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汉语教学直接法

2024-05-24

对外汉语教学直接法(通用8篇)

篇1:对外汉语教学直接法

对外汉语教学流派

直接法(Direct Method)

1、概述

直接法(Direct Method)也叫自然法(Natural Method)、心理法(Psychological Method)、口语法(Oral Method)、改良法(Reformed Method)。针对翻译法不能培养学生听说能力的缺点,直接法于19世纪末在欧洲产生。十九世纪下半叶,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要求更为频繁的国际贸易往来,需要大量能用外语进行口头交际的人。外语教学的重心由原来的书面翻译转向口头交际。当时语言学有了进一步发展,对欧洲几种主要语言做了比较全面的描述与对比,不同语言的语法结构和词汇并不存在完全等值的关系,动摇了语法翻译法的理论基础;当时语音学的发展,国际音标的制定为口语教学创造了条件。直接法最成功的实践是从1878 年开始创办的贝力子外语学校,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这种学校遍及欧美,达到300 多所。

2、含义

所谓直接法,就是直接用目的语教授目的语,不用学生的母语,不用翻译、重视口语的一种外语教学法。直接法以口语教学为基础,不注重语法形式。它包含三个方面的意思:直接学习、直接理解和直接应用。有两个支系:口授法、阅读法。

3、代表人物

1.贝力子(M.Berlitz),德国人,他创办了“贝力子外语学校”,主张按“幼儿学语”的过程和方法来教外语,在教学中特别强调“自然法”,即以实物教具体词,以联想词教抽象词,以实例和演示教语法。他聘请外国老师任教,采取小班教学,贯彻听说领先,加强师生对话。2.叶斯帕森(O.Jespersen)丹麦人,著名语言学家和外语教学法家。他论证了古典的语法翻译法的弊病,针对当时一些人对直接法的疑虑,论证了这种教学法的可行性。他的教学法观点集中体现在《怎样教外语》一书中。

4、理论基础、心理学基础

理论基础:

直接法的理论依据是语言学的研究成果,当时的语言理论认为:任何两种语言中,许多词(特别是常用词)在语义、搭配、用法上,都不存在一对一的简单对应关系。直接法偏重于口语,提出“句单位教学”的主张源于传统语法中“句子是表达一个完整意思单位这一观点”。语言学理论认为“有许多单词(特别是多义的常用词)的具体意义只有在句子中才能得到确定。单词的用法也只有在句子中才能得到体现。”语音和语调、语言的惯用性和熟语性大多集中表现在句子中。直接法强调语言教学以口语为基础,以培养口语能力为目标,是依照“人类先有口语,后有文字”的基本理论而提出的,而这一点正是语法翻译法未顾及之处。~ 1 / 6 ~ 心理学基础:

一般心理学认为,获取信息的感觉器官在学习中参与得越多,所得到的印象就越深,越容易记忆。德国心理学家冯特(W.M.Wundt)倡导实验内省法,即自我观察法。通过实验内省法,他认为“语言心理中起主要作用的,不是思维,而是感觉。因此,引入意识中的概念和表象所伴随的刺激应当尽可能有感觉的成分。而最强有力的感觉又由音响表象所引起。”在这种心理学理论的影响下,以口语为基础、以模仿为主的直接法应运而生。直接法提出“用外语教外语”的原则,就是以“音响感觉”为基础,尽可能地使用外语词语的声音跟词语的语义结合起来。直接法的提出口语先行,以直观手段进行教学,正是为了调动视觉、触觉、言语动觉器等,使之整体配合、协调而起作用。心理学的“皮层痕迹”说认为联想是记忆的基础。而直观手段容易吸引学习者的注意并产生联想,联想越充分则记忆越牢固。直接法中“希望学生通过联想,使新旧语言材料建立联系”的基本观点源于此。心理学的实验认为“重复可以看做是巩固原有的记忆痕迹的过程。”就是复现率越高,越容易在记忆中保留。直接法提出的加大复现率帮助记忆的原则,就是以反复感觉、加深大脑皮层痕迹及其在新语境中的联想理论为指导的。

5、直接法教学思想

直接法把外语教学从书面语引向现代口语,把死记硬背的语法规则变为听说读写的能力培养。因为建立语言和外界实物的直接联系和模仿大人说话是幼儿习得母语的基本策略。所以主张采用口语材料作为教学内容,仿照“幼儿学语”的方式和自然过程来设计二语教学过程,以顺乎人类学语言的自然规律。直接法采用直观的教具,广泛地利用实物、图画、动作、表情和手势等,强调学习者通过模仿、大声朗读和背诵来进行语言练习,运用接近生活实际的教学方法,较为活泼地进行教学。

6、直接法主要特征

1.仿照儿童学习母语的过程来考虑和设计教学,强调语言的直觉和语感的培养。

2.排斥母语、排斥翻译,“用外语 教外语”,直接用目的语来学习目的语,避免翻译。重视口语教学、语音教学,以句子为教学的基本单位,以模仿、操练、替换为主要手段。操练以句子为单位,让学生说完整的句子而非单个的词语。只求替换或套用背熟了的现成句子,不要求分析单词和词与词之间的搭配关系。

3.把学习外语和学习母语的过程等同起来,认为外语要在自然的环境或情境中习得。

4.运用直观手段,要求在外语和客观事物之间建立直接联系、直接用外语思维;广泛运用实物、图画、动作、上下文、同义词、反义词、游戏等直观手段,或者用外语讲解词义来学习外语,完全不用母语,或大部分时间不用母语,强调学习者通过模仿、大声朗读和背诵来进行语言练习,以避免母语的干扰。

5.模仿和感知是外语教学的基础,外语学习主要靠机械模仿和记忆语言材料,熟练技巧是不自觉地经常重复,达到自动化的结果。

6.语法教学放在次要地位,语法只是在高级阶段作检验语言活动是否正确的标准。采用归纳法教授语法,完全排斥演绎法。

7.语音和口语是外语教学的基础,是语言活动的中心。外语教学从口语入手,设置一个不接触文字的听说阶段。在这个阶段,学生只见音标,不见文字,在听说基础上再学读写,最后达到听说读写的全面发展。

7、教学原则

直接法的基本原则源于幼儿学习母语的自然法则,以此来设计外语教学过程和基本方法,因此有以下教学原则: 1.直接联系原则

外语学习应该像幼儿学话,把学习的词语同外部世界的具体事物直接挂钩,建立语言与外界事物的直接联系。从外语中学习外语,无须用母语作中介、经过翻译间接的学习外语,这有利于用外语思维而不经过“心译”,可直接进行口头交际。2.以口语为基础原则

外语学习应该像幼儿学习语言都从说话开始那样,把教学重点放在口语上。先口语,后文字,这是学习语言的自然途径。它有利于目的语听说能力的掌握,也有利于今后读写能力的提高。3.以模仿为主的原则

外语学习应该像幼儿从模仿开始习得语言一样,把模仿、多练置于首位,以各种模仿的方式重复练习,形成习惯,这有利于口语能力的培养和提高。4.句本位原则

外语学习应该像幼儿整句整句学话一样,以句子为单位,进行学习和运用。整句学习,单词和语法自然融汇其中,有利于学习者用“类比”、“替换”方式造出新句,并能脱口而出进行交际。~ 3 / 6 ~ 5.归纳途径教语法原则

外语学习应该像幼儿先学会说话、后领会语法一样。让学习者先掌握语言材料,从感性材料中归纳语法规则,指导以后的学习,反对死记文法规则,这有利于语法结构的真正掌握。6.以当代通用语言为教材原则

外语学习应该像幼儿学习的都是当代通用口语一样,以当代通用的活语言为基本材料。教材的词语和句式经验经过筛选,让学习者集中注意力学习并掌握最常用的现代语言。

8、教学内容

直接法的是一种外语教学法,从口语出发,通过外语本身进行会话、交谈和阅读来教外语,而不是用学习者的母语来教学,不用翻译,也不用形式语法。教授学生直接的语言材料,以整句为基础,反复练习,达到学生对单词、语法融会贯通的目的。

9、直接法一般教学方法及过程

直接法的教学方法表现为:用演示代替翻译,通过做动作使学习者理解所学词语和句子;用回答法代替以往翻译法的“注入式”,促进学习者的思维活动;教单词尽可能组成句子出现,因为带有一定情境的内容便于学习者记忆;对于学习者的错误,加以正面纠正,而不重复错误,避免错误内容的反复刺激造成负面影响。

直接法的教学过程,比较典型的是:教师做动作,用动作配上目的语词语和句子展示教学内容-------教师反复领读词语和句子,并正音-----操练(教师说,学习者做动作;或者学习者说,学习者做动作)------看课本认读文字,将语音和文字结合起来-----抄写句子(找出主要动词、主语等)

十、与传统教学法的比较

由于直接法产生19世纪末期,西欧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使世界各国在各个方面联系越来越多。对语言的需求变的直接,而交际中的语言障碍也凸显出来。原来的语法翻译已经无法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因为语法翻译法只是在培养阅读能力方面有一定成效,在训练口头交际能力方面则显得无能为力,暴露出这种教学方法的致命弱点。当时的社会不只是需要从事书面翻译的人才,更需要大量能使用外语进行口头交际的人。所以外语教学渐渐成为一种实用性的工具在社会上普及。外语原来的重心由原来的书面翻译转向口头交际。这种方法能高效的让学习者拥有娴熟的口头交际能力。弥补了语法翻译法以下缺点:1.重视语言知识,忽视言语交际技能,尤其是听说能力的培养,几乎放弃了口语教学。2.过分依赖学生的母语和翻译手段,无法培养用目的语思维的习惯和能力。3.过分强调语法的重要性,死记硬背语法规则和“过时”例句,教学内容枯燥乏味或深奥难解。~ 4 / 6 ~ 传统教育法与直接法的对比:语法—翻译法重古典语言,重语言知识、语言形式,重书面语、文学语言,重读写,依靠母语,重翻译;直接法重现代语言,重语言技能,主张直接接触语言,重活的口语,重听说,排斥或减少母语的使用。

听说法直接继承了直接法的主要原则,如重。视口语、句子中心、用目的语教学、模仿替换记忆等,只是较直接法更重视母语的作用,强调通过母语与目的语的比较来确定教学重点。听说法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取得了极大的成功,布龙菲尔德等一批人运用这种方法为美国培养了大批外语人才,满足了战时的需要。听说法的成功离不开直接法,因为听说法是在直接法的基础上发展出来的,或者说听说法是直接法的改进型。

十一、对于直接法的评价

主要优点:A、从人类习得语言的自然性出发,有利于用人类习得语言的规律进行语言学习。

B、利用直观手段教学,有利于调动学生积极性

C、注重口语,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言语能力。

D、不使用母语,有利于培养目的语思维的能力。

E、制定出一套言语训练的方式方法。

主要缺点:

A、忽视幼儿习得母语和大人学习二语的差异。过分强调幼儿学语的规律,没有认识到成年人学习外语的特点,成年人具有相当的归纳、推理、演绎等认知能力。用教幼儿的办法来教学,抑制了成年人认知能力的发挥。

B、排斥母语,只见消极面,不见积极面

C、注重建立目的语和事物的关系,教师解释不多,不用母语,易造成误解

D、重视感性认识,偏重经验,过分强调模仿、重复,对学生主动性认识不足。

语言反映外部世界,并不只是反映那些直觉的东西,理性的东西用直接法来教学很难奏效。

E、对复杂语言现象的理解易出问题,读写能力弱。

篇2:对外汉语教学直接法

一、汉字教学的“因字施教”原则

从汉字的造字方法来说,汉字有象形字、指事字、会意字和形声字。我们可以利用汉字的造字方法来实施相应的教学方案,不拘泥于某种教学方法,而是“因字施教”,不同的字用适合的方法。这也符合“后方法论教学原则”,同时也是哲学上所说的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体现。有效的利用汉字本身的特点,做到因字施教,才能我们在教学中更加游刃有余。在汉字教学的过程中通过初级阶段的学习、了解和感知打下汉字学习的基础,形成汉字的字感是很重要的。由于大多数指事字、会意字、形声字都是由象形字衍生而来的,象形字的学习是学习其他字的基础,所以象形字在这个过程中起到桥梁式的非同寻常的作用。因此,象形字的学习在对外汉字教学的初级阶段显得尤为重要。一般象形字都为独体字,是古人用来表达某一事物的图画演变而来的文字,我们可以运用这一特点进行相对应的教学。

二、象形字的教学方法

由于象形字是图画演变而来的,我们为了让留学生更直观的了解这一特点,我们可以将文字还原为图画。例如“山”字,我们把这个字稍加描画就还原了它的图画形象,学生就很容易了解和掌握这个字了。也就是找到汉字的字源,即字源教学法。例如“水”字,我们可以将这个字从图画变为文字的过程体现出来,找出从古文字到现今文字的演变过程,这样留学生就能很直观的了解这个字了。我们还可以利用现代化的设备,找到或者做出对应的动画,动画的方式更能体现文字的变化,能直观而生动的展示文字的变化过程。在学习了象形字这些特点之后,我们还可以带学生做游戏练习学习的内容。比如看图画写出汉字,如果看着图画马上就能汉字,那么证明学生掌握了这个字。这样做的好处是学生既掌握了汉字的字形同时也掌握了其字义,可谓一举两得。也可以反过来让学生做到举一反三,例如,我们在学习“火”字的时候,可以先让学生自己想象它是怎样的原形,怎样把“火”画成其图画形象。让学生先动手画然后再给出答案让他们进行对照。这样,学生不但印象深刻,容易掌握汉字,并且趣味性很强,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汉字,把学习汉字的乐趣充分发掘出来,这也是应对学生学习汉字时情绪低下的有效方法之一。

三、指事字的教学方法

指事字是在象形符号上加标识来表明意义所在。在学习了象形字的基础上,再学习指事字就容易很多了,例如“本、末”两个字就可以同时教学,把“木”画成树的形状,然后在底端示意表示树的底部,“根本”便是“本”的本义。同理,“末”便是“尾端、末尾”的意思。再例如,“刃”字,在掌握了象形字“刀”的情况下“刃”学起来就容易多了。

四、会意字的教学方法

会意字的教学也可以从象形字入手,例如“休”就是一个人靠在一棵树上休息的象形,很容易理解。这样,掌握了方法之后汉字的学习就变得容易了很多,在学生掌握了很多汉字,到中高级阶段之后一些特殊的汉字,我们无法把他们解释得清楚明白的时候。因为他们有了自己的基础,再学习那些字也不再显得那么难了。

五、形声字的教学方法

在教授形声字时,我们可以采用类推的方法,在学习一个字的基础上,学习一些同一部首并且意义相关的常用字。例如“江”,在学习这个字的时候,让学生了解三点水这个部首有水的意思,有这个部首的字一般都与水有关,如“河、湖、海、溪、洗、滴”等一系列字。这样,就能更容易的学习很多常用字。我们也可以利用形声字表音的特征,利用他们之间的音符联系来认识与其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除了造字法以外,汉字的偏旁部首也可以作为汉字教学的有利条件。部首教学法适用于形声字的教学,而现代汉语3500个常用字中有2522个形声字(据施正宇统计),约占72%。因此形声字的教学也是汉字教学的重点。在初级阶段,我们更应该注重通过一些简单的汉字,让学生学习了解偏旁部首。例如通过学习“江”字,教学生了解以三点水为部首的字都是与水有关的。在初级阶段主要还是了解认识一些部首所表示的意义,这样在以后的学习中将容易很多。

篇3:对外汉语教学直接法

这三种分类法中,尤以“二分法”和“三分法”的科学性和权威性较高,影响也最深远,本文主要来讨论一下二者的利弊以及它们对于对外汉语教学教学的启示。因为国内对于复句本体的研究比较多,而对于对外汉语教学中复句的教学研究相对较少,较多的主要是集中在词汇和单句研究上面。做好对外汉语复句研究的工作无论是对我们进行课堂的句型教学,还是我们的对外汉语教材的编写都是具有重要作用的。

一、复句的“二分法”和“三分法”

1. 复句的“二分法”。

汉语复句“二分法”,是建立在黎锦熙先生对复句分类的基础之上,上文提到黎先生在《新著国语文法》一书中,最先提出了等立复句(联合复句)和主从复句(偏正复句)的概念,而后许多学者又对其进行了补充和完善。

“二分法”首先是从结构上把复句分为联合和偏正两种类型。其中,“联合”是一级复句,指的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分句,彼此接近,或互相联络,都是地位平等,没有主从之分的一级复句。而“偏正”则恰恰相反,它强调分句之间地位的不平等,有主次之分。

复句“二分法”的影响相对来说还是比较大的,《中国现代语法》《汉语语法论》等许多著作都采用的是“二分法”的分类体系。还有一些对外汉语教学研究的著作也采用的是这种方法。

2. 汉语复句“三分法”。

汉语复句“三分法”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出发把复句大致先分为因果、并列、转折三大类,其下又分为各小类。因果复句前后分句之间存在因与果相互顺承的关系;并列复句前后分句之间存在并列罗举的关系;转折复句前后分句之间具有逆转关系。

“三分法”是从“句法”、“语义”、“语用”的角度来对复句进行的划分,特别重视分句之间的内在的逻辑关系,同时也兼顾了结构;同时它还特别强调了关联词语在复句句型中的作用,这些标志词在复句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对于我们进行对外汉语教学也有很大帮助。

二、“二分法”与“三分法”的利弊对比

“二分法”采用的是矛盾概念分类法,即“A和非A”的分类方法,肯定其一,必否定其二。而“三分法”则采用的是并列概念分类法。即“A、B、C”的分类法,三个并列对立,其一与其二其三都对立。邢福义先生认为这两种方法都是可取的,这两种分法都有自己所依据的理论与原则。

“二分法”在一级分类中是没有问题的,分为联合和偏正两种关系,但在二级复句的划分时,“二分法”就展现出它的不足。因为联合复句和偏正复句彼此有交叉的地方,彼此互相包含。联合复句下面分为“并列”“连贯”“递进”“选择”等关系,“递进”关系的分句强调的是后一分句,其并不符合一级联合复句无主次之分的特征。前后是矛盾的。这都是“二分法”先从结构进行划分所造成的模糊。

相比之下“三分法”就显得更为清晰、准确一些。它把复句划分为因果类、并列类、转折类三大块,即“A、B、C”型,彼此相互区别,对立性更强。而且它从逻辑关系着手进行划分,同时又兼顾了“三大平面”的研究视角,划分的标准更加严谨。邢先生在他的《现代汉语复句问题之研究》一文中同时指出:“关于复句关系类别,需要明确其分类原则和要求。复句分类,从关系出发,用标志控制—这是原则。“关系”指分句与分句之间的相互关系。“标志”指联结分句标示相互关系的关系词语。“三分法”既表现了复句分类之间的区别性,也表现了相关性。因而,是一种比较适合划分汉语复句关系的分类方法。它对于“标志”词的重视对于我们进行对外汉语复句教学也有重要意义。

三、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复句教学

对外汉语教学中句型的选择和确定是对外汉语教学的重要环节。复句在这一环节中也至关重要的。现在大部分的对外汉语教材采用的是“二分法”进行复句编写的,老师们在教授时大多也用这种方法。但我个人认为在对外汉语教学中“三分法”可能会更好一些。因为“二分法”前面提到过有前后矛盾,模糊不清的弊端,这对于初级阶段的汉语留学生来讲,影响可能不大,他们可能还没有注意到这点,但随着他们汉语知识积累,语感的不断提升,本体知识的不断增加,他们可能会注意到这个不足,逻辑关系和思维的混乱可能会影响他们复句的认识和掌握。但“三分法”却不存在这个问题,它相对严谨的划分会有助于留学生的学习,而且它对于关联词的研究的重视会对我们的教学有重要作用。

复句作为一种逻辑性较强,关系比较复杂的句型,不论在本体研究中还是对外汉语教学中都具有重要地位。“二分法”“三分法”都是科学的分类方法,也都有其利弊。但对于对外汉语教学来说,个人觉得“三分法”的优势更为明显。

参考文献

[1]邢福义.汉语复句研究[M].商务印书馆,1,51,53.

篇4:对外汉语教学直接法

【关键词】复句 “二分法” “三分法” 对外汉语教学

复句,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意义上相互关联、结构上互不包含的分句组合而成的能够表述一个复杂意思的句子。复句是一种逻辑性很强,关系又极其复杂的句子,所以自出现以来,学术界对它的研究就很火热,尤以复句的分类研究最为突出,同时争议也最大。有的学者提倡复句“二分法”,代表人物有黎锦熙先生等。但是有的学者却提倡复句“三分法”,代表人物有邢福义先生等。同时也有学者把复句分为四大类别,代表人物有邵敬敏等。

这三种分类法中,尤以“二分法”和“三分法”的科学性和权威性较高,影响也最深远,本文主要来讨论一下二者的利弊以及它们对于对外汉语教学教学的启示。因为国内对于复句本体的研究比较多,而对于对外汉语教学中复句的教学研究相对较少,较多的主要是集中在词汇和单句研究上面。做好对外汉语复句研究的工作无论是对我们进行课堂的句型教学,还是我们的对外汉语教材的编写都是具有重要作用的。

一、复句的“二分法”和“三分法”

1.复句的“二分法”。汉语复句“二分法”,是建立在黎锦熙先生对复句分类的基础之上,上文提到黎先生在《新著国语文法》一书中,最先提出了等立复句(联合复句)和主从复句(偏正复句)的概念,而后许多学者又对其进行了补充和完善。

“二分法”首先是从结构上把复句分为联合和偏正两种类型。其中,“联合”是一级复句,指的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分句,彼此接近,或互相联络,都是地位平等,没有主从之分的一级复句。而“偏正”则恰恰相反,它强调分句之间地位的不平等,有主次之分。

复句“二分法”的影响相对来说还是比较大的,《中国现代语法》《汉语语法论》等许多著作都采用的是“二分法”的分类体系。还有一些对外汉语教学研究的著作也采用的是这种方法。

2.汉语复句“三分法”。汉语复句“三分法”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出发把复句大致先分为因果、并列、转折三大类,其下又分为各小类。因果复句前后分句之间存在因与果相互顺承的关系;并列复句前后分句之间存在并列罗举的关系;转折复句前后分句之间具有逆转关系。

“三分法”是从“句法”、“语义”、“语用”的角度来对复句进行的划分,特别重视分句之间的内在的逻辑关系,同时也兼顾了结构;同时它还特别强调了关联词语在复句句型中的作用,这些标志词在复句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对于我们进行对外汉语教学也有很大帮助。

二、“二分法”与“三分法”的利弊对比

“二分法”采用的是矛盾概念分类法,即“A和非A”的分类方法,肯定其一,必否定其二。而“三分法”则采用的是并列概念分类法。即“A、B、C”的分类法,三个并列对立,其一与其二其三都对立。邢福义先生认为这两种方法都是可取的,这两种分法都有自己所依据的理论与原则。

“二分法”在一级分类中是没有问题的,分为联合和偏正两种关系,但在二级复句的划分时,“二分法”就展现出它的不足。因为联合复句和偏正复句彼此有交叉的地方,彼此互相包含。联合复句下面分为“并列”“连贯”“递进”“选择”等关系,“递进”关系的分句强调的是后一分句,其并不符合一级联合复句无主次之分的特征。前后是矛盾的。这都是“二分法”先从结构进行划分所造成的模糊。

相比之下“三分法”就显得更为清晰、准确一些。它把复句划分为因果类、并列类、转折类三大块,即“A、B、C”型,彼此相互区别,对立性更强。而且它从逻辑关系着手进行划分,同时又兼顾了“三大平面”的研究视角,划分的标准更加严谨。邢先生在他的《现代汉语复句问题之研究》一文中同时指出:“关于复句关系类别, 需要明确其分类原则和要求。复句分类,从关系出发, 用标志控制 — 这是原则。“关系”指分句与分句之间的相互关系。“标志”指联结分句标示相互关系的关系词语。“三分法”既表现了复句分类之间的区别性,也表现了相关性。因而,是一种比较适合划分汉语复句关系的分类方法。它对于“标志”词的重视对于我们进行对外汉语复句教学也有重要意义。

三、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复句教学

对外汉语教学中句型的选择和确定是对外汉语教学的重要环节。复句在这一环节中也至关重要的。现在大部分的对外汉语教材采用的是“二分法”进行复句编写的,老师们在教授时大多也用这种方法。但我个人认为在对外汉语教学中“三分法”可能会更好一些。因为“二分法”前面提到过有前后矛盾,模糊不清的弊端,这对于初级阶段的汉语留学生来讲,影响可能不大,他们可能还没有注意到这点,但随着他们汉语知识积累,语感的不断提升,本体知识的不断增加,他们可能会注意到这个不足,逻辑关系和思维的混乱可能会影响他们复句的认识和掌握。但“三分法”却不存在这个问题,它相对严谨的划分会有助于留学生的学习,而且它对于关联词的研究的重视会对我们的教学有重要作用。

复句作为一种逻辑性较强,关系比较复杂的句型,不论在本体研究中还是对外汉语教学中都具有重要地位。“二分法”“三分法”都是科学的分类方法,也都有其利弊。但对于对外汉语教学来说,个人觉得“三分法”的优势更为明显。

参考文献:

[1]邢福义.汉语复句研究[M].商务印书馆,1,51,53.

篇5:对外汉语教学直接法

摘要: 对外汉语教学诞生以来,教学法体系一直处于不断发展完善之中,随着国际汉语热的兴起,国内的对外汉语教学研究走上了快速发展的道路,一直注意吸收、借鉴国外第二语言教学法流派的经验,同时结合汉语言文化的特点,发展对外汉语教学法体系。本文探讨了汉语作为第二语言课堂教学在交际法的影响下,结合对外汉语是以汉语作为一门外语或第二语言学习的特点,初级对外汉语教学出现交际化的问题,以及在交际化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在教学中所需要注意的问题及教学课堂中不同课程的具体运用所讲究的原则和方法。

关键词:交际法 初级对外汉语 课堂教学 运用

一、关于交际法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运用的课题理论基础和研究的实际意义

在语言教学法流派中,按语言教学特征来分,有认知派、经验派、人本派、功能派四大类。功能派强调交际运用,交际法是其代表的重要方法。语言的基本功能是社会交际功能,外语教学的基本根本目标是培养社会交际能力,所以交际法又叫“功能法”。它是以语言功能项目为纲,培养在特定的社会语境中运用言语进行交际能力的一种教学法体系。交际法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的欧洲经济共同体国家,以英国为中心,其一产生便风靡全球,是世界上影响最大的第二语言教学流派。

对外汉语教学既是语言教学又是一种外语教学,在教学中采用一种适用的教学方法,有利于学生对语言和知识的掌握,达到一种事半功倍的效果。交际法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运用,也会使得以汉语作为一门外语学习的学生来说,找到一种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更快的领悟语言学习的方法技巧,培养学生的听、说和写的能力,加强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互动,这就实现了交际化的目的。

二、国内外关于交际法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运用课题研究动态

交际法的产生,是20 世纪世界语言学理论发展的又一次飞跃,极大地丰富了世界外语教学的理论和方法。30 多年来,交际法已经发展成为世界规模的外语教学理论和教学方法,成为当今世界各国外语教学界普遍承认和接受的基本原则(王才仁1996)。

交际法于20世纪70年代后期引入我国,在之后的几十年里,交际法影响了数千万中国英语学习者,中国英语教学也逐渐从占统治地位的语法翻译法开始改变。我国的对外汉语教学自开创以来,一直注意吸收国外第二语言教学法的优点,同时结合汉语教学的具体实践,慢慢形成了一套教学法体系,即“结构一功能法”。

三、本人的见解和研究思路

对于我校来说,对外汉语专业刚刚只是一个开始,还存在许多不成熟的地方,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技能的具体实践方面,还有待我们去进一步探讨和研究。但是,交际法作为一种被世界认可的教学方法,结合对外汉语教学的特点来研究,却值得我们换一种方式去思考,特别是在不同学习阶段的学生,其学习方法和效率也不一样,针对初级阶段学生语言知识和能力严重落后其思维水平,急于表达却又常常语无伦次的矛盾,交际教学法不仅能够迎合学生急功近利的心态,充分利用他们的学习热情提高教学效率,而且也因其在初级阶段语法教学过程中高度重视向技能过渡,与实践结合的特点,大大优化了教学质量。

本文首先说明我国对外汉语教学中交际法的运用的研究现状,分析了交际法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重要性,并讨论了交际化的特点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体现,主要从教材设置、课堂教学、教学实践三个方面来说。接着讨论了交际法在对外汉语教学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及在汉语口语、听力和阅读不同课程中的具体实践和运用,最后是说明了交际法教学对对外汉语教师素质的要求。

目录:

一、引言

二、强调交际运用的交际法与初级对外汉语教学(对交际法的理解)

(一)交际法的定义

(二)交际法的产生时代背景

(三)联系初级对外汉语教学的特征阐述交际法在教学中的重要性

(四)交际法影响下的初级对外汉语教学特征:教学过程交际化

三、教学过程交际化在初级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体现

(一)教材设置的交际化 1.以情景会话为主 2.课文内容实用性 3.各类课程中均有侧重(二)课堂教学的交际化 1.师生互动,创造现成交际环境

2.以学生为主,反复训练,注重知识的把握 3.培养学生听说写的能力

(三)教学实践的交际化 1.将教材内容活化为实际生活情景 2.在生活中学以致用 3.课外组织开展语言实践活动

四、交际法在初级对外汉语教学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注重口语交际

(二)从学生实际生活出发, 设置语言情景

(三)以学生为主,注重交际能力的培养

(四)坚持反复练习的原则

五、交际法在初级对外汉语课堂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一)交际法在初级对外汉语口语教学中的运用

(二)交际法在初级对外汉语听力教学中的运用

(三)交际法在初级对外汉语阅读教学中的运用

六、交际法与对外汉语教师素质要求

(一)重视学生主体性,允许学生犯错

(二)精心设计和组织课堂活动

(三)及时进行反馈和评价

七、结语

研究方法(Researching method)1.参考文献法:查找相关书籍和论文资料,进行整理和分析

2.分析对比研究法:将不同学科、不同学者的观点进行对比和分析,然后得出自己的观点和结论 3.经验总结法:结合自己专业知识和自身教学实践经验

篇6:对外汉语教学直接法

【中文摘要】离合词是汉语特有的一种语言现象。离合词以其复杂的特性,成为对外汉语教与学的难点,近年来也有很多专家和学者对离合词从不同角度进行了分析和研究。但是,立足于教材的综合研究还略显不足。所以本文选取了《桥梁》这部对外汉语精品教材,以《桥梁》主课文和副课文中的全部离合词为研究对象,以杨庆蕙编著的《现代汉语离合词用法词典》为参考,对离合词的性质、特点、用法及常见偏误进行了探讨,最重要的是对教材中所有离合词一一加以考察,旨在为中级水平的汉语学习者在离合词的学习与运用中提供参考和借鉴。本文分为正文和附录两大部分。在正文部分,主要介绍了关于离合词的研究历史和现状,综述了各家对离合词的观点。由于到目前为止,关于离合词的性质尚存在争议,所以本文也并不过多地纠缠于其理论层面,而主要以离合词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实际应用为落脚点和出发点进行研究。其次是对离合词的类型、用法特点和常见偏误等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这些研究为本文的第二部分附录的编写提供了理论支撑。附录包含两个部分。附录一是《桥梁》中全部离合词的扩展度考察表,该表从13个方面对离合词“离”的情况进行了考察。附录二是《桥梁》中全部离合词的用法分析,从“离”、“合”两个方面着手,“离”采用了附录一考察表中的13种分离形态,“合”参考了杨庆蕙《现代汉语离合词用法词典》中列举的10种情况。关于离合词的理论探讨还需要我们不断地努力,从应用语言学的角度将

其置于对外汉语教学的具体的某一个方面,或许是一个有益的尝试。希望我们的研究对此有所裨益。

【英文摘要】The clutching word is a characteristic language phenomenon of Chinese language.The grammar of the clutching word is so complicated that it becomes a difficult part for scholar to teach and to learn the Teaching Chinese as a Foreign Language.In recent years, although many experts and scholars have analyzed and studied all the aspects of clutching word, it is not enough to study it just based on textbook.So a exquisite Chinese teaching material for foreigner—“Bridge”is selected to be studied in this thesis.All the clutching words in the main-text and the vice-text of“Bridge”are the object of study.In addition, the“Contemporary Usage of Clutching Words Dictionary”written by Yang Qinghui is chosen as the standard for the thesis.In this thesis, I state the definition, character, usage and the biased error of clutching words.What’s more, I analyzed the detail of each clutching word in“Bridge”aiming at helping Chinese learner who is in vantage level to study clutch words in a right way.This thesis consists of two parts—main text and appendix.In the main part, I focus on introducing the study history of clutching words and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it.At the same time, I summarize the

different standpoints about it.So far, there is not an all-accepted definition of clutching words, so the practical use of it in teaching Chinese as a Foreign Language is the most important part of this thesis, rather than the theory of clutching words.Then, I deeply discuss the type of the clutching words, its character and the misunderstanding about it, which becomes the support theory of the appendix.The appendix includes two parts.Appendix One is a form of all the clutching words in“Bridge”, and the form is about the 13 aspects of“split”in clutching words grammar.Appendix Two is on the analysis about the usage of all the clutching words in“Bridge”, and I start the statement from two sides– splitting and combining.”Splitting”is based on the 13 separate patterns in Appendix One.”Combining”is referred to the 10 examples given by the“Contemporary Usage of Clutching Words Dictionary”written by Yang Qinghui.We should do more study about the theory of clutching words, an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pplied linguistics, it also can be a good attempt to study it as one aspect in Teaching Chinese as a Foreign Language.Hopefully, the thesis can help a lot in this kind of study.【关键词】对外汉语教学 离合词 《桥梁》

【英文关键词】Teaching Chinese as a Foreign Language

clutching words “Bridge”

【目录】对外汉语教学离合词研究摘要5程7-8

一、绪论7-16

中文摘要4-

5英文

(一)对离合词的认识及发展历

(三)研

(二)关于离合词界定的争议8-11究概况,语料来源和研究方法11-1616-19

(一)动宾式16

二、离合词的结构类型

(二)动补式16-17

三、对外汉

(三)联合式17-18

(四)主谓式18-19语教学中离合词的用法特点19-231923-30成因25-27语30-31考察表31-4040-157

(二)“离”的用法19-2

3(一)离合词的偏误类型

(一)“合”的用法

四、离合词的偏误研究23-2

5(二)偏误的五、结

(三)教学策略和解决方法27-30附录

31-157

附录一:《桥梁》中离合词扩展度

附录二:《桥梁》中全部离合词用法分析参考文献157-160

篇7:汉语歌曲对外汉语教学

中国歌曲作为外语教学中的作用是从音乐的角度来看待的。音乐对人类大脑的影响以及左右大脑对理性思维和感性思维观点的影响可以解释音乐本身在人类学习中的过程对于作用的积极影响。而中国歌曲,选择适当的中国歌曲也促进了中国人在世界上的流行,可以说主要的渠道和力量,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我们与无意识的影响密切相关。选择合适的中文歌曲进行教学,不仅仅是音乐 在教学和教学中充满了娱乐因素,使学生在轻松自由的环境中自然控制词语和句子的应用,培养学生的兴趣。

文章首先介绍了中国歌曲作为外语教学的积极影响,如音乐省对人们学习的积极影响,歌曲在课堂效果中的激发效果,以及特定的中国歌曲如词汇的积累,对中国文化的理解,语言和听力的积极影响等等。细致解释中国歌曲在教学中的合理使用,发挥什么样的效果。n文章的另一方面如何选择中文歌曲使其在教学项目中合理,做了详细的描述,如选择适当的教学中国文化的中国特色反映了这首歌的具体中国风格,而且还支付注意教授与人群中的汉语不一样,目标明确。最后,我们还应该注意中国方言方言的问题,如某些歌剧中包含东方某些方言,还有更多的粤语方言,以及随后出现的网络歌曲包含的短语惩罚时尚中国歌现象。结合这些特点,然后与中国现有的中国结合 而且学生在汉语教学中的教学应该注意这个问题,让汉语教学更多生活和音乐,提高学生兴趣,在理解中国上下五千年文化的同时学习汉语。

中国歌曲在汉语作为外语教学中的作用的理论基础 n 在中国作为外语教学的教学方法方面,中国歌曲的教学确实是接近现实生活的最有效和最有活力的教学方法之一。它的作用不仅是中国人的魅力的直接和生动的表达。

创新教学理论

nLife在于创新,是基于时代的发展做出适当的变革。教授汉语作为外语的新课题迫切需要这种创新的方法。中国歌曲作为外语教学的作用,是创新教学理论的一个很大的反映。

创新教育是教育人们以创新和创新的精神作为教育的基本价值。(1)简单地说,创新教育是培养创新人才教育。这是正确的,但它不全面。正如一个硬币既有正面也有负面,创新教育还包含另一层含义:教育自己的创新。革新 大量人才的出现与教育制度和自身创新的教育是分不开的。所以,我认为创新教育是指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活动的创造能力。n这是因为:(1)教育创新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前提。(2)教育本质上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教育是继承的,但本质是创造力,特别是在现代社会。教育对象的个体差异和动机决定了教育产品不是机械化生产的统一组成部分,教育是塑造人类灵魂的工作。(3)创新教育是一个系统的项目。(4)创新教育是教育革命。教育最有可能导致所有行业的僵化和保守。有些人开玩笑说,目前的教育是计划经济的最后一个堡垒。[2] n(B)接触实际理论

n如何在外语教学和研究方面创新一直是一个令人关注的话题。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人们似乎对这个问题有不同的答案。因此,教学学校是不同的,他们有自己的特点,是不同的和有偏见的。这种现象是正常的,因为外语教学和研究的改革和创新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今天的外语热,特别是英语热,可以形容为没有增加,日复一日,外语工作者枯竭,淹没,所以外语教学研究在新时期和新形势下如何改革创新,如何提高效率,更加迫切。我认为形式正在改变,需求正在改变,但实践的理论与实际教育风格必须始终被提倡,这是我们中国歌曲在中外教学教学改革和创新的唯一途径。[8] nNow中国歌曲在外语教学中的问题: n1,弱理论研究:(1)缺乏专业研究团队。(2)缺乏对主要宏观问题的系统研究和研究。(3)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脱节。(4)教师理论知觉较弱。

我需要解释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关系。我说的指导实践的理论,其实不一定是直接的,不是要求老师直接谈论他人的理论直接到教室应用,而是老师应该有相当的理论意识,应该永远专注于中国歌曲外在中国教学理论的发展应该继续利用相关理论的合理组成。在相关理论的启发下,或在他人理论的合理组成的基础上,学生的特点,结合学校的教学条件,探索自己,学校(班)和教学的实际教学方法。n2,教师素质不高 n3,缺乏教学资源 n4,教学理念背后[9] n(C)专业化理论

n将汉语作为外语教学的研究以及将汉语作为外语教学的发展和科学建设的发展同时进行。教学的发展促进了科学研究,理论研究的结果进一步促进了教学实践。虽然理论研究的范围在教学汉语作为外语的不同发展阶段是不同的,但是理论意识是不同的,研究结果并不相同,而是教学理论的总体趋势是深刻和完美的。n nSecond,学习唱中国歌曲对学习中文的积极影响 n 随着广播,电视,mp3,mp4,电脑等的普及,我们的教学不仅局限于课堂教学,在课堂上我们读教科书,听老师的解释。课后学生将主动选择一些方式巩固学习,如看电视,听收音机,听歌,上网等。有些学生没有有意识地接触,有些学生有意识地意识到这是自己学习中文 种种学习策略,以便更有效地帮助自己学习中文。n(A)增加了学习汉语的兴趣

nFamous物理学家杨振宁在谈到他的成功时曾经说过:兴趣是成功的秘诀当代杰出的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在回答如何教这个问题时,也指出:必须发展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对某个主题感兴趣是使这个主题值得学习。中国有一句话:强推牛头不喝水,就是让别人做他不想做的经常做得很好。如果一个人不喜欢外语,他是外语必须学会坏。相反,如果一个人做他们喜欢做的事情,他们将全部出去,愉快地做,甚至不知疲倦,不眠的夜晚,也会做得很好,即使他感觉不好

n心理学认为,兴趣是试图探索某事或从某种心理倾向。这种倾向与愉快的情感体验有关。兴趣是一种倾向,知道它有相对的稳定性。人的认知指向或倾向于某一事物,只有在更长的持续时间,更稳定的条件下,才能形成人格的心理特征之一。学习简单 学习本身是一件无聊的事情,但如果我们可以在学习的同时结合我们的爱好,这可以实现优秀的学习。死亡研究,rote往往很难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反之则是如果学生对学习感兴趣,会有高度的学习热情,同时学习唱歌,继续积累新的词汇,乐于总结建立自己的学习经验,并能够快速高质量地掌握中国知识来满足,并在学习中文,总是快乐,这样才能实现更有效的效果。[6] n(B)增加词汇量

n词汇反映了社会发展和语言发展的情况,也标志着人们对客观世界的广度和深度的理解。汉语是世界上最发达的语言之一,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它的词汇非常丰富。

在一个方面,他有更多的话,他的词汇越丰富,越是表达。这样,每个人都有一定数量的词汇。许多外国学生在与中国人交流中,有时觉得他们不想表达的内容表达,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是 词汇不够丰富,在自己有限的词汇积累中,找不到正确的词来表达意思。如此时所有的眼睛都集中在指挥台上(这里,眼睛的错误使用,眼睛不能集中,只有眼睛可以集中)由于词汇有限,导致主体受到不当,形成语言疾病。[7] n(C)培养语言的感觉

nMr。叶崇涛说:语言语言的训练,我知道最重要的是训练语言。卢书祥先生还说,语言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在语言能力各个方面。所谓的语言,也就是语言意识,即语言的感觉,理解,掌握的能力。对于学习者来说,在学习汉语时,尤其要培养良好的语言意识和掌握的整体能力。

n对于学生来说,很难理解他们的词汇的深刻意义,他们的听说和语音的优先级,节奏的语调几乎没有,所以当听到节目的内容不能有一个好的感觉,经验等。因为语言的感觉是基于听说和说话的,但是语言比听说和说话活动高,因此语言的感觉是外在表现的感觉和体验的语言。

n学习唱中国歌曲训练 学生的语气很难。学习唱歌,包括方方面面,一方面是学习,同时学习模仿的同时,体验对歌手的感受的诠释,另一方面唱歌,同时唱歌,对歌手的感受有更深的体验,并通过自己再次推断出来。[4] n(D)理解负载的文化内容

n中国学生理解中的问题和障碍的主要原因不仅是因为语言本身的差异,而且也因为生活方式的文化差异。由文化差异造成的语言理解的困难主要体现在语言的形式上。中国歌曲因其不同的类型,其文化内容的负载不尽相同。但到目前为止,中国歌曲仍然没有一个更系统的分类,所以在这古老的诗歌和民歌作为例子。许多古代的中国诗歌可以在节奏上唱,古诗歌更是古代文化,所以我们在中国学习这些学生,同时更深刻地了解中国文化,如苏水水歌这个词还是很受欢迎的,到目前为止,很多人唱-nHow是月亮吗?葡萄酒问蓝天。我不知道天堂宫阙,今年是什么。一世 想要回风。害怕琼鲁玉宇,高高的人群,从舞蹈到清晰的电影,什么似乎在世界上。

nTurn诸葛,低Qi家,根据不眠,不应该有恨,为什么要长到另一轮?人们有欢乐和悲伤,有晴朗的轮回,整个古老困难。Nung,月亮和新月。

n这首歌是很多人唱的,最根本的原因是它表达了作者的感受,表达的是心情,在这个词中,人们用这个词的形象描绘出来,勾画出一个皓月空,美千里,孤独的光源状态的气氛,自己情绪的独立性和过去的神话和传说中融合了一个月在阴阳中缺乏渗透的强烈的哲学意义,它可以说自然和社会的高度适合的作品的歌词。虽然这个字通过了月,但无处不在付人。在电影写月亮描写孤独,下一部电影与月亮回到另一个,这是特别的,非常浪漫,学习歌曲不仅学习歌词本身,更重要的是,其意义,口味。n 第三,中国歌曲作为一种外语教学中的中文作用 n 随着汉语作为外语教学的发展,教学汉语作为外语的教学方法取得了很大的成就。结合青年团体,对音乐,流行文化,民俗文化的兴趣,尝试使用教学歌曲学习汉语也是一种活泼有趣的教学方法。[1,10] n(A)存在歌曲的选择

n对于中国歌曲的教学,首先要让学生喜欢唱歌来发展,这样他们就会有意识地主动以百度下的中国歌曲,先了解中国的意思,然后跟着唱歌,许多新话都从中学到唱歌。这首歌最初是一种表达情感的方式。学生同时学习唱歌,不仅学习简单的词汇,语调,压力,情感,包括在句子中,句子的压力,如连续语法逻辑处理,还要加入人的思想和感觉,如Faye Wong的老歌另请参见烟:另见烟上升,暮光包围地球,想要爆炸的烟雾,你去哪里,日落诗意,黄昏绘画,诗意,虽然美丽,我的心只有你。除了朗朗朗诵,音调节奏,还要加入自己的感觉。学生在模仿的同时享受表演,使学生加入行动,表达,情感等,提高学生的语言意识。n学生也在听歌曲的同时听大量的话,所以为了让学生 更多接触新的词汇,我们不能长期使用固定的歌曲来教学,并不断地去寻找各种不同词汇的歌曲来教学生。在古典,民族,摇滚,流行等方面同时发展的歌曲。

n(B)影响教学汉语作为外语的发展的因素 n1,了解外语文化教学的缺陷。

n语言是一个重要的国家资源,国际文化竞争在全球化时代,关键点是语言竞争,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不仅在经济竞争中,而且在文化影响力上加强。将中华文化融入世界是提高中华文化实力的重要举措。同时,教中文作为外语特别重要。n2,教师建设背后,合格教师机构不合格,分配区不够宽。

目前,随着中国发烧与中国老师短缺形成鲜明对比,国际汉语教师协会北京代表处每年发布美国,增加中国学生人数增加187%,全球4000多所大学打开中文课。据教育部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目前外语教师的差距已达到500万!首先现在在新的 新加坡,法国等国家,对外国教师的需求正在增加。但是,拥有国际汉语教师资格的中国教师人数很少,特别是获得国际汉语教师资格的高素质和专业的国际汉语教师。n3,用于教学外语文化和推广教材缺陷。

n首先,我们想谈谈中文词和语言教学。其次,由于中文的特点,它与英语,德语,西班牙语,法语和其他语言非常不同。同时,由于文化背景,政治背景和经济模式,我们应该采用中国国际推广材料,不仅用于欧美,还用于亚洲和非洲等国家。n nFourth,促进中国歌曲在汉语教学中作为对策的发展功能 n n(1)中国歌曲介绍汉语作为外语的听力理解的教学策略 n1,选择适当的中文歌曲作为听力材料

不像一般的声音材料,这首歌是以一种独特的形式刺激进入听力教室。因此,如何从大量的中国歌曲中选择适当的听力材料,它成为一件重要的事情。一 一般来说,选择适当的中文歌曲作为听力材料,你应该把握时间:

首先,歌曲很好,歌词很好理解。音乐旋律美观,普通话唱歌和歌手清晰明确的规范,被选为最基本的条件。(如粤语歌曲,民歌,原创歌曲等)和民间歌曲与说唱艺术(如ant,民歌,小调等)和一些歌颂古典诗歌(如组成唐诗后)为初学者中国学生,但会增加听力理解的难度。另外,一些中国歌曲对追求韵律和所谓的新奇,经常不符合规则的规则与规则,无论这些曲调多么美丽,提议的教师不选择非凡的存在与歌曲。例如,一首歌叫着寻找歌曲多少希望/安装多少忧郁/喜欢一年的邮票/携带旧的爱心不断寻找新的爱情? 6? 8? 6? 8从语法的角度来看,安装有希望和忧郁显然是不合理的,担心和新的爱情不回来。在另一首歌中,有这么几个字:我过去就像一个小 有时不是双重否定,而是并列负面,表达的意思是没有办法这样做。没有时间或每一刻;但从语义分析,这首歌的目的是告诉主角在任何时候犹豫无奈的需要安慰和帮助,由于语法错误,导致每一次每一时刻的无奈已经变得总是帮助每一刻。有这样的中国歌曲的问题,不仅干扰了正常的听力教学,而且也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二,选定的歌曲可以反映中国文化的特点。中国音乐起源早,约三千年前就开始出现一个完整的音乐理论和乐器,所以中国歌曲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历史和文化传统的深刻影响;加上不同地区和民族风俗,制作中国歌曲旋律,节奏和声音的变化呈现出独特的地理特征。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语言水平选择,可以反映一些中国文化的特点和时代的特点,反映出歌曲的不同歌唱风格,使学生可以从语言中学习,同时从不同的语境中理解水平国家的习俗。

nAgain,所选歌曲最能反映口语特征。学习第二语言的目的只是理解和沟通,听和说话完全对应于这两个方面。一般来说,说话更好的人一般听起来更好,因为口头表达是在交换环境中进行的,让别人理解自己的意思必须首先理解他人的习惯和方法的表达,这是听力的类别。因此,老师可以选择那些模仿聊天的方式或方式,甚至类似于半谈的民歌等,让学生在第一时间会有一种特别舒服的感觉,提高听力和口语水平技能相互提高。[5] n2,选择适当的做法

nHearing是一个涉及从上到下的复杂过程,也就是说,使用背景知识来了解整体意义,从下到上,即听到的声音,建立两个过程的相应词和句子。应该在听力练习时考虑。n首先,教师应根据演奏内容的歌曲执行必要的背景来激活学生在现有知识的记忆;同时解释新词和成语中涉及的歌词,如歌词出现在基本 句子,相关词,量词和短语。在此基础上,帮助学生分析歌曲的标题,提醒学生注意在重复的句子信息中捕捉旋律。让学生可以纠正这首歌的活动。

nSecond,指导学生识别信息的重要细节。根据需要,教师可以将歌曲剪成句子,短语和单词,提醒学生注意关键字或相关细节,了解学生监听和调整的过程,要求学生在歌曲后填空。这些问题可以是歌词练习,韵律练习和修辞和语法类型练习。学生不能理解部分歌词,可以用口头和书面的方式组合,让学生真正理解和识别歌曲信息的细节。

n如果你有机会,你还可以指导学生学习唱中国歌曲。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要求学生遵循记录

然后按照音乐的节奏,找到机会鼓励学生在舞台上表演,提示他们从浅层进入 n深刻理解,从而提高学生积极学习中国热情的积极性。[5] n(B)在职教师提高自己的中文教学水平

汉语作为外语教师发展的现状 n根据国家 汉办统计,目前中国国内语言教学作为第二语言兼职教师共有6000多人,而获得外国教师证书的不是来自教职员工1 / 4.20世纪80年代是快速发展的中国教学中文作为外语时期,吕碧松先生从建设学科的角度加强教师建设,他认为一方面培养专业硕士和博士,作为教师中国作为外语储蓄,另一方面现有的教师必须接受90年代的培养,卢宝星先生也强调了加强教师建设的重要性。

然而,汉语作为外语教师教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如何提高汉语作为外语教师的基本素质,如何进行有效的教师培训等,以及对专业发展的研究的国际汉语教师几乎是教师成功或失败的教学的关键,它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关键因素。因此,对没有入读中文教师的中文教师进行在职培训是很重要的。然而,高等院校对已经参加他们的职业发展研究的教师进行职业规划是有必要的 中文作为外语的教学质量的迅速发展。n2,汉语作为外语教师的职业发展方式

n为了使汉语作为外语的快速发展取得更好的效果,中文作为外语的教师不能被忽视,如何开展他们的职业规划,也成为中国教学成功的关键。笔者认为,汉语教师作为外语的发展体现在具体的教学中,即教师能力结构的发展,主要是指教师的能力和自我反省能力。n(1),中国教师提高他们的教学能力

n教师的教练能力是在正确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思想的指导下,教师可以通过使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和方法,有效地将知识,质量和能力传递给学生。它包括学习知识的能力,传授知识的能力,应用知识的能力,驾驶教室的能力和观看老师的能力。n(2),中国教师应该有自我反省的能力

n更多的知识要求教师继续学习和自我反思,拓宽他们的专业视野,跟上时代发展的潮流。因此,汉语作为外语的教师应该养成自我反省的生活习惯,不断的分析和评价 教学质量的有效性,继续挑战自我,发展自己。中文作为外语的教师应通过不断的自我反思发现每个班的问题,并根据问题调整教材和教学大纲,以满足教学的需要。通过对学生学习效果的分析,判断,评价和解释,不断分析评价教学质量,调整教学方法,掌握各种教学技巧,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强化教学效果,促进学生学习;也通过不断分析和总结自己的教学经验,与同行教师分享探索,通过交流与合作,促进自我发展。

n此外,中文作为外语的教师不仅要善于教学,还应具有较强的科学研究能力。因此,中文作为外语的教师应该进行科学研究,善于在教学实践中发现科学研究课题,解决学生的实际学习困难。汉语作为外语的教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在主题选择,收集信息,设计方案,组织实施,总结等方面,外国教师需要从国内外先进的研究理论和方法中学习,参与跨学科语言教学活动,努力实现跨学科,跨学科的汉语教学。n(3)汉语作为外语教师应积极参与各种 职业培训

目前,国内外中文教学界正在不断探索汉语教师作为外语的培训模式和培训方法。一些学校或机构采取生产方式,汉语作为外语的教师和学生侧重于外语教学理论和知识的教学。讲座,教学示范,小型研讨会,中国教师培训;也主张引入美国学者w.allen微观教学法,使用五步训练模式,即技能学习,技能,技能评估,技能练习,技能提升。总而言之,作为外语的汉语教师应积极参与在职培训,结合自身的学术教育和在职培训,努力做好自己的能力和能力跟进外语的发展教师。nV。结论

篇8:对外汉语教学直接法

关键词:听说法,行为主义,对外汉语教学

一、听说法

听说法 (The Audio-Lingual Method) 主张把听说放在首位, 经过反复口头操练, 最终能主动运用所学语言材料, 是二战期间产生于美国的语言教学方法[1]。其语言学基础是美国描写主义语言学, 心理学基础是行为主义。在听说法中, 听即“刺激”, 说即“反应”[2], 目的在于训练学生对刺激产生正确的反应。特点为听说领先于读写;强调以句型为中心, 反复实践, 养成习惯;排斥 (限制) 母语[3]。

二、听说法课程实例

本文选取“世界汉语教学学会” (http://www.shihan.org.cn) 中有关听说法课程, 以北京语言大学骆健飞讲授的《北美以操练为主的听说法在不同环境下的应用———以“除了……也”为例》为分析实例。该课程以23~25岁汉语水平为初级的大一学生为教学对象, 以北美“听说法”为主线, 集中展示北美“听说法”操练语法点的模式、方法和步骤, 尝试将其运用于不同母语和文化背景学生中。

三、从行为主义角度分析听说法教学

1. 理论基础

听说法的教育心理学基础是行为主义。行为主义心理学主张教学阐明教学目标, 强调学生行为及产生条件, 将学生任务具体明确化。行为出现依赖刺激、反应和强化三个因素。强化可增强某个行为出现的可能性并促使其养成习惯。行为主义代表人物斯金纳提出, 在语言学习中, 有机体即外语学习者, 行为是言语行为, 刺激即展示给学习者的语言内容, 反应为学习者对刺激的反应, 强化的外部表现为教师对学习者的肯定和鼓励, 内部表现为学习者使用该目的语产生的自我满足感。

2. 课堂教学具体体现

(1) 教学目标

听说法教学目标是培养学习者口语交际能力, 包括发音和语法的准确及快速地反应。听力理解能力、发音、语法及词汇教学能帮助口语技能形成发展。行为主义提出语言行为需正向强化才能形成并得到巩固。教学中, 教师的肯定评价强化学生的语言行为, 结合生活运用“除了……也……”句型造句, 重复运用句型, 使学生熟悉用法, 在填充句型练习中融入词汇和语法内容。

(2) 教学特点

(1) 听说领先。

教学顺序是先听说后读写。在外语教学的入门阶段, 先进行专门的听说训练, 然后接触文字[4]。教学对象是汉语水平为初级的大学一年级学生, 教师重点培养的是表达能力, 鼓励学生多交流。行为主义提出若学生学习内容以口语形式出现, 然后学习书面语, 学习者的语言机能会得到更有效地提高。

(2) 反复实践, 养成习惯。

本课中, 教师以“除了……也……”为基础, 扩展为“A除了V1N (以外) , 也/还V2N1”、“除了AV1N1 (以外) , B也V1N1”等具体句式, 用模仿、重复的方法引导学生练习。行为主义认为外语学习多是机械习惯养成的过程, 学生通过对话和句型训练, 降低错误出现的可能性。

(3) 以句型为中心。

课上, 老师以“除了……也……”句型为中心, 以组成语言的基本结构句型为线索, 将其他教学内容串联其中, 教学重点清晰。行为主义认为外语学习是机械地养成习惯的过程, 习惯通过强化巩固。重复句型是养成习惯的过程, 教师对其强化使学生不断巩固记忆。

(4) 排斥或限制母语。

行为主义提出语言是一种习惯, 是在外界条件作用下逐步养成的。本课中,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几乎全程运用汉语讲授, 营造语言学习氛围, 考虑学生学习阶段及能力接受水平, 教师尽量使用简短的表述、基本的汉语句型, 并用创设具体情境、前后内容相连贯的方法, 帮助学生进入句型学习中。

(5) 对比语言结构, 确立教学难点。

教学中, 教师重点讲了“A除了V1N (以外) , 也/还V2N1”、“除了AV1N1 (以外) , B也V1N1”两个具体表达。一个学生练习了同一主语行为动作后, 教师指导其他学生进行不同主语的句型表达。行为主义认为, 对比法比分析法为语言学习提供了更好的基础。学习新语法形式时, 学生要先在多语境下练习, 然后教师总结特点。

(3) 教学内容

(1) 教学主体。

本课中, 教师作为课堂语言操练的控制者和监督者, 是施加刺激的主体, 学生是语言知识的灌输对象, 是对外部刺激做出反应的反应者。教学中, 教师以“除了……也……”为中心, 结合生活列举“我和XX一起来了北京, 我们在北京学习汉语……”、“除了北京之外, XYZ……”这样的话题, 教师作为学生所学语言行为的范式组织对话。

(2) 教学要点。

本课内容以会话形式出现, 教师列举主要句型和句子成分。教学内容按序排列, 在“除了……也……”句型中, 先补充简单词汇, 再添加复杂短语及句子, 层层深入, 体现通过语境学习新词的方法。教师调动学生参与积极性, 通过提问、表扬等互动形式进行积极有效的反馈, 结合连续强化与部分强化, 通过操练维持, 帮助学生保持稳定的水平。

(3) 操练步骤。

首先, 教师由日常交际场景引出本课学习语言点, 即句型“除了……也……”引出含语言点的句子, 对重点词汇、短语加以操练。其次, 教师设计不同场景, 采用问答法帮助学生熟悉语言点和语言规则。老师所提问题, 如“你们最主要的课程是什么?”“你们来北京之后去过哪些地方?”等等, 话题与学生联系紧密, 会话更有意义。再次, 教师带领学生进行操练。课程后半段, 教师安排学生讨论, 并提出“来到北京之后我们都做了什么, 去了什么地方, 学习了什么。汉语很有意思, 除了XX的时候, 我在XX的时候也说汉语。”这些话题鼓励学生思考, 设置真实情景, 引导学生用新语言点说句子。最后, 重复目标句型, 总结归纳。

约翰.W.桑切克指出, 行为主义认为强化策略包括“提示”, 指反应前添加的、使反应发生概率增加的刺激或线索[5]。本课中有突出体现, 教师提问学生时, 指着黑板上的“A除了V1N (以外) , 也/还V2N1”等句型提示学生, 当课程进行过半, 学生熟练掌握句型用法后, 教师提示相对减少。

四、对听说法教学的思考

1. 存在的优势

(1) 听说法首次自觉把语言学和心理学理论作为教学法的理论基础, 在理论和实践上促进第二语言教学法沿科学轨道发展。

(2) 在初级阶段使用听说法教学, 使学生首先获得准确的语音语调, 为交际打下良好基础。听说法强调听说领先, 兼顾读写, 重视听力口语技能训练培养。教师以规范的语音给予学生刺激, 使其产生反应, 达到语言学习目的。

(3) 听说法采用句型教学, 避免繁琐讲解语法, 同时落实语言结构教学, 对外语初学者养成良好语言习惯, 培养正确语感有积极作用。

(4) 听说法继承直接法的原则, 如用目的语教目的语, 通过操练掌握语法规则等。行为主义认为外语学习基本是机械习惯养成过程, 好习惯得益于正确反应, 学生通过记忆对话和句型训练, 将错误出现的可能性降到最低。

2. 尚待改进的方面

(1) 强调听说, 忽视读写, 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汉语实践能力。本课中, 教师整节课都在与同学对话或引导学生之间对话, 板书不多, 没有考查学生书写汉字的能力, 造成学生会说该句型, 但有可能不能完整书写出内容的情况。

(2) 教师主导课堂, 有些忽略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面对教师的刺激, 在回映刺激上发挥积极主动的作用, 无法对学习方式、内容、进度进行控制, 地位较为被动。

参考文献

[1]王秋雨.哈佛大学汉语讲练课课堂活动后研究.北京语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7.

[2]刘繤.关于对外汉语教学法的进一步探索.世界汉语教学, 1989 (3) .

[3]郭莲.听说法———英语教学最基本的方法.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1993 (4) .

[4]吕必松.“听说法”评价.语言教学与研究, 1981 (4) .

上一篇:湖南省永兴县教育局公开招聘教师报名时间公告下一篇:全国“XX杯”联炬创新创业大赛 活动策划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