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民族文化论文

2022-04-17

【摘要】社会教育是民族博物馆的基本职能之一。民族博物馆应充分发挥文化资源优势,创设良好条件,成为青少年民族文化传承教育的大课堂,并促使学校、家庭和社会形成合力,为民族文化传承事业注入蓬勃生机。【关键词】民族博物馆;文化传承;教育社会教育是民族博物馆的基本职能之一。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博物馆民族文化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博物馆民族文化论文 篇1:

社区博物馆对民族文化的保护探索

摘要:2018年,国务院正式发布了《关于促进全域旅游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利用文物遗迹、博物馆、纪念馆及美术馆等场所开展文化旅游的发展思路,突出强调了“文化为魂、旅游为体”的发展方式。为了响应国家的号召,各地区都在努力对本地区所拥有的民族传统文化和风俗习惯进行保护,但这些保护背后,仍有一些文化是被忽略的,苗族“花山节”就是其中的典型之一。“花山节”习俗传承主要以口语传播方式为主,这种方式使很多“花山节”传统习俗仅掌握在少数人的手里,并随着历史的发展逐渐遗失,因此如何传承和保护如“花山节”文化等极具特色的苗族传统文化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社区博物馆;苗族“花山节”;传承与保护

苗族“花山节”又称“踩花山”,是文山、川南等地苗族人民一年一度的大型节日,是苗族的一项体育活动,也是苗族男女娱乐活动、生活经验交流的盛大节日。作为苗族的重大节日,“花山节”囊括了苗族特有的服饰、饮食、爬杆等特色文化,是苗族文化的一个集聚点。

近些年来,对于苗族服饰、饮食等方面的研究颇多,但对于“花山节”本身的节日特色研究却寥寥无几,本项目以云南省文山州苗族“花山节”为例,对该地区的苗族文化进行保护与开发,以“社区博物馆”为载体,借助先进的新媒体使独具苗族特色的文化以新型的传播方式进行展现和传播,让更多人可以去深入的了解苗族文化。

一.社区博物馆

(一)概念

1971年,雨果?戴瓦兰(Hugues de Varine)和乔治?亨利?里维埃(George HenriRiviere)提出了“生态博物馆”的概念。在我国,生态博物馆的概念与社区博物馆的概念是一致的。为了方便论述,以下都以“社区博物馆”为论述名称。中华民族人民共和国中国国家文物局对“社区博物馆”所下定义为“社区博物馆是一种可以通过一个村落、街区建筑市场格局、整体风貌、生产工作生活等传统企业文化和生态经济环境的综合信息保护和展示,整体再现人类精神文明的发展轨迹的新型博物馆。”

(二)特点

传统型博物馆主要以征集、典藏、陈列和研究作为其主要特点,而社区博物馆同传统意义上的博物馆相比而言有其自己的特点。

首先,“社区博物馆”打破了区域的界限。“社区博物馆”要求将本地的文化遗产、传统文化保留至当地,无需进行搬运至传统意义上的博物馆内进行公开展示。这样既保证文物和特色物件不会在搬运过程中被损坏,也使得当地居民可以共同欣赏和享有这份独有的文化特色;

其次“,社区博物馆”主要是为了加强人与社区、文化与人之间的联系。例如随着经济的发展,年轻人的审美观念有所转变,相较于当地的民族文化而言,其对于潮流文化的兴趣愈加浓厚。年轻一代对苗族“花山节”的兴趣减退,使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数不断减少,且由于现存的文化继承人年龄普遍偏大,传承出现断层,难以注入新鲜血液,而“社区博物馆”恰恰可以加强当地居民与当地文化的联系,由此慢慢减少因环境变化而产生的断层现象;

最后“,社区博物馆”的主要建设经营者为当地居民和政府。因当地居民对于自己本地文化的认识和见解更深入,因此大多数地区在建立社区博物馆时,多采用居民同政府一同建造的方式,这样既可以保障文化内容在展出时不会出现较大的理解歧义,也可以加强当地居民对自己独有文化的认同感。

二.苗族“花山节”发展现存问题

第一,媒体宣传力度不足:苗族“花山节”在传承的过程中并未采用新型的新媒体进行宣传,仅仅依靠传统的口语传播方式进行传承,因此使其传播效果较差,独具特色的苗族“花山节”文化始终无法在大众视野中大放异彩;

第二,年轻一代兴趣减退,传承人数量少:“花山节”包括爬杆、吹芦笙、赛马、射箭、唱歌、跳舞等内容,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年轻一代开始与自己所在当地特色渐行渐远,外界的新兴潮流元素不断渗入年轻人的交际圈,这就使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数不断减少,甚至出现断层现象;第三,政府帮扶力度低:地方政府为了响应国家号召,不断完善关于民族文化的保护措施,但相关政府部门紧缺文化保护方面的人才与资金。无论是从经济角度还是社会角度来看,这些都是苗族文化保护的盲点。

三.“社区博物馆”对苗族“花山节”的保护

第一,扩展传播形式与渠道,将多种传播方式综合运用,使得传播内容、形式等不再单一。社区博物馆是一种以村落、社区为单位,将当地传统文化或民族文化与生态保护目的相融合的发展模式,整体记录了人类文化发展轨迹的新型博物馆,其打破了特定的时间、空间限制,最大程度地实现文化资源的共享的发展,扩宽人们的认知领域。“社区博物馆”将独具苗族特色的文化同日常生活相结合,让人们在日常生活和休闲娱乐活动中更好的保护、传承和发展苗族优秀文化。再者由于近些年来,新兴的新媒体软件如抖音、快手等平台因其操作门槛低、运营难度小,使其受众范围不断扩大。因此我们可以依托短视频功能将“社区博物馆”的文化内容传播出去,潜移默化的将苗族“花山节”文化渗入年轻人的认知领域,让更多人了解苗族当地的文化特色;

第二,搭建文化交流平台于“社区博物馆”内,将当地一些独具苗族特色文化的内容同一些流行元素相结合,使得当地特色文化可以不断贴合当代年轻人的审美要求,使得当地年轻人可以自学进入此领域进行学习和传播;

第三,“社区博物馆”需不断加强与社区的密切联系程度,使得当地居民可以更加积极的参加相关博物馆的文化活动。除此之外可以招募更多知识文化水平高、工作能力强的专业素质人才,进一步的将苗族“花山节”文化推广出去;再者,“社区博物馆”需提供免费社区服务,使得社区文化的建设和宣传可以进一步的进行深化。

四.结语

作为重要的苗族文化集聚点,云南文山苗族“花山节”民族文化有着深层次的文化积淀,值得保护和发展,因此,建立在当地的“社区博物館”,不管是从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有着很大的发展前景,“社区博物馆”也必将成为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促进当地旅游、推进青少年教育的第二课堂,不断推动民族文化的发展和传承。

参考文献:

﹝1﹞熊亚丹.沈华靖.文旅融合视野下江西名窑名瓷博物馆与社区合作.2020

﹝2﹞刘强.社区博物馆:传统武术传承新思路.宜春学院学报[J].2019

﹝3﹞万义.村落化会结构变迁中传统体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以弥勒县可邑村彝族阿细跳月为例[J].体育科学,2011,31(2):12-18.

2020本科生科研创新项目项目编号:XBMU-BYL20140

作者:陈丽萍 陈雪梅 李晓龙 何丹

博物馆民族文化论文 篇2:

试论民族博物馆在民族文化传承教育中的作用

【摘要】社会教育是民族博物馆的基本职能之一。民族博物馆应充分发挥文化资源优势,创设良好条件,成为青少年民族文化传承教育的大课堂,并促使学校、家庭和社会形成合力,为民族文化传承事业注入蓬勃生机。

【关键词】民族博物馆;文化传承;教育

社会教育是民族博物馆的基本职能之一。在一些博物馆事业发达的国家,博物馆是社会教育的理想课堂之一,许多人都把它视为自己的“终身学校”、“生动的百科全书”。博物馆在教育上的贡献和作用在于它是正式教育的一种重要补充,是社会的表达,是文化连续性的保证者。[5]民族博物馆作为民族历史文化遗存的载体,凝聚着民族文化遗产的精华,叙述着民族历史发展的进程,展示着民族文明与智慧,具有独特的教育资源优势。特别是在民族文化传承教育还不够深入的少数民族散杂居地区,民族博物馆作为青少年民族文化传承教育的重要阵地,应发挥其特有功能,创造良好条件,为日渐式微的民族文化传承事业注入蓬勃生机,并实现博物馆教育与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在文化传承上的有效衔接。

宁德俗称闽东,是全国最主要的畲族聚居地。闽东畲族文物馆坐落于宁德市蕉城区中华畲族宫内。中华畲族宫是宁德市标志性建筑之一,为全国唯一畲族朝圣地,现已成为宁德市知名旅游景点。闽东畲族文物馆展厅面积1200平方米,馆藏畲族文物1000余件(套),全面展现畲族历史进程、经济发展、革命斗争史、文化艺术等民族历史文化和独特风情。2007年,被国家民委命名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被中国民族博物馆列为“畲族分馆”。2012年,被福建省委统一战线理论研究会命名为“民族工作理论宁德研究基地”。2013年,被福建省民宗厅和体育局命名为“福建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训练基地”。2015年,被宁德市归国华侨联合会命名为“宁德华侨文化交流基地”。自2007年免费对外开放以来,已接待各界人士50余万人次,其中青少年儿童约占参观人数的30%。闽东畲族文物馆作为畲族专题博物馆,开馆以来,充分利用民族文化资源优势,通过各种途径创设教育条件,在畲族文化传承教育上不断进行探索和实践,取得一定成效。

一、突出主题教育,确立加强民族团结的教育理念

《文物保护法》第40条规定:“文物收藏单位应充分发挥馆藏文物的作用,通过举办展览、科学研究等活动,加强对中华民族优秀的历史文化和革命传统的宣传教育。”民族博物馆具有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资源和文化知识资源,是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极佳场所,也是培养青少年高尚情操,增强民族团结意识的重要教育基地。我馆在文物陈列内容的安排上,精心策划、科学陈列、生动展示,力求达到理想的教育效果。

闽东畲族文物馆在建馆之初,为全面展示畲族悠久的历史进程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征集各类畲族文物,充分展现了畲族文化丰富性、独特性、民族性和地域性特征。一是展示畲族悠久的发展历史,促进各民族间相互了解和紧密团结;二是展示畲族传统文化和独特风情,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三是展示畲族革命历史和英雄人物事迹,加强革命传统教育和增强民族凝聚力;四是展示畲族经济、文化等发展成就,宣传党的方针政策,讴歌英才精神,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系统有序的畲族文物成了一个个鲜活生动的民族文化符号。少数民族独特的文化符号系统在少数民族中代代相传的过程,亦即下一代对其民族特定符号了解、识别、认同、记忆与应用的过程,也是其民族文化的传承过程。[2]

二、开展丰富活动,形成民族文化传承的浓厚氛围

开展文化活动是弘扬和发展民族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既有助于扩大民族影响力,同时也能满足大众文化需求。近年来,闽东畲族文物馆通过各种形式举办了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如,2009年9月,举办“畲歌颂祖国──畲族人民欢庆新中国成立60周年” 畲族歌会;2010年8月,举办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展示活动;2012年10月,举办畲族风情油画展;2013年11月,举办第六届海峡两岸少数民族丰收节歌会;2013年12月,举行畲族祭祖大典;2014年10月,举办畲族书法家雷雅群榜书艺术展;2015年4月,举行福建省第四届“三月三”畲族文化节暨第八届海峡两岸少数民族丰收节分会场畲族民俗表演活动。实践证明,通过举办丰富的民族文化活动,对群众加深理解畲族文化,促进民族文化传播,推动民族团结进步有着显著效果。

三、加强馆校合作,参与校本课程教材编写和教学

学校教育是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具有精确性、系统性和权威性,具有系统进行民族传统文化传承的功能。[3]而学校进行民族文化传承的主要途径是通过设置校本课程进行民族文化教育。闽东畲族文物馆充分发挥资源优势,通过参与审稿、编写教材和教学协助学校进行民族文化教育。一是参与编审校本教材。近年来,参与编写和审稿的校本教材有宁德市民族中学的《畲族文化简说》、《畲族文化读本》、《畲族文化常识》,宁德蕉城金涵亭坪民族希望小学的《畲寨风情》,宁德蕉城民族中学的《畲族文化》,宁德蕉城民族实验小学的《畲族文化读本》。二是安排工作人员进入课堂进行畲族文化授课。自2013年起,每周二下午,我馆安排2名工作人员分别到宁德市蕉城区民族中学和民族实验小学授课。授课人员对博物馆自身资源进行深度挖掘,设计制作的教材,图片精美、版式活泼,比较适应学生的求知特点,得到广大师生的一致好评。

四、设立非遗传习中心,培养畲族传统技艺传承人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活态的文化遗产,是民族传统历史文化的“活化石”。以宁德为例,2015年12月全市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国家级有6项,省级有12项,市级有25项,内容包含民间文学、民间音乐、民间舞蹈、传统技艺等。相应的传承人,国家级有4人,省级有15人和市级有31人。闽东畲族文物馆高度重视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示、保护和研究工作,通过设立传习中心进行各项传统技艺的传承教育。一是设立畲族传统武术训练基地。充分发挥省级训练基地的辐射作用,长期开展畲族传统武术的训练、交流和比赛活动。近年来,通过传帮带培养了一批优秀的畲族武术运动员,多次参加全国、全省民运会,取得佳绩。二是设立畲歌传习所。传习所邀请畲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进行授课,已培养了数十位畲族小歌手。三设立畲族民俗展示中心。2009年,我馆建成占地2000多平方米的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展示中心,日常供畲族群众对歌及各项非遗技艺的训练。扣人心弦的畲族民俗表演活动“起洪楼”、“上刀山”和“过火海”曾多次在展示中心演出,吸引了大量市区民众和外来游客。

五、结语

如果人类一代一代流传下来的文化遗产,只是静态地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甚至博物馆里,与我们的现实生活没有联系时,其只能称为遗产,不能成为资源,只有当它们与我们的现实生活和社会活动及社会的发展目标联系在一起后,才能被称为资源。[4]将丰富的文化遗产转化为大众可利用的学习资源,是民族博物馆的核心价值。文化学家认为,文化传承就其本质而言不仅是一个文化过程,而且更是一个教育过程。[4]民族文化传承教育是一项系统而艰巨的工程,需要在各级政府大力支持下,学校、家庭和社会合力开展的长期工作。目前,多数少数民族地区在民族文化传承教育上尚未形成有效机制,特别是传承教育的主阵地学校,由于课程设置、升学压力等,未能有效进行民族文化传承的教育教学。民族博物馆作为民族地区单一或多个少数民族的专题博物馆,其独特的文化资源和影响力,决定着在民族文化传承教育上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性,应发挥起“排头兵”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中国民族博物馆编.论民族博物馆建设[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272).

[2]张诗亚.言说西南——西部开发与民族教育(上)[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161).

[3]曹能秀.民族文化传承与教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98).

[4]方李莉.梭噶日记[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9(1).

[5]哈经雄,滕星.民族教育学通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5).

作者:钟章贤

博物馆民族文化论文 篇3:

生态博物馆社区民族文化的保护研究

【摘 要】 生态博物馆是一种新的理念,主要社会功能是保护社区的文化及文化的多样性。六枝梭嘎、贵阳花溪镇山、黔东南的堂安、隆里,现在还比较完好地保存着民族原生态文化。为了保护和延续这些比较完整的民族原生态文化而建立了生态博物馆。但当前,生态博物馆社区的民族原生态文化消失的步伐也正在加快,文化变迁和异化表现特别强烈和明显。致使民族原生态文化的保护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严峻的考验。对此,笔者提出要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的方针和“有效保护,合理利用,加强管理”建议。

【关键词】 生态博物馆; 民族文化; 保护; 发展

【作 者】周真刚,贵州省民族研究所。贵阳,

550004

Cultural Protection Research of the Ecosystem Museum

Community Race—— Take the Guizhou

Provincial Ecosystem Museums as the Individual CasesZhou Zhengang

ecosystem culture, but built up the ecosystem museum.But current, the race of the ecosystem museum community original the step that the ecosystem culture disappear also just speed, the culture changes to express with alienation special mightiness and obvious.Cause the race

original ecosystem culture of protection face the huge challenge and rigorous tests.To this, the writer put forward if to insist policy and“valid protection, reasonable exploitation, strengthen the management”suggestions of“protection is lord, rescue the first”.

一、生态博物馆:保护社区文化及文化的多样性

生态博物馆最早诞生于20世纪70年代的欧洲,具体说来是1971年产生于法国。国际博物馆协会前领导人、生态博物馆运动和生态博物馆学的倡导者之一乔治·亨利·里维埃(Georges·Henri·rieviere)先生认为:“生态博物馆是由公共权力机构和当地居民共同设想,共同修建,共同经营管理的因种工具。公共机构的参与是通过有关专家、设施及设施机构所提供的资源来实现的;当地人民的参与则靠的是他们的志向、知识和个人的途径。”法国政府在1981年颁布的有关文件,对生态博物馆的官方定义为:“生态博物馆是一个文化机构,这个机构以一种永久的方式,在一块特定的土地上,伴随着人们的参与,保证研究、保护和陈列的功能,强调自然和文化的整体,以展现其代表性的某个领域及继承下来的生活方式。”在我国,张文彬先生及苏东海先生一致认为:“生态博物馆是对自然环境、人文环境、有形遗产、无形遗产进行保护、原地保护、发展中保护和居民自己保护,从而使人与物与环境处于固有的生态关系中并和谐地向前发展的一种博物馆新理念、新方法。”

笔者以为,生态博物馆乃是生态和博物馆的有机结合体,这就赋予了生态博物馆的特殊的社会功能主要是保护生态,维护生态的平衡,保护生物的多样性以至保护文化的多样性。由于生态博物馆是一种特殊的博物馆,生活在这个社区的里群众既是这一博物馆的特殊“藏品”,同时也是这一博物馆所保护的文化的创造者、所有者及载体。因此,这一社区里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以及人们所创造、总结、形成和使用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譬如生产工具、生活用品、房屋、建筑、交通、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社会制度等一切文化,都应该是必须和很有必要收集、研究和有选择地作为教育教材和进行传播,有甄别地进行传承、保护、发展和创新。作为一种工作模式或者说是一种手段,生态博物馆保护的对象是一个鲜活的文化整体。在生态博物馆社区中,自然环境、社区居民、民族原生态文等一切物质的和非物质的文化因素均具有特定的价值和特殊的意义,都应该在保护之列。生态博物馆的文化保护包括对民族原生态文化、自然遗产、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的保护;既要保护静态的文化,也要保护动态的文化;不仅要对文化的现状加以保护,而且要接受文化变异的和发展的事实,尾随追踪,在文化变异的衔接层面上对其进行保护、发展和创新,从而保持自我在历史进程中的动态发展。

二、贵州生态博物馆群

(一)梭嘎苗族生态博物馆

梭嘎苗族生态博物馆社会区,地处贵州省六枝特区境内。社区内生活着一个苗族的分支,共有4000多人,至今仍延续着一种古老的、以长角头饰为象征的独特的苗族文化,这种文化非常古朴,有原始的平等、民主风尚,有丰富的婚恋、丧葬和祭祀礼仪,有别具风格的音乐舞蹈和十分精美的刺绣艺术,仍过着男耕女织的农耕生活。

为了保护和延续这里独特的苗族文化,1995年,经中国和挪威文博专家考察后,获得国家文物局和贵州省政府的批准,正式列入了中挪文化交流项目。1997年10月23日,中国博物馆学会与挪威开发合作署签订《关于中国贵州省梭嘎生态博物馆的协议》,决定在中国建立第一座生态博物馆。根据协议,1997年,梭嘎生态博物馆资料信息中心建设工程破土动工,挪威政府为此项工程提供无偿援助88万挪威克郎(折合人民币80万元),用于场馆建设和征集实物。1998年10月31日,中国第一座生态博物馆——梭嘎生态博物馆正式开馆,并对外开放。

(二)堂安侗族生态博物馆

贵州黎平县堂安侗族生态博物馆是中国与挪威文化建设合资项目,距黎平县城80公里,坐落在半山腰,上为葱郁的原始森林,下为连绵不断的层层梯田,云雾环绕,百泉喷涌,群鸟清歌,幽静安闲。山寨有10多个寨门,有侗族村民160余户,800多人,房屋大多数取南北向。有侗族代表性建筑鼓楼、戏楼,民居全为三层木构穿斗式建筑,古朴和谐。这里的多声部无伴奏合唱的侗族大歌非常优美,十分有名。寨中的鼓楼是该寨的特征,寨中四通八达,小径曲曲,寨中通道均用青石板埔墁,九条出寨子的路口都建有寨门,寨子中的附属设施还有禾廊、谷仓、水碾、石碓、榨油房、鱼塘、井亭、祭萨堂等建筑物等都具有其独特的文化个性。对于堂安侗寨自然景物和古朴的建筑与民俗,杰斯特龙先生说:“这里的一切自然和文化遗产都被看作是生态博物馆的一部分,任何实物都可能成为社区人民过去的历史记录。”

堂安侗寨历史悠久。侗族本无文字记载,根据堂安侗族长者的口碑资料,该寨已有700多年的历史了。从堂安侗寨的鼓楼、戏楼、吊脚楼民居,石板路、古墓葬群、古瓢井以及水碾、碓、纺车等古朴典雅的实物状况来看留下一道道历史的痕迹,世界著名的挪威生态博物馆学家约翰·杰斯特龙先生说:堂安侗寨是人类返璞归真的范例。“国际知名的生态博物馆学家苏东海说:堂安侗族文化体是相当成熟的。”

(三)镇山布依族生态博物馆

镇山村国家级生态博物馆在贵阳花溪风景区和天河潭风景点之间的花溪水库中段,是一个三面临水一面向山的村寨,距省会贵阳市西南21公里。山寨建在半岛上,三面环水,半边山直插云表。镇山村分上下两寨,下寨是1958年修花溪水库时搬迁而来的。上寨则是古屯堡区,民居均建在屯墙内,有石巷石街联通,据当地布依族家谱记载,镇山村始建于明代万历年间,当时,李姓先祖因北调南征来到了这里,与布依族班氏女子联姻。村内既完整地保存着屯兵的石墙、三合院民居、武庙等遗存,又保存着木构架的石板房,鳞次栉比,形成了丰富的建筑空间,体现出汉族和布依族民居不同的建筑风格。

在镇山村这个民族村寨,每年正月初十都要举行“跳场”活动,参加者有来自石板镇一带的布依族、苗族,女子身着艳丽的绣花衣裙,男子穿着民族服装,吹笙跳舞。"跳场"的场子中央立着丈余高的花树,上挂标语条幅,男女青年绕树吹笙唱歌,欢歌载舞三天三夜。

在镇山村,对歌是青年男女恋爱的主要方式,恋人们以歌代表、借歌传情。对歌最先是互唱《赞美歌》,接着是女问男答的《盘歌》,有《盘花歌》、《盘古歌》、《盘八仙》等,唱到高潮处是《情歌》,这时男子转答为问。经过如此一段时间的对歌了解后,男方家才请人上中意的姑娘家提亲。在这个民族村寨中,除了恋爱时唱的歌外,当地还有许多神话故事,如《半边山的由来》、《盘古开天地》等。而绣花、挑花也是其民间艺术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其针法多样,内容也十分丰富,花鸟虫鱼多入绣花图案。

(四)隆里汉族生态博物馆

隆里生态博物馆是一个典型的汉族古城,位于黔东南州锦屏县的南部,距锦屏县城52公里。四周环山,座落在田畴之中,自然环境十分优美。隆里古城基本上保留着公元1385年建立军屯的格局,是一个完整的军事防御体系。这里重要的历史遗迹有古城墙、鼓楼、书院、宗祠、古井、古葬、碑刻、道观等。古城居民以“玩龙”著称,节日节庆和迎送宾客都有“五色龙”出行。

唐朝隆里为龙标县,著名的诗人王昌龄贬至此七年之久,在隆里创立学校传教授学,以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为佐证,后人修建昌龄墓、状元桥、状元祠、怀伯亭、状元碑等作纪念。走进隆里犹如走进中国的历史。隆里古城的历史对于研究我国明代卫所制度、汉文化具有深远的意义。

明洪武十八年(1385年),明太祖朱元璋派第六子楚王崇祯率大军征剿义军,在隆里实行“军屯”,始建隆里古城,它是明代中央政权强化对边远地区统治的产物,是中原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相互融合的结晶。城内居住多为明代“南征北调”时军人的后裔,保存着浓厚的汉文化特色,舞龙文化历史悠久,龙灯制作精巧,表演活灵活现,气势宏大,独具魅力,民间汉戏、迎故事、玩蚌壳等更具民族特色。饮食、穿着、习俗等仍保留着汉人的特点。

隆里古城是一座“亦兵亦农”的军事城堡,分东南西北四个城门并均建有城楼,城内街道均为卵石铺就,镶嵌以图案,以南门“蜈蚣街”和“古钱币”为典型。街道均为“丁”字结构,布局合理,独特,四座城门出口的“勒马回头”更具特色,城内排水设施完善,城四周有城墙,城墙外有城壕和护城河。城内现存典型民居宗祠40余幢,建筑宏伟各异,木质结构风火墙,后院设有后门,户户相连,城内街道明通暗塞,暗通明阻,虚实结合。隆里古城的建筑及布局对于研究房屋建筑结构,城镇建设规划具有很大的指导意义。

三、对生态博物馆社区民族文化保护的一些思考

(一)生态博物馆社区民族原生态文化保护面临巨大挑战和严峻考验

首先,由于历史和自然的原因,交通闭塞,经济落后,生态博物馆社区居民过着的是自给自足的生活。由于地处山区,土地又较为贫瘠,他们是世世代代日出而作,日落而歇。人们对文化知识的含义解释和文化价值的界定只能是潜意识的,社区的居民缺乏界定和解释自己的文化和对自身民族文化认同的知识,对自己优秀民族文化的主人翁意识模糊,态度没有端正。

其次,全球化把最边远最偏僻的穷乡僻壤和民族地区广大落后的农村纳入经济一体化、文化元化的大市场体系,市场经济的浪潮拍打着城市和广大的农村,封闭的大地吹进了市场经济的热浪,农民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也随之发生了变化。自给自足的农耕生活和物质文化的需要发生了碰撞,而且这对矛盾之间的斗争越来越激烈。

第三,近十年来,从小就生活在农村而且是从未出过门的大批青年农民由偏远而封闭的大山走向城市,已经成为一股不可阻挡的潮流。外出打工的人回到家乡后,不仅自己学着现代都市的穿着打扮,还让自己的妻子、情人、姐妹享受城市人的生活,让她们也改变自己的装束,独特的民族服饰的设计(主要是在颜色、用料、图案设计等方面)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其作用也就日趋变得功利起来,本来的功能减弱。而在生态博物馆建立之后,因为“生态博物馆”而提高了知名度,来参观、访问、旅游的人数是逐年增加。这更使得这一社区弱势文化不得不承受来自两个方面的压力,原生态文化消失的步伐正在加快。

第四,在现代化的科学文化知识教育和市场经济熏陶下的思想观念、信息化的思维方式随着电视、广播和一茬又一茬的打工族的潮流中,父辈们古老的歌谣在现实中是无法“敌”得过现代劲舞和摇滚乐的猛烈冲击的。寨主、寨老的职能也发生了变化,其几乎只是这个村寨的族徽或者具有一定意义的精神领袖,而传统意义上的“寨主、寨老”最多也就只拥有在口传古老故事上的优先权了。

第五,在以前,生态博物馆社区的居民,一开门见到的事物,口中吐出的言语,无不是是用他们自己的语言来表达。在那样的语言环境下,民族语言的变迁相对来说要缓慢得多。但是,现在他们面对的将是比任何一个时候都要多得多的问题,是更为广阔的大千世界和社会、经济、文化大环境,其所居之处的文化生境、社会生境已经发生了变化。收录机、电视机、卫星电视地面接收站、现代化的学校和教学模式,等等。蜂拥而至的游客往返于此,旅游业飞速地发展以及相关行业的发展,这在给生态博物馆社区带来巨大的、难以估量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同时,不可避免地将会对其语言带来洪水般的冲击。在没有能够很好地推行双语教学以及本族群教师严重短缺的情况下,操民族单一语言的老一辈逐渐老去,相继告别人世,操多语者在一段时间内越来越多,将会使民族语言在这里消失的尴尬局面出现。

还有,那些外出打工的人多数是到邻近的县、市或者省城,做繁重的体力活,比如背煤、在工地挖土、背泥巴等。但相对来说,他们所到之处的经济、文化等要比梭嘎当地发展和先进得多。而由于语言、习俗、生活方式的不同,文化的差异,使他们一方面难以融入城镇、都市的主流社会,饱受歧视、孤独之苦,从而造成精神空虚、价值失落。在加上频繁的流动,使他们接受了不少的新知识、新事物,并在不自觉中渐渐疏离了滋养他们的原生文化、优良道德。

由此足以可见,民族原生态文化的保护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严峻的考验。

(二)对生态博物馆社区民族原生态文化保护的建议

1.正确处理好两个关系。

一是处理好生态博物馆社区保护与开发的关系。民族文化生态的建设应该坚持“在保护中发展,以保护促发展;在发展中保护,通过发展促进保护”、“保护为主,抢救第一”的方针和“有效保护,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原则,妥善处理文物抢救、保护与展示、利用的关系。建立生态博物馆的初衷和目的是为了保护当地独具特色的民族传统文化与自然遗产,阐释人类社会和自然界的演进规律,为经济、社会、文化的协调发展服务。要保护好这独特的民族文化,严格按照规划实施开发,严禁在生态博物馆社区内乱搭乱建,破坏民族文化生境,以及破坏民族文化的完整性,损坏民族文化的美学价值。对民族文化要大力地挖掘、研究、抢救和保护。

二是要正确认识和处理生态博物馆的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与民族文化保护的关系。民族文化旅游业的发展与民族文化的保护并不是一对矛盾体。可以通过开发旅游来促进民族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创新。而民族风情的旅游中最有价值的也就开发民族文化的深层内涵,展示民族文化的美感,塑造民族文化的精品。对生态博物馆社区而言,以生态博物馆或类似的其他形式进行民族旅游的保护性开发,完全有可能使现代旅游业与少数民族传统社会嫁接,通过跨越式发展,直接进入符合生态理念的后工业社会,实现文化生态与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

2.民族文化保护要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紧密结合。

民族文化的保护,最主要的就是对文化的多样性及文化生境的保护。而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它与民族文化生境的生物多样性的关系极为密切。保护文化的多样,直接说来就是保护文化生境生物的多样性。人类的生存与发展,过去、现在和将来多依赖于自然界中各种各样的生物资源。这些生物资源是生物多样性的物质体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保护好生物多样性对于人类更好地适应为了环境,保护生态和维护生态平衡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对于民族文化的传承、繁荣、发展和创新以及民族原生态文化的保护同样意义重大。

3.保护民族文化必须有法律法规作保障。

现在,梭嘎生态博物馆社区已拟订了《管理办法》,并规定了性质、任务、管理和开发。但仅此是不够的。在2001年8月,梭嘎生态博物馆社区12个自然寨就派代表组建并成立了“社区民族原生态文化自然保护管理委员会”,并制定了《章程》。该《章程》是社区居民自觉保护民族原生态文化的产物,共强调“各自然村凡涉及民族原生态文化保护的问题不得擅自作出决定,有关问题应及时提交管理委员会讨论后执行”。由于“乡规民约”符合传统的习俗,具有乡土性,而在社区居民中产生的影响是直接的,是约定俗成的规定,在执行中效果显著,这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态博物馆保护民族原生态文化的特殊形式。

4.加强对民族文化的大力宣传、评价和推荐。组织和动员强有力的队伍,对民族文化生态进行全面的分门别类的调查、整理、研究,把蕴藏着的丰富宝藏发掘出来,形成一批有价值的文化成果,包括各种论著、资料汇编、画册、电视系列专题片及多媒体光盘。同时,要进一步加强读包括舞蹈、音乐、戏剧、美术等正在内的民族艺术的研究。这就要组织一批文学艺术研究者积极撰写评价性文章和通俗性读物,抑或印行装帧精美的画册,采取多种措施,开通多种渠道,向海外广为宣传,从而推动我们的社会经济的发展。

四、结 语

我们把生态博物馆引入中国,是把它作为抢救、弘扬民族传统文化、民族文化生态和民族文化传统的重要的工作模式。这在贵州作了初步的实践,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和宝贵的经验。笔者认为:生态博物馆,是我国民族政策及部分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与文化发展的需要,是部分村镇社会发展的需要,是都市个性化的需要,也是协调传统与现代关系的需要。我们可以把生态博物馆搬到中国来,是要用“生态博物馆于生态的保护有重大的作用”这一先进的理念和科学的工作手段、管理模式理论,再结合我们自己的本身情况来建设我们的生态博物馆事业和构件我们的生态博物馆学科理论,使之真正地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和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服务,特别是为贫穷落后的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和文化的发展服务,并使我们的民族文化研究与世界文化研究接轨。

〔责任编辑:陈家柳〕

作者:周真刚

上一篇:高职教学经济学论文下一篇:经济增长中消费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