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文化论文范文

2022-05-15

本论文主题涵盖三篇精品范文,主要包括《博物馆文化论文范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摘要:文化自信是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应有之义,建设文化创意中国,需深刻理解文化自信。文章阐述了在文化自信的浪潮下博物馆文化创意产品设计的意义,并总结归纳了其设计思路。通过本文的研究,思考博物馆文化创意产品未来的发展方向,以期建设好文化创意中国。

第一篇:博物馆文化论文范文

以游牧文化为依托打造活态博物馆品牌文化

摘 要:鄂尔多斯伊金霍洛旗苏泊罕草原游牧文化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其以13世纪草原游牧文化为背景,是鄂尔多斯保留最为完整的原生态草原游牧文化。苏泊罕草原游牧文化具有独特性,真实再现了马背民族古老而原始的游牧文化与原生态技艺。 当今应该以游牧文化为依托,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建设活态博物馆品牌文化,使其更加艳丽和光辉灿烂。

关键词:游牧文化;活态博物馆;品牌文化

1 苏泊罕大草原传统游牧文化的特殊历史渊源

苏泊罕大草原是鄂尔多斯保留最为完整的原生态游牧草原,以13世纪游牧草原文化为背景,以伊克昭盟352年历史为记忆。苏泊罕大草原是成吉思汗六征西夏的屯兵整军之地,是北元时期济农的驻帐之所,是鄂尔多斯部落归顺清朝的签订七旗会盟之地,是鄂尔多斯明清时期最大的皇道驿站,是伊克昭盟盟歌诞生地及官敖包发祥地,是成吉思汗哈日苏勒德龙年巡游鄂尔多斯七旗的始发地,是藏传佛教早期领袖进京谒帝途中重要的休养礼佛圣地。经过多年的传袭保护,苏泊罕大草原已打造成国家4A级旅游景区,是内蒙古最富浪漫激情的游牧草原文化旅游景区。

苏泊罕古老原生态草原文化有着与其他地方游牧草原无法比拟的特殊性,真实再现了马背民族古老而原始的游牧文化与原生态技艺。

2 苏泊罕游牧文化的独特性

苏泊罕草原文化在传承、弘扬游牧文化的研究和开发具有以下鲜明的独特性。

2.1 原生态人文自然环境的独特性

苏泊罕大草原坐落于鄂尔多斯伊金霍洛旗西部美丽的苏布尔嘎镇153平方千米的草原上,是一个美丽神奇的地方。草原水草丰美,河湖密布,绿树成荫,鸟语花香,由湖泊、河流、泉水、山川、丘陵、草甸、灌木丛构成了一幅大自然生态景观。湖就是神海子,泉就是常年自喷的神泉,山就是刀劳岱山,鸟就是遗鸥、白天鹅。生活在这里的蒙古族居民,他们还保留着蒙古族游牧原生态生产生活习俗,世代传袭根植于这片草原上。多年来,这里交通闭塞,人们靠游牧草原为生,很少与外界建立联系。因此,这里的神泉被完整地保留下来,没有受到任何污染与破坏。这里宜农、宜牧、宜居,植被较好,植物种类丰富,天人合一,形成了原生态独特的天然草牧场。

2.2 苏泊罕地区达尔扈特文化的独特性

在苏泊罕地区还居住着十几户专司守护、供奉、祭祀的达尔扈特人,他们还保留了13世纪游牧民族最古老的习俗,世代演绎着蒙古族宫廷信仰与长生天崇拜。从成吉思汗秘葬开始,至元朝建立时已形成完整的成吉思汗八白室祭祀、供奉和守护体系。元世祖忽必烈钦定了成吉思汗祭祀的四时大祭,规定了达尔扈特人为世代承袭、专司守护、供奉、祭祀成吉思汗的组织形式、管理方法、责任义务和在蒙古族中的特殊地位。达尔扈特人自此不再承担赋税、徭役,不做官、不服兵役,成为蒙古族中具有自由民性质的特殊人群。来到这里,看到达尔扈特人生产生活状况,体会古老的蒙古族草原游牧文化,仿佛有穿越时空的感觉。

2.3 苏泊罕旅游景区文化独特性

2.3.1 情定草原扎根鄂尔多斯,体验999座爱情玫瑰毡房

999座蒙古包规划建设是以鄂尔多斯(伊克昭盟)著名的七旗会盟为历史背景,并以当时七个旗的地理位置为分布导向,按照世界顶级的蒙古包装修文化进行装修打造。苏泊罕大草原旅游景区999座蒙古包是草原旅游最浪漫、最休闲的落脚点。一个9代表很久,两个9代表长久,三个9则代表了永久。来到这里,对爱情进行盟誓,做一对永久的恋人。天蓝水清,雁阵渐远,绿草如茵,风和日煦,站在天地之间,感受草原情怀,触摸游牧文化,见证永久爱情,可以说是景区的独特亮点。

2.3.2 体验传统鄂尔多斯婚礼带给您的古老文化盛宴

古老、传统的鄂尔多婚礼实景演艺中浩浩荡荡的娶亲队伍随骏马奔向远方,奔向位于草原深处貌美如花的新娘部落。嬉笑中不乏犀利的大嫂子上演着闭门迎婿又耐人寻味的闹剧。喜庆中又带着不舍的分发出嫁等逼真的环节,带给观众目不暇接的异族文化体验。最贵的礼节透露出蒙古族悠扬的史诗,传承是唯一的可贵。

2.4 藏传佛教神秘的独特性

白塔景区位于苏泊罕大草原旅游景区核心处,是内蒙古自治区合法宗教祭祀场所。白塔景区与藏传佛教入传蒙古并在蒙古地区传播及普及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渊源。白塔始建于清朝雍正年间,如今已经有近300年的历史。曾有三世、四世、五世达赖莅临。每月初十是白塔景区的诵经日,届时会有大量的来自五湖四海、四面八方的香客前来上香敬佛,庙内的喇嘛会为他们诵经祈愿,祈愿香客们生活吉祥、一生平安。

2.5 传统歌舞文化

鄂尔多斯素称“歌的海洋,舞的故乡”,苏泊罕更不例外。这个地区的蒙古族群众往往在劳动之余集聚在一起,拉四胡,弹三弦、扬琴,引吭高歌,翩翩起舞,民间的音乐、舞蹈活动相当频繁。历史题材的说唱,似乎也很普遍,随着时间的推移产生的《六十棵榆树》等鄂尔多斯民歌,都是由老年艺人和牧民原生态演唱和表演的。

伊金霍洛歌舞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有宫廷歌舞、宴会歌舞、爱情歌舞、放牧劳动歌舞以及祭祀、葬礼等歌舞,都体现了草原游牧文化的特色和内涵。

3 以游牧文化为依托,打造活态博物馆品牌文化

苏泊罕地区与传统草原游牧文化有着独特而深厚的历史渊源,完全可以依托游牧文化和非物质文化保护传承,打造自己独特的活态博物馆品牌文化,要做到这一点,应该采取强有力的相应措施。

3.1 要有强的意识和好的规划

一项品牌文化的打造,首先要有很强的意识和理念,要充分認识到,苏泊罕大草原无论历史和现实都是鄂尔多斯独有的、游牧文化极为重要而丰富的宝库和基地。打造全国独有的以游牧文化为核心的活态博物馆品牌文化,已有雄厚的物质资源与文化资源优势,完全可以打造好活态博物馆品牌文化。

有了强有力的意识后,要制订出高起点的打造活态博物馆品牌文化的总体规划和分类项目规划。比如,建立市、旗、村嘎查三级文化阵地体系建设规划,文化艺术人才培养和文化信息网络体系建设规划,挖掘苏泊罕民俗文化、草原游牧文化、蒙元宫廷文化和祭祀文化的规划,以文化旅游、文化创意、文化体验、演艺娱乐、展览、文化产品和动漫等文化产业建设规划等。

3.2 挖掘弘扬游牧文化,大力发展文化产业

苏泊罕地区有很多别的地方没有的与传统草原游牧文化有密切关系的文化,如达尔扈特文化、传统歌舞文化、蒙元宫廷文化等。都需要从各方面挖掘和弘扬,特别是要注意努力从老农牧民及老文化艺人那里发现、挖掘、抢救、保护、整理多数人还不知道的文化。

3.3 创新扩展旅游文化,增强互动体验项目

伊金霍洛的旅游资源十分丰富,陆空交通十分便利。苏泊罕大草原以“激情苏泊罕 浪漫大草原”为主题的大型人文旅游景区,经过多年的建设和发展,已成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国家最佳旅游景区、内蒙古龙头旅游景区。根据现在的情况,完全可以与内蒙古东部地区大草原旅游景区联手,开启一条中国传统游牧文化的黄金“草原之路”。打造中国西北游牧“草原之路”旅游品牌具有得天独厚的基础条件。

还可以根据苏泊罕的实际,开发大量的互动体验旅游项目文化,农牧业文化、生态文化、人文古迹文化、民俗文化等文化旅游项目,将苏泊罕大草原打造成多元立体化体验特色的文化旅游胜地。

3.4 大力支持,注重宣传

打造好苏泊罕活态博物馆品牌文化是一项事业,必须要加强领导和人、才、物各方面的大力支持和保障。一是业务工作上的领导和支持,各级文化建设的相关部门要在政策上、业务上加强指导和支持。二是政府财政等部门要在经济、财力、设施设备上给予大力投入和支持。三是重视苏泊罕游牧文化建设的氛围,就像鄂尔多斯博物馆分馆——苏泊罕游牧文化活态博物馆杨勇馆长所说,“把文化嵌入旅游所有环节”“给旅游插上文化的翅膀”,就能够找到使苏泊罕草原旅游文化活态化的具体路径。同时要注重宣传的方向和力度,引导广大人民群众对活态博物馆定位和理解,打造独具特色的以草原游牧文化为依托的活态博物馆品牌文化,为把鄂尔多斯建设成为祖国北疆亮丽风景线上的璀璨明珠而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杨勇.蒙古族风俗[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7.

[2]张占霖.鄂尔多斯文化[M].北京:社會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3]奇朝鲁,云卫东,吉日嘎拉图.成吉思汗文化与伊金霍洛——伊金霍洛旗2010成吉思汗文化论坛文集[C].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11.

作者:张二军

第二篇:文化自信浪潮下博物馆文化创意产品设计研究

摘要:文化自信是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应有之义,建设文化创意中国,需深刻理解文化自信。文章阐述了在文化自信的浪潮下博物馆文化创意产品设计的意义,并总结归纳了其设计思路。通过本文的研究,思考博物馆文化创意产品未来的发展方向,以期建设好文化创意中国。

关键词:文化自信;博物馆;文化创意产品;设计

文章编码:1672-7053(2021)04-0055-02

1文化自信概述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对于国家民族的作用不言而喻。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是从中国问题出发,根深文化自信之基,以正确的价值观为导向,汲取传统力量,吸收时代养分,坚持开拓创新,在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的同时继承与弘扬中华文化。

2博物馆文化创意产品概述

2.1博物馆文化创意产品概念

文化创意产品是一个以历史文化作为元素、整理学科知识、融入多种文化、利用各式载体从而进行创新的相关产物。博物馆文化创意产品是从馆藏文物衍生而来,以典藏文物的文化为基础,以创意为核心,使其与各种适合的载体相结合,从而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产品。当前,一些学者把博物馆文化创意产品分为三个方面:原创展览、教育服务项目、文化创意衍生商品。本文关于博物馆文化创意产品的研究主要是针对其文化创意衍生商品方面的研究。

2.2博物馆文化创意产品现状

2016年以来,我国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法规鼓励博物馆进行文化创意产品开发与设计,博物馆文化创意产品开发与设计热潮涌动,且与其他产业进行加速融合,发展潜力较大。但目前博物馆文化创意产品的发展主要表现为整体开发质量不高,普遍缺乏设计感、美感以及功能性,产品同质化严重等问题。导致其发展缓慢的原因还有设计人才的稀缺;受众人群少,大众接受程度低,认可度低;商业的不景气导致产业创新热情低下等。故博物馆文化创意产品设计的上升空间较大,且较多方面需要完善与创新。

3文化自信浪潮下博物馆文化创意产品设计意义

近些年,博物馆文化创意产品逐渐走进大众的视野,其背后彰显出正在崛起的“文化自信”的力量。2017年在网络走红的文博类APP,其通过新技术将历史文化数字化,打造数字化博物馆,旨在将中华庞大的文化库通过此方式吸引用户,例如“每日故宫”“皇帝的一天”“故宫展览”“韩熙载夜宴图”等APP,如图1、图2。此类文化创意产品打破了严肃文化和大众娱乐之间无形的高墙,让昔日“高不可攀、遥不可及”的博物馆文化突破壁垒,以更加轻松、生动、通俗、亲切感人的表达方式展现在受众面前,引发共鸣和共情。

又如2019年,珠宝设计师钟华与故宫博物院联名设计的作品“江南美什件”,如图3,双面绣有寓意吉祥如意的云纹的粉饼收纳盒,通景画的紫藤雀鸟的口红收纳盒,金竹楠木仿斑竹形的眉笔收纳盒。此类博物馆文化创意产品打破了人们对故宫博物院的刻板印象,“零距离”进入公众视野,创造出承载故宫故事、故宫文化的产品。博物馆文化创意产品创造了“创新”与“文物”相结合的制作模式,让更多的年轻人把故宫文化带回家。同时它从年轻一代的角度触及故宫博物院的脉搏,通过文物来解开历史之谜,展现出故宫不断蓬勃生长的时代力量。此类文化创意产品进一步在用户的审美和文化责任中做了一个巧妙的调和,从而收到了很好的成效。

文化自信推动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博物馆文化创意产品设计正呈现出良好的态势。高度的文化自信和文化的繁荣兴盛才能让文化创意产品被大众所广泛认同,将文化创意产业推向新的高度。

4文化自信浪潮下博物馆文化创意产品设计思路

4.1提取文化符号

如今,博物馆文化创意产品设计受到了广泛的重视,因此,将原本的标志性文化符号进行创新设计就成为了博物馆文化创意产品设计的重中之重。博物馆文化创意产品设计在提取文化符号时可从以下两方面进行思考:

4.1.1简化提炼

简化提炼是省略博物馆文化元素其本身繁瑣、陈旧的部分,通过夸张、简化等设计方法提炼其自身标志性元素,从而使博物馆文化创意产品简洁大方。

4.1.2重构转化

重构是在视觉上按照一定的艺术性和合理性运用如替代、拼接、填充等多种表现手法进行设计,不仅有原本图形元素的特定内涵, 更是被赋予了新的设计观点, 形成一个超越现实的物象。通过对博物馆文化元素的重构转化,使博物馆文化创意产品充分体现出自身文化特色及文化内涵。

4.2注重情感共鸣

博物馆是传承和保护人类文明的重要殿堂,是连接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桥梁。每一件文物都是记录民族血液的遗传密码,每个博物馆都是保护中华文明的基因宝库。设计博物馆文化创意产品的意义就是让文物“活起来”,让产品替文物“讲故事”。故博物馆文化创意产品必须体现出情感的共鸣,以此拉近文物与用户之间的距离。

对于消费者而言,独特的人文体验更能让其感受到博物馆文化创意产品的情感和温度。如上文中提到的文博类APP“每日故宫”“皇帝的一天”等博物馆文化创意产品,以更加轻松、生动、通俗、亲切感人的表达方式引发用户共鸣和共情,呈现出寓教于乐的亲民感。

4.3增加实用价值与审美价值

将博物馆文物的代表性符号附于实用的日常用品之上,使之能够兼顾文化内涵与实用功能的特点,即将文化创意融进生活里,设计出生活中用得到的产品,在此前提下将传统文化与时代审美结合起来,增加其实用价值与审美价值。

5结语

博物馆文化创意产品不仅要具有文化性,而且还要有创新性、实用性和艺术性,除此之外也要有情感性。在设计时要以中国文化为核心,创新形式为外壳,让博物馆文化创意产品有一定的温度。本文探讨了在文化自信的浪潮下博物馆文化创意产品设计的意义,并总结归纳了其设计思路,希望能设计出引起消费者情感共鸣与认同的博物馆创意产品。新时代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提供了新的机遇,使得博物馆文化创意产品的设计与发展具有了无限可能性。博物馆文化创意产品不但有利于增强公众的文化自信,还将成为国民经济的新增长点。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思考博物馆文化创意产品未来的发展方向,以期建设好文化创意中国。

作者:苏丹 郑诚

第三篇:让民族文化走出博物馆

摘 要:敖鲁古雅鄂温克人口稀少、居地偏僻,但其在自身特定的生产生活环境下所形成的独具魅力的语言驯鹿文化、以及具有特色的传统手工工艺品却是我国少数民族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此,如何保护、传承和发展敖鲁古雅的鄂温克的民族文化中的优秀的部分,自然也就成为摆在今人面前迫切需要解决的一道难题。本文就敖鲁古雅鄂温克族特色传统文化所面临的窘境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敖鲁古雅;鄂温克族;特色传统文化;传承

冬天走进敖鲁古雅的博物院,敖鲁古雅博物院的管理员一个鄂温克大叔,他用腰间的钥匙为我打开了这个尘封了一个冬天的大门,因为不是夏季的旅游旺季,所以整个敖鲁古雅聚居区除了在这居住的居民以外几乎没有其他人。偌大的展厅中只有我自己一个人。曾经的辉煌现在都静静的陈列在展厅里,这些展品正在展示着那正在逐渐衰落的、消退的辉煌而又古老的敖鲁古雅鄂温克特色传统文化。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一些民族传统文化不可避免的受到影响,只注重保护是不够的,如何让民族文化走出博物馆,让民族文化不被尘封,让民族文化能让众人接受而又不被旅游化、商业化,成为我们现今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敖鲁古雅鄂温克族的新变化

敖鲁古雅鄂温克民族乡是内蒙古最北部的一个乡,位于呼伦贝尔盟根河市,历史上称“使鹿部落”,原居于西伯利亚地区,近代自俄罗斯迁入中国境内。

敖鲁古雅的鄂温克人民在解放以前过着游牧生活,他们逐水草而居,既没有学校也没有文字。1957年政府在鄂温克族集聚地设立鄂温克民族乡,并为鄂温克族的人民建设房屋,但当时在当地居住的鄂温克人并不多,他们将这些居住房屋当成交换物品或是储藏东西的地方,仍然以山上的驯鹿点为“家”。到1965年这群“使鹿部落”的人民迁到敖鲁古雅河畔,此后便转入山上猎民点——山下定居房的二元结构生活,开始真正意义上的定居生活。2003年8月敖鲁古雅鄂温克族在经过第三次“生态移民”之后,最终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定居”,迈向“人定居,鹿圈养”的生活,现共有1个定居点,8个驯鹿站。

虽然,在刚刚进入定居生活之初,当地的鄂温克人并不适应这种生活方式,毕竟世代相传的生活方式不能很容易改变。但是,当地的鄂温克人民在政府的帮助下,无论是经济还是政治或是生活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改变。

首先是政治地位有了明显的提高。根据1957年东北内蒙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组鄂温克分组所得材料可知当时的奇乾乡地区“在十五名乡人委中有七名鄂温克人,并有鄂温克人的人民代表三人,盟以及自治区人民代表一人”。①

其次,经济收入逐渐增加。当地的鄂温克人民在解放之前与俄罗斯人保持着以货易货的关系,经常受商人的剥削和欺压。在实现三次生态移民定居生活之后,政府帮助当地的鄂温克人就业并且招商引资,发展旅游业,实现经济快速增长,家庭存款逐年上升。

最后,生活面貌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是居住环境方面,居住环境有了明显改善,同时都配有电视机、VCD等现代科技产品,大大提高了当地鄂温克人民的生活水平。二是文化教育方面,自1953年奇乾乡政府为鄂温克人设立民族初级小学开始,当地的教育事业不断的发展,鄂温克人受教育的水平也不断提高,近几年经济上的快速增长带动了文化教育的发展,学校的软硬件设施建设加强,鄂温克人的文化素质和受教育水平也不断提高。同时,当地还建有文化站,丰富了当地鄂温克人的业余文化生活。三是医疗水平方面,从前的鄂温克人信奉萨满教,生病的时候只能依靠萨满跳神驱鬼,由于疾病处理不当或是不及时,因此威胁鄂温克族的生存。解放之后,政府采取各种措施防范鄂温克人的疾病,设立卫生所来治疗一般的疾病。同时也加大对当地鄂温克人卫生医疗知识的宣传教育,提高了当地鄂温克族的医疗卫生条件。

二、敖鲁古雅鄂温克族传统文化所面临的困境

(一)传统语言的退化

敖鲁古雅鄂温克的鄂温克语与其他鄂温克的鄂温克语是不尽相同的。鄂温克的语言分为三大方言,第一方言叫辉河方言,这一方言的使用人约占总人口的90%;第二方言叫莫日格勒河鄂温克语,使用人口约占总人口的8%;第三方言叫敖鲁古雅河鄂温克语,使用人口占1.5%,使用敖鲁古雅河鄂温克语的鄂温克人主要居住在根河市、鄂伦春自治旗境内。辉河方言和莫日格勒河鄂温克语的差别不大,而敖鲁古雅河方言与其他两种方言的差别是很大的,它除了一些外来语、物品名称及部分日常用语与另外两部分鄂温克族语言相通外,其他绝大部分是完全不同的,有着自己独特的发音和用法。生态移民后,对敖鲁古雅鄂温克民族语言的保护工作启动较晚,除2008年开设语言传承班外,没有采取任何保护传承语言的措施。

隨着汉语的越来越普遍,敖鲁古雅鄂温克语渐渐销声匿迹了,敖鲁古雅河鄂温克语的保护工作已经迫在眉睫,所面临的不仅是语言的同化问题,更是文化的主体——人的融合和同化,敖鲁古雅鄂温克的青少年近些年来在文化融合的大潮中,正在逐渐丢失本民族自己的文化甚至是语言,这样的情况对于保存敖鲁古雅的鄂温克文化来说是极为严峻的。

(二)驯鹿的现状

敖鲁古雅的鄂温克又被称为使鹿鄂温克是因为他们独特的驯鹿文化,驯鹿是敖鲁古雅鄂温克所特有的驯鹿文化,不仅是其他少数民族所没有的,而且是索伦鄂温克和通古斯鄂温克所没有的,这是敖鲁古雅使鹿鄂温克的特色之一。

驯鹿是半家半养的动物,一般俗称“四不像”(鹿角、牛蹄、马耳、驴身),性情温顺,适宜居住于寒冷地带,善于在沼泽、森林、深雪中行走,产于西伯利亚“列拿”河一带的沼泽山林地区,是一种寒带动物。驯鹿在鄂温克人的生产与生活上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它不仅是主要的交通工具也是主要的生产工具之一。驯鹿善于在森林中穿行,被誉为“林海之舟”。驯鹿不仅是生产资料也曾是生活资料,过去打不到野兽时也杀吃驯鹿肉。近几十年来不吃驯鹿肉了,一方面由于提高了生产,生活资料增多,另一方面则是驯鹿头数也比过去少了。

作者:郭琳 胡娟

上一篇:应收款管理论文范文下一篇:本土化营销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