制度,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经济共同体。

(三)制定扶持土地股份合作制发展的优惠政策。鼓励农产品加工和营销企业积极参与土地股份合作。对大宗农产品生产特别是优质粮食生产的加工和营销企业,在开展农田规划、科技投入、质量标准建设、市场开拓等方面,国家应给予重点扶持。

篇8:对矿业开发体制创新的思考

由此, 笔者认为, 进行国有企业纪检监察体制创新, 不失为强化国有企业党风建设和反腐倡廉工作的一条现实而有效的途径。

一、国有企业纪检监察体制创新的必要性

纪检监察体制机制建设是反腐倡廉建设的重要内容。改革开放以来, 党和国家适应反腐败工作的需要, 不断进行纪检监察体制机制改革, 对国有企业的监督管理进行积极的探索和创新, 为企业党风建设和反腐倡廉工作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证。但随着反腐倡廉实践的发展, 国有企业纪检监察体制不科学的问题日渐显现, 成为制约反腐败斗争深入进行的一个重要因素。

目前, 国有企业纪检监察机构作为国有企业内部监督党纪政纪实施的专门机构, 一般纪检、监察部门实行合署办公。企业纪检部门侧重于对党纪的维护, 既受本企业同级党委 (党组) 领导, 同时又接受上一级纪检部门 (地方纪工委) 领导, 即所谓的“双重领导模式”。企业监察部门则侧重于对国家法律、企业政纪的维护, 只接受本企业主要行政负责人的领导, 看起来是“单重领导模式”, 但由于企业监察部门负责人都是由纪检部门的副职 (纪委副书记、纪检组副组长) 兼任, 纪检监察又是合署办公, 这样监察部门负责人实际上接受党委、行政负责人的同时领导, 总体而言, 企业纪检监察实际运作体制还是“双重领导模式”。

自1980年党中央确定省 (市、自治区) 以下各级党的纪检机构 (包含企业纪检机构) 的领导关系由受同级党委领导改为受同级党委和上级纪委双重领导以来, 这种体制为国有企业开展反腐倡廉工作起过积极而巨大的作用。但新形势下国有企业党风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呈现出新的特点和规律, 主要是行政权力的高度集中和市场经济条件下利益交换的普遍要求相碰撞, 导致权力寻租行为大量滋生和蔓延。要改变这种状况, 建立对权力运行的有效监督机制, 以权力制约权力, 就显得刻不容缓。但是在双重领导体制下, 企业纪检监察机构缺乏独立性、权威性, 所发挥的监督作用也有限。

1. 企业纪检监察部门对同级党政组织及其主要领导人员无法实施有效监督。

党章和其他党内法规、行政监察法规赋予了各级纪检监察部门对同级党政组织及主要领导人员的监督职责, 理论上讲, 纪检监察部门受双重领导, 纵向横向都接受领导, 都可以发挥作用, 应该无所顾忌。实际上, 各级纪检监察部门都以横向的同级党政领导为主, 主要在同级党政的领导下开展工作, 因为其人权、财权、物权、事权等都主要掌握在同级党委和行政手中, 形成了监督主体隶属于监督客体, 监督客体比监督主体有更高的权力和权威的局面。在这种体制下, 企业纪检监察部门对于同级党政组织及其主要领导人员就基本处于不能监督、不敢监督、不准监督的尴尬境地。多年来, 各级国有企业党政“一把手”落马的人不在少数, 但很少有人是同级纪检监察部门揭露出来的, 这就很能说明这个问题。

2. 企业主要领导人员的道德自律和上一级纪检监察部门的监督效果有限。

目前, 对企业主要领导人员的监督主要依靠两种途径, 一是来自上一级纪检监察部门的监督, 二是企业主要领导人员的道德自律。其实这两种途径的效果都有限。上一级纪检监察部门的监督虽然有权威、有力量, 但是由于不处于同一个管理层级, 缺乏对日常事务动态的了解, 不能及时进行事前的防范和监督, 一旦出现问题就是惊天大案、无可挽回。这就是人们常说的“看得见的管不着, 管得着的看不见”, 这也是企业“一把手”案件多是窝案串案的重要原因。另外, 个人道德自律毕竟是软性的, 只对道德高尚、自律自省的领导人员起作用, 我们不可能把国有企业的命运、全体员工的命运完全寄托于企业主要领导人员的道德自我完善上。

3. 企业纪检监察部门对同级党政主要领导人员以下的党员干部实施监督的有效性难以保证。

按照干部层级管理的原则, 企业各级纪检监察部门监督检查的重点对象主要是同级党委、行政选拔任命的党员干部。由于个人友情、业务往来、血缘纽带等原因, 这些党员干部和上级党政领导之间一般都建立了比较密切的工作关系。在双重领导体制下, 企业纪检监察部门查办这些党员干部违法违纪案件时, 又必须取得企业同级党委、行政的同意。因此, 对于这类案件要不要查, 查到什么程度;对违法违纪的党员干部要不要处理, 处理到什么程度, 主要不是取决于纪检监察部门的意见, 而是同级党委、行政的态度。当纪检监察部门的意见与同级党委行政的态度不一致时, 纪检监察部门很难坚持自己的意见。由此出现一些企业干部不是以党纪国法、企业规章作为是非标准, 而是以主要领导人员的好恶作为是非标准, 编织人情网关系网, 当出现问题时想方设法寻找保护伞, 逃避党纪政纪处罚和国家法规制裁。有的企业领导甚至让举报线索跑风漏气, 造成举报人和知情者付出惨痛的代价, 教训十分深刻。

二、国有企业纪检监察体制创新的可行性

国有企业纪检监察体制创新, 既是历史的继承和发展, 又是现实的必然选择。无论从历史经验, 还是理论基础上看;无论从国际案例, 还是国内尝试上看;无论从社会发展, 还是从改革趋势上看, 改革国有企业纪检监察体制, 实行纪检监察部门垂直管理, 是完全可行的, 也是势在必行。

1. 从历史经验来看, 马列主义政党一直积极进行纪检监察监督体制的探索和尝试。

在马克思、恩格斯时代, 德国社会民主党设置过监察委员会, 专门监督中央委员会的工作。在列宁时代, 1920年列宁就建议成立一个由党的全国代表大会选举产生同中央委员权力平行的监察委员会来加强党内监督。后来俄共 (布) 在多次决议中都明确规定党的监察委员会和同级党的委员会在组织上是平行的, 不存在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俄共曾实行过与党委平行且垂直领导的党内监督体制。列宁逝世后, 斯大林改变了列宁时期监察委员会与党委平行行使职权的监督体制, 造成他独断专行、个人崇拜, 教训深刻。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 曾出现过与党委平行的监督机构, 1927年4月党的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选举产生的党内专门监督机构——中央监察委员会, 就具有这种性质。建国后的50年代, 党通过修改党章建立了这样一种监督体制:县团级以上设立纪检机构, 在同级党委和上级纪检机构的双重领导下行使监督权。这些可贵的历史经验和教训, 值得我们借鉴和汲取。

2. 从理论基础来看, 中国共产党一直鼓励和提倡进行纪检监察监督体制创新。

早在延安时期, 毛泽东在回答民主人士黄炎培提问时, 就说要用民主监督跳出“人亡政息”的周期率。十年动乱结束后, 邓小平在《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一文中深刻而明确地指出:“我们过去发生的各种错误, 固然与某些领导人的思想、作风有关, 但是组织制度、工作制度方面的问题更为重要。这些方面的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 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 甚至走向反面。”很显然这里所说的制度改革包括监督体制改革。江泽民同志把“依靠体制创新抑制腐败现象”作为我们党反腐倡廉工作实践中的一条重要经验。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坚持深化改革和创新体制, 加强廉政文化建设, 形成拒腐防变教育长效机制、反腐倡廉制度体系、权力运行监控机制。”党的各个时期领导人有关监督体制改革的论述, 为我们思考和总结现行纪检监察体制得失, 大胆改革创新提供了思想和理论武器。

3. 从社会发展来看,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持续加大纪检监察监督体制创新力度。

1978年12月,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重建党的纪律检查委员会。1982年, 党的“十二大”党章对县级以下基层组织纪检机构设置作出规定, 使纪检机构从上到下成为完整的系统。1986年12月, 六届全国人大党委会决定恢复监察部。1988年春, 全国县以上行政监察机构基本建立。1992年10月, 党中央、国务院决定改革纪检监察管理体制, 实行合署办公, 一套工作机构, 两个机关名称。合署后的地方纪检监察机关实行本级党政和上级纪检监察机关的双重领导, 这样就基本形成了今天仍然处于主流地位的纪检监察领导体制。对于单重领导体制而言, 双重领导体制是一个不小的进步, 其中已经包含了垂直领导因素。在实际工作中, 上级纪检监察机构普遍加强了对下一级纪监察机构的归口指导, 上下之间密切了业务关系、加强了纵向沟通, 使纪检监察机构的独立性、权威性日益增强。

4. 从国际视野来看, 进行廉政监督体制创新国外已经有很多成功的范例。

西方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 多数实行三权分立, 让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三权垂直独立、相互制衡, 以权力制约权力, 值得我们研究和借鉴。新加坡、香港对廉政监督机构实行垂直管理。新加坡设有直属内阁总理领导的贪污调查局, 局长由总统根据内阁或其常设机构执行部长的建议和推荐任命, 局长只对总理负责, 不受其他任何人的指挥和管辖。我国香港特别行政区设有直属特首领导的廉政公署, 廉政公署只接受行政长官领导, 不属于公务体系, 不受其他部门和个人支配。垂直管理的贪污调查局和廉政公署, 在惩腐防贪上发挥了巨大的威力。20世纪60~70年代, 新加坡和香港曾经是亚洲贪污腐败最严重的国家和地区, 但当今新加坡和香港已经变成世界公认的廉洁程度最高的国家和地区之一。

5. 从改革趋势来看, 创新国有企业纪检监察监督体制、实行垂直管理是现实而有效的选择。

“改革和完善党的纪律检查体制”, 是党的十六大报告关于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的重要内容, 也是近年来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重要措施。党的十六大以来, 纪检监察体制改革沿着强化纪检监察监督权的方向进行了积极而有力的探索。在地方监督上, 用巡视去强化对省 (市、区) 党政领导班子特别是主要领导的监督。2003年8月, 中纪委、中组部组建巡视工作办公室和巡视工作组, 巡视组成员直接对中纪委中组部负责, 其工资和组织关系归属中纪委, 与地方利益无关。2006年底, 各省 (市、区) 也建立了巡视制度。在部委监督上, 用派驻来加强对部委领导特别是主要领导的监督。2004年1月, 中纪委全面实行对派驻机构的统一管理, 原来由中纪委和驻在单位部门党组双重领导改为由中纪委直接领导, 派驻单位的工作直接对中纪委负责, 派驻机构干部的考察考核、提拔使用则由中纪委直接负责。2006年, 根据中纪委的要求, 各省 (市、区) 的纪检监察机关的双派驻机构 (即同时派驻纪检、监察机构) 全部完成统一管理。这两项改革的本质涵义就是监督机构实行垂直管理, 加大了惩腐力度, 取得了明显成效。

不仅如此, 国家也对一些关系国家经济命脉的行政机关先后实行垂直管理, 如中央垂直管理的部门有人民银行、证监会、保监会、电监会、海关、铁道、能源、海洋、民航、外汇管理、邮政、烟草、国税、国安等, 省以下垂直管理的部门有地税、工商、质监、气象、药监、煤矿安全监察等。这些实践说明, 在现有大的体制框架内, 无论是加强党务监督还是加强行政监督, 垂直管理是比较现实而有效的选择。

正因为如此, 许多地方纪检监察部门也尝试进行各种垂直管理改革。如20世纪90年代中期, 湖南省张家界市改革纪委书记提名权, 由市纪委向区县纪委直接选派纪委书记。2004年1月, 四川省雅安市雨城区尝试设立专门监督党委和纪委的监督委员会。2007年, 四川省成都市纪委、监察局启动纪检监察管理体制改革试点, 对派驻纪检监察机构实行直接领导、统一管理。海南省澄迈县率先在全国进行镇一级纪委实行垂直领导。这些改革虽然只局限在一定区域或层面, 但是已经成为一种发展趋势。

国有企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 中央十分关注国有企业的反腐倡廉工作, 2006年中央巡视组就对重要骨干企业的进行巡视试点。可以预见, 不久的将来这种垂直管理改革的洪流必将涌入国有企业。其实, 许多明智的企业领导人已经大胆地进行监督体制改革的种种尝试, 他们将企业纪检、监察、财务、计量、质量、审计、安全等部门实行垂直管理, 促进了党员干部廉洁自律, 确保了企业持续健康有效发展。

三、国有企业纪检监察体制创新的思考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 要“建立健全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笔者认为, 在现实条件下, 逐步推行国有大中型企业纪检监察部门垂直管理, 能够从根本上解决监督乏力的问题。这既是国有企业反腐败斗争的需要, 更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 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的必然选择。有关领导机关在实施这项改革时, 可以从以下四方面入手, 积极稳妥地向前推进。

1. 提高思想认识, 增强改革的自觉性。

国有企业纪检监察体制改革, 涉及面广, 政治性、政策性强, 社会影响大, 必须提前做好思想和舆论准备。要学习宣传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关于反腐倡廉工作的重要论述, 加深对改革创新的思想和理论认识。学习研究国内外廉政监督理论、经验、教训, 探讨适合本企业的改革思路。密切联系群众, 倾听群众呼声, 增强改革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2. 充分调研论证, 增强改革的预见性。

组织专班人员, 广泛深入企业各个层级, 发挥群众聪明才智, 分析研究反腐倡廉的现状, 围绕国企自身特点, 寻找有效途径, 破解影响纪检监察体制改革创新的难题。对于事关整体布局的重大问题要专题论证研讨, 拿出系统周密的论证报告, 为领导决策提供可靠的建议和参考。

3. 选点试验推广, 确保改革的稳妥性。

纪检监察体制改革要循序渐进, 不能盲目冒进、一哄而上。要在一定层面或区域进行先行试点, 然后总结经验, 再扩大试点范围, 直到全面推广。对已经自行改革创新的企业, 有关领导机关要提供条件、加强指导、大力支持、及时纠偏, 确保改革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4. 完善制度规章, 确保改革的有效性。

纪检监察体制改革涉及企业各级领导权力的重新分配, 涉及体制机制的重大调整, 涉及广大纪检监察干部的切身利益。机构改革的同时及时出台制度规章, 明确改革机构、人员的职责定位、权限范围、工作手段, 明确纪检监察人员的福利待遇、教育培训、选拔作用、考核奖惩, 明确纪检监察机构在党政系统的政治地位, 明确纪检监察机构与同级党政工作关系, 明确纪检与监察部门的关系等, 避免职责、关系不清, 造成推诿扯皮。

上一篇:学校班级格言下一篇:三年工作心路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