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商文化博物馆渠家大院导游词

2024-04-11

晋商文化博物馆渠家大院导游词(通用5篇)

篇1:晋商文化博物馆渠家大院导游词

乔家、渠家以及曹家都曾走过西口,塞外的风沙磨炼了他们不甘贫穷的意志与毅力,他们用自己饱含着汗水的业绩,衣锦荣归之后,给后人留下了这些雕梁画栋的宅院,和古色古香、风韵犹存、遍布城乡、数以千计的庭院建筑,而且给建筑学、晋商文化的教学与研究提供了难得的直观资料。

占地8724平方米,6幢大院,20幢小院,共313间房屋组成,整体为“双喜”字布局,全院以一条平直的通道将6幢院分隔两旁,院中有院,院中有园,既重整体美感,又具局部特色,无不造型考究,匠心独用。全院装饰木雕300余件,几乎每件都是一个古老的民间故事。院内砖雕,俯仰可见。100个“寿”字组成的照壁,百字百样,方劲古拙,灵动纤秀。

乔家大院既是建筑艺术的宝库,又是民俗的堂殿。这里已建为华北民俗博物馆。目前,已是山西省十佳旅游景点之一,每年都吸引了大批国内外游人。

可与乔家大院媲美的是渠家大院。是清末民初显赫一时的名门望族、晋商渠源浈的宅院。渠家大院占地5317平方米,共8幢大院,19幢小院,240间房屋,迈入大门,一连五进,深达百米。象征着官品地位的“十一彩”牌楼,戏台院,栏杆院,木雕、砖雕、石雕,或圆雕、浮雕,多处镂空,立体感甚强,游人至此,无不驻足感叹。

渠家大院同乔家大院一样,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遗产,现在已成为新的经济文化的载体--晋商文化博物馆。

在晋中还有不少很有价值的商家大院和民居建筑,如平遥县创建中国第一票号--日升昌的李家、榆次市开辟荣商之路的常家、太谷县的经贸活动伸展到东亚、西欧的大资本家曹家、灵石县因财达官,因官得势,大院建筑南北风格融为一体的王家等,或官府气势较强,或园林盛景较浓,形成了与乔家、渠家大院迥然不同的建筑风格,被专家学者称之为民间瑰宝。 春秋数度,风流尽显,晋商大院以其辉煌的过去,永垂史册。后人将沿着历史上晋商辉煌的足迹,再创新世纪的繁荣。

篇2:晋商文化博物馆渠家大院导游词

作为一名专门为游客提供帮助的导游,往往需要进行导游词编写工作,导游词是导游人员引导游客观光游览时的讲解词。怎样写导游词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有关晋商文化博物馆的导游词,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山西省晋商文化博物馆坐落在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祁县古城内的渠家大院,是一所以晋商文化为主要陈列内容的县级博物馆,是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首家研究晋商文化的博物馆。

渠家大院始建于清乾隆年间,距今已有300年的历史,它当年的主人在县城内建有40个院落,人称“渠半城”,整个建筑总面积为23628平方米,现已开发出5317平方米,是当时“渠半城”的五分之一。

渠家大院始建于清乾隆年间,为全国罕见的五进式穿堂院,内分3个大院,19个小院,房屋240间。明楼院、统楼院、栏杆院、戏台院巧妙组合,错落有致。悬山顶、歇山顶、卷棚顶、硬山顶形式各异,主次分明。牌楼巍峨壮观,眺阁玲珑精致,院院之间有过厅,牌楼相隔,层次分明,活泼有趣。屋内屋外彩绘华丽,堆金沥粉。木、石、砖雕俯仰可见,题材广泛,寓意祥和,刀法精良。我国著名考古专家郑孝燮先生由衷地赞叹,渠家大院的每一个建筑构件都是不可多得的艺术品,是当之无愧的民居瑰宝。

大院外观为城堡式,墙头为垛口式女儿墙,内分8个大院,19个四合小院,共有240间房屋,每个四合小院都自成体系,而各院落之间有牌楼、过厅相隔,形成院套院、门连门的美妙格局。整个大院墙高院深、气势恢弘。其中石雕栏杆院、五进式穿堂院、牌楼院、戏台院错落有致,主次分明,堪称渠家大院的.四大建筑特色。被建筑专家赞誉为“集宋、元、明、清之法式,汇江南河北之大成”。

篇3:晋商大院中的传统文化符号

漫漫无际的黄土,连绵蜿蜒的山脉,高低起伏的沟壑,晋中地区这一典型的地理形盛,不仅代表了山西独特的环境特征,同时也体现了晋人的心理特征——阔厚、坚韧、质朴、沉着。晋商大院作为山西文化心理的物质表达载体,演绎出雄浑朴实、清雅古朴、坚固厚重、深邃富丽、和谐统一的风格特点。

晋商大院与笔者所在的细雨江南有着风骨上的本质区别。青瓦白墙,石雕漏窗,高耸的马头墙,杂乱的石板路,别致的小圆门,这些与整个水乡秀丽的景色融为一体,处处体现着杏花春雨江南的自然情景。

而晋商大院则是灰砖灰瓦,高墙大院,平顶单坡,完全是一派中原大地的雄浑气魄。如果说,江南建筑宛如二八深闺的少女,韵致清新,那么,晋商大院的风采便可比作强壮坚实的中年汉子,古朴厚重。不同艺术形态的展演,体现了区域性的文化传统的渗透方式。晋商大院中的特色传统文化“符号”,在这一表达过程中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人们对文化的认知于某种程度上往往是通过符号来加以实现的。文化是符号的一种“集叙”,符号是文化的一种“记忆”,现形式上的“穿插”、“重构”使之产生了新的文化语言,从而令其具有新的意义。

1、吉祥形态的总体布局

晋商大院的总体布局,充分体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以及对纳吉求祥气氛的追求。如乔家大院,其总体布局为一个完整工正的双“喜”字,喜庆祥和的涵义不言而喻;而王家大院的总体布局巧妙地呈显出“王”字的格局,不仅体现了姓氏的特征,更表达出祈求后世子孙加官进爵的强烈愿望;太谷三多堂则将多子、多福、多寿的民俗涵义注入其中,院落呈“寿”字形结构。

这类建筑营造中的布局,表现出中国传统风水观对晋商大院建筑的巨大影响,同时也折射出民居中特有的民众风俗思想,通过直观的“具象”来比拟、表达内心的向往与追求。这使得晋商大院的布局具有物质与精神的双重作用,既提供了一个遮风避雨、赖以生存的生活环境,又满足了人们的精神需要。

因此,晋商大院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符号,一种空间的吉祥艺术物品。进而言之,大院的方方面面都喻有涵义,体现了人与自然是一种亲切和谐的一种精神性的关系。院内的一草一木皆经过精心的设计与布局,每一盆花草、每一处流水、每一丛树木都呈现出一种生机和生趣,蕴含着不同内容的吉祥涵义。这样,完全弥补了大院高墙深院的呆板之感,使整个大院充满了自然的生命力和精神的内涵。

2、大门偏东的风水观念

在民居中,大门是最为显眼的风水景观。晋商大院都有宏大、雄伟的大门。门上往往装饰着精美繁缛的砖雕、木雕等。晋商大院以院落朝南为主,但是大门朝向往往着意稍稍偏向东方,通常开在东南角上。当地民俗称此为“抢阳”,意思为阳光能更早照上门窗。

门在民众信仰中是引导生气、避邪驱凶的关键实现着空间的隔离和维护,是家族兴旺与衰败的标志。大门朝向避开正房所在的中轴线,开在院落的东南隅(东南是吉位,俗称青龙门),这样,大门可以避免外来之煞气直冲天井,不但可以避免招煞惹灾散财,而且还可以给家族带来吉祥和好运,这一点与大院的大门口必有照壁的功用相雷同。在具体功用上,大门斜开,更容易保护大院内的隐私与秘密,同时也符合自然环境的要求。中国处在北半球,在北方,阳光大多数时间从南面照射,冬季盛行偏北风,夏季盛行东南风。坐北朝南的方位,便于人生活舒适。

3、肥水不外落的“单坡顶”

晋商大院的屋顶多有单坡屋顶,这种单坡屋顶给予我们从南方而来的人以诸多遐想,实际上这又是自然环境和人文思想相结合的一种绝妙的艺术展现。单坡屋顶向院子倾斜,后檐升高,外墙直抵屋脊,与两边的屋檐交汇成一线,高墙环绕,可以达到防盗的目的。同时,晋中当地雨水缺少,单坡屋顶能够将雨水汇入院中,便于收集雨水,这在求吉的心理上,称为“四水归堂”,与徽州建筑的天井有蓄水小池安排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体现了商人肥水不落外人田的“聚财”的微妙心理。

4、屋顶尽是“吉星楼”

“吉星楼”是指屋脊上的古式塔楼。这在晋商大院的屋脊上随处可见,甚至一个屋顶有数个。吉星楼不仅体现了人们“吉星高照”的避邪纳福的心理要求,同时还可以使房屋的高度增加,满足一种自我视觉心理的需要。并且,吉星楼立于房屋上方,既显得非常突出,同时又与整个建筑形成一个有机整体。

5、驱凶石狮、拴马桩

石狮是民居中极为常见的镇物。晋商大院的石狮多为门狮出现,门和石狮形成一个特殊的空间,表达了驱逐邪恶、保护主人的特定涵义。

拴马桩,又称“望桩”、“祥桩”,是过去人们拴马的石桩。晋商大院拴马桩的柱头上雕刻多为猴子形象,传说一是因为孙悟空曾经担任过弼马瘟,人们认为猴子可以保护牲口无病无灾,民间称其为“镇槽猴”,二是因为取“猴”的谐音“侯”,寄托了主人希望家人可以封侯。而拴马桩上雕刻的猴子背猴子,则表现了人们希望辈辈封侯,祖祖辈辈荣华富贵。有的猴子滑稽可笑,有的猴子嬉戏玩耍,还有的猴子翘着腿吃桃,一幅憨态可掬的样子,很惹人们喜爱。

6、涵义丰富的雕饰

晋商大院从门窗到牌坊随处可见各种石雕、砖雕、木雕等艺术作品。这些雕饰中有代表长寿的仙鹤、寿桃、神龟与苍松等;代表多子的莲花、葡萄、石榴和灯具等;代表富贵祥瑞的牡丹、麒麟、“八仙”、“三星”等;还有代表文人内涵的“梅、兰、竹、菊”的四君子等。凡此种种,或取其形,或取其意,皆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了人类传统的理想化的审美观。可以想见,房屋主人每日生活在祥瑞环绕的空间,岂不是人间仙境。

篇4:晋商文化博物馆渠家大院导游词

文化是设计的灵魂, 设计是文化的传承与传播。晋商文化因独具地域性和代表性成为传统文化宝贵的精神财富。尤其在以晋商大院为代表的群落里, 精心构思、巧妙设计的雕梁画栋蕴藏着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在当今社会, 我国的酒店设计理念要想与国际化的现代设计接轨, 同国际设计界更好地进行交流, 达到效果和效益的统一, 就必须合理利用已有的设计元素, 深层次地挖掘民族文化特色, 并使二者有机结合, 创造出更具现代审美标准的室内设计方案, 进而为中国的酒店空间设计提供更广阔的发展前景。

1 晋商大院的空间结构和美学特征

1.1 晋商大院的空间结构

晋商大院的院落结构科学严谨, 一般采用封闭式, 再以高大雄伟的围墙作为隔离。院与院之间紧密相连, 沿中轴线左右展开, 形成雄伟壮丽、规模庞大的建筑群体。有些院落构成某种图形样式, 象征着吉祥喜庆的寓意。组合单元以四合院为建构。四合院是山西晋中地区传统民居中使用较多的一种建筑形式。四合院的大门可以分为屋宇式 (有门屋) 和墙垣式 (无门屋) 两种, 屋宇式大门一般为1间, 还可视房主的社会地位和经济能力增加至3间到5间。正对着大门作屏障和装饰的墙壁上面设置影壁或照墙。中门院墙作为前院与内院的分隔。前院较浅, 以倒座为主, 用做门房、客房、客厅等。正房为长辈起居所用, 厢房为晚辈起居所用。正房北面可开辟一处小院, 设置有厨厕、贮藏、仆役住室。

1.2 晋商大院的空间美学特征

1.2.1 单一空间的形式美

单一空间作为构成民居最基本的单位, 它与人的关系最密切, 对人的影响最大, 也是发挥功能最为明显的空间形式。人们在不同的空间生活, 就会对空间产生不同的理解, 久而久之就形成了空间观念, 即固定的思维模式。在满足其功能要求的前提下, 对单一空间进行处理, 承载美的规律, 能使人们的精神得到放松, 心灵得到愉悦。晋商大院民居的空间在历史的长河里, 承载了丰富的文化意义和独特的空间观念, 这种空间观念体现了人们长期以来形成的一种思想意识形态, 同时也表达了在封建家族精神影响之下的审美情感。

1.2.2 多重空间组合的变换美

如果只是按照布局和美的规律去安排其功能要求, 晋商大院建筑的每一间房还不能保证在整体上一定符合人们的审美要求和审美情趣。大院作为群体组合建筑的典范, 在包容了上百个空间的同时, 运用不同的建筑符号来沟通、连接, 结合构成设计中的对比、重复、变换的原则和要求, 把多个单一的空间组接在一起, 形成千变万化、错综复杂的群体组合图像, 从而整体呈现出具有典型特征的空间组合形式, 获得了较完美的美学效果。并且这种群体组合形式, 从文化心理上看, 具有博大的胸怀, 追求其大无外的境界。同时它的功能是丰富多彩的, 形制也体现着中国传统伦理文化的精神, 在设计方面, 遵守主与从、虚与实的关系, 使整座宅院建筑呈现出井然有序地布局安排, 由此也孕育出晋商大院高雅的审美情趣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2 晋商大院文化在酒店空间设计中的应用延伸

2.1 云锦成酒店院落的空间建筑形态

2.1.1 四合院串并联的形式使酒店形制规整

早在奴隶社会萌芽时期, 我国就形成了以南北为中轴线排列的院落式民居。周朝初期, 民居建筑的形制逐渐演变成以四合院为主的建筑格局。春秋时期, 传统的民居建筑则开始表现为在中轴线设门和堂, 堂前又分别设东西二阶, 可方便主人和宾客出入。堂的左右设有东西厢房, 堂后设有“室” (室为休息之处) 。此后历朝历代的民居基本上都开始延用这种传统的构建模式, 我国典型的民居形式开始成了门堂分立的四合院建筑形制, 同时也强烈地反映出当时民间建筑的传统建筑特征。晋商大院是典型的北方民居大院, 形制大多为二进、三进四合院形式。

步入云锦成酒店的大门、跨过大厅, 正对北方的即为正房, 左右则为东西厢房, 房屋的构筑模式为晋中一代典型的民居建筑形式。在我国古代有传统的尊卑之礼、长幼之序、男女有别的封建宗法思想, 这一点在云锦成也体现得淋漓尽致。通常每个院落的正房为酒店的贵宾间, 厢房为酒店的标准间, 既满足了不同层次客人的住房需求, 又是晋商传统文化的具体体现。晋商大院除继承了中国北方民居典型的传统建筑模式之外, 更别具特色的是院内各房屋单坡顶的设计。这种单坡屋顶使后墙高耸, 屋脊与后墙相接的同时, 整个屋顶形成从后向前倾斜的形式, 单从房屋的建筑用途看是为了抵御风沙、引流雨水, 但从中国传统的思想上看是避免雨水外流, 符合山西人“肥水不流外人田”的质朴思维。晋商大院的这种形制模式也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 是我国传统民居建筑中的典范。

2.1.2 高墙深宅城堡式建筑是古为今用的设计理念

山西晋商大院给人的印象或平实古朴、或气势恢宏、或深邃幽远, 无不寓意着深宅大院的丰富文化内涵。从形式上看, 院落内的房屋参差错落, 排列却井然有序。房屋造型以大屋顶为主, 诸如歇山顶、硬山顶、悬山顶、卷棚顶、平房顶等中国建筑屋顶造型在这里也体现得淋漓尽致。云锦成院落的屋顶就是典型的硬山顶建筑形式, 排列整齐, 统一之中不失变化。四周青砖大瓦, 墙厚基宽, 房屋由高耸的院墙建筑围合起来, 俨然一座坚固高耸的封闭式城堡。这种设计的文化渊源, 一方面适应了晋商男子出外经营, 女眷老小在家安居乐业的需要;另一方面, 这种建筑格局使酒店具有私人领地意义的独立空间。

2.2 云锦成酒店空间的装饰艺术

2.2.1 木雕艺术

木质的构筑结构是我国古代建筑中最为常用的建筑形式, 自然木雕在传统建筑中也最为常见, 因此在我国的雕刻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木雕不像砖雕出现得晚, 也不像石雕发展的周期较短, 它是充分利用木材的质感进行雕刻加工, 使建筑形象更具艺术性的一种雕刻装饰门类。这种木雕工艺集中体现在房屋的门饰、窗饰、梁头、梁架、枋木以及室内家具、陈设之中, 根据建筑部位的不同采用的雕刻手法也不尽相同。

云锦成酒店的木雕主要体现在建筑构件和建筑装饰两部分。建筑构件体现在雀替的雕刻上, 建筑装饰则体现在家具、花窗、门框、隔扇和照壁的雕刻上。花窗上的木雕大多以蝙蝠纹样居多, 是当时主人修建宅院时希望家人世代多福多寿的真实写照。其中大厅中间的照壁是石材与木雕相结合的形式, 木雕虽为现代人所做, 但工艺精美, 与大院的装饰风格协调统一, 使入住的宾客不仅对晋商文化有一定的了解, 而且获得了美的享受。

2.2.2 砖雕艺术

砖雕的出现比木雕和石雕相对晚了许多, 直到明清时期砖雕才被广泛采用, 但发展却超过了木雕和石雕。这一时期的砖雕图案精美繁杂, 雕工也非常精湛, 在晋商大院文化中被广泛采用。

云锦成的砖雕大多出现在建筑的正脊、垂脊、影壁、照壁、花墙和窗下墙。砖雕艺术品形式多样、纷繁复杂、工艺精美、技法娴熟、形象生动、线条流畅、题材丰富, 令世人感叹。这里的浮雕有象征平安富贵的牡丹图, 辅以诗词带给人美的享受;有象征高官厚禄和福的含义的“梅花鹿”、“仙鹤”、“松树”浮雕, “梅花鹿”与“梅花榜”有一定联系, 对当时的读书人而言有着美好的寓意, 仙鹤与梅花鹿都是传说中的仙物, 是长寿和永久的代表, 松树更是有四季常青的寓意。

2.2.3 石雕艺术

石雕的种类与木雕相仿, 从手法上讲, 有圆雕、浮雕、透雕、隐雕、潜雕、贴雕、线雕等。但石雕的材料相对于木雕而言较坚硬, 所以难以雕琢, 以至于到明清时期, 工艺繁杂的透雕实例仍非常少见。

云锦成的石雕包括柱础上的牡丹狮子纹样、石阶旁的瑞兽及工艺精良的石雕楹联等, 雕刻工艺精湛, 在酒店装饰设计中起到了很好的装饰作用, 也对晋商大院的历史文化作了极佳的诠释, 是雕刻艺术在现代酒店设计文化中的应用与延伸。

2.2.4 彩绘艺术

彩绘艺术的手法和中国画有异曲同工之处。一种是叠晕法, 是在原色的基础上加入另外一种颜色, 用在彩绘上即为有规律地加入另外一种颜色而使图案产生冷暖、色相交替变化的一种新的绘画方法, 以求色泽上更加赏心悦目。另一种是沥粉画, 除可以增强室内装饰画的线、面、图案等的立体感外, 在膜上覆以色彩或贴金, 更使其效果辉煌璀璨, 富丽堂皇, 但由于成本较高, 一般只用于档次较高的建筑上。

云锦成的彩绘一般出现在窗棂、雀替和枋木上, 内容多以代表吉祥富贵的花鸟图案和教子读书及经商典故为主;吧台的雀替则色彩艳丽、画工精美, 体现了当时晋商家族浓郁的文化气息, 给宾客以美的享受和文化意境。

3 结语

云锦成的装饰艺术使我们不仅了解到当时的人们在传统文化影响下的社会生活习惯、审美需求, 更重要的是通过不同的组合搭配, 为酒店营造出吉祥的氛围。从装饰题材上也不难看出, 当时这一时期山西人对民族文化的至深至爱。酒店空间中, 装饰艺术室内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构成室内空间环境的基本要素之一。云锦成装饰艺术类型之多、做工之精细, 以其古朴、壮硕的特点受到宾客的喜爱, 也反映出酒店设计的审美取向、技术水平和经济实力。

参考文献

[1]陈望衡.艺术设计美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0.

[2]矫苏平, 张琦.国外当代建筑与室内设计[M].北京: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 2005.

[3]刘天华.凝固的旋律——中西建筑艺术比较[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5.

[4]王其钧.中国建筑图解词典[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7.

[5]师高民.酒店空间设计[M].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 2009.

[6]郑孝时.明清晋商——老宅院[M].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 2006.

篇5:晋商大院的石狮形象

一、晋商大院石狮的造型特点

晋商大院均修建于清代,拥有数量极多的石狮,造型虽带有明显的时代特征,但并未完全程式化,作为北方石狮的典型样式,它具有冀、鲁、陕地区的造型风格,还融入了南狮的特点,姿态上以蹲式居多。

晋商大院门墩狮通常雌雄成对出现,以向上或向下45度或90度角对置,雄狮踏绣球,雌狮扶幼狮,并呈俯、仰、转、侧之态。古书记载,狮子“铜头铁额,目光如电,声吼如雷”。狮子称吼,而虎则啸,可见狮子之凶猛。于是其造型更强调圆浑的气魄,刀法粗犷果断,方硬中透着圆浑。狮子头大体壮,头部形近方形,头顶呈三角形,而躯干却接近真狮体态,墩实厚重。狮身各部分由不同形状叠构而成,分成若干层次,产生向外放射的视觉效应。前胸大,四肢粗壮,腿部饰有卷毛,爪牙锐利。雄雌头颈部均有龇毛,背部披拂长毛或彩带。至于面部,常见的有方棱形、直面方头形、圆柱体形等。额头凸出,五官夸张,瞪目,鼻孔撑开,鼻翼上抽,嘴微张,牙齿外露,耳大者如扇,小者如叶,腮部有毛,颌下有须,颈系项圈,中悬串铃,分系璎珞,有的口衔锦带。石狮的眼睛多为圆形,有圆雕、浮雕和线刻之分。石狮嘴部的变化最丰富,或咆哮,或微笑,或吐舌逗乐。嘴角咧口大至耳部,两腮肥大,一副吼声如雷的样子。尾巴的造型有掌状、缕状、叶状等,兼具北狮、南狮的特点。头后布满若于凸起的螺发,其弧形的线条与椭圆形的头顶边沿、立体角锥形鼻子、大而凸起的眼睛及方正奇大的嘴部,形成了方与圆、直与曲、刚与柔的对比、协调。

相形之下,石栏望柱和柱基石上的小狮子则显得体态浑圆,身肢柔和灵秀,常作匍匐回眸翘首状,嬉闹的样子显得顾盼有神,活泼可爱如宠物。而石狮身上的璎珞、铃铛、项圈、绶带等装饰物被刻画得极为写实,同样的饰品也常出现在当地孩童身上,多取佑子之意。

晋商大院石狮有明显的拟人化倾向:鼻根深陷,额头、脸部的小疙瘩以及连接嘴部的开叉等,都被赋予了一定的人性特点,或如历经沧桑的老人,或似稚拙率真的孩童,或像玩世不恭的落魄学子,趣味十足,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而常家庄园和王家大院堡门处的大型石狮,姿态规矩端庄,低头张口,环眼巡视,雕工精细,极具皇家气息。

二、晋商大院石狮风格形成原因

首先,受中国传统造型观念的影响,在民间美术造型中,民众更喜欢按自己理解的内心观念来造型,即抛开自然对象的实体存在,着眼于对客体的原发性视觉认知来安排物象的形状,体现了原始思维的形象性、具体性、情感性、完整性等特点。过去,雕凿石狮的工匠在儿乎很少有机会见到真狮子的前提下,根据想象对狮子采取了浪漫而神瑞化的装饰,把中国历史上已有的灵兽特点附加在上面,于是就出现了众多极具时代、地域特色的石狮形象,并逐渐形成崇狮之风。

其次,受佛教的影响,狮子常被用来比喻佛法的威猛。依据佛经,释迦牟尼一降世,便无所畏惧,淡定陈词,犹如“狮子吼”,其坛座被称为“狮子坐”。于是原本弘法护教的狮子便被民众当做通天通神的瑞兽,它既为文殊菩萨的坐骑,又能降伏一切鬼魅。而佛祖头上象征智慧的螺发被附着在石狮头上,可见民众对它的尊崇和爱戴。在晋中地区,佛教寺院遍布,有名的如镇国寺、双林寺、资寿寺等,至今香火不断,这是当地人崇拜佛教之风由来已久的佐证。

再者,受当地民俗和民间美术的影响,每逢“社火”和重大节日所表演的舞狮,与晋商大院石狮造型之间有着一定的渊源关系。部分石狮的造型和身上的一些装饰图样,如莲花纹、缠枝花卉纹和如意纹等则直接借鉴了当地民间剪纸、刺绣、布艺等的表现手法。晋中是山西梆子的故乡,其激越粗犷、婉转多情的唱腔折射了率直、淳朴、含蓄的民风,这在石狮的艺术风格上也有一定程度的反映。

当然,还有一个更为重要的原因,晋商大院的主人当年为了生存和致富走南闯北,见识颇广。因此在选择石狮时,定会把自己所见与当地流行的样式结合起来,进行综合表现。此外,许多晋商因受封为皇商、官商,获取了功名,出任中央或地方官吏,他们上通朝廷,下连市廛,成为半官半商的豪门商人,因此,自家院内的石狮常在不经意间透露出些许皇家气息。

三、晋商大院石狮的美学特征

晋商大院石狮有意象之美。

《周易》曰:“圣人立象以尽意。”晋商大院无论是柱基和石栏望柱处的稚朴的小石狮,还是俯仰有致、豪放粗犷的门墩狮,皆以象寓意,以意构象。在构思上,工匠主要借助于直觉与经验去洞察事物的本质,把本无关联的物象的潜在关系以通感、联想的方式体现在石狮身上,这种意象组合既表现了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性,又总结出极具地域特色的意象结构和审美观念。

晋商大院石狮有夸张之美。

俗语有“十斤狮子九斤头,一斤尾巴掉后头”之说,道出了民间狮子造型的普遍特点。石狮的头部、面部能流露性情、彰显威严的气派,是夸张变形的重点刻画部位,嘴和眼睛儿乎占据半个脸,通过剔、刮、划、挖、铲、磨之后,既带有北狮的宗教色彩,又不乏南狮风趣幽默的特征,体现了晋商祈福重生、物质丰裕、精神轻松的生活状态。

晋商大院石狮有拙简之美。

石狮的雕凿原则是规矩在心,錾随心走,心随錾动。其变化在于工匠之手,由势生态,朴拙简约。高度的概括、自在的创造使得其形象触手即变。虽然石狮连底带座有通身的大致比例,但这一比例也仅作参数,如何合理组织形体取决于是否能够凸,显石狮的性情,是否能神情兼备。简朴的纹饰和干净利落的刀法,营造出了以天合天、雕琢复朴的境界,这是民间美术追求的高级审美形态。

上一篇:刘校长在学校创建“区级文明单位”动员大会上的讲话下一篇:在科级干部述廉会议上的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