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常见题型及方法

2024-05-11

小学语文常见题型及方法(精选8篇)

篇1:小学语文常见题型及方法

小学语文阅读理解题型

小学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受理解、积累和初步的运用能力。高年级的阅读重点是提高阅读的速度和质量,体会词语的感情色彩,句子的含义及表达效果,揣摩文章的叙述顺序,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等。低年级

考察要点 能力要求及题型形式

字 给指定汉字注音、注音正误判断,多音字注音并选择

词 联系上下文释义,正反义词选择、判断、替换,找出句子中的关键词,词义已有答案选择,词义正误判断,用词造句,用关键词表示指定食物,词语使用优劣比较判断,重点词义选择填空,成语、谚语、短语、熟语的积累运用。句仿句造句,句子使用优劣判断与选择,句意理解选择,找重点句和中心句,修辞句优劣判断与应用,在原文中找出指定句,自然段中句数判断,句式变换。

文段(自然段、意义段)用规定符号划分意义层,归纳段意层意,空段补段,提供答案的层意的选择判断,根据内容设计广告语。

整篇(内容)给文段加标题,完善文题,归纳文章主要内容或中心思想,找出文章的总起句或尾结句、中心句,提供答案的主题中心思想的选择判断,作者思想感情理解(歌颂、赞美、表扬、讽刺、贬斥、憎恶、反对),用原文回答指定问题,也可在理解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语言回答,特定内容问题的判断与回答,特指事物的特点判断与分析、修饰,指定内容填空。不定内容的考察:读后感,谈理会、心得、收获。

整篇(结构)某种问题的内容安排特点:如按时间推移,空间变化,逻辑推理,作者观察点变化。总体结构安排:总—分;分—总;总—分—总;分—总—分,语段、自然段顺序调整、分析、判断。

语言 修饰语的选择判断,修辞法的选择与判断,修辞法的仿写与替换,句式的灵活使用与判断,长句短句的使用与效果判断与选择,各种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的判断、分析、选择与综合运用。动词、形容词、连词的运用。

文体常识 分别以记人、写事、状物为主的文段的特点的选择与判断,简单说明文的说明方法选择与判断,简单的古诗、词、曲的节奏、句意选择与判断。

文学常识 名家名著作者的时代,作者简介,代表作,名篇的主要人物,人物与事件的选择与判断。

标点 空白处加标点,常用标点的作用选择与判断。

诗、词、精彩语段 识记。多用于填空与选择、判断。

短语、谚语、格言、名家名言 识记。多用于填空与选择、判断。

高年级

小升初阅读理解考察的内容包括:

1、理解加点字、词,体会句子的含义

2、概括文章(段落)的主要内容

3、揭示文章的中心思想

4、对文章关键人物的评价以及系生活实际谈感受等。

一、联系上下文理解加点字、词

考法:

1、考法: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

例如:瞻前顾后。所谓“瞻前顾后”具体是指联系文章前后文的句子明确词义,在具体语境中揣摩词义的变化,用自己最通俗的语言表达出来。

答题方法:应先答出本来意思,再答出在文中的意思。

解释词语的方法有很多,找近、反义词;抓住关键词解释等。

2、直接理解加点字、词,表达作者什么感情?(举例:《梅花魂》中祖父“轻轻地用刀片刮去,慢慢地抹”这几个词体现了什么?/在文中有什么表达效果?/你如何理解这几个词?)

方法:解释字、词在句子中的意思,结合文章中心。

3、加点字、词换成另外的字、词,好不好?

4、加点字、词删去,好不好?

方法(3、4):表态,解释原字、词的意思,在句子中有何表达效果,换(删)有何效果,所以不能换(删)。

例如:“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绿”字用得很好,可不可以将它换成“吹”字?为什么?

答:不可以。(表明态度)“绿”在文中是作为动词,有“吹绿”“染绿”的意思,(解释字的意思),更能体现春风所带来的生机(在文中的作用和表达效果),而“吹”只是表示春风的动作,如果换了就不能体现这种生机,所以不能换。

二、理解句子的含义

考法:

1、你怎么理解“……”这句话?

谈谈自己读句子的体会——字面+中心,所谓“字面+中心”指的是,先理解句子的字面意思,解释句中的关键词语,连词成句;联系文章前后的内容来解释句子,联系文章中心来理解句意,作者写文章的目的是表达自己的情感,或者说明一个道理,希望与我们达到共鸣,我们要联系自己的生活,来谈体会。

方法:

从文中理解,把文章中的这句话用最通俗的方法再说一遍,可以给这个句子换说法,也可以给这个句子作解释。然后根据文章的中心再理解句子,说出自己的看法,最后可以联系生活再说说。

举例:《窃读记》中国学老师说的话“你们是吃饭长大的,也是读书长大的。”如何理解这句话?

成长需要物质和精神都有保证,吃饭保证了我们在身体健康方面的成长,而读书保证了我们的精神方面也会成长,二者缺一不可。

2、划线的句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表达了什么感情?(也可问你印象最深刻的句子)方法:确认修辞手法+修辞本身的作用+结合句子语境

比喻、拟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小溪唱着歌,欢快地跑向了远方。

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小溪的水声悦耳,充满生机活力。)

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对点明主旨起强化作用等;强调了+对象+特性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强调了万事万物都有再来再生的时候,从而更强调了时光的匆匆和珍贵。)

3、划线的句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方法:记叙、抒情、描写(细节)、议论、说明+表达了中心思想。

细节描写:也有可能是突出了关键人物的某种特点和品质。(见关键人物的评价)

4、划线的句子,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方法:

开头:很可能是文章的中心句,一般起到总起全文(统领全文)的作用。

中间:一般有承上、启下、承上启下等作用。

结尾:总结全文,点明中心。

5、文中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方法:

①从环境本身的特点(怎样的风光,什么时间、季节,渲染营造了怎样的氛围)②环境描写与人物的关系(衬托人物什么心理,交代人物什么身份,表现人物什么性格)

③环境描写对情节的作用(推动着故事情节的发展,为下文埋伏笔,作铺垫。)

(举例:分析《穷人》中“屋外狂风大作,屋里却温暖而舒适”和《詹天佑》中“塞外狂风怒号,黄沙满天”这两句环境描写的作用)

6、“为什么”的题型:为什么说……

方法:写清楚“因为……所以……”,这是答题的习惯。因为的原因有两方面,一是文章内容,二是文章中心,每一方面至少都要考虑两点以上,或者记住文中有几个人物就从每个人物身上找要点。

7、“从哪里看出来……”的题型

方法:首先找到问答中的关键词语,要就是“抓手”,然后在文中中间勾画出来,再在这个关键词语的前后找语句回答,跟着记住一定要先把语句抄下来,最后写自己的理解。

三、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一)概括段意(越来越少这么考)

1、组合法:将每一段(层)的意思叠加起来,就是这一段的意思。用谁干什么的语句来表达。

2、摘抄法:找到这一段的中心句,一般是总起句或者总结句来概括段意。

3、拓展法:文章中心句可以帮助你进行概括段意,找到每一段的中心词和文章的中心词挂钩,用拓展法来概括即可。

4、概括段意的要求:

(1)从文章内容的角度出发,不能直接从写法和中心出发,如写《少年闰土》:不能写成,本文叙述了鲁迅和闰土的友谊。

(2)不能写成提纲式,如本文写了鲁迅和闰土一起玩的故事。

(3)用陈述句的形式表达,不能用疑问句的形式写,如:本文写了鲁迅和闰土怎么玩的故事。

(二)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考法:

1、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有的还要求多少字以内)

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这是读懂文章的主要内容,既不能太简单,也不要太具体,要抓住文章的主要情节、主要事件或叙述的几个要点简要地写出来。抓主要内容的方法有:

1、要素综合法(记叙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谁干什么怎么样?

2、标题法:根据文章的标题,加以补充。

3、段意连接法:把各段的段落大意连起来,稍加整理;

2、文章从哪几个方面写了这个内容,请你简要概括出来。

方法:把握文章大意,抓住关键字、词、句加以概况。如:《家园落日》,概括几种落日的特点。

3、根据文章内容填空。

方法:回到原文找到相关内容,在原文直接找到答案,必要时加以概括。

四、对关键人物的评价

考法:

1、填空题:要求将人物形象特点填在横线上。

方法:回到原文找到与人物有关的关键词、句,必要时加以概括。

2、从某个句子中,你可以看出某个人物有什么特点?《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方法:抓住人物的细节描写(动作、神态、心理、语言、外貌、侧面烘托等)来分析人物的特点,概括出人物的某种品质。

3、你觉得文中的某个人物是什么样的人?你从他身上受到什么启发?

方法:同上。启发:这个人的何种品质值得我们学习。我们要像这个人一样,要……

4、文中某个人物的做法你赞同吗?说说你的理由。

方法:表态+(从文章的中心考虑)+联系生活实际

五、理解文章中心的方法:

考法:

1、文章的中心是什么?(很少直接这么考)

2、读完这篇文章,你有什么看法,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方法:(理解文章中心+生活实际)

(1)写人是为了表达人物的思想、品质、精神,自己读文章的时候用几个词语通俗的表达一下,提醒自己这几点在回答问题的时候不能忘记写。(《一面》)

(2)写事情的文章,主要表达的目的是情理,自己读时要多想几点,尽量考虑周全,从文章中不同的人物身上找情理,站在不同的人物角度思考问题。(《窃读记》)

(3)写景的文章多半是表达自己的情感,对祖国,对家乡……的爱或者怀念。(《山中访友》)

(4)寓言、童话多半是说明一个道理,一定藏在文中,自己要好好领悟。

(5)诗歌阅读多半抒情,自己看看作者是向谁抒情,根据不同的对象抒发什么样的情感,表达要清楚。

3、读完这篇文章,你从中受到什么启发?

方法:结合中心谈启发。

4、文章以什么为线索,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

找线索的方法:

一要注意文章标题(有的标题直接揭示线索,有的标题包含线索的因素);

二要注意文中反复出现的词语、句子;

三要特别注意文中的议论抒情,散文中的“情”通常是文章组织材料的重要线索。

5、文章中的某个句子或是说法,是否矛盾?说说你的理由。

方法:表态+分别对立两个方面进行解释+结合文章中心

6、文中表达了某一种情感,你能写出关于这个方面的诗句吗?

方法:明确文章中心,写出与这种情感对应的诗句。

补充:(可简单列点列条提出)

六、阅读说明文的方法:

说明文的考核一般都是考核说明的顺序,说明的方法,使用说明

方法的好处。这样的阅读题答案其实就那么几个,孩子掌握起来一点也不困难,只要细心就能很快又准确的完成阅读任务,就不一一赘述了。下面以几篇文章为例,探讨如何巧妙审题,继而轻松的解题。

篇2:小学语文常见题型及方法

诗歌

表达技巧在古代诗歌鉴赏中占有重要位置,表现手法诸如用典、烘托、渲染、铺陈、比兴、托物寄情、情景交融、借景抒情、动静结合、虚实结合、委婉含蓄、对比手法、讽喻手法、象征法、双关法等等。诗中常用的修辞方法有夸张、排比、对偶、比喻、借代、比拟、设问、反问、反复等。分析诗歌语言常用的术语有:准确、生动、形象、凝练、精辟、简洁、明快、清新、新奇、优美、绚丽、含蓄、质朴、自然等。复习时要系统归纳各种表达技巧,储备相关知识。首先要弄清这些表达技巧的特点和作用,再结合具体诗歌进行仔细体味、辨析。

至于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则包括总结作品的主旨,分析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现实,指出其积极意义或局限性等。总之,鉴赏古代诗词,第一步,把握诗词内容,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细读标题和注释;2分析意象;3品味意境;4联系作者。第二步,弄清技巧:1把握形象特点;2辨析表达技巧;3说明表达作用。第三步,评价内容观点:1概括主旨;2联系背景;3分清主次;4全面评价。

答题时,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一是紧扣要求,不可泛泛而谈;二是要点要齐全,要多角度思考;三是推敲用语,力求用语准确、简明、规范。

附:易混术语区分

(一)“方式、手法”的区分

艺术手法,又叫表达技巧,包括:

①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

②表现手法:起兴、联想、烘托、抑扬、照应、正侧、象征、对照、由实入虚、虚实结合、运用典故、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讽今、化动为静、动静结合、以小见大、开门见山。

③修辞:比喻、借代、夸张、对偶、对比、比拟、排比、设问、反问、引用、反语、反复。

(二)“情”、“志”的区别

在诗歌里,“情”就是我们平时说的喜、怒、忧、思、悲、恐、惊,一般都是通过景物描写表达出来的;“志”就是我们平时说的理想、抱负、情操、品格等,一般都是通过对物的描写表达出来的。例如,宋人杨万里“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抒发了作者热爱生活及对新事物的喜爱之情,元人王冕《墨梅》“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是以冰清玉洁的梅花反映自己不愿同流合污的品质,属于言志

(三)“情”、“景”关系区别

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都是诗人把要表达的感情通过景物表达出来。“借景抒情”表达感情比较直接,读完诗歌后的感受是见“情”不见“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表达感情时正面不着一字,读完诗歌后的感受是见“景”不见“情”,但是仔细分析后却发现诗人的感情全部寓于眼前的自然景色之中,一切景语皆情语。

(四)描写的角度

常见的角度有:形、声、色、态、味。“形”、“色”是视觉角度;“声”是听觉角度;“态”分为动态和静态;“味”是触觉角度。

根据阅读短文的感受谈自己的看法或体会:

1、用第一人称;

2、采用1+2或1+3的形式,先用一句话概括出自己的看法或体会,再用两三句话谈谈理由,可以摆事实、也可以讲道理,如题目有相关要求,还要注意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根据语境,补写心理活动:

1、必须用第一人称;

2、必须仔细研读具体语境。

提炼中心、主题:

要注意体会本文的主要内容和作者写作本文的目的以及蕴涵在文中的思想感情。注意一些常用词语,如概括主要内容,一般用:本文记叙了„„,描写了„„,介绍了„„,通过„„,等等,如概括写作目的和思想感情,一般用:表达„„、抒发„„、赞美„„、歌颂„„、揭露„„、鞭挞„„、讽刺„„、说明„„、揭示„„、反映„„等。

阅读题技巧

(一)、记叙文阅读

一、词语:答题时一定要在文段句词的前后找答案或找解答的依据。

(1)能理解词语的表面意义,以及深层含义和言外之意,并能理解其表达的效果;

(2)能确定词语指代的内容:一般出现在上文,找出后代入原文,看是否通顺合理.二、文章概括:

内容概括(一句话概括故事情节):人物和事件(抓要点概括,推动情节发展的要点必须要首尾的关键句必须扣住)

中心思想概括:如:“本文通过某人做某事,表达了作者对 __ 赞美与敬佩之情等,赞美了他(人物性格、精神品质)

三:主旨句的作用:结构上贯穿全文,内容上点明中心。

四、修辞方法及表达作用

比喻,拟人:生动形象地表现出了,表达了 情感。

排比:表现了,抒发了,增强了语势,加强了感情。

设问:自问自答,引起读者思考,使文章有起伏。

反问:加强语气,增强语势,表达了(的情感),使文章有起伏。

模式:(1).点明何种表现手法(2).表现了什么内容(3).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如:此句运用了,从而生动形象表现了,表达了

五、记叙顺序及作用?

(1)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作用:叙事有头尾,条理清晰,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2)倒叙:造成了„„的悬念,使故事情节更曲折,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3)插叙作用:补充交代了„„使人物形象更丰富,使中心更突出。

记叙文中穿插议论的作用:结构上承上启下;内容上画龙点睛.六、文章段落语句的主要作用有:(必须从内容、结构两个方面来进行做答)

1、结构上:承接上文、开启下文、总领下文(引出下文)、承上启下(过渡)、照应前文(开头)首尾呼应。

2、内容上:开篇点题、抒发情感、点明中心,深化主题、画龙点睛

3、写法上:气氛渲染、托物言志、以小见大、设置悬念、埋下伏笔、为后文作铺垫、欲扬先抑、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等。

象征、托物言志作用:使表达委婉含蓄、深沉感人.环境描写的作用:交代时间地点,揭示时代背景;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展示人物的性格、推动情节的发展等等。

七、评价感悟类

评价:“是不是”、“同意不同意”、“好不好”?感悟:结合主旨、个人生活体验,提出对问题的看法。

启示从原文引出;评价表明态度及理由。特别注意是否让举例或结合实际,把题目中所要求的全部答出。

八、懂得常用的描写人物的方法,并理解其作用。

方法有:①正面描写:语言、动作、心理、神态、外貌②侧面(间接)描写:其他的人或事③细节描写④环境衬托人物心情等。⑤用词的感情倾向.褒贬色彩

作用是:揭示人物性格,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和精神风貌

非主人公在文中的作用:对比烘托,使主人公性格特征更加鲜明突出.九、记叙文语言风格:亲切自然口语化、幽默讽刺、热情奔放、冷峻辛辣等

十、人称作用:

第一人称: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和感染力。

第二人称:便于作者与文中的人物或读者感情交流,显得特别亲切、感人。

第三人称:不受时间、空间限制,能够比较自由灵活的反映客观内容,有比较宽广的活动范围。

六、材料作文应对策略

一、材料作文相关知识

1、材料作文的特点:

(1)读写结合,考生要通过阅读、分析、提炼、联想、表达之后,才能完成写作任务;

(2)自拟题目、不限文体,鼓励学生写出真情实感,鼓励学生写出个性与创意来。

2、材料作文的形式:

(1)文字材料,构思作文。(2)漫画材料,看图写文。(3)读后感等。

二、材料作文应对策略:

1、读懂材料;

2、明确要求。

(一)、给文字材料作文

1、结构:材料+要求(必须与材料有关。看懂材料,确定主旨)。

2、审题和领悟:看清要求(拟题、文体、文字、内容等),确定立意、结构。

3、具体建议:合理使用材料,不避开材料,另起炉灶。

记叙文:分析材料内容,联系相关的人或事。开头:“读了以上材料,我想起了„„”或“在我的生活阅历中,也有这样一个人”。结尾再用恰当的议论将所叙的人或事与材料中的人或事相比较,画龙点睛即可。

写读后感,要读懂材料并准确提炼论点。

围绕一个观点写感受,从“引_议_联_结”四个方面进行写作.读是基础,感是重点!

三、避免作文无谓(不是作文能力差等智力因素造成的)失分

1、保持整洁的文面;不龙飞凤舞、东涂西抹、箭头乱飞、写不下去大笔一圈“不要”。

2、规矩写题。不忘拟题;写在第一行的正中央;不把话题当标题。

3、拒绝三段式。5-8段为宜,段与段详略分明、长短兼顾。

5、规范使用标点。标点符号要占格;不一逗到底;破折号、省略号、书名号、引号要占两格,其它标点均占一格。还要注意:顿、逗、分、冒、句、问、叹等标点符号不在一行之首;书名号、引号前半边不在一行之尾。如遇特殊情况,让此标点“委屈”留在行未或移到下行。

写作语文答题公式!

怎样鉴赏高考语文考题中的文学形象

在叙事性文学作品中所塑造的形象以人物为主,谓之人物形象;少数叙事性文学作品所塑造的形象是以物为主,则称艺术形象。

在抒情性作品中有时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其中主体的景或物便是作者所着意塑造的形象,为了与人物形象有所区别,有时也称这些形象为艺术形象。

鉴赏叙事性作品的人物形象或艺术形象通常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关注人物(艺术)本质的特征,明白刻画的方法。

想了解人物性格就要从刻画人物的方法入手。刻画人物的方法通常有以下几种:有正面描写,有侧面描写;正面描写又分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其他还有细节描写,对比描写等等。了解刻画人物的方法不是目的,高考不会在名词术语上设置问题,准确理解人物性格,理解人物形象塑造的意义,这往往是高考命题者的用意所在。

2、统观人物(艺术)形象的棱面,分析作品的情节。

叙事作品的情节总是服务于人物的塑造,因而,情节便是人物性格的形成、发展和变化的过程史。阅读鉴赏叙事作品的人物形象时,我们要注意:(1)情节设计是如何表现人物性格的;(2)深入理解情节发展如何由人物性格的内在力量所推动的;(3)人物的行动和行动方式如何受人物独特个性所决定。

3、透视人物(艺术)形象的背景,赏析事件的环境。

环境是人物活动的舞台,情节发生与展开的场所。成功的人物塑造都有成功的环境描写,成功的环境描写为人物塑造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环境描写包括社会环境描写和自然环境描写两个方面。社会环境即人物活动、事件发生发展的社会背景,它包括时代特征,社会风貌等。自然环境是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时令、气候、地理风貌等。阅读鉴赏叙事性作品时,要认真理解分析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对人物性格刻画的表现作用。

鉴赏抒情性作品中的艺术形象,如所“托”之“物”、所“借”之“景”,则有以下几种方法。

1、理清文章思路,把握主体形象。

抒情性作品总要通过一定的人、事、物、景来传达作者的思想和情感。阅读鉴赏时要在具体丰富的材料中,理清作者的思路,从而把握作品的主体形象。例如,2004年上海市的春考卷拿老舍的散文《想北平》命题,其中的第10题是这样的:

第④—⑦段中,作者笔下的北平具有多方面特点,请写出其中两个主要特点:(1)______;

(2)______。(每处不超过10个字)题目中说的“两个主要特点”,其实就是北平这一主体形象的两个特征,依据“第④—⑦段中”,那肯定需要理清这部分的内部层次。

2、赏析表现技巧,感受主体形象。

抒情性作品的写作,一般都很讲究表现手法的恰当运用,比如借景抒情、托物言志、衬托、对比、隐喻、象征等,这些手法的巧妙运用常使作者对主体形象的思想感情表达得更加鲜明突出。如2005年广东高考卷以作家肖铁的散文《壶口的黄河》一文命题,其中

两题这样问道:

(16)文章开头从“中国的水”写到黄河,再写到“壶口的黄河”,这样安排有什么作用?

(17)第四段中通过主观感受来写壶口的黄河,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考生若能把这两题回答准确,他对黄河的气势与生命力,对黄河体现的中国人的精神这一艺术形象的内涵,就会有深刻的感悟。

3、品味作者态度,认同主体形象。

抒情性作品的作者多半会在字里行间流露出对主体形象的看法和评价,阅读鉴赏时,我们除了要细细品味文中最能反映艺术形象特点的语句,还要认真揣摩表明作者思想倾向性的词语和句子。高考试题中的诗歌鉴赏就有过这方面的命题。如2006年全国卷(2)南柯子王炎山冥去阴重,天寒雨意浓。数枝幽艳湿啼红。莫为惜花惆怅对东风。蓑笠朝朝出,沟塍处处通。人间辛苦是三农①。要得一犁水足望年丰。[注]①三农:指春耕、夏耘、秋收。

题目:试分析下阙的内容,以及作者在词中所抒发的思相感情。

下阕前两句显然描写了农民不避风雨、辛勤劳作的生活,最后两句,词人发出了“人间辛苦是三农”的感叹,藉此,读者可以一样地感受那些盼望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农民形象。

考题链接1、2006年江西卷第16题:(原文题目《秋光里的黄金树》)

作者写秋天的落叶,为什么要联系孩子和老人来写?

答案:与对待落叶冷漠而又高傲的人进行对比。表明人类要爱护自然,珍惜自然豪华慷慨的赠予,或突出天真的孩子和睿智的老人能与自然和谐相处。

2、2006年辽宁卷第20题:(丰子恺《杨柳》)文章对牡丹等花木的称呼大多用第三人称,而在第五自然段中却有两处用了第二人称,这样写有何作用?请赏析。

篇3:小学语文识字教学常见方法分析

一、巧用字理识字, 轻松理解词义

字理识字法是汉字教学的主要方法之一, 即结合造字原理引导学生分析字词结构域意义。在小学语文识字教学中, 采取这一方法, 可变抽象为生动具体, 化难为易, 让学生轻松记忆汉字的正确结构, 快速理解汉字字义, 避免机械而僵硬记忆。同时, 还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与想象思维, 加深理解。

在字理识字法中, 包含了多种方法, 如演示法:借助游戏活动、实物或者动作等来引导学生理解字词含义。比如学习汉字“扫”时, 教师或学生演示用手提笤帚扫地的动作;如学习“坐”字时, 该字属于会意字, 由一个“土”字与两个“人”组合而成, 即两人坐在土堆上, 表示坐的动作。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可让2名同学表演席地而坐的动作, 帮助学生理解字义。

另外, 还有图示法、迁移法、联想法、演示法、比较法等等。如教学“盲”字时, 该字由“亡”与“目”组合而成。其中, “亡”意为“失去”, 而“目”表示眼睛, 综合理解, 该字的含义则一目了然。再如学习“男”字时, 教师可引导学生将该字拆分成“田”与“力”, 然后引申成古时候田中辛勤劳作的人。补充分析:在古代时候一般是男耕女织, 基本上是男子在田间劳作。

二、组织游戏识字, 实现寓教于乐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 教学对象是一群天真可爱、好动爱玩的小朋友, 同时因年龄较小, 孩子们注意力持续时间不长。在小学语文识字教学中, 教师需要注意孩子们的学习特点, 将识字知识渗透到游戏活动中, 以抓住孩子们的课堂注意力, 让他们在快乐氛围中自由而愉悦地游戏与学习。 (1) 谜语识字。如:一只狗, 张大口, 打个哈欠摔跟头;又张口, 眼泪流, 主人心痛抱着走。小朋友, 请猜猜, 这是哪个字呢? (哭) 。另外, 教师还可指导学生编谜语的方法, 让学生试着自编谜语。以“哭”字为例, 首先需要了解这个字由3个部分构成, 其中上面有两个口, 而下面的“犬”意为“狗”, 然后编个趣味小故事, 读来又是顺口溜, 这样, 既好玩又好记。 (2) 游戏活动识字。将识字知识融入到游戏活动中, 实现寓教于乐的目的。[找朋友]找汉字和实物之间的朋友;比如带着各种颜色头饰的同学, 和拿着汉字“黑、白、橙、红、黄、紫”等生字卡的同学找朋友。或者找出字形结构相同的朋友。比如要求同学们将有着同一字形结构的字排列在一块儿。[开火车]这一游戏活动一般适用于音节、拼音字母、生字以及词语的复习巩固学习, 易操作, 参与人数多。此外, 还有“摘苹果”的复习游戏, “补补丁”的组字游戏, “找地雷”的改错游戏等等, 让学生在快乐游戏中轻松识字与学习。

三、运用顺口溜, 巧妙记忆字词

在小学语文识字教学中, 教师需要考虑学生年龄特点, 选用他们喜闻乐见的教学形式来理解与记忆汉字。比如儿歌、口诀、顺口溜等, 读来朗朗上口, 是儿童所喜欢的学习方式, 可调动学生诵读积极性, 让他们在诵读过程中理解与记忆字词。所以, 在平时识字教学中, 教师可根据字词的特征或联系所学字词而自编或者查阅有关资料, 选择通俗易懂的顺口溜或歌诀等。比如 (1) 藏:草在厂上头, 左边两斧头, 臣字在里头, 斜勾一撇一点头。 (2) 步:上面少一横, 下面少一点, (3) 森:树木真有用, 大家都来种, 二木就成林, 三木变成森。 (4) 怕:由于心里害怕, 脸都吓白了。 (5) 认“十, 千, 舌”:一横一竖是个十;歪了脑袋变成千;张开大口吐舌头。当然, 教师还可指导学生自己编编汉字记忆口诀, 让学生体会字词学习的乐趣。

另外, 引导学生自制卡片识字。在小学语文识字教学中, 教师可指导学生利用课后时间动手制作字词卡片, 将汉字与拼音写在卡片正面, 然后在背面再写上2个词语, 并任意选择一个词语造句, 便于课堂交流。通过这一方法, 避免了枯燥抄写, 让学生动眼、动脑、动耳、动口, 强化生字感知与体验, 并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四、借助图画、竞赛, 提高识字能力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 配有相应的插图。在识字教学过程中, 语文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些插图, 并选择有关图画等, 给学生创设一个生动、富有色彩的学习氛围, 刺激学生多种感官, 帮助学生快速把握生词。如学习“电视”、“小河”等字词时, 教师可将汉字和图片或实物有机结合起来, 给汉字赋予生命, 让学生深刻理解与记忆字词。再如学习一些动作的词语, 如“扫地”、“打球”、“踢足球”、“跑步”等, 教师可指导学生分类理解字义, 譬如“扫”、“打”都是提手旁, 用手动作;而“踢”、“跑”是足字旁, 是脚的动作, 而后进行动作表演, 加深理解与记忆。

篇4:扩展语句常见题型及解题方法例谈

1.考查形式

(1)扩展词语:把一个词语按照要求扩展成一段话。

如:(2006全国Ⅱ)请以“和谐”为内容写三句话。要求每句话都使用比喻,三句话构成排比。

扩展后:和谐是一朵花,只有红花和绿叶的相互映衬,才会有画的娇艳和芬芳;和谐是一首诗,只有景象和情感的相互融合,才有诗的精彩和绝唱;和谐是一幅画,只有轻描和重彩的相映成趣,才会有画的不朽和辉煌。

(2)扩展单句:把一个句子按照要求扩写成一段话。

如:(2008安徽)按要求把下面的句子扩写成一段话。这个冬季,天气异常寒冷。要求:正面与侧面相结合。至少运用两种不同的修辞。不少于80字。

扩展后:城市的街道上冷冷清清的,没有沿街叫卖的商贩,偶尔只有几个穿棉袄的人匆匆走过。突然,天空飘起了鹅毛大雪,雪越下越大,不一会,整座城市就披上了一件美丽的银装。

2.解题方法

(1)展开合理的联想和想象,根据要求,再现情景。

(2)在句中添加修饰成分,即补充定语、状语、补语成分。

(3)增加新的分句,注意衔接自然。

(4)运用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进行描绘渲染,使之生动具体。

二、情景拓展型

1.考查形式

(1)连缀词语画美景:给出几个词语(一般为三个),描写一段情景交融、意境优美的文字。

如:(2006江苏)请用“银河”“树影”“蛙声”等词语写一段情景交融的文字。要求想象合理,语言连贯,不少于40字。

扩展后:夜已深了,闪烁的繁星掩映在灰色的银河里。远处,参差的树影仿佛那幢幢的魔影,阴森可怕,听着耳边时高时低的蛙声,流浪者叹息一声:“前路还长!”泪水滑过脸庞,凉凉的。

(2) 描绘景色显两情:给出几个词语(一般为三个),分别描写一段文字,每段文字都要包括所给的几个词语,但分别表达不同的情感。

如:(2005重庆)根据要求,分别写一段话,每段话都要包括下面三个词语,词语顺序可以不分先后,且字数在20-30之间。要求思想健康,语意连贯。

想象 雾 倾听

表现欢快:_____________________

表现忧愁:_____________________

扩展后:表现欢快:晨雾中,我倾听着远方传来的悠扬的歌声,心中充满着甜蜜的想象。表现忧愁:浓雾中,我倾听着自己沉重的心跳,想象似乎也凝重了。

(3)由绘景色入哲理:以一个词语为中心,分别写两段话,第一段描述一个场景,第二段表现某种见解、感悟或哲理。

如:(2004全国春招)请以“窗”为中心分别写两段话,第一段描述一个场景,第二段表现某种哲理。每段不少于40字。

扩展后:(第一段)窗内书声琅琅,一双双明亮的眼睛正渴求着知识;窗外英姿飒爽,一个个飞传的球儿演绎着竞争和拼搏。(第二段)封闭了三月冷雨的窗,同时封闭了绿色,封闭了整个春天;阻挡了闹声的窗,也阻挡了鸟语,阻挡了整个世界。

2.解题方法

(1)仔细思考,抓住题目所给词语之间的内在联系。

(2)展开合理联想和想象,补充必要的物、景,组成一幅画面。

(3)按要求给画面确定一定的情感基调。

(4)恰当使用修辞,合理组织语言。

三、补充续写型

给出一个或几个句子作为开头,要求续写一个语段,续写的内容是对所给内容意思的扩展,时常与“情景拓展”综合考查。

1.考查形式

(1)简单续写型:给出首句,仅作为起始句进行续写。

如:(2007浙江)以“走进考场”为开头写一段话。要求:意思相对完整,语言连贯得体,至少使用两种修辞,其中一种必须是排比,不少于50字。

扩展后:走进考场,我看到物品摆放整齐,玻璃擦拭干净,考生信心十足。我深深地吸了一口气,自信的火花在脑海中闪现,暗暗告诫自己:沉着认真才能扬起自己的风帆。

(2)补充论据型:给出首句,同时就是论点句,补充例子作为论据。

如:(2007重庆)有人说:“有时候拥有善良比拥有真理更重要。”请根据这句话的意思,续写一段文字。要求:续写的话与引文衔接自然,语言通顺。字数在70—90之间。

扩展后:有时候拥有善良比拥有真理更重要。河南小伙魏青刚在滔天白浪中拼死救人,让国人为之感动;河北农妇林秀贞多年义务赡养6位孤寡老人,更是善行善举。我们青年学子也应深知:学习很重要,做人更重要;学识很重要,人品更重要。

(3)续写论点加论据型:给出一段文字,语境中暗含续写部分的论点、论据,要求补充续写论点和论据。

如:(2005北京)在下面一段话后续写。要求:①先用一句话拟写出一种你自己不认同的看法,②然后写出自己的看法和充分的理由,③不超过100字。

据报道,某位以独特的“搞笑”风格塑造了众多小人物的著名影星,被某大学聘为教授。对于他能否胜任,人们有着不同的看法。

扩展后:有人认为他能胜任教授一职。本人不敢苟同。大学是一个神圣的殿堂,是人文荟萃之地,是培养未来建设人才的摇篮。作为大学教授,应有渊博的学识、高尚的人品,“学为人师,行为世范”。而这位笑星,其“学”何在?其“行”怎样?我不敢恭维。

2.解题方法

(1)审清题目要求及所给文段,检索信息,确定续写类型。

(2)续写部分可讲道理,可抒情,可举例。

(3)在符合要求的前提下,精当举例比单纯讲道理或者大段抒情更具实际操作性。

四、穿针引线型

(播报过渡语):为使新闻播报更加平易、自然,在每条新闻或每条天气预报之间,加上一些衔接的话,来承上启下或增加知识性、趣味性和人文性。

如:(2004琼桂陕藏蒙)电台计划播送旅游天气预报时,在各条信息之间加上一些衔接的话,以增加知识性、趣味性和人文性。请你在下面的天气信息之间,为电台设计两段这样的话。

三亚海南 晴24—32 ℃

漠河黑龙江 小雪-22—4 ℃

大理云南 多云转小雨12-24 ℃

扩展后:① 今天去三亚旅游,如果能带上一些防晒物品,会使您更加惬意。比起三亚来,黑龙江的漠河却是另一派风光。飞舞的雪花会让南方的朋友欣喜不已。但请您一定多穿些衣服,以防感冒。具体天气情况是

②北方的漠河用洁白的雪花迎接来访的客人,西南的大理则以温柔的小雨期待着您的光临,加上舒适的温度,今天登临苍山,泛舟洱海,相信朋友们会流连忘返。提醒您带上雨伞。大理具体天气情况是

解题方法:

(1)先对每条新闻进行内容上的压缩。

(2)再寻找两条新闻中内容上的相同点或相反点,以便承上启下。

(3)可使用 “不仅……而且……”“不但……而且……”“同时”“还”或者“虽然……但是……”“却”等关联词,达到衔接自然。

(4)“知识性”要求体现地方色彩,“趣味性”要求语言活泼灵动,“人文性”要求有一定的文化底蕴。

(5)播报过渡语属于广播稿,注意口语化。

五、拟公益广告词型

给出明确的内容,拟公益广告词,要求主题鲜明,感情真挚,构思新颖,形象生动,语言简明。

如:(2005山东)请拟一条以“食品安全”为内容的公益广告词。要求主题鲜明,形象生动,语言简明。在10-20个字之间。

参考答案:民以食为天,安全重泰山。

解题方法:

(1)紧扣主题内容,具有针对性。可以借用诗歌、词赋、民俗谚语等,来突出公益广告词的主题。

(2)句式上多用短句、口语句,少用长句和书面色彩特浓的句子。

(3)巧妙使用修辞,尤其是比喻、拟人、对偶,可以使公益广告语简洁扼要的同时,又具备一定美的内涵和韵味。

篇5:小学语文常见题型及方法

一、小升初阅读的题型:

(一)理解和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二)总结、体会文章中心

(三)句段的理解与作用

(四)词、句解释与品析

(五)开放题

(一)理解和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常见考题形式:

1、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2、为文章取一个合适的标题。

3、通过阅读这篇文章,可以看出拿钱购买上帝的男孩邦迪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孩子。

(2011年大联盟语文真题)

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 记叙文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起因、经过、结果 答题格式:人+事情经过+结果

(时间、地点)谁做了什么,结果怎样

或 谁为了什么,而做了什么,结果怎样

例:母亲节,我在家里帮妈妈洗碗,妈妈很高兴。

母亲节,我为了让妈妈休息,在家里帮忙洗碗,妈妈很高兴。

拔苗助长

战国时期,宋国有个农夫,种了稻苗后,便希望能早早收成。他天天扛着锄头去田里累死累活,但是不解人意的稻苗,似乎一点也没有长高,真让人着急。

这一天,宋国人耕了很久的地,坐在田埂上休息。他望着大得好像没有边的庄稼地,不禁一阵焦急又涌上心头。他自言自语地说:“稻苗呀,你们知道我每天种地有多辛苦吗?为什么你们一点都不体谅我,快快长高呢?快长高、快长高„„”他一边念叨,一边顺手去拔身上衣服的一根线头,线头没拔断,却出来了一大截。宋国人望着线头出神,突然,他的脑子里蹦出一个主意:“对呀,我原来怎么没想到,就这么办!”宋国人顿时来劲了,一跃而起开始忙碌„„ 太

阳落山了,宋国人的妻子早已做好了饭菜,坐在桌边等他回来。“以往这时候早

该回来了,会不会出了什么事?”她担心地想。忽然门“吱呀”一声开了,宋国

人满头大汗地回来了。他一进门就兴奋地说:“今天可把我累坏了!我把每一根

稻苗都拔出来了一些,它们一下子就长高了这么多„„”他边说边比划着,“什

么?你„„”宋国人的儿子大吃一惊,他连话也顾不上说完,就赶紧提了盏灯笼

深一脚浅一脚地跑到田里去。可是已经晚了,稻苗已经全都枯死了。

时间战国时期

地点宋国

人物农夫

起因为了让稻苗长高

经过拔高稻苗

结果稻苗枯死了

战国时期,在宋国,一位农夫为了让稻苗长高,于是他将稻苗拔高,最后稻苗都

枯死。

(二)总结、体会文章中心

1、常见题型:

1、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诗人抓住了“小草”、的特质,歌颂了小草的品德,“小草”的形象,正是祖国大家庭中普通一员的形象。

(2011年小联盟语文真题)

2、总结、体会文章中心方法:抓中心句

(1)答题格式:

• 写人的记叙文的表达形式是:本文记叙了„„表现(赞扬)了„„品质(精

神)。

• 写事的记叙文的表达形式是:本文记叙了„„(事),说明了(赞扬了)„„

道理(精神)

• 写景状物的记叙文的表达形式是:文章描述了„„抒发了„„(思想感情)

• 成语故事、童话、寓言的表达形式是:本文通过„„(故事),告诉(说

明)„„道理。

我爱漓江

我的故乡在广西,我爱故乡的漓江。

春天,原野上的春色,把漓江打扮得更加美丽。绵绵细 雨,增加了漓江的水量,催开了两岸鲜艳的野花。随着气候转暖,来漓江旅游的人越来越多。

漓江像一条友谊的带子,把祖国人民和世界人民连在一起。

夏天,漓江的水更清了。人们有的在江中游泳,有的在江中划船,有的玩

水球„„漓江洗去人们一天的疲劳,使人们感到轻松愉快。

秋天,桂花开了,漓江两岸飘着醉人的桂花香。我们学习过后,荡着小船

在江上游玩。那两岸的青峰分明地立在我们面前。同学们兴奋地抢着划浆„„

冬天,漓江因为旱季到来而变浅了,但水还是那么清,山还是那么绿。江

畔的柑桔树已挂满了累累果实,人们正在紧张地收获。

漓江的四季都很美。我喝着漓江的水长大,我一定把漓江建设得更加美

好。

写景状物的记叙文的表达形式是“文章描述了„„抒发了„„(思想感情)”

本文描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抒发了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句段的理解与作用

常见的考题形式:第 7 段是反问还是设问?在结构上起到什么作用?

(2011年广州外国语语文真题)

句段的作用:处于开头:开篇点题、总起全文、引出下文

处于中间: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处于结尾:总结全文、点明中心、照应开头

小院一年四季的美景给了我熏陶。春天,院子里的柳树最先吐出绿芽儿,柔柔的柳枝低垂着,春风拂来,轻轻飘动。夏天,最好的是院子中间的葫芦架。

葫芦晚上开花,挺白挺白的,像星星,在一大片绿叶上缀着,远看,好象掉下来

一块天。秋天,先是金黄的玉米进了家门,接着是雪白的棉花,鲜红的辣椒„„

五彩缤纷的色彩把小院打扮得好看极了。冬天,我盼望下雪,不但可以堆雪人,还可以扫出一块地来逮鸟,可是我们从来不把鸟弄死。

小院不但像美丽的小花园,而且是我学习知识的乐园。早晨,我在牵牛花

架下如饥似渴地品读经典名著,汲取人类的智慧,晶莹透亮的露珠静静地聆听我的琅琅书声。晌午,在葫芦架下,我打开收音机,专心致志地听一会儿相声,聚

精会神地学一会儿英语。晚上,围着当教师的爸爸,听他讲文天祥、李大钊的动

人故事,讲黄河、长城的名胜与传说,讲“航天飞船”、“外星人”的神奇,讲

我国三十年改革开放的巨大变化与成就„„渐渐地,我的视野开阔了,知识丰富

了。

承上启下——既总结上文:小院四季景色美丽;又引起下文:小院是我学习的地

方。

课堂练习:阅读下面文章,按要求回答问题。(20分)(2011年大联盟)

一个小男孩(拿着捏着)1美元硬币,沿着街边的商店一家一家地(询

问盘问):“请问您这儿有上帝卖吗?”店主要么说没有,要么嫌他在捣乱,(不

由自主不由分说)就把他撵出了店门。

天快黑了,第二十九家商店的店主热情地接待了男孩。老板是六十多岁的老

头,满头银发,慈眉善目。他笑眯眯地问男孩:“告诉我,孩子,你买上帝干吗?”

男孩流着泪告诉老头,他叫邦迪,父母很早就去世了,他是被叔叔帕特鲁普抚养

大的。叔叔是个建筑工人,前不久从脚手架上摔了下来,至今昏迷不醒。医生说,只有上帝才能救他。邦迪想,上帝一定是种非常奇妙的东西,把上帝买回来,让

叔叔吃了,伤就会好。

老头眼圈也湿润了 问你有多少钱1美元孩子眼下上

帝的价格正好是1美元老头接过硬币从货架上拿了瓶 上帝之吻 牌

饮料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邦迪喜出望外,将饮料(捧 抱 报)在怀里,兴冲冲地回到了医院。一进

病房,他就开心地叫嚷道:“叔叔,我把上帝买回来了,你很快就会好起来!”

几天后,一个由世界上顶尖医学专家组成的医疗小组来到医院,对帕特鲁普

进行会诊。他们采用世界上最先进的医疗技术,终于治好了帕特鲁普的伤。

帕特鲁普出院时,看到医疗费账单上的那个天文数字,差点吓昏过去。可院

方告诉他,有个老头帮他把钱付清了。那老头是个亿万富翁,从一家跨国公司董

事长的位置上退下来后,(寄居 隐居)本市,开了家杂货店打发时光。那个医

疗小组就是老头花重金聘来的。

帕特鲁普激动不已,他立即和邦迪去感谢老人。可老头已经把杂货店卖掉,出国旅游去了。

后来,帕特鲁普接到一封信,是那老头写来的,信中说:“年轻人,您能有

邦迪这个侄儿,实在是太幸运了。为了救您,他拿1美元到处购买上帝„„感谢

上帝,是他(拯救 抢救)了您的生命。但您一定要永远记住,真正的上帝,是

人们的爱心!”

1、给第三自然段加标点符号。(4分)

2、结合上下文理解下面词语的意思。(2分)

喜出望外:

3、用“√”选择文中括号内用的正确得到词语;在短文第三自然段的横线上补写

老头说的话。(4分)

4、联系上下文,我知道文中的“天文数字”是说_________________。“医生说,只有上帝才能救他。”这句话的意思是

说:。小男孩邦迪心中的“上帝”

指,你认为“真正的上帝”指的(4分)

5、通过阅读这篇文章,可以看出拿钱购买上帝的男孩邦迪是一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孩子。(2分)

6、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3分)

篇6:小学语文常见题型及方法

1、理解加点字、词,体会句子的含义

2、概括文章(段落)的主要内容

3、揭示文章的中心思想

4、对文章关键人物的评价以及系生活实际谈感受。如何读懂文章

要在阅读上有所突破,首先要培养习惯,读懂文章后再动笔。

“读懂文章”:即读完文章后,(1)知道这篇文章写的是什么?写人还是写事,写景还是写物?(2)作者写这篇文章是要表达某种情感还是说明某个道理?(3)我能概括出文章的内容。(4)我能用几个词语说说主人公的品质或心情。(5)文章的题目是想表达什么?是主人公,还是主要内容,还是中心?题眼很重要,不能放过。

一、联系上下文理解加点字、词

1、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

例如:瞻前顾后。所谓“瞻前顾后”具体是指联系文章前后文的句子明确词义,在具体语境中揣摩词义的变化,用自己最通俗的语言表达出来。答题方法:应先答出本来意思,再答出在文中的意思。解释词语的方法有很多,找近、反义词;抓住关键词解释等。

2、直接理解加点字、词,表达作者什么感情?

(举例:《梅花魂》中祖父“轻轻地用刀片刮去,慢慢地抹”这几个词体现了什么?/在文中有什么表达效果?/你如何理解这几个词?)方法:解释字、词在句子中的意思,结合文章中心。

3、加点字、词换成另外的字、词,好不好?

4、加点字、词删去,好不好? 方法(3、4):表态,解释原字、词的意思,在句子中有何表达效果,换(删)有何效果,所以不能换(删)。

例如:“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绿”字用得很好,可不可以将它换成“吹”字?为什么?

答:不可以。(表明态度)“绿”在文中是作为动词,有“吹绿”“染绿”的意思,(解释字的意思),更能体现春风所带来的生机(在文中的作用和表达效果),而“吹”只是表示春风的动作,如果换了就不能体现这种生机,所以不能换。

二、理解句子的含义

1、你怎么理解“„„”这句话?

谈谈自己读句子的体会——字面+中心,所谓“字面+中心”指的是,先理解句子的字面意思,解释句中的关键词语,连词成句;联系文章前后的内容来解释句子,联系文章中心来理解句意,作者写文章的目的是表达自己的情感,或者说明一个道理,希望与我们达到共鸣,我们要联系自己的生活,来谈体会。

方法:从文中理解,把文章中的这句话用最通俗的方法再说一遍,可以给这个句子换说法,也可以给这个句子作解释。然后根据文章的中心再理解句子,说出自己的看法,最后可以联系生活再说说。

举例:《窃读记》中国学老师说的话“你们是吃饭长大的,也是读书长大的。”如何理解这句话?

成长需要物质和精神都有保证,吃饭保证了我们在身体健康方面的成长,而读书保证了我们的精神方面也会成长,二者缺一不可。

2、划线的句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表达了什么感情?(也可问你印象最深刻的句子)

方法:确认修辞手法+修辞本身的作用+结合句子语境 比喻、拟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例:小溪唱着歌,欢快地跑向了远方。

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小溪的水声悦耳,充满生机活力。

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对点明主旨起强化作用等;强调了+对象+特性 例: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强调了万事万物都有再来再生的时候,从而更强调了时光的匆匆和珍贵。

3、划线的句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方法:记叙、抒情、描写(细节)、议论、说明+表达了中心思想。

细节描写:也有可能是突出了关键人物的某种特点和品质。(见下文关键人物的评价)

4、划线的句子,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开头:很可能是文章的中心句,一般起到总起全文(统领全文)的作用。中间:一般有承上、启下、承上启下等作用。结尾:总结全文,点明中心。

5、文中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①从环境本身的特点(怎样的风光,什么时间、季节,渲染营造了怎样的氛围)②环境描写与人物的关系(衬托人物什么心理,交代人物什么身份,表现人物什么性格)

③环境描写对情节的作用(推动着故事情节的发展,为下文埋伏笔,作铺垫。)(举例:分析《穷人》中“屋外狂风大作,屋里却温暖而舒适”和《詹天佑》中“塞外狂风怒号,黄沙满天”这两句环境描写的作用)

6、“为什么”的题型:为什么说„„

方法:写清楚“因为„„所以„„”,这是答题的习惯。因为的原因有两方面,一是文章内容,二是文章中心,每一方面至少都要考虑两点以上,或者记住文中有几个人物就从每个人物身上找要点。

7、“从哪里看出来„„”的题型

方法:首先找到问答中的关键词语,要就是“抓手”,然后在文中中间勾画出来,再在这个关键词语的前后找语句回答,跟着记住一定要先把语句抄下来,最后写自己的理解。

三、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一)概括段意(越来越少这么考)

1、组合法:将每一段(层)的意思叠加起来,就是这一段的意思。用谁干什么的语句来表达。

2、摘抄法:找到这一段的中心句,一般是总起句或者总结句来概括段意。

3、拓展法:文章中心句可以帮助你进行概括段意,找到每一段的中心词和文章的中心词挂钩,用拓展法来概括即可。

4、概括段意的要求:

(1)从文章内容的角度出发,不能直接从写法和中心出发,如写《少年闰土》:不能写成,本文叙述了鲁迅和闰土的友谊。

(2)不能写成提纲式,如本文写了鲁迅和闰土一起玩的故事。

(3)用陈述句的形式表达,不能用疑问句的形式写,如:本文写了鲁迅和闰土怎么玩的故事。

(二)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1、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有的还要求多少字以内)

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这是读懂文章的主要内容,既不能太简单,也不要太具体,要抓住文章的主要情节、主要事件或叙述的几个要点简要地写出来。抓主要内容的方法有:

①要素综合法(记叙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谁干什么怎么样?

②标题法:根据文章的标题,加以补充。

③段意连接法:把各段的段落大意连起来,稍加整理;

2、文章从哪几个方面写了这个内容,请你简要概括出来。

方法:把握文章大意,抓住关键字、词、句加以概况。如:《家园落日》,概括几种落日的特点。

3、根据文章内容填空。

方法:回到原文找到相关内容,在原文直接找到答案,必要时加以概括。

四、对关键人物的评价

1、填空题:要求将人物形象特点填在横线上。

方法:回到原文找到与人物有关的关键词、句,必要时加以概括。

2、从某个句子中,你可以看出某个人物有什么特点?《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方法:抓住人物的细节描写(动作、神态、心理、语言、外貌、侧面烘托等)来分析人物的特点,概括出人物的某种品质。

3、你觉得文中的某个人物是什么样的人?你从他身上受到什么启发?

方法:同上。启发:这个人的何种品质值得我们学习。我们要像这个人一样,要„„

4、文中某个人物的做法你赞同吗?说说你的理由。方法:表态+(从文章的中心考虑)+联系生活实际

五、理解文章中心的方法

1、文章的中心是什么?(很少直接这么考)

2、读完这篇文章,你有什么看法,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方法:(理解文章中心+生活实际)

(1)写人是为了表达人物的思想、品质、精神,自己读文章的时候用几个词语通俗的表达一下,提醒自己这几点在回答问题的时候不能忘记写。(《一面》)(2)写事情的文章,主要表达的目的是情理,自己读时要多想几点,尽量考虑周全,从文章中不同的人物身上找情理,站在不同的人物角度思考问题。(《窃读记》)

(3)写景的文章多半是表达自己的情感,对祖国,对家乡„„的爱或者怀念。(《山中访友》)

(4)寓言、童话多半是说明一个道理,一定藏在文中,自己要好好领悟。(5)诗歌阅读多半抒情,自己看看作者是向谁抒情,根据不同的对象抒发什么样的情感,表达要清楚。

3、读完这篇文章,你从中受到什么启发? 方法:结合中心谈启发。

4、文章以什么为线索,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 找线索的方法:

一要注意文章标题(有的标题直接揭示线索,有的标题包含线索的因素); 二要注意文中反复出现的词语、句子; 三要特别注意文中的议论抒情,散文中的“情”通常是文章组织材料的重要线索。

5、文章中的某个句子或是说法,是否矛盾?说说你的理由。方法:表态+分别对立两个方面进行解释+结合文章中心

篇7:小学语文常见题型及方法

【特别说明】 高中语文考试试题相比初中要难,要灵活,为了帮助同学们应对语文考试,提高各类题型的答题准确率,特根据平时考试和高考的考试题型,提供答题的方法和答题要点给大家,要求每一个人要认真阅读,在平时的训练中按照本方法积极练习,用好用活!

语文阅读分析常用名词

一、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

二、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反复、借代、反问、设问、引用、对比 修辞方法及表达作用--比喻,拟人:生动形象地表现出了,表达了 情感。排比:表现了,抒发了,增强了语势,加强了感情。设问:自问自答,引起读者思考,使文章有起伏。

反问:加强语气,增强语势,表达了 的情感,使文章有起伏。

答题模式:(1)点明何种表现手法(2).表现了什么内容(3)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如:此句运用了,从而生动形象表现了,表达了。

三、说明顺序:

1、时间顺序:历史顺序、年代顺序、四季交替顺序、早晚(先后)顺序 2、空间顺序:注意表方位的名词

3、逻辑顺序:先总后分、由主到次、由表及里、由简到繁、由此及彼、由现象到本质等。

四、说明方法:列数字、作比较、举例子、打比方、分类别等 说明方法的作用 打比方:生动形象说明了------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

举例子:具体说明_____ 的特点,从而使说明更具体,更有说服力。作比较:把____ 和 ______相互比较, 突出强调了____ 的_____特点.列数字: 用具体的数据 加以说明,使说明更准确更有说服力。

五、记叙的顺序:顺叙、倒叙、插叙(追叙)

六、人物描写的方法:

1、肖像(外貌)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活动描写;

2、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

七、常见写作方法、表现手法:

联想、想像、象征、比较、对比、衬托、烘托、反衬、先抑后扬、以小见大、托物言志、借物喻理、寓理于物、借物喻人、状物抒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八、文章段落语句的主要作用有:(必须从内容、结构两个方面来进行做答)

1、结构上:承接上文、开启下文、总领下文(引出下文)、承上启下(过渡)、照应前文(开头)首尾呼应。

2、内容上:开篇点题、抒发情感、点明中心,深化主题、画龙点睛

3、写法上:气氛渲染、托物言志、以小见大、设置悬念、埋下伏笔、为后文作铺垫、欲扬先抑、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等。象征、托物言志作用:使表达委婉含蓄、深沉感人。环境描写的作用:交代时间地点,揭示时代背景;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展示人物的性格、推动情节的发展等等。总起全文、引起下文、打下伏笔、作铺垫、承上启下(过渡)、前后照应、首尾呼应、总结全文、点题、推动情节发展

九、语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感情)、点明中心(揭示主旨)、突出主题(深化中心)

典型题实战兵法

社会环境描写的主要作用:

1、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2、在回答时必须结合当时当地的时代背景,指出文段中环境描写的相关语句揭示了什么样的社会现实。自然环境描写(景物描写)句的主要作用:

1、表现地域风光,提示时间、季节和环境特点;

2、推动情节发展;

3、渲染气氛;

4、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心情、感情);

5、突出、深化主题。句子在文章结构上的作用分析:

1、对上文(或全文):照应上文、首尾呼应、总结上文(或全文);

2、对下文:引起下文,打下伏笔、作铺垫;

3、对上下文:承上启下(过渡)。根据阅读短文的感受谈自己的看法或体会:

1、用第一人称来回答:“我觉得(认为)……”

2、采用1+2或1+3的形式,先用一句话概括出自己的看法或体会,再用两三句话谈谈理由,可以摆事实、也可以讲道理,如题目有相关要求,还要注意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根据语境,补写心理活动:

1、必须用第一人称;

2、必须仔细研读具体语境。

提炼中心、主题: 要注意体会本文的主要内容和作者写作本文的目的以及蕴涵在文中的思想感情。注意一些常用词语,如概括主要内容,一般用:本文记叙了……,描写了……,介绍了……,通过……,等等,如概括写作目的和思想感情,一般用:表达……、抒发……、赞美……、歌颂……、揭露……、鞭挞……、讽刺……、说明……、揭示……、反映……等。说明文中词语作用的认识与辨析--主要有两种题型:

A、“××”词好在哪里?

★答题方式:用了“××”词,生动地(准确地)说明了 事物的 特征,能够激发读者的兴趣(符合实际情况,具有科学性)。B、“××”词能不能删掉?

★答题方式:①不能,用了“××”词,生动地说明了,能够激发读者的兴趣,去掉就没有这种效果。

②不能,删掉“××”词,句子的意思就变成了,显得太绝对化;用了“××”词,准确地说明了,符合实际情况,留有余地,具有科学性。文段(各种文体)中指代词指代对象的判断:

1、常考的指代词有:这、那、这些、那些、其他、以上、如此、此……;

2、一般是往前找;找到之后,将找到的内容放在指代词所在句中读一读,看是否适合。

★各类题型应试答题方法、技巧★

一、知识积累与运用

1、字形题:本题考察的是学生的准确书写能力,要求平时就要认真规范书写,不出现错别字;不乱画涂改,不要使用涂改液、修正带等;重点在于辨别容易混淆的同音字和形近字。如果怀疑某个是别字,可以写出几个同音字来比较,可以写出几个形似字来比较。通过分析形声字的形旁来推导这个字的含意,再放到这个词语中去判定是否相符。对于独体字或形声字中的形旁已失去表意功能的形声字可以通过分析词语的语法结构来确定它是不是别字,还可以通过对整个词语的理解,来寻找不合语境的别字。* 温馨提示:“以词断字”就是通过词义推断字形。

2、字音题:平时要读准字音,特别注意那些多音字,学会归纳那些形似字。此题和上题共六分,关键也是在平时读写的准确规范。如果考试把两题综合在一起考,可以采取“划线法”,即把句子分成一个个的词语和短语,在每一个下面划线,能帮助我们发现字形和字音错误。注意常见多音字,形似字的读音。侧重两个方面:一是容易读错的字,包括形近而音不同的字和声旁已不代表读音的字,如“狙击”中的“狙”,不能读声旁,而应读“jū”;二是多音多义字,音随义移,如“气喘吁吁”的“吁”读“xū”,“呼吁”中的“吁”读“yù” * 特别提醒:“声韵调,三位一体”,特别注重声母和韵母。必要时可以组词成句试读。根据破音异读的原则,意思不同的字,读音也往往不同。

3、成语题:平时要有意识积累一些常见成语,特别是教材中的;做题时除了要清楚成语的意思外,还要清楚它的感情色彩、使用范围和对象;学会联系它所在的句子环境进行分析选择。高考成语命题时,往往从六个方面设置误点。第一,曲解词义,要注意不能望文生义;第二,误用褒贬,要体会成语的感情色彩;第三,用错对象,要注意成语使用范围;第四,自相矛盾(成语和语境的矛盾);第五,搭配不当;第六,用词重复(成语和语境的重复)。* 善意的提醒:生僻的成语可能是对的。

4、实词选择题:对词义的理解,有相同语素又有不相同语素的词语,重点是分析理解不相同语素,可以通过组词来理解,也可以找出反义词来理解,还可以分析形声字的形旁来理解。语素都不相同的词语,重点从用法方面考虑。对词语的运用,一定要在上下文中找到相应的信息,重点是使用场合上的搭配。注意采用排除的方法,将最容易辨析的 词语先排除,逐渐减少选项。

* 小心敬告:比较词义,尤其是意思相近的词,一定要仔细辨别两个词在程度、适用范围、感情色彩的方面的区别。选好之后应该将相关句子多读几遍,反复体会。组词法:如“权利、权力”,差别就在一个字上,前者可以组词“利益”,所以“权利”就是“权力和利益”的意思;后者组词“力量”,所以“权力”的意思是“权势力量”。联系语境分析法:词语所在的句子就是它存在的语言环境,仔细阅读,就能明白该句应该选用什么样的词语。

5、虚词辨析题:虚词它在语句中起着调节各种语言关系的作用,在口语尤其在书面语中使用频繁。在高考中作虚词题目,主要是凭语感,可以造一些结构相似的句子来分析它的正误,其次是理性分析。分析应考虑这样几点:一是虚词词典含义的分析,先分开解释,后组合理解;二是找出配套的关联词语,前后联系来确定虚词的含义;三是在单句中的虚词,要分析前后词语的联系和所作的句子成分;四是在复句中的虚词,要注意前后虚词的关联,如果配套的关联词语在句中只出现一个,应该将它补全分析; 五是要将关联词语与句子内容结合起来分析,在关系上保持一致。

* 友情提醒: 最关键的是仔细分析分句之间的关系,切不可武断草率。

6、病句辨析题--病句类型: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做这类题目,考生要认真细致审读每个选项,重点注意分析并列短语作句子成分与其他成分的搭配,可以将并列短语拆开逐一与其他成分搭配,验证其当否。对于句式杂糅的句子,先凭语感判定其不协调,再分别造成句子,再放回原文中,验证其当否。对于语序不当的句子,先也要凭语感检测,再将不协调的词语或句子调换位 置,看是否通畅自然。有多重否定或还有反问的句子,要将否定换成肯定来理解。对因不明词义而造成前后矛盾的语句,应尽力推敲出这个关键词语的含义,推敲方 法见词语题。对逻辑概念方面的不协调,可以凭事理推断。* 特别注意:分析句子成分,帮你理清句子结构:

1、句子中的并列词语。

2、句首有介词的句子。

3、数量词定语可能造成的歧义。

4、一个谓语带两个宾语、两个谓语带一个宾语、两个谓语带两个宾语。

5、指代性词语的意义

6、理清主干找准搭配关系。

7、注意主宾语关系。

8、杂糅。

判断、修改病句的原则:能改一处不改两处。删减、添加、替换、换位、重组;学会用语法去分析,特别是分析句子的主谓宾等成分;平时多阅读,培养自己的语感。

7、语言连贯题(包括选择句式)--先从语句形式方面考虑,要求话题一致,陈述对象一致,叙述角度一致,上下文句句式保持基本一致,与上下文思路保持连贯。还要注意语言音节上的和谐及押韵。另外,并列词语或者短语字数少的在前,字数多的在后。再从语句内容方面考虑,在时间上、事理上注意先后顺序。还要在上下语句中找到相对应的信息。语言风格要 前后一致。

* 特别提醒:排序题要结合句子内容,特别注意每句开头和结尾的词语,做到首尾相连。

8、标点符号题--冒号:总提下文,总括上文;管到底一个句号。概数间不用顿号,层次比逗号要小。与“和”等连用,要放到最后一项。书名号和引号不要混淆。顿号逗号分号的层次。使用分号,上句或下句至少要有一句中有逗号。引号后的标点的内外。句内括号应紧贴被注释的部分。句外括号要在句末号的后边。问号的使用注意有没有疑问语气。选择问问号在最后一项。反问、设问、疑问都是问。倒装句式的标点,尤其是疑问句和感叹句。删节号不能和等等并用,破折号不能和“即”等解释性词语并用。表示列举未尽应在列举三项以上才能用删节号。* 敬请注意:标点符号也要从句义和句子结构入手。

二、自然科学文的阅读--注重整体阅读,认真读懂第一段和最后一段,并在头脑中大体复述各段内容。标出文章中揭示主旨的句子。阅读题目,找出选择肢相对应的区域。文章内容与题目相互应证。将题干中否定陈述转换为肯定陈述。有“根据”“证据”“原因”等字样的题干,选项与题干之间要能构成因果关系。将称代内容替代称代词,使称代词与称代内容保持一致。找出选项所关涉的内容区域,将选项与文章内容逐字逐词逐句进行比较、对照。推导的选项要在原文中找到根据,要有前因后果。注意未然与已然、原因与结果、先与后、夸大与缩小、部分与全体的区别。特别注意标出选择项中的关键词!

1、词语理解题--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

2、句子理解题--理清复杂句子的结构关系,适当作些句子成分的分析。其次要对修饰成分认真思考,这是选项比较的重点。找出文中相对应的阐释,与选项逐字逐句对照、比较。分析原因和结果的关系。分辨先后顺序。检查该选项的解释与全文或全段的倾向性是否一致。

3、信息筛选题--找出选项相对应的内容区域,依次筛选。原文内容与选项保持一致,选项与题干要能构成因果关系。略过无关紧要的信息,如举例、描写等,抓住本质特征。

4、要点归纳题--找出文章中相对应的语句,抓住文中议论抒情的句子。转述内容要与原文内容逐一相对。概念不能随意扩大或缩小,因果、前后关系不能颠倒。注意选择肢之间的比较,如果选项中有内容矛盾的选项必有一错。

5、推断想象题--找出推断的根据。选项的内容可能是原文中没有的,是根据原文的句子或段落推断出来的,所以要特别注意叙述角度和表达方式的转换,分辨可能与必然、必然与或然、未然与已然、全称与特称。推断不夸大,不缩小,不无中生有。

6、注意选项中的内容信息原文中可能根本就没有,所以要仔细判断。

* 关键提示:选项和原文的严格对应关系,选项与题干的关系,(选项不在题干范围之内)选项的内容是原文中没有的,此三者是你选择正确答案的保证。

三、古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对文段用心地默读一遍。看原文时,要一边看,一边用现代汉语组词法理解翻译。叙事性的文章要顺着原文事件的发展脉络理解。包括写的什么人,写了他的几件事;写了几个人,分别写了什么事。注意文段后的注释,很多时候有提示作用。对文段中的人名、地名、官名、物名、典章等要尽可能地排除,不受其干扰。对理解文段起关键作用的词句要联系上下文进行推导。认真阅读最后一道有关内容分析的题目,把握文段主旨。

1、文言实词题:分析字形,辨明字义。从字音相同推测通假字。用互文见义对照解释前后词。用成语比较推导词义。联系上下文,前后照应,保持一致。*可以先假设正确,要把对诗词的解释带入到原句原文中,看看是否合乎原文的语言环境。

2、古今异义题:古代多单音节词,所以看到类似于现代汉语双音节的词,古义尽可能分开理解。要知道,古汉语的词语是以单音词为主的。分开解释的含义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与上下文保持一致。现代汉语的意义可放在现代汉语的句子中理解他的常用意义。四个选项比较、权衡,增强准确性。

3、文言虚词题:翻译这个文言虚词成现代汉语进行比较,看是否翻译成同一个词。先理解翻译所学课文中的虚词,再比较文段中的虚词。联系文句的整体意义和上下文的意义,注意辨明上下文的关系。借助语句的结构,看两句中该虚词词性和所作的成分是否相同。

4、信息筛选题:看清题目要求,一字一词地琢磨。选出一两句不相符的,排除部分选项。要注意从离中心最远的开始排除。必须注意每一个句子和题干规定的中心要形成因果或解证关系。照应上下文,一般作者评论性的话不能作为选项,别人赞誉的话可考虑。

5、内容归纳题:找出文段中与选项解释相对应的语句,一一对应。中心、主旨重点分析议论的语句。总体把握文意。叙述或分析的错误只在某一小点,主要是顺序的颠倒、无中生有等。此类题设错误项时,有一个典型的做法,就是把两件事混在一起,或把属两件事的内容说成是另一件事的内容。*温情提示:一定要在原文中找到和选项相关的句子,仔细地进行对照,找出其中的差异。有个别选项是对原文中的某一句中的一个词翻译得不对。注意细节(时间、地点、事件、官职、迁调、人物等)。对课内的文言知识一定要清楚!

6、文句翻译题:粗知全文大意,把握文意的倾向性。详知译句上下文的含义。逐字对应翻译,做好换、留、删、补、调。抓住句子中关键字词翻译,要与上下文对应,这些字词是得分 点。由现代词、成语推导词语在文中的含义。注意词类活用、倒装、通假、偏义复词。复杂句子要作句子成分分析,抓住主干,注意句间关系。意译词语根据上下文 推导,不拘泥于原文结构,由实到虚。组合成句子,前后通顺。* 关键提示:(1)严格执行直译的原则;大多是把单音节词翻译成多音节词(2)找准得分点:重点实词、活用词、句式特点、重要虚词、通假、偏义复词。(3)保持译句流畅通顺。(4)译句和原文语境吻合。(5)不随意改变顺序。(6)翻译完要读一遍,看看是不是通顺。

(二)古诗词鉴赏题--回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进行文字的理解,内容的梳理;其次,要知晓一些常见的典故和常用的表达技法;最后,还要咀嚼文中重要的字词,揣摩作者的炼字炼词。内容有:山水诗、田园诗、边塞诗、情思诗、友谊诗、讽喻诗、风物诗、闲适诗等。表达方式有:叙述、描写、抒情、议论。(说明)

修辞手法有:比喻、比拟、夸张、对偶、排比、反复、衬托等。

表现手法有:象征、衬托、对比、想象、联想、照应、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等。语言特点有:含蓄、幽默、风趣、直露、平实、典雅、粗俗、自然、清新、优美、质朴等。意象有:作品中具体的人、物、景等。

思想感情有:迷恋、忧愁、惆怅、寂寞、伤感、孤独、烦闷、恬淡、闲适、欢乐、仰慕、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

* 敬请注意:要特别注意景和情的关系,动和静的关系,实和虚的关系。

这首诗采用了(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技法,写出了(意象)的(某某)特点,表现了(突出了)(某某)思想、感情,起到了(某某)作用。

作用有:深化意境 深化主旨 意境深远 意境优美 意味深长 耐人寻味 言近旨远等。△形象:(1)诗中塑造了一个(特征、性格、意愿、意志……)的形象(2)诗中描写了(景物特征、季节特征、坏境特征--可译诗句)

△语言:本诗语言(含蓄、幽默、风趣、直露、平实、典雅、粗俗、自然、清新、优美、质朴)还要注意组名词成句的语言特点,如:马致远的《秋思》(枯藤老树昏鸦)

△表达技巧:本诗运用(比喻、比拟、夸张、对偶、排比、反复、衬托、象征、衬托、对比、想象、联想、照应、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寓情于景、情因景生、托物言志)手法,表现了…… △思想内容:这首诗采用了(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技法,写出了(意象)的(某某)特点,表现了(迷恋、忧愁、惆怅、寂寞、伤感、孤独、烦闷、恬淡、闲适、欢乐、仰慕、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思想或情感,起到了(某某)作用。作者观点:肯定、否定、批评、讽刺、赞扬等。* 重点提醒:每一项解答之后要紧贴原诗句解释。

四、名句名篇题:要关注新教材的古代名家诗文;二是可能在古诗(特别是唐诗)、宋词、元曲、古代散文中选择三句默写;三是每道题目填写的内容不止囿于上下句,往往须填上两句。上下句的默写,可以根据上句或下句推导提醒。内容提示的默写,可先在头脑中默背有关内容,选取与提示相对应的内容默写。如果默写的内容印象不深,可先记得几个字默几个字,暂时放过,后面记起来了再默。

* 特别警告:做题时,要仔细认真,一个字也不能写错。

五、语言运用题:

1、语境表达:话题统一,句序合理,注意过渡、衔接和呼应。还要适应语言环境,注意场合、注意说话对象、注意文明礼貌。格式:礼貌用语+表达内容+询问

2、仿写:看清列出题干几点要求,分析仿写句,琢磨句式特点及表现手法,注意材料中的思想内容,搜索仿写材料,找准“联想触发点”,展开联想和想象,按要求仿写,仿写句子与例句一一对应,尽可能使句子写得新颖,有深意。* 温馨提醒:仿写的三个条件:内容相关、句式一致、修辞方法相同。重组句子要注意理清句间关系。

3、缩句:明确题干要求,抓住陈述对象、事件经过及事件结果,画出文中的信息点,或归纳或概述特点,连缀成句,不多少文字,不出语病。满足压缩要求,要有概括性;找中心句、段;找出主要成分;排除干扰项。

4、句式转换--陈述句与反问句、感叹句三者间的转换;直接叙述变转述。长句变短句:提出主干,修饰限制语分别变为分句,按顺序排列句子。短句变长句:选出一个短句做主干句,将其余的短句按顺序分别变为修饰语,插入主干句的相应位置。* 简单提示:审清题干,分析句间关系,弄清陈述对象。

5、语句扩展题--情景式扩展:抓住主题词,突出重点,有景有情,生动形象。事理式扩展:围绕中心,分析论述,正反多角度分析论证

* 重点提示:填充成分、增设语境、重点描写、增加理由、添加论据。

六、大阅读文章的阅读--文学作品的体裁,有散文、小说、诗歌、戏剧。这四种体裁中最便于命题考查的作品体裁便是散文。这也是多年来高考文学作品阅读一直考散文的原因。所选散文,皆为现代中外的经典散文,且具有浓厚的文化气息。考生做大阅读题的总体原则是:

(一)先看文章的题目,对文章的内容做出大概的推测。标题往往包含着文章的感情、主要对象等。

(二)再看文章后边命题人设计的问题,由此帮助我们理解文章的内容、作者的意向,使接下来的阅读有针对性。

(三)读原文。要边读边划出文中表明作者观点的词句,标出一些关键的词语,包括副词性的定语。注意总括性的词语(总之、因此、总而言之等),序数性的词语(其

一、首先等),然否性词语,解释性词语。还有冒号、分号、破折号等。找准题限。从总体上把握文义时,可以撇开具体的事例,只抓住议论性和抒情性的句子,这样容易把握作者的思路和情感。

(四)对应试题,进行第二遍阅读。此时可以只看这些划了的词句,就能把握这篇文章的大意。议论性文章特别要注意论点和结论,叙事性文章看划出 的词句就能理清这篇文章的情节结构。

* 特别告诫:要注意文章的段落层次。答案一定尽量用原文中的词语句子整合。

1、语言理解题型:

【常见设问形式】 A、结合文章内容,简要阐释某句的深刻含义。B、根据文意,写出某词的含义。C、从文中看,某句指的是什么?D、依据某段文字,如何理解某句话?

【操作规则】词语:找出词语解释的相对应的内容,用相对应的语句替代原词,使上下文保持一致,相对应的语句就是答案。

词语的含义:在具体语言环境中,考虑词语的表面意思,体味其内涵。

词语的比喻义:找到词语的比喻本体,结合语境。代词意义:在上句寻找释义。

句子:先抓住句子的修饰语理解;其次看句子在文中的地位,是总起句,则在句子所涉及的范围提取关键词释义。是总结句则在上文寻找,是过度句则在上下文中提取相关信息,第三,看语境,找邻近句,结合文章中心理解。

2、分析综合题型

【常见设问形式】 A、请简析本文中的内容是如何逐层深入的。B、请概括指出作者在文中写到哪几类人的命运。C、通览全文,简要分析作者对××有什么样的复杂心情。D、作者从哪些角度写出了××的什么?请依照原文意思概括。E、这篇文章写到哪些方面的对比? 【操作规则】 分析综合题考查的主要是作品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答题的主要方法是直接摘录、提取关键词归纳:若是要求理解段意,或清理段落层次,提取要点整合答案,或者摘录中心句作答。若是要求理解篇意,则要理清结构,层次关系,抓住关键词语句子归纳作答。若是要求理解中心思想,则要求从全篇考虑,弄清层次和层次关系,或摘录或提取或综合,准确全面的整合答案。

3、技巧鉴赏题型

【常见设问形式】 A、从全文看,××在内容和结构上起什么作用?B、文中成功地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请简要回答。C、这篇文章写到了哪些方面的对比,简要分析这种写法的好处。D、作者是怎样把众多的材料联系到一起的?E、本文以××为线索?可分为几层?请分析这样安排的好处。F、文中的那一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操作规则】 明确文中用了何种技巧手法,主要从五个方面去审视:

A、表达方式:叙述(顺叙、倒叙、插叙);描写,(人物描写、事件描写、环境描写、景物描写、白描);抒情,(直接抒情、间接抒情);议论;说明。

B、表现手法:铺垫、烘托、衬托、对比、象征、人称,虚实结合、欲扬先抑(欲抑先扬)、卒章显志、联想想象、渲染、类比、悬念。

C、布局谋篇:布局谋篇,线索、顺序、过渡、照应、主次、详略。D、行文结构:承上启下、衔接、铺垫、伏笔、照应。

E、修辞手法:比喻、夸张、拟人、对偶、排比、反复、反问、设问。

* 深情提示:分析表达方法,一定要和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联系起来。并阐明收到的效果。

4、形象鉴赏型

【常见设问形式】 A、简要分析文中××这一人物形象。B、简要分析文中景物特征

【操作规则】 人物:语言、外貌、行动、心理,身份、地位、文化、思想品德、个性特征以及形象意义。景物:景物特征、季节特征、情调特征。* 亲切提示:注意人物景物分析,要认真体悟作者等创作意图,揭示人物和主题表达的关系,景物描写在表达中心上的作用。友情提示:认真分析题干,明确要求,答案尽可能紧扣问题(像政治考试中回答问题一样)。

* 特别提醒:如果以简答题的形式出现,有字数限定的,不要多、少字数。没有字数限定的,尽可能详尽些,尽可能分点答题。

篇8:小学语文常见题型及方法

一.概括主题类

这类试题难度并不大, 但从答题的情况看, 学生的得分率并不高, 主要原因是因答题要点不全而失分。为此, 解答这类试题时, 主要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思考。

1.找到文中的中心句和暗示主题的提示语、关键词, 从中概括文章主题。

2.从所选的材料中概括。材料是为文章中心服务的, 我们可以看文章所选的材料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观点、态度、感情, 从中找到作者要表达的主题思想。

(1) 借景抒情———通过对所写景物的分析去体味作者的感情。

(2) 寓情于物 (托物言志) ———通过对所写之“物”的分析去体味作者的感情。

(3) 借事抒情———通过对所写之“事”的分析去体味作者的感情。

3.尽可能使用原文词语, 如果没有原文词语可利用时, 要注意语言文字表达的准确性和层次性, 要做到言简意赅, 又不漏掉答题要点。

二.找出线索类

散文线索就是文章结构的红线。抓住线索, 也就抓住了作者的思路。根据文章中心需要, 可以以物为线, 以事为线;可以以人为线, 以情为线;也可以以时间为线, 以地点为线。找线索的方法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1.要注意文章标题 (有的标题直接揭示线索, 有的标题包含线索的因素) 。

2.要注意看题目及文中反复出现的字词、句子。

3.要特别注意文中的议论抒情, 因为散文中的“情”通常是文章组织材料的重要线索。

三.理清思路类

这类试题就是要考生理清行文思路的顺序, 或说出文章结构的特点。常见的试题形式如下:连续的材料、几个段落或词语能否调整顺序?为什么?从原文中抽出一句话或几个词语, 让考生选择恰当的位置放回文中。

解答这类试题要注意如下两点:

1.要注意审题, 能不能颠倒顺序, 出题人在出题时会有暗示。同时也要推敲材料和段落、词语之间的关系。不管能还是不能, 都要谈为什么。

2.从原文中抽出的语句, 往往是总结性的或承上启下的。抽出的语句放在哪里, 一是靠语感修养, 二是靠对语句进行理性分析。词语顺序也要凭借语感和理性分析, 要分析语言环境和词语搭配的习惯、词语的逻辑顺序。

四.品味语言类

这类试题的难度比较大, 常见的题型及备考策略如下:

1.根据语境解释词语的含义。

(1) 考虑文章或段落的主题, 结合主题来答词语的含义。

(2) 根据该词语前后语句的内容、含义来推断。

注意:如果知道该词语的原始意思解释, 一定不要忽略词语在语境中的含义。

2.品评加点词语作用 (妙处) 或加点词能否删除。

(1) 解释词语在语境中的含义。

(2) 词语的表达作用, 要结合语境或主题思想来回答, 要答出该词语对表达作者思想感情或主题思想的作用, 有时也要考虑词语对描写意境或人物性格等方面的作用。

(3) 体现词语的准确性或生动性。

3.理解句子的含义。

抓住中心词, 体会词语的深层含义和双关意义。一定要从句子表现的句意和与主题的关系上分析考虑。

4.理解句子的作用。

这类试题一般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来回答, 答题模式如下:

(1) 内容上:写了什么, 寄托什么情感, 点明什么主旨, 深化什么主题。

(2) 结构上:总领全文, 承上启下, 为下文作铺垫, 推动情节发展;点题, 总结上文, 设置悬念等。

从结构方面来回答作用时, 应注意一下该句子在文章中的位置, 位置不同, 往往作用也不同, 罗列如下:

开头:总提、总领全文, 开启下文 (引出下文) , 设置悬念等。

中间:承接上文, 开启下文 (引出下文) , 承上启下 (过渡) , 为下文作铺垫, 埋下伏笔等。

结尾:总结上文 (全文) , 照应开头;独立成段, 使文章戛然而止, 意味绵长, 发人深思;卒章显志, 意味深长, 引起读者的深思。

5.赏析句子。

从语言的形式、内容、作用三方面进行分析。

(1) 形式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用词之美———找精美的富有表现力的动词、形容词、叠词及成语等;修辞之美———找文中的比喻句、排比句、拟人句、对偶句、反问句等 (比喻使语言生动形象;排比使语言气势磅礴、感情强烈;拟人使事物形象可感;对偶使语句形式整齐、音韵铿锵;反问增强语气;夸张突出特征, 揭示本质, 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设问, 自问自答, 引人注意, 启发思考;反复, 强调、突出某种意思、感情;引用, 使内容更丰富、准确、深刻;反语, 增强讽刺意味) ;句式之美———如骈句、长短句, 运用一组关联词语的句子等等。骈句, 句式非常工整;长短句, 句式活泼。

(2) 内容是指句子本身的意思和它隐藏的含义。

(3) 作用是指这个句子对文章的中心、结构、作者的写作意图等方面的作用。

赏析题答题步骤为:这段话在形式上有什么特点?它的内容 (意思、含义) 是什么?这句话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五.其它类

1.论述表达方式的作用。

(1) 记叙:可使读者对人物活动和事件的发展、全貌有清晰的了解 (插叙:丰富内容, 深化主题, 曲折有致。倒叙:设置悬念, 吸引兴趣, 波澜起伏) 。

(2) 议论:可以点明和加深所写事物的意义, 起到统领全篇, 画龙点睛的效果。

(3) 描写:可使人、景、物再现得栩栩如生, 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 (肖像描写:以形传神。动作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特点。语言描写:言为心声, 表现人物性格特点。心理描写:揭示人物内心世界。自然环境描写:提供背景和场所, 烘托人物心情, 渲染气氛, 寄托感情, 衬托人物性格, 推动情节的发展。社会环境描写:表现时代背景, 表现中心。白描:简笔勾勒, 简洁准确传神。细节描写:准确、传神、鲜明) 。

(4) 抒情:可以使文章具有感染力 (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表达强烈的感情。间接抒情:含蓄隽永, 令人回味, 烘托作品的主题, 给读者留下一片想象的空间) 。

2.简述人称变化的作用。

(1) 第一人称是一种直接表达的方式, 能使读者产生一种真实、亲切的感觉。从作者方面来说, 它更便于直接表达作者自己的思想感情。

(2) 第二人称在表现情感方面更具有震撼力。如“我”向“你”诉说衷肠, 一下子把“我”与“你”的距离拉近了, 也把读者和主人公的距离拉近了。

(3) 第三人称写法的优点是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能够比较自由灵活地反映客观内容。

注意答题思路:结合考题内容具体化分析其作用。一般从作者和读者的感情方面回答。

3.说说题目的妙处。

先从修辞和写作手法上回答, 再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以下所列 (有所选择) :

(1) 语带双关; (2) 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3) 文章的线索; (4) 文眼 (揭示中心) ; (5) 吸引读者阅读兴趣, 新颖; (6) 题目中运用修辞的, 要还原它的本义之后再分析作用; (7) 把握象征意义。

4.淡淡鉴赏表现手法

(1) 答题思路: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这种表现手法与语境结合有什么特点?突出表现什么情感 (性格、意境、思想等) ?

(2) 备考知识积累:明确常见表现手法的作用。

(1) 悬念:引起读者对情节发展和人物命运急切的期待, 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2) 照应:后文对前文的内容作补充或加深, 前文对将出现的内容作暗示。前后呼应, 使结构严谨, 中心突出。

(3) 伏笔:将对下文的内容作暗示, 在相宜处作呼应, 使情节发展合理, 让读者感到妙趣横生。

(4) 渲染:突出气氛、刻画人物形象, 表现主题思想。

(5) 象征:引申事理, 使被象征的内容得到含蓄而形象的表现。

(6) 抑扬 (欲扬先抑, 欲抑先扬) :在变化的反差中突出事物 (后者) 。

(7) 对比:突出事物特点, 使形象鲜明。

(8) 以小见大:小中见大, 表现人、事的本质。

(9) 铺垫:为下文埋下伏笔, 可以显示情节发展的必然性, 增强作品的感染力和说服力;可以制造悬念, 引起读者的兴趣和关注。

(10) 虚实结合: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 从而更鲜明地刻画人物的性格, 凸现事物、景物的特点, 更集中地揭示主旨。

5.主观性、发展性考题

(1) 谈理由、谈感受:通常要结合具体的文本材料, 围绕文章中心来谈, 切忌空谈。

(2) 链接材料探究:材料和原文同时关注, 缺一不可。

上一篇:市商务局带队--长治市农村信息化调研报告下一篇:初二寒假手抄报图片5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