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门镇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工作总结

2024-05-02

沙门镇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工作总结(通用8篇)

篇1:沙门镇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工作总结

沙门镇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工作总结

沙门镇粮食生产功能区位于沙门镇东北部,四至范围:东以双斗村为界,西以76省道为界,北以温岭为界,南以墩头村为界,涉及上山头等3个村,区域面积1082亩,耕地集中连片,全部为标准农田,远离城镇等建设用地,为粮食生产区,交通便利,示范带动效果好。一年来,我镇在上级部门的指导下,严格根据《浙江省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标准及验收认定办法(试行)》(浙粮区办[2010]3号)文件精神和要求,不断规范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切实增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充分调动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在确保完成省定粮食生产目标任务、实现粮食生产稳定发展和保障粮食安全上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领导重视,建立组织

为搞好粮食生产功能区基础设施建设,经镇党委、政府专门研究决定,成立以镇长陈荣世为组长,副镇长颜通富为副组长,农办主任洪浩、工作人员蒋定杰、罗文红、王鹏为成员的沙门镇粮食生产功能区领导小组,负责建设粮食生产功能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土地流转、生产服务、管理保护、科技提升、技术推广等各项工作。经过一年的努力,我镇投资50.26万元,新建机耕路260米,改建机耕路1170米,修复及清理渠道3200米,使新建机械下坡14只,使功能区内农田基础设施齐全,规模经营面积达100%。

二、强化投入,基础设施。

根据《关于加强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与保护工作的意见》(浙政办

发[2010]7号)文件精神和要求,我镇多方筹集资金,增加投入,保证粮食功能区的建设任务。

一是立地条件。耕地集中连片,面积1082亩,四至清楚,田面平整,水资源丰富,远离城镇,无工业污染,土壤肥力好,高标准、旱涝保收的吨粮田。

二是水利设施。排灌渠道设施齐全,桐丽河贯穿区内,今年修复清理渠道3200米,全区渠道能全面满足农业生产要求。

三是田间道路。区内田间道路布局合理,能适应中大型农机下田作业和农作物运输。今年新建机耕路260米,其中6米宽水泥路面150米,10米宽石渣路110米;改建机耕路1170米,3.5米宽石渣路320米,4米宽是石渣路130米,4米宽石渣路170米,3米宽石渣路550米。

四是农电网络。功能区内农电网络齐全,农用输电线路等设备齐全,可满足农业生产安全用电需求。

三、配方施肥,培育肥力

根据粮食功能区现状,我镇通过施用有机肥、配方肥、秸秆还田以及种种绿肥等措施,大大地提高了土壤肥力,土壤剖面构型良好,排水通畅,无明显障碍层。

四、机制创新,提高效益

为提高粮食功能区内示范作用,我镇在机制上创新,采用政府引导、政策激励、生产服务、管理保护的办法,促进规模经营,提高农业生产效益经济。

一是搞好土地流转。在功能区能,把分散的耕地向种植大户集中,土地集中流转,种植规模化,提高规模效益,区内耕地面积1082亩,向种粮大户集中进行规模经营面积1082亩,规模经营面积比例为100%。二是做好生产服务。以玉环农场为主体为主体,大量使用机械化操作,提高机械化水平,使水稻育秧、机插率达到50%,水稻生产机耕机收率达到100%,全程机械化率达到80%。

三是做好“三新技术”推广。在功能区内推广新品种、新农艺、新机械,采用早稻、蔬菜和单季晚稻轮作的新型农作制度。

五、数据档案,建后管护。

在功能区建设过程中,我镇注意档案管理,建立一套完整的功能区管护制度。同时建立电子地图和数据库档案及纸质地图和数据档案,实行纸质和电子化双重管理办法。并做好粮食生产功能区内的道路、渠道、泵站进行管理和维修工作。并把耕地面积、路、渠、泵站按各村所在地分解到各村进行管护,明确了责任人和管理人,加强了对功能区内基础设施管理。

一、效益分析,前景广宽

我镇今年建立的粮食生产功能区,通过基础设施的投入和土地流转,加强农业技术指导和推广,经过一年的实施,达到了一定的效果。一是消灭了抛荒田。在功能区内,通过政府引导,政策扶持,土地流转达90%以上,承包户对农田全部实行季节性转包。

二是效益普遍提高。在功能区内,采用早稻、蔬菜和单季晚稻轮作的新型农作制度,把专家的农技科技成果,通过农技培训,把新模式、新品种、新农艺推广到农户,产量与往年比普遍提高。

三是示范作用显著。粮食生产功能区通过一年的实施,释放了农业结构调整的潜力空间,进一步推动粮食生产的布局调整,一方面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现有设施,强化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提高功能区粮食生产的专业化和规模化,充分发挥了综合效益,促进粮食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可以释放非粮食生产功能区发展各种经济作物的空间,促进粮食生产功能区和主销区之间的良性互动和协调发展。

篇2:沙门镇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工作总结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以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保障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为目标,以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实施“两区”精细化管理为手段,科学合理划定“两区”,为促进农业结构调整,提升农产品质量效益和市场竞争力,推进我区农业现代化建设奠定坚实基础。

(二)目标任务

力争在2018年底前完成16000亩水稻生产功能区和6800亩油菜将生产保护区(含水稻和油菜将复种区5200亩)的划定任务,做到全部建档立卡、上图入库,实现信息化和精准化管理

(三)工作要求

1.把握“两区”划定标准。“两区”划定要在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划优保优,划入地块要符合以下条件:水土资源条件较好,坡度在15度以下的永久基本农田;相对集中连片,原则上平原地区连片面积不低于500宙,山区、丘陵地区连片面积不低于50亩;农田灌排工程等农业基础设施比较完备,生态环境良好,未列入退耕还林还草、还湖还湿、耕地休耕试点等范围具有水稻和油菜籽种植传统,近三年播种面积基本稳定。优先选择已建成或规划建设的高标准农田进行“两区”划定。

2.“两区”划定精准落地。根据省、市、区下达我区的划定总任务,镇政府根据各村现有耕地面积(耕地地力保护补贴面积)、国土2016年永久基本农田保护面积、2015年油菜种植

补贴面积等因素,确定各地“两区”划定任务。各村要综合考虑当地的资源禀赋、发展潜力、种植习惯等情况,及时将划定任务细化分解到村小组。

3.建立“两区”数字化地图和数据库。根据土地利用、农业发展、城乡建设等相关规划,按照“两区”划定技术规程和分解下达的“两区”划定任务,以第二次全国土地利用现状调

査和永久基本农田划定的图件、数据为基础,结合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成果,明确“两区”具体地块并统一编号,标明“四至”及拐点坐标、地块面积以及灌排工程条件作物类型、承包经营主体、土地流转情况等信息。依托国土资源遥感监测“一张图”和综合监管平台,建立电子地图和数据库,建档立卡、登记造册,确保每一地块都能在图上找到图斑,每一个图斑都能找到对应的地块。

二、工作流程

“两区”划定包括准备工作、图件测制、公告公示、数据建库、检査验收、成果管理六个关键环节

(一)准备工作

收集全镇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基本农田划定、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等成果或资料。

(二)图件测制

以永久基本农田划定成果和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成果为基础,叠加相关规划成果,通过人工判读和综合分析,初步确定“两区”片块和地块边界,制成“两区”划定工作底图

经重点核查,确保“两区”图、数、实地一致的基础上,编制“两区”空间分布。

(三)公告公示

以乡镇(场)为单位输出“两区”空间分布图纸质图件,交乡镇(场)、村(分场)审核后,在“两区”划定涉及的集体经济组织内张榜公示。公示过程中存在异议的,作业队伍应及时进行踏勘、测量、核实、修正,并再次进行公告公示。无异议后,由集体经济组织在公告公示图件上进行签章确认。

(四)数据建库

“两区”划定的基础资料、图件、表册和文本成果,经质量检查合格后整合入库,建立“两区”数据库。“两区”数据库包括基础地理信息要素、土地信息要素与“两区”要素。

(五)检查验收

采取内业审核、内业检测和实地抽查相结合的方式,对“两区划定成果进行检査验收。在自检自验的基础上,区级农业部门牵头组织本区域的成果检査验收并逐级上报。省级农业部门牵头组织划定成果抽查核实。检查验收按照划入“两区”农田总面积50%的比例进行;抽査核实按照划入“两区”农田总面积5%的比例进行。

(六)成果管理

“两区”划定成果经检查验收合格后,由区农业部门备案,并进行整理归档、统计和逐级汇交等管理工作,推进成果共享利用。成果内容包括,“两区”图、表、册、相关工作报告等纸质材料,电子地图和数据库等电子信息。

三、工作安排

2018年6月开展“两区”划定工作;2018年12月底完成“两区”划定及验收工作。

2018年12月底前,完成“两区”划定成果整理归档、统计和逐级汇交,全面完成“两区”划定工作。

四、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

成立XX镇“两区”划定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负责“两区”划定工作的指导、协调、组织和审核等工作。

组长:XX

镇政府镇长

副组长:XX

镇党委委员、副镇长

XX

镇人大副主席

成员:XX

镇派出所所长

XX

镇国土中心所所长

XX

市场和质量监督管理局XX分局

XX

镇纪委副书记

XX

镇党政办副主任

XX

镇组织干事

XX

镇新村办主任

XX

镇妇联专职副主席

XX

镇经管站站长

XX

镇农技站站长

XX

镇财政所所长

XX

镇人社所所长

XX

镇公共资源交易站站长

XX

XX村村主任

XX

XX村村主任

XX

XX村村主任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镇农业综合服务站,负责“两区”定的日常具体工作,办公室主任由XX同志兼任。其他有关部门配合做好资料收集、检査验收等工作。

(二)强化技术支持

“两区”划定专业性强,为做好相关成果的有效衔接,建议由参与过本镇永久基本农田划定或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技术服务的单位承办。

(三)强化经费保障

两区”划定工作任务量大、涉及面广,省级财政补助经费外,区财政将单列专项经费予以保障,经费主要用于“两区”划定技术指导、技术服务、资料收集、图件测制、公告公示

数据建库、标志牌设立、检查验收、成果审验、成果管理等方面支出。

(四)强化督导考评

为加强工作调度,自本方案下达之日起,由镇农业综合站牵头每季度末20日前,通过系统上报“两区”划定完成情况信息。“两区”划定工作进展情况纳入各村绩效考评。

(五)强化宣传引导

篇3:沙门镇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工作总结

1 粮食生产现状

据2015年灵台县国民经济统计资料, 全县辖6镇7乡184个行政村1429个合作社, 总农户5.12万户, 总人口23.2万人, 其中农业人口20.8万人, 耕地面积5.25万hm2, 其中山地3.54万hm2, 川地0.25万hm2, 塬地1.46万hm2。农作物总播种面积7.11万hm2 (含复种) , 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5.0万hm2 (含复种) , 经济作物面积1.93万hm2。近年来, 县委、县政府始终坚持把粮食生产作为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基础产业, 按照“稳定面积, 依靠科技, 加大投入, 主攻单产, 增加总产”的思路, 不断调整品种结构, 扩大优质粮食比重, 集成配套实用技术, 充分挖掘增产潜力, 使粮食生产水平得到了较大幅度提高。2010—2014年, 粮食平均单产连续5a位居全省前列。2014年, 全县粮食总产再创历史新高, 达到17.5万t, 平均233.1kg/667m2, 人均产粮841.3kg, 向社会提供优质商品粮8.65万t, 人均贡献商品粮416 kg, 农民人均纯收入3631元, 农民人均种粮收入749元, 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20.6%。

2 存在问题

2.1 粮食生产结构单一, 优质粮食生产面积小

冬小麦、玉米是灵台县粮食生产的2大主要作物, 冬小麦播种面积2.13万hm2左右, 占粮食作物总面积的44.4%, 玉米、高粱、糜、谷等作物面积比较小。优质专用小麦、优质玉米、高粱、马铃薯、小秋类 (糜、谷、荞麦) 作物相对较小, 特别是适宜本县种植的豆类 (白芸豆、红小豆、黄豆、黑豆) 等名、特、优粮食作物面积小、产量低。在粮食生产中, 占主导地位的冬小麦品种退化较严重, 抗病虫耐贫瘠、面粉品质优良的小麦品种少;玉米品种多而杂, 转基因玉米品种种植面积大;良种良法不配套。

2.2 粮食比较效益低下, 生产投入不足

粮食生产效益低下。条件较好的塬地种植粮食除去化肥、种子、机耕、机播、机收等费用投入, 平均净收益在300元/667m2左右, 条件差的山地尚不足200元/667m2;土壤养分不足。大部分农户不施用有机肥或有机肥施用量少, 大多数依靠化学肥料, 土壤养分逐年下降。据2007—2011年灵台县农技中心测定, 全县耕地土壤有机质为12.7g/kg, 全氮0.678g/kg, 有效磷9.9mg/g, 速效钾127mg/kg。全县耕地土壤养分与第2次土壤普查 (第2次土壤普查有机质为13.1g/kg, 全氮为0.82g/kg, 有效磷为8.9mg/g, 速效钾为150mg/kg。) 相比有机质降低0.4g/kg, 全氮降低0.142g/kg, 有效磷降低1mg/g, 速效钾降低23mg/kg。耕地土壤普遍表现为氮少磷缺, 有机质贫乏, 氮磷比例失调;生产投入不足。大多数群众在新技术应用方面舍不得投入, 特别是良种应用、土壤深耕、肥料施入等方面投入严重不足, 导致粮食品质和效益都不高。

2.3 粮食生产基础薄弱, 自然灾害频繁

中低产田面积大。灵台县自然件差异较大, 山、川、塬兼有, 其中山地面积3.54万hm2, 占粮田总面积的50%以上;中低产田面积达3.7万hm2, 占到总耕地面积的70.5%;自然灾害频繁。春季小麦返青拔节期干旱、霜冻等自然灾害时有发生, 夏季成熟期冰雹、洪涝等灾害较多;以小麦条锈病、玉米二代粘虫、马铃薯晚疫病等为主的重大病虫害发生面积大、范围广、危害重, 给粮食生产造成较大损失;群众防控农作物病虫害的意识不强;高产稳产田面积小。全县5.25万hm2耕地旱涝保收田只有1.77万hm2, 只占总耕地面积的34%。

2.4 农民科技文化素质较低,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缓慢

近年来, 由于青壮年农民外出务工, 种粮农民大多为老年人和妇女, 接受新事物、学习新技术能力较差, 科技种粮的意识不强;南部及西部山区人口与耕地比例失调, 大部分群众由于人均耕地面积大, 生产条件差, 劳力有限, 习惯于“朝天一把籽, 地里一年去两回”的传统广种薄收, 农民粗放种植已属不易, 粮食产量低。因此造成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缓慢。

2.5 资源配置欠合理, 土地收益率较低

灵台县耕地面积较大, 人均粮田面积0.25hm2, 人均资源优势明显, 但资源配置不够合理, 资源利用率较低。冬小麦收割后正值夏季, 降雨量相对比较集中, 有利于玉米、高粱、豆类、糜、谷、荞麦等作物生长, 但绝大多数农民基本上遵循1a1茬播种习惯, 轮作倒茬嫌麻烦, 夏收后复种指数大多在50%以下, 60%左右的麦田赤地过夏, 土地收益率较低, 资源浪费比较明显。

3 粮食生产功能区发展思路

按照“区域化布局, 规模化发展, 标准化建设, 集约化经营, 品牌化推进”的原则, 以稳定面积、提高单产、改善品质为目标, 以进一步调整结构, 建设特色化功能区, 发展标准化生产, 实行产业化经营, 集成推广新技术, 实现机械化耕作, 全面提升粮食产业的市场竞争力和经济效益。

3.1 发展规划

到2018年, 全县农业生产的主要经济指标是: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5万hm2以上, 单产达到300kg/667m2以上, 粮食产量年递增5%以上, 实现总产22万t以上。其中:小麦面积稳定在2万hm2, 实现平均单产达到280kg/667m2以上, 总产8.5万t;玉米1.33万m2, 平均单产达到620kg/667m2, 实现总产12万t;高粱0.0667万hm2, 平均单产达到500 kg/667m2, 实现总产0.5万t;糜谷0.533万hm2, 平均单产达到125 kg/667m2, 实现总产1万t;豆类0.667万hm2, 平均单产达到100 kg/667m2, 实现总产1万t;马铃薯0.2万hm2, 实现总产0.75万t;其他0.2万hm2, 实现总产0.25万t。到2018年末, 按照粮食生产功能区的产业化经营模式, 建成优质冬小麦良种繁育基地0.2万hm2, 玉米、高粱“两杂”制种基地0.0667万hm2, 全面实现订单化生产, 年产小麦良种0.5万t, 玉米、高粱良种0.4万t;建成优质冬小麦生产基地0.6万hm2, 订单面积达到0.27万hm2, 专用玉米生产基地0.47万hm2, 订单面积达到0.33万hm2;小麦、玉米生产实现规模化、产业化、优质化, 粮食作物每667m2均增产15%, 促进农民667 m2均增收100元;全县培植1200个粮食生产大户, 农民人均产粮达到760kg, 粮食商品量达到9万t, 人均贡献商品粮430kg, 人均农业收入达到1200元。

3.2 发展布局

立足本县自然条件, 兼顾气候、土壤、降水等因素, 按照“因地制宜, 分类指导”的原则, 本着农业生态环境和生产能力的相对一致性, 农业发展方向和主要目标的相对一致性, 充分发挥农业生产的地域特征优势, 将全县划分为6个粮食生产功能区。

3.2.1 什字塬区优质小麦、玉米生产功能区

在朝那、上良、什字、西屯、独店、星火6乡镇塬面以发展优质冬小麦、优质玉米为主。

3.2.2 南部山区全膜双垄沟播玉米、马铃薯生产功能区

以百里、星火、蒲窝、新开、龙门5乡镇为主, 在山地梯田重点发展全膜双垄沟播玉米和马铃薯。

3.2.3 什字塬区山台地优质小杂粮生产功能区

在朝那、上良、什字、西屯、独店、星火6乡镇山台地, 以种植糜子、谷子、荞麦、豆类、小黑麦等作物为主, 在缓坡地、阴山地、低山地建成优质小杂粮生产区, 带动全县特色粮食生产及加工业的发展。

3.2.4 邵寨优质专用小麦生产功能区。

在邵寨塬塬面以及四周山台地推广种植面包型优质小麦, 建成专业的面包专用型小麦生产基地。

3.2.5 全县重点适宜制种繁育生产功能区

达溪河、黑河川区玉米、高梁制种繁育生产功能区。在“两河”川区的梁原、百里、中台、星火等有条件的区域, 建立玉米、高粱制种基地, 带动粮食产业发展;独店、朝那塬区高粱、玉米制种基地。建成高粱制种基地300hm2, 建成以富农一号为主推品种的高产晚熟粮饲兼用玉米生产基地3000 hm2;建成以朝那、上良为主的硬粒型玉米制种基地;以朝那塬区为主, 建成高强筋小麦良种繁育生产区。以什字塬5乡镇塬面为主, 建立优质小麦常规制种繁育区。

4 推进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的对策建议

4.1 加强组织领导, 上下联动促落实

建议由县政府直接领导, 成立专门的组织机构, 加强对功能区建设的统一协调。县农牧局、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作为实施的主体, 加强技术服务和技术指导。各乡镇要把粮食功能区建设作为农村工作的重要方面, 承担组织实施职能, 积极会同农技部门, 加强科技培训和教育引导, 促使群众转变思想观念, 加快推进区域化种植、品质化生产进程, 努力提高粮食生产效益。

4.2 加大资金投入, 多方扶持促落实

积极整合干旱山塬区农田灌溉设施建设、基本口粮田、高标准农田、农业综合开发等项目优先在粮食生产功能区实施。结合测土配方施肥项目、旱作农业项目、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项目、小麦高产创建项目、农业病虫害统防统治等项目的实施, 整合各类农业生产扶持资金, 形成多渠道、多元化投入机制。同时, 认真落实种粮农民的直接补贴、农资综合补贴、良种补贴、农机购置补贴等政策, 加大对种粮农民的扶持奖励力度, 着力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

4.3 强化技术培训, 示范引导促落实

整合各个方面的专业技术人员力量, 因地制宜制订标准化生产技术规范, 推进粮食生产功能区化肥、农药减量增效使用, 农产品达到无公害、绿色的要求。全面启动培训计划, 对粮食生产功能区内的种粮大户、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和专业社会化服务组织人员, 根据农时季节进行不定期培训, 提高种粮技术水平。县农技部门和乡镇农技站在每个功能区至少确定3名农业技术人员, 进行全程跟踪技术服务, 切实做好产前、产中、产后的全方位技术指导, 随时为农民提供咨询、指导服务。在粮食生产功能区重点推广小麦宽幅精播技术、小麦全膜覆土穴播栽培技术、玉米全膜双垄沟播技术、玉米秸秆粉碎覆盖集雨沟播技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和病虫害统防统治与绿色防控融合技术等适用技术, 确保粮食生产功能区技术覆盖率达到90%以上。

4.4 培育新型主体, 创新机制促落实

根据粮食生产实际和农村土地承包经营制度, 探索土地流转机制, 大力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新型农业服务主体, 积极推进土地股份合作制和土地租赁、土地互换制度, 因地制宜、因势利导推进土地流转, 推动耕地向种粮大户、家庭农场、专业农民、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适度集中, 实现粮食连片规模经营。加大对种粮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社会化服务组织的培育力度, 鼓励种粮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农业专业化社会服务组织扩大经营规模, 创新粮食生产功能区的经营模式, 提高粮食生产能力。

4.5 发挥典型引领, 强化服务促落实

依托本县农广校、职业中专, 对农村留守人员和种粮农民进行职业培训, 鼓励农村应届大学毕业生、农业技术推广人员投身农业等途径, 着力打造一批有学识、懂技能、会管理、善经营的种粮大户、农场主、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头人, 真正发挥产业带头人的示范引领作用。依托小麦高产创建项目和旱作农业项目, 大力开展小麦、玉米高产创建示范活动, 扩大示范辐射带动作用, 努力提升功能区粮食产量。积极引导种粮大户、青年农民、农业技术推广人员, 带头组建粮食生产专业合作社或新型农业服务组织, 将广大种粮农民通过专业合作组织联系起来, 在新技术、新品种应用示范推广等方面, 充分发挥专业合作组织作用, 提高农民种粮的科学化水平。同时, 加强社会化服务组织建设, 在农作物良种供应、肥料使用、重大病虫害综合防控、收割播种等方面提供统一服务, 提高专业化社会服务程度。

摘要:为推进灵台县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 保护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按照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的要求, 在研究灵台县粮食生产现状的基础上、认真分析了粮食生产中存在的问题, 初步提出了灵台县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布局规划和建设对策。

关键词: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对策建议

参考文献

[1]李怀忠.灵台玉米品种布局意见[J].甘肃农业科技, 2011 (6) :60-61.

篇4: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成效分析论文

1实施科技配套建设

功能区内培育建立了粮食、农机、植保合作社3家,科学布局粮食作物,早稻晚稻搭配,全面推广应用粮食生产新品种、新技术和新农机。金早47等早稻,甬优12、浙优12等单季晚稻,甬优8号、秀水09等连作晚稻优良品种的引进应用,极大地提高了功能区域生产水平,受到广大农户的喜好好评。新技术主要有:水稻植保统防统治技术应用率36.5%,早晚稻分别为20.87hm2,60hm2;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实行全覆盖;应用机插早稻61.33hm2,全年水稻生产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78.2%。功能区内设立早稻、连作晚稻、单季晚稻示范方方分别为2、1、1个,单产比非示范平均增5%以上;13个科技示范户通过参加柯桥区农业技术学校等举办的“阳光工程”、“现代农业技术”系列培训,提高了技术的.示范推广和到位率。

2实施机制创新建设

积极推进土地流转,功能区内县有种粮大户2户,承包经营面积16.67hm2。组建了集农技农机服务、动植物防疫、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为一体的农业公共服务中心(简称“三位一体”),同时实施“三新”技术推广和社会化服务建设项目,通过购买插秧机、收割机对功能区及周边农户土地开展代育、代插、代管、代收等社会化服务,既方便了周边农户,又产生了较好的示范作用,提升了社会影响力。

3实施了建设后续管理

以镇政府名义下发了《关于加强粮食生产功能区管护工作的通知》,确立了长效管护机制,落实了管护责任。功能区田块实行系统化管理,建立了电子地图和数据库档案;实行项目化管理,明确了镇政府为具体管护人。对基础设施破损、缺失予以修复;实行科学化管理;实行耕地占补平衡管理,对功能区因重大建设项目不得不占用的,实行先补建后占用,且确保维持质量等级不低于先前。

4主要成效

4.1经济效益较显著

据测算,早稻50.98hm2,平均产量426kg/667m2,晚稻221.67hm2,平均511kg/667m2,比全镇面上增69kg/667m2,年增产稻谷23.27kg,按每3元/kg计,直接效益69.81万元;早稻机械插秧61.33hm2,每667m2节省用工成本30元,计省工节本2.76万元;推广测土配方施肥272.65hm2次,每667m2节省肥料成本12元,计节肥节本4.91万元,推广植保统防统治技术78.87hm2次,每667m2节省农药成本20.4元,计节药节本2.41万元。4项增加79.89万元。

4.2社会效益有提高

通过开展粮食功能区建设,提升了基础设施水平和地力水平,社会化服务水平也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保障了粮食生产的生产能力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受到了广大农户的好评,提高了社会影响力。

4.3生态效益有体现

篇5:沙门镇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工作总结

一些干部群众对粮食功能区建设重要性认识不足,很少从政治高度去认识,单纯从经济角度去考虑的多。粮食功能区建设由于时间紧、任务重、资金缺,各级政府要真正重视功能区建设,牵头成立领导小组,将功能区建设纳入政府考核内容,把功能区建设完成质量,作为功能区所在地党政领导的考核指标之一,以确保功能区建设工作的`顺利完成。

3.2力求政策倾斜,增加财政资金投入

丽水市是经济欠发达山区,地方财政用于功能区建设配套资金较少,加上基础设施建设成本高,建议在全省统筹安排粮食功能区建设项目资金时,给予政策倾斜,并给予适当的经费补助,用于基础设施建设的设计、招投标、工程监理、功能区立牌支出。

3.3提前示范引导,促进服务体系建设

丽水山区粮食生产多以散户为主,经营规模很少,单家独户购买机械生产不合算。因此,要以乡镇为主,积极引导鼓励种粮大户、农机大户牵头组建粮食生产专业服务组织;或以乡镇为单位,由农机、农技等部门牵头组建粮食生产服务组织,对粮食生产功能区内的散户、小户开展服务。各级政府要在政策、资金等方面对这些组织予以支持,鼓励他们积极为农户提供粮食生产全程服务。

3.4创新种植模式,稳定粮食生产水平

针对丽水山区单纯种粮规模少、效益低,种粮现状较难维持的实际,粮食生产功能区的种植模式应灵活运用,应积极探索粮经型的种植模式,既要稳定粮食产量又要使农民增收,促使土地利用效益最大化。因地制宜推广“菇稻轮作”“菜稻轮作”“药稻轮作”“席草稻轮作”等新型种植制度,稻田养鱼、稻鸭共育等高效生态模式应逐步得到广泛应用,也可推行粮食新“三熟”制度,如蚕豆/春玉米-晚稻、蚕豆/玉米-玉米;同时,要积极开展冬季农业生产,扩大鲜食蚕(豌)豆、马铃薯、鲜食春大豆、春玉米等粮菜兼用作物生产,增加粮食总量,提高种植效益。

3.5加强土地流转,推进适度规模经营

篇6:XX镇粮食生产工作方案

为做好我镇2020年粮食生产工作,确保实现农业增产、增效、农民增收,根据我镇实际情况,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为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全国春季农业生产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全力抓好农业粮食生产,夺取粮食和农业丰收,为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提供有力支撑。

二、工作目标

2020年确保辖区范围内粮食种植面积2.2万亩以上,培育种粮大户17户以上;确保全镇各村(社区)无耕地抛荒现象。

三、时间安排

第一阶段:4月底之前全面完成早稻种植;

第二阶段:5月15日之前开始一季中稻播种,红薯、玉米等经济作物移栽;

第三阶段:5月20日之前完成油菜犁田、翻耙及播种等工作;

第四阶段:5月底之前完成一季晚稻种植;

第五阶段:6月20日前全面完成双季晚稻种植。

四、工作措施

(一)抓好宣传教育培训。

宣传贯彻好上级关于强农惠农政策,特别是抓好中央一号文件精神的宣传落实,围绕乡村振兴战略,改变农业生产方式,着力发展绿色生态农业。各村(社区)要通过召开村组会议、发放宣传资料、播放村村响、悬挂横幅等形式,广泛宣传粮食生产的重要性和各项惠农政策;要组织开展各类农业实用技术培训。

(二)全面摸清耕地底数。

各村(社区)要全面摸清耕地底数,含耕地总面积、水田总面积、旱地总面积、土地流转总面积;耕地征收面积,可种植农作物面积,退耕还林面积等;全面摸清耕地抛荒面积数及抛荒原因,做到底数清、数据明。

(三)抢抓农时落实任务。

各村(社区)要再发动、再安排,抢抓农时,压实早稻生产任务,要确保2020年全镇早稻面积完成4500亩以上。当前,正值粮食种植的关键时期,各村(社区)要全面落实粮食种植面积目标任务(见附件),要将种植面积具体细化到农户到田地;要及时将早稻生产化肥等农资准备到位。

(四)打造水稻示范片区。

结合“美丽乡村建设”,打造一批集中连片、优势突出、特色鲜明、带动能力强的示范区。计划创建示范面积2000亩,其中红星片区1000亩,岳东片区1000亩。通过示范区的辐射,实现水稻绿色高质高效全覆盖。示范区大力推进“党支部+合作社+种植大户+创建示范区”经营模式,打造“全链条”产业融合模式。

(五)坚决遏制耕地抛荒。

坚决贯彻落实“种地得补贴、不种地不得补贴”的精神,各村(社区)要认真核查种植面积,按政策规定发放耕地地力保护补贴资金,对已作为畜牧水产养殖场使用的耕地、林地、成片粮田转为设施农业用地、非农业征(占)用耕地等已改变用途的耕地,以及长年抛荒地、占补平衡中“补”的面积和质量达不到耕种条件的耕地一律不再发放补贴。

(六)大力发展农业产业。

全面深化“土地流转+”模式,推进土地流转给专业农业合作社、企业等,采取“党支部+合作社+企业+农户”发展模式,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同时,实现农产品统一化种植、集约化管理、规模化发展,促进农业产业提质增效,助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

(七)多样种植粮食作物。

根据土地属性,采取多种形式进行种植,走粮食结构多样化发展道路。基本农田种植水稻、油菜等经济作物;旱地可采取种植玉米、红薯、大豆等特色旱杂粮经济作物;冷浸田等低产水稻田可采取稻田养鱼、养虾、养螺等“稻田+”模式,推动农业转型升级,提升粮食种植效益。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成立XX镇粮食生产领导小组,由镇党委副书记、镇长XX任组长,党委副书记XX任领导小组第一副组长;党委委员、武装部长XX任领导小组常务副组长,各党政成员、各村(社区)书记任领导小组成员,领导小组下设粮食生产领导小组办公室,由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主任XX兼任办公室主任。各村(社区)也要成立相应的组织机构,负责所辖范围内的粮食生产工作。

(二)压实工作责任。

要提高政治站位,充分认识粮食生产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各党政成员、联村干部要深入田间生产第一线,切实了解粮食生产情况、耕地抛荒情况,切实为农民做好各项服务;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要为各村

(社区)粮食生产工作提供业务指导,要加强粮食工作的督查督办,要按照“谁种粮、谁受益”的原则,将耕地地力补贴核实并发放到位;各村(社区)书记为粮食生产工作第一责任人;各村(社区)按照时间节点挂图作战,按节点完成模范作用,积极组织、广泛动员村(居)民,投身粮食生产。

篇7:沙门镇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工作总结

要提高粮食生产的组织化、规模化、标准化、机械化和科技化水平, 促进粮食生产稳定发展, 保障粮食有效供给和安全, 则加快粮食生产功能区服务组织建设是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的中心工作。

一、余姚市粮食生产功能区概况

余姚市将经过3年的建设, 确保全市粮食生产耕地面积1.3万hm2, 保持粮食播种面积2.4万hm2的水平, 其中水稻种植面积2.17万hm2, 早杂粮种植面积0.33万hm2, 粮食总产量15万t;6.7 hm2以上粮食生产功能区耕地面积达到1.12万hm2, 其中66.7 hm2以上宁波级粮食生产功能区总面积0.72万hm2, 33.3~66.7 hm2余姚市级粮食生产功能区总面积0.25万hm2, 33.3 hm2以下乡镇 (街道) 级粮食生产功能区总面积0.15万hm2。

二、粮食生产功能区农机合作社存在的问题

目前, 余姚市粮食生产功能区内已建有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25家 (其中2009年新组建11家) , 农机维修示范网点8家。3年规划粮食生产功能区内组建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37家, 农机维修示范网点20家, 基本实现粮食生产功能区农机服务全覆盖。

当前粮食生产功能区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在发展中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1. 农机合作社股权结构单一

目前的合作社只是粗放型的合作, 建设尚处于初级阶段, 社员以农机大户、种粮大户和农机户为基础, 在组建过程中农机具、土地、技术等折价成股份入股操作难度很大, 现有社员都以现金形式参股, 股权结构单一。

2. 农机合作社社员结构不合理

成立农机合作社, 组织者心切, 为了凑足法定人数, 存在拉郎配的现象, 给合作社的规范运作带来不便;再者合作社的社员年龄偏大、文化技术水平偏低。农机合作社社员结构不合理给合作社的发展带来阻力。

3. 农机合作社库房建设用地落实难

目前余姚市的很大一部分农机合作社的办公场所仍借用家庭居所或村办公室, 合作社的机械库房、维修车间、学习和活动场所的建设用地依法申批比较难, 虽有文件精神, 但各地的情况不同, 要具体落实难度很大。

4. 农机合作社建设资金不足

农机合作社的社员基本上是农民, 购置高性能农业机械已属不易, 再来投资建设合作社的机械库房、维修车间、学习和活动场所只能是一种奢望。因此农业机械长年停放在露天, 影响了机械的使用寿命和安全可靠性。

5. 农机合作社规模偏小

目前余姚市粮食生产功能区内的农机合作社规模普遍偏小, 社员在100人以上的只有2家, 仅占8%;10人以下的有22家, 占88%。先进农机具的配置结构和数量, 与所承担的农机作业服务任务不尽适应。

6. 农机合作社内部管理欠缺

目前余姚市粮食生产功能区内的农机合作社主要是镇农办 (村) 牵头模式和农机 (种粮) 大户自发合作组建两种模式。镇农办 (村) 牵头模式组建的合作社理事长都由镇干部和村干部来担任, 他们平时工作很忙, 很难顾及合作社里的管理工作, 致使造成“失管”现象;农机 (种粮) 大户以自发合作模式组建的合作社理事长都是实实在在的农民, 文化水平和管理经验不足, 致使造成“无管”现象。再者, 早先成立的合作社财务管理存在不少问题, 资金的使用、报销、提留、分配和台账的登记都存在不符合要求的地方。

7. 农机合作社经济效益不明显

合作社规模偏小, 作业服务面积少, 竞争优势不明显, 作业服务还停留在粮食生产过程中部分生产环节, 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作业水平不高, 合作社社员的单打独斗局面还没有被打破, 规模化、全程化作业服务局面形成难, 合作社的经济效益和社员利益没有充分体现。

8. 农机合作社的作业服务模式单一

目前农机合作社作业服务模式还比较单一, 基本停留在水稻生产部分环节的作业服务, 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生产比例不是很高, 开展土地流转经营、全程托管服务、租赁经营的更是屈指可数。

三、农机合作社存在问题的成因

1. 思想认识不到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在2007年7月1日起施行, 政府和各级部门都非常重视, 制定出台了很多相关的发展扶持政策。但有相当一部分管理指导层人员和农民误读相关政策, 就事论事, 思想认识产生偏差, 不用发展的眼光、科学的思维看待社会前进中的新生事物。

2. 制度性制约

当前以家庭经营为主的小规模经营形式, 对农业机械的发展和广泛使用产生了一定的制约和影响, 同时给农机合作社健康发展也有不利的影响。

3. 效益不明显

目前已组建的农机合作社是初级分散型的, 很多因素制约着农机合作社向紧密型转型, 只是个体单打独斗小范围的一种初级联合, 产生效益优势不明显。

4. 服务模式创新缺乏内在动力

农机合作社的年收益不高, 大多数合作社资金积累不足, 缺少再投入资金。机具更新缓慢, 成立初期的老旧机械依旧普遍成为作业服务的主要机具, 作业标准、作业效率、作业质量等提升困难。人员素质偏低, 有知识、懂技术、善管理的骨干缺乏, 合作社的规范管理不到位。

四、加快发展和规范粮食生产功能区农机合作社的对策措施

在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建设发展过程中, 仅靠农民自发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 需要政府部门的正确引导和强有力的支持。

(1) 合作社的机库、维修、活动和办公场所建设用地要用政府的文件加以具体规定, 保证有稳定的经营场所。

(2) 合作社在发展过程中, 机械的添置、更新和建设, 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 希望得到金融机构的低息和无息信贷支持, 为合作社的发展提供资金保障。

(3) 稳定农机购置补贴政策, 提高合作社购机补贴比例, 政策给予倾斜, 区别于一般购机者, 来调动合作社社员使用机械的积极性, 提高合作社机械化装备水平。或者, 实行购买先进适用机械补贴与作业面积挂钩政策。

(4) 政府要积极引导和鼓励农民的承包土地流转出来, 提高流转补贴, 来推动土地的规模经营。合作社要发展, 必须在扩大服务领域、增强服务能力的同时, 要积极地承包或流转土地, 把分散的土地集中起来规模化经营, 提高农业生产机械化程度和机械的使用效率。合作社要生存、发展和推进农机化、现代化, 关键在于土地的集约经营, 走规模化、集约化经营之路。

(5) 政府应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 以规范性、示范性合作社的建设和评定等方式给予合作社一定的物质奖励, 提高合作社的竞争意识, 开展品牌建设, 不断壮大合作社的经济实力。

(6) 设立合作社社员培训补贴资金, 培养和吸引人才, 提高管理水平和操作水平。

(7) 建立农机干部联系合作社制度, 开展一对一的帮助活动, 合作社的规范发展与其工作业绩挂起钩来。

篇8:沙门镇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工作总结

为进一步压实粮食生产安全责任,切实加强我镇粮食生产,全面、高效、优质完成县委、县政府下达的粮食生产任务,结合我镇实际,特制订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认清形势,积极应对,牢固树立保粮抗灾思想;坚持科学备耕,推进抗春涝、战低温、抢农时、保春种等重点措施,夺取春耕生产全面胜利,为实现全年粮食增产和农业丰产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工作目标

1、全面完成粮食生产任务。确保全年粮食播种面积3.5万亩,其中早稻播种植面积0.9万亩,粮食总产稳定在14735吨;

2、推广普及早稻集中育秧。依托早稻集中育秧主体,扩大早稻种植面积,促进水稻生产专业化、规模化、机械化发展。2021年全镇早稻集中育秧大田面积0.3万亩,确保双季稻播种面积在上年基础上稳步增加;

3、提升优质稻种植效能。以国家二、三级优质稻品种为主导,重点推广高档优质稻品种。双季稻推行“早加晚优”的品种布局,一季稻原则上按一季晚稻的方式推行高档优质化生产;巩固现有的“稻虾综合种养”规模,调优种养模式。鼓励发展稻菜、稻油、稻稻油等新型高效种植模式;

4、落实责任抓连片示范。依据我镇实际种植情况,按照“一村一品、多村一品、集中连片”的原则建好示范板块。重点抓好XX、XX等村“早稻集中育秧示范片”;XX、XX、XX等村“2000亩高档优质稻示范板块”;XX村、XX村“千亩稻菜轮作示范基地”;XX、XX等村“稻田综合种养示范板块”,辐射带动农业产业发展;高档优质稻推荐品种:一季晚稻品种以兆优5431、泰优390等为主;双季晚稻品种盛泰优018、玉针香等为主;示范板块由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全程负责技术服务,确保示范基地统一供种,统防统治。不允许出现插花和抛荒田;

5、鼓励流转杜绝耕田抛荒。鼓励种植大户有序进行土地流转,实现粮食作物规模种植。2021年培育1000亩以上规模种植大户1户,500亩以上规模种植大户3户,200亩以上规模种植大户12户,50亩以上规模种植大户80户。推广订单农业,促进优质优价,力争高档优质稻全部实现订单生产。2021年将对弃耕弃种抛田抛荒的行为从严查处,凡农户抛荒1亩以上的取消当年耕地地力保护补贴,连续抛荒2年以上的直接取消该农户的土地承包经营权,交由村委会统一流转;

6、科学提升绿色生产水平。合理密植:通过增加用种量,增加基本苗,提高穗数,早稻常规用种量15斤/亩,杂交5斤/亩,一季稻和晚稻杂交3斤/亩;合理播期:早稻育秧播种期3月20日以后开始;集中育秧:为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益,引导种粮大户推广早稻有序机抛秧;社会化服务:引导新型经营主体有序开展代耕代种、联耕联种、统防统治、土地托管等社会化服务;推行统防统治与绿色防控相融合,实施农药化肥减量增效行动;

三、工作保障

各相关站所,各村(社区)要树立保粮抗灾思想,立足“早”字、突出“抢”字、狠抓落实。一是种植计划要早确定;二是田间农技措施要早制定;三是各项抗灾措施要早明确;四是抢田间清理、抢整地、抢播种;五是统一思想,科学指挥,调动一切力量齐心协力做好春耕生产的各项工作;

1、健全组织领导责任。成立XX镇粮食生产指挥所,由镇党委书记王鹏同志任粮食生产指挥所政委,党委副书记、镇长刘专同志任指挥长,分管农业的人大主席唐忠爱任副指挥长,农业综合服务中心、水管站、市场质量监督管理所为成员单位。指挥所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农业综合服务中心,由农业综合服务中心主任XX同志兼任办公室主任;

2、落实村(居)包干负责责任。实行镇党政班子成员联村包村负责,各村(社区)粮食生产实行党总支部书记负总责制。村党总支书记牵头主抓,分管农业的支(村)委具体负责抓落实,确保粮食生产工作有专人落实、专人负责;春耕期间,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全体技术人员按包村方式深入生产一线,把握最新情况,研究制定有效措施;

3、考核与奖励、处罚。一是将粮食生产列入村级千分制目标管理考核内容,采取平时考核与阶段考核结合,田间考核与资料考核结合,全年综合评定;二是实施粮食生产与“一事一议”奖补、农田水利建设项目、支农资金整合项目、扶贫项目等涉农项目挂钩,如粮食生产考核不达标的,已规划的暂停实施,并2年内不进入新规划;三是对村(居)或新型经营主体实行以奖代投:早稻集中育秧经农业局验收合格,实行按秧田面积予以1600元/亩的奖励;双季稻耕地地力保护补贴经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核实认定,按补贴政策70元/亩标准打卡发放到户;新型经营主体稻谷目标价格差额补贴凭土地流转合同经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核实认定,按实际种植面积进行奖励到位。

上一篇:物理继续教育学习总结下一篇:谈Excel高速输入的技巧