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小学信息科技教学中提升学生思维品质

2024-05-25

如何在小学信息科技教学中提升学生思维品质(共9篇)

篇1:如何在小学信息科技教学中提升学生思维品质

如何在小学信息科技教学中提升学生思维品质

华新小学 朱轶峰 张卓

摘要:小学信息科技学科教学的独有特点,即教学内容的相关性、涉及多学科的广泛性以及课堂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和直观性。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和发展,实际就是以实践操作为基础,通过在理解思想与方法基础上的熟练操作,获得具有广泛迁移价值和认知灵活性的信息技术知识体系。当我们从心理学角度去考量转变后的课堂教学效果,就会发现事实上整个教学中对于培养学生智力或能力的思考还不够深入,普遍存在学生思维的自由时间和空间有限,个人思维的品质不高。在信息科技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有目的、有意识地采取一些独特的方法,精心组织、训练,这样才能培养和发展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真正促进学生智力与能力的双向发展。

关键字:思维品质;信息科技;智力

经过多年的基础教育改革及新课程实施,教师们不断探索与积累小学信息科技课堂的教学方法,在课程中贯穿新课程理念完成教学活动。小学信息科技课堂上有声有色,师生、生生互动已成为课堂的一道风景线。纵观课堂,教学内容越发丰富、教学手段形式多样、教学活动充实多彩,对于学生的智力、能力的确具有一定的作用。但是,仅仅教会了教材中上网搜索信息、熟练运用各类应用软件,就能对学生其智力进行开发了吗?当我们从心理学角度去考量转变后的课堂教学效果,就会发现事实上整个教学中对于培养学生智力或能力的思考还不够深入,普遍存在学生思维的自由时间和空间有限,个人思维的品质不高。

对于我们每位教师而言,如果不能够将各类外部活动内化为学生自己的内部思维活动,那么课堂教学的意义就未完全达成,课堂活动的关键是学生是否运用自己的大脑参与到课堂中,并进行独立的、创新的思考。那么,怎样才能从信息科技学科的特点出发,依据心理学的基本原理,结合学生年龄层次的认知特点和心理特征,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独立思维及创造能力呢?

一、智力培养与思维品质

思维是个性心理特征的智力和能力之中的核心。一个人的思维能力大小由两个因素决定:先天的思维潜能素质、后天的学习训练。由于每个人先天的思维潜能素质,不会随着人的意愿而改变,在学习能力、学习速度方面不同个体都具有差异性。因此,学校对于教学发展智力必须创造出优化的学习条件,让学生们的个人思维能力按适当的速度得到最佳发展。对于发展学生智力的最佳途径,思维发展心理学家认为:思维品质的培养是培养和发展思维能力或智力的主要途径。它包括独立性和灵活性、广度和深度、顺序性和敏捷性等。我国思维发展心理学家朱智贤曾指出:思维品质的实质是人的思维能力差异的表现,即智力差异的表现。由此可见,每个个体的思维水平和智力差异由思维品质得以体现,在智力培养上需要要抓住学生的思维品质这个突破口,取得提高个体的学习质量的教育目的,二、学科特点与小学生思维特征

小学信息科技学科的教学内容和培养目标紧密联系,形成了学科教学的独有特点,即教学内容的相关性、涉及多学科的广泛性以及课堂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和直观性。此外,由于当代社会中计算机成为了信息处理的主要工具,所以,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和发展,实际就是以实践操作为基础,通过在理解思想与方法基础上的熟练操作,获得具有广泛迁移价值和认知灵活性的信息技术知识体系。知识的主要价值往往藏于解决问题的过程之中,只有那些善于思维的人,才能将知识真正的灵活运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由此实现知识向智慧的转化。小学生年龄多在8~12岁之间,这个年龄段比较突出的思维特征是:抽象逻辑思维日益占据主导地位,但实体形象成分仍然起着重要作用;个人思维的独立性和创造性有了显著的发展,但易出现表面化和片面化;个人思维的灵活性和广泛性特点逐渐突出,面对新鲜事物和知识有着强烈的求知、探取欲望,愿意且容易接受新的事物和想象丰富,富有创造而又易于幻想;对于各类事物和学习的兴趣度,其有“广度有余、深度和持久性不足”的特点。

三、在教学中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

(一)质疑探究,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思维的深刻性是指思维活动的抽象程度、逻辑水平以及深度。它集中表现在:善于透过现象和外部联系,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深刻地思考问题,系统化、一般化地解决问题。要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应从三个维度循序渐进:

① 双基的学习:感知一理解—巩固一应用。如计算机的组成、办公自动化软件等基本知识。

② 能力的培养:参与一体验—感悟一表达、表现;以实践和探究性学习为主. ③ 学习的内化过程:接受、理解—训练、实践—内化、提升;制作多媒体演示文稿、制作自定义动画等过程都应引导学生遵循系统的思想和软件工程方法,按照相应的技术规范开展活动,从细微处培养良好的技术实践习惯,即从规划开始,亲历设计和制作过程,以测试、评价结束。

1.知识的呈现方式问题化、情境化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从创设问题情境入手,把问题设为整个课程的载体,由学生在对问题的探究中学习,思考知识的形成过程,深入理解问题并尝试掌握其实质,通过这样的过程来培养和历练学生思维的深刻性。整个探究过程不能终止于问题的解决,而是需要让学生在问题的探索过程中不断质疑,这样便能在更广的范围和更深的层次中迸发出新的问题。例如,教材首课中的“信息”这一概念,对于课程教学而言有着很重要的含义。如果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仅仅让学生划划书、读一读,学生的第一感觉就是:这个是老师强加给我们的概念。这样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不能将知识融入到学生自己的知识体系。实际上,这一概念至少可以从三方面进行分析:信息是无时不在、无处不在的,它包含了文字、声音、图形、动画等,是具有独特性质、有价值的资源。教师可以让学生观察教室来感受信息,列举生活中各种各样的传媒如何传递信息,比较古今信息传递方法或用“感觉剥夺实验”等典型的事例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

2.留出合适的思考、归纳、探究的时空

针对某些教学内容,教师的讲解、传授是必须的,但是教师应当做到在完全了解学生对某一教学内容的认知程度,并结合学科课程标准把握讲授的尺度,做到精讲,点拨关键处,让学生有“拨开云雾见太阳”的认知感受。反之,如果一味的采用过多、过繁、过时的填压式讲授是不会受到学生欢迎的。因此,我们倡导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采取多种多样,灵活可变的教学模式,做到讲练结合,收放适度。例如,讲授“计算机系统的硬件及工作原理”时,教师利用头脑风暴法,让学生分组讨论计算机的组成。继而演示拆开一台计算机的过程,介绍各种硬件的名称及其作用,引导学生从外现、工作原理进行分类,归纳计算机系统组成图。最后,引导学生类比“人的解题过程”,分析出计算机的工作原理。教室需要注意在探究问题的设计中要有梯度,不能过于简单直接,也不能无从下手,要让更多的学生能够自觉的、真正的参与到问题探索中。所探究的问题,必须是能够激发学生高水平思维或认知活动的,尽量避免通过简单的复制和粘贴即可完成的任务。探究问题成功之后的交流展示,不能仅限于小部分学生,教师要根据自己的课堂观察,让不同观点的学生发表意见,由此制造出浓厚的讨论氛围。结论可以不唯一,但必须要有结论。

(二)开拓思路,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

思维是否具有广阔性,主要表现为思路是否开阔,能否全面地分析问题,多方向、多角度地研究问题,善于发现问题的特征、差异和隐含关系,因而能用不同的方法去处理问题。思维的广阔性是建立在丰富的知识基础上的知识迁移。能够进行知识迁移的条件有二:一是内容之间的共同因素;二是概括能力及水平。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方法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

1.揭示教学内容的纵横联系

教师加强对新课程理念和指导意见的学习,钻研教材,总体把握学科,突出知识点的内在联系,教学次序要合理,尽可能由巩固旧知识引出新知识,启发、引导学生寻找新旧知识之间最敏感、最接近的联系,寻求最生活化、最靠近学生已有知识与经验的内容,不断加深学生的积累,使相关知识纵横贯通成为可能。

例如:对于“利用Word制作电子小报”部分内容的教学,应该让学生对作品的评价鉴赏形成系统的认识和理解,引导学生围绕具体实例,分析优秀电子小报应该具备哪些要素,通过展示学生所熟悉或认同的电子小报(如前几届学生的作业、学生参赛作品等),分析其表达的主题是什么,素材选择有何特点,与主题是否吻合,表现形式、排版布局有何特点和技术实现方式有何特点„„从而归纳出好的电子小报应该具有思想性、技术性、艺术性的知识要点。

2.注意问题解决中的一题多问、一题多解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做到从不同角度提问学生,并运用条件的增设变化、结论的延伸及条件与结论的互换等方法衍生出新的问题。

例如,对于“画图”程序中添加文字一课,提出如下问题:字体太大无法再文字框中显示怎么办?文字的颜色怎么变化?„„ 这些问题的解决使学生对文字工具栏、字体的认识更为深刻,帮助学生把相关的知识联通起来,形成相互联系的知识网络,还能启发学生遇到问题的不能只从一个角度去考虑,学会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全方位地思考和探索问题的解决方法。

3.既要重视课本,也要适当拓展

现在的小学生对于电脑和网络的基本操作驾轻就熟的不在少数。假如教师只让这部分学生按部就班地跟着书本程度操作,必定会打击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必定会出现学完以后不会举一反三,灵活运用的情况。因此,教师需要对于教材的深广度和难易度准确把握,由此再依据所了解的学生特点,设计出合适的技术深度,适当的补充教学内容,扩展知识面。例如,可以选用生活中学生常见的“交通安全”作为PPT自定义动画环节的教学内容,让学生自己创设过马路的情景,做一会小编剧、笑小导演,完成一部“交通安全宣传片”,充分激发学生们对于自定义动画的兴趣,并将这份兴趣衍生到生活中,学以致用!

(三)辨析求真,培养学生思维的批判性

思维的批判性是指在思维活动中独立分析问题,善于严格地估计思维材料和精细地检查思维过程的智力品质。主要表现为:有自己的独立见解,不迷信、不盲从,敢于怀疑,勇于纠错,有较强的辨识能力,能够客观地考虑正反两个方面的意见,虚心地进行自我检查。缺乏思维批判性的人,往往走两个极端:或者自以为是,或者人云亦云。前者主观自恃,骄傲自大;后者则轻信轻疑,没有主见,易上当受骗。

1.鼓励学生质疑,大胆说出自己的见解

教师要利用各种机会引导学生将某个问题进一步展开并深人讨论。如在“表格的格式”教学中,学生开始时会把表格处理得花里胡哨,教师可以利用这个机会,引导学生质疑格式处理的目的,是为了与众不同,为了漂亮,还是为了„„学生逐渐达到共识:我们处理表格格式的目的是简单、清晰、直观、明了地表现数据与数据之间的关系,更充分、更有创意地呈现意图和表达观点。

2.注重辩证批判性思维教育

科技是一把双刃剑。随着网络的无限开放,使得许多非健康的信息也经常出现在人们的面前。而最易上网成瘾的年龄便是从10、11岁开始,由于孩子们对于网络的自我识别能力极其有限,如若不及时加以引导和有效监管,他们势必成为不良信息的奴隶。辩证批判性思维教育便要求教师注意从身边的事例、国际国内大事、各类科技博览节目中,去挖掘能够令学生心驰神往的信息技术应用情景,以及含有“道德两难情景”的案例,激发学生深层次思考、多视角讨论相关的社会问题,内化相关的道德规范,从而建立起诚信、自我负责和自我约束的自我教育学习体系。

3.设置认知“陷阱”,启发学生逻辑思考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学生的认识是从不全面、不深刻,甚至常出谬误的多次反复,逐步发展起来的。在学生易错、易漏的知识内容以及难以掌握的基本技能处预设陷阱,使学生预先体验错误,这样可以杜绝或减少同样的错误。通过设疑、探讨、反思,使学生克服了思维的惰性,逐步培养起用批判的态度处理问题的习惯。

例如,“画图”中,背景颜色的处理、移动图画的方式,都需要运用鼠标右键才能达到效果„„对这类易错问题,“掉进陷阱的体验往往比走一段直路更容易使人记忆犹新”。让学生在“反面教育”的作用下,经历一个设谬一-排谬的过程,不仅可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还能逐步养成思维的批判性、严谨性。

(四)联想变通,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思维的灵活性是指能够根据客观条件的发展与变化,对知识运用自如,机智地寻找到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并能够根据所发现的新事实,及时修改自己原来的想法,使思维从成见和教条中解放出来.

1.利用生活经验,促进抽象概念的灵活掌握

小学阶段的学生思维特点虽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但经验成分特别大,学习经历、生活经历是他们逻辑的依据,有待向理论型逻辑过渡。教师要处理好抽象概念与学生生活感知范围的关系,以具体形象的比喻和联想来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如“你是动画的导演,材料库里面的文件是你的演员,你把合适的演员安排到舞台上演出”,帮助学生较好地理解和记忆自定义动画的相关知识。

2.引导学生掌握问题解决策略

一个好的问题解决策略是人们长期问题解决的经验总结,它对于解决特定问题很有效。所以,教师要经常教给学生一些好的问题解决策略,还要鼓励学生去总结自己解决问题时所使用的策略,并相互交流。经过一个阶段的教学,当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基本理论和带有规律性的技能以后,教师应多指导学生运用这些知识对一些事物和问题进行分析、比较、判断和综合.从分析到综合概括,从综合概括到分析运用,学生的思维过程全面而灵活,在现实生活情境中更能触类旁通。

例如,学生无论学习哪种作品制作软件,作品制作都离不开素材的选择、加工与处理。教师应着力启发学生分析归纳问题解决策略:确定常见的作品素材类型,素材的选择要符合主题内容、精美而富有内涵,作品中所集成的素材要经过优化处理和压缩。在辨别、吸收、加工、借鉴的基础上,确保广泛占有素材、善于选择过滤素材、科学地加工处理素材、合理进行素材的存储。

(五)把握问题实质,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

思维的敏捷性是指思维活动的反应速度和熟练程度。只有把握问题实质,才能在处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适应迫切的情况来积极地思维、周密地考虑、正确地判断和迅速地作出结论。

同样是完成任务,有的学生能够迅速完成,有的则会拖沓迟缓。从表面上看,速度是思维敏捷性的特征。但从其形成的必要前提上来分析,思维活动的概括或概括水平是培养思维敏捷性的根本保证。心理学研究发现,优等生能识别并能预期哪些内容是主要的、关键的。他们能迅速地摆脱问题的具体内容,一下就抓住问题中具有基本意义的关系,后进生则只看到一些孤立的、无关紧要的材料,往往很难摆脱掉具体问题、具体内容的影响,看不出抽象的知识关系,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教会他们摒弃不必要的、无关的、多余的因素,抽象出一般的知识关系和结构。

(六)引导求新,培养学生思维的独创性

思维的独创性是指独立思考并创造出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成果的智力品质。信息科技教学内容的广泛性及实践性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对学生创造力的开发和培养十分有利。

1.鼓助学生思维的独创性

教师需要展示不同的案例去启迪学生的思维。作品类案例的教学价值体现在:范例是学生探究和创作的良好激发物;典型作品是启迪学生思路和思维的源泉;有缺憾的作品是探究、改进和创新的起点。

例如,教师可以展示研究性学习、小调查的实例,包括典型作品和有缺憾的作品,从而启发学生利用“表格”作出只有自己独特研究价值的统计报告。

2.设置运用型问题 如果教学总是从确定的前提出发,经过确定的过程,得出确定的结论,这样势必造成学生思维的直线性,对于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和创造性的培养非常不利。所以,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就要求教师开设创造性的教学活动,让每个学生都能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灵活地去学习和探究,从而发挥出自己的创造潜能。

思维品质的深刻性、广阔性、灵活性、敏捷性、批判性、独创性是组成完整的思维品质必不可少的因素。它们之间环环相扣,密不可分。在信息科技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有目的、有意识地采取一些独特的方法,精心组织、训练,这样才能培养和发展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真正促进学生智力与能力的双向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吉庆.信息技术课程与教学论【M】.杭州:杭州教育出版社,2003,8:第111页。

【2】马宁,余胜泉.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层次【J】.中国电化教育:2002,(1):第9~13页。

【3】林崇德.学习与发展 【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 25 , 1 6。【4】皮连生.智育心理学 【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 997。

【5】(苏)克香捷茨基,赵裕春(译).中小学数学能力心理学 【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第252 ~254页。

篇2:如何在小学信息科技教学中提升学生思维品质

数学思维品质是每个学生学习数学时表现出的智力特点或个性特征。在义务教育中,为了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加强对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就成了至关重要的问题。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要把培养学生思维品质作为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基本内容之一贯穿于各年级的教学中。那如何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培养其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敏捷性、批判性、独立性呢?下面结合本人平时的教学实际,谈谈自己的几点做法。

一、以疑激思,培养思维的深刻性

思维的深刻性是指能从数学的感知材料中揭示数形的本质特征,确定它们的内在联系和规律。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应该使学生对数学结论不但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分析思考问题时,不迷恋事物的表面现象,外在特征,要能够自觉地注意到事物的本质,要透过事物的表象看到问题的实质。要能够从本质看问题,善于区分主要的、次要的,表面的、本质的。比如: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后,我出示了这样一道题目:在一个棱长是8厘米的正方体上挖去一个棱长为1厘米的正方体后,表面积怎么变化?学生思考后立即回答,表面积不变。我要求学生不忙下结论,先画一画图或找一找模型,思考后再回答,学生通过画图思考并与同学讨论后发现,挖去的正方体的位置不同,表面积的变化情况也不相同。古人云:“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学贵有疑。”要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可以以疑激思,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提高学生的洞

察力。

二、以趣引说,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思维的灵活性是指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和不同的方面进行分析和思考,善于根据条件和问题的变化而转换思考的角度、思路与方法。将以前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在学习新的知识时,能将旧的知识迁移到新知识中,从而自己掌握新知识。比如:教学比的基本性质时,我让自己自学比的基本性质,然后回忆以前学过的哪些知识和它相似。学生很快就想到了商不变的性质,分数的基本性质,并将它们拓展到比的基本性质,不用教师花费时间和精力,学生很快就把这几个性质融汇到了一起,并很好的掌握了这一知识点。兴趣是思维活动的内驱力,是学习动机中最活泼、最持久、最强烈的心里成份,是一切智力活动的基础,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好胜心的特点,在教学中创设学生感兴趣的情境,给学生创造一个引起观察、探求知识的学习环境,激活学生的思维,并让学生的语言发展和思维发展相互促进。逐步培养学生能够有条理地进行思考,比较完整地叙述思维过程。

三、以标导问,培养思维的敏捷性

思维的敏捷性是指思维活动的速度,它表现在思考数学问题时的灵敏程度,接触事物的实质快,思维效率高。在数学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思维敏捷性主要从以下方面入手:首先要能使学生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还要对学生进行严格的速度训练,并对学生进行多种思维形式的训练,这一些,主要来自高效的课堂。美国心理学家布

鲁姆说过:“有效的教学始于要达到的目标是什么。”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教学时,教师应及时揭示教学目标使学生明确学习的目的和任务,使学生在教学目标的指引下积极探索,点燃思维的火花,引导他们大胆提问。课堂上不会发问,不敢发问的学生,不是思维敏捷的学生。

四、以动助做,发展思维的独立性

思维的独立性是指学生能最大限度地挖掘自己的思维“潜力”,独立地探索新的知识或解决某个问题。教育家陶行知说过:“人生两个宝,双手和大脑。”皮亚杰认为:思维是从动作到发展,如果切断了活动与思维之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发展,所以教师在课堂上要注意让学生多动手操作,多动脑思考。比如:在教学圆面积公式推导时,依据常理,学生在独立操作后,都能将圆转化成近似的长方形或平行四边形,然后由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推出圆的面积公式。一般情况下,到此为此,圆面积公式就算推到出来了。而我在教学这部分内容时,除了让学生利用上述方法推导,还问学生在操作过程中,还有没有其他的方法。学生经过自主操作探究后,一个学生提出:我把圆转化成了三角形,利用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这一结论的提出,同学们的思维一下子松开了,纷纷寻求其他的方法。很快又有许多学生推出了将圆转化成三角形的方法。还有的同学将圆剪开,拼成了一个近似的梯形,利用梯形的面积公式推出了圆的面积公式。新教材增加了许多拼一拼、剪一剪、摆一摆、画一画等活动,教师应为学生提供足够的条件,让学生充

分地利用教材提供的素材,在动手操作和实践中,发展学生思维的独创性。

五、以议明理,培养思维的批判性

思维的批判性是指在数学思维的过程中严格地估计思维材料和精确地检查思维过程,随时控制和调节思维过程。对自己能自我监控,对别人能正确评判。英国大文学家萧伯纳说过:“如果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彼此交换,那么我们每个人只有一个苹果;如果你有一个思想,我有一个思想,彼此交换,我们每个人就有两个思想,甚至多于两个思想。”集体讨论可以使学生集思广益,开拓思路,教学中,建立良好民主的师生关系,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引导学生通过一定的讨论、争议,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可以促进学生自觉、主动地参与学习。有道是:灯不挑不亮,理不辩不明,当学生逐步学会据理力争,批判自己和他人时,他的思维品质又有了新的飞跃。

篇3:如何在小学信息科技教学中提升学生思维品质

关于思维品质研究的启示

在朱智贤、林崇德著的《思维发展心理学》一书中这样定义思维品质:思维品质是在个体的思维活动中智力特征的表现。也就是说,思维发生和发展中所表现出来的个性差异就是思维品质,它是衡量和评价思维能力的显著标志。

在西方心理学界,首先提出思维品质概念的是心理学家吉尔福特。吉尔福特把思维的创造性品质分析为对问题的敏感性、流畅性、灵活性、独立性、细致性和再定义性。前苏联的斯米尔诺夫总编的《心理学》 “思维” 一章中,对思维品质进行了专门的阐述。他认为思维的个别品质包括广度和深度,独立性和灵活性,顺序性和敏捷性等。波果斯洛夫斯基等人主编的《普通心理学》中,也对思维品质设专章加以阐述。他们指出: 在构成人特殊的、个体性的各种个性品质当中,智慧品质起着重要作用,它们表现于人的智力活动特点及其智慧能力的特殊性之中。所谓智慧能力就是指表明这个人思维特点的那些品质的总和。属于这些智慧品质的有求知欲、钻研欲、智慧的深度、智慧的灵活性、 逻辑性、论据充足性、批判性,等等。

心理学家们对思维品质的归纳不尽相同,各有各的看法。笔者综合上述理论研究,结合教学实践,从中提炼了五个对教学中提升学生思维品质有一定指导意义的思维特性,即广阔性、批判性、独立性、逻辑性和灵活性。

小学信息科技教学中提升学生思维品质的现实意义

根据课程标准要求,信息科技课程贯穿于整个基础教育阶段。小学、初中和高中都开设了相应的信息科技课,并具有一定的知识技能序和能力规范序。小学信息科技作为本课程的起始学段,承担着知识启蒙和奠基的责任。在这一阶段进行思维品质的提升对学生而言尤为重要。

1.社会发展对提升学生思维品质的推动

信息科技课程改革已经走过十多个年头。在这十多年里,我们的网络已经“无线”,速度不再以“K” 计,资源规模上升到“云”,并迅速走向“大数据”…… 笔者在一本名为《21世纪技能》的书中读到一段来自美国前教育部长的讲话:“当前,我们在帮助学生为从事未出现的工作做好准备,为运用迄今尚未问世的技术做好准备,以便他们能解决那些我们现在甚至还不知道是问题的问题。”社会的发展要求学生必须具有较高的思维品质,以从容面对社会的各种未知发展。 即要求学生不仅要学会用技术,更要具有和技术一起进化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2.课程发展对提升学生思维品质的要求

从原本以培养学生各种软件技能为目标的计算机课程到如今以提高学生信息素养和在信息化环境下的学习能力为目标的信息科技课程,课程的发展见证着社会信息化对教育信息化的推动。如今的信息科技课程要培养学生的不再是简单的技能操作,而是根据需要,正确、 有效、灵活地使用各种信息技术工具收集、处理、传输、 表达信息,创造性地解决各种实际问题的能力。现行的 《上海市中小学信息科技课程标准》中关于课程的定位、 目标和设计思路等很多阐述都对学生的思维品质提出了要求。如何在教学中改变学生固有的、机械式的操练和模仿,着眼于学生思维品质的提升,信息科技学科的舞台很大,责任很大,潜力也很大。

3.个性发展对提升学生思维品质的需求

根据课程标准建议,信息科技课程在小学阶段开设的年级为三年级。这一阶段正是学生认知结构和思维习惯逐步建立和完善的关键时期,他们充满好奇心和创造力,思维没有经验束缚,不会拘泥于太多的“应该怎么样”。但是,相比其他学科,学生的个性差异在小学信息科技教学中却异常突出,这既是本学科的特点,也是本学科的难点。学生的个性发展对思维品质的提升有着不同的需求。如何借助计算机和网络拉近学生与技术的距离,让学生在与计算机的“互动交流” 中获得思维品质的提升和个性发展,教师的理念是前提,教学的设计是关键。

小学信息科技教学中提升学生思维品质的实践

信息科技课程的知识性、技能性和工具性的特征决定了其学习过程的灵活性和开放性,技能的掌握依靠联系和应用,规范的形成依靠引导和积累。同样, 思维品质的提升依靠感悟和内化,它是一个“有目标, 无痕化”的过程。

1.关注技术背后的智慧,提升思维的广阔性

思维的广阔性是指解决问题时能从多种角度考察, 能用多种方法解决。在信息科技教学中,让学生通过使用软件来体会技术“以人为本”的设计思想是提升其广阔性思维的一种方式。在信息科技课堂上,教师演示,学生模仿是极为普遍的现象。看似“整齐划一” 的模仿约束了学生自主尝试的动能,错失了寻找适合自己的操作方法,也错失了关注技术背后智慧的机会。 笔者认为,在学习这些软件时,应该引导学生去关注这些软件的设计理念,即技术背后的智慧,让学生通过探究和体验,激发尊重技术,热爱技术,乐于学习技术的兴趣。

以《醒目的标题》一课为例,教师以开放性任务代替传统的教师演示,让学生自主探究“插入艺术字” 的方法,体会软件中相同功能有多种方法实现的设计思想。在交流环节,学生们争先恐后地介绍自己的方法。有的利用“插入”菜单中的“插入艺术字”命令, 有的利用工具栏按钮,也有的在右键菜单中找到了“小秘密”。面对众多方法,教师不进行任何褒贬,而是以“适合你的就是最好的方法”作为评价,让学生在互相交流中,既看到了他人的学习结果,也找到了属于自己的方法。这样的教学是对软件“以人为本” 设计理念的一种有效体现,也是对学生个性学习的一种尊重,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从软件的设计思想中学会多角度、多途径地解决问题。

2.建立客观评价的意识,提升思维的批判性

思维的批判性是指在思维的过程中善于审视和检查思维过程的良好品质,它不仅表现为善于客观地判断是非正误,也表现在能客观地分析自己或他人的思想和行为。笔者认为,思维的批判性可以培养学生以客观的视角评价事物和思考问题,它是思维独立性、 逻辑性和灵活性的前提和基础。

以《网上注册》一课为例,主要教学内容是完成一个电子邮件的注册。在这节课上,学生第一次接触到密码,第一次面对信息安全的问题。笔者将注册邮箱的过程制作成微视频,让学生在课前先尝试按照微视频中的步骤进行邮箱注册,并思考几个问题:密码的作用是什么?为什么输入密码时显示的是小黑点? 什么样的密码是“好”密码?有些学生随便用几个数字作为密码,有些学生将自己生日设为密码,有些学生将父母的的手机号设为密码……笔者通过“你的生日有多少人知道”“密码越长越好吗”两个问题的讨论, 引出密码设置的原则:安全和易记。通过密码的修改和完善,学生重新审视了自己的密码,理解了密码的安全和易记之间“度”的把握,能辩证地评价事物的两面性,即批判地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形成客观评价的意识。

3.体验问题解决的高效,提升思维的独立性

思维的独立性是指善于独立思考,能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采取合理的策略。如果说软件“殊途同归” 的设计思想满足了人的不同操作习惯的话,那么不同的问题解决策略则体现了人们寻求解决问题新方法的思维过程。笔者认为,在信息科技课堂上,教师应该通过问题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如它们有哪些特点?有哪些解决问题的方法?哪种方法更高效? 让学生在观察、尝试和比较中寻找规律,完善和优化问题解决策略。

以《百变花边任我画》一课为例,这堂课的教学重点是画板软件中“复制粘贴”功能的合理运用。教师融“复制粘贴”功能于花边设计中,引导学生观察整体,拆分局部,寻找规律。学生在尝试中不断优化问题解决策略,从一个一个复制到两个两个复制,再到一组一组复制,花边的样式从单一的图形变化到混合的数形变化,再到复杂的多元素变化。当一幅幅漂亮的有设计感的花边呈现在眼前时,学生们不仅获得了美的享受,也体会到了运用“复制粘贴”功能提高创作效率带来的成就和喜悦。这样的教学是创意和技术的完美结合,对学生独立性思维的提升具有很好的推动作用。

4.细研项目活动的规划,提升思维的逻辑性

思维的逻辑性是指思维的条理性和有序性。现实生活中,如果我们事先做好整体规划,往往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信息科技教学中,有一个要求学生建立“资源文件夹”的内容。学生通过对素材资源的分类,建立相应的文件夹,如图片、文字、音频、视频等。这个规范建立文件夹的过程就是一个培养学生事先规划和思维逻辑性的过程。以小见大,笔者在“项目活动”中也进行了很多基于学生思维逻辑性提升的思考和实践。

以《认识概念图》一课为例。笔者认为,“概念图” 作为新教材的一个新增内容,出现在演示文稿单元的第一课时,虽然篇幅不多,但其意义不可小觑。作为项目活动的开篇,概念图的学习是对学生“先规划,后操作” 思维的一种训练和培养。笔者用了一课时的时间对概念图进行了专门的教学,帮助学生梳理演示文稿的创作思路,设计演示文稿的内容框架。看似纸上谈兵的概念图教学却在项目活动的后续教学中发挥了神奇作用。例如, 在项目活动进行到《幻灯片的链接》一课时,学生们根据“概念图”可以清晰地看出演示文稿各页面间的逻辑关系,进而准确地设置超链接的“位置”和“目标”, 教学效率大为提高。值得一提的是,很多学生还把“概念图”应用到其他学科学习中,帮助自己梳理思路,做好事前规划。学生的这些行为体现了本学科在提升学生思维逻辑性上的一种成功。

5.内化知识迁移的要义,提升思维的灵活性

思维的灵活性是指思维活动的灵活程度。灵活性反映了智力的“迁移”,如我们平时所说的“举一反三”。 在信息科技教学中,技术发展与课程内容滞后的矛盾一直是困扰教师的一个现实问题,新技术没有“止境”, 教软件没有“前途”。笔者认为,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学会新旧知识类比,掌握软件“大同小异”的一般操作方法,形成灵活建构新知的思维能力。这样,学生在面对新技术、新问题时,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以《从画图到小报》一课为例,这是在教材上不存在,由笔者增加的一堂课。在解读教材过程中,笔者发现文字处理软件与画图软件都有“新建”“保存”“撤销”“复制粘贴”等技能要求。如果按部就班地分别教授,不仅枯燥重复,学生也会产生“炒冷饭”之感。为此,笔者设计了这堂课,尝试从相同、相似和不同三个角度引导学生对“画图”和“Word”两个软件进行对比, 从对比中回顾旧知,获取新知。学生通过对比、实践和思考,实现了从画图到Word的知识迁移,初步形成一条思考问题的路径:假设——尝试——失败(必经)—— 再假设——再尝试——直至成功。

无独有偶,笔者在一师附小听了一节名为《体验与探究——keynote》的信息科技课,其设计理念和笔者设计的《从画图到小报》有异曲同工之感。同样是在学生已有“Power Point演示文稿”使用经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体验和探究i Pad中演示文稿制作软件—— keynote的使用。这种学习方法让学生在体验中探究规律,主动思考,习得新知,使学生的思维灵活性在不知不觉中得到提升。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发现,上述五种思维特性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之间既有区别又紧密相联。只有同时提升这些思维特性,才能实现思维品质的有效提升,才能让我们的学生具备“为所生存的社会而学习”的能力。

通过以上的实践与探索,笔者试图以一个立足于学生思维品质的视角来重构信息科技学科的课堂教学,将教学的最终目地锁定在学生思维品质的提升上。通过基于设计的研究,让学生体会技术的魅力,多角度地思考问题,提出个性的问题解决策略,系统地进行规划,灵活地进行知识迁移。学生思维品质的提升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所有信息科技教师长期不懈地探索。

篇4:如何在小学信息科技教学中提升学生思维品质

一、小学科学教程中存在的不足之处

与高等教育不同,刚刚迈入初级教育阶段的小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创造性较差。为了增加兴趣点,提高学生的注意力,许多教师把课程的重点放在了“动手”的过程上,最为常见的是通过做游戏来调动孩子的积极性。在实践中掌握知识,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但现存的教育模式似乎忽视了“手脑并用”的观念,没有意识到教育的真正内涵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而非活动本身。因此,我们有必要对现有的教学模式加以剖析,寻求更合理、更科学的教育方法,以求在不影响教学趣味性的前提下能最大程度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

这里所说的思维品质,是指学生在一系列的思维活动中表现出的智力上的特征,简言之,就是学生遇到问题时头脑中产生的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想法。衡量思维能力有几个简单的指标:深度、广度、灵敏度和批判度。这种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后天的学习和培养中不断发展和深化的。也正因此,在初等教育中做好思维品质的启蒙教育是非常重要的。

二、科学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方法和建议

1.转变观念,提升学生思维品质的深刻性

人类对外界的感知和事物的理解来源于实际生活中得到的经验,小学生由于生活经验较少,对事物的理解也就相对单一和片面。因此,在老师提出一个新的概念或者某些与他们的自我认知相矛盾的观点时,学生往往难以在短时间内接受。但这就是学习的过程,教师在这种情况下就必须选择合理的策略,转变学生的固有思维,使它们能在新旧知识间进行转化和分析,从而建立起科学的知识体系。

这种教育方法在实际中能得到广泛的应用,例如在某小学课本《科学》中有一个破案故事:一个偷牛的嫌疑犯回答警察说当晚自己是借助月光对养牛场进行偷窥,但警察立即否定了这一观点,原因是案发当日为农历初一,而这天是看不到月亮的。这一点超出了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因此这时候老师不能急于公布答案,而要让学生们先进行思考并阐释自己的观点,公布答案过后引导学生对“月相规律”进行更加深入的思考和讨论。思维是需要锻炼的,只有不断地进行思考,才能深化思维品质。

2.强化学生的批判质疑思维能力

中国传统的教育模式就是向学生灌输知识,长此以往,学生头脑中会形成一个观点,书本上的和老师讲授的知识是不容置疑的,这严重固化了学生的思维,使得中国的学生毫无批判和质疑能力。

要解决这一点,教师就要在课堂上给学生充分的自主性和发言权,鼓励学生提出批判和质疑。曾有一位老师在讲授导体和绝缘体时学生用灯泡和电线去检测周围物体的导电与否,一位学生得出的结论是钢笔不导电,而书中明确说明了金属物体是有导电性的,这位学生产生了疑惑。老师检查了钢笔发现笔杆与笔帽的连接处有塑料环相隔,不仅解决了学生的疑惑,而且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了导电体与绝缘体的区别。试想,如果这位老师采用的是置之不理的方式,势必会打消学生的积极性,甚至日后有其他疑惑也不会与老师主动沟通,久而久之就成为一个全盘接受、没有批判思维的学生。

3.改善情景模拟教学,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情景模拟课堂其实并不是一个新的概念,这是很多教师都在应用的一种教学方法。它的优点在于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随着情景模拟教学的广泛应用,它的缺点也日益暴露出来。情景模拟使得很多学生把课堂当作了讲故事、做游戏的地方,整个学习的过程处于过度放松的状态,更关注课堂的娱乐性而不注重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这种情况实际上也很难保证产生好的教学效果。

针对这种情景模拟教学的娱乐性大于实用性的弊病,尽快让课程回归主题是重点。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的任务不仅仅是为学生创设情境,更要去引导和带动他们去深入思考。若没有问题引导,这种交流很快就会脱离课程的主题,而一个明确的问题会让他们的实践更有目标性,思维之间的碰撞也会产生更多意想不到的火花,这对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有益无害。

4.科学记录学生的思维发展过程

针对学生这一群体,老师起到的最重要作用就是引导,但是上升到整个教育层面,他们还担当着提升教学水平、改善教学方法的责任。因此,学生的学习过程实际上也是老师应该去关注和记录的内容,是教师在教学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筛选过程。这会为以后的教学提供有利的参考,是提升我国初等教育整体水平的重要步骤。

而在实际操作中,能体现学生思维品质水平的指标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分数。如何将思维活动具化为可比的数据指标,对教师来说也是需要思考的问题。当然,只要旨在突出学生思维创造能力的活跃性,具体的评价和记录方法可以有所不同。总之,评价方式要异于书面考试形式,让学生有充分的自主权。

三、结束语

梁启超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青少年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所在,如何让他们能接受更科学的教育,更具创造性思维是教育中不可避免的重要问题。我们有理由相信,唯有科学高效的教育方式才能培养出优质的人才,才能让鲜花在课堂中绽放出夺目的光彩。

篇5:如何在小学信息科技教学中提升学生思维品质

【关键词】 数学教学;思维品质;广泛性;深刻性;批判性;灵

活性;敏捷性;独立性

【中图分类号】 G63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5)13―0106―01

众所周知,思维是智力的核心。现代数学教学理念认为,数学教学是培养数学思维品质的教学。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特别重视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下面,笔者就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谈些体会。

一、注重发散思维训练,培养思维的广泛性

所谓思维的广泛性,是指善于从各个方面、多种角度考虑问题,全面地掌握有关材料的思维能力。而发散思维又是以某一点出发,运用全部信息进行放射性联想,即考虑问题不受“定式框”的束缚,有较强的创造性。发散思维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思维能力,有利于学生思维广泛性的培养。教学中教师要注意一题多解、一法多用的训练,达到做一题、解一类、晓一串的目的,进而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广泛性。

例如,1.已知+=0,求a1990+a1991的值。

2.已知a2+b2-4a-2b=5,求+值。

3.已知a、b、c为△ABC的三边,且满足a2+b2+c2=ab+bc+ca,求证△ABC为正三角形。

以上三题是灵活运用“非负数性质”的典型例子。若把上述第二和第三小题适当变形,利用非负数性质,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二、注重一题多变训练,培养思维的深刻性

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就是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迷恋于事物的表面现象,要透过现象看本质。教学中注重一题多变的训练,可以训练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面来说明问题的实质,使本质的东西更全面、更突出地显露出来,有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例如,判断命题“若m>0,则x2+x-m=0有实数根”的逆否命题的真假。

分析:可以直接进行逻辑推理判断,也可以借用集合关系判断,可以从逆否命题直接判断,也可以先判断原命题的真假,然后利用原命题与逆否命题的等价关系使问题获解。

三、注重辩证对比教学,培养思维的批判性

所谓思维的批判性,是指善于从各个方面检查自己的设想和别人的意见是否符合客观实际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思维的批判性就是培养学生善于探讨事物现象的根本原因。数学中许多概念、定义、定理、法则、公式内容相似或者相近,学习时往往容易将其混淆。因此,教学中必须对它们逐个进行分析,然后加以比较找出不同。

四、注重直觉思维教学,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所谓思维的灵活性,是指善于根据事物发展的具体情况,灵活地变换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的思维能力。教学中若能经常注意直觉思维的训练,则将使思维的灵活性得到有益发展,对学生掌握所学知识、发展所需能力是十分必要的。教学中,教师要经常鼓励学生自行思考,展开联想。这样,可避免教学中“就式论式”、“就题论题”产生的弊病,促使学生发现一些别有新意、解法独特的思考途径。

五、注重逆向思维的训练,培养思维的敏捷性

所谓思维的敏捷性,是指善于迅速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处理问题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逆向思维的过程,也是培养学生思维敏捷性的过程,而思维的敏捷性就是思维的速度问题,即学生迅速地解题。应用逆向思维解题,不仅能提高解题的准确性,还会使解题速度适应时代要求。因此,加强逆向思维的训练,对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具有重要意义。

例如,已知数列{an}满足a1=4,an=4-(n≥2),令bn=,(1)求证数列{bn}是等差数列;

(2)求数列{an}的通项公式。

分析:欲证{bn}为等差数列,只需证明bn+1-bn是常数,即证-是常数(n∈N+),而{an}的通项可利用(1)求出。

六、注重引导探索,培养思维的独立性

所谓思维的独立性,是指善于独立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思维的独立性是发展创造能力的重要条件,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应该教育学生遇到问题不要依赖于现成的方法和答案,一定要独具匠心,积极开动脑筋,寻找多种解决问题的途径。

篇6: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

摘 要:思维品质,实质是人的思维的个性特征,优秀的思维品质来源于优秀的逻辑思维能力。本文结合教学实际,通过案例分析,探讨了如何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培养学生的思维潜能,提高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数学教学;思维品质;主动学习

思维是人脑借助于语言对客观事物的概括和间接的反应过程,思维是认知的核心成分,思维的发展水平决定着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创造性思维是依赖过去的经验与知识,将二者全面组织形成的全新知识和经验,比如说将过去所学的一些数学公式综合运用到具体的数学问题上,那些被认为有发明天分的人,也就是善于实施这种创造性思维的人。因此,开发学生的思维潜能,提高思维品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潜能,提高思维品质以及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笔者认为可以从三个方面开展:

1.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善于抓住事物的规律和本质,预见事物发展的过程

古人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就是说强大的观察兴趣和欲望,不只是要能够让学生掌握知识,更要让学生既充满兴趣又能够在积极愉快的状态下将注意力较长时间关注在学习中,并且倾注全部的热情和力量克服学习过程中的种种困难,充分调动积极性。

在授课过程中,要从观察教学对象开始,调动学生深厚的观察积极性。数学观察,无论是观察兴趣,数据之间关系的把握、图形的识别,还是综合分析能力的提高、基本规律的发现,都与认真、细致的观察,及时对观察结果进行分析总结相关。对研究问题做细致深入的观察,善于深入地思考问题,在思维过程中有较高的逻辑水平,思维的这种深刻性对解题有重要的意义。

例如:讲解函数的奇偶性时,先观察下列函数图象是否具有对称性,如果有,关于什么对称?

问题一经提出,学生就能展开各自的想象力,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图1关于y轴对称,图2关于坐标原点对称,先从感官上初步了解奇函数和偶函数,再比较f(x)与f(-x)之间的关系,会有三种不同的情况:f(x)=

f(-x)、f(x)=-f(-x)、f(x)≠f(-x)且f(x)≠-f(-x),再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现象及本质是如何描述的,最后让学生从函数的定义域及上述等量关系中得到奇函数和偶函数的定义。

2.培养学生用正确的思维方法,展开丰富的想象,寻求多样解题途径

分析与综合是极其重要的思维方式,更是关键的教学方式,是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建立数学模型的关键方式之一。想象是对数学问题以及数学研究对象进行比较、实验、归纳等思维活动方式,根据现有的材料和知识经验,做出符合数学规律或者事实的推断。学习是信息加工、存储和需要知识时能够提取并加以运用的过程。在教学中首先要让学生具有数学基本知识和技能,并能够将已学的知识和方法层次化、系统化。其次要有敏锐的洞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用多种思维进行思考和探究,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

3.加强思维训练,提高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求异创新意识

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与进步的永恒主题,对学生来说,只要是通过他们自己的实践、观察、分析、归纳所获取的数学规律和解题思路以及对某些定理、公式、例习题的结论进行深入延伸或推广都可理解为创新。课堂教学首先要求学生能够观察到对象的本质和揭示对象之间的相关联系,能够抓住问题的规律和实质,对问题能够实施细致的分析。同时又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勇于求异,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贵有疑”,学生在学习中主动产生疑问是学生主动学习的一种表现,更是培养创新意识不可缺少的。教师要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鼓励学生敢于提出问题,提高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特别是培养学生善于变革和发现新问题和新关系的能力,为学生提供想象、创新的空间,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加强思维训练,促使学生灵活应用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参考文献:

篇7:在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

在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

思维能力是人的能力的核心,思维品质则是人的.思维能力强弱的标志.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是物理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本文探讨了根据物理教学的内容和学生学习物理的思维特征,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方法.

作 者:臧艳秋 作者单位:辽宁省朝阳县教育局,辽宁,朝阳,12刊 名:教师英文刊名:TEACHER年,卷(期):“”(7)分类号:G63关键词:目的性 深刻性 广阔性 灵活性

篇8:如何在小学信息科技教学中提升学生思维品质

一、创设有求知欲望的教学情境, 克服思维定势

学生在思考问题时, 思维经常放不开, 跳不出条框的束缚, 不是围绕着书本和教师转, 就是陷入题海之中, 其能力得不到主动和充分的发展, 长期下去, 必然会形成思维定势。因而, 教师在《机械制图》教学过程中应不断创设能激发学生求知欲望的教学情景, 从而激发学生的思维, 使学生克服思维定势。

例如, 已知物体的三视图 (俯、右) , 正确的F向视图为 () 。

学生给出的答案往往会是A。

实际上, 这个答案是错误的, 正确的答案应是C。造成错解的原因就在于学生受以往的观察习惯的影响, 认为“→”方向应为“从左向右”方向, 而投射方向为“从左向右”方向的视图应是左视图。实际上, 学生并没有认识到图中箭头所指的视图为右视图, 而右视图的左边为前面, 右边为后面, 因而图中箭头的实际指向为“从前往后”方向, 而投射方向为“从前往后”方向的视图应为主视图, 故答案应为C。

二、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克服思维惰性

思维惰性主要表现在:满足于一知半解, 学习没有高标准;上课死记硬背, 机械模仿;不愿动脑思考, 不领会解题方法的实质。克服学生的思维惰性, 主要是克服学生思维的表面化与绝对化, 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制图学习需要有较强的空间思维能力。所谓空间思维能力是指形体与视图之间的一种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 它是读图与画图能力的基础。在培养空间思维能力上, 由于使用的教具、模型很有限, 挂图又显得比较呆板, 无论老师怎样描述比划, 有些学生就是想不出它的形状结构, 因此传统方法在培养学生空间思维能力上效果较差。随着计算机在制图中的应用, 对学生空间思维能力的培养就变得容易起来。通过观察物体的空间形状和结构, 画出其平面图形 (视图) , 即由空间到平面;再根据平面图形想出物体的空间形状和结构, 即由平面到空间。这样反复训练就能很快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要完成这种训练, 采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完全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可以画出各种物体的三维图形 (采用“CAXA制造工程师”中的三维实体造型比在黑板上画轴测图要快得多) , 这些图形可以在空间任意放大、旋转 (在黑板和挂图上是不能实现的) , 我们就能让学生从不同方向观察它的形状结构, 根据投影原理画出它的二维图形, 这样学生就很容易理解和掌握, 有利于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增强自信心, 培养对制图的学习兴趣, 增加对实际机器零件的感性认识, 也有利于空间思维的培养。

三、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克服思维僵化

学生思维呆板和功能僵化, 主要反映在解题上不能深入探索和思考。原因之一是教师长期采用“填鸭式”教学法, 上课时只是强调教法, 忽视学法;强调灌输、记忆, 忽视引导、启发;解题时过多地强调解题的程式化和模式化, 忽视引导学生的联想、观察、分析、推理、判断, 从而导致学生缺乏观察、联想能力。

在《机械制图》课堂教学中,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对基本体的观察。基本体有棱柱、棱锥、圆柱、圆锥、圆球等, 要让学生逐一观察这些基本体, 弄清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如对于棱柱体, 可出示正五棱锥模型让学生观察, 通过这些基本体的模型, 逐步引导学生根据点、线、面的性质和相互位置关系对基本体进行观察。第二阶段是对组合体的观察。组合体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基本体构成的, 组合体的组合形成主要有叠加和切割, 而常见的是这两种形式的综合。正是由于这些基本体的不同组合, 才构成了千变万化的物体。为此, 在教学中应多出示一些不同类型的组合体模型让学生观察。如综合类组合体可以轴承座为例, 让学生仔细观察轴承座各部分之间的组合形式和相互位置关系。第三阶段是对零件的观察。零件的类型繁多, 常见典型零件就有轴套、轮盘、叉架、箱体等几大类, 它们的作用各不相同, 结构各有特点。引导学生认真观察、仔细分析各类零件的结构特点, 并能把零件的结构形状抽象为基本体的组合, 这样才能更快地读懂零件图。

四、培养创新意识, 克服思维保守

《机械制图》是一门专业性较强的课程, 它来源于生产, 又服务于生产, 学生要具有很强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以致用。学生由于受到各种条框的限制, 思维往往处于保守状态, 表现为上课听老师讲, 下课就模仿例题做题, 遇到问题总是依赖老师。消除保守思维的有效方法是创设情境, 唤起创新意识;精心设问, 激活创新思维。这样就能激起学生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 能让学生顺利地解决新问题, 深刻地掌握新知识, 并能把这些知识广泛地运用到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

例如, 在学习读视图这部分内容时, 我设计了这样一道题目:根据已知均为长方形线框的两张视图, 让学生发挥想象力, 想出符合视图的空间形体。这道题有多个答案, 如长方体、圆柱和三棱柱等。在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老师可从旁协助。这类题目有利于促使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形成发散思维能力, 对开发和发展学生创新意识都很有好处。

多年的实践表明, 在《机械制图》教学过程中, 按照以上几个方面实施教学, 能够大大地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 有效地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从而提高《机械制图》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赵大悌, 赵小刚主编.教育科研能力的培养与提高.

[2]丁小胜.关于提高制图课教学实效性的探讨.

篇9:如何在小学信息科技教学中提升学生思维品质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激发灵活性;培养创新性;培养广阔性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7-242-01

心理学家林崇德认为:“培养思维品质是发展思维能力的突破口,是提高教育质量、减轻学生负担的好途径,是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教育转轨的一项重要任务。”对于小学数学教学而言,教师必须创新教法,有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始终重视开发学生的数学思维潜力,以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品质,在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的同时,提高教学质量。那么,在日常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品质呢?

重视新旧知识的比较,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深刻性旧知识是新知识的基础,而新知识又是旧知识的发展。俗话说的好:有比较,才有鉴别。在教学中重视新旧知识的比较,不仅可以使学生巩固和加深对旧知识的认识,也能更好地理解好新知识,使知识的连贯性有更好的接合。一些教师在授课中不善于做这种比较工作,造成学生在新知识面前有“断了线”的感觉,产生一定的迷糊和混乱,对学生的数学思维发展造成不利影响。

在小学数学中,《简易方程》这部分内容,是学生从运用具体数字解答问题过渡到用抽象的数学符号来解答数学问题的思维提升过程。而学生要实现这一思维跳跃,要经历一个艰难的思维形成过程。为了使学生尽快实现这种能力转化,教师必须在“方程”教学的入门课上做好做足功夫。教学实践证明,教师如果能在入门课上多花点功夫复习、回忆学生以前学过的不成系统的有关知识,设计好引导“阶梯”,注意创设新情景和“引渡”例子,就能唤起学生对旧知识的回忆和思索,比较容易实现学生的思维转换,形成初步的抽象思维能力。这样的教学,有利于学生在比较中进行探究、在探究中进行比较,逐步深入,培养出精密性、深刻性的思维品质。经验告诉我,假如教师在此处做的铺垫工作不到位,学生将难于形成较好的抽象思维能力,甚至因此而背上“见到方程题目就害怕”的心理阴影,导致了学生的畏惧心理和思维障碍。这也许是一些小学生升入初中后,不会用方程解答数学、物理和化学等学科的应用题,甚至恐惧这类题目的根源。

一、在课堂上学会制造适度紧张情景,激发出学生数学思维的灵活性

没有紧张情景的刺激,将难于成就学生的机智性和灵活性。而没有机智、灵活的数学思维,该生实乃庸才也。小学生,活泼好动,但注意力持续时间不长。教师上课如果总是慢慢吞吞的,是很不适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的;并且,会造成学生慢性子般的思维品质,不利于学生适应将来的生存环境。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必须注意创设适度紧张情景,充分调动小学生生性好动、好强的特点,把学生的“灵性”给逼出来。例如,在教学《分解质因数》和《能被2、3、5整除的数》等内容时,我采用抢答、小组淘汰赛等方式来进行组织教学,在教学中“制造紧张”,迫使学生“适应环境”,较好地锻炼了学生的快速思维能力。

二、增加数学课实验操作活动课,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创造性

由于年龄的原因,小学生生活经验不足,而他们学习文化知识尤其是数学知识往往借助其生活感受,因此,不少数学内容,学生觉得不容易理解。所以,用直观、生动形象的东西来教学,往往有事半功倍之效。例如,在教学《三角形的内角和》这一内容时,可以设计这样的引入:发给每一个学生一张纸,要求他们至少剪出三个完全不同的三角形来(如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和锐角三角形)。之后,要求学生把各个三角形的三个角都剪下来,看能拼接成什么角。这种教学,由于“有得玩”,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下子就被激发出来了。可想而知,这样的教学,直观、生动、有趣,其效果自然极其好。这比单纯用量角器量出“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的教法好多了。尤为重要的是,通过学生的亲手操作,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使他们受用一辈子。

实际上,在小学数学的各个教学内容里,不少地方或多或少都是可以加入动手操作成分的。只要教师做一个有心人,善于创新,不拘泥于教材教法,是可以创造出很多直观、形象的动手操作课的。尽管辛苦一点,但却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长期坚持,可使学生的数学创造能力发生很大的飞跃。这是很值得教师为之奉献的。

三、通过一题多解,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广阔性

教师在习题课的教学中,应注意搜集有多种解法的开放性题目,通过解法练习,训练学生数学思维的广阔性。

例题:一架飞机在2小时内飞行了1800千米。飞机保持这种速度飞机,从甲地飞往乙地共飞了5小时。求甲、乙两地之间约有多少千米?

解法一:1800÷2×5=4500(千米)。这是用归一法来求解的。

解法二:1800×(5÷2)=4500(千米)。这是用倍比法来求解的。

解法三:1800×5/2=4500(千米);获1800÷2/5=4500(千米)。这是用分数方法来求解的。

解法四:1800×5÷2=4500(千米)。这种解法是假设法。

解法五:方程法。设甲乙两地相距x千米。

又有三种解法:

依速度相等,有:1800÷2=x÷5,解之得x=4500千米。

依路程长的2倍相等,有2x=1800×5,解得x=4500千米。

依每飞行1千米所用的时间相等,有2/1800=5/x,

解得x=4500千米。

一道这么简单的题目,竟然有如此之多的解法,学生意想不到,因此这种课学生上得津津有味,增加了他们上课的乐趣;同时又能把小学阶段学习到的一些常用解题方法一一加以运用,学生看了眼熟,理解也不难,较好地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宽度。

实践证明,一题多解的做法之所以能被常用不衰,原因在于这一做法能很好地开拓学生的多向思维,能较好地开发和发展学生的智力,使学生的视野广阔,思维严密。

上一篇:初中作文:留点责任给自己下一篇:暑期上海银行实习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